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商业文化素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在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分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培养的缺失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也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部袁部长提出了文化育人策略,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鲁昕副部长提出了文化三进的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的燃烧下去。”[2]由此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渗透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势在必行,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二、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
(一)产业文化的内涵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既有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坚守诚信等先进的工作价值观,又有现代产业科学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等核心内容。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之母,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3]。
(二)商业文化的内涵
商业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体。商业文化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业产品文化,任何物质产品不仅是表现出物质形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精神特征,没有精神的物质产品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商业文化的物质层面;第二个层次是商业制度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领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任何一项制度和规定都是与这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三个层次是商业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商品经济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价值标准、道德意识、认识能力等,没有任何商业行为能够不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4]。
三、“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改革与实践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工程,培养学生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改革试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一)“双化”课程改革构建文化育人理论平台
“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为高职课程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而“双化”课程改革是构建文化育人不可缺少的理论平台。基于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的视角,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均应融入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元素,如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以顾全大局、相互协助、相互信功企业的影响,国内企业十分重视团队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培养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使企业产生真正的内动力。”[2] 因此,本专业也选择一些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以《营销策划》课程为例,本课程以团队项目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由组建一支5-6人的团队选取相应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实际营销策划活动,并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本课程之前就签订了“诚信策划协议书”,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文化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二)校企双向文化融合构筑文化育人实践平台
要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和课堂,与该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跟企业进行双向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可实践的平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有:
1.与优秀企业“联姻”,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桥梁。
要想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共同实现文化育人,首先必须要有富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合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与诸多蕴含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了“联姻”,如富有“勤恳、节俭、活跃、创新”精神的沃尔玛公司、崇尚“家”文化的娃哈哈集团和“合作创造财富,学习创造进步”的奥康集团等知名企业,为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了非常好的桥梁。
2. 开展校企合作主题活动,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平台。
为了将这些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文化教育中,本专业与这些企业开展了诸多校企合作的主题活动。其中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是每年一届的“大学生赢在职场挑战赛”。该项赛事是与诸多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的。如今年我们与娃哈哈集团合作开展了“梦想启力 赢在职场”大学生赢在职场挑战赛。该项赛事以个人为单位展开实战销售比赛,参赛选手实战销售娃哈哈集团的新产品“启力”(全部竞赛销售产品由娃哈哈集团提供),第一阶段以销量做为考核标准,达到销售目标即进入第二阶段的营销大赛答辩环节。获胜选手可以赢得到娃哈哈集团进行实习的机会,并获得企业营销实战培训。通过此项竞赛,学生通过实践深入体验了娃哈哈集团“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锻炼了自己的实战营销技能;而同时娃哈哈集团也通过此项竞赛对自己的新产品启力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并从此项赛事中挑选到了优秀的营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可谓一举多得,校企双赢。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与优秀企业开展了“企业大讲坛”等主题活动,不定期邀请优秀企业代表到院校给本专业学生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讲座,对学生进行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知名企业,如奥康集团、康奈集团等,让学生实地体验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职场氛围。还在企业里开展别开生面的校企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与企业领导员工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此外,我们还与沃尔玛公司、银河证券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班,让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为该培训班学生进行授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多管齐下双化融合构筑文化育人拓展平台
1.在专业建设上植入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内涵。
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植入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植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企业文化等介绍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课程,还十分重视各个实训室的职场文化建设,将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精髓等布置到实训室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职场文化氛围,做到上课如上班。同时还让学生真正切实到企业中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经历。
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有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在此方面,本专业一是在引进教师时就十分重视教师的企业经历,优先录用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高学历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二是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已经在编的无企业经历的教师到相关的合作企业进行下企业顶岗实习,增强该教师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三是安排本专业教师与知名企业家进行“朋友式结对”,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家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四是送本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培训,增强对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高等教育属性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应与自身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职业性,形成高职教育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和特色。在实际工作中,应着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职业教育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面对日益加快的技能革新,面对日益凸显的劳资矛盾,提高学校和企业的产业文化水平,把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产业文化进校园,优秀商业文化进课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文、李晓梅.高职语文教学对接企业文化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42-234
[2]孙红云.服装专业项目教学与企业文化深度对接的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5):39-40
中图分类号:0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103-04
一、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及其演进
在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在不同时期经历了4次转向。
1 免疫范式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印刷术的进步不仅使书籍能够为普通民众所接触,而且大众报纸也较前一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加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的日趋便利、普通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大众受众。与此同时,在英国,大众报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然而伴随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则是通俗报纸的媚俗化倾向,它们所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以及学校正规教育之间开始出现分歧。《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的作者利维斯和汤普森敏锐地看到了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那些在学校刚刚接受文化品味教育的年轻人,在校外却陷入赚取最廉价感情的竞争中,电影、报纸以及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和追求商业利润的媒介故事,所有这些都只是迎合低级趣味,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直接的。”[1]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非同寻常的批判意识——文化素养。”[2]这是“媒介素养”思想诞生的标志。1944年,站在精英学者的立场,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显著特性之一就是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来获取最大可能的商业利润,因此文化工业常常把人限制在片面的感官欲望和刺激当中。在这些理论和学说中,精英学者们普遍将受众视为一群在低俗媒体所传播的“病毒”面前毫无抗体的人,要保护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培养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对大众文化负面效用的抵御能力。这一时期受众研究——“枪弹论”的内容与此基本统一,受众同样被视为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没有辨别力与抗拒力的人,就像“枪靶”一样在信息传播中“应声倒地”。这一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被称为“免疫范式”。
2 甄别范式
二战结束后,人们的生活日趋安定,电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随着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文化工业中占据突出位置,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逐渐同文化工业形成合谋,他们不但全力支持着文化工业的肆虐,同时也成为文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电子媒体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加剧,大众文化在商业逻辑下继续吞噬人们自主性的同时,也显示出了积极的一面。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不满于法兰克福学派完全的精英主义的立场,在批判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倾向于把大众文化看作是大众底层生长出来的文化,强调文化生产的力量和受众的自主创造力。雷蒙德-威廉斯开始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他认为,文化应该是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因此需要重新认定大众文化的价值,随后他提出了“文化共同体”的概念。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不再强化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和区别,而着眼于利用学生对媒介的日常文化体验来进行教育,不是让学生片面地拒绝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把重点放在教导他们对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加以区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这与使用一满足的受众研究理论不谋而合。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卡茨为代表的学术思想)得以正式确立,该理论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了受众的某种需求的角度来衡量媒介效果。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被称之为“甄别”范式。
3 批判范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文化因素商业价值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商业产品的文化品位是关键的一环。用不同文化氛围来增强企业对市场营销的竞争力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不同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利用其有利的文化因素,打破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让企业产品的品位性、欣赏性等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这样就能让市场营销中企业产品,很自然地能让企业产品打动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从而封锁了更多客户群。
在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时,营销的文化层面也不尽相同。封锁消费群体的同时,其实就是封锁了这个群体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需求。在使消费者消费的同时,能感受到文化带来的享受。文化因素本身的独特性,对传统市场中的产品营销策略、价值定位、服务群体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地位;实践证明,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的优化组合,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开拓更大的市场和创造出最优的社会价值。
一、文化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着力点分析
1、丰富的文化内涵
受不同的背景、区域、群体、时间段等环境的影响,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小的层面分析,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经济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受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不同的影响,也让人们有了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等等。广义的说,当前社会所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同状态。文化具有广泛性、抽象性等特点。因此,一定的文化下由一定的经济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2、市场营销的核心
市场营销面向的就是消费者。市场营销旨在通过企业的一切活动等手段,帮组企业实现商业目的。在企业目标的要求下,市场营销主要能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其次,市场营销实现商品营销及服务的价值,同时还能避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浪费。再者,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因此要从不同的消费层面服务于不同的顾客,同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这就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能从空间、时间等不同的层面对企业进行调整,这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文化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着力点
文化是社会的文明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等影响,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各种商业产品的的认知度和理解能力有着不同的思想;这对商业产品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商品营销或者服务的价值观和有效增值,以及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怎么实现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等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商业价值实现的预期目标,给企业的良性发展形成阻碍。文化的差异对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对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会影响到企业商业的正常运作,给商品的策划方案、销售渠道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因素,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全球经济放缓了前进的脚步;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思想文化素养的提高,消费者向企业商品的营销提出精神层面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诸多的文化因素柔和到市场营销的活动中,有效提升市场营销的文化品位,才能让企业的商业目标和消费者消费需求达到双赢。
二、文化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整个企业商品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靠的是企业的文化;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都受着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企业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商业利益是相互矛盾的。消费者的价值理念、、区域地理等诸多因素导致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习惯,这种差异让消费者的消费文化有了很强的群体性;企业文化面向消费者通过科学的营销手段,把企业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企业商品,同时结合消费者群体消费文化的特点,将企业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服务等做到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统一,就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企业方向固定化,锁定并扩大消费群体,也能将企业市场营销的价值目标最大化。由于文化的创新性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不同的文化渗透,及时调整企业商品的特点,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变成真正的购买力,快乐的实现双赢。综上所诉,能有效影响市场营销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养影响着消费的趋向
文化素养是国家教育成果的体现,在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素养决定着消费者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这也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导向和消费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素养较高的消费群体,由于其受教育的程度较高的缘故,就对企业产品的具体制作材料、感官享受、功能、售后服务等有着很明确要求。文化素养较低的消费群体,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只讲究产品的实用性,而对其他的质量、售后等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因此,在市场营销中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不同消费群体对企业产品的不同需求,文化素养高消费群体接受新事物的东西能力更快,在有效的享受消费带来乐趣的同时也能推进企业对产品的创新。文化素养的不同,就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市场营销应对不同的文化素养消费群体,进行不同层次的营销模式,让市场营销在企业商品的销售中畅通无阻。
2、价值观念决定消费思想
文化的抽象性包含有价值观念,生活在某一社会环境下的群体对事物的普遍态度和看法就是价值观念的体现。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企业和企业之间,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可分为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产供应企业的价值观。充分了解和挖掘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价值观念,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性的消费,同时对其消费态度和消费意识作出一些有价值的评判;便于企业更好的进行改进和创新。还要根据生产供应企业的价值观念,能根据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让在企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凸显出引领消费潮流气势;从而产生出更新的思维模式和市场营销新理念。只有让生产供应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消费者的价值理念有效的进行融合,才能把存在不同价值观的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能力进行充分地开发。
3、消费行为引领市场营销潮流
作为文化因素的一种客观行为,消费行为就是在价值观的指引下,消费者和供求企业者之间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在研究消费群体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动机、行为方法等融进企业的文化中;并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宣传性的指导,让企业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一种消费行为,从而能在锁定消费群体的同时,扩大消费者的购买欲。让消费行为互相触发,让买卖双方在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价值目标。
4、市场营销中的语言因素
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语言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沟通和交流工具。市场营销人员良好语言理解能力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调研,市场信息的采集,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更有助于和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流得到进一步改善。抽象性和群体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语言能将抽象化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规范,把不同群体性的文化进行柔和,使之大众化、通俗化,从而使文化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市场营销中语言主要表现在企业宣传的广告和产品名称定位方面,品牌名称和广告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等能让消费者在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内第一时间认可和接受企业宣传的产品,触发消费者购买的动机,企业产品就很自然的进入到商业预订的市场营销行为轨道,对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的预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5、市场营销中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宗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尊重消费者的,从不同的宗教传统中挖掘出富有宗教文化气息的消费商机,能有效的扩大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动机和消费行为,给市场营销的成功铺垫了基础。不同的消费群体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市场营销中和不同风俗习惯消费群体进行商业往来时,首先要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涵盖了这个消费群体的各个角落,只有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尊重他们习俗的基础上学会入乡随俗,才能在对不同的风俗习惯的消费群体的营销中显得游刃有余,实现消费目的和商业目的的最大化。
6、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市场营销
商业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实体物品,产品存在的价值就是消费者的购买产品的欲望和动机。把文化因素融入企业实体物品,实现文化因素与企业实体物品的交融和一体化,就能有效提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力;这对企业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的战略意义
首先,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是现代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因素和企业营销能否成功对接对企业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营销中文化营销策略的方向是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根本方向;是企业能否持久、稳定发展的关键。能让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创新性在市场中得到快速的应用,对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封锁效果,同时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能促使企业商品迅速的占领市场并在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中揉进企业特色的文化因素,在现代的市场中具有很强的持续性、长久性。文化因素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能让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在消费群体中得到有效的认可;由于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渲染力度给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造成了一定的感染力,其文化因素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远远低于商业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所需要的商业成本,因此能有效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从文化的特质上来说,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辐射层面是其他手段无可替代的,也能有效的减少企业的市场营销中的区域经营成本。文化因素具有很强的延伸拓展性,这就让市场营销的综合成本在未来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均分,让各期的市场营销成本进一步降低,有效的减少了市场营销中大额资金反复支出的困惑。
总之,市场营销旨在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文化因素与市场营销过程的充分融合,让消费者享受消费的同时,也能让企业从市场营销中获得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对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的地位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的融合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消费者对消费产品有了更高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由于其文化营销手段的独特性质,能让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方.市场营销策划.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7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79-01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然而,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大趋势,人们传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产方式、文化理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市场、资本对现代文化艺术生活的腐蚀力量日益强大,大众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完全被异化、洗脑,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商品。这就开启了“过度商业化”的恶性循环模式。“过度商业化”会导致文化艺术生活的糜烂,及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
一、当代艺术作品的“过度商业化”问题
这些年来,尽管部分传承者在极力挽救,但仍然无济于事,昆曲的没落,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八声部复调音乐的消逝绝迹,民族精粹的魅力依然抵不过《小苹果》对大众的吸引,抵不过“过度商业化”的强大腐蚀。自宋祖英的金色大厅演唱会后,维也纳金色大厅开始成为国内某些人镀金宣传的场地,到那里“镀金”成了中国文艺团体和艺术工作者的梦想。据统计,短短的8个月时间曾有 133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演员登上这座“宝殿”施展才华。可当地媒体根本不关注他们,而且观看其演出的观众也是屈指可数,往往是两拨同去“宝殿”镀金的中国演员互作彼此的观众进行捧场,金色大厅实质已成为中国演员自娱自乐的“卡拉OK厅”。
多年前,有位叫田丰的作曲家为振兴民族音乐,来到云南,办起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用四年时间将一些民间老艺人和有歌舞天分的孩子召集在一起,传教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歌舞艺术,以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后传习馆因一系列原因由盛而衰彻底解散。田丰本人也因官司败诉,积劳成疾得肺癌病逝。田丰曾提出“求真、禁变”的原生态音乐观念,对于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应该去真正的保护、发展、传承,而不是以商业化为目的。可是当时没人理解,他去世后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在社会过度商业化局面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那样的无力,田丰老先生的故事再次反应当代中国艺术界过度商业化现象的严重,他们已丢失艺术的本质――“求真”。
前段时间,云南省文山县坡芽村的坡芽歌书巡演又是一个例子。坡芽歌书本身是81个符号组成的81首壮乡情歌,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音乐工作者们却将采集到的蓝本进行改编,为适应商业化需求,迎合大众口味,将原本的单声音乐加入许多西方和声,并到处巡演。作为创作,这是可以的,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不再是真正的原生态作品,而是一种商业化下市场奴隶。
二、应对策略
针对国内艺术界现在存在的这种过度商业化现象,搞艺术的人应引起足够重视,莫让我国的艺术发展之路成为一大笑柄,成为他国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在此基础上除了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外相关的社会部门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艺术能够带来市场经济效益,而市场某些时候也能推动艺术的前进,但这一切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个完善制度和环境,如果市场环境出问题了,那艺术必然出问题。所以确立完善相关方面制度,确保艺术与市场能够相辅相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的确立就要根据艺术自身的特点,确立一个标准,一个度量,防止艺术作品的过度商业化。艺术家们的作品有时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求真”,有些作品往往是为了迎合大众低俗的审美、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票房而作,实质上就是一种艺术与市场的病态结合。
网络论坛传播是伴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不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它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内容,是现代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载体。那么在网络论坛传播这种形势下,女性话语权的传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网络论坛传播下女性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论坛传播下,女性的话语权面临着来自商业利益和传统文化的考验以及自身对技术的运用等问题。
1、商业利益与传统文化陈规的谋和
网络论坛传播作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之一,其自身并没有摆脱商业化运作及其与传统文化隐蔽的谋和,媒介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不可避免地要服从于商业利益,而为获取尽可能大的商业利益,媒介会利用女性来取悦男性,将女性作为“卖点”来迎合传统文化中女性的附属形象,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男权主导的传统文化与现今商业利益共同产生的影响。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包括网络论坛传播模式在内的媒介信息在涉及女性内容时都会更多地为人们提供消费、消遣而非阐释、供人娱乐而非供人作出判断的报道,在报道的形式上也更多地倾向于无思想深度但却显得轻松畅快的故事,营造纷繁炫目的视听空间,所谓的“女性之美”在消费社会的结构中被经济学法规所操纵,女性的美幻化成为商品形象。女性话语权微弱,在男权传统禁锢和商业文化背景下,女性沦为“被看”、“被评论”、“被审视”的地位。
2、女性缺乏对网络技术使用的掌握
网络论坛传播是基于网络论坛使用技术的,相对于传统媒介形式来讲,它是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自身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在整个社会中的文盲比率较高,这就导致了女性对新兴网络技术使用的障碍,由此影响到女性对网络论坛传播方式的接触和使用,尽管网络论坛传播提供了女性话语权施展的空间和平台,但由于女性在技术层面的缺位,导致女性在网络论坛中的话语权也存在危机。
3、女性自身话语权意识的缺位
网络论坛传播可以容纳和汇聚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女性自身缺乏话语权意识导致了女性在信息传播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性别不平等的传统文化评判标准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受此濡染的女性受众在网络使用和表达上缺乏理性的反思,网络论坛传播模式下信息把关的缺失使得信息内容过于芜杂,图片和视频等侧重视觉感官传播的方式也有意刻画女性形象的“诱惑力”,女性的身体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消费的一种特殊符号充斥在网络传播中,以女性身体形成的对男性的“性”吸引和从属成为主旨,这就使得女性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塑意识逐渐消弭,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传统的男权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状况使男女之间话语权不平等的鸿沟进一步拉大,女性在网络论坛传播的平台下获取了表达资格,但是这种表达未能形成应有的影响力,这种表达还不足以改变两性不平衡的状况,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而强化了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网络论坛传播的这些弊端反映了产生于传统媒介环境的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在维护女性话语权上的不足。
(二)解决传媒语境下两性话语权差距的对策建议
话语权的积累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它的形成与知识和实践有关[1],媒介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构传播文化和权威性的过程,信息传播由于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而处于不自由和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自由和不平衡具有隐秘性,因此,要改变媒介中的女性地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女性文化,以文化为后盾,提高传播参与者的素养和女性意识以及女流的活跃度。具体对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强有力的女性文化
文化是一切统治秩序的基础,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作用者,随着媒介在社会中日益广泛的运用,媒介与文化现象产生了内在的联系机制并形成了崭新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的塑造制约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这些影响也波及受众对女性的态度和女性地位的获得,因而,媒介中的女性地位问题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建立自己的女性文化、如何利用新技术的发展来推进女性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传统男权文化单向控制的局面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下已不复存在,新兴媒介有其互动性和开放性,女性文化可以借助新媒介使传统的单向性转变为男性与女性的平衡。建构新的女性文化需要媒体的不懈努力,媒体可以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中国女性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效借鉴西方女性文化成果,在自主和平等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中国女性的、积极向上的女性文化。
2、提高媒介传播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涵盖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受众对于媒介的认知和媒介知识,二是媒介传播者对于自身职业的认识和职业精神。[2]提高媒介语境下的女性地位,需要切实从这两方面入手,只有从整体上提高了媒介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才能提高女性的地位,使女性话语权得到释放。
从受众角度看,我们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男性受众应该从接受和尊重女性文化的角度考虑,摒除将媒介作为传播男性文化霸权载体的思想观念,力求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与女性建立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女性受众应该提高自身的权利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清醒认识男性文化的统治,逐渐消除对男性的依赖,从自身角度出发,建立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主动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和手段传播自己的思想,争取足够的话语权表达。
从媒介从业者角度讲,应该改变利益至上的观点,摒除将女性作为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媒介的传播内容应客观地服务于广大受众,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和谐的媒介环境,还女性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力,媒介从业者应该看到社会整体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女性话语权缺失的不良影响,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为良性话语权的平衡表达做出努力,另外,社会应该鼓励女性媒介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扫除两性在媒体从业人员地位上的不平等,让女性作为信息传递的主体争取和发挥更大、更强的话语表达权。
3、提高女性意识和女性信息交流的活跃度
提高女性意识最重要的是需要女性的参与,这要求不仅仅有良好的女性文化和相对自由的传播环境,更要有广泛的女性群体参与到文化建构和信息传播的实际行动中,只有女性真正参与到维护自身权利的行动中来才能使文化建构和媒介使用获得现实意义。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延伸资产,不仅是城市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缩影,同时是城市文化内涵与人文素养的反映。良好的户外广告可以美化城市风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人文素养,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为城市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户外广告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广告行为,它还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对城市户外广告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户外广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体现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现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景观,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城市经济的体现,户外广告展示着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路线、对外招商政策、当地著名企业甚至旅游景区宣传等内容。如北京中关村富有强烈科技感的户外广告、上海富有金融气息的户外广告、深圳富有现代感的户外广告都体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让消费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整个城市的经济面貌。
(二)城市文化传播的媒介
户外广告是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地域特色使得城市文化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形态,户外广告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当地的城市文化,从而让消费者了解城市、增强对城市的印象。西安的户外广告比较有气势、文化底蕴厚重,注重设计与历史的关联;杭州的户外广告则追求情调的细腻,往往把西湖蕴含的特征用广告的手法充分展现,配合造型、文案、材料、图案、灯光等,把西湖文化展现到极致。由此可见,户外广告是城市文化传播、增强消费者对城市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
(三)城市人文素养提高的途径
富有人文公益性的户外广告或者户外公益广告是提高整个城市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优秀的户外公益广告不仅对市民的文化道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更有利于塑造整个城市的对外形象,进而让外来消费者感受到当地城市的精神面貌。如环境保护、绿色出行、文明交通等户外广告。户外广告表面上看虽然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而城市文化的传播、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城市的软经济,其作用也不容忽视。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型城市来看,户外广告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但像衡水这样的中小型城市的户外广告现阶段仍然面临着发展瓶颈。
二、衡水城市建设中户外广告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衡水作为发展中城市,其经济与文化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户外广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衡水的户外广告与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并未起到其应发挥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户外广告设置随意性大
就目前衡水市户外广告的设置来看,整个市场缺少整体规划或者是有规划不能贯彻,户外广告贪大贪密,违法广告治理不力、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污染”。过大过宽的户外广告,遮盖了原有空间的本来面目;有的过多过密,抢夺人的视线,使人透不过气来;有的长期缺乏维修保养,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有的随意乱建,杂乱无章,造成局部环境紊乱。例如市区的报社街、商贸城等临街建筑被大量的广告牌、广告标语所遮挡,由于广告牌制作规格不一致,内容更是林林总总,甚至是低俗,因此破坏了建筑原本的外观造型,形式美感被损害,给人零乱无序的感觉,造成了视觉污染。与此同时,建筑物的采光、通风等使用功能丧失,一些残缺不全的广告存在安全隐患。
(二)户外广告商业化严重
户外广告作为产品宣传的主要途径,众多的广告主、广告公司为谋取利益,往往忽视广告本身的内容以及户外广告的设置规范,制作出的户外广告质量低、内容差、形式杂、乱、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突出。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户外广告本身就与城市的形象建设产生了冲突,破坏了城市形象的美化与时代性。例如衡水市区内公交站牌、住宅小区、休闲场所等大多数看到的是商业性广告,很少看到富有本地文化宣传或者是爱护环境、文明交通的公益性广告。衡水被人们称为湖城,但是在车站、高速公路等外来消费者居多的地方却很少看到衡水湖旅游景点的宣传广告,甚至近期在衡水举行的河北省园林博览会,也缺少大型的园博园宣传广告。
(三)户外广告设计层次低
从整个衡水的户外广告市场来看,户外广告的创意、设计、制作、等环节现代化程度低,以致众多的户外广告始终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科技含量较低,并且缺乏现代意味。这是由于广告从业者广告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和户外广告高端硬件载体缺少造成的。
三、衡水户外广告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建议
通过分析衡水户外广告现存的问题,可以看出衡水的户外广告在经济发展的体现、城市文化的传播、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何改变衡水户外广告市场的现状,把广告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效益、道德素质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从以下几点对衡水户外广告进行改进。
(一)户外广告经济效益与人文效益有机结合
在户外广告的设计过程中商家如果只注重产品本身的宣传,而忽视了现代人所关注的人文理念,那么广告就不会起到充分的作用。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感性诉求的本源,所以广告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必要加入人文关怀的因素。例如由某酒业创作“请勿酒驾”的户外广告,人们看到这样的广告会倍感亲切,从而对该产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户外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合理分配
商业广告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公益广告能够提高整个城市的人文素养,是加快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日前衡水市区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新增了“车让人”的公益性地面标语,督促机动车每到路口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体现了城市的人文关怀。由此可见,衡水市对公益性户外广告逐渐重视起来,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户外公益广告的比重需要大量增加。
(三)户外广告要体现出地域性文化特色
由于各个城市都具备地方文化特色,地域的受众群体不同,所以对广告的诉求也不一样。衡水市具有非常丰富的特色文化产品,如鼻烟壶、年画、乐器、衡水湖、园博园等,将这些具有衡水文化的产品加入到户外广告,能够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从而使消费者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衡水。因此,衡水商业性户外广告中单纯产品、企业宣传广告独占的局面也要改变,商业广告中城市文化宣传也要占一定比例。
(四)完善户外广告整体规划和加大监管力度
任何解决对策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要切实做到规划前瞻、管理科学、责任明确、实施到位。首先从户外广告的源头抓起,加大广告内容的审查力度,建立严格的设置规范。其次对违法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违法户外广告遏制在萌芽状态,保证户外广告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协调性。
四、结语
总之,户外广告作为城市建设的装饰性景观,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以及人文素养情况。随着人们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于户外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户外广告在设计与设置时,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体现、兼顾地方文化特色的传播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紧跟时展步伐,以更优美、更具特色的精品户外广告形式构建更宜人、更具人性的美丽衡水。
参考文献:
虚实失据,文化心态浮躁。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地缘性的禁锢,形成了数字化、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文化生态。网络的文化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情景下的精神生活过程,网络生存具有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性。一个错误的观点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不会影响现实社会,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与虚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由虚拟的人物角色,虚拟的城市社区和虚拟的财富建构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最直接的挑战,网络拟态下的社会伦理、人文关系形成的偏振视域扭曲了现实物质文明的客观社会性,社会传统文化的聚合力在虚拟与现实的钟摆效应中逐步消失,由此引发的网民本体意识迷失,形成了弱质的文化心理智能。网络激愤的情绪宣泄与文化深沉的本质格格不入,文化的生产流于表浅的形式,肤浅的产品显然难以承续文化的庄重,试想,文化大气象的浮躁怎么能够孕育文化品牌的血脉呢。
商业文化盛行,主体文化精神迷失。工商文明高速推进,主体文化的商业色彩日渐浓厚,网络社会市民文化兴起,功利价值盛行,注定了现实文化缺乏深远的道德追求。品牌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思想自由和行动严谨的精神洗礼,而网络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迎合市民的口味,网络社会市民呼啸聚集,没有行动的一致目标,更加缺乏文化的理想。所谓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的时空关系,个人的意志不断被强化,重商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兴起,追求经济利益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成为主导价值观念,如今文化精神越深刻,越难以流行,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经营
全球网络传播体系的逐步扩张给中国的文化经营提出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网络拥有技术创新和媒介整合的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理应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培植文化品牌提供良好的条件。强国的文化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大气象,要有强势的文化品牌及更高的精神追求。美国大片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本动漫的人文精神,包括最近流行的韩剧,无不承载着一个强盛民族的精神冀望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通过文化品牌战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空间拓展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文化产品的推广拓宽了市场渠道,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精神性与物质性二位一体,强势的渗透力岂能小觑,其影响的深度、远度当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翼。
首先,打造文化品牌须坚守民族的文化理想。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作为政治、军事、经济之外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在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大胆开放文化市场,积极交流,勇于吸纳,同时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网络传播下的文化的经营充满挑战,但也是重要的机遇,网络媒体在全球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力量竞争中的地位特殊,制定网络传播的长远战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网络媒体成为先进文化最为直接的创造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促进政治清明,引导民众乐观生活,逐步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
其次,做强媒介品牌,为文化品牌成长构建战略支点。媒介与文化相互依存,中国的网络媒体要树立全球意识,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视野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传媒文化的方向,坚持文化市场的改革,从大局出发,以我为主,稳步推动。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展开文化营销,把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做强媒介品牌,我国的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掌握全球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否则,让国外媒体为我国受众进行议程设置,我国的文化市场就会陷入被动混乱的局面。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当下,社会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学校及教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仍不够重视。
一、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的概念非常广泛,它的定义是:通过锻炼和学习,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业务或完成某种特定职责所具备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由此看来,它除了包括职业技能外,还应包括敬业精神及职业道德和态度。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也可以说一生成败看职商。很多业界人士都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括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而中职学生多数一毕业就走向工作岗位,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
中职生大多十六岁左右,毕业于初中学校,他们普遍因为成绩不佳才来到中职学校,很少因为想工作才来读中职学校,他们本身的学习兴趣缺失,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因此他们本身的学习素质较低。从职业能力来看,他们尽管是在学习专业知识,但由于学习素质较低,文化功底较薄弱,他们无法建立起较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笔者也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从自身的德育过程及其他同事的反馈来看,中职生普遍集体观念及团队合作精神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及刻苦钻研精神。从职业道德角度来看,他们诚信精神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塑造能力欠佳。这些都影响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三个方法
作者:石伟 陈琳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商业市场犹如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敦促动漫教育紧跟行业趋势,另一方面又布下金钱的诱惑。在艺术创作中,如果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再好的艺术作品也会因过于功利而失色。如同潘多拉的魔盒,打开的同时,各种利益驱动随之而来,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传统的高职动漫艺术教育,多数课程中都不愿涉及“了解市场”这一栏目,如此教育出来的动漫从业者又怎么做出令市场接受的作品?招人难与求职难并不是不可解答的题目,是职业教育与商业市场意识没有对接的缘故。我们的动漫教育要打破发展瓶颈,除了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商业规则外,还要教会学生找到支撑动漫产生的商业价值,越过“直线追求”,做“曲线运动”的点。这个点就是动漫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打造动漫“攻心”的文化价值取向传统动漫教学结构下的学生动漫作品,太过直白的例子数不胜数:说教味太浓、缺少可看性、不易被观众接受、观众定位不准确等等。承上所述的“曲线运动的支撑点”是让动漫增加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取向,动漫作品只有打动人心才能赢得观众的共鸣。当前的高职动漫教育需通过完善教学设计,为学生快速地建立动漫创作时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便更好地使动漫艺术创作与商业结合,而不仅仅只是电脑技术拼装出的无人问津的动画短片。日本著名的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做到了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其产生的商业价值及在学术界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面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其作品的特点是抓住了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发展变化,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正是这种对人生深层的思考造就了宫崎骏宏大的动画世界。面对高职动漫专业学生的“先天”艺术素养不足、创意匮乏的现实,我们需要在动画短片创作理念上进行系列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创作意图,进而在未来的基层工作岗位中理解导演、主创人员的工作意图,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层面上与同伴有效地沟通,达到动漫企业基层制作人员“创意目的现实化”的岗位要求。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在中国,动漫产品,特别是动画片的特殊性在于其受众群体往往是儿童,动画片是在构建儿童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如同启蒙老师般的动画制作人员必然会被社会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高职动画专业的学生,所创作的任何形式的动画作品要能吸引他人的眼球,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内容作为强力粘合剂,串联起主题、情节、人物,其中的关键就是文化价值取向。空有外表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不会令人回味,只有技术而没有思想的动画作者充其量只是个代工工匠。
文化杂糅就是因为文化价值取向不明确,导致作品漏洞百出。近年来如《宝莲灯》、《魔比斯环》等中国动画作品饱受争议,皆由这两个因素是目前中国动画从业者的软肋的缘故。在动漫产业的构成中,中期制作人员占据大量的比重,前期基础和后期人员严重缺乏,没有文化支撑、只有技术工人的产业其提高也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的学生就自身的提高发展而言,也需要在文化素养方面多接受一些熏陶和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地调整艺术和文化的交叉关系。利用地域优势“攻城”照本宣科不如就地取材,传统的高职动漫教育呐喊着让学生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教师设计实训项目多从教材演示及模拟仿真练习出发,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告诉我们,最佳的训练方式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践,了解工作流程,进而在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比如,视美动画公司的动画片《麻辣小冤家》不仅获得了成功,而且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登上国际舞台获得大奖,它就是建立在重庆本土生活剧《生活麻辣烫》的热播下。而当时该部动画片的主创人员,就是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随着近几年各地动漫基地的陆续建成和不断发展,动漫教育服务城市的理念,将成为更多的高职动漫教育者关注的话题。我们应当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当地本土文化艺术富矿,整理出适合动漫创意的项目,包括聘请专家论证、评估其合理性。并在本院系形成可持续的固定工作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进行该项目的相关动漫作品开发。逐渐形成文化积淀,从而成为学院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能利用本土地域优势,让学生充分参与实地调查,抓住本土文化资源,有据可依地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作品。
确立以“运动规律”为主干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体系动漫是一门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缺一不可。新的电脑技术和软件的运用如不及时更新,就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实践。教师应不断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推动整个专业群均衡发展。将课程标准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把岗位细化为目标,长期跟踪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及时分析论证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向,使得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框架下的项目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并能针对技术的升级换代进行相应的分析和使用。为了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为相关专业群提供及时的专业技术支持,我们确立以“运动规律”为主干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按照商业动画片的制作流程,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为(图略)从商业动画制作企业的流程和岗位对应我们的预设课程来看,比较吻合。基本体现了从策划到制作,再到成片的流程,也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设置相应的课程标准来进行实施,我们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项目化教学结合起来,牢牢抓住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为改变目前动漫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行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重新修订动漫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多方位、多领域的相关课程和技术课程群,以运动规律为主干的核心课程带动专业群一般课程的建设,改变教师把掌握软件的能力等同于设计技术能力的错误观念,使得教学模式形成完整、规范、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寻找合作企业,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适时引入原创动漫设计市场化以及动漫作品的后续开发。打破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将项目化教学和市场引入传统课堂,是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动漫职业教育与动漫市场发展相协调,项目化教学以参与实际项目、活动为载体,将课程、教室、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学生自主学习为支柱,教师为推手。将生产、教学、实训紧密结合,在生产项目和技术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为弥补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教育顽症,通过以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等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实到专业教学中。这样,学生既能检验所学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学到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五、结束语综上所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历认识市场、行业认知、练就技术与创意开发几种不同维度的训练以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与市场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不需要再培训,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操作。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动漫从业人员,同时又让学生快速适应了相应的岗位,一举数得。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二、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审美观培养的方式和重点
基于审美教学培养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对于学生审美观培养的方式以及重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现代美学教育研究表明,文化素质培养是与审美观培养有着不可分割关系,其直接影响了审美观的培养和建成,文化素养也是美学赏析以及审美观培养的基础性内容。因此,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审美观的培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对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素养的培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神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可以这样说,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素养为基础,这基础其贯穿于整个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的重视。
2.以美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作为平面设计教学中审美观培养的中心
美学鉴赏能力是现代艺术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通过对没学生美学鉴赏培养也可以实现学生自身平面设计中作品的美学艺术造诣以及审美观,因此,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引进对经典设计作品的鉴赏,并在经典设计作品的鉴赏活动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这也是学生提高自身平面设计水平和作品美学艺术造诣的基础。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加强对设计作品分析、设计思路分析以及美学基础的讲解,通过对于经典作品设计思路、美学的基础和作品分析作为学生平面设计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在进行经典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讲解作品创作背景的描述和分析,使得学生对于不同时代已经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经典作品的分析都有一个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提高和了解,促进学生动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3.以动态审美观作为审美观培养的重点
众所周知,审美观也是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地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平面设计作为现代社会应用学科,其也是需要根据大众审美观的变化作为创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平面设计人员在设计作品时,其自身的审美观可以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以符合大众审美观为设计重点来进行平面设计创作,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动态审美观的培养,其需要以审美观的动态发展过程作为培养的中心,其确保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与大众审美观相适应,能够为大众所接受,也能符合客户的需求。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学生对现代人文文化艺术发展教学和关注,并且通过对学生自身的美学鉴赏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来掌握大众审美观的发展过程,进而实现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态审美观的培养;同时,通过对学生动态审美观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来创作设计作品,提高设计作品的水平,从而实现作品的商业价值,以最终达到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作品的商业需求,在大众审美观的基础上,通过以设计者审美观为中心以实现平面设计过程中的商业目标。
4.注重生活体验,基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符合大众审美的审美观
平面设计的每个作品其最终都是需要面向大众和市场的,其受众是广大的消费者,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时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一促使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从实际生活体验出发,以达成设计作品的商业诉求。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开展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大众审美感知能力,增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众审美以及生活事务的观察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为设计作品提高符合大众审美观的设计素材,为平面设计作品的商业效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5.通过对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作品赏析的方式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审美观的培养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就是经典作品的赏析和评鉴,在这个过程中教学需要充分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审美观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需要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的诉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位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注重对于创作背景的讲解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对于经典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创作的技巧进行一定分析和讲解,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对于平面设计的审美观和创作思维吗,并且通过对于经典作品案例的分析也可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的技巧。另外,在教师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对于学生周边的平面设计作品的鉴赏以及评价,或者教导学生以消费者的角度可思考作品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大众审美观,促使学生自身的设计思维可以和大众审美观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平面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