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发展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44-05
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李军(1968—),男,上海市人,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通信方式:。 从一般意义而论,对农业发展的阶段做出划分,既应反映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也应体现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方式,并从生产方式上加以把握,同时还应考虑农业演进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农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它的指称、概念、特征,内涵和外延等存在着区别。因此,人们从历史的角度,往往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从而产生了与之对应的相关术语。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农业术语中的客体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从木质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当前的机械化工具,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不同形态模式与术语表达。
一 命名方式的演变 “正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孔子早已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名”意识同样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古代农业典籍都注重对农业名词术语的命名和诠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规范性。因此,有学者援引《齐民要术》中的文字,认为《种谷》中的一段注释“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是中国古代科学著述对农业术语命名法的一种探索[2]。诚如《齐民要术》对农业术语命名规则的概括,中国古代农业术语有其自身的命名特点,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代刘熙在《释名》一书中称:“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3],他所说的“义类”正是事物命名取义的依据。事实上,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农业术语的命名原则,即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命名就与对象的形象、意义、用途有着直接联系。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表意性,也就是说农业术语的命名自然源于表意的需要。如原始农业术语中出现了一系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要特征的单音节词汇——“田”“艺”等。因此,其术语的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造字方式的影响,以表形、表意为主。
传统农业时期的术语体系继承了前一阶段的大量术语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其命名的理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实施方式命名。
农业术语的命名方式与农业实践密不可分。从上古文字的出现起,农业实践对术语的命名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相当部分农业术语就成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直观描述,如“力”“耕”等词汇均是如此。传统农业时期,随着构词方式的演变,对这类术语的命名也更加灵活多样,如“区田”“架田”“转耕”“纵耕”“火耕水耨”等概念所表达出来的是“区”“架”“转”“纵”“火耕”“水耨”等具体的耕作行为,从而突出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耕作方式的特点。
第二,以约定俗成命名。
农业术语是在农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农业术语的命名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源自民间的口语、俚语、农谚等也常常被用作术语的命名依据。《天工开物》就列举了大量有关农业的“俗名”“方语”,如“稻”的俗名“金包银”“喉下急”,“豆”的俗名“摘缘”“拔绿”“高脚黄”等,又以“荞麦”本非麦类而约定俗成称为“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名原则[2]。事实上,约定俗成是农业术语命名的重要方式,相当多的概念术语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使用者的认可,而演变为专门性的农业术语。例如,“畎亩”一词原为田地的泛称,但在使用中被约定俗成为对先秦耕作方式的描述。又如,“井田”一词最初用于土地计量,但同样被约定俗成为对夏商周三代土地制度的描述。
第三,以借用词命名。
在农业术语的发展中,由于新物种、新工具或新生产方式层出不穷,原有的词汇并不能够完全描述新的对象,由此带来的是术语在命名上采取了借用词的方式。例如,陈旉的《农书》提出了“粪药”的概念,主张“用粪如用药”,而这个术语显然借用了“药”这一医学用语,形象地强调了土地保养的途径。与之类似,徐光启也提到“粪丹”的概念,同样从医学、方术中借用了“丹”这个名词,从而为新的概念现象提供了命名方式。“底”则是直接从普通词语中借用而来,成为对作物前茬的描述。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农业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等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正在实现绿色发展。
1.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
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我国的一些农机企业主要是应用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设计重复的现象比较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足等。这些都会造成农业机械型号比较杂乱,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足和农业机械整体的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特点,可以总结为:
1.1.具有稳定的功能结构
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但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功能结构都比较稳定,具有比较小的复杂程度。这种特点,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稳定性能,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播种机,组成部分包括机架、排种单体、覆土器、地轮、开沟器、传动系统、镇压器等。因为播种机型号的不同,所以应用的这些部件的结构参数和类型也不相同。但是,这些不同的产品,使用功能是基本相同的。这种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模块变形设计和技术参数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减少发动机的噪声。
1.2. 具有比较多的结构类型和型号
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过程中,农业机械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类型和型号比较多。同一种农业机械设备,具有很多中不同的型号和结构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生产设备,实现农业生产。例如,农业机械中的播种机,根据使用作物品种和农艺特点,可以分为穴播机、条播机和精密播种机等不同的型号。按照播种机的不同工作原理,又可以划分为气力式播种机和机械式播种机。根据播种机的不同作业幅宽和配套动力,可以划分为单体播种机、2行、4行、6行和8行播种机。
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农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比较低。因此,在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以绿色设计为主要思路,根据农业机械的使用功能进行制造。实现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绿色发展,农机企业可以:
2.1 .保证生产零件的回收利用和可拆卸
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绿色发展,可以增加机械设备的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可拆卸性和可维护性,在制造以对环境的污染作为设计的参考之一。实现对不同机械零件的优化组合,实现最大化的效用和最小化的资源浪费。例如,在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对特定范围内的不同规格产品的功能差异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些列的相应功能模块。通过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经过组合构成不同的机械产品,满足农业生产中的不同需要。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农业机械设备中产品规格、生产成本和设计制造周期等因素之间的问题,还可以为农业机械设备产品的快速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而且,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发挥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功能。
2.2. 利用节能环保的制造材料
实现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绿色发展,选择的机械设备制造材料也十分重要。在农业机械设备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选择绿色环保的制造材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例如,农机企业在选择机械设备产品的制造材料的时候,应该最大化的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避免使用一些有毒、有害或者一些比较贵重的稀缺材料。同时,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应该做好机械设备制造材料的分类管理和对一些废弃或者边角材料的回收利用工作。保证农业机械设备产品使用节能环保的制造材料,可以减少农业机械设备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2.3. 应用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节能环保理念提出之后,应用比较广泛的能源,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在制造农业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应用的机械动力大部分都是由内燃机提供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内燃机提供动力的时候,会出现比较大的噪声污染、存在热排放和废气污染,一次性能源的消耗较多等。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选择电能、植物油、太阳能、天然气和氢气等清洁能源,可以降低一次性能源型消耗,避免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农机企业应该加强对发动机环保化学方面的研究,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以减少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等。
3 .实现绿色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要求
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实现绿色设计和发展,需要遵守一定的设计方法。例如,在实现机械机节能环保设计的时候,应该按照相关的节能框架和理论知识,应用不同的模型和一些通用工具和算法,保证机械设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农机企业要有足够的支撑技术,例如绿色制造数据库、绿色资源计划、评价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最重要的是,在制造的过程中,应该绿色技术。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正在逐渐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使用,需要农机企业结合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政策要求,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绿色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农业生产要求,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2
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农牧业,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畜商品率等,来实现农牧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为了使农牧业生产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牧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着重强调其多样化、优质化、高效等等,使其符合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牧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发展,应该也要根据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便加快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1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起步晚,其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所以大型、高端、精准作业的农牧业的机械和工具都无法适应本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1]。
1.2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补贴资金投入。还有部分是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工具的自我投入。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大型、高端、精准作业机械保有量很少,并且土地也都比较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的作业。这都严重的影响其现代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约了其整体经济的进步。对于农牧业机械使用的推广,以及整体的发展状况,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2]。
1.3 政策不够重视,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的惠农政策,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不断的激发农村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1.4 农机技术员技术水平不足,影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很多都是基层的农机技术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整体水平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制约了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机化的发展。
2 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2.1 提高机械化对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为提高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力。需要重视机械化在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的开展机械化作业,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步伐。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的推广。积极扶持和推广大型、高端、精准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其配套技术。对于机具的更新换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生产。通过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机械化技术。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实现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坚持机械化农业发展道路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发展中,由于其受气候的作用影响,其重要的作物都是旱地作物。针对这点,就要注重去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要使用符合干旱缺水地区的蓄水办法,使用免耕种植等机械化技术。对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与机具进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机械在旱地作物生产上的作用,提高旱作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的机械化滴灌技术。
2.3 不断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好关键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研究和解决大棚温室智能化技术也是整体技术关键和重点,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2.4 提高农区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
在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区畜牧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积极推广规模化的机械养殖和经营模式。政府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实现从饲草种植,到后期加工和运输的机械化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一些优质饲料的生产,缓解牧区饲草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对于农牧区的合理化机械作业,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农牧区域的划分上,不同的地区可以使用与其相符合的机械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化作业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2-01
一、引言
休闲农业也就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农村田园景观、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等将农业与农村休闲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服务的一种农业经营形态。从其内涵来说,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一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型产业。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多民族聚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坚实,休闲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从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部分农村开始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形成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这成为当地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属于自发式发展模式,是最早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北涞水县野山坡依托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推出休闲旅游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野山坡总共接待了将近90万人,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高达3000人,当地建立起大量的家庭旅馆。
在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大众旅游兴起,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元化、层次化,人们更加喜欢体验性旅游,于是,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到农业旅游中,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这一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自主式,形成了农园采摘游、垂钓游、民俗风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
进入21世纪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休闲农业中融入绿色、健康、环保、科技等元素,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开展农村休闲示范区项目,如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方式,成为旅游局工作重点,休闲农业走向开发式发展模式。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从前文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其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也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这样就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当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对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时,其会自动自发的开展休闲农业。到今天,我国已建立1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县,10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乡。
从休闲农业这一产业定位角度来说,其定位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特点。产业定位有助于找准发展方向,深化产业内涵。而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功能也不断变化,故而其定位也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休闲农业展示的农业生产过程,游客可以体验田园乡村生活,这属于农田范畴。而都市农业展示的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回归自然生态、怀旧休闲、认知教育、乡土风情饮食等为主题,将交通、住宿、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应归入到旅游业范畴。
休闲农业具有继承性特点,它是在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它继承和发扬了观光农业的内容,是观光农业的高级形式,游客在体验农家田园生活的过程中对农业文化、农村环境、风土人情等产生浓厚兴趣,观光农业的内涵逐渐丰富,于是催生了休闲农业。在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其必将出现产生新的产品、内容、形式等,催生新的产业。
四、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虽然说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休闲农业得到集大成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竞争、缺乏统一规划、接待设施城市化等,对此,必须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策略,推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规划,系统开发,突出本地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本地的区位条件进行区域休闲农业的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调查本地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自然环境等,进行SWOT分析,找准本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向和目标,突出本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当然,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二,重视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角度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重视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考虑当地休闲农业的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严禁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突出当地农村经济的特点,做到自然景观与休闲农业的协调配合,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第三,加强休闲农业景区与旅行社的合作。为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积极开发出多条精品休闲农业路线,出现大集团以及名牌产品,有效推动了休闲农业以及旅行社的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应积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主动宣传活动,将休闲农业资源推向广阔的市场,推动休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和企业还应积极从旅游协会、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开发深度、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品牌、加强管理等角度发展休闲农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结束语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应抓住这一商机,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 近些年,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各种农业机械制造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具体到目前,农业机械设备制造阶段体现出与农业自身行业相关的特殊特点。具体体现在:
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
1.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受限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农业推广面不广,其原因一是后耕作面积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农产品品种不能及时统一更新,产品质量高低不齐。三是广大农民朋友受祖辈影响手工劳作的的意识有待提高。这三方面因素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设备制造。
1.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以中国特色为主 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结合中国农业自身的环境、气候等方面。由此可见,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在中国的农业上起着带动整体农业经济实力的作用。
1.3 农业机械化设备结合新科学技术 现在的农业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研制的过程中也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同合作,在机械、电子、气象等方面寻找新的共性过程。因其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征和需求,在工作与研究中,将“田间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等农业新应用安装在自走式农业机械和拖拉机等机械上,提高了农业的完成效率、质量标准。在提高整个农业机械的舒适度后,因其自动化改善明显,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原有的速度,并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新技术。
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国内两千多家规模企业能生产3500余种产品,但关键核心部件和装置技术落后、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过剩,产品技术水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国内农机具大部分技术相对简单、水平落后、同质化严重,高端与大型复杂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精准作业与智能化产品空白点多。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进口依存度90%以上,我国农垦每年从国外进口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00台套,这种完全依赖进口农业装备支撑的规模化大农业生产方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暗藏着巨大隐患。大宗农机可靠性仅发达国家40%,国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可靠性分别约为330小时和70~100h,国产仅100h和30~40h;水、肥、药利用率仅国际先进水平的50%,每年多耗费柴油180多万t,直接浪费22万t农药,多消费化肥1000万t。占我国国土面积45%以上的丘陵、山地适用机械严重缺乏,机械化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多数仍处于人畜力阶段,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状况下的农业正常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发展。
我国农机发展潜力无限,但也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一是:我国农机技术原创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农机新产品开发。二是:我国农机企业科研能力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阶段。三是:国内多元长效机制缺乏,持续创新投入能力不足。
3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
3.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国家发展方向 中央的相关文件部署了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举措,在党的十七大中,不断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为了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走的更远,所以在塑造农业生产的建设上应多投入热情。
3.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经济发展方向 为了顺应现在的农业发展趋势,规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之路,必须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农业机械设备制造融入现代化新技术,协调现在的工业发展,推动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3.3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技术发展方向 现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方向是在原先的结构上进行调整后作为主线,在基础上增加相关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为农民增收同时提高国家农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根据中国特色的农业环境为中心,寻找适应民生的、可持续生产的、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机械制造设备。在建设农业生产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的开拓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整体农业水平,提升国有农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和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农村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不断增加,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量养殖废水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河流、湖泊中,由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使得大量的氮、磷随农田排灌水和雨洪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农业废水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和安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对农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我国农业面临污染现状
在我国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每年畜禽粪便和污水排放总量超过200亿吨,由于养殖业的主要生产场地为农村,造成了90%以上的污染物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为了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投放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这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我国的农业用量较发达国家相比,是发达国家的多产,各地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一些生活垃圾,生活用水随意排放,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也增加农业的污染。
2.我国农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2.1农村生活污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各项投入力度,对农业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逐渐成熟,生产工艺呈现出多样性。但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十分之一,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则更低,基本上都是未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出。面对当前我国农业废水治理污染的严峻性,我国不断加大了处理力度,很多处理技术都已经建成了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基建投资以及运行费用较大,农村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力量很难达到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一定的效率高且成本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技术,有效解决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2.2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废水
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它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畜禽养殖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畜禽养殖场所产业的粪便和污水由于没有经过处理,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环境空气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人们身体生活健康,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使河流失去了原有功能。
3.我国农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3.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用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好氧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系统、土地处理系统等。其中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是应用较多的,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它通过微生物结成生物膜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提供氧气,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有效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旧能够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理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非常好的效果。根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分布特点及水质水量的具体特性,研究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需要满足建设和管理运行费用较低、产生的能耗较小,操作管理简单、处理稳定等要求。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向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技术,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处理经验,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废水处理水平。
3.2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
针对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自然处理法、厌氧处理法、好氧处理法等。但无论采取哪种处理技术都需要做好预处理工作,通过预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废水污染物负荷,防止大量的固体或杂物进入后续处理环节,造成设备的损坏。养殖业废水处理方法各具特点,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水质进行不同的处理。为了有效的提高处理效率,获取良好的稳定水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采用混合处理的方法,根据废水的多少和具体情况,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处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进行废水处理。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养殖场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实现养殖场废水的多级处理,满足不同的出水水质要求,有效的提高水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