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插画设计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目前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主要包括调查、检测和监督三重工作开展方法,将先进技术和科学方式进行结合,最终完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工作内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将生态的基础性和生态的先进性进行结合,同时具备专业性以及很强大的的技术性的调查工作。能够保证林业的正常生产,为林业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数据依据,这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意义,对于我国的林业资源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林业调查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高
林业调查作为林业建设工程的基础,由我国多年的林业调查工作的展开证明,林业建设需要明确的建设目标。而该项调查的展开,就是通过运用林业调查、林业检测,林业监督等手段,将我国国内的大部分森林资源的分布、构成、以及发展动态进行实时掌握,再利用合理、科学的实用技术对已知林业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将森林的资源增长形势进行深刻认知,达到有效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环境,最终达到将林业事业进行发展的目的[1]。但是在林业调查规划实际工作开展的时候,有部分工作人员片面的J为这项工作只需要在森林内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走走、看看,回来后画一画图,最后上交数据就算工作完成了,其在根本上忽视了林业调查工作的意义,思想上严重认识不足。
(二)林业调查相关部门工作展开负担重
在我国目前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调查开展部门的负担相当沉重。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工,都不能满足当今形式下的林业调查需求。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员老化和工作条件艰苦。人员老化问题主要取决于当今的社会形势,多数年轻的人才并不愿意来到林业调查岗位,从而造成林业调查行业的团队成员大都年龄较大,想实际做调查的人少,偷奸耍滑的人多,影星林调的数据准确率的现象。林业调查工作具有十分艰苦的工作开展条件,需要调查人员长年的扎根在林区密林之地,劳动力度大,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致使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知识的学习热情低下,再加上工资待遇偏低,最终导致林业调查人员整体的素质偏低[2]。
(三)服务和管理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工作中,部分调查人员的法律法规观念单薄,思想作风漂浮不定,在工作中只想索取而不愿意投入,工作的规章制度标准完全依照个人喜好,此种局面造成了我国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质量在不断下降。还有部分作为更甚的员工,不但没有进行开展林业调查工作,居然监守自盗,将林区内的树木偷偷砍伐私自贩卖,这多种行为严重拖慢了我国林业工作的发展步伐。
二、林业调查工作中出现问题后的管理措施
(一)将员工个人及单位整体的思想意识提高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学科性高度融合的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讲,其也是政治工作的一项分支。作为林业调查人员,将一些重要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是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该项能力对于开展调查工作速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调查设计规划的最终结果就是为我国森林的经营成果和利益分配以及进行制定林业管理政策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依据。所以,林调员的思想意识和相关林业部门的思想水平,都必须进行提高。可以通过将本单位学历不够高的员工送到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培训或者将林业领域的优秀人才请来进行授课指导,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调查工作按照科学、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展开
在国家当前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林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所以如今各个级别的林业管理部门,要将林业调查设计工作的重要位置凸显出来,将实际的解决方案提上日程,在实际的林业调查工作中进行处处落实,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思想指导理念,通过调查和规划将林业行业的整体情况状态进行完整详细化,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对之前报告中的缺失进行完善弥补,进而更加适应当今的新趋势和新需求。
(三)拓展经费渠道,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林业调查经费是所有林调员工的关注重点,也是林调工作开展的基础。除了政府部门进行款项调拨支持,还可以经过多方面、多渠道进行征集众筹经费。在经费问题解决后,要将经费利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坚决杜绝截留挪用的行为。
三、总结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撑项目的林业经济,想要彻底振兴,就必须时刻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发展规划。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过程中,制定出科学的、具有法律支持依据的、被当今社会所能够接收的方案时,要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开展工作,将我国的林业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出发点,从而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一般岩土工程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界面、断层、地下水位、风化层厚度以及各种物探、化探资料,这些资料是直接从野外测量获得而用于某一工程设计的。虽然在工程设计中他们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但在工程完成以后他们一般就被“束之高阁”,很少再被使用。就算“有朝一日”再被利用,这些信息也只是一些离散的数据,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较难直接利用它们再去分析场地中工程地质参数的分布规律。更何况传统的岩土工程资料分析和解释一般都局限于二维、静态的表达,这种表达描述空间构造起伏变化的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它们空间变化的规律,难以使人们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情况,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的空间分析要求。如何利用这些实测参数来推断它们在区域内的分布规律,如何利用这些参数来预测场地中某点岩土工程性质,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个古老而且很有兴趣的问题,历来不断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今天,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DataBase理论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上述问题越来越有了新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可以集成以岩土工程建模、岩土工程数字化、岩土工程数据库管理、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地质解释以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新体系。
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RS、GIS,GPS(3S技术)的发展与集成,己促使岩土工程勘察进入到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勘察设计一体化产业体系。但是在注视上述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己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功能日益完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之间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完善,如分散作业,手工操作、图纸、表格、文字等资料以纸质媒体为主,转抄传递,效率低,错漏时有发生、资料共享性差;资料再利用率低。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和推广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和一体化技术。我们需要克服存在的问题,使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一体化取得长足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设计软件不够完善
目前,岩土工程设计中主要采用设计软件,主要是为完成设计中的数值计算和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工程图的绘制等任务而编制的。但设计前沿的核心问题,如方案设计、设计中的综合评价等经验性工作,现在开发的软件远不能胜任。并且一些设计软件功能较少,常为单一功能者居多,很难实现网络化和数据共享以及综合化分析。
4、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5、系统综合能力差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所涉及的信息是多方位的,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村镇分布、农田、交通、水利设施、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等,这些信息既有空间定位特征、又有属性特征,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既有确定性因素、又有不确定性因素。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系统由于缺乏对各类信息全面采集、表达、识别、分析手段,造成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综合决策缺乏全面的情报支持。
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方案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是在结合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信息进行勘察的有效手段。就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方案制定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将一些分散而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单元合并组合成一个更加完整或协调的整体。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
2、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
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涉及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AutoCAD 和 Word 自动化等一系列技术,他们以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作为相互联系的基础组成一个系统工程。
三、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模块技术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场地物性指标的数字化、场地地层的数字化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岩土工程勘探中由于数据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造成的处理困难。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的实现将地质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进行融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数字化模块技术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GIS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虽然GIS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有区别,然而二者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二者皆涵盖和空间坐标相关的信息,GIS 注重空间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注重空间信息的分析与决策。一般来说,和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技术相比,GIS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形式与内容上复杂多样性、较强的可视化操作功能及空间分析能力等优势。
2、岩土工程建模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
3、数据库建设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到信息的共享,因此,构建高效经济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常常具有空间性与多源性的特征,一般数据库技术是很难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处理。随着GIS、计算机图形学及空间科学的发展,这为复杂的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建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出现为岩土工程领域复杂的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目前,以GIS 技术支持的数据库技术已经应用到地质学的众多领域。
参考文献
目前,“感性消费”已成为新世纪最为明显和最富前景的消费特征,企业单纯依靠商品和服务的功能特点。已越米越难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消费者购买商晶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渴求,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中的白我概念的吻合。并最终达到某种特定心理状态的满足。而且整个消费活动的决策也往往以消费者感性的评价为标准.即消费者选择商品或品牌的出发点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态度观。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情感、品位、感性的消费态度,结合象征、价值、个性化等感性取向,必然会构形成了某个时期或某个群体的独特的“消费文化”。由此可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区分和理解用户差异性的“消费文化”形态,并根据消费者或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进行设计,是准确把握设计的基础。
二、感性的设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感性”反映了主体人对于客体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相对丁理性认知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等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领域,产品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及外观形态来传达的,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了“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感性设计。从产品设计过程“编码.解码”的角度。对于设计师而言,感性设计的意义在设计师运用灵感、顿悟、想象等思维方式编码产晶的外观形式,赋予产品一定的形态.塑造产品特殊的性格魅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在消费者所属特定的文化情境范罔内,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因素对设计进行解码,这实际上是一种主体客体化的“移情”过程.不同的消费者根据自身及外部情境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产品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造删设计受剑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一部分人由此联想剑了悉尼歌剧院,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建筑文化;而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对于土著文化的了解,将火炬造型和士著人使用的飞镖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传统和传承的情感。
针对“人”的感性和“物”的设计特征之间的关系,感性工学主张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为设计提供新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的感性意向定量、半定量地描述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此来研究“人”的感性感受。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在于:1)如何根据人机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的感受:2)如何通过顾客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3)如何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人机学的技术:4)如何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感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感性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范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感性词汇的获得通常假定“人”是处于相同情境条件下的,而没有考虑人们对于感性的个体和文化差异,没有深入考察文化差异对于感性形成及认知的影响,这样必然会限制感性工学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因此,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感性的形成及其特性进行分析,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感性设计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设计师提高感性认知能力以及把握感性设计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化的“感性”
l、文化带来差异化人群
文化的概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具有较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就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冈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文化提供了产品认知的情境,特别体现在产品感性认知的部分。例如,将产品置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们对它也有不同认识,如饮料的包装,世界范围的颜色――咆装、广告,到了阿拉伯(中东)却要改为绿色,因为那里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吉祥:如德国汽车,销往不同国家,就有不同的标准;伊莱克斯的家电,海尔的国际化中销售到美国的家电美国化。这种变通,是典型的因文化差异而做出的产品设计上的策略,并且是有着切实意义的变通,对于企业来讲,有着绝对必要的意义。因此,感性的设计与文化有着本质必然的联系,关结点就是差异文化带来消费人群的感性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设计师不但要超出于“物”的设计,进入产品“精神”方域,而且要考察“物”和“精神”所处的文化情境,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当产品的“性格”与消费者的需求或以前接触过的或想象过的自己中意的产品形态产生共鸣,那么这个设计就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即用户对该产品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表现在文化属性上,那就是知识、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维能力,文化属性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抽象的东西,却义蕴藏着非常神奇的决定性的力量。
2、文化的传承与感性设计
文化除了其一般意义上的特征以外,还有其具体性的一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设计师需要了解民族设计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不进行深层思考,就不能找准设计的出发点,不能在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中立足。对一件设计作品的诠释,除了对其功能进行解读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的思辨及意蕴的解读。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跨艺术、跨设计交流,这就更需要设计师对它国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设计品质、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如法兰西民族追求浪漫的生活习惯,形成了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设计载体承载的法兰西文化独特的形象;而德意志民族因其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的严谨的生活品质,使得德国设计“精湛、严谨”的风格:同样,美国是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使得该区域语言、习俗、信仰相对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所以美国设计更具轻松、幽默感。
传统文化特质在设计中的体现不同,人们需要深刻洞察主观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设计的相互辨证关系。并在对“人”的考虑上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的传承,以实现内涵意义上的传统与文化的融合。产品设计形态的呈现本质上就是这种生活文化一个问题,产品通常能够折射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倾向,它代表了一个地域、一个比族的生活特色。丽绕文化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走向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是某一时期文化特征再现及传承的手段,设计师在此阶段表现出某种相似的认识・要傲到这些就需要以人为本,真正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设计师需要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中寻找利益,设计出真正根植于民族传统的产品。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认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逐渐表现在对设计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外,文化传承的符号性决定产品差异与设计师所选择的符号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两者之间具有较人的认知关联性。这促使设计师绝不仅仅依据设计当中某一符号所具有的简洁外形和厚重底蕴进行设计和决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背后蕴藏的群体认知性,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众所周知,如今学科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理论、实验和学科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学科计算机的发展为应用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三大支柱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影响了岩土工程勘察领域。
1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岩土勘察设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与国际差距缩小。但是仍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1.1勘察资料与设计脱节
由于之前部门长期都是勘察、设计、施工都是分散作业,加之一些新规范,新技术应用不及时,造成岩土工程设计与勘察脱节。这不免造成勘察提供的勘察资料让设计人员往往摸不着头脑。并且就当前实践经验来看,勘察在设计整个过程的参与度还不够。另外,由于设计和勘察的脱节,设计人员往往勘察方面知识不足,很难深层次理解勘察资料,使勘察资料有效性没有得到最大发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1.2系统综合能力差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水文、地理等等。然而,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系统还没有实现各类数据的综合采集、分析,因而使得设计方案可以获取的信息量有限,并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1.3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系统不具备空间分析能力,这种局限性极大的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如难以科学决策支持现有的勘察设计方案,取而代之,现有的勘察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受到专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现有的很多软件都是比较落后的,与实际脱节。落后的软件就很难反应实际的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也非常的不完善。
1.4勘察技术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虽然解放以来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先进国家技术交流不充分,国内岩土勘察技术成熟的过程相对闭塞,呈现曲折发展的状态。
2数字化系统方案
2.1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
数字化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分散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更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整体。正是由于数字化这个巨大的优势,因而被认为是极具有价值的一个过程。如果设计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将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解释为不同学科的有效组合。这个数字化系统相比于传统系统的优势在于充分整合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CAD技术转变,使得信息化采集数据,数字化处理勘察资料,网络化硬件系统等成为可能,并随着其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具体说来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概略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2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
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因承载着采集和整合数据信息的任务,因而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它主要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AutoCAD和Word自动化等。如图2所示,他们以勘察和设计为基础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由图2我们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数字化系统将这些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与传统的各学科独立工作不同,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流,同时也方便数据的整合和集成。实现岩土设计数字化必经阶段和前提条件是岩土勘察的数字化,因而我们应加大对岩土勘察数字化的建设。
3数字化系统的实现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数字化的实现,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场地物性指标的数字化、场地地层的数字化和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如何实现这个数字化系统呢,可以结合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这样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充分利用GIS的优势,充分发挥其效用。众所周知,GIS具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查询功能。勘察数字化系统与GIS结合可谓是强强联手,一方面可以精确分析勘察数据资料信息,改善传统勘察系统对于复杂多变情况下束手无策的状态。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因为借助GIS的优势可以创建可视化操作平台,而这个平台是实现勘察数字化的前提条件。如何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中物性指标呢?总的来说应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作为指导,实际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具体说来,理论主要是指地质统计学、相关距离的基本理论。而所谓的实际就是结合工程情况包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相关距离和工程场地剪切波速等,然后运用理论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相关理论详细的对岩土工程勘察参数的数据结构设计以及虚拟岩土工程剖面、地质相关属性等计算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说明,其实,这就表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中的场地地层的数字化的实现。总的来说,数字化系统的实现需要考虑当前的现状,并且适应其发展规律,对系统的概念和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综合运用相关技术才得以完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跨多个专业多个学科,因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解决传统的勘察设计情况,就应该深入剖析当前岩土勘察设计的现状,并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研究创建一个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并且这个系统的开发应得到现有成熟技术并寻求或有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
作者:陈媛媛 单位: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231-02
Read Anime CG Illustrations in the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WANG Ying
(Inner Mongolia Electronic Informa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ohhot 010070, China)
Abstract: in to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CG illustration is not new form of illust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catch on around the world CG illustration only experienced a few short years, but now, the world's media, business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 CG illustration figure in traditional illustrations under CG illustration offensive decline. In this paper, the CG illustr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ima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find the problem of CG illustration in animation design in our country and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s, make our CG illustration better were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e animation.
Key words: CG illustrations; animation design; application; analysis
CG插画中CG是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形式,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来绘制一切图形的技术形式,国际上都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领域统称为CG。因此,它不仅包含艺术,而且包含了技术,其主要广泛应用于建筑、影视、漫画、动画、广告等方面。不过CG插画本来就是在传统插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创作依旧要依靠传统的绘画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素描、色彩、透视等。所以,CG插画也是传统插画在新技术平台上的新发展和延伸。
1 动漫设计中CG插画产生的原因
动漫设计中CG插画产生的原因和CG插画产生的原因是大致相同的。广大的市场需求是其产生的主要外因,快节奏的时代,什么产业都讲求高效率,动漫产业更是需要,通俗易懂、快捷方便的图像信息更容易被人接受;此外,由于传统插画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都比较陈旧,动漫设计中对于插画的要求高且严格,CG插画相对于传统插画而言更容易修改和保存,受到外界环境的局限小,所以更多的动漫产业都会选择CG插画,以此满足更广大的市场需求。
2 CG插画自身的优势和局限
1)优势
通过和传统插画对比,我们可以发现CG插画将插画创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绘画工具来看,传统插画的笔、颜料、白纸已经被取代为鼠标和其他数字绘图工具。手绘工具的局限性让绘画师在画图的时候无法立即看到自己所画出的插画的效果,而CG插画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的辅助工具对图画效果进行模拟猜测。同时,插画师在绘制插画的时候不用担心材料的局限,可以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新。
从修改图片方面来看,传统绘图的修改问题是最让绘图师头疼的,但是数码技术让修改变得轻而易举,绘画师通过历史记录从中进行分层、液化等操作就能够解决修改问题。
从绘画平台来看,CG绘画将绘画平台扩展,它自身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让画出的作品可以不通过其他途径,直接进入各个媒体,即使是通过各种复制传播也不会失掉本真。许多插画师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方式的创作,在他们眼里用鼠标或者是其他工具进行绘画和他们用一支笔一张纸并没有什么差别。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CG插画节省了传统绘画中的很多繁琐的前期准备,缩短了创作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非常适应于当前的快节奏生活方式。
2)局限
虽然CG插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它所存在的局限。信息化的社会一方面为绘画师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参考资源,另一方面绘画师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也有了更多的干扰因素,思想上总是被其他插画的思维所影响,很难进行突破和创新。
另外,CG绘画说到底,更多的还是利用技术进行绘画创作,绘画者的绘画技巧不是机器和数字能够完全模拟的。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如果当一个作品中的技术成分超过了艺术成分,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充其量只能是满足商业需求的产品。
3 影响我国动漫设计中CG插画应用的因素
动漫产业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产业,说古老是因为几千年前我国的皮影戏就已经是一种动漫了,说它是新兴产业是因为21世纪以来动漫新媒体才起步发展,各国动漫产业的发达程度也各不相同。从我国来看,动漫设计的前景是很好的,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很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受到了各种阻碍。美国、日本的动漫在我们国家占据了广大的市场,中国的动漫产业若不能够进行良好的转型就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动漫设计中CG插画也有过辉煌的时期,不过那也只是曾经,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的CG插画处于什么状况。
1)目前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并没有把CG插画当做是一种产业来对待,仅仅把与CG插画有着密切联系的动漫当做是低龄幼儿那个层次的人群所需要的。而且为了追求商业上的利益而粗制滥造,从而使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动漫的加工厂,导致我国的动漫原创能力日趋薄弱。
社会认知度不高导致整个行业没有一定的标准,从插画的生产、价格到知识产权,行业都没有一个标准来约束,造成了我国现在动漫产业的发展窘境。
2)教育环境
CG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普及,然而CG插画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科,知识更新。而我国的各类高校中的教师大多都年龄较大,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师自身由于年龄的限制让教师对于CG插画和动漫产业很难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师所教授的东西和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联系在一起。而且CG插画的辅助工具更新换代频繁、大众的审美风格导致插画风格也随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导致的是现在的CG插画方面没有系统的、完善的教材。
3)从业人员
CG插画的绘画艺术相对于传统插画而言更加便捷方便,这一技术也降低了绘画的门槛,但是并不代表着从业人员的水准也相对降低。我国早期的CG从业人员大多都是利益驱使,从业人员本身并不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功底。除此之外,受过教育的从业人员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受过正规传统艺术教育之后加入到CG插画队伍的人,直接在高校接受过与CG相关知识技能的人,自学或者接受过民间培训机构的人。这三类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也不能够很好的创作出惊艳的作品。
4 CG插画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CG插画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是最普遍的。如今我们所看的二维动漫《蜡笔小新》或者三维动漫《功夫熊猫》等都应用了CG技术,这是相对于书籍或者一些静止出版物上的插画来说复杂的CG,由于复杂所以这就对插画师要求也较高。
CG插画进入插画领域之后不断的打压了传统插画,年轻一代在新技术的带领下也更倾向于使用这项技术来进行动漫人物的设计和合成,比如当前韩国用数码插画设计出来的各类游戏人物在我国的市场上普及,从而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美国则利用各种CG插画在电影行业进行利用,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神话;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G插画还没进入动漫产业的时候,日本靠手工绘制就让动漫产业成为其重要的产业,而运用了CG技术后的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更是迅猛。CG插画在影像图形和信息传播中呈现了其强大的气势,在动漫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动漫周边、漫画、文具等,都离不开CG插画的应用。
5 结语
CG插画是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出现并发展的,它是集艺术与技术于一身的产物,因此它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成熟和进步,同时动漫产业是一个永不会被淘汰的产业,传统的动漫设计已不能够满足于新兴动漫产业的发展,因此,动漫设计中应用CG插画是必要的,如何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最大程度的体现艺术和技术,是CG插画师应该要思考的问题,并且使之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振超,刘丽君.河北民间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承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 解芷薇,韩宇,唐飞,边江.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1.1国外绘本作品占中国市场的主导
当当网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网上图书售卖平台,笔者根据吴晓月的统计结果中看出,一方面我国引进国外绘本数量较多,使其成为中国绘本市场的主导,欧美的绘本无论是平装还是精装版所占比例最高,高达73%,而本土原创的绘本只占13%。[1]另一方面从我国原创绘本多集中于平装书方面,精装较少,通过打价格战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就说明了我国消费水平依旧偏低,大多数消费者对高价的精装本价格仍不能接受。
1.2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创新
中国原创绘本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当前有不少绘本艺术家汲取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绘本,引发了一阵热潮,如《兔儿爷》《小石狮》《灶王爷》《年》成为国内原创绘本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但纵观中国原创绘本的整体情况,明显存在照搬硬套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如绘本《家树》表达了华夏儿女对家庭与寻根文化的依恋,其将水墨元素与现代书籍编排相结合,全书用绿叶连接形成整体,但对水墨元素运用并未汲取其“气韵生动”的精髓,而只是符号化的使用[2]。当前绘本艺术家民族文化底蕴的缺失,导致当前原创绘本创作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图画绘制粗糙,且缺乏儿童心理系统研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更不利于儿童启蒙教育。
2基于茶文化民间故事在儿童绘本创新运用
2.1茶文化民间故事
我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古代先哲们从种茶、饮茶过程中,综合其它文艺形式与内容,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宝。[3]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和文化的有机融合,包括并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4]这些文化背后蕴藏丰富多彩的故事,如关于茶叶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公元前3000多前的神农已经发现有些植物具有药用功效,但他需要到深山野岭找草药且通过自己亲口尝试分辨草药的功能,有一回他尝到有毒的植物,吃完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效,口干舌麻,头晕目眩,此时天下飘下树叶,他随手抓起塞在嘴里,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之前的不适感都消失了,其将这种植物认定为茶,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汉代,《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5]这一则故事丰富有趣而又能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不仅让幼儿知晓茶叶的来源,了解神农时代的历史,而且又能培养幼儿不怕吃苦的实践意识。
2.2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设计可行性分析
仅神农尝百草故事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更何况在随后的几千年的发展中,茶文化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形成的文化体系,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一部茶文化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虽然茶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但对于心智还处于发展中的幼儿来说,仅仅具有这些并不够,因为儿童思维方式、智力发展、认知习惯等都有独特的特点,他们习惯于从具象的、直接的并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茶文化不同于其他脱离于生活实践的文化形式,其深深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生活中,更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是值得当代绘本艺术家思考的课题。
2.3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设计的思路分析
如何创造高质量的绘本呢?在绘本创作素材的情况下,需要艺术家从构图、色彩、文字以及3D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构图方面,必须坚持简单的法则,通过简单背景衬托主要图形方法、借助空间透视法则、利用图形大小烘托气氛等等突出简明扼要地表达主旨大意,符合幼儿思维认知。其实这一法则与我国茶文化内涵具有相通之处,可以说绘本这一艺术形式特别适合表现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以及茶艺表演内容,而这方面的民间故事非常之多。我国茶文化以“清、静、和、俭”等思想为核心,其都指向了“简单”,因此,无论是独自品茶、还是三五好友一起品茶都体现这些思想内涵。其次在色彩方面,绘本创作应该坚持以明亮温暖的色彩为主,国外学者们针对儿童对图片的喜好和理解方面做过实验调查,结果得出幼儿观看图片时,色彩比构图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明亮温暖的色彩更适合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因儿童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知能力。虽然我国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文化非常之丰富,唐宋以前绘画中的色彩都具有明快、单纯、浓艳之本质特征,而且由于中国文化赋予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意义,使其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色彩的特殊性非常适合表达茶文化民间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当代绘本传统文化底蕴缺失,其对中国绘画艺术构图、造型以及色彩等认知不到位,进而导致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创作的绘本流于形式表达,并未体现民族传统内在意蕴。中国茶文化民间故事内容简单明了,艺术家们从唐代张萱的《侍女烹茶图》、五代王齐的《陆羽煎茶图》、齐白石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研和茶具》等作品中分析构图、色彩表达的方式进而提高绘画技术,为幼儿创造精美的绘本作品。第三,构图与色彩是绘本创作的基础,文字表达也是点睛之笔,艺术家要通过通俗易懂、直接明白的文字表达主题思想,同时文字之间一定要体现出逻辑性,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4G网络、ipad、智能手机等的发展,人类的视觉效果已从平面的2D上升到为立体的3D空间,甚至的4D和5D。3D影像书、立体书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这就给儿童绘本带来极大的极大创作空间。在3D技术的引领下,绘本艺术家一方面可以创作数字有声绘本,这也是当前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绘本形式。2011年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几米创作国内第一本数字绘本《走向春天的下午》,给儿童提供青春活跃的视觉体验。借助当前信息技术、绘图软件等运用,帮助艺术家在动态图像中融入交互游戏、音效、智能旁白等元素,让儿童与机器产生互动刺激幼儿的兴趣,可以多元化地开发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手指灵活性、同时让幼儿轻松接触海量信息和启蒙知识。另一方面,立体绘画书籍开创纸质绘本的新模式,现代印刷工艺实现了二维平面纸材向三维虚拟立体空间转换的实例,幼儿通过3D眼镜可以欣赏到逼真唯美的绘画空间,这是文字语言形式无法达到的效果,符合幼儿视觉认知规律,给幼儿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这些技术的创新为茶文化民间故事绘本创作提供新形式,中国茶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种茶、饮茶过程中,还体现在茶叶生产、运输中,如云南茶马古道历史闻名于世,其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的贸易,宋代还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随着贸易兴盛形成茶马古道,其穿越了峡谷、青山、草地等,是连接川滇藏,延伸至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如何在绘本中表现如此宏大的历史故事,笔者认为数字有声绘本艺技立体化绘本形式比平面绘本更易于表现故事内容。
3结语
绘本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因此,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求知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茶文化民间故事不同于我国其他民族文化,其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笔者认为非常适合作为绘本创作的素材,进而从构图、色彩以及3D技术等三个方面尝试分析茶文化民间故事绘本创新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当前我国原创绘本设计提供新思路,也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帅静泉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月.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出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段妍坤.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教育,2010(9):130-131.
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也在逐渐深入。道路建设属于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这市民的生活质量,并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状态、经济水平及文化内涵。道路交叉口渠化建设是城市道路建设中较为常见的项目。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数量激增,各个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日益凸显,道路交叉口处,拥挤问题更加严重,因此,为了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保障交通的畅通、减少交通事故、缩短等待时间、提高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对于交叉口设计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渠化交叉口设计是现代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其优势在于成本低,改善交通状况的效果十分明显,能够有效环节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值得推广。
1.渠化的基本概况
1.1渠化的概念
渠化的基本概念是将导流岛和路面标线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分隔车流或者控制车流冲突的目标,使车流进入特定的路线内,能够达到平面交叉的各种要求,方便来往的行人及车辆根据渠化设计的指引行进,避免交通拥堵,保障路面畅通。
1.2渠化设计的作用
渠化设计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降低冲突的发生率或者将冲突分开,并加以引导,有效的控制交通流,调整冲突出现的位置,使得路面铺装更少。道路交叉在实施渠化设计以后,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使得交叉口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量更多,并提高了安全性。该类道路交叉相较面积相等的一般交叉口,车辆行驶的路线更加合理,有效降低了冲突出现的概率,具有更强的通行能力及较为良好的安全性。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1]。
1.3交叉口渠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的交通能力,保障道路的畅通,交叉口渠化设计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分离冲突原则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车流之间的冲突,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道路的标志线或者标志物,引导出行者根据渠化的道路合理行进,将人流与车流分开,使之均能够在处于正确的道路中,有效减少或者控制车流之间的冲突;②交通疏导原则 先全面调查各种车流及人流行进路线,在设置专用道、便向道、禁止通道等不同类型的特殊通道,逐步疏导车流及人流,使交通更加有序,更加通畅。
2.具体设计方法
2.1划分车道功能
城市交叉口车辆要达到快速分流的目标,需要明确的划分各个车道的功能。首先需要全面调查道路交叉口的各项基本情况,包括角度、长度、面积、车流量、方向等,根据调查情况确定车道不同的功能,并合理划分车道,有效提高渠化的设计实践效果,具体方式及设计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左转及右转的空间 一般条件下,与其他方向行进的车流相比,往右边方向转弯的交通流允许通行的时间较长,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右转车道的设计,但是在交通量较大的情况下,还是会发生拥堵现象,右转进出口车道的中间也需要设置一定的空间,一般设定为6m左右,保障车辆顺利的通行,右转专用车道也需要适当的加宽;②单独弯道设计参考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有必要设定单独转弯车道;③重点解决转冲突 城市中的道路交叉口的冲突多发生在左转车流,因此在进行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时,需要将缓解左转车流的冲突问题作为工作重点[2]。
2.2非机动车及人行交通处理
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车辆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的交通量不断上升,道路负荷较重,加之市民的素质水平等因素,容易出现行人在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之间随意穿行的现象,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降低了安全性,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非机动车通行 在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需要设置隔离带、栅栏等设施,将二者隔离起来。如果道路的空间有限,无法设置隔离带,则需要明确的划分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线。在较交叉口设置一定的空间作为停车区域,保障非机动车等待红灯时的安全。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之间的冲突点与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冲突点应保持一定的距离[3];②行人通行 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设计需要十分清晰,保障行车人员观察道路情况,还需要靠近交叉口,方向与主要人流方向相同,与道路形成垂直关系,缩短距离。如果交叉口街道较宽,可以在人行横道的中间设置安全岛,且宽度大于 1.5m,保障行人的安全。过街行人的数量及信号显示时间是影响人行横道的宽度设计的重要因素。如果人行横道是属于顺延干路,其宽度应保持在 5m以内;如果属于顺延支路,则宽度需要保持在3m以内。中央分隔带进口道的位置,行人过街横道应处于中央分隔带端部后2m左右,保障行人过节及驻足时的安全性。
2.3交叉口断面分布渠化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相较道路中段,一般交通量会更大,因此设计时需要适当提高道路交叉口进出口的车道数量,并合理设保持一致,具体的设计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①缩减车道宽度,一般车道宽为 3.75m 左右,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宽段则是 3.5m。若仍然需要缩减车道宽度,则一般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取值应为3.25m,极限值为3.0m,改建交叉口由于地形条件受限等其他因素限制的,车道宽取值应为2.8m;②扩宽路口:将道路向路基边缘扩展宽度,一般拓展宽度保持在15m以内,总长度不超过100m。设计及拓展需要先进行交通量调查,根据交通量需求,合理选择;③缩小绿化带:如果在交叉口设置有绿化带,可以适当缩小该类绿化带的宽度,并将其改造为车道,增大宽度,对于新建道路交叉口处缩减中央绿化带后宽度不宜小于2m改建交叉口不宜小于1.5m,若缩减后小于1.5m的,建议改为护栏隔离形式;④削减人行道道宽 如果交叉口的非机动车辆或者人流量较小,则可以适当削减人行道的道宽[4]。
2.4交通信号控制设计
交通信号灯控制设计是交叉口渠化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种:①信号周期 信号周期首先需要满足最短周期,并根据交叉通流分布特征进行计算优化信号周期;②相位设置 充分了解交叉口的流量特征,合理设置信号的相位的排列,相位的允许的范围内需要尽可能的少,能够有效优化单个相位时的道路通行量;③信号配时 在理想的信号周期及合理的相位设置的指导下,根据交叉口各向进口道的交通量的不同,指定各相位的信号配时,在高峰小时及平峰小时流量相差较大的交叉口,还需要根据交通量的变化指定多个信号配时方案,以适应交通流量的变化。
3.总结
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生活的城市环境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状况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道路的交叉路口则是拥堵最为严重的部位之一,城市建设者需要多交叉路口进行合理的设计。交叉路口渠化设计则是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其设计方法较为丰富,在实践中还需要设计人员全面把握道路的各项情况,包括宽度、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成本投入、外形限制等,探索出适应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法,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缓解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朵朵,李世慧.连接线T形平面交叉口设计缺陷与交通控制分析[J].广东科技.2009(10):271-272.
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插画设计的基础
本质而言,插画设计同传统国画、壁画、版画等均存在着极近的血缘关系,但是,插画设计并不属于其中某一流派,而是独树一帜。若追溯其根源,其可能是传统绘画中的某个分支,无论是从最古老的壁画,还是民间版画,无不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正是我国插画设计发展的高速阶段,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已经成为摆在插画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设计表面看似相互排斥,但本质正好相反。插画设计作为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种,虽然不断转变风格,加快创新,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恰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饱经时代更换之考验,却仍然能够展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插画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
我国传统文化为插画设计提供了基础,使得插画设计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二者之融合使得插画设计得以不断延伸。例如,传统工笔画与插画设计的融和,由于传统工笔画不强调空间感,因此,将其应用与插画设计中可谓恰到好处,与此同时,传统工笔画的装饰性为插画提供了意蕴深远的背景,不仅展现了传统工笔画淡雅、清新、质朴之感,更展现了插画的明艳、动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插画的时尚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例如,在张旺所创作的插画――《孙悟空》中,他采用水墨画进行渲染,同时,采用工笔画进行勾线与造型,以展现孙悟空这一玄幻角色,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3.插画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一种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前者关乎精神层面,即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平面、淡雅、不透视性,并将此意境作为表达目标,在展示意境气质的同时,体现国人独特而又不失厚重的审美;后者关乎物质层面,即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元素等。
传统节日文化的应用
在插画设计及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烟花爆竹、门神及灯笼的应用来使观众联想到我国的传统佳节――新年;也可以通过粽子、赛龙舟等的运用使大家联想到端午节;若运用了月饼、圆月、团圆、嫦娥等,则会使人立即联想到中秋佳节。此类由传统民族节日所衍生出来文化产物广受效仿,各地纷纷根据本地的民俗艺术展现不同的文化意义,诸如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连当地少女出嫁所制嫁妆,传统建筑图腾艺术都成为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多民族所敬畏、信奉及遵循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当我们一次次地追溯设计的本源时,很少有人从一个国家或民族情感的角度深入进行思考,以探寻这些已深深积淀在大众心中的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插画设计中也开始融入现代化科技元素,特别是在如今这个视觉艺术主流的时代,传统插画设计已经找到了新的改进方向,不少动画艺术纷纷进入插画设计领域,诸如米老鼠、唐老鸭以及阿凡达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及插画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提高,此种提高无疑意味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决高下”。不少设计者过于追求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却忽视了作品想要传达的内涵及意义,使得作品脱离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将新、旧艺术相结合,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以体现插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在向公众展示视觉美感的同时,传达出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例如,“东方树叶”等广告,就是传统民间艺术应用的典范。
历史文化元素的应用
现代插画中古老绘制手法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些矢量图,虽然为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却丢失了原本的视觉亲和力,丧失了传统元素的应用使得插画作品欠缺情感底蕴,同大众间产生了距离与隔阂。因此,在插画设计中可借鉴类似敦煌壁画等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拉近和大众的距离。
关键词: 宝桥;道岔产品;需求分析;选型;方案
Key words: Baoji bridge;turnout products;needs analysis;type selection;program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28-02
0 引言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科学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着眼长远,分步实施。调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设计研发部门是整个企业信息数据的源头,制造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先从研发部门做起,先理清研发部门的设计流程和数据流,解决研发团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需求分析
对我们宝桥来说,道岔产品是我们的核心产品,是整个企业效益的支柱。道岔产品的研发设计面临着竞争加剧、供货周期要求缩短,时间紧、任务量激增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先解决进行道岔设计的道岔研发部的问题,以提高道岔研发设计的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应用现状
在研发部,设计人员早已实现了利用微机进行产品设计和各种电子文档的编制。各人的电脑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产品的电子图纸和技术文档。设计任务的工作流程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过程中纸介质老图纸和电子格式图纸并存。底层网络的建立使设计人员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文件传输和共享。
1.2 困扰我们的问题
1.2.1 大量电子图纸资料的产生使查询、借阅非常困
难 在设计部门,随着业务剧增和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电子数据也急剧膨胀,对设计部门的相应管理形成巨大压力: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重复冗余,数据检索困难,数据缺乏安全性及共享管理复杂等等。大量的设计信息以分散的计算机文件形式存在于各个设计人员的电脑中,这些大量的积累下来的产品技术资料、图纸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对这些图档资料的检索和再利用也变得十分繁琐。由于缺乏有效的查询工具,设计人员查阅有关资料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将设计人员电脑中大量的电子图纸和资料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起来,形成便捷的企业的电子零部件库和产品资料库,便于设计人员查询借阅。
1.2.2 缺乏安全管理机制 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不能有效地控制电子文档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未对产品数据以及技术文件的浏览、编辑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不能有效地防止技术文件泄密,个人计算机“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又使得技术文件无法保密。没有产品数据备份的有效手段,不能有效地防止系统崩溃造成的数据丢失。往往随着时间推移无法查找到所需数据或随着设计人员的流动和离职而使产品数据流失,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1.2.3 设计更改管理和版本控制缺乏有效手段 如何保证使用某个产品资料的正确版本是生产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人员在对零部件图纸作更改时,经常是新图覆盖旧图,个人计算机中保存的设计图纸与备份归档图纸不能保持一致,造成设计图档的混乱。
1.2.4 设计流程缺乏高效的控制与支持手段 研发部设计流程包括设计任务分配、设计数据的提交、评审与修改、设计质量进度的管理和监督等等。现在整个流程仍停留在传统的方法进行人为管理,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力,影响了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协同工作的效率,项目或产品主管无法获取最新的产品开发状态,设计人员也无法及时得到各类通知。
1.3 研发信息化迫在眉睫
存在于研发部的上述困扰我们的问题影响了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而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了一些设计管理手段的落后和设计事务的处理上。设计管理手段的改进和把设计人员从事务性问题解放出来专注于设计工作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经过十几年发展相对成熟的设计信息化技术PDM(产品数据管理)和我们现有计算机资源的结合就完全可以解决当前问题。PDM系统可以有效的管理产品开发的状态,管理设计的整个流程和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流。
2 软件系统选型
2.1 选型原则 我们选择PDM系统时,首先要根据我们宝桥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我们自己产品特点的PDM系统。我们选型的原则是:首先满足宝桥道岔产品设计特点,同时兼顾钢结构和机械产品;其次考虑软件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同时选择性价比高的系统。
2.2 最终选型 根据行业现状,经多方调研、反复比较,结合我们道岔产品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灵活多变的特点,重点考虑软件对我公司道岔设计要求的响应程度和软件的兼容性、可扩展性、技术先进性,系统功能的成熟度及稳定性,综合考虑我们最终选择神州数码的DCMSPDM产品。DCMSPDM底层采用Java语言开发,Oracle数据库支持,同时支持C/S和B/S访问方式,具有动态建模技术和采用了面向对象理念。对于我们宝桥来讲,由于行业特点,对PDM系统的灵活性有着很高要求,而动态建模就可以充分满足我们道岔产品灵活多变,渡交组合复杂的特点,随需而变,实现和部署更加简便灵活。
3 解决方案
3.1 我们的目标 实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管理,优化产品设计流程;利用DCMSPDM系统建立图文档电子仓库,对电子载体的设计图纸、技术文档等集中统一管理,并和相关零部件等进行关联,形成企业级的技术资源库,让设计人员能根据各种条件快速地查找和检索到所需的正确信息,并保证数据在权限控制范围内的访问,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非法调用、修改和泄密;管理设计时图纸中产生的组件、零件等信息,以便能自动输出相关明细表,为相关职能部门快速提供可靠有效数据;实现图纸、技术文档的电子化审批,电子化发放;实现更改单电子化编制、电子化评审、电子化发放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效率,有效控制和管理技术数据的变更过程,管理电子数据版本,从而提高设计的质量,并形成知识积累的过程,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
3.2 实施技术方案
3.2.1 网络及软硬件环境 遍布全厂的底层光纤网络已经具备,在公司网络中心需要架设一台服务器用来支持应用程序服务、数据库服务和文件服务用。由于PDM上线造成的网络数据流激增,需要更换现有研发部的交换机,提高数据吞吐能力。设计人员现在所用电脑能够满足PDM实施后客户端的要求,无需重复投资。
软件环境建议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2003标准版或企业版,数据库软件须用Oracle 9i,客户端根据设计人员需要可以安装Win XP 或Win7。
3.2.2 系统功能构架 针对道岔产品设计特点,我们需要实施如下模块来解决目前问题,并为以后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撑模块包括:编码管理、零部件管理、图纸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程管理、产品结构管理、工程变更管理、CAD集成、权限管理等系统模块。整个系统构建于Oracle数据库之上,以神州数码PDM的系统框架(Dyna Framework)作为基础进行扩展。
3.2.3 数据管理思路 根据定单设计要求,以组件、零件为基本模块,通用件为基础,选择需要的组合方式如:渡交组合等,快速形成完整产品结构,并和图纸、技术文档关联,按照定制的模板自动输出相关明细表。
3.2.4 道岔产品在DCMSPDM中的形成方式 ①产品由组件、零件、通用件等组成,接到定单进行设计时,根据定单要求从组件、零件库中选取相关物料(相关物料关联相关图纸),快速组合形成新的产品,对于需要新增的零部件则需重新设计并加入零部件库。②如果新接到的定单可在已有产品基础上增删部分物料,便可形成新产品,则可利用DCMSPDM的产品派生设计来完成设计,对于需要新增的零部件则需重新设计并加入零部件库。③零部件重新设计时则需利用DCMSPDM与CAD的集成模块,完成相应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形成相关零部件,相关零部件同时和图纸进行关联,形成零部件的不同版本。
3.3 建成的DCMSPDM系统具备以下功能模块
编码管理;产品零部件管理;产品结构及BOM管理;图纸及文档数据管理、查询;工作流及产品变更管理;与CAD集成;安全、权限、日志管理;ERP接口。
通过以上功能模块的实现,就可以达到我们实施PDM的目的,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设计部门的设计流程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问题,提高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企业效益。促进我们设计信息化进程,为将来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制造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3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3.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3.1.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3.1.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1.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3.1.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3.1.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3.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2.3.3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2.3.3.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一、什么是数字化勘察技术
1、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合成起来,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用现代化CAD技术取代手工方式,从而实现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图文处理自动化,数据采集信息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形成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智能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
2、采用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必要性
勘探是实施工程项目的第一步,岩土工程勘察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成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传统的岩土工程资料分析和解释一般都局限于二维空间和静态,无法描述空间构造起伏变化也就不能充分揭示其中空间变化的规律,使人们难以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而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能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作用等问题,更主要还能提供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所需专业设计使用。
二、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勘察难与设计沟通。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造成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由于专业设置过细,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使设计人员误解。
2、研究成果和软件与实际使用脱节。过去的软件是在比较落后的环境下,利用比较落伍的软件手段和工具开发的,加之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上也很不完善,所以软件与实际使用还有一定距离。
3、系统综合能力差。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系统基本只有二维空间,不具有三维空间分析能力。勘察设计方案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由于缺乏对各类信息全面采集和分析手段,造成设计方案的难以优化升级和缺乏综合决策。
三、数字化系统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中需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数字化系统运用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上。
1、勘察数字化
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数字化通常被认为是将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一些分散而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单元合并组合成一个更加完整或协调的整体。这种方式的建立有助于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概略工作流程为:数据采集系统,勘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
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以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作为相互联系的基础组成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有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IS)、AutoCAD等一系列自动化技术,这些学科不仅交叉相连,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反馈。
2、设计数字化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广度和深度不符合要求。如某厂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3.建模方法数字化 表面模型法是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主要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又叫数字表面模型,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一种建模方法。
四、结语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大支柱。岩土工程勘察领域应该要运用这种新技术手段。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建设是多专业多学科结合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结构和协同工作环境,制定切实的系统实施方案,还要充分利用如虚拟现实技术、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专家系统等大量已经成熟的技术和寻求新的有待于开发的技术的支持,,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将为岩土勘探设计、建模工程提供数字化分析、空间分析,帮助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帮助我们解释岩土地质工程,建立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大忠. 岩土工程在勘察设计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 2009, (18) .
[2] 戴俊斌. 探讨岩土工程勘察及基础设计的若干问题[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