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研团队的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团队的管理

篇(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开展企业科技服务的重要责任,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科研工作是实现科技转换的核心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各个专业群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日益清晰起来,传统的个体科研力量有限,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科研创新和企业服务,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科研重点在于应用性研究以及技术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人员和教师针对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企业行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科研团队的稳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345所,高职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多半。全国高职高专教师人数高达38万余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能力在层次、效益以及影响力方面都较为落后。要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建立创新型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发挥科研功能的良好组织形式,其对于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才能强化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训能力和企业科技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构成主要由学院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沟通,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更好地促进“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提高。

其次,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高职院校通常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资源不足,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可以整合学院有限的科技资源,进行环境营造,发挥学院教师的科研潜力。同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的交互作用,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从而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再次,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能够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并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科研团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通过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得学院的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同时保障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另一方面,学院可以以科研团队为平台,依托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技术支持,辐射到行业进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企业的认知度。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建设困境

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是借鉴企业团队建设的模式形成,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目前其主要形式是在学院的组织机构下,以系部或教研室为单位,由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组成,从事专业或专业群内的科研与企业服务。这种科研团队构成主要由以下几点不足:

1.团队带头人资源匮乏且层次不高。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一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瞻远瞩的专业视角,带领团队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实现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团队带头人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并能够通过有效管理,形成团队的创造力。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带头人通常是学院自己培养的专业带头人,他们很难二者兼具。优质的管理类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匮乏导致难以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2.科研团队组织松散。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更加强调对行业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因此管理类科研团队吸纳了一批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行业企业管理者具备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而科研的动力和能力较弱,往往这一部分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科研方向分散,甚至固守着单枪匹马的科研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较差。科研团队缺乏团队文化建设,基本流于形式,组织相对松散。

3.科研团队的考评、激励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实现对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整体评价制度,仍然是对教师个体进行考评。为了满足基本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水平,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或者到企业兼职获得劳动报酬,科研动力不足。在职称评聘中,高职院校的考评也通常以科研成果的主持人或者第一完成人作为考评对象,对科研团队的激励缺失,缺乏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4.科研管理机制不够规范。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合理,对科研团队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要求管理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兼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双师型”素质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然而学院并没有对科研成果制定配套制度加以保证。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管理类科研团队的项目来源通常较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的横向课题,同时,大多院校缺乏系统的科研管理制度,加之管理专业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科研热情不高。另外,管理专业教师完成的科研任务很难进行成果转化,难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延续性。

上述问题表明,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仍处于松散的起步阶段。要打造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仍要结合管理类科研团队的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制度上保证管理类科研团队的长足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策略和建议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具有应用性取向和实践性取向。科研活动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行业企业培训。因此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专业来进行建设科研团队,进而开展科研活动。

1.加强人才引进和聘任,构建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构建需要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应该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他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管理实践和科研工作的领先水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绝大部分为学院自己培养的专任教师,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团队整体水平,可以多渠道引进人才,比如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中聘请等,并委以团队带头人的重任。同时,根据学院特色,打破目前惯有的专业框架,构建学科交叉、专兼结合、知识技能互补的科研团队,也成为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创新团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系统的科研制度,具体包括高效的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严格的成果管理制度与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等。特别是改善评估和考核机制,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平台。团队外部制度建设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热情,为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建立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把权、责、利进行有效结合,构建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实现科研团队的自我管理。

3.加大科研投入和环境营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应提供丰富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前沿知识的汲取需要了解发达国家的管理动态,前沿资料的获得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其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校企合作。学院应从全局规划科研工作,发挥学院的导向作用,为科研团队开拓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和科研团队项目的推进,高职院校应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另外,管理专业教师应获得宽松的科研环境。它有利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可通过鼓励科研、适当减少科研人员教学工作量等措施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院校科研团队为企业或学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四、小 结

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仍然处在建设和管理的初级阶段。探索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创新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打造高绩效的管理类科研团队,实现团队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的目标,才能促进和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和科研氛围,必将提升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志生,张健,曹献飞.基于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3):43-45.

[2] 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1-93.

[3] 江文丽.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2-163.

[4] 戴翔东.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4):45-47.

篇(2)

[2] 汪丁丁,知识是怎样发生的,, 2006-12-21,2011-4-1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71-02

一、 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机制的原则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体系以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来实现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奖罚激励、竞争激励、危机激励等。在高校的科研团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但必须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 必须符合科研队伍的发展规律。

1.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原则。“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的维护。 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建设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符合学校最广大的教师科研人员的根本利益, 并为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所拥护和接受。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绝大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以期达到改善教育教学、 科研等工作的质量, 从而加速实现教学和科研目标。 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机制既要对科研团队进行群体激励,又要尊重成员的个性,对教师进行个体激励, 从而调动绝大多数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重视精神激励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物质激励属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属于最低层次的,却是最基本的一种需要。 物质激励主要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激励激发科研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调动高校科研团队的工作潜能。但是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更高级别的需求, 因此在对科研团队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 更离不开精神激励的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必须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从感情上给予关怀,增加情感的投入与情感的互动, 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在实施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让高校科研团队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感觉到在高校中的归属感和献身科学研究的使命感, 能更好地发挥出科研团队的潜力,激发科研团队的斗志。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机制构建应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精神激励,让高校科研团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

3. 科研团队激励与成员激励相结合, 注重团队激励原则。 高等学校的科研团队是根据科研攻关内容和学校科研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科研团体。 建立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 需要坚持团队激励和成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施科研团队激励中既要激励团队, 又要尊重个性,激励团队成员,从而使每个成员全身心投入到团队及科研工作中去。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中,既存在只注重团队激励,忽视对优秀成员激励的现象,也存在只重视成员激励,而忽视团队激励的现象。 尤其是只注重对优秀成员的激励, 往往导致出现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团队或部门利益的现象。 如果成员们对团队或部门利益不注重,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可能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 而如果只重视团队激励而忽视优秀成员的激励, 往往会扼杀成员的积极性。 注重团队激励和成员激励相结合, 培养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应把团队激励与成员激励相有机结合, 从整体上设计出既做到团队激励, 又做到成员激励的共同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的高校科研团队。

二、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制度体系

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整个高校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其在高校科研工作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存在严重脱节。 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团队管理体系, 调动科研团队以及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提高科研团队管理的素质及管理能力, 构建适合高校科研团队特定的、 能产生有效激励机制的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1. 建立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薪酬分配制度。企业管理激励理论认为, 合理的薪酬分配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决定工作满意度、激发高校科研团队工作动机、 增强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精神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薪酬分配体系是否合理,关系到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成败。 要使师生在科研中取得较好成绩,首先要进行动机激励,要激励、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其次,当经过努力取得成绩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并予以报酬, 实施对人的物质激励。再次,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人的满意度,满意度高则成为新的激励,满意度低则影响工作的积极性。高校科研团队薪酬分配体系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环境、工作目标、工作压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既要体现竞争性,又要具有公平性。在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使高校科研团队发挥出最大潜力, 既具有竞争力又具有公平性, 合理拉开差距的薪酬制度必不可少。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是薪酬制度有效发挥其激励作用的基础,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因此,把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科研团队薪酬分配体系建设中, 建立既具有外部竞争性,又具有内部公平性的薪酬分配体系, 对于激发团队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合理的高校管理团队的培训制度。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及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 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主体对自身要求或条件不适应而要求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个人在物质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需求,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会得到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知识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因此,高校必须拿出专门的基金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培训和再深造,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加强对科研团队的培训, 提供机会让科研团队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紧跟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一是通过邀请海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为科研团队成员提供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是派出科研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增强对外交流,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三是为科研团队成员积极争取出国或者到高水平大学深造的机会,提高成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必须建立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的培训体系,加大进修培训的力度,增加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开拓国际视野,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

3. 建立合理的高校团队竞争制度。竞争是生物学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之一(无论是同种或非同种,有时也可能是以族群为单位)、化学上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具有的一种效应、社会科学上的基本关系之一,也是经济学上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我们所说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竞争是为了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体与个体间、部门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提高团队激励效应推动力的良性竞争。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合理的竞争同样是一种激励, 没有竞争,团队就没有活力,将丧失生机。 科研团队及成员只有增强竞争意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进而可以认识不足,及时弥补。对高校来讲,可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 从而完善科研团队管理。因此,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体系,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进而激励先进,惩处落后,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竞争力强、职业道德高尚、做事踏实的科研团队。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要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为开展合理竞争提供一种宽松、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 提供一个有利于各种人才成长、进步的工作平台。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团队的激励在既要重视物质激励,又要重视精神激励,在合理的薪酬制度下,使团队激励的作用最大化,团队成员的激励最优化。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 让竞争成为高校管理团队激励的手段,制定出一套合理、符合实际的高校管理团队管理制度,从而建设具有高水准、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华荷锋. 高校科研团队研究:基于虚拟团队的概念[J]. 现代教育科学,2005(4).

[2]邓玉林.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D]. 东南大学,2006.

篇(4)

"现代科学正逐步走向分支化和一体化。当今的科学如同一棵健壮生长的大树,迅速的分化,产生大量的分枝,故而学科也越来越多,越分越细。与此同时,综合科学、边沿科学也不断出现,从表面看感觉毫不相关、极不相同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甚至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其创新能力,其结果使得科学知识内容开始越来越复杂。

 

科学的数量集约化已经超出了人们日常认识能力。这种科学发展的规律加速了人们思想方法的改变,导致了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出现。至此,观察者在考察问题时要以"系统"为中心而不再以实物为中心,另一方面,在认识一切客观现象实体的同时,还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以及一个更高级系统的部分和要素。现代系统哲学强调系统的存在和构成,同时也关注对系统事物的发生、转化、关联等方面的认识。科学一体化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同学科存在的共同规律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审视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或分支,而且更加注重考察科学的整体以及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必须具有整体性。高校的科研团队管理也是如此。

 

一、系统哲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

 

高校科研团队是由一些科学研究人员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目的而组成的研究性群体。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技能互补,科研发展愿景相同,而且共同承担研究责任。科研团队由团队主持者和团队若干成员构成。团队主持者要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背景,其权威来自专业影响力。团队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团队科研工作,并且能够自我管理;团队主持者拥有管理权,而决策权掌握在各位成员手里;科研团队中人人平等,共同参与项目的研发。非团队运作的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依存度高且个人目标服从群体目标,有着科研共识的群体才称得上是科研团队。依系统论的原理看来,高校科研团队仿佛相当于一个"企业",它包含个人的、团体的、社会的、物质的等几方面要素,也可看成一个"合作系统".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核心就是诸多要素的协调与发展。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大学将"进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向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故而特别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的申请。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和近年来新升本科高校,他们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能力有限,受困于一些自身的局限,科研工作很难有大作为。如何在科研项目申请、研究工作中取得进步并获得相对优势呢?怎么去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怎么去研究具有创新性、颇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呢?

 

这是高校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问题之钥就是组建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现状有:一是"近亲联姻"多、"内外结合"少.高校许多团队是硕博士导师和其学生组成,这些团队研究方向较为固定,互补性差,创新活力有限,难有大作为。二是"方向负责人"多、"战略大师"颇少。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总量在迅速膨胀。如数学一科,就有一千多个研究方向,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庞加莱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如今是寥寥无几。一个学者精于所学学科的一二个方向已属难能可贵,精通多个研究方向的人才更是不太现实的问题。这样,一个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就有多个负责人。他们带队组成一个或几个研究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各方向负责人彼此之间缺少创新目标的牵引,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整个学科发展。三是"拉郎配"多、"自由恋"少。团队主持者为了申请项目的需要,临时按研究分工在各专业选取相关人员而组建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目标指向单一,即以申请完成项目需要为前提、功利性强、短期行为多、稳定性较差。目前高校缺乏具有相同研究志趣、学科知识互补的人才的自主结合。跨专业、跨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研究团队更显珍贵。

 

二、系统哲学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一是研究目标要明确具体,研究方向要特色鲜明,具有独创性。研究目标和方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但一般来说,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应该具有阶段的相对稳定性。二是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所谓的"优势互补",就是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成员是擅长理论分析,有的成员是擅于实验操作,有的成员擅于市场推广等等。尤其是在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的今天,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显得至关重要。三是民主是主旋律。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共赢、互为依存,擅于倾听、各有贡献。四是科研团队的总设计师是团队领导者。

 

他不仅学术精湛,而且还善于沟通。不仅是管家,而且还是外交家,在争取项目和外部资源方面擅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五是科研团队新成果的产生具有高效性和持续性。群体的智力资源整合了每位成员的个人智慧,新成果的产生较之于单兵作战更快捷、更持久。六是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科研团队的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期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分担责任,荣辱与共。完成工作目标时,共同接受奖励与激励。

 

2.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科研团队的构建与创新工作有利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培育。高校的办学特色在于特色学科。高校可依据现有的科研实力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组建科研团队。

 

通过科研团队成员协力攻关,获得科研成果,进而促进学科特色的形成,支撑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人才培养。

 

科研团队以团队主持者为核心进行建设,团队主持者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学识背景,具有较高专业影响力和沟通管理能力的"帅才".学术带头人遴选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利于科研目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团队成员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们间学科互补,在一起合作交流、探讨切磋。各种意见的碰撞与争论都有利于创新思想、方法的产生,这样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利于产生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四是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整合。一些具有较好的学科背景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学术精英带头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能够对其已有的研究方向进行提高和扩充,而且还可以使各成员的研究力量得到较好的凝聚,使得科研团队中的各种力量紧紧围绕既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合力.

 

三、系统哲学视角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子和遵循的原则

 

系统哲学强调系统性,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必须考察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概而言之有五个:适度的规模、专业技能的互补、相同的绩效目标、和谐的团体精神及责任的共担。

 

第一,适度的规模。团队成员不能过多、过杂,专业背景要精心选取,否则在相互交流时就会遇到较多困难,很难在科研工作中达成一致,从而会造成成员之间凝聚力低、团队忠诚度差、彼此之间缺乏信赖。

 

第二,各成员专业技能互补。科研团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需要三方面的技能。首先要求各成员有扎实的专业教育背景,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是团队成员要受过科研方面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团队工作强调合作共赢,各成员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其实对于团队来说只有成员间精诚合作,风险共担,才能攻克难关,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三,绩效目标相同。团队的存在依赖于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绩效目标。它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亦关乎团队工作的成败。在共同目标的统领下,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可量化的若干个子目标,依据完成情况对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

 

第四,和谐的团队精神。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拥有自己的团队文化,各成员拥有较为一致的科研指向,并且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进而才能提炼出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这一精神统领下,各成员才能完成团队共同的目标。

 

第五,责任的共担。团队主持者和各成员共同承担着团队责任,责任有大小和不同。这里所说的共担不仅指个人责任感的问题,而是成员之间的互动,即责任与信任。这是支持科研团队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此,科研团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从宏观层面研究,也就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团队的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结合校情,因势利导。校系(院)相关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及人事、教学等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培养、引进相关学科人才,因势利导组建科研团队,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起来。第二是精挑细选,逐步培育。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与各系院紧密合作,对全校的人才构成及传统科研优势进行评估,提出构建科研团队方案。同时,对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培养,可邀请同行专家做讲座,交流研究经验,或者派出人员去学习提高等等。第三适时调整,兼顾稳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构成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动态平衡,及时处理科研团队内外部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科研团队整体的效能。正确对待新老交替现象,只有掌握好适时调整的原则,才能保证科研团队工作的连续和有效性,方能使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战斗力。

 

从微观层面研究,也就是科研内部的自我管理也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凝心聚力,适度激励。团队领导者工作中要注意培养成员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工作向心力,注意"物化"方面的奖励和利益分享。激励时必须区别对待,贡献有大小,回报亦应不同。第二是群策群力,适当授权。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科学技术创新,因而同时亦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团队主持者对各位成员有适当的授权,令每位成员能够适度参与决策,方能使其各尽其责。

 

团队领导者决策压力减轻了,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具战略意义的课题。三是智力整合,知识共享。好的科研团队是整合了各成员的创造智力为群体智慧、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科研氛围,使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付诸科研行动。

 

综上,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事关大局,微观上说影响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宏观上说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管理者要将科研团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子系统来对待,绝不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就可以做好的。高校管理者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2](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1)。

 

[3]乌杰。系统辩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340.

 

[4]胡其图。论中国高校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张秀萍,刘培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篇(5)

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力量,是高校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行为主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个体科研人员受到专业和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当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跨领域的课题越来越多,科研项目需要综合性更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之时,科研团队作业就越来越成为“大科学时代”科学研发展的趋势。科研团队建设水平如何,不仅取决于团队内部个体的努力,更需要团队内部的协作和有效管理。本文以高校科研团队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面临的管理困境,并对如何走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科研团队:概念与特征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由高校科研工作者组成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创新”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本质属性。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研团队的本质任务是从事科研创新。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从事科学研究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团队只有开展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才能成为高校履行科学研究功能的有效载体;第二,“科研”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根本任务。高校组建科研团队的目的就是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质量是决定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志;第三,“育才”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目标。高校科研团队不是教学机构,一般不直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师通过参与科研团队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高校科研团队往往会吸收部分学生参与,使学生直接接入科研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除了具备一般团队必备的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等构成要素外,还具有不同一般群体的特质。第一,在研究方向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高校科研团队主要研究为向是重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但是也有的高校科研团队进行应用研究,还有比较个别的高校科研团队也进行产品开发研究,但是后两种团队的科研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的深入,不是高校科研团队的主流,所占的比例较小。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高校科研工作与市场结合日益紧密,高校科研团队工作的应用性在逐步增强;第二,在研究主体上,以高校教师为主。高校科研团队并不排斥科研机构或企业中科研人员的加入,但作为依托高校的科研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一般以高校教师为主,这些教师不仅从事科研工作,多数人也承担教学任务。在不同的研究环节,高校科研团队可能会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这也构成培养学生的一个环节;第三,成员关系上,以熟人为主。所谓熟人,是指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彼此之间比较熟悉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良好合作的能力和经历,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一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了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二、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管理困境

(一)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模式背离科研工作的内在规律。

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制度,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去行政化”最终上升到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但是,“去行政化”并非易事,当前高校仍然普遍存在“泛行政化”问题,表现在科研团队管理上,就是采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机制,仍没有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管理机制,例如在组织课题申请时,往往以行政管理导向为基础组织团队成员,影响了团队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科学研究不同于行政管理,科研要求不断尝试、创新,而行政管理则要求完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避免出现错误,科研取得突破是建立在一次次的失败基础之上,如果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可能使科研工作在高失败率的风险中裹足不前,规避了风险但也丧失了成功的可能性。

(二)组织结构僵化:学科壁垒导致科研团队的封闭性和内卷化。

学术交叉、学科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趋势要求科研工作要以知识的融合、学科的交叉为基础,通过多个领域技术会聚,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但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多在院、系或教研组基础上组建形成的,而高校组织内部长期以来形成的院系建制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划分为相对稳定的组织单位,这种划分无形之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和封闭性,客观上增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难度,阻碍了跨学科跨院系团队的建设,使得现有的高校研究团队局限于本专业、本院系之内,形成“学术近亲繁殖”和“内卷化”现象,导致创新能力的萎缩。而在已形成的跨学科团队中,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往往由于隶属不同的组织单位,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游离状态,缺少了解及沟通,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使科研团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

(三)利益协调不畅:内部冲突加剧影响科研团队凝聚力。

高校科研团队拥有共同目标,而共同目标是联系成员和团队利益的纽带,只有基于共同的教学或科研目标,团队成员才会认可彼此的优势,包容彼此的缺点,促发凝聚力。但是,高校科研团队往往存在内部冲突,特别是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体成就与团队绩效、个体人格与团队角色、个体意志与团队决策、个体竞争心理与团队和谐需要等。就成因而言,导致团队内部冲突的因素一般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成员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科研团队来说,科研项目中的分工协作要求彼此之间必须合作、保持信息沟通和研究活动的相互调整,然而,当这些不能够达到相互满足时,冲突的发生就成为可能;二是彼此之间的差异性,科研团队成员间的信息差异、认识差异、个人目标要求差异、角色差异,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意见分歧,最终很可能导致冲突发生;三是内在机制不完善促进了冲突的发生,由于科研资源的稀缺性、知识信息沟通不顺畅、内部奖励制度不恰当、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都容易产生科研团队的内部冲突。

三、突破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管理困境的主要路径

(一)引入变革型领导理念,完善科研团队带头人制度。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造力不仅受到团队成员个体创造力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是领导力,特别是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力。有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者具有魅力领导、智力激发以及个别化关怀三个特征,通过心理授权、创造性工作氛围、内部动机、自我效能、目标共享、团队认同和集体效能感、组织承诺、人际信任、创新支持以及创新文化等途径影响团队的创新与创造力。高校创新团队可借鉴即“课题组长负责制”或“首席专家负责制”的运行模式,赋予团队负责人自由的研究活动空间与权利,并在赋予团队领导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考核权和分配权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带头人成为变革型领导,运用权力与情景等有利因素给团队成员以个性化关怀和激励,并通过设定高标准愿景和鼓舞、激励其他团队成员,促进团队不断创新。

(二)改革现有考评政策,建立“规律导向型”评价机制。

现有高校科研绩效考评政策过分注重成果第一完成人,形成了在科研资源分配中的先占者优势与垄断现象,导致科研人员不愿与他人合作。同时,多数高校考核周期过短,使得科研团队行为短期化严重,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对此,要改革现有考评体系,使其成为真正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充分调动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促进团队和谐有效运作的考评体系。高校要针对不同学科和行业,综合考虑从事专业、目标方向、科研水平、业内认可度、团结协作情况等方面,研究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科技创新团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探索适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方式。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考核评价方式,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改变科研评价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探索国际同行评价,发挥科技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实施柔性管理,增强科研团队管理弹性。

高校科研团队自身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其与内部或外部的冲突超越某临界值时,可能会对团队带来骚动,这时需要团队领导者灵活运用柔性管理理论使这种不平衡向利于团队合作的新的平衡态过过渡。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多数从事复杂型、创造型脑力劳动;思维层次深,期望值高,工作压力大;人员受教育程度高,自尊心强,不愿多说困难,也不愿意多求助他人。这就需要在科研团队管理中,适应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自我管理能强和“自我实现”需求强烈的特点,改高重心、层层落地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形成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各组织关系网络化的新组织结构形态;二是鼓励建设性争论,开放性地处理高校科研团队中的冲突问题,避免小团体思维定势;三是针对不同的冲突可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柔性”策略,对于冲突多的团队,以“化解”冲突为主,对于冲突少的团队,从打破抑制“差异性”规则,鼓励“个性化”意见做起;四是柔性管理的介入要以鼓励竞争,倡导建设性冲突,营造创新性工作氛围为主。

(四)鼓励知识共享,发展基于信任的团队文化。

设立科研团队的初衷是克服单个科研人员不可客服的局限性,通过协作攻关的方式集聚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实现知识共享。但由于害怕知识共享后得不到对等的回报,使得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出现不信任,进而障碍知识交流与共享。对此,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层面上解决科研团队成员不愿意分享知识的困扰;另一方面,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团队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实践中,首先要尊重和重视人才,团队成员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和包容彼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培养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使得团队成员对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目标尽心尽力;最后要提倡知识共享、合作互助的精神,团队成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才能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将每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在交叉融合中产生新思想、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导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09403

0引言

高校科研团队是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勇攀科研高峰的先锋队[1]。一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与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息息相关,更与高效管理密不可分,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团队的科学高效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1]。但是经查证,在高校中只有少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才会有面向本团队研究生的信息管理系统,绝大多数高校对团队内部研究生的信息管理均是依托于研究生院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种院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学校视角侧重于成绩、学籍与学位的管理,然而面向科研团队的学生信息管理侧重于促进科研团队的科研效率,其关注:导师公告、查看学生考勤与周报、导师推送学习任务、学生信息报表打印和助管、助研资格快速审查等核心需求。 针对这一缺陷,本文整合当前最新主流框架EasyUI1.4.5、Struts2.5、Spring4.2和Hibernate5.1,运用经典的MVC分层架构设计模式开发出了适合高校科研团队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1关键技术

1.1EasyUI

EasyUI是一组基于jQuery的UI插件集合体,EasyUI可以帮助Web开发人员更轻松地打造出功能丰富并且美观的UI界面[2];另外开发人员不需要编写复杂的Javascript脚本,也不需要对css样式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html标签即可。EasyUI使用简单却很强大,相较于Bootstrap、extjs等框架,其控件更加丰富,与浏览器的兼容性也更胜一筹,尤其是在企业级OA系统业务中,EasyUI优势更加明显。

1.2Struts

Struts是Apache软件基金会(ASF)赞助的一个开源项目,它是JavaWeb应用中MVC分层架构的一个经典框架[3]。表单实例自动封装和拦截器是最为开发人员津津乐道的两个特性。 在MVC分层架构中,对于大型Web应用,控制层通常由Action构成,模型层由JavaBean组件或者EJB组件实现;但对于小中型Web应用控制层和域模型层的角色均可由Action扮演。

1.3Hibernate

Hibernate是JBoss旗下的一款秀的ORM数据持久层框架,它能够将面向对象的域模型层对象映射到关系型数据库中,这使得开发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面向对象思维实现数据库增删改查(CRUD)操作。Hibernate不仅封装了丰富的数据操作方法,还提供了完善的事务管理机制[4]。

1.4Spring

Spring开源框架是由Rod Johnson 在其著作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and Design中阐述的部分理念和原型衍生而来。Spring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为 J2EE 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框架集成环境[5]。Spring的核心是依赖注入(DI)和面向切面编程(AOP)。

1.5ESSH框架整合

本系统是以MVC封层架构设计模式(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展开,分层架构逻辑如图1所示。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的功能正是依托于EasyUI、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框架。

1.5.1模型层 模型层其内包含:域模型层、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利用Hibernate持久层框架通过配置hbm.xml将域模型层JavaBean对象映射到数据库对应的表中,数据访问层关联Hibernate的SessionFactory实例从而使用Session中的数据操作方法。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为了保护数据原子一致性,对于业务逻辑层中涉及更新数据表的方法要将其置于事务管理器中。1.5.2视图层 Struts的自定义Action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并跳转到登录、注册、找回密码、面向学生系统、面向教师系统和面向管理员系统等页面。1.5.3控制层 本系统并没有涉及太多Action与Action之间的请求关系,所以在控制层中编写的自定义Action并不负责页面的跳转而是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方法。控制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之间的调用关系如图2所示。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功能设计

本信息管理系统有3个子模块:超级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研究生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不同的权限,每一级权限对应不同的服务。系统整体功能设计如图3所示。

2.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良好的数据库设计不仅可以改善数据存取效率,还会减少维护成本[6]。本系统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系统,它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高、免费等优点[7]。通过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对象,设计了7张数据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学生考勤信息表、公告信息表、学生请假信息表和周报信息表。 所有数据表模型使用ProcessON构建,如图4所示。

2.3功能模块具体设计

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除个别功能外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文仅仅围绕学生模块展开,管理员模块和教师模块不再赘述。2.3.1登录与注册模块 用户提交注册表单后,得益于Struts的域模型驱动传值模式,注册表单数据将会自动封装到RegisterAction中的Student实例中,但是此时并不会将数据写入数据库除非用户登录注册邮箱进行账户激活。激活完成后将自动为用户跳转至登录页面;如果用户登录失败,那么系统会将提示信息显示在页面中。 尤其要注意的是,用户在提交注册按钮时,由于后台有发送邮件的业务,这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假如下游业务逐渐增多,那么用户等待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从而造成较差的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消息中间件技术来实现后端业务逻辑的异步执行,将邮件发送拆分成一个独立的RESTFul模块,其注册逻辑如图5所示。 对上述串行和异步这两种技术方案进行12次用户注册测试,其平均用时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引入消息中间件RabbitMQ确实大大减少了用户注册的等待时间,而且注册时间不会随着下游业务的增多而增多。

2.3.2面向学生系统模块 该模块主要涉及登陆时长统计、修改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上传周报、下载个人资料(excel和pdf格式)、查看公告和导师推送功能。其中个人信息与密码修改、周报上传都是依托于表单元素提交,在后台用自定义的Action处理后再更新对应数据表,导师推送是每一周导师派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利用WebSocket技术实现该需求。在学生模块中,由于团队人数较多(56人),而每学期的助管和助研名额各只有一个,以往均是由学生抓阄产生最终名单。针对这一实际业务需求,设计了一个针对助研和助管资格的限量秒杀功能。本文着重从3个方面考量: (1)如何缓解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用户在秒杀开始前会不断刷新页面以保证不会错过秒杀活动,这些请求将会访问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毫无疑问,如此高频率的访问将给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带来巨大压力。本文应对方案:秒杀页面静态化,然后将静态化的页面放在Nginx服务器或者Apache服务器中。 (2)如何应对秒杀器以保证秒杀公平性。验证码或者积分策略(用户必须拥有足够的积分才能参与秒杀活动,常见的积分获取方式:在线时间达到某一值)。 (3)如何应对突然增加的服务器带宽。一个秒杀页面200KB大小,假设100并发量,则服务器带宽应为:200KB*100=20MB。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团队而言并不算难题,多数团队都是使用校内的百兆教育网。 将核心业务模块一分为二:用户请求模块和秒杀业务处理模块,用户请求模块将用户请求写入消息中间件中的消息队列,队列容量2,当队列容量满载时,用户请求模块〖LL〗不再处理之后的用羟肭笞而为这些用户跳转至“秒杀结束”页面;接下来,秒杀业务处理模块从消息队列中读取消息,然后更新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表。系统的核心设计思想就是使用消息中间件进行流量削峰,得益于消息中间件,此时到达数据库服务器的请求只有2个。但是,用户在秒杀成功前肯定会不断刷新商品详情页面,以获取是否还有剩余商品,假如这一部分的请求由MySql负责处理,也即这种高频请求每次都会去访问数据层,为了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在业务层引入基于内存的Redis来抗压(Redis在单机模式下可以实现读取数据10W/S次)。系统总体架构如图7所示。

3结语

本文着眼于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对学生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EasyUI框架与经典的SSH框架搭配,整合开发出一套适合高校科研团队针对教师与研究生信息管理的B/S系统。本系统所使用的ESSH框架均是目前最新版本,也为广大Java Web开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整合开发案例。目前,该系统已经服务于重庆邮电大学通信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并得到实验室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不断改进与完善该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1]高昂,卫文学.基于Hibernate 与剧加把框架的数据持久化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25(12):28172820.

[2]李婵.基于J2EE的热电厂生产班组管理系统的开发[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1.

[3]周光前.基于B/S模式小型酒店住宿预订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林秀芬.基于SSH的招投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篇(7)

摘 要:本文通过对项目教学法的介绍,结合“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课程特点和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采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评分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论述了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对项目教学法的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课程;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7-02

传统的高等学校的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吸收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产生一定的理论上的判断,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开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部分企业明白了人才强企的道理,已经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多元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实践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大学培养人才的重大任务,探求各种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项目推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成为高校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

“项目驱动教学”可以培养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学生根据项目,深入企业,收集信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老师整理学生的信息,这样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企业也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这样企业的积极性也会加强.

1 项目教学法的综合介绍

1.1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全程跟进,解答学生的难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学习过程注重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的锻炼,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的不是最终的成果,而是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较高的课程的整合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全程由浅入深,有表入里,一步一步深入,一步一步综合运用.

1.2 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征

1.2.1 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性.如我院地处湖南省衡阳市,正处在湘南经济圈的核心地区,可以针对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设计项目的选题.湘南有色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煤炭采掘,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市场的开发都需要团队的管理和培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湘南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凭借其较好的区域优势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十分理想的地区,湘南地区作为株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是湘南对接粤港澳地区的前沿阵地,教育强省的战略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的支持.建议我院树立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理念,全方位的与湘南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合作.以项目的形式加强沟通和联系.

1.2.2 项目设计的超前性.我院将定位于以交通运输为特色的工科院校,抓住湖南高铁的快速发展,以高铁为代表,一张湖南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目前,湖南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167公里,排在全国第四,出省通道21个.同时越来越密集的航线和持续攀升的客流,让长沙成为雄踞中部的航空枢纽.截至去年11月底,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664.4万人次,同比增长12.5%,稳居中部第一.

交通区位的凸显,释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让郴州这个过去远在湘南边陲的城市,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早在沪昆高铁湖南段通车前,不少长三角企业就已经“嗅”到了湖南的区位前景.衡阳南岳机场不仅是组成衡阳立体交通网络的关键部分,也是支撑衡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空中桥梁”.衡阳南岳机场将改变衡阳人民的出行习惯,也势必带来经商、公务活动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改变.近年来,借衡阳南岳机场建设宣传衡阳旅游,已成衡阳对外营销的一种有力手段.这样就可以整合出很多项目,尤其是交通、铁路方面的项目,项目设计的超前性为项目的教学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1.2.3 综合性.项目的设计有一个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有的项目可以贯穿专业的整个阶段,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分阶段实施,如市场调研、生产认识等项目,大二的校企项目深度合作,最后到学生最后的创业阶段.结合项目的超前性,把项目深入到地方经济中去.

1.2.4 评价的特殊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为依据,而项目教学法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企业评价等综合评价方法.销售管理,业绩为王,以项目最终的成果作为参考成绩.

2 在“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情的需要

我院的学生大部分擅长于形象思维,胆子较大,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这些为项目教学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最终要从大学进入市场,学生能在学习阶段提前进入项目阶段,与企业建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亲身体验市场的变化,这些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2 教学改革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一直是学校改革的突破口,而项目教学把课程知识点和企业的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项目成果接收市场的检验.

2.3 企业发展的需要

湘南经济圈支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知识经济大背景下,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区域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支持,而湖南的职业教育与之衔接的紧密度有欠缺,还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发展,企业靠自己培养技术人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在流水线上工作,没有真正进入技术领域.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湘南支柱产业人力资源脱节.如何解决校企的深度合作问题,运用项目教学能找到这个切入点,利用项目充分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智力库,教学资源的设备库,图书资源的信息库为企业的科研服务.

3 “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3.1 教学实践的实施步骤

3.1.1 项目的分阶段设计.根据“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特点,组建项目体系,包括销售团队的组建、销售团队的培训、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销售团队的目标和计划、销售团队的激励、销售团队的市场开发、销售团队的业绩评估等内容.结合每一个分项目可以设计出许多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模块,为项目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如销售团队的培训可以分讲师团的组建模块、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效果的检验等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实施,对项目进行整合,寻找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3.1.2 具体项目的实施.承担销售团队的子项目培训,就应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销售团队的具体组成情况和业绩表现,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的内容,实地调查企业销售的市场情况及竞争者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培训内容,通过对企业销售团队的模拟培训实践,不断修改培训内容,学习制作多媒体,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法为企业服务.

3.1.3 项目评价.项目评价重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看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看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否深入企业,融入社会,主动做事.有学生自评、老师评、企业员工评等不同的评价方法,然后采用一定的权重,得出最后的分数.最后要形成项目报告.

3.1.4 项目成果的应用.当学生的项目成果得到企业和市场的认可后可以在企业试运行和给学生自己创业.销售的业绩不断的提升也能给学生带来实惠.

3.2 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事项

3.2.1 结合市场精选优秀项目,尽量能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争取有偿服务.体现学生工作的价值.目前企业营销咨询师是市场需要量比较大的一个项目,只要真正能提升企业销售业绩的培训,薪酬制度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等项目,企业都愿意付费.

3.2.2 分组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强弱搭配,男女搭配,最好能要企业的销售人员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的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

3.2.3 培养师生的感情.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老师要有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引导和激励小组长管理自己的团队和不断成长,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和合作,解决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2.4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行动,教师在辅导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沟通和协调,与学生一起成长,创造好的业绩.

4 “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成果在企业中的运用

“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学生将各个子项目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体系的时候,它的商业价值就得到体现,企业借助学生的项目方案,销售业绩得到提升.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项目报告作为创业的起点,积极展开业务,不断开发市场,实现学习到就业创业的过渡.

总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的人才,通过运用项目教学不断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找到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结合点.项目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军.销售团队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邓作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湖南工学院学报,2010(09).

〔3〕陈学林.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5).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教育部在关《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可见,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机会和能力训练不足等现象,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如何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构建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协调一致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教改的重要课题。体验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提出的。

1 体验式教学法及其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1 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优势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20世纪 80年代大卫 · 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有目的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理论有效性或正确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它强调交流与合作,改进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

1.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个人与团队管理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双证书的课程,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包括自我规划发展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及领导能力等。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这些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能保证学生能顺利地通过考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培养这些通用管理能力,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任课教师创造与现实相似的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和较强的引导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自身教学能力及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2.1 课前体验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最关键的是要按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体验式的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和体验式活动充分结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程的体验式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为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十大单元三十六章,内容繁多且分散,学生学习起来不好把握核心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根据相关的内容把繁多的知识分解为几个专题,根据不同的专题知识确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如自我规划专题,教学目标是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要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沟通技能专题,要让学生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沟通技巧,学会就业面试技巧和日常工作谈判技能。

2.2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丰富的体验式教学形式

(1)案例式体验教学。教师通过的精心策划,把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常见的案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如在时间管理专题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或某人一天所有工作任务和冲突罗列出来,要同学们讨论怎样有效地安排,同学们通过思考、分析和小组讨论,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技巧,培养时间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2)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所谓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从而引导学生的整体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创设体验情景的主题,对学生的情景模拟学习进行引导;其次,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选择模拟角色,对情景体验内容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对学生情景体验的总体过程、效果给予点评,进一步延伸学生对情景的有效体验。如在沟通技能章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招聘及模拟谈判。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沟通技巧、方法,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项目式体验教学。开展项目式体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其综合能力。例如,在团队建设和发展专题,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课程的相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自己分团队,组建公司,从设定公司名称、业务、组织结构、人员设置、组织文化等方面让学生提出方案,分工完成,最后做多媒体展示。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

(4)竞赛式体验教学。将竞赛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竞赛中、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竞赛式体验教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辩论赛、知识问答比赛、技能比赛等。如在组织文化专题中,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文化策划比赛,通过对策划书的撰写、PPT展示、答辩等环节的竞技,让学生通过比赛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游戏。如在沟通技能专题中,要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撕纸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玩得开心,学得起劲,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6)实地参观考察体验教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形式。如组织文化专题,就组织学生去参观企业文化建设较有特色及代表性的企业。既让学生更好体会组织文化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课后也同样得到扩展。为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更好的掌握,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参与实践。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沙盘模拟、素质拓展、或给学生相应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等等途径,让学生在课外的体验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意义

(1)课堂效果显著。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2)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担当多重角色。讲授者,要传授知识。组织者,要为学生营造情景环境,组织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的促进者,要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在学习中扬长补短。

(3)体验式教学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4)课程评价体系更完善。由于体验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评价学生成绩也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而要跟整个形式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课后应用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无疑更能体现考察学生能力结果的公平性。

总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与实际结合,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发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4).

[2] 何红光,程云行,李文莉.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9).

[3] 张秋来,黄德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5).

篇(9)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1]。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要求的提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及跨单位等特点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科技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年轻后备力量组成,这种学术梯队组成不仅为科研提供人力,而且能培养新生科研人才。因此,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对团队的整体发展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团队绩效管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一直在不断地研究与探讨[2-6],但国内目前尚无一套完善、适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办法及标准。

绩效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绩效?绩效就是行为[7],科研绩效就是科研行为。但在进行具体的绩效管理时,所说的绩效往往包括行为和结果两方面,以科研绩效管理而言,就是既要管理科研人员或团队的科研行为,也要管理科研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以及管理科研结果,如项目、成果等。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8],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继而针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绩效考核来检验管理的成效,并使用有效的激励政策强化管理的结果,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的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团队”这一概念中的一个分类,是以高校为基础、高校科研人员为主要成员建立起来的,因此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团队的特点[9]。一是合作性。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在加入团队前,都是独立的研究个体,甚至已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成员们要有高度的合作性,以团队为整体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二是有序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可能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甚至有来自合作企业或其他研究院所的精英,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各有所长,因此能否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有序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创新性。在“协同创新”“京津冀一体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已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高校科研团队有雄厚的学术资源作为基础、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活跃思维作为动力,其创新性是不可小觑的。四是可发展性。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不是仅为申请某一重大项目,或攻关而临时拼凑,它的存在一定是要为学科建设及学校自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团队一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高校科研团队不仅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组织的特点,也有基于其特点所产生的绩效[10]。一是队伍建设情况。团队是由众多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包括团队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以及在读研究生。团队在建设时,必须让所有类型的研究人员达到合理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队伍建设情况好,也说明团队的合作性好。二是科研投入。主要指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团队的活动都是基于科研项目开展的,多承担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对于成员的成长、团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三是科研产出。团队承担了科研项目,就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产出。团队产出的原创性成果越多,质量越高,证明该团队的创新性和可发展性越高。四是平台的搭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除服务科学研究外,还要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团队不仅是探究科学问题的组织,更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培育器。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综上所述,有效的绩效管理是目标制定、管理绩效、绩效考核、绩效激励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11]。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则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实施和开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还沿用既往的人事政策、将更多精力放在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上,对于绩效目标及管理绩效关注不够、过多强调了团队成员的个人成绩。例如:看重论文作者排序、个人承担项目情况等,并未能以团队为整体对其队伍建设、投入产出、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管理。随着国家科研水平的发展,既往的这种绩效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科研工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1. 缺乏合理的团队绩效考核标准

一是缺少基于团队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许多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和考核还是沿用人事考核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是基于对个人科研绩效的考评,通过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及排名等对个人贡献进行评定,并没有针对团队贡献的相关指标。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团队的科研绩效,同时也会出现成员间因个人利益的竞争导致团队合作性及有序性的降低,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是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化,没有突出学科特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由本校或者不同高校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组成[12],目的是服务学科、促进发展。现有的绩效考核标准大多没有进行具体的学科划分,而是采用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甚至作为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各学科发展水平是极不均衡的,有些学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长期处于标准之下,此时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该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影响团队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队伍建设管理

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一个内涵就是队伍建设,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团队成员[13],成员包括带头人、学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后备人才(年轻教师、研究生)等。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成员的管理及考核的重点还集中在个体上,即对个人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的考核,而缺乏针对团队人才梯队建设的管理。团队成员的学科、知识层级、技术能力等各有不同,他们各有所长,对团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构建不合理,必然会引起团队内部的矛盾,影响长期发展。

3.绩效管理范围比较局限,重结果轻过程

科研绩效是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在学术研究中的投入、产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其管理应该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但在实际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集中在对科研业绩的数据收集和评价,也就更加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这样情况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程管理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对团队的绩效及时了解和掌握,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资源。二是针对科研进程的每一阶段进行管理,就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这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但如果较为频繁征集信息,又会给科研团队带来额外的负担,配合度降低,进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后续管理工作开展。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高校在进行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时,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及内涵进行管理,如将资源配置(即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在人事聘任政策中,加入团队绩效考核因素,突出团队带头人的“领头羊”职责的管理、以学科特点进行团队管理、建立团队激励政策等举措完善绩效管理及考评体系。

1. 强调团队整体性

合作性和有序性是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因此必须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所有成员在团队中进行的科研活动及其产生的成绩都应以团队计算,在绩效考核时,尽量淡化个人利益;同时在职称评定时,对于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除署名第一的成果外,其他模糊排序位次,最大程度上降低因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提高团队凝聚力。

2. 建立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管理

加强科研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首先就要做好对团队带头人的管理。带头人是一个团队前进的“领头羊”,他的研究方向是否稳定,管理能力的高低都决定和影响着团队的定位及发展。因此,针对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特别是其“带头”作用的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系)对于团队有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可建立年终汇报制度,即每年年终团队带头人向所属学院(系)汇报本团队现有的科研方向、研究进展、科研产出、团队自评等情况,并与上一年的工作预期进行比较,如未完成预期需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不仅能督促团队带头人对工作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单位对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情况进行考评。学院(系)将本单位团队考评情况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如有团队特别是带头人的考评结果不理想,科管部门应与相关学院(系)协商结合团队、学科及学校的发展,对带头人进行必要的调整。

3. 将投入与产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高校团队科研绩效管理就是对团队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管理。科研投入主要是指人、财、物的投入,即团队人员的组建、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研场所、设备等的投入;科研产出主要是科研论文、知识产权类成果以及所培养的青年人才情况等。有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支持团队前进的动力,不断有新的成果产出是团队有科研活力的证明,两者都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缺一不可。因此,除在团队建设初期需大量投入外,对于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团队来说,将“投入产出比”作为指标引入绩效考评中,较之原有单纯使用某一两个指标进行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当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的时候,即显示该团队拥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4.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绩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学科有13大门类,各门类下一级至三级学科有上百种之多,每个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状况都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在各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科研团队间进行比较,相对统一的通用标准是很必要的,如科研质量、成果产出、团队长期生存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团队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建设)等方面对于本学科的贡献和作用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管理。

5. 给予适当的团队奖励

团队奖励是对科研团队工作进行的奖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的积极性。团队奖励可以是对整体绩效情况的奖励,也可能是对某一突出业绩给予的奖励[14]。适当的团队奖励不仅是对团队科研经费的一个补充,更是对团队科研工作的肯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本校的奖励制度为基础,根据团队的绩效情况合理计算出奖励额度,同时对在团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科研团队已成为主力军。但高校科研团队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和群体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根据其特点,从绩效管理内涵的四个环节入手,依据团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炳君,姜雪.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63-66.

[2][13]曾海燕,黄慧玲. 国内外科研团队的研究综述[J]. 发展研究,2013(3):12-16.

[3]吴志明,武欣. 知识工作团队中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92-96.

[4]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汤超颖, 朱月利, 商继美. 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29(2):275-282.

[6]卢苇.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6):73-77.

[7][8][11]仲理峰, 时勘. 绩效管理的几个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15-19.

[9] 余可锋. 我国大学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 张喜爱.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5-227.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11)

关键词 :科研团队 制度建设 制度实施

科研团队制度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科技团队的健康发展,还牵涉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可持续进步。因此,积极探析目前科研团队在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制定健全的科研团队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科研团队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

我国科研团队数量众多,涉及到的学科方向比较多样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研团队体系。但是,从科研团队效能发挥的角度来讲,我国科研团队制度体系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1.科研团队带头人确定机制存在局限性。出色的科研团队带头人,不仅仅善于捕捉科学科技的前沿问题,明确科研团队的主攻方向,还能够处理好各种公共关系,表现出比较卓越的管理能力。但是,实际上我国科研团队带头人确定的时候,仅仅是从学生权威上去推举,没有将其组织管理能力纳入其中,由此很可能使得科研活动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2.科研团队研究工作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现阶段,行政机构控制着科研团队,使得其效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也是我国科研团队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无论是确定科研团队支持政策,还是管理科研团队的规章制度,申报和评审的流程等都涉及到行政干预。由此,使得学术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配置,行政权力泛滥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3.科研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缺陷。其一,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存在不足。在对于科研团队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考核的时候,过多地以数量去确定,以经费数、论文数、引文数以及专利数去进行考虑,都表现出明显的量化,忽视了从定性的角度去进行考虑,难以保证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二,科研团队管理激励制度存在很多的缺陷。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科研团队管理激励制度存在以下问题:激励方式单一化,难以制定有针对性,有层次的激励方案;激励内容仅仅从物质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从精神层面去进行;激励机制条款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难以以积极地热情参与进去,从而影响到科研团队管理工作效率。

二、科研团队制度建立和实施策略

1.完善科研团队带头人选举机制。完善科研团队带头人选举机制,是科研团队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针对于目前科研团队带头人选举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由政府和高校出面组建专家组,针对于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和科研方向,总结和归纳科研团队带头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团队带头人胜任力测评体系。其次,在经过科学测评之后,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团队带头人选举机制,经过专家组的综合考虑之后,评审出新的科研团队带头人人选。最后,建立健全的科研团队带头人权责体系,给予其充足的权利去进行科研管理和控制工作。

2.以自组织理念去引导科研团队。所谓自组织,就是不需要外界的特定指令,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发展的组织系统。以自组织的理念去引导科研团队,可以使得科研机构处于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具体来讲,这里强调的是科研机构体制中应该明确提出,科研团队拥有自我管理的权限,不能以过多的行政干预去进行控制,保持其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才能够使得科研成果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对于科研团队进行松绑的过程中,科研团队应该高度重视学科文化建设,营造相对理想的科研氛围,以发挥科研团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作用。

3.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其二,科研团队内部成员鼓励机制。针对于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调整和改善以往仅仅从数量的角度去考虑科研团队科研工作情况的视角,积极从定性的角度去审视科研创新工作,看看哪些科研成果的确被运用到生产实践,并且发挥着巨大的技术改革的效能,以保证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其次,积极充实科研机构绩效考核内容指标,并且将其纳入到激励机制中去,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综合考虑,给予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得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视目前我国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积极由此为切入口,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技术创新方面的效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