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 言
“说课”是教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与同行和专家作交流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它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说“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参加过多种场合展示的高职说课观摩,发现有的说课没能说明设计的理论依据,仅是叙述教学的过程;有的没能把过程和依据整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笔者在多年的高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这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所致。
对于高职教育,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高职教育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以“说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高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所进行的建设、改革及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做法等,以期为同行进行高职说课提供参考模板,并对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课程整体设计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我校在第三学期开设,计划课时90学时。首先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四个方面阐述这门课程的整体设计。
1.课程定位(主要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看:我校数控专业面向的岗位为6个,通过对这6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4项专业核心能力,每项能力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一门支撑“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中,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原理与数控系统的应用,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知识目标为熟悉数控机床机械部件、常用检测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CNC系统硬件和软件的组成、特点、功能、结构,掌握步进、交直流伺服驱动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机床参数及PLC在数控机床控制中的作用。技能目标为会正确使用和熟练操作各类数控机床:能识读数控机床连接图和电气控制图,能识别数控机床的主要结构与电器元件,能正确分析数控机床各个功能的实现原理,能熟练查阅机床说明书和相关文件。态度目标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效率观念;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图1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在修本课程前需要有电工电子基础、机械基础、PLC基础和数控机床操作基础,本课程为后续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起支撑作用。
2.课程设计(主要回答“怎么教这门课程”)。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针对课程所面向的岗位进行企业调研,调研分析后确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再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本课程所面向的岗位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员岗位和数控设备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岗位,本课程所支撑的就是这两个岗位所需的部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选取(主要回答“这门课程教什么”)。根据数控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数控原理》、《电气控制》等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教学的形式,对课程进行重构。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实际数控机床设备或机床配件为载体。
本课程根据数控机床装调工作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即认识数控机床,数据机床结构,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检测装置,数据机床伺服系统,数据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每个情境选取数控机床设备为载体。
4.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主要回答“怎么教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的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载体选取突出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载体及时更新,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将课程内容分到6个学习情境中,选取典型的载体以29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驱动,计划总课时是90学时。
三、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教学组织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课程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特点分别选用导向性、自主性、工作情境实战性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突出实践体验,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将教、学、做在一个综合职业环境下完成。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15-01
学习图形无疑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学生将在显示世界中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探索常见图形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转化的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进行几何图形的认识呢?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精力建立模型的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应在重视将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使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这些图形,经历现实源泉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因此,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在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他们见到的楼房、砖头、纸盒、箱子、书等等,更是给他们以长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从这些熟悉的物体中抽象并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后,再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搭积木、制作模型等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然后通过观察这些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得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这种安排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到模型,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也初步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即使对于点线面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也需要背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学习点线面,应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在具体的背景中理解这些基本元素及其关系,了解它们的广泛应用,而不是从其抽象的形式化的描述中接受它们。当你远远地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都是一个点;交通图上上点用来表示一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而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这些生活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了“点”的真正含义及其广泛应用。“角”的概念也是如此,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角的形象,学生把这些形象印在脑子里,并从中抽象出角的本质特征。
二、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
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提高,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探索等都是在数学实践中进行的。因此。数学课程应注重设计大量观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想象性的、充满挑战的和富有思考的过程中, 图形的性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图形、图画以及测量建造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远远多的对图形的洞察。例如,当学生用纸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就不难知道:等腰三角形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中间的那条线位置很特殊,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时常常会用到它。
对于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我们还需要强调探索方式的多样性。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尽可能多的性质,然后通过交流寻找出图形的主要特征。例如,对于矩形的性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其中心对称性,然后通过旋转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发现矩形的性质。这里是将图形的变换特征与性质联系起来;学生也可以利用测量等方法探索矩形的性质。总之,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性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视图与投影等有关空间的内容,更好
地发展空间观念
创意的能力是指具有敏锐地把握当下流行的元素,并将各种信息加以艺术综合和创造的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意活动,其不同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之处就在于创意性。创意性首先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个人观念,其次是在艺术设计产品中彰显出设计者独特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飞利浦(中国香港)设计公司创意总监肖恩•休斯曾说过,其设计哲学就是,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消费者、商业本身和工业科技这三大市场支柱,就不能生产出有意义的新产品。而对着三大支柱的综合考虑,如果不能增强产品结构的创新性,就会阻碍它的创新性。为了设计出有意义而又实用的产品,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并应对这些分散因素所带来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进行创新,即对设计者所面对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产品结构的作品。因此当代杰出艺术设计师,仅仅具有纯粹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谙熟当代艺术设计语境的素质以及综合创造的能力。当今是信息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是互融、交互的时代。艺术如此,艺术设计同样如此。正如新媒体艺术家阿斯科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走向融合的艺术,其反映和建设在现实中的融合的文化。融合思想的应用具有独特和积极的影响。它加速了技术智力的进化、消灭正统思想、挑战代表性、打破教条、直面唯物主义、要求参与、杂交身份、舒缓社会交往并重新排列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杰出的当代艺术设计师应适应当下融合时代的要求,将综合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加以重组,进而进一步创意,是为综合创意的能力,这就是当代艺术设计师所具有的素质。如何应对培养和提高未来艺术设计师素质的挑战,是每个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围绕着当代艺术设计特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的基本素养,着眼于培养对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或可以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产生设计大师的必由之路。
(二)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
开设不同课程,给学生建立了学习和掌握不同知识信息的平台。就美术欣赏课程而言,它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形式、观念、艺术思潮、社会、美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是艺术设计师具有的基本素养。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多种信息的组合体,这些信息包含着艺术家的观念、审美以及创作定式,同时还打上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注重对美术作品的信息解读,尤其强调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强调个人性情的陶冶,即便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包括近期出版的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欣赏的教材)也强调美术欣赏最后的共鸣,教学方法是着力于知识的把握、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解读、形式和技巧及表现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传授,是一种“述”的表达模式,是一种由作品到作品的解说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充其量只是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当前这个强调艺术创新的时代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师对于艺术设计基本素养和创新的要求。对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构建不同于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所谓“作”,即做、创造,即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重组信息、如何建立再创造的观念和方法。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将美术作品中所含的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并将自己的认识融入到美术作品中,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于这件美术作品的全新的艺术信息,即新的形式和评价,这种新的形式与评价是能与艺术设计建构起某种关联关系。学生能通过这种关联,将这个新的艺术形式和评价应用于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停留于“述”的层面上,不是仅仅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而是在“作”的层面上,这种“作”的方式就是重组与再创造,即对信息的重组和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是思想行为的方式,其教学方式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独立分析、解构的行为观念,养成重新组合艺术、观念、社会等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观点和方式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的主要要素是图像形式和媒材,这也是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要素。如果说纯艺术强调个体的主观表现,那么艺术设计更强调实用的原则。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观点是强调行为的观念,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自我创造的观念,具体到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将重组的艺术的信息,并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团队合作来解决如何将思考合议的结果,应用到他们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解构、比较、综合艺术的信息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发展的思想,以及创造包含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构”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解构,即对不同作品中点、线、面、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找出其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是比较,将作品包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艺术信息的关联性与延伸性,寻找反映这些信息的目的性。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构和比较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图像的形式和观念,理解艺术大师是如何综合艺术的信息。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曾研究过塞尚等大师的绘画,通过解构毕加索的作品,以及对比其他大师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毕加索修长人物的造型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不仅是改变人们艺术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式,而且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诠释艺术。毕加索几何化表现方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毕加索同样也吸收了黑人艺术的元素,他的艺术是在分析解构他人艺术信息的基础上,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进行了重组与再创造。美术欣赏教学中将各名家作品中所涵盖的信息加以比较,正如在欣赏毕加索的艺术时,可以将他与格列柯、塞尚等大师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找到艺术大师分析、综合信息的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重构艺术信息做好准备。
(二)重新建构艺术的信息,结合现代艺术观念,激发设计的灵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
首先是引导学生解构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空间等关系,其次是联想与重组。当一幅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观众需要融入其中,了解作品的建构,究其原因,延伸艺术作品的意义,从中寻找出可能激发学生设计创意的灵感,将零散的、不规整的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引入到艺术设计中的方法是现代艺术设计大师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西摩•切瓦斯特、冈特•兰堡还是福田繁雄,无不是将艺术信息、现代艺术观念加以综合与创造,进而成就自己的设计风格。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贵在对信息的综合与创造。现代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都给予人们许多启发,激发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通过描绘漩涡、循环、联系,以及色彩和线条的融合来模仿连接性,也为现代绘画带来了更高吸引力的网络世界中的形象。波洛克是第一个将牢牢固定在画框中的画从艺术馆的墙上摘下来的人,他开始关注的是大地艺术,为行动和交互提供场所,为全面的观察方式、想象和构筑奠定基础,并形成全新的艺术美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数字空间中的主要继承人和受益人。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对艺术设计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插图和版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时代已经打破了唯艺术至上的神秘光环,人人皆是艺术家,生活为艺术提供了所有的一切,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启发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分析艺术现象、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可以清晰地显现出艺术作品与艺术设计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分析综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对当代艺术观念有深层的认识,能够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艺术设计的灵感。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建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应围绕创造力的培养而设置。这种创造力是能创造出新的图像形式、观念的能力,对学生在设计专业实践中起到引导作用。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进过分析、综合、重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塞尚,他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之父,就在于他对以鲁本斯、德拉克罗瓦,以及威尼斯画派、巴洛克风格绘画,还有印象派的绘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挥其色彩的敏锐感,将分散于各派的形式、用色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延伸其中的艺术意义,构成了其独具个性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日本设计师谷口广树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时说:“大学时,我选择了造型设计的研究室,而不是可以直接学习平面设计的研究室。我们学过漆艺和型染,也学书法、铜版书和网板书(绢印)等课程。当时学习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成了我拓展表现领域的杀手锏。此外也受教于当时的新锐画家有元利夫先生,通过云繝彩色习得日本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有元利夫作品的方法论,而我在感受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创意的灵感来自主客观的契合,这些契合是在艺术设计方面为有意识和有行为的人准备的。有了创意的灵感,即可为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1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了当今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种新兴学科对于课程的开放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中国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决大多数的院校都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中职类院校。鉴于这种背景,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经验,对中职信息技术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 对教学目标进行开放性设计
中职院校展开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活动时,首先就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改变过去以教学大纲任务为主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将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等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笔者在进行《计算机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就设计了多种教学目标。其中知识性目标就是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并能掌握计算机主要构成部分的技术要求。操作性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描述出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主要作用,让学生掌握组装一台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方法,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机组装。最后还设计了情感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机技术课程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在内容和层次上的开放性。从教学目标的内容上来说,因为计算机的配置有很多,所以每个部分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从教学目标的层次上来说,知识性目标是基础,也是操作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前提,同时,后两种目标则是对知识性目标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每一种目标中也可以分为基础目标和延伸目标,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以全部完成,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只需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这种教学目标开放性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
2 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性设计
2.1 革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的辅助,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教学时,首先要从改变教材的内容开始。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将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①提高教材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程度随之提高,所以学生对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都有所了解。但是,现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零基础学生,所以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教材内容的难度太低,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适当增加难度。②和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③拓宽学生的信息视野。在信息时代中,各种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IT领域内,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较慢。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IT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也能了解最新的IT信息。例如,在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前不久Windows 98、Windows XP系统停止更新的新闻,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进行系统介绍。
2.2 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
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并不是指要抛开教学大纲,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例如,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计算机中的Word、WPS是一种文字处理软件,但是却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了解,有的学生会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WPS。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不够灵活。那么到底该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呢?还是以Word教学为例。Word拥有强大的文字处理能力,但是,是否需要学习所有的功能呢?如果需要,可以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设计两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开发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
(盐城市机械中专,江苏 盐城 224000)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当发生变化。实现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同样,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也应当由学生对其的害怕转变为尊重与赞赏。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的、亲密的。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不求“为父”,但最起码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受人尊重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如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教师同样不能忽略的还有赞赏。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教师在讲练策略上,还要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问题刺激方面,如情景的创境与设疑。
创境情景时要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2)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3)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4)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
一、前言
新课标结束了过去一纲一本的教材体系,开始了在课程标准下的多版本教材体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某版初中数学教材对“空间与图形”中的平面几何内容采用了两阶段的处理方式,即实验几何阶段和证明几何阶段:从七年级上册一直到八年级下册最后一章之前,基本都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图形性质;从八年级下册最后一章才开始引入演绎证明的方法,而证明的大部分结论都是前面曾经探索过的结论。
对于这种处理方式,一些实验区教师存有异议:在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里不学习严格的证明表述方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性太大,很不规范,给教学带来了混乱;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学习证明,学生的几何证明能力很难得到保证;学生在实验几何阶段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几何结论,到了证明几何阶段又对其中的一些结论进行证明,学生觉得是一种重复,没有必要。
实际上这些意见涉及到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平面几何的教育价值?如何定位演绎证明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新教材如何做有课程智慧的数学教师,处理好实验探索与演绎证明的关系?
二、中学平面几何课的教育价值
1.中学平面几何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对进一步学习,或是直接参加生产,或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公民的一般素养,都是完全必要的。对此,一般都没有异议。无论国内外,平面几何在历史长河发展中所沉积的文化特性,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所起的积极作用,都是其他学科教育难以超越的。
2.中学平面几何课的价值,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几何的学习不是说学完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而是针对它的逻辑推导能力和严密的证明。而这一点对一个人成为一个科学家,甚至成为社会上素质很好的公民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能力若能在中学里得到训练,会终身受益无穷。因此,一般人都认为,中学平面几何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
爱因斯坦曾说:“单凭传统的逻辑思维而想有所发现是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认为不必借助于逻辑思维而想有所发现,这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爱因斯坦的这段话不仅深刻地指出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也同时指出了逻辑思维的不足之处。平面几何课的价值是否仅限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呢?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的合情推理模式,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推理模式“既教证明,又教猜想”,将自然状态下的合情推理,提高到一个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层次。
从国际数学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看,凡系统讲授平面几何内容的国家,如中、俄、日等国,中学生的数学水平较高,反之则水平较低。这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研究(IAEP)公布的调查报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无容置疑,中学平面几何在基础教育中仍将占据一席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把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尽可能统一在每一个几何内容中
中国曾经有过多次教育改革(或教育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改革转向教材或课程改革,这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对教师来说,以往的教育改革常常显示为教学方法的调整,却不知道真正应该调整的首先是教材。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情。方法是对的,方向却错了。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情”。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
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在传统的教材制度背景中,更新、更换教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市场上出现多种版本的教材之后,这种更新、更换教材已经不再是新闻。
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不过,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一些错误或缺憾,但很少有教材会败坏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表现为“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也可能表现为“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还可能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比较充分的形态。
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对“空间与图形”中的平面几何内容采用了两阶段的处理方式,即实验几何阶段和证明几何阶段。在实验几何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的认识”所要求的多数几何命题都通过各种实验方式获得。到了证明几何阶段,再建立一个相对清晰的局部公理体系,对一些结论进行证明。
这种处理方式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方面有其长处:
1.有利于体现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化。因为实验几何阶段尚未引入证明,这样就为用非证明手段研究图形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限制证明的使用,防止在证明方面“深挖洞”。
2.有助于感受公理化思想。如果把欧氏几何比作一个“城市”,那么证明阶段所构建的局部公理体系就可以看成是这个“城市”的“微缩景观”。一个身在“城市”之中的人可能无法感受其整体面貌,但当他站在“微缩景观”前面时,就对这个“城市”一目了然了。
最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基本理念修改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明确要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提到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是应该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做一个辅助工具,掌握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熟悉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学科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学科教学的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81-02
[作者简介]张城(1983―),男,江苏兴化人,本科,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却是必修课程。笔者通过相关调查和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准备工作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另一部分是基础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区分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教学。教师还要清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着重要地位;难点就是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的知识技能,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全部一致,对于难点非重点的部分可以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本课程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的地位,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重点还在于应用,因此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也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国的科学技术起步较晚,信息技术教学仍然在探索阶段,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教材每册书中附带有相应的光盘,光盘中包括教材中案例的具体演示过程,十分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如今互联网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互联网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这样教学内容就和互联网中最新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内容,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一些教学资源,简单的自创教学资源就是制作课件,利用课件教学比简单的口头教学更加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建立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平台或数据库,以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搜寻。最后,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的内容有必然的联系,然后通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地在生活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发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视频向学生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操纵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幻灯片的制作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软件界面,然后再去熟悉其菜单项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掌握相应的操作知识,并做好日常练习。学生在掌握该应用软件后可以与其他操作软件对比,熟悉不同软件的作用,调高他们对信息基本技术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学习需求。
三、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策略
恰当的评价策略是对学生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指引方向。恰当的评价策略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总结,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恰当的评价策略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评价或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评价阶段,也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只有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才能够有动力去改正;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以取长补短,教师的评价起一个参考和引导的作用。其次,要根据评价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和努力的方向,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践测验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指引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教师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表扬上一阶段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努力弥补不足,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
通过以上的分析考虑,可以具体采用以下几种评价策略: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相互之间都比较了解,所以进行小组评价比较准确全面。第二,自我评价。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自我评价是进步的起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取得进步,进行自我评价,也应该以教师的评价为参考。第三,网络评价。网络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特有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网络提交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成果,网络实时反馈让学生和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非常直接的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引言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对于数学专业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抽象代数等课程,对于非数学类的理工、经管类专业是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更是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精英教育为主,那时的在校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都十分勤奋刻苦,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虽然数学理论高度抽象,传统的强调数学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推理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可以凭着超强的毅力和恒心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彻底理解,了然于胸。因此当时教学模式也培养出了许多的尖端的优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培养目标和就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单调枯燥的理论授课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各种创新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在数学基础课上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思想,分析了在数学基础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案例教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所有的居于领衔地位的西方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方法教学。在哈佛工商学院院长多汉姆( B. Donham) 的推动下,1921 年科普兰( D.Cop- eland)博士发表了第一本成文的案例教学书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国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基础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方法[1]。许多的一线教师对数学基础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如东北财经大学的郑永冰老师探讨了经管类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法,指出数学基础知识与体现数学应用特点的案例的有机结合,是对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促进[2]; 丽水学院的陈巧云指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数学基础课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思想[4]。但是这些理论还很不成熟。且在具体实施过程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处理案例教学与基础课理论体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之间关系,使得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 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正如前言中所叙述的,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现代的大众化、平民化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演变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5]。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的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教学、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滑坡,学风不正、道德失衡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的迷惘。虽然进行了许多的改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没有多大改观。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目标不适应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将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学基础课的相关课程中,此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基本理念用生动的生活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带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能引起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该教学模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符合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2 “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持续创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要求。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高校教师便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而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只有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完成。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教学案例、教育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4 “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4.1 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动形象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也有助于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方法都来自现实生活,且在实际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如函数各种性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解决生产活动中诸如求最优值、平面图形面积、立体的体积,杆件的质量等相关的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是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抽象概括,在信息、医疗、军事以及管理决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2 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案例教学”的精神条件
大学生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世界观开始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强。同时,现代社会通讯媒体高度发达,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及媒体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多方面信息,使得他们自身具备时代眼光,不墨守成规,具有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对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注新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方式活跃,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喜欢挑战。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围绕案例,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辩论、与同学交流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综合素质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对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查找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围绕教学案例所提供的探究目标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起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使抽象数学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舶来品, 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 本文只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 郑永冰.[J].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初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93-96.
[3] 郭德红,纪向荣.案例教学的要素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107-110.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3-01
1 引言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仅仅是以学习成绩来评判,这样的评价机制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的社会生活环境,选择易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手段和方法,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开展数学观测、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着力营造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为高中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是对高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一种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养成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 目的和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真正目的。对于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相对困难的。这样大部分的高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兴趣,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得学生培养一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让高中生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高中生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对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进行了解。评价目标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评价内容和目标是多元综合的,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需要根据内容和目的的多样性实现多样化。过程性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在具体的评价过程当中,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用来全面、有效的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达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 高中数学评价机制分析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目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尽管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许多的高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仅仅重视最后的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机制背景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应对考试的能力,这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于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这样往往会导致考试考什么内容,学生就会学习什么内容,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性能力。有的时候,某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趣,这对于数学学习是完全不适合的。
4 课堂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检查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进行评价、作业评价、检测评价以及课堂评价等方面。在每节课正式开始前,教师或者教师安排指定的人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本和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完好,是否对课程进行了复习和预习。对课堂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这个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上课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他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平时多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测,发现高中生没有掌握到位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以便及时复习补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愉悦。数学口头测试可以弥补当天所学知识点的不足,通过抽查学生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成绩,从而了解全班的状况,另外注意认真对待他们的学习意境和态度,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和督促。通过期中、期末测试对整个学期学习的综合检测,来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反馈。这样的反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好的把握和认识,便于作出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并制订下学期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更多的关注高中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尽量做到对知、情、意、行进行综合的评价。课堂上,高中数学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宽松、和谐、幽默、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构建好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样式的信息采集维度。
5 结论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对于培养高中生养成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实施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76-02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和部分工科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制图的能力[1-2]。该课程是一门对实践和理论同时要求较高的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一个基础和铺垫,因此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是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3]。传统的本科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主要考虑到本科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但此类教学方式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实践
1 课程内容体系重构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课程内容上没有进行创新,教学模块还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体系。为方便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笔者尝试对机械制图学时少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设计出新的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重构的课程内容将课程体系划分为9个学习任务,以任务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任务之间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最后通过所有学习任务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新构建的学习任务中淡化了画法几何方面的知识内容,重点突出了机械制图中制图能力与读图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任务中均设有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部分又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在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通过两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图样识读和表达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和设备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这样既能保证机械制图本科教学中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2 教学形式组织
机械制图课程知识点较多,内容复杂。例如,画法几何部分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些知识点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此外还有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既要理解又要记下来,这就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很多往往是其中的某几个内容上没有跟上,以后的就直接放弃了。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有所改变和突破。
(1) 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有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参与式、互邮降榷嘀中问[4],这些教学形式都是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用。一般情况下,理论课可发挥讲授式的优势,同时可融入参与式等形式教学方法。
(2)教学组织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已经将课程教学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任务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5],通过项目组形式组织教学。项目组形式开展教学,不同的项目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项目组内部需要学生相互配合,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突破等职业素质的目标。
(3)教学环节
课程有课上和课下两个环节,课上环节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课下环节可通过微课、慕课、微信、作业等方式巩固和扩展课程知识点,并提高动手能力。
二 课程改革配套
为使机械制图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很多与课程相关的各类软、硬件已经不适合用在此类教学模式中,因此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和进行改革。
1 一体化教室建设
教室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要活动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室在这方面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首先一体化教室应具备多媒体演示、黑板等设施方便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其次一体化教室的学生位置应方便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分组沟通并且方便调整,教室的课桌椅应满足学生快速进行图纸绘制;再次教室内应配套相关资料、工具以及绘制所需的各类模型、优秀作品展览柜等。
2 配套教具
教具是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辅助设备,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一些传统的教具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具修改或者教师自行开发教具。特别是在一些项目式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具的地位更显得重要,提前自制教具或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制作教具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3 案例项目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贴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案例项目最好是源于企业实际生产开发项目。这需要授课教师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能够提前研究、选用、改造并制作出合适的课程案例,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不适用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鉴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很大一部分教学环节是实践环节,因此过程考核是整个课程和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可将课程整体考核分为过程考核、答辩考核、期末笔试考核几部分,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
过程考核包括平时的课程表现、平时作业等,通过课程考核及时评价反馈,注重现场评价和作业的及时评价;答辩考核可以考核学生的整体知识的把握程度、自身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期末笔试考核是对学生最终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直观体现,课程结束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课外以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作为参考性评价[6]。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要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以机械制图的课程教学为试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项目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孜勤.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
[2]邓晓斌, 胡正奇.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5(08).
[3]武昭晖,陈彩萍.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