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11-02
茶原产自于中国,茶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植物之一,在我国古代时期,茶经由丝绸之路,经过大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国家所接受,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饮茶的文化。比如英国的午后红茶、土耳其的浴室饮茶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独具一格,然而,在各种演变饮茶的文化领域中,日本茶道因为其具有繁复形式手法,具有神秘深奥精神文化内涵,而被世人所尊崇和瞩目。我国的茶文化十分悠久,我国具有礼仪之邦之称,对于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研究,明确其人生哲学的文化体系,对于发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构建独特品位文化以及独特境界的文化十分重要,下面,笔者就对日本茶道及其茶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相关文献已经明确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四月时,朝廷召集了百僧到禁廷讲传《般若经》的时候,曾经经历了赐茶之事,纵观日本茶历史,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的初期,弘仁年间已经成为了日本古代茶文化黄金的时代,学术界将其称为弘仁茶风,弘仁年间这一个阶段已经成为了日本茶道发展起源的阶段。在室町时代中,日本出现了具有游艺性斗茶活动,斗茶活动成为了日本茶文化主流的活动,这一个时期日本出现了三大茶师,对于茶道发展以及茶道完善起到了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个阶段出现了古朴茶室,对茶具进行制作,并且对茶艺进行了规范,为日本茶道礼仪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5世纪末期,茶道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进行发展,成为了独立礼法,由此,日本正式确立了茶道。
经过一千多年漫长的历程,日本茶道始终伴随着日本人文文化发展以及日本社会文化发展而逐渐得到了完善,进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茶道内容、茶道理念、茶道流派以及茶道精髓等茶道的文化体系,从弘仁茶风、书院茶以及斗茶等等历史现象产生,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形成,都反映出了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已经从一种饮茶娱乐的形式提升成为了一种伦理道德、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以及一种艺术。日本茶道所倡导的典雅、纯净、朴素精神,将日本的茶文化提升到了道这一个境地,最终成为了日本民国生活中重要 的内容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代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茶道发展对于推动日本民族文化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的茶道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为突出的内涵就是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茶道精神的实质主要包括寂、清、敬以及和这四个字,从本质上说,从事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在做茶事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心静如水,如果心怀杂念,茶事就不会圆满,境界也不能够达到闲寂。
所谓的清就是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清对于身体以及其周围一切的事物都有美好以及洁净的渴求,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享受以及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进而能够愉快和轻松地进行生活。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才是日本茶道“清“实质的含义,也就是日本茶道本来的面目。茶庭院、茶具以及茶室等等也要将洁净作为标准,注重保持茶室以及其周围环境洁净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心灵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作茶的心境。
所谓的敬就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虽然茶席上面设有末席、次座以及上座等等席位,但是,这并不是身份象征,仅仅是茶室里面设定座位而已。由此在平等之中产生了差别,在差别之中又包含了平等,只有保证“和”这一个心态,人和人之间才能够相互尊敬。
“和”是指和谐、和气以及柔和的意思,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谦让,永远保持和的状态,茶事中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这一种统一和协调之美,将人们紧紧联系到了一起,这也就是茶事和茶会魅力之处。换而言之,其具备了物质和人协调的条件,正因为如此,茶主人对客人进行精心招待,客人也能够对主人用意进行真心体会,客人和主人之间彼此不分你我,十分和睦,在周到、热情的茶室活动之中,以心感心,由此产生来了十分和谐的气氛,这就是日本茶道文化“和”的用意。
三、日本茶道及其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道突出强调茶环境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在进行茶事的过程中,要求茶具、茶室以及茶庭院等等布置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与此同时,还要讲庄重、优雅以及朴实等等突出出来,进而烘托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天然水井池、别致休息亭以及幽深的茶庭院小路,都分别营造出了无尽环境文化韵味。日本茶室自身的精心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和茶主人自身细心周到的服务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人和物之间最佳的组合,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日本茶道具有人文文化,其人文文化主要体现在茶道感悟性方面,感悟性又体现到了品茶的过程之中。当茶主人进行送茶的时候,要求客人要回敬给茶主人四礼,这四礼主要包括对茶主人的热情款待感谢、对自己得到饮茶机会进行感谢、对同伴和长辈进行致谢以及对端茶人进行感谢。日本茶道自身就是使客人能够在礼仪规范之中体会到人间所存在的关爱,享受到人世间的美好,这已经成为了感悟性主要的内涵。茶事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十分浓烈的人文文化气息,人们在幽静恬静以及和睦的气氛之中,增加友情,提升自身文化的品味,同样为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注重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国策,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发展国家经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巩固政权以及塑造良好素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日本茶道及其文化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对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日]千宗 室.茶 经于 日 本 茶 道 史 上 的 意 义[M].日 本淡交社,1983.
公路真人秀
“对我来说,这是个命题作文,要思考的是通过何种方式,把万里茶道的伟大和蕴含的文化精神传递给观众。当时恰逢电影《后会无期》热映,于是我们借鉴了公路片的形式,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也给了我们灵感。”东南卫视总监助理、节目总制片人曹俭说。
茶叶和瓷器,是现今世界范围内,唯一能作为奢侈品和文化符号代表中国的两大元素。早在200多年前,福建著名的红茶“正山小种”,就由古时的茶商马队,行走“万里茶道”,历经13000多公里,经蒙古运输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再由那里输出到英国及全世界。
在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认为“万里茶道”是“17世纪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与中国在亚洲合作政策别强调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脉相承。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内容资源,通过何种手法表现成为东南卫视思考的重点。
曹俭介绍说,最开始《茶道真兄弟》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报备申请其实不是综艺节目,而是文化节目。“这个题材如此丰富,做纪录片也可以,但最终我们为什么选择用真人秀体现?一是真人秀如今比较热,观众喜欢;二是通过明星的视野,可以更好地把文化传递出去。只是坐而论道,收看的人就会少。”
《茶道真兄弟》是原创的节目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探索出一条新路,将人文内涵和综艺娱乐有机嫁接。综艺节目一定要有内核,在观众看过笑过之后,还能留下些东西。这档节目中所有的任务都跟茶有关、跟路有关。任务简单鲜明,围绕茶道文化,但娱乐的笑点也很多。”曹俭介绍。
《茶道真兄弟》共分13期播出,每周一集。除了真人秀部分外,还将无缝衔接一期拍摄花絮,并制作出一部上下集的纪录片。纪录片以节目为背景,采访了沿途中、蒙、俄的多位市长和专家,将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万里茶道”的相关历史及文化。
随着综艺节目竞争加剧,一线卫视之间的比拼更加激烈。那么二三线卫视拼什么?曹俭给出的答案是:以内容取胜,需要自主创业。“2000万元的投资,对于现在过亿的综艺节目来说不算什么,我们的摄影机数量、片比等数字都不是最多的。但是我们的节目,历经行程最长、纬度跨越最大、历史跨度最长。我亲身走完了全程,这条路比预期的更加波澜壮阔,真是江山无限!”
节目从青山绿水到黄沙漫漫再到白雪皑皑,自然风光的变幻中,融进了文化的变迁,为观众呈现出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和文化体验。
茶道精神
“茶为脉络,心是舞台”。一句话,道出了《茶道真兄弟》的精髓。
节目行程13000公里,上百人的拍摄团队,从福建出发,途经我国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省及,进入蒙古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的恰克图。
当年的“万里茶道”,承载了“货通天下、利通天下、德通天下”的功效;今天,节目承载了展现我国武夷山正山小叶红茶、湖北赤壁青砖茶等六大生产、制茶的工艺,更体现了沿途地区的历史、人文风俗风貌。
节目第二期中,三位明星在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制茶地――武夷山红茶发源地----桐木关青楼,用了4个小时亲身体验“毛茶”的制作过程。因为茶叶要呈现松木的香味,所以需要烟熏。青楼的设计非常合理,下面为烟火熏烤而设计,上面则用来晾晒茶叶。繁琐的手工工艺,几乎让这三位明星“累瘫了”。以前从不喝茶的付辛博表示,今后会用心品味每一杯茶,没想到茶叶来得如此辛苦不易。
通过自驾行驶,三位明星一路下来几乎成了半个茶专家。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还帮助俄罗斯的孩子们了解中国茶文化。三人收集到的国内六大类茶礼,更被俄罗斯恰克图博物馆永久收藏。在1月3日的节目开播仪式上,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东南卫视一起授予了三位艺人“茶文化宣传大使”的荣誉。
《茶道真兄弟》获得了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的认可,它们与东南卫视联合出品了这档节目。中、蒙、俄三国还签署了十余项协议,共同发起了将“万里茶道”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娱乐承载
节目由东南卫视团队和上海幻维联手制作。东南卫视负责前期导演工作,拍摄和后期剪辑则由经验丰富的幻维团队操刀。节目整合多方面优势资源,呈现出与当前荧屏大多数综艺节目不一样的品貌。因为要承载更多的人文内核,此节目的投资金额只有1/3用于明星邀请,其余大部分都投在了拍摄和后期制作上。
虽然明星费用不高,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很好。节目邀请到了歌手兼主持人林依轮、新锐演员兼歌手付辛博、台湾人气偶像李威这三位性格迥异、试图自我突破的男明星,重走“万里茶道”,探寻旧时荣耀与今日繁华。
曹俭介绍,“这档节目为什么选3位男明星,因为只有通过一路的艰苦历练,才能体现出男人的真性情。这三位明星有比较明显的代际关系,能吸引到各年龄层的观众。在蒙古原始牧区,两天内没水没电,气温零下20多度,条件非常艰苦。牧民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是跟主人睡一个帐篷,本来导演组还担心他们不肯睡,没想到这几位艺人都非常配合。”
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表现日本人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茶道,即品茶之道,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与思想道德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其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日本茶道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熏陶,它在饮茶过程中使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伦理思想,同时通过饮茶品味人生哲学。
1 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八世纪,茶及茶文化就随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承袭,并结合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日本人的独特个性,形成具有日本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据日本《茶经详说》中叙述:“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召百人僧侣入内讲般若,次日行茶礼。”由此可以看出,茶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来自天朝上国的珍贵药物,极为珍贵。由镰仓时代开始,由曾留学中国的荣西禅师将品茶文化带入日本,荣西禅师通过对中国《茶经》的研究,写出了《吃茶养生记》,该书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饮茶的专著,这也为日本的茶道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当时,茶叶与饮茶只为上层社会所专属。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直至正庆时代,在日本民间便兴起并流行“斗茶”。茶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日本室町时代,此时茶树被普遍种植。随后,大应国师和一休和尚将饮茶仪式传入日本,在继承和发扬饮茶文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将禅道融入饮茶活动中,形成了典雅的品茗形式,开创了“茶禅一味”的草庵茶文化,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到安土桃山时代,在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为核心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在千利秋时代大道繁荣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日本茶道文化。即便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日本上层社会的引进和在普通民众之间流传发展的基础上,使茶道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真正流行于当今日本的茶道则是在16世纪由茶道大师千利休所创立,千利休继承了前人在茶道文化中的修养,创立了强调环境幽雅、追求器具之美独具日本风格的正宗茶道流派――千家流。千利休去世后,由其后代继承其茶道技艺,分别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传至江户时代,建立了“传宗接代,不出祖流”的“家元制度”,“家元制度”为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当今的日本茶道流派中,最著名、人数最多则是“里千家”流派。如今,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其中的三千家最为出名,除此之外,在日本仍存在着很多非主流的茶道流派。虽然每个流派之间的形式、手法不一,但总体来说,在思想精神追求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虽然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以及茶道中众多名家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在当今的日本,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使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竞相追逐。
2 茶道的文化内涵
十九世纪,日本的茶道及其文化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广泛的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现代生活的日本人来说,茶道是集精神文化、道德修养、审美与社交相结合的行为活动,如今的茶道文化体系已涉及艺术、宗教、哲学、经济甚至是政治等广泛的领域,茶道文化体系已成为体现日本综合文化特色的主要途径之一。禅宗思想对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深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禅宗的思想基础上还包含了儒家、道家和神道等其它门派的不同思想。虽然这些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但最终还是以千利休的禅宗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清、敬、和、寂的精神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真谛之所在。首先,清所体现的是日本的民族习性人们试图通过对茶室、茶具的清洁要求来达到对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正是千利休在其《南方录》中提出的: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追求清雅的环境要求。其次,敬是茶道文化中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部分,指参与到茶事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即所谓禅宗佛教“心佛平等的精神”的体现。在等级区分严重的封建时代,这种追求平等的精神文化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这种追求平等的品质在日本神道精神中也有体现。在日本的道德礼仪中,“敬”不仅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同辈的敬爱,同时,“敬”在日本人眼里也是“礼”的同义。在现代日本社会生活中,“敬”、“礼”无处不在,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人本从小便接受严格的行为规范教育,既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也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言行谨慎”的民族个性特征。第三,和即和谐,是茶事过程中行为与内心的和谐与和悦,是人与人之间追求心灵和谐默契的表现。使人们希望通过品茶进行思想交流,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正所谓以和为贵,茶礼、茶乐乃至茶艺,无不广助人道之和,此乃人生哲学之真谛。有学者认为,和乃是贯穿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日本价值观的体现。最后,寂即放下心中杂念、思虑,达到心无所念想的心灵境界。寂与清合为清寂,是指人的内心从心有杂念至内心无虑的清净心灵的过程,茶道则是达到该境界的有效之手段。茶道之“寂”便是不与俗世同流之意,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终之境界,即是茶道存在的意义。饮茶之人在茶道过程中独享寂静的个人世界,与世无争,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归属,是人们新的价值追求的起点。
3 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1 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讲求“大和”精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来源于其岛国特征、中国儒家思想及现代西方文化。从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可以看出,日本这样的一个由他国文化发展而来的民族,如今形成了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正如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纯净思想境界,以达到磨练意志、提升品性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已成为提高本民族精神追求、完善民族意识形态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工具,茶道的境界也是日本民众渴望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
3.2 对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日本茶道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日本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日本许多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中都有专门的教学课程,这在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正因为如此,日本茶道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人不断发展期传统文化艺术的途径。青年一代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文化艺术,继而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因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技术特性。此外,随着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通过日本的茶道了解、认识日本民族,也为日本文化的发扬光大铺平了道路。
3.3 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独具日本特色,为此也吸引了世界众多游人对日本及其文化的目光,极大的发展了日本的文化旅游市场,提高了日本旅游及外汇收入。其次,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日本茶道及相关产品成为世界了解日本的途径之一,也使得日本的茶经济迅速发展。最后,日本的茶文化不H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茶、茶道及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日本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台湾茶艺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又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形成独特的台湾茶艺文化
1.追溯台湾茶艺的由来,最早应发源自中国广东潮洲的工夫茶小壶泡。据史料记载1662年郑成功,当时郑氏的官员、部将以及来台的垦荒农民,多为闽粤人及江浙人,都有饮茶之俗,如明郑时期沈光文,是位爱饮茶的浙江文人,在台湾创立“东吟社”,写过茶诗:“秋到加餐凭素字,更深吸露饱空华,明朝待汲溪头水,扫叶烹来且吃茶”;乾隆年间周澍从台湾返回内地后,写了:“寒榕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雾重瓦沟鸣”,并注解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必先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可见当时闽粤工夫茶已在台湾流传。
2.台湾自70年代末起,经由无数本地茶人、茶会、茶馆的专注钻研传习延展,点点滴滴融入了佛教禅宗观照、台湾现代生活氛围、以日本茶道模式为主体;到现在,已然转化演绎成与本来源头全然互异的一套包容极广的饮茶与生活学问,形成了独特的台湾茶艺文化。
(二)大陆茶艺文化源于唐前茶饮,兴于唐烹宋点、创新于明清瀹饮,伴随台湾茶艺概念的出现,形成了以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为主的茶艺文化
1.《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采摘并利用茶叶了;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反映了西汉饮茶成风,而且还有专门的用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文人杜育写了《F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蕨生F草,弥谷被岗”这是一首专门写茶的诗赋,涉及茶之性灵、用水、择器、观汤色等各方面。可以看出,茶已不是简单的用于解渴、提神、保健需要,还具备了冲泡、品饮要求,标志着中国大陆茶艺形成。
2.《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博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可见唐人饮茶就有一定的观赏性了;到了宋代更是流行点茶、斗茶,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形象描绘了分茶表演:“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奇奇怪怪真善幻。”因此中国大陆茶艺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3.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饮用散茶后,逐步形成了瀹饮法。这是我国茶艺文化上的一次创新,同时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它是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品茶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4.当20世纪70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后,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提出“茶艺”一词,并被广泛接受,同时传至香港和大陆。
二、台湾茶艺文化与大陆茶艺文化的关联
(一)茶种、制茶方式的关联
据文献记载,台湾栽培茶树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台湾现在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的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的闽茶品种,被称为“唐山”茶种过台湾。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中也提及“台北产茶约近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相传植。”
(二)冲泡器皿的关联
以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茶道教室”所配备的茶具为例,多人用泡茶器具包括:茶壶、壶垫、茶船、茶杯、杯托、茶盅、茶荷、渣匙、茶勺、计时器、奉茶盘、茶巾、茶拂、备水器、茶罐、品茗杯、闻香杯等,大陆在80年代开始兴起茶艺文化时,还未涉及闻香杯,后来随着台湾茶艺文化在大陆的传播,现代茶楼为了更好的体现茶香,也纷纷使用闻香杯。尤其是台湾早期流传的工夫茶的茶艺表演对大陆茶艺表演程序的创作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茶道精神的关联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但无论两岸茶艺届如何定义茶道精神,最终都是指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
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感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概括为“正、清、和、雅”四字,打造“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文化空间氛围是国人精神结构中的一种历史情结,一种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原型图式,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温煦的阳光,这颗文化与艺术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67-01
日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因素,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极具特点的饮食文化,包含了整个民族的宗教思想、文化准则。日本艺术与饮食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都深受禅宗影响,两者之间的共通性不言而喻。
一、对物的原始形态表达
日本饮食的特征重要一点就是保持食物的原味,调味则不能过分,食物造型简单却不乏精致,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人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常食鱼类,日式料理大部分基本保持鱼的原态,一方面原因是起初技术落后,捕捞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冷藏技术没出现,储存量不大,以至于就加上少量酱油,盐等调味,人们觉得就是很难得的美味。由于处在湿润地区,植被比较丰富,导致人们对四季植物变化及气候有着细腻的感触及分辨能力,对食材的调味极简,这又强化了人对味道细腻变化的体味。
艺术流派中的书道,也同出于禅宗,同饮食的古朴风相同,书道的字体大多古朴但不凡力量。公元六世纪,圣德太子推行吸收汉文化,汉字这种线条的独特组合形式流传到日本被称之为“书道”。圣德太子本人也有极高的书道功底,他的字体结构严谨,规整,是书道历史上最古老的名篇之一。奈良,平安时间,大批遣唐使者将在中国受到的影响带回本国,形成具有名族特色的书道体,反而影响了世界。
二、对形和色的极致讲求
日本料理的原则之一,是刀工胜于火工,刀工的好坏决定了料理是否精良。只有刀工完胜,才能让某种食材装盘是薄厚一致,整齐划一。关于对食物的盛装,在日本叫做“盛付”。某一种盘子摆放某一种食物,那是及其苛求的地步。食材的颜色搭配,往往比食物的调味更加重要。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16世纪的战乱,当权者为了炫耀权势,特别注重颜色装饰,构图与配色,狩猎派的画风由此诞生。17世纪的宗达光琳画派更加注重颜色的装饰,从而从艺术的角度深刻影响了料理造型与色彩的形成。发展到18世纪,加入了茶道质朴风的影响逐渐形成带有禅宗风格的料理,色彩并不艳丽,但会有几许鲜艳的颜色,和谐又引人入胜。
日本园林中枯山水形式又绘画发展而来,与饮食文化同受禅宗思想影响,都是给体验者或者食客一种禅体验,在你身处其中,情景交融,怀疑是真是假的时候,自然而然进去了禅体验,从而进入“悟”的境界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一统。园林的外部即是“形”,内里则是“心”,体验者在瞬间洞彻禅性即是“悟”,一个有限的、封闭的空间,却呈现出万千意境。枯山水恰如其分的设计,是自然景观形与色浓缩的完美表现。即使没有山没有水,也能让置身与其中的观赏者身临其境,产生一种不言而喻的教化力量。它构思奇特,运用的是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沙砾取代大石,以石头比作大山,软绵的白沙铺垫其中,枯山水风格是对现实景观的浓缩再强化,精致的灌木,点状分布的石头,片状的白沙,让你不经意的联想到白云围绕的山峰,形与色产生的平衡与律动,空间和视觉上的差异,给人们强大的精神震撼,即便那是静谧的不能再静的环境。
而在日本的现代建筑中,对形的追求也同样的无止境的。安藤忠雄的巨大几何体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建筑的构架而存在,也是周围风景的框架,与自然的光线结合,阴阳冷暖,形成独特的建筑体量感。
三、对器物和环境的高度要求
走进罗浮宫匠新装修的酒窖,恍然间仿若穿越了时空的夹缝,来到了18世纪的英国古堡,古朴的实木长条桌,两旁整齐的排列着高背木椅,桌上的餐具整齐排列,银制的烛台熠熠闪闪。旁边墙上的红酒架上陈列着一排排整齐的红酒,穹顶下古朴的铁艺吊灯里灯火散发着点点温暖的光,壁炉里仿若燃烧着历史的尘埃,星星点点。然而,让人诧异是,那实木桌、实木椅子、实木酒架以及实木壁炉上大小不一的黑色圆洞是怎么回事,这样“有残次”的木材为什么还能做成家具呢,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样的“千疮百孔”却给人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与和谐。仔细询问之下才知道,这是船木家具。顾名思义,所有家具的原材料都来自于古老木船的木板,经过特殊的烘干、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因为古船木板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材料,而且世界上也找不到任何两块一模一样的船板,因而每一件船木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通常用于做家具的这类船本身年代比较久远,船龄一般在60年以上,上百年的更是常见。旧船的船木是不可再生资源,取料又极其不易,好的旧船木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它注定不能实现批量化生产。近年来随着市场渐渐认识到船木家具的价值,船木家具的收藏价值渐渐的也体现出来。更是作为实木家具领域的工艺品被眼光独到的收藏家所喜爱和追捧。
古船木在材质上一般选用优良的硬木,主要有铁力木、石椎木、楸木、昆甸木、等等.经过海水几十年的浸泡,海浪无数次的冲刷,这样木材打造出来的实木家具,被赋予辟邪与吉祥的含义。另外,海船自身体积大,所以一般都是生长百年以上的原木,其平均直径达到6米,高度超过50多米。经过长时间风雨洗礼和海水浸泡过后的船木,获得了更多普通木材所不具备的功能。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一般木材沉重很多。这些船木家具普遍具有防水、防虫、耐高温、抗腐蚀等功能,质地更加坚硬、不易开裂和变形。
很多时候,从旧船拆卸下来的船木木板块经过海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浸泡,早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上面满是斑驳的锈斑。岁月在它上面走过的痕迹清晰可见。只能说,它,只是一块扔在大街上都没人愿意捡起来的烂木,一块朽木。但是朽木经过技艺巧妙的师傅之手,去其糟粕,手工打磨修饰之后,再由独到的设计师设计开发就实现了它的华丽转身,它是实木家具界的特立独行的代表,只能用“神奇”两个字来阐释一件工艺品的诞生,船木家具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精力。船木家具饰面不用油漆涂饰实木家具表面。这样既维护了原素材在自然纹理、质感方面的发挥和彰显,又保持了产品的绿色环保性和人木沟通的亲和力。
人们喜爱船木拥有特别的纹理与颜色,例如那些有着像被火烧过的黑色块,及分布不规则的大大小小钻孔,因为它们是自然形成的。船钉经过海水长期浸泡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的锈斑就会不断渗透到木材中,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然而又美丽的黑色纹理。
罗浮宫匠所经销的淳霖轩船木工艺家具线条粗犷厚重,呈现出一种返朴、厚重、低调、奢华。大量作品中尽显船木原貌中的伤痕、孔洞、沟壑和沧桑,体现出了一种不对称的原生态风格。质朴归真,超凡脱俗,与明清实木家具标榜的中式传统风格不同,没有那种高堂明镜或士大夫的庄重、凝练,不追求等级森严、光洁精致的礼治秩序;所营造的氛围也不同与“欧陆风情”,与意大利、西班牙或维多利亚风格相比,谢绝了洛可可式的繁复堆砌与雕琢粉饰,不与古典宫廷的金碧辉煌、华丽典雅的贵族气为伍。这次他们主推的红酒酒窖经典家具,更是能够将自然与人很好的融合其中,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岁月的沉积与历史的沧桑。
如果说,红木是高贵大气,那么船木无疑就是低调奢华。让人在沉静中感受它的温润与美,每一块船板从木材生长到最后成为家具,都大概要经历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两百多年的岁月变迁,才是船木最宝贵的价值!因而一直以来,船木家具都是一种品味与个性的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解船木产品。据传说,当今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皇办公室的桌子,就是用老船木制作而成。拥有了船木也就相当于拥有了总统和女皇般的感受!何妨一试!
高端大气浑然天成
纯木质茶台返璞归真
与红酒酒窖相呼应的就是罗浮宫匠的茶艺系列,采用原生整块木料进行加工,保留木料最真实的文理,细腻的木雕手法,浑然天成的设计创意都使得罗浮宫匠的茶艺家具高人一头。一进入茶艺家具展厅,就仿若走进了森林,坚实粗壮的家具上精心雕琢的工艺就像一朵朵正在盛放的话,让人觉得放佛声音大些就会惊了这难得的艺术品似的。门口摆放着国家工艺大师张木芳的花梨根雕作品八马奔腾的根雕作品,对面则是用紫罗兰木雕刻的龙凤呈祥,每一个细节,每一细节都生动无比,活灵活现。仿若随时都可以突破形质的拘束,变成真的!里面一个一个的茶艺展间各有特色。朴实厚重的木质茶台如玉似石,敲击之下,依稀有的金石之声。
随着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茶道的喜爱也日益增长。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而中国的茶台茶摆吸收了儒释道的各种元素,崇尚自然、淡雅、宁静与和谐。自古中国人对于茶道的享受更多的是欣赏环境、礼法与茶艺的有机结合。罗浮宫匠也正是要将这悠久的茶道文化引进到自己的产品中来,赋予茶台茶摆以新的灵魂。对茶道与茶室设计进行一次全新的理解与阐释。而一个好的茶台往往能够给人们一种即使身处斗室,也仿若回归自然之感。
罗浮宫匠的茶台多是整块的木料或者根雕制成,,原料大都是百年以上的树龄的木材整体切割加工而成,长短不一,却无一不是精品。既有仿古的明清样式,也有深居现代设计之感的潮流产品,材质更是丰富多种,有花梨木、黑檀木、巴西花梨木、缅甸花梨木、黄金樟木、紫罗兰木等高档木材。
花梨木是红豆树的一种,荚果9月成熟,种子鲜红色,也可称为“红豆”。木材坚硬,是制上等家具和细木工用材。明代《东瀛朝贡典录》记载: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产于中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产于南海诸地。花梨木具有止痛、抗沮丧、、杀菌、杀虫、激励、补身等功效。
黑檀木则是印尼国宝木,生长在印尼赤道旁的苏拉威西石头岛上,地处热带地区。终年干旱,树木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成材缓慢,需数百年以上。入水即沉,木材结构极致密,材质硬重且均匀,木材黑色夹有灰褐至浅红的浅色条纹,耐磨及干燥后不变形,含油性高,遇高温后有明显的出油现象,精细抛光后略有透明感,不易开裂。质地硬度极高,不易磨损,新木颜色呈紫黑色,略显山状走向木纹,老木呈纯黑色,基本无木纹。木料纤维细腻,无毛孔,耐潮湿,即使遇水后用干布擦拭也可恢复其光泽。印尼黑檀木、印度紫檀木、海南黄花梨木,三者被公认为红木之首,极具有收藏价值。
缅甸黄金樟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生长期缓慢,硬度较高,不易磨损。同时,它还含有极重的油质和铁质,这种油质和铁质使之保持不变型、防酸碱,而且特别防潮耐腐,更为神奇的是它刨光后的板面颜色,经过光合作用而氧化成金黄色,且颜色随时间流长而越加高贵。正因缅甸黄金樟具有如此优良特性,形成了它是高档木材中的首选极品,它是缅甸三大国宝(玉石、黄金樟、柚木)之一。在欧洲,缅甸黄金樟用来制造最豪华的游艇、住宅;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甲板就是缅甸黄金樟辅设的,虽受海水百年腐蚀,至今仍然很好;上百年的大教堂和古建筑亦都是缅甸黄金樟做地板。上海滩那久远漂亮的建筑物(如汇丰银行、海关大楼、和平饭店等)几乎都是用缅甸黄金樟做柱、扶手、地板,虽经历百年沧桑,却依然完好如初、亮丽如新。
紫芯苏木,俗称紫罗兰。木材强度高,质重硬,干缩小。加工略难,刨、切、着色、胶黏、抛光、油漆等性能良好;干燥慢,略开裂和翘曲。结构细致,材人,有光泽,无特殊气味,纹理通常直,有波状或交错,木材重至甚重、强度高,甚耐腐,抗酸、抗白蚁和蠹虫危害。心材新切面为浅褐色,以后会逐渐氧化转为紫红,深紫色至紫褐色。因其天然而特有的紫色,极为少有,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就如黑色的郁金香与紫色的玫瑰一般非常难得,被称为“木中紫罗兰”。为了获得这些珍贵的木材,罗浮宫匠有专门的采购团队长年在国内外各地进行专业采购挑选,他们的原则是:“只做最好!”
他们将最好的家具以及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每一位来到罗浮宫匠的顾客。同时他们还有众多高档欧洲风格、东南亚风情、中国风味、美洲风土气息的产品,同时他们每件家具都是按照中国古代鲁班尺的方式打造的,因而有着深厚的吉祥寓意。为了把每一种家具的风格体现的尽善尽美,罗浮宫匠家居会免费为每一位顾客提供专业的软装设计方案,从家具到墙纸,从窗帘到花草摆设,让顾客真正体会到贵族式的享受!同时,对于罗浮宫匠售出的每一件家具,都有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为顾客提供免费的优质的服务。包括进户安装即将家具完好的送到客户的家中,并按照专业的方法进行安装摆放。然后还定期给客户家中的家具进行保养维护。
罗浮宫匠家具在东三省发展五年多,受到的各方赞誉无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都堪称行业内的佼佼者。
相信您只要选择,就绝不后悔!
一、四川的茶馆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源远流长。巴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茶胜地之一,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惯,有谚语流传:四川盆地“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茶馆可谓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老成都早已演变成独一无二的“茶馆文化”。可以这么说,茶和茶馆在四川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象征。茶馆文化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与川茶息息相关。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地形盆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广阔的丘陵地带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排水性,再加上酸性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川茶的“孕育”。宋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叶著作,其中记载了唐代时期全国有名的五十多种茶叶,有十几种就是出自四川,可见良好的茶叶是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二)与当地的茶馆有关。在四川,茶馆随处可见,成都这样繁华的省会有高档的茶座,偏僻的乡村里有简单的茶摊,公园里有茶坊,大W里还有茶园。茶馆也分大小,大的有上千个座位,这种地方一般还有评书或者变脸的娱乐活动,小的茶馆也就三五张桌子,一般设在自家小院,来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朋好友。舒新城在回忆三十年代的成都时写到:“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可见,茶馆是老成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一直高举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扬“仁”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来访,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话,主人会亲自给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馆,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来饮茶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风俗习惯,四川人的饭局,要是主人遇上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开车的情况,总是以茶代酒来表现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说一些祝福的话,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和大方,在敬茶的过程中,要彬彬有礼,然而客人也需礼貌地以茶回敬,礼尚往来。
儒家思想还主张“和”,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茶文化里最核心的茶道精神恰巧也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这里的“和”既要要求茶器、茶品与中庸之道相和,还要求茶客的人品合于中庸之道。因此,作为一个喝茶爱茶之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且在饮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人的沟通,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四川茶馆都是以舒适为主,布置相对来说都较简单,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铜茶壶、青花瓷茶碗等。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客人们品的都是“盖碗茶”。①制造这样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围能给喝茶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如今的成都茶馆发展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为了使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现代的茶馆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馆发展成为了商务休闲娱乐的高级茶楼,是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服务专业;(2)茶馆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闲来没事的时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将或扑克,就可以娱乐一下午;(3)茶馆也是老人们聚集得场所,比如,养鸽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中山街鸽市附近的茶馆,同时业余川剧爱好者是茶馆中的另一类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定期到茶馆聚会唱戏。
以儒家的中庸、和谐为主,提倡节俭、朴素,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茶道精神。成都的茶馆儿,多以竹子为棚,搭配竹桌、竹椅,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泡茶选用的茶叶多以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为主,茶香四溢,且价格实惠,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能让茶客们度过美好的一天。
三、四川茶馆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虽然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缘分可以说是最深的。四川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道家的自然观②乃道家学说的精髓。道无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朴素的天性决定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质。茶本是生长在川谷之间的野生之物,现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要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不允许在茶汤中添加香料。川茶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采摘者保留了茶原本的特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的东西。就比方说,味醇干鲜的蒙顶甘露茶,产自四川名山蒙顶,采摘细嫩,保留了茶本身紧卷多毫、叶嫩芽壮的特点,另外还有茶馆常泡的碧螺春、铁观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不仅如此,成都老茶馆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用来泡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盏,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次。这样一来,泡的茶能够保留茶本来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说“大巧若拙”。自然之美③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美学原则也影响了茶文化中的茶艺审美,具体表现为茶具的选择和茶馆的布局上。道家的自然之美体现在茶器上的审美要求就是朴素之美。四川茶馆儿里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精巧的盖碗茶具,色彩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淡雅的青花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犹如中国水墨画的黑白相间,表现出简素的审美风格,显得纯净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实用又美观,宛如一套艺术品。另外,成都的茶馆儿,多建在大树公园等环境清幽,景致较好的地方,布局虽简单,但是多以竹为棚,摆满竹桌、竹椅,让茶客们有一种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感觉,置身喧闹的都市之外,能忘却烦恼和不好的情绪,获得一份难得宁静平淡。同时,让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舒服和惬意。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这样的评价。
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④。在道家贵生、养生思想的影响之下,茶文化开始更加重视茶的功效和作用。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最钟爱的食物就是火锅,同时川菜大都以辛辣的口味为主,吃完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老茶馆儿里,总是会泡上一壶好茶,喝几杯,起到降火祛湿的作用。还有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茉莉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养生又美容。
四、四川茶馆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侣的活动,禅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都有一个被称为“都市中的心灵乐士”的大慈寺禅茶堂就是禅茶相通的代表。禅院、阳光、香炉、树荫、瓷碗花茶,在喧闹都市中,为茶客们提供一份淡泊宁静的氛围与心境。所谓“浮生如斯,光阴翦然,每叭宋熟何处,往往只在一饮中。”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四川的茶馆里,有一绝就是“茶博士”⑤们的茶艺表演。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这样的寺庙,也是有众多茶馆存在的,随处可见他们的表演,_到了“禅茶一体”的境界。同时“茶博士”的斟茶技巧⑥,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茶与禅还有着共同的地方,体现在“悟”上,所谓“凡体验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动与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馆儿,就有坐禅饮茶、以茶供佛这样的活动,并有评书人讲解禅门茶礼。
儒释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结合,丰富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的内涵。茶之为饮,茶馆的兴盛,既营造了一种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有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体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老成都的茶馆精神值得发扬,四川的茶馆文化也值得传承。
注释:
①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用来承托茶杯的盘子)三部分,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倾倒。
②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③“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为美,在艺术手法上讲究朴拙,反对人工雕琢,在艺术风格上追究浑然天成的基本原则。
④所谓“贵生”,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贵生的真谛在于把自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⑤所谓“茶博士”不是现代意义上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那些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茶馆儿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得名于陆羽的《茶经》,他们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因此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茶艺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现在掺茶技巧上。
⑥“茶博士”的技巧: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因为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与碗口平齐的,碗外也无一滴水珠。这既是一门绝技,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托一大堆茶碗来陈列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只见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得惊人,甚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毕,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刘一玲.茶之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王卫国.喝在民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05.
[3]姜洁,王庆岭.我爱四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
[5]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
[6]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2013.
[7]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J].福建茶叶,2015(5):67-68.
[8]汪帮宏.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J].北京商报,2015.
[9]释仁空.浅谈禅茶文化思想和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关键词 茶道 人道 静美
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布朗人在面对族人受到瘟疫席卷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茶的医疗效用,用它拯救了这个民族。从此每年的4 月16 日、17 日,布朗人会举行大型的茶祭,在山顶呼唤他的名字……一片树叶随风飘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但是来自同一片叶子,却能调出千变万化的香。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从神农的手中开发,鲁周公也曾提到过,而在唐朝兴盛,到了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家都清楚茶的功效和作用,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三足鼎立的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爱好者遍布全世界。全球已知共有50多个国家正在种茶,追根问宗,全球各地起先所喝的茶叶、工艺技术、礼仪风俗等等,都指向一个来自东方的泱泱古国—中国,中国也因此被美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的西南地区最早开始产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国家,其茶史历经几次变化。
茶最开始被民间当作药用。《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原名荼),这句话中提到在公元前2737-2697 年间茶被神农氏发现且推广,之后逐渐开始用作药材使用,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当作人们业余消遣休闲的饮品,并没有明确资料,只有公元前59 年《僮约》文中说到了“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一些类似于当作饮品的记载。
后来,茶开始在寺庙和贵族之间流通和使用,喝茶的这种习惯养成,起源于西南地区四川及周边,之后随着文化互相沟通融合和交流传到世界各地,茶都当作身份的象征。之后,茶开始大量普及发展,渐渐融入了市井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烙下了自己独有的印迹,如“客来敬茶”之礼,无论大江南北,家中来了客人,便泡上一杯香茶,用来帮客人洗去旅途的疲乏,或是表示热情的欢迎,再如平常人家的自家生活便是“粗茶淡饭”,而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又叫做茶余饭后等等,茶几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悄悄的进入了每一户寻常的百姓人家。
茶之道,自然在这每一步过程当中逐渐衍化成熟。
我国茶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煎茶和斗茶。
煎茶据书中记载:“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而斗茶据记载是喝茶之人提前备好茶叶以及水源,通过现场泡制相互对比泡过后水的色泽、茶的冲泡次数以及颜色等等,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在唐代末期到宋代之间渐渐兴盛起来,这属于茶艺术中的精品表现形式。
在此之后,清代至今某些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的茶道—功夫茶,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有了如此多的理论作为支撑,中国茶从生长到采摘到加工成品,自然也有许多独到的特色工艺和手法:
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 天内,还规定了9 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采茶的时间会因为茶叶的出产地域和品种而各不相同。对一般人来说,绿茶通常都讲究“清明前后”,但实际上是,太过于细嫩的茶叶其实只有“清气”而没有香气,并且不耐冲泡。一些老人家爱喝的乌龙茶似乎更要在长老些味道才浓郁。而有些茶冬天采摘的才是极品,比方说台湾乌龙。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花茶的窨制茶底一般都是到了夏天才会采摘的,这就可以使茶叶在反复的窨制过程中保持最佳吸收味道的能力,还可以令茶形完整。一般采茶的时间都是选择在清晨完成,这时是湿度最大而又凉爽的时间,可以在堆放茶叶时令茶不发酵、不畏缩,在炒制前将茶儿素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令鲜味不会消失。
茶之道与人之道
采茶的讲究要求已经如此之多,茶的加工过程更有许多需要注意,这从生下来开始就如同人呱呱坠地,已经注入了茶师们热切的希望和汗水,而每个人不同的方向选择,正如同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各种渴望发挥着自己的特色和作用;茶的采摘挑选,经历了如同社会般现实的优胜劣汰,加工中更是经历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现在家长的热切希望,学兴趣辅导、家教课程,自身的奋斗;茶的命运往后展开来想,也如同我们的命运,人生也只有经历种种磨难,去打拼,方才有希望可以有机会让人一品其清香,茶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默默的向我们诉说了人生的奥义和哲理。
终于,茶经历了层层挑选加工,分档次高低装入了每个标记它自身价值的包装中,一批批向外运输,准备着体现自身的价值。喝茶,是简单的事;同时,喝茶也在简单之中复杂了起来,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精华自在其中。茶的那颗灵魂仍藏在叶中,朴质、优雅,只有时光才知道。
古茶已不在,每年上市的新茶各自独领着各自的风劲,但由古代延续而来的各类茶道,依旧在各个茶馆、茶桌上勾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哲理。
“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茶在儒家思想当中更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秦汉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姿态,衙门府上的公正廉明匾牌也正是如此,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化身而深入人心。
从茶叶落入杯中的那一刻起,古老的哲理在现今继续延伸开来,倒入沸水之后,茶如同一个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彰显锋芒,漂浮在水的表面,给人们展现它饱满的叶面,华丽的成色,光泽的外表,只有完全被水中社会浸润的茶叶才慢慢去学会逐渐下沉,由内而外的平静下来,不再在乎表面的光鲜亮丽,因为它们知道,自身的价值已然融于水中,心与天融于一体,只需一个执杯的机会,便会赞叹道:“好茶”。
茶文化的“清静无为”之美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可是无为却并非真的无为,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这一概念,并不是不求作为,而是认为得“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以讹传讹固然可怕,古人用词精简也确实得细细寻味。而“消极”,读到此处,可能豁然开朗起来,“消除偏极”才是此词正解。这也顺应了茶之道,树叶在适当的时机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包括制茶过程中恰到好处的采摘时机,以及喝茶人心平气静,井然有序的啜饮。人们在饮茶的同时研习着其中的学问,在一片动乱的世俗中体味心中的那一片宁静,守护住最后的一片净土。
老祖宗在茶文化中播种下的无为并没有被时光的碾子磨去,也躲过了焚书坑儒的劫难,在杯中洒下,土地上延续,依然影响促进着后世继而繁荣昌盛,祖先们喝着祖上传下来的茶,并没有生搬硬套留下的经验,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在“无为”被动之中加入人为的主观性,用自然态势结合主观努力,这里面吸取了法家的思想、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恩威并施,从社会环境中克服了老庄思想里容易让人曲解的“消极无为”。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说起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茶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并且雅俗共赏,无论官宦人家还是市井小民,都有饮茶的习惯。同时,茶具有独特的回甘味道,在烹茶过程中又有诸多的讲究,手法精细,这与古代中国的儒、释、道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茶在古代中国,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饮料,其中也赋予了相应的内涵,所以茶文化已就此诞生,并流传至今。中国的茶,最早起源于官宦,在唐宋时期进入顶峰,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战乱纷争,茶文化逐渐凋零,在当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兴起,茶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被人们淡忘。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重塑茶道,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广泛的宣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根本入手,将茶文化植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中去,我们知道,孩子们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就是学龄前的这一时段,如果我们能够相应的将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那么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同时也对我们国家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上三代,也就是夏商周时期,茶叶就己经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在茶叶逐渐发展和弘扬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属性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总的来说,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追求中庸的儒家精神。茶文化,最讲究淡薄的心性,在整个烹茶的过程中都需要张弛有度,尽可能的放缓速度,享受整个茶事的过程,饮茶时也要浅酌慢饮,体会茶中所飘散的清香,品味茶叶的苦涩以及苦涩之后的回甘,让饮茶成为精神上的享受,提升人的心性。其次,茶文化的内涵还体现在讲求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在种茶的过程中,茶农充分的顺应自然,讲究茶树种植的温度、气候、土壤、水质,采茶也要选择相应的季节,炒茶也需要定制的器具以及火候的掌控,泡茶的水也讲究以钟乳石之水为上水,山洞溪水为中水,井水为下水,按照特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证茶的品质不受破坏,追求顺应自然,从而体现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第三,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在顿悟内省的佛家精神,佛家精神讲究禅意,崇尚修行与内省,所以茶就成为了僧人最好的饮品,进而被赋予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1.2茶文化的功能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的内涵的分析,茶文化的功能也就十分的清晰了。茶文化不仅是茶本身的文化,而是千百年来先人不断赋予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儿女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增强民族荣誉感,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我们的中国梦。
2茶文化对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
2.1精神的培养与继承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精神的培养与继承。所谓茶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和”,这里所说的“和”指的就是和平、和气,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于礼数的把握,要对人谦和,为人谦逊严谨,注重礼仪。在学前教育中,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学习或了解茶文化,那么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就能够更加的注重礼仪,处事心态平和,为孩子们的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做到精神的培养与继承。
2.2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行为上的规范和约束。中国的茶文化讲究凡事有度,点到即止,体现在做人上就是凡事留有余地,绝不咄咄逼人。同时,茶文化还讲究“清韵”,在人生中应该光明磊落,清高正直。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多数的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不可避免的让孩子受到了太多的溺爱,性格过于的偏激执拗,处事毛躁任性,将茶文化植入到学前教育中,就能够更好的约束孩子们的行为,处事有度,做事磊落,知道约束自我,从而更好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2.3知识的学习与丰富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知识的学习和丰富。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其知识包罗万象,例如茶树的种植和采摘,这就蕴含着地理与气候知识,茶叶的品鉴也同样包含着对于审美的选择。由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和茶文化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将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就能够从更本上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加强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个人素养。
3学前教育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策略
3.1以游戏为主体,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一游戏为教学主体,激发幼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为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以游戏为教学手段首先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基本需求。以游戏为教学手段,能够集中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例如,如果教师想要孩子们普及一些基础的茶叶知识,就可以利用组织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安排一个《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教师做老鹰,孩子们做小鸡,并告知孩子们一些茶叶基础知识,如果老鹰抓到了小鸡,那么就只有准确的说出茶叶基础知识才能够被释放,重新回到游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对于知识的学习首先就更加具有兴趣,而游戏的开展又充分的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明晰,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游戏,不让教学活动显得乏味枯燥。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分组答题的形式学习茶文化知识,小孩子们的好胜心强,竞争机制的引入在极大的程度上能够刺激孩子们的学习思维,让孩子们的头脑迅速转动,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2以动画为辅助,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以动画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动画片本身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并且十分具有教育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能够发现,孩子们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精力是最为集中的,并且对于动画情节有着更好的记忆力和还原度,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项感觉器官的组合应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所以,想要在学前教育中进行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就应该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动画为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动画片,从而使孩子们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更好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3.3以实践为基础,展现幼儿学习成果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从而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考察孩子们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孩子们真正的学到知识。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茶道实践,在学习之后,让孩子们模拟烹茶的过程其中包括茶具的选择、泡茶水的选择、以及泡茶的方法和步骤,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们还太小,所以教学的成果不必太过奢求,主要让孩子们体会的是烹茶时的过程,并且要时刻的注意安全问题,做好安全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茶理实践,茶理的实践,其实更具挑战,这不是对于烹茶过程的考察,而是更多的看孩子们的心境,因为个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设置标准,随行就好,观察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变化,才是考察茶理实践的最好方法,最终,通过这种教学成果的展示,得以在学前教育中弘扬和传承茶文化。
3.4以父母家庭为保障,提高幼儿学习可能性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父母家庭为教学的保障,提高幼儿学习的可能性。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体,这些是影响着孩子们成长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将家庭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家庭是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是孩子们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得到家长和孩子们家庭的支持,那么开展起来势必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也要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求家长也行动起来,在家中带领孩子们喝茶、泡茶,利用这种实践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于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茶的品行以及不同的烹茶方法,并且给孩子以讲故事的方法传播茶道知识,让孩子们理解茶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总会有犯错、低迷的时候,家长在纠正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茶文化告诫孩子们要温润和有礼貌,看到茶叶在杯中的起起伏伏,让孩子们能够重拾信心,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心理接受茶文化,同时也乐于学习茶文化。只有这样的家校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茶文化蕴藏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之中,从而将茶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下去。
4结论
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璀璨绚烂的篇章,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却逐渐的被人们遗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将这样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弘扬开来,将中国的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之中,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成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先锋,使中国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塑造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龚春艳.论中国学前教育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福建茶叶,2016(4):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