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阶段环境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8: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阶段环境问题

篇(1)

一、辽阳农信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特色经验

第一,狠抓信用“后进村”转化。县委组织部联合成立“信用后进村”金融服务协调小组,信用社主任挂职“后进村”党支部副书记,把“后进村”转化及金融帮扶工作纳入对信用社业务指标进行考核。第二,首创“星级道德信贷工程”。以诚信建设为载体,通过评定“星级文明户”、“星级文明联合体”,以集约化的方式将信誉良好、从事相同生产业态的农户组织起来,给予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农民大额贷款难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第三,推出“专业农户联保协会”。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相同、致富愿望强烈的“专业户”,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扩大贷款授信额度、延长授信周期,走出了一条以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动大额农户联保贷款发放。

二、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容乐观。一是乡镇企业信用状况依然堪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粗放管理、缺乏完善法人治理的阶段,财务报表数据失实,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贷后还款意愿差,贷款存在被客户挪用、到期拖延想办法转贷的现象,银行对此类企业的授信工作难度大,导致不良贷款有抬头趋势。二是农户联保贷款顶冒名贷款尚未根除,此类不良贷款有抬头趋势,诚信意识缺乏。三是乡镇政府提倡主导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乡镇出具资产价格证明、协调银行贷款。(2)县域相关各方协作配合难度大。一是银行间、银政各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银行和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二是司法诉讼难度大,妨碍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社在诉讼中面对的被诉群体范围扩大,不利于工作开展。导致更助长了欠贷户的侥幸心理。(3)相关信用配套机制建设明显滞后。一是缺乏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农村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少,尤其是农业、林业保险的支农保障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险种和覆盖农业生产环节少。二是风险补偿机制无法落实。农业具有弱质性,涉农贷款应给与适当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营业税收减免,而这些难以落实,涉农机构投放顾虑较多。三是农村债务人的财产构成特点不利于司法执行,其土地承包权、农机具、养殖大棚、房屋缺少配套的产权登记、等级评估、流通转让制度和市场,导致执行难。

三、政策建议

(1)统筹规划,系统构建农村信用环境体系。一是多方协作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协调人民银行、银行机构、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共同采集客户信息,丰富信用信息体系和数据库。二是进一步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报纸电台等媒体要向全社会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不立”的观念。三是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经验引入家族信用记录继承制,使失信欠贷者的有所顾忌。(2)多方协作,加强失信处罚机制是关键。一是构建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处罚体系。构建培育以良好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为支撑点的处罚支持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研判力,形成“一行失信、处处受阻”的奖罚联动共享机制,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二是完善司法环境,加大执行力度。必须从法律层面维护金融债权,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不给恶意欠贷者以侥幸心理,强化金融业发展信心。(3)强化激励,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业的弱质性决定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农村贷款具有正外溢性,必要的政策贴息和风险补偿必须落实。但是这种信用风险政府全承担不合适,全由涉农银行承担更不合理,应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缓解农业贷款机构的风险管控压力。为此,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合理的扩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应完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一是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组建贷款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二是以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机制为杠杆,广泛撬动各类民间资本参股担保机构。三是引进大型担保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县域担保联盟,增加对农村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四是创新农村贷款联保制度。结合农村贷款需求日趋多样化的现实,创新和壮大多元化的信用联合体,改进合同条款,堵塞法律漏洞,防范诉讼纠纷。

参 考 文 献

篇(2)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7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步入21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对环境破坏的积累,所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国将环境保护列入了发展战略。任何发展都是依赖于自然大背景的。炉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因此,对清洁燃烧炉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概述

1.1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意义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为解决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满足并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生产生活优化改革。例如,推广风力发电、工厂生产建设利用清洁型材料、化工工厂进行生产工艺革新等。但是保护环境还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例如,少开车、节约用纸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部分农村地区来说,现阶段仍然在利用煤炭取暖,这对生态环境十分不利。因此,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针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清洁燃烧炉具推广[1]。

1.2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现状

为解决我国当下的环境问题,立足于人们日常生活,推广了清洁燃烧炉具。清洁燃烧炉具一经面世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支持。因为清洁燃烧炉具具有干净、清洁、热效能高等特点,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并且我国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虽然清洁燃烧炉具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是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清洁燃烧炉具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迟迟不前”。我国的清洁燃烧炉具推广现状整体呈现为上升趋势,但是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2]。

2 刍议清洁燃烧炉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问题

我国的清洁燃烧炉具生产商家并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各个私有企业。而对于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普及计划,往往也是由当地政府实施招标,然后选择1家公司作楹献骰锇椤5是这种类型的招标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中旬,合同的签署往往在年末进行,这就使得合作企业不敢在这1空挡期中大批量生产机械。当政府告知企业生产量时,往往要求的时间较短, 所以企业就需要加班加点的生产,最终导致生产的机械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对于农户买进设备给予了优惠政策,但是这种补贴政策,仍然弥补不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问题,用户将会承担部分优惠政策,但机械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3]。

2.2 人本问题

现阶段对于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在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普及。很多用户认为并没有使用清洁燃烧炉具的必要,再耗费资金来购进一个生活“复制品”是十分不明智的。并且随着清洁燃料的不断发展及普及。煤炭价格持续走低,这便成为了很多用户不愿放弃“省钱”的燃烧炉具,去购进新清洁燃烧炉具的主要原因[4]。

3 结论

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对所做的事情负责到底。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来说,应该立足于生活根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企业或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发展大计。虽然现阶段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但是这些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王饶.清洁燃烧炉具补贴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29-30.

篇(3)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了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电力电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电力电工行业中,电网企业承担着电力运输和维护配电安全的重要任务,是电力生产和电力用户之间的桥梁。是我们国家西部开发工作中“西电东输”工程的重要基石。基于现阶段的环境问题,我们国家的提出了低碳发展战略方针。而现阶段的企业也应该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之下建立可持续发展方针。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及环境成本概述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模式是为了面对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环境状况而制定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针。它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为基础的经营模式。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即是现阶段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纽带,也是在维护现有的自然环境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低碳紧急模式的运用,我们迫切的希望可以降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现有的环境得以改善。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是全球人民共同的愿景。赵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是电力生产、尾气排放、建筑排放等。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阶段,及时的进行优化处理使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

(二)环境成本概述

我们国家学术界对于环境的成本的界定有各成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领域存在这不同的环境成本概念界定。但是环境成本从空间范围上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成本和微观环境成本,因为使本文针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所以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微观环境成本。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发展时自觉履行和被动履行环境责任时所必须进行的各项支出。企业的环境成本和传统的生产成本是有明显差别的。其差异出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增长性、突发性、分散性、可追溯性。在发展中,因为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及政府针对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导致了企业的环境成本逐年升高。为确保环境问题可以得到改善企业必须要从生产环节、设备养护、废物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环境支出。环境危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无不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在较长时间中“发酵”而来,在达到质变的临界值时就会突然的爆发。对于环境成本内涵的了解有助于企业环境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在环境末端治理的支出。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电网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

电网行业在电力电工行业中的环境成本费用的支出相对来说是较少的,和火力发电相比电网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在电网和配电设施的建设中。在电网和配电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施工,这就导致了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大量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的借入导致了当地环境进一步污染。而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电网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有:

(一)环境污染预防成本

环保污染预防成本的主要体现在施工前的环保型原材料购置成本、环保型设备购置成本、节能技术研发成本、低碳排放技术研发成本等。在电网的建设中,如果出现了上述的这些项目及有关项目,就要将其核算进环境成本中,这些环境成本的投入在一定发程度上是为了减少企业未来环境的环境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应该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2]。

(二)环境治理成本

环境治理成本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废弃物治理、环保设备维护、环境监测”等方面。这一部分不仅是电网行业所进行的必须环境陈本支出,也是各个行业发展中所要进行的环境成本支出,其不同的地方在于环境治理的程度。简单的来说就是,前期的污染越发的严重环境治理成本支出将会越高。

(三)环境污染损失成本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的主要内容有:排污费、应预提的环境准备资金、碳排放成本。在这三个主要内容中,碳排放权的成本是由国家政府明明文规定的,我们国家的碳排放权成本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国家政府和银行机构。其目的是从经济支出角度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以此来达到对环境的治理作用。

三、结论

由于现阶段人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使得世界环境逐渐恶化,我们平时的出行或使社会的建设都相当于为日益恶化的环境添火加薪。环境问题是我们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改善现有的环境问题。电网行业在我们国家低碳经济模式中是具有榜样效应的,但我们还应该不断的努力,建设更加低碳环保的电网企业。

作者:孙惠文 单位: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疆南供电公司

篇(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情况下,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公民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方面投资也越来越大。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在财政上投入的资金,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环境事业的公共性,政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财政资金应当在全部的环保投入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环境保护具有外部性。外部性理论首次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随后由庇古加以充实和延续。而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个人或者厂商的活动对其他个人或者厂商的带来非市场性影响的同时,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或者付出应有的成本。庇古将私人边际成本(MPC)和社会边际成本(MSC)、私人边际收益(MPR)和社会边际收益(MSR)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来说明外部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个人或者厂商在进行生产时MPC不能与MSC相匹配,同样的MPR与MSR也无法匹配。外部边际成本以及外部边际收益总是存在的,当私人经济活动达到最优配置时,社会没有达到最优。这种外部性影响的消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需要介入进行干预。环境保护具有正的外部性,政府的财政投入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当中应当占有重要的比例。

二、环境财政支出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中并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政府环保投入仅仅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统计,环境财政支出的确切数据缺乏可靠的计量。2007年,我国正式颁布《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从而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有了独立的支出科目体系。在2010年又颁布了《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有进行了分类,使分类科目更趋合理化。从绝对规模上来看,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的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环境财政投入只有995.82亿元,以后每年均有大比例的提高,到2012年达到2963.46亿元,年均增长25%,总投入规模短短5年投入比例将近3倍。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环境财政支出规模的大规模增长有效的保证了环境治理机构的有效运转,体现了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通过将环境财政支出与同时期的国家财政总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变化情况。2007年,我国财政总支出为49781.35亿元,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为2%,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36%。有力的说明了国家财政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保障。根据世界银行关于一国环境保护投入与同时期GDP的比值进行环境保护阶段判断的国际惯例,当这一比值处于1%-1.5%时,环境污染恶化属于可控状态,当比值超过2%时,代表环境水平处于改善的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但是与现阶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所需要的最适规模比较,我国的污染治理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改善环境水平的阶段,我国环保的投入还需要继续加大。支出结构上来看,以2012年为例,根据《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2012年,政府对环保的总投入为2963.46亿元,其中中央本级环保支出为63.65亿元,地方政府合计支出为2899.81。可以看出,中央本级支出的比例较小,中央政府对环境的财政投入主要是通过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进行的。从政府对环境的投入结构上看,对污染防治的投入最大,占比达到27.69%。其次是能源节约利用以及污染减排的投入,占比分别为18.18%和12.03%,对其他方面的支出比例很小。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污染防治,而对环境具有持续性影响的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小,现阶段环境治理总体上呈现"重治理、轻预防"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环境财政支出的投入效果。

三、提高环境财政支出效果的政策建议

1.促进支出规模有效增长。根据前文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面对目前环保投入资金的不足,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职能部分对环境保护支出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环境保护资金可靠的来源。从中央层面来看,一方面加快建立环保资金预算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另一方面,将环保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财政收入建立有效的联系,随着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财政收入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方面,建立环保激励机制,将环保的政绩与官员的升迁挂钩,激励环保指标的切实履行。

2.优化环境保护支出结构。从现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环保资金投向可以看出投入结构上需要优化。而结构的优化是在投入规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资金的投向上应当集中力量重点对环境保护持续有效的基础环保设施和生态进行投资,从整体上提高环境保护效果,而不是集中于短期有效的污染防治上。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重治理、轻预防"向治理与预防同步执行转移。另外还应该提高个人和企业的污染防治意识,只有全社会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事业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庇古.《福利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篇(5)

2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2.1采样分析技术

采样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保护中最常被用到的技术之一,同样也是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环节。采样技术的出现,有效的适应了实验室数据分析的实际需求。这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时间较长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人工监测,渐渐的发展到目前阶段的自动监测。进行监测的人员使用红外线或者是光谱等一起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对采样的样本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现阶段,这种采样技术被大范围的使用在对农产品、食品的农药残留物监测上,还有水源的污染情况以及大气网污染等级监测等。只有对采样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才能尽可能的达到环境监测的标准。

2.2自动监测技术

自动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满足现代环保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把这种技术实际应用到对大气污染监测、水源的污染、废气排放量等诸多环境问题的监测上,同时也将这种技术实际应用到监测工业企业排放污水上。我国也自主研发了一些相应的自动监测设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不能进行全自动监测、故障发生的几率高。导致故障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上不去,维护费用不足等,再有就是水体污染严重,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因为过度的跟随先进技术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为了更好的完善这种技术,一定要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应用经验,以及结合自身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使研发的成本降低,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提供机械性能、同时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

2.3环境保护区域现场监测技术

现场技术就是以环境保护现场分析为主的监测技术,而这种技术主要是应用在一些突发状况下。监测设备可以直接到达污染事故的发生地进行迅速勘察,最大限度的收集相应的数据,给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尤其是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相应的环保监测部门不具备足够的监测能力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因为这种设备具有体积小、易携带等优点。而在现场监测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监测程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以进行操作,进而快速的达到监测目的。因为这种技术实际的适应能力强,在整个环境监测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阶段,科研人员正在尽可能的提升这种设备的监测精度,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对于环境污染突发状况的使用,给环境检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得不到有效的遏制,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和技术性必须得到加强,但是相对的监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只会简单的处理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文件或者是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就需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给予人才的保证,确保环境监测可以有效顺利的开展。

4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水平,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延伸空间。从现阶段的监测技术发展上来看,环境监测技术应该朝向三个方向发展,其一,精度高;其二,自动化程度高;其三,现场数据收集能力高。以这三个发展走向作为前提基础,有效的促使环境监测技术与其相关领域技术逐渐融合。例如,广泛使用的环监体系技术、大气的预测技术、部分区域的环境监测技术,还有遥感技术等。未来环境监测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是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有效的扩大实际的监测范围,进而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的环境监测体系,更好的应对环境污染事件,可以提前有效的预防大面积污染情况的发生

篇(6)

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能为高中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打下重要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让他们为保护社会环境出谋划策。生物作为高中教育中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应把“为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体现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环境教学的可行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基于生物教材渗透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中生物教材已拥有多个版本,但均包含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人和自然生物圈的和谐相处等。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物教材内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来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探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就涉及了生物和生态环境间的关联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部分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态系统方面的科学知识,更深入地认识现阶段人类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日常生活的环保措施。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诸多研究性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酸雨产生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了解周边企业的排污状况,评估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合理分组不但能节约时间,还能取得更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分组时,教师可适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其次,在确定研究性课题的内容时,教师应尽量选择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并为学生熟悉,能让他们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的课题。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必须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及获得的成果、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必要的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争取充足的研究性活动开展时间和课题研究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方案和研究过程;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创建生物课题组,积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资源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参观等,搜集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信息,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活动有关信息,随时随地记录下自身的心得和学习体会。

三、基于生物活动课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需要开展一定的活动教学,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然世界,探索客观自然界的生物科学知识和生态环境问题,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切身感受生物知识和环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通过高中生物活动课实现环境教育的方式主要有:1.新闻节目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新闻节目,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生物教学内容来讨论具体的环境问题。比如针对南昌的雾霾天气,教师可安排班级学生观看各地雾霾的相关新闻,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雾霾产生的原因;2.纪录片、电影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电影和纪录片。如柴静拍摄有关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等。3.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当前的环境问题。如以城市周边垃圾山为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现阶段我国城市周边的垃圾处理情况,评估垃圾山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琳.浅议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甘肃农业,2012,(6).

[2]王华堂.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3]李雪青.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

[4]王力威.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26).

[5]高红萍.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赤子(中旬),2013,(10).

篇(7)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心智相对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是促进国家环境保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环保意识,为国家“绿水青山”的梦想培养建设者。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地理教师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包括地理专业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环保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接受环保教育。教师不仅是引导者,也是学生的镜子,教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落实到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改善教学理念,注重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地理知识的责任,也担负着培养环保理念的任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以及单纯的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要将宇宙奥秘、世界环境问题、祖国大好河山等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美好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课堂中渗透环境形势

环境问题与地理形势息息相关,很多环境问题都需要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将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师还可以将现阶段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适当增加社会实践

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相对抽象,很多知识学生不能够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感受、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走进农业区、工业区,了解污染物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形成环保意识,同时还能增加一定的环保技能。

篇(8)

1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我国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废水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水污染,给我国工业、农业发展和人群健康等带来了不利影响。2003年6月,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沃尔夫把水污染列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以1998年为例,我国由于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2475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1%。水污染问题已到了十分严重、迫在眉睫的地步。

城市是人口经济的相对积聚地,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从生态环境来看,城市水环境是受破坏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城市河流与景观水体面临着严峻挑战,众多城市在不同程度出现水环境污染、景观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甚至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黑臭河流。

2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成因

(1)污水排放量猛增。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人口猛增导致污水排放量猛增,污水排放量远远超过自然水体的净化能力是导致我国目前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受时代的局限,不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的的指导思想所导致的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环境管理不严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恶化程度。目前,在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中,由于国家政策法令的不断落实,工业废水排放比重日益下降;而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这一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体治理的难度。

(2)河流自净能力减弱。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减少降低了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河流截弯取直、河岸固化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景观,河流中的生态系统也随之消失。河流中缺少了生物群落,降低甚至丧失了对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建设还直接侵占大量水域和湿地,也是自然净化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湿地的减少不仅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而且还降低了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其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差距较大。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河流普遍受到污染。

(4)生态建设和环保资金缺口大,筹措渠道不畅。“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仅占同期GDP的1.35%左右.“十二五”期间,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大,以及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环保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资,势必使政府陷入大量财政投入进行环境建设的困境中,影响政府其他职能的发挥。因此,千方百计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环保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城市水环境治理实践

3.1国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泰晤士河和莱茵河的整治都是以流域为单位,从宏观的科学管理入手,大胆尝试体制改革,实现了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才使河流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泰晤士河水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潮汐上涨期间迫使废水急剧的倒灌而造成臭水满街。英国政府从60年代开始治理该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关的防治河流污染的法令法规,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建设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处理污水,降低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研究河流污染机理等。经过将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泰晤士河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明显改善,泰晤士河终于获得新生。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关键在于开展了大胆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宏观管理,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英国政府对河段实施了综合统一管理,成立了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在水处理技术上运用传统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规措施。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以往水管理上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和重复劳动的局面,建成了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建立了完整的水工体系,从水厂、废水处理、水域生态保护等均得到合理配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3.2国内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河水就开始由清变污。到了六十年代,苏州河出现严重黑臭现象。到了改革开放,苏州河市区河段更是终年黑臭,水面垃圾大量飘浮,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绝迹,河水呈现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苏州河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沿河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苏州河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水质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加剧了苏州河的水质恶化。为了实现上海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苏州河综合整治规划。苏州河污染整治的的主要方针是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远近目标相结合,突出重点。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了详细的1996-2000年近期目标和2010年远期目标。一期工程包括曝气复氧、底泥疏浚、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水域保洁等工程措施。调活水体和污染治理是苏州河整治的根本性措施。2000年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消除黑臭,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府南河是成都市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南河的总称,具有灌溉、航运、泄洪、水产、娱乐、防御等功能,是成都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载体。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府南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府南河属于平原河道,纵坡小,随上游来的水量日趋下降,泥沙淤积严重,流水断面缩小,老河堤日久风化,河岸跨塌;就人为因素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过度增长,用水量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府南河中,严重污染了河水,造成枯水季节河水污浊,沿河水质恶化,暴雨季节,河道泄洪能力小,水患频频。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政府于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在1997年完成了成都市府南河中心段的综合整治工作。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对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滨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了城市防洪、水污染、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居民的安居问题,而且对于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历时五年时间,完成了包括安居工程、防洪工程、绿化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作为城市段河流治理的典范,在1998年获联合国人居奖、环境地域设计奖。

3.3小结

综观国内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整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以控制工业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人类对水环境问题认识的有限性,尚未搞清楚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和机理,只是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限制污染物的的排放。

(2)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当时的环境问题只被看成工业污染问题,所以水环境治理就是治理工业污染点源、减少排污量。因此,在法律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加强法制管理。在经济措施上,采取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处理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在这个阶段,经过大量投资,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所采取的尾部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并不显著。

(3)以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为特征的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阶段。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发展等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看待环境问题。对于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4)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这个阶段贯穿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领域,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开展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水环境问题,协调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

4总结

篇(9)

就目前而言,水利工程的施工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水利工程的施工能够产生大量和电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解决农业灌溉的问题,因此,水资源的使用是现阶段社会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正当的影响,其产生了重要的负面问题,水资源浪费、污染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资源的健康和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下面笔者对其进行浅析,希望对其水资源生态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效的帮助。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渐近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复杂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河流蓄水引起水量损失,枢纽下游水质恶化,污染混合能力减弱,对无脊椎动物的危害,库区淹没与移民以及引起库区内小气候改变等等。

1.1河流蓄水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水库蓄水运行后,由于水的蒸发量、渗透量、降雨量的改变,继而引起水流流态的改变,而这一改变造成了无脊椎动物的不适应,一些适应性差的无脊椎动物逐步走向稀少或灭绝。其次,水库对水温具有调节作用,同样也改变了某些生物完成其生命循环的周期规律,给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变异。第3,由于下游河道的冲淤,河床质变化,改变了无脊椎动物生存所伴随和依赖的微生物环境。第4,水位(或水深)变化和河道冲淤,将造成滩地等浅水区扩大,引起细菌、蚊蝇、蝗虫、螺等生物繁殖,传播病疫,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在无脊椎动物受到影响的过程中,由于动物对河流原有的水深、流速、流态、温度等环境早已习惯,因此,最先反映的是不适应,随之是难以生存,或迁徙,或减少繁殖,最后,造成无脊椎动物种群减少。

1.2蓄水淹没与移民河流

在雨水前期过多和降雨量加大的情况下,会造成河流的流量增多等情况,河水会产生蓄水的情况导致上游出现淹没的情况,并且其淹没的面积要比蓄水的高度大的多。并且,这种情况在平原发生的危害要比在地势地形所产生的危害要大很多。由于蓄水淹没的情况出现,导致其淹没与域内的居民要进行搬迁,远离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放弃原先的耕地,并且在淹没区域内的名胜古迹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淹没区域内的损害情况,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这些变化当中,居民的迁移是最为严重的影响之一,居民进行迁移不仅仅是改变居住环境的原因,还与很多的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居民搬迁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其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居民搬迁严重影响了其生活的环境和心情,并且包括居民的就业、补偿、房屋的建盖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同时迁移之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很难的进行解决。居民进行移民之后,其放弃了原先的生活环境,要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建立七个崭新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这样就对居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蓄水淹没和移民的问题必须在工程建设之后进行有效的解决,尽量减少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对居民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减少遗憾的产生。

1.3蓄水对库区小气候的影响

由于河流蓄水之后其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存水区域,水量面积大并且通过大量的吸热和调温的处理,会引起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周围的温度、降雨等,其变化的方式还会出现滞后。延时等。很明显,库区周围小气候的变化在影响居民生活的同时,还会影响库区周围植物生长、动物的活动和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

2相应的策略

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解决,以此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长久发展。在进行河流水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立科学的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并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加强科技的投入和研究,在解决目前问题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日后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1开展理论研究,建立学科体系

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长时间的进行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一些生态问题,因此现阶段对于河流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河流处理的过程中,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现阶段我国首要要研究的问题。在以往,进行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其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大多是充分地突出有利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对与日后由于不合理或者不正确的使用手段而产生的问题没有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运行,其问题和弊端逐渐的显露出来,这时候人民群众的这生态环境的白保护意识逐渐的加深,这也引起了专家的研究和关注。

2.2采取得力工程措施,保护水资源

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对河流的生态问题进行和合理的使用和管理,尽可能的减少或者减轻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减少水量损失方面,首先,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资源向大气水的转化,减少水分地蒸发和损失。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加强库区的绿化面积,保护植物的覆盖率,发展水库的渔业和相应的水产养殖,并且还能开发上游的旅游景点,这写不仅能够遮挡水面,减少水分蒸发的面积,降低蒸发的效率,减少水分的蒸发量,保护库区的生态平衡,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库区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的提高其社会效益。其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较少渗漏的情况发生,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植被等情况,减少渗漏面积和效率,进而降低渗漏的损失。在进行水资源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采取得力的工程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水资源,近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

2.3加强科研攻关,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

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已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增长,对问题的认识将会不断加深,且随着时间向前推移,新的问题还将出现。因此,加强科研攻关,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十分重要。首先,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流域生态环境模式或水利工程自身的水库生态环境模型,在建模中产生并提出一系列重点攻关课题,以供研究。如怎样进一步减少水量损失,保障河流水质,构筑无脊推动物的模拟生态,做好移民安置等等。其次,是通过科研攻关活动的连续不断开展,推动解决河流水资源利用中生态环境问题工作的不断向前,开创新思路,寻求新途径。同时,通过科研攻关,提出生态环境的改良或再造措施,不断引导生态环境从不利向良性转化。

2.4必须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政府投入

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因此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上的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建立必要的引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区在过去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远远满足不了西北地区的需求现状和未来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输入,和努力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以吸引外资进入领域和社会,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2.5依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

水和生态问题往往是经济建设的问题。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项目都在影响着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在这些领域特别大,这些地区的影响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尤为重要,政府多部门的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不遵守法律很多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增加,水在贫穷国家资源和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审批可能会导致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6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现有的员工培训和相关学院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沿海发达地区招聘有经验的资深人员的需求,引进外国专业人士在必要的时候,当然,最重要的仍是合理的使用人才,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的合理运用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3结论

河流水资源利用是一项效益显著的公益事业,是为子孙万代造福的事业,但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量损失,水质影响,生态改变,淹没与移民等。随着水资源利用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必将得到更广泛深人的揭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通过工程措施、科学研究和全民意识,使各项对策得到真正落实。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下,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解决,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龙,赵建宇.尼尔基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5).

[2]王雪蓉,周厚贵,雷骊彪,晋良海.水电工程施工用电的漏电保护分析[J].科技资讯,2010(33).

篇(10)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而且也影响着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已经迫在眉睫,环境监测就是对通过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合理的监测,以监测结果来对环境的治理进行确定。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调查背景情况、现场取样、数据采集、优化布点等。

一、环境监测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对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破坏。例如,在发展过程为了解决土地,开山毁林,这使绿化面积大幅度下降,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升高等,而要想对种种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就必须要对环境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也逐渐受到了人的重视。环境监测可对环境质量进行详细的监测,依据监测数据对现阶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保护上较为落后,同时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变得更加严重[1]。因此,对现代工业进行监测,对工业的排放物进行监测,是必要的,只有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后才可以进行排放,这样可以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还可以将检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反馈给环境部门,这对环境治理有着重大意义。

二、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利用土质、水质、气体等对环境中的介质进行检测。通过这些学科对环境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并通过相关的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便可得到污染物的具体成分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有着巨大作用。现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质环境、气体环境、土质环境、噪声监测等,这些监测内容几乎覆盖了污染环境的全部因素,通过对原有数据和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再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数据的人员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会经常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被应用,而只有在获得到准确的数据后才能在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对比后才能了解环境的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2]。

科技的发展使环境监测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环境监测技术也在日益成熟。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化学是被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其中在分析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色谱分析法、重量法等。在分析过程中使用合理的化学方法可以是样本得到更准确的分析,更精准的获取污染物的含量和污染物。生物传感器是现阶段环境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监测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氧化速度来分析污染物中成分,生物传感器具有准确性高、速率高、多次使用等特点,利用生物传感器可以更好的检测出环境中的有害物质[3]。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环境监测在污染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使环境的治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对环境治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环境监测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4]。

(一)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的环境监测的种类有很多,对于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在开展监测问题上要采用合理的监测形式,通过合理的监测形式环境监测可以提高在环境治理上的针对性,这也就间接的提高了环境治理效果,将所遇到的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这样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使环境问题更加容易被解决。

(二)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的区域针对性更强

环境监测主要分为两种:1.区域环境监测。2.厂区环境监测。在不同地区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物体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应当采取区域性对待,这样机型区别监测就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然后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区域性治理,从而是环境的治理更加具有区域性,提高每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最终达到提升整体环境质量的目的。在采用区域性监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在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要分清主次、分清重点,要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点进行重点监测,提高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指导性[5]。

(三)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能够有序开展

一般来说,环境治理的开展需要有序进行,而环境监测正好提高环境治理进行的有序性。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前工作人员都会制定合理的监测步骤,监测的实施都会严格的依照制定的监测步骤进行。环境监测步骤的有序进行为了环境治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从而确保了环境质量的有序进行。

在现代的环境监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人为污染,人为污染主要指的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农业等操作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受现在市场经济影响,现代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重的注重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意识问题,也很少有企业针对环境效益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例如,目前我国很少有污水处理厂自身具有日检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污水处理厂对污水的处理。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盲目的使用化肥,任意排放家禽养殖产生的污水等都是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而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对水污染的情况了解不清,也很难有序开展治理,而通过系统检测则可以让检测人员清楚的掌握水质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源,环境治理部门依据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治理方式,指派专门的环境治理人员依据制定的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对受污染的环境展开治理,使环境治理变得更加有序,提高了环境治理效果。

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不论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人们可以更健康的生活,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的治理。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有着促进作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境治理同发达国家相比却较为落后,因此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要想做好环境治理就必须要做好环境监测,因此我国需要对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贾卫,李蕊,陈春飞,王凯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分析[J].广州化工,2011,10(23):179-180.

[2]王秀娟.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意义问题研究 [J]. 绿色科技,2012,10(10):23-25.

篇(11)

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期的大气雾霾更是引起公众恐慌,几乎到了“谈霾色变”的地步。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经济人的过度消费与破坏造成了严重污染,社会福利极大的流失。发展中国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是改革当前环境政策,其次是设计并利用更多创新性、实效性强的环境政策调控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术界的研究视角倾向于对比国内外环境政策,并藉此提出适合我国环境政策改革的合理措施。当前环境政策已具雏形,本文致力于对比我国现阶段环境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以期探索出一条通过建立环境税、排污权交易互补机制、押金返还制度以及中间机制相互协调作用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我国环境政策现状

我国环境税起步较晚,2011年正式提上议程,2013年底上报至国务院,而碳税、水污染税已进入试点阶段。排污权交易制度1988年从太原、包头两地试点到现在扩大至全国20余个省份。加入WTO后实施的环境补贴已推行至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政府采取了这一系列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在污染源整治、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然而近期连续的严重雾霾天气警示地区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有环境治理措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政策对比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够从总体上避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状况,环境政策的合理选择与创新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环境政策工具从根本上防治环境破坏、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1.市场激励政策对比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之一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市场失灵。市场不能与用自身的价格机制来传递外部性的成本和收益,需要环境税、补贴、罚款、押金返还、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消解,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目前,开展环境税、排污权许可证及环境补贴三项政策试点,对于环境污染的消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对比现阶段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诸多差异,因地制宜的做出选择是维持市场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化道路的正确导向。

一方面是交易与管理成本,环境税和环境补贴更依赖政府提供相应的信息、人力及监督机制,成本较高。排污权交易则由市场需求自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交易机制,参与者按照交易的均衡价格买卖排污权,政府无需过多干涉。

另一方面是优势与障碍,环境税既能治污同时为环境管理机构筹集资金,具有“双重红利”的独特优势。其障碍在于边际外部成本不确定,针对污染者不能以最优税率统一征收,治污成本较高;排污权交易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边际减排成本买卖排污权,治污社会经济总成本相对较小。其障碍在于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受地方保护主义的支配,很难保证公平、公正;环境补贴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对绿色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其障碍在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阻碍着环境补贴的施行。

2.命令控制型政策与市场激励政策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是以命令控制型为主。标准(Standards)、禁令(Bans)、许可证(Permits)和配额(Quotas)作为常规手段。以行政命令和法律为基础的规制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相结合保证了治污结果的确定性和有效性。

通过表2的对比分析看出,政府规制政策以其特有的强制性及约束性是快速治污的保证,然而各地区污染标准制定的差异化导致治污边际成本远大于边际收益。政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维持信息通畅及监管到位,仍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效率很低。对比之下,市场激励政策促进排污权交易及污染税的最优税率确定激励污染者自发降低污染行为,治污边际成本降低达到尽可能效益最大化。Titenberg的研究发现,同等治污效果下,政府管制成本高出治污最低成本2-22倍,用经济手段执行清洁空气法的累计成本比控制手段节约超过100亿美元。

三、完善环境政策体系的对策

十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快环境税立法,实现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制度互补

开征环境税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由灰色生产到绿色生产升级。第一“两控区”和其他污染严重的地区实施试点征收(碳税、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弃物税)。第二将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有机结合,环境税由价格控制总量,排污权交易由总量确定价格,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分区实施,同一污染源分类实施。第三借鉴OECD国家推行的环境税返还制度调动公众污染消减的积极性,促使边际治污成本曲线下移,提高环境政策中税制工具的有效性。

2.推行“奖惩结合”的新型押金返还制度,激发全民环保热情

与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相比,押金返还政策具有执法、监督成本较低、社会效益高的优势。首先对可回收类废弃物进行绿色标识,在销售终端设立这类产品的专柜,增强消费者的回收意识。其次返还押金外增加对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回收奖励,采取政府对批发商、批发商对零售商、零售商对消费者的层层激励,最大限度的调动公众参与热情。最后设立特殊产品的回收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处理或者循环利用。

3.第三方力量弥补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真空领域

仅依靠市场和政府无法根治环境问题,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十分必要。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打破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与私人部门或社区协同行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建立以非盈利部门(NGO)和社区为基础的中间机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设立联络处定期与这些部门和社区联络,以听证会或者公证会的形式公开环境信息。公众则可以在部门社区内部以提草案的或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事件的意见,同时监督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提高政府治理环境的效率。目前我国的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存在污染税率和总量难以测定的障碍,部门和社区以其独有的基层优势参与到调查中,帮助政府较准确地估算边际损害,确定污染税率和总量。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