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

篇(1)

一.语文教学工作缺乏重视

职高院校对语文教学工作缺乏重视。随着职高院校数量的增多,生源的不断减少,各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专业技能设备、设施的建设上,将学生技能的训练放在了首要也是最主要的地位。正是在这种错误的思想的引导下,忽视了基础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将此放在次要地位上,过问较少。

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重视。由于学校领导的忽视,使得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大大放松,认为“不管我教的好坏,不管学生学的好坏,学校都不重视”,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疏于研究与创新。同时,大部分职高教师迫于种种压力,一旦有合适的机会,都会选择调去普通高中

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重视。目前我国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课基础整体较差,在基础课的学习上缺乏热情,“重专业,轻基础”,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哪怕少认几个字,少读几篇文章,对今后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

正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不重视,使得语文教学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越来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

职业教育不是学历教育、不是高考教育,而是实用技能教育。就目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和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目前的职业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要求是围绕教材进行学习,教学内容被固定在教材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利于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其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重视学生听说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满足实际生活或职业需要的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不同的专业的语文教学工作可有选择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拓展到生活、社会中去,将其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具有职高特色的语文教学。

三.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目前,职业高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评价还是依据“应试教育”的标准来,将教师的工资、奖金等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受这种评价方式的影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即灌输式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教师在课堂上出了读、讲、就是让学生记、背,缺乏引导、实践与监督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篇(2)

高效课堂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究竟应该做什么?教师是导师、是服务者,那么如何做导师,如何做好服务呢?下面就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具体谈谈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如何做。

一、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备课,把握课标与教材内容

(一)准确解读新课标。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理念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学习注重落实“三维目标”,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课堂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以此为指引进行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师要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目标定位等方面进行整体熟悉和把握。教师熟悉并准确把握了教材,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很容易抓住关键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钻研教法,科学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做到“以学定教”。

(一)导学案设计原则。课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二)导学案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学材和学情,所以要明确、具体、能达成,可检测,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要依据课时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要具体、实用,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既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有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结和反思:要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还要反思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弥补。

作业与练习: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要有针对性,要分出层次。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围绕文本展开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依靠文本,不论是最初的导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受到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并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按照新课改理念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为参考。首先,注重对文本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注重对文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注重对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

四、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减负提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实现课堂效益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教学目标: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并非面面俱到才好,而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学情,抓住重点,有所侧重,突出主题,合理优化,以期发挥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上的引领作用。

(二)优化教学环节: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主线,一般都是由“情景导入――朗读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几个环节构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分明的情况下,如何使各个环节张弛有序、环环紧扣、步步落实则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的智慧,因人而异。

(三)优化问题设置:问题设置是把双刃剑。智慧提问五原则:1.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2.问题要难易适当;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4.提问要面向全体;5.提问频数要妥当。总之,问题设置带给学生的思维含量和思维质量,是检验问题是否高效的主要标准。

(四)优化教学用语:优化教学用语,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备课,钻研教材,对文本感悟理解深刻透彻,对课堂提问的方式、启发的技巧、讲课的层次过渡都作精心酝酿,只有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教学策略运筹帷幄,课上才能达到精炼美妙的境界。

(五)优化课堂练习:语文随堂练习应以加强记忆为主,难度不易过大;应以考察刚学过知识为主,范围不易过广;应以及时反馈为主,题量不易过多。

(六)优化板书设计:六个原则:“书写规范,有示范性;形象美观,有趣味性;言简意赅,有准确性;重点突出,有鲜明性;思路明晰,有条理性;不拘一格,有多样性。”

五、教师要规范管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据本校相关调查,超过90%的学生最乐意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语文高效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策略。“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常用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二)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策略。“师生、师师、生生合作”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高是低。

(三)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探究学习策略。探究学习策略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探究式学习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科学评价,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对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评判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是否偏离,教学是高效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标准。目前较为流行的课堂评价分类方法是美国布卢姆划分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所说的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性语言,即口头即时评价,具有目的性、即时性、随机性、简约性、生成性的特点。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55-01

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对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越来越广泛,课程内容的巨大变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怎样的听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呢?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听讲及听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1.口语

1.1 在阅读中积累语感。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1.2 口语训练的尝试。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和积累,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们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训练过程,课堂口语训练,既是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等的综合练习,也是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数学知识、生物知识、科技知识及生活常识的综合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反馈训练。在口语训练中,学生又可以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展开竞争、增强毅力,这都给教师捕捉教学信息提供了可靠的途径。高中口语训练应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2.指导学生听讲

2.1 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2 学会听重点。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3.听课

怎样听课是一项十分有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听课教研活动对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虽使用同一课标,但教材版本却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变得较快,许多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一定的线索,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用教材去教,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许多年轻教师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快,教学观念转变也快,教法新颖,能紧跟课改步伐。但有些实验年级的教师对新教材不积极主动接受,教学上仍然“穿新鞋,走旧路”。

篇(4)

二、积极主动抓配套。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拆除了137个零散村庄。按照镇区总体规划,我们积极主动配合扬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安置小区。金山花园小区一二三四期工程共建30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全部安置到户,五期工程20万平方米安置房基本竣工,第二安置小区玉带家园20万平方米安置房顺利封顶。镇区道路、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基本配套,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XX年创建江苏省卫生镇时,我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套了15个垃圾房、20个垃圾池、250多只垃圾箱。今年以来,垃圾中转站运转正常,6辆拖拉机每天清运垃圾,32人的保洁队伍早晚各清扫一次,保持镇区主干道和小区的清洁,每月清理垃圾240吨。金山花园一村、宜民小区、曹桥、八里、薛巷等村出动200多人次参加环境整治,实行长效管理。

篇(5)

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保证条件之一,因此也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去一般的教育功能之外,还能满足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能够不断创新,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赢得广泛需求。因此,探索多种需求下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实践与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需求的双重性及特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秘书在整个社会中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之一。目前,美国的秘书总数已经超过6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左右,这一人数与教师、医生等职业人数不相上下,是律师人数的十几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迅速增加,全国企业已近900万家。以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需求为基础,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对秘书人才需求情况,探究秘书人才培养方案,对释放高职文秘类人才培养潜力,实现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渠道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从需求主体看表现为两种类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从需求目的和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发展型需求和实用型需求。结合两个方面,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归纳如下。

1.个人发展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个人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个人需要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自己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从精神需求的角度提升自我,是一种个人内涵的提高。

2.个人实用需求。

个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需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较强的功利性,对知识的追求表现为一种谋取更好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为社会生活的变革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文化生活的繁荣和社会的昌明进步等各种需求提供人才上的支持与保证。这种需要不以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实用价值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整体公民素质为目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和不断发展。

4.社会实用性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等教育为现实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学的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提供人才、手段、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它着眼于文化创新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价值本身。

二、高职文秘类人才个人与社会需求状况

我们在2009年暑期对160名文秘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就“你在选工作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培训和发展机会”。此次问卷调查一共提供了5个选项,其余4个选项及投票结果是:26%的被调查者选择工资、福利,4%的被调查者选择企业公众形象,只有3%的被调查者选择单位离家近、环境好,2%选择其他。很明显,文秘专业学生十分关注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选择职业时,个人实用需求比例较高。而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企业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比较受器重,其次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许多行业如制造业招聘这类人才时都要求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等。有86%的单位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较看重综合素质,通用型秘书是市场需求对象,正如许多招聘专家所云,目前,“秘书岗位易找,秘书人才难求”。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种需求在协调发展情况下会极大地推动教育的发展,但这两者本身又是一对矛盾,表现在社会实用需求压倒甚至某种程度上阻碍个人,特别是个人发展需求的实现,表现在不同教育层次确定的不同教育目标和两种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在高职专业培养中妥善地解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矛盾,又能使个体不断得到发展,无疑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事实上,个人发展需求实际上是一种个体能力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多种需求下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1.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着眼中小企业的需求。

教育是对人的潜在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能力的发掘并使之不断成长构成了教育的本质。高职文秘类教育教学以社会需要为主导定位培养目标。许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兴盛,各类商务活动和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急需应用型、复合型秘书人才。

而人才市场上反馈的信息却表明,通用型人才推荐成功率相当低,一些单位不得不用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来作为选才的一项标准,导致许多报纸频繁刊登文秘类毕业生求职难的消息。从本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趋向和本校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学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小型民营和私营企业。这些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传统秘书职责中的文案和会务工作内容,以及做好领导管家的责任不多,更多的是要求文员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内部小型活动的组织能力,甚至需要兼办领导的助手类工作。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危机处理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作调整,应着眼于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服务于经济时代需求。

2.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完成某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时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研究策略、选择方法、运用技能、控制过程、实现目标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特征,它是个人内在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综合体。高职文秘人才的能力领域是宽泛的,它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社会能力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们不妨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个框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包。

例如,中小企业单位的秘书职责,要求从业人员首先要理解并熟悉单位所处的大环境的文化背景,并同时具备一些和企业管理与营销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针对我院本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省内,毕业后主要集中在宁波地区就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入了“中国文化概论”和“浙江地方文化”并将重点置于浙江省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现实地理解并融入社区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为了使学生适应上述工作特点,我们在培养计划中还适当地增加了“营销概论”、“管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适当地掌握相应的管理和销售知识以及心理知识,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单位需要文员成为一个多面手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整合课程,并及时增加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如将会议管理和商务策划概论相整合,授课内容涵盖会展策划、各类商务活动策划等,将法律基础、公司法等整合为商务法律实务课程等。

3.注重职业技能训练,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适应需求。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在现实的教育环节中,教育部门或机构应当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良好地化解这些矛盾,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首先是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和实训教学的比重。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增加毕业实习时间,如设置认识实习、秘书综合技能实训、商务策划实训等课程。加大投入,建设模拟商务活动室,办公设备加强对外联系,建有适应不同能力训练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秘书工作环境。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拓展渠道如校报记者、广播站、各类比赛、考证培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鼓励、选派教师到文秘相关岗位锻炼,积累教学经验,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秘书来校指导,让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前熟悉秘书工作流程和技巧等。

其次,将学历考试与技能鉴定并举,积极推行考试方法改革。文秘类人才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口试、笔试、操作考试、技能竞赛等可灵活采用。在学生中提倡“一凭多证”,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工作领域获取会计、营销、速录、驾驶、四六级英语、商务英语等证书。同时,还可设置一份《秘书类人才能力考核鉴定表》,在新生入学时,就可明确告知他们三年内应达到的目标,并细化目标。如刚入学时,可举行摸底测试,主要是测试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分别定好等级,让学生明白离职业能力要求还有多大差距以后,分学期进行测试和技能鉴定,内容涵盖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个人能力,鉴定要求逐年提高。毕业生实习结束返校时,再进行一次全面鉴定,鉴定的成绩作为评学习奖的依据,放入其档案袋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时时明白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另一方可激发学生的互相激励意识、动手兴趣。

总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在文秘专业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在现实的教育环节中,教育部门或机构应当,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良好地化解这些矛盾,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体系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吴焱.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8,(5).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专业能力 提高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专业化新的实践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各种专业培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在职专业培训,谈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保障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构建具体发展计划

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加强教师对职业生涯构建具体规划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对于部分不曾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来说,对自身职业生涯做出具体规划是推动他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方向是个体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确定个体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先确立好发展方向,思考自己将要成为怎样一名教师。

2.善于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特长、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判断,分析自身的兴趣好爱、性格特征、智商情商、思维特点,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认真对待在校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这一专业发展规划维持的时间可以是一年半载,可以是3—5年,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规划。

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

1.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在获取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工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想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但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学习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知识,不但要增强自身对多元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善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学科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整体化。

3.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懂得如何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师应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这种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内化教师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有效发展。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基本不缺乏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而是缺乏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积累。

三、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形成多元化能力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型能力,形成多元化知识及能力结构。此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特殊能力,即:是否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单元组合而成,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单元教学能力,即:通过一两篇重点课文的教读,来带动学生对本单元中其他文章的自读,并善于将阅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贯彻“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实现师生对目标问题的共同研究与探讨。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比起来,不但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体性,而且还能体现出课型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单元教学的综合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掌握单元教学的内涵和真谛,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单元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能够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之一。中学生正处于练笔写作的重要阶段,而作文作为表达学生思想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并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写作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写作的基本原理及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写作的奥妙,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全面规划,将写作指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使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立身之本,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专业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霞.走进语文新课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郑碧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7,(06)

篇(7)

在职业高中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似乎很少有人思考其必要性与恰当性。但当我们提出一个看似荒诞却又值得思考的问题职业高中为什么要教语文时,答案并不是那么清晰。显然,这里我们不能用职业高中不教语文怎么行国家规定了职业高中必须教语文这样的答案来回答,笔者以为即使是一名普通的职业高中语文老师,也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给出答案,可以让我们对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事实上,职业高中的语文课程教学,离不开对职业也就是技能学习这一背景的理解。学生选择了职业高中,首先是冲着某个技能来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技能的学习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学科的学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老师或语文课程的价值实际上也就体现出来了,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深化对语文以及对专业的认识,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地将自己所教的语文课程与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以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与专业技能原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笔者这里想着重说一下后者。在职业高中,无论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学习,都是需要以语文来奠定综合素养的基础的,良好的语文教育功能,体现在学生在职业交往中语言优雅而不粗鄙,体现在语言精确到位而不会词不达意,体现在语言具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乏味。对照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已经包含其中,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启发,那就是面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切实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及表达能力,从专业理论以及实用技术两个角度,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

二、就业需要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功能

将语文的教育功能放到就业背景下来讨论,可能是一种创举。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文教育功能的讨论不会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但面对当前的就业实际,笔者以为在这一背景下关注语文的教学功能,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在学校学习时就必须关注自己的就业。而实际问题又在于,学生对自己就业的关注往往只关注就业本身,而忽略了就业背后需要的文化支撑,语文学习实际上是可以提供这种文化支撑的。因此可以说这种文化支撑应当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功能之一!

从理性角度来看,就业不只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特长,去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的地方。那么,语文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笔者以为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理性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在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中去关注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这些人与事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实际上是因为叙事者能够将人与事很好地与读者的心灵结合起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通过文本打动学生的心灵。而这与就业或者说求职中的某些场景极为相似,作为求职者,如何通过语言将自己擅长的技能表达出来,并打动评价者的内心,是就业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一任务都是等到学生即将毕业时在就业指导中完成的,笔者以为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动作是不恰当的,应当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育中来。

在笔者的语文课上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进行应聘者与聘任者的角色模拟,让他们分别以求职者的需要与聘任者的需要,通过精确的语言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将他们的语言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以供后面的分析之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很受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了应当如何表达,在对语言的分析中也容易发现自己表达的不足,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需要接近,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篇(8)

中图分类号: 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35-01

一、音乐文化生活背景

1.经济层面。“全球化”一词并不陌生,它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流通,使几乎所有地区步入了全新的、超越国界的市场经济中。这些都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生活,同时也促使着音乐教育的全球化。

2.高师声乐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声乐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是高师声乐教育的基础。声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正确的态度去理解和认同不同地区的文化,并尽可能地消除误解。相比当前的声乐教育,高师声乐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育的技巧,而是一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出发,强调能力的同时培养音乐学科、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更多具有优秀文化素质的音乐人加入到音乐教育中,投身文化生活中去,才能完成人的内心要求,促进艺术发展。人们的心灵与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更加契合。提高民众的音乐素养,从而进一步的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民众的音乐文化生活选择提供更多的道路。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育问题

1.教育观念与模式落后。自从学校体系传入中国,综合各种原因的影响,以审美作为音乐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并在教学中使用西方审美标准。此类习惯巨大的促进了高师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在这种标准的影响下,音乐教育渐渐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现。导致培养出的歌手和音乐作品乏味单调、磨灭了个性的展示。

高师声乐教学最大的目的不是声乐技巧,而是应该着重于使学生了解、发现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使学生具有发现理解不同文化音乐的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传播者,而不是在用表演的姿态进行音乐的传播和教学,这也是学院声乐教育和高师声乐教育本质上的区别。

2.课程设置不合理。纵观国内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必修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够的问题。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音乐教育和教育领域高层次的培养和理论研究。但是,以现如今各院校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必修课有7个学分,124学时,华中师范必修课6个学分,100个学时,湖南师范有6个学分,120个学时。对比可看出,音乐基础课程设置的偏少。如上海师范单单只设有西方声乐简史、中外音乐史和作品演唱三门; 而华中师范大学设有中外歌剧、国内外经典艺术歌曲、民歌研究、戏曲研究三门; 每门课均为2 个学分,36 课时。由此可见,专业必修课方面,基础重视不够、技能课的比重过大。

三、反思

1.倡导全球化教育。现如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快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文化的趋同。在中国的音乐风格走向世界时,既要平等的看待西方音乐文化,又需要保护中国传统音乐不受其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把文化生活与人文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更适合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的学生,就是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在安排音乐学科之前,要深入的把握和总结自己所在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找准社会发展的需求,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明确自己教育的目标,坚定发展方向。

2.更新教师声乐教育观念。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目标与普通音乐学院是不同的。由此教育的观念及重点应该放在钻研声乐的文化上,应当先着重理解声乐文化的意义,之后才是声乐教学。这样才可以避免文化理解的丧失,与此同时,又避免了高师声乐教学里师范性特点的消失,避免了高师声乐教学相比声乐师范教学在技法上的不足,甚至陷入枯燥单调学习发的境地。一个高师声乐教师应意识到,随着各方面、包括经济的全球化,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新的文化背景和新的生产条件下所做的全球性调配中和。当然高师声乐教育也不例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经验中,高师声乐教学就应当与其融合。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发展经验,避免纯粹的技术性、审美上的学习,并从始至终认定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表达。高师声乐教学立志于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让更多的公民能够去欣赏并理解艺术生活,而不是用成为歌手、歌唱家或者表演者的形式去感受音乐。

四、结语

篇(9)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应当固守应试教育思想,不以得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塑造,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受良好的文学熏陶,确保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阶段,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时期开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应当重视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培养。文学教育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的,理当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但是现实是学校并没有有效重视文学教育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其作为辅内容进行开展,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学教育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文学教育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十分巨大,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由各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教育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眼界,还能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深厚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水平。由于文学作品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阅读吸收文学作品精髓的同时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形成课堂内外的良性循环,这都是高中文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好处。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文学教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由于文学作品感性的特点,光靠记忆是无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的,学生要想在文学教学当中得到提升,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文学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明白文学作品中的道理,这种文学教育与生活渗透能有效提高文学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1.文学教育理念应当根植在实际基础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巨大,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交流方式,语文是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基本交流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对人文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改变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看法,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突破陈旧教学形式的弊端,更好地探索出起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方法。教师要充分熟悉当代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要讲解透彻,并结合生活谈该作品的实际意义,通过丰富的人文精神打动学生,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教育的魅力。

2.通过精彩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当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文学作品,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形成完善的文学作品赏析技巧。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语文老师有良好的语文基础,自身的文学修养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胜任高中语文教学中与文学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

3.仔细分析形势,根据当前形势规划教学。

随着高中教学活动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当吃透语文课本,明确课文真正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人格魅力与个人文化修养准确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的多样性,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由于文学作品的题材不同,其所表达的主题也有显著差异,为了展现这些差异,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审美习惯讲解不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完全理解。比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切了解到散文叙事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师适当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散文作品独特的魅力,在欣赏中体味散文作品的美好。又如在小说的教学当中,由于主要是对生活现状的描写,因此小说更贴近生活,读一部小说,就像品味一场生活情景剧,能深入了解某个时间段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生阅历的增加也较为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文学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差别,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别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文学教育现状,在对比不同文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开展方案,对相关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应当得到采纳与运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水平,而且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使学生跨越传统思维的界限,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10)

一、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

语文教学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以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正确地运用小说教学法,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小说主要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中心,通过故事描写和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充分地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小说设定的线索引导他们去做人物分析,从而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小说写作特点试图理解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分别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形象是贯穿小说整个文章的核心,故事情节是加强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而环境更多是起到渲染作用。根据小说自身的的特点,笔者认为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应采取三个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着进入人物分析,最后在两者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因此,在阅读小说时,不能急于进入小说主要情节,要先通过与学生讲解课文体裁,让学生先了解小说概念特点,最后解决课文后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分析,把握故事情节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三部分,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事件发展过[(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是小说的看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要塑造典型人物,因为这是小说的灵魂,也是反应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物间复杂关系,以及矛盾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分析情节能力,因为分析好故事情节,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了解了故事情节便可以让读者产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头绪,了解了事件发展脉络,这样便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便学生对文章更好理解。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性格,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从中获得喜悦感。因此,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考虑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细细品味小说,熟悉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三、通过描法来分析人物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经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某些品行的代名词,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阿Q的落后愚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同时结合情节、环境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认识到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描绘来分析人物,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探析人物特点的过程中感受到分析乐趣,在对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到美的感受。人物实质上是小说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是围绕着人物展开的,因此,在小说教学法中要使学生们走近小说人物。

四、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实践活动

一味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的辅助。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鉴于职业高中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强,而能动性却普遍较高的现象,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小说语文教学法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对教材中的某一关键语句进行讲解时,可能会引发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在仔细了解课本原文的条件下,开展辩论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辩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课本的学习乐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知识的印象,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另外,教师[(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还可以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课文或相关情节进行情景演绎,引导学生将这类情节改编成剧本,组织学生们去排练表演。在表演学习之后,写出个人的感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小说教学法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并辅之以有效的指引,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进行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新奇想法和观点不应随意抹杀,而是根据其性质或是进行适当的鼓励指引,或是进行合理的指导改正。相关的教师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努力去掌握小说教学法的精髓,强化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国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与会代表联合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金山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便是“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不难看出,国学在当今语文教育当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诗词,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内涵以及超乎一般文体的潜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为了国学当之无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经过历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高考考试要求》当中,都明确地将古典诗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考的类别。在此影响下,“如何教好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等一系列相关命题,一时间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诗歌赏析课的教法、学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课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的重视程度是大有差别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其他必读、必考内容的教学效果,常常忽视诗歌选读篇目,有的干脆舍弃了古诗词鉴赏选修篇目的教学。对此,笔者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课时安排紧张、重点学习内容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点字词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样”模式进行,而忽略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赏析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国学气质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人文精神”成为了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学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美学感悟能力成为了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质,成为了语文教学用于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感悟力、历练学生国学气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几点尝试

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工作中,笔者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赏析的主体

在近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改以往诗歌赏析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而是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的方式,从而解除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束缚。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预习,以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听,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多种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分组对诗歌篇目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真实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将《长恨歌》里的故事编成了短剧;有的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出了绘画作品;有的学生为《虞美人》谱曲吟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书愤》创作了仿古诗等。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自身对诗歌切身感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精髓的认同度,提升了学生的国学气质。

3.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实现诗歌赏析技巧的融会贯通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笔者要求各组之间、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拓展诗歌赏析的分析视角,丰富诗歌的理解层面。待学生点评完毕后,笔者会对学生的互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疏漏的重点进行补充。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观点,比如诗词中涉及到的艺术手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加以分析归类。

4.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求同”、辨证“求异”、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