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

篇(1)

独立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独立院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学生反映在政治思想、学习目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也很突出。因此,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早期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新生学习转型期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对独立学院认同的困惑,着力开展了新生入校后的早期教育,这些教育包括:

1.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

在介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就业定位等活动中,引导大学新生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点,定下四年的奋斗目标。

2.专业思想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聘请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向同学们介绍学院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兴趣。

3.纪律观念教育

学院给新生配发《学生手册》,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手册内容和大学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同学们遵纪守法的意识。

4.人生理想教育

通过《思想品德修养》课、开设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新生树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可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的活动,如:在传统的重要节日举办各种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辩论大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在中国人民胜利、“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精心组织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举行座谈会、报告会,让广大同学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了解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促使他们的爱国热情向爱国觉悟和爱国行为升华,并付诸于实践。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独立学院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2.针对本院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从院长到系科到班级甚至寝室的心理健康教育层级负责制,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实施危机干预“月汇报”制度。

(2)建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分类型、分层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和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健全咨询档案,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贫困生的档案资料。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独立学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荞不齐,难免会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因此,采取主动权,把网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刻不容缓。

1.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开辟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设立校园主题网站,一方面宣传学院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发展前景以及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院;另一方面介绍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以及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方便学生。

(2)允许学生自己创立和管理BBS论坛,让学生在里面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这一平台,学院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心中有数,因势利导。

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控

在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校园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避免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独立学院要选派具有思想觉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校园网进行监控,引导学生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发现有不利于学院和国家安定的言论苗头,要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加以制止,查清源头,保证校园网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有序性。同时,学院可以在网上设立意见箱,搜集在网上反映的涉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及时解决、有效化解矛盾。利用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外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网上论坛的开展,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形式,而可以进行多人对话、辩论,达到启发式教育的最好效果。现在独立学院学生电脑普及率、上网率很高,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说要取代课堂教育或其他教育渠道和途径,而是适应学生的需求,通过和学生的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五、因势利导,加强就业方面的教育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教育,在与普通高校竞争就业机会时,学生由于受到学历层次的制约,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垂青,甚至即使有优于别人的表现,也常常在最后关头被用人单位卡掉,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对学生进行强化就业教育,在新生进校时就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量体裁衣,定下各自努力的方向:对于成绩一般,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独立学院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和企业单位挂钩,按需培养,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独立学院可以采取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继续深造,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一部分思想活跃,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独立学院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学习期间自主创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考研成为不少独立学院毕业生新的选择。由于生源质量以及师资等多种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考研路上要比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付出的更多。在这方面,独立学院也应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顺利考研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以上是本人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认识,希望能对完善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3]刘信波.探究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33.

篇(2)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一、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对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顶岗实习,一直是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面对顶岗实习后毕业生不愿意选择酒店就业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是什么让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实习体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基于这些问题,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全面审视与分析,从当前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中来探讨其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旅游类企业,如酒店、度假村、旅行社等单位,让学生在即将走入社会之前,以顶岗实习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和学习。让学生能够从顶岗学习中,既掌握了相关职业知识,也锻炼的酒店管理能力,完成酒店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来招聘到高素质员工。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初衷是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综合受益的有效实践教学模式。但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尚未走进社会,在这个过渡期,对于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是明显的,但从顶岗实习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后选择结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更不愿意在顶岗实习后继续从事酒店管理行业,这些问题的突显,让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顶岗实习”环节上。据机构调查显示,在对一些参加顶岗实习酒店管理类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毕业生选择了离开原实习单位,同样也有很多毕业生选择跳槽、以及寻找别的就业途径。这个结果并非与顶岗实习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反而暴露出顶岗实习中的一些问题。

二、顶岗实习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顶岗实习是基于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利益的融合,以参与企业实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率,缓解企业用人需求。但对于顶岗实习后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却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环节多以服务岗位为主,对于广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对顶岗实习中不同岗位的认知缺乏正确认知,特别是很多学生未能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上来进行客观定位,多是希望在毕业前对行业岗位进行体验和锻炼,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如有些学生将旅游企业定位为导游,将酒店管理定义为服务生,由此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势必影响自我对未来的择业心理。同时,由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薪酬管理未能与正式员工一样,导致劳动强度与劳动薪酬之间的不平衡心理,作为90后为主体的实习生群体,其在入职心理上易产生失衡,导致实习后选择离开本行业。另外,对于广大毕业生,在实习前缺乏应用的工作经验,对岗位认知来源于教师的灌输,而一旦踏入工作岗位,面对过高的心理期望与客观的现实,心理挫败感更强。还有一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受到复杂社会人群的影响,如挑剔的客人、素质低下的客人,不讲理的客人等等,使得学生在自我服务角色转换上表现出不成熟,缺乏应有的人际协同能力。

(二)学校方面的影响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顶岗实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快速推进学生从业能力的发展,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顶岗实习组织中,学校自身因面对较多毕业生,在管理考核等方面难以做到优化和完善。通常顶岗实习需要完成实习纪律、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实习效果评价。但对于学生来说,企业指导往往具有定性考核,校内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测评。表面来看这一考核体系较为合理,但由于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考评人员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量化考核往往陷入被动,往往以单位盖章都可以通过,从而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同时,由于实习单位较多,且分散,在管理上存在难度,也加剧了顶岗实习的无序性;另外,在落实实习基地问题上,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过于肤浅,酒店类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深入互信与互通,往往在顶岗实习教学上与实习单位存在脱节。如有些毕业生在离校前进行单位参观,并非真正从岗位实习中来锻炼职业能力。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

从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与毕业生人数年年剧增的矛盾,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带来较大影响。很多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走入体面的岗位,但在顶岗实习中,以前厅、餐厅、客房等一线岗位实习中,对岗位认识、对就业观念都带来影响,特别是社会对服务业的轻视,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其负面影响是干扰毕业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促进择业就业的建议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中的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问题,迫切需要从重新明确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上,正确梳理校企合作关系,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合作协助关系进行明确,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

(一)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学生技能养成

校企合作并非单纯的学生实习,而是要从校企合作长远机制上,真正将学生实习与企业实践进行统合,尤其是在跟班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协同配合上,通过跟班教师来协同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沟通,关注学生实习工作及表现,积极疏导学生实习心理,增强岗位信心。同时,在实习环节,要拓宽师资实践能力,聘请优秀企业管理者来兼职指导学生实践技能,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上,丰富学生实习内容,提升学生实习质量。

(二)注重校企人才合作,营造用人环境

顶岗实习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补充企业人才,缓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难的重要方法。在校企合作中,一方面从学校方面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潜力的挖掘,另一方面从转变企业用人理念上,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通过用人制度的完善,融入薪酬管理,真正让顶岗实习能够留住人才,也对优秀实习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三)强化职业规划,深入开展就业指导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69-02

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之一,原课程体系中支撑该岗位的专业课程只有两门,即《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电子工艺》,其教学内容侧重于常规与基本知识的介绍,在品质管理与控制、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工厂3C认证程序,以及编制工艺文件、生产现场的工艺管理与生产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还较欠缺。而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除要求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能正确地使用标准,熟悉电子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会编制工艺文件等。很显然,原有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容量,不能满足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一个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增设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为了让学生拥有系统的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应适当调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设置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理念是: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实行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电子工艺管理及品质管理的系统知识与技术服务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针对行业和地方企业对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设计,如图1所示。“分析职业工程过程转换配置学习领域”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过程,设计出专业课程体系,从“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

(三)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四川长虹集团、四川九洲集团、广东步步高公司、四川电子军工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电子信息行业整机生产主要岗位的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过程,确定了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在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其核心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分析岗位群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获取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的岗位(群)名称及其职业能力与任务分析表,如表1所示。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根据对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依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的原则,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归属课程,形成了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核心专业课程,如表2所示。

我院2010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一是原有的电子产品维修与制造方向,二是新增的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两者公共平台课程完全相同,只是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上进行3~4门核心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在专业方向课程上有所侧重,其余的专业方向课程都相同。教学团队主要是对专业课程名称的确定及其切实有效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程教学设计以数码电子产品整机产品为载体,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由下列几个方面凝练而成:

第一,将学习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专业教育、工厂认知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实际工作岗位将要干哪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备哪些操作能力,使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实现工学结合。

第二,专业知识教学实物化、现场化,职业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方式工位化、任务化。介绍专业知识时充分利用实物、图片、Flas、工作现场情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时则以实战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配的任务,保持训练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校内教学时,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作业活动是对实际工作过程的模拟,既融汇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又有助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形成。而在校外实训部分,则以各工作岗位要完成的生产任务为内容,同时了解企业文化,在兼职教师或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第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接轨。随着电子技术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与新产品等的快速出现,电子产品元件、整机产品的检验技术和手段也将不断更新。在把握“够用、实用”的原则方面,本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音视频设备检验员(中级)”考核标准和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初级)”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第四,课堂教学实习化,实习教学课堂化,实现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学场所配备设施齐全,除实践操作的工作台、实物等外,还配置有多媒体设备、视频展示台、视频资料等,实现了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为行动导向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五,开放式教学。通过到工厂企业参观、生产实习等,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学生学习、训练活动融于社会实践中。

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加强了面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设计,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用学中做、做中学、学用结合的方式取代,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四新,陈绍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喻文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7).

[3]包华林,刘良华.“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4]胡斌,俞玮.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7-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笔者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面对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一惯两爱三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一惯两爱三点”的涵义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师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均有其长短处的认识基础上。教师的长处在于学识渊博,人生经验丰富;短处在于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和个性了解相对不足。大学生的长处在于积极向上,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短处在于人生经验不足,价值观不成熟,政治敏锐感和鉴别力不强,易于陷入各种诱惑当中。笔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种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一惯两爱三点”。“一惯”是指师生双主体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两爱”是指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三点”是指以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大学生的关注点统筹教学体系。“一惯”、“两爱”与“三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一惯”――师生双主体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

师生双主体养成每天浏览重要网站,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增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自觉意识,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把与教材有关的新闻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从“动”的角度把握“静”的理论,以“动”引“静”,以“静”析“动”,增强思政课的动态感和时代感。对大学生而言,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发展变化,而且会引起他们对这些发展变化的思考与追问,不自觉之中开始了尝试从“理论”的角度来探寻“答案”,无形之中形成并增强了掌握社会发展理论的需要,从而使对思政课的学习由外在的灌输变为内在的需要,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将思政课延伸到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政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将思政课时间的有限性发挥出功能的无限性,使大学生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大学生由于养成了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在毕业以后,他们会继续关注国内外社会发展变化,面对各种疑惑与困惑,自觉地用在思政课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寻找答案,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自觉地“充电”,学习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而将思政课延伸到大学生毕业以后。

三、两爱――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

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师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对思政课的喜爱,是引起或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喜爱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是教师对思政课喜爱的目的。

教师对思政课的喜爱主要体现在知识、人格和情感三个方面。一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既懂得的基本原理,又掌握理论学科的前沿问题,善于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二是要具有高尚的情操。思政课具有德育功能,它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思政课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在教学和生活中,使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达成一致,以自己的“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三是要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主体关系的纽带。思政课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保障,它以大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前提。思政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外在的灌输,更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对思政课抱有误解和偏见的大学生,促使其主动地摒除“局外人”的心态,看清楚思政课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不断地从思政课中汲取精神食粮,实现精神的“新陈代谢”,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四、“三点”――以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大学生的关注点统筹教学体系

“三点”,是指把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思政课所含理论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它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一般而言,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焦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都能从思政课所含的理论中去寻找解释、分析,并作出评价。通过对国内外社会热点的透视,大学生对社会的“大环境”产生间接的感悟,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所在高校焦点的分析,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小环境”产生了直接的体验,增强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点的讨论,大学生对思政课实现了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接触,增强了大学生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以“三点”为切入点,展开思政课的教学,使思政课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实际。

以“三点”来统筹教学体系要把握好三个关系。首先,把握好“三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三点”是现象,以“三点”为切入点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教材所含理论中寻找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切忌以现象讲解现象,喧宾夺主,甚至是完全脱离教材,这样看起来可能很“热闹”,实际上偏离了思政课教学应有之道,达不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其次,把握好“三点”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焦点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在一些情况下,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焦点并不是大学生的关注点,思政课教师应舍弃此类热点、焦点,选择“三点”接近的“事件”,并进行“巧妙”地加工,使之与教材所含理论联系起来,启发学生透过“三点”引出理论,通过理论进一步分析“三点”。第三,把握好“三点”与教材原有章节先后顺序的关系。“三点”的时间性强,此时的“三点”,到了彼时就可能不再是“三点”,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灵活安排教材各章节先后顺序。

“一惯”、“两爱”与 “三点”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两爱”是讲好、学好思政课的前提,也是“一惯”、“三点”得以形成的动因。如果缺乏“两爱”,师生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的动力就会丧失,不能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变化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由于思政课教师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尽管形式各异,但只有以“两爱”为依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一惯”、“三点”是讲好、学好思政课的方法,是“两爱”的具体表现。“一惯”、“三点”体现并增强了师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兴趣。“一惯两爱三点”是在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形成并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61-62,65.

[2]赵国权.教学管理中的“双主体互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2-173.

[3]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J]. 理论探讨,2005(6):143-144.

篇(6)

近几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众多的学子通过高职院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1999年,国家的相关政策在有关推进教育改革方面规定,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更加宽松,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人数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们高职教育发展的关注力度不够,甚至还存在歧视心理,高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加强情绪调解

高职院校的设立为那些高考落榜的学子创造了一个再次在校学习的机会。高考落榜对于一名学子而言,无疑是一种很深的打击,落榜的他们又不愿就此断送求学之路,于是就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在学习一技之长的同时也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然而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的情绪或者说心态还没有完全从失落的状态中走出来,尤其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比较时,情绪失落化的情况会加剧(以高职院校旁有重点本科院校或较突出的本科院校,高职生此类情绪失落化表现尤为严重)。所以高职院校或辅导员在新生进校时就要做好学生的情绪心理工作。做为学校和辅导员要怎样调解学生情绪,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呢?

首先,学校要邀请心理专家,积极组织召开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通过科学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同学们建立积极良好的心态,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其次辅导员要充当好学长和家长的角色,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增加友情和师生情,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最终辅导员来“对症下药”以攻克学生情绪化心理问题。第三,学校和辅导员要组织各种丰富的课余活动,以转移学生注意力,培养出学生集体感情,团结互助,达到一种“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职阶段应该属于成人阶段,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度过了高中的叛逆期,正在向一个转变期发展,在此阶段需要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指导。学校和辅导员是直接的指导者,作为学校和辅导员必须要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人类历史的文明无一不是从思想领域开始蔓延,是思想在带动世界进步。大学生正是在接触世界、与世界接轨的关键阶段,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当着一位思想哲学家,引导学生们加强对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三、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当代高职院校是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以学校或老师的主观意愿施教。在“以德施教”,“因材施教”中还做得不够到位。在偌大的森林中总是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么注定教育就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或授课方式,我们要借鉴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方式来办出具有自己的特色职业教育方式。

高校教育以班级团体为主体,所以高校班级管理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高校和辅导员要制定一套适应于本校学生班级管理的制度,建立健全班级班规。每个班级都应建立一支有干劲、能创新的班干部队伍以班级的主力军的形式带领本班同学积极开展和组织各种活动,将本班同学团结在一起进行争优创先。学校还应积极提倡班级之间相互竞争,实行奖励制度,增加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辅导员要实行班级目标管理。应着重把握班级大的发展方向,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空间,让学生摆脱传统束缚,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这种班级管理制度不仅甩掉传统老师“严师”的形象,同时也发挥了学生正确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来带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念

大学生恋爱,甚至结婚已经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学生爱情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彼此学习进步,另一方面致使成绩跌落万丈,造成心理情绪的不稳定。正确的恋爱不仅可以让两个人感情牢固,也能帮助彼此提高学习成绩,而不正确的恋爱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给自身、对方、家庭、甚至学校带来不良后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趋于成熟的阶段,思想或情绪还有很大的变化性。由于学生此时正处于青春阶段,对异性和性的欲望还没有完全驾驭能力,容易出现不文明恋爱,非法同居,网恋等反面现象,甚至有些高校还出现因情自残、自杀等事件,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严重损失。其实大学生恋爱或结婚都是正常的,也是法律所允许的。当今大学中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感情思想工作,有效的指导学生正确恋爱,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的恋爱或同居,避免因情自残、自杀的事件发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念,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感情,感情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

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愈来愈高,但所带来问题的也随之增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不断适应当代高职教育现状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关键还在高职院校自身。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是外因,高校自身才是内因,内因起决定作用。高职院校要让自己输送出去的学生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必须在校时就要将其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加强高职生在校的思想和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海霞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教科纵横]2011

[2]庞慧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下师生关系的构建[教育视点]成功(教育版)2010(2)

[3]王纪安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121)

[4]张宇明 高职院系班级目标管理探究[职教通讯]2011(20)

篇(7)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是2015fjy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5-02

一、引言

管理学课程属于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管理学方面思考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学习迁移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为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知识基础。由于管理学属于一种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借鉴情境教学的优点,将情境教学融入案例教学中,形成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对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必要性

“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核心概念,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具体的、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场景。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则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者实际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对案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就管理学课程而言,其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必须讲解大量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模式,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以知识点的疏解为主,缺少一种“情境代入”式的讲授;二是在管理学的应用教学上,存在以文字而非“情境”的案例对管理学的原理进行阐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三是在课程的考核上,多以知识点的记忆性内容作为考核的重点,在题型设计上则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作为主要的试题类型,缺少考核过程的全面性与考核内容的情境性,学生通过考试,只是获得了记忆层面的理论认知,缺乏对于相关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事实上,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上不能以纯粹的理论讲授为主,而应该将知识点有机的融入到案例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代入”,实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具体说来,在管理学课程的实施中贯彻这种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其优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管理学相关知识,激发高校学生自我主动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处于18-22岁之间,其抽象思维能力相教于以前而言有了明显提升,能够对问题的本质产生深刻的把握。但是在“观察时容易出现只重细节忽略整体或只重整体忽略细节的倾向。” 因此,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具体的场景,可以使高校学生对管理学的应用性特点产生直观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其快速、深入的进行自主性学习。

第二,可以为其他管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管理学课程本身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从具体的管理现象中抽象出高度普适性的原理。其原理对于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通过大量的场景预设,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案例情境之中,把握其内在的原理,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达到触类旁通,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从而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

第三,可以有效的衔接管理学教学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两个课堂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场景创设方面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围绕管理学课程中的相关原理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讲授电商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即可以联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讲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课后,围绕所讲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调动其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途径

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途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三个方面,即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上。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围绕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安排。在教学设计目标上,要彰显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所指向的主要目标、基本内容以及过程规划。如在讲授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这一节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中的管理者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对自身管理经验及其技能的讲授,并面对面的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一方面可以直观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另一方面在这种创设的情景中,通过情境代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自然而然的提高,有助于其快速学习。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管理者的人际、信息、决策三大角色以及技术、人际、概念三方面的职能。而在过程规划中,则要注意对企业管理者的邀请,课堂氛围的渲染,师生互动环节的安排以及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展开等。

其次,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在课堂内部通过多媒体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进行场景创设的室内教学。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展开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创设场景之间的契合度。而在具体的安排方面,则要注意二个方面:第一,要初步筛选出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紧密相关且其内涵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案例。这类案例最好在时间、内容上符合教学时间的要求。第二,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影像、图片等方面的长处,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情境。而在以角色扮演为主的案例教学中则要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按照教学内容,仔细参考案例内容,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个模拟训练小组,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情境代入式的角色扮演训练。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而非指导者的角色。经过仿真演练后,相关模拟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情境模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指挥者与调控者的角色,调动课堂教学现场中的积极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形成畅所欲言式的讨论。在课堂情境模拟之后,各模拟小组要进行情境模拟的自评与互评,并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情境模拟的报告,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对整体过程进行评价,防止学生对情境模拟的案例出现狭隘性认知。

二是在课堂外部通过实地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对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身临其境下的理解。这这种类型下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其重点要注意现场环境的选择与所授课程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安排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在现场教学前,要对此次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代表性企业的选择,与企业联系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内部现场教学地点的确定,现场教学内容情境下的甄选等。如在讲授管理学课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节时,可以选择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等内容带领学生了解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这一经营理念,使学生对其公司的环保经营产生直观性的了解。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体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的特色。一般而言,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过程性考核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对平时课内教学与课外现场教学时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程度进行评定。期终性考核在期末进行,主要通过设计出具有情境模拟特色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突出能力导向。具体说来,可以对考试题型进行以下改变:对于选择题而言,避免考察纯粹记忆性的知识点,可以将简单的小案例融入题干,灵活的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简答题,可把传统的名词解释题糅合进来,但不是照搬教材中的定义,重点考查学生对管理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而非机械性记忆。对于论述题,则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课程的系统理解程度。对于案例分析题,可以先给出关于管理学相关原理的一段完整的材料,主题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处理类型。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场景,创设答题者身处这种情境中应该如何处理的题型。对于情景题,则可以把题目设计为管理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处理、解决,以综合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在融入情境中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在“置身其中”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的“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增加其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案例所指向的情境中,培养其实践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并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乔伊斯等:《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药学科学与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药学类边缘学科,是药学类各专业学生从事药学工作的基础,其发展和完善对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以及使用的相关监督和管理的能力,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也为执业药师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全面掌握药事管理的实践能力。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每位药学相关的毕业生都需要了解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培养实践能力的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实践,以期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探索

1.1 案例教学法

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法规规章条文,专业术语多,书写严谨,导致内容生硬、抽象,然而药事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关于药事管理方面的案例很多,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多的采取典型的案例加以阐述各章节的知识点,从而将枯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文的讲授穿插到形象生动的案例中去,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学习,更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需注意几点问题。一是要采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通常富含有大量的相关知识点和信息,从而有助于完成本章节的知识点的讲授,又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经典、热点案例齐二药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美国辉瑞公司的“伟哥”商标争夺案、安徽华源“欣弗”事件等,以这些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讲授案例,从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的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解读。二是要有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精心挑选授课案例,不是每个章节都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因此需要因不同的章节特点进行有目的的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避免教学方式与知识点要求相冲突,造成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1.2 互动型专题讨论法

采用互动型教学方式对老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和设计课堂讨论的专题,同时该专题必须含有与我们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和信息。在专题讨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例如在选题上出现了针对性不强,无法实现专题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下去,讨论环节出现了方向的失控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选题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适合教学内容的专题,讨论的过程紧扣教学内容展开。此外,在互动过程中,课堂的节奏也需要教师更好的拿捏,否则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出现了聊天课或学生发言和思考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施展。互动型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氛围,进行引导式学习与思考,从而把老师从“主角”变成了“导演”的角色转变,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和辅助角色。

2.教学中的课程实践的探索

充分利用教学实训基地,结合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进而更易于懂得知识的应用[1]。药事管理学课外调研实践场所主要包括医院药房、药企、零售药店以及医药管理部门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基地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参观或调研相关基地。例如,我们在校外建立了药企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可以进入工厂了解药企的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以及药品生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把课堂的理论教学搬到了课外实践基地中去,结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去零售药店、药事管理部门以及实习医院药房进行调研或参观,让学生自己接触现实中医院制剂的生产、管理,药事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零售药店的经营管理等,从而更直接的了解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药事管理活动。笔者认为,为了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也需注意几点问题。一是要求教师课前设计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程序,否则很难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没有带着问题的参观和调研,使得教学成为走过场。例如选好教学实践场所后,教师对相关场所进行走访,完成教学内容和程序的设计,并列出一些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知识点去实践学习,在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加以点评。二是进行分组学习,将课堂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有组长带队和带着每组的任务去实践学习,这样有组织的进行学习能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出现混乱,也不打乱实践单位的正常工作。三是要加强教学实践单位沟通,最好是让学生分批分次去调研和参观,或将学生分成不同实践单位分批分次进行,每次不宜人数过多,这样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花大量精力进行设计并安排好教学计划,如可以在教学计划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安排相关学时和教师,共同带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3.结束语

药事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在我国医药领域发挥着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的重大作用[2]。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合理用药要求的提高,我国的制药行业、医药商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药品事故的频发,暴露了药事管理的很多漏洞[3]。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药学人才,构建药学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药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学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人才的载体,为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不断探索与改革,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把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和发放融入到教学中去,形成一套既符合药事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我们采取分章节、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把教、学以及实践相结合在一起,逐步提高了学生们对药事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形成了良性互动模式,并促进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海洋生物医药的药学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于美玲,文友民.药事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药事,2012,26(3):311-312.

[2]孟锐,李娜,丁丽曼,高继友.对药事管理学的再认识[J].药学教育, 2006,22(2):17-20.

[3]张华林,夏敬民.化工制药专业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13):168.

篇(9)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中经常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案例,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现实状况

2.1 学生基本情况

管理学属于平台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课题组授课的对象通常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衣新生。大一新生的特点是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多课程大多充满期待,但还没有自我学习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针对这一的特点,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2.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及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主要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的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实际管理技能。

鉴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管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今后融入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奠定基础,并善于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分析企业环境,了解所处的竞争态势。还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学课程目标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基于管理学的知识,学会写创业计划书。

2.3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对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

3.1 营造轻松氛围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言就给分,效果很明显。其次,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学生坐着愿意讲,起来就没声音,主要的顾虑是担心说错被人笑,要帮助学生卸下这个心理负担,积极营造一种只要发言就会得到尊重,所有的意见都会被倾听和记录。

3.2 头脑风暴法

善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无论对错鼓励学生多多提点子。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到黑板上,不断增加新的点子,直到黑板写不下为止。然后再开始归类并逐条开始讨论。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参与这样的讨论,并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倍受鼓舞。

3.3 不设标准

不要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就设定标准答案和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很容易扼杀一些新颖的创意和好的想法。当然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中间起到引导的作用,适当对主题和重点做提醒。

3.4 小组竞赛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案例讨论,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每次的案例讨论都会被记录,并作为打分的依据,参与讨论的同学也都会被关注,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加入到案例讨论的氛围中。

3.5 鼓励独到见解

创意无价。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该更受人鼓励,提倡创新与开拓性地解决问题。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三部曲”

4.1 案例的分类和筛选

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参与团队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前期对案例的选择很重要,通常案例可分为三个类型:(1)简短型案例。篇幅段,内容少,这类案例可以不进行讨论,道理简单明了,只是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或观点。(2)综合型案例。篇幅常,内容多,一般是对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概况,往往带有很多嵌入性的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事先以电子稿或纸质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节约课堂时间,等相关知识点讲授完后进行小组讨论或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时事型案例。选择比较贴近时事的最新案例,作为重点内容课后练习或考试。

4.2 独立分析和团队讨论

首先,老师清楚的传递案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案例的真实情况;其次,将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一遍;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挑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一一挑选删减,最后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控制,并上台发言。

4.3 归纳总结

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作用了,前面的环节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负责组织课堂避免跑题。这个阶段就要对前面的讨论环节进行深入的总结,尤其要大胆表扬在团队讨论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点评结束后,还有对相关知识点再次梳理一般,这样效果非常好。

5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的保障

5.1 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式

篇(10)

一、本学期工作小结

(一)教学工作

1、教学准备

本学期第一个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本学期开学之前,我按照学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学》、《海关报关实务》和《国际金融》的教案。开学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论框架结构,认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

2、认真备课,严谨教学

为了备好课,我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所学习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比较强,这也正好突出了我院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应用性人才,再加上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实用性强。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都本着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现实化,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既易于接收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融会贯通,主动创新

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把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讲透彻,还要适当的扩展授课内容,将本门课的知识与本学科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而不是把每一门课都孤立起来。本学期,在授课的时候,我总是有意识地穿插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海关报关实务》课上,我经常引入《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以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同学们融会贯通,建立立体的专业知识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最忌讳照本宣科,缺乏创见。如果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将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和信息穿课堂,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在上《海关报关实务》这门课时,我除了在内容上丰富课本知识外,还在实际应用方面下功夫,力争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科研工作

在过去几个学年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本学期,我的科研工作取得的较大进步,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课题《*********》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一等奖,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三)评建工作

在日常工作之余,认真学习评建知识,深刻理解评建指标体系,并将评建的标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级指标的负责人,我团结带领有关同志,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相关资料的起草和整理收集工作。

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作为年轻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1、提高备课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非常重视备课质量,每次上课前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准备每一节课,认真思考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教案的标准化还有待提高。下学期,我将严格按照要求备课,提高教案的标准化程度。

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将难以理解的东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解。其次,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篇(11)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思维依然固化。由此带来课堂教学氛围的沉闷、教学效率的低下和教学效果的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课堂教学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改变和弥补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首先提出,再到上世纪在美国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尽管不同的学者在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内涵表述不完全相同,但是究其本质来说,本文对其涵义的表述为:案例教学法是指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知识点,将提前收集的相关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知识引导灌输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个人见解与团队思维相结合、将个人展现与团队展现相结合,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相互协作和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玩手机、做“低头族”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知识点在哪、怎样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管理学》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反馈几个大的模块。在现实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用人、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如何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知识点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等管理案例相结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老师和学生直接交流的主要场所。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难以互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关注点根本不在老师和教学内容上。如果连课堂教学的现状如此,更不用说学生会利用自习、宿舍来进行自主学习。《管理学》中讲到,环境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无时无刻在影响着个人或者集体的管理行为。“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将学生的视线重新转移到课堂教学本身上来,从而在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其它学习环境的营造。

(三)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将二者结合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虽然《管理学》包含着几大模块,但是各大模块中又包含着各个子系统,这些模块与模块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又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点应用到现代管理案例中,可以使得生硬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有利用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吸收理论知识,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措施

(一)精选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课堂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以案例讨论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管理活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都能见到,管理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面对众多的案例,如何精选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二)合理分配讨论任务和时间

案例讨论的时间和任务的分配是“案例教学法”的重点,特别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精选谈论案例之后,应该针对课堂知识点和小组成员人数,设定合理的讨论问题,并严格控制个人发言时间和集体展现时间,确保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时间和机会充分展现自我,从而促进“案例教学法”效用的发挥。

(三)鼓励创造性讨论结果

案例讨论的答案不应该设定单一、统一的模式,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其通过不同的视角、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发散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管理活动涉及的知识层面很多,学生在限定的框架内不容易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和讨论,不断培养和提升其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及时进行课堂总结

教师应该认真记录每组成员的个人回答和集体展现的内容,及时对个人及集体的表现进行总结,肯定学生良好表现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及有待提高的地方。争取将各组的讨论案例和学生的回答分析装订成册,进行课后的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