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学学生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学学生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73-02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小学学习困难,往往会对今后高层次的学习形成障碍,因而得到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较之社会经济、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较发达的城镇地区而言,有其复杂之处,本文拟就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对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可界定为指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缺陷,对进一步学习形成障碍,智力得不到正常发展,达不到的课程标准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以矫治的学生。

二、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分析,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智力较差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智商低,还有极少数是弱智。这类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一般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显现,他们学习新知,掌握技能的速度往往低于正常学生。

2、动力不足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对为什么要学习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来学校的动机从最初开始只是为了好玩,以后教师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以致始终未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对学习没有好感。如果学习遇到困难,更易产生厌学情绪,时日稍长,学习成绩日趋地下。

3、学法不当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从上学开始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按照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复习等必要的环节进行学习。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又不足以使其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反复未掌握的知识沉积越多,终就导致基础学力差。

4、外因影响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厌学情绪重,上课精神不振,时有逃课现象发生,不能坚持上学。

5、教法导致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受某些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于死记硬背,重复作业,思维不活跃,甚至不知道该怎样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吃力,成绩不佳。

三、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1、“智力较差型学困生”在农村中小学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优生优育的计划生育新风在山区农村还未真正形成,甚而还有极少数近亲结婚的现象,导致所生子女智力低下,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学龄前家庭教育,最终形成智力低下的局面。

2、“动力不足型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这类学困生的父母由于自身素质低下,对知识的重要性不够。他们认为送子女上学只是完成一定得义务,对子女缺乏较高的必要的期望和要求。与学校教育的目的相悖,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学习态度的不端正。

3、“方法不当型学困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力,在家庭中缺乏学习上的督促引导,养不成完成课余作业的习惯,就更不用说预习、复习功课了,久之就形成到学校赶作业,抄作业的不良习惯。最终跟不上学习而成为学困生。当然,这与有的教师忽略学习习惯上的教育引导页有一定得关系。另外,这类学困生与教法导致型学困生的形成还有其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习惯于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久之学生在思维和完成学业方面都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以致成为学困生。

4、“外因影响型学困生”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下岗职工的增多,缴费上大学且有毕业就失业的可能,使某些家长再一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子女形成不良的学习目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1、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使农村中小学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进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开展工作。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可成,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学习,在实践中进化形成。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以达成的工作。现阶段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是指由应试教育观念转向素质教育观念,并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更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要注意不要把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个问题对农村中小学的领导来讲,又更为重要。因为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大前提,而学校领导又是一所学校能否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关键。

2、农村中小学应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削弱语数学科的应试教育功能。语文、数学这两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实践中被人为地削弱了它们的基础性作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削弱了它们的素质教育功能。就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熟知的教学要求,但遗憾的是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实践中,他们重视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即是说只要学生考试能读懂题、做好题就行了。这样一来,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就缺少培养,而这又是一个人日常生活所必备的能力,换句话讲也就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很大一部分教师系“民转公”教师和五大生聘录用教室,这部分教师有的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必要的补充更新,有的因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导致教学方法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农村中小学应特别注重对这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建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坏境教育的功能,使其成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术界应该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全面准确的概念,但是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以及校园环境的建设是其永恒的主题并无异议。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当注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为主要标准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应做到因校制宜,兼顾本校传统校情,切忌模仿或生搬硬套他校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9-01

一、书法教育的现状

1.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

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普遍手写汉字机会减少,逐渐对汉字书写观念淡化。对汉字书写要求不严,教育薄弱,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2.下面从近期新闻当中选取了案例作为参考:

中学生宁宁(化名)是其中一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妈妈为宁宁购买了电脑,从此成了他的好伙伴。由于长期用电脑聊天。一旦提笔写字,难堪的字迹常被妈妈骂,考试时因字体不清而被扣分。有一回写作文,甚至将“什么”写成了“sm”。

一所小学的资深语文老师告诉记者,相比前些年,如今小学生的字迹越来越糟了。“有的学生写的字,大的很大,小的太小,还有的学生写的字龙飞凤舞,都看不清写的是什么,起码的工整都没有。”在日常用语中也夹杂着不少网络用语和单词,词汇滥用常常令人哭笑不得。从中看出,社会和家庭的意识逐渐下降,对孩子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图片是一名小学生写的检讨,字体不工整,经常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也不正确,词汇滥用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平时对书写练习定是少之又少。

有了网络,一些老师也偷了懒。“甚至一节课下来都没写几个字,全部是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些中小学教师要求交电子稿作业,即方便又具有美观性,只需发送到邮箱或者打印排一下版,就是一份精美漂亮的作业。可以看出,中小学中教师的书写能力意识淡化,书写水平下降,教师评价学生写字的水平也在下降,背离了学生发展的轨迹。

二、实施书法教育具体措施

1.定期对学生进行书法测评,为学生制定书法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书写水平的重视,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进行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

聘请书法教育专家,书法界知名人士为中小学生开展教育指导。每学期进行一次书法教研活动和评比活动,对从事书法课的美术教师给予肯定和适当鼓励。同时定为教师招聘的一项标准,达标者可被录用。

3.营造氛围,环境育人。

为提高中小学生书写水平,营造宣传氛围鼓励学生临帖,根据不同基础和爱好,确定临帖的范围。为中小学提供书法专刊,使中小学生从中受教育启发,激励他们提高书写水平。

4.在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开设对师范学生相应的书法课程以及相应的要求。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书法课程不仅可以增加现代大学生的修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全的新一代教师,为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奠基。

5.创建中小学书法教学基地,率先开展书法特殊教育工作。

通过创建书法教学基地,使学生认识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从学习文化、传承文化的高度去看书法、学书法、用书法和赏书法。为下一步展开书法教育的工作提供方便的经验。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小学生书写能力退化的现象的分析,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提出如何解决中小学生书写能力退化的策略设想,只有建设优秀的书法教师队伍,注重书写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培养大家学习书法的兴趣,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篇(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贫困生资助政策已成为保证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生资助工作已成为义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贫困家庭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有利支持。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学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忽略了学生的精神资助,受助学生责任心、感恩意识严重匮乏。对此,感恩励志教育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有效渗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此,笔者结合相关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对感恩励志教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一、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在资助工作管理中的有效渗透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资助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因此,要想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有效渗透,应将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到整个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中。

首先,结合资助项目渗透感恩励志教育内容:目前,针对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而言,我国除免除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外,政府以及地方院校推出了国家助学金、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救助贫困中小学学生补助、免费班车等资助政策。对此,中小学校可依据不同资助项目类型,在“育人”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渗透,用以提升学生感恩意识。例如,救助贫困中小学学生补助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给予的教育补贴,对此,学校在依据该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资助项目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对国家发展以及资助工作具有充分了解,并通过组织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确立受助者,从而给予学生以鼓励,提升学生正确认知能力,激烈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1]。

其次,依据资助工作管理环节渗透感恩励志教育内容:学校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应对资助工作具有明确的认知与理解,并根据资助工作各环节要求,创设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用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工作的协同性发展与管理。例如,在学生受助申请时,教育管理者事先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初步促M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申请书中进行感恩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在受助申请审核过程中,将学生道德行为与人格品质列为评审标准中,使学生对资助工作具有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对道德、行为、品质、感恩重要性具有直观感知,从而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提升;对已受资助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典型代表给予鼓励与表扬,形成“从众”与“帮带”效应,而对奢侈浪费、不知感恩的学生取消受助资格,为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提供良好氛围[2]。

二、利用日常教育教学渗透感恩励志教育

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作为教学机构教育工作的主体,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机构可通过利用课堂教学,推动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与知识教育、德育教育、审美教育、价值教育、情感教育的协调性发展,实现日常教学管理下感恩励志教育的有效渗透[3]。

一方面,教育机构可将感恩励志教育列为日常课程教学体系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生长特性合理编制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感恩励志知识的理性传递,用以培养学生感恩、励志情怀[4]。如,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资助工作相关内容(包括免费班车、义务教学教材免费政策等),从而提升学生感恩意识与荣誉感。

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可将感恩励志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进行融合,包括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绘画、体育等学科。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代感恩励志代表人物事迹等融入到语文阅读与写作中,实现感恩励志教育相关品质与素养的渗透,促进学生诚信、团结、感恩、自立自强、不畏挫折、坚毅、宽容、自信、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三、营造感恩励志教育环境,拓展感恩励志教育途径

学校可通过组织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感恩励志教育氛围,开拓感恩励志教育渗透途径[5]。例如,学校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励志主题征文、感恩励志文艺汇演、感恩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营造良好校园感恩励志教育氛围;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母亲节)、教师(教师节)、学生(儿童节/青年节)、老人(重阳节)、祖国(国庆节)的感恩之情。

学校也可依据现代化教学平台,为贫困生搭建感恩励志教育平台,促进贫困生感恩行为的具体体现,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多元化构建。例如,组织贫困生志愿者活动,引导贫困生给予身边的人以帮助;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感恩励志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渗透与发展,用以保证感恩励志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例如,通过家庭教育使学生在与父母沟通与交流工程中,感知父母的不易,提升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生活中感染学生,帮助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思想情感理念。

四、构建中小学感恩励志教育渗透机制

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化、复杂、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发展趋势,建立长效感恩励志教育渗透机制,在保证资助工作规范化、全面化、真实化、准确化、公正公平化的基础上,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常态化、协调化的发展。从而保证学生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履行义务。例如,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促进学生感恩行为的有效实行,尊重学生自尊心,提升学生自信心。

总而言之,感恩励志教育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有效渗透,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过程。相关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在认知到感恩励志教育渗透重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实现义务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与知识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等一体化、协调化发展,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培养,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铭,王守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6:56-58.

[2]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1:82-83+98.

篇(4)

“对于有入学资格的学生,由接收学校发起学籍转接申请;对于有入学资格但原来未建学籍的学生,接收学校必须为其新建学籍。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的后置程序,不得将原来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学校里不能存在没有学籍的学生。”通知说。

同时,教育部要求,学生正常升级由教育部在全国学籍系统后台统一进行,升级时间为每年8月10日24时;毕业、结业操作则要在每年7月30日之前完成,学生毕业、结业操作完成后,不能再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修改。

此外,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所有中小学生升级、毕业、升学后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运行故障、信息泄露等重大事件,建立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已向教育部报送了2014年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通知书全部由校长签发。

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考生录取和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长期以来,高校录取通知书都在加盖高校校章后寄发。为了建立高校招生责任制和问责制,2014年教育部首次要求高校建立校长作为高校法人代表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制度,录取通知书除加盖高校校章外,还应有校长签名,由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下一步,教育部将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及时公布所属高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

四川明确提出将不以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

新华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获悉,该省已下发《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不允许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举措,到2018年四川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为实现2018年四川省内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乡校长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城镇“择校热”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基本解决的具体改革任务,《方案》明确了建立七项制度设计的举措。即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激励机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立特殊群体教育扶贫助弱机制等机制。

篇(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片繁荣和欢乐气氛。群众自发地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的人群日益广泛。中小学学生因为在校读书,平常没有时间参与群众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到了假期,学校放假,校门关闭,学生失去活动场所,民间文化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主体针对成年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又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中小学学生假期的文化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缺乏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就使学生在假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缺环。

为此,黄研会的老领导在2012年暑假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11月17日,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研会会长王汉洲,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黄研会副会长贾振为又专门召集我市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的老领导、专家、学者呼秀珍、梁澄清、黄志敏、王立新、王同华、袁品生等,邀请了团市委学工部负责人、风轮小学少先队优秀辅导员鱼洋老师、道北小学少先队优秀辅导员马莉老师、沙河风情园总经理魏兴先生,专题座谈中小学学生假期文化生活问题。座谈中,大家不但分析了中小学学生假期文化生活的现状,也提出了做好青少年假期思想教育的好建议。现将我们的调查、座谈情况和建议一并汇报如下,请予参考。

中小学学生假期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

在农村,学校放假后,一部分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干点农活,也能够自觉地完成假期作业。但还有一些学生无所事事,三五成群,结伙玩耍,河库戏水,经常发生学生假期不安全事故。个别调皮的孩子或留守儿童因家庭管理松疏,动不动还远跑到乡镇、县城钻进网吧,三天五天不回家,既浪费学生青春时期宝贵的时光,也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长虽然担心不已,却也无奈。

在城市,每逢假期或长假、双休日,除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外,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为了学生在假期不乱跑,给学生报了各种各样的假期辅导班、考学补习班,但却没有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放松下来。一些学生想得到活动或调解学习压力,由于缺乏文化活动场地,经常到一些机关、单位乱窜,或是打篮球、或是打扑克(有些是赌钱);或是湖边河边,或是原边林间,有些成伙结对,有些男男女女,孳生出一些不良陋习和错误,甚至发生不安全事故。

黄研会对中小学学生假期生活状况作过调查。

例如: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和27、28日的双休日,连续三天休息日,仅在下午3点到4点的一个多小时内统计,市委党校操场分别就有41名、32名和10名初中学生玩耍,玩耍的时间长,打球、抽烟,三五一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天黑。原因是没有地方可去。类似的现象在其他时间、其他机关单位的活动场地也普遍存在。

渭城区屾泉中学初一班共有学生39人,假期参加文化课补习的13人,占33﹪;参加器乐培训的3人;参加夏令营活动的1人;未参加任何文化活动的22人(其中包括外县农村的部分学生),占56﹪;风轮中学初二、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115人,其中参加文化课补习的42人,占36.7﹪;参加电脑、书画、声乐、舞蹈和球类等特长培训班的34人,占29﹪;参加夏令营活动的31人,占27﹪。

调查中,有些老师提到,现在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学生学习压力大,老师教学压力也大,学生老师因为太辛苦,盼放假,但是放了假,学校关门,学生没有地方去,社会上能够适应学生的公共文化活动场地如文化宫、少年宫、体育场等几乎没有,学生的天性无法满足。学校老师也着急。整个一个假期,学生离开集体活动,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习气严重冲击着他们在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法巩固。

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安全因素,明确不准学校假期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老师只能给学生布置一些假期作业。这样就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脱节,使学生假期的校外教育出现荒芜。其实许多学生的父母在假期都强迫孩子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这些培训学习对孩子的应试有所帮助,但对丰富孩子文化生活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并不明显。

现在,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尽相同。有一类是孩子家长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出色的人才,为孩子不但舍得花钱,妈妈连工作都辞掉,倾其心血,专职抚养。但她们培养孩子只注意考试、升学,没有让孩子向高层次文化修养和高境界的思想道德方面延伸。这类家庭哄抬了社会办班的风气,因此参加各类培训、补习的学生人数较多;有一类是双职工家庭,父母上班或外出务工经营,无法顾及孩子,学生的家庭生活主要靠爷爷奶奶来管理。爷爷奶奶求得了孩子学习的表面认真,却对实际学习成绩不掌握;起早贪黑经管孩子早去晚回,却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掌握,假期对孩子宽松,让孩子放松,却对孩子在外参与的各种活动不掌握。还有一类是双职工、生意人家或打工族等类家庭,家里无老人,学生根本无人管,学习、生活,全靠学生自我约束。中小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出现问题的机会就多。

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非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已高达38.8%。我市团市委学工部的同志做过调查,咸阳的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在这各类家庭环境下,学生共同缺失的是文化生活和社会道德教育,也是青少年犯罪率居高的重要原因。

这些现象和原因说明:1、学生假期依然以文化课学习为主,生活并不轻松;2、学生假期文化生活主要依靠家长管理;3、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假期没有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思想教育;4、社会上能够适应学生假期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活动机构、活动形式太少。

中小学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长身体,长见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学习生活本来压力就很大,假期既不能得到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放松,又不能得到集体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娱乐,常此下去,会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开展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做法和经验

座谈中,一些专家、老师谈到,过去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导致社会公益单位转行谋收,人员流失。免费向群众开放的艺术馆、体育馆秦、文化馆等难以维持,单位破墙开窗办门面,场地出租或出售,使学生们丧失了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应试教育又导致各种科目的辅导班、补习班、短训班层出不穷,家长强迫学生去学,教师想招办班谋利,没有一种辅导班是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免费开办的。校外教育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教育,学生假期的文化活动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我市的中、小学校,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风轮小学在全省建起了第一个“红领巾法学院”,从2009年起,就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实际,围绕法律基本知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维护青少年基本权益等内容,举办系列法制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让小法官们在学校的模拟法庭以实际案例进行审案,亲身体验法律的神圣与尊严。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三原东周儿童村送温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从而也使学生更加珍惜父母为自己学习创造的优越条件,他们还开展了“我和妈妈讲故事”、“我为司机送杯茶”等活动,利用身边的榜样,成立了“赵梦桃中队”,举办“梦桃”主题讲座队会,每年在“学雷锋日”的那一天,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道北小学在学生中成立了“红领巾气象站”,成立了“少先队队史展览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少先队活动。以“吴运铎事迹陈列室”为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这些好的做法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上级部门的表彰。在座谈中,这些学校的老师们也都忧心忡忡,学生在学校有老师们教着、领着,假期里,家长无暇顾及学生,怎么办呢?

对中小学学生假期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建议扶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建设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增加图书馆少儿读物藏书量,开放少儿阅览室;理顺公益单位管理体制,把那些交由企业进行商业性经营的场馆改为公益性群众活动场所,扩大群众、学生文化娱乐场地。充分发挥文化宫(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场)、电影院、剧院等机构开展社会文化、休闲娱乐集体活动,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室的基础上,增设少儿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设施。

三、充分发挥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提倡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假期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市县宣传部门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联系青年团、学校等单位,组织团员、青年、学生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利用我市的先进典型如李仪祉、吴运铎、赵梦桃、邵小丽等人纪念馆、事迹陈列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利用我市特有的旬邑马栏、淳化爷台山、安吴青训班旧址及泾惠渠首、沙河风情园等处开展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教育活动。设法把市内的钟楼、咸阳楼、统一广场办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公益活动场所。

四、建议各个学校在假期安排好留校人员对校园的管理工作,使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能够定期向学生开放。

五、建议文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假期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文艺调演、诗词朗诵、书画展览、作文竞赛等活动,不但可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挥和巩固。

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允许学校在落实安全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参观外地特有的文化、科技、自然等方面文化活动项目,增加学生假期参加集体活动、活跃文化生活的途径。

七、建议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彻底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关闭黑网吧。严厉打击销售非法出版物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设在校门口专门向学生兜售港台地下出版物的小门店和小摊位,净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篇(7)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不仅要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在很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欠缺,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文化和精神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化课,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心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心理素质最为关键,是影响其他发展因素的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心理素质入手,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开发,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于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鼓励和潜能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展开,按照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展开一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素质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逐渐完成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

(1)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①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少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类心理学常识,让学生自我分析,强调消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或者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在任用教师时,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具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是否具有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程度如何,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其他课程也能穿行心理健康内容的教育,在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进行鼓励和辅导,尤其是班主任,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将心理评价纳入到传统评价体系中

篇(8)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07-02

1为什么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管理

长期以来,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师德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甚至诟病。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情感,还直接影响国家的根基。乱办班、乱发学习资料,讽刺、挖苦、歧视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借排座位、安排班干部等明目向家长索贿等等问题,没有人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正确的,也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治理,但却屡禁不止,久治不愈,成为"顽症"。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可能:我们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没有找准真正的"死穴"。

学校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同时也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它最主要的矛盾双方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矛盾,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在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最有效的力量是来自服务对象的力量。所以,当前学校教育、教师出现的问题,学生及家长的监督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这样做的前提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本属于人民的权力还与人民。所以,针对中小学校教师的师德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要改革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赋予所有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应有权力。"[1]

学生参与教师管理的有效途径--学生评教

1.1学生评教的概念与历史。

学生评教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由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评价。它具体涉及到,对教师教育教学态度、技能、效果以及教师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它包括评价量表的制定、评价人员培训、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整理以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环节。[2]

西方的学生评教历史悠久,从1915年第一份学生评估问卷发表算起,学生评教在西方已有9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学生评教工作开始较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践,进入9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质量保证问题提上日程,并且 "以学生为本""、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学生评教在我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现在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制度。

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评教问题开始的更晚,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同步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学生评教作为一种受评价教师的手段,在中小学校悄然盛行。并且,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此也进行了广泛也是比较有意义的探讨。

1.2学生评教的理论意义。

学生评教具有很多潜在的意义与价值,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都对此进行过研究或评述。归结起来,支持学生评教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在教师评价的各个主体中,学生评教提供的资料有用且可信。

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有学校领导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学生评教、家长评价等。分析发现,无论是管理者或教师同事,还是学生家长或社区人员,只要他们以评价者或观察者的身份进入教师的课堂,教师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乔装打扮",设法使自己表现得更好,更直接地说,就是使自己的表现更符合评价者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以及社区人员难以观察到真实情况。另外,他们亲自到教室观察教师教学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他们在评价中所依据的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加者,对教师教学状态以及效果有亲身的体验,相处时间多,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最全面、真实。所以,学生评价教师的结果应比其他各类人员的评价结果更为可靠。文献分析也表明,所有学生评教资料的信度都介于0.80至0.90之间,是比较理想的。有关研究亦证实,学生评教被接受的程度远远超过教师自评、同事互评以及行政人员的评价。[3]

1.2.2学生评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公民,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奴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有受教育权,而且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评价教师是其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的根本体现与保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生评教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从而实现主动发展。另外,参与教师评价对学生来说还是一种民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有助于学生平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所以,学生评教活动具有一种教育力量,有助于学生民主生活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

1.2.3学生评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知道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检查和督促的作用,学生评教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同样具有这些功能。具体来说,它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与需要,注重职业道德表现,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认真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我们过去说"教学相长"指的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学生也在促进教师的完善与发展。学生评教就是为教师提供客观、及时、有用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借由学生反映出来的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与感受,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师生关系是否良好、作业是否过量等,以便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品质。所以,学生评教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2.4学生评教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通过学生评教,学校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本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师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从而为学校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涉及教师教育、校本行动研究、管理制度等诸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科学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管理

虽然说学生评教在教师管理上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作为一种工具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带来相要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如何科学地使用学生评教是我们让学生参与教师管理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综合各种观点,我认为我们需要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设置评教项目的权重。评价项目的权重不仅反映评价者对此项目的评价能力,也反映评价结果使用者的价值取向。

①任何一个评价者在面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时,或者面对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时,他的评价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他的可信度就不如教师同行的评价;但是,在评价教师的师德时,学生评价的可信度就超过任何人。所以,在赋予评价项目权重时,要考虑到评价者 在这个项目上的评价能力或可信度。②项目的权重还要与评价使用者的目的联系起来。项目的重要性是相对的,它与评价者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例如,评价使用者认为师德有问题的教师不可饶恕、应该清退,那么他可能就赋予有关师德项目较大比例的权重。

2.2在设计学生评教的量表时,应该先向教师说明评价的目的,并且要在设计的全程都要征求教师的意见。这是因为:

①让教师事先明了评价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师不必要的恐慌,从而避免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②我们之所以要让学生来评价教师,而不是我们自己,目的并不是为了借学生之手整治教师,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师德的发展。所以,向教师说明情况的过程其实也是贯彻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

③任何管理手段,如果得不到被管理者的真正拥护,都不可能取得长久的功效。所以,向教师征求意见是取得教师认何的必要条件。教师如果不认可学生评教的结果,就不愿或不能正视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去发展自己。

2.3必须为教师改进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学生评教要想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工作另还有赖于下列几种因素:

①教师有改进教学的动机和意愿;

②教师知道教学改进的方法;

③学校是否安排专家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些因素全部具备的时候,学生评教才能真正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2.4要创设一种安全的评价氛围。既包括学生的安全,也包括教师的安全。

①学生参与评价始终是匿名的,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教师追踪,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提供诚实的批评;

②学生评教的结果,应该向学生的分数一样,具有隐私的性质。像学生针对某一特定教师的具体评价意见,只有教师本人可以了解,学校中包括校长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知道。这样的处理让教师也感到不受威胁,在这种情境下,绝大多数教师都会真诚地希望学生表达真实意见,并主动进行反思与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当然,学校并非无所作为,学校可以获得每个教师整体的学生评价意见,从而把握每个教师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管理和学校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样,发展的目的达成了,管理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

2.5应该合理使用学生评教结果,不要轻易与高利害决策相联系。

目前,尽管只有少数中小学直接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奖惩、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人事决策的参考,但从总体上来说,评教结果仍然与教师具有较强的利害关系。一方面,应该明确我们让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不是为了高厉害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回避。例如有些结果,像那些师德极其败坏又屡教不改者,那么这种结果可以直接决定其去留。

总之,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要素,应该对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事情有参与权、监督权。这一方面是纠正教育管理权过分集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理清了教师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唯有如此,存在与中小学教师身上的师德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我们的教育百年大计才能有一个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国华 赋予学生和家长学校管理参与权《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

篇(9)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其教学具有持续性特点,从幼儿园到大学,可以说,体育教育从未停歇过,教学持续时间可以说是最长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更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因此,我们应给予体育教学,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院教学现状可以说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师资力量较为匮乏;体育器材设施不够完善;教学内容较为乏味枯燥;具体内容如下:

(一)没有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还不成熟,体育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基础设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起来,对于体育教学的管理一直处于散养状态,缺乏整体目标。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技术制定不够具体,教学安排也不够明确,课时安排也非常少,挪用体育课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很多体育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二)师资力量较为匮乏。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组成结构来看,体育专科出身的教师非常少,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的教学能力都有限,体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还有一些体院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随意,并没有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让体育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动课,而体育课程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凸显出来。

(三)体育器材设施不够完善。和城市教育比较起来,投入到农村的教育经费非常少,而投入到体育教育中的经费就少之又少了。那么对于购置体育教材就非常困难,学生能够使用的器材非常有限。同时,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供体育教学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运动的空间,这也是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内容较为乏味枯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教师本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没有选择那些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致使农村体育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和无味,且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教学内容经常重复,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应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纳入到评价体系之内,转变学校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倾向。同时,学校应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此外,农村学校应对体育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让农村中小学体育能够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以促进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以实现课程目标,根据教学经验,对体育教学进行规律性总结。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强化和班主任的沟通力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对体育设施的基础配置进行完善,对所需要的体育器材逐渐配备齐全,强化体育场地建设速度,为体育课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设施维修机制,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场地,在能够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动校外的场地,比如,郊游或者是爬山等形式。体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器材进行灵活运动,提高器材利用率,将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技术结构进行简化,实现教学内容从竞技式向着游戏活动方面转变。比如,像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这一动作,可以对空中技术方面进行简化,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教学效果也更好。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项目,像健美操、武术这样的项目加入到体育课堂,打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选择。

(五)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作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体育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科性质、教学规律、学生实际等特点,才能将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学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对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更新教学观念,尊重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学校应首先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端正思想态度,秉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和理念,推进体育教学能够快速步入正常化教学轨道,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将体育教学也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安排中去,关注体育教师的发展状态,开展好卫生管理工作,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为农村体育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田少平,鄢先友.河南省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

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2010,(01):56-57.

[2]王勇,辛琼.宜春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4,(06):23-24.

[3]李相如,李芬芬,冯张昌,王少甫,骆秉全.北京市农村中小

篇(10)

学习历史时,每当讲到日本侵华,我们都是带着愤怒,握着拳头,想对日本这个国家说些什么。当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当抗日英雄坐着车待主席检阅的时候,那时我看到英雄们那年老的容貌,再想起抗日时的他们,我默默留下眼泪。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又是他们不畏、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就是他们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们是永垂不朽的。今天他们都在某一个地方审视着我们,看着中国大病初愈,走向繁荣,让我们铭记这些人吧,还有他们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心不会因为时光而褪色,历史是要我们可以做到知日、抵日。

一、济南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济南市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祭扫烈士墓、学唱革命歌曲、聆听故事、参观军营活动;体验军旅生活、慰问老、举行红歌赛等。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氛围不浓在对济南市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调查发现:1.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于形式。从近10年的数据显示,济南市中小学学生在清明节时组织到段家湾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的人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在无形之中使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化。由此也反映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较为形式化,而整个社会呈现的是政府抓经济、企业忙生产、学生忙升学,使社会缺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氛围。2.社会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不够。虽然我国新闻媒体有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但落实到基层,尤其是中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上还比较困难,并且收视率不高,造成社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不够。3.生活环境的爱国氛围营造不够。济南市特别是生活社区,国旗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因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得不到宣传、歌颂。(二)学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只考虑文化课的教学,只关注当前学生及家长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缺少关注;学校虽然举办的爱国活动较多,如“国庆节”、“建军节”、“清明节”,但若不是硬性规定,一般很少组织;学校一般要求学习文化课多,而爱国主义的教授内容陈旧空洞,缺少现实的例子;爱国主义教育手段与方法单一、生硬,灵活新颖较少;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基层少。具体到家庭,由于传统思想观念中文化课至上,家长无时无刻地都在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却很少有家长会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三、拓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一)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济南市可以通过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济南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全国重点文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或在互联网上创办“红色栏目”,积极拓展爱国主义的传播途径。(二)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力量是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延伸,伴随社会发展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许多中小学学生追求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迷恋明星、网络成瘾、逃学、暴力、少年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势在必行。社会各界人员需要在舆论宣传时共同携手,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中心,发动政府、民间等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联动机制,然后形成良好的社会坏境。同时,学校与家庭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教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四、结语

拓展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教育的内容上求拓展、在爱国主义上教育的形式上求创新,在教育的效果上求突破,从而为济南市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就一定能赢得勃勃生机和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荆幼阳.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2]刘艳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陈至立.把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J].求是,1994(13):30-35.

[4]柳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J].人民教育,1994(Z1):18-21.

[5]上海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试行)[J].人民教育,1994(06):11-21.

[6]李孔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专业支持[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02-103.

[7]吴春霞.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思考[J].学理论,2011(03):219-220.

篇(11)

关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相互结合,一方面离不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另一方面小学学生必须培养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而且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正确的应对各种挑战。

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原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现象的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引起的,其一便是由于小学语文这门科学的特殊性决定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二便是由新时代下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其三便是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能够明显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1.1小学语文学科属性决定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

小学语文虽是文科,但是究其本质是文科与理科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例如在人教版高一上册“时区”这节课中,则体现了小学语文中的理科属性,学生们必须拥有严密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根据某一时区时间来推断另一时区的具体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学生必须要在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前便对学习的知识有了系统的把握从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消除学习的阻力。

1.2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

小学学生较初中小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水平以及趋于成熟,因此他们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所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们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顺应了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培养他们主体性地位的过程中还能够对其主动性和自主性能力进行有意识培养。

1.3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力能够促进其学习成绩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就是教师希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们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而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

2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相互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2.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想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其主体性作用必须要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某节课前必须对这堂课进行认真的预习,来增加对这堂课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在课前进行预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从而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奠定基础。比如在学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我选我》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比如文章当中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主人公前后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课文预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2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强调学生的个体性,而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但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形式已经深入到了中小学的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小组这种合作形式能够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但能够实现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实现学生拓宽知识学习的深度。在小组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够阐释其思想,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每个小组的学习代表,然后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排演。每个小组的同学分角色扮演,主要是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教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去演。首先,要遵循语文课本,掌握每个人的台词。其次,在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将文章当中的人物演活,将人物的性格把握透彻。最后,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理解,将人物更加个性化。在小组扮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2.3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学习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