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8 17:05: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

篇(1)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领域分析

1.内资企业

这部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会计岗位上需要的只是“做会计的”,对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要求不高,这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大。

2.外资企业

外企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相对比较成熟。大部分外企的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同时他们提供的培训机会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工作后的培训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不同,它更贴进实际,也更适用。

3.社会中介机构

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事务所的工作既多又繁,待遇相差悬殊,但在事务所能学到很多东西。规模小的事务所,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一个会计人员可能需要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这样能使会计人员更好地了解事务流程,充分锻炼能力。规模大的事务所则是能对团队合作、国际会计准则的把握运用、自身专业性及意志等方面给予磨练。

4.银行等金融机构

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逐步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以及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更走近人们的生活。

在以上四大就业领域中,大企业、大公司和外资企业,由于规模大、业务复杂,往往对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务经验、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大企业或外资企业通常需要中高级会计人才。事务所一般需要有一定执业资格条件的会计人员,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等。

二、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职业价值观

是在职业选择、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根本性观念,是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基本能力

是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一定程度的外语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专业能力

参与调查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技能有出纳业务操作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专业写作能力等。

其中最基本的是会计核算能力。出纳业务操作能力是能熟练办理与现金、存款有关的各项业务,能正确登记和核对现金、存款日记账并能正确处理现金、存款问题的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具体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出纳核算、总账核算、编制报表、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能力等。同时,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掌握这一能力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会计工作的效率。财务分析能力是会计人员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等为依据,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税务处理能力是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或交易合理地选择税种,正确地计算税额,并能合法纳税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件下,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特点,会计人员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进行合理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主要是财经应用文的的写作。如财务情况说明书、经济活动分析、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等资料,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

4.关键能力

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跨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发展和岗位变换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1.确定合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角度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为社会一线服务的,他们从事的是最基层最基本的工作,因此具有基层性。同时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同和发展的不平衡使高职教育形成区域性特色。从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来看,大多数都是本地生源,毕业后学生也基本都会留在本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所处区域的特点,提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

从岗位能力来说,高职教育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样按学科设置课程,而是要按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将“根据学校条件办职业教育”的模式变为“根据岗位要求创造条件办职业教育”的模式,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可将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表述为:以满足会计基础岗位需求为目标,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会计基础岗位需求,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2.合理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篇(2)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75-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面临就业。而且,根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职学生来自并不富裕的农村,就业对他们而言尤其显得迫切。如今,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大多数学校已形成了院、系领导、职能部门专职人员、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和教职员工在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辅导员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职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方面的技能,才能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促进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误区及心理障碍

高职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和自我期待值较高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择业环境,不可避免会产生因为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淀表现出种种困惑和不适应。高职大学生择业过程的主要误区有:择业期待值过高;不愿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不愿做跨专业就业的准备;不愿到内资企业和小企业就业;对国家“双向选择”政策认识不足等。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使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焦虑、嫉妒、攀比、盲从、自负、依赖、被动等心理障碍。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

针对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就业指导的最终作用就是最大可能协助个人进行职业选择和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这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就业指导给学生具体引导。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新生入校后开始,学校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岗位要求;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来设计自己,初步确立起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的目标会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富于创造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自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把早期的素质训练和就业前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顺利实现高职大学生就业。

三、高职辅导员兼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角色优势

1.辅导员能够经常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由于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长期近距离相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状况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活动,从而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原则,利用掌握的有关知识和资料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走出误区,克服困难。

2.辅导员熟悉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能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辅导员的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处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3.辅导员能够将就业指导和班级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增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就业问题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敏感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立足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既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就业,体现了辅导员对学生最根本问题的关注,本身就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增进师生的感情,并且对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辅导员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带到他们大三毕业。这种特点适应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需要。在大学的不同年级需要学习和关注的重点又不相同,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用不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种逐级渐进的方式较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四、高职辅导员提升就业指导技能的思考与展望

1.高职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辅导员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思想重视、积极主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才能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就业是学生最大的关注,只有把学生的关注作为自己的关注,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做好。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时,我们更要从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高度看待就业指导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人的要求都很高。如果辅导员不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思考,要把思考贯穿于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辅导员要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努力取得资格证书。只有把就业指导的系统理论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要把就业指导专业化当作自己的目标追求。作为一名高职辅导员,仅仅敬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专业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3.把就业教育与班级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使之常规化。

作为一名高职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就业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要时刻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为己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就业指导工作常规化,通过努力,最终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心理及就业价值取向。

(1)利用组织就业问题主题讨论、学生经验交流等形式,给学生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本专业的前景、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鼓励和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2)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时刻注意把大学阶段的能力提升与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

(3)利用召开班会和团会等常规活动进行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或者通过和学生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深入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个别问题。

(4)通过开展模拟面试和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中的常见技巧,为求职、就业做准备。

4.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就业教育与指导活动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年级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二年级应侧重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教育,开展就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三年级应侧重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继续加强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工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基层辅导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和其他部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增强就业指导技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干 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操作;个人能力;素质能力

一、引言

近些年来,各企业部门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已不仅是特定于某一职业,而是多种职业的共同基本技能。而作为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强弱对以后的职业选择与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有很重要的意义,也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第一,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为了学生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教师应提前向学生介绍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发展方向。如网页设计、平面制作、多媒体制作等,避免学生因自身兴趣而选择不实用课程的现象发生。第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需要把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在线学习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强化专业内容;通过上机操作熟悉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将课本上的枯燥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解决进行融会贯通。此外,计算机专业教师还要将多门课程进行综合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第三,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要以职业技术能力、文档规范、安全措施等方面为教学目标,以免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学习与社会需求渐远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授课时要把传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实现技术与能力同进步的要求,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第一,强调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不论在哪门学科,都会强调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日常的专业课上,教师应该在一些课程设计、课外活动等基础训练中强调合作,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此外,在开展专业实训时,指导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小组合作的实践机会。教师在同学实践过程中,应扮演一位引导者的形象,带领班级的学生一起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不仅能加深学生间的关系,也巩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团队间的凝聚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处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活力的阶段,学生一定要把握住此刻的机会,发扬创新精神。首先,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时,要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了解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案,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得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有效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想法。此外,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只有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以便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每个人的应变能力的强弱都是不同的,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评定标准,也是能够通过适当的锻炼后天提升。首先,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进行应变能力培养时,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将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时间方式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计算机理论知识,从而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行业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培养、重视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值得关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作为关键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通过创新教育,使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育走上一条平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宏新.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0):64.

[2]边洪宁,张红霞,王红,张静.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29):240-241.

篇(4)

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一)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产生背景 20世纪90年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身学习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模块化”课程模式日益受到欧洲职教的推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时着自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布了基于学习领域《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的新课程模式,首次提出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取代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而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1999年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二)学习领域的定义 所谓学习领域,是德文Lernfeld的意译,由两个德文单词Lemen(学习)与Feld(领域)组合而成,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姜大源,2007)。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特点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有如下特点:(1)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工作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是指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的。德国不来梅大学劳耐尔教授将工作过程定义为: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赵志群,

2003)。其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2)通过“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职业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任务。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指导思想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对指向当今和未来职业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反思与处理,便产生了“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弗伦斯堡大学彼特森教授描述了从“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三种途径:一是确定该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二是确定该职业工作过程的典型活动领域及行动领域,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为基础;三是确定该职业典型的经营过程和工作过程以及交叉的工作内容和技术内容,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为基础。(3)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下组织教学。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简言之,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下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因学校、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特征,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课程方案。在学习情境下组织教学,其特点是: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过程应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教学方法应创设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主动发现和探索。(4)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范例指向的,放弃了学科的系统性。这里所讲的范例不是从工作中选择的例子,也不是以例子说明的工作,而是在体现与之相关的认知原理,即在对本质现象、整体与局部、结构与过程的观察、解释和归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论目标的案例。“范例性”也不是对学习内容及其复杂性进行的简约处置。客观事实的复合性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应该简约的,而应该被学习者所洞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内容的减量要通过范例的突显才能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二、《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的目标定位

(一)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会计职业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管理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1894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开始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而存在。现代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合法凭证为依据,采用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和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会计人员将紧紧围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开展工作。而所有会计工作必须置于一定的会计工作组织之中。我国耳前的会计职业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职业就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并传输信息,其表现过程和工作载体主要是填制和审核凭证一设置和登记账簿一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

(二)学习领域课程定位 《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取代了原《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了113个学习情境和48个项目任务,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对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进行介绍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学习领域目标 通过对《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1)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核算能力;具有会计职业的就业能力和会计岗位(群)初步职业判断能力;在老师指导下,能制定会计职业学习情境方案并进行实施;能独立完成从填制和审核凭证一设置和登记账簿一编制与

报送会计报表;具备与客户、同事、领导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与交流对象说明工作内容及原因,并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具有严格执行会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2)社会能力。具体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学习目标,具有独立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3)方法能力。能自主学习会计新知识、新技术等;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三、《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情境设计与能力测试方式

(一)学习领域情境设计应考虑的原则“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由13个学习情境组成。在设计应主要考虑如下原则:(I)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双证就业”的办学要求:(3)要兼顾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力求符合教育部的“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要求。

(二)能力测试方式 《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情境划分和能力测试方式如(表1)所示。

(三)学习领域情境的具体设计――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学习情境为例 每个具体的学习情境是由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现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为例来进行具体的情境设计。(1)学习目标。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课程开发理念,本学习情境设计的目标是:第一,旨在该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第二,以项目为导向,老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分工,讨论并确定工作方案。第三,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目标有: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制定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方案并进行实施;掌握原始凭证的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掌握记账凭证的分类、填制方法和审核内容;学会各种会计凭证的装订;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和审核内容;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和时间;会计凭证装订前的排序、粘贴和折叠;会计凭证的装订、编目和归档保管;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方案实施后的质量评估。(3)教学方法和建议。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讲述法、项目教学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具体操作建议如下:第一,将该学习领域分作六个项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和实施方案并最终评估。第二,学生通过各类真实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在不同会计岗位上的角色转换,以此来体验会计核算的起点状态、会计凭证填制及凭证传递与保管的整个过程。第三,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学材料、工具、媒体资源及教学场地、设备。(4)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具体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文件、不同类型的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若干、较为完整的模拟经济业务1―2套、空白原始凭证若干、空白记账凭证若干、钢笔/签字笔、各种印鉴章、打孔机、白色棉线、棕色牛皮纸、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源等等。(6)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具体包括:具备认识不同类型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书写数字能力;具备识别真假人民币的能力;具有对经济业务的概括能力;能正确编制会计分录。(6)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这种课程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具体包括:能正确填制会计凭证并进行演示;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并组织教学;熟悉会计凭证的审核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粘贴、折叠与装订;能指导学生填制各类凭证并及时纠正各种错误等。(7)考核与评价。评价内容有:会计凭证基本知识掌握水平;方案设计能力评价;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能力评价;会计凭证粘贴、折叠和装订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工作态度评价。具体评价时,可采用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四、《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1-2579-03

A Discussion on Employment-Oriented Computer Skill Training Models in Vocational College

CAI Chuan-jun, WU Jun

(Anhui Medical College,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Skil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ute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kil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a new idea of employment-oriented skill training is presen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ree points to discuss the computer skill training models in vocational college: what kinds of skill training, how to develop skill training and what way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skill training. The goal is to integrate skill training and post and job truly, an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 employment in embo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college; skill training; computer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技能训练环节薄弱,硬件实验条件差,技能训练教师没有企业经验,仅限于教材,校企脱离,与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速度和模式存在一定的距离。在目前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专科生在专业能力和心理上都处于劣势。如何在技能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加快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计算机专业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专业,该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动手实践[1-2]。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从事以下两个方向的工作:1)计算机行业应用的相关工作,如计算机制作、设计、维修、装配、计算机网络等;2)计算机专业与其它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工作,如计算机数字媒体制作、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通信工程等。从学生就业的方向看,计算机技能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必备条件,所以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要注重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要以就业为导向,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作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的方向。该文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阐述如何将就业导向贯穿于技能训练的全过程:1)开设什么样的技能训练,即开设的技能训练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全面满足企业生产、科技进步及劳动就业的需要;2)如何开展技能训练,即为技能训练提供什么样的软硬件条件,技能训练中采取什么样的模式;3)如何评价技能训练的结果。

1开设什么样的技能训练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开设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只是象征性的,按照训练大纲完成训练内容,距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差甚远,也脱离市场,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样会导致学生应用能力欠缺,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企业单位招不到合适学生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征,摸准市场需求脉搏,构建学生技能训练模式,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学校在设置技能训练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行业需求,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岗位需求分析,根据岗位特征、学生特征合理安排技能训练。甚至可以让用人单位来参与技能训练的设置,或与企业建立协助关系,实行合作教育,让技能训练真正实现与岗位接轨,与实际工作接轨。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技能训练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技能训练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我校经过市场实际调研,发现目前计算机专科毕业生很少从事软件开发方向的工作,一般会到广告公司、影楼从事多媒体设计,到计算机营销店从事营销、装配与维修工作,或到网络公司从事网页设计或网络维护工作等。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办公的必需工具,对于那些将来不从事计算机方向工作的计算机毕业生,掌握使用电脑的基本技能也是就业的优势之一。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管理计算机的程序、文件、磁盘、打印机等;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自动化软件;收发电子邮件、搜索信息、下载文件等;检测、判断和排除计算机的硬件的常见故障等;检测、防范计算机病毒等。通过以上的调研,我校加大了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对于软件开发技能的训练,在量上和深度上有所减少和降低;对于多媒体、网页设计等专业方向的技能训练,紧密和市场相联系,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以就业为导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在我校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学生的就业率相对于前两年有较大的提高。

2如何开展技能训练

2.1为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软件资源中最核心的是担任技能训练的教师,他们的实训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技能训练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力的教师,及时为这些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高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考核;大力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中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除了本校的教师担任技能训练教师外,也可聘请企业中资深人士和高级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

校内技能训练设备必须跟上,以保证正常基本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如在学校建立硬件基本技能训练室,主要开展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等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训练室,主要由微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测试仪等设备构成,为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建网、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等技能训练提供实验的支撑环境;计算机软件基本技能训练室,承担着各种程序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等基本技能训练;数字逻辑、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实验室等。同时,可与多家企业合作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实习的同时,达到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目的。也使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水平能和行业保持同步的发展,拓展了学校的教学空间。

2.2技能训练采取的方式

学生是技能训练的主体,学生的技能训练的效果是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技能训练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一般比较欠缺。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习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也比较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并且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这些不利的因素都将影响学生技能训练的开展。很多学生把技能训练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技能训练是老师强迫做的,没有认识到技能训练和自身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把技能训练当作一种爱好,一种喜欢的工作去做,这需要教师认真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变革技能训练的方式,尽可能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指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把理论知识与具体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学习动机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笔者在高专院校从事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十余年,总结了一些经验:技能训练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备和训练目标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摄录像观察法、演示法、互助法、轮训法、榜样示范法、经验总结法、单元验收法等。除了以上教学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还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2.2.1“鼓励+指导+引导”贯穿技能训练全程

高职高专的学生一般都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是成年人,但是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较缺乏,心理成熟度不高,自信心弱,自卑感强。尤其在学习上,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不了,或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技能训练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教师在技能训练中多鼓励学生、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在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成指导者与咨询者。为了突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练三者结合。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学,然后就是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还要加强个别指导,正确引导,发现学生出现问题,不要直接指出,或给出正确的操作或答案,要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和并给以纠正。这样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既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乐趣,也增强其信心,为学生参加技能训练提供了动力。

“鼓励+指导+引导”贯穿技能训练全程,创造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自觉地学、积极地学,逐步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能独挡一面创造了条件。

2.2.2竞赛激励方式

实施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即将赛训有机结合,以竞赛为动力激励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3-4]。该文所提的技能竞赛不一定是院校、市、省或国家举行的,为了做到人人参与,可以在班级内部举行。竞赛时间也可以是随机的,可以在技能训练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如全班学生刚完成一道编程题,实现判断任一个数是否素数,为了巩固学生对此概念和循环嵌套结构的理解,让全班同学进行一个小小的竞赛,编程实现将100-500之间的所有素数输出来。在竞赛中发现学生都很认真的编写程序,而且编程速度比平时有所提高,正确率也较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了学习动力,推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总体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赛训结合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具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才不易被企业和社会淘汰。

2.2.3“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

对于比较大的技能训练任务,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式[5],如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都由5到6人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要求各小组学生自己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指点、修正、建议。如笔者要求学生用ASP开发一企业的办公日志系统,经过前期相似案例的介绍,学生基本掌握了开发系统的流程。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首先共同完成了需求分析,然后进行概要设计,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成员完成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和代码设计,最后,大家将所有模块整合成完整的系统进行调试。从学生完成的过程和结果看,小组合作式技能训练模式,让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学会交流、沟通、倾听、包容和欣赏,合作技能逐步提高。在小组合作式技能训练模式中,虽然主角是学生,但是教师这个配角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协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在对学生指导时要注意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学生潜能。如小组某个成员在任务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可以让小组成员帮着解决,如果还是解决不了,教师才进行指点。小组合作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培养了他们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而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正是高职高专生必备的职业能力。

2.2.4及时、有针对的企业实习

为了将学生在校内学到技能和实际相结合,校内专项训练后,院校一般都会把学生送到与学校联系的企业或公司去锻炼实习[6]。目前,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时间都比较集中,一般是入学的第三年。这时候,学生所有的课程都修完了,掌握了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习应该很容易上手。可根据实际调查,并不如此,一些学生反应,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向很多,有多媒体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维修与维护等,每一个方向里面的课程有很多门,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的联系不大。对于那些一年级或二年级上学期学的知识,很多学生印象不是很深了,尤其技能操作,步骤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如果将学生校内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实习同步,或一前一后时间上相差不是太大,这样效率会高很多。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被安排到企业进行所有专业技能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爱好和就业的需求,来合理安排,如把爱好多媒体设计的学生安排到广告公司、影楼,把爱好网络的学生安排到网络公司等。将学生及时地安排到企业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和就业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加大校企联系力度,多创造学生实习的机会。

3综合的技能评价模式

高职高专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学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操作考试、实训报告、专题制作、软件编制、论文等,只重视终结性评价,通常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技能成绩的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根据。这种简单、片面的评价势必使分数成为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直接动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考核鉴定体系应逐步形成包括日常技能业绩考核、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多要素。单一的评价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在技能评价中,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多种方式结合的技能评价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总之,要想发展好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在技能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技能的种类,采取灵活的技能训练方式,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53.

[2]杨静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4):89-90.

[3]陈小波.以赛促学——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68-69.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每年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个高职院校积极准备,报名参赛,技能竞赛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技能竞赛的内容均来自于真实的工作岗位,参赛队伍若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指导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对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师的影响

1.职业技能大赛正在深入开展

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每年都在火热进行着。赛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企业一线要求的实践技能。首先,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汽车检测与维修、化工生产设备维修等大赛项目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高职院校实践条件和设备与行业同步升级。同时,大赛也推动着高职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大赛推动着高职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的改变,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技能比赛过程中,引入企业参与,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裁判,并引入企业实施的质量标准作为竞赛评分标准。引入企业的评分标准,除了让学生的技能更符合市场、企业的需求外,还能帮助企业甄选合适人才。

2.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养成

教育部自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来,各竞赛项目越来越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技能竞赛既是检验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途径,更是评价一所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的重要手段。参赛院校成绩与指导教师技能成正比。

但是通过调研、文献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通常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技能薄弱,不具备“双师”的素质,这类教师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有些院校直接把既具有教师职称又具有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老师称为“双师”,这也是不合理的。目前,许多行业资格证书并不需要操作技能的测试,只要通过理论的考核就能取得证书,所以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些原本从企业中调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工作的教师,虽是比较典型的“双师型”教师,但由于脱离了企业,若干年以后,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会老化,实践经验过时。

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以赛促学”,另一方面“以赛促教”。所以,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养成,督促高职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基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指导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1.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选自于真实的生产岗位,来自于真实的操作环境。学生想要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要求教导其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必须具备行业一线操作能力与处理和排除问题的能力。要拥有这些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职业技能竞赛促使教师深入企业。首先,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是依托于现代企业岗位的,符合行业发展要求,想要在比赛中让学生取得理想成绩,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会进行具体的操作,对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都要会排除,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教师才能掌握这些实践知识。其次,由于行业是在不断发展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检测方法等都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知识也要不断提高。再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能有固定的时间深入企业,更新知识。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安排或寒暑假等假期,每年深入企业实践一段时间,提高自己实践技能水平。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也了配套的文件措施,鼓励教师下企业进修,如江苏省在《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明确规定:申报讲师、副教授等技术职称的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到企业或生产一线一定的累计实践时间,这就调动了教师下企业一线的积极性。

(2)职业技能竞赛增加了教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可能性。科研能力对高校教师很重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和创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创新性的一些研究,在科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科研思维与素养,进一步扩大了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由于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知识,这使得教师既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知识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具备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环境与真实生产相似,学生想要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训练的时候有相仿的生产操作环境,所以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改善了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使其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这些都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合作的可能性。目前,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提升学校专业品牌的影响力,增加学校在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可使自己的实践技能知识有所提升,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3)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自身水平。除了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以外,为了鼓励教师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岗位知识,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会定期举办教师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这就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能够在竞赛中解决相关的操作问题,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竞赛是项目化比赛,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促进了教师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研究的革新,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快速提升。

2.行业兼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高职院校积极从企业聘请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一线员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等过程中,学生接受了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兼职教师长时间在行业一线,其对行业的了解的深入程度与专任教师是不同的,掌握的具体案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专任教师强。在兼职教师的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知识,而且能够了解行业对员工的需求,了解企业的文化氛围。聘请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须有专业课老师与其对接,这对于专业教师起到了影响和带动的作用,使教师了解行业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了专业实践技能。

(1)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兼职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理论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较专任教师强。但是行业一线员工一般不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兼职上课的内容责任心不强。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兼职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法,由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比赛,比赛的成绩会影响学校和专业的品牌影响力,因此每位指导老师和学校对其都非常重视。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后,使得那些本来教学方法掌握不到位的兼职教师也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处理和分析、排除问题的能力,迫使兼职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另外,部分兼职教师上课责任心不强,由于职业技能竞赛的评比,使得兼职教师不得不提高自己上课的责任心,提升教学质量。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当今设计界,由于电脑软件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交流方式的应用,让很多对设计一知半解的人认为手绘已经不再重要,很多高职学校安排很多最高新软件技术的课程,试图使毕业生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但教师往往发现学生难以将设计课题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逐渐丧失了原创的想象力。以本校校外实训基地为例,多有招聘方提出要求:学生可以不懂软件,但一定要有美术素养。因为软件可以进入单位后花数月时间培训上岗,但美术素养和设计师素质却是单位无法培训的。我们要发挥电脑视觉技术的潜力,就必须学会视觉的思考,而图示思维的方法正是利用绘图加强思考,解决如何创作的方法。

在保罗·拉索《图示思维——建筑表现技法》一书中,图示思维是一个表示速写草图以帮助思考的术语,这类思考通常与设计构思阶段相联系。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帮助设计师在设计方案阶段解决构思和表现问题,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对于综合完善设计程序、合理完成设计任务、指导整个设计过程也十分有效,同时它还是设计师与相关专业或非专业人员沟通的重要纽带。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构思和表现始终是一个设计师终身追求的目标。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应针对图示思维的四项基本技巧进行有效的训练,站在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师的角度,帮助学生开发创新意识。

1绘画

手绘是获得图示思维和表现视觉感受的必要技法,这项技能必须通过重复练习,而教学的关键则是让学生在作画中思考和享受乐趣。

绘画的基本技巧分为观察、感知、分辨和想象四部分,绘画课首先应不以传统标准要求高职学生,学生除了画板以外应备有速写本,课堂和课外针对不同形状、材质、具有细节的题材进行训练。提出所见即所画的要求,在课堂写生实践中要求学生专注于对象本身,将观察对象放在首位,不得不顾对象而画、凭经验而画。基础差的学生无需考虑绘画技法,只需仔细观察,将所见的对象表现出来,完成量可以少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在个别辅导过程中不强调任何技法和用笔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初学者下笔。除画面以外,文字标识和记录也是必不可少,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特别喜爱的细节进行刻画而弱化其他部分。后续进阶训练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两端调节:一是走写实风格,通过图案化、细腻的绘画方式,真实地表现对象,块面越小,画面越逼真,可训练学生的耐心、技巧、行业素质。另一种则是鼓励学生主观能动地对客观写生对象观察、分析并进行审美选择,经过个人的取舍、提炼、夸张、想象和变形等处理,进行略带装饰性地表现。图示思维的训练方式对基础的要求大大小于个体对轮廓、材质、细节、色彩感受、个人情感表达、创造力的要求。作品完成以后往往大大超过传统美术基础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及想象力。

2惯例

设计行动是产品实现的预览的最后成果,因此造型设计应该从理性的分析角度出发,而不是单凭建筑师的主观想象,保罗·拉索在这一章节提出徒手表现的几种训练形式:综合的景象、具体形象和感性的焦点。

在基础课程的训练项目中,首先必须强调用线造型的能力。线的表达将是设计师生涯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将“用线来造型”贯穿整个素描的课程,不强调过于细腻的明暗表达,强调素描造型的理性与设计感。其次选择的写生素材宜复杂且具有趣味。高职学生对于作品深入的能力不够,往往觉得已经完成、无所事事,布置的课题需符合课时量,让学生克服难题,反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复杂的对象能够形成作业成果的多样性,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表达技巧。在速写项目的设置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同一物体的各个角度、透视方向和内部结构进行表达,用不同视角来表现整体形象。在培养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方面,不再安排固定格式的静物写生,而是给学生固定的场景和道具,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和组合。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构图、空间思维、审美的能力,并教会学生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取舍。要求学生将画面表现的有趣、有独特的视角,尽力让观者感受到画面表达的情感。教师在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尺度的把握。

3抽象

抽象是图示思维应用图解分析的手段,这里要提到图示语言包括图像、标记、数字和词汇,全部符号与相关关系能够描述兼具同时性和复杂性的设计问题。涉及到绘画,构图、细部描绘以及用笔手法的感染力,即表达交流层次的图解能力。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训练抽象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手段,一种是把设计表现比作图示语言,用语法规律进行图解分析,从而完成设计方案。首先将项目总体要求图解化,从抽象的图式分解中研究各个空间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可根据位置、关系、属性等因素进行组合。方案的前期必须经过功能分区、人流动线、空间特征等图解分析,用来交流的图解符号必须明确清晰,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草图。

另一种训练是对设计方案本身进行抽象化的分析,即对需要、文脉、形式三要素的关系分析。课程中可以首先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供学生分析交流,当三者处于平衡状态时,设计效果最理想,出现分歧时,或以文脉为主,或以文脉联系其他。要求学生尽可能细致地分析空间、环境的需要、人口的需求、气候、地理因素、流线、结构、构造、装饰等各个方面,使用图解表现人的活动与各个设计空间功能之间的关系,判断优缺点。通过具体实例的学习,再以这种方法完成项目方案,并将自己的前期抽象图解公开交流。

篇(8)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国将通过市场作用协调社会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系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可见,高职院校如何遵循国家教育改革方案,满足市场具体需求,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深入,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高职院校都力图构建出全新的、富有会计专业特点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手段,丰富授课形式,运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和媒体,建立了一系列的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当今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使得人们对会计专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从注重理论知识逐步转移到强调实践技能。当今社会环境下,社会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不单单要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学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旧将重点放在理论培养与学习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但不利于学生个人择业就业,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和会计行业发展,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应当根据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有所转变。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当重视培养其实践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部提出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实践能力对人才培育的重要意义。而如何降低生产与管理成本,扩大生产效益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会计从业人员也不例外,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用人单位本身的管理成本,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教育改革方案的规定,还是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都要求我们重视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会计专业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一)在线课程的概念

在线课程顾名思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育策略,这种新兴的教学策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远程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随着在线课程参与者的日益增长,在线课程的规模与日俱增,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始出现。大规模在线课程又称“慕课”,谐音于其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 截至2013年9月,世界三大“MOOC”平台――Udacity 平台、Coursera平台和edX平台,注册学生总量已经超过了600万。“MOOC”对未来在线学习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不断扩大。

(二)开设在线课程能够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所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都需要先认识世界,认识世界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改造世界。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去改变传统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现状,但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活动中,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存在着许多问题,概括而言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狭窄;二是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三是实践教学手段落后;四是实践教学师资缺乏。通过开设在线课程,尤其是大规模在线课程(即“慕课”),这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首先,开设在线课程能够拓宽会计实践类教学内容和范围。课程的筹备和开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费时的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学教学活动永远跟不上社会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会计实务工作。在开设在线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企业,将行业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纳入教学大纲,拓宽会计实践类教学的范围和内容。

其次,开设在线课程能够丰富会计实践类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记录课堂内容,稳固了师生间的教育传授关系。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放在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地位。无论是传统的教育传授关系,还是现代的教育模式,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下处于同一空间内,可以进行实时的教学和反馈。在线课程教学借助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界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要求,使得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的教学成为可能,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实践类的教学形式。

再次,开设在线课程能够提升会计实践类教学手段。在线课程的开设改变了传统的一学一教、以学带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中,使得教学活动更为立体,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式进入到教学中来,获取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体味会计行业工作的难与易。

最后,开设在线课程能够填补会计实践类教学师资缺口。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师队伍主要以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招聘、晋升、评教等的考核指标,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会计专业科班出身,缺乏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使得会计实践类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少,实验课时明显不足,实践环节系统性较差,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开设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我们可以邀请在企业、组织中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为学生讲授际如何化解工作难题,采用的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等实际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会计行业的现实生活。同时,借助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也能够实现对授课资源的配置整合,从而有效填补会计实践类教学的师资缺口。

可以说,开设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极大地丰富了会计教学资源;更新了会计教学观念;使会计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了会计教学内容的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三、优化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提升会计人才综合能力

(一)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开设的现状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检索“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可以得到3 580 000个结果;在MOOC学院中输入“会计实践类”关键词可以检索出100页,约合1 000个结果;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我们可以观看到119门会计学课程,269门会计相关课程;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的唯一官方网站――爱课程网站上,我们能学习到网站收录的33门会计专业资源共享课以及众多视频公开课……可见,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提升,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呈现出井喷之势。

(二)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纵观国内各个在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我们发现在开设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1)课程检索结果虽多,但精品课程稀缺。(2)课程维护滞后,缺乏回应和管理。在爱课程网站上,我们可以观看到中央财经大学孟焰教授主持的会计与价值创造课程,课程互动部分共计有14条评论,但却没有一条回复。多数课程只求上线,不问维护,长此以往不利于在线课程的良性发展。(3)多数课程仍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形式创新。许多上线课程仍以传统讲授方式为主,将校园中的课堂搬到了网络上,一个老师,一台电脑加上数位同学,可能就是课程的所有内容了,多数课程缺乏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三)优化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提及的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优化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教学。

第一,协同地区高职院校,组建慕课联盟。慕课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有强大的网络技术、视频拍摄、剪辑、合成等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而一所高职院校很难都具备这些条件,这就需要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联盟组织,共同进行慕课的开发与运行。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优势,选择本院校最擅长的课程进行慕课制作;也可以由多名不同院校的高职教师共同制作某一门课程的慕课,共享到区域化慕课平台,联盟内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注册即可学习,完成学分,即可获得本门课慕课学习的认证。

第二,组建专门的维护团队,将课程上线后的应答回复纳入课程评估体系。网络在线精品课程整合了教育资源,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接下来,我们应当重视课程上线后的维护,改变原来重视立项审查,忽略后期管理的评估体系,将课程上线后的应答回复纳入到评估体系当中。

第三,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开设会计实践类在线课程,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达到一般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使会计教学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经济事项的仿真课程教学。我们可以邀请长期工作在企业单位会计岗位第一线的人员来校演示讲授会计实务课程;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模拟,录制会计行业工作的实际状态,来解答学生对于未来从业工作的认知。

总之,在线课程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机动性,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使学习变成一种较为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

四、结语

随着现代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据传输技术的普及,在线课程发展速度愈加明显,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在线课程,尤其是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出现不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对教学理念的革新。目前,全球已经有许多个人、学校、公司利用互联网络、慕课平台进行远程教学与指导,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下一阶段,我们应当整合资源,扬长避短,提供更多优质的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在线课程,通过在行业内部推广,提升全体会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J

参考文献:

1.南召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重构[J].商业经济,2009,(8).

2.刘文辉.基于能力培养与会计实践类教学改革的调查问卷分析[J].商业会计,2011,(10).

3.孙大雷.在线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3,(3).

4.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类教学体系研究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9).

5.宋东辉.“MOOC”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6).

6.曾春华,张长海.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类教学体系的设立[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

7.江兰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实践类教学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7).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2]阚雅玲.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吴龙.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廖建国.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5,(3).

[5]吴林森,汤书福,黄海松,等.主动适应林业行业技术岗位需求变化的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04).

篇(10)

一、提高师资力量和素质,增强各项专业的操作技能

 

加快职高的师资力量建设是提高职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职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和各项操作技能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证,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成绩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该认真接受和学习学校安排的计算机培训课程或者自主上网参加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培训班,加快提升自己的各项操作技能。只有教导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式,才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启发学生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致。其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在操作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问,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老师的个别指导下获得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为了使职高学生成为计算机领域当中的佼佼者,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职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只有接受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技能学习,才有机会培育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二、严格坚持因材施教,整体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现阶段、职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比较明显。因此,在开展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重要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设计出一套既有创造性又完善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

 

例如,在职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检测本班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接着采取“层次教学法”的方式将班上的全体成员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内容时,主要以中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基础来展开讲解,并提供相关的计算机实践操作内容给高层学生自主练习;在上机练习课堂上,教师主要以关注低层学生为关键,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计算机基础技能较差的学生,适当地安排高层学生给班上的其他学生做操作示范和演示,多给他们传授经验和技巧。必要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专门给低层次学生安排培训课程,让他们快速跟上整体的步伐。巧妙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班上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时间段内都有所获,逐渐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水平。

 

三、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要想加快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学习枯燥而复杂的计算机课程时,学生学习兴致的激发和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调整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力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活用趣味教学的方式来发挥学生对学习,充分培养他们的上机热情。比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指法练习打字的课程时,可以合理采用DT、TT、WT、WTT等指法练习软件,来测试和对比各种软件字母输入的速度及正确率等,让学生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指法练习软件,并检验自己指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进而调动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动力和热情,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又比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当中电子制表的课程时,可以指导学生在Excel表格文档中首先制作出一张或者多张表格,接着对表格中的所有数据具体操作求和,加总和筛选等步骤,最后以图的形式展示所有数据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数据之间所发生的变化。这种要求学生从整体模块知识出发,逐步分解局部模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1)

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市场缺口大,高素质人才匮乏,因此国内很多高校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生物制药专业。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不完善,就业岗位有限,对口的工种设置也不健全,这就更增加了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具备生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和基因工程制药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首先成立动物药学系,在2006年增设生物制药专业,并与江苏倍康药业联合建立教育部生物制药实训基地。本文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依据,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1.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制药实验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功能紊乱、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已不能够适应市场形势的需求。广义的生物技术涵盖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分离工程等,结合生物制药技术相关行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为根本目标,我院成立了五大专业实训室,分别是:①基因操作技术实训室,主要功能是满足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及电泳、基因重组及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②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实训室,基本功能是满足细胞培养器皿清洗与消毒灭菌、培养基配制、组织细胞原代培养及细胞传代培养、细胞大量培养、细胞模型与药物筛选等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③微生物发酵工艺实训室,重点开展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发酵工艺技术等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④生物制药下游工艺技术实训室,主要完成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实训、膜分离技术实训、萃取与浓缩技术实训、层析技术实训、结晶与干燥技术实训;⑤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实训室,主要负责生物药物的鉴别、生物药物的检查、生物药物的效价(含量)测定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我院建立了以上各专业实训室,添加了先进的设备,并配以足够台套数,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训的要求,并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的制度,大型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完善的实训室硬件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通常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贯穿于各学期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如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等,以及专业课的综合实验教学,如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品生物检定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第二种是各重点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主要是将该课程中涉及的重要技能进行有机整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第三种是以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我院结合以往实训教学的经验,贯彻和落实项目教学改革的精神,以提高高职生物制药学生专业实训技能为依据,对实训教学的部分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和尝试,取消原有重点课程的教学实习,代之以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三大部分,分三学期完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对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等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以几个项目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和考核;第二部分是专业技能训练,在大二下学期开展,主要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品生物检定、生物制药工艺学等专业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组,同样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考核;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完成,主要针对生物制药涉及的综合性大实验,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分离工程等综合性专业课程,进行集中教学、训练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是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将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一个或几个大项目的形式呈现。例如设计一个大项目为重组蛋白的制备,它包括重组基因的克隆、重组载体的构建、重组菌的获得、重组菌的发酵培养、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这样设计不但囊括生物制药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几乎所有重要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项目过程整体的把握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先在黑板上把实验内容讲一遍,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机械模仿、重复操作,获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3]。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只重点讲解设计思路,不演示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主要任务是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查和解答学生疑问;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创新性思路,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步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验证,为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指导教师目前进行的或已经成熟的科研课题作为实训项目[4]。把教师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以及课题成果的申报和转化等,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达到双赢的目的。

4.实验师资力量的提升

实验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实验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热爱实验教学工作,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工作中。其次,生物制药专业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涉及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平时多学习、多积累;高职院校也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的内容,而是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再次,由于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要能到相应工作岗位顶岗,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多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内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这样不但上课内容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上课内容直接来自于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提升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量化实验教学的工作考评:实验教师竞聘上岗,奖惩分明,优胜劣汰;鼓励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和撰写教改论文,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成立由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指导小组;不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督促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5.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制定

实训室硬件设施得以改善,软件力量得以提升后,急需一套合理的实训考核制度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因此,建立综合性实验考核制度十分必要。

对学生实训的考核,教师应本着以下几点开展:首先,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题的比例,考核过程中穿插教师的提问,评估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其次,考核内容中要适当添加相关专业理论的考查,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工,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才能正确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真正成为一个技能型人才;最后,充分运用考核的双重性,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实训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以专业技能训练考核为例,在训练的最后一天进行考核,上午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题,另一部分为操作题,各占总分的50%,考核内容每位学生不一,由学生随机抽取,当场考核,当场打分;下午为抽考,抽考比例为学生总数的20%,考试内容和方式同上。最后对考核的成绩进行评议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从而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近年来生物制药实训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猛,对生物制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的提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