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发展的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发展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发展的作用

篇(1)

农业政策性金融属于政策性金融。我国政府为实现农业高水准的发展目标,在农业生产、贸易等方面使用的金融支持政策。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和形式,可将农业政策性金融分为政府、半官半民、民间合作以及政策性金融性质。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1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发展作用

1.1支持农业发展的目标

农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资金流不足,严重限制了进步的速度。因此,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大量资金,进而确保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粮食问题,因此,农业平稳、健康发展才可保障我国社会及国家的稳定。现阶段,我国商业性金融资金流失过多,为防止该现象的不断恶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必不可少。农业政策性金融可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现象,从而协助我国农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1.2支持农业发展的工具

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及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出发,国家应加强使用宏观调控方法,增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性担保,利息补贴等。由于农业金融存在效率低、信用不佳等劣势,以及自身无法吸收资金注入。因此,提高农业政策性担保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农业借贷项目的顺利完成。

1.3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作原则

农业政策性金融从产生至今,在各类农业生产目标、业务空间和运行方式的应用上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贴合当下农业发展进度和模式。另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时间、区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出入。各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性金融的运作受到限制,无法自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是隶属于国家政策性的独特金融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应明确定位,坚守保本、稳定等方针政策。

2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自身与信贷的矛盾

环境气候、生长周期等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外,由于农贸市场自身价格弹性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劣势,导致农业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高。这也造成金融机构对我国农业信贷支持力度低,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2金融支持资源总量不足

经过我国农业相关部门的详细测算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规模远远低于预期。我国农村农业金融体系增速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2.3金融工具单一

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具较为单一。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供选择的金融项目大部分以存贷业务为主。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被广泛应用的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尚未出现于农村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该现象不但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于农村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另外,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的影响因素较多,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信贷风险,从而降低信贷支持力度,造成最终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工具单一。

2.4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备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环境气候、自然灾害等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农产品存在风险高、收益低等特点。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尚未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概率较高。

2.5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实施初期,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流。但由于相关政策尚未成熟,因此,导致农业政策性金融市场竞争力不足。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大多数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出。随着大量资金外流,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另外,虽然部分金融机构始终贯彻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但农户与机构间单纯的存贷业务无法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对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较为不利。

3解决对策

3.1增加新的金融业务

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银行,可通过增加新型金融业务,做好农业发展支持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转经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传统的流通方面向新型生存方向转变。通过规划新型业务从而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贷款范围,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基础建设业务,保证农业发展平衡,实现农业产业化。

3.2确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为增加新型金融业务,应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保证多元化资金渠道。金融机构可通过选择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另外,还可选择新合作伙伴、拓宽境外渠道等筹集资金。

3.3构建并完善内部和外部的运行考核体系

我国政府部门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金融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完善内部信贷管理体系和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对于农业政策性借款,相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机制,从而实现内部信贷管理的标准化。另外,做好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增强审计透明度。构建追究金融风险的制度体系,逐步提高金融风险意识。

3.4健全农业保险体制

不健全的农业保险体制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当地的农业保险体系,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另外,还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引入适合当地的农业保险险种,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优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1合理配置资源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施可有效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流,还可以有效促进农民生产收入,将农户闲散资金汇集,从而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农业性金融必须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主要方面。另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具有变动性,在农业支持过程后期中应及时撤出资金,并投入到其他农业项目中,从而提高其他项目的自身吸引投资的水平,提高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再应用效率。

4.2完备金融服务

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借助金融体系,我国相关部门可实现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篇(2)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劳动逐渐转变为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农业机械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机装备不断升级更新的形势下,如果专业技能人才跟不上,即使再好的机械,其作业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特别在粮食收获环节还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举办农业机械理论、驾驶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通过普及机械理论、技术操作要点和安全作业知识,来提高驾驶员的机械操作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机装备的使用寿命缩短、机械故障频繁发生,这些都对农机手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工作环境,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优质的农机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使其能够高质量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方伟,郭忠明.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对农机推广的积极作用[J].现代农机,2021(6):48-49.

[2]魏粉霞.搞好农机培训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1(4):51-52.

[3]路坦.如何提高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的分析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18-19.

[4]金香凤,王辉,傅杰,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机,2021,52(23):41-42+46.

[5]朱俊林.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的强化方式与价值讨论[J].吉林农业,2018(18):90-91.

[6]王兴波.农机管理工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家科技,2015(9):260.

[7]郭朝强.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培训工作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8):105-106.

[8]叶叔元,董杏云,江秀珍.试论农机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31+92.

篇(3)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村产业形式单一,并对农业生产领域活动过分注重强调,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这可以从表1得到说明。收入来源单一加重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导致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非常突出,而农户兼业行为又易使农业出现粗放经营的现象。我国目前的农户生产便具有典型的“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工”的特征,这导致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农民无暇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不利于职业农民的养成。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为了克服农业被边缘化的状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必须扩展思路,丰富农村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或彻底转移,减少农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务农的农民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学习专门农业知识和技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土地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1980年代以来,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为解决长期未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土地均分的家庭经营由于农户规模太过狭小造成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大片土地抛荒、农户对农业产出的期望值降低,最终不愿意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突破这种约束限制,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根据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等确定一个适度的农业经营规模,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家庭农场经营和专业大户经营都是农业规模经营涉及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丰富农村产业,一方面可以让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让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丰富农村产业形式,促成专业化分工,同类型的专业农户通过一定的资源、生产要素集聚而联合起来形成专业大户,实现区域种植或养殖的专业化,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缺陷,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由于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下,长期以来一直广泛流传着农业低效产业论。但王杰(2006)的研究表明,农业低效产业论只有在诸多非价值形成因素不参与价值形成过程,又平均分割劳动价值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并从实践经验、现实及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考察得出农业是可与国民经济中许多其他产业效益相匹敌的高效产业的结论。陈少强(2009)也指出,同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因为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回报率虽然低下,但真正投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很少,严格意义上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那为什么我国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呢?除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以及缺少相应技术支持外,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存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而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左右。我国农村的“半工半耕”型的过密型农业,在人口的压力下一直面临“过密化”和“内卷化”困境:劳动力过于密集化从而使得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伴随劳动力转移,这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和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向外转移的过程。因此,只有丰富农村产业形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才有可能“去内卷化”,才能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

(四)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同,现代农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方式能发挥生产者专长、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荷兰是世界上通过实行高度的分工与专业化(包括区域专业化和生产专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其人均耕地1.8亩,总耕地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2%,但该国农业的竞争力、土地生产率和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都位居世界前列,堪称土地资源稀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农村产业形式多样化从两个方面促进分工专业化:一方面,实现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专注于某一生产环节或者某一农产品,发挥生产者专长,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三次产业并存,将以前由单一生产者独立完成的若干生产和销售环节独立出来形成专业化的具有一定规模、结构相对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还包括一些提供生产配套服务的支撑产业,如生产业、生活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形式,深化农村专业分工,获得报酬递增的规模效益,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一)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单一,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洞庭湖区由于具有土地、气候、水资源和劳动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成为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养殖基地,每年出产大量水稻、芦苇、苎麻、生猪和水产养殖品。尽管近年来洞庭湖区整体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湖区产业结构单一,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也是一个传统的“粮猪型”产业结构地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洞庭湖区23个县市区中,长沙市的望城县、宁乡县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9.94%、91.01%;岳阳市的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汨罗市、临湘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4.09%、71.03%、77.95%、85.99%、72.87%、70.88%、86.97%、80.33%;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津市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3.21%、79.06%、76.52%、84.86%、86.29%、91.04%、91.56%、86.98%;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沅江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8.75%、89.92%、80.32%、85.66%、73.53%。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使得洞庭湖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业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活动,从农业产业链的上端开始,一直延伸到零售环节,包括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是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连续支持性活动。除常德的四个市县和岳阳楼区以外,洞庭湖区其余各市县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均不到2%,具体如表2所示。

2.农业内部分工不细,社会化程度较低。洞庭湖区和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分配单位,家庭与市场、社会的分工较少,专业化程度较低。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洞庭湖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分工程度都不高,主要体现在:第一,产前环节中,仍有部分家庭是自备种子,即以往年的产品作为第二年的种子;生产资料中肥料的筹集有些农户家庭仍然是自产自用,基本不具备社会分工性质。这些都影响了生产准备环节分工程度的提高。第二,产中环节中农户家庭与外部交流较少,社会化程度低。邓大才(2006)对洞庭湖区224户农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湖区水稻生产环节中的播种、施肥、治虫完全由农户自己承担,并指出湖区社会分工程度低的内在原因除了有技术进步缓慢外,农户自己独立完成播种、施肥、治虫还是农民在工作与闲暇、资金与劳动之间的理性选择。第三,产后环节中最重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民仍然是一家一户完成加工、运输和销售,直接与市场打交道。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洞庭湖区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形成了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农产品有苎麻、棉花、芦苇、木材、稻谷、柑桔、鲜鱼、鲜肉、蔬菜、油料等,但是由于关键技术问题(如畜、禽肉类深加工)没有重大突破,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滞后,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工艺落后,产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部分农产品仍为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能力较弱,洞庭湖区农产品加工业难以真正发展起来。以洞庭湖区益阳市为例,截至2009年,益阳市共有农业产品加工业企业2520家,实现加工产值210.5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97:1,远低于国内先进地区的2:1、发达国家的4.7:1③。此外,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来看,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较弱。仍以益阳市为例,2009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家,仅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8.8%,而且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不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④。

(二)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产生的影响

洞庭湖区产业单一、农业内部分工不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现状会给洞庭湖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除了洞庭湖区长沙市的望城县、宁乡县,常德市的武陵区三县区以外(2009年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343元、8216元、7386元),湖区其余20个地区的农民均纯收入均低于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收入7115.57元,且有12个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钟甫宁教授曾提出,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较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难以同时实现。农业只能解决生存问题,不能够解决增收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还在于扩大非农就业机会。第二,随着信息和技术的获得、生产资料的购置、产品的生产加工变得越来越难且市场环境越来越变化莫测,由农户单独完成某种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全过程变得很不经济,由“小而全”的农户家庭生产格局导致的农业内部分工不细,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由于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户产前无法获得有效及时的生产信息,生产跟风效应严重;产后无法找到方便快速的销售平台,流通环节多、销售成本高。因此,易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现象。洞庭湖区因为产前产后服务业发展不足而屡次出现卖菜难、卖西瓜难、卖柑桔难等现象,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由于食品精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对滞销蔬菜和水果进行深加工转化,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与水果罐头等,也就不能缓解蔬菜、水果集中上市的压力,更不能增加蔬菜和水果的附加值,难以挽救农民的损失。

三、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思路设计

(一)深化发展食品工业,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原料、出售原料,更为主要的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别是发展食品工业,参与市场销售,形成产销一体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由此推动食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加工环节越来越多,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因此,深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为该区域食品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湖区各地区应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努力打造食品工业。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通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发并运用新技术,着眼于新产品、新包装、新风味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合理整合资源,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扩建、改造把零散的、小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食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第三,强化精品名品品牌建设。通过加强现有产品品牌的包装、推广和管理,以好的品牌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推广设施农业,装备现代农业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实施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分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洞庭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其产业结构形式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因此洞庭湖区设施农业发展思路便可从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入手。设施种植主要包括使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连栋温室等智能化管理温室,棚内的设计采用电控装置控制光、温、湿,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全程电脑自动控制,培育早熟、无菌、鲜嫩蔬菜和水果。目前在一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基地,如长沙县春华镇西瓜基地、黎托乡草莓基地,浏阳市花木示范园,株洲县设施农业建设基地,岳阳君山区的蔬菜、西瓜等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等,种植项目涵盖蔬菜、瓜果、花卉、苗木⑤。这些都为洞庭湖区设施农业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在畜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型畜禽舍建设方面,包括引入喂料机、粪便处理设备、空间电场防疫系统等。洞庭湖区畜牧养殖品种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对于大型养牛场可以引入自动挤奶、杀菌、冷藏等设备,而大型鸡、鸭、鹅等饲养场可以配备自动孵化设备。在水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主要体现在水体实时灭菌消毒和水体增氧,包括引入水体微电解自动消毒设备和增氧机等。

(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业,保障现代农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生产专业化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洞庭湖区发展农村生产业的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由湖区相关部门组织实行统一育种和统一育雏。统一育种和统一育雏所供品种一般是由诸多专家组成评审团通过考察、审议等许多环节才确定的,统一供种从源头抓起,保证了品种在产量和品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能有效地净化育种和育雏市场,改变农户以前自留种(雏)的习惯,提高农户购良种(雏)的积极性。第二,做好统防统治工作。病虫害防治因为技术含量最高、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风险控制最难等原因而成为当前农业生产者遇到的最大难题。专业化统防统治具有技术集成度高、防控效果好、成本低等优势,通过实行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规范田间作业行为,能有效控制病虫害暴发成灾,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第三,加快科技研发步伐,发展农村信息化产业。洞庭湖区相关部门应通过积极开发和引进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各类作物种植管理系统等各类农业应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建立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库,开通移动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农业信息网等手段为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和农机等领域的政策、市场信息,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第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为农业生产提供融资、保险服务。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农户和农业企业资金周转慢,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为其提供信贷服务。而且,湖区洪涝灾害频繁,易受灾害天气、病虫害的影响,保险公司理赔率高,难以承担风险,应探索建立湖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为湖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四)积极建设生活业,促进现代农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农村地区的生活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洞庭湖区发展生活业的形式包括发展家政服务业(提供养老服务、卫生服务)、餐饮美发业以及文化娱乐产业等。湖区可以通过设立各种老年人活动和教育中心、残疾人康乐中心等发展家政服务业,提供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康复医疗等。在湖区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建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一些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乒乓室、篮球场、健身场)发展文化娱乐产业,方便农民读书看报、学习科技知识、进行高雅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值得说明的是,农村生活业的发展虽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本身,但是它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最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五)发展农村物流产业,提升现代农业

农村物流网络是贯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桥梁和纽带,发达的农村物流产业能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确保生产资料能够质量可靠、价格稳定并且方便快捷地供应到农民手中,促进农产品能够顺畅高效地进入终端市场和消费环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条件。洞庭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向全国提供大量的粮、棉、鱼、油、肉、蛋、奶等农产品,为了使湖区农民获得销售农产品应有的利润,增加收入,必须完善流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培育流通主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第二,依据洞庭湖区总体规划和各县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并完善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格局。第三,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等。

(六)发展农业旅游业,拓展现代农业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形式,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农事体验与教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以及农村疗养康复度假等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农村放松心情的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设施与条件,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农业旅游通过旅游与农业的渗透结合,使旅游不断向农业产业部门延伸,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建筑、农产品加工、农村餐饮、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丰富农村的产业形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的转换和升级。洞庭湖区是我国少数几个光、热、水、土地资源都具有优势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农事活动所形成的秀美景色都可成为农业旅游的项目。且洞庭湖区潜力巨大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国家利好政策等都为其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机遇。洞庭湖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具体思路可以为:提供农事体验项目(土里种菜、地里采瓜、赏花采莲、垂钓、摘芦苇叶、包粽子等),设立农家宾馆(形成以钓鱼休闲、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体的“农家乐”特色),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建立农史馆(展示古代珍本农业典籍和传统的农耕农具等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

四、实现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保证条件

(一)加快发展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中心,是城市之尾和农村之首,是广大农村和大中城市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繁荣和发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依托。洞庭湖区是我省重要的城镇群体之一,现有省辖市3个,县与县级市16个(不含7个市辖区),建制镇227个,已初步形成了以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和县级市依托、以一大批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但是由于洞庭湖区河网密布、交通网络断点较多,以致城镇集约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且小城镇农村化现象突出,服务水平偏低。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将具有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人口集中等特点,并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洞庭湖区自然、资源、人文等优势的特色小城镇,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农村经济文化中心,并带动周围其它小城镇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比如,宁乡———长沙的重要卫星城,该县农业基础好,养殖面积大,区内公路四通八达,水运以湘江为主,交通便利,工业生产中以铜官的制陶业和丁字湾的石材业闻名;桃源———位于沅水中下游,是我省粮棉油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并且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沅江———属于滨湖地区,域内水陆相间,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芦苇种植面积大,是全国造纸原料的重要基地;华容———环洞庭湖区北部的地方性中心城镇,农业基础好,洞庭大桥的建成能为该县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集中精力积极发展这些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地方性小城镇,建成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的农村区域性中心,有利于促成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洞庭湖区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农业资源,洞庭湖区在国家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洞庭湖区应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带头地区之一,并将是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把洞庭湖区列为全国9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并提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高产稳产淡水水产品基地。但是,洞庭湖区仍处于产业层次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内部结构不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洞庭湖湖区产业结构比例逐步合理化,国家必须进一步通过运用合理的政策对某些能够吸纳足够富余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的经济活动给予适当支持,比如,对具有高附加值、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演进发展的目的。此外,为调整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必须研发、运用和推广新农机具,必须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与财政资金的支持。

篇(4)

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维护。茶叶坳和枧田两条小流域,积极采取植树种草、封育管护、完善坡面水系等综合措施,建立了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当地农业发展,特别是龙回至浮下万亩甜柚生态示范基地和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了生态保障。

1.2夯实了发展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茶叶坳和枧田小流域通过修建梯田、修筑塘坝、建池蓄水、筑沟排水、修路架电,有效地改善了流域内的生产条件,为产业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3培育了产业基地

产业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引导并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和大户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开发治理,大力发展名优经济果木林,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茶叶坳小流域引进大户20多户建立了甜柚基地407hm2;枧田小流域引进企业3户、大户17户,建立了油茶、脐橙、苗木基地。

1.4催生了机制创新

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当地政府在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加强组织协调,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为“引子”,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一方面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基地建设,如茶叶坳小流域,南康市政府就整合了财政、开发办、果业、林业、水利、农机、交通、科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龙回至浮下万亩甜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引导扶持企业、大户等投向治理开发,如江西绿宏生态有限公司在枧田小流域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千亩苗木基地。于是,一个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主体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应运而生了。投资机制的创新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5造就了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是主体,但这个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具备了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引进企业和大户发展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经营,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着现代农业向前发展。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应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水土保持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2.1坚持科学规划,维护规划权威

凡事预则立。科学合理的小流域规划,是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前提。综合治理要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按照“一条小流域就是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统一性。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当地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遵循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进行科学规划。要主动吸纳相关部门参与统一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努力维护小流域规划的权威,切实防止随意改变规划设计或者不按规划设计实施开发的现象发生,坚决杜绝开发业主圈地不开发和重建轻管行为。

2.2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治理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的社会化农业。综合治理要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要坚持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加大业主和基地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努力提高产业基地或园区的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治理开发一片成功见效一片。

篇(5)

一、合作金融在新疆地区发展现状

(一)新疆地区合作金融机构现状。目前,在新疆地区,主要存在的合作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推动农信社改革与发展,2006年7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成为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全疆各族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各类金融服务。2008年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在全疆14个地州(市)设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2010年又新增了214个农村金融服务乡镇,服务网点达1,003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截至2010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621.74亿元,较年初增加182.63亿元,增幅41.59%,同比增加194.0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78.06亿元,较年初增加163.24亿元,增幅75.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21.44亿元,2010年1~6月份新增贷款的94%投向了农业。新疆农村信用社通过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调整信贷结构,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在创新信贷支农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实证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0~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由487.2亿元增至1,297.62亿元,增长了2.6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618.1元提升到4,005元,增长了2.47倍。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农信社更是重中之重。2009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贷款309.8亿元,其中农信社农业贷款204.4亿元,占总量的64.6%,从全疆农业生产总值与信用社贷款量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农业总产值随着新疆农信社信贷投入的增加而增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同,说明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量与农业总产值存在密切的正相关。

下面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新疆农信社信贷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1、建立回归模型。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信社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

LnY=C(1)+C(2)×LnX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X为农信社农业贷款;C(1)、C(2)为参数。由有关统计资料得知,2000~2008年新疆农业总产值即农信社农业贷款资料,如表1所示。(表1)

将上述相关数据取对数,并输入计量经济软件Eviews中,其结果如下:

LnY=4.183481599+0.5980002146×LnX

R2=0.905892调整后R2=0.892448

2、回归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可知,农信社农业贷款的系数为0.598,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较强。可决系数R2为0.905892,说明农业生产总值(Y)可由农信社贷款量(X)解释的可信度为90.59%,回归方程拟合较好;t检验值为8.208688,大于5%显著水平时的t分布临界值2.093,说明方程中的估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可以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是可靠的。

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598,这说明农信社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约0.598个百分点。

二、当前新疆地区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边缘化。虽然2006年以来新疆农信社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但这种改革往往都是政府行政力量的结果。这就造成各级农信社产权关系不明晰,定位不明,社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并未形成独立的产权,也没有与农信社建立起稳定的利益制约机制,所谓民主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金额度低,股权结构单一分散不固定,不利于筹集管理股金,绝大部分资本仍然处于所有者虚置的状况。产权内容不明确与产权结构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发展。

(二)农信社为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信贷创新缺乏。由于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农信社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农信社所受到的贷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贷款方式、种类已明显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虽然农信社在努力推广小额农贷业务,但仍难满足农户需求,对农民的借贷资金供给量仅占农户需求量的10%左右。除此之外,农信社几乎未能给农村经济提供新的信贷支持方式。

(三)农信社资产质量低下,难以履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农信社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为15.9%,多数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以上。新疆地区同样存在这一严重问题。由于体制性、管理性及政策性因素,新疆农信用社普遍效益较差,历年累计亏损大,同时股本金少,增资扩股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几年来受资产质量低下的困扰,为了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要么“惜贷”、要么提高对贷款对象的质量要求,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农信社高负债运营,超负荷经营,资产负债比已经远远超过人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信贷资产扩张被严格限制,造成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贷资源来发展生产经营。在金融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作为农村存款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又不断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必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上的差距拉大,即存贷失调日益严重,存贷比率达到60%左右。此外,相关部门对信用社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不够、行政干预过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用社的经营和决策,致使决策效率低下,经营风险增加。

三、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应坚持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对农信社进行规范,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发挥其特有的贴近“三农”、灵活应变的制度优势,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增强支农服务的金融功能;其次,明确产权结构。在兼顾新疆区情,考虑各地州具体情况的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所有权归广大入股者;再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社员利益,消除“内部人控制”问题。此外,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建立与其经营管理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吸收企业和居民入股,进行重组改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二)积极完善农信社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完善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明晰省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改进管理方式,督促自治区联社依法尽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更大的支持,人行可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改善信贷资产状况,逐步化解农信社潜在的风险。银监会应加强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引导促进其更新理念、规范行为,加大对高风险社的撤并和重组步伐。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避免由此带来的资金损失和道德风险。

(三)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城乡”观念及经营方向。在资金投向上坚持“四为主”,即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为主,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主,以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避免风险投资。农信社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将农户的生产经营作为重点,逐步增加农业经营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份额,同时扶持县级以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时进入粮食流通领域,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体系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大庆,刘浪夷.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2006.7.

篇(6)

关键词 水土保持;农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06-01

1 基本情况

建三江分局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下游汇合口处,是低平辽阔的沼泽化冲积平原,全区地跨富锦、同江、饶河、抚远两市两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32°31′26”至134°22′26”,北纬46°49′42”至48°13′58”之间。南北相距约153.1 km,东西相距153.0公里.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总面积为12 375 km2,人口20万人,耕地802万亩,其中水田485万亩、旱田317万亩,有大型国营农场15个,人均耕地

40.1亩。

全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除分布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的少数山丘外,其余全部为低洼平原,地形坡降比较平缓,一般在1/8 000-1/12 000左右。绝大部分均为平原沼泽区。土壤类型有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土和河游土五大类,宜农土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4%。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建三江分局水土流失面积50 153 hm2。主要分布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其中八五九水土流失面积12 110 hm2,胜利21 650 hm2,勤得利16 393 hm2。土壤侵蚀强度均为中度,土壤侵蚀摸数八五九农场

3 000 t/km2・a,胜利农场2 899 t/km2・a,勤得利农场2 550 t/km2・a。冲刷沟55条长43 km。

我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1)自然因素:以水侵为主。2)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耕种、垦建脱节、水土保持工作不配套、标准低等。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分布在这些地形上的耕地,受人为多年耕种的影响,加上预防和治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水土流失危害较大,这种危害突出表现为侵蚀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沟壑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由于这些耕地的土壤结构,耕作层部分为暗棕壤和黑土,耕层以下是黄粘土,天然降水入渗困难,导致耕作层土壤含水量过大,耕层渍涝灾害也比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耕层渍涝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此,建三江分局垦区如要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以水土保持为主,发展生态农业。

3 加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

1)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为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展大量的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中坚持“除涝与排渍、坡地排水与水土保持密切结合”的设计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在反复征得建设单位意见并经其同意的前提下,遵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效益显著的原则而制定的。

2)“三区”划分。根据技术规范科学地划分了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的“三区”划分工作,并在“三区” 实地分别立碑,以警示他人,这些工作的完成,为我局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依据。

3.2 治理措施与经验

历经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治理措施。

1)对易发生土壤面蚀和风蚀,又存在耕层渍涝的中低产田,我们采取了“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沟、洞、管、缝、草、物、耕有机配合”,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风蚀特点,实行乔、灌木结合,大量的种植分水岭防护林、水源调节林、水蚀沟和农田防护林。具体方法是:在丘陵坡湿地的水线洼塘处布置农田道,利用农田道两侧的路边沟作为排水干沟,垂直或斜交排水干沟布置排水支沟,即干支两级明沟排水;垂直或斜交排水支沟布置地下排水暗管(波纹塑料管,其上回填砂滤料),最后在垂直或斜交暗管方向,利用鼠道犁布置鼠道排水。

2)对水土流失沟,采取削坡填补,同时沟中植草带,变窄深式的水蚀沟为宽浅式的草趟沟,在侵蚀沟下游入河床段植柳,既可以排水,又可以过农机具极大地方便了农机作业。

3)对明沟排水,我们大量采取了草皮护砌、生物跌水、工程跌水和涵洞等水工建筑物配套建设,坚决做到“建一处配套一处受益一处”确保“清水下山”,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对渍涝田进行了改造。

4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效益增长

1)从农业生产条件看,通过对坡耕地的治理,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较同条件的对照区相差20%,土壤容重相差0.2 g/cm3。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湿度和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增强了土壤透水、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提高地表水入渗和排出速度,改善了播种和收获期间的农机作业条件。在建设工程实施前,规划设计面积内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春播时间需5~10天,麦收时间为7~10天,经过综合治理后,春播仅需2~5天,麦收仅需5~7天就可以完成,秋收时,雨后2~3天农机具不带半链轨就可以下地作业。

2)从生态效益看,通过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渍涝的综合防治,使建三江垦区的坡耕地呈现了“田成方树成行,道路通田间”的新气象。同时减轻了水蚀发生的程度,风蚀危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强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北安垦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转化,维持了生态平衡。

3)从经济效益看,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开展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单产,使建三江垦区的农作物产量逐年稳步递增,出现了粮豆和其他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稳定的可喜局面。综合治理后的土壤侵蚀摸数由过去的2 550 t/km2・a~3 000 t/km2・a,减少到500 t/km2・a~1 000 t/km2・a,

篇(7)

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尽管我国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中央财政直接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具有投入有限、方式单一、项目较散、资金渠道多的特点。要突破资金困难,推进农业良好持续的发展,引导各式各样的金融投资主体注重对农业加大投资是必然的趋势和今后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来源的概况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来源的现状、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贷款和国家的扶持。但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农业市场的影响,银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首先,中央银行在金融政策上实施统一标准,致力于农业发展的商业银行,其存款准备金率、收入分配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照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农业资金投入。其次,商业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利用抵押贷款和担保方式,将贷款的空间变得更加狭小,即使广大农民有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愿望,如种粮大户由于规模有限,本身信用等级低、贷款数额小、抵押品和担保人不符合银行所规定的抵押品规格和担保人资格,因而不能够很顺利进行农业贷款。第三,农业信贷资金存在数百亿元的投资缺口,农业信贷投资在所有银行贷款的份额极少,所占比重不到10%,增速缓慢远低于工商。部分本应该用于专项支农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严重短缺。因此,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融资租赁有能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包含了投资、融资、灵活运用资金、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对产品进行促销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一般至少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出租人(是作为承租人和供货商的中介,一般为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在本文中指因资金不足买不起农业设备的农民)和供货商(售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商)。它的重要特点是出租方通过筹集资金从供应商那里购买承租方所需的设备,承租方通过所得设备进行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投资,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将所获利益的一部分作为租金分享给出租方,这种方法恰好化解了因资金短缺而不能购买设备法人(承租方)与市场需求不满的矛盾。融资租赁将融资与融物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了传统的资本所有权和用户的基本原则,所达到的效果是两者的分离。为了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独特功能和巨大优势,大力开展农业融资租赁业务,以推动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推动融资租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融资租赁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融资功能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贷款的融资手续简单和担保要求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现代农业发展的还贷压力。充分利用融资租赁在资源配置和全新功能上的独特作用,既可以缓解农业种粮大户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农业,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有利于降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本

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对于农业种粮大户来讲在设备购置或更新改造方面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我们将贷款和融资租赁两种方案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成本最低的方案将会被采纳。下面我们用数学方程和模型进行比较。

1.融资租赁成本计算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初始现金流量、租赁期间的现金流量、期末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

租赁期间税后成本现值= [租金+维修费-(利息费用+折旧+维修费)×所得税)]/(1+负债税后成本)t+设备变现价值/(1+必要报酬率)t

贷款购买设备成本现值= [贷款支付额+维修费-(利息费用+折旧+维修费)×所得税)]/(1+税后贷款成本)t -设备残值/(1+税后贷款成本)t

2.农业种粮大户购买一台设备。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取得,现比较融资成本做出选择。有关资料如下:

租赁方式取得:购买设备成本 4 000 万元,每年年末支付租金 994.94 万元,租期 5 年。按照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 5年,法定残值100万元。租赁期满农户支付 200万元给融资租赁公司,设备归农户所有。

贷款购置:农户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利率是5%,贷款本金要在每年末等额分期分5年偿还。假设农业种粮大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40%,同期有担保贷款的税前利息率为 8.5% ,项目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14%。

3.融资租赁方式的成本计算。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设备,则需要计算内含利息率 i:4 000-994. 94 ×(P/A,i,5)-200×(P/F,i,5)=0,设 i=9%, 4 000-994.94×3.8897-200×0.6499=0,所以内含利息率=9%。

通过表2 计算,融资租赁成本现值=809.67 +791.05+774.15+758.84+745.10+103.88=3 982.69(万元)。

篇(8)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03-01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物产量的提高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加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作物的增产增收;采用机械精量播种、铺膜播种、种肥分层播种、免耕播种、深施化肥等技术,不仅可以节省种子、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且可以提高种子出苗率、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采用深耕深松、坡地定向耕翻、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农田水土流失的效果。

2 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科技的作用体现为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机械化。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要迅速转化于农业生产之中,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这个载体实施于生产实践。如玉米、大豆机械精量播种,玉米、马铃薯铺膜播种及膜下滴管,小麦种肥分层播种,农作物旋耕灭茬播种以及免耕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机械将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科学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3 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使用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节省人工费用,节约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经营农业机械,农机户通过代耕作业、加工作业、运输作业和跨区作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可观的收入。随着大批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使用,不少农民已从单纯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或其他产业,既搞活了农村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4 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体现在服务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有利于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而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和装备有关,如在种植业方面,产前的种子选育种,产中的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产后的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都需要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作支撑;在畜牧业方面,饲草料的种植、收获、加工、储运等,也都离不开畜牧业机械的支撑,还有畜禽养殖要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需要工厂化养殖设施和饲料加工设备给予保障;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方面,农产品的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成套机械装备和加工技术,实现工厂化生产。由于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有力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土地和草牧场的流转,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它们不仅为土地和草牧场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9)

1地面观测气象的大致内容

1.1观测天气

根据天气的观测大致分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天气分析是针对地面气象进行调查的一种汇报,根据用途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分析。天气预报则是对气象观测结果情况的说明,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农民提供气象和天气情况,让农民可以根据气象天气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农事,更好地达到农业种植的效果,提升农业产量[1]。

1.2观测气候

观测气候的目的主要是更好的分析天气的情况,根据目前已有的气候状态进行分析,再做观测和考量,因此是对于时间上的观察。但还是需要根据实际具体情况来分析,气候观测与天气观测的方式大致相同,同时与天气观测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它主要提供一些日照时长,土壤层之间的温差,空气中水分蒸发量以及积雪厚度相应的数据[2]。

1.3观测气温

测量气温也是天气预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检测方式,它主要是对突发气温的变化,根据气温测量的结果来加以分析和完善,最终得出最近几天的气温变化的大致情况。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前预知农民对于农业种植活动的安排。更加有效、合理,科学地进行农业种植活动。因此,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1.4测量湿度

测量湿度是针对空气中的湿度进行细微的测量,湿度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影响。当空气中的湿度较低时,我们的农作物会呼吸困难,同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也会不理想。如果湿度较高,那么也会大大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会出现过快生长导致萎缩的情况发生[3]。因此,不管是湿度较低或者较高都会严重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那么进行地面观测可以更好的了解湿度的情况,让农民可以有效的改善种植的技术以及纠正原有安排农事存在的问题。

2地面观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及时有效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地面观测可以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结果。人们根据提供的天气预报情况,针对气候变化的信息,对农业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农民在农业种植活动中可以预知未来,做出预防措施,有利于农业种植的效率以及农业的总产值,提升我国的农业地位。

2.2及时播报农业气象信息和气象情报

除了常规的天气预报以外,地面观测还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气象信息以及气象情报。得到了农业气象情报和农业气象信息,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发展的大致趋势,以及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所得数据,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根据某些地区特有的气象信息,提供有效的播种时期以及收获时期[4]。同时还可以根据气象信息对农作物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病虫害以及多雨天气的防护。这样一来,可以使农民们更好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天气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3监测局地小气候状况

检测小气候就是对农田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主要的检测内容包括土地使用的温度、湿度和太阳辐射、照射状况等等。此类的检测仪器利用自动监测的方式更好地获取农业生产与种植情况和数据。利用准确的资料数据,更好地指导农业种植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和注意条例,更好的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和生产总值,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4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篇(10)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2-0052-05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农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于农村问题的研究非常多,形成了大量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说来,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农村落后的原因和解决农村落后的方案。

通常认为,农村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限制、资源瓶颈、农业投资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权利缺乏、十地产权不明、农村政府机构膨胀,等等。更为深入地分析则认为农村的落后主要是小农经济与现代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有人认为现有的农村干部存在素质低下的问题。

针对这些原因,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利用人才、引进智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推广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的转化,转移过剩劳动力,以及消灭小农经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等等。

我们认为,通过农村金融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也是一个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理论界对这方面的讨论较少,而且现有的讨论多是集中在如何获得发展资金或者构建金融体系之类的问题上。对我国农村金融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探讨还不够。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我国农业发展和金融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农村发展滞后的经济逻辑

农村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农村人口的收入过低,而农村人口收入低的原因在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

工业可以凭借技术进步,使产量得到几何倍的增加。而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获得工业那样巨大的进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手段的提升,工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而农业可以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其结果就是城市化。农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而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也在下降,如果两者的下降速度能够协调,就平均水平看,从事农业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并不会低于经济中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口的平均收入。但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历史过程,若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城市化的步伐跟不上工业的发展步伐,农村的发展就会出现滞后。在我国就存在着这种问题:工业的迅速发展,超过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素质较高的农业人口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进入城市,以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劳动力留在农村而没有转移到城市。但当土地的数量等要素被固定以后,不断追加的劳动力将造成每单位追加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很低,甚至每追加一单位新的劳动力就会带来平均产量的下降。因此,从事农业人口的收入很低。

造成农村人口收入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农村人口将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出售给工厂,并以一个更高的价额从工业获取需要的工业品。其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收入被转移到工业生产者手中。

按照这样的观点,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进行补贴。

但这种逻辑并不是完美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工人,农民生产粮食,而工人生产工业品。很显然,农民在没有工业品的情况下可以生存,但工人却无法离开粮食。那么,上面的逻辑就有问题了。

首先,即使那个农民的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人的生产率,但他的收入可能并不低于那位工人,因为工人对农民的依赖要大于农民对工人的依赖。

其次,在这个假设下,剪刀差的现象即使存在,那也是农业对工业的剪刀差――212人可能会付出全部的工业产品来换取其生存所需要的粮食。我们认为,很多人在讨论农村落后问题的时候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工业化实际上是建立在农业产品剩余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掩盖了这个事实,至少在一个国家里,工业应该是农业的附庸。有一些文章曾经指出过这个“特别的原因”: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采用了一种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促进工业化,这导致了工业化过程中农村经济始终处在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因为农业没有剩余可以用于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农村进行的经济改革使农业剩余的支配权回到了农村人口手中,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当城市也开始经济改革以后,高速发展的工商业使得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准再次拉开。有人认为,这种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过多地考虑了城市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并认为这也是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的原因。

但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家从农业中获取的税收数量并不构成税收的主要部分,因此,基于税收而列支的财政开支,即使是更偏向于城市而不是农村,也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不应该。农村存在的乱摊派之类的问题,也应属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因为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的基层行政单位才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足够的经济资源,而这正是乱摊派的原因。

我们认为,目前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农业在现有的市场制度下却必定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农产品市场是一种最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而农产品本身又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因此,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中,农业注定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上:降低产量将导致整个社会对生存问题的担忧,但提高产量必定会导致“谷贱伤农”的问题。

如果在这个程度上认识到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发现,城市化和农业补贴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落后问题的好方法。城市化从理论上讲可以使分散的小农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大农场,但城市化进程很慢,必须把绝大多数的人口转移到城市,大农场才会出现,而城市是否能容纳如此之多的农业人口还是个问题。农业补贴并不会改变市场上农产品所处的地位,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补贴,并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建立农产品卡特尔也是一个思路:把全国的农产品按照类别或者区域建立农产品卡特尔,垄断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无疑将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全面提升,把贫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基于农村人口的立场,这样的结果的确令人满意,不过,从整体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只是转移而没有解决。更何况,这

样的卡特尔会造成经济效率上的损失,维持组织的难度也很大。因此,农业卡特尔仅仅是一个以邻为壑的方案。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更好方法:通过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使农村逐步升级为城镇,从而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发展机制分析

金融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金融与消费性金融。当一个借贷者借入资金进行生产时,就发生了生产性金融行为;当借贷者借入资金用于消费,就发生了消费性金融行为。按照一般的观点,只有生产性金融对于农村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在他们的构想里,生产性的金融可以带来产品,并且以此用于偿还借款;但是消费性金融只能帮助陷入资金困难的人解决燃眉之急,当资金用完之后,因为没有新的产品出现,一旦贫困借款者的收入无法偿还借款,就会出现“欠钱不还”的现象。

我们认为,金融的功能并不是分裂的,生产性金融与消费性金融是统一的金融的两面。金融的本质功能是利用资金的流转将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产品并最终在市场上被消费。“生产―交换―消费”是现代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简化。生产性金融的结果可以使潜在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变为实际的生产的生产能力。

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下,生产仅仅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如果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出售并被消费,那么生产的结果仅仅是不被认可的产品,生产就没有最终完成。如果生产不被认可,那么生产的回路就会中断。但不被认可的产品并不一定是不被需要的产品。如果存在着对区域外的经济交流,那么,产品可能会通过对区域之外的出口来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此时,生产的回路就会完成。

因此,在一些以对外出口为导向的地区,仅仅依靠生产性金融也往往会带来很好的发展结果。但如果出口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于进口或者用于本区域外的消费,那么,生产性金融将只会在某个地区生产出一些富人而不会促进当地的发展。

消费性金融的功能则不同,它往往能直接帮助不那么富有的人获得生活上的改善。但消费性金融无法直接带来产品,也就不能直接产生偿还借款的希望。消费性金融的还款必然来自于借款人的其他收入。当借款人的收入很低时,偿还的希望就会比较小。通常向低收入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往往要求有抵押或者担保,但低收入的借款人通常不能提供这些抵押或者担保,因此也就很难获得资金。有人认为从社会福利或者公平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向低收入者提供消费性金融。的确,保证低收入者通过金融的渠道获得消费资金改善生活是一个社会运行良好的体现。不过,如果消费性金融仅仅有这样的功能,那么,消费性金融给整个经济运行带来的还是一种低效率。消费性金融存在的理由在于消费性金融还能创造本地市场。和富有的人比起来,低收入的借款人会购买更多的日常用品,而这些日常用品通常可以由本地区提供。

所以,消费性金融就能增加当地的市场需求。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增加后,当地的进口替代就会随之兴起。因此消费性金融往往会较大的促进本地产品的生产。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高的发展水平。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很可能是一个循环的作用过程,每单位的消费性金融可以带来多倍的产出。

当然,此时如果生产性金融数量不足,潜在的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那么最终可能还是会导致本地生产受到限制。因此,如果仅仅只强调生产性金融或者消费性金融,那么,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有研究表明,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如果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可以在一个低水平下达到稳定的均衡。有些研究者认为,要打破这种均衡就需要为农村提供生产性资金,来扩大当地的生产能力。

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当地人口没有能力消费,当地的市场就不会形成。因此,农村也必须获得消费性金融。从下面一个虚拟的例子里就可以看出生产性金融与消费性金融相协调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假设存在一个没有利息的世界。如果向某地区投入1单位的资金用于消费,而这个地区一般的消费结构为:有1/7的产品需要从区域外进口,6/7的产品来自于本地生产。那么这1单位的消费资金最终会带来7单位的本地消费和l单位对外地产品的消费。如果向生产领域每投入1单位资金能产牛1.2单位的产品,而且产品中有1/6用于作为上资从而偿还消费资金,1/6用于偿还生产资金,其余的2/3用于继续投资生产,那么,最终将会产生l单位工资和1单位的生产资金。同时产生足够多的产品用于本地消费。很显然,没有消费性金融就没有市场的形成,没有生产性金融则没有产能的出现,而如果二者的比例不协调,就会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产品滞销,或者造成借款无法得到归还。如果比例协调,我们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例子里发现,1单位的消费资金和1单位的生产资金最终导致了8单位的消费和7单位的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我们很容易把这个过程和一个地区农村的城镇化过程联想在一起。

我们认为,通常的意见往往仅偏重某个方面,而很少注意到两类金融之间的比例协调问题。

所以,在现实的操作中,常会出现某个地区领到大量的扶贫款却没有足够的生产性资金。扶贫的结果就是“输血”后仍然“贫血”。而另一些地方尽管建立了一定的工业设施,但居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其实,这都是因为忽视了两类金融之间的协调而对金融资源构成的浪费。

三、农村金融制度压抑及解决措施

农村居民难以获得资金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农村居民的收入低。

其次,农村居民的财富存量低。

收入低意味着农村居民很难凭借其收入偿还融资的成本,财富存量低意味着农村居民无法对融资提供有效的担保。按照现有的金融理论,这两个原因都将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无法获得较大数额的融资。这是由农村的投资回报率太低造成的。农村投资同报率低则是因为农村的主要产业足农业。

前文分析过,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农业处于不利的地化,农业的投资回报很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所以在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上,须另辟蹊径。

我们认为,在支持农村发展的问题上,至少存在着如下三种金融突破模式。

(一)低息贷款+扶贫救济模式

这一模式的立足点在于通过低息贷款为农村发展提供生产资金,通过扶贫救济为农村发展提供消费资金。现在的情况是贷款和扶贫救济款都存在,但是却由不同的部门发放,很难把握发放的比例。

前文已指出,仅有生产性金融或仅有消费性金融或者两者比例失调都无法促进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作为消费资金的扶贫救济款与作为生产性资金的贷款应该按照一定的比率发放才能提高效率。

所以,这一模式需要相关各方的协调或者有一

个统一的部门从事这个工作。此外,贷款应该是低息的贷款。因为农村可以经营的生意通常盈利不多却经营稳定,如果贷款的利息很高,往往就不会有人来贷款,或者只有那些准备承担高风险的人才会来贷款。

因此,从逻辑上看,对于农村的贷款而言,是利息水平决定了风险而不是相反。但是,这样的贷款应该是小额的、了解使用方向的贷款,较多的贷款数量可以充分的分散风险。不过,这可能增加放贷的难度,如果能够和扶贫救济款发放工作同时进行,建立每一个村庄居民的经济状况数据库,就可以同时为两方面的资金发放提供依据。

(二)农业补贴模式

农业补贴的价值在于提升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农村的投资回报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针对农业的补贴可以提高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从而使一些不可能进入农业的资金进入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的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提升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不过,农业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财政的转移支付,需要各级财政的大量投入。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下,有限的财政不足以支持普遍而大规模的农业补贴。但是,如果对于具有潜力的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部门,则可以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补贴以提升该地区或该部门的竞争力。

(三)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按照银行业的常识,对收入低且资本存最少的农村居民直接提供信用贷款是不安全的。但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实践却证明,只要方法适当,向穷人提供信用贷款有着极高的还款率。格莱珉银行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向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的思路。按照格莱珉银行的经验,这种小额信用贷款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借款人会按照居住区域形成一个小规模的组织,每位借款人都属于某个组织。当组织里的某位借款人出现违约,其他的成员就会在借款时受到更严格限制。这就会在组织成员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

其次,借款人从一个很短时间后便开始偿还贷款,而且还款次数非常频繁。这样,借款人每次还款量就非常小,在不知不觉中便逐步偿还了贷款。

但如果完全按照格莱珉银行的经验向我国农村人口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就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的工作。考虑到小额信用贷款的数量通常会很小,用这种方法提供贷款可能成本过高。

上述三种可能的金融突破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都可能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金融手段,混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单独的一个小村落基本上不可能建成一个小城镇。小城镇应该是多个小村落聚合而成的。而这种聚合的依据无外乎是生活习惯近似,产业的聚集和交易的便利。如果能够获得农业的补贴,就很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农业形成集团化生产,从而使该地的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得到释放。低息贷款和扶贫资金可以使该地区的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跃迁。至于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周转的资金。三种模式如果在同一个地区内出现,还可以归并到同一个部门,节省运作成本。

当然,可能的突破模式应该有多种,针对不同的客观情况,都可能取得成功。农村现有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对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只要认清这个问题,对症下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克服。

篇(11)

国内外经验证明,发展设施农业首当其冲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新型设施建设、机械化耕整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温湿度控制技术、机械化卷帘技术、采后加工技术以及物理农业技术等。其中物理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农业技术领域,它是赖于现代物理技术基础上的实用农业技术的总称,是以电学、磁学、声学、光学、热力学等普通物理学与环境、生物等学科相交叉形成的新学科、新理论,以电、磁、声、光、热等物理方法为主要特征,以保障绿色无公害植物、畜禽、水产品安全、高效、优质生产为目标的农业产业。物理农业技术由大连市兴起并大规模推广应用,进而推广到国内20多个省区市。国外相关人士也给予高度关注,法国农科院院士3次前来考察,加拿大华人邓肯在其经营的蔬菜园区进行了试验应用。物理农业技术的显著效果已得到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

二、物理农业的优势

与化学农业相比较,物理农业技术具有多项优势:一是农作物增产幅度大,应用物理农业技术可普遍提高产量20%以上。二是促进早熟效果明显,农作物普遍提早成熟一周左右,与常规生产的农产品形成时间差,在价格上也具有优势。三是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多种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口感好,保鲜期长。四是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对以往即使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控效果也不理想的疫病等难题有显著的防控效果。五是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高、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弊端,是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型农业技术,顺应了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

三、发展设施农业需要物理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强调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网护果园、陆地工厂化水产养殖、设施畜牧养殖等形式,这是物理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无论是温室大棚、水产养殖还是畜牧养殖都需要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为这些生产方式提供有效防护。

设施种植业主要是以日光温室或大棚为载体的园艺产业,传统的机械装备主要包括微耕机、微滴灌装置、卷帘机、卷膜器等,这些装备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但是,要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提高产量并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就必须依靠物理农业手段来实现。例如应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CO2增施技术、臭氧防病技术、声波助长技术等,防治作物病害效果显著,还可提高农作物产量20%以上,明显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水产养殖业的水体实时无害化灭菌消毒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能够进行在鱼水体实时消毒是水体自动消毒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针对这一亟需研发的养殖水体电处理技术,可应用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水媒疫病防控。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技术和等离子除臭灭菌技术,可显著净化畜禽舍内空气,杀灭病原微生物,粉尘净化率可达75~99%,空气脱菌率65~94%,对突发性群发性动物疫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由此可见,物理农业已经成为未来设施农业发展的新的技术支撑。

四、对发展物理农业的建议

物理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技术,其推广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使物理农业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技术推广部门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做大做强这一新兴产业。

1.以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大典型引路力度

技术推广,示范先行。各地在推广物理农业技术之初,应首先建设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园区,投入的物理农业装备向这些园区集中,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物理农业产业规模。在示范的作物品种上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蔬菜、畜牧、花卉、水果等当地农业支柱产业进行重点示范。

2.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强化投入激励机制

新技术推广仅靠技术推广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最有力的助推器。各地各级政府应针对推广物理农业技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对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3.以信息引导为手段,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