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8: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68-06

一、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头人,理事长的胜任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良好胜任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长期集中于组织本身,近年来才开始有研究关注合作社管理人员问题。例如,孙计东(2009)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学习[1],计慧(2009)提出了人才是发展合作社的关键[2],杨灿君(2010)对合作社不同种类的组织者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合作社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鞠立瑜等(2012)对合作社社长的内部社会资源进行了分析[4]。对于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也有所涉及。例如,刘文凯、胡同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制定了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共15项特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模型[5]。霍丽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归纳出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民主参与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导向、创新能力、成就导向、培养人才和个人表率等12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头人培训的建议[6]。郝松伟(201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协调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完备、学习力、政策认知、责任感、敬业精神、民主精神、奉献精神、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等14条合作社带头人胜任力要素[7]。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仍有较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探索:(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的社会资源以及管理者的创业精神等要素较少考虑;(2)模型的构建主要依靠文献回顾和访谈等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因素,这些较多特征因素的提取相对主观,且内部多有相关性,这样就比较影响特征因素的区分,进而影响制定措施的效率;(3)对理事长胜任力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难以清晰地分辨特征因素之间的差别与重要性。因此,有效识别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因素及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进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甄别、培养和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度量

人类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最远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对“好的战士”进行描述的“胜任轮廓图”(Competency Profiling)[8]。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则被认为是现代最早的胜任力研究,他通过对不同工作进行研究,寻找出对工人动作或体力产生的相应要求,而这种要求则被认为是胜任力的要求。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以“胜任力”为指标来克服传统人才甄选方法出现的人才与岗位和组织目标不匹配的问题,这被认为是最早对胜任力进行的系统研究[9]。1976年,McClelland《工作胜任力评测指南》的出版,标志着胜任力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实践工作,并对胜任力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并构建了多个胜任力模型。Spencer等人通过多年对胜任力的研究,提出了五个通用胜任力模型,其中,企业家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六个方面的特征:成就、思维和问题解决、个人成熟、影响力、指导和控制、体贴他人[10]。在此之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逐渐朝着特定领域的专用模型发展。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胜任力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们利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多个特殊行业或者特殊层级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既有一般企业管理者的特征[11],也有基于合作社特殊性形成的特征。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对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进行确定。笔者共选择了12位专家进行测试,其中,长期致力于合作社研究的学者、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社业务分管领导以及任职5年以上的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的理事长各4名。这12名专家被要求写出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最重要的15种胜任力特征因素,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搜集并反馈信息,通过4次交流,最终确定12项较为统一的因素。

确定的12项特征因素分别为:领导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特质、人际特征、职业需求、管理技能、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在这些特征因素中,前10项都是作为一般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较为综合的能力(杨湘怡,2007)[12],这些能力是对管理者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细化区分,其中也包含了同社员的联系。外部社会资本作为对外部社会资源的资本化认识,是衡量合作社理事长在该方面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冒险、创业、合作、执着、学习以及诚信等方面。对反映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的12个指标,每一个下面设置2~5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胜任特征变量的得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质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组织,既具有互经济组织的特点,又是一种需要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经济主体。因此,合作社绩效需要统筹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方面进行度量。在经济绩效方面,主要采用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两个指标来衡量;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采用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两个指标来测量。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绩效进行度量。本文将反映合作社绩效的四个指标分别设置3个具体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的方式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绩效变量的得分。在得到结果后,将四个指标的得分加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总分低于9为第一层级,总分为9为第二层级,总分为10为第三层级,以此类推,直至总分15为第八层级。

(三)计量模型选择

由于衡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四类指标“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都是分层级的有序变量(变量定义详见表2),它们与胜任力特征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回归进行估计。因此,本文采用Ordinal Probit Regression(有序概率回归)估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设回归方程为:

Yi=βXi+μi (i=1,2,・・・,n)(1)

(1)式中,Y为因变量,在本文中是衡量合作社绩效四个指标的层级;X是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集合;β为估计的参数向量;μ是随机误差项。Y作为一种分类层级,无法直接观测,且无法认为两个层级间的距离相等,但Y会落在m个序列当中的某一组。当Yi属于第j组时,则:

αj-1

(2)式中,α为常数的集合,α1=-∞,αm=+∞且α1

定义Zij,如果Yi落在第j组,则Zij=1;否则Zij=0。

P(Zij=1)=Φ(αj-βXi)-Φ(αj-1-βXi)(3)

对(3)式进行最大似然值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即可求得参数的估计值。

(四)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笔者2013年对参加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举办的三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的学员现场调查获得的。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78.5%。问卷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6,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三、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基本情况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二种类的胜任力特征因素都受到了合作社理事长的普遍认可,每一种因素的得分值和满分的比值都是在3.5以上,也就是说,合作社理事长普遍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出于“比较重要”的水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因子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12个因素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了一定的关联。如果直接依据这些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分析解释,容易造成结论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些特征因素进行进一步提取。

通过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判断这些特征因素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检验,KMO值为0.928;Bartlett球体检验的值为1 223.712,其P值小于0.001。这两项都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12个特征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特征存在四个公共因子,并且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363%,这表示它们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原始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为理解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采用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负载尽量向着坐标轴靠近,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子对12个特征因素中的9个因素都有较高负载(除了沟通能力、外部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而这9个因素是一般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对该公共因子,将其命名为“通用管理胜任力”X1。第二公共因子只对沟通能力有较高负载,沟通能力本身也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因子分析的结果说明该公共因子与其他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度为0,因此该公共因子应当认为是合作社理事长与社员进行内部沟通时,相对于与其他管理者――员工沟通,需求不同的能力,将其命名为“特殊沟通能力”X2。第三公共因子只有对企业家精神因素具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企业家精神”X3。第四公共因子只对外部社会资本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外部社会资本”X4。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新生成的特征因素不仅方差解释度高(78%),而且相互之间两两正交,没有相关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与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关系

篇(2)

1.1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1.3 我国现阶段的所呈现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单位产量较低

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人们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断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断进行厂房建设,对场地造成了缩减。这些类似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滞后。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2.3 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

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4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篇(3)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低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形势下,受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以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用电市场呈现发展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态势,该电网公司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市场经营压力。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战略的逐步推进实施,国网公司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管理要求向县公司全面延伸覆盖。该地区近年来也加强了县公司的上划工作。截至目前,该地区共有43个县域供电公司,县域用电市场已成为该地区用电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近14个月县公司全社会用电量占该电网公司的比例基本在60%左右。因此,加强县域用电市场分析能够辅助电网企业经营决策层在当前用电市场疲弱态势下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和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各项因素,挖掘盈利潜力,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进程,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对下一步工作做出正确决策。为了更好地掌握县域用电市场的特点,并对未来用电发展进行有效的预判,本文结合多维尺度分析法和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体系,开展该地区43个县域供电公司用电市场分析研究,分析县域用电市场变化趋势,辅助该电网公司制定有效措施应对当前用电疲软态势,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2 县域公司用电市场现状概述

该电力有限公司肩负着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首都北京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使命。营业区域包括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廊坊5市,43个县(区、市),面积10.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77万人。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14个月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43个县公司全社会用电量占社会用电量比例在60%左右,而且县公司用户数占全部用户数据的比例达到74%以上,可见县公司用电市场具有用户数量多、用电分布广、中小企业用户集中等特点。

当前该地区县域公司用电市场整体上呈现两类不同的变化特征:以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为主的区域,过去由于高耗能行业粗放式发展,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大幅放缓,用电量大幅下滑;京津周边及沿海地区,受国家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的利好,不断涌现以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聚集区,用电量稳定增长。

随着该地区用电市场增速的进一步放缓,迫切需要深层次、细粒度地了解该地区用电市场变化情况,传统粗放式的分析模式不能深层次、更细粒度分析用电市场变化,从而无法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无法满足企业经营辅助决策的需要。为能准确分析该地区县域用电市场变化趋势,精确把握该地区县域公司用电市场变化特征,利用MDS建立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体系,并基于此开展县域公司用电市场聚类分析研究。

3 基于MDS的县域公司用电市场聚类分析研究

3.1 基于MDS的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体系

传统的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将用电市场以全社会用电总计为根节点,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各行业类型之间具有相应的从属关系,共分为99个行业类型。

一般的用电市场特征分析,是针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用电4大行业类型进行分析,由于对象不超过10类,分析结果往往针对性不足。为深入开展用电市场的行业细分研究,通过应用多维尺度分析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构建多维统计分析视图。通过行业用电体量、行业类型的产业归属、行业用电特征、行业产值特征4个维度构建行业用电市场细分的指标分析体系,对99个行业类型进行整合重组。如图2所示:

多维尺度分析法(MDS)是分析各行业用电市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多维变量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以将不同行业用电市场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对各行业之间的总体联系进行深入观察。

应用MDS开展行业用电市场聚类,确定出13类用电及行业特征不同的分类,分类结果见表1:

在此基础上,以2015年1~7月的用电数据为基础,确定出不同分类的用电情况如下:

3.2 基于行业用电市场聚类模型的县域公司聚类分析

在用电市场行业细分的基础上,构建数据聚类分析模型,对43个县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相应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模型通过应用Clementine12.0进行建模,综合比对:K-均值聚类、两步聚类、异常聚类、Kohonen聚类4种聚类分析法的基础上,最终选择聚类效果较理想的两步聚类法。数据分析模型如图5所示:

3.3 聚类结果分析

在用电市场行业细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据聚类分析模型,对43个县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相应的聚类结果,结果如下:

第一类:高耗能行业集中分布,用电体量整体较大,第二产业用电下滑明显的县级供电单位,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遵化市供电公司、国网迁安市供电公司、国网迁西市供电公司、国网卢龙县供电分公司等11家单位。

第二类: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型产业聚集,第三产业用电增长速度较快的县级供电单位,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唐山市曹妃甸区供电公司、国网电力有限公司张北县供电分公司等9家单位。

第三类: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用电增幅明显的县级供电单位,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电力有限公司怀来县供电分公司、国网玉田县供电公司等9家单位。

第四类: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增长明显的县级供电公司,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三河市供电有限公司、国网香河县供电有限公司等7家

单位。

第五类:全社会用电量下降明显的地区,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电力有限公司怀安县供电分公司、国网电力有限公司青龙县供电分公司等7家单位。

4 县域公司聚类分析启示及地区用电市场发展应对措施建议

通过开展县域公司用电市场聚类分析及用电市场特征研究,总结该地区县域用电市场未来的变化特征

如下:

第一,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以高耗能、矿采选业为主导的地区用电需求将持续低迷。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的调整阵痛将无法避免,短期内将增加这些行业的下行压力;唐山迁西县、遵化市、迁安市受当地企业整合的影响,用电量将持续下降。

第二,京津冀产业转移带动该地区对接区域城乡用电稳步增长。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不断落实,该地区迎来了区域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先天的环京津地缘优势,受京津冀一体化辐射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特别是以廊坊为代表的北三县,其人口已突破70万,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另外,固安、大城、香河、三河等地随着北京服务业的疏解,大量人口也涌向该地区,人口的爆发增长促进了居民用电量的高速增长。

第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新型产业用电将步入高速增长期。从该地区各地市“十二五”规划及各地市“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情况,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总体基调,可以预计,未来该地区将继续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将步入高速增长期。例如,廊坊的电子信息产业吸引了华为、富士康、京东方、微软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齐聚廊坊。张家口张北县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2015年8月,《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规划(2015~2020年)》正式

获批。

第四,发展新型农业成为带动地区第一产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张家口怀来等地区的特色食品加工业、承德丰宁等地区的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水平居河北省前列,农业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各类农业园区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两市第一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6.09%、16.34%。

针对上述发展趋势,提出若干该地区用电市场发展应对措施建议:

第一,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市场。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重点关注新兴产业用户,提前了解新兴产业用户特性。

第二,深化用电市场分析。开展重点企业信息调查,建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库,对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施标签化管理,形成常态化的市场调查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趋势,利用多种途径保持与企业的顺畅交流。充分发挥电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社会责任,为重点企业提供节能增效解决方案,做到互利互赢。

篇(4)

1.集中土地,典型引路。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土地相对集中是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对分散于各个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对一些地块进行合理流转。调整或者流转土地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从山东省寿光县、陕西省华县等设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来看,他们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过程中,都有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的过程,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

2.政策鼓励,强力推动。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在设施农业种植、销售全过程中的服务意识,以合理优化配置菜区土地资源为总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综合效益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销售市场信息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农民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信息化。尤其是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强化服务措施,整合科技支撑力量,搞好各类技能,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品质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的影响。规模设施农业,起点较高,群众往往有些风险顾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环境,是启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寿光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规模设施农业典型,首先在于发展之初采取了行政推促的办法,扩大了蔬菜规模;其次是找准了发展的切入点,连续成功举办世界蔬菜博览会,这无疑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陕西华县从2005年开始由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蔬菜产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使设施蔬菜面积和加工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设施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作支撑,规模设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才能实现优质丰产高效之目的,政府应积极主导技术服务,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形成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类型很多,单就设施蔬菜而言,就有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温室则温室,宜大棚则大棚。日光温室虽然在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国外现代化温室相比较,但其造价低廉,且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类型之一。日光温室可作春早熟栽培,也可作秋延后栽培,还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但建造成本越高,而且盲目上马未必就能产出预期效益。因此,我们在发展规模日光温室产业时,应在注意采光好、保温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棚投资。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一般冬季不能生产喜温果菜类,建造成本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价不同,也因不同覆盖层数和利用季节有所差异。

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有很多风险和障碍,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问题需要注意:

1.加强设施建设,规避气象灾害。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中国的很多地区在冬季都曾遭遇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导致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通过灾后调查得知,这些设施多数比较简陋或者结构不够合理。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笔者认为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2.加强科技培训,规避病虫危害。随着城市的扩展,传统的菜区正呈现慢慢消失和萎缩的趋势,所以不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均远离城市,农民新型种植经验不足,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起初聘有技术人员,种植尚可成功,技术人员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篇(5)

(黑山县芳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锦州 121300 )

[摘 要]辽宁是蔬菜大省,全省人均蔬菜占有量400多公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近些年,辽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蔬菜产

业。本文主要阐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条件以及介绍辽宁蔬菜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规划。

[关键词]蔬菜 设施蔬菜 发展规划

1.引言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

问题。近年来,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渐形成以设施生产为主

要特征的蔬菜生产发展,在种植业乃至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提高,辽宁已成

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蔬菜生产大省,其中日光温室生产在全国位居领先地

位。

2.生产现状

2.1 生产总量

2010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53.6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764.3万吨,

蔬菜总产值555.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42.69万亩,总产量2675万吨,

总产值434.77亿元。设施蔬菜分别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67.

2%、71.06%和78.3%。

辽宁发展日光温室生产始于1985年,截止目前已稳居全国首位。尤其是辽

西北五市(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铁岭)成为全省设施蔬菜最优势区,近年来

发展速度较快。到2010年末,五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7.6万亩、蔬菜总产

量1475.6万吨、蔬菜总产值251.35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业设施生产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各级政府扶持建设

了一批工厂化育苗中心。2009-2010年,辽宁一次性投入蔬菜育苗中心建设补

贴资金7000万元和4500万元,建设蔬菜育苗中心59家和41家,极大地提高了全

省蔬菜育苗的基础能力。其中,铁岭冬生种苗公司采用连体日光温室,设计育苗

能力为2.01万平方米,年供应种苗能力3.5万亩。据全省41家蔬菜育苗企业统

计,育苗中心设计面积达到66.7万平方米,季节性繁育种苗能力34343万株,全

年繁育能力83792万株,可以供应生产35.425万亩。

2.2 供销形势与市场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蔬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通过发展设施生产农

民增收效果显著。蔬菜生产的增收作用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主

体为蔬菜生产。目前,辽宁每年内消费1100万吨,2700万吨需要外销。国内销售

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等省(直辖市),反季蔬菜主要销往南方,包括

深圳与香港等地。外销主要销往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及欧洲国家。

2.3 政策与科技支撑

2002年始,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设施蔬菜促进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措施高

度重视,至2010年末,共投入资金27.75亿元,奠定了辽宁758.2万亩的设施农业

基础。其中,仅2010年,全省省级财政给予14亿元的政策支持,同时在水、电、路

等方面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必将促进全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科技条件方面,全

省农业院所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水平较高。省市农业科研院所总数达到

114个,在全国排第四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万多人,农民技术人员1万人。农业

科研成果效益显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5%、利用率达70%,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份额超过55%,为设施农业在辽宁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

支持,奠定了全省设施蔬菜长期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

3.战略意义

3.1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促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升级,如种植业生产已经不是单一的季

节性粮食生产,也不是单一的露地生产,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已经彻

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内涵和发展的概念;二是设施蔬菜发展已经成为种植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三是蔬菜生产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发

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全省以758.2万亩的设施耕地面积,即12.39%的耕地

实现了种植业增加值45%以上的份额。

3.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实现季节平衡生产、满足农产品全年供应的同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

进了农民增收。以2010年生产数字为例,全省蔬菜保护地每亩和亩茬次产出分

别为5806.3公斤和2806公斤;亩产值分别为6294.6元和3042.7元,其中,日光温

室蔬菜产量分别为6747.6公斤和3172.3公斤,亩产值分别为8333.33元和3917.

84元。1亩日光温室相当于2-7亩其它覆盖方式和栽培方式的产出。

3.3 实现避灾生产

干旱是辽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灾害,尤其是辽西北地区灾害发生频率高,

已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设施蔬菜,不仅是发展高效

农业的需要,又是辽宁发展避灾农业的必然选择。设施蔬菜生产是一种最有效

的节水灌溉栽培形式,辽西地区已成为辽宁发展保护地生产的最佳区域。

3.4 设施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就业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辽宁设施农业生产推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设施蔬

菜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建筑材料市场、建筑材料服务、劳务市场,脱水菜厂、纸箱

厂、塑料厂、卷帘机厂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运输、餐饮、农资等第三产

业的发展。同时,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如2010年数据统计,全省设施

蔬菜面积653万亩,消化农村劳动力426万人,为全省劳动力就业提供有力的支

持。计划到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发展到1000万亩,新增162万亩,需要劳动力

652万人,其中新增226万人。

4.发展规划

辽宁蔬菜生产生产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形成了以设施蔬菜为特点,风格

多样,内容特点突出、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对改变全省种植业生产方式与

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4.1 总体思路

蔬菜生产以设施蔬菜为根本,以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依

托,以农产品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优化区域布局和

品种结构,大力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

发展储藏、加工和包装业,实施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提高设施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

量、效益并重型增长转变,使全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种植业设施生产加工基地,推

动全省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4.2 发展目标

巩固提高全省日光温室为主设施蔬菜小区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设施

蔬菜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在发展中实现科技创新。到2015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

要稳定1500万亩,蔬菜总产量65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小区面积发展稳定到

10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

4.3 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辽宁将重点支持辽西北地区以摆脱雨养农业为目标的设施

蔬菜小区,支持沈阳等中部地区规模化发展的设施蔬菜小区,支持大连等南部

地区出口创汇型设施蔬菜小区和辽东地区特色型设施小区。重点做好优化区域

布局、规模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水、电、路节水配套的原则、坚持市场引导、政

府积极扶持,企业、农民自愿发展的原则。

4.4 布局规划

着力构建“五大设施蔬菜优势区”。即辽西地区以摆脱雨养农业为目标的设

施蔬菜优势区、辽东地区特色型设施蔬菜优势区、辽北设施蔬菜适宜区、大连等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山东农村经济现状

据中国统计局统计,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农村人口在中国13亿人口中占了56%。山东总人口9,0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6,435万人,占71%。这个比例已经比往年的比例数字提高了很多,当然这也是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的丰硕成果。但农村的人均收入与城镇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农村打工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农民的人均收入是增加了,但这不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手段,毕竟城市的容量有限,也将趋近饱和。作为拥有中国大部分土地的农村,应当立足于自身资源,积极开发、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市场,积极配合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我国的农村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特色农村。

二、山东农村产业市场开发策略

(一)农牧产品产业市场的开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获利能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国农科院将从七个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2)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控制、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等系统;(3)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山东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4)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5)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和旱作农业示范,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切实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搞好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7)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进出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增强防范和处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等。

2、采用各种销售技巧,提高农业综合获利能力。(1)错季节:季节性差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一是实行设施化种养,使农副产品提前或延后上市;二是通过储藏保鲜,使农副产品拉长销售期,变生产旺季销售为生产淡季销售或消费旺季销售;三是开发适应不同季节的农副产品新品种,实行多品种错季节上市;(2)鲜嫩产品:如今,人们崇尚鲜嫩食品。农产品开发也必须适应这一新变化趋势,发展一些鲜嫩农副产品品种,无疑会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3)低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依靠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来降低成本,实行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来支持价格竞争;(4)高品质: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开发和推广一些名、优、稀、特新品种,以新品种来引导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满足多层次的需求;(5)工艺造型:人们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还要具备一定的观赏功能,如香蕉型的长型小西红柿、飞碟南瓜、黑色花生等,这些工艺化、造型化的农产品前景势必更加广阔。

(二)农村旅游产业市场的开发。农村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依托,由农民参与经营和服务的旅游业态。山东农村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巨大。积极开展农村旅游,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欲望,又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由于山东的农村旅游尚处于开发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二是未认真分析当地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三是设施简陋,缺乏人性化设计和管理。针对上述制约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摆脱束缚,求得更好的发展:

1、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目前,山东农村旅游的开展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科技示范型。通过旅游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如山东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集蔬菜科研、生产、开发、观摩、培训、会展、旅游为一体,已建成“三园三区五中心”,即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农业博士创业园、外商投资园;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现代化设施试验示范区;智能化信息管理中心、蔬菜高新技术培训中心、展示交流中心、现代化生物工程种苗中心和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中心。二是农业观光型。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和森林公园等,如山东临沂盛能农牧观光园,目前已构成了特色农牧观光园、现代化乳品生产区、观光休闲区三个景区,建成了天然牧场、鸵鸟和梅花鹿养殖场、百鸟园、百花园等十二个代表性的景点。三是生态农业型。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休闲体验,如日照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树造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四是农村民俗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的“农家乐”形式为主。

2、合理规划当地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因此,如何塑造旅游品牌和形象并向消费者充分、有效地传播,成为旅游企业的当务之急。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和资源规划整合。方法是通过对客源地市场状况、历史文化、民俗、资源状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为品牌定位做准备。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所在,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定位方法提炼出特定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定位。最后要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将旅游地的主题传播出去,实现品牌传播。品牌传播要借助各种公关活动,典型的形式包括新闻稿、新闻会、招待会、名人到场、产品参观等。再者要注重口碑传播,口碑是大多数出游者获得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良好的口碑对任何旅游品牌都尤为重要。

3、便利性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鲜明的道路指引。通往乡村旅游点的平坦之路是农村旅游通往成功的引入道路,道路的好坏是旅游者对旅游点的第一印象,同样影响着旅游者的心情。便利、鲜明的道路既能将旅游者顺利的引入,更能方便他们的出行,不至于使得他们因为道路的泥泞而影响了休闲情趣。其次,必须有安全的停车住宿环境。安全的住宿环境是游者出行的第一保障,以便于旅游者的安心休息,养足精神,进而次日可以进行更多项目的消费。最后,要求景点员工能够热情服务。给旅游者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就要求提高接待人员的素质,尽量给予出行者温馨服务,让他们找到回家的感觉,消除疲劳,提高重游率。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从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在山东农村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我国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同时也说明农村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要积极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现由物质需求型农业向文化消费型农业的转变。如何发展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既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为城乡统筹发展开拓更大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任务。

在新的条件下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包括农业实现更大的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构架。例如,文化产业中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正在成为时尚,而更多的门类也正在和农业进行交融,这一点将会在中国农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2、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以美国为例,农业历来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农业的内涵及形态也随之变化,其多功能性日益显现,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众多的产业体系,如以农业园艺、农村景点为主进行观赏、旅游、休闲和教育的农业文化产业体系,使得农业这个基础产业不再仅仅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三、结束语

山东农村产业应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下形成产业体系,再反过来作用于农业,使其加速市场化,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势发展,形成产业与微观主体、产业与宏观经济之间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对农村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开堂,陈昌福.农村文化建设刍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2期.

篇(7)

目前,冬季韭菜、芹菜等多年生叶菜和果菜类、瓜类销路较好。据调查,种植冬季韭菜、芹菜的温室已采收2-3茬,每亩温室产值约为10000元,物化成本不到3000元,效益可观。越冬3306座果菜(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已基本进入采收末期,大部分已落秧并种植春提早蔬菜。由于近期甘肃西红柿以每天40-50吨的规模大量进入,西红柿价格降到1-1.5元/公斤,已低于1.9元/ 公斤的成本价。通过了解,全地区已有2万座温室定植了春提早果菜,由于技术措施到位,管理精细,长势良好。定植西红柿的温室超过8000座,预计在3月20日开始上市,4月下旬至5月10日为集中上市期,预计可能会出现短期市场供应过剩,需提前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其它如辣椒、黄瓜、茄子等果菜品种预计没有市场风险。

设施大棚蔬菜滞销原因分析

――种植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按照地委确定的当年建棚、当年产生效益的设想,这30%的温室,由于来不及进行果菜类秋延晚或冬季生产,只能种植一些生菜、油麦菜等耐寒、耐弱光、耐瘠薄类叶菜;同时,受2009年叶菜价格高和市场销售顺畅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一部分不具备深冬生产种植条件的温室继续种植叶菜,希望有个好收成,两方面因素,导致去年叶菜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地区农业部门在去年10月发现这一现象后,劝导菜农控制叶菜面积的过快增长,但一部分菜农考虑到种植习惯和已形成销售渠道等因素,执意要种叶菜,最终导致叶菜种植面积虽大幅增加,但销售价格反而下降了,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短期滞销现象。

――冬季异常气候的影响。去年冬季最低气温达到-18℃(往年为-10℃)、阴霾天气达到40-50天(往年只有10天左右),室外冻土层达到1.2-1.5米(往年为0.8-1米)。反常的低温天气导致部分条件简陋的老旧和管理水平较低的温室蔬菜出现冻害或生长停滞等现象,一些埋设较浅的供水管道被冻坏。

――老旧温室结构不合理。据调查,报道中所提到的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贝希村菜农种植的温室是1998年村集体出资修建的,建设标准较低。因当时建设资金有限,从节约开支出发,建设材料就地取材,干打垒墙体,墙体厚度不够,后屋面的处理不科学,温室保温蓄热能力较差。菜农均为内地来疆承包租赁种植农户。每年除了必要的生产性投入以外,很少对温室进行升级改造,这些温室根本不具备深冬生产条件,只适合于春提早、秋延晚蔬菜生产。

――信息不畅。目前尚未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大中城市蔬菜即时价格信息公布机制,菜农无法了解当前蔬菜市场信息,售菜过程中往往听信于批发商和中间商的信息,卖不到理想的价格。

――市场开拓亟待加强。地区已建成4.2万座温室大棚,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也在探索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但是由于仍然受制于已形成的重生产轻市场思想的束缚,对于产后市场开拓重视还不够,蔬菜生产高峰期产销衔接出现断档,出现部分品种蔬菜销售不顺畅现象。

――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显现。2010年下半年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人成本增长等原因,蔬菜价格一路走高,一些蔬菜价格涨了一倍还多。从11月开始自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措施干预市场,遏制蔬菜价格过快上涨,作为吐鲁番蔬菜的目标市场――乌鲁木齐市出台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管理、设立蔬菜直销点等措施平抑菜价,市场上叶菜和果菜价格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周边省市和自治区范围内设施农业面积增加,蔬菜供应量尤其是叶菜供应量明显增加。

――集中育苗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吐鲁番地区自2008年开始建设工厂化集中育苗中心,已建成31000平方米现代化育苗中心,形成培育4000万株优质蔬菜苗的能力,但只能满足25%的需求,还没有形成合理安排茬口、搭配花色品种、均衡上市的能力。

对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规划布局,正确引导。要在全地区范围内平衡布局,依据各地种植习惯、栽培水平及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确定各片区的生产模式,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在全地区层面上总体控制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向内地市场及国外市场的规模销售能力。

――加强集中育苗水平,控制核心区。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集中育苗中心,控制育苗总规模的25%左右;引导扶持专业化育苗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育苗,控制育苗总规模的40%左右;通过这两部分控制生产的核心区,按总体布局运行,辐射带动农民自育苗15%左右;其余20%为果树、不用育苗的叶菜及多年生作物(韭菜等)。

――提高技术保障,提高品质效益。在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快速发展期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在发展期农民种植经验不足,产品品质不高,产量不高,单位产量的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不足。要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技术支撑。

――培育市场,推进产加销一体化。指定专门的部门,全力培育市场,开发市场,同时有重点的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能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县市及乡镇必须组建销售队伍,政府出台鼓励措施和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销售。

――加强管理,扩大深冬上市规模。从市场分析来看,蔬菜价格以春节期最高,春节后下降,但供应量不足,因为光照决定产量,光照不足又较难解决,当地很难在这一时期大批量供应产品。解决方案是加强管理,增强保温,让当地的秋季延后蔬菜能进一步延后,或由商务部门建立储备蔬菜制度,适当增加贮藏,让大批量的产品在这一时期上市。

篇(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23-06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规划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县域旅游规划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许多市县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试图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经济状况的一大举措。在新开发旅游地的规划中一些特有问题很值得关注,如客源市场分析方法的独特性。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客源市场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投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是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旅游规划中客源市场分析的依据是历史统计资料以及景点的抽样调查报告,但是很多新开发旅游地统计资料空白,根本无从查起,一些小景点也大多处于原始状态,无法进行实地市场调查。单纯的定性分析缺乏可信度,所以在这些地区进行客源市场分析就要另辟蹊径。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在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如何进行。本文以洛川旅游规划中的市场分析为例,运用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研究新开发旅游地的市场定位和预测。

2 研究区域概况

洛川位于陕北南部,是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县,没有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工业,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洛川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的旅游资源中,洛川县拥有7个主类14个亚类,分别占87.5%和45.2%,其中,洛川会议纪念馆、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洛川苹果、蹩鼓、农民画、泥塑、毛麻绣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一定的客源市场。近年来,洛川县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试图从中寻找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始编制洛川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 洛川旅游市场分析

3.1现实旅游市场分析

为获取洛川现实旅游市场方面的信息,规划组于2006年7月20日-30日在洛川会议纪念馆、民俗博物馆以及重要的旅游饭店发放游客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经过统计分析,获得了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见表1)。洛川旅游业受开发时间短、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和旅游形象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客源市场规模小。目前洛川每年可接待旅游者15万人次左右,主要来源于陕西及其周边省区。陕北和关中的游客占洛川现实客源市场的56.3%,陕南和周边各省的游客占23.2%,全国其他省的游客占20.5%,外省游客多是商务和公务之便的顺访者。旅游者单人次消费不高,据调查,每人每天在洛川的消费不足100元。从游客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来看,红色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受旅游者的欢迎。

3.2潜在旅游市场分析

3.2.1潜在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

旅游市场的空间定位,即确定市场合理的空间范围,从“市场是一个场的角度”看,即确定旅游地吸引力的有效区域。根据距离衰减法则,来自距旅游目的地500公里范围内的游客大约占游客总量的80%。因此,以陕西的10个城市和陕西省周边的重要城市银川、太原、郑州、洛阳、庆阳、平凉、临汾、晋城8市为代表,研究潜在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特征。

根据旅游市场学的一般原理和国内外文献,选取10个影响居民出游力的因子来分析潜在市场的出游力。居民潜在出游力主要由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状况等决定。经济要素是影响居民出游力最基本的因素,选取X1-人均GDP、X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反映经济因素。交通方面,由于洛川和周边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交通,选择X5-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和X6-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公里)反映交通差异。以X7-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部)和X8-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户)和来衡量信息通达程度和外向性。另外,X9-非农人口(万人)和X10-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地区出游力。考虑到国家实行统一的节假日制度,各地区差异不大,因此忽略此项。除X5和X9是总量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是相对指标或人均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探讨这18个城市居民出游力差异。

通过对以上指标和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划分洛川潜在客源市场的等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降维,即抽取少于原来指标个数的互不相关的共同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达到既不丢失信息又可以降维的作用。共同因子反映了同类指标的特征,综合解释能力较强。另外,各指标的权重由它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决定,因此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上述18个城市为样本,以10个指标为变量设计原始数据矩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KMO=0.760>0.6,适合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从变量相关矩阵中提取因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2%,也就是说,用这两个因子可以代替原来的10个变量,提取F1和F2作为评价18个城市出游力的公共因子。

F1作为第一主因子,贡献率为43.596%,从表3可以看出,在X1、X2、X3、X4、X7、X8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富裕程度和外向程度。F2作为第二主因子,贡献率为38.276%,在X5、X6、X9、X10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人口和人口流动状况。由表4,公因子的线性组合是:

F1=0.252ZX1+0.309ZX2+0.094ZX3+0.122ZX4

-0.184ZX5-0.100ZX6+0.273ZX7

+0.220ZX8+0.022ZX9-0.121ZX10

由表5可知,在距离洛川500公里的大中城市中,西安、郑州、太原、银川、洛阳的出游力较强,晋城、咸阳、临汾、宝鸡、延安、渭南的出游力一般,铜川、汉中、榆林、平凉、庆阳、商洛、安康的出游力较弱。

3.2.2潜在客源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由于地区经济和个人收入的差异以及旅游者偏好的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分析过程中有必要从多方面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规划组于2006年8月1日-12日在西安、渭南、宝鸡、榆林、延安、银川、庆阳、洛阳、太原9个城市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59份,有效率为94.9%。问卷发放的范围涉及陕西省内外,包括了不同出游力的城市。问卷的内容主要有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 游的意愿、动机、产品偏好和障碍因素等。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和映象

洛川在省外市场的知名度为52.52%。对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映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消费,本项调查采用5项名称量表测定潜在市场的居民对洛川的映象。结果显示,人们对洛川的原生映象存在着地域差异。在陕西周边省,提到洛川,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会议,占57.2%,其次是洛川苹果,占25.6%。而在陕西省内,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苹果,占62.3%,其次是洛川会议,占34.8%。其他选项如黄土地貌、黄土民俗等只占很小的比例。

(2)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方式

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书籍报刊、路过和亲朋介绍,分别占24.7%、20.3%、19.4%和17.3%。网络这种现代媒体在洛川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旅行社也很少将洛川纳入旅游线路,分别占5.8%和1.8%。居民了解洛川的途径存在着地域差异,外省居民知道洛川大多通过书籍阅读,陕北地区居民了解洛川主要是因为路过或者去过,关中地区居民了解洛川的各种途径所占比例较均衡(如图2)。

(3)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和动机

陕北和关中地区因为距洛川较近、交通方便,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强烈,分别占42.1%和44.8%,而洛川对外省居民的旅游吸引力有限,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1%。陕北、关中和外省的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主要动机存在差异。陕北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利用路过和做生意之便;关中和外省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欣赏黄土奇观和体验民俗风情(如图3)。

(4)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参观革命圣地、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参与苹果专项旅游是潜在旅游者所喜爱的洛川旅游项目,这与旅游动机是一致的。不同客源地和不同职业的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存在差异。参观革命圣地受到各个潜在市场旅游者的普遍认同,对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偏好则不一致。外省潜在旅游者希望到洛川能够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陕北潜在旅游者偏好度假和苹果专项旅游,关中地区的潜在旅游者对陕北民俗和苹果专项旅游较感兴趣(如图4)。通过对潜在旅游者的职业与旅游偏好的交叉分析发现,工人对苹果专项旅游和参观革命圣地比较感兴趣,公司职员和学生喜欢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农民喜欢苹果专项旅游和度假类型的旅游产品,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离退休人员则偏好革命圣地、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见表6)。

(5)洛川旅游市场的竞争状况

目前洛川的旅游吸引力远不及陕北其他旅游景点,潜在市场居民去过延安革命旧址、黄帝陵、壶口瀑布等陕北景区的分别占42.7%、41.4%和31.2%,而去过洛川会议旧址和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仅占9.7%和5.3%。但61.6%的人表示,即使陕北有这么多著名旅游景点,他们仍有可能去洛川旅游,说明洛川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6)限制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不了解洛川是妨碍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首要因素,占47.3%;交通不便是阻碍游客到洛川旅游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占35%;缺乏特色旅游项目是阻碍潜在市场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占28.5%。其他阻碍因素如“对洛川的景点不感兴趣”和“去过的地方不想再去”仅占很小的比例。

3.3 洛川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通过对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调查以及潜在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等级和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对洛川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位。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较强,占43%,且到洛川的交通非常方便,应定为核心客源市场。太原、郑州、银川、洛阳、晋城、临汾出游能力较强或者一般,居民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故将其定位为拓展市场;陕南的汉中、商洛、安康因为与洛川距离相对近、旅游资源差异大,也应定为拓展旅游市场。平凉、庆阳等地出游能力弱,且洛川旅游资源与其相似性强,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很有限,因此不作为市场拓展的重点。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机会市场。洛川旅游市场应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重点开发民俗风情、革命圣地、黄土奇观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4 洛川旅游者数量预测

游客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通条件的改善、新景点的开放、促销手段的加强等直接因素以及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间接因素,直接因素的影响易被预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不便、对旅游信息不了解和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如果认为到洛川的游客数量变化是这3个因素的函数,未来随着这3个条件的改善,游客量就会不断增加。“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障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在3个主要阻碍因素中,有的被调查者只受阻于其中1个或2个因素的缺位,也有的受阻于3个因素的缺位,对这3个主要障碍因素的各类选择比例如表7所示。

对某一类障碍因素,通过不断改善,其障碍影响会逐渐消失,客源市场中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唯一阻力因素的潜在游客,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两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2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3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3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因此,如果某一类障碍因素得到完全改善后,年游客量的预测值为:

其中y为游客数量预测值,p为核心市场的潜在旅游者规模,a为核心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q为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规模,b 为拓展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wi为各类选择比例,v为核心市场和拓展市场占全部市场的份额。洛川的核心市场共有城镇居民802.66万人,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43%,即p为345.14万人;拓展市场有城镇居民1107.58万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即q为243.67万人。利用专家打分法,测得核心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a为0.3,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b为0.1。根据距离衰减法则,v的值为0.8。

依据该公式,可估算出在不同的障碍因素得到改善后的游客数量。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仅提高洛川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消除“缺乏特色旅游项目”这个障碍因素,则洛川旅游者的数量估计值为84.3万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大力实施宣传营销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了解洛川旅游信息”这个障碍因素消失后,洛川游客数量的估计值为56.6万人。当其他因素不变,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瓶颈消失后,洛川旅游者数量的预测值为25.9万人。

篇(9)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79-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西城镇居民外出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休闲农业消费市场日渐成型。如何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充分开发广西休闲农业市场、探寻一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是本文探析的重点。

1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首先,参与休闲农业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据悉,2011年广西市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1.8%,达到1942万人。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活跃的贸易氛围必会进一步带动区内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人口多具备休闲农业出游能力,这就形成了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其次,广西外来游客较多,是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重点。据统计,2011年广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75602万人次。庞大的群体及其可观的消费能力是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要点,要重视且须做好。最后,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出行的动力。广西经济腾飞,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大,随着人口的聚集,城市问题日渐突出。这加深着城市居民对生态田园生活的向往,经济实力提高与国家假日制度的完善,使这种向往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另外,以广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为载体开发出的产品吸引力十足,可开发的有农事度假类、渔业畜牧业休闲类、林业休闲类和历史文化民俗类等多种产品,种类较多样,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广西休闲农业虽初具规模,但多为是初级观光采摘园和农家乐,经营规模小、品牌单一,市场开发不充分,挖掘深度不够。这与广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禀赋名不相符。随着市场的科学开发和产品的完善创新,休闲农业将会加速发展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支劲旅。

2目前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单一,针对性不强

目前,广西休闲农业产品主要为两类:以“看”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以“吃”为主的农家乐。用单一雷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是难以持续的。

以“看”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如令广西 “引以为豪”的现代农业园区招牌——八桂田园,园区农业科技建设较成功,也取得一定经济社会效益,但经营状况仍然不理想,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淡旺季分明、游客参与度不高、园区接待设施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难让游客“乐在园中、寓情于园”。以“吃”为主的农家乐。如桂林和巴马地区的农家乐游客较多,但多为外来游客,很难吸引周边城市居民。这些农家乐无非是吃农家饭、睡农家屋,经营特色单一,卫生状况较差,很难让游客在农家“乐”起来。农家乐注重“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产品”,但目前似乎只做到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产品”,离“享”农家乐还有一定距离。

广西休闲农业产品形式的单一,源于市场分析的不足。拿着单一雷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是注定难以持续的。没有详尽的市场分析与细分,就没法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和需求来深度开发挖掘不同的休闲产品。

2.2营销匮乏,覆盖面较小

广西多数休闲农业产品推广主要运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如通过旅行社线路推荐、印发传单、海报或在平面媒体刊登广告等。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主要是周边城镇,游客对当地的情况了解,更倾向于自驾游、群体游等形式,所以传统的营销手段很难奏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上网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解同类产品的特点价格,对传统的营销手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1]。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丰富营销手段,还能提高营销覆盖率。

2.3缺乏人才,体验质量低

休闲农业消费者有其特殊性,要真正吸引并服务他们,关键在于有一支熟知其心理特点和掌握相关服务技能的从业人员队伍。纵观目前广西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多数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人员,非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整体上来看素质偏低[2]。广西旅游业发展早,模式较成熟,服务质量较高,处于产业发展稳步提升阶段。但要认识到,旅游业服务质量高不能代表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同样高。因为广西旅游业的载体资源开发管理较休闲农业成熟,市场分析较休闲农业科学。服务水平问题会让游客产生低质量体验,所以,服务水平问题是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大坎儿”。

2.4忽视售后,重游率不高

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能使旅游者消除不好的感知,而且还可使旅游经营部门及时处理管理中的漏洞,为其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忠诚顾客[1]。很多旅游经营者以为,旅游产品作为无形产品没有售后,这种观点为经营失败埋下了伏笔。广西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很难借此完善自身,更难以培养真正的忠实顾客。许多经营者凭借着资源优势和游客选择面窄的因素来维持经营,这很难让休闲农业健康发展,最终结局无非资源用尽、游客流失、行业烂尾。

3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

3.1细分市场,产品多样化

依据目标市场的游客需求来确定产品开发的内容和方向,是旅游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娱乐旅游产品得以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3]。如可根据年龄差异开发适合不同年龄的休闲农业产品和线路设计,也可根据游客出游形式开发对路的产品等。据调查,青年人群(7~30岁)倾向于新奇、激情与浪漫的旅游产品;中年人(31~50岁)更倾向于具有建设性、温馨性的旅游项目;而老年人(51~70岁)则倾向于修身养性、传统圆满型的旅游产品[4]。根据青年特点,设计一些特色技能型的竞技科普、激情四射的山林体验和浪漫温馨的花海日落等产品。根据中年特点,开发一些成就型农事体验、家庭农园承包和水上娱乐养殖等产品。老年人则追求怀旧与安稳,回到农村遥想当初,在产品设计上要体现出健康养生特色,如农家度假、“上山下乡”时光、康复疗养等产品。

3.2政府公关,营销体系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也发生在区域之间,政府公关和企业营销的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区域和企业的竞争力[5]。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休闲农业市场特殊性,在政府公关基础上,相关主体构建体系化的营销策略是休闲农业市场营销的必需模式。

政府公关下的休闲农业体系化营销策略为:①城乡之间互动营销,如休闲农业进社区、城乡和谐对对帮、星级饭店与“农家乐”接对等。②目的地主题的品牌营销,如打造一村(屯)一品、一镇(乡)一特色、地区休闲农业业态创新等,可推出“广西最美农场(村)”等评选活动。③网络虚拟平台的沟通性营销,所谓沟通性营销即买卖双方之间的回合式营销,可以充分了解市场最新需求,如台湾各农场均开通精美制作的官方网站,清境农场还借助 “清境农场Facebook粉丝团”来了解顾客的最新需求。④舞台社区的节庆营销,如宾阳炮龙节、十万大山旅游节等。⑤横向联合营销,与广西成熟的旅游营销主体横向合作,借助区内特色山水民俗资源和古镇村落资源壮大休闲农业营销载体,如与广西西部旅游联盟和美在广西旅游联盟等合作,共用资源,共享品牌,壮大休闲农业营销力量。

3.3招贤纳士,服务个性化

旅游服务水平是通过从业人员实现,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区内各高校要积极培养休闲农业人才,根据地区特色培养本土人才。对经营企业而言,要致力招贤纳士、不拘一格招人才,还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定技能的培训,结合游客心理特征与群体特征,让其重新整理审视改正旧的接待服务思想,将游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善于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出台休闲农业人才吸引政策,确保企业经营有广阔的人才选择面,这也是发展地区农业和旅游业的动力所在。

3.4售后追踪,顾客忠实化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想赚钱必须彻底改变旧观念,接纳游客售后服务新观念,树立良好口碑,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网站、电话、现场等各种渠道,搜集游客意见及建议;并设立专门的售后追踪服务机构来执行监督,将意见投诉整理之后分别交至总经理、市场部门及产品开发设计部门。高效处理售后意见投诉是休闲农业大产业不断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采纳游客的建议是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管理方式进一步科学的推动力。

4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

基于对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的总结分析,可得出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DSIL模式,如下图:

DSIL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由上图和对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的分析可得,产品多样化是基于市场细分,营销体系化是基于政府公关,服务个性化是基于人才积聚,而顾客忠实化是基于售后追踪服务。这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可应用于宏微观层面的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有关理论方法及实践论证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蕊,等基于旅游心理的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3).

[2]冯健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对策探讨[J].吉林农业,2011(8).

[3]张淑萍郑州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经济师,2009(10).

篇(10)

[中图分类号] S5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34-01

1 耿马县发展咖啡产业独具特色的优势和条件

耿马县地处临沧市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最高海拔3323m;最低海拔450m。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2℃,年积温在6923.5℃。无霜期长达337天,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种植及发展咖啡产业的资源得天独厚。

2 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2.1 咖啡种植历史。耿马县咖啡种植起源于1958年,由孟定国营农场五分场引进种植,后几经发展全县种植最多时达万亩,但由于没有企业收购咖啡鲜果,最终导致失败。直到2007年临沧后谷咖啡公司进入孟定镇和勐简乡开发咖啡产业,2012年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勐永镇和勐撒镇开发咖啡产业,耿马县从而开始了咖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2.2 咖啡基地生产现状。耿马县的咖啡主要种植卡蒂莫7963、T8867、矮卡等优良品种。种植模式有咖啡+玉米、咖啡+豆类、咖啡+坚果、咖啡+橡胶等套种模式,坚持长短结合,实现咖啡生产与粮食生产两不误,解决咖啡投产前群众的收入问题及产业单一问题。截止2014年,全县共建咖啡基地10.8万亩,涉及57个村(生产队)、232个村民小组,2014年咖啡投产面积达3.5万亩,产鲜果2.36万吨 ,实现产值4720万元。

2.3 咖啡产业发展模式。耿马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支撑,农户参与的模式带动了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入了农业龙头企业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临沧后谷咖啡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咖啡产业的发展,目前两家咖啡龙头企业均采取“土地租赁反包、保底价回购”的发展模式。

3 咖啡产业发展机遇

3.1 咖啡消费需求逐年扩大,市场前景看好。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国际咖啡需求依然在增长,而国内市场更是需求旺盛。云南小粒咖啡在世界享有盛名,每年有一半的咖啡都要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家雄说:“目前国内咖啡豆需求每年增长25%,咖啡豆进口量大于出口量”。

3.2 省、市、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咖啡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起无偿向咖啡种植户提供种苗,对咖啡初精加工厂建设给予补助,抓好咖啡基地水源、渠网和管网等配套设施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咖啡产业基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咖啡园公路建设,解决出行问题。

3.3 临沧后谷公司、临沧凌丰公司的引入为耿马县咖啡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临沧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投资1670万元已在孟定镇建成占地105亩、年处理咖啡鲜果2万吨的初加工厂一座。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在勐撒镇建立了咖啡初加工厂一座,并计划2015年在勐简乡、勐永镇在建两座初加工厂,加工厂的建立解决了鲜果的销售问题。有了“后谷咖啡”品牌及营销终端网络的支撑,耿马的咖啡产业一定能得到长足发展。

4 咖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耿马县咖啡良种繁育体系和病虫害防控体系刚起步,栽培技术措施标准难以落实,影响了咖啡初加工生产水平和商品豆质量的提高。

4.2 咖啡基地基础设施不足,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缺少基本的灌溉条件,而近年来冬春干旱不断加重,给咖啡幼苗保活和基地管护增加了困难。

4.3 产业链短,缺乏精深加工企业。耿马县目前只有咖啡鲜果粗加工厂,主要是生产咖啡豆,还没有速溶咖啡加工厂和烘焙厂。经营模式处于原料供应型,深加工开发滞后,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制约了产业发展。

5 耿马县咖啡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服务支撑。要提高咖啡科研、科技服务水平,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在规划主产区构建咖啡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咖啡病虫害防控体系。

5.2 发展深加工业,扶持咖啡精加工企业 。政府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其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并坚持国际化推进咖啡品牌创建。坚持走“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路子,注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5.3 加大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种植是咖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通过各部门要进行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咖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水窖、水池等水利设施。

5.4 建立产业风险分担机制。政府要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监管,要按照农业保险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产业风险的分担机制。

5.5 树立精品意识,着眼长远发展。要让精品意识成为上下共识,不贪图眼前绩效,而谋长远发展,在每一个环节中去规范、去践行这种意识。科学的的规划、精良的产品、不可取代的品牌知名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11)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集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建筑工程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多领域科学技术,满足农作物及动物对环境条件的最佳需求,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周年供应和高效益。规模设施农业是指一定区域内,设施农业有较大面积或较大群体,有一定气势,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1-4]。在广大农村,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是一条可行之道。

1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1.1设施农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人类的生活与设施农业已经密不可分,每天的菜篮子中几乎都有设施农业提供的产品。据统计,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超过250万hm2,每年人均蔬菜消费量的20%是由设施农业提供。从人体营养角度讲,城乡居民对鲜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周年性的。设施农业正是突破了自然气候和季节性制约,实现了农产品周年生产和全年供应。

1.2规模设施农业是集约化产业,便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规模设施农业,有统一规划的棚体结构、道路建设、灌溉管道、用电线路、卷帘设备等,有统一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有统一的产品加工、包装和销售。这些措施对于有效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分散的、零散的设施农业较难实施这些措施。从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看,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逐步标准化、大型化,作业机械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工厂化成为发展的趋势。毋庸置疑,规模化是其必然前提。据介绍,在欧美温室生产中,每个经营者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2 hm2以下已经增加到4 hm2以上。规模设施农业,一般都是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以拱棚和日光温室蔬菜为例,大多经营者一年内可收回建棚时的一次性投资。

2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典型范例

2.1山东省寿光市

2009年,山东省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700元,设施蔬菜收入是其主要来源。寿光市有9.3万hm2耕地面积,蔬菜面积就达5.7万hm2,凡是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已全部建成了温室大棚。目前,全市111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品种认证,20类100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级“绿色证书”,建成有机食品基地3处,寿光已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和山东省十大区域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983年,寿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刚刚起步时,由于未形成规模经济,销售难问题突出,全县种植的400 hm2大白菜,产量3.25万t,有1万t烂掉。寿光市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全国大菜篮子,正是从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规模大,才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来到寿光,参与到寿光设施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2.2陕西省华县

享有“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4张名片美誉的华县,地处陕西东部渭河夹槽地带,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赤水大葱、华州山药等蔬菜早已享有盛名,南沙圣女果、毕家芦笋、地膜洋芋等又创造出华县蔬菜新的品牌。2009年,耕地面积仅有2.7万hm2的华县,蔬菜播种面积就达1.4万hm2,总产量38万t,总产值4亿元,全县蔬菜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1.7%,仅蔬菜一项给全县农民带来的人均纯收入达1 3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8%。目前全县共发展133 hm2以上的设施大拱棚园区3个,67 hm2以上的设施大拱棚园区3个,6.7 hm2以上设施大拱棚园区21个,6.7 hm2以上日光温室园区7个,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态势。华县日光温室主要种植香椿、黄瓜、番茄、圣女果等,其中华县柳枝镇丰良村温室香椿,毕家乡拾村温室黄瓜,瓜坡镇南沙村、毕家乡钟张村的温室圣女果,棚(667m2)均收入都在4.5万元左右。大拱棚主要种植哈密瓜、西瓜、辣椒、莴笋、韭菜、茄子等,华县下庙镇姜田、杨相等村,春季种植哈密瓜,棚均产值6 000余元;夏秋接茬种植辣椒,棚均产值3 000余元,2茬共计收入可达9 000余元。

2.3陕西省蒲城县龙池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龙池乡部分村开始种植小拱棚西瓜。到90年代初期,全乡种植拱棚西瓜仅200 hm2,效益不显著。到1995年,拱棚西瓜、甜瓜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1 000 hm2,棚体也由中小型变为中大型。规模设施的发展,带来了销售市场的外延,经济效益大增。90年代后期,嫁接技术的引进彻底改变了不能重茬种植的历史,品种也从单一的新红宝、金钟冠龙增加了西农8号、绿宝8号、无籽西瓜等多种系列。进入21世纪后,设施大棚产业更趋成熟,形成了埝城村的早熟西瓜、重泉村的佳农西瓜、武家村的无籽西瓜、金星村的哈密瓜和东社、屈家的甜瓜等“一村一品”的规模。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大、中、小果型合理布局的生产格局。龙池乡共有耕地面积4 800 hm2,近年来,每年种植拱棚西瓜、甜瓜面积都达到3 300 hm2以上,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年产值2.8亿元以上,“西部瓜乡”美名远扬。200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在5 000元以上,其中80%的收入来源于设施瓜菜。

2.4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伏蒙村

百良镇伏蒙村是黄河岸边只有1 300人的一个小村,地下水源很深,日光温室灌溉靠拖拉机送水,但全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日益高涨。2006年,该村的日光温室开始规模化发展,2009年,全村共有日光温室386座,设施蔬菜产值达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000元的70%来自于蔬菜,条件并不理想的边远小村成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最好的村之一。

3典型产区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基本经验

3.1集中土地,典型引路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土地相对集中是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对分散于各个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对一些地块进行合理流转。调整或者流转土地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寿光、华县等地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过程中,都有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的过程,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蒲城县龙池乡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时,充分发挥了张俊义、陈文仓、赵战斗等领军人物的典型带头作用,效果非常显著。

3.2政策鼓励,强力推动

规模设施农业,起点较高,群众往往有些风险顾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环境,是启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寿光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规模设施农业典型,首先在于发展之初采取行政推促的办法,扩大了蔬菜规模;其次找准了发展的切入点,连续成功举办的十一届世界蔬菜博览会,这无疑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陕西华县从2005年开始,累计投入了3 000万元资金,用于改造蔬菜产区路、水、电等基础条件,使设施蔬菜面积和加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3.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设施农业类型很多,单就设施蔬菜而言,就有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温室则温室,宜大棚则大棚。日光温室虽然在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国外现代化温室相比较,但其造价低廉,且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类型之一。日光温室可作春早熟栽培,也可作秋延后栽培,还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建造成本为30万~75万元/hm2,但不一定建造成本越高,效益就越好。因此,发展规模日光温室产业时,应在注意采光好、保温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棚投资。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一般冬季不能生产喜温果菜类,建造成本为4.5万~15.0万元/hm2,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价不同,也因不同覆盖层数和利用季节有所差异。

3.4依靠科技,保证高效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优质丰产高效之目的。蒲城县龙池乡由西甜瓜协会牵头制定培训计划,经常聘请省、市、县专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以“壮苗、滴水灌溉、多膜覆盖、配方施肥”四大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全面提高西甜瓜产业的科技含量;以农民夜校为载体,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全乡上下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4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设施建设,规避气象灾害

2008年1月和2009年11月,陕西省多数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通过灾后调查得知,这些设施多数比较简陋或者结构不够合理。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在陕西省,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4.2加强科技培训,规避病虫危害

目前,陕西省的设施蔬菜产区,多为远离城市的新基地,菜农种植经验不足,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自然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起初聘有技术人员,种植尚可成功,技术人员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成功经验来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4.3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规避市场风险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动和制约着设施农业的每一根神经。这只手,可以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于规模设施农业。蒲城县龙池乡通过协会把广大瓜农有效地组织起来,研究分析市场走势,引进推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服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增收。2003年以来,该乡西瓜协会、甜瓜协会、哈密瓜协会及中介服务协会纷纷成立,协会分析全国市场对瓜型、品种、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如北京、天津需求的是京欣系列圆形西瓜,东北、西北城市需要的是大果椭圆形西瓜,成都、重庆喜欢的是黑皮无籽西瓜,上海需要哈密瓜,广东需要的是新红宝西瓜,山西、河南需求中等大小的低价位西瓜等),及时向瓜农提供市场信息,派人参加有关西甜瓜新品种供货会,组织西瓜经纪人通过信件、网络、电话等形式招商,签订销售合同,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瓜农、中介、客商等方面的合理利益,取得了有关各方互惠共赢的满意效果。

5参考文献

[1] 张睿.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