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根据生态学原理,林下经济主要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并将农民收入增加,林地资源增长以及生态和谐为主要目的,并且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林木资源,合理发挥林下以及林荫空间的作用,通过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以及景观旅游等方式的全面综合性的生产经营形态,逐渐延展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促使林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在林地产业附加值的作用下,努力构建多层次、多种群、多序列、以及多效益的发展模式,并且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以及长期稳定的经济体系,实现林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资兴市正引导全市林农改变传统经营理念,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产业转型,为资兴生态环境改善,林农收入增长奠定基础。

1基本概况

资兴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南端,东经113°09′~113°44′;北纬25°33′~26°17′。全市南北长约80km,东西宽约60km。总面积为27.16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1.4万hm2,占总面积的78.86%。森林覆盖率74.35%,活立木蓄积量1188万m2。森林年生长量95万m2,年森林采伐量15万m2左右,年蓄积增长量为80万m2。

2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1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资兴市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近80%,林区农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林下经济发展也从原始的采摘收集林下产出物,转变为科学发挥林地的基础条件,进行植物、动物以及菌类等各种生物的等进行林下种养,到现阶段的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旅游等比较完善的林下经济体系的过程。

2.2林下经济发展类型

全市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4大类16个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2.2.1林下种植

2.2.1.1林菌种模式

根据林地林荫下水分和氧气相对充沛,太阳辐射低以及白天与夜晚温差较小的特点,在合适的林下封闭的地区种植平菇、木耳、银耳、以及香菇等常见食用菌种。

2.2.1.2林药模式

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茯苓、草珊瑚、白芍等品种,或间种耐旱的金银花等。

2.2.1.3林花模式

在林下种植耐荫性苗木花卉和观赏花草植物等。

2.2.1.4林草模式

即在郁闭度0.70以下的林地,合理种植各种不同的优质牧草。

2.2.1.5林粮模式

在林下间种矮秆农作物,如绿豆、豌豆等小杂粮品种。

2.2.1.6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各个地区光照强度的差异性,并根据各种蔬菜在需光性上的不同,在各个林下地区种植合适的蔬菜。

2.2.2林下养殖

2.2.2.1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肉羊、奶牛、肉兔、奶牛、肉羊、肉牛等家畜,并按照每公顷放羊75只、放牛75头、兔450只的规模。

2.2.2.2林禽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多与杂草密集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生态鸭、鸡、鹅等。

2.2.2.3林蜂模式

利用森林放养蜜蜂,发展绿色养蜂业。

2.2.2.4林下珍稀动物养殖模式

利用森林林下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人工驯养繁殖野鸡、孔雀、毒蛇、虎纹蛙等野生动物。

2.2.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利用林下产品资源,开展野菜、野生菌、野生中药材、竹笋、松脂、其它工业原料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附加值。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组织形式,通过增强组织规模和提高对抗市场风险能力。

2.2.4森林景观利用

依托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发展优势,利用林区自然景观优美、生态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林下无公害产品,合理布局城郊林家乐、生态家园休闲和林下旅游精品景区。

2.3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初具雏形

据初步统计,2013年资兴市林下经济从业人数为25000人,经营面积达到6.3万hm2。林下经济产品潜在价值10.5亿元,实现总产值约6.0亿元。林下经济总产值持续增长,林下经济规模及综合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资兴林下经济6.0亿元总产值中,林下种植业0.2亿元,占3.3%;林下养殖业2.48亿元,占28.0%;林下产品采集加工0.32亿元,占5.4%;森林旅游3.80亿元,占63.3%。林下经济各产业内部产值构成如图1。图1资兴林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图

林业产业实体逐步发展壮大。到2013年资兴林下经济实体达到30多个,其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4个,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达8000户,涉及林地面积6.3万hm2。建成林下经济产品初级加工企业6家,年处理能力达2万t。在重视林下经济资源培育的同时,按照产业的标准,通过商标注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质量认证等方式,培育了像“瑶山春”、“故园”、“东江湖”等资兴名、特、优林下经济产品品牌。野生香菇、木耳、玉兰片(竹笋干)、干制林蛙等林下种植、养殖产品已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代名词,市场销售价普遍较高。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资兴市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经营化水平有待提高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林下经济产品多为农户自主经营,采用标准化生产的不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质无保证;市场组织没有健全完善,尤其是没有专业化、统一化的行业协会。导致农业订单分散,各个林农没有组建规模化的组织,在产品上以自产自销为主,在价格上没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服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教育,所以林农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管理粗放,造成病虫灾害的经常出现,不仅提高的林业种植及养殖的成本,还降低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3.2资金投入不足

林下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它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被社会广泛熟悉,对于相关投资机构来说,在没有见到明显的效益之前也不会轻易的投资,再加上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完善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更造成了林下经济没有明朗的市场前景。政府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在银行贷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没有较多的扶持,使得林业经济很难开阔完善的融资渠道;林业经济需要相对巨大的前期投入,而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很难集中到足量的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林下经济由于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所以自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加上没有社会的广泛熟知和认可,社会资金流入到林下经济的相对较少。

3.3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

当前林下经济模式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虽然资兴市的林下经济模式已经发展到4大类16种不同模式,但是没有加强不同生产经济模式的优化组合,导致林业生产经济模式不能根据林地、林种以及林相科学合理的优化搭配,并且在具体的技术标准以及操作规范上不明确,不能达到农民简单易行的要求;林下经济的技术研究没有深入的实践化,在栽培、采集、种植以及景观上的技术没有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而且科技研究有和现实脱节的情况;农民在技术素质上整体偏低,大部分无法利用技术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并且技术技能不健全,相关培训制度也没有严格执行。

4发展建议及对策

4.1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健全完善相应的林下经济领导制度,以市级领导为核心,以林业、财政、发改委、农业、保险、交通运输、金融、水利、扶贫、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为基础,并在林下经济发展领导组织中吸收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员;在林业部门的带头组织下,协调有关科技部门和单位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有关技术的转化应用。金融、保险业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农业保险试点,降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风险;为林业经济谋求更多的融资渠道,用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投资,突显银行的融资作用,实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发挥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引导性,对于林下经济的产业经营组织给予必要的贷款和补贴支持。

4.2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展优势,求真务实”的指导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水利、金融、技术等相关产业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合力解决产业存在的关键难题和制约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村屯、林间地头、交易场所等调查研究,建立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资兴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高林地产出率,增加林农收入。从2013年起每年新增0.7万hm2林地发展林下经济,至2020年使从事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到8.5万hm2,年产值达20亿元;通过林下经济达到人均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的目标,受益农民累计达到10万人。

4.3强化服务,推动发展合作组织

4.3.1搞好信息技术服务

全面收集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引进适合林下种样的技术和品种,普及推广林下经济种养方面的科学技术。

4.3.2培育市场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下经济合作组织辅导员队伍。促使农村合作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同模式合作社之间相互合作,改变单一模式,共同发展,争取效益最大化。

4.3.3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培育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认定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执行“扶优扶强”政策方针,吸引外界的规模企业进入,并培育本地的专业化企业,在政策上照顾和扶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优惠的银行贷款;对于林畜、林禽、林菌、林药等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政府不仅要扶持更要积极引导,力争在5~8a之间组建50个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在为林下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管理服务时,还要加强林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林业规划设计、林权流转、政策指导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4.4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

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规范和加强林地流转,将林下经济适宜发展林地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依法流转;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机制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积极引进专业的林业建设人才,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经营,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带动资兴林农致富。

5结论与讨论

林下经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养及旅游观光立体复合性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诸特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能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区群众增收渠道,起到巩固生态成果又解决林区群众生计的效果;是资兴市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成功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需进一步发掘多种多样的林地资源,逐步完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篇(2)

随着体育赛事的频繁举行,其规模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我国,体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也在不断地增长。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同时,对体育赛事的举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经济应运而生。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所隐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旅程中逐渐被人们发现。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体育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对国家经济起到了带动的作用。但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刚刚起步,体育的发展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对体育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虽在不断拓展,但产品质量不高。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不断关注,体育赛事现在越办越红火。在这过程中,运动员的个人形象也在不断提高,对人们形成了一种榜样的作用。一般来说,体育经济有两个经营方式: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这里的有形资产是指如比赛场地的租用、体育设施的使用等等,带动了体育的发展和相关体育产业的收益。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在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上,体育品牌随处可见,它们利用赛事的关注度宣传本公司的品牌,从而打响品牌。此外,随着运动员知名度的提升以及自身价值的提高,有许多的体育公司利用运动员肖像权的投资运营模式推动公司产品的销售,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从一般的体育产品使用和生产到各种体育赛事的赞助逐渐拓展开来。但在拓展的过程中,体育产品的质量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大多数的体育产品公司生产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管理理念落后,因此导致体育产品的质量不高。与国外的体育品牌相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我国的体育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而且,随着我国“黑哨”、“假球”等负面新闻的不断涌出,致使体育产品的推广过程受阻,阻碍了体育竞技的发展。在本身经济规模就不大的情况下,体育产业遇到这样的冲击更是难以生存,在质量追求上也是无法给予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这也是导致我国的体育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体育消费潜力不断增加,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活动,它展现着人的力量与智慧之美。随着各大体育赛事的转播,诸如足球、篮球等大型体育比赛因其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从某个方面来看,这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从整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对物质上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精神上的需求。并且,随着健康观念的灌输,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消费潜力也在不断地被挖掘。

人们热爱运动、热爱体育,所以相关的体育产品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我国的体育经济起步晚,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从一开始,我国就失去了体育市场份额抢夺的优先权。同时,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完善,我国体育产品还无法与世界顶级体育品牌形成抗衡。知名度以及质量都制约了我国体育产品向国际发展的进程,使得现在我国的体育产品缺乏竞争力。

传统体制制约体育经济的市场管理。由于我国的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体育部门的控制,一切体育经济的发展均是以体育部门的规划为准则。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在整个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降低了体育公司的参与积极性。我国的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在现实经济中还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在体育经济中的表现更加明显。所以,传统的经济体制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利用经济的一种可调节的作用来规划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但在体育经济中还得不到完全体现。我国体育经济的管理理念原本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如果得不到发展,就只有原地踏步,甚者倒退。

主体产业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发展进程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体育经济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经济包括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和无形经济这三个方面。但在实际中,我国的体育经济除了在足球、篮球等赛事上得到了体现以外,并没有更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对体育经济本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体育经济对体育活动的推行。

其实,体育经济为整个大体育赛事的进行提供了场地、资金上的支持,体育赛事带动着体育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体育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针对我国的现状而言,其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这将导致被忽视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体育多元性的发展。

以体育为主题的经济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市场还不完善。刚走过改革的浪潮,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实践历程。体育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即以体育赛事为中心、以体育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化模式。但由于政府部门对体育赛事控制过多,以及对体育管理采用的管理方式的不准确,导致我国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完善。在整个体育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与否,从而引导者体育厂家的生产状况。缺乏公平竞争,会造成市场管理混乱,从而使得体育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降低。

缺乏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致使体育经济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我国体育竞技刚刚起步,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的吸引力以及潜在的价值,所以一直处在被挖掘的状态中。但由于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完全不能满足现在体育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高校有专门培训体育经营的相关人才,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其他的部门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致使体育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大的。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经济实际情况,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在整体经济带动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随着我国的经济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加入WTO组织以来,体育经济逐渐开放。在各大国际顶级赛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体育品牌的标志:日本的“美津侬”、意大利的“KAPPA”、美国的“阿迪达斯”等。而在我国,国际体育大品牌,如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同时,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上闪现着身影。这就是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随着质量等级的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从相关数据显示,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服、运动鞋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整个技术的不断完善,它们在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起步低、技术差的体育公司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水涨船高,这对于一般的体育公司来说,并不能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已经落后于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逐渐加重。这势必对起步晚的体育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

篇(3)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浅析

1、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是体育经济的重要决定要素之一,其结构分布和规划的合理性对于体育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本土体育外围产业败于国外对手、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介产业缺位等现象,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增长和完善。

2、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工作不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尽管给予体育经济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也相继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攀比规划等宏观调控失调的现象,且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导致管理工作仍然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

3、民众体育消费欲望较低,影响体育经济增长。我们都知道,体育市场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和动力,然而在国内媒介以及体育企业的数量增长中,民众真正需要的体育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也没有深入人心,阻碍了体育经济的进步。

二、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探究

1、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体育经济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效益以及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推动体育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有关体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以及征收年限等,保证体育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其次,深入开发具有价值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强大动力来扩大内需,从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带动产业升级;再者,要按照市场需求采取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扶持明星企业以及名牌产品企业等措施,在提升产品品位的前提下增强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相关体育企业的发展,加大开发本土体育文化以及产品的力度,增强我国体育产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总而言之,通过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开拓了更自由和广阔的空间。

2、加快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体育发展需要。只有谙熟体育经济运作流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将商机逐渐转化为产业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才能为推动体育的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加快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要根据我们体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在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将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升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依据实际情况优化培养途径和方式;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理念,拓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领域,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加强体育人才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注重的是,体育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和满足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未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有效的市场开拓途径,增强体育经济消费市场。体育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消费作为基础的市场,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开拓体育市场,提高消费率,是体育经济飞速增长的源动力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去实现:加强有关体育理念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广大民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方式,让体育理念深入消费者心中,引起其消费行动;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要倾向,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将已进入竞赛表演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联赛作为优化发展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激起大众消费的欲望;政府要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践行常规体育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型体育娱乐项目想结合的开发方针,大力发展符合市场要求的体育产品以及项目等,拓宽促进体育经济增长的媒介的领域,从一定意义上稳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由于发展实际以及具体情况的不同,各地区各企业在开拓市场的途径上市不尽相同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三、结束语

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注重体育经济领域的开发和完善,不仅是保证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增强。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是一项浩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尝试、改革、创新,为体育经济开辟出更广袤的发展空间。

篇(4)

中图分类号:TN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69-02

1 引言

光子晶体由E.Yablonovitch在1987年发现,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和操纵光波的产生和传播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其折射率或介电常数周期分布具有能隙。利用光子晶体可以制造出全新原理或传统技术不能制造的高性能有源和无源器件,我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为了给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利申请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专利数据来源,主要从专利申请数量、申请人、发明人、器件分类等几个方面对光子晶体专利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2 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0年之前,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处于较低水平,这时的光子晶体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在2000年左右,光子晶体的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加工制造技术被突破,随后,大量的光子晶体器件被发明,从而光子晶体器件有了工业应用的技术前景,光子晶体专利数量井喷式增加,2005年申请量达到峰值。虽然2006年的申请量明显下降,但2006至2010年之间的申请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从高峰到平台期的一般规律。由于微电子制造工艺水平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所以光子晶体器件的性能始终与理论预期存在差距,同时昂贵的制造成本也使得光子晶体器件在工业上的应用变得扑朔迷离,因此2010年后,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明显下降。

3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光子晶体专利主要的申请人包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日本电话电报公司、三菱电缆、佳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三星电子和住友电子,形成了中日韩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京都大学的申请量世界第一,其它日本著名企业的申请量整体优势明显,体现了日本在光子晶体专利申请中的产学研优势,这与日本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高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中国光子晶体研究的桥头堡,拥有国内领先的人才、设备优势,在学术带头人郑婉华、许兴胜的带领下,以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在光子晶体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进入世界三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则是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光子晶体研究实力雄厚,在光子晶体领域同样拥有大量的专利申请。

4 主要发明人申请量

主要发明人的申请量如图2所示。日本京度大学的NODA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光子晶体研究机构,NODA教授是世界上光子晶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ASANO是NODA团队中的重要一员。TANAKA MASATOSHI是三菱电缆的研究人员,KUBOTA HIROKAZU和KAWANISHI SATOKI是NTT研究人员,均是光子晶体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王京霞是其团队成员,宋延林及其团队在聚合物光子晶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郑婉华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子晶体激光器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在聚合物光子晶体和光子晶体激光器领域已经取得大量成果。

5 主要器件申请量

光子晶体器件专利申请主要包括光子晶体光纤、波导、激光器、LED、微腔、开关、传感器和滤波器。其中光子晶体光纤的申请量最大,美日欧均有成熟的产品供应,丹麦NKT Photonic是世界领先的光子晶体光纤的开发商和供应商,近年,武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光子晶体光纤国家“863”通过了验收。光子晶体LED可以显著提高出光效率,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Y. H. Lee研究组报导的二维空气孔光子晶体LED,出光效率可以提高13倍。Luminus Devices是第一个销售光子晶体LED的公司。

日本NTT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制成的光子晶体微腔Q值突破了100万,基于这种振动器,NTT已经开发出转换时间为100ps的超高速光开关。自1999年加州理工学院Axel Scherer研究组第一次报道光子晶体激光器激射以来,各种结构、材料的光子晶体激光器被研制出来,包括微腔缺陷模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波导激光器、带边(分布反馈)激光器、FP腔激光器、量子级联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等。光子晶体传感器有着普通传感器难以企及灵敏度,光子晶体滤波器具有更加精确的滤波特性、更好的波长选择能力。

6 各国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3年以前,中国专利的申请量低于美国、日本和WO的申请量,国内光子晶体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后,随着国家支持的加强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国内光子晶体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美日欧的专利申请量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日欧国家普遍减少了科研投入,中国则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光子晶体研究仍然不断加温,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顶峰,同期世界各国的申请量已微不足道,中国已将远远将世界各国甩在身后,世界光子晶体的创新研究已经转移到中国。

7 总结与建议

经过国内外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光子晶体理论和器件的设计原理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需要克服光子晶体制造方面的挑战,比如制造工作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完全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在三维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和亚纳米量级的制造精度。虽然国内光子晶体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量已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认清技术发展的潮流,勇于站到技术的最前沿,不要一味地做跟随研究。国内科研人员仍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倾向于选择国外研究热点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国力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科研投入已处于前列,我们完全可以做别人没做的领域。

(2)进一步加强专利意识。尽管国内光子晶体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很大,但是国内科研人员仍然习惯性地发表文章而不申请专利。虽然理论计算和实验性的制作是光子晶体研究的主流,但是理论计算和实验性制作往往包含了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在几十年后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应当今早寻求专利保护,以应对将来可能存在的专利纠纷。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8-02

体育经济即体育产业,是指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与体育的联系不密切,对体育经济的研究不为经济学界所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体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体育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与巨大的经济利益,给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随着收入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措施逐步实施,使体育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成为新的投资点。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1 体育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同时是经济强国。它们的经济研究战略及开发工作已触及到各个领域,其中体育经济的研究也登上了舞台。它们的许多体育产品已占有国际市场,有的已享誉世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适应21世纪国际化时代的要求,它们的经济战略已有了新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开发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表现出了日益强烈的竞争趋势,并为体育的提高和普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其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形势发展和事业的需要,要求我们在体育经济研究工作中必须迎头赶上,加快步伐,为使我们尽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长值为156.37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到281.2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3%。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 中国体育经济的现状及障碍因素

2.1 体育经济的现状

中国的体育事业最初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经验,缺乏市场经济对体育资源的基础配置,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形式的事业,由国家直接投资,“人财物”权利集中,为祖国而体育,为民族而体育。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和人民的体质等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缺乏体育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能明确地划分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具体职能,不能合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脱离体育经济规律的传统机制的弊端愈益显现出来,影响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单一的国家独资,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却很少考虑产出的全民所有制。二是体育经济的决策一律为政府决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计划,使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下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主动性,体育的进步直接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觉悟。三是在用人、选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实行“铁饭碗”、“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方式,使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效率,束缚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在体育经济组织中,个人对体育捐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似乎未给体育事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体育经济市场,这必将造成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体育经济成本的提高,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

2.2 障碍因素

我国目前可以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是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影响我国体育经济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市场定位不准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是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2.2.2 传统体制制肘

以前我国体育赛事一直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权。

2.2.3 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2.2.4 政策扶植乏力

在英美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2.2.5 相关服务不完善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2.6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目随从倾向,哪种体育获利较高时,众商家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

3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虽然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就不可能实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报告,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可见,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3.2 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 升。

3.3 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口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计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3.4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方面的有利条件:

(1)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税收减免、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

(2)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体育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体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将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

(3)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化优秀人才对体育产业这样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新兴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篇(6)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26-02

一、引言

随着渝东北翼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机制在配置农村生产要素、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是,受制于渝东北翼农村经济活动小规模、分散性的影响,相对于市场经济活动大规模、生产集中的发达地区,渝东北翼农村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民工荒”和“民工缺”、“买难”和“卖难”问题交替出现,严重降低了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农村市场风险不断扩大。借助何种路径降低农村市场交易费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议题,前期研究表明,发展农村经纪人是一种可行的制度选择。从事居间、行纪或者获得一定佣金的农村经纪人,通过整合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交易环节,降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促成农村商品交易,优化农业经济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农村经纪人研究,成为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农村经纪人,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中介,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威廉姆森的组织理论

威廉姆森则从“交易——交易特性——协治关系——规制结构”这个顺序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组织是交易者共同选择的结果,组织的演化将使组织绩效受到检验,从而组织结构演化体现了经济效率导向的要求,即节约交易费用。这种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渝东北翼农村经纪人特别是对农村经纪人组织绩效检验及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有积极意义。

2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

(1)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1937年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书第一次提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成本。为什么会有成本,是因为交易是有限的,加之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必然要付出代价,也有了如何配置资源的选择。

(2)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认为之所以在市场合作生产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源就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即以成本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替代成本较高的市场交易。同时,由于企业的组织成本使得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

(3)科斯的产权理论

科斯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他还认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科斯定理)从他的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纪人组织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使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部的产权分配来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经纪人及中介组织理论

Larryreaux和Sokoloff(2002)采用实证数据对中介组织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技术中介是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更多研究的是符合他们国家市场环境下的农业经济问题以及产业组织问题,如贝恩(1959)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理查德·卡弗斯(2002)认为“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市场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厂商的市场行为,这种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好坏。”同时,他们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为农产品买卖双方提供了交易的场所和方式的各类市场、经纪人及其中介组织。美国市场学家菲利浦·R特奥拉(2002)认为:“经纪人系指提供廉价服务的各种中间人的总称,他们与客商之间无连续性关系。”投资者也只是间接地从经纪商那里获取这种服务。

(二)国内研究综述

1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内涵问题

《现代农村经纪人》(林仁惠等编著)一书中提出现代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并且认为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含有五个层次:一是农村经纪人为促成他人交易而进行中介服务活动;二是农村经纪人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居间、行纪、服务和采运营销零散商品;三是农村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为经纪活动的报酬;四是根据现代农村经济的特点和需要通过采运营销零散商品赚取商品购销差价;五是农村经纪活动主体分别为农民、法人和其他经纪组织。《农村经纪学》(刘慧娥等著)一书中对与农村经纪人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别,包括经纪与经济、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纪人、报酬和回扣的区别与联系。

2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作用问题

国内学者对农村经纪人的作用问题有一点是相同的:要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但阐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例如认为农民经纪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李化义,2000)。培养农民经纪人,促进农业产业化(顾正岚,1998)。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刘凡,2005)。农村经纪人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刘训戈,2006)。2004年到2005年连续两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肖云在《基于冰山模型的农村经纪人素质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引入冰山模型,从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两方面讨论了农村经纪人素质不高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冰山模型对农村经纪人素质提升的启示,提出提升农村经纪人素质的建议(肖云,2010)。可以看出,发展农村经纪人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国内对农村经纪人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探究,以新闻报道形式阐述的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3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地位问题

对于农村经纪人的地位问题在整体上已达成基本共识:必须规范农村经纪人发展,加强管理,明确农村经纪人法律地位。但是由于国家法规滞后,处于摸索发展中的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组织理论不成熟,农村经纪人、经纪业还很不规范,因而农村经纪人发展还没有完全得到法律保护。尽管有的地方面对发展起来的农村经纪业,逐步推出了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例如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颁发经纪资格证书。但是还是缺乏对此的系统研究,缺乏理论指导,一切还是处于摸索状态。

4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发展问题

由于农村经纪人主要是自发发展起来的,目前还存在着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农村经纪人如何进一步发展已提上日程。国内学者对农村经纪人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全面系统展开,目前所持的观点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农村经纪人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经纪人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规范管理,如曾明珠、李胜生在《农产品经纪人须规范管理》一文中提出三点措施:一是要加强素质培训,规范经纪人经营行为;二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经纪人大局意识;三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经纪人队伍管理。重庆大学肖云教授在对重庆市多个区县的2280名典型农村经纪人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经纪人健康发展的四项措施:加强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经纪人协会,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经纪人的执业行为,塑造良好的经纪市场秩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肖云,2009)。肖云在《农村经纪人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与引导对策——以重庆市农村经纪人调查为例》分析了重庆市农村经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认为职业门槛低是从业者选择该职业的重要因素;收入低和职业不稳定是造成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职业声望对个体择业影响不大;据此提出稳定职业队伍的对策,对引导农村经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肖云,2010)。

(2)企业化发展

有部分学者从农村经纪人组织的形式创新角度对我国农村经纪人发展模式提出要走企业化道路。如李文峰在《农村经纪人组织形式的创新》一文中就提出了:“应建立农村经纪人合伙组织,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农村经纪人有限责任公司。”

总之,在研究内容上,国内文献关于农村经纪人的系统性研究鲜有见到。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多着眼于农村经纪人、以业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角度,介绍它们各自的概念界定、现状、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组织制度和市场建设,但在研究深度上,多数文章更多的是针对现象,并未从更深的层面探讨经纪人对农村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三、实践展望

篇(7)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12-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更是备受关注。2005年全国进行了第7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笔者对北京市学生的体检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1955-2005年50 a来的北京市学生生长发育趋势进行分析,为制定北京市学生健康促进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年学生生长发育数据来自现场调查,其他年份数据来自教育部、卫生部等中央5部委领导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2005年生长发育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6~22岁大中小在校学生。将北京市分为城乡2层,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依据又将每层分为好、中、差3片,每片抽取1个区县,北京市共抽取海淀、东城、宣武、顺义、通县、怀柔6个区县。每区县每年龄组男、女生各50人。2005年共调查9 735人,剔除身高或体重缺失等不合格数据后,还剩9 651人,其中男生4 808名,女生4 843名。

1.2 方法 身高、体重检测项目均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用Excel 2003和Origin 7.0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年学生身高和体重发育状况 2005年北京市7岁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26.9 cm和125.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26.5 kg和24.7 kg;19岁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3.1 cm和162.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64.3 kg和54.3 kg。从7岁到19岁,男生在14岁以前,女生在11岁以前,身高年增长值均在5 cm以上,此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在17岁左右趋于稳定。从7岁到15岁,男生的体重年增长值都保持在3 kg以上,15岁以后体重增长开始减缓。女生从7岁到12岁,体重年增长速度逐渐增加,12岁的平均体重比11岁高5.4 kg,达到增长高峰,此后体重增长变缓。见表1。

北京市学生身高和体重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9岁男生和女生身高分别比全国高2.1~5.4 cm和1.5~4.0 cm。男生的身高均值在12岁年龄组与全国均值相差最大,达5.4 cm;女生在10岁年龄组身高均值与全国相差最大,为4.0 cm。在青春发育中后期与全国水平相比仍保持一定幅度优势,在19岁组身高均值比全国均值高2 cm以上。

男生和女生体重分别比全国高2.0~8.3 kg和1.7~5.4 kg。男生和女生均以12岁年龄组体重均值高于全国均值幅度最大,分别比全国高出8.3 kg和5.4 kg。在19岁以后体重均值也高出全国均值2 kg以上。

2.2 1955-200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发展趋势

2.2.1 1955-200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发展趋势 每隔10 a北京市7~17岁学生的身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1955到1995年尤其是1975年到1985年的10 a间,身高增长幅度较大;从1995年到2005年身高稍有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总体来看,2005年各年龄组学生的身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与1955年相比,2005年达到1955年相同身高的年龄提前,2005年男生8岁和11岁年龄组达到的身高比1955年提前了大约2岁,在不到15岁平均身高就达到170 cm;而1955年相同年龄的身高均值不超过160 cm。女生的趋势与男生相似,2005年女生8岁和11岁年龄组达到的身高比1955年分别提前了大约1.8 岁和2岁,在14岁多就达到160 cm的平均身高,而1955年相同年龄的身高均值在155 cm以下。见图1,2。

2.2.2 1955-2005年北京市学生体重发展趋势 北京市7~17岁学生的体重每隔10 a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身高增长不同的是,从1955年到1975年,体重增长幅度较小;从1975年以后,每10 a体重增长大幅增加,且男生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女生。见图3,4。

2.3 北京市2015年学生身高趋势预测 应用模型对201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进行预测可知,18岁男生为175.5 cm,18岁女生为162.8 cm,见表2。

3 讨论

北京市学生体质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的发育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与1955年以来的历次调查数据相比,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表现出了正向的生长发育长期趋势。这与王伯安等[1]在1988年报道的半个世纪来北京市学生生长发育的动向以及林琬生[2]总结的北京市等全国大城市的汉族学生的生长长期变化的结果一致。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代学生的身高、体重增长幅度不同。从1975年以后,身高、体重的增长幅度开始加大,这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3]。上世纪70年代末期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北京市的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5元上升到2004年的15 637元,农村也由224元上升到7 172元。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食物消费,2004年城市居民用于食物的消费为3 925元,农村为4 886元[4],保证了学生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为学生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均能够很好地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5]。

结果还显示,北京市学生身高的长期趋势虽然依然存在,但从1995年以后,身高增长幅度已经减缓,而体重增长幅度仍较大,这将带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新问题。为保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学生营养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从而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教育研究资料.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调研专集.北京: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987:1-40.

[2] 林琬生,肖建文,叶恭绍.中国汉族儿童生长的长期趋势.人类学学报,1990,8(4):355-366.

[3]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少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7-245.

篇(8)

Etzkowitz H.指出在产业落后的地区,大学的发展是地区发展的中心,大学的建设已成为一个落后地区建立工业集群和集体认同的战略,落后地区发展策略之一是设计一个新的企业型大学;如根据MIT原型的重建和重组。大学城周围形成的产业带动了经济落后的城区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重点产业为现代设计、节能环保、工程咨询等,其中现代建筑设计产业居于龙头地位,而建筑设计产业是以创意产业为主。经济圈是依托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与桥梁、城市建设与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地质与生物、轨道交通与道路、机械电子与汽车在全国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知识溢出衍生的集群现象。

一、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的基本情况介绍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把科技转化为产业,形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建筑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2011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180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对同济大学来说,将知识的产业化,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平台。对杨浦区来说,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从20年前860米的赤峰路一条街,最初产值10亿元,到如今拥有设计企业1700家,从业人数超过3万的创意集群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逐步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济大学周边出现个别建筑设计的教师工作室,发展较快,后来被公司取代,逐渐形成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建筑模型、等相关建筑业务一条街。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先后在同济大学周边落户。在2003年,基本形成了图文设计,建筑模型,装潢、三维动画、设计、咨询类企业相配套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在此能找到最优秀的建筑设计产业的企业及人才,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产业集群。根据上海市杨浦区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的《杨浦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建设合作协议》:到2015年,形成创业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

二、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形成规模的原因分析

(一)同济大学的核心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全国一流的建筑设计类专业,集聚了全国该领域的顶尖人才,每年输出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环同济经济圈主要产业建筑设计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同济大学为师生提供了宽松的创业环境,对老师业余时间安排不干涉,对学生课余时间要求较低,使学生有较多时间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习。

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已有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基础。相关实验室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有分别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等的四十多个相关研究机构,如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测绘与空间信息研究所等。据统计,“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企业中的80%由同济师生创办,更易获得同济大学学术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持,如各类学术讲座,科教资源,大量专业人员培训班,图书馆资源,校园运动设施和餐厅等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企业员工共享,为硬软件设施不齐全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

(二)上海杨浦区政府的支持

政府鼓励把大学的学术研究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策略,反映了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关系变化。杨浦区政府先后斥资800万和500万对赤峰路和国康路进行总体改造。政策上,杨浦区政府制定了《杨浦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推出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设立企业孵化期,给予项目直接资助,放宽了公司注册政策,降低了企业的入驻门槛;规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型科技园所整体转制为科技企业的,五年内可享受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杨浦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关于促进杨浦区研发外包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杨浦区现代设计企业财政扶持政策》等。

(三)市场需求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年均GDP增速达9.8%。全国都在加速城市化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剧增。同济大学全国首屈一指的优势学科土木、建筑、城市规划、轨道交通等正好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强有力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促使更多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快速滋生。最终成就了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的产业化,建筑设计类产业集群的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形成了如今发展态势良好的以建筑设计产业为主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四)产业特征

建筑设计类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大型设备和厂房,仅需要办公人才和小型的设备和电脑,小型写字办公楼即可。对运营环境要求不高,这样的小工作室环境很容易在大学附近找到,且租金相对低廉。建筑设计产业的细化分工能促使中小企业集聚。企业间业务分包、外包合作频繁。地理位置的临近,利于中小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篇(9)

关键词 扬州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分析及对策

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自20世纪末以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产业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作为苏中地区的核心城市――扬州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各项工作发展指标节节攀新高,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涌现了宝胜电缆、上汽荣威等大批优秀明星企业和支柱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民营经济,乡镇经济、农业经济、三产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的繁荣。扬州体育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工作基础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和总体规模不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增长缓慢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扬州市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统筹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加大对体育产业投入,推动扬州市体育经济的发展,最终为江苏体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一)扬州市体育资源的概括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61万。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4年,扬州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魅力扬州”是市政府近年来一直推崇的城市主题。扬州市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政府加大对体育建设的关注与投入,100%的街道和50%的乡镇开展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的创建工作;全市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市级23所;扬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杯男子乒乓球锦标赛、第二届亚洲艺术体操锦标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足球甲B联赛江苏舜天主场比赛、全国竞走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一批省级体育赛事,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授予全国和江苏省优秀赛区、最佳赛区称号。每年一届的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是扬州为之骄傲的赛事,它已经走过了6年历程,从2006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成熟精品赛事。扬州市因举办马拉松赛而吸引到的资金、人气、注意力,带来了旅游、服务、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消费增长,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政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至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据扬州市体育局统计,扬州市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贯彻落实。

不仅群众体育呈现勃勃生机,竞技体育也大放异彩。业余训练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教练员综合素质和训练成绩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扬州输送的运动员列全省前6位,输送贡献奖列全省前4位。在十运会中,市共有63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9.75枚金牌、4枚银牌、7.5枚铜牌和488.75分的成绩。为江苏代表团圆满完成十运会参赛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参赛集体一等功”。

“十五”期间,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终端机255台,体育彩票销售3.8亿元,市级公益金收入2850万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全市GDP的0.8%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二、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市场消费结构单一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3]。扬州市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包括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等)为主。经调查表明,扬州市体育消费市场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O%左右,其他消费占2.4%。

(二)群众的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经调查发现,只有35%的人对体育活动具有依赖感、必要感,人群集中于城镇中老年人;60%的人认为体育只是生活附属品不是必需品,有时间有精力才参与;5%的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人群集中于农村居民。

(三)体育资金相对缺乏

扬州市体育资金的筹措方式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没有充分调动社会的整体力量。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是扬州每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全市上下相当重视,预打造成“金牌赛事”。但资金筹集则不是十分理想,能有上百万的赞助资金已属不易,基本上处于亏损或持平状态,谈不上市场运作。例如,第四届鉴真马拉松比赛,省市就补贴55万元,市场开发现金165万元,但整个比赛支出总额近216.63万元,接近持平[4]。资金相对短缺的状况,给整个扬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桎梏。

(四)体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扬州美景。“扬州八怪”、世界驰名美食――淮扬菜系、倾动世人的扬州评话等,吸引了无数中外来客。然而,扬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空竹、踢毽子、放风筝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仍局限少数人娱乐,历史人文特色未充分利用。扬州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起飞”阶段。目前,仍在建设中集比赛、训练、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公园,仅仅突出“体育”主题,没有彰显扬州特色,未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开创特色体育旅游线路。

(五)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扬州市体育经营管理者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虽然他们精通运动训练有关知识,但对体育产业管理知识掌握甚少,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拥有知识结构合理、了解体育经济、具有市场发展眼光的体育企业家较少。

三、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对策

(一)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体育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体育市场消费能量加快爆发。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利用社会大环境发展城市小经济。一方面,要积极开发体育商品市场。要重视体育用品市场开发及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用品品牌,增强体育品牌竞争力,力求开创扬州体育用品产业新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挖掘体育旅游市场。扬州瘦西湖、古运河风光带、蜀岗西峰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体育旅游的形式可以包括:自行车、徒步旅游、定向越野等。大力宣传体育旅游事业,有助于促进扬州市体育市场稳健、快速、和谐的发展。此外,还可以扩大健身娱乐服务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等。

(二)培养并引进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水平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体育商贸市场的繁荣稳定。应根据市场要求,在扬州各高校,开设体育经济学课程,政府对体育产业经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更为前沿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扩大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迎进来、走出去”策略,对人才双向循环、交叉培养。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多元化投资方式。由于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要开拓思路,扩大财路。体育既是一项社会事业,也是一种实业,可以采用经济的办法筹集资金。比如广告、体育彩票、体育赞助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办体育,全民办体育,开拓体育市场,壮大体育的经济实力。

(四)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体育经济建设。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市场。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也将不断加强,体育购买力也会有很大提高。2009年,扬州农村人口达到396.4万人,占扬州总人口的4/5,但由于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程度较低,体育消费意识低下,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应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花钱买健康”的必要性得以推广,使得农村与城市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缩小两者之间差距。

四、总结

扬州近几年来,体育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等体育主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市场逐步拓展,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投资体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韩文星.体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主题餐厅在20世纪的50、60年代兴起于欧美,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往往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单提供饮食,还提供以某种特别的文化为主题的服务。它是拥有一个以上的“主题”作为餐厅吸引顾客的标志, 整个餐厅是特色鲜明的主题环境设计、独具匠心的设施设备、精心制作的菜肴糕点、独特的员工着装,共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迎合顾客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让顾客在某种情景体验中找到用餐的全新感觉。

一、主题餐厅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主题餐厅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在消费者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就像“亲临”世界的另一端、重温某段历史、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等,它最大的特点是赋予餐厅某种别具一格的特色主题,以定制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

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主题餐厅层出不穷,一般来说,相对成熟的主题餐厅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鲜明的主题

主题餐厅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就是具有独一无二的主题设计,主题餐厅从菜肴的制作、菜单的设计、餐厅内部的装修布置、员工的着装等方面透出鲜明的主题特色,让人一目了然、沉浸其中。

(二)浓厚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突出文化性已经成为餐饮业界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主题餐厅就是以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从菜肴设计、餐具造型、餐厅装饰装潢、人员服装造型以及对客接待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来体现和深化。

(三)个性化的消费对象

主题餐厅经过缜密市场调查和分析以后,精心选择适合餐厅主题的消费对象,尤其是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细分,也是兴趣接近、爱好相同、具共同语言的人群聚集地,消费者不仅是为满足“胃”的基本需要,还希望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四)专业化的从业人员

主题餐厅的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主题的象征,是主题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工作中除了掌握行业必需的服务技能以外,还要掌握与餐厅主题相关的知识,对餐厅主题文化特色如数家珍,满足客人的各种合理需求。

二、重庆市主题餐厅的经营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各大城市的主题餐厅相继开业,科普餐厅在北京披挂上阵、禅意餐厅高调登陆上海、马桶餐厅在深圳掀起争议,重庆也大有“将主题进行到底”的势头。目前,重庆的主题餐厅在创意上并不算最前卫,但紧跟潮流的脚步却越来越快,主题各异。

(一)主打“文化牌”——鼎道江湖古川菜馆

鼎道江湖古川菜馆位于重庆湖广会馆旁,是近年来重庆传统饮食发掘的“古川菜”的成果结晶,沿着历史的足迹而回收老技艺和老菜谱,从考证入手,以复原而告成,最终提炼出震撼味蕾的古川菜。“鼎道江湖”再现了古代巴蜀饮食的全过程,从餐厅设计、家具配置、器皿使用、服饰装扮、礼仪展现,一直到菜品的烹饪,全都回归到历史的轨迹之中,甚至连宴饮中的程序和酒令游戏,都紧扣以往朝代的脉搏。“鼎道江湖”还复原了以花椒、姜、葱为调味剂的老川菜,再延续到辣椒引入之时最初的菜肴,让人在口舌中感受历史的过渡,滋味流涎,恐怕举世之间,也只有这家餐馆才能体验。

(二)主打“健康牌”—— 黑珍煲养生坊

位于重庆上清寺的“黑珍煲养生坊”就用了中国五千年的养生文化好好的做起文章,整个店面以“养生”为旗号,装饰装潢都以黑白的太极养生文化为主。据悉,“黑珍煲坊养生坊”以黑色菜系为卖点,以民族养生文化为着力点,将美食、健康、文化融为一体,是全国第一家专业经营黑色养生食品的主题餐厅。它以“汇集天下黑色食品,传承民族养生文化”为己任,历时五年潜心研究,开发出了黑珍煲养生系列、养生菜系列、养生酒系列等100个品种,扛起了一面全新黑色养生健康的大旗。

(三)主打“环境牌”——金色阳光生态餐厅

重庆陶然居的金色阳光生态餐厅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高田坎村。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采用四季恒温、全通透玻璃外墙、全透明生态阳光、开放式透明厨房的大型生态观光餐厅。种植着各种热带植物的“金色阳光”园林式主题餐厅,囊括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情调各异的包房,种类繁多的实物点菜区等等。开放式的用餐氛围,让人们在就餐的同时充分享受阳光、亲近自然,在轻松怡然的休闲环境中品尝最地道的重庆美食。

(四)主打“特定消费群体”牌 —— 汽摩餐厅、运动主题餐厅

重庆还有一些独具特色但是相对小众的主题餐厅。例如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汽摩餐厅处处紧扣摩托的主题,一辆摩托车竖着“骑”在墙上,到处都是和车有关的元素,让爱车的发烧友们不得不喜爱。此外重庆首家运动主题餐厅位于重庆市体育场附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餐厅员工身着各类运动装进行服务,在菜品上,除了普通的川、粤菜外,还特意聘请重庆力帆足球队的特级烹调师,为普通市民烹制运动员营养餐和一系列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菜品、菜式。

三、重庆市主题餐厅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题餐厅受到追捧,吸引了大批业内业外人士纷纷投资开办了主题餐厅,致使主题餐厅在初现峥嵘之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主题存在雷同,盲目跟风现象比较严重

“主题”不仅是主题餐厅的灵魂,是主题餐厅与标准化餐厅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各个主题餐厅之间的差异所在,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重庆有很多主题餐厅在“主题”的选择上对客源市场的调查不够,过分追求新、奇、异或者对已经成功的主题盲目进行抄袭,缺乏独特见解和分析。比如,重庆以“知识青年”为主题的餐厅,有位于杨家坪的“公社食堂”、渝北区的“重庆大队长知青老火锅”和洋人街的“知青农家乐”等80余家,都是不同名字同一主题,而经营状况也相差很大。

(二)舍本逐末,菜品从“主角”沦为“配角”

主题餐厅就是主题文化搭台,特色菜品唱戏,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创意和质量,失去了这一点,无论餐厅的名字如何,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就不能称其为一个成功的餐厅。目前,重庆部分主题餐饮业主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餐厅的装修及气氛的营造上,而忽视了作为餐饮的核心———饮食。部分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这往往会使餐厅舍本逐末,只做表面功夫以撑门面,而使菜品质量、服务质量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三)主题缺乏更新规划,经营者资金压力较大

主题餐厅有优势,也有劣势。虽然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但这种轰动效应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开始时客人好奇,餐馆会热闹上一段时间,但当新鲜感过后,生意便会转淡。对于目前重庆市场上的主题餐厅的经营者而言,谁都不愿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餐厅,因此都在求新、求异,然而主题餐厅是一个整体性产品,是从建筑设计、施工、装潢、经营、管理、服务、企业文化等全过程进行主题化,这就要求经营者有更新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的对主题进行改造乃至整体性的变换,其改造难度和成本大大多于普通餐厅。

(四)人员流动流失率高、人才培养成本大

主题餐厅不同于其他餐厅,个性化的服务要求餐厅从招聘到培训员工所付出的人力资本投资很大,但是随着员工的跳槽而付诸东流,而且很难在短时间找到合适的新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跳槽到其他餐厅后,有可能带走餐厅的商业秘密,餐厅销售人员的流失也往往意味着餐厅客源的流失,因此员工跳槽将给主题餐厅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重庆市主题餐厅的经营者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主题餐厅靠员工的个性化服务来稳定客源,员工的流失会影响到餐厅的服务质量,最终使餐厅在人力资源上的成本大大增加。

四、重庆市主题餐厅不断发展的策略

主题餐厅既符合其创办意图,又迎合时代的发展,合理的规划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深入分析潜在客源市场,着重突出主题差异化

在实施主题经营前,要依据地理位置、企业实力、当地文化等因素,找准市场、选准主题。主题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之上,符合市场的消费水平和目标顾客群的潜在需求,还要考虑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消费群体特点、市场潮流等因素。因此选择那些虽然不是黄金地段,但交通方便,靠近主干道、商业圈的地段,往往既缓解了租金压力,又减少了初期投资金额,只要能突出餐厅的主题思想,让消费者容易识别,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拥有固定客源后,收入也会持续增加。

(二)把握“餐本位”,夯实经营基础

任何类型的主题餐厅都应该把菜肴的特色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并同时用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餐厅的吸引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要,否则主题餐厅一味以“怪”讨巧消费者,不注重烹饪质量和就餐环境的做法就可能在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后进入长期的经营淡季,最终退出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往往是不怕“怪”,就怕“赖”,假若菜的味道不好,环境不好,服务不好,再“怪”也会没有人“拜”。因此主题餐厅还是要讲究“餐本位”,包装次之的特点,尤其重视菜品的质量和创新,以文化吸引人的同时,用菜品留住人;而且菜品要定期更新,注重与主题紧扣,展示菜肴的文化内涵,永远走在时尚的前端。

(三)注重产品创新,延长生命周期

不断创新是主题餐厅能够常青的根本。主题餐厅虽然与其他类型的餐厅有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和顾客消费趋向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餐饮文化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主题餐厅的经营管理者不能以暂时存在的主题特色等竞争优势而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因此,主题餐厅只有不断丰富主题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不断挖掘和扩充主题的内涵;不断创新主题策划和主题活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长期赢得市场的青睐,否则主题餐厅终究会成为过往云烟。

(四)丰富营销策略,扩大主题文化影响力

主题餐厅要不断丰富营销策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要能提供一系列与其主题文化相关的配套服务,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扩大主题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摄影餐厅,可以定期举办摄影大赛,摄影知识讲座;旅游餐厅,可以请“驴友”、“大侠”们来与食客进行互动交流。电影餐厅,可以让食客一边就餐一边观看店里珍藏的经典影碟,还可以顺势销售一些电影海报、明星签名的剧照、书籍等等。此外,主题餐厅还可以筹划一些主题聚会,积极邀请新老食客参加,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沟通,逐步推行会员制,形成稳定的客源群体。这样既能将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扩大了主题餐厅的影响,而且还不跌主题餐厅的优雅身份。

(五)提高员工服务水平,重视个人发展

主题餐厅的每一位员工不仅需要做大量的点菜、结账等重复劳动,而且他们是“主题”的执行者与消费者的指导员,他们需要对餐厅的主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充分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对主题餐厅的可持续发展就非常重要。主题餐厅管理人员一定要关怀、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员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员工学习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餐厅变化的需求。这样既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能够提高他们对餐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员工个人和餐厅的共同发展,大大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主题餐厅的魅力在于文化因美食的延伸而更加鲜活,美食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具深意。作为一种新兴的餐饮经营模式,目前在重庆市餐饮业中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但它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积极的,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主题餐厅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标志、载体和引领者。

参考文献:

[1]黄浏英.主题餐厅设计与管理[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杨媛媛.国内主题餐厅的品牌建设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2(10):84-85.

[3]史俊.主题餐厅的主题营销[J].销售与市场,2012(34):88-90.

[4]王华东.主题餐厅的整体设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1):78-80.

篇(11)

1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现状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培育畜牧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诸城市注重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本次调研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664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1个、潍坊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48个、畜牧业专业大户6322个。在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有力地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经济正不断向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能力继续增强。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71.4亿元,同比增长9%,占农业总产值的63.9%;全市人均牧业纯收入1394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9%。

1.1 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速 通过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实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农户集中到一个基地和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规模生产,加速了畜牧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快速突破。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市场、品牌优势,改善畜牧业生产环节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艺,提升养殖户的从业水平和技术水平。

1.3 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提升 新型畜牧业生产主体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有效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投资成本,通过提供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民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提质提价增收、降风险减成本增收、增值返利增收的目的。

2 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情况

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步伐加快,据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6300余个,建设畜禽养殖园区125个,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85%以上。自2008年国家实行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登记备案制度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经登记备案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30000余亩,其中百亩以上的备案项目占地面积22000余亩,约占适度规模养殖项目的73%。

3 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畜牧专业合作社271个,其种动物类95个,生猪类122个,蛋鸡类15个,肉牛类12个,其它畜禽类8个,合作社成员总数2万多人,合作社数量、入社会员人数都较2011年有了较大增长。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一村一品发展,还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合作社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4个,无公害畜产品1个,惠及畜禽养殖户3万多户,占全市总养殖户数的70%以上。促农增收效果显著。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400元。

4 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情况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目前,全市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畜禽产品27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兽药GMP生产厂家3处,年产值2.4亿元;全市饲料生产企业60家,固定资产6亿元,工业饲料产量183万吨,销售收入37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41.9万吨,同比增长2.3%。畜牧业品牌发展快。目前全市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1个;潍坊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5个,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7处,潍坊市级13处。畜牧龙头企业队伍逐渐壮大,目前我市发展畜牧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潍坊市级35家。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得利斯公司依托自身销售、品牌优势,发起成立了得利斯合作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引导300余户养殖场(户)入社,年购销生猪10万多头,产值1.2亿元。

5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土地资金制约 大多数新型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土地因素,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土地作为支撑,由于受到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制约,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依然面临无地可转的困境。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5.2 农技服务体系滞后 在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过程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是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情况并不乐观。同时,现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面临老龄化,受人事、编制、职业特点等因素制约,注入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力量较弱,面临青黄断档局面。这些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5.3 政策支持存在偏差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实施时间缺乏时效性。

6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需要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