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的特点
2012年,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着我国央企,不断引发严重的欧债危机。国资委预警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出现不断下滑的市场需求趋势,各个行业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央企经营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巨大压力。欧美经济出现了下滑趋势,持续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其产生了影响,国际大环境不利于央企的发展,央企的利率也开始下滑,对经济的增长有刺激作用。在这种大环境下,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其成本核算控制和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食品行业往往需要很大量的食品原材料,对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食品原材料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就是容易变质腐败,所以很多食品行业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允许在运作模式上采用合同管理或者特许经营的模式,在经济上不承担母子公司所经营的直接管理的办法,而是采取经济上独立核算,支付管理佣金的形式,食品行业的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都是加盟公司自行管理,总公司根据分公司的质量成本报告进行指导的形式。食品行业所需产品具有数量多,种类繁杂,批量不确定性等特点,在进行食品采购的时候,对所需产品进行分类更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能够容易换算是否盈利和损失。在食品生产销售的环节中往往需要多种途径和阶段,包括细分市场,设计产品,以及后续的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企业都应该投入大量精力包括财力进行成本的管控,做好食品行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二、食品行业在成本控制上常出现的管理问题
在食品行业成本控制上如何进行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食品企业没有重视产品成本的控制,造成了利润降低资源浪费,严重的甚至造成资金链条断裂,不能控制全局。很多食品行业将控制成本的重点放在产品生产的阶段,没有考虑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和储存等环节,也没有考虑使用材料时候进行节约或者充分再利用等,这就造成了食品行业在成本管理下有很大的弊端,这样的浪费势必导致与竞争对手不能抵抗,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经济的运转。
(一)食品行业对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
食品行业成本控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作用的话就能做好食品行业的成本控制和经济管理工作。行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沟通和配合,同时也是各部门之间应尽的义务,不能注重企业整体而忽略部门的力量,否则成本控制管理不能顺利开展。在食品行业工作中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部门间往往推卸自己的责任,互相拆台导致成本控制责任混淆不清,在各部门收取的资料使用情况和数据等往往不具备条理性,账目不清晰,在使用材料的同时没有进行统一管理,没有指定使用标准,后续统计工作也会出现重复记载或者忘记记录,分析数据的时候可用性价值不高。
(二)缺少完整质量控制体系
果果食品行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经济能力一般,所以部分中小食品行业为了目的和利益,往往忽视了成本的核算,一味去追求更多的利润,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只图量,不图质,甚至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造成忽视,不能形成长效的管理体系,还有一部分重视成本核算的企业,他们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不了解自身企业在经营上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所得历年数据不能进行比对分析,缺乏成本管理的专业人才,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法简单,对税局统计和数据分析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对比层面上,再有对产品质量,成本构成没有详细分析,不能准确的判断各产品个各环节的使用比例。
三、对做好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要全员进行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
食品行业成本控制,需要企业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加强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将食品行业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统一起来,共同努力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实处,对不能按照要求做的员工需要追究责任,具体到人,建立明确的奖励和惩罚的实施方案,管理层要引起重视,对员工进行协调指挥,共同节约,提高企业利润,降低消耗。在重视企业产品本身的质量的同时,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全员共同参与,每个环节都要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做好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核算,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确定更改的方向和阶段性的目标,落实到人。所以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控制和改善,企业要足够重视并一定落实到位。
(二)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应该立足企业本身,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高效、快速地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权限责任,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薇薇,王殿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成本理论研究[J]. 学术交流. 2013(07).
一、我国食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市场,尽管每年的增加都十分显著,但是食品业的发展确实是缓慢,同样食品业内的状况也令人担忧垃圾食品蔓延绿色食品发展缓慢跟不上人们生活脚步,人们生活水平加快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使得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实,食品业中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不能与时展想适应,落后与西方国家,同样我国在产品的生产源头方面因为生产方式落后和农产品生产中违规现象严重,同样我国在每年因为加工储藏不善,使得农产品的浪费和损失量惊人,这些都造成了我国食品业的发展受阻,成为食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食品业发展缓慢,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并且缺乏创新能力而且我国食品业的发展中缺乏相关的竞争能力,老字号品牌的形象也没能聚集起来,难以对抗外来品牌的入侵,我国食品业在入世后面对外来竞争压力剧增,由于外来商品发展成熟商品包装亮丽及其口味独特,从而也使得新型人群80后、90后等人群开始逐步由传统的国内产品像国外产品过渡。另外我国食品卫生也面对严峻的形式,食品卫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常有发生,法律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显得力度不够,我国目前食品行业的发展形式严峻。
二、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竞争形式
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并且迅速在我国崛起,其发展的迅猛必然有其可取之处,综观各国在我国的食品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食品业卫生标准不高不能与国际相接轨,同样在我国食品业的供应链中我国食品业的供应的标准不统一,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在我国食品业中,由于我国中餐的独特风味的发挥与厨师的个人厨艺水平有关,厨艺的大小与做出的产品有巨大关系同样每一样的作品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性,这样导致中餐标准失衡。而观察外资食品业进入我国食品业的情况,外资进入我国后食品业的发展在饮料行业中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深入人心,深得青少年的喜爱;快餐店中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也深的大众的喜爱;牛奶业有雀巢、美赞臣、美乐宝、雅培、Edward Keller、Mead Johnson、Frieslan等;西餐厅中上岛咖啡和星巴克咖啡等品牌成功地打入我国市场,在我国的经营的取得到了较大的成功,并且刺激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外商的进入还加强了我国食品业的行业重组,淘汰掉了一些不符合市场竞争的企业加强了我国食品行业的进步。国外产品进入市场首先打的是价格战和质量战,在价格上打出一分钱一分货同质量相互协调,在优质产品中以高价格推出相应得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从外资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这种方法在市场竞争是显然可行得,同时在竞争中外资还采用了加强了品牌效益,推动品牌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加强人们对品牌的熟悉,并且在行业竞争中扩大产品形象。就如食品业中相关的行业,上岛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等以无形资产扩展其相应的有形资产,并且加强形象宣传深度当地人心。同样在食品业竞争中,外资企业还推出相应的制作秘方,以在食品生产上保持神秘性,借此类手段猎取人们对于该商品的好奇心,从而推动人们购买欲,这就是心理学上应用到食品行业中的表现。诸如此类,外资企业使用各种手段打入我国市场。
(二)国外品牌竞争策略评析
外资品牌的竞争策略是在产品附加值上得出的,外资在我国置办产房并且寻求商继而在我国开店,其原料都出自于我国,但是由于国外科技水平高,农业利用率高成品的浪费程度小,相比我国来说此类产品深深地抵制住了国内相应的产品的发展,附加值也随着产品的精细程度不同而附加不同,所创造的利润附加值也不同。攫取的利益也不同,这是外资在我国食品行业中采取的科技致富的占领略。
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适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研究,外资还更加注重建立核心的竞争优势重文化、重品质、重服务,加强品牌核心的竞争力,国外产品在我国盛行时加强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如美式肯德基加强了美国人的实用精神,一切以快为准快餐生活在此可以加强显示,同样各国食品业都具备相应的文化战略。同样外资企业更加注重品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来吸引广大消费者。“质量超群,服务优良,清洁卫生,货真价实”。外资的成功同样来源于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其体系中受训者的资格培训,保证其销售之道符合当前培训所认可。同时还加强广告的效益,加强效益联盟,将其加盟店联合起来,达到积聚的广告效益推动广告的宣传能力。同样外资企业在我国食品业的竞争中也逐步转变其经营战略,现如今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加强了外资食品业抓住我国国内广阔的市场内力,其战略逐步向由注重战术向战略方向转变,同时价格战的竞争中也逐步加强了价值战的争夺,产品的附加值体现在农产品的应用中,而农产品的应用水平也体现在当前农业技术中,农业技术高相应的提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出更高的利润,攫取更多的利益,外资企业科技水平较高,优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外资的转型对我国视屏行业技术的发展也是巨大的挑战。同时战略的转型还包括从从渠道争夺战消费者争夺战,渠道战的争夺由于当前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产品的产量的到相应的提高,价格也回归适中,因而在渠道争夺方面逐步由得热门导向冷门,因而逐步加强了消费者的争夺战中来。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告诉发展时期温饱问题早已的得到了实现,因为当前在我国的食品行业中营养价值尤为显著,外资食品行业逐步由从产品宣传到营养教育中来。食品业的盈利来自于市场的占有率,这在多年来影响着食品业对生存的基本看法,但事实上,行业能否盈利关键是在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是否合理,从而在整个价值链上获得利润,市场竞争到白热化的程度,企业就会加大投入,随之而来就是降低利润,以获取市场份额,结果就是各类参与竞争的企业都达到了盈利的最低水平。市场竞争到白热化的程度,食品产业就会加大投入,随之而来就是降低利润,以获取市场份额,结果就是各类参与竞争的企业都达到了盈利的最低水平。但是,通过价值链的建设,视频产业获得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同时通过价值链的建设,企业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结果就是有优质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有优质的服务让消费者满意。还有的外资企业采取从大众营销到体验营销,这样的销售方式能够更加注重顾客的体验;让消费者对企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在当前竞争中,外企一般采用合资作形式打入东道国市场,中外合作,采取优势互补顺利的通过国内市场,并且优先夺取市场占有额,打开消费渠道,抢占食品业品牌。
三、我国面对国外品牌竞争的策略
我国食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我国政府的政府支持并且的源于当前消费结构转变和国家的科技兴国的全民大科技提高的环节,有利于当前经济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能够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同时满足当前食品行业的发展,为当前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剂强心针。同样我国当前的竞争战略正对国外的战略形式采取以产业集群方式参与竞争,保证提高规模效益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争强企业的集体竞争力,创造出当前国际品牌满足当前人们生活需要。推动当前臃肿的产业链的改革,推动产业链的复兴,加强食品业的发展。同时整合价值链,培植企业竞争优势,加强当前食品供应链的连接,整合当前经济的发展增强当前价值链的利用,排除当前经济的不合理状态,扫清当前食品行业的发展劣势。战略联盟――食品企业竞争的新机会,中外合资在当前日益显现,我们要抓住当前中外合资机遇把握机会,通过国外的机构的合作学习当前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加以借鉴以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并且学习到当前发展的行业模式,让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取得相应的优势,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尤为重要,全力塑造知名品牌,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我国缺少大气的品牌,难以与国外食品产业相竞争,无法形成产业优势,因为大力扶植企业品牌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在政策中也支持当前企业形象的发展,因而政策大力支持。推动了当前的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特别是食品产业的发展应该学会创造性应用分销策略,最大限度地占有终端资源,加强市场的占有率才能更加的体现出企业在食品行业发展状态,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前经济的发展,以企业的分销扩大当前发展。满足当前食品行业的发展,同时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还需加强战略并购,培育“航空母舰”,加强出规模企业的发展推动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使得食品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外资对于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外资企业侵权的事件仍然出现在当前社会中,我国消费者及其相应的食品企业应该寻求法律的保护,保证我国食品企业的正当利益,在市场平等的环境中求得竞争与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满足当前企业形象的发展,也必须寻求当前客户的支持,因而客服的满意度是食品产业的头等大事,客户的满意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型动力,推动食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学会与顾客加强沟通与交流,将自身企业的产品推广出去,并且得到社会中的一致好评,需要企业与客户关系的良好维护和良好互动,双方合法权益的保证需要大家各自维护。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没有优势竞争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无法生存的,没有办法求得相应的生存能力的,因为加强当前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当前面临严峻的食品行业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发展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及其积聚的经济效益,当前的竞争优势也会随着企业的规模过小显得荡然无存。因而当前企业的发展食品行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观察外资进入时同样了解到了外资打入我国食品业的竞争手段,就拿快餐店中的麦当劳来说,其竞争我国食品业的核心竞争手段就是加强品牌优势,具体说来就是重文化、重品质、重服务,加强品牌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在国外经验教训上学习到其优秀的经验教训,然后加以攫取和加工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使得当前企业食品行业发展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并且使得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有较大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行业调整,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农业大学.动物性食品检验学[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吴谋成.食品分析与感官评定[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王晶,王林,黄晓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唐英章.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
6、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高等学校教材)[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DOI]10.13939/ki.zgsc.2016.35.151
1 食品行业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基本现状及问题
1.1 重视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系下,存在这部分的食品公司在对内控机制进行合理的构建时,所注重的基本要点存在很大的缺陷,只是对宏观层面进行一定的全面覆盖,却对一些比较细小的方面,比如在采购、安全以及销售等层面存在着很大的忽视。在实际的管控中,所涉及的方面也是比较有限的,其整体的重点方面只是在于对内部成本的合理控制,其他方面涉及很少。上述这种基本的重视偏差已经严重制约了食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整个宏观上对业内的基本内控水准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即使是伊利集团等大企业,内控机制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1.2 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比较零散
对于一些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其根据具体的经营规模和建设情况,规定了基本的制度规范文件,通过这些文件性的设定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光明乳业在这方面做的也是非常突出,甚至制定出了内控相关的细则文件,不过这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只是限于基本的形式。一部分的食品企业在对基本文件规定的制定方面考虑的还不是很充分,所以文件规定的内容并不是很完善。在对于一些发生频率比较低的业务,企业内部控制文件规定并没有相关的专业规范来进行标明,同时在一些风险比较大的方面,防范也出现了不利的现象,存在一定的盲区;同时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系统性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带有很明显的拼凑的现象。在对新出现的问题,某些食品企业并没有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其他企业的相关方式,缺乏实际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所以基于此,部分食品企业的相关制度规定存在很大的问题,随意性太大,造成不稳定性,就对企业的高效会计内部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弊端。
1.3 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没有能够实现体系化的构建
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进步,除了部分的少数上市公司,相当大部分的食品企业并没有对全面的预算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在整个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企业内部在章程中都是有比较笼统的规定,但是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从基本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从方案的基本执行,然后进行合理的结算,所有这些基本的程序,基本的流程都是缺乏一些具体明确的规范和说明,能够做到基本要求的公司很少,只有一部分的公司拥有预算管理的专门性的文件。
1.4 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善
部分食品企业在资金管理的基本流程设置中,没有考虑周全,造成整个设置流程比较粗糙,在比较关键性的结点,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也没有很好地进行合理界定;同时企业内部管控存在对账户的基本管控能力不足的现象,实际的工作效率不高,还存在部分的部门对于账户的处理不当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多个账户这种比较严重的问题,基于此,财务的统一性管理基本原则和基本的理念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进行合理的收账管理过程中,部分的企业存在账款额度过大的现象,同样就会导致整个坏账的比重增加,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控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2 制约食品行业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健全和完善的因素
2.1 内部管控治理方面的基本因素
在企业内部的整体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因素,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内部人控制的相关问题,存在很多的食品企业在基本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其背后都是存在着家庭或者家族的特定痕迹或者结构,很多的成员都是根据家庭成员的存在,或者依据同学缘以及朋友圈等途径,进入企业的内部管控机制,这就使得这些工作人员与董事会成员具有很大的重合度,在整个企业的管控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部分的企业董事长在进行权利的执行过程中,甚至兼任着总经理或者总裁的职位,这就使得内部管控存在很大的弊端,权力过于集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会得到高效的效果,这种基本现状是内部人控制形态的一个背景性的因素。
2.2 人力资源方面的基本因素
存在很大部分的食品企业,仅仅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相关的文件规定进行基本的要求,在基本的财会人员进行聘用以及绩效管理方面也是深入了很多的基本环节。但是尽管这种现状非常明显,也没有得到企业内部的重视,没有给出充分的强调,这对于中层的管理人员,或者以上的角色,人力资源的相关变动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种基本的现状就会对内部的会计控制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3 完善食品行业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基本策略
3.1 对理念成熟化进行合力推动,优化顶层设计
根据实际的工作现状,再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相关的文件,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定系统合理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实务层面的基本进展,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相关的文件进行合理的完善和丰富,通过这种基本的完善形式对内部会计进行合理的设置,对每一章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的说明,同时形成一种比较独立化的专属性文件,来对企业的会计内部管控进行比较合理的丰富完善。同时应该根据实际的企业性质和基本规模,对会计的相关形式和内容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说明,对大一统的基本思想要进行合理的避免。
3.2 推动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健全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特定的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合理的尊重以及认同,对于企业存在的背后家族痕迹不能够进行非常急切的否定,应该慎重思考,对基本的优化途径进行合理的探析,可以根据实际的企业发展现状,对外部董事成员的比重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确定,通过这种确定的工作,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消极性进行纠正。可以对董事长以及总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相关的遵循,同时一定要合理设置,对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避免。根据企业的基本发展现状,对董事的基本问责制度进行合理的建立,同时要严格地执行,这样就能够使得领导部门能够激发尽职尽责的积极性。同时应该对监事会的基本工作进行合理的强化,设置比较严密的科学履职程序,进而能够增加独董所占的比例。
3.3 对制度建设的整体化及系统性进行合理的提升
参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相关的指引,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对系统内部的财产安全、内部报告以及相关的风险管控进行良好的调控,确保整个信息流程的完整高效性。在整个的完善过程中,应该对内部的审计制度以及会计的管控方法进行合理的审视,对基本的内部逻辑以及方式进行纠偏,同时对包含的拼凑的粘贴痕迹进行整改,通过这样的基本改进方式能够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性以及系统性,最终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逻辑严密性。
3.4 整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对于既有在岗人员,应该灵活地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将内部会计控制的理念、业内典型案例、素质要求、注意事项等渗透到员工内在素质机构中,并且转化为其实务工作推进的良好习惯。对于新招录员工,在选聘环节,应该将相关要求纳入职位要求说明中,在入职培训中强化对相关事项的强调。对于治理层及高级管理层,财务总监等相关岗位人员,应该设法引导他们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升他们在这方面的具体而到位的认知。
3.5 强化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在重塑、整合、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对预算管理的关注度,确保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形式上健全完善的全面预算体系,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构架。应该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在实务层面的落实,从编制到审查,从方案到执行,从分析到决算,等环节均确保落地实施,在编制审查、执行差异分析、调整审查、结果考核等多个方面均切实推进全面预算分析。
4 结 论
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食品行业的整体安全机制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食品行业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发挥着巨大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就当前的基本现状来看,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已经对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食品行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存在的基本问题及现状进行合理的探析,同时对于完善和构建内部管控机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希望能够对食品行业的企业内部财会管控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很好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权俊花.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李露.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发生,特别是那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恶劣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一次次挑战着公众的底线。为扭转这一尴尬的局面,使公众重拾信心,需要食品企业的自律和利益相关者的他律。完善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加大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成果。自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后,不断得到发展和运用,其代表学者有安索夫,弗里曼,克拉克森。在1984年弗里曼研究的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1965年经济学家安索夫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含企业的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供应商和顾客。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随之利益相关者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认为那些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影响企业行为或者被企业行为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纳入战略管理的高度。1995年克拉克森指出,尽管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不一样,承担风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无论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员工、顾客和供应商)还是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媒体),主动的利益相关者还是被动的利益相关者都要积极的参与互动。纵观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其焦点由最初的讨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到将利益相关者课题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到最后强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者们也逐渐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不可忽略性,这就要求企业对股东这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李正(2007)在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共界定为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这六大类问题分别是环境类、员工类、社区类、一般社会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食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与债权人,员工,环境,供应商、消费者和客户及社区。因为在食品企业的生存发展中,环境为食品企业提供着原料等资源,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排污等对环境也产生着影响,所以在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周虹(2013)针对2006年至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表明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酒类企业居多,其他的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则较少,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的是2011年的食品行业企业的数据,在食品饮料行业中剔除了酒类企业,选择沪深A股44(新浪财经食品企业共52家,其中剔除4家创业板企业,1家ST类企业,还有3家企业新上市,未找到2011年报表数据)家食品企业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年报信息来自巨潮资讯网,社会责任报告来自商道纵横和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等网站),以扩大周虹(2013)的研究范围,发现并总结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总结完善的对策,以促进食品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本文参照李正(2007)和润灵环球评级有关《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的评级报告从三个层次的指标提取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中一级指标5个:股东与债权人;员工;环境;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社会参与及发展。二级指标23个:股东与债权人方面分别反映股东、债权人利益;员工方面有雇佣与雇佣关系信息,员工成长信息,职业健康与安全信息,人权保障信息,工作条件与社会保障信息,社会对话与关爱信息,责任教育信息;环境方面有环境整体管理信息,预防污染信息,可持续资源使用信息,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方面有产品的质量保障信息,客户关系管理信息,保障消费者安全与健康信息,消费者服务信息,供应商,消费者教育信息;社会参与及发展方面有公益捐赠信息,志愿服务信息,政治参与信息,缴纳税收信息。三级指标50个,是对23个二级指标的细分,每个指标信息披露计1分,未披露不计,通过阅读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年报得到如下信息:五个一级指标中,食品行业对于股东和债权人的责任信息披露的最全面,其中盈利与回报信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较好,有70%的企业披露了年度待审批分红方案,57%的企业披露了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这一良好势头其实在情理之中,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提供者,其利益一直深受企业重视,甚至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而在分享利润的过程中,债权人优先于股东,自然债权人的利益也得到维护。对和员工有关的信息披露较好的是雇佣与雇佣关系信息,工作条件与社会保障信息,但是在员工成长信息、职业健康与安全信息、人权保障信息、社会对话与关爱信息、责任教育信息上,定量数据的披露较差,对于培训信息的披露是16%,多数食品企业只是简单描述企业在年度中关注员工的成长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只有少数食品企业详细记载了年度培训场次,参加的人数,培训内容和成效。人权保障信息中只有9%的报告有关于同工同酬的申明,没有提及杜绝童工的说明,只有2份报告披露了责任教育信息,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出当前的大环境下食品企业还未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其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方面分别有55%、66%的报告披露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信息。食品企业比较关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保持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分不开的,食品企业所披露的质量管理对数是门槛类标准,并不能真正说明其产品的优良。对于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只有9%的企业进行了披露,只有5%的企业披露了关于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方面的信息,对于主要产品合格率和产品回收机制的披露分别有7%、11%,这一披露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食品企业还未意识到消费者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双方还未真正互动起来,对主要产品的安全性阐述虽有41%,但多数是概括性的文字描述,未提及其实行的有力度的措施。44家企业都有披露前五名供应商的信息,但只有三全食品和安琪酵母两家企业披露了对消费者进行产品本身的属性和消费者权益的教育方面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令人堪忧。有一半的报告披露了公司采取的控制污染的措施,30%的报告对其年度环保投资额进行了披露,36%的报告披露了节能和节水措施,报告中主要关注的内容是原材料的使用以及污水和废渣的治理和减排,对环保信息的披露主要集中在对原材料的使用和对污水的整治和减排上,对其它方面的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议题涉及较为薄弱,没有一家报告提到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减排措施。可见多数食品企业有防治污染的意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笔者认为这和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号召是分不开的,在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其力量不可小觑,但是单单依靠控制措施还不够,食品企业要积极寻找可替代的非再生能源,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影响,以减缓对气候的影响。社会参与及发展方面,44家企业均披露了本年度纳税情况,作为企业公民,税收可以很好的体现其为政府等做出的贡献,这一披露现状可以预见。但对社区的建设和影响内容呈现多样性,68%的报告披露了社会公益捐赠总额的信息,其中20%的报告具体披露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公益慈善的议题主要包括扶贫、助教、环保和关爱弱势群体等。另外,7%的报告披露了员工志愿者活动。但仍有不足的是,食品企业多数是在简单罗列慈善活动,将企业在年度中进行的捐赠等爱心活动进行记载,显得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过于狭隘,我们要知道慈善和社会责任不能划等号。另外,只有5%的食品企业披露其加入地区及行业组织,9%的企业披露了其参与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反映出当前食品企业的互动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在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发展尚不完善的初级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当下,食品企业要积极参与到行业组织中来,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以使标准更具实用性。
( 二 )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披露内容的不全面。通过数据分析可见44家企业全都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少之又少;关键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比率也较低,根据指标统计总得分为50分,但披露前十名的企业只有8家企业超过一半的分数,只有中粮生化达到33分,这一分数显然不高,未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得分集中在10分左右,披露水平可见一斑,且在披露过程中存在着趋利避害的情况,对于那些正面的、预期对企业有积极影响的信息大力披露,如企业对于灾区等的捐赠情况,对社区所做的贡献等,而那些负面的、如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等则闭口不言,如在“瘦肉精”事件后,双汇集团并没有在其报告中过多的提及其改进措施,不愿自揭伤疤。(2)披露过程中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披露形式较单一。从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来看,大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披露时,除了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纳税情况、公益捐赠等问题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会计数据外,在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更多的是对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简单的罗列,相对于社会责任报告而言,更像是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纪实,将企业年度大事一一记载。(3)社会责任会计项目在披露中未单列,缺乏独立报告意识。在44家食品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将其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单独列示出来,常规的做法是将企业从事的一些社会责任活动直接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反映。如在未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年报中,可以在“应付职工薪酬”、“管理费用”科目中提取到对员工的福利及职业发展培训和成长信息;而公益捐赠等信息一般可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中提取到。这和当前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要加快理论研究的步伐,以引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务。在披露的工具上,44家食品企业中,只有11家食品企业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而且6家企业是2011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且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存在着报告中断的现象,这就不利于信息的对比,未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提取耗时、耗力,无疑加大了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难度。(4)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企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食物,其责任表现在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的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不能让消费者以牺牲健康甚至是生命为代价。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从当前的披露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食品行业足够的重视,没能给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关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的技术创新虽有55%、66%的报告进行了披露,但较多报告的叙述较为概括,甚至有着表决心的意味,如有的企业对供应链的描述仅为“已经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而没有详细的信息描述企业在政策和管理上是如何保证落实的,其实际效果有待加强。在44家企业中,仅有3家披露了产品的合格率,且合格不代表高质量,产品质量令人堪忧。(5)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已的11份社会责任报告均是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验过的,这无疑降低了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未来要提高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报告进行审验,这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等多方努力。
《古兰经》对于清真食品的生产者的严苛要求使得产者不敢去触碰底线,害怕受到惩罚。神圣的《古兰经》里面这样介绍到“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艇死的、跌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今天,不信道的人,对于(消灭)你们的宗教已经绝望了,故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古兰经》严厉禁止人们吃自死的动物、对于肉类必须是经过宰杀的食物才可以入口,否则就是有罪恶的,这与我们食品安全现状呈现鲜明对比,今天很多黑心的食品生产者在为了降低肉类食品生产成本,使用患病、已死的肉制品作为食物加工的原料,流入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是一种缺乏信仰而不道德的表现。
有学者对《古兰经》对信仰者的要求“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恶性。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饮食有关于人之性着大矣。物性有善者,有不善者,则人有可食者,有不可食者。……学者审之,勿谓一饮一啄之细,非成己成物之基也。圣人曰:“一口不洁,废四十日功’,可勿警软?”《古兰经》教导信徒们,应该饮食洁净的食物,如果饮食不洁的食物,会妨碍人们身心健康,使得品行不洁,穆斯林不可小视一饮一啄之物,一口不洁,就会耗费40天的功修,这对于虔诚的穆斯林来说是很严重的事情。日常中为了避免违反圣训,穆斯林们会严格的选取进食的食物,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材料的选取也是相当严格的。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96-01
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类身处一个被技术武装的时代。就像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历史命运。”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开始出现了异化现象,使人类面临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环境的污染等严重的生存危机。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技术在食品行业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致癌大米、有毒奶粉、双氧水鱼翅、毒火腿等,表明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异化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这使得我们必须开始对食品领域的技术异化进行思考。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情况做出如下调查:首先,我国人民的食品卫生知识比较缺乏,几乎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而成,并且大部分人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安全。国家安全卫生组织对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学生在学校期间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第二,我国不少民众比较喜欢吃炸、熏、腌制等食品,但是,此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多食此类食品易患癌症。第三,我国食品经营企业多为个体工商户,经营管理落后,缺乏良好的食品储备与运送的条件,甚至有些地方的食品批发市场条件简陋,并且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第四,国家某些管理部门管理的工作重点在于查处假冒伪劣的商品,很少和几乎不对食品的内在成分和含量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检验。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在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微生物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污染有农药残留食品上或食物包装的材料质量低劣而污染食物等。第二,食品行业的新技术带来的食品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会给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开发和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等。
2 食品行业出现技术异化的原因
众所周知,技术与人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支配、使用技术的同时技术也会对主体施加影响。当技术的负面价值被无节制地扩大时,就会使技术发生异化。但当人们过度追求,超过技术正面价值所承受的范围时,其负面价值开始显现。食品行业出现技术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数量增多。为了缩短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到达增加产量的目的,在种植业、养殖业中就会出现滥用激素、抗生素等现象。
谋求利益。不法商贩利用被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者工业原料加工食品,故意生产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加工熟食肉制品,只考虑用技术为其牟利,却忽略了这些技术本身对人体的伤害。
食品生产行业者的准入标准低。我国对从事食品加工生产的人员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对他们的道德、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没有明确的要求,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的工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不足。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研究食品的科研机构较少,国家给予的经费扶持力度不大。
监管体系不健全。中国还没完全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食品生产安全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让食品安全监控难以进行,执法人员在打击违法行为时到不到法律上的保障,使得不法商贩逍遥法外。
3 控制食品行业技术异化的对策
食品安全已经是关系全社会的生命安全和产业兴衰的根本问题,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是严峻的。我们要改善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需要做到下面几点: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并且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做好动态分析。其次,要进一步打击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力度,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照食品的生产窝点。再次,我们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安排食品卫生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技术型专业,或者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力宣传食品卫生知识,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素质。最后,大力发展食品科学技术,提高食品生产、加工、检测技术的手段和能力,并且建立全面有效的技术伦理评价体系。
4 结语
研发是一切产业技术的源头,因此科技专家是食品研发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他们对公众的食品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科技人员应该具备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如果一旦科技工作者为了利益而丧失了应有的职业操守、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话,食品质量安全就会涉及到我国居民的安全,成为生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还需要通过消费者、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技术”这把双刃剑,让其在设计、使用的过程中发挥最优效果,避免负面效应,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的更加幸福安康,所以食品卫生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5-6.
[2] 熊立文.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思考[J].中国标准导报,2010(5): 9-10.
[3] 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5-1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正不断深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正不断加强,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创新。2006年国家电网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出,开启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新篇章,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可和接受。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组织和市场的主体,社会性质和经济性质就决定了其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战略,更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食品行业,由于其所生产的产品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便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然而近些年来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却让人们对其失望和惊叹。因此,拥有明确、合理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对食品行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1、披露消极化
根据国内CSR在《价值发现之旅2010-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针对国内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品行业CSR报告数量少,质量不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披露存在严重的问题,大部分企业从未报告。据资料显示,2011年来自食品行业报告18份,占食品行业仅20%。其中,大部分是酒类企业,占披露部分的56%。①由此可见,食品企业并不是很积极的对待社会责任报告。
2、形式模式化
已经的报告,多数也流于形式。以2008-2010年双汇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企业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几乎均是依照通用社会责任报告复制得出。对于食品类行业来说,其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结合该行业的特点,只是硬性的套用模式对外报出。
3、内容虚夸化
目前,社会责任报告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对外宣传业绩的工具。涉及行业比较敏感和实质的内容不加以阐述,比如:食品添加剂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但在已评估的食品行业报告中,没有报告专门对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进行说明,部分报告中提到遵守国家或国际相关标准,但未作进一步解释;在企业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企业采取回避政策,不在报告中提及。因此,在内容上,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缺乏实质性,不能发挥社会责任报告真正的作用。
二、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构建
食品行业是关乎民生大计的行业,该行业生产产品的好坏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以保障高质量产品为中心,以保证相关者利益和高环境效益为两翼,以获得更大利润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驱动力,使得企业更好的该报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笔者以这一原则进行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利益相关者、产品质量、环境效益、报告后记。体系概况,如图一。
1、报告前言
该部分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发展及企业报告情况的一些介绍以及企业成立的专项社会责任报告的部门。
(1)企业介绍。企业名称、所有权性质及总部所在地;主要产品及服务;企业运营地域及运营架构、规模、治理结构、董事会结构。
(2)报告规范。该部分主要介绍报告可靠性保证、组织范围、时间范围、报告周期、数据说明、参考标准,以及解答报告及内容方面问题的联系人。
(3)高管致辞。高管应该对企业与社会责任报告关系作出声明,并对企业年度社会责任工作作出总结。
(4)关键绩效表。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工作绩效比较表;关键绩效数据表;报告期内公司荣誉表。
(5)专业部门。说明该部门由哪些部门参与或组成,可以是企业临时的部门也可以是长期的部门,他们主要负责调查信息,制定框架,撰写报告。
2、利益相关者报告
(1)投资者责任报告
对股东的责任。股东是企业主要的投资者,他们在利益相关者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更加关注从企业获得的收益。企业要给股东合理的回报,使股东对企业的运作满意、对资金的使用放心,保证股东的资本保值增值,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增强企业的融资竞争优势。此外,企业对股东负责,还应及时向股东提供真实的投资和经营信息和财务状况,通过公司的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股利支付率、市盈率等情况证明企业所具有的良好的成长性、收益性、安全性。
对债权人的责任。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负债通常占有较大的份额,债权人主要关注企业组织是否有可靠的信誉,有足够的获利能力偿还债务,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行为,同时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对债权人的损害有时比对股东的损害还要大,债权人需要承受比股东更大的财务风险。由于债权人只能通过合同形式来约束企业不利于债务偿还的行为,对财务责任进行界定。因此,公司经营状况相关信息的披露是双方享受权利及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作为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各方面的信息。
(2)供应商责任报告
供货商是企业供应链上关键的一个环节,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这里将企业自身产业链中供应部分视为单独的个体,因此供应商分为:内部和外部。
首先对外部供应商。就整合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来共同开拓市场方面来看,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关系,是扩大市场需求和份额必然途径。通过实行供应链管理,缩短存货周转天数,优化库存管理能力,能够直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利润,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供应商在选择客户时会对企业进行评价,以确保自身利益。其次对内部供应商。内部供应属于企业的一个部分,但又是一个单独个体。该部分位于企业整个部分的上游,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应提供财务数据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一方面提升自身信誉,吸引最优供应商;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供应商更加了解企业需求,保障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
(3)员工责任报告
员工是企业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员工的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员工为企业服务,也期望从企业得到归属感和个人成就感,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对待员工管理上,应披露有关员工的待遇的相关指标如:职工劳动率、职工薪酬支付率、职工安全事故率、职工人均教育费等。
(4)消费者责任报告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只有最终被消费者消费,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盈利,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这不仅仅是为了利润,更是承担了一份责任。因此,在报告中企业应当明确的指出如何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优质,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两者的双赢。
3、产品质量报告
企业是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组织,食品企业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对
(1)合格率
合格率是企业合格产品数量与全部产品数量之比。它是一个动态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也是消费者容易理解和关注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将一年度里产品的合格率对外公布。
(2)消费者满意度
该项主要是反映了企业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程度,产品真正的使用价值。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会不断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了解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增加销售量,获得高利润。该项指标的获取需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接触消费者,实现两者的双互动。
(3)产品售后保障体系
该部分应该阐述企业售后保障体系如何,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才能保证消费者利益。企业在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是否可以及时的启动该保障功能,带来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
4、环境效益报告
社会责任报告最初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近些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关于环境效益方面的报告还是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对于食品行业,其环境效益不像制造业那么的明显,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仍然会造成污染。
绿色营销。食品行业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还夹杂着包装、销售方式等因素,在这方面企业应当报告其产品自身成本和其他因素成本的比率。该比率不仅说明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也说明了企业是否合理的利用资源。此外,企业应该披露应有的排污系统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
5、报告后记
(1)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后续处理。一方面,企业应该对以后社会责任报告有一定的规划;另一方面要汲取专家及读者的反馈意见,作出反馈表,以便以后编写报表参考。
(2)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责任报告不应该成为企业宣传的工具。企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完美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差错,例如: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个大餐馆的“地沟油”事件。面对这样的负面事件,企业应该正面的接受和积极的处理,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应该加以披露。首先,披露负面事件能够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认识到薄弱环节或松懈环节;其次,能够反映出企业是如何对待出现的问题,传递给利益相关者是否可信的信号。
三、结论
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是以通用体系为基础,结合该行业的特点,融合了社会关注度而建立的。它的构建一定程度上为该行业报告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标准,从而使得报告更加具有实用性;也会引导食品类行业更加积极的对待社会责任报告,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由于该体系没有应用数据指标,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使用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然而,要想使企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更好的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仅仅有报告体系还是不够的,这只是一个中性的措施。要想完善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方面需要硬性措施: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积极的政策指引;另一方面需要软性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学习社会责任,使得企业自主认识到企业性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注释:
①来自http:///stock/#query=EQA_464_801120&DataType=HS_RANK&sort
=PERCENT&order=desc&count=24&page=0数据,并进行统计整理得出。
参考文献
[1]Gray R.H.,Kouhy R.,Lavers S.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 report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UK disclosure[J].Accounting,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Journal,1995,VoL.8(2):47-77.
[2]Brummer S.,Pavelin S.Voluntary social disclosures by large UK companies[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4,VoL.13(2):86-89.
[3]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Z].2006,9.
[5]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Z].2008,5.
[6]陈晶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华东师范大学,2011.
[7]中国网络电视,http:///20110729/103955.shtml.
注:本研究系陕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基于企业家职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构建》(BJ09-19)资助。
1、组建原则:行业协会领导,标准及科研机构和院校、重要骨干企业等部门的技术和标准领域专家和生产管理专家组成;具有标准化经验、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技术和管理人员。
2、组织构架:冷冻食品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冷冻食品标准制定技术支持组和3项标准起草工作组,详见附件。
3、工作目标:工作委员会组织行业力量按计划完成3项行业标准制定和技术审定工作;完成标准配套教材的编写任务
3、工作任务及范围:
1)冷冻食品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冷冻食品行业标准制定工作计划编制、督导标准研究制定计划实施工作,组织标准技术审定会,组织标准宣贯教材审查工作。
2)冷冻食品标准制定技术支持组:按照标准制定程序及标准化工作要求,编制3项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负责标准制定中技术协调与技术把关;完成冷冻食品标准体系初步研究报告。
3)冷冻食品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3项行业标准文本的起草、征求意见专家审定会等各个阶段的研究及制定工作,完成标准文本、编制说明、技术验证及教材的编制和定稿工作。
二、任务分配与合作
1、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及四个工作组的组建与运行;行业及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组织行业调研及工作会议、标准文本总体把关。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共同确定标准制定技术思路,标准文本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定、标准报批等工作。
2、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协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负责技术工作组和标准起草工作组技术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组织开展国内外冷冻食品标准体系阶段性研究,与中食协共同确定标准制定技术思路,标准文本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定、标准报批等工作。
标准制定技术支持组
冷冻调制食品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组
冷冻食品术语与分类起草工作组
冷冻调制食品检验规则起草工作组
冷冻食品行业标准
制定工作委员会
图1 标准制定工作组织构架图
四、进度计划安排
总体进度安排:《冷冻调制食品技术规范》和《冷冻调制食品检验规则》为2012年到2013年;《冷冻食品术语与分类》为2012年到2014年。
(一)《冷冻调制食品技术规范》《冷冻调制食品检验规则》标准制定工作计划
1、标准调研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
通过走访冷冻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机构,了解当前冷冻食品工业企业执行标准现状,收集资料、联系起草标准单位。
2、标准起草阶段(2012年9月—2012年2月)
(1)标准起草准备工作
开展冷冻食品行业调研及国内外冷冻食品标准对比分析研究;冷冻食品特征质量指标研究。完成标准制定预研报告。
(2)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提出标准制定方案;召开4次标准起草工作会议,开展标准起草工作,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
(3)组建标准技术支持组,召开《冷冻食品基本术语和分类》等三项冷冻食品行业标准编辑工作启动会,时间大约在9月中旬,会期1天,地点:待定(北京、青岛)。
2、标准征求意见(2013年3月—2013年5月)
经过标准征求意见和意见汇总处理,提出标准送审讨论稿;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审议标准送审讨论稿,提出标准送审稿。
3、送审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
经过标准征求意见和意见汇总处理,提出标准送审讨论稿;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审议标准送审讨论稿。
4、报批阶段(2013年9月—12月)
组织召开标准审定会,形成会议纪要;根据会议专家意见,由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准报批稿(待定);由技术支持组进行技术会审及协调,形成审定意见交由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终审,形成标准报批稿文本。
(二)《冷冻食品术语与分类》标准制定工作计划
1、标准起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标准起草准备工作
开展冷冻食品行业调研及冷冻食品领域基础概念研究,对国内外冷冻食品术语及分类相关技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标准制定预研报告。
(2)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提出标准制定方案;召开3次标准工作会议,开展标准起草工作,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
2、标准征求意见阶段(2014年1月—2013年4月)
3、送审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
组织召开标准审定会,形成会议纪要;根据会议专家意见,由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准报批稿(待定);由技术支持组进行技术会审及协调,形成审定意见交由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终审,形成标准报批稿文本。
4、报批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向工信部上报标准报批稿,配合标准审查部门完成标准文本的综合审定及修改,并配合出版社完成标准文本编辑与。
(三)《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编写计划安排
1、编写准备阶段
(1)征询行业意见,组建编写工作委员会,遴选参加编写单位及执笔人,确定主编、副主编等人选。
(2)成立编写组,制定编写大纲,行业内征求意见,召开专家会,对编写大纲进行讨论修改,确定编写大纲。
2、编写阶段
根据任务分工,各执笔者按照编写大纲和阶段任务开展标准化教材编写工作。
3、统稿阶段
主编、副主编根据分工进行统稿,并召开2-3次统稿工作会议,对撰写的书稿进行充分的研讨,提出修改意见,由执笔人认真修改并返回给主编,有主编组稿后进行统一审核校对。
4、审稿阶段
组织专家审定会,由行业专家对书稿进行审定,形成会议意见。主编根据审稿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定稿。
5、出版阶段
审稿后的书稿送交出版社出版。
五、经费预算及征集方案
经费预算包括标准制定经费预算(60万元)和诚信体系教材编写(20万元)经费预算两部分,预算合计80万元。
(一)标准制定经费预算 万元
序号
预算科目名称
合计
1
差旅费
7
2
会议费
15
3
专家费
5
4
劳务费
6
5
实验材料及验证费
17
6
文献/知识产权事务费
6
7
其他(资料、不可预见费)
4
合计
60
(二)《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冷冻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指南》
经费预算:20万元。
序号
预算科目名称
合计
1
资料费
7
2
会议费
4
3
专家费
5
4
劳务费
4
合计
20
(三)标准经费筹集
1、行业标准下拨经费
3项*0.40万/项 = 1.20万元
2、企业标准赞助
参与标准制定企业提供标准制定及宣贯材料编写的赞助费用2-3万元/家。
参与标准起草及标准指南编写的企业约30家,预计征集经费60-90万元。
3、科研项目资助
根据可能和机会,积极争取国家或地方冷冻食品相关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支持。
附件1 冷冻食品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建议单位
主任单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副主任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河南双汇集团
山东惠发食品有限公司
委员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1.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食品专业委员会
2.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发酵食品标准化中心)
3. 中国肉类研究所
4. 中国海洋大学
5. 江南大学
6. 河南双汇集团
7. 山东惠发食品有限公司
8. 北京华都肉鸡公司
9. 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
10. 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
12. 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
13. 诸城外贸食品有限公司
14. 河南四季胖哥食品有限公司
15. 河南众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6. 青岛亿路发集团
17. 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
18.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
19. 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
20. 舟山海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21. 南京大地食品有限公司
22. 荣成泰祥食品有限公司
23. 长春皓月食品有限公司
24. 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25. 好当家集团
26. 杭州佑康食品有限公司
27.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
28. 桃屋珠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附件2 冷冻食品标准制定技术支持组建议单位
1.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食品专业委员会
2.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3. 中国肉类研究所
4. 中国海洋大学
5. 江南大学
6. 上海冷冻食品行业协会
7. 北京市食品工业协会
8. 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
9. 青岛市食品工业协会
10. 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
11. ***省食品工业协会
12. 江苏省食品工业协会
13. 南京市食品工业协会
14. 青岛亿路发集团
15. 诸城外贸食品有限公司
16. 河南双汇集团
17. 山东惠发食品有限公司
附件3 冷冻食品标准起草工作组建议单位
(一)《冷冻食品术语与分类》起草小组建议单位
1 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
2 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
3 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
4 上海市冷冻食品行业协会
5 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6 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
7 北京华都肉鸡公司
8 河南双汇集团
9 河南四季胖哥集团
10 诸城外贸集团
11 山东惠发食品有限公司
12 好当家集团
13 杭州佑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4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
15 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
16 青岛亿路发集团有限公司
17 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
18 舟山海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南京大地食品有限公司
20 桃屋珠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21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22长春皓月食品有限公司
23甘肃黄羊河食品有限公司
(二)《冷冻调制食品技术规程》起草小组建议单位
1 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
2 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
3 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
4 上海市冷冻食品行业协会
5 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6 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
7 北京华都肉鸡公司
8 河南双汇集团
9 河南四季胖哥集团
10 诸城外贸集团
11 山东惠发食品有限公司
12 好当家集团
13 杭州佑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4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
15 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
16 青岛亿路发集团有限公司
17 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
18 舟山海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南京大地食品有限公司
20 桃屋珠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21 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 河南众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3 唐山市施尔得肉制品有限公司
24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
25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26长春皓月食品有限公司
27甘肃黄羊河食品有限公司
(三)《冷冻调制食品检验规则》起草小组建议单位
1 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
2 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
3 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
4 上海市冷冻食品行业协会
5 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6 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
7 北京华都肉鸡公司
8 河南双汇集团
9 河南四季胖哥集团
10 诸城外贸集团
11 山东惠发食品有限公司
12 好当家集团
13 杭州佑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4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
15 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
16 青岛亿路发集团有限公司
17 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
18 舟山海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南京大地食品有限公司
20 桃屋珠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21 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 河南众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3 唐山市施尔得肉制品有限公司
24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
25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D922.1;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72-01
制约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对现有的食品检验标准进行不断完善,并对有关的标准严格实施落实,从而有效的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保证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食品检验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1.1 食品检验标准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含有的食品检验标准主要是关于理化检验标准的,约有203项,可是仅牵扯到食品理化指标和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并没有关于非法添加食品原料方面的标准。我国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审查细则》当中,也没有明确非食品原料的必检指标,更没有相关的检验方法说明。《食品卫生检验方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其主要的进步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行的食品检验标准将原来的标准进行了完善,形成了体系,有效的规避了原来较为分散的标准不宜使用的现象;第二,相比较原来的食品检验项目,现行的检验项目更加规范化,新的版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及项目较多,基本上将所有的检验方法都包括在内,规范了原有的检验项目,使其更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2 食品检验标准的重要性分析
食品检验标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当中。从“苏丹红”事件到“毒大米”、地沟油等等,都体现出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合格的食品被人们摄人,有毒、有害物质便会在体内潜伏,对人体造成长期侵害甚至致命性的伤害;另一方面,不合格的食品流人到市场当中,还会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下降,甚至会扰乱市场秩序。
2、食品检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食品检验标准不够完善
食品检验标准不够完善是当前食品检验标准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食品检测体系涉及到粮食、农业、卫生、质检、进出口等诸多行业及部门,不仅主体多元化,而且较为复杂,这就使得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体系不完善,而且食品检验检测的技术水平较低,检测方法及手段过于传统,无法达到应有的检测效果;再者,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与《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有出人,给相关标准及法律的执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2 食品检验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现有的食品检验方式相对不完善,则是食品检验标准存在的一项严重的问题。现阶段,没有明确完善的检测方式针对保健食品、农药、天然毒素和食品添加剂等;此外,层出不穷的新型产品也给食品检测带去了很大困难度。没有现行的检测标准,导致掺假问题屡禁不止;再者,新的技术应用在食品的生产当中,而没有针对相应技术的检测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而为不合格食品在市场中的存在,创造了机会。
2.3 食品检验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别大
现行的食品标准和国际标准差距大的问题,也是食品检验标准实行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国家标准中采用的国际标准的覆盖率非常低;其次,我国的食品检验标准和国际标准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完善食品检验标准的建议探讨
3.1 加强对食品检侧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完善食品检验标准的基础。首先,要增加对食品检测的投人力度,以有效的保障检测工作的贯彻执行,及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引进高技术人才及完善检测的相关设施,为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其次,整合相关的检测资源,以有效的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检测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及重复检测问题,充分保障食品检测标准作用的发挥;再者,食品检测的相关部门要提高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检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检测效率的提升,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检侧体系
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完善食品检验标准的必要措施。首先,应该高度重视食品检测加工企业对自我检验检测的作用,建立标准的食品检验室,并对相关的检测人员进行培训,以保障食品加工中的各个环节不会出现问题;其次,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及食品检验机制,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再者,鼓励社会资金对食品检测的投人,以辅助食品检测体系的完善,保障食品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促进食品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
3.3 加强对食品检侧人员的培养
对食品检测人员的专业性不断提升能够更有效的推进食品检验的落实。在进行检验工作是要对工作项目明确分工,形成一条有序的工作流程和监督体系;要定期对食品检测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掌握食品检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促进对食品检测标准中相关规定的修正及完善。
3.4 规范食品检侧机构
对食品检测机构严格规范是推进食品检验标准完善进度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确保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以食品安全为要素的各项检验检测标准;对食品检测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建设,对每个部门的监管职能合理健全;要加强食品检测相关制度的建设,使得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关制度的约束;还要建立国家级的检测管理制度,构建食品检测相关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信息及资源的共享;更要加强与国际食品检测标准的接轨,以不断促进食品检测标准的完善及食品检测能力的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9日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领域中会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是我国的社会体制还是市场经济,要想实现发展、壮大,就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机制、法律、道德等方面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对利益、利润的追逐本性,不正当竞争等现象都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及后果。我们只有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正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克敌之法,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与之相关的法律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下得以健康、稳固的持续发展下去。
就如今我国的食品行业来讲,一些企业为谋取利益最大化通过降低食品质量、以次充好、制造假冒伪劣等方式,以低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不正当的竞争,在获取非法利益的同时也对人们的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阻碍了其他正规食品企业的发展,搅乱了食品行业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无论对于食品企业来讲还是社会大众、政府相关部门,都必须对日渐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从法律层面出发,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地完善,加大法律监督、打击力度,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食品安全问题简单来讲就是由于食品生产质量、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等不符合规定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由于食品生产涉及范围较广,且涉及到民生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事。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虽然目前我国具有庞大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的企业群体,但其中一半以上都属于私人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正规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的大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这些大量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活动的小摊、小作坊、小贩、无证经营户等,在食品生产上存在卫生状况不达标、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生产地点不固定等问题,给食品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使食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的食品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有效改变以往食品生产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能耗高、质量差等现象,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食品行业中所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被污染的环境而引起的,对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对促进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障农牧产品生长、养殖环境不受到外界的污染和破坏,对我国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
(三)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稳固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开始逐渐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发展关系。外贸经济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食品企业在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缺乏知名度、产品质量水平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并且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外食品进口企业对我国食品质量的信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行业外贸经济的发展。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从法律的高度建立起一套全面、严谨、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在提升食品质量的同时,保障我国食品企业外贸经济的稳固发展。
三、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的具体策略
(一)对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进行完善,使其监管的实效性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来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全面的修订和清理,尤其要加快对《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其次,食品卫生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并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标准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最后,在对国家相关食品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上,要加快食品安全基层监管网络的构建,以促进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基层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减少监管盲点,使食品生产的各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二)对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进行完善。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程序、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和构建。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规定的行为,依照法律对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对食品监管人员以及生产、销售等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予以依法追究,以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惩戒作用的发挥来提升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水平。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追责程序、责任形式、责任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主要包括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降低求偿成本,对惩罚性赔偿条件的适用范围适当地进行扩大;二是食品安全行政责任。主要包括,对食品安全相关行政主体的具体责任形式进行明确,进一步提升行政责任食品安全相关追究程序的实际操作性以及可行性;三是食品安全刑事责任,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划分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宽以强化对食品安全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和打击。
(三)对食品安全法律召回制度进行完善。针对当前我国法律在食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从两方面来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召回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对食品召回的相关实施细节、规定进行完善,对食品召回的具体分类、范围以及监管、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次,促进全过程食品召回程序规范标准的编制,以确保我国食品召回工作能够依法开展。
总之,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有效保障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保证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力,张文涛.关于《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
一、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近些年来,食品行业企业转移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等,通过对主要地区龙头企业的兼并、入股、合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加快了食品产业转移进程,世界食品产业龙头对食品产业的控制不断增强,强化了对食品产业的控制和垄断。目前,国际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控制成为产业转移主要目标(二)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三)跨国公司成为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二、我国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承接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带动,东部产业化、高技术化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凭借其资源、人力、土地、政策等优势逐渐融入到产业链条之中,提升了中西部食品产业的层次,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目前,我国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食品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加快(二)食品产业链、产业园集体迁移趋势苗头显现(三)食品龙头企业全国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推动了产业转移
三、我省承接食品产业转移优势
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省良好的市场、产业基础和设施配套建设、生产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大力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
(一)市场优势
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4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分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据专家估计,2010年河南将迈过一亿人口大关,本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周边巨大的市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
(二)生产要素优势
我省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历年来,粮食产量、小麦、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林果资源比较丰富,苹果、大枣、板栗、猕猴桃、西瓜等有较高声誉。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畜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巨大,与东部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相比,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省劳动力人口达到7171万,占到全省人口的72.3%。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2008年我省本科学历毕业30.25万,职业中学毕业18万,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三)区位优势
我省地处中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进入西北的必经之道。铁路网三横五纵式的在河南境内交汇,国家级的铁路有线京九、京广、陇海线等。郑州、洛阳、信阳和商丘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也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公路网主要包括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及9条国道。河南民航事业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航空枢纽之一。这一切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回避多数食品量大、耐储性差、运输长等劣势。河南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是农产品、食品贸易的集散地,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所有这些都为河南发展食品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食品工业列入河南“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政府不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行业龙头进行减税,对品牌建设进行奖励,支持重点食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提高食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抵扣标准。不断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信贷支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大食品工业项目实行联审联批,简化办事手续。重点选择食品专业园区,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实行税收部分返还,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四、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发展现状
我省由于其产业、成本、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食品企业来我省投资,承接了外国和东部发达省份的食品产业转移,对于弥补我省食品产业缺失链条,提高我省食品产业层次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吸引食品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据省粮食局统计,2002-2006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共引进项目89个,引进资金91.6亿元,到2007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去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资金额45亿元,占到了之前五年引进投资额的一半。光明、汇源、伊利、金锣、雨润、皓月、高盛集团、日本火腿集团、徐福记、正林食品邓世平公司纷纷在河南建立生产线、合资建厂,国内著名的食品企业几乎都在河南省开设了生产基地。
(二)食品产业转移提高了我省食品产业技术水平
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到我省,从农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农作物的深加工、畜牧业屠宰,到食品安全检查、冷链保鲜等产业链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国内外企业加快对我省休闲食品的投资,拓宽了我省食品工业的范围,提高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的层次,带动了我省食品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我省食品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双汇集团已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8个加工基地,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众品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趋势不断加强了我省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在全国、世界范围内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提高自己的效益。
(四)我省食品产业园不断状大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和承接食品工业转移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产业发展软环境亟需优化,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存在;食品产业安全意识薄弱;同时面临着东部欠发达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有力竞争和挑战。
五、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于我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即政府扶持、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和区位优势,重点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承接转移产业的有利影响,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与转移方共同发展。充分整合我省资源、人才、成本、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实现整体作用的发挥,实现食品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的整体作用。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我省食品行业物流,加快大型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设食品物流基地,打造郑州成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食品物流中心,构建食品行业区位竞争新优势。引导我省比较优势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逐渐向创新和技术变革方面转变。打造现代物流方面,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食品物流节点网络。
(二)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
支持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科学规划,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市5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此外,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以群体力量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行业龙头企业相互补充,并驾齐驱,共同抵御行业风险。
(三)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