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发挥文言文作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营造审美氛围
应该说,文言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因为它还涉及诸如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受古代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及性格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写成的文章,想要充分赏析,又怎么能不考虑这些问题呢?只有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转换时空,让学生产生“代入”的情感,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如果只讲单纯地课文,割裂了文章与这些因素的联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又怎么能期望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呢?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鸿门宴》时,大可选用一些金戈铁马的背景音乐,如《十面埋伏》等,在激昂的音乐中深沉地诉说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当一双双黑色的大眼睛凝神望着你,眸光跟随你的讲述,或悲伤或热烈时,再来学习课文,我想,孩子们是乐意的,至少他们的思维不会再“调皮”地“溜号”。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诸多写作背景,才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二、 打好审美基础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古代汉语已经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有了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去多诵读的话,学生甚至连正音、断句尚且无法一脚迈过,更遑论理解和赏析呢?可见诵读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绝不能匆匆带过。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要开展多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必由之路。正如朱自清所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更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文学作品的美感,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三、 创设审美意境
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模拟情景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滕王阁序》中大量描摹景色的四六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想象画面?“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穷岛屿之萦回,列冈峦之体势……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借声、借色,将文字转换为多种感官效果,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为学生创造审美条件,创设审美意境,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完成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
四、 抓住审美引导
审美从来都不是“喂”出来的。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固然是学生的阵营,而老师也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1.在分析中把握形象美
中国古代文学塑造了许多鲜活在目的形象,正是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骨肉。比如《殽之战》一文,就塑造了诸多形象,如蹇叔、穆公、原轸及弦高等形象。但这些形象绝不是单薄片面的,也不是区区一个“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蹇叔的老谋深算里是不是透着那么点老臣子的滑头呢?穆公的刚愎自用里总算还带着点君主的大度;原轸的刚直不阿、“不顾而唾”似乎告诉我们他还是个粗鲁的人,而弦高我们除了看到他的忠心爱国外,也要看到他的机敏大胆。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单纯的“真善美”或“假丑恶”了,有的是这样一些饱满的、毁誉半参的人,这才是真实。多么亲切,学生们看到这样一些有血有肉、鲜活的如同就在身边的人物形象,焉能不发出会心一笑呢?在这一笑之下,美感深深烙印在思想中,水到渠成。
2. 在情境中体味语言美
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较,区别颇大。大部分学生认同古诗词、骈文、散文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感,认为这些题材的作品语言清丽隽永,体式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的确,这些作品用字精炼,绮丽多姿,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另有传记、小说等文,细品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还拿《殽之战》为例,在战国大乱的气氛下,在秦晋之间纠葛多年的情况下,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其实更有味道。蹇叔的“非所闻也……无乃不可乎?”(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这,恐怕不可以吧?)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见解很有自信,另一方面又担心触怒穆公而小心翼翼;在秦军出师之时,拉着孟明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拉的是孟明的袖子,话是说给穆公听,结果惹来了穆公的大怒,实在是忍不住,终于放下君主的身份,派人去骂了蹇叔一通:“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么?你要是活到七十岁就死,你坟上的树都有双手合抱这么粗了!)这样的气急败坏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捧腹之余,忍不住要说作者一句:亏你想得出。
3.在诵读中拓展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诵读又是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课前的反复诵读是为打好审美基础的话,那么课中及课后的审美则是为了获取审美的情感体验。对文章富有感情的诵读,对关键词语的重读或轻读都有利于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求知、探索、实践。对于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尝试课外阅读的学生更是如此,应该让阅读成为他们自己的志趣和需要。
如我在向六年级孩子推荐《鲁兵逊漂流记》之前设置悬念:有个男孩,从小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十八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的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风浪,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他退却了吗?后来又有哪些奇特的经历?他又是如何度过长达28年的野人般的生活的?读了这本书,你一定能体会到为生存而奋斗的滋味。
好书美文如久旱甘霖,酷暑凉风,对人的心灵起着浸润、净化的作用。我还注意营造读书、爱书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形成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孩子与书为伴,读名著、读儿童小说,订阅儿童杂志,还可以看爸爸妈妈看的适合自己读的书,与老师、同学、家长交流读书的体会。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范围和深度也随之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无穷潜力的生命个体,好比是“心似百花开未得”,待在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创设生命自由生长的环境,让他们“年年争发被春催”。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以绘本及一些童话故事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阅读的范围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我在高年级中就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少的学生一学期只读了一本书,多的有的读了十本,做了一大本笔记。虽然量上相差甚大,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需要,又期望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许,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因此,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统一的课堂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此外,我们可开展一些其他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1.说:开展讲故事比赛,不但能加深学生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还能和听者分享阅读成果,从中挖掘潜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举办古诗词诵读会,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它韵律严谨,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具音乐性。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语感不断得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2.读:可以领着学生共同读一本书,共同学习。读国学经典,每天一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从中汲取精华,颐养性情。读名人传记,可以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每个人成功一定是有理由的,同样失败也是这样。读这类书,从人家的经历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面对人生的态度,比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态。读科幻小说,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写:做好摘抄和读书的心得体会。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做好摘抄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摘抄能提高学生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有了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功底自然就深了。写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要有所得,对书本进行提炼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又一个提高。还可以定期地在学生之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二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三: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 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四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1在大学学习期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寒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作为专生本的我们,社会实践也不能停留在大专时期的那种毫无目的的迷茫状态,社会实践应结合我们实际情况,能真正从中得到收益,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
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应注重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就业的现状,体验一下工作,这学期的假期我根据时间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期间找了一份工作,虽然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我觉得受益匪浅,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短短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自己能力的欠缺及社会的艰辛,同时让我感到工作的无比快乐,一种在学校自由天地无法体会到的残酷竞争的愉悦。寒假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体会到很多,感受也很深。通过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使我从内心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
实习简介
一、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本人实习具体岗位与负责事务
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商丘市虞城县家和超市
实习岗位与负责事务:收货部收货员主要负责事物是接收供应商货物,收货单据的保存、整理、分类、归档,执行公司退货或报损工作,保证周转仓内商品码放有序,通道顺畅,重点商品管理盘点等等。
二、实习目的
为了了解和熟悉超市物流,仓储,营销以及管理等相关知识。使学到的计算机,营销渠道管理,数据库,物流,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跟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检验,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技巧。
实习感悟
经过寒假半个月的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一些工作体会:
我的工作地点是在超市。这个超市在当地还是比较大的超市,经营范围很广,每天的人流量也比较多。我的工作是在超市的前台工作,以前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还要接受了基本的培训。几天后,对基本的工作已有所了解。但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发现我在说话和接待顾客方面还有所欠缺。超市前台是接触顾客最多也是最麻烦的地方之一,要帮顾客解决一般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卖一些东西,是需要人很细心的去做。我知道不管做什么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
首先,服务最关键。做为一个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必须的,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销售量。这就要求我们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提高服务质量语言要礼貌文明,待客要热情周到,要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提高超市服务水平。超市服务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顾客购物心情。顾客是来买东西的,不能让他买气受,要做到微笑服务、宾至如归。如果对顾客耐心、关心,能让顾客倍感温馨,下次顾客真的会再次光临,这样做能留得住客,而且顾客也会产生广告效应,为你们的服务宣传,会有更多的人光临。能获得这种免费的广告,何乐而不为?
其次,诚信是根本。不论我们做人还是做事,诚信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我们成功的基本条件。所以说提高超市的诚信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优质的产品加上优质的服务才能诞生优质的超市。经济效益固然是根本,但是社会效益也是超市发展的助推器。要兼收两个效益,需要经营者与职工共同努力的。作为经营管理着要招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但招高学历的还不太现实,但最起码要有较好的职业操守。有了诚信的员工,就会有诚信的企业,生意也会越做越大。
再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对企业起决定性作用。就像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由一只狮子率领的绵羊部队,能够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狮子部队,足见的重要角色。提高老板的素质是提高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只有领头人素质高,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信誉素质和企业形象,有利于超市的生存发展。
总的来说,在超市里打工是绝对有收获的。我进入了社会,提前了解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提前有了认识,我以后在社会上就能少走点弯路。和以往的实践不一样,这次的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当我认真工作起来就会很投入,但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手足无措,毕竟还是学校里养着的学生,做起事情来一点也不老道。
社会实践的作用就是让我提前知道自己的缺点,让我们在一次一次锻炼中学会客观地看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天还要高,以免以后毕业了择业眼高手低,到头来一事无成。我想这一次的打工,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毕竟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
但是这一切首先,是要拥有知识、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是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但是没有执行力,没有勤奋的努力,更没有成功的可能,有位名人说过,勤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勤奋过。作为现代大学的一名学者,我们应有清晰的头脑,客观的目标,勤奋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2匆匆的两个月在手指间轻松地滑过,回头翻看这一个月的每一天,满满的全是充实忙碌的身影和沉甸甸的收获,感悟。很幸运选择了顶岗实习,不仅锻炼了自己,也使生活充满乐趣,惊喜,有滋有味!
记得第一次面对二三十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时,我慌了神,手足无措。之前学的一些方法根本没办法在他们面前实施,只想逃开。最希望其他老师让我去干别的工作只要别让我面对孩子。我实在没有什么好方法让那么多孩子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我的身上。近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了,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体会到了一个作为老师的责任。
近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了,体会到了一个作为老师的责任。同时,也使我的教学理论变成为教学实践,使虚拟的教学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刚来到学校,首先是对实习学校有初步的了解,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基本作息有所了解。其次是听课。现在的听课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学习教学方法
目的不一样,听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再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备课,试讲。做好上讲台的准备。经过几天的准备,终于把我的第一节课备出来了,并且通过了指导老师的审阅,可是在试讲并不成功,因为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地教学,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把知识点讲清楚。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并在听了同类课程的公开课之后,修改自己的课件和教案,终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准备走上课堂。经过一周的备课之后,开始走上讲台。
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由于讲课太快,没有给学生留下作笔记的时间;由于讲课不熟练,上课时没有好好关注学生,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要求讲到重要内容时候要留下时间给学生作笔记,上课要多关注学生,对于不专心的学生要注意提醒,并且还指出了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的很多细节问题。每一节课指导老师都认真地听我讲课,并且提出了很多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宝贵意见。每节课结束,我都根据老师的建议修改课件和教案,不断地完善。
做一名好老师的确很难。不但教学工作复杂而又繁琐,而且还要管理好整个集体,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又要顾及班中每一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感觉老师是在关心他,照顾他。如何形成亦师亦友,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团结的集体关系,对于实习的老师来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的。
刚到学校时,原任班主任刘老师就给我大概的讲了一下班上学生的整体情况,我只是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后来在刘老师的安排下,我第一次与学生们正是认识了,学生们对我们很热情,对我的工作也很配合,经过将近一周的跟班与相处,我逐渐和班上的学生熟络起来,对老师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
班级活动方面:在原班主任刘老师的支持下,我们策划了一个主题班会。通过组织一次融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收获快乐。
当实习老师的期间,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管理好日常秩序,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情感世界,这些并不容易做到。对学生要贯注了老师浓浓的爱心。“爱”是做好老师工作的秘诀,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在这里也要感谢刘老师,他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教书育人,真的是要用自身去感化别人,不是单凭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功夫。
临近结束时,很舍不得和学生们分开,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与他们谈话聊天,学生们给了我很多欢笑,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学生们给我留下了一段一段美好的回忆。最后一节班会课时,我很激动,说了很多自己在中学时的经历,希望他们可以好好读书,少走些弯路,将来考上好的大学,还说自己有空会回来看望他们。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经常帮他们克服在学习,与同学相处中遇到的困难,还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和他们聊天,有时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学生也也很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心情。他们是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无论以后自己是不是做一名教师,我都会记得在自己大学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批学生,给我带来那么大的触动,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天真烂漫,再一次经历心灵的冲刷。我真心地希望他们可以快乐成长,学业有成,将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真心希望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希望他们可以走得顺利一些,我只能陪你们走一程,以后的路,就要靠你们自己把握。
教育界的李镇西说过: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通过教师实习让我认识到: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的、高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运输通道。古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要通过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来完成。以前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听老师教导在文理课程上有偏科的学生说,语文如果学不好,理解能力差,会对数学等理科学习造成影响。现在我才发现,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其实也是这样,表达能力和方式有欠缺的话,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下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所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从实习工作中明白了其重要性,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3这个寒假,我是去做志愿的工作,去到敬老院看完老人,帮老人做一些事情,在这次的实践之中,我也是感触很深,虽然不是做社会的工作,但是也是了解了社会的一角,知道老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也是有一些心得体会。
志愿者的工作并不容易做,同时也是需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的去做事情,不能挑三拣四的,而且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想要去做好,并不是那么的一个容易,其他很多的志愿者都是做了志愿很长时间的了,而我还是第一次做志愿的活动,在这次的活动之中,我也是知道,原来社会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冷漠或者是比较残酷的,还是有很多有爱心的人,会去做一些事情,会让这个社会更加的温暖,而我也是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很多的朋友,让我知道,自己也是可以去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敬老院帮助老人的这次活动,我们也是需要做很多的事情,分配给我的是比较简单的,给老人们谈心,陪他们说说话,但是我也是看到有些志愿者是做比较辛苦的工作,像是帮老人打扫卫生,或者帮抬一些东西,虽然平时的时候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会做,但是我们这次的做也是更加的有温度,而他们更多地只是一个工作,同时我和老人们的聊天也是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我也是明白,原来社会上真的有不一样的人,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而我们做的事情,也是让老人们,特别是那些已经没有了亲人的老人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也是更加的感受到要对老人们好,我也是有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平时的时候,在学校我也是比较的少联系他们,而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也是明白我也是要多去关心他们,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平时只要有空,还是要多回家看看他们,越是年老,其实也是更加的会珍惜亲情,而我也是要都去看看他们,多陪伴在家人们的身边,结束了实践的活动,我也是回到了家里,陪伴他们,也是让我更加的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亲情的一个可贵,虽然这次的实践并没有提高我多少的能力,但是在我的心里,这次的实践却是给予了我更多的启迪,让我更加的明白亲情的宝贵,懂得社会是有很多温暖的,也是结交了好多有爱心的朋友们。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4春阳之下,盎然生机,年轻的莘莘学子吐露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定能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这个假期我报名参加了学习安排的寒假带薪顶岗实习,过得十分充实。在此次假期实习中,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了自我”为宗旨,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以下是我此次实习中的些许心得体会。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了很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娶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狂妄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是积累出来的,有自信才能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5_年的寒假又来临了,我们一大批学生将会在假期选择社会实践。
实践的目的很简单,走入社会,锻炼自己,同时,减轻家庭负担,赚取较少数额的生活费。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很大程度上更深入的了解了社会以及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或者说使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得到了进化,从体力、精力锻炼了自己,让自己更加包容,努力的适应社会。并且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
应聘时,呈上求职申请后由餐厅经理安排并进行面试及试工,面试通过后方开始训练。学习关于你工作的一些基本信息。
在工作中伙伴的沟通与理解尤为重要。
如果你做的服务行业,那么服务挂帅的服务语言以及顾客至上的态度最为重要。这对于解决与顾客的纠纷和减少投诉非常有用。
实践中可能最记忆深刻的就是员工们为客人提供的顾客至上,顾客永远第一的服务。还有就是亲切的员工关系,以及温柔的接待员广播。
实践的一个月学到不少东西,感触也很多,要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就要充分读懂客人的心,充分理解客人的需求,甚至是超越客人的期望,同时注意与其它伙伴的沟通与交流。为客人提供富有人性化的的服务,满足客人的需求,同时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对于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不满的现象。一些方面来说,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人员流动的加强,人才的流失,甚至品牌口碑的下降。建议提高员工福利,减少压力和谈话,统一标准,更宽容的对待新员工。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最深的体验就是要处理好与同事、伙伴、上级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
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凡事都要靠自已!因此,人会变的成熟了,少了一份脆弱,多了份坚强,忘了如何去依靠,想的是如何去学习让自己独立自强。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体会到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只有自己不去做,认认真真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做事,这就是生活,是真正的生活!
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增强了体力、耐力。并且考验了自己的包容心,虚心求教的决心,提高了自己厚积薄发的干劲。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写”即是“写作”。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眼里,作文难写;在老师心中,作文难教。不少学生“谈文色变”,不少老师“因文皱眉”。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条。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古人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同时也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巨大帮助。在我看来,我国的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取得灿烂辉煌的成就,与古人学习语文以“读”为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别人的语言,学习别人的思想,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毕竟年龄小,语言积累少,思想不够成熟,对许多问题的观点、看法比较幼稚,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直接,在这样的状态下让他们用有限的语言知识表达思想,进行写作,就像是要让贫瘠的土壤开出鲜艳的花朵,难度确实较大。
因此,语文老师既要让学生充分读懂读透语文课本,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要有感情地读,边读边思考,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想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二、教学生学会审题是前提
小学阶段的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即使没有给出现成的题目,作文要求也比较明确和具体。审题,就是要弄清题目要求,知道要写什么。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思维还不够缜密,对作文要求往往是一知半解,在作文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偏差,从而使作文出现跑题、偏题现象。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两点。
1.熟读作文要求,深入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把握要求中的关键词。如“难忘的一件事”中,“难忘”就是关键词,写作中就要突出“难忘”;而“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快乐”就是关键词,写作中要突出“快乐”。
2.弄清题目要求写什么。小学阶段作文基本只有三种类型:写人、记事、写景。如果是写人,弄清对象是谁;记事,弄清要求写什么事;写景,则要弄清写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
三、教学生学会观察是关键
写作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然而反映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并非如此。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就是写不出一句话来,即使写出来了,也显得干瘪、空洞,没有丝毫生气。原因何在?
我认为,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技巧的传授,有意无意地使作文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本质,学生作文就处在了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胡编滥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惯用手段,“假、大、空”的作文俯拾即是,“真、善、美”的文章鲜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写观察笔记。学生自己确立观察对象,要求把观察的经过、结果写清楚,并在观察过程中认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篇幅可长可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要求学生建立“资料库”,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写在纸条上,放进“资料库”中,写作之前动手翻翻,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这样,学生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3.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专用“读书笔记本”。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文中的精彩片段、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一方面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写作时借鉴。若能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一定能变得生动、鲜活。
四、让学生多写多练是保证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蕴含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才具有世界意义。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却缺乏深刻的认知,往往忽视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用书相比,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并没有成为必须要读的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只了解一点;三分之一的学生竟不知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网络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用语对汉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这些都说明当代的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加强文化传承功能,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素养和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相对于大学教育的其他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国外,各国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文化滋润,力图从弘扬民族文化中培育民族精神。例如美国,新生一年级必须学习一年的本国语言,学习本国的文学名著。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中的作用,但是在各个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各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学校方面,目前许多学校还只是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不开设大学语文课,即使开课,总共也不过三十几个学时,要不然以节省资源为借口,将200-300名学生塞进同一课堂。在教师方面,各高校从事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定位方面,有些把ZHC测试和大学语文教学互相贯通;有些侧重写作;有些侧重文学史;有些想要古今中外、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最终导致教学目的任务的含混不清。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教材内容与初高中内容重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方面看,当前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学生“重理轻文”、“重外轻文”,把重心放到考试上面,以取得五花八门的等级证书,想要迅速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就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正是说明了当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目的十分明确,但由此也出现了求学意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精神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实用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看到实效,是否对学生就业有直接帮助成了教育选择的尺寸,因而导致了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严重失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文化修养,使得学校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导致教书与育人相割裂。但是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蕴涵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和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的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同时增加教学时数,这既是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当代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开选修课,例如写作课、汉语能力课、文选课等,辅助以人文精神熏陶、人格素质培养为首要任务的大学语文课。
教学内容要注重联系当下实际,像《百家讲坛》讲文史题材一样善于联系古今,用当今的流行语和事例来比拟古代的事例。大学语文中选取的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传递和保存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学习,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中,更深刻地接触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要重点分析能够体现高尚理想、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密切关注的篇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辩论、批判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感受其中蕴含的真挚感情、智慧理性、审美意境等内容,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教学时间少、授课对象众多的现实条件制约下,教师还要有意增加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快建立网络交流的平台,把单项的授课,变成双向的网络交流,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在网络中实现师生充分的讨论和互动。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腾冲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学培训,通过3天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学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品味一下,确实受益匪浅。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罗艺峰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罗守诚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知识的匮乏。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国学认知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二】
经过此次的学习 ,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三】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关键词: 辞采靡丽 汉大赋 创作本质
一、汉大赋的坎坷命运
作为有汉一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赋,汉大赋卓荦独立于两汉四百年间,洋洋洒洒,轰轰烈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宏篇巨制,大可以“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小可以洞微索隐、细及毫发,真实地表现了汉王朝大国的风貌,传达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是一种颇富创造性的文学体式,实为两汉文学之正宗。所以,清代的焦循在《易余a录》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
但是,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主流,其命运却比同为一代文学主流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坎坷。自它产生之日起,就遭到了无以复加的否定和责难:曾钟情于汉大赋创作的西汉文学家扬雄说汉大赋“劝百而讽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晋代的左思在《三都赋・序》中批评汉大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南北朝的挚虞在《文章流别志论》中给汉大赋归纳了“四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责汉大赋“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清人程廷祚在《骚赋论》中说汉大赋“专于侈丽宏衍之词”,“有助于之思,无益于劝戒之旨”……简直把汉大赋批判得一无是处。
而且,在所有对汉大赋的批判中,从汉代开始,几乎各朝各代都有人指责汉大赋的语言过于华丽,就好像汉大赋的辞采过于华丽已成了完全的定论,其不断被批评似乎已不可避免。例如,除了前文我们已引用的左思、挚虞、刘勰和程廷祚等人的批评外,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批评司马相如的赋作“靡丽多夸”,班固在《汉书・叙传》中批评司马相如的赋作“寓言丽”、“文艳用寡”,又在《汉书・艺文志》中批评司马相如、扬雄等“竟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谕之义”,扬雄也认为汉大赋写得“极丽靡之辞”而加以批评。他们都认为汉大赋写得过于华丽,以致淹没了其思想内容。后人对此也是随声附和,如明代方孝孺说:“汉儒之文,有益于世,得圣人之意者,惟董仲舒、贾谊。攻浮靡绮丽之辞,不根据于道德者,莫陋于司马相如。”清人魏谦升则完全沿袭刘勰的看法,说汉大赋是“妖歌曼舞,终嫌不肃;繁华损枝,贻诮雾e”。
二、汉大赋作品辞采突出的原因
但是,在众多指责声中,也有不少有着独到眼光的学者文人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三国时杰出的文论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赋欲丽”的观点。对曹丕的这种论点,鲁迅先生就极为赞同,所以他才会称赞历来往往被指责为“竟为侈丽宏衍之词”的代表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还是很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说司马相如“广博宏丽,卓绝汉代”。因此,我们对汉大赋注重辞采华丽的重大意义应当加以珍视,而不应完全进行如此激烈的批判。
汉大赋辞采华丽的特征之所以会如此典型、突出,其原因有很多,许多学界的前辈对此进行了不少探讨。其中,尤以龚克昌先生在《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文史哲》杂志1988年第5期)一文中的论述最全面、最具有代表性。龚先生认为,汉大赋作品的辞采之所以如此突出,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由描写的客观对象决定的。因为大汉帝国繁荣的社会现实,给赋家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构筑雄伟壮丽汉大赋的背景材料。同时,他还引用了先生在《中国史纲》中所说的话加以佐证:“汉大赋虽然很少有作者个人情绪的表现,然而它的华美、庄严和壮丽正是大汉帝国全盛时代之雄伟的呼声。”
第二,是由歌颂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汉赋创作的基本倾向是歌颂,而人们对自己所要歌颂的事物总喜欢用一些美丽的语词对其加以描绘。这就决定了汉大赋的作家们在创作中必定会尽量多用华丽的、动人的、给人以美感的词语表现所要歌颂的事物,从而使汉大赋作品的语言显得十分华美、极富文采。同时,龚先生还以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描写天子出猎的那一段为例,“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U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叔孙奉辔,卫公骖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说明作者的确选用了许多华美的词语颂扬天子的出猎,让人一读,颇具气势的美感顿生,给人一种富丽、华美之感。
第三,与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当时文字学的发达有关。在汉大赋的四大名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之中,除张衡外均有文字学著作问世;在“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的汉代,不少汉大赋的作家也侧身其列。虽然文字学家们有时会制造一些奇怪的字,并因此常受批评,但他们有着非常高的文字学修养,这一点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初期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可以使他们熟练运用文字,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和作品的感染力。其中,在汉大赋创作中对大量华丽文辞的使用即是一例。凭借其深厚的文字学修养,汉大赋作家们可以驱遣似乎使用不尽的语言词汇,从而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语言极富变化,文采粲然可观。
第四,与俪辞偶句的普遍使用有关。因为,这样可以使作品的语句显得整齐工丽,在外在形式上给人以极强的美感,还可以使作品内里充溢着一种升腾、飞动的气韵。例如,扬雄的《长杨赋》中对俪辞偶句的使用就是俯拾即是,“Yj而弋,纡南山而榱D;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隅”,“平不肆险,安不忘危”,“扼熊罴,拖豪猪”等。
对于龚先生以上诸方面观点,我基本表示赞同。但对于第二点原因,我有一些看法。龚先生认为汉赋的创作应兼具歌颂与讽谏两方面职能,而在实际作品中,歌颂往往淹没讽谏。因此,他认为汉赋的基本创作倾向是歌颂。但这与我再三强调的汉大赋的创作宗旨是颂扬性的有着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述对象的不同。从表述内容来看,龚先生所说的“汉赋”在内涵上虽与我所说的“汉大赋”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二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汉赋”包涵骚体赋、大赋和咏物抒情小赋三个小类,“汉大赋”并不能代表“汉赋”的全部,骚体赋和咏物抒情小赋在创作宗旨上的确与“汉大赋”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歌颂这一创作倾向联系甚少。第二,对汉大赋作品基本创作宗旨界定的不同。我曾在《论汉大赋的颂扬本质》(《名作欣赏》2005年第10期下半月刊)一文中详尽分析和论述过:汉大赋对整个两汉社会生活中值得颂扬之事物均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与展现,表现了人类对自己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体现了大汉帝国开拓进取、追求闳阔气势的时代精神,其内容的确蕴含着一种颂扬性倾向,其创作本质的确是颂扬性的。而龚先生认为汉赋的创作职能和宗旨包括歌颂与讽谏两方面,这与我认为汉大赋的创作职能只有一个――颂扬,即在对汉大赋作品基本创作宗旨和职能的界定方面有着一定的不同。所以,虽然我们都认为汉大赋作品的基本倾向是歌颂,但在具体认识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界定汉大赋作品创作的根本性质时选用了“颂扬”一词而没有选用“歌颂”一词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汉大赋作品的辞采之所以如此华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大赋作家们在创作时的自觉追求所致。例如,在《西京杂记》卷二中,载有一段司马相如在汉大赋作品创作上的心得体会:“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意即以华丽的文辞组成作品的经纬铺陈描写的对象。另外,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这两位汉大赋创作的名家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汉大赋作品的一个突出特征――辞藻华丽。所以,汉大赋的作家们在创作时,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物、绘景,都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而且既要考虑词句的华丽,又要恰如其分地把事物或人物的心理形象展示出来。因此,我们承认汉大赋的辞采是华丽的,而且可能真的有些过于华丽,但对此却不应像许多前人一样完全加以批评,而应加以表扬。因为在那样一个文学创作并未完全进入自觉阶段的时代,我们应把汉大赋讲究辞采视为文学艺术创作走向自觉阶段的标志,视为文学艺术自觉时代即将到来的重要标志。而且文学作品要讲究文采,这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文学作品正是凭借其华丽的文采,才使其自身得以与哲学、历史等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这也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得到正常发挥的关键。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某种程度上指出文学作品要有文采。古代许多学者之所以对汉大赋华丽的辞藻大加指责,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征,基本都是在延续汉儒的立场和观点,拿《五经》作为衡量一切文学的标准。而用儒经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标准,无异于取消文学艺术。
第二,与汉大赋创作的颂扬性本质有着非常密切而重要的关系。面对一种颂扬性文学,作家们在创作此类作品时必定选取非常多的华丽词语对自己所要歌颂的事物加以描绘,决定了汉大赋的作家们在创作中必定尽量多用华丽的、动人的、给人以美感的词语表现他们所要歌颂的事物,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表现自己对所颂扬事物的强烈歌颂倾向。因此,才使得汉大赋作品的语言显得十分华美、极富文采,乃至有些过于华丽。
除了以上两点外,造成汉大赋作品语言如此华丽的原因还包括前面龚先生所说的三点原因:一是由描写客观对象决定的,二是与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当时文字学的发达有关,三是与俪辞偶句的普遍使用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说汉大赋作品辞采华丽,是可以的;但其辞采是否过于华丽,还要对其进行如此强烈的批评,尚有待商榷。第二,汉大赋作品的辞采之所以如此华丽,与作者们在创作时的自觉追求和颂扬性的创作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徐志啸.v代赋论辑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3]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4]曹明纲.赋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费振刚,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迟文浚等主编.历代赋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其次,是阅读兴趣被动。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而有的也是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对一些需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不感兴趣。
再次是阅读环境不好。许多学生家庭书籍很少,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阅读的需要。
这些条件限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知识贫乏,理解能力普遍偏差。口头表达词不达意,毫无文采可言。
那么如何给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培养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作好思想指导和心理指导,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阅读目标,端正阅读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上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等。教师把这些阅读要求列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使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
二、从引导阅读兴趣入手
学生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能持之以恒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这就得在激发兴趣上下功夫。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对此,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1.美文推介活动。可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简短的美文,可打印张贴,让学生抄录。还可由学生轮流互相推荐。可开设美文欣赏课,让学生开展朗读、品味、交流等活动。
2.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读书剪报要求选择报纸杂志上的精彩文章,学生要加上自己评语,或者写明推荐理由,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由学生自己谈设计、剪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由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和推荐理由念给大家听,或者进行传阅交流。因为选自最新的报刊杂志,所以有时代感;因为是交流学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学生参与很有热情。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选择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阅读的兴趣也得到加强。同时,教师及时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3.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把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之情中的学生引到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4.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多渠道多角度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和条件
阅读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学校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教师可经常到里面翻阅,了解书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尽量调到课外活动前,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另外,对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学,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一些好的文章篇目或好的网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电脑课或课余时间,自行上网阅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BY55)。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513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离不开读书。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是人健康成长的营养,是人从自然的人变为文明的人的必需品。在观点浮浅、言谈浮夸、人心浮躁的大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今天,如何指导学生消除读书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以增强其读书的方向性、目的性、有效性,这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书籍的作用
书籍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程与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对每一个体来说,读书对人的作用非常巨大。荀子在《劝学篇》中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9这是讲读书与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之关系。朱熹《读书偶得》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1117这是讲书籍与人的精神状态及创造力之关系。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在《我怎样读书》中亦云:“读书对我们来说,虽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事情,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因为它能使一个人同各个时代、各种民族的伟大思想家在精神上沟通起来。”[4]17读书可以超越时空,与古人、古时对话晤谈,交通精神,认识社会。
是故,人的成长、成熟离不开读书,人的知识化、文明化离不开读书。可以说,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人,书籍是他的良师益友、终生伴侣。
大学生读书的意义
《论语·子张》载子夏语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5]202中国传统的读书观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可以富贵。
宋濂曰:“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6]读书可以滋心养性。
一位将赴美国的学生向老师辞行,问老师该带些什么?老师说:“带上一部《英汉辞典》,再就带上一部《唐诗三百首》吧。带一部《英汉辞典》,自然是为交际的方便,而只要你还吟得出唐人的诗句,就能证明你还是一个中国人,你的灵魂是属于中国的。”[7]296读书可以唤醒归属感。
对以上关于读书的意义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云:“君子谋道不谋食。”[5]168我们的理解是:读书可以使我们有涵养、有教养,长知识、长能力,可以培养我们健康的情趣,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获取服务于社会、报效于祖国的本领和责任心。
经由读书获取知识,是每一位大学生天经地义的职责。只有在浩瀚的书海中广泛涉猎,才能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文化视野、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只有以书为友、含英咀华,才能纯化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深化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精神,由一个感性的人成长为理性的人,由一个个体的人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具有普世情怀的人。对于“学高为师”的师范类专业学生,具有广博而精专的知识,则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当代大学生读书的误区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书籍铺天盖地,网络传媒使各类信息的传递更为迅捷。面对庞杂的文化市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书籍方面无所适从,出现令人堪忧的状况,如满足于到口即消式的“快餐文化”:不看元典,只看翻译的白话文;不阅读原著,只看根据原著拍摄的影视作品,或只看提要式的简介;不翻检、查找原文,只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简单的信息资料;不看专业的、高雅的书籍,只看通俗类、低档次书籍等等。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消解”文化、“水煮”经典、热衷网络版本的现象。网络确实给人带来便捷,但同时也耗损了我们培养专业功底的能力。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告诫学子道:“创造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他还自谈其创作态度和创作习惯说:“我现在要写文章时不敢接电话,也不上网。”[8]当今时代是一个人心浮躁、利益至上的时代,技术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弥漫于社会。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校的青年学生亦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一切以对就业有利为出发点。
大学生在读书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当看到学生“所读非书”、“无书可读”、“书读不好”和择书不精、读书失法、舍本逐末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不安和担忧。教师的责任和良知,使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探索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应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位读书者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大学生读书的要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读书要诀。总体说来,读书有以下值得注意之处。
首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论语·乡党》有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5]102 陈寿《三国志·魏书·董遇传》有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9]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10]247黄庭坚云:“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11]53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曾精辟地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12]35
俗语云:博而不专则惑,专而不博则困。尤其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多元的时代,更应该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要做到博中有专,专中有博,既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又要“面朝大海”,纵览寰宇,而不是把自己的视野局囿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要有相当博的精,才算得真正的精;要有相当精的博,才算得真正的博。蜻蜓点水式的博不是博,坐井观天式的精不是精。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哲学社会科学是一家。其他的任何专业,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相对的分门而没有绝对的分家。现在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课题,这都是既专精又博通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其次,有用与无用相结合。有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常会觉得所学东西派不上用场,只学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学习上的短视行为,成才过程中的误区。常言道:知识到用方恨少。《庄子·外物篇》有关于有用、无用辩证关系的精彩论述:“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13]719~720这个故事说明,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它是构筑整个知识殿堂的基石。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读书观,以“无用”为底子、为后盾,作好长期积累、不断求知的准备,切忌急功近利、唯用是务的急躁心态和短视行为。
再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做学问必须做到学而能通,如同食而能化。多读书而不运用或不善用者,几乎等于白读,这很容易变成我们常说的书呆子。钱澄为清代学者方以智的《通雅》作序时引述方氏语云:“学不能观古今之通,又不能疑,焉贵书簏乎?……不学则前人之智非我有矣;学而徇迹引墨,不失尺寸,则诵死人之句耳。”[14]170这就是说,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单思不学,会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所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18学习应如古人所说,要好学深思。汉学与宋学的区别实际正在死扣章句和灵活发挥上,其成就遂大小故不同矣。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从书本上去学,还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反思生活。把读书与创作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达到训练文笔、丰富思想、锤炼睿智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15]37结合书本所得,融会贯通,吸收消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
《礼记·学记》有一段关于实践重要性的精辟论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514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发现我们不足欠缺的地方,才能引起我们的改变,并最终达到提高的目的。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有一段关于人的认识能力、口语表述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的精彩论述,他说:“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矣。”[16]5364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说明认识事物的不容易,而能将自己内心体悟到的感受、认识准确地陈述表达出来,更是能上加难。所以,心里感到的,口里不一定能表述得出来,笔下不一定能描述得清楚。惟其如此,我们才更要有意识地磨炼自己、训练自己,不放过一切锻炼、提高的机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养成好读书、善读书、活读书的习惯,在能读、能写与多读、多写中成长、成熟、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王天海.荀子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高尔基.高尔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五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8]朱清时.创造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N].中国青年报,2009-8-11.
[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2]老品.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学校领导走在科研的前列,以身作则。学校领导带头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动我校教职工搞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类论文比赛活动,在各级论文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詹漪君校长负责的省远程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电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xx顺利结题,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德清副校长和张彩娟副校长都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全部结题,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科研机构是使整体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行政保证。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人员,根据教师不同的才能合理分工,xx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信息处(原教学支持服务处),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设有一名主任,由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工作、积极肯干的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成为学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力量。学校科研信息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指导各级课题的操作等。今年在学校迁入新校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又增设了一名副主任。
二、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为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每年以不同的幅度增长,今年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约1000元,另外教师每人享有一定的培训经费,基本满足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的需要。我校早于1997年装上了宽带网,并且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和u盘;学校阅览室每年征订400多种杂志,其中各类专业杂志和教育杂志近三分之二,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如xx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论文交流,请了省市电大专家进行点评;xx年请了省电大科研处专家举行了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讲座;xx年组织了学校教研组长和科研骨干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参观学习。现在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学习、研究制度。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教研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坚持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动态,阅读教育着作,如学校组织学习了《第五项修练》,要求每位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写心得体会。同时,为了让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校园信息化”培训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开放教育的课任教师在完成教学辅导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期末上交。
建立奖励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校把科研活动跟每年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者,学校还会在物质及精神上对其进行奖励,去年学校共奖励了近二万元。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自xx年成立科研信息处以来,学校开始逐步将各科研成果的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凡一年中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获奖成果进行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教师提供复印资料二份、电子文稿,以此作为学校奖励的依据。另外,还在学校共享文件服务器上设有科研信息处栏目,专门存放有关的科研资料及各课题的相关资料。
四、积极参与论文评比活动
教师们在参与科研过程中,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三年以来,曾有54篇论文在省市电大评比中获奖,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张彩娟副校长的论文在杭州电大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另有10多篇论文在萧山区科协和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如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专修学院党建工作重心前移的思考》获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陈懿伟老师的论文《基于web的考核系统的研究》获萧山区科协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总结,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金。
五、科研效果明显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学校教师在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三年来,学校一共承担或参与了八个项目的课题研究,其中主持承担了四项省远程教育学会的年度重点课题研究;一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子课题“现代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另有许红平老师参加了浙江省高教学会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冯凤仙老师参加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xx年课题《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的第五子课题《村落的生活世界》的研究;陆建祖老师参加了省电大课题《中国古代文学cai课件制作》;学校在本学期成立了学校网站建设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在设计网站时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突出为教学支持服务功能,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学校网站充分考虑学生的的需要,我们提供了网上报名系统、网上录取查询系统、网上成绩查询系统、网上留言咨询系统、网上图书馆系统(图书资料正在整理中)等。针对开放教育学生我们推出了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师生短信交流平台、网上视频点播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学校网站在第二届省电大网站评比中被评为最高的五星级。
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办校刊《萧山电大教育》,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期,共发表文章238篇,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校刊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57篇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表,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张彩娟副校长、冯凯等老师的在《中国成人教育》,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基层电大联合办学的实践研究》、汪敏里等老师的在《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吴信贤、姜红等老师的在一些大学学报中。在研究中,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六、努力方向
1.继续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
2.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检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认真检查落实研究计划情况,严格把关,做到有检查有记录。
3.积极做好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的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我校科研工作在上级电大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我校科研水平,我校科研工作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学院科研工作七月总结(二)
科研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以下任务:
一、“xx”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1.对已经审批的省级课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组织开展研究。
(1)xx年7月7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课题开题预备会议,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10个子课题组。
(2)xx年月719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全体成员在实验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xx”规划省级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市教科所曹兴吉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曹兴吉所长宣读《研究任务下达书》,科研处主任刘务才宣读《开题报告书》,姜育孝校长宣读《研究任务责任书》并对课题研究提出总体要求,曹兴吉所长对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导。
(3)xx年7月23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会议,对每个子课题组的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进行商讨。
2.对申报的18项市级科研课题做好研究的督促和检查工作。
(1)7月6日组织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指导填报好《研究项目议定书》。
(2)组织课题负责人根据任务下达书,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步骤,做好责任落实工作。
(3)督促、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积累。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
1.高中教务处和科研处协同,组织参加省教育学院新课程培训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专项辅导。
2.协同初中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论学习答辩会、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3.组织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科研处主任刘务才主讲,内容为《构建教学模式的培训》。
4.组织了高中基础部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测试。
5.聘请市教育学院徐杰院长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理论培训。
三、加强了高考研究工作,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认真研究复习备考的经验,在7月14日,高三每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总结与反思汇报。
四、布置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教育案例,在期末收缴。
五、在科研处指导下在初中部建立了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
六、出台了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方案。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各教研组已初步建立了与本学科教学同步的课件资源库。
七、做好其他各项常规工作:
1.整理、编辑、印制第30、31期《课改快讯》。
2.做好第四期《教改论坛》的材料收集工作,为下学期整理、印制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