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

篇(1)

旅游业作为21世纪重要经济增长点,以其强劲的势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大学生是否从事旅游业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评价。广东各高校陆续在90年代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大学生也陆续以高姿态进入旅游业,与中专生、中学生在行业内从事基层操作或进入管理层。不过,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仍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1.1 旅游管理专业新生心态分析。首先,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从事旅游业高不成低不就;其次,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行内经常出现从业不久就跳槽的现象,这给初涉者很强的心理暗示,旅游业只是积累经验的跳板,不是职业生涯的最终选择。

1.2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分析。1978年以后,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该专业一线教师,主要来源是地理、历史或相关专业转型的筹办者,或是近年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以民办高校为例,入学时有部分新生要求调整专业。而教师对复杂现象处理经验不足,出现了偏重缓解调专业学生的情绪,却忽视了产生的“多米诺”效应,缺乏应急措施。

1.3 毕业实习思想空洞期分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择业意识是从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形成,只有4%是在进入大学前就考虑就业问题的。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大都经历了景点见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等。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心态复杂,传统就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相互影响,出现了多元化的就业取向。主要呈现几种思想动态:一是有完善的职业规划,毕业后立志从事旅游业,并希望在业内有所作为:二是旅游业作为短期职业,如有机遇就跳槽;三是产生终生不从事旅游业的思想。

2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民办高校对于学生培养定位方面多与“管理”、“高级实用型”、“一专多能”等挂钩,有些还以培养“旅游管理软件”人才,突显培养特色。高校为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通常会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环节,一般占总学分10%或更高,如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第一学期进行景点见习,让学生感性认知景点;第四学期春交会进行体验式专业实习,主要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外语,寻找学习差距和确立重点: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暑假到秋交会结束,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学习规范化管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影响学生就业方向的主要环节,是确立学生就业方向定位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教师提供思想引导必要支持的阶段。

3 旅游管理实习与就业方向对称的优化对策。

3.1 教学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者沟通角色。权衡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管理方向的比重,转变院系偏重于行政事务的管理,注重产、学、研机制的建立,缺乏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思想指导力度的模式。因此,教学部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采取监管的有利措施,既要把精力放在对企业和学生的沟通,也不要忽视和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否则宏观管理定位不足,失去了指导老师对实习管理的必要支持,形成了管理断层,学生出现问题直接找管理部门,指导老师不能够第一时间分散风险,解决矛盾,管理部门逐步陷入处理日常琐事或是“扑火苗”的紧张状态,就更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回归管理者的本位。

3.2 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倦怠和就业方向正确引导。

3.2.1 指导老师加强均衡式指导。按目前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配置,特别是民办高校,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很难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大多教师本身在校内就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于实习生的指导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院系可从实习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客座教师,或派出专职教师驻企业,关注学生,加强学生实习倦怠期鼓励。

3.2.2 指导老师准确把握不稳定信息。就业和专业方向不对称以及频繁转行、跳槽的信息显示,指导教师只有应对不完美信息准确把握,对实习生进行针对性、延续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对就业指导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及早干预和做必要的心理引导,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3.2.3 规范教学实习,实现校企共建。企业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原材料,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主管对学生进行操作规程和安全教育i学校提供信息服务、专业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交流专业技术经验和探讨校企品牌推广,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共同为学生搭建实习、就业的平台。

3.3 校企共议培养目标,为实习生利益立法提供依据。校企在“双赢”目标的基础上,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在对实习生的工作津贴、加班补贴、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利益提供法律依据,双方将保障条款写入协议。

总而言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宏观上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握不稳定因索的干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微观上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做好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深入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着手,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学校和教师都要双重监督到位,才能更好培养真正致力从事旅游业的合格人才,更好实现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后快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零距离”过渡,这对为更好实现毕业生素质和市场需求接轨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候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6,第2次印刷

2 韩飞舟,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6(5)

篇(2)

旅游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一般有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方向,每个学校的设置都有所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管理已与工商管理并列,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该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目前从吸纳旅游类大学生最重要的场所:旅行社和酒店来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机会并不乐观。旅行社大多处在“弱、小、散、差”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极度扁平,导游在旅行社获得提升的机会很少。酒店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则令刚毕业的大学生倍感压抑,他们想要在酒店得到提升发展,需要经过二到三年的“培育期”,许多大学生正是熬不过“培育期”而离开酒店的。具有关材料统计,上海某高校旅游系毕业生,毕业后到酒店工作,第一年人员的流失率高达50%,其后2年中,流失率80%,5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酒店工作。

(二)薪酬状况

薪水和福利待遇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诱因。目前旅游行业薪酬水平较其它行业而言,相对偏低。薪酬体系也极不合理,酒店人员的工资水平始终与职位相连接,必须升职才能升薪;旅行社人员的薪资随季节而波动,极不稳定,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此外,在旅游企业内,旅游管理类本科生、专科生的工资和中专生、高中生等员工相比,在工资级别上几乎没什么差别,录用的大学生也以“实习生”的形式对待,安排的工作不仅缺乏弹性,而且不具挑战性;作为员工最大福利的培训也提供得较少,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一有机会便纷纷跳槽,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在旅游企业就业的“高流出率”的行为选择。

(三)旅游行业自身特点与毕业生期望的落差

由于旅游业具有季节性、波动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淡旺季的差别及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比较大。例如酒店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高的行业,许多酒店因为人手不足每年都会通过校园招聘会招进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一些酒店对人才规划缺少长远观念,对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设计和分析以及目标培养,加上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大,酒店方往往抱着一种“先招进来再看看”的想法,没有明确的培养与使用目标。而进来的大学生也觉得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缺少成就感,感觉自己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缺乏对酒店的认同感,最终选择离职。此外,传统认识中服务业低人一等,某些岗位社会认同度低,毕业生寒窗苦读十几年,依然从事“伺候人”的工作,无法从工作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造成了大学生在旅游企业就业的“高流出率”的行为选择。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自身专业能力不足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是高学历的人才,但是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普遍认为,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专业设施跟不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并不够扎实。如不少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不好、电脑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够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都有待加强。

二、解决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非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要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在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自己今后要前进的方向。要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根据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单位所占的位置,制定自己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计划。同时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为自己今后进入酒店工作奠定基础。

篇(4)

乡土历史又称地方史,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内的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设置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类似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板块。但是,大多数教材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讲述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内容过于宽泛繁杂,十分缺乏乡土历史的微观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服务方向与旅游规划方向,是为地方服务,并和地方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方向。因此,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这样有助于弥补现阶段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健全的缺憾,有助于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本地的乡土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二)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受中等教育的背景大多由普高和少量职高组成,且文理兼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应试教育影响,理科生和职高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涉猎,更不用谈及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申报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调查统计认为:对于和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有必要补充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三)现有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与行业实践脱节

设置文化类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同时也要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现有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因为乡土历史文化部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致和行业严重脱节。例如,乡土历史文化几乎是各省市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有助于立志做导游的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和提升其内在素质,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的缺位,以致于学生都要通过上各类补习班来获得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开设该门课程,学生就业后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二次培训过程。笔者前期已对部分在校导游服务方向的学生,及毕业后仍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和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门课程对于在校生的学习和毕业生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四)现有历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较少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方法,因而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枯燥的文字上,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新变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如,笔者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程教学中,率先改革性的增设了“大足石刻”、“三峡文化”等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收效甚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篇(5)

一、当下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这门专业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必须要求从事这门工作的人可以直接上岗操作,但是在我们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这一门专业的课程设置却不够合理,实践课太少,理论课偏多,实训课程相较于实践课程来说要更少。这就使得学习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慌乱的情绪,不适应实践,影响工作效率。

(二)教师储备力量较弱

在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大多是由原来学校的校史地系编制而成,所以教师也大都是校史地系的教师,或是学生直接转来开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大多缺乏实践的旅游管理经验,所以他们带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水平上自然也不高,就算有些老师从事过实践上岗工作,但是由于老师在学校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经验脱轨,适应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三)学生不够重视

旅游业是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在初期实习阶段,学生必须要从基层开始做起。这种情况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是对旅游业特别爱好和满意的话,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相应的也会不愿意从事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实习效果大大削弱。容易让学生出现对这一行业的抵触心理,缺失从事这一行业的热情。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一)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

由于旅游管理这门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如果站在学生就业的角度上开展该专业的教学课程,就必要增加操作领域的锻炼,优化课堂的效率。在新开课程的选择上面,应该做到三点:1.课程要进行严格的选择,不能随意增加课程;2.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技能这两个角度出发;3.开课顺序和开课时间也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不能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现象。

(二)创建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知识储备体系

除了在环境上要为旅游管理这门专业设置合理的课程之外,学校还要在根本原因上保证职业院校中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足够。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要求可以知道,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在相关岗位上真正工作、体验过,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其次要保证教师的职业性,可以让教师一边在企业挂职培养经验,一边在校内教学。这样老师不仅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市场的变化情况和行业的发展现状,还能将这些信息及时转达给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记录进考评系统中,这样可以激励教师更为认真的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三)增强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识

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所学习的是关于管理类的工作,而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初进行业时不得不从基层做起。因此学生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再加上有关旅游业的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因此,学生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感到迷茫,进而丧失了从事这行业的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开展有关该职业的现状情况调查以及探讨分析,使得学生在实习时,对岗位有个初期判断和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时,学校也可以准备实训交流会,让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回校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让在校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的接触到职业,以便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

篇(6)

一、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对办学定位认识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办学定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上更多沿袭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性讲授为主;即便有些院校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由于实训条件不足等原因致使实践课教学效果不佳或流于形式,学生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理论深度不如本科生,技能掌握程度不如中职生。

(二)扩招力度加大造成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加大了就业压力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增长了近4.6倍,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但就业岗位有限,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缺乏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实训效果差

近年高校扩招,使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的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于学校和企业没有长效的合作机制,许多企业因为怕影响正常的经营运转、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了实习生、一般也将他们安排在技能性不强的岗位工作,这就使实习生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实习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差

许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非常随意宽泛,技能考核形式随意、不规范,没有建立技能考核的试题库和评分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单一。

二、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学校要同时抓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根据旅游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校内建立导游、前厅、餐厅等实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真的模拟实习实训环境。积极与知名旅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实施校企全方位的融通,建立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学校秉承服务于社会和当地经济建设的理念,实现校企双赢。

(二)成立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1.成立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三级体制的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实习管理指导小组组长由学校系处领导和旅游企业负责人担任,负责实习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由教研室主任、企业人事部负责人、各部门经理负责,实习指导工作由专业老师和企业各班组工作人员负责。

2.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实习实训环节的监控评价制度。在实习过程中要全面加强对指导老师和实习生的监督管理。通过酒店、学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和指导老师指导记录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通过制订和实施《实训指导书》、《学生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办法》、《实习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校外教学指导教师考核分配制度》等保证教学工作实施有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学校遴选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教学意识强、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习实训指导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派送老师进修和到业界实践,对老师实行实习实训教学轮换制;聘请业界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四)构建合理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课程实践性,按照“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和根据技术领域及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建立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实践考核应该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形成各岗位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校外综合考核、技能大赛和毕业综合考等多层次考核体系。内容包括专业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能等多项指标。

2.综合评定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成绩,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主体。教学效果和实习成绩的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实习班组、企业人事部门、教师等,内容涉及到职业品质、专业知识、技能、行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和掌握等多项指标。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立项编号:GZ11007。

参考文献:

篇(7)

20世纪末,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1998年公布的数字,加拿大开展远程教育的有80个企业、17个自愿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11个咨询公司、10个工会、6个专业协会和18个民间组织。我国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部分发展非常迅猛。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2000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数量猛增至31所;2001年,教育部批准的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已达67所。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高等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从起步到繁荣,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和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因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从事服务行业因而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够在具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从而提高其个人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进而达到整个系统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旅游产业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朝阳产业但却为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为这门产业服务的人员素质即如何教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使其更加适应中国旅游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旅游产业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专业设置特点是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大,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而服务于旅游产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因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其人才培养较之其他行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竞争力状况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调研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有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 ~20%之间,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又有着较高的流失率(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不到20%)。人们渐渐觉得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理论能力不如研究生”,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它一些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低下。

二、 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及其特色

国内高校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由于高精尖人才的缺失,国内理论知识研究相对比较落后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高校,与国内不同,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研究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近些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已经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函授、电话、电视方式,转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及卫星通讯、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现代技术方式,公众可以通过上网或接收卫星输送信号进行课程学习,接受教师远程的个性化的辅导,参与实时的课程学习讨论与交流,在网上完成作业与考试,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网上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旅游管理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理论体系。综观国内远程开放教育,其总体上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是各种类型远程开放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

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在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保留面授的精华,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这为学习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三、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色,实训与实践特色

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此外,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成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教育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四、 远程开放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影响

远程开放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突出专业的实践性,从而使学生打破了传统的去酒店实习才能够进行实践,另外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实时了解国内外目前旅游管理行业的最新理论及实践要求。其最大影响就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兴趣出发来学习。另外远程开放教育还能够对一些在职的人员进行再次的职业培养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和服务素质。

五、结语

如何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结合?应注重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这样才能将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真正的应用于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并更大的发挥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更好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该专业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善云.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清云.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苏勤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篇(8)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信息搜集、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地建立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项目教学法目前已为很多国家和职业学校所采用,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朱枫曾对659篇有关项目教学法文献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发现有564篇文献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职和中职),占到了85.6%。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广泛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突破高职教学中教与学的瓶颈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下降,这也使得部分教师非常苦恼,感觉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吃力。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大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方法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不能接受。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是非常讲究个性化和自主性的,他们渴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项目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项目的制定、实施中来。所以项目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只需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监督就可以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底子非常弱,而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内容从基础性知识一下转变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这一转变单凭课堂上的讲授,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厚的主要原因。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一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性知识之后,利用这些知识去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2、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恰恰缺乏这种与人合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每一个项目,从人员的分工、任务的分派、进程的安排以及最终成果的完成,都需要多位同学共同讨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大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

3、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设计一个好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为了设计出相对完美的项目,教师首先需要吃透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每届学生的层次、能力、知识结构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项目。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4、为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众所周知,青岛市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青岛乃至整个半岛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一方面,小型旅游企业不仅专业素养高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一般技能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也很严重;另一方面,大中型旅游企业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综合而言,青岛乃至山东半岛旅游行业缺乏职业素养高、业务纯熟、精于管理的业务经理层次人才。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业务经理岗位管理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就应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作为一线从业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作为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而项目教学这一方法恰恰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通过对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获取实际经验为中心的转变,有助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助于缓解青岛市旅游行业人才失衡的现状。这也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三、项目教学法在青岛滨海学院高职旅游教学中的实施

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11年7月份开始研究项目教学法在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并从2012年1月份正式开始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研究》课题。

经过项目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设计出每门课程的课程项目和综合项目;项目的具体要求、实施过程及指导方法;项目的评价方法。课程项目为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单一性项目,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有“首站沿途导游”这一实训项目,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首站沿途导游的程序和内容、积极调动游客的情绪;实训内容有致欢迎辞、沿途风光导游、风情介绍、介绍入住酒店;要求学生顺利完成一次首站沿途导游,欢迎辞要求大方、诚恳、热情,沿途景点要有主次之分,讲解要自然;教师会先示范讲解,然后请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最终由学生逐个进行模拟讲解,学生评析,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实训项目练习,学生们对这一内容印象深刻。而且这一方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的课堂为欢乐的学习。

综合项目是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为了让学生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合适的项目是关键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相当于目标管理方法中的目标,制定合适的项目是关键。因为一个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层次的项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教与学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项目不适合,则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我们主要是由老师们预先制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映,收集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进,而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项目的制定。

2、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青岛滨海学院高职旅游专业的同学是三年制。他们在第一学年接触的专业知识不多,所以设计的项目应该简单、易行,使其对项目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加其学习兴趣;升入大二,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可以增加项目的难度;而进入最后一个学年,他们对项目教学法和所学专业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检验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视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与反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予以监督和指导,观察学生们的分组情况以及参与的积极性、承担任务量的大小等,并将这些作为给学生打分的依据,避免小组作业中搭“顺风车”行为的产生。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教师应组织所有学生在一起展示、讨论。一般先让小组同学派代表展示其项目成果,然后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将点评结果和修改建议反馈给小组同学,使其明确自己项目完成的优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戴晓燕.论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高校教师的挑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0-31.

[2]朱枫.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兼谈项目教学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适用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54-56.

[3]葛廷友.项目教学法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2):

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摆在了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面前。近年来,我们对高等专科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实践,结合具体情况尤其是经管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发现弊端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强化学生是学习主体,学校为学生服务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

一、“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的涵义以及现实意义

“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是一种强调积极为学生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把培养学生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结合上的新型教学理念。具体的说,“3111”制就是一种在该理念指导下的学时分布模式。

1、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三学期为学生在校框架式理论教学期。这期间主要是通过对酒店与旅游管理这一学科的框架式理论体系做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分析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2、第四学期为实践准备教学期。这时期主要将教学分成两大板块,前十周为在校的学习期,主要将生产实习过程中急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课程集中开设,同时对学生就业心理做相应辅导,从技能基础到心理状态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准备;从十一周起的后半学期为实验实习期,这个过程在学校联系的教学实习基地完成,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于实习基地边看边指导边学习,并且在实习基地正规管理下开始生产实习的前期培训。

3、第五学期为独立实习教学期。这一时期全部在实习基地完成,并且由基地按正式的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只定期派指导老师前往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答和帮助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想法,与基地交换管理意见以及共同研究和探讨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下出现的问题。

4、第六学期为实践与理论总结和升华的教学考核期。在学校完成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完成毕业设计。

总的说来,“3111”制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即在校理论指导学习3学期―准备实习1学期―实践学习1学期―再回校深入学习1学期的基本形式。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封闭式教育办学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依托于校企联合办学的最新办学理念,对于培养理论水平高、理念前沿、强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专科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3111”制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教学“能源”严重不足,理念滞后,以致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脱离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前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占绝大多数,实践学习时间才4周,结果是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还不如农村出来的初中生好用,知道铺床的标准就是不会铺;知道调酒的方法就是不会调;知道摆桌的规则就是不会摆,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校师生深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育界的影响已根深蒂固,这种滞后的理念使管理者只在口头说而没有行动,使广大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不积极、不认真。

2、实践教学学时过少。在现行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过少,实践考核成绩流于形式。

3、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在“念书”,学生在“背书”,考试就是在默写书。

4、没有比较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实践基地不易落实,在执行实践计划时又受到就业谋职的干扰,往往使仅有第六学期中四个星期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5、“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高等专科教育本是一种务实性很强的高等教育,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没有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在很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也做不到位,这样教师就只能将学校带来的书本知识又传给学生,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以上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而“3111”制办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务实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

1、办学模式实施的目的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应有一个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相适应的改革。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单项的改革和探索,但这种单项的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按照“3111”制办学模式,对三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办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3111”制办学模式把培养学生成材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强调创建专业环境,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大批在应用领域中长于实践,强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型”、“经营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较全面的“社会人”;对于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素质;对于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促进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都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办学模式实施的准备和做法。首先,立足社会、面向市场、拓宽学校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办学。实施“3111”制办学模式,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且这个基地要有各种可供学生实践的条件。其次,应派遣学生前往基地进行实验性教学生产实习,且学校教师也应随时前往基地进行自我实践的进一步学习深造。

合作的意义是互利、互惠、互补的共同工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协助企业解决理论和理念上的某些问题,扩大企业影响,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把非学校教育的企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找到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有益的合作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办学模式实施的展望与预期效果。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束缚,学会从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明白应当面向基层,服务于基层,从生产第一线做起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质的改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缩短学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期,帮助学生自信地走向社会;加速教学改革进程,为专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利的借鉴,做好改革的排头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的“双师型”教师,让我们不再“纸上谈兵”。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有效的办学思路,客观上解决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问题。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缺陷量身制定了“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但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立萍:中国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层员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4).

[2] 程善兰、任昕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引发对旅游酒店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职论坛,2006(9).

篇(10)

《旅游法》在诸多方面重新规范了旅游市场,虽不能肃清所有不合理、不健康的旅游行为,但对净化整个旅游业环境有利,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有利于学生重新认识导游工作,在校期间形成正确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与行业发展相对接。

2.给导游工作带来冲击,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更加彷徨

《旅游法》第36条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不得获取回扣。”这项规定的出台,可规避一直以来旅游市场上的不正之风,但同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游收入大幅减少。导游人员工作压力大、职业收入没有保障等现实问题,会使学生对未来从事导游工作缺乏信心,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迷茫,给高校旅游职业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旅游法》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1.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旅游法》的出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适度更新。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设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加强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旅游法》对旅游行业行为进行了规范约束,在旅游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现有的教材中《旅游法》有一定的更新,但是其他相关教材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对《旅游法》相关内容未同步更新,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旅游法》规定的实际要求。

三、《旅游法》影响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加强专业教师培养

各高校或者地区应组成学习联盟,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旅游法》专题宣讲活动,让教师深刻理解旅游法规,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及时进行调整改革。应鼓励教师在授课之余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获取相关经验,搭建“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

2. 整合现有课程体系,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

课程体系应针对《旅游法》的影响进行优化设计,如为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可增设“旅游综合职业能力”“旅游职业道德”等训练课程;在相关课程如“导游实务”“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教学内容中要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实训课程中可增加《旅游法》专题实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对接。

3.活跃旅游社团,学习《旅游法》知识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

可有效利用专业社团,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更多学生一起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借助这一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竞赛,将《旅游法》相关知识作为考点融入其中,整体策划过程由学生自己把握,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

一方面,应该拓宽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渠道;另一方面,要想深化校企合作,须采取多样化方式,如充分发挥由校企合作所带来的较强的资源优势,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通过实践深刻体会《旅游法》精神。

总之,各高校应该认真学习、领悟《旅游法》的精神,将《旅游法》的最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11)

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及定义,但目前为止主导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观点有三种:

(一)上世纪提出的结构方式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建构学生知识构建和素质能力,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方式的措施。

(二)目标方式观点,认为其本质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及方式,决定人才的特征,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三)综合性的观点,认为其基于高校教育思想,参照培养目标、规格和方式,依托一定的教学体系内容,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是其实施和评估的综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培养法方式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其基础是培养理念和思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优化及整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是企是否任用的关键,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之后,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还需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如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这需要从隐性课程入手。学校设置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物质类型的课程;制度性的课程;文化心理类型的课程。其中文化心理类型的课程是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也最不容易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者自身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模块,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学校可以设置职业生涯类课程,潜在提醒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认知。职业性课程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分析旅游公司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上,学校可以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在课程中也要渗透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教育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教育,提高思维能力。

(二)重视实践设计和安排

高职院校中实践模式有校内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以模拟为主,校外实习一般是学校采用的2加1模式,让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实习,本阶段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学生转变为社会职场人,需要构建人际关系、每天有繁重的任务,是学生实现成功转变不可缺少的阶段。校-企合作中,旅游行业淡季就可以进行校内实习,旺季时候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采用这种工学交替的莫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搭建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平台。企业将人才信息输送到学校,企业人才和管理者可以进行现场教学工作,促进内容和企业需求结合,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双方借助该信息平台,举办多种活动,实现双方有效交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评价建议可以及时反映到学校,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一部分是来自一线的人才,加上专业学者和兼职教师等的数量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但目前为止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任务,要让旅游行业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人才教育中的作用。旅游管理课程中,制定明确的授课计划,部分课程由专职教师教学效果更好,但部分课程由兼职教师教学更好,不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奖惩措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还可以适当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从实践、理论方面入手,提升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综合性素质,建立起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要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其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可以向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需要在福利或者等方面保证教师的实际权益基础上,向他们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经验和阅历,让教学内容、方式等始终与旅游行业保持同轨。

(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践学习,将企业的实践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改变教师的线性思维。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总,改变教和学的单线教学模式,而是选用将过程作为出发点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学习内容是将工作过程作为基础,用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为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来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向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讨论、案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