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木工程概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evant staff on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more and more deeply, and with the various advanced technology organically fuses in together, form the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appli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ought tha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related job.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pplic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社会建设、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工作上,并不断总结历史教训、吸取经验、创新思想观念、改革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了我国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发展。土木工程工作人员创新地将这些融入到建筑建设中,尤其是将机械自动化设施应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中,大大地促进了土木工程向着现代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一、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就一直在发展之中,土木工程工作人员不断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将其他科学技术有机地引进到土木工程建设中,以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结构设计、工艺创新、材料应用等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我国,土木工程产业一直是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它对国家建设公路、铁路、桥梁、高楼大厦等都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至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7.0万千米,铁路总路程也达到8.5万千米,其中典型的铁路为青藏铁路,这是举世闻名的高原铁路,为我国青海与地区的人员输送、贸易交流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我国对桥梁工程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已经建成很多坚实、有效的桥梁。我国已经可以自主设计、管理并建设大型桥梁。其中,南浦大桥等大跨度桥梁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土木工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急需更多的高楼大厦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根据2011年相关调查人员的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多种规格(100m、200m、300m)的高层建筑共计越10600栋左右,其中上海金茂大厦应用混凝土钢结构为主要结构,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栋大厦的建成也是我国土木工程巨大发展潜力的一个体现。
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它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保护环境与能源发展作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这对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土木工程的应用趋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基础设施、专业设施还在不断建设之中,土木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对此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也在逐渐加剧,致使土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挑战。
第一,土木工程理论与其他科技领域知识紧密结合。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社会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建筑工程功能、质量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土木工程工作人员打破传统的观念模式,积极研究创新的工作方法,将土木工程理论与其他科技领域的知识紧密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的土木工程理论体系,并指导土木工程向着地下、海洋、沙漠等空间延伸,以解决国家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并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效率。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土木工程的智能化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基本上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促进土木工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之一。土木工程人员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将与工程相关的人、事、物等信息都输入计算机,控制一些较难的、较复杂的施工过程,形成智能化的控制与管理模式;另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还可以应用到工程施工中,以提高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使土木工程的建设最大程度地避免施工事故,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花费,提高施工单位的效益。
第三,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等走生态环保之路。我国在制定“十二五”时期的战略计划时,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重要作用,提出经济、环境、能源和谐发展的思想,一直到国家建设工作。在这种形势下,生态环保材料与技术不断涌现出来,为土木工程走生态环保之路打下基础。土木工程建设是大耗能的工程之一,需要大量的物资与能源支持。所以,在未来应用发展中,土木工程必将会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作为重要发展途径,以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美观性等各方面的性能。
第四,创新施工工艺,促进土木工程向着超大型工程方向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创新生产力的时代,科技对各种产业的发展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型和超大型工程,因此,土木工程在新施工工艺与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也必将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创新工程施工方法,向着超大型工程方面发展,为我国发展提供工程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施工方法、施工材料、施工结构等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机械自动化设施的运用,更加促进了土木工程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技术与工艺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需要土木工程工作人员加快研究脚步,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原则,大力推广绿色循环建设模式,使土木工程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林,王雪霏.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J]. 科技传播,2011,(15).
[2] 周小涵.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6).
[3] 成茉莉.浅析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土木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土木工程专业向前发展。在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研究土木工程各主要工程的施工原理及方法,具有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发展快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上有必要采用一系列措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土木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
一、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授课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授课质量的保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授课教师有较高要求。授课教师除了需要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因此,在组建师资队伍时,最好选用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可到工地上锻炼一段时间,并配备专门的老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加强教学能力的锻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在专业领域多学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个人知识宝库。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土木工程是个发展中的学科,各种工程的施工技术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大胆介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根据学科发展前景,增加先进的、实用性较强的有关知识,引进一些先进项目的发展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应重视工程技术基本概念、施工原理、工艺方法及新技术的讲解,并根据专业特点,对工程内容分清主要内容及次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为主体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等)主要讲解,次要内容(主要为辅助工程,如砌体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次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后给予答疑。教学内容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的每一分钟都能学有所获。
三、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灌输的模式,缺乏启发式教育;讲得多,缺乏讨论、实践,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高,学习气氛差,学习效果上不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必要进行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或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某工程项目,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师生互动,然后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过程,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流程和结构构造、建筑设备等,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笔很难将这些实体过程、内容讲解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教师将不易讲解的施工原理、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建筑设备等制作成动画视频或图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让施工现场直观、形象、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是有步骤、有层次的不断深入进行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实习环节。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课程设计以某一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并计算施工参数;集中或分散组织学生深入施工单位实习,进行实际工程的施工及管理。理论教学过程须辅以实践教学过程,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工程中,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
我校践行成功素质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在课程设计环节上,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并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的选题,使选题内容既能体现施工技术的发展要求,又切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题上,可采用灵活的方式,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习环节上,依托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指派指导人员和学校指派指导老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双重指导,并要求学生对每天的实习内容记实习日记,并形成实习报告。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不断融入到实际的施工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形成新的教学的方法,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俊卿.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与教育, 2007(9).
1前言
2016年,新工科理念一经提出,即得到教育界的推崇,并推广落实到全国各大高校。现阶段,我国在培养工科人才的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脱节、工科教学理科化、对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模糊不清以及工科生知识结构与职业发展不符等问题。土木工程属于传统工科专业,基于此背景下,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优化升级土木工程专科工程教育,立足于建筑产业化,加深工程教育与建筑产业的联系,对培养新工科人才大有裨益。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本文立足于施工课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和地位
2.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
施工课程主要研究施工组织管理和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土木工程测量、结构抗震、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结构原理等课程不同,施工课程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近几年,为满足超级工程建设需要,施工材料不断革新,信息技术也被引入到工程施工中。
2.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地位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主要分为施工管理和结构设计课程两大类。调查显示,90%以上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土工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证明施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对其课程教学优化提出要求。基于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学习过程重于考试结果,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
3.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为了实现“授人以渔”,应促进自身角色由“传导授业解惑”向“悟道求业生惑”转变。现阶段,受制于人事制度的约束,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大多为硕士、博士出身,毕业后即进入高校授课,实践经验缺乏。同时,受教师评价制度的约束,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实践的嫌疑,极少数能够参与到土木工程施工一线活动中。此外,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和协同培养机制,没有结合施工课程教学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学指导,也对教师实践经验的提升产生阻碍。
3.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伴随着我国基建工程的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项目建设的需要,引进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成为必然,这也对施工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高校土木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未及时更新,落后于工程实际,影响了优秀施工人才的培养。
3.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予以能力培养相应的重视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且杂,若只是单纯讲解,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干能动性。以笔试为主的期末考核也无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尽管翻转课堂和研讨式教学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收效甚微,距离“金课”标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3.4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实践性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施工课程实践教学通常包括施工课程组织设计和施工生产学习两个环节,但受制于现实条件,部分实践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施工组织课程设计通常由教师选取某一项目布置任务书,学生借助于网络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虚拟施工方案,实践性欠佳。部分高校尽管能够在施工生产学习环节安排学生进入工程一线学习,但考虑到安全问题以及实际施工进度,学生的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
4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认识、发现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使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进取精神。为了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郑州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树立课程教学新理念、构建课程知识新体系、打造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及实施课程考核新方式四个方面对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
4.1树立课程教学新理念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应构建复合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施工人员,借助施工管理,提升施工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创新思维。具体而言,通过学习施工课程,以不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优化施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衔接,立足于真实工程项目,深化学生对土木与工程结构原理、材料性能的掌握程度,明确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了解并掌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原理,以图纸为根据,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保证建筑材料的耐久性。通过学习施工组织课程,完成对建筑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控制,做好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逐步养成创新思维。
4.2构建课程知识新体系
现阶段,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滞后于工程实际,因此,教师在施工课程教学课程中,应对学时进行合理分配,在传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新知识,迎合新工科理念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实际,将工程造价、施工质量验收、装配式建筑施工以及BIM技术等知识模块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对新知识体系的支撑。
4.3打造课程教学新模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施工管理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阻碍。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践行新工科培养理念,课程改革实施“师生协同”和“校企协同”模式。校企协同:在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拓展的方式,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将施工组织课程与投标书有机结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商务标书和技术标书的制定,并模拟开标会,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评委;引入生产实习双导师制度,即1名校内带队老师和1名企业导师。为了提升实习的实效性,学生每日撰写生产实习日记,并在实习结束后答辩,教师根据实习日记和答辩成绩,给出最终实习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促进压力向动力的转化,运用所学施工理论指导实际,积累实践经验。师生协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也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搭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与教师探讨知识提供途径,实现师生协同。教师就教学内容与学生开展讨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悟道和寻道,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丰富学生的工程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4实施课程考核新方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以往的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题型以选择、判断、填空、简答为主,由于课程重点和难点比较集中,题目反复出现,单凭学生机械记忆即可过关,并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新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线上交流、研讨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分别占比10%、30%和60%。其中,线上交流成绩的考核指标为学生在线上平台的自学记录、提问记录和答题记录。研讨作业是指学生对教师在线上平台的研讨作业的完成情况。研讨作业主要分为必选和任选两种形式,教师以专题形式布置研讨作业,学生可查阅相关文献,并将学习成果以PPT形式提交平台。作业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作业内容逻辑是否清楚、PPT制作是否规范以及课堂汇报是否流畅等。期末考试仍采取闭卷形式,适当提升综合型工程案例的占比,约为60%,以此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5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评价
课题立足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的大成都,以郑州商学院2018级土木专升本和2016级土木工程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教学理念、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可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6结语
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的分析,立足于新工科理念,从树立课程教学新理念、构建课程知识新体系、打造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及实施课程考核新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实践,结果显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具有实效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旭东,王积静,高福聚,黄思凝,张如林.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2):90~92.
[2]郭永春.新工科课程体系中的工程设计思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39~43+55.
[3]谢芳.高校新工科之土木工程虚拟仿真中心建设路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20(12):121~122.
[4]段淑倩,时刚,闫长斌,熊杰程.新工科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隧道工程课程智慧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6):30~39.
[5]刘一曼,刘敏.“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索——以三峡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00~201.
[6]王尧鸿.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1):50~52.
[7]张卫东,唐善婷,顾文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园林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35):148~151.
[8]朱永甫,宋丽琴,洪秀君,黄杰超.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35):156~159.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建筑工程项目中基础工程的施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基础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
一、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求分析
(一)基坑土方的开挖
进行基坑的开挖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先进行开挖顺序以及分层厚度的确定,然后进行连续施工,以防地基土出现扰动现象。整个开挖过程都必须认真进行检查,进行地下水位以下的挖土施工应进行科学降水。
(二)土方填筑及其压实
在进行土料的选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碎石类、砂土及其含水量同压实要求相符的黏性土可选为填筑土料。二是淤泥,膨胀性土,冻土及有机含量超过8%、含硫酸盐超过5%的土等不能当作填筑土。压实的方法包括振动法、碾压法、夯实法及通过工具进行压实等方法。压实过程中必须注意压实功、土的含水量及每层铺土厚度。填土应由低到高,由下向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碾压或夯实。填方要分层实施并尽可能使用同类土进行填筑。要在相对的两边或者周围一起进行回填和夯实。并且当天的填筑要在当天进行压实。而且要保证填土压实的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二、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一)复杂性分析
我国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溶岩地质等广泛分布。同时我国地震频发,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加大了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的难度。
(二)严重性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它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这是建设工程致命性、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上部建筑实体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而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隐蔽性分析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衔接来看,房屋建筑地基及基础工程施工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就是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的原因所在。
(四)多发性分析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房裂屋倒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五)困难性分析
由于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具有隐蔽性,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另外,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如果发生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性能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基坑开挖技术包括浅基坑的开挖技术和深基坑的开挖技术,以下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一) 浅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护技术
1、土方的边坡应以当地的土质、开挖的深度及其方法、边坡的留置时间、坡顶的荷载情况、排水及降水状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为依据进行确定。
2、在土质均匀及湿度正常,基坑或管沟地面的标高高于地下水位,且敞露时间较少时,在挖土深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不进行放坡和加支撑,但是,开挖深度不可超过相关规定。再次,土质及其湿度适宜,且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当基坑或管沟的底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时,开挖深度应不超过5m,且可不加支撑。
3、对于永久性的挖方边坡而言,应根据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放坡。最后,在山体整体稳定的情况下,临时挖方的边坡若相对使用时间较长且高度低于10m 时,可以以实际条件设计坡度。浅基坑的土壁支撑技术一般包括灌注桩、板桩、横撑、深层搅拌桩及地下连续墙等。
(二) 深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护技术
在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为了保证坑基开挖过程中土壁的稳定性,通常采用临时支挡来确保深基坑土壁的稳定性。对于透水挡土支护结构而言,可采用工字钢桩加横挡板、预制桩、双排灌注桩等进行挡土;对于止水挡土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了钢板桩、地下连续墙、化学注浆桩以及深层搅拌水泥土墙等结构;对于支撑部分的结构而言,可采用悬臂、锚拉式支护,或土层锚杆、型钢水平支撑等结构。
四、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一)土壁的稳定
土壁稳定的关键在于土体内粘结力与摩擦阻力之间的平衡。如果土体失去此平衡,就会发生塌方,从而影响工程工期,也会给周围的建筑和人造成危害。要保证土壁稳定,应先放足边坡,并且边坡的留设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另外,边坡坡度的大小则要依据土壤特性、地质条件和施工的条件和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定。比如,粘性土质的边坡应陡些,人工或机械挖土、明沟排水时边坡不宜太陡,应平缓些;基坑旁边有主要建筑物的情况下,边坡比例宜在1∶1.0~1∶1.5 范围内;无地下水且工期较短,可不放坡而留设直槽时,开挖的深度不能超过以下数值:以砂土为填充物的密实、中密实砂土及碎石类土为1m;可塑、硬塑的轻亚粘土和亚粘土为1.25m;以粘性土为填充物的可塑、硬粘粘土及碎石类土为1.5m:坚硬粘土为2m。此外,为了土壁的稳定,还应设置支撑,不仅可以降低土方量、减少施工面,还可以使放坡不受场地限制。在坑槽的边缘应尽量不要堆置大量的材料和土方或者机械设备;在挖好坑槽后应当立即进行地下和基础结构的建造;雨期不宜对滑坡地段进行挖方,应先整治,然后开挖,开挖顺序为由上至下;如果有危险不稳定的情况时,应先进行妥善的处理。
(二)排水技术要点
土体干燥是土方施工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排水工作一定要做好。一般而言,施工的排水可分为两种:明排水法,即运用截、抽和疏的排水方法。截,截住水流;抽,开挖基坑时,在坑底留设集水井和排水沟,使水流顺着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中,之后用水泵将水抽出;疏,疏干积水。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在开挖基坑之前,在基坑的周围安设足够数量的滤水管,将水抽走,在工程完工之前,保证地下水位始终在坑底之下。保证了坑基土体的干燥,可以有效的防止流砂,并改善施工条件。尽管如此,在降水前,一定要考虑原有的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附加位移和沉降引起倾斜、开裂、倒塌及地面塌陷。因此,在施工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三) 填土及压实技术
设计合理的填方边坡,选择合适的土料及填筑方法,可以确保填土的强度和水稳性。土壤中如果有机物含量较大或石膏含量超过2%,则不能作为填土所用。施工时,填方工程宜分层铺土然后压实,若用同类的土壤来填筑最好。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填筑时,应当把透水性较小的土壤放置于透水性较大的土壤之上。为了避免填方内有水囊形成,严禁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混合且不均一的使用。
(四) 基坑监测技术
基坑监测技术是为了防止基坑施工发生意外,确保安全,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基坑边坡变形观测,了解基坑支护的变化状态,以监测数据为依据,结合开挖的地质情况,对支护参数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如果发现基坑支护存在异常情况,则应该采用支撑或者回填等方法,提高基坑边坡的安全系数。
2、监测的内容除了量测基层位移情况和观察地表开裂的位置和列宽,还要对基坑的渗水情况和漏水情况变化进行观察。
3、布置监测点,选择在基坑支护变化最大的地段,或者局部地质条件不利的地段。
4、监测技术的施工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施工单位为主体,量测基坑的位移,如果基坑支护工程已竣工,则由建设单位负责测量,将测量点布置在基坑支护的施工图纸上;在支护的施工期间,保持每天监测一次的密度,在完成基坑开挖或者基坑变形稳定后,再适当减少监测的次数;雨水季节的监测和支护安全水害来源的监测,要查明渗水的原因,譬如生产排水、生活排水、管道渗水、贮水池、化粪池渗漏水等,以便及时采取排水措施;在施工开挖期间,加强基坑顶部侧面位移和开挖深度比值的观察,及时分析原因,为提出适当支护方法和加固措施提供基本条件。
总之,对土木工程中基础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的进度和施工的质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通常情况下,土木工程的计算程序都是借助FORTRAN实现的,在运用FORTRAN进行数值的计算过程中,其能够呈现出不同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而且不能在windows的开发环境中使用,不能建立人机界面,在图形显示中操作流程过于复杂。C语言是在NET平台上开发的,这种程序使用了比较简单的语法,而且便于调试,在程序开发中效率更高。OpenGL是一种图形库,里面都是三维的图形,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用,使用的效果好,在动画绘制中常见,而且能够将图形的绘制与计算机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其是一个模型库,运用三维的图像呈现,在不同的平台上都可以使用。其可以实现几何模型的建立,通过渲染的方式实现动画的制作。
一、C语言与FORTRAN的混编
运用C语言能够实现交互性的界面,建立土木工程计算的框架,将之前的FORTRAN的源代码进行编译,形成一个动态的链接库,在此基础上,能够将代码转送到C语言程序上,完成两种不同语言的婚变。可以运用编译器实现文件混合的编程,程序之间应该建立一致的调用程序,建立完善的调用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分为堆栈管理机制、命名机制、参数传递机制。在C语言和FORTRAN混编中,应该使两种不同语言的字符参数一直,而且DLL文件能够显示出信息的输出。
(一)字符串参数的一致
在C语言中,字符的结束是运用null数值来表示的,FORTRAN中字符串是在右端设计空格的方式来表示的,运用一个隐藏的参数能够表示字符串的实际长度。而且,FORTRAN的默认的字符是用ASCII编码来表示的,所以,FORTRAN要运用编译器实现中文字符的支持。但是,在C语言中,其字符的编码是通过unicode实现的,所以,在语言层上就能够实现支持中文的字符。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表示方法的分析,分析了影响因素,如果字符串是通过FORTRAN到C语言,那么,可以在NET网络环境中实现,这时C语言就会自动提供函数字符,将ASCII编码转化成unicode编码。如果字符串是由C语言转化成FORTRAN,就需要运用字符串的长度来实现。
(二)DLL文件内部的提示信息的输出
在大型土木工程计算程序的编程中,运用FORTRAN,会出现PRINT等语句,这类的语句表示程序是运行的,在这些程序改造的过程中,是运用DLL文件和C语言一起应用,结合了windows程序后实现的,所以,输出设备此时不发挥作用。为了能够分析FORTRAN的内部调制问题,就需要在DLL文件中进行信息输出,设计信息的函数,建立一个控制台的窗口,运用PRINT语句建立输出设备。
二、C语言与OpenGL的混编
C语言是运用NET平台进行编程的一类高级的语言,但是,在NET环境中,不能够对OpenGL的接口进行设计,所以,OpenGL中混合C语言,其不能与其他的高级语言一样实现语句的引用和部署,不能够直接的使用OpenGL固有的图形数据库。所以,在C语言中,这类技术要借助第三方的软件才能够实现。
(一)GSGL的动态链接库的分析
GSGL是在windows系统下建立的一类接口,其在C语言中常用。GSGL的动态链接库在使用时是用gldll实现的,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类型中都可以建立OpenGL的标准函数,借助数据库的函数、辅助型的函数等,设计使用函数库和常量。在OpenGL能够生成自动化的定义,通过绘制函数的形式实现了OpenGL场景的定义,在进行场景的初始化和绘制函数中完成两种高级语言的混编。GSGL在进行程序设计中不一定要用到,但是在程序运行阶段其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每个空间名称进行函数定义的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而且能够借助GSGL在NET环境中实现对查阅库文件的阅读。
(二)在C语言中对GSGL的OpenGL的引用
在NET环境中形成C语言的应用程序并不复杂,在IDE换种中选择C语言的创建项目,然后打开windows程序,将项目的名称输入,建设保存的位置,点击确定,项目就完成了创建。在项目创建的过程中,建立了空间的名称,而且是以窗口的类型实现的,在应用程序中实现了主入口函数的设计。所以,在建立应用程序框架的过程中,运用程序,要实现对OpenGL的引用,在C语言中借助using关键词实现对不同程序的引用。将OpenGL的绘图功能在C语言的程序得以更好地应用。
(三)建立OpenGL设备的应用环境
在运用OpenGL进行图形的绘制中,应该建立设备环境的绘制,建立一个绘制表面,在所建立的空间名称中加入一个应用,然后再应用中加入很多素材,将这些素材都放在窗口上,实现OpenGL可视化的场景。这样所以的图形都可以在窗口上绘制和修改。
(四)创建OpenGL绘制环境和功能的初始化
在绘制表面建立窗口,能够为OpenGL的运行创作绘制的环境,在OpenGL运行的过程中,其使用的是绘制的环境,而不是设备的环境,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绘制环境,不然OpenGL在C语言中是不能执行的。在OpenGL建立一个绘制环境的函数,通过对函数的重写完成绘制环境的创建,建立绘制环境的初始化。
(五)运用OpenGL进行图形和场景的绘制
在以上的操作都完成后,就可以借助OpenGL实现场景的绘制,运用绘制函数,设计源代码,设计单位的矩阵的方式,建立绘制图形的代码。
三、混合编程的实现与应用
本文将三种高级语言进行混合编程,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语言编译的环境,以windows作为系统操作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借助DOS实现GSAP程序的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人机界面的交互,建立交互式的软件。这类软件是在原有的程序改造上实现的,运用DLL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其界面是通过C语言程序编制的,通过建立函数的形式使图形显示出来。在程序的混编中,通过运用DOS平台,实现不同命令的输入和执行,对结果进行查看,在对windows程序进行计算完成后,其计算和模型的图像就会直接显示出来,使用非常得便捷,界面的改造也不复杂。借助三种高级语言的混编能够实现空白动态链接的设计,将源代码进行统一,运用C语言实现windows应用程序的改进,通过窗口的形式展现出来。
结语:
在土木工程计算程序的改造中,将不同的语言结合在一起,采用混编的形式,能够提高土木工程相关参数计算的精确度,完善其计算的效率,在C语言中,字符的结束是运用null数值来表示的,FORTRAN中字符串是在右端设计空格的方式来表示的。
参考文献:
[1]周涛,郭占元,郭向荣. FORTRAN与C#混合编程在土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J].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1,01:80-86.
[2]周涛,汪金辉,郭向荣. 利用混编技术对土木工程计算程序的改造[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124-129.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于施工控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控制、系统识别、材性分析等,目前既有一般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有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但缺乏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应用。
1.2 缺少验收标准和规范的掌握与理解。一些领域对施工控制缺乏概念和思维方式,对标准更是知之甚少。也有一些领域有一般性和强制性的标准,但对大多的创造第一的工程仍缺少足够的科研准备。对于施工控制的标准如何提出,不仅涉及到长期发展问题,也涉及到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但有一点就是要对没有经验借鉴的工程必须全面贯彻施工控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错误。
1.3 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能落实,缺乏对施工控制的高度重视,对特大型工程前期研究不够,对工程的解剖不够细致。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设计、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思想,使管理责任明确并得到落实。强调施工单位应采取主动控制,使责、权、利能够达到系统的统一。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中的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绿色施工技术,以更加适应社会时代对土木工程的需求。笔者提出在未来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2.1 加强对土木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目前在我国,虽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广大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并不强,这也是当前阻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观因素。为此,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施工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这对于未来发展新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是极为有利的。
2.2 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涉及到的技术范围较广,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考虑的因素也较多。为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实际的施工现状与设计图纸和既定的施工方案有很大的出入,或者在施工中有突发状况的发生,会使设计图纸不能再继续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求土木工程的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充分的交流沟通,施工单位要向设计单位提供详细的实际土木工程概况,设计单位要向施工单位详细分析设计意图,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避免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发现问题,再进行解决,耽误工程的施工进度,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发展展望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者意图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施工技术。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施工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意图能否实现。就
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存在着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因此,施工技术控制就是要进行实时识别、调整、预测,最终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实现设计最佳目标。施工技术控制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施工过程,求解其内力和位移,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若两者误差较大则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控制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不同材料、不同体系、理论分析和现场组织等多个方面,实施中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工作。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宏观质量和施工状态宏观安全的保证。
4 土木工程混凝土材质的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比如最基本的原料水,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海水均不能使用。另外,水泥强度的掌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品质产生直接影响。
5 混凝土的配制和搅拌
5.1 配制
混凝土的配备就是把水泥、砂、石、矿物掺合料、水等原料按照比例进行搅拌。这个比例我们通常称为配合比。为满足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配合比必须经过试验、适配等程序对原料进行配备,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若出现砂、石的实际含水量与配合比存在差异,也应该在混凝土搅拌前测定用量,以达到最佳配合比。
5.2 搅拌
首先,要确定搅拌制度,对于一次性的投料量、搅拌时间以及投料顺序经过事先的确定,方能制出均匀优质的混凝土。同时,对于搅拌机的合理选择、一次投料量不宜过多也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必要前提。另外,混凝土的搅拌最短时间应该满足规定。
在进行第一次搅拌时,要充分考虑砂浆的流失,对于搅拌好的混凝土要尽量卸载干净,在全部混凝土卸除之前不能再次投入拌料。要严格掌握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标准以及混凝土的均质性。
6 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
6.1 浇筑
浇筑前,首先要检查模板、钢筋的预埋件的位置及保护层的厚度,然后,清除模板的物质并检查模板上的缝隙是否都已堵严实。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必须不间断的持续进行。在前一层混凝土开始凝固之前,一定要把下一层混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还要检查钢筋表面是否被混凝土污染。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
6.2 养护
由于水和水泥会产生水化反应,容易造成混凝土的裂痕。通常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所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痕需要采取保温对策。要实现对混凝土表面的保温措施,首先要防止出现温度梯度导致的裂缝,应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其次,尽量控制混凝土置放地点的温度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最后,要防止新旧混凝土之间出现不融合现象。从而保证混凝土能保持最佳品质。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采取保温防寒措施,迎风面更应加强防寒挡风。
7 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出料到建筑入模的这段距离称为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的运输主要有地面运输、垂直运输和楼地面运输三种情况。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应尽量最少的运送次数的运输间,避免产生分离、砂浆流动等现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确保混凝土的品质。并且要安排专职维护人员对搅拌设备和运输设备进行检查和修理工作。
8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落后的施工技术,摒弃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施工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另外,土木工程建设不是一个单一的施工过程,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充分与设计、管理等各个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作用和性能。同时要加大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使其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期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发挥广大职工的力量,促进土木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colleges civil engineering
Wu Qiang, He Kexia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shaanxi 712000 )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monstration as a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opportunity, with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is the market environment for the pilot, to construct th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yle of teaching platform.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systematism;teaching platform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推行试点了100所“示范性院校”。大多数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都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一些院校也正在积极筹备开设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最早的工科专业之一,也是一个与实际和实体工程结合紧密的专业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如何更紧密的与建筑市场接轨、切合,是各个高等院校都十分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院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急需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1]。
一、高职示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
高职示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各个地区的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都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训、实践环节。
围绕着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都不同程度和深度的开设有专业课程的设计实作教学环节和实验、实践环节。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设计环节与设计环节之间,设计环节与实验、实践环节之间,各个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之间没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平台。然而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科之间的协调、协同配合要求很高,高职类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去施工一线从事现场管理技术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而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与实际工作场景没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使毕业生在工程现场实际工作中缺少协同配合的工作能力,不能胜任土木工程这样一个对专业知识,专业工种之间的协同配合要求很高的工作技能要求。那么利用高职示范类院校现有的教学优势教学资源,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平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化平台
首先,利用示范类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一个适应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理论平台。
其次,土木工程很多专业课程都开设有对应于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可以将所有的课程设计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立一个以课程设计为主导的软实训平台。
再次,把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认识、工地现场的实习环节整合建立一个硬实训平台。
三、专业课程理论平台构建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专业理论体系结合建筑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制定一个既突出专业特色又与市场接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理论和市场需求,具体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能结合实际工作中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面临的服务对象,经常会遇到的常规技术问题,以某种案例或某个项目的形式来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同时,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种综合案例的教学模式细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具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平台。
四、软实训平台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大多都设有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学生要在专门的设计周完成对应理论课程的设计任务。传统的课程设计体系已基本完备,但没能形成课程之间的设计平台,这不能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设计工作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掌握完善、整体化的计设理论。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可以以一个设计任务或者多个设计任务为核心,其他课程的设计任务围绕这个核心,结合已经形成的理论平台进行相关、连续的设计。这样一个设计软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把所有的设计任务体系化,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学生体验实际设计相关工作的整体工作特征。
五、硬实训平台构建
对应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都不同程度的开设有试验、实训环节,可以将相关的试验、实训课程系统化之后组成一个模块化的实训平台。
以专业理论平台和设计平台为基础,结合工地现场的认知实训,建立一个让学生在实验、实训环节中贯穿理论知识,能分析现场问题,能体系化的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所需的各种试验、实作技能的支撑和内在联系。
六、结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类示范院校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结合我国土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环境,通过构建体系化理论教学平台,以课程设计为主导的软实训平台,以实验、实训、工地现场认知实习为基础的硬实训平台,能使高职类土木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系化的了解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掌握专业工作技能。这样一个改革方向是高职类院校正在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这样一个体系化的教学平台也可以向其他专业教学领域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 边晶梅,白泉.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1.5 73-75.
[2] 王磊,刘宝臣.评建结合加快土木工程专业建设[J].专业建设2011.26.75-77.
[3]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评估的过去、现状和使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40-42.
1 研究背景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试验检测是控制和评定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项高质量的建设工程中,试验检测技术应当作为一条主脉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而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试验检测人员则是保障这条主动脉健康运行的新鲜血液。
但目前,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中普遍存在着试验检测人员匮乏与操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由于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试验检测人员的急需,社会已向高等教育提出了迫切而强烈的培养需求。经过对省内大量工程建设单位的调研与专家论证后,我校于1999年率先招收了首届测试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创了全国高校土木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专业从无到有的先例,具有特色鲜明的独创性。我校测试技术专业建设至今,已有14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10届毕业生。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突出岗位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探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 土木工程专业测试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
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测试技术专业,针对当今社会需求,在试验检测方向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及其培养水平应达到何种程度三个核心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并提出了岗位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测试技术专业建立了一套注重工程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化、立体式的改革方案,为培养创新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 测试技术方向突出岗位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测试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基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模式——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并结合实践教学突出岗位特色的培养特点,建立的“四个阶段、三个能力、二个循环、一个资格”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四个阶段
指四个教学阶段,就是将四年本科培养方案按照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划分为四个试验技能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实验意识培养阶段。由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实验课程群组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一阶段主要培养目标为:结合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建立一个认真、严谨、科学、安全的实验意识。通过第一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实验操作规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二阶段——工程试验技能培养阶段。由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土质与土力学、水泥混凝土测试技术、基层稳定材料测试技术、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试验课程群组成,主要为工程技能性试验,包括验证性与综合性试验。该阶段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试验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常规工程试验的操作、试验数据的处理、试验结果的工程评价和规范编写工程试验报告的方法。该阶段具有试验性课程设置全面、课程群组配完整、试验课时比例大等特点,是学生由基本技能向专业技能转化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阶段除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以上能力外,还培养学生认知与工程试验检测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等各类技术标准、规范与规程。
第三阶段——综合设计试验能力培训阶段。由第二阶段专业课程的试验课程设计群组成。以培养学生的试验设计、试验技能综合应用、试验分析、应对问题和调整方案等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试验设计、工程合理选材、检验、优化配合比设计等能力,学会熟练地运用各种工程规范、规程与技术标准。
第四阶段——岗位实训阶段。主要由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假期工程实习组成,该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地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检测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熟悉工程环境、工程项目、工作程序、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和检测项目等内容,熟练工程试验应用,熟悉应用各种技术规范、标准与招标文件等技术资料,具有基本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在实习环节中获得工程实际毕业设计题目,并通过毕业设计环节进一步达到熟悉、熟练工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程能力。
3.2三个能力
结合四个教学阶段,实现由低到高的三级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一教学阶段,实现三级科学实验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实验意识;第二与第三教学阶段,实现二级专项与综合技能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试验检测操作能力、试验综合设计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岗位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第四教学阶段,实现一级工程综合能力目标,强化综合应用与岗位能力。
3.3二个循环
为使学生的试验技能不断提高,在四个教学阶段中,实施了纵向与横向的内容覆盖。纵向覆盖通过两个循环进行,横向覆盖通过不同课程的交融实现。
第一循环主要在第一到第三教学阶段中完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完成三个阶段中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实验(或试验)项目,以第一教学阶段基本实验过程训练为基础,通过第二、第三阶段各门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工程试验和试验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独立操作试验和完成综合试验设计的训练,在第一循环中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第二循环通过第四阶段岗位实习,并结合实际工程完成毕业设计等实训实现。在第二循环中,学生获得独立完成工程试验检测、综合试验设计、工程施工与监理等任务,能够基本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4一个资格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对在校生进行交通部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等业务培训与指导,便于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就业后快速独立顶岗。
4 人才培养效果
通过“四个阶段、三个能力、二个循环、一个资格”的突出岗位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我们培养的测试方向毕业生既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试验检测实践能力,达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4.1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达到了试验检测工程师的初步要求
经过四年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试验操作与试验设计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工程试验检测与试验设计;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经过多门课程试验课程设计的反复训练,学生具备了熟练运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的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工程试验检测与设计多由几人共同完成,通过几年的连续协作,学生具备了与他人沟通、包容、团结与合作的能力。
4.2毕业生供不应求
土木工程专业试验检测技术方向的每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签约至四大交通类中央企业及省级大型企业比例达70%以上。在目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下,测试技术方向的学生挑选单位的现象仍处于就业主流。
4.3测试技术方向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由于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正确、改革思路创新,培养的学生为综合性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既能胜任工程试验检测与实验室管理任务,又能承担施工、监理等多项任务。虽然我们培养的试验检测方向的毕业生仅有10届,但多数学生已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5 总结
土木工程专业测试技术方向“突出岗位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经历了14年的反复实践与不断提升,总结出了一套先进、创新、科学、可行的实践体系教学改革培养模式,效果显著。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包容合作的工作作风、扎实坚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在改革实践中,还培养出了一支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面对全国性的土木工程试验检测专业人员普遍缺乏的现象,该项改革成果在应用型本科交通土建类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2-0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国内10所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环节均占总学分的35%以上,其作用与功能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如何利用现有学校资源和现阶段转型发展的好时机,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力度,建立更为接近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培养未来土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的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综合素质和全面的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不能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内容陈旧、时间连续性不强,很难体现实践课程的连续性,违背了工程的实际特征,使学生的实际工程意识难以建立。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繁杂、分散,虽然有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但缺乏整合,不成体系[1],不符合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和实践规律,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缺乏综合化和融合性。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三个基本方面。各专业课程实验独立存在,互不相关,实验内容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学生对实验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缺乏系统了解[2]。实验报告缺少与工程试验的联系,使得学生的认知标准与实际应用有差距。对于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设计方法和步骤程序化,致使学生的设计大多雷同;虽然能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为参照模板修改数字,计算书完成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什么,多为体力活。对于实习实践,由于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共同培养学生的意识,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对工程实际情况和具体施工缺少直接接触,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3)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缺乏实际价值。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大多只能满足某一课程的实习实训,为课程服务,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没有形成集认知、设计、实施与运作一体的新型实践实训基地。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然学校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但企业处于安全、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对于安排学生实习并不积极,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学校都是走过场,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达不到预期目的,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高度重视、认真执行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实施措施
(1)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为了更好的通过专业评估,以积极的态度大力加强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我院重新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旨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新的培养方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由通识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工程应用和创新模块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四部分组成,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8%以上。通过从学生大一入校至大四毕业循序渐进的安排四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整个学习阶段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改革。在实践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的要求分解为各具体目标,并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使其达到不低于规定的最低标准。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杆,将标杆瞄准法引入到实践教学项目的考核中来,要求学生不但要把握其原理,还必须达到规定标杆的要求,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另外,在具体实践教学项目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根据实践项目的内容,自己设计相应实施方案、操作步骤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并提出所需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指导教师论证通过后,以学生为主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或相关设计成果,并进行能力测评或答辩,根据实践教学过程和测评或答辩结果综合评定成绩。
(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带动实践教学活动。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种学科竞赛的基础上,通过学院主办、企业协办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学科竞赛。学生台上比武,企业台前裁判,以近距离、面对面的亲和方式使企业选取适应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用自己实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热情。另外,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根据有区别、选重点,培训骨干带动一般的原则,编制了学科竞赛培训计划并建立了学科竞赛反馈系统。以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强化设计绘图的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并能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交流。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开展各类实习活动,不仅可以接触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真刀真枪”的实地训练,迅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和快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还可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和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和融入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机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而缩短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工作的过渡期。学生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均直接来自实际工程,选取实际工程部分或全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和竞争力。
三、总结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要走在转型发展的前列,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适用于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实践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生职业技能稳步提升,连续五年就业率均为100%。
参考文献:
[1]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模式实践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15(9):9-11.
工技术深入研究的同时,继续进行建筑技术的深入创新,以最终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现状;创新对策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由于缺乏施工的科学规范性,很容易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的应用错误引起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问题,从而难以满足新时展的技术施工要
求。在当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现代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人员不仅需要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体系的大力创新,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不断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经济效
益。施工技术人员需要通过新兴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
1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概述以及问题现状
1.1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概述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相对复杂,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施工前的准备,施工期间的控制和施工后的检查工作。施工技术对整个施工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建筑技术的创新对改善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具有特殊作用。因此
,土木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就必须充分了解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原理,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以使技术的创新有效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1]。在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时,施
工技术必须科学合理,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使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技术创新过程中,我国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使用尚不合理,一般的技术创新仍然还是基于理论进行,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仅注意理论标准会引起理论与实际施工过程的冲突,将不利于实际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甚至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施工过程。对于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实际土木工程施工中还
存在着一系列的施工问题。
1.2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问题现状
在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着施工过程不规范,没有标准步骤,过程计划不合理等现象。施工人员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不清楚,影响了施工效率,不利于控制施工过程。施工人员对相关技术不熟悉或者操作经验
不足,在特定技术的应用中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技术进步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施工的效率提升受到限制,最终整个项目的质量也无法得到很大提高。除此以外,施工管理不够准确,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原理了解不够,缺乏专业性知识,因此
行政管理无法充分利用。由于标准化理论的局限性,施工缺乏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施工步骤是固定的[2]。在实际操作中,设备施工技术的应用缺乏有效的灵活性,这些问题将不利于土木工程建筑的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创新
建筑技术并促进项目的高效发展。
2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对策
2.1进行土木工程预制桩技术的创新使用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过程中,预制桩的施工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通常会选择使用倾倒法,但必须注意确保浇筑工作的连续性,以便从堆垛顶部到堆垛底部的过程不间断。另外,在预制桩技术的应用和
建设中,下沉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前下沉环节主要有四种方法:水射流沉,静电沉,振动沉和锤击沉降。在实际施工中,这四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工程中,但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桩的基础来确定沉桩法的使用和选择,振动下沉法或
静态下沉法主要用于发生土壤压实的桩基施工中。在确定桩基础的数量时,必须充分了解桩基础之间的距离。如果发生土壤的堆积导致预制桩难以施工,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2创新绿色施工理念,保护施工环境
要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技术应用人员必须首先制定清晰和创新的概念。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人员必须树立绿色创新理念,并在施工过程的每个细节中贯彻执行[3]。要进行对相关施工技术的高度控制和分析的高度
优化,以确保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施工单位必须根据相关技术研究合理化及其差异化,确保相关人才能够为施工建设做出相应贡献,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施工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理念的创新,实
现土木建筑工程对于环境破坏现象的减少,进行我国水土工程的有效保护,最终推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1 土木工程和混凝土的概括
1.1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指利用各种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以及施工、保养、维护的一种技术型活动。土木工程包括三个基本属性,分别是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内涵越来越广泛、种类越来越多、结构也渐趋复杂,是集勘查、设计和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土木工程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土木工程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此,土木工程具有社会性。同时,由于土木工程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土木工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2 混凝土
我们所说的混凝土通常是指通过胶凝材料把收集好的材料胶结在一起的用于工程建设的一种复合型材料的统称,混凝土又简称为砼。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是砂石,将砂石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经过搅拌而成型的水泥质混凝土。混凝土广泛应用与土木工程建筑中,是现代土木工程最主要的材料之一。混凝土的原料丰富,同时,混凝土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其价格也较为低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等优点。
2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 水泥水化热原因
水泥在搅拌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由于混凝土的施工面积相对较大,混凝土结构的断面厚度比较厚,导致其表面系数相对较小,阻碍了水泥热量的散发而聚集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增加了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拉大了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差,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
2.2 混凝土的自缩原因
2.2.1 水泥因素导致混凝土自缩
在混凝土结构中,水泥硬化的过程需要消耗混凝土水分最多为 20%,而混凝土内部剩余的 80%是被蒸发掉的。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具有一定的自缩值,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了混凝土的自缩值,就会造成混凝土发生收缩,混凝土的自缩受其自缩值的影响。
2.2.2 外加剂导致混凝土自缩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采用高效减水剂加快混凝土的流动度是,会影响水泥的自缩值。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自身的自缩值并不会随着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干缩减水剂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所产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另外,向膨胀剂等都会对混凝土的自缩值带来一定的影响。
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3.1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设计原理
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混凝土施工设计中,一方面要进行合理适当的施工组织,另一方面,在混凝土的施工设计中要密切注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自缩性,降低混凝土裂缝的概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如图所示。在混凝土施工的设计中,要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就要加强混凝土的选材,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的 ZY 膨胀剂为基本材料,加强后浇带混凝土超长浇筑结构的连续性。
3.2 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3.2.1 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减少水泥的用量。由于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然而由于受混泥土表面参数的影响,导致水泥的热量无法充分释放,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使得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要减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就可以从水泥含量方面考虑,减小水泥的用量,就可以相对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代替部分水泥,或者在加入一定量的高效减水剂等。同时还需要提高混凝土的搅拌技术,提高搅拌效果,保证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释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市场出现一些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这种水泥本身的热量比普通水泥低,因此,也可以选择低热水泥,从而降低水热现象而导致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②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深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一旦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浇筑尽量避免在夏天和高温情况下浇筑,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在夏天和高温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对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采取合理的冷却措施,把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三是进行强制性降温。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减少和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问题的出现,对于由温度造成的混凝土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性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预先铺设好水管,再向水管中注入冷水,利用冷水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3.2.2 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
降低地基的约束力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应力增加了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要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可以采取减少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的约束力。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上一部分的温度应力控制措施中,已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除了要尽量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之外,可采用一定的保温措施,如暖棚法、覆盖法和蓄水法等,对混凝土的外部温度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以减小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从而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
②减小外部地基约束力。在混凝土的浇筑中,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过厚会导致地基产生约束力,要减低混凝土的厚度猜疑采用设置滑动层的方法,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减少外部约束力。
3.2.3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以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①掺合一定的添加剂。掺合添加剂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自缩值,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混凝土外用添加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添加。
②添加增强材料。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适当的有机纤维、无机纤维或金属纤维等,这些纤维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③控制好混凝土材料的比例。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与混凝土材料的配比直接相关,普遍情况下,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要经过严密的计算和科学的技术手段获取。在混凝土生产前,要让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进行试验和验证,在多种配比方式中,选择最佳的配比方式,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由于混凝土的施工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本文对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之,要严格把关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才能减少混凝土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