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班级教学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苏教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我叫“神舟号”》第一课时就是通过对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反映祖国巨大图片、照片,可以是自己动手画的,也可以是自己去过某个地方的照片。
(*这既是课外知识的延伸,又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提问,听说过关于嫦娥的故事吗?
2.课件演示太空图、嫦娥和飞船散步相遇(师配解说)、飞船第一人称的自我绍。
3.提问:嫦娥和“神舟号”飞船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
4.出示课题,解题读题。
(*课件以童话的形式、动画的效果演示课文中的插图,激情激趣,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神舟号”是什么?飞船有什么作用?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让学生轻声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拼音练读生字。读完后,教师以“生字连词”的形式检查字音掌握情况,对易读错的字重点指导。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些障碍不排除,将严重干扰“读通”任务的完成。)
(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障碍扫除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读通训练。练读后,要及时反馈:读得好的充分肯定;遇到读到不通畅之处,随即停下组织评议。
(*课文读通了,生字的字音读准了,感知大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1.同座位互相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嫦娥和飞船的话怎样读才好呢?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让学生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朗读顺序相机指导朗读段落。
第一段:嫦娥姐姐的问话
先指名读,再让大家说说怎样读好(亲切、惊奇)?然后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飞船弟弟的话
(1)先指名读,发现读好的,老师就扮演一名记者对他进行现场采访:小朋友祝贺你读得这样好。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读好这句话的?
(自豪)
(2)飞船弟弟为什么自豪呢?课件演示飞船在散步时还遇到了许多朋友选几个典型的“朋友”做个自我介绍。(即中国制造的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
(3)因势利导提问:这太空简直像卫星大比武,你们听了这些介绍现在想说些什么?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自豪,体会自豪。
(4)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加上自豪的动作朗读这一段,根据情况老师可示范读,读得好的,表演好的要及时肯定。
第三段:嫦娥的话
先指名读,再示范读,让学生仔细听:老师在用什么样的语气,(高兴)
然后让学生用这种语气比赛读。
配乐分角色诵读全文。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取多种形式读,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动,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语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五)熟读成诵,丰富语言
1.选自己喜欢背的一段话背,再交流。
2.会背全文的站起来领背。
3.配乐齐背全文。
(*背诵时给学生设计梯度,由易到难,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一种训练。)
(六)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嫦娥姐姐乘着“神舟号”飞船回到了家乡,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会看到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给嫦娥姐姐介绍家乡的情况呢?
班级作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向学生个体,是学生与高校沟通的桥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既要依靠学校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又要接受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如何实现个体发展目标,满足个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兼顾国家、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班级是重要的依托,是实现双赢有效载体。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上的新特点,使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班级教育功能削弱,学生之间关系松散,时间、空间上不易集中,班级集体和基层党团组织作用减弱;2、班级学生管理功能减弱,班级的主导地位下降,吸引力、凝聚力不足;3、学生对班级组织角色定位不明确,学生班级观念日渐淡薄,班级组织形式面临认同危机;4、网络化教学与管理使班级管理日益复杂,网络冲击传统的集中教学模式,学生更为关注自我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亚健康群体的比重越来越高。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或者错把“金钱”、“物质”当作幸福目标来追求。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更有甚者出现抑郁、焦虑、自杀、精神紊乱等问题。
幸福心理学人性、人类生活和社会的积极面,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只关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知识能力的欠缺。而这种关注是带有消极性质的,对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面和心理发展可能有所忽视。将幸福心理学融合与教育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快乐成长为目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增加学生的幸福体验,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使他们成为真正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体。
三、幸福心理学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一)班委干部选拔和培养方面
幸福的班级首先应该有一个责任感强、热心细致的班委干部群体。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领导核心,是带领全班同学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组织保障。班委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办事能力关系到班委会的职责履行能力,班委干部的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关系到和谐、美好班级氛围的习惯成。这就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在班委选拔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选拔出素质过硬的班委干部;注重对班委干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办事水平;建立有效的班委考核制度,加强班委干部队伍建设。
(二)学生自主管理方面
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通过自我加强和有意识的锻炼,人对幸福的感受性可以获得提高。增强班级成员的幸福感,需要使班级的每一份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班委干部需要充分尊重班级成员,善于倾听和接纳同学们的建议,与同学保持良好沟通。从而激发班级成员的内在驱动力,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为同学们营造幸福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庆生、幸福教育课等形式,使班级成员体会到身边的小幸福。
(三)德育方面
“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因此,大学生幸福感提升需要与实践相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增加学生为人民服务、尊重他人的良好意识;增加学生关怀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体验;增加学生热爱生活、回报社会的情感体会。抓住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灵活聪颖、个性鲜明的特点,在实践中注重培育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掘学生身上存在的积极面、闪光点,充分发挥其特长,让学生自主融入班级、服务班级。
(四)网络资源利用方面
民办教师的同等地位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2006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7.89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6.52万人(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66.24%),民办小学专任教师6.86万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6.82%),民办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52万人(占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76%),民办普通中等职业学专任教师4586人(占中职学校教师总数的13.03%),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8万人(占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17.73%),独立学院专任教师4517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4%)。在我省,民办学校及教师是解决3000多万外来工家庭的近300万子女的教育难题、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大问题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机制和机构群体。没有民办教育的大发展,也不可能有和谐的广东。
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转眼已五年了,可现在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切实保障。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与同类公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是这些目前还仅处于法律文本的解读阶段,导致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一)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的政策环境亟须改善,这一全国普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
1. 民办学校也应是一个“公益事业”单位,但是其教师、干部却是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三不管的非编制内的,只能等同于在私营企业中的流动人员或农民工。
2. 民办学校的教师、干部不管干了多少年,政策上都极难真正成为当地人,即解决不了教职工的户口和职称问题。以深圳为例,民营企业转户口有二个途径:一是通过人事局,必须有学士学位;二是通过劳动局,所在企业必须有纳税。而广东85%以上的中小学民办学校都是中低收费的,其教职工大多数是大专和自学函授本科学历,且民办学校又无需缴纳营业税。因此,在小企业能解决的问题,在民办学校反而变成了棘手问题。
3.他们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公积金)、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就是按照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因为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不够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或更少。
4.他们不能等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报评奖励和职称;不管你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大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报评。
5.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奖励和奖金的评比,往往与民办学校擦肩而过,就连不花钱的评先评优,民办学校及其教师也不能与公办学校和教师有平等的待遇,从而大大伤害了举办者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等等。
(二)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工作超负荷
“没日没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我们都快成一台机器了。”这是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内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周课时多、非教学任务重(如看自习、补课、招生、勤工俭学、劝说辍学生返校等)等,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笔者经过多年来对民办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学校教师的情况更是如此,在很多方面压力要比其他类型学校教师大好几倍。例如,在很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和国有民办学校,由于学校收费低廉,办学条件差,师生比例悬殊,为节约开支学校师资队伍过于精简,导致每位教师往往要担负起教学、管理、服务、甚至于后勤等多样工作,工作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教师;即使是学校收费较高、工资待遇稍好的“贵族”民办学校教师,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负荷。
(三)经济待遇偏低,生活环境艰苦,生存状况堪忧
首先,除“贵族”民办学校教师平均月收入能达到2000-3000元以上,收入水平基本合适外,经济待遇低问题,是其他类型民办学校教师面临的普遍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低。广东省民办小学正式聘用的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仅有1100-2000元/月,中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为1400-2000元/月(深圳稍高)。此外,在很多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和实习教师,这些教师的工资就更加低。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要获得额外奖金福利也困难重重。这是因为由于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的有限性,用于教师奖励的金额原本就少;民办学校教师的奖金福利往往与其所招生源的数量、巩固率、教学质量、个人具体工作量相挂钩,其评价体制异常繁琐,所以教师难以在规定范围内获得应有的奖励。
其次,学校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让教师产生沉重的压抑感。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取得较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众多类型的民办学校中,除了 “贵族” 民办学校拥有宽广的校园面积、优美的绿化环境、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以及温馨的家庭式教工宿舍外,其他类型不少民办学校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可谓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利用厂房、民宅改造而成、收费较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和部分中低收费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工作、生活环境远不如“贵族”学校。如某外来工子弟学校有中、小学两个校区,中学占地面积约2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 60多个教学班,学生3500多人,教师近130名;小学占地30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80多个教学班,学生3500多人,教师125名。面对校园面积小,师生规模庞大的情况,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只能共用一个办公室,且条件简陋;五六个教师共住一个宿舍;学校后勤服务也不尽人意,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再者,学校的绿化面积尤其小,在拥挤的的空间中,教师工作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压迫感。
(四)同时承受社会偏见、家长期望和学校严格管理的很大压力
社会公众依然对民办学校教师存在很大的偏见。虽然目前我们民办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依然不能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提并论。社会公众在观念上似乎仍一成不变,打心眼里“瞧不起”民办学校教师,认为民办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就必定不如公办学校教师的还比比皆是,这种偏见给民办学校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的高期望让教师心理产生高度紧张感。在中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家长以高额的学费把孩子送入民办学校就读,就希望能在短期内获得与其学费相匹配的学生成绩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或提高,这一点在“贵族”民办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教师并不是上帝,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往往还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学校、家长的全力配合。同样地,很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和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师也承受着家长的高期望。过多、过高的教育期望,必然给教师造成很大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严格的学校管理体制压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论是贵族民办学校又或是普通民办学校,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严格管理体制的压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民办学校领导的管理观念不够科学。民办学校无论是不是企业家投资兴办的,大都是搬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主张按工作业绩来发放工资和奖金,管理过程中民主色彩较少,导致学校管理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中 “凡是董事会、行政会所做的决定就是最高决定,不重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利,没有给教职工声辩的空间,工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给教师奖评时,对工作业绩过于细化量化,且程序繁琐复杂,尤其注重做过程细节的考核与管理,如教师的早晚签到签退,备课情况、参加公开课的次数、学生作业的批改、参加各种会议讲座的总结报告,学生的课堂纪律、本班学生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学生的巩固流失率等等各个方面,都与教师的考评紧密相连。评价机制的过于繁琐,很难让教师获得心理平衡和成就感。民办学校严格而违反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自然就压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五)由于制度原因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而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民办学校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他们的退休金也只能是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民办学校的教师不能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申报职称评审。不管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就算是在政策较合理的地区,很大部分的民办学校也没依照一般劳动者标准按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更不要说医保、房贴、家属福利等平等权益。
这些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使得民办学校教师有着强烈的后顾之忧或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的不安全感,不少教师对在民办学校任教和谋求发展缺乏信心,学校教师年流动率少则10-20%,高可达30%-40%,因而民办学校难以引进和稳定高素质的教师;留下的也难于安心,而且大大增加了职业倦怠情绪,削弱了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同时也客观上削弱了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强化了社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歧视情绪;增加了民办学校的人力成本,打击了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从体制上促使了与“建设和谐社会”不一致的社会动荡因素的生长等。若干年后,在广东将会有1/4或以上的新一代就是在这种机制和水平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
改善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环境的政策建议
建构“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即将导致国家公共教育政策建构的基本准则的改变。尽管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坚信国家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战略决策来实施的绝对性和可靠性;民办教育一定会得到大发展,其法律政策环境也一定会得到改善。但是,如果现在不直面这一发展瓶颈,国家为此将付出巨大代价。
(一)各地政府应当将“公益性事业”的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之有权利享有社会公共资源(含体制内资源)的扶持和支撑的权利
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把民办教育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国家有义务对其发展提供公平政策支撑,并从现有财政中给予资源扶持和帮助。
(二)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教师身份地位,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权利待遇
民办教育应当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应是“民办事业法人”,对民办学校的教师应给予“经费自筹”的事业编制,其应享有与公办教师一样的人事档案挂靠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待遇;其达到相应要求的应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户口调入的权利。
(三)对教师购买社会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行“三三制”
公办学校教师其保障经费应由政府或学校支付,但大部分民办学校,事实上都还没能按规定给教师购买社会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未发放住房公积金,给民办学校教师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后顾之忧。要改善民办教师的生存境况,就必须按规定要求给教师办理必要的福利补贴。“三三制”就是政府应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与个人、学校各个分担相应比例,强制要求民办学校必须统一按事业单位的教师标准足额购买实施。
(四)合资格的民办教师的职称及教师资格认证由任职所在地考核办理
为确保民办教育的发展就要有一支素质高而稳定性强的教师队伍,就应该给予合格称职教师资格认可,给优秀教师予相应的职称评定,并在评聘时做到与公办学校教师统一条件、统一标准,由同一评审委员会在同一时间运用统一程序进行。此外,对民办学校教师职称和资格认证的考核办理,也应该从教师的利益出发,让其在任职所在地办理,尽可能给教师方便,消除回原单位办理的复杂程序,这样也更能让教师更快融入任职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之中,并具有更多的安全感。
(五)享有与公办教师相同的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权利
目前,我国民办学校教师所享受的继续教育培训待遇明显要低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很少给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只能自费。国家和学校应该给予民办教师同等的教育培训待遇,让其充分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的流动一直被视为民办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允许教师的流动能带动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六)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区域最低薪金制
1)与《必修2》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教师用书2》)第15页给出的《必修2》第29页第1题的答案“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不对,应改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
2)《教师用书2》第16页给出的《必修2》第36页第9题前四个小题的答案不完整,应改为.
3)《教师用书2》第90页给出的《必修2》第115页第10题的答案中的不对,应改为.
4)《教师用书2》第110页给出的《必修2》第123页第2(2)题的答案中的“半径长是1的圆”不对,应改为“半径长是11的圆”.
5)《必修2》第139页习题B组的第3题末的问话是“由以上问题,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而《教师用书2》第135页并没有给出此问的答案,笔者认为答案可以是: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且都相交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被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截得的线段(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连结这两条异面直线上各一点的线段中的最短者,用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长大于直角边长可证此结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下B)》(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5页叙述了这一结论.
6)《必修2》第144页复习参考题B组的第2题中已给出了点M的坐标(x,y),那就说明题中已建立了坐标系,而题中并未建立坐标系,所以建议把此题题目改述为(答案不变):
2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M1,M2距离的比是已知的正数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提示:应考虑m=1和m≠1两种情形).
2建议对一些题目作修改
1)建议把《必修2》第35页第1题的第(2)小题改为“用铁丝作一个三角形,在三个顶点上,分别固定一根筷子,把三根筷子的另一端也用铁丝连成一个三角形,从而获得一个几何体模型如果筷子的长度相等且两个铁丝连成的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平行,那么这个几何体是”(这样改动后,答案与《教师用书2》第16页给出的答案是“三棱柱或三棱台”相同)
2)《必修2》第35页第5题中的题设“底面直径与母线长相等,”是多余的,建议删去.
3)建议把第79页第1题改述为:
1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BC上,且BE=BF=14BC,将AED,DCF分别沿DE,DF折起,使A,C两点重合于点A′.
(1)求证:A′DEF;
(2)求三棱锥A′-EFD的体积.
4)建议把《必修2》第110页习题A组第6题改为“已知点A(1,2),B(2,0),P(0,3),Q(-1,1),M(1,0),N(-4,0)六点,长度分别为|AB|,|PQ|,|MN|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5)建议把《必修2》第110页习题B组第8题中的“0
6)建议把《必修2》第128页练习的第4题改为“已知直线l:y=x+6,圆C:x2+y2-2y-4=0试求直线l与圆C公共点的个数”(答案:0)
7)建议把《必修2》第132页练习的第2题末的“求这座圆拱桥的拱圆的方程”改为“求这座圆拱桥的圆拱的方程”.
8)建议把《必修2》第132页习题第1题末的“如果相交,求出交点坐标”改为“如果有公共点,求出公共点坐标”.
9)建议把《必修2》第133页习题第8题中的“斜边BC为m”改为“斜边BC长为m”.
10)因为《必修2》第138页练习的第3题及第139页习题B组的第1题有重复,所以建议删去前者保留后者并且《教师用书2》第134页中对这两道题的解答中均出现了线段的长度是“98”,应改成“72”在前者的解答中,需要验证“7+7>98”(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对于后者是不需要验证这一步的(满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
11)建议把《必修2》第144页复习参考题B组的第4题改述为:
(1)交点A,B的坐标; (2)AOB的面积
12)第144页的复习参考题中应添上关于“43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题目.
3一些定理的叙述应作改动
《必修2》第55页写道:
“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命题可以写成“若……则……”或“如果……那么……”的形式,但若写成“……则……”或“……那么……”的形式笔者认为不妥,建议把它改述为:
“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必修2》第57、59、65、71页的定理都应进行改动.
4对第86页脚注的异议
《必修2》第86页的脚注是“我们约定:若没有特别说明,说‘两条直线l1和l2’时,一般是指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第87页又写道: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其斜率分别为k1,k2,有l1∥l2k1=k2.
请注意:若直线l1和l2可能重合时,我们得到k1=k2l1∥l2
或l1与l2重合
由这些叙述,就使我们对脚注的话无所适从:在解题时,应不应当考虑两条直线是否重合呢?
再来看第87页的例3:
第89页练习的第1题是:
1判断下列各对直线平行还是垂直:
(1)经过两点A(2,3),B(-1,0)的直线l1,与经过点P(1,0)且斜率为1的直线l2;
(2)经过两点C(3,1),B(-2,0)的直线l3,与经过点M(1,-4)且斜率为-5的直线l4.
《教师用书2》第40页给出的答案是:
显然,这些解法都没有考虑两条直线是否重合的情形.
第89页习题的第6题是:
6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不同直线l1与l2是否平行:
(1)l1的斜率为2,l2经过点A(1,2),B(4,8);
(2)l1经过点P(3,3),Q(-5,3),l2平行于x轴,但不经过P,Q两点;
(3)l1经过点M(-1,0),N(-5,-2),l2经过点R(-4,3),N(0,5).
从此题题干中的“不同直线l1与l2”来看,说明我们以后解答此类题时,应考虑两条直线是否重合的情形(第(2)小题中的条件“但不经过P,Q两点”应去掉,因为它与题干中的“不同直线l1与l2”重复)
第94页的例2是:
从此题的答案来看,说明以后解答此类题时,也应考虑两条直线是否重合的情形.
第104页练习的第2题及第109页习题的第1题中三个小题的答案均有两直线重合的情形.
所以我们在编拟此种题目时,难以保证两条直线没有重合的情形,因而建议去掉第86页的脚注,且此种题目的处理方法按老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方式处理:考虑重合的情形,且应当先讲述“直线的方程”,再讲述“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5
关于第99页的脚注
《必修2》第99页的脚注“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创始人之一”是对笛卡尔的介绍,虽然该书第111-112页对笛卡尔有较详细的介绍,但首次介绍笛卡尔时,还是应当介绍其生卒年建议将此脚注改为“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创始人之一”.
另外,《必修2》第125页中的“王浩(1921-1999)”应改为“王浩(1921-1995)”(可见相关网页或1995年第6期《哲学研究》第79页的文章《王浩教授在美逝世》).
6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重视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三、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从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重视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一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学生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五、重视常用公式技巧――做到思维敏捷准确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重视中考动向要求――勤练解题规范速度
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一、对A、B版教科书章节结构的比较
1.比较章节的结构
按照《标准》的指示,A、B版的教科书中都把“算法初步”列为必修3的重点内容,即为第一章,并划分成三小段,章节的开头一样,不同的为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第一张的小结之前根据内容需要,分为“数学探索”“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的文化”等学习内容,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则将“阅读和欣赏”安排在本章的结尾处,并设有两个附录,作为对本章学习内容的补充。
2.根据各章节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
教科书的A版在内容结构的分布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设定,包括的部分有:导入语的讲解,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进行问题分析,对常规题、开放题、探索题、实践题等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进行习题练习,用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科书B版则对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和研究,对数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将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对于A、B版教科书中有关算法初步的结构内容进行比较
1.对于课时的安排进行比较
在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有146页,算法初步的内容有51页,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4%以上;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有123页,算法初步的内容有45页,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6%以上,算法内容在两版科教书中的占有比例相当,然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比教科书的人教B版少一课时,并且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较多,这使学生在学习A版的教科书时,学习压力比较重,没有学习B版的教科书轻松。
2.对于组织内容进行比较
(1)对算法定义的讲述略有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探索研究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认为算法的求解是依据特定的要求解决某一种问题的有限步骤。教科书的人教B版在讲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对算法的理解为,按照要求规定的运算顺序完成解题的全部步骤。
(2)对算法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注重对知识的细致划分,对教科书中的各个知识点设计习题,并对例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注重对知识及思考方式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总结。
三、对算法初步的习题、例题配置进行比较
在对算法知识的习题归纳中,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是对单纯的算法知识归类,主要是对算法内容的考察;第二种是有关其它类别的数学知识,包含算术、几何、代数;第三种是有关实践的应用种类,以实际的生活为前提对题目和内容进行考察;第四种是数学感情的体验种类,主要体现在对算法的学习和体验及搜索资料等数学活动,
1.设计例题上的差异
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设计了21道例题,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设计了16道例题,在这些例题中,教科书的人教A版更注重对知识的考察,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2.习题设计上的差异
在《标准》中“算法初步”的规定课时为12节,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将课时定位12节,教科书的人教B版讲课时定为13节。并且在习题的数目上,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习题的数目上明显少于教科书的人教B版,并且两版教科书在题目的设定上都很少有数学感性类题目,而且有关几何类方面的题目也过少。
3.教科书的人教A版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科书的人教B版侧重对知识内容的讲解
例如,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讲解“程序构图时”引用“求二分式方程x2-5=10(x>0)的近似解”的教课形式。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应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算法思想。
四、对高中数学算法的几点建议
1.掌握对算法的思想,加强对思考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标的提出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通过增设不同种类的科学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控制课堂上的知识学习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对科学知识探讨能力的要求,教学时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程度。有些教科书在某一节课的设计上,加入过多的知识内容,习题和例题的数量远远超过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并且在两版教科书中关于几何类型的习题都太少,然而借助几何的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所以两版教科书应该增加几何类型的数学题目。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两版不同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然而B版教科书相对于A版教科书而言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学习、掌握,但是B版教科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人教B版教科书的学习,教课老师可以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课书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编写B版教课书的工作人员,根据我国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设计出更符合我国学生学习特点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形式、多内容的优质教科书,让我国的教科书变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由此可见,黄炎培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技工教育更应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创新办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突出技能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吃苦而耐劳的职业观。针对创新技工教育办学理念,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一门有关个人成长和处世技巧方面的综合课程
技工学校的学生,入校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处于心理问题多发年龄阶段,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容易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关系紧张,易冲动、控制力很差。普及法制教育,结合一些案例,让每个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他们遵纪守法,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自我控制化解矛盾,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软件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每一所技校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校园环境也美起来了,硬件条件好起来了,而至关重要的教师队伍和学校常规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常听老师们抱怨说:“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而教师却缺乏自省。深入分析其原因,这些学生为90后的独生子女,初中时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每个教师都应针对技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管理方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激励、疏导的教育方式。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应给予关心、爱护、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三、开门办学,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以人为本的共同理念中,营建学生生活中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减小学生在校内外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机率,学校应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走进学校,采用家校合一的办学方法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求进;校风、班风日益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和谐文明的学校品牌。
四、改革技工教育考试制度,实行学分制
在传统的“一刀切”课程设置下,没有考虑到技校生文化底子薄弱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他们不愿意学,而自己喜欢学的内容又没有机会学,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实行学分制可以依学生水平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允许提前达到学分的优等生提前毕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节约成本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每周抽出2-3天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这种实训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技能水平高,走上岗位后可立即投身于专业性的工作,很受企业欢迎。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技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心里轻松,渴望参与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演讲比赛,每周读一本好书,办校报,书画展览,歌咏比赛,乒乓球赛,篮球比赛,文艺汇演出等,满足学生的需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但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实施过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实验教学过程的不足,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积累,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进方法和补充建议。
一、实验药品巧替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在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中,要用酒精喷灯高温分解石灰石。但对初中学生来说,酒精喷灯的使用操作存在着一定危险性,而用酒精灯加热来分解石灰石又不可能成功。所以,我就用同样含碳酸钙的鸡蛋壳替代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就能简单快速地完成实验。鸡蛋壳先去内膜,设计对比:两个烧杯分别装入冷水,一个直接加入鸡蛋壳,另一个加入用酒精灯加热的鸡蛋壳,再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观察。学生实验后,惊喜地发现了加热鸡蛋壳的那个烧杯中酚酞一开始只有一点点淡粉色,后来颜色越来越深,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此时,再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效果会更好。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实验,一般就用打磨后的石棉网的铁丝,几段连接起来再绕成螺旋状,但没有“火星四射”的实验效果不突出,燃烧持续时间短,也破坏了石棉网。改用废弃圆珠笔的弹簧,实验现象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或废弃物作为实验药品完成课本上的实验,不仅节省药品,降低实验成本,而且可操作性强。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演示实验巧出错
在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中,用导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快结束时,请学生分析接下来该怎么操作,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如果直接揭示答案,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不如将错就错,先将酒精灯熄灭,这时学生就能立即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沿着导管不断上升并有流入试管的危险,所以试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不能让实验结果真的往错误方向发展,顺势请学生给出纠正方案,引领学生错中求知,错中探究,不但拓宽了学生思维,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现象巧显现
在做铁丝和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一般只能观察到铁丝表面有小气泡,无法观察到溶液变成浅绿色,往往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教师如果不尊重实验事实,强行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就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如果增设用铁粉和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就会成功获得理想的“浅绿色”。如果实验室没有铁粉也可以用暖宝宝的成分来代替,但要注意说明暖宝宝中的其他成分。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才能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否则,不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
四、趣味实验巧延伸
课本上对氨分子运动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趣味性不足。设计将四根15cm左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大橡皮塞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小药瓶中倒入浓氨水(实验完毕时及时塞上瓶塞保存好,多次使用),一起罩上大烧杯,观察现象。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逐渐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再将“铁树”搬到室外自然干燥,红色消失(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这样实验就充满了趣味性,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
在《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节“烧不坏手帕实验”的趣味实验演示时,为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延伸“果冻”和“魔棒”两个趣味实验。将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酒精充填其中,即得所谓的“果冻”。再用玻璃棒蘸取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轻轻往果冻上一触,“果冻”立即就被“魔棒”点燃了,再用果冻上的火焰完成“烧不坏手帕”的实验。整组实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激发思想冲突,魔术味十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实验计划巧调整
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如果按照课本教学实践安排教学实验,根本无法观察铁钉生锈的一个缓慢过程,硬生生将探究内容变为强行灌输和说教,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将这个实验计划调整至同一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在学到“金属能否与O2反应”中铁不仅能在纯氧中燃烧,还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设计完成“铁钉只和水接触”“铁钉只和空气接触”“铁钉和空气、水同时接触”三组对比实验,在学到“金属能否与酸反应”时完成第四个对比实验“铁钉和酸溶液接触”,再利用生活经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容易生锈完成第五个对比实验“铁钉和氯化钠溶液接触”,将该实验内容调整后距离“钢铁的锈蚀和防护”一节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学生通过连续观察,完成实验记录,亲身感受铁生锈的变化过程。所以“铁钉锈蚀实验”调整后不仅让学生对金属性质有了系统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学生充分享受着自由、参与的快乐。
六、增设实验巧对比
实验室制取CO2所需的原料为石灰石(或大理石,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而有很多原料都可以制得CO2,那为什么偏偏选择它们?这时可增设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作对比,说明选择此原料的原因。若选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来不及控制与收集;若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与浓盐酸反应,不仅反应太快而且收集到的CO2不纯(混有杂质气体HCl);若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增设实验后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需药品和反应原理,而且也使学生学会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在做倾倒CO2熄灭烧杯中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实验时,尽管上下蜡烛高低位置、收集CO2的体积多少都会影响实验的成功,但在考虑过这些因素后,灭火成功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组是自下而上熄灭,而有的是自上而下熄灭,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经过讨论和比较课本图片后发现了倾倒的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时再增设与上一次实验倾倒位置相反方向做一次对比。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科学方法的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实验结尾巧点缀
在高锰酸钾加热制O2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误认为是生成的物质造成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要将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所以,在学生实验完成拆卸装置时,巧妙地安排了用镊子夹取用过的棉花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立即能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误区迎刃而解。
再如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尽管很明显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但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个“表面功夫”,这时适当安排了用砂纸打磨铁丝表面析出的铜,银白色铁丝立即暴露出来,再插入硫酸铜溶液后又有红色固体析出。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不断改进和补充实验,可以给本来就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更加魅力无限,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志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引言
班级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每所学校都会把班级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每一位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担任班主任以来,笔者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在班级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树立赏识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满足学生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的需求,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奠定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优点,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和成长。
二、增强赏识教育意识
(一)有尊重的意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孩子都是有尊严的!”学生虽小,但他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具有法律赋予的、同等的、独立的人格尊严。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他们都是独立、有尊严的个体,也必须给予学生平等的、应有的尊重和独立的空间。
(二)有理解的意识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长是有先后的。一句“理解万岁”,充分说明了理解对人们的重要和需要。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学说话、学走路,最后都会成功。虽然不同的孩子学会说话、走路的时间有先后,过程有长短,发展有差异,但毕竟他们都成功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给予应有的期望,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成功的。
(三)有爱的意识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中的宝,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现在,学校把班级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有义务、有责任把班级建设好,把学生教育好。有爱的意识,则是把这一切做好的前提条件。
三、营造赏识教育氛围
(一)营造赏识教育的心理氛围开学伊始,笔者接手了新的班级。看着教室里近50名新学生,笔者的心里不由自主地涌出一阵阵喜悦:从今以后,笔者要与这些活泼可爱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多开心、多幸福啊!当笔者看到学生的笑脸,就会觉得身心舒畅;听到学生的笑语,就会有倾听的欲望。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课间,跟学生一同游戏活动,生活在快乐的校园……笔者用赏识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用赏识的心态铺展学生的成长之路。这样的心境让笔者带着微笑上班,带着微笑进课堂,促进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他人和事情,使学生赏识自己的成长,赏识自己的老师,赏识自己的同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班集体,也给学生带来了充满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
(二)营造赏识教育的环境氛围教室里,笔者和学生一起设置了“夸夸我同学”“我身边的好人”“每周之星”等主题专栏;黑板报上,笔者和学生一起设置了“学会赏识”“赏识你我他”“争星榜”等专题栏目;教室外,还设置了“班级之星”“美德少年”等专栏。这些和赏识紧密相关的专栏,营造出班级充满赏识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充满赏识的环境中,感受被人赏识,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
四、组织赏识教育活动
(一)上好赏识教育第一课接手新的班级,接触新的学生,第一次见面尤为重要。笔者认真设计了开学第一课,从师生的相互认识开始,介绍自己姓名的来历和含义。这既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姓氏起名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又由此产生师生相互认识的兴趣。最后,笔者将开学前就根据学生姓名想好的励志成语、美好祝愿送给每一位学生:徐建业,建功立业;陈嘉美,嘉言美行;茅凌云,茅家有儿,壮志凌云……这些充满赏识、富有激励内涵的成语或祝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赏识和喜爱。
(二)赏识教育进课堂语文课的朗读,综合课的合作,品德课的演示,写字课的书写……引导学生评价时尽量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将赏识放在首位,尊重时刻在心。于是,课堂上,能自信地说出“我觉得……”“我认为……”的声音多了起来,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角色,课堂变得更多元,也因有了学生的赏识而更加精彩。这样,语文课上,听完同学有声有色的齐读之后,不少学生主动举手,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赏识的声音越来越多,学生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这样的自主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良好课堂行为,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堂上的专注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有了更多的互动。
(三)赏识教育进活动笔者会在班级开展“赏识你我他,我们在行动”系列活动,利用每天晨夕会或每周班会活动等开展“夸夸我同学”、发现“我身边的好人”活动……鼓励学生从思想品德、文明行为规范、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等方面观察身边的同学。这一举措将观察学生、赏识学生、评价学生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寻找他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对照自身,取长补短。这一天的班会,学生已经形成习惯,端端正正的坐姿无形中向全班学生诉说着想要得到同伴表扬的渴望,一天的“夸夸我同学”又将拉开帷幕。笔者一站上讲台,就有学生把小手高高举起。“今天我摔倒了,是涵涵把我扶起来的,还安慰我,所以我要感谢他、表扬他。”被表扬到的学生,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有一些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羞涩的眼神中更多的是得到同伴赏识的快乐。是赏识让学生每天都用发现美好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也让他们每天都争做最好的自己。这一系列的活动,是滋养赏识的最好土壤[1]。五、提升赏识教育成效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是提升赏识教育成效的有效方法。笔者在班级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赏识评价表,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其中,学习方面采用“争星卡”方式,将课堂、作业情况纳入其中;文明行为规范方面,细化到班会、排队等,采用“争星榜”进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将自己优点展示出来的机会,笔者在提供给他们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两者结合,每周汇总评出“每周之星”,每学期评选“班级之星”。在一天天的赏识中,学生更加自信,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越发懂得尊重他人,也在学着进行换位思考。看着越来越懂事的学生,笔者也欣慰地发现:班级爱举手的小积极多了,乐于助人的小背影多了。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赏识的能力也提升了。
一、行动导向理念概述
所谓行动导向理念,又称为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
二、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现实问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与其艺术设计专业时间课程的落差。民办高职院校是体制之外的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高校,它除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民办”的身份,有其自身的压力。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提升半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来带动招生,这样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这些都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就业。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目前仍然存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在宏观层面表现在整体的办学上目标不清楚,没有做到高职院校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的这个终极归宿。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清。当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设定艺术设计专业时间课程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定位不清楚,往往是借鉴或者参考公立艺术设计院校本科教学计划。忽略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定位。课程的设置大部分还是停滞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传统艺术专业的课程方面,或者只是简单将传统本科的艺术设计课程拼凑在一起,仍然延续传统的艺术精英的教学套路。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较为混乱。一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看到了沿袭传统本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问题,为了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虽然此种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的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实践课程,忽略理论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其综合能力较差。有的在实践课程中,对实践课程内容设置的较为盲目,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所实践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严重,表现出在时间课程设计上的混乱性。
三、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
(一)信息收集。以行动导向理念来之道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首要的是信息的收集。所谓信息的收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所要教学的学生他们的实际情况做详细的信息收集,明确索要教学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范围,为做到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设定课程做好前期的准备。另一个是对社会需要要做详细的信息收集,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明确学生未来雇主的需要。在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上有的放矢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首要的必须明确课程的目标,必须确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基础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则必定摒弃传统的本科艺术涉及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应当适当、适度的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1. 确定实用性强社会急需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结合前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出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实用性强、社会需求大的课程,如涉及素描、版式设计、专用排版设计软件的操作等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课程,做到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就能够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上班。
2. 在课时保证理论和实践课的科学比例。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将理论课完全抛弃是不科学的。从学生入校开始就一味的开展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只是停留在“设计流水线”工人的定位层次上,对学生以后长久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毫无疑问,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论上已经证明是完全不合适的。根据行动导向理念,我们认为可以将理论和时间课程的课时安排为3:7或者4:6,具体看开设的课程来安排。
(三)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企业项目,工学合一的形式。行动导向理念注重的是学生以社会实际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了,同时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中不仅仅在是课堂上进行,可以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将工作和学习融合在一起的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的形式,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能力锻炼。
参考文献
[1] 汪静.为德国“行动导向”揭开“神秘面纱”[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 郑亚锋.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6).
[3] 侯志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1(4).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