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教育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能教育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能教育发展

篇(1)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是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它的提出,为我们看待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有生理或者心理缺陷的学生。我们面对这些具有各种差异性的学生,应该如何实施这种教育?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给予回答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特殊教育,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自比内首创智力测验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一直受其影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来测量的,显然特殊儿童在这样的测验中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于是,他们就被贴上各种特殊标签,实际上就使这些儿童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个体除了拥有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还同时拥有其它多种重要的智能。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这些智能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身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6]每一位特殊儿童除了自身的弱势智能领域以外,还有其它几种智能,甚至还会有优势智能领域。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位儿童都是各具潜能、通过教育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儿童。

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位障碍儿童的个性都应当得到尊重。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这些特殊儿童在言语和数理逻辑方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儿童,并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展。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的弱势智能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并促进儿童优势智能领域的发展,并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2 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对于障碍儿童,就是要了解不同学生的障碍状况和障碍程度以及他们的心理差异。同时,要考虑他们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的途经。[7]也就是说在明确学生所具有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前提下,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要调动哪些原有知识,运用某种技能。

2.1 以人为本,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要从每个学生智能结构的个性特点出发,多元化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合乎他们需要的学习空间和条件。我们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在课堂上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保证各种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从备课起就应关注每个特殊儿童的个性特征,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肢体-动觉智能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它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弱智学生则更需要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经历学习过程,才能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表象。而各种各样的肢体-动觉活动可以强化不同年龄弱智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语文课堂中,触摸、游戏、表演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肢体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动作中能较迅速地感受到词汇的意思,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适合弱智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特点的肢体--动觉学习,它让师生依据课文来自由地创作课本剧,学生在亲身试演文中人物、事物之后对课文理解、演绎的效果是教师主观讲解达不到的。[8]

2.2 关注智能之间的联系, 重视某一学科中多种智能的相互作用

我们强调多元智能,强调新的教学形式,并不否定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作用。[9]传统的课程设计其实也从某种角度体现着多元智能,所以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时,一定要注意某一学科对某种智能发展的作用,以及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篇(2)

一、国防教育目的的两种取向

关于教育目的,历史上向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真正称其为人并且一切能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提倡尊重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瑞士著名教育家培斯泰洛齐主张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的均衡,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1]。可见,培斯泰洛齐相信,教育要依照人的本性和天然规律,顺乎人性的自然,使得自身的能力、智慧得到发展。而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掌握社会的规范和知识,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著名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他说过“绅士需要有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洛克主张教育培养的人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要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2]。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是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有所侧重地将两者统一起来的。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防教育具有双重的属性,既属于教育现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同时也属于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处在积累知识、学习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对其实施的国防教育不能忽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现有的智能发展状况,要考虑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智能发展规律和秉承的天性,使得国防教育活动不仅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同时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根据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提出学生应侧重自身的智能发展和规律,探讨出因材施教的原委以及对策,进一步得出国防教育要同学生的智能发展相适应。

二、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

(一)智能发展的含义及相关问题

智能是主体结构中一种与认知和学习相关的综合性的能力,它主要参与主体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主要能力,是包括观察、记忆、分析综合、想象等各种认知加工和操作能力的综合[3]。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智能看作是与我们的认知思维等相关的综合能力,我们从这个定义可以直观地看到智能与接受、内化知识的联系。智能发展与我们认知思维等相关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的阶段性。从人一生来看,智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智能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因素分析法来对智能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智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智能因素在不同的年龄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以,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智能发展的情况。

(二)国防教育对象纵向划分

对国防教育对象分类,最关键的是对教育对象年龄节点的确定,既要照顾到国防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目的,同时要兼顾到教育对象所处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阶段,使得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笔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同时结合了学校阶段性的教学,对国防教育对象进行如下的划分[4]。

第一个阶段:7~11岁(小学阶段)。国防教育从小学开始,这个阶段对应皮亚杰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守恒性,即物体表面发生变化,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并且脱离了自我中心性,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别人的想法;开始具备了反向思维的可能,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虽然该阶段的儿童的心理操作基本属于逻辑性质的,但是依然需要具体形象或者实物的支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特别喜欢动手,但是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认识世界,他们特别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跟其他小朋友合作,同时在游戏中学习。

第二个阶段:11~18岁(中学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体有两个方面表现:第一,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在没有实物和具体形象的情况下,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第二,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综合全面地考虑现实条件,依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再分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推理思考了,并且是培养儿童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第三个阶段:18~21岁(大学阶段)。随着中学的结束,智力达到基本成熟,思维形式过渡到辩证运算,能够更理智更多面地看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不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更注重创造性,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也不再觉得晦涩难懂,而是萌生了强烈的求知和好奇心。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开始寻求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式和办法。

可以看到,人类的整个智力发展纵贯整个学生时期,大学生的智力达到成熟稳定。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应每一个阶段儿童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规律来看,国防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所以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阶段和特征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基本的依据,对公民的智能发展予以重视和考虑,是教育活动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基本保障。根据受教育者所处的智能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方式等,不仅能够取得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智能的发展。

从国防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全民性的国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为某一个年龄阶段量身定制的教育,其教育对象年龄横跨人的整个一生,而公民的智能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语言以及身体发育等各方面是不同的。我们有必要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一个依据。

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活动绝不是单向的,它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完成。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语言特征等等都是教育者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公民的智能发展息息相关。

从国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来分析,它不但有助于公民增强国防意识和提高国防能力,同时,它对于培养公民的创新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国防教育在激发公民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大小和适宜程度也要符合智能发展的规律。以智能发展阶段特征为依据的国防教育势必在培养公民的创造力、开拓其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能发展规律下的国防教育教学

(一)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有限,通常是在玩耍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所以,不适合设置专业的课堂教学,也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而是通过观赏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清明扫墓活动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具体活动来达到爱国意识的培养。通过写作文的形式,抒发爱国思想,既能锻炼这个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够起到国防教育的目的。这些是小学国防教育经常使用的做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校方可以设计更多的带有国防教育形式的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中学阶段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性思维要比小学阶段有所发展,但是还不成熟,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理解。可以一周设定一两次国防教育课,传授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多媒体讲述,声图并茂,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来进行现场演示。国防教育的内容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具有内容性,可以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参与到主题的学习中。另外,中学阶段所开设的学习科目增多,在政治、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加入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文化科目相结合,这种渗透式和多渠道的国防教育形式,能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阶段

篇(3)

0.引言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是迎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趋势,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采用,在学生学习中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快速,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由此一些学校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发了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软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时,这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校为了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自此三个阶段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智能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其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本文主要是分析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作用。

2.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是我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通道,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少,或者羞于表达的弊端,反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其中一个好处便是学生的发言不是在所有学生和老师面前,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问题而得不到发言权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还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老师也能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运用电子文献、数据资料等,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学生就能够培养阅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和图片形式,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虽然传统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但是学习内容较为片面,因为音乐形式多样,书面内容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却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可以全面的向他们展示其不同之处。比如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音乐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欣赏来比较,这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和能力。

在自然认知智能发展的方面,虽说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但是传统的教育不可能在室外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只能是以书面形式来教学。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好处就在于信息资料来源广泛且齐全,图文相结合,也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播放或展示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深刻。

2.2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最强功能之一就是逻辑与运算能力,况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感觉困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逻辑方面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因为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且生动。另一方面,比如在对数学中的一些定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管理、统计和运用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2.3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智能发展包含多个方面,本文是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板书和书本知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环境。比如书本上的一些实验,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践的,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2.4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其实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熟练,也就是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时,大脑、手指和眼睛要协调合作。另外,现在身体运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运动智能的训练方式。

2.5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交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和促进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及时、方便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享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同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更加便捷,人际交往也可减少一些阻碍。

2.6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盲目不前的保证。由于学生的交友范围较窄,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但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采用,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可以使他们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反思,并且改正。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自我认知有失偏颇。当然,学生不断的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督促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发展自我认知智能的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走进学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得到更新,相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被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引用,一定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逐渐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对智能观念的改变,素质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从国外流传进来,为越来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涵义及内容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这八个范畴的内容如下①:

(一)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

(三)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指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四)肢体运作智能

肢体运作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种智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音乐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六)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七)内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

(八)自然观察智能

指个体辨别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对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多元智能理论在充满发展希冀的同时,其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的实践有着强烈的丰富性、复杂性、长期性与艰苦性。

(一)接纳求同阶段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引进中国,便在中国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公众特别是幼儿教育界对这一理论欣然接受。幼儿教育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摸索,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广泛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气候。80年代初期,中国幼儿教育界已认识到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开始全面深刻地反思幼儿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并力图寻求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值此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帮助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幼儿教育界不满于传统智力和成绩测验,力求平等与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兴起,“以人为本”的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逐步壮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多元智能理论一经引进,便被中国教育界广泛接纳。

(二)反思质疑阶段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31-01

现代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一点不仅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同,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处于情感学习的关键阶段,因此,关注中学生的情感智能发展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解决中学生的情感学习问题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选择问题。

1 多元智能理论

关于人类的智能问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那时人们就已意识到个体间的智能存在差别。那么,职能的本质是什么呢?早期的观点认为智能包括:①主体的学习能力②主体已经习得的知识③主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可见,“智能”这一概念不是简单的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以成绩为主要参数来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是极不准确的。直至上个世纪,人们关于到底什么是“智能”,它应该包含哪些维度等根本问题仍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讨论“智能”的框架问题,即智能到底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还是多个彼此间相互独立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即在此背景下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有多个方面,也就涉及到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由一般到具体层级排列。加德纳还具体地指出了八种能力:即语言、音乐、逻辑数学、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自然主义能力。智能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更像是捆绑了个多个能力的能力束。由此,加德纳给出的智能定义是:习得和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这个定义,显而易见,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比如克服心理压力,摆脱负面情感的影响等,与多元智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情感智能与学校教育

很多人都遇到国这样的情况:有些在学术或艺术上有天分的人却未必能够获得成功,他们总是在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既无力改善处境,也无法适应环境。在心理学家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情感职能上的不足。“情感智能”这一概念最早由Salovey & Mayer(1997)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准确、高效处理情感信息的能力”。具体的说,情感智能包括:觉察、整合、理解和掌控情感这四个基本方面。这四个方面中最难的是对情感的掌控,特别是像愤怒和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更不易掌控。需要指出的是,正确的掌控并不是压制负面情感,而是摆脱其影响。控制情感冲动,摆脱负面情绪的干扰是能够掌控情绪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感职能尚处于发展期,四个基本方面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在整合和掌控两个发面表现得很弱,个别的个体在理解方面的发展也会略显滞后。

那么,学校教育是否可以在学生的情感发展问题上发挥作用呢?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某些特别设计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情感智能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显著减少学生群体中的说粗话和欺侮弱小同学等不良行为。典型的实证研究包括Feshbach(1997)和Graham(1996),其基本方法是开展一定的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来给予学生“处理情感信息的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习者变换视角来看待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整合和掌控情感信息的能力,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在同情心和容忍度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显然,学校教育对学习者情感职能的作用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施加的。

3 语言教学中的功用主义与语言教师的教学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9-02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创立的。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不同的基本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后来又有了存在智能,最后发展成九种智能(Checkley,1997)。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1]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种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有人刻板地认为,在多元智能中只有语言智能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殊不知在语言的整个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中,所有的智能都可以牵扯其中。现在幼儿学习英语并不是单纯地提高其语言文字智能,对于其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等多种智能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更是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其中。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在多元智能的课程模式中提高幼儿的英语成绩。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模式能增强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它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上,并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为根本目的。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英语教学相整合,就是将各种智能的核心能力融入到英语课程之中,使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多种智能。

二、英语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语言智能列在首位,它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幼儿的英语教育不能像传统的英语教育一样。相反,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浸入”在英语课堂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精心设计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过程,让幼儿尽可能多的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尽可能多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

(一)给幼儿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或写作中有效运用文字的语言文字智能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幼儿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具有语言智力潜能的孩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灵活运用多媒体、卡片、实物和头饰等辅助教材,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对幼儿在学习中所犯的发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也要耐心地引导,保证每个孩子都敢于开口、乐于表达。此外,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编排“字母宝宝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能够熟练地将英语大小写字母对应起来。还可以师幼角色转换、互相问好、编排话剧等等,让幼儿尽可能地参与进来。

(二)创编各种数字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数学和逻辑推理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超市购物”的游戏,邀请几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或者收银员,其他的小朋友当顾客。在“shopping”中幼儿既可以学习数与量的对应,又能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还会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说出几种简单的蔬菜水果等常见物品的英文名字。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智能,又能开发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还能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

(三)通过绘画、拼图、折纸等游戏培养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及完成知觉转换的能力,即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在英语活动中主要通过观察、绘画、拼图、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这种智能。如让幼儿给字母宝宝找房子,或说出字母宝宝像生活中的某个物品,幼儿教师还可以交幼儿折纸来开发他们的这一智能。此外,幼儿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方式将课件展示出来,培养儿童的视觉空间智能。

(四)在角色表演中发展幼儿的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特殊技能,及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知识通过歌曲音乐、动作等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戏剧表演等,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幼儿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其实幼儿具有好动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将动作活动穿插在英语课堂中,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发展幼儿的肢体――运动智能。

(五)运用各种声音、节奏刺激培养幼儿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及改编、表达各种音乐形式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力。在英语教学中每个活动都可以穿插音乐进去。如早上课前先让幼儿做拍手游戏,教师讲故事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及各种优美的背景音乐等都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

(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就是感知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即理解他人的能力,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幼儿的人际潜能。如幼儿可以在区角游戏中与他人经常沟通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也发展了自身的人际交往智能。

(七)运用多元评价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对幼儿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而对幼儿的错误要注意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指正,切不可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及时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做得不足。

(八)在英语教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对事物的分类、辨别、记忆的能力,这种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于观察力和逻辑分类的智能。[3]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模仿,教师在设计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将游戏融合进去,引导学生长出“发现的眼睛”,使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发展。

三、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要求

幼儿园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幼儿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必须将英语教学设计得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培养出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应以利用、开发、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中心,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充分挖掘内在的潜能。促进幼儿英语与多元智能的“双赢”。因此,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具备多元智能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系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与学生自身的多元智能特点结合起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在此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多元的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的课程理论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者的有效转化和学习者的正确理解。只要教师能根据每项智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有可能利用其最擅长的智能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给幼儿提供轻松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作是各种智能的完美混合体。[4]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让幼儿感到安全、自由、快乐的环境。例如,给幼儿创设一个有浓厚西方韵味的英语角,并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书、图片教具等摆放在里面,让幼儿“浸入”在这种环境中,听听英语歌,看看图画书。教师经常提问幼儿各种物体的英语名称,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教师也可以在英语角中引导幼儿相互之间进行简短的交流与对话,如“Hello,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等,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人际智能;听听英文歌曲可以发展他们的音乐智能等。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会有沉默期,但是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与鼓励,幼儿很快就能融入到这种氛围中去。这样,英语教学才会更富成效,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全面发展。

(三)开创多个智力领域的评价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程模式,对幼儿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语言数学智能等领域中,而是要促进幼儿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智力领域来划分活动区,同时将这些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划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幼儿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找到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此外,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还可以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组织有关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团体教育活动。[5]如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学唱英文歌曲、跳舞、画画及话剧表演等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智能,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四、结论

每一个教学活动其实都包含着能够发展幼儿多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每种素材在培养幼儿这九种智能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幼儿英语教师要运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整合的理念、九种智能同等重要的理念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让幼儿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大胆地去参与和表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有任何智力潜能优势的幼儿都能得到开发。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每个幼儿在各种智能方面的优缺点后,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能够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也能够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凤江,郑俊乾.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

[2]王雅芬.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8).

篇(7)

一、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电力高职教育主要为电力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直接性、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因此,要依据电力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以及高职教育的规律办事。

1.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弱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无论是电力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培养都滞后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陈旧不能融入行业新技术;第二,学科体系痕迹太重,内容过于空泛;第三,技能项目不能结合现场。而电力企业对电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发生质的改变,这就要求电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技术人才结构和需求的发展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的同时,务必从电力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既不能照搬本科“强调理论完整性,淡化技能”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专科“翻版型”,应与时俱进地按照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对电力高职教育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优化改革。

2.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的确立

电力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设置上主要分为:电力专业和热动专业。智能电网发展与能源变革、城市发展及现代生活等方面密不可分,智能电网已融合了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使效率进一步提高,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基础。电力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培养方案显然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电力高职院校,在电力人才培养方面应放手大胆尝试,将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新技术合理地、有机地加入新的培养方案。以现有的条件,采用“以实训为促进,深化教学;以企业为依托,升华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素质新型电力人才,即向学生灌输电力安全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操守。通过打造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新型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专业宽度,解决发电企业、供电局、企业动力部门、电力建设单位对一线员工日益增长的专业要求与落后的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方案的确立是基于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以及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第二,整合优化课程,改革不适用的课程,融入学科前沿的新内容,形成专业体系;第三,建立结合现场的实训基地,使技能实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可开发性,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现场接轨,与时代接轨。

3.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根据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电力高职院校体现时代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更新,三个协调,四个引入。

一个原则: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与时俱进,以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合理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实训,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和完善性,从实践课程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个更新:一是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二是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结合学科的发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例如,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技术”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结合目前电力行业生产现场的实际,对电力系统实践环节的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内容进行更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个协调:一协调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比例;二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三协调校内理论教师和技能教师的比例。

四引入:一引入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引入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引入电力企业的专家定期做学科前沿讲座,增进学生对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四引入职业技能认证。

围绕着上述四个特点,建立确保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在理论和技能上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要兼顾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形成“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专业特长=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定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培训机构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1]

1.传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电力高职教育培 养的学生是否能服务于电力企业,是否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过对电力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的深入调研,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劣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掌握不精、针对性不强;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电网发展脱节;技能培养缺乏先进性,不能与现场结合。原有的课程体系技能项目过于陈旧而且技能实训时间较长,技能项目不能实现与电力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对现场和工作环境非常陌生,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或再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可见,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就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新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2]

2.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及特点

对课程设置的一个原则:课程设置应给予学生精炼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以适用于目前电力企业岗位发展。例如: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变电站、配网自动化、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发电(风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智能电表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3]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为学生以后在电力行业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又要为倾向于有能力跨学科的学生提供进修的学习机会和具备跨学科进修的条件。[4]

新型人才课程设置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应具有下述特点:理论教学体系要求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应把生产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当中;知识结构具有面宽、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对外延伸性强等特点;体系设置必须保证新型人才具备其岗位再培养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包含技能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鉴定、毕业设计等。以我校为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缩短学生不必要的技能课时,摒弃陈旧过时的项目。通过调研,确定了本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引入新的实训项目。例如: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等,从而加强技能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1.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原则

实训基地是针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并结合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智能电网发展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拟环境。而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技术、资源、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决定了在校学生技能能否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要求。

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以为电力企业培养高技能一线员工做为主线,以行业技术革新为发展方向,建设集教学、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电力企业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

2.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8年开始筹划实训基地建设以来,主要围绕“高技术含量、结合现场、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电力企业需求”的思路,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如下:

(1)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系统、风力供电装置、风力供电系统、逆变与负载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进行综合实训,可以进行光伏供电装置实验、光伏发电系统实验、风力供电装置实验、风力发电系统实验、逆变与负载系统实验、力控组态软件实验、PLC开发实验、变频技术开发试验、追日系统开发实验、DSP技术开发实验等。

目前,可完成的实训项目有: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规划;根据功率要求,光伏电池组件的选择、安装和连接;根据功率要求,风力发电机的选择、安装和连接;基于MCU的光伏电池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程序设计;基于MCU的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的程序设计;蓄电池容量匹配计算与选型;蓄电池充放电参数设置、保护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监控系统组态及操作;光伏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调试;电能质量的监测、调试和分析。同时,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可以作为我校技能竞赛的设备,并为参加省赛和国赛提供实训平台。

(2)继电保护实训室。本继电保护实训系统按电压等级分 500kV、220kV和110kV 变电站三部分,本期建成 220kV和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实训系统,500kV仅上自动化部分,保护部分不上,预留二期扩建 500kV 保护及智能变电站实训系统的位置。

变电站里的一次设备断路器、刀闸、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均采用模拟断路器、小开关、小互感器来代替真实设备,监控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与实际变电站相同,为了模拟正常的各路电流、电压及故障时的各路电流、电压量,考虑采用仿真模拟测试系统,模拟系统正常及故障方式下多路同步的电流、电压量。仿真测试系统、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模拟电流互感器、模拟电压互感器 、模拟断路器组成了一个软、硬结合的、具有完整的二次回路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系统,本系统主要完成的培训项目有继电保护实训、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

(3)反窃电、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室。本实训室完成的实训项目:单相直通电能表的窃电演示;单相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两户联合窃电演示;改变单、三相电能表内部结构和参数的窃电演示;在电流回路叠加反相工作电流、升高表尾零线电压窃电演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及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回路正反转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动力回路星型启动三角型运行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 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实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实训。

通过上述“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的建设丰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该实训基地立足学科前沿、立足于岗位、立足于实用性的优势。

四、结束语

本文就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革新给电力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电力企业岗位群的深入调研,打破旧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新技能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技为电力行业带来的技术革新是永无止境的,对电力教育者意味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以及保持实训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萍,李晓波.浅析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2).

篇(8)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33-02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兴起

随着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的可汗学院的成功,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全球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手机或平板电脑迅速成为大众化的通讯工具,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即自带信息设备)已经使微课与翻转课堂具备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因而传统的课堂正在发生翻转性的变化。“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在10分钟以内,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教学目标明确,主题专一,内容精练,只是集中说明一个关键性的知识点。它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课上教师启发性地指导学习”的教学互动过程相结合,构成相对独立的“微课程”。短小精练而翻转课堂的微课,之所以深受好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娱乐生活的信息化、多元化导致了时间的碎片化,常常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碎片化的时间与短小精练的微课程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现代人的学习需求,又不会挤占太多的时间,从而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根据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人在一般情况下注意力的有效集中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但在各地教师的实践中也发现,其实,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最佳,因为不是娱乐性内容,人们观看微课视频超过6分钟就感觉有些冗长,影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做家庭作业。“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在家完成微课视频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平时,教师预先将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内容(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在线播放或下载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小组团队合作学习或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知识点的疑惑。“微课程”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此翻转性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理想目标的教师们跃跃欲试的强烈欲望。美国的某些小学已经开始采用以学生在家看可汗学院的视频代替教师的讲课内容,而上课变成了带着问题学习和做与之相关的练习的学习方式;如有不会做的,教师就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再由老师或已经会做的同学给予辅导,实行小先生制。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翻转课堂”,即与传统课堂活动相反:课前看视频自学,上课讨论和做练习。

二、以微课翻转课堂与教师的多元智能发展

教师为学生设计怎样的微课,以及怎样运用微课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以及教师的角色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即多元化的发展,可以在多元智能的发展中得到核心的体现。或者说,微课与翻转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但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需要多元智能的教师,即确立多元智能教育观念,拥有多元智能(能力),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及培养多元智能学生的教师。

(一)教师应掌握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

微课与翻转课堂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懂得和掌握多元智能的理论和观念。这也是在教师原有的很多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改造的过程,而并非是要获取全新的、完全替代已有的理论和教育观念。因此,根据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需要,教师应该掌握的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如下。

第一,多元智能的学生观。每个学生在八种多元智能中必有多方面的潜能,并且可能拥有自己的某种智能强项。不管是哪一种的智能优势,都是平等的及有人生价值的。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翻转课堂就是创造激发多元智能的活动平台。

第二,多元智能的目标观。教学活动的一个直接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思维方式获得真正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这就是要重视多元智能的培养,即有“为理解而教”的观念。因此,微课视频及翻转课堂应为引导、促进学生对每一关键知识点及体系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而设计。

第三,多元智能的教学观。翻转课堂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教师应发挥自身或团队的多元智能,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模式,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第四,多元智能的评价观。即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互动化、学生活动主体化以及学生智能活动的多元化表现,形成运用多元化、情景化、过程化的手段方式进行评价的观念。

(二)教师在多元智能(八种)上相应的发展

1.语言智能――在微课视频录制中,教师的语言需要简明精确;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则需要富有启发性。

2.数学逻辑智能――在微课视频录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炼知识的关键点或闪光点;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丰富多彩的智能闪烁展现中发现和归纳智能的亮点。

3.空间智能――在微课视频录制及翻转课堂中,教师善于以图像、图表或图解等形式直观展示知识、启发引导学习。

4.身体运动智能――在微课视频录制及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个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教具或进行实验演示。

5.音乐智能――在微课视频录制及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以优美的语调表达教学内容,并以音乐的手段辅助微课视频的录制以及激活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6.人际智能――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为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转变为组织者、辅导者、评价者。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并时刻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7.自我认知智能――在微课视频录制及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对制作及课堂活动不断反思,及时改善,同时不断加深对自我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认识,不断促进自我发展。

8.自然认知智能――观察自然既是小学教师要教会学生的,自己必先学会的重要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与变化的观察能力也是由此发展的相应能力。而在微课视频录制及翻转课堂中,教师善于以实物、实验的图像与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并启发引导学生观察。

(三)多元智能教学方法

1.掌握多元智能的教学技能。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指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能够就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人。在我们的例子中,这种教师不能仅仅靠定义、靠举例、按照数字的分析来介绍进化论和民主制度。他们应该能够在一段时间里提出若干不同的入门学习方法。优秀教师的作用,就好像“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中介”一样,能够根据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模式,经常注意到那些能更有效地传达有关教学内容的辅助器材……并能尽量采用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来运用它们。美国多元智能教育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在《如何开发孩子的8大潜能》中,他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从8个智能方面去考虑教学过程中所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的问题。这一研究与实践成果也是多元智能教师应该学习的。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没有一种能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特别是在翻转课程的教学情景中,所有的学生在八项智能中都有不同的倾向和表现,所以任何一组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能表现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自己最发达的某一优势智能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掌握多元智能的观察与评价方法。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即每一个学生显露的智能独特性构成课堂展现的多姿多彩,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自然应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单纯以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学习、理解并掌握加德纳有关观察和评价多元智能发展状况的理念与方法。其中,多元智能发展的“档案袋法”特别值得重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是有益的”,因此强调一种“把握时间成长的评价”――“学习过程档案”的评价。学生档案是教师或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有计划、系统地搜集反映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的材料汇集。它既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为教师、家长及他人提供学生自我认识、学习实践、人际交往、心理发展方面的依据,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回顾学习日记、代表作或专题作业,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并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的实际情况之间存比较大的差距,教师对科学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掌握不够。所以,这方面的培训和提高也就需要加大力度。

篇(9)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使其教学品质、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后来则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提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多元智力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当下人们的教育观念。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儿童观是一种积极的儿童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幼儿园里不存在差生,所有的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激发其智能的环境加德纳认为:“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同时,他提到:“在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应该尽量向幼儿提供机会。他们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和年纪,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因此,幼儿教师应准备有丰富材料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启发运用幼儿的多种智能。

(二)在客观分析幼儿智能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同时,根据幼儿不同的智能组合特点和学习风格,实施“个体化”的教育。

(三)教师要注重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的教学应富有创造性。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创造性的教学,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幼儿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篇(10)

信息技术把静态的文本学习转化为多彩教学情境的体验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种智能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和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多方面的,学习不是简单的逻辑推演、语言交流,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次、人际沟通、文化背景有密切相关的“智能场”;不仅要注意数学的逻辑推理,更要注意问题情境的生动性、直观性、活动性、趣味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再现、人机对话、动静结合等教学场景,为数学教学展现出别样景色。如笔者在《数列的应用》一节中借助《超级画板》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渐开线的逐帧形成过程,(说出螺线的组成规律,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动画的情景下的数学观察能力)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组成规律,从而发现这个渐开线是由半径为1、2、3、4、……n的四分之一圆弧组成的螺线图案,并且圆心是逆时针以正方形的各个顶点为圆心。接着教师把问题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能求出第n次展开所得的螺线的总长吗?(图1)(师生互动讨论,经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论证,得到展开第n次后得到的螺线的长度为),再把这个数学问题变成一个一般性问题,如果将这里的正方形变为正三角形,那么它画出的是否还是光滑的螺线呢?(通过《超级画板》演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得到其他正边形画出的螺线图(如图2),这些图形的转换通过《超级画板》顷刻间就可以实现,学生看了啧啧称奇,计算机激活了数学课堂。最后把这个问题再拓展为开放式的探究问题,上述的圆的半径成等差数列,如果是成等比数列,是否还能画出光滑的螺线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态图象变化、数学问题的逐步深入、发展和深化,充分再现了知识发生、发展、深化的过程,具有良好的直观性、挑战性、思辨性,“动”化了教材、“深”化了知识、“活”化了思维。

信息技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样的“教―学―习”和谐发展的形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心理表征是主体在对独特类型神经活动的体验时产生的一些“可构建性”的神经事件。这其实也是一个调动身体―运动智能,并结合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来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键盘、鼠标可以实现测算、推理、作图、动画、演示等数学活动,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教―学―习”心智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信息技术为“做中学”数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具、“学具”

高中数学新课程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补充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而这些新内容常常需要新技术的配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实施,使得许多内容形同虚设。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如《超级画板》、《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maple等数学软件)提供的成熟、全面、强大的数学功能(如:函数作图、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化简求值等)为数学教学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手段,它们不仅是一种教具、更是一种“学具”,有助于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如笔者在《回归方程》教学中借助TI图形计算器,以麦当劳的图标为例,让学生利用坐标纸,在商标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点来准确地描绘商标图案,依次描出16个点(见下表):将数据输入数表,做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的分布情况尝试使用二次函数、三次函数、四次函数拟合(如图3、图4、图5、图6),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四次曲线拟合的可靠系数是0.9978,高于二次拟合函数、三次拟合函数的相关系数。学生通过亲手操作TI图形计算器,实验、交流、研讨,通过点击按键、思考调试等真正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对回归直线方程预测的实际意义就会有切身的体会。信息技术让数学学习的“听”―“想”―“做”实现多种智能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是开展新型数学学习(数学实验、数学探究)方式的“利器”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培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创造性。今天的数学教学应该超越传统意义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例题教学模式,跳出“纸上谈兵”的窠臼,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实验、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利器”,数学教学就不仅是一种符号、字母、数字的逻辑推演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究活动。如笔者以《超级画板》为平台的一节高三复习课,以椭圆殊角的性质为线索,从问题1若是椭圆的两个顶点,P是椭圆上任意异于的点,则(图7)?由此引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2:若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任意异于的点,则(定量问题,图8);问题3,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是椭圆的两个顶点,P是椭圆上任意异于,求的最大值(定性问题,图8);问题4,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并求相应的的取值范围?(图9:动态背景问题)等等。

通过演示、变形、探究、学生不仅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可以用坐标法、向量法、几何法),而且会进行发散、会进行探究发现(通过发现椭圆上从特殊(顶点、焦点、轴上点引起相应角的变化:定性―定量,定值―最值),再现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实验、证明、概括等。同时在技术背景的启发下,学生还提出许多教师事先也未曾预设的问题:如①椭圆准线上的点P与椭圆两定点A、B连线的夹角范围,与两焦点连线的夹角范围;②椭圆上点P与椭圆通径两端点连线的夹角问题;③椭圆上点P与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两点连线的夹角问题;等等。有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信息技术让单一的应试教学转化到多元的素质教育

新课标倡导的数学教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多层次的,而在实际教学中热衷于“高考应试”,“去生活化”、“去文化化”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信息技术所创设的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听色彩更为丰富的视觉形式让数学材料的呈现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审美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文化性、历史性、审美性,文理相融、多元沟通,拓展视野,陶冶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如笔者在讲授选修内容《数学史选讲》时,查找大量的资料,根据罗宾・威尔逊编著的《邮票上的数学》利用flash、photoshop制作了PPT《看邮票知数学史》的系列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又如笔者在《螺线-数列的应用》一节中,从欣赏自然界、艺术设计中的螺线图像入手,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发现数学之美,从问题解决中感悟数学魅力,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矩形和正方形才可以构成如图最美丽的螺线图形(图10)。通过演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图形引导学生对数学构图、数学论证、数学审美的探索,并从数学上加以论证,设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即第n个圆弧的半径),则由黄金螺线的定义知,,解得,组成以为首项,公比为q=的无穷等比递缩数列,通过人机对话、师生互动(图11),学生可以发现矩形应该是长宽之比成黄金比例才能构成最完美的螺线。数学理性之妙、数学审美之绝、大自然造化之巧在计算机的平台上如此天衣无缝的精妙交汇令学生惊喜不已,啧啧叫绝。本节课的阶段笔者播放通过笔者制作的一段flash《美丽的螺线》(图12),展现数学历史、数学特征、数学应用、数学人物、数学文化相融合的内容。以知识背景为载体,以探究发现为素材,为理解数学作铺垫,为多元发展作准备,在文理交融的情景中使数学教学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充实教育内涵,这也是信息技术带给数学教学的一个可喜的变化和提升。

信息技术让教学从狭小的课堂教学拓展为广阔的校本教学活动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15-01

多元智能理论和优势智能理论认为,小学第一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大脑中事物的画面越丰富,记忆越牢固,语言表达越清楚生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有效地刺激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就可以更大限度地开发其语言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和优势智能理论应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汉字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一、在情境创设中发展语言能力

在情境中识字能让学生抓住识字的根本,分散识字的难点,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特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特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发展语言思维。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识字六・海鸥沙滩军舰帆船》中,将一个个汉字置于海边沙滩的词串语境中,词语间的留白给学生发展语言智能的无尽空间,学生可在词串诵读中强化识字效果。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海边的美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看见了蔚蓝色的大海,洁白的海鸥在海面上飞来飞去”“我在金色的沙滩上踩出了一串串小脚印”“我在沙滩上捡到五颜六色的贝壳”“蓝蓝的大海上漂着一艘帆船”。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丰富而又充满童趣,他们在进行语言活动过程中不仅初步认识了课文的生字,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进行说话练习时,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最优化。

二、在实践体验中创新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把识字教学贯穿于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说话,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实践,让思维活跃、语言丰富,从而真正提高识字的效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课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到菜市场调查,用彩色画笔在纸上画出蔬菜瓜果的图案,标上名称。学生通过看、闻、摸,对蔬菜瓜果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创编儿歌:“扁豆弯弯青又长”“苹果高高红又圆”“玉米粒粒像牙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实践体验感知,通过模仿课文句式对语言进行了创新,发挥了语言智能的优势,不仅寻找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积累、在探索中实践的学习能力。

三、在拓宽资源中丰富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