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前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具备思想最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反应高校教育的水平和状态。
1.舞蹈教学的基础实践。实践基础,是培养学生舞蹈教学功底的主要途径,其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各项舞蹈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舞蹈的平衡感,既可以保障学生体会到舞蹈动作的实际含义,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实践的掌握和审美[1]。通过基础实践,学生形成舞蹈定向发展,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技巧方面,都能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2.舞蹈教学的理论内容。理论是舞蹈教学中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大多舞蹈内容来源于理论部分,包含表演、动作、风格等内容,同时还包含各类丰富的案例教学,充实学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感悟舞蹈教学的意义,掌握舞蹈教学的思想内容。
3.舞蹈教学的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是提高学生舞蹈理解力的一项内容,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采取合理的方式,发挥教学技能。例如:针对现代幼儿特点,在舞蹈教学方面,学生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规范幼儿舞蹈技能,还可以通过技能,发现幼儿的舞蹈天分,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可见:技能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彰显技能特点。
4.舞蹈教学的能力挖掘。通过高校舞蹈教学,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促使其能够挖掘自身能力,应用于学前教育中,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综合发挥多项技能,还可以保障学生吸收更多关于舞蹈教学的知识,为其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体现高校创新教育的特性,保障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采取灵活的舞蹈教学方式。
二、高校学前专业中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舞蹈教学的发现状态,其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保障舞蹈教学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方式,分析其出现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高校学前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始终保持原有的教学方式,实质其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幼儿需求,舞蹈教学除具备稳定的基础教学外,更要关注舞蹈的创新、综合特性[2]。例如:目前舞蹈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基础,实质并未开设多样化的舞蹈教学,导致舞蹈教学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层面。
2.学生舞蹈基础薄弱。我国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标准的要求,招生时,也没有设定制度,但是实际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舞蹈基础,部分学生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在完成质量上存在欠缺。例如:高校学前专业中,在舞蹈教学方面,学生表示有一定难度,形成教学瓶颈,主要原因则是学生在入学前,缺乏一定的基础。
3.缺乏舞蹈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中,仅将舞蹈教学作为普通的科目对待,实际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据较大的影响比较,其能够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高校在舞蹈教学方面,没有设定层次目标,导致学生盲目学习,不能发现舞蹈教学的实际意义,更是无法发挥舞蹈教学的作用。
4.舞蹈课程安排较少。虽然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但是实际高校对其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降低舞蹈教学学前教育的影响力,而且课程安排不到位,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习难度。
三、探析提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途径
根据舞蹈教学的现代状态,提出教学途径,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避免形成舞蹈艺术缺乏的情形。
1.丰富舞蹈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设施,丰富舞蹈教学的方式[3]。在学前舞蹈教学中,引进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将舞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到一起,还可借助多媒体,形成现场教学,主要深化舞蹈教学,拓宽教学方式。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收集大量的舞蹈教学资料,编排形成教学内容,或者制作舞蹈PPT,将舞蹈教学中的视频、技巧和理论知识结合到一起,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接触到比较现代的舞蹈信息,最主要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舞蹈课程,既要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专业的需要,又要符合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2.严格管控舞蹈教学的招生标准。将舞蹈标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一项内容,严格把关学生入学前的舞蹈考核[4]。例如:设置相关的舞蹈考核标准,实行基础考核,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能力的直接考评,可采取现场考评的方式,使学生针对考核制度,依次展示舞蹈动作,考核教师通过学生自身舞蹈能力的展示,筛选学生。通过严格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舞蹈的基础水平,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功底能力,又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整体标准。
3.规划舞蹈教学的目标。结合舞蹈教学的内容,规划层次目标,发挥舞蹈学生的特长。例如:舞蹈教学在学前专业中,可以发散为多种能力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表现,为其制定合理的舞蹈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以多方向为发展目标,形成个人特色的舞蹈表现,同时教师在舞蹈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则可以对舞蹈教学实行全方位的规划,发现舞蹈教学中可塑造的点,实行深化研究。
[作者简介]闵钰(1975- ),女,四川资中人,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梁清(1965- ),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81-0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前师资培养体系经历了三级向二级的过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一直以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改革原有课程体系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完全放弃“理论型”培养模式,仿效“技能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或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这样的摇摆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不少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
(一)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复合性要求
从《标准》的“专业知识”维度部分可以看出,不论是“通识性知识”领域的要求,还是“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领域的要求,均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融会,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例如,“幼儿发展知识”需要在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生理学、学前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应用,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若仅靠在学校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模拟式的试讲、试教,学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复合性要求还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部分,幼儿教师只有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职业并自觉遵守职业准则,进而在专业领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二)对专业技能要求的复合性
在“技能型”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扎实,但由于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知识肤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养成“工匠式”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式的习惯,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而在“理论型”培养模式下,学生虽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及厚实的科学、人文素养,但在实践工作中却往往因弹、唱、跳、画技能的欠缺成为“幼儿园行动矮子”。所谓专业技能,不是指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只有当各门学科的技能与教育教学结合时,才能称之为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标准》中“专业能力”维度涉及的四大基础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都需要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有机结合。而“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高阶能力更是对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的复合要求。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技能薄弱
《标准》并没有把一线非常重视的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直接纳入专业能力的范围。看上去似乎在削弱对艺术学科技能的要求,但这恰恰体现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性”,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更高以及更综合的要求。目前,高校学前专业在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很薄弱,更勿论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艺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学前专业很难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有专门的艺术类课程教师,并针对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设置相关课程。高校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大多征询专业艺术学科专家的意见,因此学科课程专业性更强,忽视了学前专业艺术课学习的针对性。例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学习乐理与视唱、键盘器乐,主要学习内容集中在基本功练习上,几乎不接触幼儿歌曲;大二继续学习键盘器乐,主要集中在训练基本练习曲和乐曲上。之后便不再设置其他弹唱类课程,尤其是与幼儿乐曲弹唱有关的课程。由于缺乏对幼儿歌曲的熟悉以及幼儿歌曲即兴伴奏能力差,学生到大四实习时很难在这方面独当一面。
2.艺术类课程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性与技巧性。高校学前专业承担艺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出身,在教学时更注重从自己的专业研究角度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非常严谨,但却脱离了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大多数学前专业学生在入学前是没有专业基础的,按照传统艺术课程的教法,偏重基本技巧训练,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另外,由于专业教师不熟悉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选取以面向专业艺术教育为主,学生在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后,难以对幼儿园艺术教育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1.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不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是为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学前教育规律进行实践做准备的。在现实中,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往往与实践脱钩。高校学前专业理论课程通常在第一、二学年就学习完毕,学生在第三、四学年见习实习期间很难将实践与先前的理论知识结合,以致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从目前学生实习情况来看,这种理论先行的课程设置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抛开理论指导、凭经验教学。这样的教学习惯不利于准幼儿教师们今后的专业成长。
2.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高校学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集中在第三、四学年,分为见习、实习两种方式,时间大致是见习1~8周、实习2~3个月。这种实践教学设置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首先,见、实习时间短,学生无法对幼儿园教学有较深入的认识;其次,由于学生在见、实习之前没有实地参与过任何幼儿园活动与教学,突然接触幼儿园工作,适应起来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学生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园方也很难放手让学生完全进入教学角色,通常安排实习生主要做保育或教学材料制作等工作,导致学生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质量的策略
(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首先应该坚守高校师资培养注重学生内在涵养、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即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以及专业实训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幼儿认知与学习、幼儿教育发展史略、教育哲学、学前课程与教学理论、学前教育原理等。这类课程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建议将这类课程尽量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打好基础。专业应用课程主要涉及幼儿园管理、幼儿园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等活动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这类课程适宜在二、三、四学年分阶段设置,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专业理论课程中学到的原则、规律、原理以及教育理念,同时应通过实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应该打破过去集中见、实习的模式,将其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嵌入不同的学年度,使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与熟悉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渐深入,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情感。
(二)改进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
针对目前高校学前专业艺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
学前专业艺术类课程主要是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打基础,该类课程应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设置,既要设置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还要设置针对幼儿园教学应用的课程,如幼儿乐曲伴奏、简笔画、泥工、纸工、幼儿舞蹈等,并且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加大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前专业的适用性,针对专业特色改革传统教法。由于学前专业学生没有专业技能基础,有必要进行基本功训练,同时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适合幼儿教学的训练项目。在教学中针对幼儿教学需要,分块教学,具体要求,加强师生互动,将每一个训练项目实施到位,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迁移所学技能。
(三)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在课程设置的改革部分略谈到关于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思考,由于该模式分为四个层次,学生在本科四年不间断地逐层深入实践,因此将这种模式称为“层次推进式”实践模式。
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的实践为“理论观摩”层次。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1~3学期,该阶段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基础的。教师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纪实影片、最新的学术动态,使学生对目前学前专业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思考与认识。该阶段不主张学生直接进入一线见习,期望通过“理论观摩”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教育视野,从而在进入一线后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接触的教育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今后的专业道路。专业应用课程学习阶段的实践分为两个层次,即“校内实训”与“项目训练”。“校内实训”是指教师在专业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知识后,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项目训练”与“校内实训”相配合,通过与对口实习基地的联系,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训练。例如,“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校内实训”其中一项就涉及对学生进行讲故事技能的训练。但仅仅在学校进行训练是不够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去体验真实情境中幼儿听故事时不同环节的反应。这时就需要与对口幼儿园联系,确定一个“项目”,既为幼儿园常规教学增加新意,又能训练学生的能力。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可以选择“世界读书日”所在的一周作为幼儿园主题活动“阅读周”,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为孩子们讲故事,将“校内实训”的成果在实践中检验。“项目训练”后学生返校对实训进行反思与总结,将“校内实训”与“项目训练”有机结合。专业实习阶段的实践称为“全面实训”。所谓“全面实训”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深入幼儿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习实践。由于有前几个层次的实训基础,学生在该阶段的实训深度和广度都应该有所加强。实习的内容要丰富,将教学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幼儿游戏观察指导实习等结合起来。另外,还要丰富实习的方式,即要有现场观摩也要有课程教学实践,即要有观察记录也要有反思研究,将“全面实训”与学生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层层推进式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具有更强的体验与认识,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专业自觉奠定坚实的理实结合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纸浮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形象概括夸张,线条简练,装饰感强,制作简便,技法丰富,富于装饰性,它是结合了绘画和雕塑之美,别有趣味。是一种以不同质感的硬卡纸为材料,经过剪、切、折、卷、叠、粘等多种手段,把平面的纸制作成具有凹凸的立体造型,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立体光影效果,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所以,纸浮雕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必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纸浮雕的立体造型设计制作是教学的难题,如何设计纸浮雕的教学?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了我的课题。我在教学上采用了化繁为简法导入新课,授课中采用小创作的基本练习法、探究欣赏法、创新思维设计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一、用化繁为简法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纸浮雕的学习兴趣
纸浮雕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用欣赏法导入新课,教师把准备好的教具纸雕作品或其它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赏过之后赞叹之声叠起,等到进入纸浮雕这个课题设计制作时,学生都认为立体的形象太难做了,他们被纸浮雕立体的表面难度吓倒了。因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偏弱,平时缺少接触和训练,造成了畏难情绪。为了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导入新课中我采用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把一张平整的纸面团皱,打开后纸面就有凹凸不平的两种皱褶,纸面有了立体的效果。此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立刻明白,只要把平面的纸设计成凹凸的造型,就能制作成立体图案。其次,教师演示,把平面的五角星折叠成立体的图案,折叠后的立体五角星马上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简单有效的导入法立竿见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起他们对纸浮雕学习的兴趣,觉得纸浮雕的立体制作不一定很复杂,有时也简单有趣。此导入法也让学生初步感知、领略了纸浮雕的凹凸立体折法的神奇。
二、在基本技能练习中穿插小创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立体制作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纸浮雕的基本技法练习中,尽可能多地穿插小制作、小创作的传授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简单的立体形体的作品制作,让他们找到成功的乐趣,逐步引领他们成为实践的探究者。在直线折中,先用铁笔或刀轻轻划痕后,依划痕折叠,使平面纸张产生凹凸起伏的变化。在圆形折法中,先用圆规画几个大小的圆形,剪开一条半径切口,然后再折。在切刻、切形中,先将纸依形剪切,再配以折、弯曲、使之产生丰富的立体形态。在卷曲中,对纸条进行加工,使之变形,产生空间变化。在压的技法练习中,利用圆头工具(如笔帽)将纸边压变形,则整张纸有了圆润的立体感。在上述的纸浮雕技法练习中,结合基本折法演示,把简单的形体经过巧妙的设计与制作,把它塑造成立体的造型。例如,采用花的图片进行设计,花朵用圆形折法,再加一点叶子用直线折法,一幅花的立体造型就创作完成。这种小创作的训练,既巩固了技法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立体设计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的创作设计出更有新意和更多样化的作品,请学生欣赏优秀的纸雕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三、用探究法欣赏纸浮雕作品,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立体思维能力
欣赏作品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创作设计灵感,解决创作设计中的难题。因此,欣赏中要求学生对作品认真观察,欣赏它们美的同时,还要注意探究作者是如何对纸浮雕作品进行几何化形象设计;如何夸张变形;应用什么纸张材料;加工手段用什么技法等。例如,在欣赏猫、蚂蚁和花的纸雕作品时,引领学生感受几何化的形象设计魅力,猫的脸和眼睛、蚂蚁的脸和身子都用圆的几何形的造型来归纳设计,制作用圆形折法,作品的形象显得生动而可爱。花朵是用圆或椭圆形的造型来归纳设计;而狐狸作品的设计是突出“尖”和“眯”,以表现它的灵气;牛是夸张有力的角,以表现它的强悍。如此夸张设计它们的造型,形象就变得活灵活现,同时物象的神韵也就具备了。当然材料的特性处理也是很重要,也是值得关注的,它可实现纸的材料、工艺和形象三者的高度艺术统一,突出材质美。在纸浮雕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是应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纸浮雕,开阔他们的视野,打开了求新求异的立体思维能力,感悟技法的实践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想象力、创造能力和现代设计的思维能力。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and Community
CUI Can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The pros and con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our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community is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n a small microcosm, the preschool children and parents relationship are all very similar and society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mode and all kinds of problems. Therefore,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ommunity of sharing with the ai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is for studen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a more practical and actu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and venues.
Key words college; pre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interaction
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重要性
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推动力,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我国学前儿童启蒙和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学前教育的水平。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了解当前学生的情况,并将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但是,高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较多,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多,与社会较为接近的社区就成为了一种较为实际且合理可行的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平台。通过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可以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积极性以及热情调动起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不重视互动,双方之间互动较少
高校学前教育与高校其他的普通教育除了在基本知识的培养和讲授之外,还有其特殊性,而当前不少高校并没有将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重视起来,在不少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寻找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上,高校常常与社会上的幼儿园或者是学前教育机构沟通不足或是双方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少,得不到应该有的锻炼。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的互动上更是不重视,在高校看来,学前教育的学生要实践,只能去正规的学校或是学前教育机构,而社区在硬件设施以及其他方面与正规学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社区对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存在着不了解等问题,对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存在一些疑问,导致社区的学前教育也很少能够联想到或者是联系高校的学前教育上面来。这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双方都互不了解,很难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机制。
2.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模式不健全,存在薄弱环节
高校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而言的,它主要是对学龄前儿童在正式入学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个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和辅佐,为学龄前儿童培养起较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社区正好可以为高校的学前教育提供一个辅导和引导学龄前儿童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学前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观念性的问题,导致社区与高校学前教育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问题,高校学前教育认为自己可以为社区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社区应该全力支持,而社区则会认为,社区自己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践的平台,高校应该为其支付一定的报酬。除此之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与社区的学龄前儿童建立一定的教育关系,就需要社区的帮助和组织,而当前的学龄前儿童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身安全和教育质量在家长看来无比重要,如果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与社区里的学龄前儿童形成互动关系,就需要社区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社区就会有所顾虑,而不愿意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或者是帮助宣传和组织。因此,由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在观念上以及沟通交流和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模式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不完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及时的社区反馈,社区也得不到及时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帮助和教育引导,双方之间的互惠关系得不到建立。
2.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缺少资金支持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其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因此,不少高校对当前热门的专业较为重视。而我国的专业学前教育学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数量就很少,不少的学前教育专业就分布在了普通的高校里,这些高校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肯定就不够,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就与其他专业有所差距。除此之外,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普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的实习以及实践机会就相对要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得不到正规学校或者是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机会,就只能与社区加强联系,以此来获得实践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不重视,导致在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支持力度就相对较弱,能够给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的资金扶持就少,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活动很难全面展开,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社区的帮助和支持,而社区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无法形成长期完善的互动机制。
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策略
3.1 高校与社区树立对高校学前教育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的重视意识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想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需要双方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或者是派送优秀的员工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交流较好的地区或者高校去学习经验,将较为先进的经验通过员工培训等方式将其宣传,使得高校从领导层到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都能从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联系起来。社区在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互动关系时,也应该去主动了解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并根据自己社区特点开展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互动关系。例如,某一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与社区的互动上,就结合自己的特点,将学校的重点专业美术优势作为合作互动基础,在社区开展学前儿童的美术辅导和培训以及画展比赛,通过对儿童在美术方面的辅导打开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社区以及学龄前儿童家长能够看到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互动的优点所在。
3.2 建立健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互动的良好模式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加强互动是一个双方都能受益的方式,但是由于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高校的教育专业与社区的互动就缺乏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模式,就需要高校及时将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特点传达给社区,并在得到社区允许的情况下根据社区以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互动方式。例如,高校可以在社区中建立起学前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数据库,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针对儿童行为习惯方面的“过家家”活动,模拟日常的生活片段,让儿童在模拟中逐渐了解到哪些行为是值得赞赏,哪些行为不合适。
3.3 支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在资金上给予及时支持
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成绩不单单是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还应该以学校和学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的学前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应该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资金的预算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给予一定的倾斜和重视,例如,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在财务预算上制定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保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顺利建立,保证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通过高校的专项资金可以在社区开展一些活动来加强学前儿童的教育,例如,有的高校就邀请社区的学前儿童以及家长去观摩学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与社区儿童进行互动,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开发儿童的语言以及表达能力,比如,在互动中让儿童做个小小的演讲家,来向小观众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互动来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作为资料为不同的儿童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方案。
(1)培养取向定位方面的不同
美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专才,注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实践素质。在INTASC工作指南中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进行了界定。工作指南中结合幼儿的特征与需要指出了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准备。美国所采用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各个培养机构自行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对这些目标的分析可知,我国比较注重培养“全才”,注重幼儿教师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理论与实践,而且要胜任研究工作。这种宽泛而无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
(2)职业发展道路定位方面的不同
美国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中指出,美国在对未来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人”的生存技能需求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定位工作。学生以教师职业为未来的生存之道,学习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未来生存的技巧,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为学生胜任未来的教师工作奠定基础。因此,美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标准与指标制定的过程中都注重幼儿教师获得教育技能,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取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师塑造观念,指的是通过外部力量对事物外观进行改变,使其能够符合人们在主观方面的期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内容中不乏“要求”、“掌握”、“具备”等词语。这种培养目标仅仅是单向地对教师形象进行塑造,强调教师对社会、国家、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这之后才会考虑到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备。
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实施的比较
(1)参与者职业定位方面的不同
在美国的教育实习中,比较重视的是对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养,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实习、发展等方面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例如合作教师在对未来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与目标;监督教师在未来幼儿教师实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计划与反思等进行检查,将实习情况向学校汇报。在中国的教育实习中,比较重视的是完成任务。首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宽泛,在内容方面一般选用比较模糊的资源;其次,对实习单位知道教师的要求仅仅局限在“引导”一词上,对带队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协助”、“指导”等,并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国教育实习中的要求比较宏观,注重的仅仅是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命令”进行执行即可。
(2)实施组织形式方面的不同
美国在实习指导方面采用的是合作教学指导的方式,在实习的过程中包含大学教师与幼儿园带班教师两位合作教学教师,两位教师与学生异同进行实习环节,同时聘请第三方对三者之间的合作进行协调与评估工作。大学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过程评估,幼儿园带班教师主要负责与学生分享教学设计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等工作,监督员主要负责实习的协调工作与数据收集、记录等,同时负责三者之间的联系。中国在实习指导方面采用的是规定式教学方式,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仅仅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育调查研习等。实习教师依据这些内容为实习生安排相关的任务,包括听课、照顾儿童、协助教学等。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写的教案交给老师,老师对其提出修改意见,依据学生教案情况决定学生何时能够进行实习工作。
3、学前教育专业在评价标准的比较
美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过程式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整个过程中都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中期评价。在进行过程式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多角色与多职责的特点,遵循“整体性发展、各领域渗透”的原则,实现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进步。通过过程式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同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中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总结式评价,通过对实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是在实习结束之后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定的,按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语与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受到教师较多的主观影响,导致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二、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中美在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美国崇尚实用主义哲学,反对权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对实用主义哲学进行英语,就是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联系,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与社会文化传统相一致,通过社会文化传统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中国儒家文化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渗透,在教育管理中始终坚持中央集权制。从夏商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政教合一“制度,自此之后教育体制便纳入到了国家统一管理与控制之中。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教育过程中注重的是思辨与内省,换句话说就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2、中美在教师教育体制方面的差异
美国教育采用分权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对全国教育没有直接管理权力,各州自行确定与行使教育权力。联邦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最高层级,对教师教育专业质量进行加鉴定与引导;州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第二层级,对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方案进行规定;地方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第三层级,与高等院校实现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习的场所与机会。中国教育采用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对全国的教师教育事业进行统一领导,对教师教育事业发挥决策、统筹与领导、协调的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之内的教师教育事业进行管理。中国采用的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不仅是要对教育进行应当的行政管理,而是将不同的院校按照等级秩序纳入到了政府系统中,最终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延生。
3、中美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的差异
美国从1825年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包括州教师资格证书与国家教师资格证书两种类型。不同的州采用不同的州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证书的发放程序与规格也不同;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只有三个阶段都合格之后才能够获得证书。不同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教育实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1993年的《教师法》第三章第十条中已经对教师资格的获取方式与途径进行了规定,但是知道2001年才开始正式全面实施。在教师资格获取方面,只要是遵纪守法、热爱教育、具备品德与符合相关规定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之后即可获取教师资格。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28-03
作者简介:尹绯,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听觉艺术形式,通过声音传递情感,使听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及感染,感受美的滋润。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学者,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他们认为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幼儿园音乐教学能使儿童心情愉悦,在培养儿童模仿力、想象力、创造力,陶冶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智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艺术”在不同领域的综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它领域所不能达到的。由此可见,音乐在培养人的情感及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师资的培养上,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此,笔者深入常州市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幼儿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常州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反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高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结合的途径,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检索,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内涵及影响因素探讨和分析,理清本次调查项目,组织课题组成员与幼儿园教师座谈,对涉及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并把调查内容分成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个部分。封闭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幼儿教师个人基本情况、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与评价情况等内容。开放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幼儿园音乐教学改革和师资能力培养、提高问题。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3.研究对象
笔者随机对常州市5所幼儿园的1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按照所在不同班级分别对小班、中班、大班的教师发放问卷,其中大中班各发放50份、小班发放25份。共发放调查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6%。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常州市幼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5~35岁的教师占总数的67%,教师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状况,一方面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的扩招,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教师的学历是其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在所调查的教师学历中,本科学历占调查总数的79%。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较高。特别是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更加受到幼儿园的欢迎。
2.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情况
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学不仅反映幼儿园教学质量,而且也反映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本研究在设计上把音乐教学现状分为四个部分,即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评价。
(1)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对幼儿园的访谈了解到,幼儿园每年级都有明确具体的音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目标明确。可见,幼儿园对音乐教学非常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要求严格。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认识清楚,在教学中基本能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教学工作。
(2)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的调查。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分四部分: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教师在教学前都能对所教授的内容做充分准备,统计数据为100%。教师对课程内容基本了解的占总人数的79%。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前都做了认真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也能够基本掌握。在教材的使用上,各幼儿园的主干教材基本相同,主要使用的教材是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和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根据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需要,各幼儿园适当增加了一些辅助教材,如奥尔夫音乐教材、吉的堡园本教材等。在授课中乐器的使用上,每节课都用的乐器占50%,使用的主要乐器是钢琴。调查显示,79%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见多媒体使用较广泛。由此还可以看出,幼儿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乐器和多媒体技术授课。
(3)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的调查。本次调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课堂讲授、节奏训练、讲故事、做游戏。搞清楚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活动设计,还是将多样的教学设计结合。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运用一种课堂活动设计的占4%,运用两种活动设计的占20%,运用三种活动设计的占29%,运用四种活动设计的占46%。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法的使用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巴里斯节奏唱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等等。在教学中使用一种音乐教学法的占63%,使用两种的占17%,使用两种以上的占8%,不适用的占13%。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已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音乐教学法的使用也在逐步普及和渗透。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对教师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拓展和学习,加强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能够将各种技能综合贯通,而且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学中运用。
(4)教学评价的情况。教学评价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次对幼儿园音乐教学评价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幼儿园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幼儿园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专家测评、教师互评、家长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等等。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主要是以教师互评和自评为主,与外请专家、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幼儿园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形式多样,基本能够反映教学质量情况,这就对教师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论与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建议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幼儿园对教师要求较高,考核严格,形式多样。在教学环节方面要求严谨,管理规范。对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反思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学前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园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制定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幼儿园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和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音乐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音乐技能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别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应在教学中突出学前专业的特点,将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与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制定更加实用具体、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使学前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和实际教学相结合。
2.结合幼儿园音乐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学前音乐课程的结构
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一些教师认为,在校学习期间,钢琴即兴弹唱、音乐理论、歌曲创编、音乐欣赏以及艺术实践在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应用较多。因此,学校应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实用性强的音乐技能,进行加强和适当调整。如学生普遍反映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不强,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学时,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定期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举行钢琴即兴伴奏比赛等形式,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在每学期的声乐考试中,要求学生互相弹奏歌曲伴奏,锻炼和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最后,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一些即兴伴奏的作业。多渠道、多途径地帮助学生提高即兴弹唱的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教学需要。
由于学前专业课时数的限制,很多音乐理论课程无法开设,学生可以根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要,通过自学、选修等途径学习。如视唱、音乐史、音乐欣赏、和声学,等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采用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
3.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要。因此,音乐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在设置上安排了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不强。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走入幼儿教育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体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笔者认为,在安排见习和实习时,应进一步强调见习实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让学生知道去“看”什么,“学”什么。因此,在见习、实习中,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二年级见习时要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基本环节、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教案的写法、授课的流程等。三年级应深入课堂,认真地备课并直接上课,将幼儿园的艺术领域的课程都上一遍。四年级应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前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教学能力。
4.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目前幼儿园也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一位好的教师,不仅教学能力要强,科学研究的能力也要强。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特别是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成为一名高素质、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34-03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课程。通过教育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普遍地出现了消极体验:一些实习生对幼教现实感到悲观,他们现有些一线教师依然照本宣科,很少真正倾听幼儿的声音,这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育相去甚远;一些实习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到失望,因为尽管忙忙碌碌地学了那么多课程,但当面对真实的实践时,他们依然头脑空空,手足无措;当尝试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一些实习生惊讶地现原来理论并不可信,因为“对孩子的尊重民主只会制造混乱和无序,而实习指导教师的命令和惩罚却总能奏效”;一些实习生甚至表示他们不敢想象毕业后将要去从事“这样”的工作。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让笔者震撼和忧虑,通过教育实习,_些实习生的专业信念非但没有得到巩固,反之他们经过专业学习而获得的教育理念竟然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不能不令人警醒。本文拟深入剖析实习生消极实习感受形成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教育实习课程的改进建议,以保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习生消极实习感受的成因
(一)实习生陷入生存危机
在实习过程中,一些实习生或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或因率性而为、自由散漫,或因笨手笨脚、体弱多病等,难以获得实习指导教师的接纳,遭遇生存危机。已有研究表明,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遇到的不是专业展问题,而是作为新成员被实习班级的教师所接纳的问题。实习生只有成功获得实习指导教师内心认证的“实习许可证”,才可能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上。否则,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会受困于人际交往,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而无法专心实习。
(二)实习生的专业信念受到挑战
实习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有时会遭遇实习班级既定规范的抵制。实习生进入的实习班级是一个业已形成共同价值观和稳定交往规范的群体。作为新成员,实习生进人实习班级后只有遵守该群体约定的规范,其行为才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否则,实习生即使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拥有良好的教育机智,但是如果其行为不符合既定规范,也势必会引班级的混乱和无序,而相反,实习指导教师违背正确教育理念的行为却屡屡奏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实习生难免开始质疑所学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并产生实习挫败感和专业危机感。
实习前,实习生没有充分估计到实践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对“理论指导实践”抱有过高期望,他们不恰当地认为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导致实习生不能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实践问题;加之,一些指导教师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教育理论的漠视,加剧了实习生对教育理论价值与功用的质疑和失望,产生了“教育理论无用论”的消极认识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三)实习单位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指导教师资质不合格
由于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行政关系,实习单位接受教育实习任务常是两校教师或领导之间的“私人”交往,缺乏制度上的保证。而且教育实习会增加实习单位各类人员尤其是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实习单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高校给予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经费又微乎其微,无法给予实习单位各类人员的劳动付出以合理的经济回报。因此,实习单位参与教育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实习单位对待实习工作态度消极,表现在分配实习指导教师时很随意,不加挑选地为实习生指定指导教师。一些指导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行为落后;一些指导教师思想素质较差,对待实习指导工作敷衍塞责;一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指导的艺术,其“善意”的批评有时会伤及实习生的尊严,使其陷入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如同教练水平的高度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一样,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高校对教育实习工作重视不够体现在:教育实习时间短,一般只有6周;所占学分少,一般为3学分;教育实习计划内容空洞,流于形式;在实习带队教师的选派上,一些学校选派青年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在与实习单位没有形成制度化合作的情况下,青年教师既未形成较高的学术威望,又不熟悉实习单位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和指导工作很难有效展开;一些带队教师则不清楚带队职责,只负责将学生送过去和接回来,很少到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此外,近年来物价飞涨,但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生均实习指导费仍执行多年前制定的标准。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改进建议
(一)正确认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逐渐认识到,教师应同医生和律师一样,成为一门专业。舒尔曼认为,一种职业要成为一门专业,必须符合一些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它必须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他进一步解释道“把某些事情称为专业即表示这些事情有一个在学府里被广泛运用的知识基础。”但同时,或者更为关键的是,“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
具体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上,一名幼儿教师能否称得上专业教师,既要看他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看他能否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的”实践。理论形成的过程及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无法直接应用于实践,因为“理论是处理世界一般性问题的,它是通过研究领域的简化、专业化来实现其作用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而这些条件与日常实际联系却是脆弱的。其次,理论只在具体学科里运用,而实际问题则是跨学科的。因而,理论往往远离专业实际的特定条件而使得学员很少注意到理论的重大作用。”但实践不是完全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海德格尔曾指出,在我们的观看和行动中,有一种无声的、潜在的、给世界和我们的行为以指向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关于某物的理论知识,也不是一种客体知识,而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我国大陆近几年的教师知识研究均强调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性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亲自获得的经验,但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是实践性知识。因为经验可以是不具有反思性质的、没有经过理智处理的条件反射性经验。在杜威看来,实践性知识是具有一定反思性或理论性的经验。反思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跨越教育理论和实践鸿沟的关键。通过反思性实践,获得实践性知识是解决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主要途径。
在教师专业化展的背景下,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它应为学生提供反思性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而在所有的课程中,唯独教育实习能担此重任。因此,我们应该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二)创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三方联合管理的教育实习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职前职后连续展的过程,没有树立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想,教育实习常被看作是高校单方面的任务,实习的组织、指导和管理,都由高校单独承担。这种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经费筹措和选派指导教师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难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当前,在教师专业化展和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实习观,视教育实习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实习的质量必然会对教师入职和职后教育,对教师专业性的可持续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当地幼儿教育机构培养师资,作为人才使用方的实习学校和作为分管各地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理应对未来教师的培养负起责任,将对未来教师的培养纳入教师培养计划。短期来看,貌似实习学校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是付出方,高校是受益方,但从长远来看,前者才是最终的受益方。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应联合管理教育实习,共同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的制定、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和培训、教育实习过程的督导和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并将其制度化。这一崭新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教育机构参与实习工作的积极性,高等院校在为实习基地分配实习任务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给予实习基地的实践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学术支持,与实习基地之间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选派和培训指导教师,建立指导教师资源库
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应该看到选派优秀一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于教育实习质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首次接触真实复杂的现实,难免遭遇不顺,如果此时能得到优秀一线教师对其进行的符合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他们经过专业理论学习获得的教育理念就可能转化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且逐渐生成实践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也应该看到指导教师在促进学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方面间接挥的重要作用。和一些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不同,实习生没有养成与先进教育理念相冲突的教育行为习惯,此时如果能够得到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在学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效果不佳、幼儿园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应该高度重视指导教师的选派,遴选在思想素养、专业水平、指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个性性格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优秀一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实习指导教师资源库,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
(四)高校应进行实践取向的全方位课程改革
首先,应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素质。所有教师均应对所教课程有一定研究,应对课程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应能联系实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的学习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一定的实践关怀。其次,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应安排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激其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果每门专业课程均安排一定的见习和实习,那么当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就有了从事幼儿园中任何工作的经验,毕业后就能够很快胜任教师工作。第三,延长原课程结构中教育见习和实习(特别是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跨度,实现全程的教育实习。第四、为了保证教育实习工作能有效展开,高校也应该严格选派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实习带队教师。
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愈来愈重视,2001年政府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了保护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与策略;2010年,政府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政府职责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这些都表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各所高校较为热门的专业,扩招成为必然选择。但是社会大形势与高校学生的实际存在较大反差。经过笔者的调查与观察,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升格后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表现不尽人意:平时无所事事,对学习不感兴趣,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 退学、转专业的现象。这个问题在高校尤其是升格后的高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表明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差,专业信仰不强。这样的学生入职后就很难安心工作,“跳槽”、“混日子”成为她们的标识,必然影响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正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信仰的问题,努力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并寻求对策,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对是升格后的高校来讲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信仰的因素分析
专业信仰是指确信专业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它往往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意志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固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所以说专业信仰是促进人们发展的精神动力,决定了人们的发展方向。影响专业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传统舆论的因素、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因素及学生自身认识等方面的因素。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探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信仰缺乏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完善其培养机制、解决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学前事业培养出有事业心和专业优秀的师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社会因素影响。
学前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任何教育活动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1)传统观念的制约
社会传统的观念、舆论与看法制约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与评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选择也是如此。在过去,学前教育事业一直被低估,幼儿教师被看成是“职业保姆”,甚至认为从事幼儿教育“没出息”、“没本事”,幼儿教师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这种社会传统观念导致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低、专业信仰缺乏,也就不难想象该专业的学生产生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状态。
(2)社会待遇因素的影响。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前教育机构长期以来由社会力量主办,大多数的幼儿教师一直处于公办教师的编制之外,在系统内的很少。这样的体制,导致幼儿教师待遇低于社会其他行业,低于公办教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影响到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行业的吸引力一直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立志从事学前教育事业,也难以稳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师资。
2.专业课程体系因素的影响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在高校中没有得到重视,尤其在1999年后,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升格调整的过程中,升到或合并到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其培养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不仅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专业信仰。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升格后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重大缺陷,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或生理特点。如,现在高校培养的师资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对专业技能就比较重视,而招收的基本是高中生,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就有许多局限性。比如舞蹈,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高中生学习就困难重重。再比如钢琴、声乐、绘画等技能课程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学习困难也较大。这必然导致他们对专业产生厌恶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专业信仰。
3.高校教师队伍的影响
师资队伍影响到专业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师资中需要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教师。但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专业师资,以其他专业的老师代替专业教师的情况较为盛行。比如存在一些心理专业的教师讲授学前教育的课程,或是没有受到系统学前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的现象。这必然会存在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或直接让学生自己看书的情况。这样的师资或情况的存在,也是导致一些学生厌学、荒废学业的直接原因。即使是对一些对这门专业开始很感兴趣、认为这门专业有前景的学生,逐渐地也会降低专业认同感,专业信仰缺乏。
4.学生个人的因素
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了解,在报考本专业时,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但真正学习后却发现自己不喜欢本专业或者不适合某些课程的学习,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足,从而处于补考、旷课的境地。这样不仅会影响其毕业时的工作选择,更主要的是会影响他们的专业信仰。
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信仰的对策建议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信仰缺失的情况严重。经过分析,我们找到了影响专业信仰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要找准对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幼教事业的兴趣。
如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信仰呢?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政策、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多层次问题。局限于知识面,笔者仅从如下方面提出提升专业信仰的对策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1.力求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幼儿教师是“孩子王”、“职业保姆”、“没出息”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也都大幅提高,幼教事业成为最有活力的专业。这样的社会氛围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影响。
2.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当今社会急需更多有能力、有素质的幼教师资,而高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中坚力量。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幼教师资,高校就应改变培养体系中的短板,进行课程建设。
(1)增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
当前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课(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课等),如此门类众多的课程虽是为培养优质师资设置的,却没有虑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对不喜欢或生理条件受限的课程厌学。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多元化的课程。比如,学前教育技能课在舞蹈、钢琴、声乐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体操、武术、棋类等课程,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更加灵活;同时增加一些例如外语、管理类的课程,使毕业生除了适合幼儿教师外,也能适合幼儿园管理岗位,增加他们的就业自信,增强其专业信仰。
(2)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与力度
传统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重视理论的讲授,轻视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创新能力。而这一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是致命的。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建立在理论知识上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内化,也可以增进理性知识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实践教学更能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增强专业信仰。重视实践教学,首先应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的专业认识,到保教见习、课程见习、参观调查、科研实践等都应完善。其次是实践教学的时间要安排合理。比如说,课程见习时,见习的时间应同课程内容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3.优化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团队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参差不齐,存在缺乏实践性指导师资、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前教育专业培训或是由其他学科转来的情况。这种师资团队难以保证教育效果,难以改变该专业学生专业信仰不强的局面。只有一支师资力量强大的团队,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信仰,才能提高本专业的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严把学前教育师资入口关,防止非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师资进入该专业。尤其是一些升格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更要如此。其次,注意师资结构搭配。要注意师资队伍的高学历水平与技能性、实践指导性师资的搭配,这样才能形成一支理论水平、实践指导俱强的合理的师资队伍,也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幼教师资,学生的专业信仰才能坚定。
4.做好该专业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消除其自卑、焦虑情绪;同时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其专业自信心,让其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前途不可限量,是个崇高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宋兴川 金盛华 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2]刘庆明 大学生信仰的心理学研究[J].硕士论文,2006。
钢琴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幼教专业的“师范性”,是学前教育教学的基本点。笔者想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高校的教学对象及常见教学现象分析,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改革措施,与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这个专业意识应该是学生去练琴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是学生练琴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要让这个指导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和产生基本动力,光凭教师口头说教,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能自己主动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好钢琴;要让学生主动意识到需要在钢琴课课余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开展优秀幼儿教师系列讲座或座谈、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多去观察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指导,要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做一名小朋友们喜欢的幼儿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与实践,学生应该能够自己总结出,小朋友喜欢的教师不仅能说会道、能书会画,还必须能弹会唱。在幼儿园必不可少的音乐课里,教师自弹自唱,或老师弹小朋友唱,或老师弹小朋友跳舞,做音乐游戏,或老师弹一些乐曲,让小朋友欣赏等等这些环节都能为音乐课增添不少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而且在一些其他的日常活动中也离不开老师弹琴来激发儿童的生活兴趣。这些大量的感性认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将来能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成为小朋友喜爱的教师,现在必须认真练琴。
二、注重基础训练,强调基本演奏技能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高校前还未摸过琴,面对如此情况,我除强调学生的基础训练外,还将钢琴基础演奏技术进行分类,择其要运用于教学,以使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地技术类型,从而建立必要的弹奏技术根基。在学习新曲时,我从“聆听”入手,使学生对全曲有一个整体把握,让学生体会到演奏技法所表达的风格和他们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融欣赏与练习于演奏过程中,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音乐逐步走进技法的艺术殿堂。如:跳音练习中我先让学生身体力行,课前十分钟组织跳橡皮筋活动;让学生听曲《跳橡皮筋》的录音磁带;然后教师示范弹奏该曲,让学生找规律。①每一音都有反弹动作(跳跃);②触键快、离键快;其演奏效果为:乐音短促、跳跃,最后让学生实践,教师随堂辅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经过这样强化训练,结果是喜人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掌握了钢琴的主要技法,对音乐的记忆、理解、感受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三、注重首调唱名法的构思,进行移调训练
一般来说,在钢琴演奏中使用固定调是比较容易在乐器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而且教师教授的时候重点是在弹奏乐曲,所以只要认识了固定调唱名法就可以了。还有的教师因为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不愿意让学生尝试这个容易产生问题的首调唱名法。笔者认为,高校学前教育理解能力较强,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唱名法,特别是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视唱五线谱的时候,首调唱名法还是很实用的,在分析乐曲的风格和调式的时候首调唱名法很快就能让学生辨认是什么调式。特别是民族调式中首调唱名法结束的尾音落在DO 的话就是宫调式,MI 就是角调式,LA 就是羽调式。如果用固定调的话就很难辨别了,只能用这些音去与宫音比较距离了。 对于幼师而言,除了需要有扎实、规范的弹奏基础,还需采用首调构思理念;能为幼儿歌曲做简易的伴奏;能将一首歌在多种调上弹奏,因为各年龄段的幼儿生理条件不一样。我在教学中就一直贯穿固定与首调唱名法结合使用的方法,弹乐曲、练习曲可用固定调;弹歌曲、视唱旋律、分析歌曲、调式、调性、和弦连接用首调;最基本的音阶、琶音、和弦连接也用首调训练。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幼师生弹奏不需你过九级、十级,但必须有能看简谱弹唱歌曲、即兴伴奏与移调弹奏能力。坚持让学生做移调练习。一首短小的歌曲,移到七个常用调上配弹。练习的步骤可从最简单的音阶开始,熟练掌握七个常用调的基本和弦配置,建立起键盘上牢固的调性思维,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
四、激发学生练琴的兴趣
一首乐曲,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分析教材、在指导练法时能把学生练琴时将会出现的难点一一列举出来,为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对乐曲的理解。音乐作品之中的美,需要教师先要去领悟、洞察、创造,然后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去寻求和感悟:①领会乐曲的风格美;②建立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联系的美;③掌握乐曲的节拍与节奏型的规律美;④把握旋律的趋势美;⑤熟悉乐曲中对称与对比美等。从美学角度看,也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才能有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钢琴的教与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到作品中的美,使美的种子真正埋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将会由苦学变为乐学,练琴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高了。例如:有一首由歌曲改编的乐曲《小白船》,旋律很美,一般学生都会唱这首歌曲,我就试着让学生回忆原来的歌词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内容去理解想象这首乐曲,使学生从旋律中体会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学生课后练琴的积极性都相当高,在回课时学生也都弹得相当不错,都能够进入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练琴时能感受音乐之美,是可以使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不致产生乏味之感。
总之,创新教育在高校这片热土上已收到丰硕成果,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上岗竞争,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智慧与灵感融于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展现自我,最终成为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香港教育学院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了全日制和兼职两种课程模式,学制灵活多样。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四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三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二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三年兼读制);有幼儿教育文凭(两年制兼职);有幼儿园教育高级文凭(二年日间混合制/二年夜间混合制)。香港教育学院以开阔的教育视野、灵活的课程设置、应用型教育模式、服务性管理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机会,其职前教育课程强调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职后教育课程更强调基于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幼儿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效对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虽然分有不同的体制,但是在各自的专业设置上都体现了如下特色:课程目标——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其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学术和专业上作充分准备,让他们日后成为能干、关怀学生及善于反思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在不同的幼儿教育环境中工作,并能在专业上作进一步发展。这相对于国内专业课程目标更加侧重于教师职业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师能够反思,不断进步。课程结构——学前教育课程采用学分制。不同学制的学生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后取得相应的学历与资格。其中包括十周以上的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及教育机构参观。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研习、学科研习、通识教育和学校体验四个范畴。教育研习旨在帮助学生具备初入职幼儿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技巧及态度。课程也注入特殊教育需要和信息科技元素等教育意念,学科研习旨在巩固学生的学术基础,并让他们掌握到教授学前教育课程内各科目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与技巧,通识教育范畴将透过有关生活技巧、文化与社会等相关科目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个人生活技巧,以提升个人素质,迎合现代社会所需,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整体环境。学校体验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上,以发展学生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为重点,学校体验包括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和教育机构参观。透过学校体验,学生有机会获取和运用初入职教师必备的技巧,并加以改善。
(三)课程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工作坊、学校参观、研讨会和讨论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评估和运用学到的事物,并培养进行独立、终生学习及发展的技巧。香港教育学院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情况:学生从入学后每周要有一天到幼儿园或幼稚园见习以积累经验,检验学习和查找方向。在毕业前会有18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实习前要进行工作坊研习活动。这种见习实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教学中重视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学生自主查找与研究学习资料、自主设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项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通过鼓励大胆否定、标新立异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表现不作整齐划一的评价。香港学前教育的课程中对于艺术方面的培养较少,但是学生有机会参与艺术增润课程及教育交流团。总体说来,香港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与拓宽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教育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为特色。
二、给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启示
(一)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软实力”工程
曾记得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软实力”是关键,它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质量是生命,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学养、教养俱佳的教师队伍,一批充满幻想、富有生活理想的学子,才能造就一所好学校。我们应该更加强力打造办学特色效益实力、科学管理实力、教育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实力。
(二)重组整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大而全,门类繁而多,内容交叉重复、资源就会浪费,致使学的疲劳,教的枯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和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有消化、理解、反思、回味的过程,应为学生多开设符合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选修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一线的需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唯特唯精、唯美唯新,发挥课程结构有效载体,成为链接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纽带和桥梁。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狭义的是指教科书,广义的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所有的学习材料。在香港教育学院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固定的教材版本,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养成学生看书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掌握所教授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并能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最适用我们学生的教学内容,决不能让教材束缚教师的教学思想,限制学生的学习空间,决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四)变传统的“教—学”单向传递方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教学
以往教师更关注怎样教,忽视学生的学。在香港把学放在第一位,即学与教。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教学应留出半个小时的答疑时间,给学生压力,让学生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现象。
(五)改革单一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
一张试卷无法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决定教学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生,注重工学结合,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在香港教育学院学生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更加看重学生观念的创新和想法的独特。需要小组合作,查阅大量资料后分析综合、梳理提炼,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3—6岁是启发学前幼儿艺术潜能的最佳时期,若能对其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则将为幼儿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求,积极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学生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法课程未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未对教学法课程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从学校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教学法课程的建设,原因就在于其认为教学法课程较为简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而降低了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则很少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前备课、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②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的现象,使毕业生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幼儿园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而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听课和评课、观摩、试教等实践活动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理论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③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素质考评中,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与其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以技能课和理论课的阶段成绩与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不管是阶段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几乎都是以随堂、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够全面检测出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重视音乐课堂教学
首先,作为高校管理层,要明白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教师对现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尤其是课程安排、师资选派甚至是科研经费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其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修养,还应该增加到基层幼儿园实践,这样才能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和熟悉幼儿心理特点、幼儿音乐教学特点,及时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而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多开展一系列的各种比赛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④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笔者认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个别课攻坚的综合立体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充实幼儿教师音乐的理论以及锻炼其音乐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而言,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加强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在原来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在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中加入音乐教学技能考核,学生只有通过模拟教学或幼儿园试教活动,经过由任课教师和几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的考核,认定该学生达到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后,方可通过该科目的考试。这样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⑤
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各个高校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实施多样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让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
(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项目“浙江省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010;“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UEYT2011-01-002;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创一流工程”专项经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课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②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4.
③吴扬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