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进口食品市场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TS201.F41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08-02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它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微生物直接加工品及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随着科学技术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和蔓延,并越米越形成庞大的全球性市场趋势。但就转基因食品而言。对其科学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的争议一直不断,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危害更是众说纷纭。因此,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政府的有效监督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理论探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利可图是企业的初衷。这就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市场秩序的混乱。这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公共产品缺乏、外部性奖惩不明、信息不对称等。为弥补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干预。即通过执行一系列政府行为,用“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失灵,以规范市场行为,确立有序竞争,维持市场正常运行。当然,政府干预也不是万能的。但科学适度的干预是纠正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政府规范市场的主要方式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的公开化、激励竞争、奖惩外部性、提供公共物品等。政府干预意在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失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有别于西方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度的政府干预监督。

二、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在近30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转基因食品的消费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及以它们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用大豆油、玉米油、汕菜籽油、大豆粉和玉米粉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发展迅速。但转基因食品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产品。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不同于西方国家。因而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做出了规定,但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明确、统一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对转基因环境安全性方面也没有形成相关的规范制度。(2)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不规范。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措施等还不完备。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导致多部门管理、重复管理、职能重叠、手续繁杂等诸多问题。(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不足。当前人们普遍缺乏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对其益处及风险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常识。加之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品都加入了转基因成分,相关部门对于消费者知情权宣传不足,使得公众普遍缺乏对转基因食品的鉴别能力。

(三)问题的成因

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安全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出台的规章制度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是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对相关规章的制定还处于探索过程:二是转基因食品是高科技产物,因而要制定一个统一、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这也必须经过严密慎重的鉴定过程。(2)政府监管体系不科学。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普遍采取多头管理的模式,即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监局等部门共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管理职权不明确。由此造成管理成本过大。各自职能不清。越位、缺位、错位交替,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不良行为。(3)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化程度不够。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其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尽管当前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实行了标识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以及执行的不够透明。加之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足。

三、政府规范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必要性

(一)政府是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

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对其安全性与科学性就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因而对于转基因食品,绝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自发调节。构建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观点和普遍做法,它涉及到国民百姓的身心安危,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饮食市场秩序的稳定。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科技的进步和财力的支撑,并兼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所以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对此,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检测评定方法。结合国情,加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从而对进入市场的各种转基因食品能够有一整套统一、规范的评定检测监测标准。政府可以通过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制定出科学实用且易于执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根据转基因食品的不断发展,随时对该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此来确保安全健康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国民市场与百姓口中。

(二)政府是构建转基因食品监管体系的主体

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监管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政府部门外,各类第三部门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转基因食品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普通食品,对其安全性、可靠性的监测与把关,是其能否正常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必须成为构建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规范体系的主体,要制定出一套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及监管方式。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高行政级别的、统一的转基因食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统筹指挥、协调各个部门,充分明晰各个管理部门的职权。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央与地方的监管职权作出明确规定。对已经确定的一般性安全可靠的转基因食品,可以放权由地方政府负责;对于目前为止尚存不明确、有争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由以食品监管委员会为首的中央各职能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从大局出发,共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这样,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管理。既可以保障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有效监管,同时也可以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弊端,从而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三)政府是使国民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

公众缺乏获得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渠道,而且成本也较高。相对于公众而言,政府掌握了更多、更深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是百姓赖以信任的获得各种可靠信息的权威部门。因此。政府应当也必须成为使百姓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食品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向广大公众传递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正确信息、性质、利弊等,以此来加强、普及和提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同时。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互动与合力,以加速转基因食品普及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政府还要求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清晰标识以及说明。使其信息透明化。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消费权。

四、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将具有广阔的空间与前景。加速规范、完善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涉及到全国百姓的身心安危,也涉及到全国食品市场秩序的稳定,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对此,政府必须要从安全、透明、发展、环保、可持续等多个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进行有效的扶持与监管,并逐步加以规范和完善,不断促使我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EB/OL],moh.省略./news/search-index,aspx

[2]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

篇(2)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有机食品也逐渐被认识并日益受到消费者亲睐。宝应县作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的较为典型的经验。研究表明,宝应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市场前景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化开发。

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1.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源于德国和瑞士,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罗代尔(Rodale)建立“罗代尔农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有机农场。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不少发展中国家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根据最近FiBL和iFOAM对160个国家进行调查(数据截止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为3700万公顷(包括转换期土地),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有机认证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为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1]。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和原国家环保局(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始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8655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200万公顷,有机转换面积44万公顷,80个单位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

1.2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有机产品的需求正持续增长。根据“有机观察”的数据,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达到5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倍以上(2010年为179亿美元)[3]。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北美和欧洲,构成了全球有机消费的96%。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近60%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逐步认知和亲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国内市场额达13亿美元。消费有机食品已成为未来国际国内市场的趋势,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1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

2.1.2 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

2.1.3 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2.1.4 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2.1.5 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篇(3)

该书就内容而言,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以市场经济转型为视角,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及不安全食品对社会的危害性;第二章以城镇家庭市场为视角,通过实际案例(四川雅安市)分析了畜禽产品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农业营销的模式,例如奶制品以建立维度模型为主,再通过广告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和开展品牌联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农业物流发展现状、特点及现存和潜在的问题,随后站在企业和政府的视角下提出了改进对策;第五章深入研究了龙头企业和农业的关系,通过深究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合理建议;第六章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茶业产业链,例如生产、流通、销售三者之间的问题,以便找到影响销售绩效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学习国内外关于茶业产业链管理先进经验,再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性建议。本书就结构而言,具有层次分明、完整、有条理等特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书本知识,能够让读者阅读时将内容了然于心,此外,在内容选择上遵守了难易结合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书本知识。

二、理论丰富,观点新颖

作者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由农药和化肥的不正确使用、新科学技术应用、工业化污染等因素造成;其二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引发的问题”,由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添加剂、应用劣质原料及假冒伪劣食品等因素造成;其三为“食品流通环节引发的问题”,由食品监管力度弱、销售劣质食品、销售过期食品和三无食品、食品流通过程中卫生状况差等因素造成。针对以上问题的发生,应积极寻找对策,即在城市加大对不安全食品的监管,当然农村也不例外,否则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加上受购买能力差、不安全食品价格低因素的影响,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该食品会成为他们的首选,所以规划农村市场刻不容缓。此外,不安全食品也会影响生态环境,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农产品,部分商家受利益的诱惑,会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采取违背自然和科学的方法,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各种激素,长期的使用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篇(4)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45-02

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这些热搜词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正在受侵犯,告诫我们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上演、沃尔玛“挂驴头卖狐狸肉”、台湾牛奶被检含避孕药这些食品安全大事件警醒我们进口食品市场堪忧,告诫我们重视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 进口食品等相关概念

1.1 进口食品的概念

进口食品是指非本国品牌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包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在国内分包装的食品。

1.2 进口食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消费档次由原来的温饱型逐渐转化为健康型、营养型、休闲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各种进口食品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美的包装、先进的生产工艺带给大众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因此进口食品也获得从学生到青年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青睐。

1.3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伤害。食品安全具体含义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1.4 食品安全检验

主要是检验食品和饮料的营养成分,应对致癌物非法掺杂,筛查食品中不明污染物达到或超过农残分析的新兴监管要求等检验。

1.5 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人生安全,没了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了一切;进口食品安全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口食品会增大购买力、繁荣市场,达到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双赢局面;进口食品安全关乎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口食品会促进资金的流通、加强各国的经济往来。

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

2.1 食品检验的方法

(1)感官检验,通过眼观色泽、鼻闻气味、嘴尝口味,手摸触感等方式判断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感官鉴别不光能发现食品宏观上的变化,还可以鉴别出发霉、杂质等微观上的变化,感官检验作为最直接最简便的检验食品的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2)理化检测,运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检测食品的成分和含量。这是个复杂的检验,食品检验的指标不同,检验方法也各异。除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外,用仪器分析法来检验食品卫生,包括有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无机成分分析方法;用色谱法鉴定化合物分离混合物。这种检验的针对性较强,要具备专业知识。

2.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措施

(1)制订并且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加强对进口食品残留检测。(2)为了防止境外的有毒物质流入境内,先后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告,如《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将有毒食品拒之门外。(3)《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等规章对进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严格遵守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资格,才能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3 我国进口食品监管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提高,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我国合作,向我国提供出口食品。所以我国的进口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加上有些技术的相对落后,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进口食品的不断增加,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国际疫情的复杂多变、企业的唯利是图、社会责任感的流失、检验机制的不完善、检验技术的相对落后、卫生标准不够完善、法律不健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较差、监管方式的缺陷等一系列挑战。

3 对我国进口食品监管的建议

(1)提高人民个人的防伪技术。针对进口食品,人民群众不能盲目跟风地购买,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科普知识定期进社区,为老百姓宣传进口食品的辨别知识,提高老百姓的辨别能力。(2)从源头上进行监管。从种植养殖的生产第一线开始监管,从源头解决问题。比如监管农田少打农药、监管种植业的疫情,这样就不会让有问题的动植物流入市场。(3)企业内部鼓励制度。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发现有辱企业形象的个人就举报,这样可以有力打击没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4)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借鉴外国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监管方法,保障进口食品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国家的严格检验,但是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学会简单的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B)问题关键词:如何建立新渠道推广体系经销商代表

-旗人减肥套盒唐山经销商唐山华泰公司总经理莫新以下简称

(C)问题关键词:经销商如何选择好产品

-旗人减肥套盒北京经销商北京济美成公司总经理白晨扬以下简称

(D)问题关键词:经销商如何与总合作会诊专家

-直复营销顾问洪立以下简称

(E)会诊关键词:数据库营销

-中国功夫———纯销售技术团队总经理李海波以下简称

(F)会诊关键词:管理半径决定招商网络规模

-北京蔚蓝远景营销顾问机构首席顾问曾朝辉以下简称

(G)会诊关键词:功效虚拟、功效凸显、品牌壁垒

-北京凯尔文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以下简称

(H)会诊关键词:中国新招商体系模式创新突发症状

-2002年初欧洲出现诺美婷事件,对减肥市场形成第一轮冲击波。

-2002年日本出现御芝堂事件,对减肥市场形成第二轮冲击波。

-2002年11月20日,国家卫生部2002年第11号公告,要求查禁10种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减肥保健食品或假冒减肥保健食品,26日,卫生部公布全国减肥保健食品抽检结果,8种减肥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西药成分被撤销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18种减肥保健食品或假冒减肥保健食品从此消失了,对减肥市场形成第三轮冲击波。

-上述违禁产品迅速从各地消失,很多经销商承受巨额损失,不少地区畅销的减肥保健食品一下少了一半,昔日品种繁多的减肥保健食品柜台顿时冷清起来。

-2002年的一系列冲击波使消费者对化学减肥有疑虑,物理减肥又有东山再起之势。

-2002年低价减肥保健食品连续冲击市场,形成游击队包围正规军的态势,很多有效营销工具失效,部分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局面。

-国家卫生部查禁消息一出,整个减肥保健食品市场都受到了波及,2003年的减肥保健食品市场将会怎样?采取何种方式增强减肥保健食品的公信力?经销商如何正确选择产品等问题立即成为生产厂家、经销商关注的焦点。

本期焦点

旗人减肥套盒是大兴安岭北奇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由北京御生堂保健品公司总的减肥保健食品。在此次卫生部的抽检中因不含违禁成分,疗效显著而顺利过关,总北京御生堂保健品公司总经理李青江说:“查禁18种违禁减肥保健食品后,清理了市场,一个月内,我们的销量就有显著提升,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整体减肥保健食品市场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影响,整体减肥保健食品市场迫切需要专家诊断指导,深入分析整体市场的症结,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企业提案

现状

B:我本人是1996年开始在河北进入保健食品这个行业,原先主要是作区域经销商,从石家庄到整个河北,操作过二十几个品种,如脑白金、瑞德梦减肥茶、白领减肥冲剂、智力宝、力奇等,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几年拼杀下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市场操作经验,在全国各省市也认识了不少的经销商朋友,企业也发展起来。2001年初决定选择一个好产品尝试。

作全国市场,之所以选择做旗人减肥套盒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这个产品安全、环保,其次,生产厂家在保健品行业小有知名度,因为前几年该公司生产的北芪神茶在全国各地很是火了一把。再加北奇神的老总孙乃居在圈内打听绝对是个讲信用办实事的人,还有产品的独特之处,如剂型(茶+胶囊)就比较独特,市场上的产品要么是胶囊要么就是茶,胶囊的效果好些,但价格比较贵,茶的效果慢些但价格便宜,旗人二剂合一起到了一个优势互补的作用。2001年6月份开始在河北试销,到了年底开始面向全国招商,从2002年整体销售情况看,虽然全国不是最好,但也应该是榜上有名。

问题

-政府查禁之后,减肥保健食品市场公信力减弱,明年的市场会是怎样?

-消费市场被如减肥器械等新兴减肥产品争夺,如何说服经销商经营减肥保健食品?

-如何创新减肥市场的招商形式?

-2003年是减肥品市场争夺激烈的一年,如何对公众进行有效市场公关传播?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终端营销组合?

-淡季营销怎样能掀起?

-如何解决总和区域经销商之间市场脱节的问题?

-我们的产品定位应该如何改进?

-我们目前的政策是区域市场经销商自己投广告,广告费用含在产品价格折扣里,经销商投入广告无法控制,造成销售差距大,有的能差十几倍,如何管理经销商的广告投入?

诊断处方

症状描述

H:减肥市场持续快十年了,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了完全竞争时期。今年竞争品类增多,减肥产品大量增加,如减肥器械、减肥门诊和其它各类减肥新品种,如嗅觉减肥、宇航能量棒减肥等,减肥保健食品将会是区域品牌的天下,一家独大、几分天下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目前减肥保健食品操作多数是作概念市场,而不是做有效市场。为什么不做有效市场呢?因为有效市场的产品多数是“药准字”产品,不能宣传,概念市场垂涎有效市场的高价和市场持续性,少数企业就采取了添加违禁药品的投机行为。政府行动之后,很显然打击了整体的概念市场,使整个减肥保健食品市场陷入低谷。其实减肥保健食品市场有其自身规律,在效果上比较平和,基本能起到控制体重目的。

现在的减肥市场有如下几个特点:

-总体没有品牌忠诚度,更新快;

-在政府查禁后,安全性问题成为首要问题;

-某些超低价产品打击了市场,如某品牌减肥茶定价很低,在某地一卡车一卡车地送货,而且连当地最大的连锁店都是跟它现款现货,这样的产品市场反馈空前地好,但这样的情况只在个别市场出现,不具备市场典型性;

-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游击队”产品在区域市场出现较多,特点是低价格、高折扣,卖完就走,将减肥市场所有常规的规则全部打破,所以2002年旗人减肥套盒在全国经营都比较好是个特例;

-现在整体经销商处在一个持币代购的时期,任凭怎么招商也不敢进来,因为害怕新品牌,又会出现什么新的差错,有些经销商正在考虑转型。

A:现在一个炒得最火的减肥仪器采取的是旋风式营销,就是在一个样板市场拼命打广告,用最当红的形象代言人、用受众最大的媒体打广告,免费试用承诺无效退款,然后以样板市场的销售量吸引区域经销商,这种方式对市场影响很大,由于产品在广告、功效上将自己抬得很高,容易造成顾客对产品期望值过高,非常容易引发负面新闻报道,而且负面报道一出,不仅会影响自身产品,还会殃及其它品牌产品,我个人比较欣赏像旗人减肥套盒在杭州、唐山样板市场的操作模式,精确打击还可以复制,因为它的这种样板市场启动方案从经销商角度出发,实用性强,这可能和李总的经销商经历有关。

G: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太长久,但是做一个品牌就可能长久,品牌可以通过产品更新换代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

E:经销商建立自己品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国外这种情况已经很多。我最近帮助一个客户做非洲的出口产品,那个客户在非洲一个国家里面拥有二十家连锁店,卖纯天然保健品,进口的产品到了终端就变成了自己的产品,工业利润和商品利润分开的时代即将到来。

对症下药

减肥保健食品市场普遍存在着品牌忠诚度不高的问题,如何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增加销量?

E:我个人认为,减肥保健食品如果想长期获利,稳定发展,就不能追求暴利,因为暴利年代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旗人减肥套盒要想稳健发展,就要重视客户服务,采取数据库管理方式,跟所有的顾客直接对话,掌握一手资料,分析顾客的需要,然后挖掘客户终身价值。

分析顾客需要,将品牌忠诚度不高的客户变成终身客户,最终形成数据库营销,这样的工作并不是国内企业擅长的。我的一个外国朋友是做威士忌酒的,他是这样跟客户进行沟通的:当他收集了一些常用老顾客的数据后,就给每个老客户寄一张象征性的地契,上面写着:“为了感谢您长期使用我的产品,我赠送给您我在田纳西的酒庄里的一平方英寸的土地。并附上酒庄的照片。”客户接到来信后,感觉挺好玩的,心理上对产品有了亲近感。过了几个月,他又寄一封信给客户,上面写着:“朋友,您在田纳西那块地长了点杂草,不过您不用担心,我已经帮你把杂草拔了。”这种西方的小幽默将顾客的心跟品牌拉得越来越近。相信这些顾客无论是在酒吧里、还是在超市,想买威士忌酒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这个送他一平方英寸土地的品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慎用恐惧诉求,很多产品非常喜欢宣传肥胖恐惧,其实这种感觉是顾客尤其是女顾客最痛恨的,不是说肥胖会引起高血脂就是说会引起心血管病,然后夸大产品功能,这样的方式必然导致顾客忠诚度不高。

经销商必须要销售显效产品吗?

H:不一定,显效的药品和减肥保健食品相比,确实疗效要快一点,但因其必然具有副作用,所以并一定所有顾客都会选择显效的药品,而且显效的药品价格较高,多数顾客难以接受,像旗人减肥套盒这样的减肥保健食品原料是纯天然产品,价格较低,又有控制体重和长期服用可以减重的功效,所以经销减肥保健食品还是非常有市场的,但是根据2002年市场变化,我建议李总应把贵公司即将推出的减肥茶作为低端产品,旗人减肥套盒作为中端产品,形成价格组合,从我多年招商经验判断,这样的产品组合肯定会受到经销商欢迎。

G:我认为现在保健食品进入一个怪圈了,就是说消费者期望值跟产品本身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怪圈是厂家和经销商在操作环节当中造成的,解决这个怪圈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是功效虚拟,走这条路的代表有太太口服液,还有丰韵丹,他们将品牌打造成一个顾客脑中的梦,但是这样的策略是在短时间内难以运作的,需要大量媒体组合的支持,将功效虚拟,会使产品生命周期延长。第二条路,就是把功效凸现出来,代表就是脑白金,脑白金卖得好有人认为是广告好,但是我认为还是功效不错,最起码它解决了睡眠和通便问题。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加感性一点,比较适于走第一条路。男性或者大众化产品,比较注重功效,就比较适于走第二条路。旗人减肥套盒需要把两条路的优势集中起来。

产品应该怎么卖,如何建立品牌壁垒?

G:我觉得做好一个品牌应该讲两个方面,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拉力,拉力是品牌的拉力,是形象,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但是目前多数厂家多数是做推力,做推力比较费劲。比如,像宝洁产品,很多经销商实际上没有什么高利润,但是非得要卖,因为宝洁产品本身的品牌形象上去了,是品牌拉力在起作用。如果没有品牌的话,拼命做推销,肯定是花钱不少,效果不高。其实目前有很多产品本身做得不错,但由于没有强烈的品牌意识,造成很多失误。比如排毒养颜胶囊,产品做得不错,但是在品牌这块做得不是很到位。排毒养颜胶囊这个概念是没有市场壁垒,大家一哄而上,就把这个市场一起瓜分了。还有目前中国电信的彩信,开了很多推广会,来推广彩信这个概念,但是推广之后,彩信这个概念就被联通用上了,这就是没有建立品牌壁垒。

对新的减肥市场如何创新招商形式?

F:招商这块,实际上中心点就是找到合格的人,第一个中心就是有效合格的,如果招错一个经销商,中间情感成本,信誉成本都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的招商市场是紊乱的,有的甚至说是不成功的,还有百分之三四十是找不到的。如果真的感觉招商很难还不如将招商的工作交给刘总他们这样的专业招商服务机构,不要在招商上面花费占太多精力,成功的招商产品一定具有很强的产品力,在这方面一定要有创意,新的减肥市场是更加要求洞悉消费者的心理感觉。另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的管理半径来决定网络的大小,某些产品的推广需要个性化推广,就应该用小网络。在制定招商政策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经销商的作用,形式以增强服务为主。对于某些全国性招商产品,攻击手法比较单一的,方案就应适合拷贝。招商之后要有原则,注重公正性,不能只给会哭的孩子吃奶,我建议旗人减肥套盒应该借助2002年良好的市场战绩,在2003年春季到来之前进行立体招商,采取淡季营销策略,迅速占领查禁产品留下的空白市场,和商一道迎接新的革命到来。

类似旗人这样的企业,怎样和经销商联合打市场?

D:大品牌招商可以进行海陆空传播,比如在央视打广告之类,但对于类似像旗人这样的企业,我认为总和经销商成为朋友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和旗人的总李总由于长期合作,已经建立了非常牢固的朋友关系,在很多问题上就很好沟通。我们为人如此,经销产品也一样我公司做了三四年减肥产品成功的居多:不行的也有,总结原因其根本在于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就“旗

人”来说原本2002年打算试销一下所以投入不大,但产品上市仅一周销量持续攀升。更令人欣慰的是:从每二周开始,第一批顾客开始二次购买了。这充分说明了旗人产品的效果非常好。因此我信心增大了很多,投入也相应加大了。在五六月份时北京日均有几千盒的销量。李总如果再上新产品我很有可能会入一个股,这样大家在很多问题上就可以共同进退,更加方便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B:作为面向全国专业保健品公司,我认为要想和各地经销端持久保持良好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要让经销商赚钱,从2002年情况看上去旗人经销商赔钱的很少,我们不但要给经销商选一个好产品,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指导经销商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一套完整体系(如串货控制等),让经销商投入起来更有效放心,用最少的钱赚取最大利润。再就是诚信,在和经销商的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本着“诚信”的原则去处理问题,让经销商感觉到你这个公司可信,放心,才会有更多的经销商加盟你的队伍,经销商的队伍壮大了,销量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生产厂家放心地把产品交给你,经销商才会又增加赚钱机会,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总和经销商的关系就会更加稳固持久。

轻型终端战能否成为经销商的救命稻草?

C:做产品应从“细”上下工夫。一是保持终端渠道多且畅通。二是产品应该少而精,切忌滥,由于精力有限产品不能精耕细作导致失败。稳步发展才是硬道理。像我2002年做了唐山市场的旗人,广告投入不算最大但销量排第一为什么旗人能有这么大的反响?我个人认为:1、产品属中低价位老百姓买得起吃得起。2、产品效果显著。3、终端服务也是销售必不可少的手段。4、加之正确的广告引导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等等。现在我已经进入了良性的市场运转,投入产出比例非常合理。2002年仅旗人一项为公司增加几十万的收入。

经销商箴言

-2003年减肥保健食品中安全、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轻型终端战将是2003年主力战法,各大经销商都在寻找除不夸大宣传之外的新炒作手法。

-旗人减肥套盒应该迅速抓住市场机会,整合各种资源,掀起淡季营销,抢占市场制高点。

本期主持总结

篇(6)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食品贸易的进出口总量除1999年有小额下滑外呈每年递增的趋势,2002~2003年增长速度更快,这应该是由于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进出口量的变化趋势与进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存在类似特征。净出口除2002年外基本呈下降趋势,可见进口增加速度明显超过出口,特别是2003年净出口减少更为明显。食品贸易顺差的减少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入世后进口关税总水平整体下调,二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外高质量的食品需求增加。

2基于进出口数据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对我国食品贸易进行考察,本人选择了1998~2003年全球食品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都位于前15名的11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并将我国食品贸易与他们进行比较,构造12国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本文利用进出口数据对各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分析,这三个指标相互联系和印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世界食品贸易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2.1用市场占有率指标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一国特定产业的出口总额与世界同类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值,可以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各国食品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1998~2003年的国际食品市场上,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是最高,均保持在10%以上,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这是由于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也是食品出口大国,且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但是到2003年各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非典”的影响。德国、法国、荷兰的市场占有率都保持在5%以上,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也都保持在4%左右。中国、澳大利亚保持在3%左右,丹麦最低也在2%以上。从变动趋势来看,除2003年外,中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则呈现“U”型变化,在2000年或2001年达到一个低谷,之后上升,这可能是1999年在比利时发现的“污染鸡事件”,随之发现其中的二恶英含量超过标准140倍所产生的影响。法国、英国、丹麦则基本是缓慢下滑的趋势,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加拿大前4年保持缓慢上升趋势,但是2002年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非典”的影响。

2.2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巴拉萨(1976)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rages)指数(RCA指数)这个指标。他认为,一个国家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用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一般而言,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食品贸易的RCA指数,近6年来澳大利亚和丹麦的RCA指数最高,除2003年外都大于2.5,澳大利亚更是从1999年起连续4年超过或接近3,表现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在食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和丹麦是世界食品贸易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这种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等货物贸易最强国。荷兰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2,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法国的RCA指数也一直保持在1.5左右,比利时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1,都处于相对优势。德国、中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则RCA指数低于1,处于相对劣势。从6年来各国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2~2003年各国RCA指数都在下降。除此之外,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美国在前5个年份都处于上升趋势,法国、比利时、英国则是1998~2000年有上升趋势,2001~2003则是下降趋势。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基本保持小幅波动,只有中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表现出我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这与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可能只说明我国食品出口量相对于国际食品出口数量的上升,并不能说明我国食品行业在国内来说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竞争优势,可能食品的出口在我国总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所以虽然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却是下降的,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是相符的。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食品贸易RCA指数很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一直以来认为食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商品出口项目,然而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绝对状况只是决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与此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成本与生产效率高低的相对程度以及劳动力的素质状况。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这种成本优势也会逐渐减弱,比如今年沿海发达城市商务成本急剧提高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不难预测,如果我们在食品加工方面还是一味强调劳动密集,而不是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话,劳动生产率的落后最终会使我国的食品产业面临纺织服装所面临的相似困境。我们必须关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在量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2.3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贸易专门化指数(TS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1)的区间内,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若该指数为0,即为水平分工,说明该国食品贸易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叉明显,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如果TSC=-1,意味着该国运输服务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TSC=1,则该国运输服务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用进出口数据计算12国的TSC指数,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德国、意大利、英国的TSC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为食品贸易的净进口国,是食品贸易进口专业化国家,他们的食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差。其他9国6年来的TSC指数都为正,即为出口专业化,表明这9国6年来都是食品贸易的净出口国,因此他们的出口竞争力很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前5年的TSC指数都保持在0.6左右,2003年最低也在0.5以上。其次是丹麦、荷兰,他们的TSC指数也保持在0.3左右,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中中国的TSC指数前5年一直大于0.2,2003年也超过0.1,表现出来较强竞争力,处于第4位。从6年来各国的TSC值变化情况来看,德国、意大利、荷兰的TSC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有小幅下跌。英国、美国的TSC指数呈下降趋势。法国则呈“u”型变化。比利时的TSC指数呈“n”型变化。丹麦的TSC指数则变化不明显,澳大利亚则在2003年大幅下跌。加拿大的TSC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西班牙的TSC指数则在前2年有所下跌,后4年缓慢上升。中国的TSC指数前3年较大幅度下降,2001年到2002年有所回升,但是2003年大幅下跌,这也体现了“非典”对食品贸易的巨大影响。总体来说我国食品的贸易专门化指数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并不稳定。

2.4结论

通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最强,法国、加拿大等国竞争力较强。而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处于相对劣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进一步发展我国食品贸易的建议

篇(7)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

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近年来来,世界速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速度在25%左右,已经发展到有几千个品种,可以说,比任何一种食品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各个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藏产业链的同时,我国的发展也很快,尤其是河南省。河南省的速冻食品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推进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速冻食品行业。河南省速冻食品生产厂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有近40家,但河南省速冻食品的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面点食品,其中又以饺子、包子、汤圆为主,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习惯的如速冻米饭、面条、菜肴等尚未得到广泛开发,同时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不少厂家还是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开拓市场和出口贸易。另外,目前生产的速冻食品加工机械还不能适应速冻食品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二、速冻食品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一)速冻食品的概念

速冻食品是指经过水洗、漂烫、烹调加工之后在零下33度以下低温中快速冻结的食品,又称急冻食品。

(二)速冻食品的类别及特点

1.速冻食品特点

(1)卫生质量优。食品快速冻结,可杀死部分有害微生物,同时低温存储和销售,有效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快速冻结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品的营养成分。(2)营养合理。速冻食品配方合理的调配了脂肪、热量及胆固醇的含量。(3)食用方便。速冻食品煮、蒸即可,使得家务劳动简便化,还调节季节性供需平衡。(4)成本较低。与罐头食品相比,速冻食品能耗低、价格便宜。

2.速冻食品的类别

在当前,速冻食品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偶蹄肉类速冻食品、速冻合成食品、速冻水果蔬菜、速冻水产品。

三、国内外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一)国外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速冻食品起源于1928年的美国,迅速发展起来于二次世界大战后,1953年美国《冷冻食品制造法规》后,速冻食品走出乱局并很快进入到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从而快步占据各大超市。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速冻试食品深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冻食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速已经超过任何一种食品,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逐渐取代罐头食品的垄断地位。

(二)国内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速冻食品起步确实比较晚,但发展却格外迅速。我国速冻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产品有了较高知名度,比如河南的三全、思念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较高。我国速冻食品行业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超过了食品行业每年11%~12%的平均增幅。

四、河南省速冻食品的产业结构

(一)区域优势

1.地域优势

第一,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油料产量居全国第一,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二,发展速冻食品行业原料成本低。第二,河南是人口大省,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吸引了省内外各种资本大量进入食品工业。第三,河南拥有农业科研优势。有河南省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还有24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这些机构的带动下,小麦淀粉、肉制品、乳酸、木糖醇等一批产品的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逐年加快。 第四,河南交通便利。河南省一直非常注重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如2013年机西等高速公路先后投入建设和使用,非常有利于食品的快速低成本运输。

2.政府政策支持

最近几年,河南加快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更优,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第一,以24个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打造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第二,继续推进畜禽优势主产区和产业带加快发展,生猪基地、水禽基地、肉牛肉羊产业带都发展迅速。第三,水果、蔬菜、油料、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建设继续加快。这些都为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河南食品发展优势

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方便面的30%来自河南,速冻水饺的50%来自河南,仅河南的一个企业就生产了全国45%的味精。河南还是很多连锁快餐店(诸如肯德基等)绝大部分原料的提供地。面粉及面粉类制品、肉类等河南都是全国老大,河南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之强,为速冻食品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河南有龙头企业带队,其中一个领头羊是1992年成立的三全食品厂,另一个是与它不相上下的思念。由它们两位食品界的大哥大领军,河南已经形成了拥有几十家规模企业的产销集合群体,产品种类之多、市场占有份额之大,都是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这必将为未来市场的开拓注入强大的动力。

4.河南速冻食品的崛起

近十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抓住了发展的最佳机遇,形成品牌响、反应快、网络大、成本低、技术强、产品细的大好局面,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在不断扩大。河南成为速冻食企快速发展的“温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是河南速冻界最为不同寻常的年度,企业制定标准、在新加坡上市、一年内连续扩张三次,这些以前企业只能观望的“动作”都在一年内迅速完成,表明速冻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至,河南速冻产业也因此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

在郑州北郊三全路附近,三全和思念比肩林立,打造了规模庞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产量将近全国同类食品的一半。1992年,郑州三全发明第一颗速冻汤圆,首开速冻食品产业之先河。20多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产业“神话般崛起”。据统计,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此外,速冻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亨利制冷、雪燕面粉、立达调味等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迅猛发展,河南因此也有了“速冻食品王国”的美誉。

(二)河南速冻食品企业的成长

1.河南“思念”企业的起步与今天

河南思念企业20世纪90年代建厂,以速冻饺子为其主打产品,现在速冻包子、粽子等纷纷上马,成为年产量3万吨左右的大型企业。

2.河南“三全”企业的起步与今天

二三十年前,陈泽民研制出速冻汤圆,以此起步,三全形成了以生产速冻食品、冰激淋制品、乳制品等复合产品为主的大企业,规模大、品种齐全。

五、 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河南速冻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品种单一

美国的速冻食品有3000种左右,日本速冻食品的数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既有早餐品种,又有中餐、晚餐品种,还有点心、汤料和饭后甜点;既有适合三高人群低盐、低脂的,还有低糖乃至无糖的,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适应了不同消费群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速冻食品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也引入了一些经过油炸、烹饪后的新食品工艺,但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食品方面,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结构单一。

2.国家管理体制、标准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质量管理、卫生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有些标准相互矛盾,如GB19295-2003《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的规定是每克小于或等于300000个(生制品)、10000个(熟制品),而SB/T10289-1997《速冻面米食品》规定为每克小于或等于3000000个(生制品)、100000个(熟制品)。

3. 规模化不足,市场狭窄,品牌竞争意识弱

只有上规模,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目前河南的三全和思念并未真正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规模有限,新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大多数产品仅销往与我国饮食习惯相近的东南亚地区。三全、思念如此,更不用说其他二线生产企业,它们更是没有长远规划,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新产品。因此,对外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对内形不成稳固的原料基地。

4.生产设备落后,检验设备缺乏

第一,河南省速冻食品企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设备冷冻速度慢。第二,原料检测设备和生产过程检测设备落后。第三,对产品出厂把关不严,如2013年10月份,残次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极大的损害了三全的声誉。第四,包装落后。包装被誉为无声的销售员,对促进销售作用很大,但河南省速冻食品的包装很难吸引欧美消费者的眼球。我省相关企业对包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这一点亟待改善。

5.配送和销售环节冷藏存在一定问题

在速冻食品配送环节,运输方式落后、运输工具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没有严格把关。在速冻食品销售环节,有一部分销售部门的冷柜达不到要求,由此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规范速冻食品市场

对于速冻行业,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消除现行标准互相矛盾的状况,大力推行良好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这样速冻食品行业一定有可能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新的增长亮点。

2.建立健全速冻食品标准和法规

第一,在各大类出口鼓励措施中,最有用的就是组织措施。所以,要仔细研究国外在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各个进口国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以及各个进口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最后通晓各大速冻企业周知。第二,统一商检等证书内容。食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各国对加工工艺的描述都非常关注,因此要统一商检证书内容,避免用语不当而引起的误解,保证产品顺利通关。第三,充分与国际潮流接轨,把包装问题充分重视起来。在国际贸易中,包装是重要的贸易条件,所以我国企业应该一改以前的做法,多采用纸包装等不产生废弃物的包装材料。

3.以市场为导向

每种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要结合进口国的饮食习惯,充分以市场为导向,不能我们会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应该是进口国接受什么、喜爱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如蒙古人不喜辣,中西亚人偏好肉食,企业一定要研究好市场,投其所好,生产和销售符合进口国人民口味的速冻食品。

4.调整和利用现有资源

目前河南的冷库在淡季限制较多,应该进行改造、添置,与老设备结合使用,装上单向阀。这样启动方便,能够自动开车。另外,在氨泵的送液管道上装有安全阀,当压力超过规定压力时,氨液就排回循环贮液桶中。在冷凝器、压缩机水套的进水管上,装有停水报警装置。高压贮液桶、中间冷却器和循环贮液桶等容器中均装有一个或几个电感式液面指示器,当液面过高或过低时就发出警报,机器就会停止运转。还可通过液面指示器来控制供液。在机房内装有漏氨检查器,利用氨气通过特定溶剂发生反应,使pH值升高,电极起变化而能测出,如空气中含有0.1‰的微量浓度时,在10 min内就可发出警报。

5.提高速冻食品技术装备水平

要多开发一些新型的速冻机械,同时下大力气开发自动化生产设备,把原来手工生产的部分快速调整为机械自动化生产,这不仅应该体现在生产环节,也包括包装等环节。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包括人员的投入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会最大程度地减小污染,自然也能最大程度地扩展市场。

6.迅速建立HACCP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各大发达国家都将强制实行HACCP管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被越来越多的进口国拒之门外也是必然的,所以出口速冻食品开展HACCP认证刻不容缓。

7.提高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

如前所述,对食品卫生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而手工操作比例太高不仅外观不能做到整齐划一、显得不太美观,更重要的是非常容易引起微生物污染,一旦在进口国造成恶劣影响,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改观,所以一定要提高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尤其是关键程序,必须如此。

8.开展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我省速冻企业目前的状况可以说和我国整体状况相一致,表现为产品附加值低。第一,产品的利润低。企业无力投入资金进行科研,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第二,容易招致进口国的反倾销。一旦进口国有关部门通知海关征收临时性或终裁性反倾销税,不仅我国速冻食品将绝迹该国市场,而且容易引起连锁反映,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所以,新产品的开发、附加值的增加刻不容缓。

六、河南速冻食品的发展前景

河南速冻食品的前景是美好的,不仅因为速冻食品是未来发展趋向,也因为河南良好的基础,所以尽管障碍重重、任务艰巨,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河南速冻食品一定能大踏步走上国外的餐桌。

七、结语

河南省具有发展速冻食品出口的潜力和优势,但是要把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力,需要解决当前速冻食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主要有开拓信息渠道、积极应对反倾销、做好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和打造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

河南省适宜的人文地理情况为速冻食品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扬长避短,才能实现速冻食品出口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出口企业,一方面需要出口企业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坐视不管,需要其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援助。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促进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

参考文献:

[1]尹忠明.国际贸易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国治,温纪平.速冻食品的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倬,王巍巍.“裸”装速冻食品将禁售[J].企业标准化,2007(07).

[5]江灏.速冻食品行业研究[J].科技智囊,2007(E06).

[6]周辉,王丽萍.速冻食品存在的卫生问题及控制措施[J].食品与药品,2006(08).

[7]雪凝.新标准终结速冻食品“裸”卖生涯[J].中国消费者,2007(06).

篇(11)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重点市场情况

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为392.1亿美元,同比减少2.5%。中国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尼、越南和荷兰。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前十个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81%已经下降到2009年的65.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将获得诸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入世会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的进口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入世后,农业平均关税要从22%降至17.5%(除粮棉油免税外,中国一般的农产品关税税率为50%-70%,高的达100%以上),降幅很大。这样一来,以前受保护越大的产品,其进口增长的幅度就会越大。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显性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意义

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对比较优势结果的分析来反映产品的竞争力。其定义如下:

RCA[i,k]=(X[i,k]/X[i])/(X[w,k]/X[w])

分子表示一国总出口中某商品所占的份额,其中X[i,k]表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分母表示全世界范围内总出口中该商品所占的份额,其中X[w,k]表示世界贸易中k类商品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贸易出口额。如果RCA大于1,则认为该国在该商品出口中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小于1,则认为该国在改商品出口处于比较劣势。

(二)应用显性比较优势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进行分析

中国农产品的RCA自1978年以来几乎是逐年下降的,并且在1994年就失去了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具体划分,中国农业在1978-1990年具有次比较优势;1991-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1978-1991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各种农产品的RCA乘上它们的份额)在0.1以上的农产品一般有6种;而在1992-1998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在0.1以上的农产品只有2种,最大的值来自水果及蔬菜,此外是谷物及其制品(在1995年和1996年是肉及其制品)。失去比较优势的最重要的农产品是纺织纤维。由此可见,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的丧失是大面积发生的,即大多数种类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不仅仅是总体意义上的比较优势的下降。

进一步具体分析,选取47种农产品,分别计算它们在1978、1988、1998年的RCA。得出:197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5种,占样本总数的53.19%。198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1种,占样本总数的44.68%。

由上表可见,1998年起,我国农产品中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只有14种,而比较优势较弱的有33中,占总数目的70.21%强。我国大多数种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

通过显现比较优势分析可知,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如下:

1.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在内的粮食产品已经基本失去比较优势。

2.肉及其制品与活动物一直具有比较优势。

3.油类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

4.园艺类农产品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5.纺织纤维失去了比较优势。

五、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统治地位,世界农产品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所以,分析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具体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美国反倾销和农业补贴等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

2009年我农产品对美出口金额为47亿美元,同比减少8.2%,美国是我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日本、欧盟和东盟。

美国为控制进口数量,保护国内生产商利益,对包括牛奶及奶制品、婴儿配方奶粉、含牛奶的动物饲料、糖及含糖产品等在内的195个税目的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美国对配额外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2007年简均配额外最惠国关税税率为42%,而配额内关税税率则为9.1%。美国对本国农产品生产商的高额补贴严重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公平性,使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极大的集中优势,间接损害了许多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贸易利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打击更是巨大。

(二)欧盟农产品进口关税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2009年我农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为57.6亿美元,同比减少10.6%。欧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主要由于其专门针对中国制定的农产品进口关税政策。欧盟农产品进口关税问题分为两类:一是关税高峰问题;二是关税配额问题。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优势产品如肉类、鱼类、蔬菜水果及其制品、食品、饮料均属欧盟关税高峰涉及的产品,其进口关税超过15%,而部分水产品进口关税超过20%。目前,欧盟给予中国蘑菇罐头的配额每年约为2.8万吨,远低于每年6万吨的实际进口量,对贸易造成严重的限制。通过高关税政策,限制了中国农产品对欧盟地区的出口额,保护了本地区农产品在本地区的销售额。

(三)日本对中国进口食品过度监管削弱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2009年,我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金额为76.9亿美元,同比减少0.2%。日本虽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我对日农产品出口占我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37.6%降低到2009年的19.6%,降低了近18个百分点。对于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日本为了限制进口额,采取了不合理的过度监管措施,造成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出口的不利局面。

日本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过度监管可总结为:1.专门针对中国制定不合理的检查制定;2.频繁修改食品质量标签要求;3.许多日本农兽药残留指标的设定高于国际标准,并对国内、国外企业实施双重标准。这些不合理、内外有别,阻碍公平贸易的歧视性政策,不仅沉重打击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的出口,更损害了双边的贸易利益,障碍了自由贸易的进程,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四、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可行方案

(一)政府的职责

最能够决定一国外贸出口的总趋势和导向的部门是一个政府,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态势和发展方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与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国进行磋商,以国际认可的规章条例,适时适宜的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商谋求利益。中国政府应对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国提出合理的要求,比如要求日本政府取消专门针对中国农产品的存在过度监管的食品安全审查制度,和欧盟就消除针对进口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歧视和高关税达成共识。并且,这些外交提案并不是单一性的利己行为,中国政府有权利有义务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的待遇提出抗议和诉求。

食品安全是中国农产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危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能够实施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合格食品在市场的流通,对非法农产品生产商给予严厉的制裁和严肃的处理。只有营造健康合理的食品市场竞争环境,才能有效的提高食品生产商生产安全健康产品的积极性。如果对食品生产的审查和监管力度不到位,让非法食品生产商更加有利可图,不安全食品在市场流通的隐患难以得到根治。

(二)企业应强化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意识

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相P企业应对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予以重视:

一是加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新《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强化法律意识。企业要牢固树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责任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消费者和社会高度负责。

二是要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通过设置食品信息平台、公开产品信息资料、食品标签、客服电话、参观日等多种方式,让消费者看到食品企业在食品链上所做的工作,并对消费者的意见及时反馈,不隐瞒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购买食品安全相关的保险,建立良好的危机处理机制。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对农户的服务、电子交易等多种手段,推动与完善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

四是企业要不断加大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或以联合、参股等方式加强对源头、原料生产的控制。企业要大胆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力推广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合作经济。

(三)农户应加强参与市场的意识和规范生产行为

由于国情的原因,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而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庞大的农场和雇佣专业的农业生产工人,已经把农业生产彻底工业化和机械化。所有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生产规模小,农户市场意识差,农产品质量低等多方面的劣势。

由此,作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和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间接参与者,农户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行为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作为农户,首先应提高个人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日渐发达的信息渠道多方面了解市场,生产出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这也直接为农业个体户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其次,农户应在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下逐步规范生产行为,通过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不能以牺牲食品安全为代价攫取超额利润,挣取不义之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2009.

[2]刘志澄.21世纪的中国农业国际贸易,中国农业科学,2001,z1.

[3]Balassa,B.,(1978),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Evid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5

[4]吴建清.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M].上海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