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标杆企业奖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集团推行的信息化战略帮助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并于2011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
中国太平洋保险以“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为使命,以“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推动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为经营理念,不断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在积极追求可持续价值增长的同时,自觉履行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各类公益活动,履行企业公民的职责。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关爱孤残、捐资助学、扶贫赈灾等公益活动:已建立60余所希望小学,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在特大洪涝灾害、非典、南方雪灾、512抗震救灾、云南地区干旱、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期间踊跃捐款捐物,总额超过1亿元。
中国太平洋保险始终以价值为导向,专注保险主业,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接近该项目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项目从去年开始筹备,名字暂定为蓝德计划(LAND)。这项计划是保险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以北京市的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按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运作。”
蓝德计划一期项目总额为百亿元左右,“资金量较大,由于担心一家保险公司运作有风险,因此,按照保监会要求,各家均摊。”上述人士表示,均摊后所剩余额由太平洋资产承担。
为此,七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目前,太平洋资产的项目计划已上交保监会等待审批,其他六家公司也在通过不同程序推进,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是主导,关键看它的批复,其他公司的计划应该是一样的。”
今年政府提出计划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资金大约在1.3万亿到1.4万亿元,巨额资金缺口能否解决成为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的关键。
保险资金规模大、来源稳定、周期长,被认为是弥补保障房资金缺口的最佳选择之一。然而,由于险资投资不动产的细则及保障房建设的相关政策并不明确,如何保障保险资金的投资安全,仍是保险资金进行保障房投资,乃至不动产投资的最大问题。
参与一级土地开发
“这是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尝试。”接近该项目的人士称,“股权投资确实比债权投入收益高,但是风险也比较大。保险资金还是追求比较平稳的收益。”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超也在“两会”期间表示,“更倾向于险资以债权的方式投资,因为对保险公司来说比较简单,而且有担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根据蓝德计划内容,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把保险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由后者利用这些资金为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提供前期土地供应,包括拆迁、管线铺设和道路建设等准备。
此次保险资金将进入保障房的一级土地开发,但不涉及二级市场。
“还款来源为土地出让后的收入,目前的计划暂定还本期限为七年。我们只提供土地前期整理费用,而不考虑其后的二级市场开发。”上述人士透露。
3月31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三部门联合的《北京市201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2011年北京市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1330公顷,比去年增加6%。
另外,北京市安排了300公顷土地用于廉租房及公租房建设,比去年增加了五倍。而此前,北京市国土局曾表示,将在7月底之前,力争全面完成2011年新开工2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用地供应。
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保障房土地供应计划,资金来源面临压力。摩根大通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近年来,地方政府20%-30%的收入来自土地出让金,这意味着,政府缺乏为保障性住房提供大量可按市价售予民营开发商土地的动力。
保险资金遂被寄予厚望。去年9月保监会颁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最高额度为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在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预计2010年全国保险总资产将达到5万亿元。按照10%的规模计算,近5000亿元保险资金将成为保障房的潜在资金池。
“这次集合这么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确实也考虑到规模效应,一期是百亿元左右,之后做到多大规模就要看总的资金需求了。”上述人士表示,“对保险资金来说钱不是太大的问题。”
收益率不敌存款
“由于土地储备中心是一个事业单位,这正是此项目的创新之处,也是项目行事低调的原因。”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坦言,“从项目设立到初步定下方案,很费了一番周折。”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前期土地整理是带有政府公益性质的项目,因此,利润目标必然不同于商业地产投资。但是蓝德计划提出时,正值《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刚刚下发,作为第一个在不动产方面投资的计划,业界对其收益率寄予了很高期望,“大家认为起码要高于贷款利率。”上述人士坦言。
接近项目的人士透露,最初蓝德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利润率是一个重要的分歧。“由于每家都有一个投资收益的期望值,并不一致,而询价是分别进行,各家都不愿意先出先报,因为报低了怕不合算,报高了怕被淘汰。”
最终敲定的收益率比银行存款利率下浮11%,这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这个利率对保险公司来说利润空间很小,和它承担的风险并不相符。”有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以土地储备为抵押,未来出让土地的收入偿还借债,这其中隐含着不确定风险,用未来出让土地的收入还款并不符合现有相关规定。”
不过由于该项目具有一些信用增级的方式,以北京市土地储备作为担保,有政府的资信作为后盾,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而对于保险资金来说,赚取高额利润并不是目的,其追求资金的规模效应,讲求长期和稳定的收益来源。
投资保障性住房的债权投资计划投资期限较长,符合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期限长的资金特点,有助于实现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同时,债权投资计划与股票、债券类资产具有不同的属性,相关性较小,也有利于增强公司资产组合收益的稳定性。
“其实,如果你的保单成本加起来能够低于投资收益就可以赚钱,债权的好处就是签订的投资合同是既定的,未来收益是可见的。相当于固定利率的一个产品,和买债是一样的。”接近项目的人士称,“现在绝大部分的保险资金也是投资在固定收益率的资产上,这个至少比投资国债收益要高。目前国债的市场收益率为3%多点,而投资不动产可以达到5%以上,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还是有利润存在的。”
“虽然风险可控,但也不是一点没有。因为各地政府出台的办法当中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必须充分留有余地,顾虑到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杨超在“两会”期间曾表示,“投资回报率仍必须要高于国债及银行利率。”
但是最终下浮11%的利润率还是被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所接受,“保险资金参与政府公益方面的投资,利润就不是主要的目标了。以商业利润来要求有些不现实。”上述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刚刚做的上海公租房项目,收益率也相较银行利率打了9折。”
对于该计划最终何时出台,知情人士表示这取决于保监会最后审批的情况,“各家分别把自己做的债权计划上报,尽管七家计划并无差异,但由于各家的决策程序和流程不一样,有的需要集团决策,有的就直接授权给资产管理公司决策,因此周期并不相同。”
据了解,目前就太平洋资产的计划已经上报保监会等待审批。
保障房契机
与险资进入股权投资相似,《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保险资金可以股权、债权、物权等方式投资不动产。
但由于资金运用的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渠道的放开还只是名义上和形式上的。因此,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新兴产业等一些领域和项目的投资尚不能进行实质性运作。
今年“两会”期间,保障房资金来源的热议,给险资投资不动产带来了一丝希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年度投资大概在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
虽然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累计下拨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010年投入保障房建设资金为811亿元,但是仍难填补万亿元保障房资金的需求。此外,地方财政的有心无力,也让保障房建设目标实现成为疑问。
今年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示,将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但是,由于保障房贷款资金规模比较大,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银行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一边是巨大的资金缺口,一边是5000亿元险资的跃跃欲试。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两会”期间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具有地方政府负责、指定土地划拨、规定利润空间、承诺回购等强制性要求,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是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符合当前保险资金资产负债配置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有效规避市场波动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风险。
就在此前不久,中国人寿也已经和北京、重庆签约,拟投资建设两地的保障房项目。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两会”期间表示,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没有法律障碍,保监会已同意在上海试点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
3月9日,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就正式通过保监会备案。该计划将募集4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昨日上午9点30分,随着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泰康人寿资产管理中心交易室的交易电脑上轻轻地按下确认键,泰康人寿直接投资A股市场的第一单完成。泰康人寿首批买入的股票有中兴通讯、盐田港、长江电力等5只。
7家保险公司入市,是经过充分准备、看好A股市场的必然之举。太平洋保险有关人士称,公司在长期模拟运作的基础上,近期随着政策空间的开放,在对市场综合环境和投资目标进行了审慎研究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果断地出手下单。太平人寿认为,目前国内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在19倍左右,周期性行业市盈率已与国际市场水平接近,整体估值水平处入相对低位,部分上市公司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
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入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多赢的作用。陈东升认为,入市一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多投资品种,二则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长期、有效的支撑。
从7家保险公司下单股票来看,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选股标准,总体上选择绩优、蓝筹股票。
受保险资金入市鼓舞,周一,上证指数上涨6个多点,周二股市更是出现了价升量增的走势,上证指数上涨24.53点。
入市保险公司选股标准:
中国人寿:绩优、蓝筹股票;
中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潜力大、流动性较好、能够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上市公司;
太平洋保险: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太平人寿:绩优、蓝筹、流动性强、财务状况稳健的上市公司;
对于广大“基民”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对基金的认知由余额宝启蒙。截至今年一季度,余额宝规模已达1.14万亿元,在天弘基金1.2万亿元的基金总规模中占比高达95%。天弘基金不仅成为唯一一家基金资产规模过万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亦成为基金投资者人数最多(3亿人)和净利润最高(94.87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
如今成立12年的天弘基金,在2013年推出被称为“余额宝”的首款互联网基金产品――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之前,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余额宝不仅改变了其自身的命运,亦改变了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业态。
天弘基金创造的“神话”虽然很难复制,但是以新模式发掘“基民”对基金的兴趣和投资潜力,亦对逾百家基金管理公司拓疆大有启发。
对于正在市场上崛起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开发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兴趣,更是成为当务之急。
基金是保险公司最早投资的品种之一,从买基金到卖基金,保险公司走过了十年时间。早在2006年就在讨论和酝酿的保险系基金公司,经历了几轮牛、熊市的起起伏伏,在余额宝出现的同年,首家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安保”)才正式成立。
也正是在这一年,一家叫中原英石的基金公司成立。后来被中国太平保险集团(0966.HK)旗下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收入囊中后改名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太平基金”),成为首家以股权收购方式而来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
仅用三年时间,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已由一家发展到如今的七家(含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还有五家尚在筹建或申请中。今年以来,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公募基金事业部挂牌开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601601.SH、2601.HK)宣布通过旗下的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拟收购国联安基金。至此,四大保险巨头已悉数集结于基金业。
背靠保险公司股东这棵现成大树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被外界视为“衔玉而生”,然而“高富帅”也有成长的烦恼。太平基金董事长汤海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初创期没有集团的支持不行,仅仅靠“拼爹”是不够的,“外因固然很重要,但自身努力更重要”。
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形成了银行系、券商系和信托系等几大派别,与之相比,成立只有三年的保险系尚属新兵,既没有银行系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也不如券商系在权益类品种的投资能力强,亦不及信托系身段灵活。
诸位受访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高管表示,保险系基金需要尽快从以往主要面向机构客户,转向个人投资者,尽快打开个人财富管理的渠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平台,成长为普惠金融的生力军。
2016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行业格局剧烈分化。诸位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高管表示,将尽快建立起多元化的产品线,开拓互联网新型销售渠道,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同时,补齐短板。
面临挑战的同时,机遇当前。在货币市场基金依然保持强劲增势之时,FOF基金获准开闸、税优养老型基金厉兵秣马,对于一向擅长机构投资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来说,亦是新的发展机会。多位保U系基金高管认为,机构投资者未来将是公募基金业的中坚力量之一,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除了开拓个人投资者,还要高度重视银行理财、保险机构、社保机构以及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
“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挑战刚刚开始。”汤海涛表示。一位保险系基金高管则认为,目前金融普惠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线上客户依然还有开发的空间,保险系基金目前“还没有出现行业领跑者”。 十年探索,路径各异
2004年,随着股市复苏,基金销售开始升温,保险公司开始有意进军基金业分一杯羹。几家险企都曾有所行动,比如,人保财险曾与汉唐证券商谈过以债转股方式接手汉唐澳银基金,平安保险则谋求与美国大联资产管理公司谋求成立合资基金公司,太平洋保险亦传出与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而中国人寿则曾与华夏基金有过接触,讨论过投资事宜。
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05年全国证券监管会议上曾表示,将研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保监会亦对外表示正加快研究通过多种方式设立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
不久,保险系基金试点获有关部门原则同意。证、保两大监管部门曾举行协商会议,起草“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彼时,平安保险和中国人保向保监会提交了申请设立基金公司的方案,中国人寿高层亦表示,保险公司设立基金公司可以抢占综合金融制高点。
然而,当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已走上扩容之路,分享到2006年以来的牛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保险系基金公司仍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经历了数个牛熊市的转换后,保险业终于在2013年迎来开闸。2013年2月,《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6月新《基金法》实施,正式允许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当月,证监会、保监会联合《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保险机构可以采用发起设立或收购股权等方式进入基金业。
曾有数位保险业资管人士对《财经》记者感叹,最初是保险公司急于进军基金业,特别是2007年大牛市带来基金井喷之时,奈何一直未获放行。后来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一再拓宽,保险公司对于拥有自己的基金公司意兴阑珊,反倒是有关部门更希望其加盟。
保险系基金开闸的时机颇为微妙:2012年股指在震荡中走低,11月27日上证指数收于1991点,重回“1时代”,12月4日更是以下探至1949点创下2009年1月以来新低。2013年2月初股指虽然一度冲上2444点,但此后掉头向下,甚至创出1849点新低。
2012年7月“基金业一哥”王亚伟辞职,开始掀起一波延绵至2015年的基金经理“奔私(私募)潮”。
正是在这样的时局下,保险系基金入场。国寿安保作为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于2013年10月低调成立。据了解,当时基金经理纷纷“奔私”,作为一家新公司且是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在成立后近一年时间里,很难找到合适的基金经理。
据《财经》记者了解,按照国寿安保成立时确立的市场化发展之路,为了吸引人才,国寿安保开始在股票投资部试点事业部制,将人事、财务、投资等权限下放至事业部,股票基金经理可以参与公司净管理费的分成,专户投资经理和其他公募基金经理则分享超额投资收益的激励。
国寿安保试点事业部制后,发展得不错,公司成立第一年即实现盈利。
《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当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原本通常被机构投资者用来保持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经由支付宝平台包装,变身为国民级理财神器,启蒙了众多从未接触过基金产品的人的理财意识。一个万亿级货币市场基金市场悄然撬动。
有保险业人士指出,回^来看,2013年余额宝引爆基金市场潜力之时,保险系基金适逢开闸,也不失为踩准了点。
而受访的多位保险系基金公司高管则表示,保险系进入公募基金管理业务领域,是大资管时代全方位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切入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是保险集团进行金控布局不可或缺的一环。
时势适然。多家保险公司加快了进军基金业的步伐。2015年,阳光保险参股的泓德基金成立,当年,安邦人寿和民生人寿分别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和收购基金公司。
这几家保险系基金公司路径不一,各有特点:国寿安保是国寿资管公司与澳大利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华泰保兴基金由华泰保险集团发起并控股,其中高管及核心人员合计持股20%。泓德基金则是首家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原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德晓持股26%,作为第一大股东,阳光保险集团持股25%,位居第二。太平基金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获得一张现成基金牌照。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是首家以事业部制开展基金业务的保险系资管公司,人保资管公司亦采用了这种形式。
太保资产管理公司则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举牌受让的方式,拟收购国泰君安所持有的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
民生人寿进军基金业之路则复杂一些。2014年8月14日,浙商基金原股东浙商证券和养生堂在浙江杭州产权交易中心,以1.77亿元挂牌转让浙商基金合计50%股权。民生人寿旗下民生通惠资管公司曾参与竞购,但最终被浙商基金股东之一、万向系旗下的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竞得。随后,同属万向系的民生人寿获保监会批准以2.04亿元收购浙商基金50%股权。
发展进度上,各家亦有差别。从目前成立的情况来看,国有背景的老牌公司从批筹到开业,进展神速。而2015年已获保监会核准的安邦人寿成立安邦基金和民生人寿收购浙商基金,截至目前未有新的进展,仍尚未拿到证监会批文。
至于哪种是保险机构进军基金业的最优路径,业内亦有不同的声音。参与了太平基金收购过程的汤海涛认为,通过收购的方式,比新设公司效率高,能很快进入基金业,但是找到好标的并不容易。对于太平这样具有国企背景的公司来说,收购的首要标准是壳资源要干净,没有负面,亦未受过监管部门处罚。
业绩居末但身家清白的中原英石基金进入太平保险的视野。该公司股东中原英石的股东中原证券和英国安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Ashmore)亦希望太平保险集团接盘,双方洽谈顺利,从达成股权收购意向到开业,仅用了一年。太平资管通过先收购再增资的两步走方式,最终获得70%的控股权。
不过,汤海涛亦表示,虽然收购牌照可以较快进入基金业,但进入后的整合过程则比新设立的公司艰难得多,就如同旧城改造比新建楼盘要复杂。双方在文化、人员、业务等方面的融合非常不容易。“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仍在进行。我来这儿以后,头发都白了很多。”汤海涛笑称。
汤海涛认为,几种模式相比,可能新设公司是较好的选择,虽然筹建期较长,但法人治理清晰,经营布局可以一步到位,效率最高。
与国寿安保只在某个业务板块实行事业部制、泓德基金对优秀基金经理采用事业部制不同,2015年4月27日获得基金牌照的泰康资产公司,在旗下采用了公募基金事业部制。
泰康资产副总经理、公募基金事业部总经理金志刚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事业部形式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在起步阶段可以借助公司现在的优势,在资源共享、运营、IT、法律、风控和财务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不过,联合风控和沟通的成本也会增加。
汤海涛则认为,公募基金事业部制虽然成立相对比较便捷,但一个问题在于,如果放在保险资产旗下,则事业部将面临同时受到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而各自的监管体系不同,在产品审批、业务经营等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监管要求。另外,在保险资产公司的机构投资平台上直接运作个人理财产品,经营的方向也有所差异。
金志刚亦表示,事业部和独立子公司形式各有利弊,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组织形式。据介绍,泰康资产公司也在论证成立基金子公司的可能性。 大树下好乘凉?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公募基金资产合计达9.53万亿元。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保险资管公司则有2家。
随着新的主体不断进入,基金业竞争日趋激烈,进入行业前列的门槛亦随之提升。比如,2014年,进入行业前十的门槛是1157亿元,2015年则升至2513亿元,2016年,进一步升为3387亿元。
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则呈逐年下降之势。2014年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占全市场的52.33%,2015年为49.07%,2016年为47.29%。一位基金业人士表示,这反映出行业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的特征,体现出新进入者对于市场份额的抢占。
“基金业就是拼爹的行业。”基金业人士常以此自嘲。
“拼爹”的趋势在去年下半年愈发明显。2016年下半年以来,多家行业领先的老牌基金管理人规模排名下滑,有的规模下滑千亿。银行系基金则在规模排名前十中占据四席。其中,总规模仅次于天弘基金的工银瑞信基金的非货币基金以3742亿元规模排名第一,成为唯一一家非货币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基金公司。今年3月,工银瑞信一单募集规模便高达909亿元,羡煞同行。
随着越来越多保险公司进军基金业,保险系基金板块也开始逐渐发力。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国寿安保以908亿元位居第25名,位次上升7位,规模增长123亿元。泓德基金和太平基金的基金规模都已过百亿元,特别是2015年末仅有1300万元资产规模的中原英石基金,变身为太平基金后,发行的首只公募货币基金首募119亿元,创下保险系公募基金产品首募资金规模纪录。到2016年末,其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已激增至152亿元,名次则从末席升至第71位。
汤海涛透露,除了第三方机构认购,太平保险集团也给予了很好的支持。“顺利实现首发,为公司的运行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关键是提升了信心。”
据介绍,为了支持太平基金尽快打开市场,根据太平集团的规划,将给予其一定的支持。
一位保险机构出身的保险系基金高管谈及保险公司股东对公司的支持的切身感受是,母公司的品牌效应,使得他们在与机构投资者谈合作和投标时非常容易得到认可,“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理念和风控方法,与很多机构投资者风控要求一致,比较适合于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一些保险系基金公司管理层跨界履历所长期积累的人脉,也为公司迅速打开局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成立后,得到了很多原来的银行客户的支持。如果是(别的)新基金公司,和国有大行达成代销合作太难了,包括人才招聘,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如果没有一定的口碑,人家凭什么选择白手起家的公司?”一位保险系基金高管表示。
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中层人士表示,保险公司一直是基金大户,现在成立了保险系基金公司,到哪家银行谈合作,银行多少都得给面子。特别是有大公司背景的,更是银行的座上客。
诸保险系基金公司高管认为,保险系母公司的支持和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对其产品的“买买买”模式,而是来自保险系的思维特点和投资风格这类企业DNA。华泰保兴基金总经理王冠龙认为,保险公司擅长做固定收益类投资,比较关注国家宏观形势和国际大局,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思维,“这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在这一点上可能和别的基金公司有很大的不同,也是我们的优势”。
另外,保险系基金公司普遍更重视风控,风险偏好相对比其他基金低,看重回报与风险之间的相对平衡,受托保险资金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使得其与保险机构合作时,比较能够得到昔日同行的认同感。
对于保险系基金公司来说,股东业务绝不会仅仅是全部的追求,开拓来自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和个人投资者的业务,才是长久发展的决胜之道。
对于保险集团来说,进军基金业是其顺应大资管时代开拓财富管理领域的现实,完善金控平台的重要一步。从目前保险集团的布局来看,基金公司正是切入财富管理的绝佳平台。
保险系基金之于保险集团的意义在于,使得其金融综合化经营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推动其在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性布局。借助基金公司的平台作用,实现集团旗下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
但是,从以往主要做机构业务,如何转而面向个人投资者,是保险系基金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整个保险系公募基金行业都是一个挑战。”王德晓表示。
在外界看来,保险公司股东庞大的人销售团队,是现成的销售资源,银保长期的渠道合作,亦可为之所用。据了解,国寿安保的兄弟公司中国人寿股份公司(601628.SH,1628.HK)去年已取得公募基金的销售资格。按照其规划,依托中国人寿150余万保险人团队的强大销售能力,有望成为具有保险系基金公司鲜明特点的保险代销渠道。不过,受访的多位保险系基金高管表示,以保险营销员代销基金产品并非顺理成章的事。目前已开业的公司中,保险系股东的销售团队都还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多位保险系基金高管剖析,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营销员代销基金,需要首先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目前获得该资格证书的营销员并不多。
另外,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的销售佣金提取方式、比例有所不同。如何让保险营销员有强烈意愿代销基金,多位保险系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索,目前还没有成为主要渠道。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太平”),1929年11月20日始创于上海,1956年移师海外,2001年重新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太平是四大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之一,2012年列入中央管理,总部设在香港。
中国太平业务范围涵盖寿险、产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电子商务、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
太平人寿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同时属于国务院下属的四家金融保险集团之一(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中国太平保险)。
(来源:文章屋网 )
太平人寿表示,此前颇受市场好评的产品“卓越”系列将再添新丁――“太平卓越臻享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以下简称卓越臻享),将于近期在全国上市。
该产品着眼于为高净值客户群体提供资产配置的解决方案,在保留了原有“高额返、快速返、终身返、可贷款”等特色设计上,增加了祝寿金的快速给付,将现金流的长久和稳定、资产管理的灵活与安全有效结合,可匹配客户在子女教育、养老规划、家庭理财、资产配置、财富传承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据了解,“卓越”是太平人寿着眼于高净值客户特别推出的一个产品品牌,自2005年推出至今已有12个年头。“卓越臻享”在保留了“高额返、快速返、终身返、可贷款”等备受客户认可的核心优势外,还特别增加了祝寿金快速返还责任,最早在65周岁时,客户将额外获得一笔100%保额(基本保额与累积红利保额之和)的祝寿金,让客户得以及时为养老储备资金。
继续看多金融股
我们认为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一步,为2015年MSCI将A股加入新兴市场指数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计,如果A股纳入国际指数,虽然初期其所占权重也有限,但考虑到人民币有可能在2020年底前实现自由兑换, 6-8年后,A股将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则纳入国际性指数,而不会给予明显折扣,A股有望主导一系列国际化指数中的“中国样本”。
未来的这些重大变化,将带来大量指数基金的被动性买入,而国内投资者对于金融股特别是银行股的配置明显低于权重。
一些独特标的值得拥有
中国信达(1359.HK) 系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依托其非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和广泛的融资渠道,信达始终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在行业总资产和收入中占比份额分别达到40%和50%。公司作为特殊机遇投资者的商业模式具有独特性,目前2015年市净率只有1.09倍,对应ROAE则达到16.6%。
中国光大控股(0165.HK)系一家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多元化金融控股企业,母公司为中国光大集团。公司秉持“3+2大资产管理战略”,专注发展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和产业投资业务,并形成与投资银行(企业融资)和经纪业务(财富管理)等收费性业务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光大控股正从被动金融持股公司向资产管理公司积极转型,股价相对于NAV的较大折扣提供了向上空间。
远东宏信(3360.HK)是中国领先的金融综合服务机构,致力通过融资租赁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度身订制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公司在医疗、印刷、航运、建设等多个基础领域开展金融、贸易、咨询、投资等一体化产业运营服务,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资源组织能力和资源增值能力相互匹配、协调发展为特征的企业运作优势。作为国内最优秀的租赁公司,公司同时正在针对涉足行业的价值链进行拓展。公司2014年市盈率为8.5,而A股上市的渤海租赁市盈率达到14倍。
此外,A股也有一些金融股提供了独特的投资视角,例如在主经纪商业务柜台市场业务具有领先地位的券商之一招商证券(600999.SH)和互联网券商的先行实践者国金证券(600109.SH)。
部分股票或会缩窄价差
在H股市场,中型金融股往往相对大型股票存在估值折扣,而国内投资者则对成长性更为偏好。一些股票可能会由于投资者视角不同而会缩窄价差。
保险资金运用模式应当与资产规模相适应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市场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险业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保险业以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保险总资产达到9980.3亿元,保险资金运用总额9205.4亿元,部分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资金规模,从数十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
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应该与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投资领域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特点相适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及资源配置基本是按照保险业务的管理要求建立的。
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运用同属于风险管理业务,但是二者所面对的风险的性质完全不同,在管理模式上也具有不同要求。因此原有的管理模式及资源配置会严重削弱保险投资运作的效率和对投资风险的有效管控。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基本采用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这对于规模小、运作历史短、资金管理简单的保险公司来说,其模式具有合理性。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资金规模,从数十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形式只适合于小规模的、单一品种的投资活动,并不能适应保险资金规模的日益扩大、投资业务量和投资品种快速增长的需要。特别是今后还将可能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架构,很难为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及制度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拓宽。
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是保险资金运用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保险公司适应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长远发展的大计。
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需要,从市场研究、投资决策、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等诸方面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有利于培育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保险资金的性质和偏好,对保险资金运用施行集约、统一和高效的管理,在某些投资领域的受益能力优于其它机构。通过这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推动整个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投资队伍。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保险资金的组织管理结构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投资队伍,为今后保险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水平。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实现了保险资金运用集约、规范、高效的管理,为保险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规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可以针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来确立更加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从而提高监管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更加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借鉴国外保险资金运用经验,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水平
国外保险机构除了设立内部的投资部门,如证券部、国债部、不动产管理部等来进行管理以外,大都设有专门为资金运作服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它们接受母公司委托,独立从事资产管理工作。跻身2002年全球500强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就有80%以上采取这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运作保险资金。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监管处处长高艳介绍,在国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管理保险公司自身的资产,更重要的是管理其他第三方资产,来自其他第三方资产的比例超过50%。如英国保诚集团的保险资产430亿美元左右,但其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为2400多亿美元。这种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属性已经弱化,而被视作一般投资性机构。将来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如有突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受托管理非保险性质的资金。
这一合资公司的成立是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将成为大连首家外资保险公司。
荷兰保险公司和首创集团将分别拥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荷兰保险公司将负责管理合资企业的运营。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筹)将提供终生人寿保险和两全保险,以及寿险储蓄业务。该公司预计将于2002年11月开始正式运营,启动资金为2亿人民币(240万欧元)。在条件成熟和政策允许时,将有步骤地进入北京和其它城市的保险市场。
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大中华区主管潘昌先生说:“荷兰国际集团为与首创集团的合作伙伴关系倍感振奋,我们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商业目标和愿望,那就是为中国提供最好的保险和金融服务。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首创集团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这一合作伙伴关系显示出荷兰国际集团对中国保险和金融服务市场的承诺。在大连的合资公司是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建立的又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早在2000年,荷兰国际集团就已经在上海拥有了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经营非常成功。
荷兰国际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柯奕思先生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将荷兰国际集团优秀全面的服务带入中国。我们相信,首创集团在本地市场的实力和在众多领域的运营经验与荷兰国际集团的全球服务网络和在其它新兴市场运作的国际化专业产品服务将形成强有力的组合。荷兰国际集团的战略基于多产品多渠道,旨在为我们的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量身定做的服务,保护和管理客户的金融资产。”
在全球范围内,荷兰国际集团是提供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综合业务的先行者,荷兰国际集团也希望在中国建立同样的运营平台。
在资产管理领域,鉴于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荷兰国际集团希望成为第一批向中国政府申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公司之一。荷兰国际集团通过其下属的荷兰国际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投资,同时通过霸菱投资从事风险投资业务。
就荷兰国际集团的银行业务而言,荷兰国际集团通过荷兰商业银行在中国从事企业,投资银行和证券投资活动。同时,荷兰国际集团希望能在2002年底以前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
柯奕思先生接着说:“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帮助中国发展养老金市场,并将我们在其它新兴市场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带到中国。”荷兰国际集团目前正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几家大学紧密合作,积极分享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同时为中国的养老金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筹)将启用受过良好培训的本地人才,建立起精悍的销售队伍,并计划在一年内将员工增加到1000人。潘昌先生表示:“评估我们成功的一个标准就是我们是否能利用好本地的人才,以把本行业的潜力在中国释放出来。”荷兰国际集团欢迎中国的保险人才加入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筹),为在中国各地提升公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而共同努力。
荷兰国际集团还计划通过与跨国公司的银行关系,支持对中国的进一步投资,并加强与中国国有企业的关系。荷兰国际集团拥有丰富的在新兴市场中运作的经验,如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豹先生指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荷兰国际集团达成这一协议。他们将为我们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全球运营的丰富经验,我们将共同将这些理念和经验运用于中国市场,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荷兰国际集团
荷兰国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它在全球65个国家从事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公司拥有11万员工,资产总额达7,050亿欧元。在亚洲,荷兰国际集团在15个国家开展业务,员工人数超过10,500人。
荷兰保险公司在中国
荷兰保险公司自1993年来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大连建立了代表处。2000年6月,荷兰国际集团获得了在中国经营寿险业务的许可。2000年7月,荷兰国际集团宣布并购安泰的美国金融业务和其全球的保险业务。安泰的合资公司PALIC自1998年10月开始在上海运营。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大型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到2001年年底,首创集团的总资产为232亿人民币。首创集团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房地产、工业制造、贸易和酒店等。
答记者问
新闻会上答记者问
1. 记者:在中国金融业有着严格地分业经营的限制,荷兰国际集团作为一家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来中国开展业务,如何在商业银行保险还有资产管理方面实现它的资源共享,又能够符合中国的监管体系的要求?
柯奕思:对这个问题我是非常积极的,我认为中国有关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地开放,我相信会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会更加完善,并允许银行和保险业进行更多的整合和重组,我对此是非常有信心的。随着中国加入WTO,我认为中国展示出致力于把这个市场进行得更为开放运作的决心,并能采用在其他市场上所用的办法,虽然现在取得有关银行和保险方面的许可证的过程是复杂的,但将来这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并且使得各种各样的公司更加便捷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许可证,我对此是坚信的。比如我要去广东的广州市运营,我其实已经有了在那儿运作的许可证,可能我希望在将来到中国其他城市进行运作,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对此有限制,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北京和其他各个城市会都会越来越开放。
2. 记者:请问潘先生,你已经是第二次来中国参加寿险公司的开业,一家在上海,一家是大连。请谈谈您的感受。荷兰国际集团已经整合了安泰的业务,能否在中国继续整合这个业务,那么安泰名称会变成荷兰国际集团太平洋的名称吗?
潘sheng昌:我非常容幸能两次来参加成立合资寿险公司的仪式。四年前当安泰太平洋保险在上海成立太平洋安泰合股的寿险公司的时候,当时是美国公司经营的事业,当荷兰国际集团就安泰的亚洲业务购买下来以后,太平洋安泰要变成荷兰国际集团的一份子,同时荷兰国际集团从中国那边获得允许,办一家合资公司,我们今天也很容幸地和在中国具有相当实力和名望的首创集团一起在大连开办合资公司。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的成长有很大机会,所以整合还早,因为现在是成长期,每个市场都有很多机会加倍成长,所以我们暂时还没有计划说怎么去和其他公司整合。所以在上海太平洋安泰的名字还没有更改的意思。
刚才董事长说过,太平安泰的成长,比如在广州有一个计划去发展新的分公司,同样首创集团也积极地在大连成立,成功以后,我们要从大连发展向其它的地点经营发展。我们希望这跟中国开放政策一起来发展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看到机会很大,但是随着会根据我们的国家政策来。
3. 记者:请问林豹先生和柯奕思先生,不久前太平洋安泰完成了增值扩股,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寿险公司。首创安泰现在看来雄心壮志地想成为全国性保险公司,那么这两个寿险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上在今后发展必然会成为竞争对手,但不可否认他们又存在着兄弟般的关系,请问柯奕思先生,荷兰国际集团如何处理这两个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关系?而作为首创,安泰的大股东,会不会也有荷兰国际集团会厚此薄彼的担心?
潘sheng昌:太平洋安泰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保险公司,虽然它可以在全国开业,同时它还是一家中外合资性质的保险公司,所以它的新居点都要符合中国政府保监会政策才能开业。
太平洋安泰虽然是全国性保险公司,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成为全国性公司,所以它的成长还得跟着开放步骤来走。今天宣布成立首创安泰保险公司,同样有要一步步有条理地成长。虽然将来两家公司都有机会在全国经营,但从我们来看两家公司在同一地点经营的机会可能在五年十年后才会发生。我们很高兴双方股东都对荷兰国际集团有信心,并相信我们会全力地为这两家公司服务,而且这两家公司组织员工都是独立并由中国当地员工来经营好我们的业务,在经营方面我们很有信心两边都是在全力以赴,两家公司都能够成功的。
冯春勤:首先我们在跟荷兰国际集团谈判和双方探讨合作的时候,我们的前题是明确的,双方详细地讨论过关于公司共同发展的问题,我们强调共同、有序、健康、平等、竞争的发展关系和合作关系。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中国是非常广阔的市场,中国保险公司目前保单率还不到10%,而全世界比较发达的地区大概都在90%,这样中国保险公司发展空间很大。而按现行法律规定,寿险公司的成立是按照行政区域一个个成立的,所以我想我们这两个公司是能够有序地安全各自的公司发展要求向前发展的;第三首创集团在北京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的资源,我们双方已经共同向中国的有关部门表示过将来在北京发展保险业的愿望和要求,我们觉得有荷兰国际集团的管理的优势和强大的背景,以及首创在整个地方在全国行业发展的优势,我们双方能够把这个公司做得更加好,发展更间稳健,迅速成长。
4. 记者:请问林总,您刚才提到首创集团正在进行重组和国际化的过程,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重组是什么样的?国际化是什么意思?除了荷兰国际集团之外,你们还计划有什么其他比较详细地合作?另外请问柯奕思先生,刚才您提到了三个支柱的问题,其中对保险业进行了一些介绍,我还了解有关其他的两个支柱银行和资产管理方面的情况?刚才您提到跟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些合作,我想了解一些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
柯奕思:刚才提到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保险业,这点是非常清楚的,目前荷兰国际集团,就是荷兰国际集团已经得到了两个营业执照,就是在上海和大连的,希望以后能获得在其他省进行运营的营业许可。第二个支柱是银行,目前我们正在向中国政府申请人民币方面的营业证,这点是进行合作和运营的步骤,我们要从事有关零售和批发的业务。第三个支柱是有关资产管理方面,跟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合作向大家提供我们在世界各地推出的产品。大家知道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我相信国内外投资人都会把目光转向北京,希望能够对北京的奥运会出资出力,另外我认为中国有着很好的调控方面的资源。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就是第四个方面,有关养老金方面的服务,荷兰集团能提供全面服务有关养老金方面的服务,荷兰国际集团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有关养老金管理,还有其他服务,等等。
林豹:关于重组,首创集团确实在重组,大家知道首创集团只有七年历史,开始时候资产是很庞大的,但在中国企业中比较,我们产业定位并不是很突出,记得那时候我们除了学校医院以外,其它基本都有。97年以后我们开始进行战略定位,现在重组成六个财团:首创金融、首创地产、首创基础设施、首创科技、首创贸易和首创酒店。这行不行?按照核心竞争力的构造这还不行,我们还想再用几年的时间构造出三个最核心的产业:金融、地产、基础设施。我讲的产业构造是大产业的概念,比如金融,金融体系是全面的,它是有它的自身合理竞争力的,有首创特色的。比如地产,在中国北京和中国沿海一带有它的产业群;比如税务,污水,在中国北京和沿海一带也要形成自己的产业群。第一个问题。
关于国际化问题,我们有四个体现:第一个体现我们所做的产业或者公司的伙伴是不是国际化的,所以这次保险我们选择了荷兰国际集团跟我们合资,这是一个体现。第二个体现应该在国际化合资过程中引进他们的人才、资金、风险控制手段、管理手段,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管理、风险控制手段。第三条,一个好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下一步要逐步形成自己海外产业群体,当然现在我们的海外产业群体很小了,比如有一些酒店,有一些参股的商场,有一些公司在海外,下一步可能就不是一个概念。第四条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国家化企业运营机制,国际化投诉语言来构造我们的企业。
5. 记者:我想问一下柯先生,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一项改革,刚才您介绍荷兰国际集团在养老金方面有很多经验,那么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保障部门已经开展了哪些合作?并且将进一步以怎样的经验和技术来帮助中国推进社保改革?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丽君:就刚才的问题我给大家解答一下。近几年荷兰国际集团在关注中国方面下了很大的力量,我们先后跟社会劳动保障部合作,把荷兰的养老金保障制度介绍到中国来,并邀请劳动保障部官员及重庆社保官员到荷兰,就社保基金的管理专门做过专门培训,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我们跟中国一些有关部门,比如国家体改委,我们组织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原来安泰就跟国家体改办组织过隐型债务的研究,这也先后出过书,现在又组织了个人养老金,现在又叫个人帐户,我们做了个人帐户如何做实的问题,并同时开展进一步研究。我们也非常关心辽宁省的养老金保障制度,我们曾经把荷兰国际集团在养老金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法则及经验专门以文件形式递交给辽宁省政府。同时我们也在关注广东省体制改革,因为荷兰国际集团是广东省省长顾问,所以当时由广东省长提出来要跟荷兰国际集团经验学习方面的时候,我们也在广东省劳动厅探讨怎么把广东省省级统筹做好,与此同时我们也跟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就养老金保障制度经验进行了促进及交流,把大家的经验互相介绍。
在上海我们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举办的金融研讨会,荷兰国际集团就养老金保障制度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研讨会。
荷兰国际集团(ING)全球情况简介
荷兰国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它在全球65个国家从事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公司拥有11万名员工。荷兰国际集团创建于1991年,由荷兰最大的保险公司Nationale-Nederlanden与荷兰最大的银行NMB Postbank集团合并而 成。
荷兰国际集团的战略以多产品多渠道为基础。目标是通过其选择的分销渠道为个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保险和资产管理,并借此帮助客户积累、保护并管理他们的财产和金融资产。荷兰国际集团活跃于65个国家市场,其中有25个是其核心国家市场。
荷兰国际集团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集团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并且能有效分散风险和收入来源。荷兰国际集团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将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综合平衡各方的利益。荷兰国际集团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核心力量,同时也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回报社会。荷兰国际集团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帮助人们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I荷兰国际集团开始公布名为“社会中的ING(ING in Society)”的年报,向公众展示自己为推 动可持续发展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由于金融服务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业务,因此荷兰国际集团将自己的员工视为最宝贵的资产。荷兰国际集团希望员工能遵循集团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客户为核心,秉承企业家精神、专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正直诚实。这些价值内容都记录在集团的《一般行为规范和一般经营准则》当中。以荷兰国际集团的客户利益和集团的声誉为中心,荷兰国际集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得以施行,并帮助员工和管理人员审时度势,合理处理各种问题。
荷兰国际集团通过全球范围内的40多家子公司开展经营活动。尽管其中若干家公司仍然以自己的名称进行运营,但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向统一的“荷兰国际集团(ING)”品牌过渡。向ING品牌过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ING在去年已跻身全球20家最大金融机构行列。这就要求ING通过更加集中、更具凝聚力的途径提升自己在市场以及客户心目中的认知度。
荷兰国际集团的经营活动通过以下四个管理中心来完成:荷兰国际集团欧洲公司、荷兰国际集团亚太投资管理中心、荷兰国际集团美洲公司以及荷兰国际集团资产管理公司。
在亚洲,荷兰国际集团活跃于保险、企业和投资银行以及资产管理领域。
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台湾地区的人寿保险公司完全是从零做起。在这些国家当中,这些年轻的新兴企业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保险公司。
在澳大利亚,荷兰国际集团借助Mercantile Mutual在人寿保险、损害保险以及互惠 基金业务领域始终保持着强势地位,该公司已更名为荷兰国际集团澳大利亚公司。
在银行方面,荷兰国际集团在13个国家开展其业务。除了提供证券、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服务外,荷兰国际集团还积极活跃于并构和证券化领域。经营荷兰国际集团的网上零售银行业务的ING Direct在澳大利亚蓬勃的开展其业务。
在资产管理方面,荷兰国际集团的经营遍及保险公司业务、投资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产业投资商关系管理整合在一起。集团同时还开展房地产和私人股权投资业务。荷兰国际集团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总共管理着5000亿欧元的资产。
荷兰国际集团在金融、保险和资产管理的许多领域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并且尤擅三种经营活动并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三种经营活动分别是:1)开展人寿保险业务, 2)
ING Direct无线金融服务,3)设立抚恤基金和员工津贴。
上市情况
荷兰国际集团的普通股(预托证券)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巴黎、纽约(NYSE)以及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优先股以及认股权的预托证券在阿姆斯特丹的AEX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认股权B股在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交易所挂牌交易。荷兰国际集团普通股的期权(预托证券) 在AEX期权交易所以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挂牌交易。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原隶属于北京市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财政局、办公厅的17家从事房地产、基础设施、工业制造、贸易、酒店等实业投资公司,于1995年10月重组而成的大型国有独资集团公司。
首创集团自重组以来,以改革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坚持将观念更新、经营创新、管理出新、塑造新型国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开拓发展空间的动力,在经营中积极探索实业发展和资本运营相结合的独特发展思路,确定了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导,以实业投资为基础的战略定位,逐步形成了以实业为资本运作的载体,以资本运作为实业发展的实现手段的经营特色和发展方向。6年来,首创集团经过积极盘活企业资产,深化资本运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目前,投资银行业务与实业投资已初步构成相互依托、相互推动的“两个轮子相互驱动”的战略格局,从而有效地推进了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实业群体和资源储备,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截止2001年底,首创集团共拥有各类全资、控股、参股企业142家,其中国内上市公司4家、上市证券基金1家、香港上市基金1家,国内上市公司流通股约占中国资本市场市值的1%左右;2001年,集团实现利税总额8.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利润总额7.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税后利润6.12亿,比上年增长2.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4.9%;集团总资产已达232亿元,净资产达84.6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对国内1000家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资料的统计,首创集团资产总额在全国排名第42位,北京地区(包括中央直属企业)排名第19位;营业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80位,北京地区(包括中央直属企业)排名第43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收入在全国排名第4位,北京地区(包括中央直属企业)名列第一。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首创集团将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组与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实现首创房地产和以水务为代表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及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主业与世界著名专业公司的战略合作和海外上市,推进集团股权的多元化、国际化和整体改制,力争使集团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并保持在10%,给广大投资者以比较理想的回报,将首创集团逐步发展成为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化动作能力、主业突出、效益良好、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荷兰国际集团(ING)在中国
荷兰国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它在全球65个国家从事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公司拥有11万名员工,资产总额达7,050亿欧元。在亚洲,ING在15个国家开展业务,员工人数超过10,500人。
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注重于三个领域:荷兰商业银行、荷兰保险公司和荷兰国际资产管理公司。
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的保险业务
1987年,荷兰国际集团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表明了双方加强交流、扩大合作的意愿。1993至1996年,荷兰保险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大连设立了办事处。
2000年,荷兰国际集团与中国太平洋保险控股集团合资组建了上海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2002年,又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在大连组建了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筹)。
随着中国金融业人世过渡期的全部结束以及我国综合经营的逐步放开,国有保险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突出表现为国际金融保险集团综合经营的绝对优势以及国内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集团的迅速崛起。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国有保险公司应加快实施金融控股化的战略进程。
一、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的约束因素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是在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框架之下,各子公司专门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金融业务,整个集团公司涉足至少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受到法律环境、资本实力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国有保险公司在构建金融保险集团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和指引。尽管我国已在法律和监管上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但现行法律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即没有禁止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拥有共同的大股东,因而在客观上为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留出了法律空间。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鼓励综合经营,因此来自法律方面的约束力将逐渐降低。
资本实力是金融保险集团发展的关键约束因素。随着国内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不断接轨,不论是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保险业的偿付能力、证券行业的净资本监管体系、信托业以最低资本要求为核心的风险体系等,都体现了监管对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要求。缺乏足够的资本,即使政策允许进行综合经营,也使国有保险公司在金融控股公司化的扩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国有保险公司当前的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化经营的技术水平限制了保险公司在金融集团搭建过程中的产业布局。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有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突出表现为专业子公司的数量、规模、对整个保费收入的贡献与我国保险业务的发展并不匹配。因此,国有保险公司不得不立足保险业,以原有的保险专业化服务为核心,在保险相关业务领域或保险行业价值链上进行拓展。即便如此,在健康险、企业年金、保险经纪、保险资产运营方面仍缺乏运营经验。
二、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现行的金融体制和法律框架出发,大致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在严格的分业监管和机构分设情况下,允许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开展某些综合经营业务;二是在分业监管情况下,允许金融机构在股权上进行合作,发展以多元化经营为目的的分支机构;三是在交叉监管或统一监管的情况下,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全面实现综合经营。从我国加入wto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国有保险公司将把成为金融集团乃至国际化的金融集团作为战略目标,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已经呈现出阶段性和加速化发展的特点。
(一)组建保险集团股份公司,进行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发展
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到国有股份制保险公司,再到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比例的保险集团公司,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保险集团得到快速发展。例如,1991年4月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2001年11月9日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2003年重组正式设立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此外还有中国保险(控股)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截至2005年12月31日,国内已形成6家保险集团,这些保险集团的保费收入占据了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5%以上。
一些业绩表现良好的保险公司,正积极进行集团化改造。如成立于1996年8月的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底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新华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向集团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新成立的阳光产险公司,在健康险、寿险领域成立了独立法人的专业控股子公司,积极向保险集团化发展挺进。
(二)在保险业务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和整体上市
由于政策的不断放开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集团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各大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旗下基本都建立了产险公司、寿险公司、年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等专业化的子公司。一些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还在保险行业价值链上进行资源协同,建立了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国有保险控股集团由原来单一的一级法人制改造成了多级法人制,国有保险公司也演变成为保险控股公司。例如,平安保险集团,就抓住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于1996年成立了平安证券公司、平安信托公司、平安海外控股公司,2004年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搭建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和产业布局。同时,该集团紧紧跟随保监会政策放开的节奏,相继成立了平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平安养老金公司、平安健康险公司。
在这一发展阶段,制约保险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本和政策。为补充资本金和缓解偿付能力的压力,保险控股公司整体或部分上市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当整体上市的时机不太成熟时,国有保险集团视具体情况,选择了对部分优良资产重组与上市的策略。如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专业化公司先后在境外成功上市,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拥有这些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太平洋保险集团积极推进集团筹备整体上市计划,其他准备上市的保险集团也在积极准备。
(三)以控股公司为平台,发展合适的金融控股公司
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的最终目标是使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成为一个纯粹的控股母公司,控股母公司不经营具体业务,而是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心,负责整体的战略规划、计划制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问题。各专业子公司作为专业营运单位和经营活动的主体,是整个集团的经营中心和利润中心。
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在一定期限内继续开放,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将愈发自然和频繁。因此,国有保险公司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研究和选择自己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成功。为了成本效益或者盈利的需要,也可能考虑出售子公司或集团控股公司的股份。
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化的根本动因在于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来提高竞争力。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进入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务领域,是国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目标。当前与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相关性的是银行业,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相关的是证券、基金和信托业。在综合经营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是绕过政策限制,进入其他金融业务领域的平台。从保险公司适应竞争的规律来看,应该进入银行,但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发展的现状,目前还无法并购大中型或较有优势的城市银行,只能配合保险业务的区域发展战略,有选择地并购一些中小城市银行。因此,对处于资本劣势的国有保险公司来说,积极探寻与银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也是无奈的选择。
(四)比较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国际化运营阶段
本阶段是国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阶段。目标是融人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初步树立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形象。这一阶段着重应对金融市场的国际发展趋势和规则,加强与国际著名金融集团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战略合作与战略联盟、资本融合以及设立新的国际金融公司,融入国际市场,拓展集团生存空间。
三、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化特点
(一)国有保险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化是形成金融集团的合适路径
在已经成立的保险集团中,母公司本身不从事具体业务,属于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相对母公司本身从事某一业务经营,该业务一般又是该公司的主要或重要业务的事业型母公司,具有相对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专业优势。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通过形成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形式进行综合经营,是当前我国保险集团建立金融集团的合适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实行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方式,各子公司之间存在有效的防火墙。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有效阻断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风险传递,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和稳健。
(二)国有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基本上还处于构造业务体系的初期阶段
国有保险集团在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中,真正考虑客户需要的地方还较少,仍试图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角度,开展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面业务。各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缺乏差异性,也缺乏明晰的多元化战略。国有保险公司组建控股公司的目的,是在为迟早的综合经营做准备,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发展轨迹基本体现为:海外组建控股公司,然后绕回内地进行综合经营;母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建成控股公司,海外或国内上市,时机成熟后,与综合经营的控股子公司整合,打造巨型金融集团。各大保险集团对自身优势和发展的定位是模糊的,业务酌整合以及运行能力的整合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与跨国金融集团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保险集团短期内还无法兼并较大的银行,并购目标也只能是区域性的商业银行,银行业务形成的利润短期内与保险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形成的净利润在数量上还不具有可比性。
(三)保险金融控股公司以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为主业
金融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仍将以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为核心,主要涵盖资产管理、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方面。金融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主业和优势还是保险。保险集团公司首先要把保险这个主业做好。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发挥集团优势,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以保险业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
资产管理业务将逐步成为保险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营业务。通过资产管理,带动保险业务增长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国外金融保险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也是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在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实质性启动并获准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之后,保险公司将逐步变身为实质性的资产管理公司。随着承保利润率的走低,资产管理业务将发挥支撑作用。
目前,保险公司已获得基础设施投资资格,例如港口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国家基础建设项目。这类投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项目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稳定。保险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组建保险投资基金、参与证券一级市场配售、购买定向债券、进行资产委托管理等。在资产匹配的原则下,其它国际通行办法也可借鉴,如实业项目投资、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
(四)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具有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大多数国有保险公司是国有股东占控股地位,并且大多数国有股东并不是金融集团,因而国有保险公司金融集团控股化,不会与股东发生战略冲突和业务竞争。因为进入这些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仅仅是把它作为海外金融集团在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总体战略布局的一枚棋子,最多是作为利润中心,而不会有兴趣去培养另外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另外,从我国金融产业政策、促进保险业发展和运营安全的角度,国家应该会鼓励和支持以保险业为核心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的发展。
四、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经营的现实策略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便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因为保险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关联交易、资本金重复计算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控制度,就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业和资产管理业务为主的金融业务框架,提高保险专业化经营能力
继平安集团顺利进军多个金融领域之后,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纷纷将打造一个跨行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并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纳入战略规划。
(三)加强与其他金融业的合作,有选择地进入其他金融业
目前银行销售的寿险业务已经占到寿险保费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保险业和银行业怎样通过产权关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目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发挥整合资源优势
保险公司冷眼看入市
“雷声大,雨点小。”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在业界翘首以待了数年后,依然没能逃开这一命运。
对此,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解释是,由于托管指引、独立席位管理办法等配套的实施细则尚未最终,公司目前只能做些入市前的准备工作。
“保监会正在就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相关细则与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协调,目前进展情况很好,争取在今年年底之前制定出来。”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孙建勇说,同时保监会还将陆续就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开展专题培训、研讨和调研。
但一家寿险公司资金运用部门负责人认为,这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政策问题,在资本市场现有的环境下,“保险公司对于直接进入股市心有余悸,实在不怎么热衷”。
11月26日,吴小平在“保险业资金运用研讨会”上介绍,10月末,我国保险资金可运用余额已达10300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48.9%,国债投资占23.4%,金融债券占10.9%,证券投资基金占7.1%,其他投资占9.7%。
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463.75亿元,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为733.02亿元,较9月末减少了10.59亿元。
保险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不足投资上限的一半,是否保险公司对证券市场有些望而却步了?
华泰财产保险公司(下称“华泰财险”)董事长王梓木的投资计划恰恰证实了上述人士的说法。他认为,目前直接投资二级市场风险太大,很多上市公司业绩的真实性都经不起推敲,如果投资大型国有公司的股票,股票数量有限,灵活性也不够,只能中、长期持有。王梓木表示,华泰保险打算从投资一级市场开始。
“我们公司对直接投资股票非常慎重,现在只是做一些制度上的准备,不会太急。”首创安泰人寿财务部投资管理处经理王宏宝这样表示。
而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执行官杨文斌说,公司投资股市将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在承担有限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长期稳定回报。
杨文斌还介绍,为了适应投资A股市场的需要,平安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成立了专门的权益投资部,平安现有的投资运营中心已经聚集了70多名专业人士,基本可以满足公司投资要求,目前没有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打算。
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合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部总经理也明确表示,近期没有直接进入股市的打算。他说,“公司的资产和国有老牌公司相比微不足道,投资压力也没有他们那么大,目前以观望为主。我们更希望监管层可以考虑降低合资公司投资海外市场的门槛。”
资产管理公司五强赛跑
相比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而言,保险公司更热衷于借政策的东风,先搭建一个投资平台——资产管理公司,再打造一支优秀的投资队伍。“这才是公司目前的头等大事。”一家正在申请筹建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
吴小平在上述研讨会上还透露,保监会已批准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国再”)和华泰财险两家筹建资产管理公司,另外还有三家保险公司也上报了资产管理公司筹建申请。保监会一知情人士透露,这三家公司分别是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和太平洋保险。
中国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正处在紧张的筹备阶段。该公司一人士透露,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将管理中国再10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在国内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五。目前公司编制33人,基本保留中国再投资管理中心的原班人马,计划设立的6个部门分别是:综合部、财务部、固定收益部、权益投资部、组合投资部和风险控制部。
该人士还透露,资产管理公司拟任董事长将由中国再一位姓沈的副总经理出任,拟任总经理为现任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刘非。另外,中国再及其下属子公司将共同持有资产管理公司80%的股份,而集团外的股东,包含外资股东,将持有剩余20%的股份。
新华人寿一内部人士也表示,新华人寿投资管理中心模拟独立法人的形式运作,已有一年多时间。
王梓木称,他们设在上海的投资管理中心正集中精力筹备资产管理公司开业的事情,现在已经报批,如果顺利,下个月可获准开业,而正式揭牌大概要等到明年1月份,“(人员)基本上就是原来的班底”。
据一位接近保监会人士透露,监管层曾在内部工作会议上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做出具体阐述:逐步扩大受托资金的范围,允许接受外部资金的委托,成为专业养老金和年金的重要资产管理者;研究和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在条件成熟时,参股和控股基金管理公司。
投资人才战硝烟四起
伴随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急速放开的,是投资人才的大面积短缺,一场投资人才的争夺战悄然上演。
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保险公司间相互“挖角”已经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毕竟这是建立人才队伍的一条捷径。王梓木惋惜地说,日前,华泰投资管理中心北京业务部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被泰康挖走。
他称,华泰将投资管理中心迁址上海时,有些人因为家庭或其他个人原因去不了,而被迫留在北京业务部,但北京业务部只保留部分行政及营销职能,并没有核心业务。王认为,这也是他们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自己还得再补充”。
今年6月末,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揭牌时,公司上下员工也不过50余人,不到半年时间,人数已经增加至近百人。在谈到人才储备时,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吴焰说,公司面向社会招聘,但条件比较严格,第一次公开招聘时,报名的有400人,但我们只录取了其中的5个人。
中国人寿凭着“中国保险业老大”的旗号,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投奔,但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这样幸运。
人才供给跟不上新公司开业的步伐,保险人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挖角”外,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也成为保险公司网罗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