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篇(1)

目前,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价尚未形成科学而健全的体系,还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误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澄清一些误解,避免误区思想的产生,这才有利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1.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正确的认识。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劣,首先得有教育评价标准,如果评价“优质教育资源”及“高质量的教育”没有真正用以切实执行的标准,对所用概念没有界定,仅凭直觉和习惯而为,这样必然让评价和取舍出现混乱,进入误区。现实中,家长、社会及各界媒体往往将教学质量当作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优劣和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地方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这既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迫使学生不得不追求“应试教育”。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切以考分和文凭为价值追求的“应试教育”思想难以克服,“择校热”居高不下,素质教育推进举步维艰……这一切都源于社会评价人才标准弊端,将学历文凭视为人才唯一证明,忽视对选人对象真实能力的考查,只要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学历,一律不得入围,“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空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极其有害的“应试教育”自然愈演愈烈,各种“教育病”繁衍滋生,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那么,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由谁来完成并实施呢?它难道是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完成的吗?

3.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相抵触。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不需要考试,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所以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事实方面,而在价值方面,区别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手段的考试的异化,分数成了学生追求的目的,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素质教育也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问题在于把考试看成是追求的目标,还是视为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在于赋予它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试考不出学生的能力,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一论断也实属偏激之论。事实上分数和高能力具有正相关,因为如果是科学的测验,它不仅对学生的书面知识进行考试,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都要进行考查,学生所得的分数代表着他的能力。

二、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

1.质量观和人才观的内涵。人才观决定质量观,质量观决定分数观。如果一讲到人才,马上就是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一讲到质量,马上就是我有多少的升学率、本科率。那么,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必然会造成单一的质量观,进而引发错误的分数观。“跳出分数看质量”这个话题的讨论价值,在于探讨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名成家,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基础教育能很快见到物质层面的成效,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篇(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各国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采用了不同评估体系。对比国外各种评估体系,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同样具有一定的质量监控标准进行约束。所谓质量监控,即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为确保教学活动管理与控制等目的而进行搜集教学材料所需的各类信息。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直接执行部门与管理单位,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工作将永远是其教学的工作核心。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管理单位及教学秘书、教学院长、教务处管理人员等执行主体具有一定的权责。他们的职责在于各自所承担的系列工作范围和负责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能或完成工作使命。他们的权限在于保证所行使的职责能够有效履行。本文研究的目标:以行政管理为视角[1],建立健全行政视角下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使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管理流程,并通过整合各类本科教学资源、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在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上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以此达到高校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和全要素的监督评价和指导。

一、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呈现特点

目前,国内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为:受教育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在特定标准的监测与管控过程。在监测与管控过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呈现出多元的、自发的、奇异的、变化的等特点。

(一)质量监控行为主体的多元特性

根据不同利益受众和不同价值诉求群体,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行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性。质量监控行为主体[2]主要体现在国家、高校及直属部门、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各方利益代表。以国家主体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应满足国家诉求,所有教育行为应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所有教育产出成果应体现出国家对高校要求的终极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国家专门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为代表的利益监控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以满足维护高校及教育部自身形象为需要。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为用人单位所接纳。以教师学生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应为此类受众群体提供反馈、考核及提升等制度,并且使此类群体能够从高校质量监控行为中直接获益。

(二)质量监控行为方式的自发特性

与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组织各类评估不同的是,各高校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完全是自主地进行质量管理。原因在于: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组织的各类评估中对高校质量监控存在着强制性监控管理。而高校自身着眼人才高质量产出为意愿的监控:完全是一种对质量严控的、多维的、主动的生态监控体系,这样的监控能够为高校本科专业带来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质量监控行为方法的特异特性

由于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受国家权力主体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引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当然,由于高校质量监控行为中的质量评估常以检查、审核、评价等方式进行衡量,这些模式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天壤之别。对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他们对于质量管理包含质量信息管理、质量审核、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过程,这些过程都以保证产品质量能符合用户要求的企事业产品保证体系,从而达到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的。如果单纯地运用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模式,有违高校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人才产品输出模式。同时,由于高校质量监控过程中,常以评估和评价等方式进行。可以肯定的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应用高校质量监控,高校也不能单纯应用自身评估评价体系作为质量监控裁量。因此,只有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模式与高校自身的评估评价体系有机结合,才会使高校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最终以达到高质量人才产品高效输出的目标。

(四)质量监控行为过程的变化特性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的过程基本以国家层面进行监控,通过教育部、省级教育厅为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群体对教育产出的利益需要逐渐不一致。高校质量监控行为过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它不再是单一的国家层面监管,更多的是通过高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政府联手实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甚至学生也因对学校、社会、政府等三方利益牵制而全面参与了质量监控。这些质量行为过程的变化,将带给学生对质量保障直接体验,促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3]管理者给予相应的分层设计,进而促使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的价值诉求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总的来说,随着监控流程与环节的变动,监控主客体角色关系进行了转换,高校质量监控内部属性行为过程也悄然转变。

二、行政管理视角下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监控探索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索过程中,努力把握“目标—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4],使每项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监督”“有评价”和“有改进”,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和螺旋上升环境。

(一)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

高校教育教学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需要根据教学工作特点和专业特点,形成相关的教学质量标准,以规范高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需要健全的质量保障组织加以支撑,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主要包含:成立质量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以教学工作委员会作为监督,以教学督导作为监测,以各院系教研室单位作为直接观测,各部门各小组协同动态监管。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网络需要质量保障制度,在教学计划执行的全过程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听课制度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监管,以此扼住部分教师对教学不负责态度;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形成各级教学督导机制,通过老教师的教学督导,查找问题并给予教学工作改进意见,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以此帮扶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从学风方面,加强学生参与质量监控过程,以此建立部分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制度,使质量监控过程成为学生在高校最大的受益者。优质的人才培养取决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取决于专业负责人学识的高度、见识的广度、治学的大度等,因此建立起专业负责人的遴选及保障制度,有助于强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和领导力量;规范的教学资料收集、及时的有关教学资料整理,能够有效地分析当学期在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料收集与归档制度。

(二)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机制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贯穿质量监控的全过程,高校及下属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制度和质量标准,应持续不断改进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5]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出发点在于高校全员师生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使良好的质量评价机制成为促使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把利剑。但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应在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中有深入,在规章制度中有突破,在教学工作中有精细化,在教师教学水平中有跨越,在学生管理中有创新的全方位立体式总布局。建立高校由“怕评”到“爱评”的常态化,政府由“做评”到“管评”的法治化,社会由“论”到“评”的专业化,教师由“被忽视”到“被重视”的充分尊重,学生由“看评”到“参评”的权威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监控模式。以此改变传统的学习观、教学观、管理观,真正还高校本科教学一片蔚蓝天空。

(三)高效科学的质量改进措施

目前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大致如下问题:高校课程内涵建设受传统教育制约,教师无法将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研究性教学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此而导致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难以顺利实施。高校新生专业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特色教材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科专业认知的延后,这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高校部分师生的评教、评学方式的偏向性、随意性,使得监控部门对数据分析存在着一定的不可信赖性。多数高校内部决策中注重科研产出而轻本科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在经费的分配过程中,科研经费投入高于本科教学的投入。针对以上问题,在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索过程中提出几点改进措施: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打造课程内涵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贯彻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双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注重发挥精品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如编写的优秀教材可作为本科教学评优评奖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优先条件等,以鼓励和引导教师将最新前沿成果引入本科课堂教学、更新本科教学内容、推动教研相协调,同时,高校内部应统筹教材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有机统一。第三,加强学生的评教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评学重要性与严肃性认知,规范评教、评学活动。为使高校本科教学评学、评教更具可信度,在评学评教活动中,监管部门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务系统设定的评教指标,而应将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方面相结合。只有多方评价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第四,建立产学研和教学一体化评估机制,改变大部分高校以科研为重心,轻视本科教学的专业内涵建设现状。鼓励高校大胆创新,将产学研成果服务于本科教学,努力打造优势产学研体系,进而建立产学研与本科教学连动的服务体系。以行政管理作为手段,是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方面的保障。以行政管理视角,管理者能够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运行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检查、监督、指导及评价,也能够使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职能部门起到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并且形成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促使高校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和全要素的监督评价和指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能够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蒋拓.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研究:基于行政管理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陈蕾.主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史秋衡,吴雪,王爱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3)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一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适应新的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很多高校立足本土,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在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为适应外贸交易急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开设双语课程之后,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质量监控。而要保证课程质量,必须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考虑开设课程的学科适应性,正确选择教材和合理配备师资,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质量监控,及时收集信息并反馈。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双语课程的价值选择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而不是纯粹的外语语言习得。《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下的定义是:The use of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意思是在学校用第二语言或者是外语进行学科内容的教学。在本质上,双语教学是将外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而不是“语言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平衡地掌握中外两种语言。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使用第二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开设双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并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

二、充分考虑开设课程的学科适应性,建立严格的双语课程申报审批制度

为确保双语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双语教学的学科适应性。所谓“学科适应性”是指综合考查校情和学校各学科门类的特点,规避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开设课程需要有学术成长点和适宜的学术生态环境。2001年《意见》中提到,“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就是考虑双语课程开设的学科适应性。一般来说,除了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之外,更重要的是选取本校的优势学科、重点专业,或精品课程来开设课程。因为双语课程不是随便可以开设的,牵涉到师资的配备问题、教材的选取和建设问题、学生的外语素质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的双语教学申报审批制度,凡是申请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需填写《双语教学申报表》,由开课院系组织对双语课程进行试讲,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必要的资格认定和资质审定,包括教师授课及外语能力、教材、教学大纲、教案、相关课件、习题等,并填写审查推荐意见,报教务处审批。

三、严格遴选、适当培养双语课程师资

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做好双语课程师资遴选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双语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双语教学师资遴选工作可以通过外语笔试、面试测试(包含听力口语)等方式进行,一般来说拥有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水平以上证书、并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能申报双语课程。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开不出双语课程主要是受师资条件的限制,但是缺少双语课程容易使学校所拥有的学科与国际前沿知识脱节,无法赶上当前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使科研水平严重滞后,因此建议采用严格的师资遴选与双语师资培养相结合的制度。

一是聘请通晓汉语的专业外籍教师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具有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流利使用外语授课,能完全具备双语教师的资格。但是这种情况只对财力雄厚的高水平大学比较适合,一般的普通院校聘请外籍专业教师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是以呵持续发展观和国际视野来办学,培养双语师资。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一般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培养双语师资,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不在省会城市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比较合适。

四、合理选择教材

经审批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应由任课教师及开课院系选择适用的外文教材、或者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外语掌握程度自己编写外文讲义。根据教育部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课时达到了该课时的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鼓励选用教育部组织引进的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能反映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趋势,还能让学生接触到原味、地道的外语。但是,由于双语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学生之问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问外语水平的差距也比较大,所以在选择外语教材时要慎重考虑。一般来讲,在重点大学,如“985”“2l1”的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好,可以选择教育部组织引进的原版教材;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有待提高的院校,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写双语课程的教材或讲义

五、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在审批了申报材料、认定师资和选取教材之后,就可以开设双语课程,但是开设双语课程只是万里的第一步,要真正的保证教育质量,要把重点放在课程的过程监控和效果的评价上面。本着向管理要质量的原则,对于开设的双语课程进行评价。

首先。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评价。教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双语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设计相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由学校派出督导听课并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设立备课情况、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五个一级指标,在备课情况的一级指标下主要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明确、备课认真等二级指标赋分;在教学态度方面,主要对于按时上下课、上课时关闭通讯工具、衣着得体、仪表端庄等方面赋予分值;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教学信息容量、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时间分配等赋予分值;在教学过程方面,根据语言的流畅性、清晰度、逻辑性、教学方法等方厦赋予分值;最后在教学效果方面,根据师生互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赋予分值。其次,在学校网站,建立相应双语课程评价的网络平台,分“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由学生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并开设双语课程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留言,提出改进双语课堂教学的措施。再次,通过设计学生问卷表来调查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效果,也相应地建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由教务管理部门做好统计分值的工作。

六、建立通畅有效的反馈机制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99-02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呼伦贝尔学院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质量,明确思路,创新机制,全院师生总动员,进行了规模浩大的考试改革。从呼伦贝尔学院考试改革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作为学校的声乐教师,我深知肩上的重任,而如何提高声乐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也一直发人深思,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声乐课的教学应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它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当今高校声乐课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学,老师针对某一学生声音状态上存在的不足来对症下药。其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演唱水平及全面艺术修养的师范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合格人才,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并未得到较好解决,其模式也相对单一、简单,检验学生的声乐水平也多以“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作为考量的标准。在高等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尽快地改变声乐教学的观念,构筑学生实践的舞台,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已被提升到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并逐渐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1 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1)必备知识结构及知识更新能力。

①本体性知识,所教学科知识。

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育技能知识,教育研究知识。

③一般性知识。

④普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

(2)课堂教学能力。

(3)教学反思能力。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其主动精神。

1.2 教师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一项最基本活动,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如果失去了对学术的敬畏,也就失去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敬重。

(1)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是推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

(3)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需求。

学院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科研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技术,使教师对科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科研的一般方法,打破科研的“神秘感”。实行群众性的科研,重视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课题研究的投入。激发教师的科研激情,加强对教师科研的管理、服务和指导,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教师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去带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

1.3 教师应具备以下课堂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

③教学组织的形式。

④教学方法的运用。

(2)语言表达能力。

(3)板书设计的能力。

(4)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2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2.1 通过作品展演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演中可包括小型演唱会,内容有独唱、二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这种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同学们自由高歌,提高歌唱技巧,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排练歌剧片段,因为歌剧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心理活动的体现,要展示出个人独有的特点和风采,必须有良好的声乐技能作为基础,真切的情感作支配。同时,歌剧对咬字吐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人物形象的表演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将会十分有利。另外歌剧的展示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这对学生的舞台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会对控制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2 通过对外演出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外演出是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直接有效方式。学院可以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部门、媒体、企业等合作,进行传统节日、单位庆典、开业宣传、主题联谊、职工比赛等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需求单位协作,有组织地的创造、编排各类雅俗共赏、符合各单位活动主题、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把队伍拉到社会中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检阅。这类合作演出,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2.3 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进行科研服务

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考查学生的科研能力,音乐学院与当地文化局、群众文化艺术馆合作,建立音乐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整理、挖掘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民族音乐、特色乐器、民歌等音乐形式,对其进行守护、保存、传承、发展。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和编辑出版,不仅可以保存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而且也为后人提供演唱、演奏、表演的范本,让民族民间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传承发展而日益繁荣。在此研究课题基础上,学生们还可参加学术论文等项目的参与,把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对研究开发地方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2.4 借鉴“书院”式管理模式,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书院”式管理模式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体魄、道德、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丰富的生活体验。通过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缔造亲切融和、活跃多彩和挑战自我的生活、学习环境,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和团队领导能力,让学生成长为独立思考、选择以及对他人关爱、对社会关怀的人。在书院里,教学科研人员和专家作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关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为自己进行学术规划,通过言传身教增进学生对人类知识创造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为学为人的准则。

我院虽没有条件创建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的公寓,但我们可以创建师生学习交流互动的空间。长期以来声乐课一对一的授课模式长期固定在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制约了学生博采众长。因此,设立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可以弥补一对一授课的不足。如,由不同年级学生与导师形成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并建立辅导咨询、兴趣小组、名家谈艺等非正式的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现阶段在学习声乐当中所产生的问题留在辅导咨询一栏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多位教师的意见,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调整,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名家谈艺中可以及时全面的向学生宣传有关名家在声乐学习、演唱和教学过程中多年的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

2.5 教师科研课题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来,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主体能动性。通过与教师的配合,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在这种师生配合搞科研的活动中,充分利用有效设备,有效资源,既有利于科研创新团队的更好合作,又壮大了学院的科研团队,为培养高校科研创新人才积蓄力量。

学院应更多的发挥在学术上、实践上等教育培训上的优势,有效服务全院师生的科研实践探索,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新型本科人才。

考试改革是呼伦贝尔学院多年来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的成果,是我院工作重点由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准确把握考试改革的基本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考试改革的各项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关,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考试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思想理念上有所突破,也需要有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系列教学配套改革,因此,必须不断探求考试的新模式,使之更加适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有明显下滑趋

势[1-2],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3],绝不能以扩招为由而降低培养质量,故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当前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1 基于全要素质量管理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可将这些因素分为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称之为5 m1E。下面就这六个方面分别提出改革措施。

1.1 人(Man)

“人”是指提供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素质。不可否认,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态度和教育的水平两个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所趋,当前大学的教师队伍中,真正将课堂教学作为本职工岗敬业的教师越来越少了。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应归结于大学的导向机制问题。实质上,大学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前沿阵地,作为大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教学作为本职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建议大学进一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上好课,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其生活水平。精神激励是指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给以诸如张榜公示、载入校史等激励。

1.2 机(Machine)

“机”是指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有关设施,如投影仪、话筒、桌椅等。良好的设施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扩招等原因,大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设施维护更新难以及时跟上,设施老化较严重。在一个设施不全或设施破损不堪的教室授课,再优秀的教师,其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1.3 料(Materials)

“料”是指授课的内容。一方面,课程体系要精简。大学四年是短暂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课程不在多而在精,大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精简,对精简后的课程适当延长学时,这样做既可给学生腾出适当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又能使学生对精简后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4 法(Methods)

“法”是指授课方法。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一对多的面对面的交互式服务。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学认真以外,还要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生动。所谓深入浅出,是指对比较深奥的知识,要通过某种方法讲得浅显易懂。所谓生动,是指采用一些方法增加课程趣味性,尽可能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其兴趣。在教学时,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在讲授知识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深入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增强趣味性。案例可以是他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2)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某个知识点之前,最好以某个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领会学习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加以深入讲解。(3)善用道具辅助教学。这里所说的道具,是指一切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事物。(4)交互式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实属交互式服务过程,既然是交互式,就不能没有学生参与。不时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给学生积极思考的压力,又可以增强课程趣味性。一方面,可进行现场提问与解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及学生问、教师答两种情形,通过一问一答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5)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按照全面育人观,大学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智商,还要提高情商、逆商等。因此,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还要在适当时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否则很可能培养出高智商低情商、低逆商的学生。

1.5 环(Environment)

“环”是指授课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室所处的环境。软环境是课堂的气氛。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爱听,教师愿讲,教学效果必然良好。课堂气氛取决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班风、学风等。过于严肃的授课风格会造成课堂气氛凝重,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1.6 测(Measurement)

“测”是指测量,即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先进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变事后检验为事中控制,通过事中控制来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也不例外,可通过平时增加一些小测试,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补救。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便能有效保证课程质量,至于课程最后的考试,进不进行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在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里,考试还是必须的,取消考试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短期内无法接受的。针对此,建议考试这种方式还可存在,但是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建议尽可能的采用开卷考试。开卷确实有益。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方法的掌握情况,它可以考查的范围更广,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有所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的闭卷考试多数是在考学生的记忆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平时不上课,临近考试时搞突击,死记硬背也能蒙混过关。这种闭卷考试的弊大于利,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本科培养过程控制

如果把本科毕业生比喻成大学向社会提供的“产品”,那么培养过程就是制造这种产品的过程。我国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课堂教学,即入学教育、基础课;其二是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其中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都必须切实保证培养质量。调查得知,现在大学本科生多有同感。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专业的充分认识,不清楚各个环节、各门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导致学习像是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感觉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没有什么区别,基本都是走马观花。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在学生入学教育之时,由专业首席指导教师(一般是系或教研室主任)向新生宣讲本专业是什么,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本专业的重要性,本专业的知识模块和本专业的培养过程。(2)建议专业导论课适当提前,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3)专业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动态,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4)加强生产实习,改善实习的效果。由于实习人数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实习单位不太愿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笔者认为,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专业教师与合作单位的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可以解决好上述问题。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劳动,为企业临时增加劳动力,另外,教师可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搭桥”,为企业物色优秀毕业生人选。

3 基于全员质量管理的本科教学改革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本科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交互过程的集合。只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保证培养质量,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才是质量过硬的。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是全员的事,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是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从校长书记到院长再到教师,每个职位每个角色应各司其职,保证培养的质量。(1)校级院级领导。校级院级领导有责任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关爱教职员工,这样教职员工才能有动力去关爱学生。(2)辅导员。良好的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使学生受益终身。(3)首席专业指导教师。主要包括入学专业介绍、专业导论、座谈会等。(4)专业教师。各专业教师负责讲好自己所负责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还有责任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称为教书育人。

4 结语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前沿阵地,其培养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急需进行改革。该文针对我国大学本科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全要素、全过程、全员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本科教学改革措施。我们相信,只要大学全体员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观,基于正确的培养模式,采用合理的培养方法,全面改善不合理的因素,全过程控制培养质量,全员育人,那么,我们一定能为祖国输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北群.素质教育与现代大学的使命[J].江苏高教,2007(6):22-25.

篇(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84-01

一、双向教学评价的概念

双向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程序的困境

管理学课程在数量、学生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自我评价,提高办学质量,成为众多管理学课程学科带头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管理学教学质量及监控机制的落后与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管理学课程教育教学及管理,普遍模仿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走的是普通学科中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

2.教学过程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3.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评价过程中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学科的模式,没有建立一套符合管理学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上述缺陷的存在必然会制约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其健康稳步发展,也因此必然使得管理学在质量管理方面必须围绕管理学课程教育的特点进行全新的质量管理改革。

三、管理学课程评价程序确立与结果的运用

(一)教学质量考核的组织结构

建立院级考评小组,负责领导、部署、协调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和监控工作。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应由“督导室(专家)评价”“系部教师间评价”“教务处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五部分组成。考评小组主要从个人品质与任务指向的完成情况来制定各项指标。

(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的实施

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教学过程动态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管理学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向教师全面、正确地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为教师的聘任等提供依据,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制定教学质量考核实施程序:

第一,学生评价

当每学期中教学检查后,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在校园网上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也可以把填写好的“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投入“教师评议箱”中,由教务处负责收集、登录,并在校园网上公布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为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评价,学院将给评教准确的学生一定奖励。

第二,院督导组评价

院督导组每学年对每位专任教师随机听课堂1~2次,每次听课有2名以上督导组成员共同评价,填写“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交教务处记录、统计;

第三,系(部)教师间评价

系(部)教师每学期对本系(部)任课教师随机听课堂1~2次,每次听课由教研室成员共同评价,填写“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由系(部)教秘书汇总统计。

(三)教务处评价

教务处根据值班人员对教师的教学秩序的执行情况及监控中心对教学质量与效果监控的结果给予教师评价。

(四)自我评价

教师本人从主德、能、勤、绩等方面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

(五)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

各系(部)教学秘书在学期结束前,将每位任职教师的学生评价、系(部)教师评价及自我评价的分数,分别按0.15、0.2.0.1的权重,上报教务处,教务处再结合督导组评价与教务处评价,按0.3与0.25的权重给与综合评定。教务处根据评价分数,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给出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给个人。评价结果一式两份,一份记入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另一份交各系(部)存档。

四、结果运用

古人云“为政之要,贵在用人;用人之要,贵在考核”,而考核之果贵在运用。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其他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运用大不相同,因为管理学课程本身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运用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学生本身、企业部门、政府等,所以设计结果运用时,必须协调各方面评价结果,达成共识。基于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结合与基础课、其他专业课程的沟通确认,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主要运用在以下5个方面:

1.岗位编制。根据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优秀的优先增加岗位编制,考核结果差的不增加或减少岗位编制。

2.人员任命。对绩效考核结果较好的教师优先提拔专业带头人,考核结果差的不提拔或者降级处理,等等。

3.资金拨款。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资金拨款的依据。

4.绩效奖金。为了能使奖励的分配能督促教师日常授课的良好表现,奖励的分配会直接与考核的结果挂钩。

篇(7)

1.教材处理

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确、恰当、可行。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知识讲解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理解与处理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安排的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切适中性如。

2.教学基本功

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逻辑严谨,是否运用普通话教学。板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工整、完美、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仪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演示、讲解,演示和讲解能否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

方法选择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课堂教学机智如何。是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体现的如何,教学原则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课上各环节讲、练、演示、板书及主次内容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精讲多练,加强能力培养。是否有意识、恰当的运用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基础好、中、差学生是否各尽其智,各有所获,均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能力发展程度如何。

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那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

(一)从教师的“教”的角度评价

1、评把握教材的情况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首要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够体现教师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它包括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科学;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否准确;估测的教学难点是否恰当;采用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等等。

2、评拓展教材的情况

教师对教材的拓展情况,不但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否丰富、钻研教材是否深入,而且还可以考察到学生通过一堂课所积淀的素养有多少。“大教无痕”,巧妙的拓展文本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在恰到好处的时候为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程度较高的词语、警句、格言、成语、诗词、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生活经验、文章写法等知识。

3、评教学环节的合理性

教学环节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预设的教学步骤。有效课堂的教学环节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由浅入深的渐进性;二是各环节之间所具有的的逻辑性;三是教学环节对于实现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时,看教师对各环节是否做到“紧凑有效、环环相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情感的导读艺术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因此,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有效的情感朗读应该是: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从读得流利到读出语气,从读出语气到读出感情,从读出感情到读出感悟。

(2)思维的启发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潜能是需要教师去启发、去挖掘的。

(3)课堂的调控艺术

课堂调控是一个教师的组织水平、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内发言是课堂调控的一般程序。如没有遵循这个程序,容易导致出现“答问正确率低”、“学生跟不上教学思路””等问题。

(6)课堂管理的艺术

课堂管理包括很多的内容,如注意力、意志力等心理品质的管理和其他有效学习行为的管理,以及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破坏等无效学习行为的管理等等。评课时要重点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有效学习状况、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状况。

(7)板书的艺术

板书的作用是概括地写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以便让学生从间接的板书中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板书要力求简洁、适用、工整。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

1、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学生个体之间联合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比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学生学习的形式多样化,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效果。因此,评课时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入手,可以间接地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并协调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2、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1)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是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听、说、读、写、思、算、评、辩等活动的频率高低。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频率高低,也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标志。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适量,学生才会更好的自我体验、自我理解、自我感悟等亲历过程。如果密度过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削弱;如果参与的密度太低,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削弱。只有适度的参与密度,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

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多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活动中去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人数多少。如果教师只是面向少数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面向少数学生组织学习活动,那么,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

3、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一堂课成败的重要标准。一切教学行为,最终为教学效果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师整个课堂中一系列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体现。有时一堂课往往具有较高的不确定因素,很难根据一两个定量的指标去评价它的好坏,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定性的方法来评价。比如,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这些知识的;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怎么样;教师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对情感的领悟度有多高,等等。

篇(8)

1.1 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1.2 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

1.3 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2.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2.1 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2 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2.3 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4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3. 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业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篇(9)

2 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生源素质高的情况下,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自1964年建校以来涌现出诸多成就非凡的杰出校友,在前些年招生分数一路走高的情况下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但在生源素质普遍低下的情况下,要做到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对于像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这样以商贸、服务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生源素质降低给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以下突出问题:

①生源素质整体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且分数低往往意味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高,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皆难以实施或实施后因学生无法配合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职新生教学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在低水平状态下维持,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成效。

②新生入学时分数悬殊较大,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分数相差可以从几十分上百分甚至几百分,差距悬殊。不在同一起点线上会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又容易对教学现状不满,使教与学的矛盾难以调和。

③与分数降低同时出现的往往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降低。由于高考变得越来越容易,几乎是想上就上,容易在一些学生中形成不需要努力学习、玩玩就可以上大学的思想,这种心态之下容易让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加上受社会环境、教育偏差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礼仪文明程度、道德素质都有所降低,不仅给学生管理带来越来越大的难度,同时也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

这些难题的解决牵涉到三方:

显然,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人才培养工作的被评估者,“扁担挑两头”,面对两个服务对象之间“高要求”和“低起点”之间的“剪刀差”,承担着解决问题的重任:将起点越来越低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用人单位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

3 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

教育部16号文所提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包含了对人才的显性质量要求和隐性质量要求。显性质量是在学生毕业时就能很快显现出的那部分质量(主要表现为课程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能力等),隐性质量表现为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内在素质提高方面,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有些能很快展现出来,有些则要在工作后较长时间内才能逐渐表现出来。显性质量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硬指标”,是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必须具备的技能,其质量高低与培养对象本身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受生源素质影响较大。隐性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软指标”,通常不能量化但往往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既能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又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如前所述,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树立符合以下要求的质量观:

首先,应树立“人人可成才、人人能成才”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观。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个体,无论其入学成绩如何,都有按其实际情况接受合格教育的权利,也都有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发展的潜力。高职院校要正视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不以学生成绩低而盲目降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反之要在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情况的前提下,以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力争提供使每个学生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提高的高职教育。在此原则下,建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生源质量的差异给传统的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来说,一刀切的培养质量标准显然不符合实际,过高则很多学生难以达到,过低则会降低部分学生的兴趣、目标,影响整体质量。应以职业岗位不同层级的需求为依据,“因人而异”设定有所差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挖掘自身的潜力,达到适合自身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从而适应职业岗位不同层级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55-01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在学校,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纪律好是保证教学效果好的必要条件,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立新的课堂纪律,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排斥对学生守纪的要求。对良好纪律的追求永远不能放弃,问题是必须在纪律理论和纪律实践上要有新的进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大话题。

众所周知,不论哪个教师,最怕的就是上课学生纪律不好,他们课堂上讲话,搞小动作,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学不到知识,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这都会让老师很痛心,也很无奈。所以,好的课堂纪律是决定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但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来自学生对老师的敬与畏,而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畏越来越小,那么你就在敬上做文章,要想让学生对你产生敬,就要让学生看到你可敬的一面,比如你的能力、你的绝活儿、你的爱心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树立良好教风,用良好教风带动课堂纪律的养成。教学无小事,处处关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影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去带动学生;用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行动感染学生,用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一、管好纪律差的学生

一个班级,总有纪律差的学生,先从纪律最差的同学抓起,以点带面,可以促进全班纪律好转。学生不守纪律的原因很多。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不懂,,自制力差等,都可能产生一时或长期的不守纪律。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也许几种并存,但必有一种在起主导作用。对待这些学生,不能嫌弃、疏远,而要尊重、亲近,用爱心与真情感化他们。我在课堂上经常更多的关注他们,会多给他们提问。有时候,我会搜集一些美文、名言警句、励志故事等让这部分同学朗读,既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如果朗读得好,就给他们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另外我还用家访的形式,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才能转化这些学生。

二、明确课堂常规要求

要结合本班情况制定班级学习制度、纪律要求等。有了目标,学生自我约束有方向,自我管理就有章可循。比如把课堂常规纪律按要求分几个环节。课前要把学习用品放在指定的位置,预备铃响后要迅速进入教室,安静坐好;上课专心听讲,要说话先举手,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常规要求。表扬是课堂管理的常用策略,对学生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既要口头表扬,又要设计纪律评比的大表格,让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的红花或红星,及时贴上去,评选遵纪之星、礼貌之星、学习之星、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劲头。记住,千万别使用罚站作为惩罚。

三、正确运用注意规律

在教学中当课堂秩序出现问题时,故意停止讲课比责备学生要好,这样做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教师的讲授方面。责备学生,反而会使其他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违反纪律的人身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在开始讲课时,要说明学习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越清楚,他们就越能努力。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注意规律,既要估计客观条件,从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着手,使学生对教学本身发生浓厚兴趣;同时又要考虑到人的主观因素,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样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四、善用眼神洞察学生

篇(11)

电工课程是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掌握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电工课程将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在课堂上有限的授课学时数内将电工的知识全面而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课堂只讲一些“支离破碎”的“重点”,让学生机械、夹生地消化,那么,不但效果很差,学生没有兴趣,也违背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业务素质的指导思想。如果在电工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对学生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未来相关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受益终生。鉴于此,本文提出提高电工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

一、教师应注重课程设计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电工基础课程内容的重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各种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理想变压器、电动机等;电路的基本定理,包括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回路电流法、节点电流法、相量法、三要素法、各种等效变换等。虽然元件、基本定律少,分析方法少,但由以上方面引申的内容较多,包括直流电路、正弦电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等。但教材总有其局限性,它的编写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思维过程、推导方法和内在的联系。它是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以书面的方式将学科知识固定下来。这样形式简单、现成地引申理论,教师如果不认真挖掘其思想内涵,不高屋建瓴、高于教材,而是照搬书本,就会事倍功半。要保证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讲好课,而要讲好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通教材并有相当的专业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以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并注意加强,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注意化解。

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分析,善于挖掘其内在联系,分析定理定律的关系,这些思想内涵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闪光点。教学中不图多,要少而精,注意点面结合,把观点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全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此外在准备每一节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可将教学内容总体归结为几个点,从每个知识点切入,逐步向外扩展,以至覆盖整个教学内容,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讲授一门课,首先要传授知识,其次要注意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正确应用知

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1.巧妙设问,引入课题。

富有情趣的提问,会使学生对学习电工课程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质量的提问,会像一块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水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理的浪花;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例如,在课程中讲到安全用电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大家都学过《雷雨》这篇文章吧,也肯定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雨夜,四凤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离开周家,冲进了夜色中,她因碰到断落在地上的高压线而触电,而此时赶到的周冲为了救四凤,伸手去拉她,结果他们双双身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有趣的提问使课堂气氛顷刻活跃起来,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

2.合理设疑,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合理设疑,层层深入,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授“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一节时,我先给学生做了旋转磁场带动鼠笼转子转动的演示实验,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鼠笼转子要想转动必须受到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回答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紧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疑问:(2)鼠笼转子所受的力从何而来?学生们也很快回答出是由于鼠笼转子中有电流存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力的作用。这时我时提出第三个问题:鼠笼转子中为什么有电流存在?学生们一致回答是因为磁场旋转,它切割了磁感线。有了这三个问题的逐步引入,当我最后问学生们:“要使鼠笼转子旋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旋转磁场。”所以说,教师将有关材料分成若干个有机组成部分,灵活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所提问题有针对性、有坡度、富有启发性,做适时的点拨、提示,唤起学生解答的欲望,授课效果势必不错。

三、重视教学实验

1.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俗话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相互协调作用。例如:学习电阻、电感和电容三种常用元件时,可先讲解其构造、特点,然后利用老旧的黑白电视机主板,让学生寻找各种元件,并记下型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合理设置实训课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如让学生动手连接日光灯线路,学生既可以充分理解所学书本知识,又能增加生活实践技能。如有条件,还可以对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等采用学生亲自动手演示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怀着一种好奇心,头脑中不时产生一连串的问号,这样,抽象的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深深感受到学电工有趣,学电工有用。

结语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电工课程的兴趣。教师在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电工领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