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

篇(1)

创新研究者在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时,发现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对不同产业间创新差异的成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elson和Winter(1982)首先引入了技术体系概念,以解释跨产业的不同创新过程,他们将技术体系分为科学型技术体系和累积型技术体系两种。企业技术创新因不同产业的技术机会、创新可能性、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Breschi等,2000)而呈现出差异性,产业创新模式是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的函数,或者说是学习过程特征的函数。Malerba(2004)在牛津创新手册中,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已有文献基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产业在创新中的特征,例如熊彼特I型产业和熊彼特n型产业,前者是具有创造性毁灭特性的产业,企业家和新企业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主要作用,后者则具有创造性积累特征,大企业占据主导。另一个产业间创新差异由技术范式(regime)解释。创新来源和专有机制的不同也决定了产业创新的差异,Pavitt(1984)提出了四类产业创新模式,供应商主导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专业化供应商产业、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产业。Malerba(2004)一从知识和技术领域、行为者和网络、制度三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解构。

 

Breschi等(2000)从产业角度研究了技术体系,认为一个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定方式可以解释为是受技术性质决定的不同技术体系影响的结果,并进一步从后发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角度将技术体系定义为四个要素的组合,分别是技术机会、创新的独占性、技术进步的累积性以及知识基础的特征。Park&Lee(2006)M在以上四要素的基础上,补充了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非常重要的四个新要素,分别为外部知识的可获得性、技术轨迹的不确定性(或流动性)、知识的初始存量以及技术生命周期。

 

研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学者很快就将技术体系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将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分为三种模式,路径跟随型追赶、阶段跃进型追赶和路径创造型追赶,他们认为路径跟随型追赶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特征为低频度创新和发展轨迹稳定型技术;路径创造型追赶则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属于更不确定、高风险型技术。Park&Lee(2006)进一步研究了技术体系和技术追赶的发生、技术追赶速度的关系,认为技术体系的不同要素对技术追赶和技术能力构建产生不同作用,Fulvio等为技术体系和创新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产业创新系统以创新系统和演化理论为基础。Malerba和SunilMani(2009,P.5)M指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1)产业中的企业,2)企业之外的其他行为人,3)网络,4)需求,5)制度,6)知识,7)互动过程与演化等。因此关注的边界和重点不同,区别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等。国内学者中,唐春晖、唐要家(2006)^分析了我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计算机、通讯和机械工具六个典型产业技术模式特征,认为我国技术追赶也要根据技术体系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模式选择。

 

1.2分析框架

 

综合已有文献资料,我们以Malerba(2004)M和Malerba和SunilMani(2009)M的概括为分析框架,以产业创新系统的三个维度及主要指标分析中国通信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寻找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创新绩效差异的根源。2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分析。

 

2.1知识和技术领域

 

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复杂程度高,具有累积性特征。生产通信设备产品需要涉及大量的专利发明技术,因而大部分单个通信技术专利在通信设备产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医药技术中的医药专利而言没有那么突出,这种累积性、高度碎片化、编码化的知识为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了便利。虽然早期中国在通信设备产业的知识基础并不雄厚,但是随着199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专业在大学、社会上的热门化,大量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学习,促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积累,为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医药制造产业技术与通信设备产业有鲜明的差异,单个医药产品的生产一般只涉及个别的专利技术,而且受到非常严格的专利保护,已有调查研究中发现,专利对于医药创新成果保护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其重要性最突出。此外,虽然医药知识编码程度较高,但是医药创新需要更多基于科学,需要更大的依赖大量的新实验、统计、观察等,经验积累也十分重要。另外,医药创新需要经历多个阶段,耗时更长,成本很高。

 

从产业内企业的研发投入角度看,首先,在研发人员投入上,1998年之后通信设备制造业超过医药制造业。2008年,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0192人年,通信设备制造业为92972人年;医药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59711人,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有110118人。其次,在经费投入上,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产出上的差异迥然,中国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投不及通信设备制造的1/2,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强度上,也只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1/2左右。2008年,医药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87.2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经费228亿元;医药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79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202亿元(如图3所示)。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消化吸收经费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历年高于医药制造业,而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直接体现在研发成果上。2008年,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917和16159件;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170和10222件。WIPO公布的PCT专利申请也表明通信设备产业的专利申请增长率明显高于医药产业。从产业内企业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的企业规模差异逐渐加大,前者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而后者却几乎没有扩大。前者的部分企业收入和利润率较高,并通过维持高研发投入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后者则规模有限并难以提高利润率,无法维持医药创新所需的高研发投入,无法进入“高研发投入-高收益”模式。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我国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需求增长很快。数据表明,1995年中国只有移动用户362万,2004年3.3亿,2006年4.61亿,2009年全行业手机用户数共达到7.26亿户;1995年固定电话用户数量4071万,2006年是3.67亿。本土固定电话交换机在1995年只有7204万门,2006年是5.02亿,无线交换机容量在1995年为797万门,2006年达到6.1亿门。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0%以上,且增长迅速。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医药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甚至不到通信设备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的一半,但是在2002年之后,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开始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20%以上。这表明在市场需求规模上两个行业的差异已经变小,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期相对通信设备制造业来的较晚。

 

从行为人网络角度看,首先,医药业的产学研联盟也不及通信业。产学研联盟是医药企业成功的关键,比通信设备产业可能更加重要。但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乏有效的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学习(柳卸林,2008,103)M。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较弱,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在新企业的融资中,投资者投资企业但不投资创新(柳卸林。2008,106)M。而美国的经验表明美国垄断世界生物制药产业的主要因素有:美国政府对生物领域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丰富的风险投资,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等(Pisano,2002128;柳卸林,2008,91M)。其次,政府在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柳卸林(2008,67)M在总结通信设备产业发展中指出,政府在产业发展早期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定的市场份额保证,帮助企业积累了技术能力。虽然在通信设备产业政府作用明显,但是创新仍以企业为主体,而且日益明显。但是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政府特色明显,而且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显著体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医药创新主体(沈阳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但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缺乏充分支持对产业创新体系发挥显著作用的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开放早期我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对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业创新产生的作用不同。弱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医药新技术扩散但阻碍了创新(柳卸林,008,105)16,医药企业倾向于选择仿制药物。对于通信设备产业,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新技术扩散,加之通信设备的技术特征,促进了通信设备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所以通信设备产业的创新没有受到大的阻碍。

 

在制药业中,国家卫生系统和规制在影响技术方向的变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阻碍或延缓了创新(法格博格等,2009)M。我国的医药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药品定价通过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方式,药品招标是省级政府主导的网上集中采购,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制定由政府主导(医药行业各种管制如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医保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药价、招标和药监政策等),非市场化竞争导致医药行业对重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信心不足,许多医药企业甚至‘‘非常厌恶行业里的一些作风,但是又不得不跟着做”。而通信设备业虽然是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行业,但相对医药业的市场化程度要好很多。

 

结论与启示

 

为什么中国通信产业比医药产业更创新?两个产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差异能够提供解释。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的更好,实现比较有效的技术追赶,原因在于: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的增长速度,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产业内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机会,本土企业及研究机构则在政府支持及自身大量研发投入基础上逐步形成技术能力,从较低端市场逐渐进入并发展到较高端层次,部分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并通过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实现了从追随式追赶向蛙跳式追赶的转变,整个产业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使得产业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反观我国医药产业虽然也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是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医药原始创新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偏向于相对容易的仿制药物的研制生产,医药市场的非市场化竞争特征也降低了企业创新动机,国际医药公司高利润率高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使得国内医药企业的差距更加明显,国内医药企业因利润率相对较低等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使得国内他们只能坚持在缺乏原始创新、维持仿制从而继续保持利润率水平较低、继续维持较低的研发投入的劣势轨道上运行。虽然医药领域最新的生物医药分支中因技术特征的不同,技术机会较多,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追赶机会,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传统医药领域的被动局面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根本改变。

 

结论与启示

 

篇(2)

国内新药产出能力弱,普药市场份额超过90%,而在国际医药制造业中专利药占据超过7成份额;国内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低,制造业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占据66%的市场份额。

二、新药研发的预期回报率低导致创新能力弱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

三、市场进入壁垒不同导致子行业间存在盈利能力差异性

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的利润率高出化学原料药的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

四、医药制造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

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各子行业间比重在进行调整,中药及生物制药等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化学药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专利药的比重将增加,2000年专利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据9%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10年将占有21%的市场份额。其中中药与生物制药具有较大创新产出潜能。

五、政府将继续推动药价下降

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 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各子行业蕴涵投资价值

预计2004-2006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介于13-17%之间,高于“十五”计划和IMS的预测。

一、稳定增长的化学药制剂业

在2001-2010年间,国际上市场价值超千亿美元的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将满,抓住机会快速仿制这些药能够带来额外的市场增长。关键在于快速和高标准,快速是指抢在专利到期前完成研发投产,高标准是为了通过欧美监管当局的认证而打入欧美市场。恒瑞医药等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新药研发、剂型创新、抢仿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二、增长趋缓的化学原料药业

未来大宗原料药的投资机会在部分企业可能形成对某些品种的市场垄断。特色原料药技术附加值较高,且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后特色原料药市场的份额将扩大,增长速度将高于原料药行业,发展诀窍在快速和高标准,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等将分享行业成长。

三、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

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中药的双重市场属性及国际需求赋予中药企业成长空间,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如同仁堂、天士力等具有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

四、向研发转变的生物医药业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工业处于成长初期,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制药治疗用新药产出能力较弱。国内基因诊断行业有快速发展前景且技术成熟,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治疗性乙肝疫苗和口服菌苗技术走向成熟,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等将分享行业的成长。

中药类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约占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三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较具行业代表性。

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医药行业慢于基础性行业,这是在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现象。长期看来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秀企业的成长性将优于行业。

化学药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排在最后,且盈利能力较稳定。预计未来整体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速度稳定增长,其中也有部分优秀企业能够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医药上市公司价值浮现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0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07- 02

0 引 言

长期应收款指的是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根据新会计准则,“长期应收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的长期应收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采用递延方式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产生的应收款项,以及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由长期应收款科目的核算内容可知,长期应收款内容复杂,受到企业经营策略选择、销售政策、财务计划的综合影响,而企业相关政策的决定因素不仅是内部的企业自身情况与管理者偏好,还有外部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周期等等,行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最具直接性,这样不同行业的长期应收款可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行业长期应收款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行业特征对长期应收款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行业长期应收款的构成与变化趋势有差别。

2 分析与讨论

2.1 不同行业影响差异较大

本文选取医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黑色金属业进行对比分析。选取这三个行业的主要原因是,以医药制造业作为朝阳产业的代表行业,黑色金属业作为夕阳产业的代表行业,房地产业处于二者之间。三个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前景和行业特征,便于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万德数据库,可得三个行业的长期应收款与应收项目相关数据,本文采用三年期的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来直观反映长期应收款的变化趋势。三个行业2013年至2015年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业、房地产业的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不同。结合图1与各行业2013年-2015年长期应收款数值进行进一步分析,房地产业的长期应收款总额不断上升,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也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黑色金属业与房地产业的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都有所下降,下降程度存在差别。房地产业下降缓慢,而黑色金属业下降迅速。从长期应收款总额上看,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应收款略有上升,而黑色金属业长期应收款不断下降,说明这两个行业的长期应收款在应收项目中的比重皆有下降,而长期应收款的变化情况影响了比率的下降速度。由以上分析可知,三个行业长期应收款的变化差异较大。

2.2 影响原因分析

长期应收款的变化明显具有行业特点,其原因可能为:①销售前景不同。医药制造业作为朝阳产业,销售规模会不断增加,有更大的机会通过递延方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从而形成长期应收款。而黑色金属业销售规模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可能会使销售带来的长期应收款不断减少。销售规模上,房地产业虽然可能无法实现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但房地产的长期性使其能够保证一定程度上销售对长期应收款的支持。②生产能力不同。医药制造业要保证销售规模的增长,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将增加。而医药制造业作为朝阳行业,企业内部很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自行购买固定资产难度较大,会倾向于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固定资产,这样就形成大量的长期应付款,而在这一方面固定资产变化引起的长期应收款数量应该不会很多。黑色金属业与房地产业对固定资产的需求难以上升,尤其是黑色金属业,作为夕阳产业可能会缩减生产规模,闲置的固定资产将以融资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其他企业,这样就产生了长期应收款。但这样形成的长期应收款受到公司资产的限制,难以像销售形成的长期应收款那样能够持续增长,长期来看将有下降趋势。

篇(4)

我们用五种竞争力来看看一个企业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

2. 替代产品的威胁

3. 购买商讨价还价能力

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5. 同行业的威胁

通过从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找出来自各个方向的压迫力,这些压迫将对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以此作为我们提出建议的依据,帮助企业提升某些方面的能力来抵抗外界竞争的压迫,即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加突出,能更自如地应对来自五方面竞争的压力。

一:来自供应商的竞争

医药商业企业作为医药行业价流通上的一个环节,其供应商无疑为医药制造企业。虽然经过了GMP、GAP、经过了大型医药企业和集团的重组和并购、虽然有很多医药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环境而被淘汰,但现在中国有医药制造企业的数量仍然大于4000家。当然相对于这些制造企业来说,医药商业企业的数量则更是惊人的达到7000多家(经过GSP认证以后)。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技术的升级,医药行业物流链现在趋向于逐渐缩短,而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无疑不适应这样的趋势。市场要求中间环节必须缩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能从客观上实现药价的降低。

从医药商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企业长期以来的惯性导致其没有核心竞争力,7000多家企业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更多的是成为搬运工。这样的简单劳动对于医药制造企业来说不是希缺的,而且恶性的进店费对一些医药和企业构成很大的问题,例如:普药的利润每件空间也就在20元左右,一班大型商业的进店费高达上万元,试想,一个普药产品要在一个商业网点出售多少才能够收回进店成本。这个问题真的有带一些大型医药连锁商业思考一下。这些连锁企业知道的一点是“顾客是上帝,但是难道他们不知道供应商是他们的衣父母吗”。

从医药制造企业来说:医药制造企业现在的日子本身也不是很好过,另外他们也要求更高的收益,市场经济中没有谁会将企业的毛利随便地奉送。GMP、GAP的达标成本是相当的昂贵的,企业在自己的成本控制上要从起码的采购供应开始,还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其生产成本真的是很高的。

二、供应商的艰难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作为供应商的医药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政府政策影响:招标制度的建立、政府的强制性3次降价等政策的出台,迫使制造企业必须降低药价,这样最大的收益无外乎是消费者。

产品缺乏竞争力:中国医药市场上90%以上的药品都是仿制药,这就导致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很多药品少则几十家多则几百家同时生产,中国的医药生产企业什么时候能够把研发作为企业的主流呢,如果有这一天,相信也是中国医药企业在世界腾飞的一天。

营销手段单一:医药制造企业成为只会加工的车间,缺乏研发能力的同时缺乏市场运作能力,降价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国外同行企业的严重压迫: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用五个词“多小散乱差”,面对国外那些航空母舰来说犹如小舢板一样禁不起风吹浪打。

药店和医院的压力:作为终端的药店和医院由于能够直接接触消费者,因此具有引导用药消费的能力,在谈判中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病患者的矛头直指制药企业:在用药人群看来,造成药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制造企业。加上相关媒体的煽风点火,这种矛盾越来越激化。

医药制造企业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威胁,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生存艰难的企业企图依靠对商业企业的挤压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那些医药制造企业中的强势群体也当然更不可能与商业妥协,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因此就使得商业企业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威胁:

医药制造企业将产品权给予当地多家医药商业企业,形成当地狭小市场上的竞争,医药制造企业的总销量在不变或略有提高的时候,多家医药商业企业无形中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提高给医药商业的供货价,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毛利降低。因为商业企业收到环境的影响不可能提高给医院或药店的供货价,所以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商业企业。

对医药商业企业选择更加苛刻,要考察其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历年销售业绩、资金健康状况、人员素质、与医院的关系、以前有无相关产品的经验,只要有某一方面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就没戏。对商业企业的服务要求更高,需要及时配送、处理售后问题、甚至需要帮助医院解决用药事故,提高了服务的成本。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回款要求提高,虽然医院经常拖欠货款,但是商业企业还是不得不自己垫钱来付清欠款,否则制造企业停止发货。医药制造企业成立系统内的医药商业企业,即产业链的向下延伸,那么有些地区就不需要其他的商业企业来提供服务。

以上这些威胁使得医药商业企业一方面市场变小、一方面毛利降低、另一方面费用增加,总之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面对医药制造企业的威胁,商业企业的对策。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没有哪一个不会碰到来自供方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必须思考应对策略和提升自身实力,有句话叫做“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只要医药商业企业能够具备绝对的实力,那么制造企业也不得不考虑商业企业在网络建设上的帮助。很多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就相对会比较轻松一点,因为毕竟掌握了全国的网络和客户资源,加上其丰富的经验和人才优势。那么对于大多数商业企业还是需要从自身出发,提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对终端客户的控制,包括医院和药店。21世纪谁掌握终端谁就掌握市场,即使再大的药厂最终都需要将产品销售于病患者,而直接与病患者接触的就是医院和药店。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影响病人用药的大部分因素取决于医院的医生和药店的药师,所以只要能与那些大医院和有知名度的药店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能使得药厂必须考虑商业企业在市场运作上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将规模做大:企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另外规模的扩大还能使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采购量扩大以后谈价能力就提升,单位配送成本就会下降,管理费用分摊也会降低。总之,随着医药商业行业内企业的整合,规模做大也是一种趋势,没有一定的规模是很难生存的。充足的资金保障或者强大的融资能力:商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规模扩大以后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毕竟也有个限度。充足的资金可以使得制造企业从安全方面考虑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其作为合作伙伴,也能更好的维系公司的资信度。提升服务水平:在医药商业企业服务趋同的时候,如果哪些企业能通过差异化的服务策略脱颖而出,那么就能获得制造企业的青睐。服务提升可以从配送及时性、药学服务的专业性、退换货处理等方面着手。学术推广能力的加强:在同行普遍采取费用或低价促销手段的时候,学术推广能力作为一种阳光策略应该更受客户和供应商的欢迎,而且随着国外优秀品种的进入和国内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学术推广,只有学术推广才能让医生、病人接受新药的概念、熟悉新药的使用方法。

除了能力的提升外,医药商业企业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扭转面对医药制造企业时候的劣势,具体如下:

与医药制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而不是曾经的简单业务合作关系:专业才能造就卓越,虽然医药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形成自己的优势,但是毕竟医药商业有特殊性,网络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工商能紧密联合,药厂专注于研发和生产,商业专注于市场和销售,那么就能将效率最大化,最终利益只要合理分配就具备了长期合作的基础。其实现在很多联盟为什么寿命不长,主要原因还在于利益分配不均、几方也都只从自身出发不能进行换位思考。与医药制造企业建立产权关系:一旦形成产权关系,那么这种合作无疑就会变得比较简单易行。医药商业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自己的资金实力或者品牌进行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收购一些有特色医药制造企业,这样产品权的获得就易如反掌。

二:来自购买商的竞争 ;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是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国的医药市场也不能摆脱这一规律。作为医药商业企业购买商的医院和药店现在的地位逐渐显现,使得商业企业在与其交易过程中很多境况下都是处于劣势。

医院的竞争 ;

从前几年的医药市场数据来看,医院的药品市场远大于零售药店,占整个药品消费市场的70%以上,所以现在医药商业在面对医院时显得信心不足。因为每家医院都代表了一块蛋糕,虽然这块蛋糕很难啃,但是一旦失去这块蛋糕损失就会更大。

由于医药养医的局面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医院用药量占较大份额局面也不会改变。医院市场是任何医药商业企业都不能视之不顾的,如何在与其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是很多商业企业的管理层和医药商业行业的专业们日夜思索的课题。当然,在分析医院对商业企业的威胁时我们还是首先应该从威胁产生的原因出发。

药店的威胁 ;

在国外,药店的销售额和医院的销售额是不相伯仲的,而在国内药店的重要性还没有如此的凸现,但是毕竟其份额也达到20%多,2003年中国药店市场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有相当一部分OTC药品和其他畅销药还是要在药店渠道获得价值的实现,医药商业企业也必须重视药店市场,而且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推行,药店的重要性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另外医药分家是必然的趋势,要想有所发展的医药商业都需做好准备。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任何行业每天都会有被淘汰者,也会有新进入者。就像人类的发展一样,每天有人死亡,也有人新生,而且新生的还多于死亡的,使得总人口数在不断的增加。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行业收益降低。

四:替代的威胁 ;

由于医药商业行业提供的不是具体产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所以来自于替代的威胁就没有有形产品那么明显。当然,对于替代的威胁也不能忽视,因为有些甚至还是非常致命的

五:同行业的竞争

根据传统的理论,企业竞争主要来自于同行业。因为也确实是这样,根据生态学理论,相似的生物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下这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直到这个生态系统稳定地承受存在的生物为止。

篇(5)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8-0056-05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为: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旅游产业。从目前发展来看,主导行业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的结构优化有无得到改善,技术层次有无明显提升,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的短期和长期竞争力,均需持续深入研究并给予产业发展战略指导。

一、主导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数据获取和因子分析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通过公开的原始数据对主导产业进行简单的综合评价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本项目通过对河北省若干原始数据的合并、计算和分类,首先把第二产业分为16个综合产业类别,其次通过细分行业的原始数据进行重要指标(指标包括需求收入弹性、劳动生产率进步趋势、研发密集度、工业产值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测算,最后通过这些主要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和对河北省主导产业发展的合理性解释。原始数据来自于《河北省2005-2007年的经济统计年鉴》,指标的所有测算结果均具有真实性,因子分析基于指标计算的数据。

对2006年的因子分析结果,选入特征根的两个公因子分别为2.5和1.3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从第3个特征根开始,各特征根的数值均小于1,急剧减少,可以认为2个公因子的选取是适当的。由于公因子的含义模糊不清,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并由标准化得分系数计算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是两个因子与其对应贡献率的加权和。对2005年的因子分析结果,选入特征根分别为2.53和1.16的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从第3个特征根开始,各特征根的数值均小于1,急剧减少,可以认为2个公因子的选取是适当的。对2004年的因子分析结果,选入特征根分别为2.45和1.3的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从第3个特征根开始,各特征根的数值均小于1,急剧减少,可以认为2个公因子的选取是适当的。另外,所有年份中,5个变量标准化后,最后的共性估计值分别为接近于1的正数。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变量对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因子载荷河北省2004-2006年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情况。通过因子排名得出2004年河北省前十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为:金属冶炼业、设备制造业、金属采矿业、建筑业、食品工业、煤炭石油采选业、电热工业、医药化工业、矿物制品业。2005年河北省的前十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为:金属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煤炭石油开采业、建筑业、石油衍生工业、食品工业、矿物制品业、电热工业、木材工业、纺织工业。2006年河北省前十大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为:金属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煤炭石油采选业、矿物制品业、电热工业、食品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石油衍生工业、木材工业、设备制造业。对2004-2006年产业竞争力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主导产业为金属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煤炭石油采选业、食品工业、电热工业、建筑业、石油衍生工业、设备制造业、矿物制品业、医药化工业。

河北省的竞争力强势产业分布在金属采矿、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食品工业、电热工业、石油衍生工业、矿物制品业、建筑业行业中。医药工业、纺织工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木材工业具备一定优势,但与其他行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并呈现不稳定的态势。而文印工业、烟草工业、通信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最低,其中3年中通信制造业的竞争力均为最低,说明河北省的通信制造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劣势。图1给出了河北省第二产业竞争力近3年发展水平的解释,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产业3年连续增长的有烟草工业、木材工业、文印工业、矿物制品业,这些产业的绝对值又不处于优势行业群中。其他产业的3年的竞争力水平均为波动状态,说明河北省强势产业的持续竞争力水平还难以保证。传统的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没有进入到前十大优势产业中,可以说明纺织行业作为河北省的传统行业,基础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样的行业需要进一步去发展。而电气机械制造业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整体竞争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木材工业在建筑业的拉动下能否有所增长,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发展。

二、主导产业的微观发展政策分析

(一)优势竞争行业的微观发展分析

河北省具备比较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本课题研究的河北省主导产业诸如金属行业、煤炭行业、食品、建筑、石油、医药均为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对这些优势行业的发展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发展优势。

1. 冶金行业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要在品种、质量、产品结构整合上作文章,能够适时淘汰劣势品种或劣势钢铁小企业,加大高档次钢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整合全省的钢铁制造资源,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并能够引进国内外冶金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重点支持河北省唐钢、邯钢两大企业集团和曹妃甸大港现代企业建设,并以此带动全省钢铁行业的改造升级。

2. 河北省是食品大省,2004-2006年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率分别为4.4466%、4.7765%、4.7492%,分别为省内行业排序的第5名、第6名、第4名,这个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食品工业在拉动消费和实现整个食品市场的繁荣都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和优势。对于河北省的食品企业,鼓励技术层次提升,积极推动食品业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发展乳制品、粮油、方便食品、饮料酒业,改造提升肉类、调味品、果蔬和水产品加工业。可以向国家级粮油、乳品、饮料酒加工基地和华北地区肉类、果蔬、特色食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发展。

3. 河北省建筑建材行业,具备水泥、玻璃加工、陶瓷等生产传统优势。建筑建材方面的竞争也不能停留在已有规模和基础上,而要鼓励本行业与河北省化工产业的联动,鼓励开发新型化学、节能、环保材料,能够在技术水平的拉动下确保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在全国领先的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化学建材基地建设上发挥长处,重点发展新型水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建筑卫生陶瓷。积极推进建材企业整合重组、联合兼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筑业要以建筑业强省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组织、专业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支持选定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发展。

4. 石油衍生品行业。河北省自身拥有石油工业的传统,而且冀东大油田的发现,为曹妃甸乃至河北省发展石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这样的资源基础下,要重视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石油工业的带动性发展作用。而且随着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全面开展,交通运输、建筑、轻工、纺织、机电等行业为石化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这也为石油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契机。在机遇下要注意节能降耗、治污减排,要改善行业中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产业比重较大的局面,克服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政府可以考虑给予石化企业诸如融资方面的相应优惠政策,在成本、环境、贸易压力下有较好的发展。突出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协调发展;突出石家庄、唐山、沧州和任丘四大石化基地建设;突出培植区域特色化工产业;突出建设地方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同时要强化招商引资和出口,扩大对外开放。

5. 电热工业。由于能源正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电热工业所代表的能源产业的发展就成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推动行业之一,河北省在电热工业上的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河北省应在提升技术水平上加大力度,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电热产品技术和服务水平,可以大力发展电热膜、电热板、电热取暖等产品,太阳能、优质蓄电设备的制造都可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品方向。电热工业在河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该产业的竞争力,并且从实际意义上该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本省的长远发展,并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发展。

6. 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河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主导行业,河北省装备制造行业的总体竞争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从2005-2008年连续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新华网,摘自河北日报)。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等特点,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因此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要把握基础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着力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性能、质量和水平,并从规模上考虑发展产业集群。

7. 第三产业的优势发展。投资数据表明,河北省的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的投资力度都比较大,而且河北省拥有批发业优势传统,交通运输的核心地位也随着运输基础设施的建立逐渐发展,水利环境带来的实际环境改善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容忽视。房地产业在河北省中等城市发展中必将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京津人才发散效应的作用下,河北省的中等城市将成为接受大批人才的地区,人才后续要求对房地产业发展有联带效应。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规范房地产运作使得这个行业成为河北省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力量。

(二)劣势竞争行业的微观发展分析

1. 医药化工行业。虽然河北省在基础能源的竞争力上占据了很强的优势,但是医药产业竞争力并不如“十一五”规划的那样凸现出来,其竞争力的排名说明了虽然河北省具备医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优势,但不具备现实发展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河北省医药行业在省内优势明显,一向扶持力度较大,但产值占有率2004-2006年分别为3.2257%、3.5413%、3.3768%,主营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2004-2006年分别为2.9446%、3.4839%、3.2795%,相对占有率还相对较差,与其他行业产值占有率相比,并不具备很强的实力。因此在医药这个技术集中、国内外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河北省在生物产业规模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仅占全省总产值的1.2%左右。制药企业要巩固和强化原料药优势,改善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的劣势,提高加工深度,努力在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2. 通信行业。本项目的研究发现通信行业在河北省的竞争力较弱,这与河北省所处的区位相关。北京的通信类行业优势较强,人才聚集,中关村地带企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因此河北省在通信行业上的竞争力是比较差的。对于通信产业河北省应在自身具备优势的一部分企业中,通过与北京、天津的通信产业的衔接,构筑京―津―冀产业带,避免浪费,力求优势互补。

3. 物流和旅游产业。物流产业作为和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前景不容忽视。由于河北省是资源大省、能源大省、制造大省,而且环京津的位势决定了河北省发展物流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能源、能源衍生品、制造、第三产业中的服务类企业的运作流程中,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挖掘物流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服务本省的基础上大力为北京、天津的各项产业提供后方支持和保障。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其行业带动作用也很强,在提高旅游业产值的贡献率和完善旅游产品服务的质量基础上,要通过旅游业带动一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达到带动效益、带动就业、带动河北省的整体形象提升的目标。

三、主导优势产业的宏观发展政策分析

(一)巩固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河北省要为圈内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圈中经济增长链上培育自身的价值。在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冀产业圈中,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向“三、二、一”的发展模式,天津市和河北省仍需大力发展相应的优势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本项目详尽分析了河北省行业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竞争力,河北省在能源方面、工业制造方面的优势恰恰能够有力的为北京经济发展作出支撑和保证,承接产业转移,这符合产业链结构的合理性。要有主张的接受京津的产业辐射,并培植自身产业的隆起“点”,形成经济“高地”,以使整个“面”上的经济得到加快发展。比如以曹妃甸示范区作为河北省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先行区,带动河北重化工业升级转型,实现河北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钢铁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承接京津的重工业的转移,并以此反作用于京津的发展建设。

(二)强化优势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分析

1. 提高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河北省主导产业多数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植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度高,投资大,资金不足往往是培植工作的难点,也是需要采取措施的重点,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资金问题可以说是培植主导产业的首要条件。要进一步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推动主导产业的超常发展。财政支持是对主导产业中规模较大、产品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等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税收支持,是对主导产业中新建扩建的新科技企业实行的优惠税收政策。信贷支持,是充分利用信贷倾斜和优惠政策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调整投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投入。带动民间资本进入传统产业改造领域,促进产业升级和民间投资双赢。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是河北省优势传统产业,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必须通过传统产业改造,继续引进新的动力。

2.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设立主导产业的行业标准,以保证必要的经济效益。政府应从立法角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和健全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对主导产业的重点产品、产量设立最低标准,以保证必要的规模,防止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要避免和防止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问题。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将一部分国有存量资产转移出来,向主导产业中的优势企业集中。以产品为龙头,或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控股公司,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同时鼓励中小企业走“小而联”的发展道路,实行低成本扩张,把企业做大做强。

3. 科技带动产业的发展。河北省技术进步对产业的支撑能力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与经济发展不适应。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73家企业有研发投入,200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88%。而同期的“河北百强企业”中仅59家企业有研发经费,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的仅有24家,河北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面小而且投入强度低。河北省GDP位次居全国第6位,财政收入第9位,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R&D经费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却分别居全国的第11位、13位、15位、14位和15位,低于辽宁、山东、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这显然与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不相称。促进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发展的技术型产业应放在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意把握三个关键环节:第一,吸引人才。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培植做好所急需的各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工作,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第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办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对新技术的跟踪和新产品开发,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同省内外研究开发机构的技术协作,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接受能力和开发能力。

4. 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河北省已经形成一批有规模的集群产业如安国药业集群、高阳纺织业集群、隆尧方便食品产业集群、丰南城区钢铁产业群、平乡自行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邢台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等。在已有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上为了达到减少成本支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差异化、促进新企业的形成、推动创新等目标,河北省在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都可以考虑发展产业集群,以享有形成集群的成本低、物流集中、技术外溢效应、规模优势等有利方面。

5. 把培植主导产业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在目前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居民消费占到了50%左右,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上升。一个属于主导产业的产品必须适应居民的消费需要才能具有其作为主导产业的生命力,也可以说,主导产业能否培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产品能否得到城乡居民的“消费认可”来体现。因此,培植主导产业,不能为培植而培植,不但要与居民的消费结构相一致,还必须考虑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必须把培植主导产业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主导产业才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消费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伯棠,郑展,张向东.产业发展态势比较与做强主导产业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4).

[2]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郭会斌,郑国娟,郑展.我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对策研究[N].河北日报(理论版),2007-05-05.

[5]刘克利,彭水军.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3,(3).

[6]徐力行,华淑青.关于产业创新协同战略框架的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7]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Study on Comparison Countermeasures of Hebei Leading Industry Competition Power

Zheng Zhan1, Zhang Xiangdong3

(1. Industry and Business Sc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篇(6)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全市深入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多项工业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在衡水市31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中,能带来高产出份额、高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高就业的支柱行业不多。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依据衡水市“三经普”数据对2013年衡水市规模工业进行了分析,就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行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以期为衡水市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及制定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策略依据。

 

一、主成分分析的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果

 

主成分分析法是统计学上常用的一种方便、快捷、准确的量化评价功能的新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选取反映各行业效益的指标时,从实际出发,力求完善、全面、客观地反映行业的效益状况,指标选取如下:(1)工业增加值率(%);(2)产品销售率(%);(3)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5)工业资金利税率(%);(6)总资产贡献率(%)。这6项指标对反映各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计算简洁、实用性强、易于操作。为了使主成分更加有效,要求样本个数(即行业个数)要远远大于指标个数,但考虑到指标数据采集的方便性,选取了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具体数据依据衡水市“三经普”结果,所选行业目录如下:

 

1.农副食品加工业

 

2.食品制造业

 

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4.纺织业

 

5.纺织服装、服饰业

 

6.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9.医药制造业

 

1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3.金属制品业

 

14.通用设备制造业

 

15.专用设备制造业

 

16.汽车制造业

 

1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应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的数据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将数据标准化,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由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这6项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说明这6项指标反映的经济信息有很大的重叠。通过计算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及累积贡献率(见表2)可以观察到前三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2.638%(≥80%),符合主成分分析法的原则,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三个主成分来代表原来7项指标,而且这三个主成分是互不相关的,所以设Y1、Y2、Y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主成分。

 

求出前三个特征值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即主成分系数),可以得到前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即:

 

Y1=0.165Z1-0.23Z2+0.479Z3+0.356Z4+0.535Z5+0.527Z6

 

Y2=0.827Z1-0.369Z2+0.136Z3+0.04Z4-0.302Z5-0.265Z6

 

Y3=0.273Z1+0.8Z2+0.061Z3+0.52Z4-0.038Z5-0.105Z6

 

式中:Zi(i=1,2,……,6)是7个指标经标准化变换得到的标准化指标。从以上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Y1在Z3、Z5和Z6上的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反映了各行业的资金运用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它代表了各行业运营能力;第二主成分Y2在Z1上的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反映了行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它代表了各行业的发展能力;第三个主成分Y3在Z2和Z4上的系数比较大,反映了行业的产出和销售情况,因此可视为各行业的产销能力。运用spss19.0软件中得出的因子得分乘以该主成分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分别计算出三个主成分得分,将三个主成分得分分别乘以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并求和,从而得到综合得分,即综合得分:

 

score=Y1*59.48%+Y2*21.86%+Y3*18.66%

 

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经济效益得分和位次(见表3)。由于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各行业平均得分为0。若某行业得分大于0,则表示该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反之,经济效益水平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平均水平之下。

 

由表3显示,有6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从综合得分大小排序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得分较高,位次居前,综合效益较好。这些结果是综合各指标信息得到的,它与每个指标下的结果有可能不完全一致,用综合指标反映和概括了工业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情况。

 

根据各主成分得分情况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第一主成分Y1得分最高,反映出该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运营能力最强;第二主成分Y2得分为负数,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其发展能力弱;第三主成分Y3得分虽为正,但数值不高,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产销能力也有待提高。

 

医药制造业三个主成分得分均为正且相差不大,说明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相比来说,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能力最强、产销能力稍弱,有待进一步提高;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第一主成分Y1得分也较高,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运营能力也较好,第三主成分Y3得分为正并且高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行业的得分,说明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产销能力较强,但是第二主成分Y2得分也为负数,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聚类分析及结果

 

聚类分析法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本或指标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利用统计量将样本或指标进行归类。本文采用组内联接法,通过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得分的数据,对所有参与评价的各工业行业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大体分为四类,分类情况见表3,聚类图见图1。

 

三、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比较分析

 

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由图1和表3可以看出,可以发现各行业的聚类结果与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排名情况是一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前三位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三个大行业归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第4位到第9位的六个大行业归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第10位到第18位的九个大行业归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第19位的一个大行业归为一类。

 

归为第一类的三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行业)经济效益最好,这三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行业)总体运营在衡水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两个大行业的发展能力指标较弱,需要其在以后发展中进一步提高其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大行业的产销能力指标稍弱,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且三个行业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衡水市支柱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望发展成衡水的支柱行业,若各行业能够把握住现有的优势,则经济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前文在对衡水市支柱行业进行分析时,综合排名比较靠前的行业均处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中,且属于衡水市支柱行业的金属制品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较低,反映出衡水市很多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虽然规模大、数量多,但投资回报率欠佳。.

 

四、总结

 

篇(7)

    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存在差异,有的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有的行业增长缓慢,还有的行业则处于衰退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接近10%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工业行业)对经济的推动,这些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达到20%甚至30%。高增长行业的有无、多寡和增长情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增长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工业整体与分行业增长情况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计算了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从图一可以看到,工业增长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波动较大,虽然1978~1990年间,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GDP0.7个百分点,但1981~1984年以及1990年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从1995年、1996年以来工业的增长速度才变得比较稳定。1978~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6%,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5%,高于GDP近2个百分点。

    图1:1979-2005年工业的增长速度

    中国工业整体上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工业行业的推动。计算各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应使用全口径的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数据,但是工业行业的统计口径并非全部工业企业,在1998年之前(不包括1998年)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进行过三次调整,获得工业分行业的可比价格数据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分1993~1998年、1999~2005年两个时间段,利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或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数据,近似地对各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进行计算,并忽略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客观的方面来看,时间段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1993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而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各行业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和1990年可比价格的工业总产值计算出工业各行业各年的价格指数,根据计算得到的价格指数与工业各行业的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计算出工业各行业1990年可比价格的工业增加值,再根据1990年可比价格增加值数据计算出工业各行业在某时间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工业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到,1993~1997年间增长最快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1%;其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1998~2005年间增长最快的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6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20%。

    表1:1993-1997年及1998-2005年工业各行业年均增长率

    二、高增长行业的特征

    我国工业高增长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增长行业的转变

    与1993~1997年相比,1998~2005年的工业高增长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8~2005年间,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10%,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多在20%以上;而1993~1997年间,许多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下,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略高于10%。二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993~1997年,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虽然高于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二者差距不大。1998~2005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近5个百分点。与1993~1997年相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而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退出了高增长行业之列。

    (二)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和制约作用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说来,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维度对高增长行业进行划分。由于目前国内的投入产出表每五年公布一回,最近的两份投入产出表分别是1997年和2002年的,而行业增长率数据是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两个时间段,用1993~1997年的增长率数据近似地衡量1997年前后的行业增长情况,为了更接近2002年的增长情况,重新计算了2000~2005年的行业增长率。2000~2005年以及1993~1997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图二、图三所示。

    图2:2000-2005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图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从图二、图三中可以看到,无论是1993~1997年还是2000~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较大。与1993~1997年相比,2000~2005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高增长行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有所提高。这些特征变化表现出我国带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向装备工业、重化工业转型的趋势,并且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力在提高。

    (三)高增长行业"成群"增长的特征

    我国的高增长行业表现出"成群"增长的特征。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1998年以来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医药、金属冶炼加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仪器仪表、煤气生产、邮电通信、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部门。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二类是带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的高速增长明显带动了我国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重新"重工业化"的特征。重化产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材料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等;加工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等行业。第三类是能够体现我国资源禀赋或者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包括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RCA指数显示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动力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推动与改善人民生活有关的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促进了与出口有关产业的高速增长。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影响产业增长速度从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计算,1990年我国人均GDP为392美元,2001年达到1021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595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录机等千元级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费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推动力。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0%,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由于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素质较高而且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而"中国制造"能够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重化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但顺应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趋势,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长。1998~2006年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2%,机械和运输设备(包括办公和通信设备、汽车产品等)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而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业恰恰是我国高增长的产业领域之一,机械和运输设备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第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投资力度加大也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原材料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所带动的。生活资料、加工工业以及住宅产业的增长带动了对矿产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上涨较快。从图四可以看到,2001年以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工业的价格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采掘、原材料的价格提升带动对钢铁、冶金、建材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迅速推动这些产业的产能扩张和增加值的提高。

    图4:1991-2005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

    四、工业高增长行业的影响

    工业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两方面因素。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1993~1997年和1998~2003年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91%和66.32%(见表2)。从具体的产业来看,1993~1997年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行业有15个,这些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61%;1998~2005年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行业增加到16个,由于这一时期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通用机械设备制造等经济规模较大的行业成为高增长行业,而且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高增长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19%。

    表2:高增长工业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

    (二)高增长行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化是行业增长速度差异的结果,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见表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从3.91%提高到7.41%。1998~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从1998年的10.01%提高到16.00%。

    表3: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五、从高增长行业的国际比较看"重工业化道路"之争

    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即"重新重工业化"的现象,1999~2005年,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构成中的比重从61%上升到69%。围绕我国需要不需要经过重化工业阶段或者说是否可以跳过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进行了讨论。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认为,由于发展重化工业会引起土地不足、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水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不是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制造业。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发展重化工业是满足国内需求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阳。

    在此,通过国际比较从各国高增长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表4可以看到,虽然美国、日本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制造业增长率大多数时期低于服务业增长速度,但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美国在1980~1985年、1990~2003年间的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服务业,日本在1980~1990年、1995~2000年间的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服务业,而韩国自1970年以来的制造业年均增速均快于服务业。以往一些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般要慢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虽然美国、日本早已实现工业化并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韩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但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并未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相反,在某些时间段内,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呈现出比服务业以及GDP增速要高许多的增长速度。

篇(8)

江苏省制造业对整个省内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上市公司是企业中财务制度较为透明、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部分。企业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乃至企业价值等均有重大影响,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行为的规范以及企业价值的提高。在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中,企业资本结构影响着公司经营决策、价值分析和公司治理效率等。因此,研究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资本结构评价指标

资本结构特征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有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用资产负债率这一标来反映;二是负债的期限结构,用流动负债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三是长期偿债能力保证程度,用所有者权益比率这一指标来反映。

二、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近年来经济总量一直较快速度增长, 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处于第二位。江苏省上市公司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借助资本市场的融投资功能,不断拓展企业运营规模,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资本运作取得新的进展。1993年7月,无锡太极实业作为江苏省首家上市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标志着我省开始借助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此,全省上市公司逐年增多。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共有161家,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1.总体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总体分析

表3-1 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描述性统计量

由表3-1可见,5年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均值约为49.35%。较低的资产负债率表明:一方面,企业财务成本较低,财务灵活性较高,对于投资行为的态度比较慎重,经营较为稳健或者经营利润好致使现金流充足,资金周转速度快而不需较多借款;另一方面,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企业过于谨慎,经营非常保守,对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利用杠杆效应相对较弱。江苏制造业上市公司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也反映出上市公司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说明进一步举债的潜力很强。公司流动负债率持续较高,均值约为91.85%,最高流动负债率达到100%,流动负债水平偏高,流动债务的风险无疑是很大的。流动负债率指标反映了企业依赖短期债权人的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对短期负债资金的依赖性越强,企业偿债压力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如果流动负债过高,非常容易造成还款紧张、资金短缺、盈利降低直至无法还钱的恶性循环。对于非金融类企业,流动债务占总债务比率,一般的安全标准是75%左右。而该样本公司中流动负债率明显高于一般意义上75%的安全线,因此,在制造业企业中上市公司的财务压力可见一斑,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净现金流量不足,企业要使用过多的短期债务来保证正常的运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比率呈上升趋势,均值达到50.56%,所有者权益比率在50%左右较为合理。所有者权益比率越大,负债比率就越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从偿债能力方面分析,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中由投资人投资所形成的资产越多,债权人的利益也越有保障;从企业控制方面分析,该比率过高,必然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所有者不能充分利用债务的杠杆作用,因此所有者权益比率也应适度。

2.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行业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江苏制造业按证监会分类分为九个行业,现逐一进行分行业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其统计口径依然为2008~2012年。

⑴食品、饮料业:资产负债率呈现下降到上升的趋势,均值约为51.01%。食品、饮料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产负债率不高可能因为企业过于谨慎,经营非常保守。

⑵纺织业:资产负债率较低,均值约为36.22%,大幅低于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同期总指标;流动负债率均值约为93.19%。

⑶木材、家具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均值约为61.92%;流动负债率仍然偏高,所有者权益比率呈上升趋势。

⑷石油化工业: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均值约为50.48%,流动负债率也有小幅下降,均值仍有87%;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呈相反的上升趋势,企业逐步扩大对自有资金的投入。

⑸电子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均值约为43%,2012年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4.91%,与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总指标相比略为偏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大;流动负债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呈现流动负债率水平偏高的现象。

⑹金属、非金属业:资产负债率发展较为平稳,均值约为53.33%,高于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同期总指标;流动负债率有小幅上升,均值约为92.57%,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对短期负债资金的依赖性较强;所有者权益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企业扩大对资本的投入。

⑺机械、设备、仪器业:资产负债率呈现下降趋势,均值约为51.06%,流动负债率略有小幅下降,但仍然偏高,;所有者权益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⑻医药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均值约为26.67%,同期相比在整个江苏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中是最低的;流动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均值约为93.98%;所有者权益比率在整个制造业中最高。

⑼其他行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均值约为44.14%,2006~2007年其他行业只有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起增加了江苏爱康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爱康2010~2012年资产负债率分别是63.93%、60.54%、50.13%,虽有下降趋势,但相比其他制造业上市公司还是可以的,而苏州禾盛2008~2012年资产负债率由67.84%下降到19.71%,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其他行业的负债结构仍然不合理,流动负债率高达100%;所有者权益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在江苏省制造业九个行业中,食品饮料业、木材业、石油化工业各项指标处于整个制造业的上游;而纺织业和医药业各项指标处在整个制造业的下游。每个行业的流动负债率都偏高,这与我国较差的商业银行管理能力是有关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成为公司解决资金短缺的最直接方式, 很多公司甚至短贷长用,这样就造成了流动负债偏高的现象。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靠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从而推动江苏经济的全面发展。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也更应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三、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通过上述对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的分析,最后对优化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负债结构

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0年平均流动负债率高达91%,其中,其他行业的流动负债率最高,均值约为99.71%;石油、化学、塑料业的流动负债率最低,均值约为87.65%,明显高于一般的安全标准75%。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无论从各行业还是整个江苏制造业都偏低,可适当通过借款、应付货款等方式提高资产负债率。

2.强化债券市场建设,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0年流动负债率高达91%,企业的风险无疑是很大的流动负债过高,非常容易造成还款紧张、资金短缺、盈利降低直至无法还钱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解决该问题,丰富债券品种,放松债券利率的限制,债券期限可以适当缩短,同时参考国外经验,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及加强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

3.注重公司的行业特征

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和所有者权益比率三项指标都可见,行业间的指标差异较为显著。因此,上市公司在做资本结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其处行业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自身因素的差异使其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4.改善所有者权益比率

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0年所有者权益比率呈上升趋势,均值约为50.56%。其中,医药业所有者权益比率最高,均值约为73.33%,木材、家具业所有者权益比率最低,均值约为38.08%,行业间差异显著。所有者权益比率较低的企业可通过融资、发行股票、债券等渠道,使企业迅速筹集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负支出,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得企业财务杠杆利益等等;但企业运用得不好,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参考文献

[1]李盛林.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J].财会通讯,2009(5):33-34.

[2]王琳.资本结构特征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5-28.

[3]祝映兰.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基本特征的考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32-35.

篇(9)

引言

国务院国发〔2010〕32号文件已明确提出了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此也有重点阐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发挥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区域的比较优势,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培育若干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进集聚区建设,应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竞争能力强的产业,进而打造成特色产业集群。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区域间低水平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由此导致集群效应的发挥依然不足。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显示,已有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数字说明了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的一般考察。更进一步,如何测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怎样?比较优势水平如何?是否形成了集群效应?不同行业间有何差异?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和深入研讨。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对其内涵特征、存在问题以及政策建议方面的定性探讨,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进行定量测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进行评估的文献还较少。鉴于此,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从空间集聚、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进而对集群效应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对策。

理论模型

按照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8)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因此产业集群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特征,即产业集聚特征、产业关联特征和竞争优势特征。根据上述概念、内涵和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见图1),模型被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空间集聚维度、市场关联维度和比较优势维度,对应产业集群的三个特征,并按照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其划分为八个区域。

区域Ⅰ靠近三个维度的最低点,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低;区域Ⅱ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较高,但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低;区域Ⅲ表现为产业的竞争能力较高,但集聚能力和关联能力较低;区域Ⅳ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和竞争能力较高,但关联能力较低;区域Ⅴ表现为产业的关联能力较高,但集聚能力和竞争能力较低;区域Ⅵ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和关联能力较高,但竞争能力较低;区域Ⅶ表现为产业的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高,但集聚能力较低;区域Ⅷ靠近三个维度的最高点,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高。

以上区域代表了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这八个区域可归纳为三个等级:等级1:即“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区域Ⅷ,表示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高,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集群效应;等级2:即“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区域Ⅵ,表示产业具有较高的集聚能力和关联能力,但尚未形成较高的竞争能力,集群效应不明显;等级3:即“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除区域Ⅷ和区域Ⅵ的其他区域,表示产业的集聚能力或关联能力较低,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通过对“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的描述,已从理论上界定了评估产业集群效应的区域,但要在实际操作中定量化、直接精确的衡量产业在模型中的位置,需要对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一)维度一:产业集聚维度

目前,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行业集中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也称H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刘斯敖,2008),但不同的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区位熵方法反映的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行业集中度方法反映的是行业的市场集中状况,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反映的是在不存在企业规模和区域差异情况下的地理集中程度,EG指数方法则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未考虑规模差异的缺陷。鉴于研究的需要,本文选择EG指数方法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

EG指数方法实际上是对空间基尼系数的改进,由艾利森和格莱赛(Ellison and Glaeser,1997)最早提出,假定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则EG指数计算公式为:

(1)

(2)

(3)

其中,rEG是产业的地理集中指数,xi表示i地区总规模(总产值或从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G是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si表示i地区某产业规模(产值或从业人数)占该产业在全国总规模(产值或从业人数)的比重,H是产业的赫芬达尔系数,X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产值或从业人数),Xj代表第j个企业的规模。

从式(1)可知,EG指数计算需使用企业层面数据来计算赫芬达尔系数,但目前无法从现有公开数据中得到每个行业所包含的企业的详细数据,也就无法直接使用该方法。鉴于此,本文对EG指数做如下修正:假设对于区域i,产业j中的所有企业规模都相同,即从业人员数量相同。则修正后的EG指数可表示为:

(4)

式(4)中,si和xi的含义与式(1)和式(2)相同,lj表示某区域j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该区域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

(二)维度二:市场关联维度

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关联性,经典的方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等测度指标(刘起运等,2011)。

影响力系数Fj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常用来分析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即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用公式表示为:

(j=1,2,…n) (5)

式(5)中,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Ei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最终单位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常用来分析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即其他部门对该部门的推动作用。用公式表示为:

(i= 1,2,…n) (6)

式(6)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 行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大于或小于1,则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波及效果系数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综合在一起的指标,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得到产业关联度的直观结果。其公式为:

(7)

式(7)中,Fj表示影响力系数,Ei表示感应度系数。波及效果系数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体关联程度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三)维度三:比较优势维度

评价比较优势的指标主要有比较资本产出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两种(大卫·李嘉图,1962)。比较资本产出率衡量的是一个区域某产业的资本运作效率相对于该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8)

式(8)中,Pij是i地区j产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Kij是i地区j产业的资产总额。Pi是i地区的总产值,Ki是i地区资产总额。比较资本产出率大于或小于1,分别表示该产业的资本运作效率大于或小于该地区的平均水平。

比较劳动生产率衡量的是一个区域某产业的单位劳动生产能力相对于该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9)

式(9)中,Pij和Pi的含义同式(6),Lij是i地区j产业的从业人数,Li是i地区的从业人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或小于1,分别表示该产业的单位劳动生产能力大于或小于该地区的平均水平。

综上,比较资本产出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区域某产业在资本或劳动的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将这两个指标相乘,即可得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率,即一个区域某产业同另一产业相比较所拥有的整体优势。公式为:

(10)

式(10)中,是i地区j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是i地区j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目前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明确的统计分类标准,比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目前中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无法精准的划归于某一特定行业,而是散见于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分属于其中的某一小类,称这些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部门(李金华,2011)。包括: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合金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

本文选取2010年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和企业数量来计算产业集聚系数,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由于2010年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尚未公布,本文以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作为参考),2010年各行业各地区的总产值和资产总额计算比较资本产出率,各行业各地区的总产值和从业人数计算比较劳动生产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二) 产业集聚度分析

依据EG指数公式可以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集聚系数,艾利森和格莱赛将EG指数指标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2,表示该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没有集聚现象;第二区间为0.020.05,表示该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按照这一标准,进一步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EG指数进行分类排序(见表1)。

如表1所示,14个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中,EG指数大于0.05的行业有9个,说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集聚程度总体上是较高的。其中新兴信息产业的依托行业电子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电子元器件的EG指数分别为0.2140、0.1724、0.1587,排在前三位,集聚现象尤为明显;EG指数在0.02-0.05之间的行业有3个,分别为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和汽车制造,这三个行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的EG指数分别为0.0181和0.0077,基本不存在集聚现象,尤其是医药制造业的EG指数极低,可见该行业在我国的布局极为分散。从行业特性和国外经验来看,医药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但计算结果却与之相悖,这是由于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品,而以仿制药品居多,低层次的仿制生产导致了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难以实现有效集聚。

(三)市场关联性分析

比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集聚程度后,有必要进一步对其市场关联性进行剖析,借此从侧面反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中国之所以将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等七个行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原因是基于对这些产业带动作用的期望。

通过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计算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及波及效果系数(见表2),进而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影响力和感应度都较强的依托部门,比如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合金制造、汽车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这些部门属于敏感波及型部门,一方面其产品主要用做中间使用,感应度系数较大,其他行业对这些部门产出的依赖性较大;另一方面这些部门也需要较大的中间投入,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部门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类是影响力较大而感应度较小的依托部门,比如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这些部门属于影响波及型部门,对其他部门诱发作用较大,影响和带动能力较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具有主导行业的特性,当这些部门快速发展时,能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这些部门的感应程度较低,其产品主要作为消费资料或最终产品使用,若增大该部门的投资、消费或出口量,就会起到刺激生产的作用。

第三类是影响力较小而感应度较大的部门,比如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该部门属于感应波及型部门,主要是为其他部门提供中间消耗产品或服务,对其他部门的支撑作用较大,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

第四类是影响力和感应度都较小的依托部门,比如医药制造业,该部门属于独立型部门,本身既不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也不易因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受到影响,但却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因素。

从波及效果系数来看,波及效果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合金制造、汽车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关联性。波及效果系数小于1的行业有医药制造、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这些行业的市场关联性较差。

更进一步,借助《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可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前、后向关联关系,确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最为密切相关的关联部门(见表3)。国家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亦应重点扶持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前、后向关联产业,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四)比较优势分析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了解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政策,实现差别化发展。

通过比较资本产出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率的公式,计算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在不同方面的比较优势(见表4),并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资本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的依托行业,包括: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合金制造、汽车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这类依托行业在资本运作效率、单位劳动产出两个方面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第二类是资本产出率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依托行业,包括: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和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这类依托行业主要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投入,而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而且投资回报周期一般较长,投资效果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得到完全体现,是发展相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和主攻方向。

第三类是资本产出率较高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依托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这类依托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相对较少。这类依托行业亟须转变其发展方式,加大对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发展相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第四类是资本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依托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这类依托行业在资本运作效率、单位劳动产出两个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比较劣势行业。

从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来看,综合经济效率大于1的行业有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合金制造、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这些行业的具有相对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综合经济效率小于1的行业有医药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这些行业的综合比较优势相对较弱。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是合成材料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和电子计算机制造这四个行业的集聚度系数、波及效果系数和综合经济效率都很高,处在“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的区域Ⅰ,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集群效应。

二是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具有较高的集聚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但综合经济效率较低,处在“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的区域Ⅵ,集群效应尚不明显。

三是其他行业的集聚度系数或波及效果系数较低,处在“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区域Ⅷ和区域Ⅵ以外的其他区域,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二) 政策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衍生或吸引更多与之相关联的产业聚集并带动它们一起发展,从而形成集群效应。因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工业化进程选择那些具有增长趋势和带动效应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进行重点培育,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地区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二是合理部署,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行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是与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行业。关联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延伸产业链的长度,形成集群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合理部署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加强产业关联配套,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使关联行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竞争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应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对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2012-07-20

3.九三学社中央.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3)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7

5.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

6.Ellision 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24-06

一、引言

制造业是工业化的直接推动力和贡献者,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本国(地区)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山东省作为具有中国制造业典型发展特征的省份,其制造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以工业为主导的山东省,其制造业在山东省工业化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山东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省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5293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其中制造业占比高达875%。然而,单纯的统计数据只能片面地反映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山东制造业在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如生产效率低下、产业结构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客观、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山东制造业的发展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科学客观的转型升级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先进制造业进行了深入研究,Sohal等认为制造业先进程度取决于制造技术的革新,而制造业技术是竞争与合作的结果,企业与同行企业相互竞争,与供应商博弈,与政府合作都能够在竞争与合作的同时提升自身制造技术[1];Gouvea Costa等认为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是由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的特点和竞争决定的[2];李廉水认为制造业需要通过提升经济创造、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保护来实现协调发展[3];王玉珍认为先进制造业是以新兴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着力发展产业附加值高的行业,是利用较少的资源创造较高的产值、积极与第三产业衔接的新型工业[4];李慧认为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主要在产业结构、制造技术、管理能力、制造模式方面存在区别[5];龚唯平等认为制造业发展程度可从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市场网络化、经济创造能力四个方面来衡量[6];郭巍等认为影响制造业先进性的要素有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管理、先进制造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个方面,其中社会效益核心要素的提出最具创新性[7];黄烨菁认为先进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先进制造模式、先进生产制造组织方式、制造与服务功能关联模式等方面[8]。已有的先进制造业理论研究成果,有的操作性不强,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有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造成评价结果不全面且不具有针对性。因而,构建一套适用山东制造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用意义。

二、山东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

在遵循系统性、客观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指导性五大原则下,构建山东省制造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山东省制造业评价研究

本文采用《山东统计年鉴2013》中山东省制造业统计数据为指标评价原始数据,利用SPSS19.0中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7―2011)》,中国制造业包括31个行业大类:农副食品加工业(A1),食品制造业(A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A3),烟草制品业(A4),纺织业(A5),纺织服装、服饰业(A6),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A7),木材加工及木 竹、藤、棕、草制品业(A8),家具制造业(A9),造纸及纸制品业(A1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A11),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A1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A1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A14),医药制造业(A15),化学纤维制造业(A1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A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A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A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A20),金属制品业(A21),通用设备制造业(A22),专用设备制造业(A23),汽车制造业(A2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A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A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A27),仪器仪表制造业(A28),其他制造业(A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A30),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A31)。由于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数据的缺失,因此本文不予评价。

(一)经济效益分析

对经济效益初始成分矩阵进行标准正交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见表2。其中第一个因子F1的高载荷指标是X12、X14、X15、X16,将其命名为规模因子;第二个因子F2的高载荷指标是X11、X13,将其命名为效率因子。

通过回归方法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子得分表达式为:

(二)制造技术分析

对制造技术初始成分矩阵进行标准正交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见表3。其中第一个因子

F3的高载荷指标是X21、X22、X23、X26、X27,将其命名为研发因子;第二个因子F4的高载荷指标是X24、X25,将其命名为专利因子。

(三)管理模式分析

对管理模式初始成分矩阵进行标准正交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见表4。其中第一个因子

F5的高载荷指标是X31、X32、X33、X35,将其命名为财务因子;第二个因子F6的高载荷指标是X34、X36,将其命名为经营效率因子。

通过回归方法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子得分表达式为:

(四)发展模式分析

对发展模式初始成分矩阵进行标准正交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见表5。其中第一个因子F7的高载荷指标是X41、X42、X43,将其命名为工业“三废”排放因子;第二个因子F8的高载荷指标是X44、X45,将其命名为能耗因子。

通过回归方法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子得分表达式为:

(五)综合能力评价

通过回归方法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此我们能够得到因子得分表达式:

式中,Mi是由得分分数组成的矩阵。

(六)评价结果

由上述计算得到的山东省制造业评价结果,见表6。

经济效益方面,从得分情况看,化工、农副产品、纺织、非金属、通用设备、有色冶金、电器、橡胶和塑料等行业经济效益处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化工、农副产品、纺织业经济效益尤为突出。汽车、电子通讯、医药、石油、服装、食品等行业经济效益处于制造业中等水平。皮革羽毛制品、印刷、化学纤维、交通运输、烟草等行业经济效益处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制造业经济效益最差。从各项因子得分情况看,规模效率因子中化工、农副食品、纺织行业位列前三,规模水平较高,印刷、仪器仪表、废弃资源回收、化学纤维规模水平较差。效率因子呈现单极化特征,其他制造业的效率水平极低,废弃资源回收、仪器仪表、木材加工等行业效率处于领先水平。

制造技术方面,从得分情况看,电子通讯、医药、烟草、电器、仪表仪器等行业制造技术水平处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上,其各行业之间的差距较小。化工、通用专用设备、造纸、橡胶塑料等行业制造技术处于中等水平。农副产品、木材、家具、服装、废弃资源回收等行业制造技术处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下,其中服装和废弃资源回收的制造技术水平最低。从各项因子得分情况看,研发因子的单项排名与综合排名基本相符,电子通讯、医药、烟草等行业研发水平处于行业前三,家具、木材、废弃资源回收研发水平处于行业垫底。专利因子呈现单极化趋势,其他制造业远远超越其他行业专利水平。

管理模式方面,从得分情况看,烟草行业拥有远超其他行业的管理模式效率,医药、饮料、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行业管理模式水平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电器、化学纤维、汽车、食品、金属制品等行业管理模式处于制造业中等水平。农副产品、纺织、石油加工、皮革羽毛制品、黑色冶金、木材等行业管理模式水平处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下,其中木材行业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从各项因子排名情况看,财务因子的单项排名呈现单极化特征,烟草行业财务管理水平远超其他行业,石油加工、黑色冶金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垫底。经营因子分布较为平均,铁路船舶航天设备、烟草、汽车经营较好,其他制造业、木材、废弃资源回收行业经营水平较差。

发展模式方面,从得分情况看,烟草、仪器仪表、电子通讯、科教娱乐用品、铁路船舶航天制造等行业发展模式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各行业差距较小。纺织、饮料、食品、金属非金属制品、石油加工等行业发展模式处于制造业中等水平。化工、造纸、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化学纤维等行业发展模式处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下,其中黑色冶金、化学纤维行业发展模式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从各项因子得分情况看,工业“三废”因子的单项排名呈现单极化趋势,化学纤维行业 “三废”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有色冶金、造纸行业次之,表明这三个行业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能耗因子也呈现单极化特征,黑色冶金、化工行业远低于其他行业水平,表明这两个行业对资源消耗较为严重。

从综合得分来看,烟草、化工、医药、电器、电子通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处于山东制造业前列,且烟草制品业远超其他行业。汽车、金属非金属制品、橡胶塑料、铁路船舶航天设备、饮料等行业处于山东制造业中等水平。印刷、石油加工、造纸、废气资源回收、黑色冶金、化学纤维等行业处于山东制造业较低水平,其中化学纤维行业综合评价倒数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发达程度高的电子通讯、电器、医药、烟草行业基本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发达程度低的印刷、石油加工、造纸、废气资源回收、黑色冶金、化学纤维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主导行业来看,山东制造业中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在评价体系中综合得分不高,因此从长远来讲,这些行业需要转型升级。

(七)基于山东制造业评价的聚类分析

本文聚类分析使用系统聚类中的最远距离法,量度标准选取欧氏距离平方,根据山东制造业单项综合评价数据结果对山东省制造业进行聚类分析,分类情况及得分见表7、8。

从各分类行业来看,Ⅰ类行业的烟草制品业属国家垄断行业,一系列特殊原因使其最发达。Ⅱ类行业基本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大部分行业处于新兴行业崛起阶段,其发达程度较高。Ⅲ类行业基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基本是山东传统制造业主导行业,发达程度处于一般水平。Ⅳ类行业占制造业行业的47%,发达程度较差,其中轻工业行业占比较大,还包括石油行业。Ⅴ类行业中的有色冶金、造纸、黑色冶金、化学纤维四个传统的山东制造业支柱行业其发达水平令人堪忧。

四、转型升级对策

(一)整体转型升级对策

加强区域优势的发挥。山东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地处黄河下游,北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南临长三角经济发展区,东临韩、日发达国家。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承接产业的能力,目前中国正值大力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时期,山东凭借区域优势可以顺利承接制造业转移。同时,韩、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山东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物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模式多元化。山东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以内源型品牌带动发展,以青岛家电制造业为例,其以海尔、海信等知名品牌的发展来带动周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山东应促进产业集群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引入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外来品牌带动周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外核心技术。山东制造业整体处于落后阶段,先进的核心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国外发达制造业国家手中,山东制造业应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山东制造业应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外核心技术,在引进核心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将核心技术吃透,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进,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发展。

建立产业发展指导规划,大力培养新兴制造业产业。政府要制定细化的产业发展指导规划,为制造业的发展指引方向。产业发展指导规划有利于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计划,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方向。山东新兴制造业目前处于规模小、程度低的阶段,但新兴制造业拥有高技术、低污染、高产值等优点,是未来山东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考虑山东的区域优势,新兴制造业应主要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发展。

(二)各分类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Ⅰ类行业要着重提升经济效益。首先,以提升行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来提升产品的产出率,要着重培养熟练劳动力,制定减少熟练劳动力流失的工薪制度。其次,降低烟草原料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劳务成本,以控制企业的总成本。最后,引进先进生产制造设备来提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升产品的产出率。

Ⅱ类行业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经济效益、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四项指标基本都处于制造业中上水平,需要加大以上四项指标的投入力度。在经济效益方面,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以此拉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制造技术方面,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在管理模式方面,学习国外发达制造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模式,注重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发展模式方面,新兴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高新产业,发挥自然要素禀赋。

Ⅲ类行业整体发达程度一般,经济效益单项较为突出,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发展模式三个单项指标处于制造业中等水平。在制造技术方面,要加大工业技术引进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加强对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在管理模式方面,引进精益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企业生产的各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加强营销投入力度,打造明星品牌。

Ⅳ类行业涉及制造业中的轻工业,整体发达程度差,四个单项评价指标都处于制造业的中下水平,需要加大经济效益、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发展模式投入。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多生产制造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在制造技术方面,加强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将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在管理模式方面,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一切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制造都要服务于市场;在发展模式方面,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Ⅴ类行业涉及山东传统制造业支柱性产业,整体发达程度较差,发展模式明显严重落后,其他三单项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需要加大以上四个单项的投入。在发展模式方面,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制造和净化技术用于生产制造,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企业污染和能耗。

[参考文献]

[1] A S Sohal, J Sarros, R Schroder, et al. Adoption Framework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6,44(24):52255426.

[2] S E Gouvea Costa, E Pinheiro Lima.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dop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8,20(1):7496.

[3] 李廉水.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7688.

[4] 王玉珍.浅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与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5):36.

[5] 李慧.对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4):5260.

[6] 龚唯平,薛白,董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J].产经评论,2010(2):3442.

[7] 郭巍,林汉川,付子墨.我国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125129.

[8] 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J].学术月刊,2010(7):8793.

[9] 山东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A Study of Upgrade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of Shandong

Manufacturing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HUANG Changsheng, ZHANG Xuyu

篇(11)

中图分类号:F427;17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3-0124-04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有效考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中观视角和基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一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进行综合和总结,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关于产业技术能力评价方法,史清琪等(2000)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李元(2002)基于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竞争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常玉等(2003)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进行分析与评价;陈权宝等(2005)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吴雷等(2009)采用改进的DEA评价模型,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设计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不足。如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评价指标盲目追求全面,缺乏对不同时期产业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而使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降低。所以建立一套客观、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是进行评价工作的目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发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制定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安徽制造业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大多处于劣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选取安徽制造业行业为样本,根据2004-2009年安徽省企业创新调查、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科技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比较了样本行业创新能力的相对强弱,以此来分析增强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

二、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对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因子得分对样本的创新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1.变量及样本的选取

本文根据2004-2009年安徽省企业创新调查的数据,最初设定了20个观测变量,这些变量从创新费用支出结构、创新费用来源、创新研发主体、创新产品销售和自主品牌拥有等方面反映了该阶段企业创新的最主要特征。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变量进行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剔除在旋转因子矩阵中每个因子载荷都很小的变量。最后选取了18个变量:企业资金占创新费用来源比重(X1)、金融机构贷款占创新费用来源比重(X2)、有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X3)、产品创新本企业自主研发企业比重(X4)、工艺创新本企业自主研发企业比重()(5)、产品创新原始创新企业比重(x6)、产品创新集成创新企业比重(X7)、工艺创新原始创新企业比重(x8)、工艺创新集成创新企业比重(X9)、国内新企业数比重(X10)、企业新企业数比重(x11)、国内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12)、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13)、拥有自主品牌企业比重(X14)、申请专利企业比重(X15)、注册商标企业比重(X16)、技术秘密内部保护企业比重(X17)和开展内部R&D企业比重(X18)。本文依据安徽省统计年鉴选取制造业的29个子行业作为样本。

2.因子分析

通过对18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得出KMO值为0.730,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渐进卡方统计量的值为786.305,相应的sig.值为0.000,两者均说明选取的18个变量包含的信息有显著重叠现象,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18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绝大多数在90%以上,说明公因子保留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提取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法,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准则来确定因子的个数。由表1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有4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这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96%,符合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经验准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4个。4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2.205%、15.028%、12.18%和9.383%,用于下文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为了便于解释每个因子的含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这里选取方差最大化旋转方法。根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3、x6、x7、)(8、)(9、X10、Xll、X15、X17和X18在因子1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980、0.892、0.903、0.924、0.926、0.942、0.936、0.9(16和0.987,根据变量的含义,用载荷最大的X18为因子1命名,即R&D投入能力;因子2主要包含变量x1、x2、X12和x13的信息,因子载荷分别为-0.880、0.896、0.765和-0.665,将因子2命名为创新费用融资与创新产品销售能力;X4与X5在因子3上的载荷为0.901和0.936,将因子3命名为自主研发能力;因子4主要包含X14与X16的信息,载荷为0.690与0.806,将因子4命名为形成创新品牌能力。

3.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以及对公因子的解释,构造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如表2。

三、样本创新能力评价

表3给出了4个因子在每个样本中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并且给出了各自的排序信息,样本得分是经过标准化的(均值为零,标准差1),得分为正(负)表示创新能力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下),综合得分向量的计算是用因子在样本中的得分矩阵乘以因子方差贡献率向量再除以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

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强弱,特别是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从因子得分结构看,由于具有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优势,仪器仪表、烟草、通信设备、石油、医药、专用设备等行业R&D投入能力较强;由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相对优势,化学纤维、有色金属、造纸、专用设备、交通运输等行业创新费用融资与创新产品销售能力较强;由于自行或合作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达到工艺创新等的相对优势,文教、仪器仪表、通信设备、饮料、化学纤维等行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由于研究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相对优势,农副食品、饮料、家具、食品、化学原

料、医药等行业形成创新品牌能力较强。综合结果表明: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传统制造业、高污染低技术产品行业等技术创新能力弱。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影响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应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内部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其创新的根本保证,外部影响因素则为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干创新咨源和创新管理能力;外部影响因素由法律环境、人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竞争与技术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资本环境等方面组成。对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除本文已纳入指标体系的之外,还应当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技术创新环境等指标。但由于内、外部影响因素不便于用数据描述,或者在旋转因子矩阵中的每个因子载荷都很小,没有纳入本文的评价体系,这成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2.政策建议

加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所需重点研发试验设施、检测设施、关键工程软件的购置,提高企业研发装备水平。结合企业研发能力整合,组织实施并扶持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立足现有科技资源,加强整合,采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机制,建设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以重点企业为核心,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实验基地,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支持。

重视创新成果的产出形式。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创新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协调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创新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制造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应选择不同的创新成果形式,牢牢把握市场规律,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

参考文献:

常玉。卢尚丰,刘显东.2003.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1):296-299.

陈权宝,聂锐.2005.基于GPCA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