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的商业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的商业模式

篇(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7-02

一、现代建筑艺术审美

1.建筑艺术和审美视角

所谓建筑艺术是建筑过程汇总,遵循美学的基本要求,把美学应用于建筑过程中,使得建筑物具备观赏并符合人民的审美取向。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建筑艺术体现出时代感和整个民族的文化导向。建筑艺术从不同视角是有区别的,有的强调纪念价值,如雕塑;有的强调功能价值,如陵墓;有的强调实用价值,如园林建筑。概括地说,现代建筑要求建筑过程和建筑物要体现时代审美和功能取向的一致性。

但是,建筑的实用和审美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建筑上,根据其自身功能的要求,实用和审美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学校建筑偏重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世博会场馆的建设更突出其时代美的需求上。一般来说,现在建筑既要外形美观,设计大气,又要安全节约,耐用实用。达到二者合理的比例安排。

现代建筑具备时空延展性,建筑的艺术要求和周边环境要相互衬托,交相呼应。在现代比较经典的建筑中,如“鸟巢”体育场馆与周边环境的相互烘托,即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宏伟,又使之在色彩搭配、环境的和谐上成为佳作。现代建筑要注意其时空的延展性,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美的冲击,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就必须盘延在高山上,才会有永恒的性格,如果这两样建筑挪动了地方,比如互换了位置,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观赏效果。

建筑只能反映一般的社会生活,不会反映出复杂的社会情感,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在建筑审美中无法得到体现,比如一种社会运动的发展在建筑审美上是无法精准表述出来的。建筑只有借助于外在表现形式,如夸张的表情,深度的颜色来描绘事件本身,至于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则有观赏者结合历史去做出判断。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是现代建筑的又一审美特征。

2.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建筑的美一方面需要审美者去审视,阅读建筑,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丰厚的审美修养。一个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内心豁达的建筑师建造出的建筑物是观者在视、感、触上都能领悟到其深邃的内涵,反之,再好的质才、精巧的设计,往往只有外在的躯壳,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不能变成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人说,建造需要心灵的呵护,意指此。

世界经典的建筑物,都是建造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凝聚建造者内在的心灵感悟,才使其在艺术特征、外在形象、艺术美感上达到完美的结合。优秀的建造者需要教育,需要培养,要让他们懂得建筑的意义,即不仅仅是造一个钢筋水泥的混合物,而是要建造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式;要让建筑者不仅懂得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更要让他们明白建筑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唯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而不是一般的泥瓦匠。只有不断提高建造者本身的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建造者的灵感,丰富建筑本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建筑时代美和审美价值。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却往往忽略了建筑者本身审美修养的教育工作,只要让他们懂得建筑的过程,即为训练合格。造成我们大量的建造者缺乏对艺术的审美导向,审美修养不高,缺乏创新和实践动力,往往关注建筑本身,不在意建筑的审美底蕴。由此,在建造者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其自身的修养是当前建筑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3.现代建筑审美意象

中国建筑艺术一直都善于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赋予建筑无限的意韵。意象的一个特征就是象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者们内心自觉的审美取向,在建筑艺术中,尤其是我国的建筑形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建筑意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建筑的展现形式,是建筑物生命的体现。一个优秀建筑不仅仅表现物的庞大,结构的精巧,还在于其意象的表达,即“启发和唤醒”。建筑意象从一般意义上说,包含建筑本身的意象,即建筑“为何”,另一层意象则表现其展示的丰富内涵,即建筑的“生命”。这种意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在表现与本身内涵的相互关系。

在中国优秀建筑艺术中不乏意象表现好的建筑形式,中国建筑即看重建筑外在“意象”要求,也突出其审美的指向。在传统建筑中,意象就表现为“象征”的一般形式,我国魏晋时期的美学家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里表明了以“象”求“意”的审美思想。

二、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建筑

1.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

商业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对于经理人来说,商业模式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方法可以用来规划自己的企业,每个行业现在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前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进入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在今天,仅仅选择或者说确定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才会得以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以此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一个公司来说,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赶在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被复制之前重新审视并再次进行创新。

在当代新经济大潮的建筑活动中,新领域、新形制、新规模的建筑创造很多,比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超高层建筑等。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相较古希腊时期的建筑,逊色太多。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文化艺术是以建造者的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其突出对建筑材料的追求中,要展现出时代进步的印迹和发展的形态,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性是建筑师以特定的方式、形态展现不同时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特征。所以,建造者既要仔细研习建筑的基本功,也要钻研本土文化,使建筑形式有时代印迹,更有本土风格。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要坚持本土文化的创作思路,立足本土文化,融入民族文化的意象,同时博采众长,借鉴和吸纳外国建设文化和设计思路。总之,在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建筑既要有民族特色,又兼备商业运作的特征;既能让本国人喜欢,也能让外国人接受和认可;既要与周边环境相互烘衬,又要凸显建筑本身的与众不同;既要建筑物风格本土化,也要兼备走向世界的能力。

2.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表现

现代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即建筑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具有价值和人文双重性。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一方面如同其他艺术作品一致:具有观赏性和品味性,另一方面,建筑美学又具有美学品格:凸显审美价值和美学功能。

一是商业模式下建筑美学的自然美的流露。建筑美学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显现其固有的建筑美,即建筑物自身的美的表现,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互衬美,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美,这是商业模式下建筑美学的自然表现。

二是凸显商业运行模式下建筑美。表现在现代建筑在商业运行模式下,体现出的时代特色和商业价值运作。如,现代建筑的“高技美”融合了建筑特色和商业运作痕迹,更符合人们审美的标准和商业销售模式,把商业价值和建筑美有机的融合。

三、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与审美思维

1.现代建筑审美思维及心理建构

现代建筑突破传统建筑狭隘审美要求,更注重建筑本身对人的心灵的冲击和震撼。现代审美心理分为表现心理和内观心理,前者表现为建筑物本身外在的“视觉、触觉”感受,也理解为建筑造型的外化形式;后者表现为建造者的内心建筑预期,建筑物对观赏者心理的影响和掌控上,是内在的表现形式。

从建筑心理上来看,无论是审美中的表现心理还是内观心理都需要建筑物甚至是建造者与观赏者的相互沟通才能实现。建筑的表现心理观赏者通过感觉、触摸就能与建筑进行互动,好与坏,喜爱与厌恶也很容易在欣赏着身上体现出来;而内观心理则要隐晦的多,不仅需要观赏者用心去观赏,更需要了解建筑的历史,建筑的背景以及建造者的经历,才能真正了解建筑,才能体悟建造者的内观心理,才能用美的眼光审视建筑本身。

总体上看,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结构主义倾向,对建筑的结构,材料的重组都趋于完美,但是,再完美的艺术表现也要借助于人的思想,通过人的整理、修改,在建筑体现出来,建筑外观可以千奇百怪,但建筑内观则永恒不变。

2.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

商业模式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首先是人的思维重构。建筑的生命力在建筑的时代美与人的审美趋于一致,与时代文化相交融。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建筑形式如何更新,表现手法如何夸大,建筑生命的永恒在于思想的表露。建筑思想的展现其实是建筑者的思想外露,所以,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重构首先在于人的思维重构,人要改变对建筑艺术呆板的印象,实现建筑与人的思想相结合,凸显建筑永恒的性质―建筑是人的建筑,要表现人的思想。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要深入生活,思考建筑美的大众需求。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问题要考虑建筑的时代特色,即商业背景下的现代建筑的特点。在商业模式下,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及内涵表现形式都要打上商业的痕迹。在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大众的审美层次。艺术要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在生活锤炼,打磨,被群众接受、认可和喜爱,才兼备运作和审美价值。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的重构要有序进行。现代建筑美学的重构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坚持有序的原则。建筑活动从建筑思维的构想、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建筑的实施甚至包括建筑后期的效果评估都是在规范的程序下进行的,打破有序原则,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可能会出现功利化的速成建筑形式,而失去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其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出的思想都极为苍白。

总之,现代建筑的美学与商业运行是分不开的,审视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问题,重构美学标准是现代建筑更具时代特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柴瑞林.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J].专题研讨,2010,(7).

篇(2)

一、传统银行业的特征和缺陷

1.传统银行业的特征

银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得双方之间都能够互惠;传统型的银行,在业务上非常的松散,没有一些比较统一且标准性的协议要求;在以往的传统型的银行中,银行方面其实注重的是银行的数量多少。

2.传统银行业存在的弊端:

(1)各银行之间的关系相当比较的松散且繁杂,由于是,在业务层数增加的同时,成本也是在不断的增加,导致交易的最终成本难以降下来。(2)各银行之间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和通用性的规则以及一些比较正规且严密的协议,使得在服务质量和价格以及资金方面很难以得到确切的保障。银行在业务操作方面的效率非常的低。各行对待各自的客户没有自己对待的那么好,导致客户的满意率下降。

二、银行间国际业务合作方式

各银行之间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

1.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原有的国内业务卷入到了国际业务当中;

2.在欧洲产生了统一货币之后,欧洲的行业同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且在欧洲各国家之间产生了统一的货币清算系统,不再需要对方国家的银行来进行交易;

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银行之间的国际合作模式得到了改变;

4.银行在选择行上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与行之间关系的建立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

5.世界各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在不断的改变和创新;

6.世界上各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以将松散的行舍弃掉,转变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现代商业银行同业国际业务合作的新模式

1.银行俱乐部具有特征

目前,除了银行以后,国家各银行的合作出现了新的模式,世界各银行之间发展合作的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就是银行俱乐部,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和各银行之间的合作,让地方的银行具备跨国银行业务所具有的能力;银行俱乐部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具有很强的综合现金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业务能力;

(2)俱乐部采用的是成员制,让世界上的小银行有机会进入进来,相互之间进行利用和对对方的客户进行照顾;

(3)在俱乐部中的成员都是使用协议的方式来进行联合和相互制约;

(4)俱乐部对各银行在服务质量和交易的程序以及价格上采用协议的形式来进行严格的规定,使得各银行之间有一个统一性的标准;

(5)在俱乐部中的这些成员,他们的关系是合中有分的关系,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

(6)各成员都有各自的目标;

2.现实案例

据省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08年底,山东省共计发放企业贷款 25000亿元,其中 11000亿元贷款放给了大企业,占到放贷总额的近一半。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融资需求的大型项目不断出现,依靠少数几家银行采取单打独斗的传统信贷服务方式既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又容易集中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山东省银监局牵头组建了山东省银行业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成立了授信银行俱乐部。近年来,已经成功组建各类银团贷款项目17个,安排贷款445亿元,正在组建的项目4个,拟安排贷款 375亿元。项目遍及能源、交通、城建、重要工业原料等多个领域,参与银团的金融机构不但有省内的银行,还吸引了十几家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外资商业银行。

四、结论

总之,传统型的银行是世界各银行在国际上合作的一种基本模式,也是目前银行合作模式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但是,各银行也是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使得其原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各商业银行在不断建立起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时,也会面临着不断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这时需要银行在作出最后的决定时,还需要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实际的考核,最终以最好的服务、最好的质量来面对广大客户,因为对银行的最终决定是在客户。

参考文献:

[1]李伟平: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科学,还是艺术[J].金融博览,2011,04:32-33.

[2]洪 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之道[J].中国金融,2011,20:27-28.

篇(3)

一、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的认识

要明晰何为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必须了解何为传统物流?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比较重要的变革,第一次是物流的最初阶段,就是卖方将货物送到买房手中;而第二次变革是有着重要影响的电子商务出现下的物流发展,这次变革给物流、买卖双方以及消费者产生了各种影响;第三次变革则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引导下的物流将更加高效、全面。一般来讲,传统物流是指通过基本的人力,对买卖双方所涉及的货物通过分类、分配以及配送等程序进行货物的集中于发放。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主要是指物流配送公司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的软件与硬件设施,同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按照客户的各种订户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编排、分工以及后期派送等工作。

在论及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时,可以说是“物流可以有,电子商务却未必”,原因在于物流只要是存在买卖则一般均会存在,而电子商务的现代科技产物则未必,所以,物流可以离开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必须依靠物流的存在而存在。

二、电子商务的出现是否将会对传统的物流企业造成影响?

上文中,笔者对传统物流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与阐释,那么,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物流是否会造成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存在,到底对传统物流造成了何种影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于物流人员的要求提升。传统物流对于物流人员的要求较低,只要是可以将货物安全送达买房的自然人均可成为物流人员,但是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其应用于物流时,要求物流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现代化科学技能,对于物流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更加专业化。

2.物流程序的简化,效率的提高。传统物流程序较多,而且人简单的人力操作为主,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则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了物流的效率,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一定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物流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3.物流操作程序的替代化。传统物流的操作程序不断被电子商务化的网络操作程序所替代,由于传统物流操作程序复杂,大部分程序由操作人员亲自负责,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只需要在物流终端由个别工作人员亲自负责送货即可,高效率、低成本的电子商务物流网络操作程序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物流操作程序。

4.实体不断的虚拟化。传统物流需要较大的实际仓库来为货物进行集中储存,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仅仅是在网络内设置一定的虚拟仓库,同时此种电子虚拟仓库还具有信息全面、操作简单、资源可以优化配置的优势。

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较于传统物流具有着多种强大的优势,不仅仅是笔者在上文提到的这四种,还包括物流观点的改变,物流人员从业方向的新选择等等,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于传统物流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以及多种积极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将何去何从?

笔者通过在上文中对电子商务给传统物流公司带来的各种影响的阐释与论证,积极肯定了电子商务模式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与新的机遇,那么,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影响,做出积极的变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使物流模式多元化。我国电子商务处在发展的前期,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模式应当与传统的物流模式相结合,以应对我国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全国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与经济条件,不可一味的适用新模式,亦不可完全摒弃新的东西,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进行转变。

2.培养与引进高素质、高技术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势必会高速发展,故而,物流企业应当积极培养与引进掌握了具有高新技术的人才,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加在相关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综合实力。

3.引进先进的操作设施、适用先进的操作程序。传统物流程序弊端较多,程序复杂,而电子商务模式下应用于网络技术,效率高,成本低,同时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大量信息,物流企业应当紧随潮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下,引进先进的网络操作设施,适用先进网络操作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4.上述三点主要是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做了简单的设想,那么对于适用物流的其他公司将如何选择物流方式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物流方式,在此基础之上配加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方式;其次,对于有些自营物流的公司,那么其可以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中积极把握,将自身的物流产业做大,进一步作为自身的一个主要经营业务,或者是放弃自营,而选择外购,因为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将会大大减少成本,自营将会增加公司自身的成本,适用外购低价物流,降低自身企业成本。

四、结语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其对传统物流的各种影响,要求物流企业与使用物流的企业做出积极的应对,以在物流行业与自身行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简介:

李晓峰(1962-),陕西宝鸡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中0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WTO与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务、企业跨国经营。

摘要:文章通过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现状,明确了会展、旅游和酒店业三产业国际化和商务化的发展方向。在总结国内外三产业理论成果尤其是目前西安会展旅游和商务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要采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并从市场、业务和管理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实现产业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国际商务;会展;旅游;酒店;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7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23-05 收稿日期:2008-06-30

随着西安朝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步伐的加快,会展、旅游及其关联产业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点。2005年以来西安把会展业作为新型、绿色的产业形态来发展,旅游业和酒店业等关联产业飞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商务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多种形态并存的局面,星级酒店数量、规模和服务水平均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国际化、商务化趋势为西安会展业、旅游业和酒店业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价值。采取什么模式发展三产业的国际商务接待业务,如何实现三产业的协同与融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会展、旅游、酒店业研究评述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明确定义,接待主要包含会展接待、旅游接待、酒店接待、通讯接待、交通接待等内容,国内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会展和会展旅游几个方面,在西方MICE已经发育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专业产业(Dewar.K,2002),商务旅游、会展旅游逐渐成为会展和旅游业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Getz.D,2000),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会展旅游和商务旅游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太平洋沿岸的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区商务旅游市场的扩张。例如;Samuel Seongseop Kim(2003)和Hailin Qu(2000)对韩国和香港的会展进行了研究,Choong Kilee(2000)对来自不同地区观展游客进行了比较分析,(蔡杰、赵毅,2006)以非洲大陆为例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务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会展旅游的经济效应和会展、旅游关系的研究比较多,如:林宙(2006)、李新和左仁淑(2005)、陈才(2003)、何问陶和何亮(2003)、陈恩(2005)、胡斌(2004)、杨群(2006)等人分别对澳门、成都、大连、广东、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会展业发展进行了研究;王华(2005)、武晓鹏(2006)对我国商务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郭淳凡(2003)探讨了我国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王保伦(2003)提出了发展会展旅游的三种运作模式;戴光全(2005)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对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皮平凡,林艳(2005)提出会展和旅游业互动的发展模式;李平生(2006)分析了商务旅游产业链的特征,指出了从产品、产业和经营层面实现商务旅游产业融合。相对会展和旅游业的研究而言,国内对酒店业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对酒店业发展提出了策略性建议,如:陈新跃(2003)通过分析欧美酒店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酒店业发展对策;李翔翔(2005)通过对浙江部分星级酒店的实证调查,提出了改进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对策;邹益民、陈业伟(2003)对我国和国际上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

近年来,西安会展旅游、入境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祁百福(2004)、张汶(2004)、张奎、王进富(2006)分别对西安会展经济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朱水旺(2005)对西安会展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由区域人文和旅游环境推动的会展业发展模式;李树民等(2003)、乔玲玲等(2005)分别对会展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张瑜、马耀峰(2006)通过比较分析西安和深圳入境旅游业特点,探讨了西安入境旅游的发展策略。

纵观国内外会展、旅游和酒店业的理论研究,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理论不断成熟,学术界越来越关注会展、旅游及酒店业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为研究两安会展、旅游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研究指导。

二、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发展现状及模式

(一)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发展现状

国际商务接待业是接待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是向国际商务客户提供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国际商务客户以参加商务会议和展览为目的,除参加会展外还伴随旅游产品和酒店服务的消费行为。本文将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定为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三产业融合的产物。

据国研网资料显示,近年来西安会展经济以年24,6%的发展速度提高,且日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自2005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103场,其中规模较大的展会60场,国际性展会2场。全国性展会3场,区域性展会19场,地方性展会36场,专业性展会48场,综合性展会12场,观展人数多达110万人次,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2007年1~4月,共举办展览会27个,同比增长42%,成交额95亿元,创社会综合效益10亿元。近几年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丝绸之路投资论坛、第三届BPO论坛等一系列国际性展会,可见西安国际商务会展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从旅游业发展来看,近年来西安接待国际旅游客户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迅速增长。自1990年至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情况用图1所示。

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至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总数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入境旅游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据《西安年鉴2006》资料显示,与入境观光客人数相比,西安国际商务客户相对较少,可见国际商务客户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成为西安入境旅游需重点开拓的客源市场。

酒店业为会展、旅游业提供场所设施和饮食、住宿等辅助服务,与两产业联系很紧密。但也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本文将酒店业作为与旅游业、会展业并列的接待业产业主体进行研究。因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项目含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购物、邮电通讯、市内交通等费用,故本文用餐饮和住宿外汇收入来反映涉外酒店接待国际游客的状况。西安现有五星级酒店13家,四星级酒店27家,三星级酒店32家,还有很多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及很多经济型酒

店,其中以商务命名酒店就超过20多家。很多星级酒店具有举办大型会议和接待国外商务游客能力,星级酒店和国际商务酒店与愈来愈将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接待国际商务客户作为重点经营业务。三产业具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也具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市场的共同趋向。

(二)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发展模式

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主体有:参展商、观展人员、相关管理者、工作人员、媒体及其他人员,在这类群体中国外参展商和观展人员成为入境旅游和涉外酒店业主要的潜存的商务客源,同时旅游业和酒店业为会展业发展提供辅助娱乐、餐饮、住宿等辅助服务,完善了会展接待的服务项目并丰富了其服务内容。旅游业发展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国际游客旅行团成为涉外酒店业住宿、餐饮消费的主体;酒店业提供的餐饮住宿服务与会展服务、游览观光服务一起满足国际商务游客主要的服务需求,涉外酒店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国际游客对接待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进而会影响会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客户消费链的构成角度看,会展、旅游和酒店业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共同构成了客户消费链内容。总之,无论是从产业关联还是从客户需求角度,三产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鉴于二三产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西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要依托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涉外商务酒店业三个产业主体,采取三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

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产业融合

西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实现国际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三产业融合,就是要将会展、旅游和酒店业服务共同纳入到国际商务客户的消费链中去,形成新的国际商务接待产业的形态。三产业的融合从以下三个层面实现:

(一)市场层面融合

国际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业三产业的市场有交叉重叠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国际商务会展客户因其国际属性必在目的地吃住,因此必定是涉外商务酒店业的客户,但参展和观展的外国客户却不一定参加游览、观光,因此只可成为入境商务旅游业的潜在客户;入境商务旅游客户的国际属性决定了他们必定是涉外商务酒店的客户,但因其这些客户的商务活动不一定是通过会议和展览的形式开展的,所以入境商务旅游客户不一定是参展和观展的客户,只存在着向观展客户转化的可能性:涉外商务酒店业的部分客户来自国际商务会展业和入境商务旅游业,其市场构成大于两产业市场之和。据国际商务客户参与会展、旅游和酒店产业程度,将国际商务客户划为四种客户类型,如图3所示。

三产业客源市场有完全重叠的①部分,这些客户是以参加国际商务会展为目的,同时又在会展举办地吃住和参加旅游的国际商务客户。这部分客户完全享受了会展、旅游和酒店三产业的接待服务,是国际商务接待业市场融合实现的最终市场状态。由此可见,市场融合是一个产业间市场不断渗透和趋同的过程,是将②③④不完全参与三产业服务的客户转换成①部分客户的过程。②部分的客户转化成①部分客户。②部分客户主要是国外的参展商和观展客户,转化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会展客户与旅游服务之间的匹配关系。首先了解国外参展商和观展客户的特征,包括在会展举办地停留的时间、客户的旅游消费偏好、国外会展客户旅游支出能力和消费水平等等;其次要了解旅游路线设计状况和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等;最后根据会展客户和旅游产品各自的特征进行匹配,同时做好旅游服务宣传,吸引和刺激国际商务会展客户消费旅游服务产品。③部分的客户转变成①部分客户。由于客户进行的商务活动不一定以展览和会议的形式进行,这种商务活动是零散进行的,不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因此要通过集中办展、办专业会展的形式将零散的国际商务活动集中化、规模化。同时要做好会展宣传,使会展成为城市旅游景点,把入境商务游客转化成为观展游客。④部分客户的转化。首先转化成为②或③的观展客户或旅游客户,然后将②或③部分的客户转化成①部分客户。把④部分客户转化成③部分客户不仅依赖于国际商务客户的消费特征与旅游业的产品服务特征之间的合理匹配,还依靠旅游业的宣传刺激。④部分客户转化成②部分客户主要通过把零散的商务活动规模化、集中化来实现,最后如前所述实现②或③部分客户向①部分客户的转化。

(二)业务层面融合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网络在接待服务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已经初步建立。首先,西安会展网是西安会展宣传和推广的主要网站,涵盖了会展协会、展会服务、会展企业、行业动态、展会预告、网上招展等会展信息,还有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的介绍。休闲娱乐栏目中介绍了西安的星级酒店、餐饮及特色小吃、购物商场和贸易市场等信息;旅游景点介绍了西安旅行社、旅游景点、民俗风情、美食特产等信息。其次,目前西安旅游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分散的旅游网站阶段,由旅游主体企业、主要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影响较大的旅行社所建的10余个网站,其中最典型的西安旅游网了西安旅游业相关信息,涉及酒店预订、西安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自助旅游、机票预订等旅游信息和酒店业信息,还有会展信息、旅游翻译服务等商旅服务项目。最后,西安酒店网于2006年9月开通,现已涵盖了西安星级酒店、旅游景点、两安美食、民俗风情、玩乐购物等信息。此外,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的信息在其他网站上也有链接。可见,从西安三产业的网站建设和信息情况来看,会展网已将酒店业、旅游业信息宣传包含在内,旅游业一直将旅游和酒店业作为信息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在也逐渐将会展信息作为旅游网的内容,酒店业将旅游业和酒店业的信息一起作为其网站信息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两安网络化平台已初步形成,但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还很低。鉴于此,本文认为实现三产业业务层面的融合应从以下二方面展开:

1,建立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集成国际商务会展业、入境商务旅游业和涉外商务酒店业的信息,收集国际参展和观展客户的商务活动情况、入境商务旅游需求的满足情况和涉外商务酒店的使用情况,然后将三产业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和处理,识别_二产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将信息处理的结果反馈给三个产业。

2,建立服务全程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流程。服务信息传递和处理全过程不仅包含向国际商务接待业数据库传递信息的过程(即图4中③④过程),还包括国际商务客户服务全过程的信息传递。客户的消费过程分为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三个阶段,三阶段的信息传递分别是消费前的信息传播、消费中的信息收集、消费后的信息处理及反馈。消费前的信息传播是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针对共同的目标市场实施信息传播,是国际商务客户了解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即图4中①方向的信息流动)。国际商务客户在充分掌握消费信息后进入消费阶段,国际商务会展业、入境商务旅游业和涉外商务酒店业及时搜集客户的消费信息,了解国际商务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状况和消费支山等情况(即图4,中的②过程)。各产业收集的客户消费信息通过③④两个过程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经④过程反馈到三个产业的信息最终经⑤过程传递给客户,这样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才算结束。国际商务接待业数据库及服务信息传递全过程如图4,所示。

(三)管理层面融合

目前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尚没有对国际商务市场设立单独的管理部门,国际商务会展遵循《西安市会展业管理办法》,由西安会展管理办公室和西安会展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入境商务旅游属商务旅游的分支,由西安旅游局和旅游行业协会进行管理;西安涉外商务酒店业由西安市旅游局、西安餐饮协会、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部门纵向管理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分散、繁杂和多样性,产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管理相互分割。因此西安三产业管理层面的融合,首先要针对国际商务客户市场建立共同的管理原则:其次进行管理结构调整,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国际商务接待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的经营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对所有国际商务接待业部门采取共同原则下的单一管理模式。

篇(5)

????在经历了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环境问题之后,人类将社会发展的方向重新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把产业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融合起来的生态观日益成为全球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性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企业越来越多的把环境因素融入决策过程,产品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和供应链绿色化等工业生态化过程在全球范围蓬勃展开。供应商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工业生态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惠普、宝洁等已经开始把供应商纳入企业的环境管理范围,要求供应商不断评估和降低其环境成本,并通过环保导向的采购政策来影响其环境行为和获利能力,形成了迎合全球工业生态化趋势的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新模式。

??一、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以压缩采购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价格驱动下的竞争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即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认为好的环境管理很大程度是好的资源管理,一个环境友好的供应商是有效率的供应商,而有效率的供应商从长远来看具有更低的成本。

??二、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兴起 ??近年来各国的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也越筑越高,各类经济组织纷纷推行绿色采购政策,这些都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据美国的一项调研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公司都收到过他们顾客关于环境改善方面的要求。除了来自顾客的压力外,企业还受到来自竞争者和投资者等方面的压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其环境行为,而要彻底的改变其环境状况,就必须从采购源头开始,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整合在其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额外的好处。

??三、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 ??1.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由于供应商在环境上的改善和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效率,因此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是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好的供应商对整个供应链带来的竞争优势是相当明显的。选择好的供应商首先要有好的标准,开发基于环境标准的供应商评价系统对于选择供应商和影响供应商的环境行为非常重要。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企业要综合考虑顾客的环保要求、企业的环境方针、政府法令法规等因素,抓住主要的环境指标和问题,目前供应商评价的主要标准包括:环境报告的公开披露;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行为评价;有害物质和废弃物排放;禁用物质的使用;ISO4001认证;清洁生产实施情况;资源使用效率;产品和包装的环境友好性等。

??评价时,企业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分级,对于不同级别的供应商给予不同的采购数量和政策。通常根据企业的环境表现,可分为被动性、预防型和价值导向型三类。被动型企业以末端治理为主要行为方式。预防型企业的治理方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在遵守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将环境管理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与供应商在废弃物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价值导向型把追求生态效益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之一,把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其环境管理体系,注重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改善,通过不断降低环境成本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强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这也是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或联盟可以有效的分享技术与信息,分担环境改善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提高顾客价值和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环境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企业可以向其供应商提出环境要求,供应商也可以对其顾客施加压力。在环境问题上,供应链上各企业越合作,效率越高。根据合作程度可将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划分为短期合同、长期合作和战略联盟三个层次,结合供应商的类型,形成了供应链内各企业合作关系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了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的价值取向。

??四、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实现 ??生态型供应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它的实现需要众多机制和技术的支撑,其中主要包括:

??1. 有效的公布和实施环境目标。有效的管理起始于对组织目标和期望的清晰陈述,因此及时明确地公布企业的环境目标和要求非常重要,这些目标和要求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指明了方向。如康柏公司明确表示环境表现是选择供应商的五个基本标准之一;沃尔沃公司则把公司的环境要求和一张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一起寄给供应商。此外企业在实施供应商管理时应确保环境因素与价格和售后服务等因素受到同样的重视。

??2. 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交流是合作的基础,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首先要有合理的交流渠道和窗口,这些渠道包括供应商会议、实地考察等方式,参加交流的人员应包括市场、采购、技术、环境等部门的人员。除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之外,交流的对象还应包括技术团体、咨询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等,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好的建议。此外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增加其环境行为的透明度,建立信息和经验的共享机制,如建立互通的绿色数据库和网上交流平台等。

??3. 合理的激励机制。要保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一方面顾客和供应商应分担与提升整个供应链环境性能的相关成本,分享因此而带来的收益,其中包括对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和对新的环保技术提供订单等;其次供应商对环境行为良好的供应商应给予增加进货量、价格优惠和媒体关注等奖励,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工业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给予环境表现好的供应商以奖励和认可的传统。

??4. 技术援助和培训。培训和技术支持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通常一些大型核心制造商的供应商是很多中小公司,这些小公司缺少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改进环境,因此对中小供应商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援助对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环境水平非常重要。这样,一方面中小供应商可以获得环境改善的能力,另一方面核心制造商可以得到其供应商更有力的配合。

??5.合作开发与改进。近年来随着功能经济思想的产生和生产者责任的延伸,供应商与其顾客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以前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将逐渐被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所替代;以前供应商只关心向下游企业提供它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不管下游企业是否有能力用环保的方式去处置它们,现在上游供应商越来越关注其产品对下游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在环保方面与下游企业积极合作,此时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环境改善不再只是制造商的事,而且成为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的责任,供应商参与下游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下游企业协助上游供应商改进其产品和包装。

??6. 定期审核。这是一种对供应商进行持续监督的方法,如果审核发现问题,企业可以在引发严重后果之前把它们提出来要求供应商限期改进或更换供应商。ISO4001 和EMAS等环境认证对于进行供应商评价和审核意义重大,它可以免除大半甚至全部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这对建立长期供应关系尤其重要,目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均要求其主要供应商通过ISO4001认证。

??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越来越为企业所关注,目前这种模式正在沿供应链向上下游继续延伸,这意味着将来多级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 商业银行 规模经济 管理

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力,并推动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从传统的以满足服务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向业务和管理创新的理念转变。这种新理念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开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多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可以让商业银行和其客户之间建立良好地沟通关系。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俨然成为现代人解决“衣食住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银行业务的办理手段和方法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得以实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的出现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办业务”成了可能,这种不再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方式也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使得客户可以享受全新的自主化服务。

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组成了一个规模化和集成化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商业银行内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摊管理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可以实现快速地收集和处理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银行管理向制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商业银行成本合算的科学化管理,便于企业追求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显著的成果就是产生了电子商务,它突破了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直接减少了交易成本的消耗。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自己的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实现对规模经济管理的整体监督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金融监管系统,能及时地对银行数据进行采集、审核和加工,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披露。建立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对集团科技的信贷资金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及时反馈个人客户信贷的不良信用信息,既便于银行对客户进行监督,又便于及时向客户反馈相关的银行信息。

(三)信息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规模的大小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总成本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当前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职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银行网点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简要一点来说就在银行的固定营业成本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扩大经营规模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得到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国际间的并购浪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很多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规模经济也成了各个银行努力的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利刃,只有充分利用这把利刃,商业银行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在金融行业中脱颖而出。

(四)信息化带动了金融创新,继而使得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边界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的各种业务得以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是有边界的,一个简单地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小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往往都是由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国有企业出来的管理人员把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带到了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这些管理模式恰好满足了小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小规模银行运用这些大规模银行的管理技术是超过了管理规模的边界的,所以管理有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个例子充分证明管理是有边界的,小规模商业银行的管理也给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提了个醒,绝不能在现有的管理技术上停滞不前。

近些年,商业银行的管理低效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关于如何提高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的探索从未停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我们不可能为了便于规模经济管理把它变成小型的商业银行,那么就只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要想在商业银行内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技术,首先必须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有可以“驾驭”这些先进技术的信息人才,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管理人才。其次,商业银行用高水平的人才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银行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就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管理边界大大超过了规模的边界。当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银行效率得以提高。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会使银行的效率提高十个百分点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必须确保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必须与信息发展水平相一致, 必须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信息化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它使得银行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的方式和手段得以创新,使得银行跨地区的资金结算更为便捷,更有利于各个银行间商业信息的传递,这就提高了银行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银行经营决策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以手工记账为主,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往往是通过下级向上级报告,层层传递到最终的决策部门,然后做出决策。这种管理存在滞后性,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已经出现了的问题,而且不能及时反映客观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往往不能把客户放在首位,更多的是以财务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已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脱节,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经济的需求。

(五)信息化使得现代商业银行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首先,银行作为服务业,规模经济相较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有其特殊性,它的规模经济既不受社会对产品需求量的限制,也不受规格、品质等限制。这就使得在一些条件一定时,银行的规模经济几乎不需要考虑社会对银行资金需求等因素。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银行的服务量也会不断扩大,这种服务量的扩大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成本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于摊薄成本。其次,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得不扩大交易范围,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银行的交易费用,同时它还有助于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管理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但使得商业银行节约了投资成本,而且扩大了商业银行规模管理的边界。同时,它还减少了银行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使得银行管理更直接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位规模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自主,但由于多年来的管制,其贷款定价能力较差,容易盲目定价,增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银行利润下降,不得不拓展新领域,增加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增加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改进

1.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RAROC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实证研究。RAROC模型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模型明确了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大影响,强调以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来判断经营管理效率,已成为当今银行业用于绩效评价、资本配置和贷款风险定价的核心技术手段。[1]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净收益-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

当RAROC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低,收益率越高;反之亦然。

(1)净收益的测量。选取指标为净利润,根据年报中财务报表所列的收入、成本及利润进行计算。

(2)预期损失的测量。由于信用风险主要为信贷风险,本文研究数据均用信贷风险数据为指标。风险敞口指标为信贷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指标为不良贷款率,违约损失率为贷款违约处置不良资产后的损失比率。

(3)经济资本的测量。经济资本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内,商业银行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本文选取指标为信用风险加权金额。

2.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已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商业银行各年年报。由于部分银行数据搜集不全,则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将数据进行处理,计算RAROC值,数据依次从2010-2013年,结果如下:

农业银行:0.215969,0.191375,0.135156,0.124066;

工商银行:0.275836,0.285988,0.251593,0.231782;

中国银行:0.143051,0.162317,0.145473,0.124659;

民生银行:0.128504,0.105838,0.095464,0.088001;

南京银行:0.036363,0.050407,0.039774,0.040522;

宁波银行:0.142506,0.15695,0.144817,0.1337;

光大银行:0.077787,0.073622,0.070422,0.063838;

上海银行:0.147901,0.139808,0.123703,0.103723

3.结果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贷款质量下降。通过对以上八家商业银行2010年―2013年数据分析,发现除农业银行和上海银行外,其它银行在2013年前不良贷款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却在2013年上升。如中国银行2010-201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7%、1.17%、1.13%、1.16%,工商银行2010-201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0.94%、0.85%、0.94%。这说明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有所影响,使得不良贷款普遍增加,贷款质量下降。

(2)信贷风险加大。从以上RAROC数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和上海银行的RAROC数值逐年上升,其余六家RAROC数值在逐年上升的基础上,在2013年有所下降或者上升减缓。这说明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所增加,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降低。

4.改进建议

篇(8)

2014年1月4日至24日,在兵团外国专家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12名来自部分师团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赴澳大利亚进行“现代农业推广模式创新与体系建设”培训。在21天的学习考察时间里,学员们带着问题学习,带着任务考察,对澳大利亚全新的农业管理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以及全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理念和模式有了初步了解,更新了观念,开拓了思路,同时也找到了差距,普遍感到澳方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有较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1澳大利亚农业发展概况

1.1农业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国家,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拥有适宜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其次,澳大利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农业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实行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很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很高。生产的农牧产品三分之二以上出口,尤其羊毛、牛肉、小麦、棉花和蔗糖等出口量很大,并且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世界国际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是世界最大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和皮棉出口大国。

1.2现代农业特色突出

一是农场规模化经营。全国总面积769万km2,总人口2320万,农牧业用地占国土面积60%以上,从事农业的人口25万人,经营着14万个农场,农牧场平均面积约为3万km2,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如新南威尔士州种植棉花的农场平均每个农场467hm2,农场主平均年龄39岁。二是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农场和针对农业生产某一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层出不穷,如在肉牛生产全过程中,有的公司和农场从事育肥、饲料、防疫等某一环节的生产和服务。三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发展迅速。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和乳业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四是农业信息化程度高。农户对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品种及价格信息、购买与销售等所有需求均通过网络进行。

1.3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有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各州设有基础产业部,管理和促进农业生产与产业化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本国农业生产。政府鼓励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重视农业环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的促进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

1.4农业科研机构

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业科研机构有:联邦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DPI)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如谷物协会(GRDC)、园艺协会(HRDC)等,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值得重视的是,澳大利亚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由上述机构共同享用的联合研究中心(CRCs)和APSRU等,这些联合研究中心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承担,依托中心的大型设施和现代化仪器设备,密切联合、协作攻关,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功能互补和高效利用,具有很强的活力。

CSIRO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之一,总部设在堪培拉,相当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的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覆盖除国防、医学之外的所有主要研究领域,现有研究人员6000多人,设有23个研究所,涉及与农业相关的主要领域有动物医学、动物生产、纺织与纤维、林业与林产品、种植业、热带农业、昆虫学、土壤与水、水产学、野生动物与生态学等,分布在各州的分支机构或试验站达70多个。其机构占全澳农业研究机构总数的20%~25%。

澳大利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有38所,其多数为公立大学,研究型大学如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西澳大学、LaTribe大学、Myrdocg大学等都设有农业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范围涉及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及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并有进一步个性化的趋势。这类大学占全澳农业研究机构总数的20%~25%。

1.5农业发展促进措施

一是加大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对市场发展进程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面向市场取消补贴、减少干预、精简机构、优化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成立了新的农林渔业部,统一协调对农、牧、渔、林业的综合管理,形成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几乎取消了目前世界各国最广泛使用的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而趋向于采取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在联邦和州政府两大层面,在各种支持中,主要以联邦政府为主。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一般,如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病虫害控制、推广咨询和培训服务、产品检验、营销、促销等各种基础设施服务;为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付;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计划;自然灾害救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助;环境计划、区域经济发展援助计划等。

除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各州都有各自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计划,并安排有必要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者的资助有些属于是对联邦政府相关政策的拾遗补缺,有些也与联邦政府安排重叠。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计划项目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也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还通过各种补贴(如农用燃油优惠)减轻农场负担。除在国内向农民提供基础设施和信息支持外,澳大利亚还实施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支持,联邦贸易局在各国的办事机构帮助农民向所在国出口农产品;联邦政府出口信贷一般为1年期的买方信贷,主要补贴产品是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接受出口信贷的大多数为不发达国家或粮食净进口国,间接资助了本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

二是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病虫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发工作中的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近些年,联邦政府每年支出的农村研究经费近9亿澳元,相当于澳大利亚科研总支出的11%。在农村的科研开发支出中,纯基础性研究占3%,战略基础性研究占20%,应用性研究占63%,试验开发型占14%。农业研发投入资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农业增产增收的60%~80%来自科技进步因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80%左右,每年回报率在25%~100%之间,而且持续很长时间。

2澳大利亚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机构

澳大利亚农业推广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使相当大一部分的推广服务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有部门,并且这些变化还在继续。综观全球,农业推广政策的变化不只局限于澳大利亚,也不光局限于农业,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服务私有化的国际趋势。

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澳大利亚的农业推广体系并非全国统一,各州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行业需要设置和管理其推广体系,其宗旨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减少开支。在澳大利亚,农业与自然资源由国家农、渔、林业部负责,州一级大多数都是由其基础产业部或农业部负责。各州的基础产业部或农业部有的专门设立了推广部门,从中再按专业划分;有的则是先按专业划分,然后每个专业里有专门负责推广的人员。还有的把某一行业的推广完全交给行业协会管理,政府只起协调作用。迄今为止,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各州农业机构的重组和合并还在进行当中。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在澳大利亚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极为广泛,涉及部门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学、研究机构、农民协会以及农业物资公司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推广服务的全职岗位数为4045个,其中,由公共资金支付的2748个,由私人资金支付的1297个。由于推广人员有全职和兼职之分,实际参与推广的人数应高于以上的数字,但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具体来说,澳大利亚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三部分组成:

2.1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又分为联邦政府推广部门和州推广部门。以往,联邦政府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部门,但它并不直接介入农业推广活动。以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为例,虽然在宣传其科研成果时与农民和企业有一定接触,但很少直接参与推广活动。但近年来,由于CSIRO在资金上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投入,其科研方向也由基础研究转向实用技术。再加上CSIRO更多地参与到CRCs的合作研究中,使其不可避免地参与越来越多的推广实践活动。联邦政府的其他部门也逐渐开始为农民提供直接的信息服务。各州政府推广工作主要由各州基础产业部门负责,内设乡村事业发展总部,统管推广工作。各州划分为6~7个大区,大区又分为若干小区,小区设立乡村事业发展中心,负责该区域农技推广的机构为州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研究部门把研究成果编成材料,由咨询站出售或免费发给农民。各州的其他部门如环保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也都加强了推广服务。高等教育机构也能通过其自身职能和参与CRCs的合作研究提供推广服务。

2.2私有推广服务机构

包括农业咨询公司、农资公司、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社区组织、银行和食品加工企业等私人机构,它们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及经营方面的咨询,实行有偿服务。这些部门范围很广,从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组织到地区性个体组织,它们逐渐发展壮大,在农业技术服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澳大利亚州的澳大利亚农业咨询协会,现有农业顾问60多人,为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糖类作物、棉花、园艺产品、酿酒业和乳制品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市场服务。另外,各类农民协会和社区组织与政府和企业配合承担了大量的推广活动,例如组织田间示范、研讨会和发送信息手册等。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也签约给私人部门执行。

2.3科研和教育机构

科研和教育机构都有为推广服务的生产试验农场,开展推广性的示范工作。推广人员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到科研和教育机构,然后把研究和试验的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再把效果反馈给科研和教育机构。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具有独立工作和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澳大利亚的农民也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他们必须受过专业教育,有能力参与推广工作。

3澳大利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

3.1强化针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联邦政府及各州均设有就业、教育和培训部。澳大利亚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由政府出资,行业推动。农民培训的费用由政府投入,各有关大学、职业学校等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每隔一定时间都要接受1次培训。澳大利亚的培训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农业教育和培训的评价指标纳入“全国能力标准”,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都能达到行业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澳大利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为保持农业生产高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10-03

引言

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集体上涨,新一轮的房产泡沫也随之形成,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总贷款的比例也逐步攀升。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使全国整体房价出现回落趋势;同年9月出台的Basel Ⅲ国际资本协议亦对银行内信用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疑使得银行内部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存量的信用风险分析成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议题。针对金融业的国际发展前沿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的现存问题,开发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可行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模型比较,KMV模型的理论基础坚实,对信用风险中违约预期的表述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由于KMV模型是实时动态的模型,建立在时时变化的市场价值之上,将股票价值的波动性加入模型之中使得模型摆脱了传统的时滞问题,解决了依托历史数据的模型产生的历史因素的自相关性。KMV模型是完全数据型模型,不需要过多的对于金融市场和应用性方面的假设,使得其更加适用于不完善的、弱市场性的市场,因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的分析,KMV模型显然更加合适。

一、KMV模型的基础结构

为方便后文对KMV模型的改进,在此对KMV模型的基础理论做出说明。假设A表示资产价值,σA表示资产波动率,用dVA表示价值的变化,用μVAdt表示dVA的平均值,其中μ是价值变化的移动项,那么,则有公式1。

dVA=μdVAdt +σAdz (1)

如公式2,到T时刻,用N表示正态分布,X表示账面价值,E表示公司权益价值,r为无风险利率,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为:

(2)

其中,

(3)

在模型建立之初,开发该模型的KMV公司发现,在大多数信用违约的情况出现时,标的资产的价值总会落在短期债务值和债务总值之间的某一水平上,因此,通过债务总额直接和资产价值比较的方法不能准确体现实际的违约概率。同时,由于市场经营主体在出现经营困难时还有其他的融资方式渡过难关继续经营,这无疑会影响违约点的准确厘定。因而,开发者在KMV模型中采取违约距离来表示违约概率。在这里我们将长期债务用LTD表示,将短期债务用STD表示,同时用DPT表示违约临界,在对长期市场违约情况的严重中,KMV模型的开发者发现如下规律,即,DPT=STD+1/2LTD,用DD表示违约距离,即,资产的违约临界点和资产未来收益的标准差,如公式4

DD = (4)

将公式1—3带入其中,得到公式5

DD = (5)

同时,针对每一笔融资贷款的违约率,KMV模型用EDF表示预期违约率。假定其为风险中性,则有公式6。

EDF =

EDF = (6)

在KMV公式对大量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尽管从纯理论角度,EDF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但是,实际上远非如此,依据大量数据分析后的经验公式,可知:

EDF=

综上述,应用KMV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将信用评估主体标的资产的权益市场价值的波动性、市场价值以及负债账面价值带入公式1—3得出VA和σA。然后,依据公式4和5得出DD,计算所得数值越大则表示违约点里信用评估主体的标的资产越远,违约风险越小。最后,依据公式6计算EDF,并用该数据表示贷款到期时,违约点价值小于贷款到期价值的概率。

二、KMV模型的参数修正

本文假设融资人在违约决策中始终是以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点,那么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中,银行在向融资人发放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后,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融资人对房屋价格预期是乐观的,即其认为房屋价格在未来是会维持稳定或者继续上涨的,融资人通常会按照约定还清本期;如果融资人对房屋价格的预期是悲观的,即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房屋价格会大幅下跌,同时偿还贷款会影响自己现金流,那么其不会选择按照约定偿还本息,银行会收回抵押物来弥补损失。虽然影响融资人决策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有两种:一是融资人对未来一段时间房产价格走势的预期;二是融资人对未来本人收入走势的预期。

假设用k表示贷款比例,用V表示房屋初始价值,首付款为V(1—k),用L表示贷款额,则有L=(V·k);同时,用T和r分别表示贷款期限和利率,假设按月偿,等本息偿还,用X表示还款额,则有公式7和公式8。

X= (7)

t个月后,可得出余额贷款量为:

Lt= (8)

假如房产价值大于Lt,融资人不会选择违约;假如房产价值小于Lt,融资人即选择违约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设定Lt为t时刻的临界违约点DPT,将房屋价格波动率用σ表示,无风险收益率用μ表示,Wt表示标准布朗运动,假设房产价值符合几何布朗运动,对于房产未来价值,则有公式9。

(9)

由于Wt~(0,t),Wt/~(0,1),有Ito公式可知公式10

(10)

那么,在Vt≤Lt时,违约发生,其EDF据KMV模型可得公式11。

EDF=

EDF= (11)

其中φ表示标准正态分布,这样可得到公式12。

DD= (12)

三、修正的KMV模型分析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

依据公式11、12我们可知,决定DD和EDF的主要因素为利率、贷款乘数、房价波动率和贷款期限。假设恒定为0.06,5年以上贷款,年利率为7.05%,同时,我们将EDF用百分数表示,其余数据用小数表示,在融资人向银行还款3年后,依据上一节公式可得出表1。

表1 模拟模型中的数据

数据来源:由作者根据模型计算整理得到的。

表1中的百分数即为EDF,其中显而易见的是,在k和T一定的情况下,随着σ的增大,EDF增速明显,当房价波动值达到0.24时,违约率高达35.70%。这无疑增大了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反观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房屋抵押贷款存量占总贷款比例,如表2。

表2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

数据来源:各银行年度报表计算整理所得

从中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各大主要银行的贷款比例中,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最高的是建设银行,高达20.35%。除了民生银行近几年改比例逐年下降至个位数之外,其余的几家银行无一例外的在改比例上呈现两位数的百分比。国家从2010年初开始逐步加强了房产调控的力度,房价开始下滑,房价波动开始逐步放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房屋抵押贷款的还款期限一般在3年以上,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难以在短期内消化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存量。假如房价波动扩大到20%以上,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理论违约率就会达到30%以上,虽然融资人出于多种因素,并不见得完全从自身经济利于出发进行决策,但是如此高的理论违约值,无疑会让不良贷款比率也快速攀升。

四、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开辟多元化的房屋抵押贷款融资渠道,做到广泛分担风险。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国金融业的从业主体呈现出严重的单一性,即,各大商业银行控制着主要的融资渠道。对于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来说,其大部分的融资来源均为商业银行。这种极度单一的融资渠道造成风险严重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这不仅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同时是对个人融资渠道多元化的严重挑战。鉴于此种情况,当下政府应大力扶持民间融资渠道,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通过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介入,丰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融资渠道,做到合理分散风险,将原本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通过结构分散的形式进行稀释,从而做到提升商业银行资产优良率,提升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2.尽快完善贷款保险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贷款保险作为一种合理分担风险的保险业务已经广泛应用在国际金融市场,而在我国,贷款保险,特别是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保险才刚刚起步。当前,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应着手建立由保险公司进行承保、以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为标的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保险。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保险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把违约的风险损失大幅降低,也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并为其他类型的贷款提供相应借鉴。

3.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从而提高房屋抵押贷款的流动性。由于房屋抵押贷款的还款期长、抵押物单一且不易流通,因而商业银行很难在预期风险存在的情况下及时稀释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占总贷款量的比例,这无疑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处理的灵活性。据此,目前亟须建立以房屋抵押贷款为交易品的二级市场,通过提高房屋抵押贷款的短期流动性,来丰富商业银行抗风险的手段和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Lee,Wo-Chiang.Redefinition of the KMV model's optimal default point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 - Evidence from Taiwan.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

[2] Gou,Xiao-Ju.Applying KMV model to credit risk assessment of Chinese listed firms.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

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553-557.

[3] Zhang Shengzhong.Global financial crisis's impact on the credit risk of logistics companies: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China and

us with KMV model.Proceedings -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Commerce and e-Government,2010,116-121.

[4] Li Hong,Chen Jun.Analysis in credit risk of listed company based on KMV model.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2010.

[5] Grzybowska,Karwanski M.Examples of migration matrices model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credit risk analysis.Acta Physica Polonica

A,2012 121(2):40-46.

[6] 杨慧.KMV模型在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

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现代商业模式介绍

1.1大型购物中心

大型购物中心是现代商业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大型购物中心这种商业模式能够融合精品店、品牌店和购物街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多功能型的大型购物中心。同时,现代大型购物中心一般是由地下一层的大型停车场、购物超市和室外的餐饮步行街等部分所组成的。但是,由于大型购物中心的商业形式比较的大,一般是某一个地区的购物中心点,沃尔玛等就已经是某些地区的的主要购物中心。因此,对于开发商、投资商和零售商等,大型购物中心规划设计才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1.2步行商业街

所谓步行商业街,顾名思义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综合性需要的一种商业模式,现代的步行商业街一般是由大量的商业服务设施所组成的,以实现统一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商业形式。然而,步行商业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业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禁止所有车辆的通行,只能够让步行人员使用的商业街。目前,步行商业街已经发展成为最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当然,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能够满足消费的需要,还能够体现现代城市的风貌和城市的文化,因而关注步行商业街规划模式的设计要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1.3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一种单一的商业模式,一般包括建材市场、纺织批发市场和水产市场等这些专业行业的服务市场。一个城市的专业市场,不仅仅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还能够充分的展示城市的形象。尤其是一些林业批发市场和服装批发市场等等,能够较好地展示其所在城市的产业形象。因此,加强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2.针对不同商业模式的商业规划设计

2.1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

目前,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的经验不足,导致操作思路和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更是非常的常见。当然,在进行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过程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较好地对商业产地和住宅项目进行区别,从而导致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型商业规划设计最主要是前期的规划,但是,在大型商业规划设计的前期,首先应该分清楚商家的类型,一般包括大型的主力店商家和零散的小型商家两种。当然,大型商业规划设计应该按照商家的要求进行设计,以形成符合大型购物商业中心的设计方案。这就要求商业规划设计者们对商家的要求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商业规划设计的总规划设计入手,同时考虑商业规划设计的成本,以规划设计出符合商家要求的设计方案。

但是,对于零散的小型商家而言,为了吸引更多的购物人群,因而对商场规划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也需要商业规划设计者将此作为设计的重点。由于大型商场里一般会有很多的店面,因而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店面角度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的时候,加大空间的可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顾客对大型购物中心的空间具有一种潜在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大型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购物流线应该尽量清晰。而不能够设计成为错综复杂的购物线路,这样会导致顾客购物出现零乱现象。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交通组织的设计,主要包括疏导人流问题和将人流引入到购物中心的问题。

2.2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

步行商业街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而在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不能够简单地对街道进行设计。商业规划设计者应该能够考虑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的不同感觉,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因此,在进度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时,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步行商业街的定位;第二步行商业街的尺度;第三,步行商业街的整体形态;第四,步行商业街的氛围。但是,在规划设计一个步行商业街前,首先应该步行商业街的设计定位,现代的步行商业街设计一般包括体现地区城市文化底蕴内涵的商业街和现代时尚的精品步行商业街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步行商业街。

当我们对步行商业街的整体商业价值进行定位时,由于消费者一般都很重视消费的氛围,因而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的缺乏人情味,从而就会影响到购物的环境和消费者的购物心情。因此,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者应该把握好设计的尺度,以提高步行商业街设计的舒适度。随着步行商业街设计的不断演化,现代的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出现了很多设计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形态,第一,十字型的步行商业街。步行商业街的基本形状是十字交叉型,这也是我国步行商业街比较普遍的设计形态,由于十字型的步行商业街可以聚集更多的人群,从而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步行商业街的价值。第二,川字型步行商业街。有的步行商业街呈现川字型,这种设计形态一般应用于大型的步行商业街之中,以形成多个步行商业街区域。

同时,在川字型步行商业街的不同区域,两侧均开设门面,提高步行商业街的利用率。第三,井字型步行商业街。这种步行商业街呈现井字交叉型,一般适合应用于大型的步行商业街中,并且井字形的步行商业街可以按照商业服务的功能不同进行区域分配,以实现不同功能区域的商业营业模式。第四,回字型步行商业街。这种步行商业街呈回子环绕型,一般适合应用于封闭式的步行商业街,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形体,从而设计出一种封闭式的环形商业购物中心。但是,回子型的步行商业街一般规模较小,而不适合大型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要求。

2.3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

至于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商业规划设计者应该预先了解专业市场的性质,由于服装专业市场和装潢装修建材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重点显然不同。然而,商业中心规划设计者应该以此为依据对市场进行类型分析,主要是包括专业市场的门面数量、层高净高要求和设计外观形象等。只有商业中心规划设计者完全掌握这些基本要求后,才能进行较好地设计。当然,在专业市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停车场和便利店的设计。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的商业规划设计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而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影响商业中心发展的因素。由于现代商业规划设计会直接影响商业中心的长远发展,因而需要采用科学的设计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对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但是,对于商业中心规划设计者来说,他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商业中心定位和不同的商业模式,从而采取不同的商业规划设计组合。合理完善的商业中心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商业中心的开发和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城市的形象。因此,现阶段研究商业规划设计关注要点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徐玉彬,叶闯.浅谈现代综合商业规划与布局[J].科技信息,2013(11):435-436.

篇(11)

张国祥:谁创新商业模式,谁就拥有市场话语权,谁就能独领,并且带来滚滚财源。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或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一个商业模式被无限复制,则意味着市场消亡、风光不再。所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我认为有一定时段的好商业模式,但没有永恒的好模式。我们不妨从人类商业模式的进化谈起。

商业模式是等价交换的产物。人类第一个商业模式是以物易物。第二个商业模式是以等价替代物易物,如金银珠宝等。第三个商业模式则是纸币易物。前三种商业模式经历了漫长岁月,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开始,商业模式也日益增多。从新千年开始,或者说从信息时代开始,随着商品的不断增多、交换方式的不断改变、交换地点的相对固定与不断变幻,商业模式可谓层出不穷。今天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几天产生一个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不同于专利技术,需要申报确认,因此扑溯迷离的商业模式真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即使是同样的商业模式在不同的人手中也常常花样翻新,给当代社会注入新鲜与活力。

《现代企业文化》:根据您丰富的管理咨询经验,请您谈谈商业模式建立的心得。

张国祥:任何一个成规模企业都在追求自己的商业模式,都在寻找扩大产品销售的渠道。我没有成熟的经验,不敢妄加评说。不过,做了几家商业企业的咨询服务,心得还是有一点。

独辟蹊径,绝不亦步亦趋(人无我有)。独辟蹊径、人无我有是商业模式追求的最佳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持续创新,还是创新。这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管理创新,当然它必须辅以技术手段。我们就历数这几年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大胆创新,引领潮流的几种主要商业模式吧。从电话营销、电子邮件营销、手机短信营销,到博客营销、网站营销,从2003年开始,差不多每年一个主题,其创新者和率先使用者无不获得了极大的商业利润。其中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手机短信拜年,十三亿中国人,一人一条就是一个多亿。多么富有创意的设计,移动、联通从手指头赢得了多少收益?恐怕没人算得出来。

技压群芳,比别人做得更好(人有我优)。当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向苏宁、国美妥协的时候,只有格力电器特立独行。他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开自己的专卖店,他们在专业生产、专业经营上狠下功夫。十年过去了,格力没有倒在经销商的围追堵截下,相反,凭借自身的专业、专注、专心,以服务顾客为己任,格力不仅质量领先,而且社会责任超群。他们不以最低标准为标准,而是以为顾客终生服务为宗旨,格力成了顾客心中真正的第一空调品牌,格力在金融危机袭击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产销两旺。格力率先做出“十年包换,终生保修”的承诺。格力的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反其道而行之(人弃我取)。商业模式既可以创新,也可以推陈出新,人弃我取。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坚持就是胜利。在非常时期要敢于逆向思维。格力坚持不裁员不减薪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自不待言。我还想说说我弟弟的轧花厂。当别人都捂紧口袋,不收购不生产的时候,我弟弟坚持生产,绝不关门,并且上涨了员工工资。在管理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棉花加工的质量。当别人都停产的时候,他的产品反而更加好销。

居安思危,主动放弃(人取我弃)。当某种商业模式成为人人模仿的对象时,聪明的商家应该主动选择放弃。任何好的方式方法都受到时间的制约,都只能阶段性成功,而不会有永恒的成功。十年前,卡拉OK非常火爆,有的老板却在生意最旺最繁忙的时候转手了。当朋友介绍这个案例给我的时候,我当初并不理解这样做的深意。直到两年后,卡拉OK逐渐淡出市场,我才悄然大悟。因为转让时老板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她说:“中国人喜欢赶潮流,卡拉OK人们很快就会玩腻的。”

《现代企业文化》:众多周知,海尔的商业模式很成功,张瑞敏展现了独特的商业管理才能。您是怎么评价的?

张国祥:我读了张瑞敏的《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感触很深。我始终认为,对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实践者,是张瑞敏、柳传志、马云、冯仑等企业家。对他们的最新文章或观点,只要映入眼帘,我都不会放过。张瑞敏位列之首,绝不是他姓张。毕竟OEC管理模式创造了中国奇迹,这不能不说有张瑞敏很大的功劳。

我认为张瑞敏谈了两点:管理不能脱离国情和文化;用创新来适合中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