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①安全学士(通用性本科,36必修学分,16选修学分)
a·必修课:安全与卫生导论,事故预防的人因工程,安全技术基础,安全教育学,工业卫生原理,安全管理,事故调查,高等安全技术,系统安全。
b·选修课:安全法规,人因分析,工业心理,火灾预防,安全通讯,航空安全,运输安全,公共与学校安全,工业安全等。
②安全理科硕士(两个专业方向,25必修学分,12选修学分)
a.共同必修课:现代社会的安全动力,事故调查,事故人因分析,安全统计方法,安全研究试验设计。
b·安全管理方向选修课:安全管理学,系统安全管理原理,安全法学。
c·安全技术方向选修课:环境安全,机动车安全基础,机械安全与失效分析,飞行安全基础,系统安全工程。
③职业安全卫生硕士(36必修学分,含18学分的实习,12选修学分)
a·必修课:现代社会的安全动力,人体伤害控制,工业卫生原理,安全管理,工业卫生试验,高等工业卫生。
b·选修课:环境概论,环境分析测试,系统管理中的社会一环境问题,事故人因分析,安全统计方法,环境安全,统计学与数值分析,研究基础,试验设计与安全研究,安全法学。
(2)日本的专门化教育模式日本的安全科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横滨国立大学于1960年开设安全工程专业,1967年设立了日本最早的安全工学系。日本全国大学中开设安全工学讲座和科目约50个,在安全科学有关的学科和研究机构近80个。横滨国立大学的安全工学专业设四个专门化方向:反应安全工学,燃烧安全工学,材料安全工学,环境安全工学。对于四年安全工学本科开设如下专业课:防火工学,防爆工学,过程安全工学,劳动卫生工学,安全管理,人间工学,环境污染防治,机械安全设计工学,机械安全工学,非破坏性检测学等。
(3)发达国家的办学特点及方向在工业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与技术发展基础以及用人模式的不同,其安全工程专业的学历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如下几点是共同的,可为我国的发展所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9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more than 1 000 students in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taine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hort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humanities and food science was lower; in different grade and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had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one was the lowest; the direct inner factors influenced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was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persons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hould be plan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数字再次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1]。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4年毕业生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达到727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2]。更为严峻的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富有创新与挑战精神的大学生,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不循常规,谋求自主创业,在近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并且首开先河的允许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3]。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但在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相对较慢。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4]。2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涉及全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专科学生、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通过对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来探讨现在农业院校如何正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为学校努力创造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等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问卷内容是参照国内相关文献和学生访谈而确定的10个影响创业的直接因素,每个因素为不定项选择。调查于2014年7―9 月份在天津农学院进行,共选择专科8个专业,本科11个专业,研究生2个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总共投出问卷1 435份,回收问卷1 207份, 回收率84.1%(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大学教育中除人力专业差异较小外,其余10个专业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农环、动科、园艺、水产和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均占到一半以上(分别为56%,56%,54%,52%和51%);其次是工程、计算机和水利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9%,49%和47%);再次是经管和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4%和39%);人力专业的学生最低,仅为31%。
创业意愿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创业可能性的考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会首先考虑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本研究中,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的园林绿化和美化工作,农环专业主要进行城市的环境保护、治理,动科专业主要从事畜禽饲养、宠物疾病的治疗等,这些专业实用性、技术性强,而且目前国家扶持度高和实际联系密切,个人可操作度高。因此,这3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人力专业主要以人事管理为主,与实际的商品接触较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想法和意愿。总体上看,目前农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这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加大对创业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根据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制定指导内容,应强调学科或专业的实用性教育[5],与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有一技之长。
2.2 不同学历教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教育中除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外,其他各年级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专科一年级和专科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分别为56%和57%,其次是专科三年级和本科一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均占50%,再次是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分别为47%,45%,47%和47%,研究生一年级最低,仅为30%。
由于高职专科的专业教育与本科不同,专科教育不以理论内容为主,而是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较强,对本专业的实际应用也较了解,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职专科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专业的深度研究,并且大多数学生擅长理论研究,整体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学校应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既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本学科的技术,具有一技之长,加强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创业的关键。
2.3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直接因素的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直接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两个因素以上,说明创业意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Gilad 和Levine很早就提出了“推”和“拉”理论[6]。“推”理论强调外在因素, “拉”理论强调内在因素。
笔者把10个影响因素分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A、B、C、D、E,内在因素包括F、G、H、I、J(图3)。结果分析显示,内在因素对学生创业的影响比外在因素高19.4%。内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占32%;其次是赚钱,占30%;再次是对成功人士的崇拜,占22%。说明实现个人价值和赚钱,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或直接内在因素或动力。也说明农学院的大学生多数怀揣着梦想,想通过创业和自己的努力赚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有较多的学生选择“赚钱”为创业动机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农学院的学生较多的来自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较差。这使得许多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7]。因此,学校的教育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创业。
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就业前景。的确,就业前景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也是在校生和应届生求职时迫切关注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毕业生,2015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3 结 语
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受着内在与外在环境的直接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实际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在创业意愿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8],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加强实践教学和加强大学生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9];多介绍本专业和本学科成功人士的成才经历,让学生懂得如何创业,真正学会创业的方法和明确创业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开始为创业筹谋和规划。总之,农业院校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培育出健康、有效的自主创业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创业有系统的了解,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10]。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个百分点[EB/OL]. ,2015-04-09.
[4] 749万毕业生 自主创业如何撬动就业难的结构性杠杆[EB/OL]. http:///kuai_xun_4343/20141216/t20141216_1214131.shtml,2014-12-16.
[5] 赵璐诗.美国、荷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3(1):20-21.
[6] Gerry Segal, Pan Borgia, Jerry Schenfeld. The motivatio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EB/OL]. /1355-2554.htm.
[7] 刘瑛,O晓燕.大学生创业动机概念模型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55-156.
二、“准职业人”培养理念
准职业人是指即将进入企业的人,依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具有职业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可以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简单来说,准职业人就是职业人的前身。
“大学生”和“职业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大学生看重的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职业人要求拥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术。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学历教育,但是职业人培养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方面的知识以及素质。
准职业人培养理念要求大学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面向社会,按照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准职业人培养理念要求大学教育回到职业教育轨道上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人培养规划,把以注重学术研究的专业划分转变成按照行业岗位的要求来划分专业。
三、当前大学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要存在脱节
很多高校长时间以来对大学教育的培养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培养人才时具有片面化和功利化的倾向。片面化的把大学教育理解成岗前教育和技术教育,同时,也功利化的把大学教育的作用看成是单纯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将大学教育片面化地看成解决就业问题,大学教育过程中只看重课堂教授行为,造成了“重技能而轻素质”的畸形现象,没有看到大学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培养方法的选择确有浮躁与低效现象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具有独特性的,这就决定了职业素质是一种可以践行的知识。所谓践行,是一种可以按照职业的要求来进行的东西。但是,当今社会,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经过灌输行为和教授行为来向学生输出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的,忽略了践行,没有运用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这种违背人的行为的培养方法,使得大学的职业素质培养效率较低。有关职业素质的培养只是单纯地通过教师不断的重复进行,没有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必然会加大了大学教育的难度。
(三)学生毕业后从校园到职场环境转变不适应
大学生离开校园之后,走进了新的工作岗位,这时候大学生就有了另一个新的身份――职业人。大学生面临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工作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差距比较大,使得很多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离职业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和探讨问题方面的角度都与职业人存在差距。
三、大学教育“准职业人”的培养
我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准职业人”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树立“准职业人”意识
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来说,辅导员成为他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指引人。同时,辅导员和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并且他们拥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大学生非常乐意从辅导员那里获知学校的各方面的情况。
按照我校的培养目标,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宣讲大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准职业人培养的意义,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准职业人培养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专业学习上,我校按照专业和班级给每个班配备了导师,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的跟踪,从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开始一直到修满学分毕业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通过自己的师德风范,把学生对准职业人的感性认知深化成理性认识,让学生把本专业的准职业人意识逐渐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让学生尽快的建立一种准职业人意识,将准职业人培养贯穿到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
(二)建立适应培养准职业人的课程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准职业人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在准职业人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到位。准职业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自我发掘潜能的素养,这不单单要依靠准职业人培养方案,跟需要对准职业人的培养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准职业人的培养要求,需要大学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社会需求实际出发,对教学老套路进行改革,培养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教育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各种项目课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满足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创设适应培养准职业人的育人环境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对教育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院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经过近1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统计既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一项工作任务,又是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实际上,教育统计的第二项功能往往被忽视,学校内部的统计数据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方面,在运用新机制新体制快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内部显得更加突出。
1 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现状
1.1 统计机构及人员配置。与其他传统公办大学不同,独立学院的办学更多考虑对成本的控制,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岗位来从事教育信息的统计工作。在多数独立学院,承担统计工作的部门一般为学校(院)办公室。
1.2 统计工作总体流程。独立学院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统计工作任务后,根据要求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报表要求采集统计数据,学校负责统计的部门整理汇总,主管校级领导审核后报至上级主管部门。
1.3 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的特点。①信息量大,数据关系复杂。由于独立学院具有办学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复杂的特点,涉及校园、校舍、师资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数据关系较公办高校要复杂一些,需要统计人员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甄别、合并、计算等操作。②个别信息缺乏真实性。在独立学院上报的统计数据中,虽然数据关系正确,但并不能保证数据完全真实准确。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统计信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掌握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将统计数据与办学指标直接挂钩,数据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和发展。③统计信息口径单一。独立学院的统计信息更适合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和掌握一定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宏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实际办学中,一些重要的数据并不在统计的范围内,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但是在统计信息中往往被忽略。
2 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指标体系缺乏对独立学院的针对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已呈现出公办、民办等多种办学模式。但是,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产物,其办学模式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既不同于公办高校,又区别于传统的民办高校。但是在统计工作中,独立学院一般被归为“民办”一类,而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体系指标还不够完善。①多数指标未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信息的基本办学指标与监测办学指标共归为五类院校标准,占据了教育统计信息的绝大多数比例,划分标准没有专门针对于独立学院的相关指标做出说明。而独立学院是新办本科院校,在各项指标上势必会与公立办学有一定差距。②主体调查内容延用落后指标,不能发挥信息的服务功能。过去沿用的一些统计指标已经明显落后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步伐,不能反映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例如图书、语音室、多媒体等指标没有关照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
2.2 统计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从工作的流程可以看出,信息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信息准确性的检测程序。为了不被“停止招生”或者“亮出黄牌”,很多信息的填报上以凑指标为目的,难以保证真实性、科学性,于是上报结果时有些信息失真,没有利用价值。
2.3 统计方法落后。①信息化工作意识薄弱。目前教育统计信息工作还是以手工为主,主要依靠各相关部门基层的统计工作,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主要针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录入。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②统计口径与实际应用不完全匹配。独立学院的教育统计信息,主要是根据上级要求来完成统计内容,不能满足综合性的人事、教学、后勤等全面统计的需要,难以实现信息的整合,甚至个别信息只是简单罗列,高层次、有深度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内容滞后,可用性差。③信息资源功能单一。当前高校教育统计的数据除了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高校发展的功能之外,其实也是高校对外交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学校掌握所有办学信息,依靠信息进行前景预测,掌握发展动态,但这一功能往往被高校忽视。
2.4 统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统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进能主动接受信息化这一新的管理手段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必须趋势。
2.5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独立学院教育信息统计工作未引起上级部门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因为这项工作不属于一线管理工作,加之上报形式存在的问题,弱化了统计的功能。
3 推进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在办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改革指标体系。①建立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指标。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发展形势,对统计指标体系重新进行调整、更新和补充,同时对指标进行简化,增强信息的实效性。②完善主体调查内容。健全针对独立学院特点的主体调查内容,增强信息的实用性,在突出办学特点的基础之上,增强对教育统计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办学情况的管理。
3.2 完善统计工作监督机制。针对于独立学院,要完善法规,制定监督标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如制定《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公开条例》、《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保护条例》和《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监督办法》等。
3.3 加快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①成立信息化管理机构,增强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学院发展思路,总体规划、协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负责公共信息平台共享数据的建设和维护、负责学校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化业务。②建立教育统计信息数据库,细化信息分类。高校教育统计信息主要分三类:学生类、教师类、办学条件类。独立学院员工队伍组成复杂,教师类分为自有聘任教师与校本部聘任教师;办学条件类中的资产、房产等分为产权与非产权,非产权又分为租借用等情况。③加强信息采集的科学性。按照信息分类,将信息划分到各职能部门,信息来源由各职能部门负责采集,涉及到有共享的信息,以信息源部门的口径为准。④建立信息查询管理平台。拓展信息和查询的空间,开辟信息查询系统或者网络办公平台,使得学校的各项统计信息能够更好的管理与使用。设置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这样,既做到了关键信息的保密,也发挥了信息的实际作用,方便了数据的查询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⑤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对独立学院而言,教育统计信息的收集与统计,不只是为了上报,还为了通过分析统计信息,了解本校的情况,找出教学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独立学院的信息资源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资源。开发和利用教育统计信息资源,关键是要有一支人员精干、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因此要努力提高统计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注重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熟练使用统计应用软件,合理利用教育统计信息平台。
3.5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上级部门要制定起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健全的法规,提高教育统计信息中各项数据的权威性,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独立学院自身也要依据自身学院情况,制定各种制度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6 扩大统计范围,拓展信息应用。以教育统计信息应用性研究为契机,独立学院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实现管理与使用的功能。如“档案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办公用品领用管理”等日常办公。
总之,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及其信息应用,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课题,只有树立改革意识,优化工作方法,推动实践创新,才能是教育统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Z].200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在纯粹为了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人才已不能满足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尽管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丰富课堂活动,加强课堂交际来改善这种局面,但由于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局限性,大学英语的课堂仍普遍存在“老师讲得累,学生学不到”的尴尬境地。CLIL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采用语言、知识、能力并重的方法,将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实现了语言教育的多元化。
一.CLIL教学模式的特点
CLIL教学法源于欧洲中小学课堂,90年代开始在欧盟非英语国家教育领域广泛流行,在欧洲各国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CLIL取代了原来的ELT(Coyle,2006)。CLIL教学模式是以一门外语为媒介学习非语言内容,以学科内容为资源习得语言。其重点是内容,而不是语言本身。它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Communication(交流)、Content (内容)、Culture(文化)、Cognition (认知)。以内容为基础、文化为导向,交流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CLIL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既不是用外语对课目内容翻译后再教学,也不是将英语的系统语法知识改头换面之后嵌入到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当中。它是通过语言与内容的动态结合产生协同效应,使其整体的教学效果超越语言学习和知识教学的简单相加(Coyle,D.2010)。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流和运用,将语言作为媒介在运用中学习语言,无疑能将语言的运用能力发挥到极致。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的现状
在大部分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其课堂设计和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所听内容更是不抱有任何兴趣。在课堂中,学生感到焦虑,缺乏自信,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提倡以意义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旨在发展学生捕捉信息、理解信息和掌握信息,最后运用信息的能力(刘媛媛,2013)的CLIL教学模式无疑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良方。
三.CLIL教学模式在听力课中的运用
1.选取听力材料。在选材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尽量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世界前沿资讯、重大事件或者和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引入听力课堂。例如现在风靡的选秀节目、草根英雄都是可利用的材料。这些材料充分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贴近生活的原生态,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听力主题一旦设定,教师即可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获得相关信息,以便对主题有系统的了解。例如讲到sports可先搜集各类体育活动的名称及其英文、现今比较流行的运动有哪些等。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听力主题进行预测和讨论,为迅速掌握听力内容做好准备。
3.设置课堂活动。在学生对听力主题有了系统了解之后,教师课根据听力内容循序渐进地设置听力练习。例如一段较长的听力内容,可先帮助学生捕捉重要词汇,然后拓展到句子理解和段落理解。这样由浅入深,适度控制题目的难度,可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有兴趣来参与学习,从而学到新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听的目的是理解含义,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才听力活动完成之后应适当加入“说”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捕捉到的新信息的印象,从而巩固学习,加强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应注重多样性。比如:小组讨论、课前展示、演讲、辩论等形式。加强对主题知识的运用、概括和总结,从而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掌握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4.课后巩固。上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课后的梳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课后教师应安排学生之间围绕本单元主题交流,布置口头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大学物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高等工程专科各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实践性也很强,许多定义、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辅导教师要用以往的教学辅导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电大辅导教师来说,是个相当大的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心得,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最基础的概念、原理要讲精讲透
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是成人,基本都有工作和家庭、不像脱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备课要精益求精,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把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提炼出来,注重某些基本概念讲解。在辅导中,要反复强调常用的基本概念、定义、常用的基本定理成立的条件及结论,并结合典型的例题和实验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定理的实际应用。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实现多媒体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和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还能弥补实验设备的不足。如在研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三个方向关系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三个方向关系时,通过计算机动画研究过程,从而总结出三者之间遵循的规律。又如楞次定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这一论断不易理解,虽然做了实验,但还是一知半解,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展示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过程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关系,就可以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方式互为补充,对于语言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可以发挥多媒体的影视功能予以表达,有的内容又可以通过讲解补充。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化性常规教学,后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后进行总结性常规课教学,也可以多媒体课件插于常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二者的优势得以互补,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形式的多媒体的灵活恰当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先生、一张嘴的授课模式,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视听氛围之中,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体化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做好教学辅导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依据。根据开放教育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课程的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整、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每个学期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工作单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程度,根据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侧重面授教学或网上教学。
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基本情况介绍。这部分包括本课程的课程的性质、所占本专业课程的学分、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的等;二是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这部分包括课程的基本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知识点在教学上的要求等;三是课程教学媒体资源。这部分包括教学媒体的数量、内容及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在教学辅导和学生自学中的分工、如何使用等;四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这部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的运用、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等;五是教学安排建议。这部分包括面授辅导的内容、次数、时间及形式、实验安排、课程讨论和作业和期末复习等。一体化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检查、监督和评价过程,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形考成绩分析该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并且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
四、加大实验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验证与探索,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实验是使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可见,实验教学是《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白的道理是:实验既是教师教物理的重要方法,又是学生学物理的重要方法。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地教学,才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做实验中了解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展思维能力等,特别是对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
总之,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辅导教师的耐心支持服务是很重要的,不但要上好面授辅导课,还要随时随地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打开一条学习通道。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纪念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 周年专项课题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zkfh212)成果。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国家教育形式。经过30 余年的发展,以其开发性大、自主性强、效益性高的特点,满足了公民学习的需要,符合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已从制度创建初期作为一种补偿、补充和以学历教育为主向终身教育转型,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完善自学考试助学服务体系,探索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自学考试多元评价体系,近年来,各地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网络助学试点工作。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八十年代诞生的一种以高等学历考试为主的教育考试制度。她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形式之一。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发展,目前自考社会助学的模式已呈难以适应和满足学习需求之势,需要创新形式,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网络化教育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这是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网络化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Internet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网络教学更适合于自学考试考生,有利于为自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
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精神,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与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自考365 网校”合作建设并开通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平台”,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作为湖南省首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单位,在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宣传课程学业综合改革政策
作为首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各学院分管领导、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长沙市助学机构负责人和专干会议,学校专门下发了湘农[2010]44 号文件,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对湖南省关于在我校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的精神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深入领会。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试点工作也是自学考试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效,湖南农业大学采取了聘请专家到校讲解、组织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等方法,积极开展了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前期准备,使大家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再次,为了使得广大考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此次综合评价工作中来,湖南农业大学专门举行了有校领导、17 个学院分管领导、继教办主任、自考专干、各助学班班主任、学生代表等共200 余人参加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推介会”。
(二)积极组织考生报名,努力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
2010 年10 月首次报考网络助学的考生共有3223 名考生,分布在长沙、湘西及娄底三个地、市、州参加综合测试,合计参考4041 科次。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综合测评,广大自考工作人员和考生都没有经验,学校高度重视,以方便和服务考生为宗旨,成立领导工作班子,下设巡视组、考务组、技术服务组、后勤组,负责测评的具体实施,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了考生顺利完成测试阶段的任务。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网络助学平台,考生得到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广大考生普遍反映“英语(二)、法律基础与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课件质量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激发了许多考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测试、知识点测评与阶段测评及班级活动测评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考后数据分析,未参加网络助学的考生在政治经济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法概论等13 门课程的考试中表现平平,13 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只有43.8 分,而加入了网络助学的考生13 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却达到了70.7,提高率达61.4%。其中,考生们普遍反映较难通过的英语(一)和高等数学(一),平均成绩分别由原来的29.1 和25.1 提高至41.7 和40.6,可以说,网络助学平台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外,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通过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的契机。全校综合情况看,13 门课程参加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有4041 科次,合成前的平均通过率为44.9%,合成后平均通过率为65%。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形式对自学考试进行社会助学是时展和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面授、函授、广播等助学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时空限制。网络课程改革突破了时空限制,考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还可反复听课,不用担心有课落下,凸显了考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更加符合了自学考试的目标与价值。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理解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助学平台为广大考生提供了24 小时专人咨询及答疑,快捷方便;
2、名师授课,教学质量有保证。网络课程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容纳内容多等长处,在自考生和教学者之间建立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使各种教学信息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反馈,给自考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通过试点工作的充分开展,大部分考生反映,网络助学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多种媒体资源,形成立体辅助教学态势,创造良好的自考文化氛围,促进自考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3、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网络助学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更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下载符合个人能力的课程内容,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4、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化助学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规模,并降低教学成本;网络化助学有利于提高助学效果,提高自学考试毕业生的素质;交互式助学有助于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自学考试制度的吸引力。
(二)主要存在的不足
但从整个网络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考生在学习和管理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从试点学校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来看,网络助学学习时间过长,所需的多媒体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课程综合测评与学习脱节,综合测评难度大,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做完试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网络助学平台没有相关提示,不能及时准确的体现学习到了哪个章节或反应哪个章节知识点还没有学习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宣传,但仍有很多考生对这项工作一无所知,加之自学考试本身存在的点考与考试的不良风气,影响考生参加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积极性。
其次,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网络课程改革的报名方法比较原始,未能提供便捷的报考方式,致使工作人员的报考工作量极大;同时,进行网络课程改革后的组考工作量也较大,浪费机房电脑资源严重,致使各院校用于网络助学、综合测试的费用较多;此外,管理平台的功能欠缺,工作程序复杂,不利于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基本数据信息,督促学生学习。
四、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建议
作为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重要形式,网络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网络助学模式对于推动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解决自学考试个人助学考试通过率的提高,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会成为综合改革的创新和热点。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完善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
(一)上下一致统一思想,做好学生报名与学习督促工作
要全面动员有条件的助学点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工作,推广第一阶段课程学业综合试点工作的成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落实到基层。广大自考干事和班主任深入助学点、班级和宿舍,耐心的引导学生报考,但仍有学生对此政策,认识的不够,报名的积极性不够踊跃;报名后学生在学习时间测试、知识点测评与阶段测评及班级活动测评中存在不学习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一定要学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二)进一步灵活安排预约测试,做好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综合测试
本次综合测评考试首次实行考生网上预约,学校和广大自考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对组考的每一环节责任到人。办公室每一位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在组考前提前准备、清理好各种组考材料并分发到相关部门和人员,落实好各考区用于做考场的具体地点和机房,准备过程中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进度情况,以便对疏漏的方面及时补救。从4 月10 日预约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到考率高,成绩较为理想。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优势
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学业综合评价的网络助学平台,考生得到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精神,完善自学考试助学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要求有条件的地市自学考试助学点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工作,挖掘其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祥兰,刘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重新定位及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09(10):75-76.
一、引言
听力理解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然而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通常平均每周为1-2节。无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去教学生怎样听,而更多的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认为学生在接触过大量的听力内容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听力方面的技能,无需向学生讲授如何去听。教学中,多数教师遵循着同一种固定的模式 ——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磁带或光盘,提问/回答问题,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远远没有解决自己听力上的问题,进而对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丧失便成为了英语听力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很有必要在如何讲授听力课程方面寻找新的思路。
二、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
在学生中多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力理解成为学习者的头痛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 听力理解过程的认识
对于听力理解过程的认识多数学习者只停留在“听一段材料,然后能够知道材料里说的是什么,并能回答设置的相关题目”这一层面上,对于听力理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其实并不清楚。Howatt and Dakin 指出听力理解要求听者能够在接受说话者的语音、理解其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的基础上判断和领会其所说的内容[1]。要实现这一过程,听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听力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微技能。听力微技能包括:
(1)预想说话者会说什么;
(2)迅速猜测生词;
(3)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帮助理解听力内容;
(4)识别并抓住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
(5)记忆相关信息(做笔记或简述);
(6)识别话语标记,如:well, oh, another thing is,now, finally等;
(7)识别连接手段,如:such as,which等,也包括系动词、代词等 ;
(8)通过说话者使用的不同语调和重读方式判断说话者的意味和对话情景;
(9)推断相关信息,如:说话者的态度或意图等[2]。
总之,听力理解的目的在于测定学习者接受、理解、记忆音响信息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边听边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要边听边预想、边捕捉信息边对其筛选、边阅读题目边猜测又边抉择,这几“边”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要求想象、积极而相互作用的过程[3]。
2. 听力材料的特点
听力材料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听力的难度:
(1)属于音响材料,在听者耳边稍纵即逝,不同于阅读材料,阅读者可以随时回头阅读;
(2)其内容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街头闲聊、俗语谚语、新人新事以及不为学习者所熟知的情形,并且同一个对话中说话者时常改变话题;
(3)有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采访、日常对话等缺乏条理性,听者无法预测说话者下一步将会说什么;
(4)连读、失爆的语音特征使得听者难以辨别语流中的单个词汇,尽管若其跃然纸上再熟之不过;
(5)日常对话性质的材料中会出现大量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比如,用stuff来表示material ,guy表示man 的含义等等,有时还会出现俚语或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表达,比如句子成分残缺或累赘,这些对于主要接触正式的书面语表达的学习者来说自然是陌生的。
3. 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言语特点
(1)累赘语言的穿插
Ur 指出:在一般的会话或者即兴演讲、讲座中我们为了表达主题实际上说了许多不必要的话,表现为重复、重新措辞、自我更正、详尽说明、同义反复和加入一些完全不具备任何实义的表达,比如,I mean,you know等[4]。这种累赘现象是言语表达的一种自然的特征,这既有可能帮助听者理解又有可能对其造成听力障碍,这取决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这无疑为其听懂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但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则为其适应说话者的语音和语言风格赢得了时间。
(2)RP和GA两种不同的语音体系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是遵循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即英式的语音教学系统。然而由于大学阶段所接触的语音材料多为GA(General American)即美式语音系统的发音,因而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4. 学习者本身
(1)英语语音知识欠缺
问卷调查显示,65%的学习者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音标知识,73%的学习者对英语中的连读、失爆、重读、弱读这些朗读规则不了解,在自己的朗读中不会运用。因此,语音障碍成为其听力理解中的第一道“拦路虎”。
(2)英语语言知识不足
学习者对英语中的语言现象,比如一些惯用法和固定搭配往往不够熟知,积累不足。因而在听到这类表达的一部分信息后无法预测或猜测到另外一部分的表达。例如,在听到rosy这个词之后他们无法通过其习惯表达而直接预测到rosy后面会出现cheeks与其搭配;同样听到he flew into … 这样的表达之后不能凭借语感迅速判断结尾单词应该是rage这样的词。这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听力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有关背景知识匮乏
Anderson and Lynch曾指出: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史实、背景知识的缺乏会成为听力理解中的一个障碍,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传递文化的[5]。听力材料所展示的就是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缩影,如科技、风土人情、着名人物、历史地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各种社会问题等,而现在的英语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尤其匮乏。
(4)时间投入不够
英语学习者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阅读上,用于听的时间很少,所接触的听力材料很有限。在问卷调查中,84%的学习者坦言除了听力课之外,每星期用于听力方面的时间不足2小时,11%的学习者用于听力的时间为4小时以上,5%的学习者每星期甚至不足1小时。
(5)情感因素的干扰
语言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6]。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听力效果;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障碍中有情感因素的成分。主要的消极情感有:1)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不爱听”。2)精神紧张,“害怕自己听不懂”。3)焦虑, “担心考试成绩不好”。4)沮丧,“听了一遍,啥也没听懂”,“总不见进步”。5)缺乏自信,“自己听力太差”。6)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听着听着就溜号了”。
三、听力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听力障碍
通过以上对学习者听力障碍的分析,我们已经不难得出结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模式应该是在有限的听力讲授中,立足于解决学生听力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去听。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 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制定四个学期间的教学计划的重要性,基本上只是局限于完成听力课本上几个单元的听力内容与练习,如有可能适时地添加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材料。事实上,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听力障碍,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为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着眼于连续四个学期间的听力教学,每个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重心:
(1)第一学期:侧重于解决学生语音方面的障碍。通过大量的示范与练习使学生熟知英语语言中的连读、失去爆破、重读、弱读、语调、英式美式英语的差异等,训练学生的模仿跟读能力。
(2)第二学期:侧重于解决学生听力过程中的语速障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语言基础知识(如语法、句式、习语搭配等)迅速识别、捕捉语流中的意群,并指导学生利用对意群的掌握形成对整个听力内容的完整理解。
(3)第三学期:侧重于学生微技能的全面训练,尤其教会学生如何做到对听力信息进行处理、筛选和记忆,如何把握听力内容的主旨大意并能边听边猜测同时进行快速记录。
(4)第四学期:提高学生听力的综合技能,并加大听力材料在篇幅和语速上的难度。
2. 教师授课模式的转变
在这样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显然不能再同于以往,而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精听为主。听力课程的主旋律应该是精听,解决学生听的质量问题,不再仅仅是量的完成。教师应该以“慢镜头”方式向学生细致讲授听力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跟进反复的实际操练。对于量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加以解决。
(2)增进师生间的及时反馈。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比如复杂的句子结构、固定的口语表达、习语搭配等)以外,还要做到和学生共同融入到听力训练中,注重倾听个体学生的答案和解释,而不是全班的“合唱”,及时给与学生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并给与正确的肯定和鼓励,同时针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授课环节做及时调整。
3. 精选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应该确保它的原声特点,虽然这对学生来说很难适应,但至少也要从半原声的材料逐步过渡,做到循序渐进。材料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当前水平,难度要有阶梯性,否则将直接扼杀学生在听力上的信心和兴趣。材料形式应多样化。提供学生各种听力材料,并结合学生的课下时间充分实现泛听,以此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语音和话题,比如:演讲、广播新闻、电影/电视剧片断、日常对话、采访、英语歌曲等。
4. 听力练习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Ur就指出:为完成某一听力任务而设置的听力练习是最有效的,即要求学生根据所听的内容完成某些指定的任务,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听清、听懂了[7]。听力教师应针对训练内容设计有效的练习形式,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也教会学生各方面的听力技能,并能以此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听力技能解决问题。
(1)针对每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完成的微技能训练内容,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如:若解决学生语音方面的障碍,则可根据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语音特点以及学生在听该材料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语音障碍,就此设置练习,其宗旨是要学生熟知各种语音现象,并能在听力实践中从容应对。
(2)针对材料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听力练习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多项选择的形式,应根据听力材料所涉及的内容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检测学生对信息的捕捉和理解。比如:画示意图、填充图表/表格信息、对观点进行赞同或反对的表决、回答问题等等。
(3)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灵活机动的练习形式。比如,学生在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听力训练后,势必会出现短时的疲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电影等视频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于视频、利用说话者的口型来帮助自己进行语音和信息的捕捉。这种形式对英语听力语感不强的学生来说应该很有效。
5. 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问题
学习者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否则无论有多么完整的教学计划、多么丰富的练习,学生从中受益的比重都会大打折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资源, 而能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学习者当时的情感状态。Stevick, E. W.指出,当学习者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进入思维混乱、尴尬、绝望甚至愤怒等消极情感状态时,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8]。另外,有效的听力过程需要充分调动记忆功能。根据Stevick, E. W.的理论,情感可能给记忆带来混乱——人脑在处理新信息时,长时间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形成双向交流,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由于情感信息也与其他信息一并储存,当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消极情感与学习过程建立联系时,就会给工作记忆造成混乱,导致工作记忆中可用于处理信息的空间减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9]。虽然学习者的情感问题有其自身的因素,比如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消极情绪、厌恶等不良因素,但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消除情感因素对听力效果的影响。
(1)必须设置明确的训练目标。研究显示,强烈的意图和需要可以使学习者自主或不自主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并在大脑中反复回忆。
(2)提供良好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最优化教学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和心理上良好的气氛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效果,学生们在情感上就不会感到过分的紧张、惧怕、担心、委屈。” 因此,教师应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付出努力,比如:尽量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说话时的语气和措辞,把握好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的纠正尺度,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等因素。
(3)避免在学习者的学习环节中施加过多测试压力。有的教师认为增加测试环节能够对学生的听力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但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过多的测试无形中造成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Eysenck指出,焦虑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 焦虑导致紧张和害怕,紧张和害怕浪费精力和注意力; 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10]。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把握好尺度,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问题的设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
(4)正确使用评价效应。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应用延迟评价,即对学生的回答暂时不做评论,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结果的过早评价会捏断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发学生的心理不安和烦躁,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发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时机,最终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正如哲学家狄德罗所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此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
四、结论
有些教师认为听力是很容易讲授的一门课程,然而多数EFL学习者却认为听力是最难提高的一项技能。这种矛盾情形是不是表明在听力教学上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探索的方方面面呢?也许说“听力课程最好上”是指它不需要花费大力气备课,授课过程中只需播放语音材料、测试学生的听力理解就可以了。但真的是除了检验学生的听力理解之外,授课过程中就无事可做了吗?显然不是这样,作为听力教师真的应该懂得如何真正做到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技能,懂得如何通过有效的具体活动达到此目的,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听力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Howatt, A. and J. Dakin. Language laboratory materials, ed[M]. J. P. B. Allen, S. P. B. Allen, and S. P. Corder, 1974.
[2]Willis, J.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81.
[3]萧春麟,杨扬.实用听力教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7]Ur, P.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Anderson, A. and T. Lynch. Listen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随着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培养大学生较强的英语听说技能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而使学生掌握听说技能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目前,学生的听力水平尚不尽如人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听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好语音是提高听力的基础
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是基础。语音学不好,就不能听懂别人讲的英语,也无法使别人听懂自己的英语。据调查,历届大学新生在语音方面都存在相同的问题:(1)语音语调不正确。由于中学里对语音学习不够重视及母语方言的影响,不少学生入学时连字母和国际音标都读不准,因而对正确的发音反应迟钝,甚至怀疑。(2)不能熟练掌握重读、弱读、连读、不完全爆破等语音变化形式,影响了他们对听力材料中信息的准确获取。(3)不了解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主要区别,尤其是在听美式英语时不习惯,跟不上。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在每堂课前讲几个音标的发音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有错则及时纠正,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纠正发音;重视听力教材中的辨音等基础性训练;用美音领读、听写单词,鼓励学生模仿等,使他们尽快熟悉美音。
2.精选听力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每一种大学英语教材都有与阅读教程相配套的听力材料,但其内容安排往往比较程式化,未免让学生觉得单调。为此,教师在有选择地使用配套教材时,应辅之以其他听力材料,以扩大听力范围,丰富听力内容。在选择辅听力材料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2.1趣味性。兴趣是学好一切东西的关键。寓言故事和幽默笑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关心的事,如英语新闻,也往往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2.2难易度。语言学家Rivers(1978:153转引自Robinett)指出,听能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学习者经常听一些难度高的材料加以巩固和提高。当然,增加的难度要以各个阶段学生的听力水平为依据,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为标准。这样,不断增加的难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有效提高的目的。
2.3真实度。听力课上使用的材料一般都经过简化或改写,且说话者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总是把每个词说得很清楚,也不总是说完整的句子。相反,他们有时说话含糊不清,语速很快,语言不规范。为了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英语口语的特点,培养他们在实际交际中的快速反应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听不同年龄、场合、地区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2.4视听结合。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建立起多媒体视听语言实验室,并将其用于外语教学。作为较先进的教学系统,多媒体将以往单一的听音教室变为声像结合的立体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优越的学习环境,精心选编一些声音、画面清晰,难易度适中的声像资料,供学生上课使用。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大学英语课学时有限,用于听力的学时更是少之又少,每学期只有十七、八个学时。这样,课堂就成了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培养他们良好听力习惯的主要场所,需充分利用。
3.1预测能力。预测能力要求学生听前尽快浏览要回答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已知信息进行联想、假设、分析、推测将要听到的内容,从而提高听的主动性。
3.2听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初练听力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I must understand everything; otherwise,I can understand nothing.于是,他们竭力想听懂每个词,抓住所有的信息。遇到不熟悉的词句,便乱了方寸,结果错过了后面不少内容。其实,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听懂每个词。因此,听者应该有这样的信念:If I understand the whole,I don’t need to understand all the parts.
3.3听记结合的能力。听记结合是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下重要数字、人名、场所等信息词,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该项能力不但要求学生书写迅速,而且要求他们知道如何记、记什么。听记结合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听、记不能兼顾。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具体例子教给学生边听边记的方法,并进行专门训练,使他们逐渐掌握。此外,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速记符合。听记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听音时集中注意力,迅速抓住要点,增强记忆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4.鼓励、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练
听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仅靠有限的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坚持不懈的努力。一般来说,大学英语听力课每两周一次,这么长的周期,如果不在课下对课堂所学技巧加以巩固,提高听力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教师应做到:
4.1每周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听力作业,并定期督促检查。
4.2鼓励学生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影视;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大听力范围。
4.3为学生推荐好的、新的听力书籍、光盘、网址等,丰富他们课外听力训练的内容。
5.结语
总之,听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大量实践。
参考文献:
(二)体育理念。随着人们不断进行体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人们对于体育本身的理解和归属,在传统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念,对于体育而言,其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又是一种价值理念,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对体育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体育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导向。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理念与精神的教学分析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带动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的分析,全面的带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充分的体现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以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为基础,以此进行相应的分析,以便于真正的带动体育精神和体育理念的教学。
(一)强化理念认知。目前来说,所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无非就是对教学实际工作的一种支持,是精神层面的。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无法从认知层面对体育理念和精神进行深入的认知,认为教学行为才是最为重要的,忽视了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因此,针对于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精神的重视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认知,从多维度和多角度体现出体育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来转变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以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为主,突出教学中理念的认知。
(二)教学理念和精神中缺乏兴趣培养。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和学习的兴趣不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侧重。比如我国高校一般在大一的时候都开展了必修课程,其中包含体育基础和太极等项目的教学,在大二则多了选择性,体育课程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课学习的内容。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培养理念上注重人的培养,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更好的体现出培养的兴趣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在教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评价。保证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全面的带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结合目前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的结合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充分结合,全面地带动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的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精神对于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调动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四)教学理念与体育精神的完整结合。基于体育教学的根本属性而言,体育教学根本上是在传播体育精神,传授体育技能,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不仅仅要积极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领悟体育精神,在体育精神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和体育精神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学理念树立的基础,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精神的实践体现,通过体育教学理念能够很好的将体育教学精神与体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教学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精神的结合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带动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五)注重体育精神教学。体育精神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关键,体育运动中承载了友谊、进取、团结、友爱、积极、平等、公平等精神,其支持这体育运动整体的发展。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如何拓展体育教育,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来,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将体育精神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体育精神的积极性。并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更好的突出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
(六)优化体育理念教学。在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渐的偏向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的侧重点,以学生为侧重点,为教育教学工作找到最终的根本。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也在突出教学的根本性,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全面的带动教学理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