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篇(1)

0 引言

西方音乐剧作为一门戏剧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综合性和鲜明的特殊个性,但作为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艺术表现形式,它始终遵循着戏剧表现手法的本质要求和艺术美感。而故事的讲述以及表现方法在西方音乐剧当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倘若没有故事主体的配合,即便搭配了美轮美奂的舞美以及生动悦耳的背景音乐,整体的音乐剧呈现出来也如同一具空壳一般,而观众的观演感受也不会达到所期盼的效果。在音乐剧的演绎中,戏剧作为其表现重要的基础,伴随着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视觉直观体验的表现手法,通过系统的整合以及搭配讲述出一套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借此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的外在形象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1 对西方音乐剧中戏剧表现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

在一部完整的音乐剧剧本中,会划分出主要人物以及次要人物,尤其是对于主要人物而言,必不可少的就是他们都具有能够彰显出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且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和深入,主角之间也会伴随有一系列的戏剧性的冲突甚至冲突,角色的演绎也是在这种不断变化中使得其整体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和立体。

第一,确定主要任务的原始形象,对其基本信息包括角色姓名、年龄、体态、面容以及显而易见、表露于外在的爱好和他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进行明确和定位。此外,还应结合他所演绎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的发生背景以及发展方向,深入明晰主人公的行事特点、处事方式、为人处世等品质特点,由此延展出对于受众的启蒙、指点意义等。

第二,根据设定好的故事发展情节,安排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原始形象的变化,使其形象更加全面而立体。正如学者黄定宇在《音乐剧概论》中所提及的一样,音乐剧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举动和矛盾冲突等,并且需要通过恰如其分的音乐配合着相对应的舞美来完成整套音乐剧的创作, 而这也正是音乐剧讲述故事剧情的手段和方法。剧中的主人公与剧情安排中的故事情节的摩擦与融合是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最不容懈怠、层层扣合的环节和步骤,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内在特点也是在这种融合以及冲突中鲜明的演绎出来,进而通过观看他们的外在演绎,探寻角色本身的内心世界以及其精神财富。此外,正是由于戏剧中冲突部分的演绎,才发掘了角色的另一面性格表现,这是与其原始形象所不同的特点,对于塑造出立体的人物至关重要。

而剧情中冲突部分的设计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在冲突开始的部分交代故事背景,在冲突发展的部分为下篇的冲突做铺垫,进而演绎冲突的进一步激化以推动冲突的到来,一般的音乐剧本中,冲突的演绎就已经偏重于剧情结尾的部分了。

2 对西方音乐剧中音乐表现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

主人公所展现出的音乐形象属于美学审美的范畴,而对于“形象”来说,形象不仅仅指的是人物以及事物的外在特点等视觉形象,还包括真实可闻的言语声音等听觉形象,即形象的感知是多感官体验的过程。对于“音乐形象”而言,以其客观表现方面以及主观感受方面两点来分点阐述,其客观表现的形式为声音形象;其主观表现形式为听觉形象以及视觉形象。音乐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在其长久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以其音调、音色、协和等的变换,通过其规整的组织结构拼合起曲调,进而连接成一段段节奏明朗,旋律优美的听觉盛宴。由于其节奏节拍、曲式结构、调性调式的差异因而呈现出的音乐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3 对西方音乐剧中人物性格塑造的手法分析

除了刻画人物的戏剧表现形象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及塑造也是在音乐剧创作过程中的重点考量部分。对于音乐剧而言,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核心手段,也是决定整部音乐剧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经过对于相关文献的研究,在此处对于音乐剧中对于人物性格的一般手法进行概述和探讨。

利用音乐剧中所采用的音乐旋律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创作者普遍采取的手法之一,合理利用音乐旋律的风格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决定着音乐剧的整体舞台效果和观感体验。由于音乐旋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感染力以及戏剧的表现力,因此采用音乐旋律的方式能够将戏剧冲突与戏剧动作以及旁枝侧节的戏剧剧情加以融合,使得音乐剧在短时间内能够表现出多重的信息内容,使得观众感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受,同时对于主人公表达其情感以及内心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从美学角度以及人性角度的观点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设计多种不同的方面,并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对于不同的舞台剧也不能套用完全相同的手段来进行整体效果的塑造以及人物个性的刻画。对于不同的舞台剧创作者而言,创作这本身的风格特点以及处事方式同样深刻影响着其采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审视态度、对于艺术表现的理解、对于个性化的突出以及对于音乐剧整体结构和风格特点的把握,都会存在着因人而异的差异,因此在选择手法上也会存在着个性化的处理。此外,于此音乐剧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会存在着与之相关联、相制约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整体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以及展现。

4 结语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音乐剧形式,要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人物形象上的诠释,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不是通过仅有的一种手法就可以完整全面地铺展开来的,这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与手法,同时借助其艺术修养和造诣,通过将音乐风格与戏剧腔调巧妙结合,这样才能够生动形象地将人物的整体特性展现出来,从而尽可能地创造出典型形象。

参考文献:

[1] 周启伦.三部音乐剧歌唱表演之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6.

[2] 刘丹霓.达尔豪斯音乐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14.

[3] 熊芬芬.论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形象的塑造[D].江西师范大学,2008.

[4] 朱丽芳.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戏剧与音乐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38-01

一、戏曲剧作的传统艺术手法

创新戏曲人物塑造方法,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戏曲剧作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特征的传统艺术手法。传统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传统戏曲剧作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以情感描写和行当差异来刻画戏曲人物的形象。

戏曲中的人物情感的发展是戏曲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是戏曲不断产生矛盾并推向的基本原因。以情感来描写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人物相关的方式来刻画人物的精神与性格特征。

戏中人物行当是刻画不同人物形象塑造戏曲人物的传统方法。由于行当的不同,不同的戏曲刻画塑造了一大批生动多彩的艺术形象。但传统戏曲借助行当塑造人物也并非一种行当塑造一种人物,而是一种行当可以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

二、创新戏曲人物的塑造方法

戏曲人物的人格特征源自于其自身的生活以及创作者的生活背景。创新戏曲人物的塑造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深刻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塑造戏曲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是塑造戏曲人物人格特征的基础。在与“梅花奖”获得者陈乃春、曾静萍、王少媛以及交流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对戏曲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对于戏曲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丹青魂》中主人翁吴道子为例,扮演者陈乃春就是在深入把握吴道子内心活动基础上,对戏中人物塑造的恰到好处。《丹青魂》可称得上一部心理剧。从“识贤”、“迫贤”、“恐贤”、“嫉贤”至“害贤”、“救贤”的场面发展看,是外部情节和心里变化的双重结构,而直接推进外部情节恰好又是吴道子的内心活动。扮演者陈乃春深感心里技巧的重要性,借用戏曲中不多见的幻觉、迷幻等技巧提示人物的内心痛苦和矛盾。剧中有一场吴道子在鉴于受刑的戏,怎么样表现吴道子此时此地的心里呢?陈乃春采用了许多毯子功,如“窜毛”、“僵尸”等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吴道子当时备受煎熬的心情。

二是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戏曲人物形象。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也是塑造戏曲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李氏的扮演着曾静萍也提到了对人物性格特征剖析的重要性。在这个女主角的性格表层,她和许多戏中聪明、美丽然而又极其不幸的女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至李氏窥破董生的内心矛盾后,反复机智地他,对他采取某种调侃、嘲弄、甚至引诱的姿态时,她似乎相当大胆,许多功能动作都有生活化的痕迹,并揉合了许多的舞台动作,如脱鞋那一场面,就是运用了一系列舞蹈动作,恰好表达李氏当时的复杂心理及性格特征。

三是深刻体验人物情感,塑造戏曲人物形象。展开联想、让作者或扮演者有如身历其境的情感体验是素质戏曲人物形象的关键。歌妓柳彩珠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然而贪图富贵,她是国丈最宠爱的女人――《真假公主》剧中的假公主。剧中描述北宋末年,微钦二帝及嫔妃人等被擒金邦,亲女小凤目睹不堪忍受凄苦投入金将怀抱的韦氏(赵构之母),惊羞出逃跌入深谷,国丈启用貌似小凤,聪明过人的柳彩珠冒名小凤公主,进献给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柳彩珠自视计谋得逞时,小凤出现,此时赵构又迎回韦太后,柳彩珠以为事已败露,后悔难当,哪知韦太后恐丑事外扬,竟认假做真,假公主柳彩珠惊喜万分,正当得意忘形之际,被人揭穿,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笔者作为柳彩珠的扮演者,对柳彩珠这一角色进行大胆的想象。笔者在细思剧本后,为这一人物的出场心理做了一个设想:国丈为了争权斗势心烦意乱,而作为他最宠爱的歌妓,一定会在这一刻使出浑身解数来取悦于他,她应该用什么方法呢?一杯酒?一曲清唱?还是一段独舞?……最后笔者决定运用长袖表演方式来辅助这段舞蹈的创作。因为柳彩珠属于花旦行当,花旦用长袖表演是比较少见的(长袖一般常用于青衣与闺门旦),可柳彩珠是一个歌妓,特定的人物应该可以特别的处理,她面对着国丈而背对着观众出场,由慢而快的叠步使她迷人的身段更加婀娜多姿,且对国丈秋波频送,期望构筑他的心神,使其忘却烦忧,这段长袖舞我依据人物性格、情绪的需要进行了动作想象:三个转身后“横抛袖”亮相,续之是两边的“平推袖”后转“外绕袖”,由“立圆里外片花”变为“弧线扬袖”后定形演唱,这样,一个以色艺取乐于人的歌妓形象变活生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篇(3)

戏曲表演的关键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前期的角色化妆及造型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妆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戏曲表演人员在演出开始前,除了要对所表演的人物进行深入揣摩和分析外,还要借助化妆技术,完成形象扮演,从而尽快将观众带入到真实情境中去,在提升表演效果的同时,深化观众对戏曲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提高戏曲表演水平。

一、戏曲化妆的独特性

戏曲化妆与生活化妆有着本质区别,生活化妆是为了美化外在形象,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而戏曲化妆则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了让演员更加真实地模仿所扮演的人物角色,直观地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变化。戏曲表演虽然是通过演员唱、念、打等专业技术来展现人物整体形象的,但观众因为认知上的不同、感知上的偏差以及艺术理解上的不同,对演员展现的肢体、表情等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对戏曲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戏曲化妆则能够直观地给人们一种固定的感知,让观众从妆容上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初期判断,这对于观众理解人物后期行为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更便于观众捋顺剧情,实现深层次的感悟。比如戏曲中曹操这一形象,人们一看到曹操白脸的妆容,就可将其与阴险、狡诈联系起来,直观地构建人物形象,并对其后续所有行为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进一步感受戏曲的魅力所在。

二、戏曲化妆的作用

舞台人物造型是舞台艺术造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人物造型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系统,且随着舞台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以达到提升表演艺术性,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目的。化妆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感染观众并引导观众进入表演情境中去,渲染真实的表演氛围。利用戏曲化妆还可将不同演员塑造成与演员自身完全相反的舞台人物形象,从而帮助演员增强自信心,以提升舞台表演效果。如一个斯斯文文的书生形象的演员,要想扮演一个凶猛骁勇的人物,便可借助戏曲化妆技术,重新塑造演员的面部形象,再通过身体上的装饰,达到凶猛骁勇的效果,从而将两个反差较大的人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颠覆惊讶之感。另外,戏曲化妆还需要配合演员自身的专业基本功,以免造成僵硬之感,影响表演效果。以演员特点为基础,以化妆造型的方式完成人物塑造,先要考虑演员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与戏曲人物形象之间的契合度,这样才能通过化妆达到传神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进行形象塑造,让演员的各种表情动作成为戏曲人物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戏曲表演中,演员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经常会存在演员本身与扮演人物不相契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结合化妆技术来达到人物塑造的目的,提高表演水平。

三、化妆造型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帮助

(一)可以丰富人物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需要从细节着手,要在细微处见真功夫,塑造戏曲人物形象更是如此。化妆造型要想做好细节的刻画,就需要化妆师吃透剧本,熟悉人物,给人物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和角色定位设计符合要求的妆容造型,从而呈现出观众喜爱的、有丰富表现力的人物形象。例如,要表现一个普通劳动者,如果仅通过唱词语言和表演动作,人们会觉得差点什么,可是如果穿上经过设计的衣服,就会更为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再用油彩做化妆造型,塑造出一个皮肤粗糙、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则会大大提高人物形象的表现力。由此可知,服饰和化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可以直接传达出人物的年龄、职业、家庭以及性格等信息,是一种表现人物最为快捷的方式。因此,戏曲表演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服饰和化妆,要把对角色的理解、定位融入到造型中。如戏曲中的丑角,为了让观众能够马上看到剧中人物那种滑稽与搞笑的状态,同时也为了让演员能更形象、更真实地表现出来,化妆师会用油彩等化妆品对演员的面部五官进行调整。

(二)可以完善演员形象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起初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要弥补这种不足,则需要演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技巧,吃透角色,再辅以一定的化妆和造型,从而完成对角色的最终定位,通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塑造出符合剧本要求的完美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化妆师要提前介入,分析剧本,把握剧情、人物特点及人物关系,从而理解角色形象对化妆和造型的要求,通过恰当的妆容实现演员和角色的统一,缩小演员与角色的心理距离。化妆师要掌握造型塑造的艺术技巧,如用突出、分明的眉角来表现刚毅坚定的汉子,用平且细的眉毛来表现温柔婉约的女子等。总之,化妆造型就是用艺术的方法放大角色需要的特征,弱化角色不需要的特征,从而完善演员的艺术形象。

(三)可以再现经典形象的艺术魅力在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这些经典艺术形象无一不是有着非常精致的舞台化妆造型,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形象,赋予了角色不朽的生命力。在当下戏曲表演中,重新演绎经典剧目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在重新演绎时,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如何做到既能够传承经典,又能够有时代的新意,稳中求变,再现经典艺术形象的勃勃生机,就成为化妆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越剧《红楼梦》为例,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会很难接受其他人塑造的同一角色。为体现新意,其弟子王志萍对林黛玉的妆容进行了修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角色的把握设计了新的林黛玉的妆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说明,角色的设计、化妆与造型要和时代相一致,要体现时代的审美特点。

四、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与化妆造型相互融合

化妆造型是外在的,是对人物外形的塑造。而外形要想真正展现应有的效果,则需要与人物内在的精气神相一致,即形和神要完美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只有形和神表现一致,才有可能达到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化妆师和演员不断地揣摩作品,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化妆师要和演员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换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反复实践、修改,而后实现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精准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化妆造型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在加工的基础上塑造出能够反映演员和角色的本质特征、符合戏曲表演要求的舞台形象。化妆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根据自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与演员共同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形象,将艺术形象和化妆造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五、通过化妆塑造典型人物的策略

(一)尊重剧本通过戏曲化妆塑造艺术形象,是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的,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因此,化妆需要紧密结合剧本的要求,充分表现剧本的风格与主题,要合理运用戏曲化妆的方法塑造符合剧本要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塑造人物形象要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这也是艺术的原则之一。要结合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人物的特征、状态进行化妆,这样塑造的舞台人物会充满生活气息,可以有效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更贴近群众的心理定位。

(二)遵循艺术规律戏曲化妆是为了塑造出丰富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艺术形象,因此就要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化妆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但不应只是简单生硬地再现,而应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创新。这就要求化妆师在深入研究剧本、剧情的基础上,还要深入生活,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多观察身边的各式人物,把握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面部特征。通过化妆塑造人物形象还应该注意人物生活的场景、环境和其文化背景等,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三)结合舞台灯光化妆还需要与舞台因素相互配合,其中就包括舞台灯光。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知道,舞台上通常是各种强光直接照射,所以如果没有考虑灯光的因素则会极大地削弱化妆的效果,导致人物脸色苍白。因此,化妆师要结合舞台灯光的效果进行化妆,在体现人物面部层次感的同时,提升面部的表达效果。化妆师要对戏曲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剧中人物的塑造,并彰显自己的审美追求。

篇(4)

戲剧表演程式是一种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即表演者将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整理,使其更具美化、节奏化。戲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发展经过观演双方的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相对统一、规范的舞蹈化动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剧种的舞台表演中。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生动性、形象性、客观性都奠定了其在戲剧舞台表演,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地位。

程式是人物塑造的依托

戲剧表演程式自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来,因而其在舞台表演中能带来强烈的表现力。为更好地运用程式塑造生动鲜活的戲剧人物,表演者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准确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通过表演程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戲剧艺术性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戲剧表演程式普遍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因而“吸取精华、寻求创新”成为戲剧表演程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过去生活元素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新的生活元素又不断产生,并且日渐深入人心,戲剧表演程式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适时强化表演者对所表现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感悟,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戲剧表演程式的发展与创新中也要注意到这一客观艺术规律。这就要求戲剧表演者要坚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悟彻如何运用程式表现生活。为此,戲剧表演者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原则,即“内容决定形式”与“从生活出发”。戲剧表演程式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念,即戲剧表演不仅要满足舞台需要,更要效法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全面求索美学法则与艺术规律,进而创造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和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

程式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戲剧表演与影视剧相比,在舞台背景布置、配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戲剧表演往往是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相对简单、传统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对于舞台表演者而言,表演程式是否真正做到位、发挥作用,将成为决定人物形象塑造是否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

程式——把握人物特性的前提

在戲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特定的性格,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作为戲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其中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一个成功的戲剧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戲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程式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特定的性格与情感,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另外,在戲剧表演中,程式动作对于完善人物形象和提升人物亮点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程式——人物情感的关键

戲剧表演程式是规范表演者舞台表现的一个行业标准,它要求表演者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方法来刻画角色的艺术形象,使戲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此外,戲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仅仅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表演者通过对唱腔的琢磨、雕饰;音色的浓厚、圆润;音调的高昂激越、跌宕起伏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的刻画,也就是说通过表演程式塑造的人物形象要做到“有血有肉”。但是,在戲剧的表演程式中,内心活动必须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完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戲剧表演程式与塑造人物的关键主要表现为:表演者通过内外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角色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融合、统一起来,进而实现听者动情、视者动容的表演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35—01

一、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其素质

(一)不断加强生活的积累

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一个舞蹈演员的生活积累可以在其表演当中体现出来。所以,要想让自己在舞蹈表演当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获得更高的审美品位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在生活当中获取。只有在深厚的积累基础之上,舞蹈演员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审美材料,进而提炼成具有价值的艺术珍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

(二)加强自身技巧与基本功的训练

如果一个舞蹈演员想要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舞蹈形象,那么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技巧与基本功的相关训练。只有这样,一个舞蹈演员才能灵活的控制自己的身体,熟练掌握那些难度比较大的高表现力的舞蹈技巧,为塑造良好的舞蹈形象做好基础性准备。

二、提高创作的能力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除了一些基本的表演技能与基本功之外,还必须了解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理解、体验他们的感受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表演当中任务形象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在舞蹈表演的舞台上对特定任务的性格与情感做出去准确的表现,从而塑造出切合环境的舞蹈形象。

此外,舞蹈演员还必须加强特别对音乐的分析、感受与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音乐为舞蹈形象的塑造起到辅助作用。除此之外,舞蹈演员还要培养自身对美术鉴赏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演员对道具、灯光、布景与舞蹈服装的相关把握,而且可以帮助舞蹈提高其形式美感与自身造型性。

一个舞蹈演员是一个舞蹈作品的最后完成者与体现者,任何舞蹈编导的有关创作和设想,以及艺术上的构思,都只能借助舞蹈演员的艺术在创造和形体的表现等,才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具体的艺术形象。所以,一个舞蹈演员所做的表演实质上就是一个舞蹈实现二度创造的艺术过程。据此看来,舞蹈演员的创作能力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提高舞蹈演员该方面的能力。

三、熟练掌握、运用塑造舞蹈形象的必要表现手段

(一)学会利用舞蹈动态性的技巧与动作塑造舞蹈当中的形象

舞蹈的表现实际上就是舞蹈演员的肢体活动。舞蹈演员利用自身的四肢等做出一系列有节奏姿态与动来表现其作品当中需要表现的所有内容,从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所以,舞蹈演员必须善于利用舞蹈当中动态性的技巧与动作来表演,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的形象。

(二)善于利用一些虚拟性的技巧与动作塑造舞蹈当中的形象

虚拟性主要是指“借位”的一种抽象的表现方法,一般是用一种十分夸张的手法或是浓缩使人体的某些自然动作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使人产生一种亦真亦假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达到假亦真的效果,完成了由形似向神似的转变,从而使舞蹈整体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善于利用某些抒情性的表现手段对舞蹈形象进行塑造

舞蹈表演的抒情性主要是指借助人体的外在动作表现等来反映其内心的精神世界,使演员的情感可以通过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来抒发,从而达到理与情的天然交融,使舞蹈整体更富感染力,甚至达到扣人心弦的地步。常见的抒情性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另一种是间接方式。直接方式,即直接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塑造的某种群像或是人物形象作为舞蹈的主角,一般会进行动态的表达。而间接方式,主要是利用事物来抒发其情感,反映其精神世界与性格。

(四)善于营造适当的意境

意境是完成艺术创造的有效手段。它对于人物的刻画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有效。它潜在的象征意义和令人神往的深层意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篇(6)

【概念阐释】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阅读考查的侧重点主要在于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和表达技巧等。人物形象分析方面的题型(主要考查点)有:

1.你认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说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

现实?

【阅读指导】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阅读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小说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绘;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小说中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时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包括容貌、姿态、语调、服饰等)、神态描写(或叫神情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阅读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一点直接影响评价人物时所用词语的褒贬性,即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

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3.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着强化作用,这也是我们阅读小说时应当注意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会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其多重性格。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面对古老的选择

尤天晨

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

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选自《意林》2007年第12期,有删改)

1.第六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的心理。

篇(7)

一、朗读出人物形象的立体美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但朗读不仅要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内容,还要读出作者或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心理、性格等,让人物形象呈现出来,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血肉丰满的。不论怎样朗读,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互换角色,融入角色,融入文中,通过语音的低缓高亢、婉转停顿把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给学生如同亲历文中人物经历、如同身在现场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想象文中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文中的人物变得“活”起来,富有立体美。这样的朗读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多层次朗读。开始的朗读只是解决文言的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而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朗读,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人、读意、读理了,这才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种深层次的朗读。

例如朗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本文虽然文字不多,大多是对话,但人物形象却很突出。朗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在朗读第一段时要通过秦王的要求把秦王跋扈无礼的样子展现出来。朗读第二段要通过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把秦王的不高兴和唐雎的不卑不亢的神态浮现出来。第三段是部分,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把秦王大怒恐吓时的神态、动作,唐雎针锋相对挺剑而起样子还原场景式的呈现,最后秦王道歉衬托唐雎形象的高大。在朗读的声调变化中、在还原的想象中,展现秦王的飞扬跋扈、态度变化以及唐雎不畏强权的立体形象,既生动、丰满而又有血有肉,让人赞叹不已。

二、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美

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给人印象深刻,一旦了解就会烙进人们的脑海中,难以忘记。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要突出对其性格特点的分析,挖掘其性格美,感叹古人文笔之妙。对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可以把人物形象放到矛盾冲突中、放到文章的背景中、放到类似文章的比较中,想象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动作、心理等,还原人物形象的特点,让立体的、富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呈现在眼前,才能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性格美。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学生全面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既有外表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也有通过外表所折射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找出人物性格所特有的地方,才能获得独有的人物形象,否则就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像。

例如《杨修之死》一文中的杨修这一形象塑造。编者就是把杨修放在与曹操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现他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首先杨修点破曹操“门”内添“活”是“阔”字,是嫌门小之意,令曹操忌之。接着杨修与众分食曹操的一盒酥,令曹操恶之。再写杨修感叹曹操梦中杀人之意,令曹操愈恶之。及簪害曹丕、帮助曹植展现才干被曹操知道,曹操已有杀人之意,只是没有机会。等到杨修点破“鸡肋”之意被杀,则是矛盾激化到极点的结果。在这一系列的冲突过程中杨修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把他的恃才放旷、不知死活、不顾曹操的内心感受和曹操的奸诈忌才的形象在对比中突现出来,鲜明而丰满。

三、感受人物形象丰富的思想情感美

中华几千年文明传承重要的途径就是靠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初中生来说,了解古代的思想情感最好的材料就是教材所筛选的十几篇文章。这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它融入了古人对人、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感受,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复杂的思想情感,感受这种思想情感的唯美性,挖掘它的现实性,才能受到陶冶、接受洗礼,为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情商添砖加瓦。如学习《公输》能够了解墨家的非攻思想,学习《孟子二章》能够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学习《五柳先生传》就可感受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放逐田园的思想。

文章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根据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文章直抒感情、阐述哲理、则情感思想在字面,直接分析字面即可。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字字带情,句句融泪,看文章表面就能够体会作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如果文章的思想情感不直接显现,则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事件等来分析。如韩愈的《马说》,文中通过千里马所遭受的待遇及食马者执策而感叹天下无千马的神态,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淹没人才的叹息。

四、感叹人物形象命运的凄伤美

篇(8)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的品质提高与文学意境

有人在评价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时说:这种过度盲目和自我的失去,最集中地体现在片面强调突出设计的视觉化等形式因素的追求上。,片面追求形式因素的确是现代艺术设计占领市场的一种方法,但这个追求本身是背离艺术设计宗旨的。作为艺术设计的分支学科人物形象设计也存在这种趋势,虽然人物形象设计是为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但它的内容绝不仅仅包括外在形式,如服饰、化妆、发型等,并且应该也包括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如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等。从这一高度出发的形象设计,化妆师或服装设计师就要通过对主体原有的不完善形象进行改造或重新构建,来达到有利于主体的目的,传达主体的内在个性心理和精神要求。因而,真正的人物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用优质的外表展现个人完美内涵,需要深入了解人类群体共性中的个性化元素。作为一种以活的人体为对象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现实性的运用,还有注意通过体型、妆面和服装款式的设计传达这些具象后面所隐藏的具有美学意味的个性心理和文化品位。也就是说人物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了人的精神需求———其中包含审美、功能、价值等一切相关因素,我们可称此为艺术设计。”文学意境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审美形态,与西方的文学典型相对应,指“创作主体以内心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为基础,能表征作者对宇宙人生万象的体验,又能唤起读者无限情思和丰富想象的艺术审美世界。”文学意境的实质在于通过营造具体的意象来传达隐藏在意象背后的东西,在文学理论中把它称之为象外之象或者象外之味。

篇(9)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66-01

表演是演员作为主体,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表演活动的一门舞台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用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抒感,用语言传递信息,引起观众共鸣。

一、通过适度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

过犹不及,矫枉过正,这些词语都是说明违反适度的贬义词。表演也是一样,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可矫枉过正,也不可过犹不及,要恰如其分。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形象,所有表演者在表演这一角色时,通过适度的表演刻画这个虚伪、自私的人物,周朴园年轻时与他的侍女有过感情,但迫于封建观念,抛弃了侍女,多年来他一直通过自己的方法缅怀,但他的感情却是十分复杂的,不只是虚伪,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宁。这样一种情绪,表演起来就要适度,不可表现过分悲伤,痛哭流涕,也不可目无表情,呆若木鸡,在尺寸的拿捏上要下一番功夫。表演者的分寸感是表演中的重点,表演能不能感动观众,不在于演员在台上多么奋斗拼搏,而在于演员的表演是否恰到好处,表演火候不到或者太过,马上会让观众脱离剧情。当今,观众的鉴赏力水平是很高的,有些演员卖力呼喊讨好观众的现象虽然仍有很多,但这只能求得一时的效果和廉价的笑声,可悲的是,这笑声中还包含了很大的讥讽和不满。

二、运用声音表演塑造人物形象

形体表演可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表演,但声音表演却能赋予人物以新的光彩。表演者通过声音,运用语言和技巧塑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表演者运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几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忠实于原著,进行声音表演时,要反复研究原著的创作意图,认真研究里面的人物情感,分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挖掘人物内心的心灵世界。其次,表演者要掌握人物感情的变化。要掌握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切不可不注意分寸,乱演一气,失去魅力与表演的光彩。

三、要充分理解人物,测定人物思想的深度

大家做事都需要理解,表演也是如此。理解角色,去探寻角色的潜在动机,去感受最细微的情绪变化。抓住人物的基调,通过现象抓住人物的本质,找到最核心的特点,然后从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因此,表演者要反复钻研剧本,分析每个情节,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透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雏形,才能在舞台上塑造鲜明的形象。

四、通过体验生活塑造鲜活的人物

艺术来源于生活,表演也是一样。顶级的演员是最真实的人物。优秀的演员必须从生活中获取对鲜活人物的最直接经验,积累素材,所以演员应该多体验生活,多些生活阅历,阅人无数,才能演绎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把日常接触的这些最真实的体会带入表演中的人物,观众看了就会被感染,切身感受到真实生动。我在排练话剧《哥只是个传说》时,饰演的是从事剧组副导演的一些工作,但不入流的,对艺术创作极不严谨,只是把演戏当作谋生手段的小演员――保罗。在排练之初,并未找到所谓“戏油子”的感觉,只是为演而演,一味地在舞台上装腔作势去演一个装腔作势的人。后来,我开始体验生活,到生活中观察,去一些娱乐场所,仔细观察那些自我感觉超级优越,很自恋,其实在别人眼中非常滑稽可笑的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基本找到了如何从外部去捕捉“演戏不生活,生活像演戏”的人的形态特点。同时,又积极调动记忆,搜索那些曾经合作过的影视剧组的副导演们。最后,逐渐为保罗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找到了一个相对顺畅合适的逻辑,从而表演驾轻就熟,获得成功。

五、透过台词来挖掘背后深层次的表演含义

背台词是表演者基本的功底,但真正优秀的表演者还要注意台词背后的含义,即“潜台词”。“潜台词”没有直接呈现,而是隐含在台词里面,其真正的含义要通过表演者所表演的情景、语气、语调流露出来。丰富的潜台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深入人心,观众回味久远。人物在行动中听讲话的时候,在表演的每个瞬间,内心都不应该是空的,而要对身边事物有内心的感受和活动,这就是“潜台词”所要表达的内心活动。因此,好的表演者能将这一内部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感染观众,与观众达到共鸣,体现出表演艺术真正的魅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51-01

戏剧表演指表演者依据剧本内容,塑造真实、典型、富于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戏剧以表演者自身做为创作工具。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表演者及创作人物形象,全部统一于表演者自身。因此,在进行戏曲人物塑造时,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的形体、声音等进行剧情的诠释,更重要的是要按照表演程式的要求全身心的参与创作,实现舞台表演效果最佳的目标。

一、“青山”遮不住

“戏剧程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根据我们民族美学原理,有规律地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其目的和归宿是形成表现生活的戏剧素材,化生活为“程式”,用“程式”来表现生活。为更好地运用程式塑造生动鲜活的戏剧人物,表演者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准确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通过表演程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戏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发展经过观演双方的磨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规范的舞台动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剧种的舞台表演中。程式是由许多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高度抽象提炼起来的,是丰富的人生、人性、人情的浓缩,也是古人(包括创作者和接受者)充满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历代天才和集体智慧的浓缩。因此充满了可以展开的丰富可能性,有特殊的传达某一类人情感、心理、性格、气质的能力。

二、水随天去“秋”无际

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于戏剧艺术性审美要求不断提升,因而“吸取精华、寻求创新”成为戏剧表演程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过去生活元素的逐渐减少,新的生活元素又不断产生,戏剧表演程式也要与时俱进。

戏曲程式的产生和运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既要继承、尊重和运用程式,又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和发展程式。在饰演人物时,要特别重视对于人物的研究,调动一切表演手段,全方位、多层面地刻画人物和甥造人物。甚至借鉴和吸取其他行当和姊妹艺术的一些艺术手段来丰富和表现人物。

三、“铁马”“冰河”入梦来

与影视剧相比,戏剧表演在舞台背景布置、配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是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表演程式是否真正做到位、发挥作用,将成为决定人物形象塑造是否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

(一)“铁马”开路

戏剧的舞台表演中,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作为戏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一个成功的戏剧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戏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程式的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特定的性格与情感,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

(二)大浪淘沙,谁主沉浮

戏剧表演程式是规范表演者舞台表现的一个行业标准,它要求表演者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方法来刻画角色的艺术形象,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过程中,还需要表演者通过对唱腔的雕饰;音色的浓厚、圆润;音调的高昂激越、跌宕起伏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的刻画。在戏剧的表演程式中,内心活动必须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才能呈现出完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三)“冰河”不可缺

表演者只有合理巧妙地运用表演程式,才能塑造出既符合人物特定性格又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作品。另外,戏剧表演者对于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的运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角色的艺术效果。

篇(11)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86-02

一、引言

何为“典型”?在文学理论著作中,“文学典型”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意蕴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由于抒情性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便形成了以意境论为主要特色的抒情性诗学理论,似乎与典型论绝缘,其实这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而认为五四以来从西方引入典型论以前,中国古代没有典型论的旧说,已被基本修正。

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和文论家是在不受外来影响的境况下,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 为后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在明清小说评点家的评点中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和总结, 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典型理论相媲美。随着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古代典型论形成于明末之说,亦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

二、典型理论在古代

(一)典型理论的形成

“典型”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我国很多古籍中也多可以看到“典型”,或“典刑”(古汉语中“型”通“刑”),如《诗・大雅・荡》:“虽有老成人,尚有典刑。”而且从很多古代文论著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典型”或“典刑”是规范、模范的意思。虽然与美学意义上的“典型”典论概念不同,但是隐约能看出点影子。

古代文论中典型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简略的概括为:形成晚、成熟早。乍一看,这似乎是相悖的理论,但却确实符合于典型论的发展过程。所谓形成晚,指的是同个性化、风格论和意境说等理论相比,其正式形成理论的时间尚晚。原因在于秦汉时期,文人忽视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是相对独立的反映对象,片面的强调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主体;至于六朝时期,文坛又否认作家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时必要的艺术虚构与概括。这两次重大曲折,直接导致了典型理论的形成过晚。而成熟早则指的是就典型论自身而言,从简单的人物形象分析至系统的典型理论的诞生,其间虽然经历时间较长,但却是质的突破和飞跃式推进。

另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以少概多、博观约取的写作技巧,并不能等同于典型。例如,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诗歌要“以少总多”,在《比兴》篇中提出“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这些虽然接触到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典型的边缘,却并不符合典型论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的观点,这就不能与典型混为一谈。再如,汉朝,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写道:“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在这里,司马迁将屈原的文章中的意象放到文学审美中去加以考查,认为可以举一反三。虽然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互见法创造典型形象的经验获得了唐代文学的普遍关注,但是这里的举一反三却不能与典型一概而论。

典型必须要与人物形象相联系,这是典型定义的关键词,也是最核心的思想。上述这种以少概多、博观约取的观念视作典型化理论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笔者不敢苟同。以少概多、博观约取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于读书、写作、理财、用兵、治国等社会生活的诸方面。这两者要能够成为典型化的原则,必须具备先决条件: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换言之,只有这二者涉及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成为典型化的原则。

(二)雅、俗文学对典型的影响

在研究典型论形成的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便是雅文学和俗文学对其发展的巨大贡献。首先,雅文学体系的突变构成了典型论的先决条件。唐代以来重视批判齐梁以来的之风,重视写人记实,但又不拘泥于记实,也重视艺术虚构与概括。从艺术表现方法角度看,其实正是具有这样的文学特性,才能隐恶扬善,突出人物形象的性格。如唐诗中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所写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至深。而唐传奇则更值得注意,这是一种能够创造出完整故事情节和鲜明典型人物形象,并自觉进行艺术虚构的短篇记叙文。唐传奇对后世典型论形成影响最大的当属元稹的《莺莺传》。其文尾语称:“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表明元稹关于塑造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观念已相当明确。崔莺莺作为一个才貌双全、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而又叛逆的大家闺秀,其性格复杂丰富,感情细腻脆弱,具有活生生的个性特色,显示出唐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

其次,俗文学的兴起为典型论开辟了道路。在宋代说话四家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和讲史。这些技艺以历史或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内容的中心是各色各样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在话本基础上形成的长篇小说,人物形象众多鲜明,是其显著特色。这些客观存在的人、事、物,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使其成为典型人物或者典型环境,作者主观的爱恨情仇并不能代替各色人物的思想情绪,这些被塑造出来的人物自有独立的生命,使读者,甚至作者为之动情。在话本或拟话本基础上形成的长、短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它们之所以被人们熟知并喜爱了几个世纪,就在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鲜明感人的人物形象。

虽然雅文学和俗文学都各自为典型论的形成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缺一不可,典型论的形成,有赖于这二者的汇合。如果没有这种互补式的汇合,很难想象中国的典型理论可以臻于早熟。而这样的历史条件在明代出现。明代以后封建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意识的抬头等等,促使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封建观念开始瓦解,思想开始解放,对俗文学的重视成为其时代特色,加之老祖宗留下来的雅文学,这二者的结合对典型论的形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代表人物,可谓李贽开其端,叶昼步其踵,而由金圣叹总其成。

(三)代表人物的典型论思想

李贽的典型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水浒传》的形象论述中。小说在魏晋唐宋时代多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往往显得单薄、苍白。明清时代,小说创作中把人作为表现中心,把人物性格的塑造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这是李贽从《水浒传》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总结出的艺术特质。他常用“摹神”、“传神”等精短词语用来评价水浒传中的形象塑造。在他的观点中,欲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必须掌握各色人物所属的典型特征。《水浒传》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如临其境的境界。

叶昼最早提出塑造典型性格说的理论,它影响所及,泽及后世深远。叶昼对《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他认为水浒中的形象可以简练的概括为“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他认为要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必须抓住人物各自具有的特征,“同而不同处有辨”实际提出的是人物性格刻画中同中之异的鲜明个性特征。这便是小说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要关注的问题: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而《水浒传》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比其他艺术具有表现力。

金圣叹最有创见和价值的小说理论也是关于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格的问题。他最先把性格作为基本理论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并对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研究。金圣叹在《水浒传》的评点中分析了作者“注重神似而不拘形似”的传统美学原则,这种神似就是指能运用“以形写神”的方法创造出特殊性格,使人物达到传神、逼真的境界。他用“人有其性格,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来概括典型性格。这样,他就把性格与人物心理、类型化区分开来,这正是要表现人物各自不同的特殊性,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本质特征。

三、典型论的美学特征

在文学典型里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典型人物了,人物是一部作品的核心,是其灵魂所在,故人物典型与否,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首先,人物形象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具有鲜明特色。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即人物形象既应该有与众不同的个别性、特殊性,又不流于贫乏和单一,而应显示出一定的丰富性。例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性格就具有一定的丰富性:既侠肝义胆,又痞气十足;既机智聪明,又冒失轻信;既嫉恶如仇,又嗜杀成性;既重情重义,又凶狠暴戾,这些性格是很多人物都普遍具有的,但武松的不同处就在于他也具有性格的特殊性:刚直暴戾,除恶务尽。

其次,人物要处于典型环境之中,重视人物与环境的统一。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这就有赖于典型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居住环境的塑造。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翠竹“竿竿青欲滴”,它修长,苗条,随风摇动,恰似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正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正好投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最后,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所具有的情感和灵魂的深度是震撼人心的。她以热烈执著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自由的憧憬,这种个性解放的追求,正与人类解放自身的愿望相统一。她之所以一往情深地把爱情献给贾宝玉,就是因为贾宝玉乃是她志同道合的知己,于是这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便有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民主化色彩。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在文艺理论上必然有所表现,典型论亦不例外。作为叙事文学的至高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在作品中便有意无意的塑造出了许多典型人物,使他们大放异彩,并流传至今。而古人在理论上对典型论也有比较确切的认识,虽然没有西方那种完善的系统,但在比西方形成性格化和个性化的典型理论早一个多世纪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认识典型,并塑造典型已属不易。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造和典型理论相结合的历史性考察,我们深切感到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规律,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