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方面要利用自然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大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如何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成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弥补以上企业管理制度的不足,对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地启示意义。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局限性分析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在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时,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
经济学家马歇尔(1910)首次提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庇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企业为进行生产所支付的成本称为私人成本。当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该企业的活动就产生了负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把环境污染和开发资源的成本转移给他人或者搭他人治理和修复环境资源的便车,外部性便成为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
以庇古为代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基于环境的外部性,政府干预是有必要的,在干预方式上他们(除了庇古)主张立法或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此外,庇古还主张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进行环境管理,即所谓的“庇古税”。 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政府干预及命令―控制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例如我国的“三同时”制度以及排污收费制度。
2、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科斯。产权理论认为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当,从而使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经济学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具备以下两个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消费中无排他性。河流、空气等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不具备使用的排他性,也没有明确的产权。所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效益原则任意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弃物。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私人之间所达成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从而排除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市场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
(二)企业环境责任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分析
外部性理论及产权理论充分论证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两种理论各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及其相应制度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的命令―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许多企业的抵抗,政府实施面临很多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几乎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迫使每个企业承担相同的污染控制份额或实施相同的技术标准,忽视了企业间的差异。二是此种管制方法缺乏灵活性,增加了企业成本却不能增加企业效益。另外,该规制工具下的绩效标准需要政府承担非常高的监管成本。
产权理论也存在局限性。首先,产权理论的适用环境是高度发达的市场化经济,这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条件是不具备的;其次,外部性问题的复杂性可能使协商成本非常高,甚至使协商无法进行;另外,对环境资源进行产权界定非常困难或成本很高。
二、儒家生态伦理学是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新视角
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都属于正式制度。利用正式制度对环境进行管制有其特有优势:一是正式制度具有实施的强制性,企业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关经济活动;二是正式制度对企业的规定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便于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经济活动,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但是,利用正式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式制度不可避免会存在漏洞,导致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正式制度是一种外部约束,当企业面临巨大利润诱惑时,它可能就会冲破这种外部约束而污染环境。
要想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管齐下”。以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通过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和建设,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而将这种环保意识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信念,使人们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指导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内容上看,它汇聚了古代先贤宝贵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从作用方式上看,儒家生态伦理是一种内在影响力。它以倡导的方式,通过影响和转变人们的环保理念,使他们将这种思想自觉的转化为环保行为。从涵盖范围上看,儒家生态伦理可以填补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并柔化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三、儒家生态伦理精髓及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一)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
1、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其思想中却包含这一观点,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后世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有书:“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礼记・郊特性》也有记载:“阴阳合而万物得。”儒家生态伦理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儒家主张自然界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支配。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2、顺时节用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人类应该节制欲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儒家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荀子・天论》中有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3、知命畏天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所谈的天论的命即“天命”。《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揭示天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认为,“知命畏天”是君子应具的美德。他强调君子应该遵循自然万物变化之规律。孔子认为人不仅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懂得“畏天命”,小人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正是由于许多人不遵从自然规律,缺乏敬畏之心才出现了社会上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至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知命畏天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更应该秉承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培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伦理意识,这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1、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中心主义”也随之逐步膨胀起来,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所有者,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自然环境随意处置。然而,儒家思想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与自然界一样,我们只是整个宇宙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无知与贪婪,大自然已经发出了警告,近年来的雾霾、全球气温异常等就是对我们的提醒。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更应当秉承先人“天人合一”之思想,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实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顺时节用思想的指导意义
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时令的强调,对动植物的惜生。儒家强调人类在利用万物时,要遵从万物生长发育的天理,对万物加以合理地爱护性地、节约地利用。其思想核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儒家“顺时节用“思想对我国企业地长远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应当树立顺时节用思想,适时适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企业应牢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提高资源是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农林牧渔企业更应该树立顺时节用思想。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过度地采伐、放牧、捕捞等必定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唯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才有“材木不可胜用也”。
3、知命畏天思想的指导意义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法人主体,只有敬畏自然,才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置自然环境于不顾。而且积极的履行环境责任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尽的义务。而只有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可以实现长远发展。在企业中管理者起着领导决策作用,更应该以儒家的君子之德要求自己。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始终保持对自然及环境的敬畏之心,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融入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之中。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但是其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如果企业能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更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努力践行,这对于解除我们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会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伦理化的实现[J].理论学刊,2005(05).
[2] 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3] (美)戴斯・贾斯丁.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 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经济管理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只是粗放型的,能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消耗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度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升,迫使企业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在信息时代下,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改变企业整体作业流程,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加快企业信息传输与反馈速度,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成效。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将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经营管理效率作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求企业管理层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结合市场经济变化和经济发展形势,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此外,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收益,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树立企业员工危机意识都是非常有利的,从根本上改变计划体制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新沂污水处理厂经济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新沂污水处理厂概况
新沂处理厂共有3家,均以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管理的标准,利用科学的节电运营方案,调整转刷、鼓风机的运行时间,控制电力的消耗。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减省资源消耗,节约运营成本,并利用自行研制的污水处理技术,每年为污水处理厂节省50万元污水处理成本,从整体上降低了运行消耗。
(二)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污水处理厂现在有的经营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多漏洞,阻碍了我市污水处理厂未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二是,新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相符;三是,企业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我市污水处理厂所感受到的市场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越发的明显。由于企业组织和协调方面能力的欠缺,使我市污水处理厂生产管理与经济管理相分离,形成了管理理念与管理行动不一致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制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较低,控制内容过于形式化、简单化,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创新,执行起来也也缺少了协调性与指挥性。在多变的经济市场下,内部控制成为空谈。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污水处理厂单纯把财务管理当成经济管理,减弱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核心机构的管控能力,给我市污水处理厂的财产和物质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4.人才的缺失。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管理市场下,我市污水处理厂的经济管理发生了较大转变,互联网已经成为污水处理厂提高经济收益的突破点,人才的需求已经为污水处理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我市污水处理厂缺乏相关的人才,引进的新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费了该厂投入的技术资金,同时,也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市污水处理厂如何创新经济管理
1.提高经济管理重视度。经济制度的创新体现了企业经济的创新。制度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用文字形式约束了创新的过程,完善了我市污水处理厂整体经营构架,整合了企业资源的消耗与利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因此,我市污水处理厂在创新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实际经营情况为依据,针对以往不足之处作出合理调整。
2.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下,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更好的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得更长远。为了目标的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管理者必须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逐步覆盖我市污水处理厂经营全过程,控制和监督我市污水处理厂各项经营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新的监督体系。
3.创新经营管理策略。经营管理策略作为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企业弹性化经营管理,适当加宽企业管理范围,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我市污水处理厂品牌。我市污水处理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主创能力,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增强其在市场的竞争能力,通过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我市污水处理厂经济管理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创新我市污水处理厂经营联盟形式。我市污水处理厂之间可以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合作,实现企业生、产、销等技术上的联合,增强我市污水处理厂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其经营降低风险,改善经济管理环境,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我市污水处理厂创新经济管理必须优化和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定期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从根本上降低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三、总结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但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2城市环境工程中垃圾处理方法与利用相结合的路径分析
城市环境工程中采取生态工程,实现对垃圾处理及利用整合,生态工程系统中包含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及系统化五个子系统,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2.1城市垃圾减量化
城市垃圾减量化属于城市生态工程实现的关键,指的是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到垃圾最初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取措施,如在垃圾产生环节、收集环节、清运环节、回收利用及完成处理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垃圾实际数量与体积。城市垃圾减量化,其具体措施为:其一,城市生活用能结构向燃气化、电气化发展,降低生活煤炭量,提高燃气普及率,则可以有效降低灰渣等无机垃圾产生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研究表明,煤气普及率每增加10%,则可以降低3%垃圾量;其二,限制一次性物品应用。虽然一次性物品能够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但其资源浪费严重,会增加垃圾量,引起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可以通过经济措施及立法措施,限制一次性物品应用;其三,组织净菜入城,净菜销售可以降低5%左右的垃圾产生量,然而其当前销售量及影响范围较小,这与消费习惯及净菜价格较高有关;其四,倡导适度消费,降低浪费;其五,制定并推行垃圾收费制度,依据区域实际,进行地方立法,征收垃圾处置费用,依据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落实。社会实践证明,设置垃圾收费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垃圾产量;其六,对商品外包装进行限制。包装过度是当下存在的较大问题,很多商品包装成为垃圾,浪费了资源并增加了垃圾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鼓励商家进行包装回收再利用。
2.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垃圾无害化属于垃圾处理的基础性目标之一。针对垃圾,采取技术措施降低垃圾危害性,让其不对环境及人体产生危害。具体措施为:有序控制垃圾流向,从生活垃圾产生环节便采取分类措施,区分进行处理。如针对有害处理,电池、灯管等应尽量采取单独处理方式,针对医院等特殊垃圾,应专门安排处理;开发并推广垃圾清运设备,如采取地下集装箱收集运输等。
2.3城市垃圾资源化及产业化建设
在城市垃圾资源处理中,采取资源化措施是生态工程的重要内涵,为积极主动的垃圾处理方式。城市垃圾可利用性属于垃圾产业化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实现城市垃圾产业化处理其难度较大,需要相关的可行性论证及风险评估。如针对废纸垃圾,可以采取再生造纸技术,对有机物垃圾进行堆肥并生产无机复合肥料,废旧玻璃可以通过清洗加工后重新加工等。
2.4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应体现系统化
在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中,整合相关机构,协调其职能,为系统化处理城市垃圾提供保障。结合城市区域状况,科学分析城市垃圾生命周期,依据实际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计划、处理方案,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管理结构,设置相关监管队伍,切实落实城市垃圾处理与应用,做好宣传教育,树立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将垃圾分类,为城市生态工程开展提供支持。
一、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
1.对经济管理认识不够
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只重视企业的盈利情况,对于企业的其他发展方面没有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2.经济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一味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以往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在经济管理中还是采用原来的管理方式,没有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进行管理,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与当前的经济环境相适应,阻碍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经济管理组织不到位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管理,并且企业的组织管理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中来看,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情况没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加上经济管理部门中岗位设置不合理最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管理秩序,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4.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需要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制定经济管理制度,都是按照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以及经济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的管理。而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执行力下降,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出路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
在新的社会形势中企业要向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要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进行企业的各种决策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综合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新观念,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经济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
2.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要其量化,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管理目标,不仅针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目标,而且根据企业不同部门制定具体的经济管理目标,然后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目标逐级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于完成经济目标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将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化,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企业的损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对企业中的人员进行任用和调动,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从经济管理中来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中,要针对经济管理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仅需要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要想解决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就需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采用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尉金珍.浅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理念创新[J].中国机电工业,2009(08)
2国际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
2.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到2006年11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仍高达8969.49亿美元,其中外国证券7509.89亿美元,外汇存款1249.56亿美元,黄金储备159.11亿美元。从实际情况看,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2005财政年度,日本外汇储备海外证券投资收益达788.79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针对日本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途径,日本银行把大量买入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为此,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在2004年第一季度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急刹车之后,已快有两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年,中国和“四小龙”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2603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
2.2新加坡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储备管理体系。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7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淡马锡的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淡马锡的投资原本主要在新加坡,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淡马锡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结构,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新技术行业。
2.3挪威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加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挪威银行于1990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施多层次管理,以全部外汇储备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其中,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入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并且,外汇储备资产可以根据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形势需要,在货币市场组合与投资组合之间划转。截至2006年9月,投资组合、货币市场组合、缓冲组合在挪威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8%、3.58%、1.61%。其中投资组合是全部外汇储备组合投资的主体,投资涉及4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2.4中国香港
香港外汇基金成立于1992年,目前规模已超过一万亿港元。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香港外汇基金的复合年度回报率为6.7%,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收益。外汇基金运作的目标是保障资本长期购买力,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外汇基金的具体运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汇基金的机构控制与人员管理。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规定,财政司司长掌握基金控制权,但行使权力时必须首先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具体运作授权于财政司司长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其次,确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政策、投资基准和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①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个不同组合来管理,支持组合主要持有为基础货币提供足够支持的流通性极高的美元证券,投资组合则主要投资于经合组织(OECD)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以保证资产长期购买力。②投资基准规定了外汇基金对各国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货币分配。一般来说,外汇基金资产的77%分配于债券,其它为股票及有关投资。货币方面,88%分配于美元区,12%为其它货币。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的波动,投资基准会被定期修正以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③投资组合中的证券组合由金融管理局管理,而金管局通过外聘基金经理来负责具体的投资工作。外聘的基金经理主要分布于13个世界金融中心,管理部门通过增加雇用基金经理的数目和类型,以使投资分散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类别。这些投资资产主要存放于几个主要的全球托管人那里。再次,风险管理。外汇基金内设风险管理及监察处,负责选定投资基准,并对市场、价格、信贷等风险及外聘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与个人绩效作出评估。我国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外汇基金通过外聘基金经理,在风险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投资知识和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鉴及启示
3.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总余额的70%左右为美元资产,20%左右为欧元资产,其余是包括英镑、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自2002年2月开始的增长周期已经进入第58个月。虽然对各个货币区经济进行准确预测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3.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资产的配置。
(1)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地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直接投资于这些项目比建立石油储备在稳定能源价格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加有效。
(2)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我国的黄金储备自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929万盎司的水平。2003年以来国际金价从200多美元大涨至600多美元,在金价大幅上涨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增持黄金储备对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具有积极意义。
(3)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和先期“藏汇于民”政策背景下,鼓励资本流出,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一方面民间持有的部分外汇不会形成央行“外汇占款”对应的本币投放;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分散央行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
(4)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具有比债权投资更高的收益率,当然更高的收益率对应着更高的风险,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担机制来锁定央行承担风险的份额。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9).
[3]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4]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5]王洪升.石油储备:能源安全的防火墙[J].新安全,2006,(3).
[6]郭晓峰.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之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2).
[7]闫屹,李静.从外国经验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J].金融论坛,2007,(3).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初次检测技术由三部分组成:设置监测仪表要做到准确;对款雅进行综合全面的判断;根据判断需要一套现场技术的会诊,制定措施,完善保护制度。初次放顶距离。通过开采经验和矿压观测,坚硬顶板初次来压步距需要确定,在工作面推进时,加强人工挑顶力度,进行强制放顶。垮落高度。强制放顶就是用爆破的方法将顶板人为切断,使其冒落形成垫层以减弱顶板压力和冒落时产生的冲击载何荷。放顶方法在最初放顶时,采取小步距、密打眼的挑顶方式,以达到预期目的。
放顶检测仪表的主要工作方式是是顶板动态仪器,它的精确度非常高.在采煤工作面必要地方安设顶板动态仪,也可在初排和末排设置顶板动态仪进行检测。
二、初次放顶的管理
1.把好管理工作的关卡
生产矿长是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首要检测人,他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第一次放顶,及时跟踪检查初次放顶的进展,解决首次放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关于顶板管理工作要负起首要责任,而矿总工程师主要职责是技术管理方面,是制定的措施拥有科学性、指导性等,从技术上层层把关。采煤队的任务是加强工程质量力度,加强管理,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安全监督部门的职责是检查、监督工程措施的实施情况,检查安全隐患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好监督安全关卡。
2.做领导的跟班,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要做好领导的跟班,需熟知有关的放顶规定,要懂得记录重要信息、会分析情况,做到亲自检查支柱的支撑力和工作阻力等方面的问题,了解工作面的支护质量核定办的动态情况。在初次放顶阶段,要加强观测,运用巡回检查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定要确保观测数据的正确性,适时可以对存在隐患的地方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放顶指导小组在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在现场整正。例如如下表1中所示,在处理相关问题和实施相应措施的时候应该做好措施管理,及时将贯彻情况进行记录。
3.引进先进机电设备
加大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对陈旧落后的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的淘汰和更新,禁止使用淘汰的机电设备。严格按照机电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运行操作,避免机电设备的超负荷使用,减少由于机电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引进先进的机电设备,提高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使机电设备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4.提高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煤矿企业要十分注重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并采取应急演练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前言
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环节。做好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的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从引入绩效管理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虽然现在随着绩效管理全面的实施,学校绩效管理在学习管理中不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即便是现在的稳步发展阶段,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发展发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困境,主要包括: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而面对这些困境,提出了未来学习绩效管理的出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二、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教学管理工作已经在学校全面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几个问题。因此,作者通过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结合于学校绩效管理有关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目前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全面的实施绩效管理,但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真正的保障学校每一个相关部门和个人真正的从思想上完全的重视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绩效管理工作上,有些环节仍然存在片面性,存在应付工作的情况。
(二)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现阶段国内高校的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并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环节都出现严重的缺失问题,而且还出现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而忽略绩效管理实质的问题。
三、学校绩效管理未来的出路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提升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不同于原来的学校考核制度,与其相比,它是一项融合创新元素的新型考核模块。因此,对其的认识上,不能仅仅是片面的认识。所以,要想提升学校整体的绩效管理水平,必须首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具体的做法为: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等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这些途径可以是培训,宣传等等。培训,宣传等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校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的本质与考核方法,熟悉掌握各项绩效考核工具等等。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绩效管理,这是做好绩效管理全面落实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在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着重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要始终保持个人工作目标与部门企业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努力让高校与员工实现双赢。而对于管理绩效方面,高校应当合理地完善学校内部知识结构,提高校内职员的业务水平,并且给予恰当的咨询、监督、管理、控制等工作作为支持。处于绩效考核环节,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工作成果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相结合,从而构建全面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三)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目前,各高校管理工作中,行政干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不能较好的落实。为此,必须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这要求各高校根据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努力建立创新型的当代高校制度。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主要包括与学校主管部门的联系。做好联系与沟通工作,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联系,获取其他与高校决策或者绩效管理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人士的支持与重视,从而不断提供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条件,保证高校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依据事先制定的发展计划逐步落实完善,为增强当代高校绩效管理能力打好根基。
总之,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要绩效管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绩效管理工作中,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提升认识,运用有效的工具,并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财务管理工作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层出不穷,探讨重点在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周转、控制等等微观层次问题。而现代财务理论则着重于企业价值与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关系问题的定量分析。在企业中,经济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而财务管理则是企业通过对投资、融资的决策,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框架
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决策,主要由投资决策、 筹资决策、特殊财务业务决策等。
1.财务总体决策理论
财务总体决策顾名思义,是从财务管理全局出发,对企业的投资、资金筹资以及企业的利润分配(股利分配)等问题的总体决策,确保企业的这三大重要问题互相配合,实现企业资金的可持续发展、业主财富的最大化。其中,由于企业的投资以及筹资存在着互动关系,因此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2.投资决策理论
投资决策理论可以分为长期、短期投资决策理论。长期投资决策一般是指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决策,主要实现方式是净现值法。这种方法需要对资金的成本率进行估算,而资金成本率的估算工作又涉及到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以及有效市场理论,所以说,筹资决策与长期投资决策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而短期投资决策,是指一个企业流动资产投资的决策,其中包括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现金以及有价证券等。
3.筹资决策理论
狭义筹资决策只是指长期、短期筹资决策。在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上来看,股利(利润)分配之后盈余公积金也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可以把股利分配看做是企业的长期筹资决策。而广义的筹资决策不仅包括长期、短期的筹资决策,还包括资本结构决策、股利(利润)分配决策。其中,筹资决策最容易受到外部因素,例如金融市场的影响,而筹资决策也直接关系着股东财富。就目前研究热点来看,资本结构决策、股利政策占有重要的地位。
4.企业财务管理特殊业务决策理论
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殊业务决策是指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上没有经常发生的业务,例如企业的重组、并购、破产以及清算等等工作。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本质
“活动论”、“关系论”、“活动+关系论”,是目前财务学界关于财务本质的三种主要认识。其中,“活动 +关系论”不仅包含了“活动论”的有益内核,也吸取了“关系论”的合理性,是一种全面的、本质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对进入了生产领域的原始资源、可回收资源的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配置,而可持续发展中经济财务管理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之间的错误配置。所以说,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生态资本,其投入与收益,都往往是在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资金权利以及责任得以形成。因此,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实质,是投资者以未来的经济资本、生态资本的合理跨期配置作为基础,以追求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从投资主体上看,是投资者,从资本的配置特点来看,是跨期配置。因此,无论是资本配置对象、还是资本配置活动、配置主体,都是在价值网络内进行活动。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企业价值的创造,主要是经济资产以及生态资产的驱动,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则是在此背景下,通过价值网络的分析,以及核心资本价值创造模型的分析,利用公司财务理论,分析企业的财务状态,并在状态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划以及评价,以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的追求目标。因此,就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来说,其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了经济资本、生态资本的涵义、财务本质、财务目标、财务假设、财务原则、财务职能以及财务内容;而其应用理论结构,则包括了财务行为选择、财务状态评析以及财务评价三部分。
以循环经济财务本质的要求以及其机制原理作为依据,进行财务系统设计。
首先,对循环经济的财务目标进行界定;其次,根据确定的财务目标,进一步确定财务内容以及财务职能。在设计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财务系统进行运行工作的环境是相对复杂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财务系统进行运行的规律,以及财务目标要求、财务环境,对财务运行的基本前提进行提炼,也就是财务假设和财务原则。由此,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结构得以构造。
从循环经济的财务基本理论结构的顺次来看,还应该以技术角度作为切入点,对财务状态评析、投资以及融资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在这里,财务状态评析是作为财务评价以及财务行为选择的基本前提而存在的。如果企业的价值网络发生变动,将会直接导致资本系统跟着发生变动。由于经济资本、生态资本两者本身就具有资本转换规律,因此资本系统出现了变动,也势必对经济资本以及生态资本的价值创造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从整体上看,对循环经济的财务状态进行评析,也就意味着对企业价值网络、经济资本以及生态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进行评价、判断、分析。其中,财务状态的评析,对财务行为的选择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不同的财务行为将会导致不同结果的产生。循环经济财务评价,作为一种提供反馈信息、确保财务系统运行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此完成了循环经济财务应用理论结构的构造。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中经济财务管理理论,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成果不计其数。而可持续发展中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造,应该在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国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进行运用,以其科学性、实效性、合理性,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技术及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但是,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当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理论及方法并不是非常完善,基于此,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于这一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代表了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提出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确保能源的安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经济来说,其实质在于创建更多的能源清洁机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发展更多的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以及低碳服务,使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出现一个统一的局面。要想做好这一工作,最为关键的是加强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其具有经济性、目标性以及技术性这三个特征。具体来说,经济性主要是指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机制及经济原则,不得出现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导致人们生活条件下降的情况。目标性则是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使其不会给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至于技术性则是指我们应通过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有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管理以及低碳城市这5个要素构成。
3、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气候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在构建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步设想中,又涉及到了很多经济学模型和理论。正是有这些理论上的支持,才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下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具体的分析:
3.1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
首先,针对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它们都属于三高一低往三低一高进行转变的模式,也就是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投入以及低效率往低消耗、低排放、低投入以及高效率转变,这一点和低碳经济是一致的,而且这四种经济形势都表达了经济活动应遵循生态规律这一理念,虽然研究的角度是有区别的,但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可以说是其他三种经济形势的一种发展,基于此,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着巨大的联系。
其次,对于气候经济学,它和低碳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气候经济学主要通过对气候的变化进行考察,探寻气候和经济的关系,而低碳经济则是主要探寻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可以说内涵是一致的,仅仅是表述方法的问题,也正因为此,当其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主要是以气候经济学作为基础。
第三,至于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规律进行探索,进而确保经济活动不仅能够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取最佳环境效益。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它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之间研究内容的交叉比较严重,很多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都存在着借鉴和参考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现象。
3.2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当前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利用传统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等基本方法进行分析,比如边际分析、结构分析、弹性分析、结构分析、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其次,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某些分析方法进行借鉴,将其应用到低碳经济研究之中,比如波及性分析、效益-成本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碳足迹、碳贸易、碳权和碳金融、碳循环等;最后则是使用制度学分析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全球变暖主要由一些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过度导致的,影响却覆盖了其他的国家,这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效应的延伸有一定类似,加之气候本身具有全球公用品的属性,因此,借用制度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的相关研究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灵感。
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多,针对不同的研究角度所涉及的模型也非常多,本文很难对其进行一一赘述,这里仅以低碳经济研究中政策评估阶段的模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政策评估属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我们进行政策调整的依据,也是确保政策科学化的保证。依据评价目的及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政策评价模式分为效果模式、职业化模式以及经济模式这三类。其中,效果模式又包括附带效果模式、目标达成模式、综合评价模式、无目标评价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以及顾客导向评价模式;经济模式有可以细分为生产率模式以及效率模式这两类;至于职业化模式,主要的着眼点是评估的执行者,较为典型的就是同行评议。
在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总评分的计算:设指标层中的第i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值是Wi,评分是si,那么对于政策最后评价的总分S是:
其中,假如S大于0,则说明政策是积极的,具有一定的成效,而且S值越大则表示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强;假如S小于0,则代表着政策效果为负面的,我们应及时的对政策进行改进。另外,应用这一公式我们可以对政策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其得分对其效果及内在原因进行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政策的去向。
4、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4.1提供国际经济合作困境的解决思路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主要经济理论有传统经济理论以及新国际贸易理论。从这些理论来看,国际经济合作对于经济效益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从生态效益方面分析则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合作则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国家在将一些技术制造环节转移到欠发达过程时由于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及能源结构较为落后,很可能出现资源过度开发、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传统经济理论尚没有有效的途径来避免这种问题。而低碳经济则提出了碳交易、碳贸易等国际经济合作方法,对于解决这一困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2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模式由于缺乏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出现了问题,甚至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当前的很多国家一味的强调GDP,也加重了这一问题,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亟需一种新的模式。而以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等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具有很广的涉及领域,其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如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革新,这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
4.3对消费方式的转变起到引导效果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倡导低碳经济可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在生活消费中对低碳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这对于改善当前过度开发的问题有很强的改善效果,基于此,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转变将起到引导效果。
4.4为解决环境问题拓宽了途径
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仅仅靠道德上的约束是没法实现的。真正的途径应该冲法律约束及利益引导方面出发,而低碳经济中碳交易、碳贸易以及碳关税等办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具体解决途径。
4.5对相关经济学研究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当前的低碳经济中,很多概念还不是很完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对相关经济性研究起到了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效果,未来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相信将会给相关经济学研究起到更多的影响。
5、结语
低碳经济的研究对于改善当前的环境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进队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在大的层次上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基于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探索,借鉴更多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使其更好的应用到低碳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 曹海霞,张复明. 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 生产力研究. 2010(03)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空间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那些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停止运营的工业厂房、矿山、采石场等“灰色斑块”改造的呼声日益高涨,后工业景观也逐步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新景观类型。尤其是在中山岐江公园改造成功之后,后工业景观在国内正式进入高峰时期。
现代设计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它突出了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质学等多方面理论交叉。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责任设计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设计的伦理观念最初是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的意义不只是为满足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对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1] 因此,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主要包括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两个方面。
设计的人文价值突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人性化设计之中,人性化设计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物质上的生理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诚如维克多・巴巴纳克所说: “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第三世界的人服务。”设计师不仅为一部分人服务,也要肩负社会责任感,为更多人服务。设计的生态价值性主要通过生态设计来表现,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关系,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减少对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设计的生态价值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设计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责任设计。负责任的设计简称为“责任设计”。为了理解责任设计的构成,我们需要重视设计本质的操作性定义,这样才能确认与这项艺术有关的责任。美国普雷斯顿・科维(Preston Covey)博士一直认同一个可行的和具有深刻见解的定义,这个定义认识到设计作为一项创新和创造性艺术的现实性和伦理性。正如科维的精辟论述:设计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内,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3]
手段、目的和约束条件是这个定义中的中心概念,它也确实将所有的设计和设计管理纳入到其范围之内。想想看,任何设计项目的成功都必须依赖于这三个因素。设计师必须知道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们行动的限制(约束条件)。没有理解这三个因素就等于是设计项目本身的失败。鉴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设计、设计管理和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
后工业景观指在原先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现已废置的工业场地上,通过对自然要素和工业要素的保留、更新与再创造后,形成具有全新功能与含义的新景观类型。[4] 因此,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解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阶段,经济活动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生产力高度发展,而致使传统的工业在经济活动中比重不断下降,迫使大量的企业倒闭或区位迁移,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再设计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对象――工业遗产资源。它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序列:一是作为工业发展史上典型代表和物质遗存的工业遗产;二是历史价值略低于工业遗产但具有较大开发空间的工业遗迹;三是大量城市中所存在的具有少量或没有工业遗产的工业旧址。工业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可利用二次资源,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不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担,而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根据设计伦理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就可以具体表述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
三、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
通过对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的解读,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愿景是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因此,我们可认为,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包括明确目标、正确行为以及行动方案等三个步骤。
(一)明确责任设计的目标。责任设计的首要关注点在设计目的上,即某个设计项目是否值得做。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场地的保留与更新,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是符合责任设计的现实和伦理的要求。
设计师在考虑后工业景观设计时,需要明确树立四个目标:第一,保护好场地内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第二,挖掘和彰显场地内的工业文化内涵;第三,改善和优化场地内生态环境;第四,充分发挥和利用场地材料、设施等,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确立了这四个目标,后工业景观设计才达到责任设计的目的,实现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价值。
(二)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运用生态技术。如果设计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责任设计必须强调的就是正确的行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要求,我们的设计必须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
1. 重视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物质环境分析。景观设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后工业景观也摆脱不了这些真实世界的条件,如成本目标、资源的可用性、场地环境和技术问题等等物质环境,这些都是设计师不可回避的。
假定某个工业遗址改造存在许多限制,那么设计师首要的是重视对物质环境的深入分析。只有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等三者透彻地分析,才能有效地将其转化成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实现设计项目的成功。
2. 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和运用生态技术。生态学理论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后工业景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和实践中,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建破碎的生态系统等都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譬如,将得到控制的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不仅可以提高抗洪能力也可以补充地下水源。又或者许多工业废弃地的环境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变化,已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而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地保护这种新的生态系统。
(三)空间结构重新整合,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后工业景观设计融合了生态学、现代艺术、技术美学等多门专业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因此,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应该采用有效的行动方案。
1.对场地的空间结构重新整合。一般性的工业废弃地的场地构成要素有工厂废弃的建筑物、废弃设施、荒废的道路系统以及一部分绿化设施等。对于工业废弃地的场地空间结构整合首先需要对景观进行合理分区,采用顺畅、便捷的交通路线把不同区域连接起来,并保持不同区域过渡的完整性。由于工业厂区原有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不同,场地整合就需要特别关注场地现状、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环境设计与保护等等。因此,要针对场地的改变依据于场地现有的景观进行分析,有效地挖掘出它的“工业景观”特点,同时针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在工业废弃地的场内进行准确的空间整合。
如,波鸿城西公园地形总体上呈现“盆”形,设计师通过利用公园周边高起的路堤来围和形成公园的环形道路,并且巧妙结合步行道路、自行车道路台阶、坡道、桥等交通元素来形成不同高度的不同层次的连接。
2.对场地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原本作为工业生产使用的工业材料、生产设施、工业建筑等由于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要求而被荒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责任设计的始终,因此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尽最大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工业设施、建筑物循环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北京798艺术区原先是许多闲置厂房,由于这些厂房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了新元素,赋予了新的功能,使得这些厂房逐渐成为了北京的都市文化地标。
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它对现代设计活动提出两个伦理尺度: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要求设计的目的、手段和约束条件等关键因素是三位一体的一种动态关系――责任设计的辩证关系。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伟军,杨剑.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艺术百家,2014,(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