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直以来,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中心的,而作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一个优秀的成绩,为了一个好的成绩学生必须进行死记硬背。由于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被动的,因此很多的学生在结束考试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至于说把地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措施,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未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地理的重要性,没有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不是很好。所以,教师一定要参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变革教学措施,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关于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变革
1.要注重课堂的导入,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一切工作要围绕着学生进行,要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要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以及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尽快使学生进入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围绕着地理的学习,因此,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就非常关键了。课堂导入设计的好坏与否不仅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而且能提升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使其自主进行地理的学习,使其保持课堂主体的地位。
比如,在关于“各地温度”一节的学习,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在此笔者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导入方式:图图来自黑龙江,图图的母亲由于工作的缘故去了广东学习,目前已经是第三天了,这天当图图回家后,正在做家务的图图突然听到门铃在响,于是图图通过猫眼往外看,门外是一位不认识阿姨,她告诉图图:“我和你母亲是同事,因为天气寒冷,你母亲委托我把她的羽绒服给她拿去。”听了阿姨的话后,图图说:“阿姨稍等,这就把衣服拿给你。”可是,图图却没有拿衣服,而是报了警。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图图的做法正确吗?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要是图图对广东的气候一无所知,又如何知道陌生阿姨的话正确与否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提升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从而会自主的进行地理的学习。
2.根据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提升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对于地理的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强烈的好奇心是促进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地理老师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使其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比如,小说《盗墓笔记》,该书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受欢迎,在学生中也很流行,此外《盗墓笔记》中有很多的关于自然以及地理方面的内容,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在进行地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小说来辅助教学。例如,该书里提到的关于长白山的内容,正好是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东北三省的地理内容,鉴于此,教师就可以把该书中的长白山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联系,通过对长白山的地形以及其神秘的原因进行讲述,就可以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地理的学习上,要是学生在课后找老师继续此内容的探讨的话,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自主的进行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探索,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资料的查找,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且处理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最终实现学生高效快速的学习以及教师高质量的教学。
简而言之,在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普及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存在的最大困惑就是,不仅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好多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多样化的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地理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的努力的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去寻找新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促使学生维持对地理学习的长久的兴趣,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学习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养成积极的自主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实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强拉硬用 课堂上,有些教师往往抱着“用肯定比不用好”的心理,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强拉硬用到课堂。如有些老师在讲地球运动时,把大量的地球运动动画渗透到教学中,然而动画展示出的无限空间想象力与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形成强烈反差,这样只能引起学生的不适。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图片、动画是否与课文的主题相符合。这种不切实际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迷茫使用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地理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市场上、网上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是手到拿来,稍加修改,盲目使用。但是一个优秀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凝聚了制作者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班级参差不齐,课件的流程就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迷茫使用,结果只能是形成机械、僵化的教学,缺乏特性。
(三)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只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决不能代替教师全部的教学活动。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都汇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也由电脑代替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如有些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准备,每当学生回答对或错一个问题,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还有的老师喜欢把课件中每一张图片的颜色制作得很鲜艳,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美,但是否显得有点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慧性,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让学生有一种深深地亲切感,这样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提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正确定位。下面我就以《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为例,谈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
(一)多媒体技术应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应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变静为动,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长江》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既可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明确河流可能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水灾。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应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增加了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原因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讲解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植被的破坏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应该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晰易懂,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现状
在近年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影响和鼓舞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通过在教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象为幼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地理课程虽然属于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必修课范围,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的开设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要求。但是,一些学校在响应新课改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的号召下,在看到社会上的幼儿园大多没有开设地理相关课程的现状后,片面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将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受市场欢迎的美术、舞蹈、音乐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市场普遍认可的课程教学上来。地理教学不仅没有得到高职院校教育者的重视,地理公开课、教研组等教研活动的开设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是有也只是形如其表。相比较其他科目的教师,地理教师的评比、培训、进修、评职等机会更是明显少于其他教师。学校对地理教学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不仅严重打击了地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是在感觉上给学生留下幼儿地理教育不重要的的错觉。
(二)教学特色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特色不明确,没能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充分的体现出来,要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未来幼师群体的主要来源。这与传统地理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其影响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多是围绕地理相关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教学,缺乏与学前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没能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作为幼师的职业特色充分的体现出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对幼儿地理教学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学生既不懂得也不知道该如何结合幼儿特色来对幼儿开展地理教学。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优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如其他专业一般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将教学的方法、方式、手段以及师生关系的处理经验等对学生进行传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优化包括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意为师长只有在得到学生尊敬的同时,其讲授的道理才会被学生所接受和追捧。为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地理教学质量进行优化,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就必须首先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以往“严师出高徒”式的教学思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需求给予关心和帮助。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利用提前到教室的时间,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参与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的聊天了解学生的喜好、个性以及当前地理学习中的遇到的难点问题;通过微信、微博地理教学相关信息,与学生就地理学习展开互动。这些对于优化师生关系、活跃地理学习氛围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明确地理教学目标
为进一步对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某一行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更是未来幼儿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将幼儿教育的方法、手段、理念等对学生进行传授。无论在教学、工作、学习等方面更要通过自身榜样作用的发挥,来使学生明白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进而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来对自身进行约束。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地重点一方面在于对地理知识、教学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对幼儿的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前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的特点基础上,才能对教师所教授的地理教学技能、方法等进行灵活的运用。为此,教师应不定期组织学生到邻近的幼儿园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去陪同幼儿玩耍、学习,并照顾幼儿,从而在这一系列实践的过程当中收获对幼儿的了解,以及幼儿教育的经验。使自己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不同学者对其的分类和理解不同,笔者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以下归纳(见下图)
近年来,温州一二三类学校新教师比重不断上升,这些年轻地理教师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学科素养吗?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该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值得关注问题。
二、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温州市教龄5年内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学科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本次发放问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专业发展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职业知识、教学行为知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体较好,但还没有达到精通程度。针对新课程标准,部分年轻老师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两个部分,新的评价方法和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说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能力领域
教师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师从事教养任务,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去影响其个人发展,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观与人生准则,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自主行为能力。统计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缺乏方法、策略,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策略,培养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师教学能力领域
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合理的设计并实施教学,能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会利用所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基本力中教学能力领域的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说明,年轻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频率上,更是令人担忧。访谈中,年轻教师反映,主要是功课忙,忙着改作业、备课,课一上完,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不过他们说今后会好转的。
4、教师评价能力领域
评价能力领域,包括教师能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会诊断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从而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并为他们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并能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去领会学生的表现。统计数据表明,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师创新能力领域
创新能力领域,主要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创新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能将职业理解为是负有特别责任与义务的公职,并认识教师重要的职业任务之一是需要终身学习。调查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是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6、教师科研能力领域
科研能力领域,主要是教师要扮演教育教学研究者,对经验进行反复咀嚼,寻找其理论依据,并对教育教学问题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及后续研究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地理教师的教科研参与度少,获奖层次低。调查原因,主要是年轻老师工作经验少,对教科研问题的思考少,解决措施少,想写论文,但是总是提不出新的观点。
三、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
师范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队伍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通过师范教育完成的,要使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就必须改进与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不够明显;专业设置和学科比例不够合理;专业划分过细,重深度,轻广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等。
(1)设置适用的课程,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从调查中得知,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存在欠缺,其相当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狭窄,而且比例也不适当。在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中,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课明显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则过于薄弱,从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不具备师范学生应有的特长―懂得怎样去教。
(2)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师资培养开放化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师范特点并不显著,其他院校的学生又难以进入师范学校,因而局限了师资的培养途径。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师范院校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在向综合院校发展,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都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内设师范学院的形式实施地理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加强地理师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学科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校,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就近合并到综合大学中去,在更加宽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地理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3)合理安排教育实习,丰富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师范生必须进行教育实习,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教学情境,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2、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1)把入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相结合。入职教育应指高等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有必要对入职教育的新教师应达到的教学水平提出明确标准,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一是身份角色的转变;二是知识体系的转变;三是能力素质的转变。
(2)开展师徒接对活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了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应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年轻教师成长策略。
(3)开展各种教学评比活动,成立“教学评比组”。笔者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年轻教师教学公开课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开表彰大会,并给获奖的年轻教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鼓舞成绩优秀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也可以勉励努力程度不够、成绩不出色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地理学科还应成立“教学评比组”,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计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贯彻实施,还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年轻教师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
(4)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为年轻教师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讲公开课或听课、点评课,做讲座。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年轻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执著与深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组织年轻教师到名校听课学习,让年轻教师去名校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开阔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必定有益。
(5)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及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经验);教学中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新的经验(新信息、新感悟)。
四、结语
年轻地理教师基本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肯定的。作为年轻教师自身,应以积极的心态求进步,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养成“专业自我”主动地寻求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理念,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而作为管理者,促进教师成长既要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微观处抓起,又要从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教师职业管理制度等宏观上把握,以便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的放矢的协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意,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
[3] 陈 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2(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11-03
为了解广西地理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我们于2012年5月至8月对广西各个市县的地理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份,回收问卷38份,有效问卷38份。接受调查的对象中,男性18人,女性20人。调查对象所在地分别是:钦州市、桂林市、南宁市、桂平市、玉林市,一共调查了18所中学。下面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一、广西中学地理教师自然现状
(一)学历状况
所调查教师100%为在编教师,高级占21.1%,一级占47.3%,二级占31.6%。共调查高中地理教师28名,其中本科学历25人,研究生2人,占所调查高中地理教师总数的96.4%;大学专科学历1人,占所调查高中地理教师总数的3.6%。据教师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方可申请高级中学教师资格,所以广西高中地理教师合格率为96.4%,还有3.6%的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不合格。本次调查初中地理教师共10名,其中,本科学历6人(地理专业2人,其他专业4人),占所调查初中地理教师的60%;大学专科学历2人(地理专业毕业的0人,其他专业2人),占所调查初中地理教师的20%;专科以下2人,占所调查初中地理教师的20%。有些学校是由工作量不饱满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地理课教学任务。
从统计数据分析(见表1),按照国家教师资格管理规定,广西高中地理教师学历合格率较高,而初中地理教师有20%学历不合格,学历合格教师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非地理专业。
(二)年龄、教龄结构
所调查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年龄绝大多数在45岁以下,占所调查人数的92.1%;50岁以上的仅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5.26%。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占60.5%,5年以下的占15.8%,这说明大部分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应聘地理教师的大学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因为大多数学校想聘用教龄高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您在本校工作的时间”的调查中,5年以下的有48.6%,而10年以上的也有40.5%,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是想留在本校继续工作。
(三)从业态度
关于中学地理教师的从业态度(是否热爱中学地理教师岗位),仅有1人(占调查人数的2.7%)表示不感兴趣,但“非常感兴趣”的也只有21.6%,这表明地理教师从业态度方面还有待提高。由月收入表和图(表2、图1)可知,月收入1000~1500元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6%,大部分在玉林地区,月收入2500元以上教师的占总人数的5.3%。这说明各个城市的教师工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问及是否想换工作时,“非常想”的占21.1%,“一般想”的占28.9%,“不想”的占50%。大多数教师认为地理教师的工资偏低,待遇不如其他学科好,学校有偏科等现象。而因个人兴趣想换工作的教师很少。
(四)师资力量
超过一半的地理教师每周所教课时数达到12学时以上。而在所调查教师中,有50%的地理教师任教年级为高三,这与课时数多相符合。这样安排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地理学科上能拿到高分,同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复习备考。由于某些学校师资紧张,有些地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课时数也在12课时以上。
二、广西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效果分析
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体现出来。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较满意自己的教学效果。有18.4%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很满意,73.7%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较满意,7.9%的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一般。
(一)对目前教学条件的满意度
教学条件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由表3可知,有44.7%的教师认为现行地理教材有待改进,只有18.4%的教师认为现行地理教材符合现阶段的教学水平。可见,大部分教师对现行地理教材不太满意。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教材与教学条件不符合,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等。65.8%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在地理教学方面的教学条件一般,28.9%的教师认为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只有5.3%的教师认为教学条件非常好。目前,广西的教学条件还较落后,特别是那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城镇,大部分乡镇中学还采用传统教学工具,即“课本、粉笔、黑板”。而配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学校,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教师不熟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操作;只有少数县城、重点中学能够把传统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相结合。在调查中,高达89.5%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很需要使用电脑或多媒体教学,这跟较落后的教学条件相矛盾,使得教师的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知,目前广西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在教学条件方面受到一定的阻碍,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见表3)。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由表4可知,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平分秋色,而能够把传统教学工具和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起来的教师仅占2.1%。可见,广西中学的地理教学方式两极分化严重。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引导式的参与型,占接受调查的人数的61.0%,感染性的激情型占26.8%,命令式的权威型占9.8%,100%的教师都认为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不同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相互讨论,调查表明,63.1%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55.3%的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经常给学生预留自主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时间。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发言、自主思考和讨论,从不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的教师占2.6%,给学生发言机会较少的教师占5.3%。由此可见,目前广西地理教师的教学还有所欠缺,有的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却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发表观点的机会。各学校应该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使其改变教学方法。
目前,广西中学的地理教学还仅限于理论教学,50.0%的教师只布置笔头作业,38.9%的教师会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但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现阶段,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这种情况的产生,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联系。这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表现出来,有51.9%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要单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在调查中,教师们还提供了几种他们觉得比较好的增加地理知识的方法,例如上课、上网、看电视、看报纸等。
(三)教师的教学情况
由表5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上课,有55.3%的教师完全按照,44.7%的教师部分按照。由此可见,广西的地理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有深层次的了解,能比较系统地讲解知识点。这也可以从教师的备课情况中体现出来:76.3%的教师认为备课一般,不算困难;21.1%的教师认为备课容易;只有2.6%的教师认为备课困难。能够没有困难地备课,更加充分说明了这些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理教师都没有在课外带补习班,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准备、课程创新和学生教育等方面,保证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见表5)
三、外部教学环境分析
外部教学环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热情、工作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教师与学校的关系
高水平的地理教师队伍主要靠继续教育来实现。当今时代,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教师职业尤其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吸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到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都需要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调查中发现,有34.2%的教师近年来没有外出进修学习,34.2%的教师只外出进修过1次,31.6%的教师外出进修学习2次以上。总的来说,68.4%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非常少甚至没有。可见,这些地区的地理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还亟待提高。调查显示,学校提供全部培训经费的占11.9%,部分提供培训经费的占76.2%,全部自费的占11.9%。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地理教师的外出进修热情,如果学校能多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相信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二)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
人际环境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工作中,除学生外,接触最多的就是一起共事的其他教师。调查结果显示,86.8%的地理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关系融洽。可见,绝大部分的地理教师可以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工作。和谐的人际环境可以给人好的心情,而浓厚的相互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63.2%的地理教师每个学期有10次以上的听课次数,平均两周1次。92.1%的地理教师经常与其他地理教师探讨有关地理教学的问题。可见,大部分的地理教师能积极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兴趣程度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关。调查发现,进行师生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31.6%的教师经常进行师生交流,师生交流甚少的教师占到18.4%。
四、对策
(一)改善教学条件
改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学水平,选取不同的教材,充分做到因材施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电脑、多媒体教学工具,改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改变只使用传统教学工具的教学方式。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学习培训,让教师懂得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操作。配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学校应尽可能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通过组织学校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课程教学方法,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促使教师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进行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打好基础,掌握知识点。
第三,进行教师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教师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科学文化修养,更新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吸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要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在职教师的实际出发设置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促使教师既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引言
地理课程不仅是一门综合地理环境、人文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基础性课程,而且是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1]。因此,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不仅可以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全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为赢得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1.初中地理学习的意义
地理教学的意义就是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并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初中地理学习的着力点
2.1身边环境方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做到让学生对本土的资源及环境形势有具体的了解,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现象,也可以通过此行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2学习兴趣方面。
地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而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推进的一种潜动力,其学习兴趣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环境和书本知识相结合,通过自身的感触及个人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
2.3社会时事方面。
任何学习都不能闭门造车,地理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要结合社会实际,并从社会时事中获取相关地理知识,以此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力量建设不齐全。
在长时间的地理教学中,通常会出现地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地理老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地理老师偏多,缺乏专业的地理知识体系等现象,尤其是村镇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导致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性偏差,针对性不强,使得很多老师不敢大胆进行教学,严重阻碍地理教学的功效发挥。
3.2教学常规建设不规范。
地理教学常规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地理老师集体备课方面,因为地理属于一门小的学科,其中任课老师很少,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是采用一个老师带一个年级地理教学的分配模式,外加目前学校实行班级管理模式,所以对于地理教学的集体备课无法得到落实,并且在备课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老师的讨论分析,从而致使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以暴露解决,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地理教学质量。
3.3教学模式过于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不管是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还是授课式的教学模式,都容易致使地理教学的惯性作用,使得老师在长期教学中懒得进行教学改革,甚至有的老师在常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教学疲劳,影响教学的正常秩序,并且在这样的同模式教学下,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也容易产生疲累,大大降低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
4.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4.1做到实际与教材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做到教学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要点综合实际情况开展探索性教育,大胆地设计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找到答案。同时,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2正确把握教材的难易度,进行逐个击破。
地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都要通过主观的想象加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正确地认知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难易程度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设置,划分一章的学习要点,使得学生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做到逐个击破,并合理设计课堂课后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3]。
4.3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教学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靠书本教授,使得老师学生都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引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结语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了地理环境、人文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现教学的创新,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8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136- 03
案例教学(Case Method)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授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热情地参与,开展讨论,通过针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案例教学法因极好地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而备受各院校及教师们的欢迎。一时间,不论所授学科、学生层次和教师水平如何,都争相上马案例教学项目,问题即随之而来――高校在重视案例教学普及性的同时忽视了其实效性的发挥,即学生的能力并未从案例教学中得以提升,实际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案例选取重简轻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因此而得到提高。大部分教师在案例选取时侧重简单的知识点案例,忽视繁杂的、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实验案例。前者是为讲解某个专用术语而选取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俗称“举例子”,这是案例教学的最简单形式,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名词的真正含义、运用起来简单方便,不需复杂的程序和精心的课前准备,计划性强,更切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进度,其缺点则在于缺少了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与互动,不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案例在运用上具有非常便捷的优势,所以教师更愿意使用这种方法,案例教学的整体实效性则被大大降低。
(2)在教学形式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走过场严重,没有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尽管教师选取了合理的综合性案例,但为了节省时间、完成任务,往往将案例的内容与结论当做知识点给学生做平铺直叙的讲解,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被动性的实质,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学生的能力需要在案例设想、讨论、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得到提升,同时,单个案例的学习并不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并能将这一规律运用到其他相关案例中进行相应的类比推理,亦即将具体升华为抽象再由抽象应用为具体,这才是能力的真正提升,也是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所在。
(3)在教师能力上,部分学校轻视对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培训,使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案例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笔者通过授课及听课发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往往难以把案例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出现诸如无法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不能合理控制时间进度、案例问题设计不深入、不能自如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不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不高,亦或学生的激烈讨论严重偏离主题等常见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案例教学效果的降低。
(4)在思想认识上,学校及教师轻视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案例教学的实施对于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而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很多院校将这一重任压在了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促进了教师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大幅提高,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未同步提高,学生群体的课外参与度明显不足,仍然是“等、靠、要”,参与主体本末倒置,完全违背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初衷,未能发挥案例教学的全部效果。
2 问题的因果剖析
为了明确“案例教学实效性低”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及表现,课题组在专家头脑风暴法的基础上运用鱼骨图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因果剖析,原因涉及了案例、学生、教师、环境等4个主要因素,构成鱼骨图的主骨。在确定主骨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分类别梳理出各种具体表现,构成中骨、小骨。剖析结果见图1。
由图1不难看出,在案例的选取、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及教学环境等角度都存在各种制约案例教学实际效果发挥的具体问题。
(1)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借鉴已有的经典案例,这些经过反复教学实践检验的案例本身必定是严谨而有效的,但如果教师不考虑自己授课学生的特殊性,盲目“拿来主义”,对案例不加任何修改,则会出现案例偏离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或者由于案例过长而影响教学进度等问题。与“拿来”的案例相比,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的案例更具有实效性,但由于学校及教师投入不足、缺乏创作团队、单个教师能力的欠缺等各种原因,往往无法实现案例的自主开发。因此,案例选取上的低效主要受制于教师这一主要因素。
(2)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及实施对象对教学效果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通常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偷懒、不主动参与等负面行为,而参与的学生中又存在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而无法有效分析案例的现象。薄弱的知识一方面表现为基本理论的欠缺,这使案例分析变成了“空对空”和“想当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未能投入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些问题都使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关键,而这又与教师这一主体的责任紧密相连。
(3)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相反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心态增加投入、提高水平。教师投入的不足表现在对案例选取上不加甄别、不做修改,对不适于案例教学的软硬件环境被动适应、不做协调,对学生的参与、投入不能严格管理、充分激励等;教师的水平不足则主要源于自身知识和阅历积累不足,以及由于缺少案例教学的专项培训而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等。因此,教师主体的投入及水平的提高密切关联着案例、学生、环境等其他各因素效果的发挥。
(4)教学环境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好坏的外部因素。由于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大多以分组讨论、小组演示的方式进行,因此往往需要多媒体、各类专业软件、活动的座椅等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组数多也会大大降低部分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参与度,降低案例教学效果,而在学生参与度高的情况下又可能会出现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冲突等难以控制的局面。这些外部因素的限制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缓解的根本则在于教师这一主体的主动协调。
上述原因的明确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对这些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案例、学生、教师、环境这4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平等,尽管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但其中的主导“教师”却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2]福州大学《国际贸易》省级精品课程组.国际贸易案例教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
1.师生关系淡漠,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淡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相互之间交流也不多,致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信息不够生动。
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
3.教学模式单一,主体地位不够明显。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在课堂学习中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未能将主体性发挥出来。
4.教学空间狭隘,个性发展不够充分。
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45分钟,对一些地理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没有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未能形成高中地理教学的立体模式。
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途径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一是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我在地理教学中,将听取学生意见作为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学生加强交流,听取学生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二是注重激励引导学生。我将激励手段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之处予以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快乐,并转化为促进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一位后进生在与我的交流中说,他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我对他学习努力程度的肯定。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热心帮助困难学生。对于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清楚的问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讲解,还倡导班级地理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由此来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生动程度。一是运用电教手段情趣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位为应试知识点传授过程,对教学设计研究得不够深刻,在导入环节有程序化倾向,三言两语进入新课讲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作为导入新课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内容时,我选取了一段反映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形势的短片,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教师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有限信息,则是无法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的,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教学网站和专业网站上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具有联系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信息的生动程度,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三是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的要点,光靠口头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对于这样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些无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模拟演示,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以多媒体模拟演示,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搞清楚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展示,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一、新课程中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中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其成效的大小不仅跟自身因素的高低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关,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很多初级中学来说,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来说,眼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缺少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也缺少必备的现代多媒体信息设备用于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语文、数学、英语等正科尚且没有足够的条件保证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地理的教学只能依靠地理老师的嘴巴进行口头传授以及双手的粉笔描写了。即使是具备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学校,在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也会出于认为地理是不重要的学科这样的观点,而并不使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地理老师来讲,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要么是死记硬背地理老师教授的概念和理论,要么是大量练习地理老师给出的试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们更加地感到地理学习的恐惧,更无从谈起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观念陈旧落后,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地理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而言,在地位上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加之初中的地理课程又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要点既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又包括人文社会现象,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那些习惯运用逻辑思维的男学生来言,地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的时候他们难以提起兴趣认真听讲,下课后也不能顺利完成家庭作业。
二、改善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的对策
新课程改革之风愈演愈烈,《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为解决上述在新课程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提高学生们对于初中地理的热爱度,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激情,寻求改善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初中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老师查询不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查询到。因而,初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一自然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时候,地理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的模拟画面和动态图画展示给学生们,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球自转规律的理解,地球自转的动态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
现代教育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认为,单凭学生靠脑子记忆知识的效果是很小的,学生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容易忘记;记住的,也容易忘记;但是自己动手实践过的,却是不容易忘记的,因而,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初中地理的学习同样可以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比如,地理老师在讲授人教版初中人文地理中关于“印度”一节的知识点时,可以模拟一个具体情境,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担任印度、中国、英国的代言人,分别向台下的同学展示自己国家的历史、交通、语言、人口、风俗、风景等方面的ppt,动员台下的同学到自己所代言的国家参观访问和旅游,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仅学到了关于各个国家的知识点,还在这种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地理的学习要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地理世界的神奇
初中地理是一门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知识都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将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点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们提高对于初中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地诱发他们掌握这部分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自然地理中关于“气温”一节的知识点前,地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去思考诸如“台北的纬度比广州的高,但是为什么台北的冬天比广州的冬天暖和?”“为什么台湾水果丰富,被誉为祖国的宝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由此很容易因势利导地讲述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大背景下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老师们就要从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生活教学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40-03
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我校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为此课题组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我校正在开展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够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制定了本次调查问卷表。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问卷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卷,主要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和信息化资源建设。问卷二是教师卷,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适应程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协作、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软硬件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共35名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为37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地参与问卷调查,认真地答题,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良好的教研素养。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与教内容的清晰呈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对问题“你觉得使用PPT课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调查时,94%的教师回答“是”,6%的教师回答“否”。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运用PPT课件能够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对PPT这一课件媒体技术还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好课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工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对问题“如果你认为PPT课件未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方面:A.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优质的PPT课件B.教师没有时间制作PPT课件C.学生不喜欢老师用PPT课件D.PPT课件不适合该学科教学E.PPT课件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F.其他”分析中,每项获得的比例依次是:51%、31%、9%、7%、7%、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不是否定PPT课件的教学效果,而是不会或没有时间制作优质课件。这就要求学校或教育管理单位加强对教师新型教学技术能力的指导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PPT课件的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教育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问题“学生如何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A.口头表达B.使用黑板板书C.使用投影(或液晶电视)显示数字设备的内容D.使用实物投影机E.其他”的回答中,百分比依次是89%、51%、17%、3%、23%。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使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的,也有少数是以实物投影机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由此表明教师们尚且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班级环境的可管理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怎样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为此,我们在这次问卷中设置了一些班级环境管理问题。(1)现在我校的班级座位都是秧苗式的,我们是这样设问的“你认为这种座位布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老师的回答情况如图1。
通过老师的回答可知,大部分老师比较赞同目前的秧苗式布局。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布局具有可控性。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部分老师认为秧苗式的布局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对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利。特别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座位布局,他们提议是采用矩形的布局方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建议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布局方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心理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动。(2)随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主要包括滑动式黑板、投影仪、控制台。在关于“控制台在教室中的位置”问题的调查中,11%的老师认为不合理,影响了教师的活动;6%的老师认为接口使用不便;23%的老师认为控制台造成使用鼠标或键盘不便;66%的老师认为没问题。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对控制台的设置还是满意的,但老师提出来的接口、键盘使用不便、控制台的高度影响学生的视线等,我们认为很中肯,但有改进的空间。(3)黑板、电子白板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工具。这次调查中,“您在授课时,电子白板和黑板的位置符合您对这些设备的交替使用吗”经调查分析,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适应这种滑动式的黑板。通过访谈,老师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左边的前两排学生视线受反光影响,有时看不清楚;另外,老师来回走动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何种手段分发和收集教学材料?”老师的回答如下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老师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分发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纸质材料和U盘,对电子邮件及教学网站的应用还是比较生疏。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老师,不断加强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十分必要,熟练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分享全国各地的优秀资源,为老师的备课提供有益的素材。同时,教师掌握了这些手段,在平时教学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资源可获取性。校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丰富的、有效的资源作支撑,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可见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回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容易获得相关学习资源”时,有37%的教师回答“是”,63%的教师回答“否”。对“学校是否建立了您所教学科的资源网站”的回答是100%的“否”。
这组数据表明,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使用的较多。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较多,交流的较少,共享性较差。学校要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教师要更新观念,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自学能力,加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今后我校网站资源建设的建议。(1)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2)加快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备。(3)了解师生要求,建设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4)建立区域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校际之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和共享。
4.课堂交互及其技术支持。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会有必要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互动手段主要有提问、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表演、复述、角色互换等,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结果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多,占97%;其次是提问,占94%;再其次是同桌讨论,占91%。这个结果说明,小组讨论成为目前课堂互动的最常用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能保证全班同学的参与互动。对于“课堂上学生如何及时把学习结果汇报给老师”的问题,54%的教师回答是使用黑板,29%的教师是通过投影或电子白板,6%的教师是使用课堂交互式软件。这个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然而,也有6%的教师认为不能及时汇报。这个现象表明,部分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未能通过合理途径去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互动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理分组、促进讨论;及时恰当的评价等。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优化着这些互动策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必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5.对环境感知的诉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题环境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在回答“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时,77%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3%的教师表示“没必要”。在回答对“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时,71%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6%的教师表示“没必要”。两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学科教师对当前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认识肤浅,说明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它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教学行为:A.教学语言的运用;B.教学内容的安排;C.教学活动的组织;D.教学时间的控制;E.其他,掌握的比例依次为:74%,83%,94%,77%,66%,14%。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线路上向信息技术空间转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指学习的外显反应,如回答问题、做练习、听讲、学生提问、做实验、做笔记、小组讨论等,也包括学习的思维、学习的问题解决和学习的态度。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透射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并能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表3是“学习行为从哪些方面分析”的调查列表:A.认真听讲的时间;B.参与活动的时间;C.自主学习的时间;D.开小差的时间;E.其他。
统计发现,较高的百分比显示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通过控制一定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并且给予足够的活动训练与强化,来改变、巩固学习者的某些课堂学习行为。C项80%的比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课题组有效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突破口之一。因此,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思考与建议
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我校信息技术的整体建设与教育先进学校相比,在硬件、软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课堂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总体状况较差,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使用媒体的积极性。(2)教学软件严重匮乏。(3)媒体使用没完全普及。(4)少数学科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5)少数学科教师不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创造有效课堂,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现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用媒体,而且包含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来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媒体的合理运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中思想意识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实际,结合新课程教学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2.因地制宜继续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力争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外,还要继续加强经济实用的常规教学媒体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学媒体的数量,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理解彻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自己设计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做出明智教育教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能给教师诸多的思想启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获得良专业发展、成为优秀教育者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的基本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选取山西省运城市农村11所小学、5所初中、2高中的教师以及该市的30名初中校长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问卷测试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表1。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教师形成良好教育理论素养的必备前提,本调查编制了17个题目,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几个方面人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现状进行了测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也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知识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编制了10个题目,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最直接的体现。本调查编制了5个题目,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调查。
测试题以单项选择、开放性问答的形式呈现。单项选择题设有三个选项:(A)不知道;(B)含糊不清(c)知道。选择(C)项的要求写出具体内容。开放性问答题要求教师根据题意回答自己的真实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15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访谈是在问卷测试结束后,结合问卷对部分教进行的深入谈话,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按照题号顺序进行等距离抽取题号,抽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1、6、11、16四个题目,“新课程知识”的l、4、7三个题目,“运用理论指导教学行为”的2、4两个题目进行分析。
(一)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调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四个题目分别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最近发展区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凋查结果如图1所示。为了节省空间,笔者将对四个题目的调查结果集中表示于一个柱形图中(后面对“新课程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的分析同),图中每三组柱状图代表对一个题目的调查结果。即第1—3组代表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调查结果,第4—6组代表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的调查结果,第7—9组代表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调查结果,第10一l2组代表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调查结果。分别分析如下:
l、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调查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忠实贯彻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国的教育目的,校长中有4.2%的人不知道,12.5%的人含糊不清,83.3%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42.7%的人能准确表述。
虽然83.3%的校长表示知道我国的教育目的,但16.7%的校长对这个要求必须深入理解并贯彻执行的纲领性目标表示不知道或含糊不清,足以说明我们校长的教育理论素养不佳。新教师中竟然有17.6%的人表示不知道,47.1%的人含糊不清,只有35.3%的人表示知道,但均没有做准确表述。老教师中有6.7%的人表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76.7%的人表示知道,仅有38.3%的人能较完整地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调查结果说明,我们的校长与教师对教育中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掌握情况很差,可以推知他们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2、对“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调查
教师只有掌握了思维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显示:校长中有41.7%的人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全然不知,33.3%的人含糊不清,25%的人表示知道,只有10%的人能准确表述。新教师中35.3%的人不知道,58.8%的人对此含糊不清,仅有5.9%的人表示知道,但没有人能做确切表述。老教师中10%的人不知道,43.3%的人含糊不清,46.7%的人表示知道,仅有29.1%的人能准确表述。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的校长和教师不清楚思维的过程与方法,那么在教学中便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育。
3、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校长中有20.8%的人不知道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2.5%的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含糊不清,66.7%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35.2%的人能准确表述。新教师中有35.3%的人表示不知道,52.9%的人含糊不清,仅有11.8%的人表示知道,但均不能准确表述。老教师中有33.3%的人不知道,36.7%的人含糊不清,30.0%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25.3%的人能准确表述。这样就制约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新课程基本知识”的调查
关于新课程的三个题目分别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教师观、学生观。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第1—3组表示对“新课程理念”的调查结果,第4—6组表示对“教师观”的调查结果,第7—9组表示对“学生观”的调查结果。分别分析如下:
1、对“新课程理念”的调查
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校长中有8.4%的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新教师中26.7%的人不知道,40%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26.7%的人不知道,40%的人含糊不清。
2、对“教师观”的调查
对于教师观,有12.5%的人含糊不清,87.5%的人知道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师观,但仅有46.7%的人能具体表述,新教师中有35.3%的人不知道,47.1%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有13.3%的人不知道,23.3%的人含糊不清。
3、对“学生观”的调查
对于学生观,校长中有4.2%的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新教师中176%的人不知道,82.4%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有16.7%的人不知道,46.7%的人含糊不清。
新课程在全国已经举办多次培训,依然有大量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知识全然不知或含糊不清,可见,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和校长的教育理论素养普遍偏低,说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差
职前教育是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奠基阶段,但事实上教师的职前教育并未真正起到奠基作用。笔者认为,这首先是由于教育类课程和课时过少尽管近年来不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这些设计好的课程体系并未真正得以实施,在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教育理论课程单一,且课时少,致使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只能粗略地学习一般原理性知识。其次,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新教师对新课程不了解的现状。
(二)职后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接受调查的校长和老教师都参加过培训,但培训内容无法与实践对接,培训者并不从根本上去和学员一起分析,只让学员去接受,所以往往专家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开小差,考试更是以抄为主,根本没有入“心”,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自主学习不够
调查显示,60%的老教师不经常阅读教育类著作对教育类报纸杂志的阅读情况要好一些,但种类偏少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升的内在因素自主学习不足也是造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建议
(一)充实职前教育理论课程
师范院校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史、基础教育改革等课程,丰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建构“虚拟课堂”,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亲身去做、去体验、去揣摩“当”教师的过程,架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提高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形成。
(二)提高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反思,才能对所学教育理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逐渐将其内化为教育素养,这要借助于教育实习课程。教育实习时,课前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反复试讲,讲课时要深入课堂跟踪听课,课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反思得失、及时改进,真正将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
(三)提高职后培训的实际效果
1、提高教师培训的师资水平
提高职后培训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建立一支既具有职前教育所需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在职培训所需本领、熟悉基础教育、能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育队伍。
2、改变培训的方式
(1)分层培训
可根据不同水平编班,进行针对性培训,可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可现场观摩与讨论等,引导其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教育思维,提升教育素养。”
(2)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