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应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与管理,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合适方式推动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做好相关研究工作。
1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1林业资源分布失衡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林业资源需求量持续增加,造成林业破坏程度加剧,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当地生态系统稳定,影响到林业健康发展。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过程中,缺少完整的计划,造成林业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培育的树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1.2林业补偿机制不完善
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就是经济补偿机制,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造成林业经济补偿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场以国有林场为主,林业散户为补充,无法调动散户工作积极性,砍伐后不能及时补种,造成当地环境持续恶化。
1.3林业市场培育的不足
林业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培育不细致制约到行业发展,现有林业市场缺少足够的竞争力,也没有搭建配套的市场竞争机制,造成林业资源开发与市场联系不足,无法及时掌握林业市场信息,限制林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加之产品营销策略不合理,限制到行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
2.1合理选择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技术,即直接在林地区域播撒树种,使得种子自然发芽生根。播种造林技术成本较低,造林效率高,适合大面积林地造林项目。但树种从发芽到成林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不适合对营林周期要求高的项目。应用播种造林技术时,林业人员不需要提前催芽处理,对播种区域的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幼苗栽种技术,即将完整根系的幼苗栽种在林地内,对土壤与气候条件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幼苗栽种时需要保护好幼苗,根系是否完整直接影响到造林成功与否。运输幼苗时重视根部保护,定期浇水,避免直接风吹日晒。当前幼苗栽种技术分成两类:裸根苗栽植与带土苗栽植,前者用于穴植、缝植及靠壁植,后者用于城市绿化或栽植珍贵树种。
2.2做好生态技术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过于粗放,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林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重视技术应用与林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态技术创新,随着环保理念的加强,林业的产业化发展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当前,我国生态系统的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生态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重视生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2.3重视病虫害预防管理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xxxx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xxxx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xxxx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xxxx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xxxx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xxxx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xxxx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xxxx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xxxx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xxxx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xxxx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2004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xxxx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矗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xxxx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xxxx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xxxx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xxxx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xxxx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xxxx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xxxx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xxxx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xxxx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xxxx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xxxx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XX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xx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矗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xxxx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要想发展好贵州经济,就必须明确经济发展方向,解决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贵州需要就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一、产业生态化概述
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指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和功能,建立一个产业生态链,生态链中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生态化运行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全程监督,并且密切关注企业产品的流动情况以及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如图1所示。另外,必须重视环境污染产权的接线,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在实际中,产业园的分布会比较散,在构建产业生态化链条时,就需要将单个的园区作为主要的对象,并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生产模式;其次,产业园之间间隔的距离比较近,那么在构建产业生态化链条时,需要将某一个园区作为重点,采用的大循环的方式是的产业生态化能够正常运行;然后,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作为产业规划和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开始建立产业时,就要选择低污染的产业,如旅游、会计等。
二、产业生态化推进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贵州中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就是煤炭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火电工业等重工化,这种发展模式就导致了贵州省地区的污染比较严重,这就对贵州的环境治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第二,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没有对后续产业规划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过多的考虑,导致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为整体的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固的保障。第三,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就业压力更大,而轻工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提供的就业岗位和重工业相比也更少,因此,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就相关数据调 查来看,贵州省处于西南喀斯特岩溶分布的中心,且分布的石漠化面积也比较大,这就意味着贵州省的生态环境健康情况处于劣势。
三、产业生态化下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政府支撑
作为政府,需要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改变政府态度。为了保证产业发展政策的合理性,需要建立项目业界专家、公众参与的决策模式,并且让专家和人民一起参与到决策中来,共同发表意见和进行表决,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对于政府来说,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决策工作:提高“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评判标准,并且对于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整顿;对于引进的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进行严格检查,防止其因为技术性因素造成环境污染;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往生态化方向发展,并且规范企业行为,而优惠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倡导企业积极引进绿色科技,并且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革新,如使用太阳能、风能,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另外,还需要注意:一方面,改变原有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其附加值;另外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产业生态化循环体系,使得现有和新建企业能够自觉归类和成为“生产者”、“还原者”和“消费者”。
2.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第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贵州有很多地区因为常年的开发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已经被圈为禁止开发以及限制开发区域,这就要求贵州省经济发展必须做出改变,要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和完善。但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贵州服务业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如缺乏专业人才,技术不具备竞争力,且资金不到位,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也不齐全,所以,贵州可以发展的如信息产业、金融、旅游、物流、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贵州可以为周边省份和地区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屏障以及低价的生态资源保障,国家可以为贵州提供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相应的生态补偿基金,弥补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二,构建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在“原料——产品——废物(副产品)——原料”的循环系统中,“废物”环节是最为引人关注的。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废物的回收利用处理比较复杂,且工艺也没有发展得更成熟,如果仅由单个的企业负责,那么还是有很大阻碍的。所以,贵州可以建立相关的专业化处理机构,帮助城市和企业惠州废物以及处理,完成变废为宝的过程。此外,也可以推进环境立法,建立工业废旧物品找回制度,以处理贵州工业布局地工业产品所带来的大量工业废旧物品,使其变废为宝,以节约宝贵的原材料资源,促进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
3.产业的调整与转型
首先,对当前的产业进行撤并、整合和淘汰,但是落后产能的整顿就必然关系到周围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因此,需要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这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能够实现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增加园区建设的投入资金,特别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够强化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可行性。在建设时,需要对基础设施投入、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化循环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尽量做到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创造最好的硬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产业生态换循环体系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发展计划,将商业带的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内部商业体系和环境。然后,发展带有贵州地域特色的轻工业,实现轻工业的整体升级。发展轻工业的主要指导方针时:结合贵州的风土人情,基于轻工业更多的民族和地域内涵,丰富轻工业的文化特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地区消费,引进外资。最后,平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岗位,可以缓解就业问题,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是现代化的服务业有别于传统的服务业,不仅仅是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更加注重周边环境的质量,如是否有多个居民小区,是否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否有良好的绿化,是否有供行人休息的街道座位,是否有完善的金融体系、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体系。就贵州省而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有较多的工业区,其服务业可以和旅游区和工业地带紧密相连,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并且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服务产业,增强贵州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省随着重工业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愈发恶劣,在这种形势下要求贵州省必须针对产业的发展与转型进行研究和实践。基于全球的整体形势,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贵州省应该将产业的生态化作为转型的主要方向,并且对产业的组织结构和产业园区规划分布等一系列进行调整,以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同时保证其实际的经济效益,推动贵州省人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芹.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路径探索[J].理论与当代,2013(,1):10-14.
[2]许妍谢.产业生态化下衢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5):204-205.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生态经济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当前我们国家整体的林业资源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再加上社会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也就逐渐激发了相关政府的责任意识,他们开始重视生态经济林的建设,但是由于政策实行的较缓慢,再加上种植技术等诸方面的局限,当前社会整体生态经济林的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比较多的偏差,以下我们将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探讨。1.营林技术差,林业建设生态质量不高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28hm2,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21.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9.048m,为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世界平均为25%)。也就是说当前我们国家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十分窘迫,它受到了国内政府的重视。而建设生态经济林成为了当前进行森林资源建设的首选。由于生态经济林开展的步伐比较缓慢,所以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现状。特别是生态经济林的建设,由于种植技术未能得到推广,所以人们在种植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首要的就是人们经营生态经济林的技术比较差,使得这些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比较低,也就使得林业建设的生态质量一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难以激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对于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来说,它不仅仅需要的是政府资金的强烈支持,它还需要被群众认识到造林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政府虽然认识到了造林的紧迫性,但是他们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却未能落实到位,这也就使得群众在造林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他们不能因为造林而得到政府相对应的经济补贴,在政府补贴力度较弱的情况下群众就很难继续进行主动造林,这也是导致生态经济林建设进程发展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它必须被政府所重视。3.天然林破坏严重,人们对生态经济林建设的认识片面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功能即价值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只认识到了生态经济林对于发展经济方面的贡献,而未能认识到森林资源对于维护地球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也就出现了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发展需求而不断的对森林资源进行破坏,人们对于天然林资源无止境的破坏使得生态经济林建设出现问题。人们不去注重生态经济林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作用,只是片面的去追求森林资源的数量而忽略了树木种植的质量问题。对于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来说,它们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它们也可以更好的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森林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以及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种生态价值功能。森林资源对于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有了铺垫的作用,但是以前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使得森林资源被破坏的非常严重,而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让人们逐渐警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发展生态经济林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生态经济林是指“对特定的地理条件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并能产生显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树种”。在对这些树种进行良好的选取和培育以后尽快的让人们进行推广,把这些好的树种种植到各个地区。最重要的是,对于不同地区的树种必须是经过科学的地质探测以后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树木的成活率和覆盖率才能得到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人们必须合理的根据当地的有利地质条件选用好的生态经济树种营造生态经济林,这样不仅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也更好的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根据调查显示,浙江省是全国经济林生产效益最高的省份,该省在营造生态经济林的时候,选用了经济价值较高的杨梅.山核桃.山茱萸.香榧等树种,收到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当地人们在对其地质条件进行了合理的勘探以后选取了最适合当地种植发展的树种,让它们互相依靠着得到发展,不仅仅提高了经济效益,森林覆盖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该省整体经济规模的提高益处十分大。
三、推动我国生态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营林,提高林业生态质量,加强保护管理
由于当前人们建设生态经济林当中存在的问题是人们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去经营生态林,人们在进行选取树种的时候不合理,因此,要满足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雇佣有专业护林知识的人,让他们对树木进行合理的经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生态质量,同时也应该让专人对森林进行保护管理,不要让人们不合理开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生态经济林建设。
(二)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进行林业种植的积极性
对于政府方面来说。他们必须加大对生态经济林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护林群众进行林业补贴,让群众从而可以有利可图,这样群众进行林业种植和看护的积极性就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就会更好的保护森林。同时,他们也应该投入资金去购买好的生态经济林树种,增强树木的抗打击能力,让更多的树木可以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通过好的方式让群众在劳动中获取收益。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保护生态经济林的奖惩制度
对于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来说,单方面加大对群众的财政补贴远远是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有关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对于破坏生态经济林的人予以一定的惩罚,而给予那些对生态经济林建设的人一定的资金奖励,通过加强资金的吸引力,让人们可以更加关注社会整体的生态环境,通过资金的吸引力让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维护。采取这样的方式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对生态经济林的重视程度,就会在各个地方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的氛围,这对于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经济所必须重视的一点,不管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地方层面都应该尽快的完善对于林业发展的策略,这不仅仅是为了当代人能够更好的生存,更是为了让我们的千秋万代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保护生态也是在保护我们的未来,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她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对于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是当前世界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所提出的重要的策略,它不进能够更好的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一种维护,因此它必须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
作者:李映雄 钟国才 单位:四川省通江县木材检查站 四川省通江县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
1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战略意义
现阶段培育和壮大生态农业经济,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紧迫性。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过于粗放,资源消耗过多而产出相对较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倡导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减少了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润空间,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1.2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出于对环保的考虑,生态农业的重心从基础性的种植、养殖,向更高级的深加工、观光农业等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支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在壮大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差
对于农民来说,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概念、新模式,还会带来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思维观念上的冲击影响。如生态农业强调农产品的“绿色”种植,做好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农民习惯于使用化学农药,虽然这种方法易操作、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农产品也会因为较高的农药残留而影响销售。部分农民目光短视,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不能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践行生态环保,成为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2.2农业产业模式单一化
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一方面会加剧内部竞争,导致农民获得的收益减少,这也是年轻农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发展难以为继。现阶段很多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利、年轻劳动力少等诸多原因,未能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虽然有一些农村尝试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先进模式,但是由于调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这些新兴产业模式在引进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未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态农业固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稳定发展也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让农民了解并接受生态农业,必须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要想让农业企业、农村物流发展起来,必须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让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来看,部分地方政府虽然为推广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强、形式单一,生态农业发展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好,无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出来。
3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要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熟练操作各种农机设备,更为重要的是具备科学的管理思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依托地方农技部门,联合各大专、中职院校,为农民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在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使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各类生产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如养殖人员可向地方有关部门申领补贴,建立沼气池。将养殖场每日产生的粪污倒入沼气池内,实现无害化处理。这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蝇滋生环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丰富农业产业模式
探索多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怪圈,才能凸显生态农业的优势。搭建农村电商平台,依托乡村物流发展“田间-餐桌”的模式。既简化了中间环节,又节约了人工成本,实现产销直接对接。挖掘自然资源,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发展观光农业模式。让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经济水平越来越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打造农业产业园,园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可在支持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研发、试点、推广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虫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态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返贫率不断上升,生态难民逐年增加。例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共有牧业人口40.89万人,75.5%是贫困人口,其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
第四,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毁坏了大量农田、草场,而人为的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无能力恢复治理。这一累积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所处的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关系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影响,是维持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0年频发的沙尘暴和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黄河断流,这三大生态警报使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乃是防灾兴利之本。
第二,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一是加剧了贫困程度。目前西部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生态恶化和贫困问题呈双重恶性循环,贫困既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结果,也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二是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域开发治理成本较高。三是生态破坏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的旱灾、风灾、洪灾和地质灾害,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时,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经济主要包括一些民族手工业、具有特殊生产工艺的制造业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建立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体系,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效益。
三、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
第一,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资源禀赋状况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对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掠夺式生产造成资源衰退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从产业发展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规律双重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吻合,建立结构有序、功能最佳、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紧紧围绕不同区域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实行生态措施与多种措施并举,以生态措施为主。对于地点分散、地貌差异大、不宜统一整治的地区,合理规划,动员群众建设散而有效、小而有利的小型治理项目,从改善小气候,整治小流域做起,加强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城镇地区,根据当前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包括工业企业布局、污染治理布局等。
第二,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特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气代柴,改灶节柴) ,减少薪材的种植量和采伐量。
第三,建立资源型产业群。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矿产、能源、陆地再生、国土及农产品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投入、通过数量扩张实现数量大开发,它违背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但是也不能通过关停并转一部分中小资源型企业、创办为数不多的资源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实现高效大开发,因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企业除个别中央直属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关停这部分企业就意味着断绝相当部分经济来源,规模效益可能上去了,但社会成本却上升更快,各方面难以接受;民族地区应当维持现有资源开发规模,以联合开发为体制形式,多极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大开发,即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大力发展依托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开辟新的市场。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如甘肃甘南的蕨菜和临夏的民贸、新疆的哈密瓜和沙枣、青海的钾盐)、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和云贵的热带雨林等)等。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水平。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进步体制,形成科技推广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包括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投入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使整个工业侧重向资源节约型、低(轻) 污染型、质量效益型倾斜。
甘肃在循环型社会体系构建中要围绕发展静脉产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绿色社区、构建节约型政府等方面切实开展起来。
从“动脉产业”到“静脉产业”
所谓“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相对于动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国际上,形象地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行业称为“静脉产业”,由于它能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静脉产业是国际上对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个比喻概念,是循环经济的“肌肉”,它独立于其他产业又把所有其他企业和整个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使循环经济贯穿于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都着眼于动脉产业,而忽视静脉产业的作用。在循环经济的运行中,静脉产业是与动脉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部门。静脉产业既可以解决由动脉产业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又把动脉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进行利用。
从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该产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美国环保局资料表明:回收再利用1吨铝,比从铝矿开采生产1吨铝的耗能量节约95%,钢铁节约能量74%,铜节约能量85%,再生纸节约能量74%,塑料80%以上。此外,进行再生资源的产业化,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地,进而减轻由此带来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以说随着“静脉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会成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一支主力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是对市场结构中缺失的静脉产业部门的完善过程,也是我省解决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公众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而甘肃省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主要是依靠各县市的回收利用公司,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回收服务网络。例如兰州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主要有雁滩旧货市场和西固旧货市场以及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在兰州市内四区有180个回收网点,资源、网点、规模为独家优势。按照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的基本要求的规定“经过三至五年时间,构建起由社区回收、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层次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使兰州市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再生资源通过网络体系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可用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基本消灭二次污染”。但目前省城兰州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良性联动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链条,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截至2008年底,甘肃省16个城市生活垃圾平均无害化处理率仅为32.28%,其中兰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按照甘肃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的要求兰州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0%,嘉峪关等9市不低于80%,天水等6市不低于60%的目标,部分城市将难以按期完成。
而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废弃物品种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废家用电器中的特种废弃物,含有许多对环境有害物质,如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环境杀手”。如电冰箱中的制冷剂R12、发泡剂R11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电视机显像管含有汞、铅等的高毒性物质;电脑有一半元件含有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汞、砷、铬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如果将大量的废旧电器丢弃野外或简单掩埋,废旧电器所含的重金属就会渗入地里,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并最终导致人体中毒。如果对废家电采取简陋工艺和设备进行处理,也可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一些老型号的电脑大多含有金、钯、铂等贵金属,小企业采用酸泡、火烧等方法提炼贵金属,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渣、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垃圾是放错的资源”,过去人们常把生活垃圾当作废物对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成为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单一的垃圾处理方式也开始向综合性的处理方式改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投入,舍得投入,并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处理,使垃圾处理无害化、产业化,尽可能地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或者消费环节。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成新型产业。《总体规划》指出,全省要逐步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建立若干集中的再生资源分拣整理场所,开办各类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吸纳和组织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从业人员进入交易市场开展合法经营,形成废旧物资回收、分类再使用、再生利用良性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节能、节水、无污染的产品以及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
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市民环境意识强不强,也是垃圾
处理成败的关键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的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所有市民、机关、单位、企业的切身利益,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并逐步建立公众参与垃圾管理的机制,使大家都认识到垃圾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使大家都有“减少垃圾生产、正确处理垃圾”的“主人翁”精神。
二是从源头上控制垃圾量,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控制垃圾量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关键。限制一次性包装物,鼓励包装材料回收利用;减少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商品;禁止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包装物;要首选尚具有使用价值的旧货回收再利用,余下部分分类加以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二次资源,实现资源再生。
三是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分袋制度。垃圾分类收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垃圾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所有垃圾源头开始分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实行单独收集。要彻底解决垃圾问题,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分类收集是关键,垃圾袋装化收集只是由混合散装到分类收集的过渡阶段。一直以来,居民已养成了随手将垃圾丢到垃圾道的习惯,袋装化收集是对居民垃圾袋意识的培养,使居民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习惯袋装垃圾,为下一步分类收集打下基础。
四是,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主要对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包括再使用和再循环。输入的是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输出的是可使用和再循环的原料和能量以及减量化后卫生填埋的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如图所示。
五是,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甘肃省可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指定具体的可直接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法规。尽快完善执法的保证和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践行绿色消费,构建绿色社区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全省推进可持续消费:禁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型一次性塑料袋,逐步在商场、酒店、机场、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取消不可降解、不可循环使用的一次性产品,争取社会塑料购物袋综合使用量下降60%―80%。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努力践行绿色消费,通过使用节电、节水器具和产品,倡导消费绿色标志产品,杜绝长明灯,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志食品……,社会公众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也能集腋成裘,每个人很小的改变会带来整个社会巨大的变化。
绿色社区除了具备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硬件设施外,还要形成一种环保文化氛围,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等实践活动。它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环境、建筑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应充分发挥其在循环型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力作用。在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中,社区是最直接的组织者、最有力的教育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社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运用社区的力量来组织一些活动或推行一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应该可以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循环社区的方向――建立社区废弃物分类回收清运系统,在大型商场、超市和专业店大力开展节能技术升级改造,全力推动照明、空调、电梯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工作,建立社区中水回收系统,推广先进节能措施和管理模式……到2010年,全省要建成循环型社区30个以上。这是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据此,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
在践行绿色消费,构建绿色社区的循环型社会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在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殊优势和作用。由于妇女在家庭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我国家庭75%的消费是通过妇女进行和完成的。妇女能否选择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可直接影响到生产结构的改变,以及环境状况。而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每一位母亲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使她们在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就可以增强下一代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自觉性,养成节约和绿色消费的好习惯。
开展绿色家庭先进典型创建活动。绿色家庭是指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带头实施绿色生活方式的家庭。通过这些家庭,影响和带动其他家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使更多家庭加入到绿色家庭的行列里,由此创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的每个家庭将通过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来践行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政府
节约型政府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政府的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至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看来,政府部门的节能潜力还相当大,政府没有理由不在节能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有过一项读者调查,其中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明确赞同“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当从政府做起”。
节约型政府的构建,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也是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体现。通过政府的率先垂范,实现调节经济运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推动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倾力打造一个节约型政府,是实现循环型社会必不可少的关键,应该说没有“节约型政府”就没有“节约型公众”。
为此,《总体规划》提出,要突出抓好节约用电,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全面使用节水设备,精打细算节约办公用品,严格公务车辆节能管理,加强政府建筑节能管理,集约使用土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等。
打造节约型政府,通过相关制度的规范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转变,提高自觉节约的意识并最终付诸行动,使绿色、低碳、循环、节约成为一种常态。在节约型政府的构建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节约用电。据估算,我国各级政府机关的节能潜力为15%至20%,也就是说,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消耗的能源中至少有15%--20%被浪费了。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下班后切断所有的电源。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少开灯或者是不开灯,做到人走灯灭,坚决杜绝长明灯。合理调控室内温度,一般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2摄氏度。
二是节约用水、用油。正确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养成随用随开和用后随关的用水习惯。加强公务用车的日常管理,对采购、保险、维修、报废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切实降低汽车运行成本,严禁公车私用。
三是节约办公资源。爱护办公区域内的公共设施。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凡是能够重复利用的坚持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用品的利用价值。加强公文资料复印管理,提倡双面用纸,节约纸张。
引言
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已过世的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至今已经有22年的发展历史了,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如今,生态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力量,本文在这里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分析现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对加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意见。
1、生态现状概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更加的是突飞猛进。过去五十多年的经济指标也显示出经济的巨大进步。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由于水和风的侵蚀,目前地表土地的流失超过了自然过程所产生的新土壤,使肥沃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供应世界大部分蛋白质的牧场,也经受着过度的压力。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短缺现象也日益严重,过度的放牧、耕耘所造成的沙尘暴也十分严重……这所有的现象都让我们看到,调整全球经济使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性是多迫切的任务。
2、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原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下的经济都是很重视经济所带来的维持各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理念,例如森林、耕地等的可持续的发展与产出。生态经济,就是指既能够满足我们当代的需求而又不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态学家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为我们人类提供的服务有时候比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更有价值。还认识到,如果想要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得到更好的保护,那么这类服务的价值就有必要加以计算,并体现在市场信号中。
2.1、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同生态经济一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经济水平的高低。在中国,封建时期主要是以铁器为生产工具,近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则以机器的大生产为主要标志。这些都可以看出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的基础。
2.2、经济学依赖生态学,生态学高于经济学
假如某一天我们所居住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以至于造成了一种不再适合人类生存的境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谈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了。相反的是只有在保证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发展好,人类社会才会获得持续发展。
2.3、生态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生态环境应该成为经济增长中可以依赖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而不能只将其当作一个限制条件。生态环境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不仅参与了经济增长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生态经济学下发展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1、是生态时代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当代指导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思想,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时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农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到工业社会阶段再到现在的生态阶段,都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工业社会阶段,生态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也清楚的看到,在工业社会中,那种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利益的错误发展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就推动产生了一种具有更高水平的、新的生产力――“绿色技术”。这种技术既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能很好的提高生产力,是当代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2、能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同步
随着生态与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一个日益明显的向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从与生态的不和谐、不持续发展必然走向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规律性反映,这种表现遍及人类经济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现在建筑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建筑”、“生态建筑”;汽车制造业努力发展控制尾气污染和可以使资源回收再生产的“绿色汽车”;在城市建设上,也越来越重视尊重自然;产品和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强调“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这种经济生态化的现象是当代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经济与生态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客观生态经济规律推动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明确反映。经济生态学这种理论的产生适应了当代解决经济与生态不平衡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经济生态学的产生与这一趋势的出现也是同步的。
3.3、与世界经济生态学形成同步发展
除了我们国家外,国外也有很过国家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解决世界生态与经济共同矛盾的需要,是世界性的科学。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生态经济学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在提出生态经济学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先使用了 “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美国和世界发达国家解决已经出现的生态与经济的矛盾的需要。但从时代的整体来看,各个国家的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都是来源于同一个世界上面对同一性质矛盾的实践结果。据此,我国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和该学科理论的形成明显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这也是客观必然的。
3.4、为可持续发展实践服务的作用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指导实践的科学,它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目的也在于为实现我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4.1、为指导建立协调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中认为,人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由生态和经济系统交叉渗透结合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的,经济生态学是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实际载体。因此,它的运行要受到客观生态平衡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双向制约。我国过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经济问题,就是由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只注重经济的增长需要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4.2、能指导建立我国资源利用的新方针。人类发展经济的实质,归根到底还是利用自然资源,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平衡,从而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为不可能。用生态的经济学的理论来总结人们长期以来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可以看到,人类在处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上,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第一、一部分人把保护和利用资源这两种认识和做法对立起来。其中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只保护不利用”,这些是在人们已经有了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后,面对长期以来恶劣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看法。另一种是“只利用不保护”,这种做法更加是不可取的,这些现象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过去中尤为明显,在没有经济与生态协调理论的指导下长期采用的一种做法。第二、把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彻底割裂开来。有些人认为应该“先破坏后治理”,有些人认为应该“边治理边破坏”,这两种观念显然都是不正确的。在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很容易但治理起来很难,有的治理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而有的是花再大的代价都不可能治理好。
3.5、可以深化我国经济的改革
经济改革后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20多年来经济改革的核心是针对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和否定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从而不能取得本有的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的。其基本内容是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促进解放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生态时代,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时代对我过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我国经济改革的新任务。一方面,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遵循客观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改革一切不适合自然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继续改革一切不适合社会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我国经济的改革,涉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明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生态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起新的生态经济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结语
让经济回归于生态是一个十分准确而迫切的理念,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许多人认为这种理念太不现实、太激进,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是与现实结合的最好认识。如今我们不应该考虑实现这种转变将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应考虑如果我们不实现这种新时代的转变将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公众的相互协调、支持。生态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生态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与“高污染、搞投资、高损耗”的资源配置说再见,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实现走造福子孙后代而不是危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邝元成.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透视珠三角,2011(11).
[2]马传栋.保护生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J].经济广角,20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