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气工程学科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3. 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电气学科的发展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作者简介:解璞(1977-),女,河北定州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赵锦成(1962-),男,陕西西安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lx13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55-02
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科针对装备供电“安全、可靠、优质”的军事需求,围绕装备电气系统中电能的发、输、配、变、控、管、用等技术环节,以提高电气装备的性能和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研究装备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体现为机械与电气、强电与弱电、设备与系统相结合,技术内涵有别于民用电网,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和学科特色。本学科要求研究生除需熟悉电气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应掌握较强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验教学是电气工程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相比于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实验教学一直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亟待加强的环节。[2]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大部分研究生理论水平很高,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打造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没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很多研究生实验课程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成为研究生用来“混学分”的课程。究其原因,目前研究生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实验内容设置欠合理
目前大多研究生实验沿用本科方式,依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设置,所开设实验中原理性、验证性的基本实验内容较多。由于受经费及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针对装备电力系统发、输、配、变、用等各个环节电能的测量、调节、补偿、控制则只能部分地进行演示性实验,无法反映电力系统的动态环节,不同程度脱离工程实际和装备实际。另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相对较少,实验内容趋简避繁,从而导致研究生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而缺乏对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实验教学方法不足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内容、演示实验操作,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固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局限与死板。研究生大多只是忙于完成实验内容,而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能进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该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3.实验资源利用率低下
目前多数院校简单地按任务目标和所属部门划分实验室[3],教学实验室基本不涉及科研工作,科研实验室很少顾及教学,人为地将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不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不够,研究生很少有机会进入专业性更强、设备更先进的科研实验室进行综合性与研究性的实验。有些研究生导师会利用自己的课题经费购置或研制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出于对设备的保护,利用率低,很少为研究生实验教学所公用。
二、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措施
如何解决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上述问题,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提高电气工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在研究生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体会,以及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的安排、选择及合理分配对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根据电气工程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分层次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目前的实验内容主要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科研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对研究生学员的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培训。通过常规实验操作方法的培训,提高学员动手能力,为下一步进入论文阶段并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名研究生必须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
设计型实验主要培养研究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设计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实验,由导师和任课教员共同指导学员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并对实验设计和实施给以指导和帮助。此类实验既锻炼研究生形象思维,又培养其逻辑思维,是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并可充分调动学员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兴趣,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综合实验的设计、实施、分析到完成实验任务,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科研型实验是让研究生主动参与到科研实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科研实验室资源和强大的科研队伍,与武器装备和科研课题接轨,将前瞻性、先进性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从而使研究生在进入做论文阶段之前熟悉各种专业设备并掌握现本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思想,达到依托科研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为研究生学员到部队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军校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适应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自主创新人才。在进行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时,必须在遵循本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研究生后续的课题,明确军事应用背景。
以本教研室的电气工程硕士点为例,该学科针对目前我军装备野战供电保障多采用内燃动力发电机供电而油料保障压力大、战场安全性低、制约军事意图实现等不足,为适应装备供电保障发展趋势,坚持自主创新,构建了风—光—柴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系统。该微型供电示范系统填补了我军装备野战供电系统保障在混合能源互补供电领域的空白,并将此科研成果应用到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目前依托该平台可开展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组网、监控、分配、变换、防护等实验,使学员巩固理论知识,了解前沿动态,掌握实验方法,一方面为后续研究生学员开展新能源发电技术、实时智能控制器、新型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技术、混合能源互补供电能量管理与监控技术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
2.丰富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关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个体,因此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式层面上。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本着“学员为主,教员为辅”、“学员独立设计,教员重点辅导”的原则。在实验教学环节,有必要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流程自行规划能力。比如对于验证型的实验,只给出实验节点要求,研究生则要按照自身的理解,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整理实验结果,甚至自行补充实验内容,进行创新性实验学习。在与研究生课题联系紧密的科研型实验中导师应尽量放手,让研究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实验教学成为一种探索、求知、求新的过程。
同时实验教学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应及时根据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情况,了解其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或协助解决,让研究生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这种研究式的实验,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是实验教学的保障。为弥补实际装备缺乏所造成的教学条件不足,利用科研资源优势改善研究生实验教学环境,解决实验教学对实际装备的依赖。我院电气工程学科依托军队“2110”装备野战电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装备野战供电的发展趋势及需求,以“瞄准前沿、围绕目标、结合装备、强化特色”为发展目标相继搭建了军用电站装备综合技术保障、野战电力支持仿真、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3个特色鲜明并互为补充的实验系统。
(1)电力综合技术保障实验系统。该系统能培养电气工程研究生在装备野战电力支持方向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检测技术、供配电技术、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等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背景。
(2)野战电力支持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由1台高效专业服务器和6台台式计算机及显示设备和专业的电力支持仿真计算软件组成,该仿真系统可弥补实验技术的不足,提高研究进度,降低研究费用,具有灵活性、可重复性及安全性高的特点,研究生学员可在装备野战供电系统建模和稳态/暂态仿真分析计算,优化装备野战供电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的电能质量、控制运行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稳定性等方向开展实验。
(3)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实验系统。该系统为开展负荷结构特性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实现了负载形式的典型、多样化,兼顾了实际和科研的需要。一方面配置了小型化的电机拖动、照明、变频调速电机、逆变装置等非线性、冲击性负荷,另一方面配置了电子负载、阻感负载等以便建立极端条件下的综合负荷模型,同时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直流电压跌落模拟器,可模拟极端的电能质量问题。为研究生电能质量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实验条件,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科研环境手段。
目前该实验室面向研究生学员全面开放,共享及利用率较高,已能满足野战条件电能的产生、组网、分配、变换、监控和保障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可在更高的研究层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近三年来以实验室为背景,先后培养各类研究生12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实验室在建设中自主开发实现了部分功能,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系统培养研究生3名,分别实现了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系统的实时监控和铅酸蓄电池的虚拟测试;军用电站性能检测与测试分系统培养研究生3名,分别开展了军用电站电气参数检测及模块电源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2名研究生则分别开展军用电站AVR检测诊断平台及逆变电源供电负荷适应性研究。把实际科研用的装置用于实验教学,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接触到课题了,这些设备就是下一步研究生做课题直接要用的设备,这些科研平台的设计、运行、实现方法都成为课题可借鉴的资料。这使研究生尽早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拓展视野,并加强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对研究生实验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加深了研究生对本学科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到了许多实验室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作风,促进了学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要围绕学科特色优势,重视研究生扎实的实验基础、综合运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应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从而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全面提升电气工程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邝溯琼,杨定新,陶利民.开放式研究生综合实验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09-111.
[2]周爱华,唐玲.电气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的构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187-188.
[3]丁坚勇,饶凌平.加强大学生实验教学 培养电气工程高素质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1-113.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在学期间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本训练。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尤其是工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全国高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趋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培养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
电气工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技能,而毕业设计工作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结合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学科在毕业教学环节可着重关注两点:(1)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在校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强化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学科品牌意识;(2)以就业多样性为导向,在面向电气行业的基础上,满足传统领域转向新领域(如新能源、工业自动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一、普通高校毕业设计现状与趋势
毕业设计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适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在毕业设计环节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选题面窄且缺乏新意。部分指导老师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缺乏对课题深难度的把握,题目范畴也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必然大同小异。选题简单化、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有的题目范围很窄,相当于课题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题目非常大,不可能完成,也无实用价值。
2.与行业实践脱钩。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存在缺陷,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综合性不足,有的缺乏阅读技术资料能力的训练,有的没有安排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环节。此外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选题不多,使毕业设计失去了让学生进行岗前锻炼的功能。
3.指导方式单一化。本科专业的逐年增加,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部分院系均存在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一老师往往指导多名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个学生和辅导每一个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还将无法满足毕业设计指导要求。
4.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对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因找工作而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教师也忙于科研和其它教学环节而无法顾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在论文撰写阶段,部分学生对相关资料不进行分析、消化和
5.毕业设计报告撰写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报告不仅能反映学生专业素质与科学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完成的整体质量。部分同学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拼凑,同时论文中现了大量书写,错漏摘要、关键字不规范,参考文献格式不清楚,文字处理不够规范等现象。
6.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把关不严。虽然目前已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规定了检查和评价标准,但执行起来往往难度较大。尤其是对部分已到校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由于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无法实现统一管理,更有学生答辩前才与指导老师见面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教改方法探讨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调研当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当前电气学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抓住主要问题如选题结构不合理,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为改革毕业设计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2.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合适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反馈体系,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效改革方法。
3.结合以下要点,实施有电气工程学科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
(1)优化选题结构,实行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选题应以项目为导向,从生产实际、科研项目、电气工程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和热点需求中选题,兼顾新兴交叉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与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选题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社会、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在立题方面可鼓励教师结合科研课题、工程实践、实验室建设等实际工作进行立题,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拓宽题目类型,既有覆盖多门专业课程的传统设计题目,又有与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反映时代需要的理论与工程研究,还有致力于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专题制作。其次,在毕业设计题目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院范围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
(2)充分利用课外科研小组。毕业设计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校内课外科研小组,让一部分学生提前进入工程实践训练阶段,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设计选题前可提前让学生接触专业的教学和研科项目,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指派专门指导教师对各个科研小组进行指导,使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夕就掌握设计过程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系统调试能力。这部分同学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就能够很快进入状态,从而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将毕业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效的措施。
(3)结合实验室建设,构造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可利用毕业设计自行研制开发实验仪器,如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仿真开发平台等,扩充实验室资源,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4)产学研相结合指导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产学研结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技术,接触到最新的电气产品,同时接受现代管理理念熏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增进了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合作,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根据毕业实习情况来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开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新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为毕业设计积累实际的经验和技能,提前进入毕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时间保障。在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来弥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不足。
(5)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运用。由于目前部分学生由于找工作、毕业实习等情况不能按时在校进行毕业设计,也就无法正常接受指导对课题的指导,因此指导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导方式。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三、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题目、校企共同指导等方式可以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的实施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蒋小洛(1970-),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桂初(1957-),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温州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jg47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6-02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认为是强电专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弱电类课程的比重正逐渐增加,[1]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成为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现有师资均有所侧重,目前重点高校基本上侧重于强电,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要方向;而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生的就业情况侧重于弱电。不同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其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性质也不一样,因此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浙江省是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高低压电器和机电业的发展处于突出的位置。温州电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种类最齐的工业电器生产基地,“中国电器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智能化电器产业基地”、“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和“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均坐落于温州市(乐清)境内。
温州低压电器企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平均盈利能力低于整体水平,与北京、福建、天津、上海的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附加值。究其根本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全省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不能满足温州地区对低压电器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地方性高校为温州电器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定位建成立足温州、服务浙江、辐射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立合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电气产品设计和电气工程设计这三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具有“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服务地方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建筑设计与施工单位、科研机构、电器制造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能够从事研制开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师。
2.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与企业生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和工程环境,结合产业背景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适应职场目标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去修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电气工程师,以达到质量工程教育的目的。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本专业紧紧围绕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基础知识,熟练掌握PROTEL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具备电子设计基本能力,包括电子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争取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完成电路、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参加电子竞赛的培训,通过参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2)电气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掌握电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电气产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计算、实验、测试、仿真等基本技能,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辅助设计与分析。
(3)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电气标准,了解机电工程安装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方向)必须具备的电气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等一系列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实践,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电子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践与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工程技术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
1)以问题为先导——工程认知环节。[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电子、电气类元件和产品、机电或机械零件,如电阻、电感、电容、晶闸管、继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动机、凸轮、曲轴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任务为驱动——面向行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3]该环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关联,在电器行业、电气工程设计、电力拖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则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组织讨论、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通过电子电气产品创新、挑战杯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特色
1.专业定位体现地方性
针对浙江省及温州乐清区域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努力为地方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
2.产学研合作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温州市智能电器重点实验室、省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以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器行业中,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均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建筑设计与施工单位、科研机构、电器制造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能够从事研制开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师。
2.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与企业生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和工程环境,结合产业背景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适应职场目标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去修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电气工程师,以达到质量工程教育的目的。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本专业紧紧围绕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基础知识,熟练掌握PROTEL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具备电子设计基本能力,包括电子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争取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完成电路、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参加电子竞赛的培训,通过参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2)电气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掌握电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电气产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计算、实验、测试、仿真等基本技能,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辅助设计与分析。
(3)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电气标准,了解机电工程安装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方向)必须具备的电气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等一系列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实践,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电子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践与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工程技术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1)以问题为先导——工程认知环节。[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电子、电气类元件和产品、机电或机械零件,如电阻、电感、电容、晶闸管、继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动机、凸轮、曲轴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以任务为驱动——面向行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3]该环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关联,在电器行业、电气工程设计、电力拖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则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组织讨论、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通过电子电气产品创新、挑战杯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特色
1.专业定位体现地方性
针对浙江省及温州乐清区域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努力为地方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
党的十提出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外电气工程技术进步,为电气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平台,保障教学质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我校是在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新形势下,本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而确定的首批技术应用型试点本科院校之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产业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步伐,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学校定位,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根据学校定位,确定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各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各专业紧紧围绕“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建设有特色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总结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改革成果,落实学校“立足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型大学”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培养“立足基层用得上、用得好,志在高远闯得出、发展好”的高素质社会化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多次召集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代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商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人文修养、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扎实的电磁学理论基础,受过良好的工程训练,了解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及相关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电路、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能在电力的生产、传输、转换、储存和利用等方面适应并服务一线生产、建设和管理需要,能适应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行业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着力体现如下原则:
(一)突出应用
把“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以突出应用为主题、主线,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有效满足学生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需求。
(二)强化实践
把实践教学作为深化课堂教学,培养社会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三)坚持创新
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灵魂。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创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四)注重特色
把特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生命线。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反映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适合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产教融合发展的模式,面向行业、企业及学生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将专业建设要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
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教研室,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秉承“还实验室于学生”的理念,大力开放实验,促进第二课堂健康开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聘请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管理员,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了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保证学生进入室验室的时间。学生还以实验室为依托成立了一大批科技型社团,形成了“一室一社团”的格局。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开展产品研发制作,完成科技创新课题。“十二五”以来,我院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0项,其中省级17项,国家级2项。目前“骑客”等社团已走出实验室,注册了公司,进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成为大学生校园创业的典范。
(二)利用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平台,引入企业进驻实验室,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社会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与星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朗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孵化合作企业(目前,这两个企业建在校内,生产运行良好),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培养以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面向“中国农谷”的,掌握城市和交通路灯工程、居民用电、工农业生产用变配电技术,掌握光电转换、风电转换、电能储存、电能控制技术和植物生长灯研制等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三)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本专业先后在黄石东贝集团、国家荆门枣山变电站、宜昌三峡电力、中信重工、中重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集团等行业领先的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此为教学平台,开设电气工程专业行业认知实习课程,构建集行业、岗位技能实践、工程项目演练为一体的实训环境,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交互实施,形成了基于企业生产周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双赢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把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制定了基于企业生产周期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周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把实习的时间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旺季。一方面,生产旺季各种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可保证学生的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生产旺季,劳动力需求量大,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生产的预备队和突击队,协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实践教学安排,不仅学生掌握了操作技术,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帮助企业完成了生产任务,企业还为学生的劳动给付了一定报酬,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五)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完善 “双证书” 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直接与相关专业课程相对接,将职业资格证书应知应会等考核形式与课程考核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4-03
目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统考生的招考方式是通过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完成,即以国家统一考试与招生单位自主选拔互补的方式进行。初试为全国统一考试,对应于工学学科门类,包括四个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和专业基础课,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和数学属于国家统一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有统一的考试大纲和标准的评分规则,专业基础课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设置科目、自行命题,初试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复试由招生单位组织进行,它是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加强对考生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而设计的。教育部在34所重点高校试行了自定初试分数线、加强复试规范管理、推行差额复试、复试成绩的录取权重在30%-50%等指导性政策。一般复试采用面试或笔试之后加面试进行,可以说,硕士生选拔录取的初试、复试的制度设计,是保证选拔硕士生优质生源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首要环节,然而对初试和复试在考察考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如何?对录取过程的公平、公正,复试内容的科学、合理,复试结果的透明、有效,公众却时有怀疑。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全日制统考硕士研究生录取过程,充分考虑了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录取综合成绩合理量化方法,并通过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录取实例,分析了初复试考查考生能力的互补关系。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指标体系
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是全国统一组织的笔试,考点在考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逻辑推理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初试成绩难以判断出考生是否具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力,因此还需对考生进行复试,复试是由招生单位结合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在初试中未能体现出来的是否具有攻读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复试通常采用面试或笔试之后加面试进行,复试笔试内容通常为2~3门能体现各学科专业特色要求的科目;复试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相关领域了解和研究兴趣、英语口语和英语应用能力等;英语能力含一般的听说能力及专业英语能力,表一为复试采用笔试后加面试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表示每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综合成绩,一级指标包括初试和复试成绩。二级指标在初试成绩指标下包括各门初试课程的成绩,在复试指标下包括复试笔试成绩、复试面试成绩和英语能力指标。
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量化
设有F位考生进入复试,录取Q位考生,1.2Q≤F≤1.4Q
1.用误差消除法使复试成绩量化。复试笔试内容为体现2~3门能体现各二级学科专业特色要求的科目,由各科目方向联合出题,复试笔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第i位考生的复试笔试以C1i表示,权重c1。
复试面试时,一般被面试对象数量较大,为了减少面试专家组的工作量及缩短面试工作的进程,复试面试分P组进行(1≤k≤P),每组由M位学生组成,即F=PM,同时每组由N(3≤N≤5)位专家组成考核面试小组,每位考生面试时间约30分钟,面试中关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相关领域了解和研究兴趣方面,N位专家面试单独打分,该部分按百分制计,权重c1,;复试面试中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N位专家面试单独打分,该部分按百分制计单独打分,该部分按百分制计权重c3。
因为复试面试分组进行,同一专家组的面试学生具有可比性,但是,各组之间由于面试专家不同,打分的标准与尺度存在差异,为消除由于分组引起的差异,采用均值及平均偏差来的方法来修正,办法如下:
第k组i位学生复试面试成绩为Dki,则:
Dki=■■(C2*C2ij+C3*C3ij)——式1
N表示第k组面试专家数,C2ij表示第k组j位专家对i位考生专业面试成绩评分,C3ij表示第k组j位专家对i位学生的英语能力面试成绩评分,C2、C3专业面试权重和英语面试权重。
第k组共M位学生的面试成绩平均值为■,则:
■=■■Dki——式2
第k组共M位学生的面试成绩的平均偏差为?驻Dk,则
?驻Dk=■■|■-Dki|——式3
复试学生分成P组,P组学生面试成绩总平均值■
■=■■■——式4
P组学生各组偏差的均值■,则
■=■■?驻Dk——式5
根据式1至式5,第k组的第i位学生复试面试成绩修正值为Dki
则第k组的第i位学生复试成绩
Ci=c1*C1t+Dki
2.录取综合成绩量化。研究生入学考试初复试成绩的量纲是不同的,初试为500分制,复试成绩经过权重的处理后,是百分制,因此须规范化。方法为初复试成绩归一为百分制,再加权求和,第i名学生的入学考试综合成绩为,Ai=bBi/5+cCi,0≤Ai≤100,如果共有F位考生进入复试,录取名额为Q,则按该综合成绩排序,即可录取Q位考生。
三、全日制硕士生研究生招考录取成绩分析
现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统考生招生录取为例,分析硕士生入学考试录取成绩情况。
1.硕士生招考初试成绩分析。2011年报考统考生报考人数541人,录取统考生人数116名。电气学院的入学初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理论、数学、专业基础课,其中英语、政治理论、数学为教育部统一出卷,专业基础课由电气学院出卷;英语和政治理论满分100分,数学、专业基础课满分150分。
2011年报考电气学院的统考生541人,其均值和标准差见表二,从平均值来看,说明数学和专业基础课难度比外语和政治小;从标准差看,数学与专业基础课的成绩参差远远大于外语和政治理论,如此大的成绩参差,说明数学、专业基础课从反映考生的知识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依存度见表2。
从统计学中数据处理中相关性来分析,初试4门考试成绩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从此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数学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扎实的数学基础对专业基础的理解与掌握相当重要;外语、政治和数学有一定的相关度,但没有数学与专业基础课之间那么高的相关度,说明教育部统一出卷的这三门课确实较全面地反映了考生基础理论的实际水平,入学硕士生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保证。
2.硕士生招考录取成绩分析。在确定考生录取综合成绩的过程中,录取成绩中各部分成绩的权重设定相当重要,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综合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录取综合成绩的结果。为了客观公正,电气学院采用由分管研究生教学院长、各学科研究生教学主任组成的专家兼领导小组成员估测、平均加权及协商法来确定,如设某一级权重为α,第k位专家,对某一级权重的估测为αk,则N位专家对这一级权重的估测值
α=■■αk,
根据估测值再协商讨论,得到该级权重,且该权重值在复试前录取方案中公示。电气工程学院确定最终确定硕士生入学考初试总成绩权重0.65,复试总成绩权重0.35;初试总成绩各分值权重等同;复试总成绩中,复试笔试部分权重0.4、复试面试部分权重0.5、英语能力权重0.1。
电气工程学院在2011年报考的514位统考生中,可招统考生计划为116名,进入复试的有154名,根据上述复试成绩量化方法,得到C1,C2……C154,又据上述录取综合成绩量化方法即可得录取成绩A1,A2……A154,按录取成绩排序,即可得录取名单。把进入复试考生的初试成绩与其复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系数如矩阵表四,看出复试成绩与初试总成绩的相关性小,说明复试与初试是考查考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初试是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试是考查专业素质、事业心心理素质、协作性等综合素质,考核是否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工作的能力,复试与初试在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中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四、结论
运用本文介绍的硕士生录取综合成绩评价方法得到考生的复试成绩、录取结果排序,操作性强。本方法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招生中给予应用,录取结果科学、可信;运用该方法得到的参加复试考生的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的进行相关性分析,较好地证明了初复试的考查考生能力的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全新定位
依托于本校的特色,本专业的定位为在电气工程领域,以铁道电气化为依托,拓展为地方电力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服务的职能,既服务于铁路建设事业,又能适应地方电力部门需要。“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特色专业的定位和行业发展动向,联系新技术及其应用。对教学内容应进行合理组织,精心编排,有机融合相关知识点,避免将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做孤立讲解。此外,可将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牵引供变电技术、高电压技术等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支撑特色专业建设的学科体系,同时也体现出“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专业知识链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内容的全新定位也离不开教材的建设。在传统教材及参考书的基础上,加入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网络课程等多种元素,丰富教学资源,有利用促进教学改革、提供教师水平,开拓学生知识获取途径。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分析法,通过对各种电量的波形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电路在各时段的工作状态。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将动态的电路工作过程通过语言和静态的波形输出图给学生逐一分析,细致不够形象,往往适得其反,会让学生因为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反之,若是单纯依靠学生去自主学习,课堂上只做简单引导,只能适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适合学习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于这种两相矛盾的情况,应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在课堂上对于重点难点应尽力突出,内容要由浅入深,既要保证课程的系统完整性,又要反复强调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结合特色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型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
案例与自学讨论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可选取实践性较强的电路案例提供给学生,如SWPM逆变电源,高频高压脉冲电源等。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学习教材中涉及案例的相关内容,并通过文献检索工具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并利用软件平台进行仿真验证。之后根据学习与实践的结果提交一份研究性的报告。
对于一些适当的课程内容,可组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课前进行自学,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相问答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细化,最后掌握。
习题讨论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谈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之后教师对习题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点评。
实验实践
传统的实验环节多是规定了具体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在老师的教学基础中依葫芦画瓢地动手连接电路或是测量数据,一堂课下来甚至于对实验内容与课程哪些部分相关都毫无印象。实验的目的更多的是学生去实践学习如何去搭建和调试电路,并且还要帮助学生把调试成功的电路与理论课上的基本电路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综合项目,例如直流电源的实践创新设计,帮助学生提供综合专业能力。
参观学习
2010年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并于2012级电气工程专业招手了第一届“卓越试点班”。针对本专业服务铁路面向本地电力系统领域的人才培养原则,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能够去企业参观的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一些“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机车牵引供电、电力传输、城轨供电等领域中的应用。这样电力变换电路不再是书本上的电路,而是完整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让学生身临其境大开眼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这些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课将学生的表现结合到平时成绩考核中,对能力强的学生有提高作用,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警醒作用。
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电路种类繁多,波形变化复杂,需要在教学手段上加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解决教师板书画图占用时间太长且不够形象的问题。但是多媒体教学时容易因为翻页过快,学生往往来不及思考,对知识认识比较肤浅,所以在课件的制作时不能单纯地复制书本内容,授课时单纯地宣读课件内容,而是配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通过制作精良的课件为学生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配合多种仿真分析软件,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下面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Flas,利用Flas来完整仿真器件导通、关断过程中电压电流波形形成的动画过程,如图1所示,使学生有直观印象,更加容易理解。
另外,可以引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仿真软件对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的、难点的、重点的变换电路进行仿真实践。Simulink提供了动态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的交互环境,用户只需应用鼠标拖放的方式将所需电气元件的模块添加到模型编辑窗口,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快速地组建仿真模型实现电力系统的计算仿真。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使用Simulink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进行仿真的电路及结果。通过提取模型元件库中合适的模块在仿真平台上按电路原理图连接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α=0°),仿真模型及输出波形如图2所示。
Multisim仿真软件系统高度集成,界面直观操作简捷,可交互式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仿真。上例中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也可以利用Multisim进行模型搭建及仿真运行,如图3所示。
通过仿真可以看出,α=0°时负载电压ud为三相线电压在正半周的包络线,还可以得到负载电流波形及各相桥臂上晶闸管的电流、电压波形。
在此基础之上,应有计划地进行开放性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即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验室。区别于利用仿真软件的虚拟实验,所有实验数据皆由设在远端的物理设备真实产生。学生可远程选择实验电路进行组合搭建,并直接获得由远端的实际设备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
教师与学生观念的转变
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情况。除了笔试成绩外,应将平时作业递交、讨论任务完成、课堂及实验环节表现、学习态度等情况记入成绩,减少笔试成绩所占总评比例,使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工程技术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才能保障学习效果。但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不能很好地与当前的工程实际应用相联系,致使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无法通过实验来直观的体验。而且电力电子实验设备的常用形式为基于挂件结构的实验台和实验箱,基本上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重要元器件、电路和系统都被封闭于内。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无法看到功率元器件、配件及电子仪表的外观和关键连线。学生依照原理图机械地连接主电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也能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探索学习的动力,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和平台也不足。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南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因此,本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分布与发展特点,同时又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学科方向。形成了以帮助学生从装置和系统角度理解和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创新型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人才为目的,以新能源、运动控制、电源技术、柔流输配电等应用领域为背景,以讲授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需要处理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在学院学科特色和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舍弃了传统的以大篇幅晶闸管半控器件分析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以基于全控器件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电力电子主拓扑电路结合系统级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实现电路分析为主要技术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设计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功率器件、典型电路、应用及其系统。功率器件是基础,重点讲授开关全控器件及其驱动电路;典型电路是主体,重点讲授基于全控器件的直直、逆变和整流三种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机理;应用及其系统是提升,重点讲授电力电子在新能源发电、运动控制、电源和柔流输配电技术中的应用原理及其典型系统设计案例。三者层次明晰,但学时又有所侧重。即前两部分作为前续“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拓展,讲授学时占总理论学时的近一半,第三部分作为工程应用与系统提升的重要部分,需着重讲授,以逐次勾勒出一个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整体全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讲授中,凝炼理论教学的内容,在原理的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意识和思维,并及时动态地将教学团队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融合到相关的课程内容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来自科研和工程研发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另外,针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内容,以及课程中被压缩掉或被取消的专业知识,设置为系列课外专题讲座,聘请对专题内容有深入研究和独特造诣的教师及企业的科技人员讲授,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及能力。
课内实验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初步设计技能,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必要教学一环。为了突出课程的工程实用性,采取了优选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课内实验设置方法。注重电路的工作机理分析与工程实际问题是验证性实验项目的选择标准。优选的该类实验项目包括:常用PWM控制器件及特性、不控整流的谐波与抑制、SPWM/SVPWM/方波PWM逆变策略的实现电路及特性等。注重工程实用性是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选择标准。我们要求学生们对该类型的实验项目遵循“理论设计计算—>计算机仿真验证—>硬件实验电路测试—>波形数据分析总结”的顺序开展路线,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验内容的理解,并促进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实验作风。增设的实验项目包括:各型升/降压直直变换器设计、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设计、谐振软开关设计、三相高频PWM整流器设计,以及他们的复合系统设计等。课内实验项目设置为必修和开放式的选修两类,以弥补实验授课学时不足的矛盾,同时采取“案例讲解法”、“实物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认真讲解实验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应改革课内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突出对实验过程的考核,鼓励探索性的设计型实验。具体措施包括增加课内实验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增加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测评、实验过程问辩三方面的成绩考核项等,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务实的学习风气。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课时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该实践环节依托于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实验室为主体,以工程训练中心、控制电机、虚拟仪器、风力发电动模实验室等其他专业实验室为辅助的课程设计开放式创新训练实验平台。[3,4]课程设计内容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热点工程为背景,从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专业与学科特色以及科研项目中,提炼出其中典型的技术问题,设计出合理的课程设计项目。可选的背景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精密电机伺服驱动、电力无功与谐波控制、磁悬浮控制、特种电源等。其中的典型技术问题包括:整流、正弦逆变、直直变换、Delta逆变、闭环自动控制、检测技术等。针对少部分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通过细致的指导,紧密的设计过程跟踪,来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并促进这部分学生研究性论文、专利、小制作等方面成果的形成。针对大部分学生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选题库中自由选题,利用书刊、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形成完成项目的各种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真正融入了自己的知识链,提高了其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p#分页标题#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66-02
《电机与拖动》和《电机学》课程是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面向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群在这两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中很多相关的知识点,起到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的作用,另―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能力和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自动控制系统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该课程群的特点,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利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课后的实验教学、实践动手环节、模型演示以及专题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该课程群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教育的任务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将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第一要素,故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2]。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专业技术课程是联系学生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高学生对后续相关的专业课程的理解并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因此,作为高等工科院校而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教学模式与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质量,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电机系列课程群是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虽然该课程群和电路课程都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两者的特点迥异,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与工程实际衔接紧密,因此学习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包含的理论基础知识面较广,涉及到前期所学过的物理、电路、高等数学等多门学科,需要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来支撑,具有一定的逻辑严密性。
二、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显现电机课程群的特点,突出习题例题精讲
对于初学电机课程群的学生而言,当在不了解课程群的性质和特点的情况下,就会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突破口上或思维方式上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平时的学生作业中,部分学生只抓住了所学公式中的数学关系,而不能通过公式中的符号真正理解到它们所表征的实际物理本质,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程群的性质,帮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电机课程群的解题方法及技巧,在课堂上任课教师所选用的习题都是在长期的电机课程群教学实践和经验中提炼和总结而来,包含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电机课程群的所有基本内容,题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部分题目存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同时深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有的题目不但包含了基础知识,同时反映了电机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内容的体系安排上,注意到内容的衔接性,指明每一章内容的重点知识,对主要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归纳和总结。解题方法具有一般通用性的同时还具有典型意义,学生通过对这些精选习题的讨论,对公式、解题方法的理解上升到对电机课程群问题物理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质和量的飞跃,需要任课教师下狠功夫才能达到该要求。
(二)加强电机模型室的建设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电机课程,缺少对其内部结构的直观认识,这直接影响到电机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电机模型室更具规模和水平,收集的模型及实物也更加全面,增加了部分微特电机和控制电机,还有相当数量的零部件,有的还能反映现代电机技术成就及发展趋势,部分电机可供学生自行拆装。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具有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锐意进取、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人才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1.上好绪论课。在教学中,上好绪论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接触电机课程群是从绪论开始的,绪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什么学习该门课程;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即学习方法的介绍。最后介绍一些学习经验,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互动的,避免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紧密衔接、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怕出错,敢于质疑一切,也就是采取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做到一边讲,一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论的理由,最后把学生所得的结论和方法逐个进行点评。启发式教学中,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不怕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启发时机和启发技巧的运用非常关键,做得好,能够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近年来,我们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于质疑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3.课堂上开展探讨式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课堂上的知识探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反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电机课程群比较抽象,所以在完成每一个章节或一些重点、难点内容的授课之后,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习题课或讨论课,以利于学生多方位的理解,最终得以攻克难关,掌握这些重点难点内容。师生间多方面交流,相互探讨,各抒己见,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从中了解到每个学生对于本课程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抓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和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带动中间学生,共同进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同时鼓励学生打破书本、老师的局限,提出和探讨某些问题与异于书本上的新的解决方法。
4.开发系列多媒体课件。电机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在长期电机实践中逐步积累开发完成的,包括交流绕组磁动势演示课件、电机学难点学习课件、电机学课堂教学PPT课件。这些课件主要以高精度的矢量图形、二维和三位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电机学中的抽象概念以及电机的结构,弥补了教材展现形式单一的不足,对于电机这门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5.实验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重新建设了电机及其控制实验室,全部更新了原有的电机设备,新研制了能反映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变压器、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以及控制电机等多种新式机组,采用了大量高性能、智能化、现代测试系统和设备,研制了水平一流的电机多功能综合实验台。新建实验室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讨论与交流室、电机教学模型室三个部分。
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强化教学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与国内规模、水平均一流的希玛集团(胡家庙电机厂)等建立了稳定、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关系。我校实习队表现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参加实习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6.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别开辟了电机维修、设计制作、合作实验研究、专业外语著作翻译、理论专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多个方向组,供其选择,以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如电机维修组:这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在分析问题时比较困难,但其动手能力特别强,擅长于动手操作,主要培养其以后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他们的特长;实验研究组:这部分同学不但理论基础厚实,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可以对于电机课程现有的实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新实验方法的提出对于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组织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加强对实验的学习研究和改进。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因材施教、教学互动、学以致用”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虚拟化教学资源平台在自动化专业课程群中的应用,建立全覆盖的“课堂理论教学、虚拟演示、课后网络化互动”的教学新方法;建立一套“理论教学、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流程,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的长效机制,推动学生尽早尽快参与科研项目、加入科研团队,提高学生“学、研、用”能力,使其能快速适应现代工业的需要。
青年教师在完成随堂听课环节后,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备课教案,并提出试讲申请,经考查后安排试讲。通过试讲后,报请学院并需通过学院组织的试讲。若未能通过试讲,则应继续进行教学培训,直到通过试讲。鼓励和积极创造机会帮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外电机学科发展的动态,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教师水平。
三、取得的效果
自2009年试用该教学方法以来,学生成绩稳步提高,《电机课程》班级平均成绩由原先的62分逐步提升至目前的74分左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中,充分结合本学科特点和优势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设置课外学分,在创新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做法取得很好的成效,鼓励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在本学科相关国内外的各类大赛中均取得显著成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自2013年起,我校在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招生单位试点推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机制。从2018年起,为支持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经学院自主申报,学校审核等环节,最终确定我校新增13个学科开始实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要求,在历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现将我校2018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试点单位
1.继续实行试点的10个招生单位: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古籍研究所、物理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2.新增实行试点的13个学科(所在学院):0101哲学、0303社会学(哲学社会学院);0305理论(学院);0701数学(数学学院);0802机械工程(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学院);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0828农业工程(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0906兽医学(动物医学院);1001基础医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002临床医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日联谊医院)。
二、工作安排
1.根据《办法》的相关要求,各单位制定并公示“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包括各单位的工作机构、导师遴选、选拔条件(学术成果标准)、工作时间安排等,同时报招生办公室备案。
2.按照《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积极开展招生宣传,主动寻找合适生源,通过严格考核,开展博士研究生选拔工作。
3.2018年2月10日前,各试点单位完成本年度“申请考核制”招生录取工作,在公开招考博士生招生考试举行之前,公示考核合格的拟录取考生名单。各试点单位如有剩余的招生计划,可在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中使用该计划。
4.通过“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在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期间,需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填写、递交《报考吉林大学2018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登记表》;未能通过“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可在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期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参加随后举行的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5.博士研究生报名、考试等具体事宜安排,以《吉林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公布为准。
三、工作要求
1.强化思想品德考核
各试点单位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作为博士研究生招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应包括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特别要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重视考核全过程
(1)强化申请材料审核。各试点单位应根据国家及学校相关要求、本单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制定并公布本单位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性申请条件和要求,以及申请材料审核办法和程序、通过标准和申诉机制等。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各试点单位应组织本单位相关学术组织和导师组按照相关办法和程序认真审核,给出审核成绩。
(2)加强信息公开。各单位提前在本单位网站公布实施细则并严格规范执行。未按要求提前公布的招生录取规定一律无效。考核过程允许旁听,面试全过程录像。随时安排的考核工作要随时公开,切实维护社会和广大考生的知情权。
(3)规范材料归档工作。做好综合考核过程的书面记录、影音材料和工作办法等招生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保证存档材料真实有效、规范完整、有案可查。
3.规范选拔工作机制
制定选拔工作办法,明确选拔录取的标准和程序。发挥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加强导师遴选和培训,提高导师科学规范选拔人才的能力。应选任本学科学术水平高、作风严谨的博士生导师,同时聘请至少一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导师组,认真研究面试评价方法,确立高水平的学术标准,着力加强对专业素养、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和全面考查,确保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4.严肃工作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