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

篇(1)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深入化,以及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近些年逐渐掀起了外国人认识中国,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热潮。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在许多国家办了孔子学院,弘扬中国文化。全国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有中英双语交流和教学的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二或三学期,总课时约150左右。由于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的不同,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都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的受众,教学必须有差异性。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的上课体验和教学反思,对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调整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四学期或以上,总课时量超过270,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把文学史的线索和作品选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梳理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接受视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探究,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由于课时量的限制,还有学生定位于文化传播方向,教师讲授这门课程时必须调整知识结构。由文学史与作品选齐头并重调整为轻史的勾勒重作品的解读上,将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粗线条理清即可,重心放在作品的赏析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面。知识结构有所调整,但教学内容不能单一化,不能切割知识点,变成了碎片化教学了,更要力求知识有体系,做到丰富而详瞻,比如讲授唐代文学,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同时,要精选能够体现唐代政治文化、民族习惯及其民俗文化的作品,还要把唐代宗教发展、科举制度、商业文化、农业文化、知识分子的隐逸风气、军旅文化、音乐文化等渗透其中。

二、转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想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在教学实`中一般围绕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展开分析;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化记录笔记,并没有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热情,故而收效甚微。对外汉语的古代文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借助文学这一载体,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对学生人格素养、文化修养、审美鉴赏等方面的提升。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做好知识结构的定位,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参与课堂,可以构建课堂知识讨论模块、思维拓展模块、答疑解惑模块,学生可以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古代文学所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精选试题库、网络平台、微信文章分享等作为教学辅助,在资源共享中多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将经典诵读、诗词背诵、戏曲改编引入课程,学生在兴致盎然中积极参与,领悟文学潜移默化的巨大魅力。

篇(2)

一、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专业专业特征概述

(一)两个专业课程设置着眼点

汉语言专业对必须政治课和公共课进行安排以后,从两个研究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织。一个为语言,另一个为文学。文学由古典文学当中神话传说,先秦两汉直至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直至现代与当代文学或后现代文学,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东方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人类文学诞生之日起全部文学现象与活动都有所包容。不单这样,还加上文学概论,文论和美学等文学理论教育内容,不单线索连贯,规律和现象一致,使文学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语言由古汉语至当代汉语,加上音乐学,文字学,修辞学,或者写作实践与逻辑学,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1]。新闻专业却存在较大差异,它在对公共课与政治课进行安排以后,由新闻工作人员必备技能与知识,综合对教育内容予以考虑。技能主要是指电视编辑,摄影摄像和写作采访等方面内容,知识包括艺术,文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很明显,汉语言专业内容更侧重专业方向,而新闻专业就是尽可能包罗万象了。

(二)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汉语言专业老师心理定势都是比较强烈的,即培养学生沿着自身成长方向,变成文学或语言方面某旁支科学,亦或某课题存在深入研究人员,待到学生毕业,成为一名语言或文学研究学者,编辑作者,相关专业教师,将文学有效传承下去。该心理定势体现出专业给学生任务便是做学问。而新闻专业主要培养编辑、记者这类实际投入工作的,该专业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新闻现场大展宏图,而绝非当一名教育工作者。而只有将所有学科知识都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新闻人,学生如果偏科的话,未来实际工作时会面对非常大的阻碍[2]。很明显,这两个专业教师对于学生寄予的厚望也是不一样的,培养目标自然也不尽相同。

二、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专业的结合

(一)成语和新闻的结合

成语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结晶,也有诸多成语是从历史典故演化而来的,还有部分人们惯常使用,不知从何时起源但已经使用很长时间言简意赅浓缩型短语。成语通常是四字构成的,和俗语比起来它则更加正式。新闻语中对成语灵活使用,可以明显加强新闻内容震慑力,让文章艺术性更高,也更加引人入胜。首先,一字之差,意义相反。对成语反义有效利用,构思精巧为其赋予特殊蕴意,这会给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3]。打个比方,《按“闹”分配》,新闻主要讲述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老住宅要拆迁补偿,有些对分配不满意民众纠集闹事,开发企业想要事态平息就制定不同赔偿措施,那些闹事的反倒得到更多利益。众所周知,原成语是按劳分配,将劳字化为闹字,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其次,应用成语倒装形式,深化主题。成语倒装即将成语组成元素先后顺序互相对调,有主客倒置效果。如定论盖棺,指的是部分科研单位未做实地考察、严谨分析便下定论这种极不严肃工作行为。应用成语倒装可以给读者更大冲击感,一般其中会蕴藏深刻哲理。

(二)俗语和新闻的结合

俗语作为人民群众当中流行较广通俗用语,其中比拟手法是应用比较多的,语句风格幽默独到,表达简约而不简单。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内容当中适当结合俗语,可以使新闻内容变得趣味横生。首先,俚语形简而意深,新闻内容平添生动性。在新闻内容当中恰当结合俚语,就会使新闻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与直观性,打个比方《活人岂能让尿憋死》报道部分公司想要提升工作效率不择手段,竟对员工去厕所次数与时间进行控制。该文题中是对俗语联想意义展开运用,促使读者不单由表面可进行充分联想,同时也起到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俚语隐含意义也被激发出来,让读者更有兴趣寻求真知。其次,俗语简单明了,新闻内容哲理性凸显。俗语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活实践积累起来的,为汉语言主要环节,众多俗语凭借通俗易懂话语对哲理性格言进行陈述,该类俗语在对新闻内容进行评判时应用较多,像《好酒也怕巷子深》不拘泥于常规,将以往大众公认的酒香不惧巷子深的意思反过来用,既突出企业文化务实与内敛,还指出企业兼具实力同时品牌打造也是极其有必要的。而这仅是通过一句简单俗语就达到了目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修辞手法和新闻的结合

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当然汉语修辞手法是形式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讲完的,这里仅举几个例子,证明将其与新闻结合效果更佳的道理。首先,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手法让文章内容更加形象,使深奥东西通俗易懂[4]。新闻内容中往往会结合比喻修辞中借喻与暗喻手法。暗喻指的是喻体与本体均出现,中间结合比喻词变成、是等连接词,借喻特点为只出现喻体,因此其含蓄效果更突出。比如像有的新闻人会将商机、机遇等比喻成下金蛋,让文章变得充满生机。其次,对偶修辞手法。应用对偶手法为读者带来一种对称美,加强内容渲染力,使新闻增加审美情趣。如《天有多高 山有多高》给人一种语句简洁、对仗工整之感,所要传达的事情表现的也更强烈。

汉语言文学与新闻结合对策

促进两个专业互相渗透

当前中文课课程设置,通常来讲汉语言依照教学规划对专业课程进行安排,但是新闻专业是全数迁移汉语言专业课程在联系本身专业课程,这就导致新闻专业的课程编排太满,很难确保各门课教学标准实际贯彻落实,汉语言专业教学面又太过狭窄,专业性过强,应用性弱,也不够灵活。但如果实施优势互补,两专业都合理选取另一专业某部分必备专业课,确保自身独立教学特征,才可以将两专业优势充分突显出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学生。两个专业未来也就真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对汉语言文学重要性认识

篇(3)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要改革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务必准确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当下,如火如荼的语文新课改,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文史哲知识与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即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素养,熟悉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规律;再次,需要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实践技能,擅长教学生学语文、悟语文,能够自觉遵守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鉴于此,我们将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职业道德,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系统的教育技术与方法,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课程是实现

教育功能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就目前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如人意,比如:师范性与学术性课程未能较好地融合,缺乏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得到的重视还不够,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性,实践课程薄弱等。进行课程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原则:一是以专业化为方向,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教学技能非同一般,体现卓越教师所彰显的卓尔不群;二是以系统化为导向,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这就要压缩学科专业课、扩大公共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增设选修课,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丰富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设置应源于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性,进行课程资源和结构的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在公共课模块,除开设传统的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外,还要增设国防与军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在教师教育方向课模块,除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汉字规范之外,还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学习心理学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模块,除开设普通逻辑、基础写作、中外历史概论、儿童文学、文学概论之外,还要开设应用写作、中国学术思想史、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在专业方向课模块,改变现行分学期分时代讲授文学作品选的做法,以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为纲,结合文学史的讲解,研读赏析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缩短授课时间,增强文学课程的连贯性;整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语言类主干课程,开设古汉语基础、语言学概论、语用学、教师口语等课程;开设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与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等。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开设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影视文学、音乐美术鉴赏、基础教育专题讲座等。在实践模块,安排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篇(4)

1.对语文教学缺乏重视。一方面由于专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因此,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就没有给予语文教学相应的重视,认为学生在之前的教育阶段已经重点学习了语文课程,在专科教育时一心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技术实践;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有自己统一的考核形式和标准,比如英语的A、B级、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专业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证书考取,专科语文教学没有属于自己的专门和专业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再一方面,大部分专科院校都比较专注就业率,在设置课程时多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加大应用型专业课程和实践训练课程的课时比重,而删减像语文学科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

2.师资配置不到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职高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很高的标准要求,但实际上,多数专科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以字、词、句的理解为主,偏离这一时期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资配置上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缺乏高素养的专职语文教师。

3.学生持有错误语文学习观念。传统旧有观念影响了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而也引导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念,在学习中目的性强,一心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为学习导向和最终目标,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4.教学内容陈旧固化。当前专科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很多院校对自身语文教学层次和目标不明确,或是仍致力于字词句等语言运用和文章理解上这种低层次目标,或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起源、发展、变迁的同时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导致教师在上面侃侃而谈,学生却不明所以。

二、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更好地做事,成为兼具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精湛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在当今激烈而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只掌握专业技能,缺失人文素养的人无异于工作机器,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能成为“工匠”。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片面,将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有效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其无法适应知识技术的快速更迭,不足以应对现代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生活中跨领域、跨学科问题,甚至对日常交流造成影响,从而更容易被淘汰。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学生从单一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转变的有效途径,对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和竞争力奠定基础。其次,在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道德精神建设却日渐萎缩,逐渐扭曲,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不正当竞争的意识和手段、公共道德的退化等现象都给我们这个时代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对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视,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及学生进行自我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的品格、气质、情操和修养都得到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更好更健康地在社会中生存。最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实现终生学习和教育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不同职业间或同一职业不同岗位间的职业转换能力,保障其在谋求职业时的流动性。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过程中,涌现出一些新的边际岗位,职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对跨岗位、跨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人才终身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传统的培养个人终身从事某一种固定职业的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用。通过语文教学中人文的渗透,既培养了能力,又传承了文化精神,并最终内化为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如何在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

1.树立正确育人观念。如果一心只围绕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学龄更长的正规专科教育和社会上的一些短期培训并无差异,专科院校之所以具有更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就是因其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熏陶。因此,专科院校要避免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人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人类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道德等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里,最终内化成他们自己的内涵、人格和修养,切实促进其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真正的育“人”。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是能够影响人的,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首先要构建一个有品质、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和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成立多种类型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类社团演出、举办校园文化节、歌咏比赛、诗词比赛等等,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人文精神建设。

3.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所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上要从教师抓起。教师要最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好地起到对学生的引导和熏陶作用。因此,作为专科院校的语文教师既要具备扎实专业的专业,还要广泛涉猎哲学、文意理论、艺术、古汉语甚至宗教等各方面知识,拓宽自身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既能够使自己周身散发出深厚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又能在丰富内涵、展现素养、发挥人格魅力的同时让自己的课堂内容变得更丰富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语文课堂的品质得到提升。

4.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是现成知识和结论的传递,而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互动交流来唤醒学生意志,进而发现真理,正如孔子说过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专科院校语文涉及各方面的文化万象,所以要树立一种开放意识,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注重课堂内外的延伸和拓展;最后,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赏析课、课堂讨论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