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前言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向实际生活回归,从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解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和思想问题,是顺应时展和满足社会和谐需求的新趋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是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拢,从而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共同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贡献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不健全,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处在试行阶段,导致学生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话题离自己比较遥远。再加上近些年学校只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味追求就业率和签约率,从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认为增加职业生涯规划会投入大、产出少,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一步推广造成阻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其次,我国在大学生就业观上存在偏差。只有正确的就业观才会带来正确的择业行为。在重点大学,许多学生都认为出国可以为自己镀金,于是就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情况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一些学生认为外企职员比中小企业骨干更有发展空间,不愿意到中小企业任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考研是比就业更好的出路,从而走上利用考研“逃避压力”的道路。
再次,我国大学生对就业环境认识不清晰,盲目地认为大学文凭就是自身能力的证明,不愿到小城市去发展,把就业地域仅仅局限在大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从而忽视了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这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地方。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还存在自我评估不准确,职业规划方法不科学以及跟风现象严重,个人目标不明确等缺陷,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思想涌入中国,受国外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再加上许多高校教育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这两门课程主要以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让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感,从而造成了形式化的教学现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务实,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以思想政治为基础,能够为其提供更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从而增强了其实效性。
2.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可以说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能够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以及方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帮助其提高人格魅力,从而能够更快地接受并适应职业生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还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驱动力,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受到思想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既然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那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必然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和品德的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仅仅侧重于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做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一方面能够通过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另一方面能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发展需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者进行结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契合点。
首先,两者的对象一致。二者都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都对大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这就造就了二者的共通点和共通的工作着力点。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互通性。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和竞争状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表面上看各有侧重,实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具有很好的互通性。再次,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更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最后,二者在功能上具有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导向功能、认知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四个方面。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完善工作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奠定基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总体安排,明晰工作机制,从而打好坚实的工作基础。在高校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并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还应该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样有助于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成长档案中要尤其注重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经历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规划策略。
2.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渠道,努力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就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除了专业的职业技能之外,良好的思想素质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求负责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主动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从而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实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立足点,鼓励大学生参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表现。在学校举办一些职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再加上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和论坛等活动,就能营造出非常浓厚的就业氛围,从而使职业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对加强学生对社会现状和用人需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其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必要的、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整体对接。
独立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独立院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学生反映在政治思想、学习目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也很突出。因此,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早期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新生学习转型期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对独立学院认同的困惑,着力开展了新生入校后的早期教育,这些教育包括:
1.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
在介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就业定位等活动中,引导大学新生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点,定下四年的奋斗目标。
2.专业思想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聘请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向同学们介绍学院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兴趣。
3.纪律观念教育
学院给新生配发《学生手册》,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手册内容和大学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同学们遵纪守法的意识。
4.人生理想教育
通过《思想品德修养》课、开设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新生树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可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的活动,如:在传统的重要节日举办各种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辩论大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在中国人民胜利、“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精心组织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举行座谈会、报告会,让广大同学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了解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促使他们的爱国热情向爱国觉悟和爱国行为升华,并付诸于实践。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独立学院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2.针对本院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从院长到系科到班级甚至寝室的心理健康教育层级负责制,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实施危机干预“月汇报”制度。
(2)建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分类型、分层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和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健全咨询档案,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贫困生的档案资料。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独立学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荞不齐,难免会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因此,采取主动权,把网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刻不容缓。
1.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开辟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设立校园主题网站,一方面宣传学院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发展前景以及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院;另一方面介绍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以及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方便学生。
(2)允许学生自己创立和管理BBS论坛,让学生在里面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这一平台,学院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心中有数,因势利导。
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控
在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校园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避免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独立学院要选派具有思想觉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校园网进行监控,引导学生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发现有不利于学院和国家安定的言论苗头,要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加以制止,查清源头,保证校园网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有序性。同时,学院可以在网上设立意见箱,搜集在网上反映的涉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及时解决、有效化解矛盾。利用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外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网上论坛的开展,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形式,而可以进行多人对话、辩论,达到启发式教育的最好效果。现在独立学院学生电脑普及率、上网率很高,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说要取代课堂教育或其他教育渠道和途径,而是适应学生的需求,通过和学生的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五、因势利导,加强就业方面的教育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教育,在与普通高校竞争就业机会时,学生由于受到学历层次的制约,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垂青,甚至即使有优于别人的表现,也常常在最后关头被用人单位卡掉,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对学生进行强化就业教育,在新生进校时就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量体裁衣,定下各自努力的方向:对于成绩一般,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独立学院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和企业单位挂钩,按需培养,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独立学院可以采取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继续深造,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一部分思想活跃,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独立学院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学习期间自主创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考研成为不少独立学院毕业生新的选择。由于生源质量以及师资等多种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考研路上要比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付出的更多。在这方面,独立学院也应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顺利考研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以上是本人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认识,希望能对完善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3]刘信波.探究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3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9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当前的大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学校的领导只重视办学的规模,以及博士点,考研项目师资队伍和就业等硬性的指标,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很多的先进的德育理念和科学思想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到大学生的脑海里。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不稳定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导员队伍未全面实现专业化专职化,而半路出家和中途转行的现象突出,因此导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以很好的展开,人员流动性强等现象;另外还有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在职教师在地位和待遇和发展前景上都没有切实的保证,从而导致了师资队伍的不稳定现象的时有发生。
1.3 教学上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效果差
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概论等课程都是我说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是行不通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明显增强,单项的传输的方法是很难和现在的学生相适应的,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的认知度和辨识度都空前提升,教师传输的信息如果不是当前最新的、不是最新颖的、也不是最及时的话是很难符合学生的兴趣的,因此便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
2.1 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之首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从事各项工作、当然也是我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首要观点。他不仅有着普遍的意义,尤其是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凭我们的感觉去评判我们的目标和方法措施是否有效,唯一的办法便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来检验和说明,从而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2.2 实效性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作为一种育人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这个科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就要从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者,从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有人”,把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核心内容是“树魂立根”,“树魂”,就是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魂。“立根”,就是立民族精神之根,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成效则体现于并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2.3 实效性是永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指我们应确立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人”即是按照所确定的培养目标,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理念,确定主要任务、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实现所确定的目标。
3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善于争取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并且有相应的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这样才会形成强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加强社会、家庭、学生三方面认识,从思想上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第二,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学会熟练运用QQ、MSN、飞信等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用这些学生常用的网络信息手段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和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开设微博、博客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另外,形成完备的学生工作队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
第三,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他们树立理想,并为之终身努力。实现理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设立若干个小目标,当这些相对容易的小目标达成后,理想也就不远了,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理想和目标。
第四,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用先进的理论引导大学生端正思想,从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刻苦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
第五,不断的改进其教学的方式和运用先进的手段来增强其时效性和感染力,以提高其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最重要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形成强有力的教育骨干力量,以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目的,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来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以此来更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一、前言
考研、考公、直接就业,这三个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选择。如何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未来,除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借鉴提取前人的建议。本课题采取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嘉兴地区的我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他们就业后所得出的经验,为即将毕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校生提供意见,从而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
二、嘉兴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据嘉兴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上趋向务实,招聘不再只追求学历,而是更侧重于工作岗位需求。本调研组根据问卷采访结果和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嘉兴地区浙江师范大学2001年——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从就业率方面看。通过走访和问卷,本调研组搜集到的数据显示2001——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第二,从职业类型方面看。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占调查总人数的75.6%,从事公务员的则占22.2%,其他职业的占2.2%。
第三,从职业幸福感方面看。无论是从事教师、公务员,还是其他职业的被调查者,均对自己的岗位满意度较高,该现象尤其在教师行业中更加明显。
第四,从在职压力方面看。在被调查对象中,一方面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
第五,从工资待遇方面看。提高工资待遇一直是众多教师的期盼,据本调查组的调查情况反映:在地区分布上,嘉兴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在浙江省范围内偏低,尤以嘉兴市的海盐县最低,地区差异较大。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2001年——2010年嘉兴市政教专业毕业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被调查者资料可分为三部分:政教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以及工作反馈。现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嘉兴市政教专业毕业生的样本中,男性比例为54.2%,女性比例为75.8%。从工作年龄来看,拥有6年到9年内的工作年龄的最多,占调查总认识的82.2%,工作年龄1年到3年内的和3年到6年内的分别占13.3%和4.4%,所占比例较小。结合生源地为嘉兴的政教毕业生情况来看,03届到06届的嘉兴籍贯政教毕业生最多,这三年平均每年的嘉兴籍贯政教毕业生达到12人,06年之后骤然减少,因而工作年龄6年到9年的基数最大,所占百分比最多。从职业现状调查情况上看,从事政治教师的所占百分比最大,占调查总人数的75.5%,从事公务员的则占22.2%,从事其他职业的占2.2%。
(二)工作现状
2001届至2010届嘉兴籍贯政教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分为教师和公务员两大队伍,教师当中又分两部分分别执教高中与执教初中政治。
调查显示,77.3%的职业的获得是通过招聘会,结合调查数据,教师职业的获得都是通过招聘会;而有15.9%的公务员是通过先从教后考公的;只有6.8%的公务员是一毕业直接考公务员考上的;政教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主要为高中政治教师,其次是初中政治教师、公务员。
(三)工作反馈
教师方面的学长对在校政教专业学生的建议是更倾向于多读书,而公务员的学长则更倾向于要多锻炼自身能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单纯积极参加学生会各种活动是不提倡的,在校学生应追求多方面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嘉兴地区浙江师范大学2001——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得出该专业已就业的毕业生成功就业所需具备的自身素质,从而为广大在校生提供奋斗的目标。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依旧有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如若就业,工作比较稳定,但是发展空间较少。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基本上无涉及到商业方面,主要集中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与政府部门的工作。
综合以上,我组成员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动力,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因。思想政治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的优势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修养,要有能说会写的特长,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才有发挥的余地。
有意向从事教师职业的在校生应该在辅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如:粉笔字板书的书写、课堂的设计方面应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要结合现今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现今社会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实际,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育实习阶段,毕业生应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在有经验的同事的带领下,努力学习各种技巧和技能,将大学学习到的师范技能和各种能力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效率。
切实加强毕业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实内在修养,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模式,并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工作单位需对毕业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对其专业成长进行促进。
随着现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校生应创新就业形式,寻找就业的新路径。如:可否突破专业限制向经商方向发展等。(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腾元《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08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6-0078-0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本人、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态度指个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对就业问题的反应方式。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指导性和动力性,能够推动人的就业行为;就业态度通常包括积极、消极和漠然等类型。就业态度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就业满意度,也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机制。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就业态度研究是高校提出就业对策、解决就业困境的重点。相关研究指出家庭实力、就业教育、实习经历、专业知识、就业能力、专业满意度都是影响就业态度的因素。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有322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其中师范类学校153所,综合性大学69所。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导向和学科归属的混乱,致使综合性大学开办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类本科过程中面临着学生长期就业态度消极的境遇。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学校专业的良性发展。
专业满意度是影响就业态度的重要因素。专业满意度借鉴自企业管理领域的“顾客满意度”理论。顾客满意度指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达到其期望值的程度。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产品产生的实际感知与预期的差值。具体来讲,专业满意度是高校“顾客”——学生从专业软硬件、教师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等角度对大学生专业培养力度的一种评价。要改变综合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就业态度低迷的状况,必须从专业满意度入手,对专业的师资、课程设置、硬件环境进行测评,才能有效改进专业培养上不恰当的管理模式,从而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推动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战略发展。
因此,本课题组主要对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专业满意度是如何影响就业态度的,并提出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数据获取方式与调查样本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八所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4.3%。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31.3%,女生占68.7%;大一占24.1%,大二占22.9%,大三25.6%,大四占27.4%;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占38.6%,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占61.4%。
2 访谈调查样本
在问卷调查数据样本中根据就业态度的不同,随机抽取32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就业态度积极的同学占47.6%:消极的占25.9%;漠然的占26.5%。
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独立样本检验和相关分析,其中,以反映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为自变量,以就业态度作为因变量建立相关关系,以此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同时,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大纲主要围绕专业态度、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就业预期等方面设置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满意度现状
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感知和学生专业期望相比较后的主观感受,学生的感知主要由学生对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计、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硬件设施的评判所构成。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你所学专业是你报的第几志愿”这一问题,结果显示只有19%的学生填报第一志愿。而59.5%的学生都是服从调剂,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是被调剂到大学就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剂使得学生在入学时对专业了解程度不高,影响刚入学时学生对专业的满意情况。如表1-1所示,只有12%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而有42.2%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是比较低的。但是,通过两年学习,学生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满意度明显提高,16.9%的学生专业满意度较高,21.7%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比较低。比刚入学时的比例降低了20.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的专业满意度感知指标方面,如表1-2所示,学生对专业课安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呈现较不满意度的态度,满意度“低”和“很低”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在对任课教师工作态度、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方面,超过25%的学生都比较满意,超过40%的学生满意程度中等:在图书资源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高”和“很高”的学生超过40%,说明对于学校硬件设施学生基本上满意,而专业设计和教师资源等软件方面学生的期望值与实际感知有较大差距,于是对专业的抱怨就会变多。
在访谈中,有的同学提到“有的简单基础课程应该放在前面学,理论性强、难学的放在后面学,现在很多都乱的,课程安排经常变更,有的还有重复,大三还在调课程”,“应该从浅入深的来学,有一个宏观的目标,每学期学的课程我们事前都不知道,而且跟通知书上面的课程有出入,每个学期学什么应该向学生公开,让我们心里有个数”。可见,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由于没有公开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方案,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所以使得学生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考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证或人力资源管理证书来为自己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根据难易程度来安排每学年的课程,学生对专业课程没有一个由浅入深积累的过程,无法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
2 就业态度的现状分析
就业态度分为就业认知、情感与意志三个方面,其中认知表现为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认识情况:就业情感主要指对就业前景的判断和就业信心的强弱程度;就业意志意味着自我认识到就业的价值从而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就业的心理过程。
(1)就业方向明确。就业方向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态度。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就业选择方面,31%选择去企业,28.6%选择考研,12%选择考公务员,4.8%选择出国深造,23.6%则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至少75.5%的同学对未来就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中,去企业和考研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多学生最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目标是去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做公务员,但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考公务员难度较大,只是就业方向的选择之一。
(2)就业前景认知较低。就业前景是学生对该专业就业趋势的总体态度倾向。是就业态度组成因素之一。根据调查,35.7%的学生不看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认为无前途;7.3%的学生认为非常没有前途;23.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15.5%的学生认为较有前途:8.3%的学生认为很有前途。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对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认为影响他们就业信心的主要因素依次排序是专业实力、专业前景、学校实力、社会认可、自身能力这几个方面,而科研能力、学习风气、学校整体就业实力等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显然,学科的专业性对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影响较大。
(3)就业意志薄弱,工作与专业不需要一致。在将来就业是否找与专业相关的T作上,8.4%的学生认为一定要相关,而26.5%的学生认为即使不对口也要相关,18%的学生直接认为不想找对口的,而有43.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2-1所示,男大学生更有强烈的愿望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有近一半的女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该专业学生并不认为需要学以致用,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找到工作,而不是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困难,并没有很强的意志力。
(4)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个人能力是决定是否能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成影响就业的个人能力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成绩对就业有较大的影响,如表2-2所示,但是对于专业是否对就业有积极影响方面,学生普遍比较迷茫。
3 专业满意度与就业态度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如表3-1所示,我们将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与就业态度进行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与就业态度之间也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那么,是否专业满意的各项指标对就业态度都有解释力呢?我们进一步将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测量指标作为自变量,就业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3-2所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课程兴趣”一项指标对就业态度具有显著解释力,调整后的R方达到0.236。即课程兴趣可以解释就业态度的23.6%。最终模型方程式如下:
就业态度=0.523*课程兴趣+1.165
为了进一步探索影响“课程兴趣”变量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专业满意度的其他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课程兴趣作为因变量进行同步回归分析,如表3-3所示,专业满意度的其他各项指标对课程兴趣的解释力高达70.9%,其中课程安排满意度、专业图书资源、教师教学效果解释力较高,而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工作态度则解释力较弱。课程兴趣的解释力回归模型如下:
课程兴趣=0.801*课程安排合理度+0.114*专业图书资源丰富性+0.081*教师教学效果+0.004*课程体系设计-0.013*教师工作态度+0.191
通过以上对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探索,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专业满意度指标对就业态度都具有解释力,虽然他们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指标是通过影响“课程兴趣”这一中介变量,从而影响就业态度的,其中课程安排满意程度、专业图书资源与教师教学效果是影响课程兴趣变量的主要自变量,如图1所示。
那么,为何“课程兴趣”这一变量对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力呢?在调查中,如表1-2所示,在学生“专业课程兴趣程度”这一问题上,54.2%的学生选择了满意度一般,10.8%的学生选择了高满意度度。10.8%的学生选择了很高的满意度,15.7%的学生选择了低满意度,8.4%则选择了很低的满意度,可见“课程兴趣”满意度较低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在访谈中有同学提到“刚知道读这专业的时候,很惊讶,很茫然,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学什么,因为分数的限制,就来读了”,而入学时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的满意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四年大学该如何度过。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认为专业目标无法满足其大学学习需要,在专业学习上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因而就业态度比较悲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教师上课效果等其他专业满意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预测,降低就业信心。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普遍较低。虽然经过两年学习,专业总体满意度有所增强。但是对课程兴趣、课程安排、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工作态度、教师课堂效果和专业图书资源等具体内容的满意度并不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被认为是师范类专业,社会和家长对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学生往往是因为被调剂进人此专业,因此对这个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最初都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初的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部门提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形势急剧变化,新兴专业层出不穷,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逐步取代原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从事的工作领域。如今,培养单位也面临着培养目标的困惑,究竟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基层党政工作者、政治思想者、考研预备军还是其他?因此,在课程安排和具体设计上,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单位也缺乏明确的培养导向。
(2)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专业就业信心不足。该专业同学虽然就业方向明确,但是大多数同学并不认为要从事和该专业相关的工作,且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不大好。这既有社会就业环境倾向于热门专业、技术类行业造成的外部因素,也有本专业较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内部因素。
(3)专业满意度会较强地影响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通过“课程兴趣”这一中介变量对该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就业信心,必须强化同学们对该专业的满意度。
2 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增强学生就业信心。综合性大学根据学校特点明确本学校非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达到该目标的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既要体现社会需求,也要具有专业特征。并且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学校、教师和学长的渲染和渗透,让同学知道这个专业能干什么,有什么价值,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59-01
一、辅导员“以管代教”倾向主要表现
1、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定位不科学。在高校里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主要是行政管理,将辅导员隔离在专业教师队伍之外。辅导员对这样的职责定位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根据学校的职责定位开展工作,久而久之,辅导员也习惯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开展的工作就是学生日常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渐渐遗忘了。
2、出现辅导员职业的“惰性”。在辅导员队伍里,不少人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的探索、科学的总结,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进行良好的回顾和反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普遍存在。开展的工作只是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教育能力。
3、教育方式老套,内容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令人担忧。不少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开会、座谈、演讲、做板报、写心得等方式,内容也是年年一样,缺乏创新。这样的教育势必让学生反感,觉得就是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遭到了学生的反感,其效果肯定就不好。
二、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体制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的大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从辅导员的招录、培训、考核,到转岗、退出都逐渐正规化、制度化。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辅导员队伍仍然呈现工作量大、待遇偏低、职业前景不乐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一个人的竭力付出是个人道德的体现,是值得倡导的;一个群体的集体牺牲就体现了良好制度的缺位,是政策制定者要思考的。制度的制定不应当把人都想象成天使,“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只有辅导员队伍享受了同等的待遇,这个岗位才会是吸引人、留得住人的。
(二)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任务繁重
“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就是辅导员的事情”这句话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里是经常能听到的。实际上,看看辅导员负责的工作也能很好的印证这句话。辅导员要负责完成以下工作,对学生的评价和鉴定,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组织和审核、学生的奖励管理和违纪处分管理,“奖、贷、助、勤、补”,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和推优入党工作等。辅导员带的学生基本都在200人以上,要完成前面的工作已经不易,而且辅导员还要配合团委、党总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
(三)辅导员队伍自身问题
(1)辅导员人员总量不足。在高校里辅导员带学生数量超编是普遍存在的,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专职辅导员所带学生不能超过200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专职辅导员所带学生一般在250-300人,甚至在某民族学院,在校本专科学生19138人,现仅有专兼职辅导员41人,师生比为1:466,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并且许多政工干部身兼数职,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专职的很少。
(2)队伍缺乏稳定。辅导员队伍表现出很强的流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职业的更换:一、转岗。辅导员个人地位、经济收入、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从事专业老师均存在差距,所以不少辅导员有机会便会走上专业教育的道路。二、考研。在辅导员队伍里面本、专科学历占到了大部分,不少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了日益发现学历的重要性,考研仿佛成了他们改变现在的重要渠道,通过提升学历,可是实现转岗、另谋职业的想法,通过考研后再回到辅导员岗位的自然比较少。
三、“以管代教”倾向的矫正
(一)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注重“以人为本”,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课堂灌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管理学生。把“以人为本”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求高校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大学生为本,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创新的途径和手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现代科学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增加实践教育的环节,对教育成果采用正确的考核和评价措施。第二,要充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第三,高校教师应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把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尽量满足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都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空洞,形式单一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当中,一般只是注重社会的基本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思想动态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得过于空洞,直接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日常讲座、开座谈会等形式来开展教育,且在教育中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因此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不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成长结合起来。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标准评价不全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追求一个好的成绩,而高校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此要求,但大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其平常的在校表现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目前,高校一般在大学生入党或者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时会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考查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数是参照大学生日常在校的成绩,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等,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的结合。
(三)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僵硬
如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在延续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把思想政治内容强加给学生,使得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这种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没有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课堂教育缺乏说服力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还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缺乏必要的事业心与敬业精神,根本不考虑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实施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都应当做到“以人为本”
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对于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尽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特定的情境,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其教育内容也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此外,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考核的范畴
在美国,很多大学在招生时比较看重大学生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大学生在进校前必须提交其在社区参加公益活动或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情况表格。我国高校可以有效借鉴这种考核方式,在招生时多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不仅如此,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或者研究生考试等过程中,也不能仅仅依靠其考试成绩,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是很重要的考核内容。高校要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考核范畴,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大学生今后就业以及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应当在课堂教育之余,有意识地在大学生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注重“以人为本”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应当注重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目的性以及趣味性等,在活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使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次,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当中充分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最终达到“无教之教”的效果。最后,应当注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提升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同时,能够通过这些学生来影响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其他学生,以此推广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
高校有各种社团,不同的社团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偏重于专业学科,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还有的偏重于个人兴趣爱好,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各种社团,且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审批和指导力度,对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扶持和管理,针对不同社团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社团规章,不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同时要对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社团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中要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五)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与平等性等方面的特点。在网络上,大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并且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中了解他们的日常需求,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网络上一些关系大学生成长、就业的信息,如学习考试、社会交往、心理咨询、就业考研、休闲娱乐等信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高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21-02
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的出现,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产生的相应变化,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作为民族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及人生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对于高校工作者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提高德育功效,把广大在校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现状透视及主要特征
(一)个人发展和集体责任并重
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集体”“奉献”虽仍受重视,但越来越关注“个人”“利益”,道德目标多已调整为“集体为主兼顾个人”“多奉献多索取”,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在思想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和与社会、集体的和谐一致的同时,较多地追求个人自我展现和发展。
(二)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并重
物质生活的保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成分,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生活水平的享有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对事业成功渴求度上。同时面对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也十分看重精神生活的意义,比如推崇“家庭幸福、生活优裕、精神愉快”等。
(三)个人权利和社会义务并重
当代大学生在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氛围的冲击下,普遍存在责任意识淡薄,注重个人权利享有,忽视社会义务承担的情况。市场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原则,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两个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和不同价值取向的矛盾使大学生在道德理想选择时产生困惑。
(四)乐观态度和危机意识并重
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能乐观地看待人生,积极进取,在其日常生活中成就动机占据主要地位。当面对现实的“择业竞争”“学历竞争”等巨大压力时,许多大学生抱有危机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热情。
(五)渴望真诚和保护自我并重
当代大学生对“诚实”“正义”的追求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诚实和相互帮助,但又普遍感到人与人相互间缺乏真诚、缺乏信任,自我保护意识较浓烈。学生迫切地想在彼此间建立一种真诚的朋友关系,却又感到力不从心。
(六)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并重
随着个人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愈发地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体现出的平等,倡导机遇、待遇等多方面的公平,以及对于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的希望。同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比如在学习、评优、考研甚至在择业方面。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积极学习、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竞争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性”拓展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涉及“五个空间”,即课堂空间、宿舍空间和校内公共空间、网络平台空间、校外实践空间,将“小空间”与“大空间”有机结合,得到进一步拓展,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为其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提供客观便利。
(一)“小空间”的拓展和利用
1.课堂空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第一课堂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好学生上课考勤、课堂学习和课堂考核关,以主导角色参与学风建设,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学好专业知识。辅导员深入课堂,将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渗透到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中去。
2.宿舍空间
宿舍是学生休息、生活和与人交往的重要场所,管好学生宿舍就要加强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使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倡导文明交往,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形成良好的学生宿舍文化,同时要将辅导员工作和党团工作带进公寓,将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大空间”的拓展和利用
1.校内空间
利用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校内公共场所,抓好其载体作用,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学习竞赛、文化艺术研讨会等教育性活动,充分发挥具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同时结合学生会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网络空间
用辩证法观点看待网络的存在,鼓励和监督相结合,以网络空间的利用为契机,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将网站作为学生展示自我和集团的平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这个载体向所有学生开放,辅导员、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大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3.校外空间
作为校外空间的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化场所,指导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学习科技知识的重要性,确定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情况不仅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的标准和尺度。某高校秉承“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和就业岗位,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与实践基地建立长久性合作机制,与就业单位保持良性反馈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实践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性”转变
(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性转变
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发展需要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不仅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基础和根本。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弘扬、培育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1]这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方向的大前提下,创造性地探索出新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社会的功能需要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社会,是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导的内涵与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建设性为主的社会,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机遇的选择需要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选择环境,注重创新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按照个性的特点规划自己,超越自己,提供有针对性的机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注重不同个体的不同教育方法,培养其把握机遇的能力。
(四)教育的多重需要性转变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寻找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则是相对注重对发展人的感性、情感和个性的独特价值的挖掘,强调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属于主体范畴的因素对于客观外在的制约,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性”[2]。人文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那么就要与人文教育的多重性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
(五)经济的开放需要性转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挑战和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意识形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现状”[3]的事实。因此,“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开放。
面对全球性经济和教育的新局面,各高校均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开放型办学”,其中某高校在创建几年间,便与国外多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期间赴国外交流学习,体验异国文化、增长实践经验,适应现实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拓展工作空间和工作方法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指导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主体特征、社会要求以及内容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逐步实现相对适应性的转变。我们要从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5.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增加,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愈加重要。高校维稳工作的长期实践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舆情的普遍关注度较高,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进而威胁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和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对时事热点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形式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评价的总和。其内容包括:
第一,时事热点讨论。结合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社会上或校园内的热点事件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第二,意见建议征求。结合自己想要参加的学习项目、学生社团以及考研、考证的相关问题向有经验的学长和同学征求建议。
第三,各类资源分享。将自己喜欢的资讯、软件以及学习、就业信息等进行共享。
第四,不满情绪发泄。利用社会上或是校园内发生的事件发泄自身不良情绪,开启话题博得其他人跟帖。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多元性:内容包罗万象,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也包括娱乐、生活、杂谈。
第二,自由性:可以通过空间、博客、微博、微信、QQ 群等各种网络载体发贴留言,转载传播。
第三,快捷性:通过电脑、手机等便携设备,可以迅速地将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传到世界各地。
第四,互动性:网民可以通过各种聊天工具和网络平台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
第五,渗透性:敌对势力往往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导向性,不断向国内民众尤其是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六,非理性:一些网友常常在不了解真实情况或情绪过激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发表各种言论,缺乏理性思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关联
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有效实现二者的结合与互动,将大大提升高校维稳工作的成效。
(一)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第一,网络作为大学生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信息畅通了渠道。通过密切关注和收集网络舆情,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矛盾焦点和隐患苗头,进而做出科学研判和处置预案,将可能发生的事端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二,网络交互式、开放式的特点改变了思政工作传统的单一式面对面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舆情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兴趣所在,通过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其畅所欲言,深层次地沟通,更加灵活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
第三,网络的广泛关注性和迅速扩散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正面信息。面对学生的思想焦点或矛盾隐患,在第一时间信息,抢占舆论阵地,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积极正确的轨道上来,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激化。
(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反应迅速和影响面广,加之大学生接触社会和辨别信息真伪的经验缺乏,极容易引起群体的盲从和矛盾的激化。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先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不茫目跟风炒作,才能规范其网络交往,达到净化校园舆论环境的目的。
第二,对于网络舆情引发的高校的处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及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发前的危机预警功能、事发时的应急处置功能和事发后的调适整合功能,用正面的舆论导向,将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可以使网络舆情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良性的发展。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互动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以网络舆情为抓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改变工作理念,正视网络舆情的存在,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测,通过主动获取有效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索和依据。根据舆情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群体的教育疏导,深入了解和分析信息根源,整改管理漏洞,及时解决和化解矛盾危机,防止事态蔓延。同时,将工作进展和处理情况及时予以通报,掌握"话语权",避免不实信息或煽动性舆论的蔓延,巩固工作成果。
第二,更新教育方式,变传统的面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网络互动式教育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充分发挥QQ群、微博、微信等当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个性化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同时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给予正确引导和帮助。根据学生对敏感话题和时事热点的关注程度,教育学生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理性看待各种问题,自觉抵制不良言论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加强网络监管,对校园网、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群、人人网的监督管理都由专人负责。加强校园网安全设施的维护管理和网上信息的监控,严防网上不良信息蔓延落地,确保校园网的健康运转和信息安全。通过网络监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敏感时期的思想动态和可疑迹象,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导,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
第一,建设思政专题网站,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及时登载党的理论创新内容和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以形成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环境。由此,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时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提升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信息意识敏锐、掌握网络技术和网络语言、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探索切合时代要求、适合青年学生特点、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完善信息公开网站、开设校长信箱、网上管理服务咨询等方式,加强学生与校方的相互了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各项管理措施及规定,及时化解一些因谣言而起的误解及困惑,提升对学校的信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也能帮助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意见反馈,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荣燕.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武警学院学报,2014,(1).
[3]张玉华,梁明伟.网络舆情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4).
[4]徐健.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4,(1).
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64-0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中发[2004]16号文件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15所普通本科民族院校,其中,国家民委直属高校6所,地方民族院校有9所,它们是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除了四川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7所地方民族学院都有硕士授位点,有的院校还有博士授位点。
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发展迅速,但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地方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主阵地,增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地方民族高校的办学方向,还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一、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地方民族院校在长期的研究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特点,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学校的做法,要结合自身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方民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有:
1 研究生数量与质量j规模较小,层次不高。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由于民族院校的发展基础和综合实力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研究生招生中,吸引力不强,研究生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占全国研究生人数比例较少。此外,与学校本、专科的人数相比,研究生的比例占学校人数的比例较少,7所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的人数都未超过本校的本科生。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在入学前大多来自全国二类、三类的高校,他们的专业基础较薄弱,学术能力不强,他们读研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学历、为找工作或为现有工作增加筹码,他们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
2 研究生生源与思想:差异较大,表现多样。由于“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考研时可以享受英语降分的优惠政策。所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汉族学生为辅。这就使得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复杂。第一,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族别和不同的地区,各族学生的文化背景、认知、心理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二,汉族研究生和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入学前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不一样,他们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方面和少数民族研究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三,在职的研究生多,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经济状态差异大,受教育经历差距大。
3 教育环境与特色:环境复杂,特色明显。相对于普通高校,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对地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诱导,企图通过借助少数民族学生去西化和分化中国。二是处于更加复杂的地理环境。地方民族院校大多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的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熏陶着少数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他们受到的传统民族观念和比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要深刻得多。
4 教育内容与方式:内容特殊,灵活多样。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研究生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民族性,除了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括特殊性的教育内容,即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这些是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
二、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高等学校的普遍问题,自身也存在特殊问题,有些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本科学生数量,研究生占全校学生数量的比例还很低,研究生成为一个较为边缘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不高,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上明显不足,有的地方民族院校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很少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资不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增长的研究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主要表现在:第一,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配备不足。一些地方民族院校很少按照国家要求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有些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辅导员是兼任本科生辅导员,他们忙于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兼职辅导员不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班主任或者研究生导师,这些兼职辅导员未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重视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却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相对于综合性或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的研究生规模小,有些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未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有些院校没有单独设置部门来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院校即使成立了专门部门,工作人员也是身兼多职,忙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很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研究生思想教育途径相对单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依赖于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未得到发挥,有些院校成立的研究生会、党支部、团委形同虚设,很少组织活动。第三,媒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民族院校很少有针对性地运用媒体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报纸、杂志、网站、微博较少关注研究生,地方民族院校基本上没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三、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地方民族院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和手段去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地方民族院校党政领导要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乎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人才输送。学校党政领导要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党政领导要齐抓共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总责,院系、班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工作体制。其次,加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学校拨专用经费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2 加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师资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他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意识,研究生认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学风等方面的影响十分关键,导师在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求真务实,学会做人做事,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在学生科研、生活压力较大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其次,增加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编制。把研究生辅导员和本科生辅导员分开,设置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岗位,专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再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2010年,经中央批准,、教育部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并将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方民族院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上课模式,针对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活泼生动,深入人心。
2、锻炼学员的综合能力让学员备课、讲课,是对学员实际能力的综合提高和培养。授课前,学员要认真准备、查找资料;授课中,不仅要大胆说话,还要清楚、简洁、有层次,同时要沉着冷静、灵活应变。这对于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对于学员毕业后在部队带兵管理、实施教育是重要的能力储备。对于听课的学员,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习授课学员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为了上好一堂课,搞好一次主题教育,一个小组学员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自己所能解决一切所遇到的困难,学员的团队意识大大增强。对于讲课的学员,站在讲台上所代表的是一个团队的形象,而且通过讲课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加了自信心。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成员是动态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这样后参加的学员向先参加的学员请教,小组成员向其他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在竞争和互助中,学员的互助精神明显增强。
4、提高学员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每组学员的授课特点、授课内容不同,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授课方法和技巧各异,不但学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对于学员队干部来说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队干部可以从学员授课的内容、课件中接触到许多有特色的图片以及时代元素,促进队干部授课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员队干部通过学员授课,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为切实加强学员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员政治思想素质搭建了平台和桥梁。
二、不同年级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题
青年学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很强。在校期间由于课程设置、所处环境、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不同年级学员的思想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针对不同年级学员的思想特点,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白立身做人的道理,打牢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
(一)四年本科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题
1、一年级注重打基础第一学年是学员了解部队、认识院校、打基础、求发展、培养军人品格的关键之年。从目前来看,公安现役院校的学员,特别是参加高考入学的普通本科学员,入学动机各异。有的学员是服从家长的意愿报考,有的学员是出于好奇报考,他们对于公安现役部队的职责使命、任务并不清楚,对于学习生活也不太了解。在大学一年级,要经历入学新训,而有些同学对于艰苦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缺乏心理准备。再加上生活上、学习上的适应等问题,使有些同学出现厌倦心态,甚至出现要求退学的现象。这一阶段,对于普通本科学员来说,既要完成从社会青年到革命军人的转变,又要完成从地方中学生向军校大学生的转变;对于战士学员来说,需要完成从部队战士向军校学员的转变。因此,为配合学员入学训练教育,这一阶段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学员的转变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员了解部队光荣传统,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开展军史教育,学习我军的光荣历史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发展历史,了解公安现役部队的任务特点,激发学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员学习热情。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端正入学动机,确立服务思想;正确认识自我,尽快完成转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注重自我完善,力求人际和谐;了解现役部队,热爱所学专业。
2、二年级注重抓提高第二学年是学员各方面开始加速发展,逐渐从普通学员到合格学员、优秀学员的进步之年。针对部分学员升入二年级后自身要求有所放松,学习成绩拉开档次,产生心理波动等情况,做好典型引路、榜样激励、舆论引导等工作,使学员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品德修养和军人养成。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爱军意识;树立忠诚意识,坚决听党指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培育健康人格,保持身心健康。
3、三年级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学年,是学员由知识素养向能力素养转化的重要阶段。学员在经过暑假到部队的认识实习后,初步了解到未来工作的环境,同时逐步由基础课转入专业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学员成才意识和危机感增强,要重点强化其适应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为此,大三阶段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加强自身修养、铸就和谐人格;正确使用网络,发挥育人作用;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保持良好心态,注重自我教育;遵守规章制度,慎重对待婚恋。
4、四年级注重任职能力准备第四学年,是学员逐步走向成熟、成才的一年,面临考研、毕业实习、工作分配、支边等现实问题。这一阶段,学员思想波动较大,不稳定因素也明显增多,要注重做好学员的教育疏导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学员继续努力学习,为实现由合格学员到合格指挥员的转变,为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教育学员敢于面对现实,自觉服从分配,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新的人生起好步。由于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毕业后,多数会从事执法工作,在课外思想教育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廉政教育内容。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牢记历史使命,提高自身能力;保持健康心态,正确对待考研;善始善终律己,培养战斗精神;筑牢思想防线,廉洁依法行政;报效伟大祖国,自觉服从分配。
(二)三年专科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题
1、一年级注重适应转变根据专科队学员都是来自于基层部队一线战士的特点,尽快使学员适应学习生活,完成从部队训练、执勤到院校学习任务的转变,使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品德修养。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端正入学动机,尽快完成转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树立忠诚意识,坚决听党指挥;注重自我完善,力求人际和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
2、二年级注重全面发展针对学员升入二年级后由谨慎交往、小心处事,转变为思想出现松懈,个性明显张扬,学习成绩拉开档次,产生心理波动等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员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同时,要强化学员适应社会和部队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加强能力培养,注重全面发展;正确使用网络,发挥育人作用;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遵守规章制度,慎重对待婚恋;培育健康人格,保持身心健康。
3、三年级注重任职能力培养专科队学员进入三年级,面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一阶段,使毕业学员一方面继续努力学习,善始善终收好尾;另一方面教育学员勇敢面对现实,自觉服从分配,为新的人生起好步。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牢记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铸就和谐人格;培养健康情趣,注重自我教育;善始善终律己,培养战斗精神;筑牢思想防线,廉洁依法行政。三、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公安现役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军事化管理体制的优势,构建“以学员队为单位、以队干部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学员政治思想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 三年级注重任职能力培养
(一)基本思路
针对在校学员大部分是“90后”,其世界观趋向现实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甚至一些学员还会出现心理问题的思想特点,以学员队为单位,成立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小组。根据统一下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小组集体研究备课,采用学员代表上台讲授、开展学员主持并参加的辩论、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传统的学员“被动的填鸭”为“主动的探索”,使学员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实现队干部与学员之间、授课学员和听课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实施过程
1.认真备课
一是小组集思广益。小组成员集体对相关内容查阅资料,撰写讲稿,制作课件,并推选一名主讲学员代表小组授课。主讲学员定期向队干部汇报准备情况,并就授课中的难点问题与队干部请教、沟通、探讨。二是学员进行试讲。在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队干部和小组成员要听主讲学员试讲,并进行指导,小组再做进一步完善。
2.正式授课
根据教育计划,届时由学员上台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学员应脱稿,并在课件、板书、语言、手势、提问、解答等方面,严格按“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锻炼自己。3.课堂研讨在队干部的指导下,其他学员对授课过程、内容、效果展开讨论、发表意见。通过研讨环节,既有利于固化学员的理论讲授,又有利于学员通过对照、学习、吸纳他人的观点,提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
四、总结提高
学员讲完后,队干部要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效果两方面对学员进行客观的点评。对学员所讲内容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补充,确实保证所讲授内容的正确性。对学员讲课时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课件、板书、风格等要逐项讲评,尤其是对学员的不足要及时予以指正,让试讲学员明白自己讲课的效果,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心安排和设计授课内容由于学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队干部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计划,有选择地安排任务,而不是一味的全部让学员授课。一开始,应该将相对简单、与学员实际联系紧密的专题或队干部授课专题的一部分作为“学员授课”的内容,使学员能够完成并且能够做好,增强其自信心和热情,然后逐步加大难度和提高标准,在完成政治教育的同时使学员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