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中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球运动、洋流方向、大气分层以及山河湖泊的分布等知识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刚开始会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时间长了,知识越多就越混乱,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就会学得很难,甚至会感到厌烦,失去最初的兴趣。
(二)条件不足,缺乏创新
由于资金问题或是学校内部其他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设施不是很完善,学生没有实践场地和器材,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挂钩的学科,校园内部条件不足,教师可以从自然界取材,但是一些教师较为古板,缺乏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科要求安排实践标题和实验内容,而且实践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实践活动脱离了教材,那么实践的内容将会与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相脱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与考核内容不符。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实践活动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完善校园设施
当前教育事业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高中地理科目,虽然地理是一门文科,但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又偏向理科,需要理解,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大多数实践活动会选择在学校内部进行,所以学校需要准备相应的场地并要完善实践设施。
(三)勇于创新,与自然、社会相结合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包括对自然各个领域的乡土风貌地域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调查周边环境,探讨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到自然,学习到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地球经纬度,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首先要有一个地球的大致轮廓,才能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辅助教学,还可以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去博物馆参观或是科学体验馆体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做研究,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把实践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去完成,让他们自己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然后把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整合,集体探讨出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同学的想法,找到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置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去观察、去探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我国,虽早已提倡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将实践活动渗入课堂教学刻不容缓。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其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多元智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建构知识和优化学习过程的需要。
1、高中地理实际活动教学的内涵
对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内涵的理解重在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实践活动是指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它是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参与、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脱离书本,也不意味着是完全的课外活动,它的开展是遵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则是指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实践活动,如地理知识辩论、地理演讲、地图绘制、地理实验和调查、地理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形象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社会既学校”,“生活既教育”,他所提倡的正是要跳出学校教育的旧框框,将实践融于教育当中。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我国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被确认为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课程而非以往的补充课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但在我国,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较为深刻,现今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
3、高中地理实际活动教学的开展策略
3.1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教师要将“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教育口号深入意识,善于开展实践活动并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具备地理实践能力,包括绘制地图能力、观察能力、操纵地理仪器能力、野外考察、收集地理信息、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地理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以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此外,教师还要具备组织各种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的能力。
3.2合理选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关系着活动质量的优劣,活动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下两方面为依据:(一)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为研讨类活动,启发同学在课堂上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踊跃发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活动内容,可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或学习程度,自行收集材料,筛选材料,制作画报或PPT以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3设计合理活动方案,有效组织活动开展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原则
(一)贴近生活
地理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学知识去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地理学中有很多内容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如辨别方向、观察天气、自然灾害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学生做起来不那么费劲,而且特别感兴趣,从生活中取材真正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因地制宜
地理实践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情况来安排内容。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关键。如调查当地环境破坏情况,调查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交通状况等。
(三)形式丰富
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首先应先确定地理实践活动的目标,活动方式主要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年级活动等。其中,小组活动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采纳的主要形式。如气象小组、环境小组、资源小组等。这些小组的学生在地理老师统一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各项地理活动。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地理观测类
地理观测类活动指组织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具有原本意义的地理知识或印证某地理知识而进行的活动。如参观天文台、气象站、地震台、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科技馆、植物园、环保设施、工厂、交通设施和名胜古迹等。在地理观测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与体觉等参与或偏于思辨性或偏于操作性学习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会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事物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途径,也对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野外考察类
野外考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地形考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如实地观察海岸地貌(地处沿海地区),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水土流失地区,同时作观察记录,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升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三)地理实验类
高中地理实验是运用一定的器材和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地理必修I》(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师可以做热力环流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引发探究兴趣,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与艰辛。通过实验,学生的操作兴趣得到满足,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又被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平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转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地理调查类
地理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社区人口状况调查、工农业生产条件与布局调查、市政建设调查、市场经济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查、环境承载力与潜力调查等,通过调查实践让学生了解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包括“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研究,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新课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从而引起我们地理老师的高度关注。
2.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过于专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书本以外的东西了解太少,缺乏应有的见识和经验。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离开生活、离开实践,学习地理将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逐步是学生养成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独立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尝试
我们本着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学校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学校地理资源,在校园内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活动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逐步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观、赏、读、写”四个字。
1.“观”——开展天文观察
学校拥有多台比较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具备开展天文观测的基本条件。结合“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这样一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活动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让学生了解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介绍天文望远镜的一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观察阶段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按步骤进行观察和操作,如观察月球活动。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3)撰写观察日记
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宇宙的神奇,让其亲身验证了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行星的基本观点。懂得了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赏”——参观欣赏活动
(1)欣赏校园美景
教师应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领略到校园内的特色景观和文化风格,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其热爱校园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教导学生爱校如爱家,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自觉履行保护校园环境的职责。
(2)参观学校生物馆
该馆用演进分类和描述,通过1200多件野生动植物馆藏标本和图片展示,宣传家乡浙江兰溪古老孑遗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人们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态环境,品质上佳、声明远扬的水果和地方名、优、特产品,以加深学生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认识,使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家乡自然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热情。
3.“读”——阅读校本教材
我们学校地理组编写了《人口教育读本》,它是我校优秀的校本课程。教师利用适当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从而正确理解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教材以人口问题为主线,穿插典型的人口方面的材料为学习案例,让初步学会问题探究的思维过程,并能把这一思维方法拓展运用到解决其他地理问题上去。这样一来可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维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写”——学写调查报告(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并作为课题加以探究。
(1)确定调查主题
把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起来,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以下几大主题供学生参考。①一次性饮料瓶的回收状况调查;②食堂每天的剩饭(菜)数量及原因调查;③学生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情况调查;④学生家庭小汽车拥有量情况调查。
(2)制订活动方案
①准备阶段:学生选题—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授集信息。①活动阶段:编印、分发、回收调查资料—汇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③总结阶段:完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汇报成果—总结评比。
通过开展校园主题调查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校园环境,关心身边的地理事件,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从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学会做社会调查。
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03-02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树立教师实践教学意识
进一步加强地理教学在实践活动中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树立教师实践教学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开展,为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至少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调查能力、正确使用各种地理仪器的能力、实地测量与野外考察的能力以及手绘地理图标的能力等。地理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参与者与领导者就必须找准教学模式,让学生花最少的力气学到最多的知识,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突破旧有的教学思维,敢于应对新时代下的教学挑战,在现有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乐于开展实践活动,并努力提高实践活动质量的要求。通过我的走访与观察,本校的高中地理教师在大学时代学习的方向多是与地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地理知识相对较广,理论素养比较专业。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高中生吸收地理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教师的讲解,他们更多的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有效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时代的进步使得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会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讲的确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是最基本的,这正如同志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合理选取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个恰到好处的实践活动内容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情趣,以至于不产生学习疲劳;对地理教师而言,也可以缓解课堂气氛,激发教师教学灵感,这对于教学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一般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活动内容,例如在讲“河流的地貌”的时候,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去实地进行考察,我是用模拟的方式进行讲述的。首先我确定好教学的重点,然后让学生预习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与之有关的问题。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三则材料:一是“水滴石穿”,二是“崇明岛在不断的增大”,三是“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这三则材料的共同问题:“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流水作用主要有哪些?”“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流水作用突出表现为哪些方面?”
这堂课上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预习完后分组讨论。我在每个小组内选一名学生来记录小组所讨论的内容,又选一名学生作发言人来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能力。我将实践活动的重点设计为讨论研讨类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会使得课堂学习气氛的异常浓烈,在无形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扩散,同时对地理知识的难点与重点也有所把握与深度理解。当然,教师在实施类似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知识点中有难度的地方要尽量接近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地方”,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冷场”局面的产生,例如在这次“河流的地貌”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切忌把问题提出后草草了事,而是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提示材料和提示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教学思路,然后循环渐进地诱导,将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如同上台阶一样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
三、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注重质量的提升,避免走形式
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对于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着力点。例如在给学生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海陆间的温度差别与季风形成的原因,我通过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模拟所学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这个实验的完成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这又在无形中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带来一定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动手能力。我事先准摆好了教学器材,依次介绍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然后在实验室中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我给学生交代好有关事宜,开始给学生演示实验:第一,先测量和记录下当前教室内的气温。第二,将2支温度计分别插入烧杯内的沙子和水中,3分钟后测定并分别记录出沙子和水的温度。第三,将装入沙子和水的烧杯分别放在准备好的实验架上,酒精灯加热2分钟后测定并分别记录出沙子和水的温度。第四,冷却3分钟后,再次测定并分别记录出沙子和水的温度。第五,分别计算出沙子和水在加热与冷却后的温度差,并进行比较。最后,将实验的结果与数据填入指定的表格中。给学生演示好实验的步骤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操作,自己在教室内巡回指导。而在后面的总结与评价方式中,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定性评价、教师点评。
四、结束语
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相统一,并且配合课堂教学,突出科学性;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并且因材施教,形式多样有趣味;第三,依据现有条件,切实可行。当然,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合理渗入,并非要求实践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必须在地理课堂中,也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或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应用验证以及拓展,毕竟在高中升学压力下的很多活动条件是不具备的,但是只要教师精心准备,用心去做,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从学生的特点来说,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学习欲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自控能力也都大相径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规律,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更多的去注重整体教学和个性的培养,才能在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取到较好的传输知识的效果。作为十五、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黄金期的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开始更多的通过自己而不是家长和老师来加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去体味未知的事物,并从探寻未知事物的喜悦中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提高对探求的渴望。针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为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真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门课,这位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地突飞猛进,学生在课堂以外也可通过影视、电脑等,更加清晰直观的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博大与趣味性。而这趣味性,正是老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关键。如何通过引起学生对地理课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下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自主地进行探索是地理教学中成功开展学生实践的良好开端。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势与方法
关于引起学生对于地理内容的兴趣,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来,以下提供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1.课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
每当临近下课,把下节课可能用到的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激发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自主探索精神,并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自主甄别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加深对它的感受,使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止的死知识转变成鲜活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并鉴别的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2.利用有关图片、课件和影像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学们课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鲜活事例后,在课堂上极其死板地转化为枯燥的文字板书出来,无异于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奏了一首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适时出示图像、视频,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可以对比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的相关信息,找到学生思维的局限与盲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让记忆深刻而持久,不易遗忘。
而且,不能否认的是,地图这一工具,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就像化学周期表之于化学一样,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都储存在地图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一起读图的同时,也通过这一媒介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老师地理思维的方法。动态云图可以显示出更多的信息,也更加的形象、生动。可以向学生展示雨云,气团的运动,台风的形成与运动。更加直观的展示地理学中的气象学知识,这是传动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讨论与兴趣。
3.利用史实、典故来串联知识点
利用引人入胜的地理典故导入新课或是联系两个知识点,都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由洋流助战这一战争史实入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提供给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联想能力。
4.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地理并不是一门纯文科内容的科目,其中大量的统计数据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利用与新内容有关的统计数据来引导学生们一同来处理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有一种代入感和成功得出结论的成就感,这些对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动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环境问题产生”时,为学生们提供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资源消耗的速度、沙漠化进程以及年垃圾排放量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反响,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性。
当然,最直接意义上的实践就是走出教室,让学生们用心去体会、用手去触摸、用眼去观察。独立自主地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实践活动最高层次意义的体现。但要做到这样的教学是很难的,首先我们可到达的地方实在有限,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显然得不到正确的探知;其次,正如前所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这样足够放松的教学方法可能荒废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但定期举办个一两次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影响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获取,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高中地理必修1涉及自然地理知识不仅广泛而且抽象,如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由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跨度大且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强。这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很大,若不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颇为困难,更谈不上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设计一些能直接体验学习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知识。
例如地理第一章节地球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若教师只单纯叫学生死记硬背“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那么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力度的影响,即河流南岸或北岸、东岸或西岸的侵蚀情况时,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记不清左偏还是右偏而无法正确判断河岸的侵蚀状况。这种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叫学生死记硬背,到学生真正要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忘记的概率比较大,或者无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是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就能更扎实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例如针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小型地球仪及一滴墨水,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践操作活动,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叫每桌同学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让地轴垂直桌面且北极在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滴墨水,不转动地球仪,观察墨迹流向。随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以同样的方法滴墨水,再观察墨迹发生什么变化。当南极在上呢?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通过主动体验不仅发现了问题,发现了规律,而且增强了记忆,提升了能力。学生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后,对地转偏向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直观的体验认识。在此基础上,不难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对河流两岸的影响,比教师单纯传授要快而有效。
又如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张力与压力抽象难懂,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千教万教也教不会。教师是否考虑过转变角色,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自己轻松坐等收成呢?可以让学生用一块海绵分别做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分别观察顶部和槽部海绵空隙的大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体验学习,学生瞬间明白受张力作用,海绵孔隙加大,受压力作用,孔隙变小,进而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隧道为什么要在背斜处开挖,一方面背斜天然呈拱形加上顶部受张力作用,不易塌方,另一方面背斜排水条件好、安全性高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叫学生通过制作模型体验学习,如三圈环流教学,可以叫学生结合地转偏向力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原因,从而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内容又便于学以致用。
对于不同知识点,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教学服务,除了课堂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借用生活事例体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体验学习的过程之中。诸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借用稀饭和干饭体验冷却快慢;隆冬的夜晚,晴朗的夜晚比阴天更容易结霜冻,体验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等;溯源侵蚀可以借助矿泉水和沙堆体验侵蚀的形成过程、冲积扇可以借助书本和沙粒体验其形成等。只要善于挖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体验学习活动,或者借助平时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服务,都能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省去无法到野外实地考察的麻烦。
二、实际应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在系统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直接反映课改的新理念是否实现,是否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达成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地理第一章节,学生掌握了不同季节全球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后,本校一栋学生宿舍楼刚好坐北朝南。但宿舍过道在中间,把宿舍分南北两间。我就地取材叫学生分析为什么朝南的宿舍更受青睐。学生根据冬夏季日出日落方向的差异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和高度分析得出朝南的冬暖夏凉,而朝北的恰好相反。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本县新开发的几个楼盘的光照优劣,以此进一步叫学生分析本校高三教学楼(坐北朝南)北侧的停车位,在夏季哪些停车位更好。通过课堂实践检测,学生对太阳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方位有深刻的认识,并培养真正能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所学知识更牢固,解决学生对日出日落方位难学的困惑,并且真正学会运用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形成必要的地理核心能力。不同的学校定有不同的地理事物或?F象可供学生在课堂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与应用。
三、??验操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高中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上逐渐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地理课堂上,学生普遍比较安静,课堂气氛也比较严肃,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性格开始趋于内向,不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在初中,地理不是重要的考试科目,而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依然认为地理是副科,不用太重视,只要到会考的时候能通过就行了,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也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缺少了课堂上的活动教学。然而,也有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课堂活动,而忽视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致使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二、分析实践,探讨促进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只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谐教师的“主导”地位跟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将知识“送”给学生,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主动认知的机会和条件。高中生的自尊心很强,但是也经不起打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合理利用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到“地球形状”一课的时候,上课之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纸船和一个球,模拟演示船在球体上航行的变化,平视船在球面上的移动,分析船在远去时和归来时我们分别会先看到什么,然后可以把船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平移,看看两者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深化理解。
三、注重方法,加强师生及学校之间地理活动教学的交流
通过对当下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理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在实际活动中,找到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实践方式,激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不仅在活动课中拓宽了自身的视野,还提高了学习地理课的热情和兴趣。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探讨和分析活动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必要性
1.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是当下素质教育和教育形态发展的必要
现代教育中提倡学生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最好授课方式就是活动课,通过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2.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是当下家长与社会舆论要求的结果
目前,学生家长的素质相对提高,家长希望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不断地强调高中教学有必要进行活动课。
3.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这也成为继续推行活动课的原因之一
活动课的开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好评,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生都认为在活动课上收获了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发现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平时传统的讲授课。
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原则以及方法
开展活动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特点规划活动的内容,并且配合活动所需要的场景和环境,保障地里活动课的正常进行。
1.地理活动课内容要以丰富而有趣为基础
只有以趣味性地活动进行地理科学的探讨,才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思想。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强,那么学生自发进行活动实践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轻快、和谐的气氛,这样能够将高中地理课堂带入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获取新知,不断创新。
2.地理活动课必须将传授知识为前提
活动课虽然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但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这仅仅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还是传授地理知识给学生,因此,必须在地理活动课中把握好活动的度,不能一味地放纵学生进行学习无关的活动,要将更多的活动课时放在钻研知识上。
3.地理活动课必须贯彻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宗旨
活动的核心就是实践,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活动课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和挖掘出学生地理学习的特长,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地里活动课的开展应当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有序进行
任何时候开展活动课,教师要把握好地理课堂的有序性,活动设计尽量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循序渐进式地慢慢推进。
三、高中地理活动课的案例――观察月亮,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
(1)活动目标: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记录一个月当中月亮的形态变化
(2)地理词汇:月相、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新月。
(3)活动工具与资料:绘图纸、记录本、铅、课本、书、报刊等。
(4)活动过程:选取农历从月初到满月进行观测,并且记录。
(5)活动总结:让学生结合此次活动总结关于月亮绕地球转的过程中的地理现象引发的地理规律,每个小组总结概括后派小组长发言。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开展一些活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一定要将这一门课程形式当作关键性教学步骤来看待并深入投入,组织学生在开展地理活动课的时候,尽可能按照“活动――总结经验――活动”的良性循环步骤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营造出气氛轻松活跃的地理活动课堂,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快速增长知识的能力。地理活动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