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近期经济形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近期经济形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期经济形势

篇(1)

关键词:

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0%,较上年度的14.14%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2014)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

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周炎和陈昆亭,2014)。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etal.(2012)对44个国家1960-2010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1-0.5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Quadrini(2012)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Iacoviello,2013)。宋玉华和李泽祥(2007)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2009)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崔小涛,2010),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陈昆亭等,2011)。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ρ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Engle(1993)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2013年。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由图1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年,GDP总量为56.88万亿元,是1979年0.41万亿元的140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年首次跌破20%。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是1979年0.21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37%,而2013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截止2013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年11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图2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1985年(时间跨度为7年)、1986-1995年(时间跨度为10年)、1996-2008年(时间跨度为13年)、2009年-至今。2009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图2),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自1979年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1986年(时间跨度为8年)、1987-1997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3年(时间跨度为6年)、2004-2010年(时间跨度为7年)、2011年-至今。前4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ρ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1986年、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考虑到2011-2013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根据Vahid&Engle(1993)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1.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2.协整检验。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ΔIGDP和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滞后阶数为1-8阶,检验结果如表7。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5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2013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3.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巴曙松,2009)。

篇(2)

企业转型有二种,一种是迫于市场环境的压力,如做外贸的企业,在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而做出的战略调整。一种是为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或进行多品类的营销策略:或进行品牌的升级,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对于企业转型做内销的思路,神力的营销总监姚亮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外销型企业转内销,目前行业有些想法还是单一,许多人这样认为外销型企业转内销,就一定要自创品牌。实际上问题,不是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企业转内销,并不一定要自创品牌。在不了解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转型的企业可以先一些品牌,在某一些区域进行营销,或者与原来在国内操作品牌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种方式是试水式的,在了解国内市场或具备操作市场的条件之后再自创品牌,这不失为一种可取之道。

外贸企业提升实力,来寻找机遇

企业转型不仅限于外销转做内销,也有一些企业,在提升自己的实力,去应对国外合作方更高的要求,以寻求一种长远的合作关系,稳定企业的发展线。

这于这种现象,缘分鸟的营销总监汤殷认为原来做国内市场还在回头做外贸,整个义乌都是这样的情况,现在的企业做外销,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原来是单纯加工,所以,受市场环境干扰比较严重,早期的是一种简单的加工,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加工利润。现在平台越来越高,国外大公司,包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来华寻求合作方,是要求看对方的实力,也就是义乌在这几年陆续在被验厂,这是前奏。这些国外企业验厂看的是企业真正的生产实力,还有一些人文环境,包括劳动保障等。这是一种转变,说明国外企业在寻找一个能长期合作的伙伴,对于国内企业,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这在前面几年,企业是不愿接受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合作模式,那就是一手钱一手货。受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的思想也改变了,为了与国外企业长期的合作,在推动企业发展。这样把整个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同时给新的企业一种启示,如果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达标,让对方满意的企业,就有强大的发展空间了。通过一年一年的验厂,提升企业的实力,相应地也会提升自己的品牌,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受益的。在前期,可能在验厂过程中带来阵痛,只要你达到要求,在外面的口碑形成效益,一个单产生效益,不当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或者说企业长期发展的效益,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外贸企业转型,要吃透国内市场

广东某外贸型企业从去年开始转型做国内市场,请了一大帮人马来操作,但对于国内市场不了解,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负责该项目的营销总监事后总结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板的思路问题]外贸型企业转型做内销,主要是老板的思路转不过来,其实,做国际市场与做国内市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运作模式也不同,做外贸纯粹是下订单,在生产上一下单就是几个柜的量。这时,老板的思路还停留在做外贸的层面上,所以,做内销时也一下单就是几千套,这样的一个误区,老板的思路在前几年还是转变不过来。

[产品开发]新品牌要进入国内市场,是需要时间的,但企业老板还会把做外贸的产品思路带过来。那就是去市场上买版,看到好的版,就买过来稍微改一下,马上推出,总体来说,内衣企业做外贸的都是低端产品,中高档的没有,基本是流通货,产品是属于原始的那种,这样,企业买版,自身的设计跟不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也缺乏竞争力。

[企业管理]企业做外贸时管理基本上属于粗放式的,很简单。在数据统计、质量管理上都比较宽松。像我们的企业,做欧美的订单比较少,基本是做中东的单。这样一来,在产品管理上,生产管理体系,存在问题,还是按以前那种管理模式,内销不一样,订单比较是少,是多,管理模式不适应,经常要换,管理人员还是按原来的去做,差不多就行,内销要求严,问题反映快,随时接收市场的信息,去改计划,做外贸就不同了,基本上是一个订单下来之后,出货后有问题才反应过来。半年之后,才会发现问题,内销反应快,企业的思路一下调整不过来。

[市场运作]内销前期是有铺垫需要巨大的投入,这种投放可能是二三年,去做市场基础,把网络建立起来,才会有成效。但企业的老板不会这样想,因为内销在前期是无法计算投入跟产出。而老板有时会以做外贸的模式来算,给市场操作带来压力。做内销是有库存,做外贸基本是没有库存,下多少订单你生产多少,是零库存,而做国内市场就不一样。产品发到市场,好不好买,马上能反映出来,而做国内市场,就绝对会有库存,老板可能总希望是零库存的操作。回款这块,做外销,货款这块可以说是比较稳的,只要客户一下单,就会有订金。而做国内市场,经销商欠款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大商可能会欠一二百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政策会压得很死,基本要求是现款现货,给企业的营销人员很大的压力。刚开始做内销,产品没有优势,公司管理还在适应当中,老板的思路还在调整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市场做好,一点一点来做市场,而老板可能会不这样想,他有一种比拼的思路,拿自己的企业与别人比,弱势品牌与强势品牌比,这样造成市场定位错位,包括产品的价位,营销策略等都与实际情况发生了断层。造成不适应,外贸转内销要成功,是需要时间的,企业的许多因素都要调整,包括人员的调整、产品的调整、市场的调整等。所以说,外贸转内销,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最后才会胜利。

内销品牌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

内销型企业转型,更多的是进行品牌形象的提升,去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去年无缝板块欧耶品牌是动作是最大的,从品牌战略提升到品牌重新定位,到请行业知名营销人士,组建新的营销团队,于上海设立公司,建造新厂房,到新产品开发重新规划。说明这家企业试图通过企业转型,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欧耶品牌总经理金国军说内衣行业,现阶段无缝产业大家的渠道相同,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欧耶要开辟自己独有的渠道,通过精细化运作,与其他渠道拉开距离,以求自己开辟的渠道别人无法复制。为此,公司重新打造团队,重新对产品设计进行定位。在产品开发上加强与华歌尔的战略合作伙伴,产品功能

板在日本设计,功能性较强的产品在意大利公司生产。在上海成立自己公司,研发中心与营销中心设在那边,组成精干的研发与营销团队。并且重新定位目标消费群,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找准精确的消费群体,以后公司的产品专为这一群体设计,去满足她们的需求,相对来说,重新定位后公司产品价格会有所提升,但会强化产品的款式与品质,提升品牌的形象,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2008年产品结构上要进行调整,强化功能型产品。2009年公司推出四季产品,去面对普通消费者。

内销品牌转型,延长产品线

内销型企业转型,是扩充品牌的产品线,以丰富的产品系列,去满足专卖店的物品陈列,增强终端店的赢利能力,在这一方面朵彩就是一个例子。中针会朵彩强势推出家居服,据该公司营运总监蒋宪彬介绍,朵彩进军家居服行业,主要是考虑专卖店的货品问题,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卖。他们朵彩产品秋冬这块赚钱是没有问题,但春夏期间就出现空档,无法满足店铺所需,为此公司扩充产品线进军家居服。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家居服,蒋宪彬认为家居服发展空间大,是一个朝阳性品类产业,所以,选择家居服符合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企业扩军进入家居服。汕头某品牌的营销总监认为这种模式是没有问题,关键要看市场的形势。做保暖产品的企业,加入常规内衣、美体内衣都没问题。关键是看条件是否成熟。家居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但不是谁进就进,要看公司自身的实力与定位。现在的家居服市场,几个大牌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沉淀,地位已经稳固,分析家居服发展的这十几年,一线家居家阵容没有扩军,没有扩军原因的是什么?要搞清这个问题,这十几年有多少二线家居服想做成一线家居服没有成功,是不是他们没有实力?是不是没有家居服操作的经验?是不是基础不行?都不是,那原因是什么?是一线家居服品牌经过这些的发展,无论是在产品线、营销策略、渠道建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管理,一线家居服这个阵容是相对稳的。所以,要想突围,除非你有新的概念出来,还要看你经营条件、市场条件等,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势的冲击力,而做这些工作需要时间。另外,市场上消费者对于家居服还是处于一种陌生阶段,大家都处于一种盘整期。因此,此时企业进入,是有很大风险。在目前的情况下,像康妮雅、美标、达尔丽、秋鹿、新世家族等品牌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份额,企业要进入,还是需要慎重操作。

内销品牌转型,渠道模式创新

渠道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内衣行业除了文胸可以专卖的形式经营之外,其他的如保暖、无缝等品类的产品,只能以组合店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些产品有季节性,无法以一个品牌的品类去支撑一个专卖店。为打破这一局面,有些企业在尝试,正如欲起大牌崛起的猫人一样,去扩张品类,打造时尚生活馆。

猫人张总说,猫人将投资数亿元,打造一个集时尚贴身服饰、时尚运动服、时尚牛仔,甚至香水、首饰等多品类服饰于一体的一站式时尚生活馆。消费者在购物时,小到袜子,大到成衣,凡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时尚服饰甚至饰品、香水,都可以在一个店里买到。这是猫人一站式时尚生活馆的设想,张总解释了时尚生活馆这个“创意”隐藏的深意:一为渠道扁平化,二为输出标准化的管理。到目前,猫人旗下已拥有“Millow secret”、“Millow sport”、“zoka”、“Millow Jeans”和“猫人”五个品牌,涉及时尚内衣、时尚运动装、时尚贴身服饰、时尚女装等多个品类涉足的领域也由最初的单一内衣走向家居服、瑜珈运动服、泳装甚至外衣等多元化领域。这些品类,能够支撑生活馆的发展,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相比于其他内衣店,时尚生活馆的一站式购物,能给消费者带来购物环境与衣着的享受。在其他店,消费者可能爱慕的文胸、达尔丽的家居服、CD香水等,产品风格无法统一。而在猫人时尚生活馆,产品风格能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篇(3)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43-03

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经济体之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地,其经济也是全球经济走出本轮衰退周期的关键。通过对近期经济数据和部分先行指标的比较,美国、欧元区和英国以及日本在内的主要工业国目前已处于底部。7月份起,全球制造业PMI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后首次回升到景气区间。[1]美国经济率先见底复苏,但近期内呈现出“L”型走势,主要工业国家也将在下半年走出衰退,呈现阶段性复苏。

一、美国经济衰退见底,全球经济处于周期运行底部

2009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季度环比降幅折合年率收窄至1%,居民消费、制造业、房地产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同时出现企稳信号,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经进入尾声,美国经济企稳趋势在明显增强。

(一)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触底回升,但居民收入难以支撑经济快速回复

首先,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9年7月的47.4上升至54.1。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连续5个月反弹至6月69,后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信心7月、8月连续下跌后至65.7,影响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原因是高失业率和工作难找,两数据的差异显示消费者信心仍处于谨慎恢复期。 其次,虽然权重占GDP三分之二以上的个人消费呈现异常疲软,由一季度增长0.6%转为下滑1.2%,消费不振来源于居民支出的减少,二季度美国居民储蓄率为5.2%,比前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美国6、7月份的商业销售额上升1.1%、0.1%,商业库存环比下降1.4%、1.0%,该数据显示居民消费有回暖的迹象。第三,个人收入4、5月份环比反弹0.5%、1.4%,美国6月份个人收入下滑1.3%,创下2005年1月以来最大降幅,收入下滑引人担忧:消费支出的增长可能无法强劲到能够推动美国快速走出经济衰退(见图1)。

就业市场下滑速度明显趋缓。美国2009年8月就业人口减少幅度降至2008年来最小,但失业率跳增至26年高位9.7%,这主要由于自愿失业人数的回归造成美国劳动力总量的上升以及失业人口的增加。美国就业情况一直处于不断改善进程中,剔除自愿失业人数数据,8月份失业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从9.60%到9.61%,且8月份美国就业岗位下滑并不严重。可以认为美国09年底之前就业有望达到增减平衡,失业率将在2010年第一季触顶,2010年上半年将实现就业人口正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触底迹象明显

2007年夏季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危机,房贷违约率大幅上升导致美国各银行出现巨大亏损,增加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压力。因此,房地产的稳定和复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

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触底,二季度以后进入回升期间。2009年4月份,新屋和成屋销售环比分别上涨0.3%和2.9%,新房销售近期初步企稳。新屋开工中的重要指标3、4、5月独户房屋开工上涨1.1%、3.3%、7.5%,创2008年12月以来新高。全美20大城市平均房价下跌速度趋稳,美国全国房价指数一季度年率跌幅19.1%,二季度则缩至14.9%,且房价环比上升2.9%,为三年来首见,房价跌势不再出现直线式下滑。美国人购房能力有所提高,4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环比增加6.7%至90.3,意味着未来数月住房销售可望继续回稳。

但是,尽管2009年初以来美国房屋销售价格、建筑开支以及房屋销售止住了去年年中开始的迅速下滑态势(单房销售价格2009年初较2006年中回落25%),但对比住房空置率和房地产库存总量,当前水平仍然是1992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近期国债利率的攀升导致按揭利率显著上扬,已从一季度不到5%快速上升至5.5%,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成本。截至7月,美国消费信贷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房贷违约率和止赎房的持续增长将于短期内继续为美国住房市场构成压力。房屋库存量与居民消费的去杠杆化以及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将形成长期合理制约房地产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拉动(见图2)。

美国建筑商协会9月份住房市场销售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升至一年多来最高水平19,这是该指数今年以来第六次上升,尽管低于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强弱分界线,但房地产市场正在缓慢复苏趋势明显。由于房价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大幅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处于相对低位以及美国政府对初次购房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住房购买力指数(HAI)指数处于历史高位。总体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稳定迹象明显。

(三)制造业调整步入尾声,工业产值仍在探底过程

从制造业整体看,在2009年一、二季度企业商品库存的大规模消减之后,经济企稳后企业再库存化将对制造业起到推动作用。从美国制造业ISM的分项数据来看,5月份新订单指数已经超过50,存货调整加速进行,除就业外的其它指数均有所上升。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首次回到景气区间52.9,非制造业指数攀升至48.4,创造了11个月以来新高。

2007年12月以来的18个月当中,美国工业产值连续17个月下降,下降幅度为-14.6%。5、6、7月工业产值同比跌幅超过13%,连创1946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美国工业领域的产出降至199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受到汽车行业产值大幅攀升的推动,美国7、8月工业产值环比增长0.5%、0.8%,是该数字自2007年12月美国陷入经济衰退以来的第二次上涨,是美国经济状况好转的又一信号(见图3)。

(四)金融系统处于企稳恢复反弹阶段

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银行因自身原因放贷能力和意愿低下,放贷意愿一直到2008年12月才达到底部。在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大规模注资和资产购买计划的刺激下,金融机构信用状况得以改善,放贷意愿增强,银行压力测试稳定市场预期,投资者担忧情绪逐步消退,放贷意愿与各类贷款需求都处于底部企稳并有所恢复的阶段。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和救市举措的生效,大规模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信贷增速的改变落后于放贷意愿变化,一系列经济复苏活动将被延缓。相对于放贷意愿,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仍在萎缩,美国经济以居民消费部门为核心的“去杠杆化”长期趋势和储蓄率的持续攀升将从需求方面降低时机贷款增速,并降低经济通过再杠杆化进行恢复的能力(见图4)。[3]

(五)低利率环境还将维持,经济刺激计划不会收缩

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如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公私投资计划细节的披露、英国的资产保护计划、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拟定的1万亿美元协同经济刺激计划 等都有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

流动性增加对经济恢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的经济稳定复苏很大程度依赖货币政策的放松,流动性的增加,目前主要经济体利率均已降至历史低点。其中,美联储对世界经济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各国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目前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基准利率由2008年下半年的2%、4%、0.5%、4.14%分别调低至0-0.25%、1%、0.1%和2.25%,自2008年底以来表现为全球流动性释放,有效缓解了信贷市场压力。在降息同时,各央行还采取购买资产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缓解金融体系信贷流动压力。经济复苏阶段,流动性寻找载体,在没有庞大的新兴产业可以依托的情况下,推动当前世界范围内商品价格强烈反弹,也引发世界股市流动性反弹。

二、近期国际经济面临的困难及走势预期

(一)国际经济面临的困难

国际主要经济体还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终端消费乏力,主要经济体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趋高、消费者增加储蓄以及负财富效应等因素导致消费增长乏力;工业生产后劲堪虑,全球工业生产环比连续两个月回升,但因消费、投资和外需仍然低迷最终需求是否支撑工业生产继续复苏尚待观察;金融市场稳定性较差,美国金融机构逾期贷款还在增加,小金融机构破产还会出现,商业房地产的风险初现端倪;经济主体降杠杆的问题还将持续。首先是金融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降杠杆问题,其次是居民提高储蓄率以偿还到期房贷、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通胀风险较大,美国货币政策可能仍会宽松,经济恢复最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同时,各国当局在经济衰退压力下会维持低息的货币政策,经济恢复出现反复的危险。短期内新兴市场经济景气可能比美国好,在美国金融危机过后,流动性泛滥下资金大量进入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膨胀,二季度全球资本市场的上涨速度过快,既有前期超跌反弹的因素,不乏泡沫成分;中期政策风险加剧,将来美国等国家加息后致使国际资本回流,可能再次引发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经济的大幅波动。

(二)国际经济整体态势预期

2008年末以来,全球各国政府出台各种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高达全球GDP的2.7%)遏制了经济迅速恶化的态势,2009年上半年政策组合第一轮的正面效果已经显现,经济活动自由落体似的下滑已经停止,并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全球货币流动性异常宽松,资金价格低廉,国际资本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全球金融危机最糟的时刻已过,世界经济衰退情况正在减轻,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向好意味着经济正从恶性衰退的谷底逐步企稳并有望回升。如果主要数据如PMI指数改善趋势持续,经济刺激政策继续维持甚或有所加强,2009年下半年各主要经济体渐次见底并逐渐复苏将成为主要趋势。但是经济刺激政策长期效果难以持久,几乎所有刺激措施都在重复各经济体固有的增长模式,经济真正的复苏只有在增长方式真正转型后才会到来,发达国家需要改变当前过度依赖信贷的增长模式,重新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找到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引擎。

三、结语

篇(4)

(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长达10年的新经济繁荣宣告结束。为阻止经济衰退,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推出总额高达1.65万亿美元的庞大减税计划,美联储也开始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又迅速将利率降至1%的超低水平,并在很长时期内实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因此逐渐升温,在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泡沫成分也越来越大。到2006年6月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前,Case Shiller 20个城市住房价格指数比2000年1月上涨了1.25倍。在低利率和房价持续上涨的刺激下,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张,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为抑制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上升,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重新上调利率,抵押贷款利率随之上升,住房价格在2006年6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迅速上升,发放次贷的金融机构遭受严重的利息和本金损失,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初,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以次贷为基础的资产支持证券及其金融衍生品遭到抛售,价格暴跌,持有与次贷相关证券或衍生品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的资产大幅缩水,损失惨重。到2007年8月,包括新世纪金融公司在内的美国数十家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因亏损严重而相继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和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巨额次贷相关损失,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支基金被迫清盘。至此,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金融体系流动性短缺,美联储联合其他中央银行开始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此后,次贷危机迅速扩散蔓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花旗等著名金融机构出现巨亏,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美联储的撮合下被摩根大通收购,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缺加剧,信贷萎缩,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并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2008年9月,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占美国房贷市场40%以上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第一大投行高盛集团和第二大投行摩根斯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大部分股权被美国政府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联邦机构接管。至此,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金融危机,并迅速扩散蔓延,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机构也相继陷入困境,金融体系流动性几乎枯竭,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冻结状态,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新兴市场也受到冲击,出现资金外流和信贷紧张状况,并引发股市暴跌和汇率贬值。美国政府紧急推出7000多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欧洲和日本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救市计划,各国中央银行纷纷降息,放松信贷,美联储更是“创新”信贷工具,直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贷款,以更大的规模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二)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

尽管美、欧、日等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干预措施,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放松金融监管,金融机构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导致金融资产规模恶性膨胀,资产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要经过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才能有效降低,再加上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错综复杂,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往往产生连锁反应,将更多的金融机构拖下水,因此,面对金融机构规模庞大的“有毒资产”和不断恶化的资产负债表,政府的注资和救市计划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能重点救助对金融体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少数大型金融机构,多数金融机构仍面临资产缩水、流动性不足和破产倒闭的风险。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包括AIG、花旗集团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美、欧大型金融机构由于巨额亏损而不得不再度接受政府注资、援助或被国有化,而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数量也继续增加。与此同时,全球股市继续加速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在3月份一度跌至6500点,全球股市最低时比危机前下跌超过50%。由于市场参与者信心低落,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持续处于冻结状态,金融机构资产继续缩水,流动性短缺,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为避免金融体系陷于崩溃,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正常融资功能,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继续推出经济复苏刺激计划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注资和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美联储在3月份开始入市购买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宣布收购“两房”持有的总额高达1.45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一方面通过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来降低市场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借此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与私人部门共同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计划,为私人部门收购不良资产提供贷款和担保,同时修改“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依据模型自行核定资产价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和盈利状况,促进了金融体系融资功能的恢复,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并推动了股市的反弹回升。

(三)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远远超出预期。在这场危机中,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大批金融机构因此破产倒闭或被政府收购接管,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资产证券化市场和信贷市场陷入冻结状态,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极度低落,金融体系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这场危机是“百年一遇”,其严重程度和破坏性不亚于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

虽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规模庞大的金融救援计划,动用数万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充实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以及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然而,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有问题的资产数额庞大,因此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用于救助那些对整个金融体系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而众多其他金融机构仍处于资产继续缩水、流动性不

足、资本金不断消蚀,以至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闲难境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到2010年,各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的损失将高达2,7万亿美元;如果加上源自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全球资产减计损失预计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2/3的损失将由银行承担,其余损失则由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承担。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救援和干预下,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在降低,并且股市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仍在恶化,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需要剥离处理,资本金不足、流动性短缺和经营亏损问题依然严重,多数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去杠杆化”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如果将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恢复到危机前4%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6%的平均水平,从而将“杠杆率”相应地分别降至25%和16.7%,仅补充银行资本金一项,美国银行需要2750--5000亿美元,英国银行需要1250--2500亿美元,其他欧洲银行需要4750--9500亿美元。在金融机构走出困境之前,市场信心和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都难以恢复正常,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不定。

因此,这场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何时见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政策措施和国际合作。目前,美、欧等国的救市措施在遏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风潮和防止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方面已初见成效,大幅降息直至零利率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为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创造了条件,以减税和大规模扩大政府开支为特点的刺激经济复苏的赤字财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但要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仍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剥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帮助金融机构恢复正常运营,进一步加大刺激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强在金融监管和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演变为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系统融资功能弱化、银行信贷紧缩和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居民消费开支由于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消费信贷紧张而大幅缩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由于信贷紧缩和消费需求下降而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因此急剧减速。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四季度,全球工业生产下降了15%--20%,商品出口下降了30%--40%,世界生产总值下降了6.3%;发达国家经济下降了7.5%,其中美、欧、日经济分别下降了5.8%、6%和12.1%,已经陷入严重衰退。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外需缩减以及对外融资条件趋紧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遭受重大打击,经济收缩了4%。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蔓延,全球经济继续下滑,金融领域的危机与实体经济的衰退形成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信贷紧缩和财富缩水继续对经济构成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导致信贷违约增加又加剧了金融危机。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美、欧、日经济在一季度分别继续下降了5.5%、9.7%和14.2%,工业生产连续6个月同比降幅分别超过10%、15%和30%,出口降幅分别超过16%、23%和42%,失业率则分别升高至9.5%、9.5%和5.2%,均创出新高。受发达国家需求持续萎缩和融资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继续下滑,其中亚洲主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降幅分别高达30%和15%左右。与此同时,全球通胀水平继续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石油价格最大降幅高达70%,铜、铁、锌等金属产品价格最大降幅达50%左右;虽然近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在流动性充裕的作用下重新回升,但仍显著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历史高位,部分国家甚至面临通缩压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7月的最新预测,受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的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60年来首次衰退,预计将从去年增长3.1%转为下降1.4%;发达国家将从去年增长0.8%转为下降3.8%,其中美、欧、日将分别出现2.6%、4.8%和6.0%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将从去年的6.0%大幅下滑至1.5%。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国际贸易也将大幅萎缩,世界贸易量将从去年增长2.9%转为大幅下降12.2%;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下降13.6%和9.6%,出口将分别下降15.0%和6.5%。

(二)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

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银行金融体系的信贷融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依然构成制约;与此同时,消费者收入由于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而减少,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未来养老金预期收入降低也迫使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以往依靠财富效应进行透支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行为受到极大制约,而消费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销售下降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企业减少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对经济继续构成下行压力。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下滑导致进口需求下降,继续影响依靠出口带动的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条件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收缩投资和撤回资金而趋于恶化,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因此,全球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计划对稳定金融形势和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也在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企稳迹象,全球股市显著回升,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所好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实行的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为促进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在通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付诸实施和刺激效果的逐渐显现,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今年底和明年初有望逐步缓慢复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分析预测,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加强国际合作,采取进一步的综合政策措施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有关国家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明年世界经济有望走出衰退实现缓慢复苏;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在今年底见底回升和大幅回落的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也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2.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停止下滑而实现0.6%的微

弱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望回升到4.7%;世界贸易量也将增长1.0%,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增长O,6%和O,8%,m口将分别增长1.3%和1.4%。另据世界银行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今年的-2.9%回升到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从今年的-1.7%回升到2.8%。

(三)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实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经济扩张,成就了所谓的“新经济繁荣”。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升。可以说,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世界经济实现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从1991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从1.5%提高到5.1%,其间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增长向上态势。

然而,在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信息技术从创新转向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减弱,美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制造房地产泡沫诱导居民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导致储蓄率不断降低和经常项目赤字迅速扩大。为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美国依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将贸易盈余国家的过剩储蓄转化为资本流入,通过制造金融资产泡沫进一步刺激消费开支,在拉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在2003--2007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快速增长,期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最高时超过80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占全球经常项目逆差的63%;也就是说,全球净资本输出的63%流入美国,世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美国的消费需求拉动。

显然,这种以全球经济失衡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美国的消费扩张是建立在房地产泡沫的金融资产膨胀基础上的透支消费。美国的低储蓄率、“双高赤字”和信用膨胀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推动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波及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全球经济失衡面临强制性调整。

从发展趋势看,虽然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决定了全球经济失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不可避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和居民财富大幅缩水已经迫使美国消费者缩减消费和增加储蓄,而金融“去杠杆化”过程将继续促使美国转变以往那种不可持续的透支消费模式,其经常项目逆差将趋于缩减。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将被迫调整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转向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其贸易盈余将趋于下降,而石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和难以重返危机前的高位也会减少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因此,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将有所改善。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消费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从而引发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引发全球需求结构调整,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再平衡,而且也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努力恢复金融稳定和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还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加大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投入,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很有可能引领未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支撑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与美国次贷相关的资产有限,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金融体系并未构成直接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外需急剧缩减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并通过出口关联行业对国内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形成巨大下行压力,使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活动急剧减速。受外需大幅缩减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20%以上迅速滑落至四季度的4.4%,今年一季度更是大幅下降19.7%,二季度继续下降23.4%,并且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8个月同比负增长。受出口持续下降和国内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13%以上大幅滑落至四季度的6.4%和今年一季度的5.3%,二季度回升到9.1%;经济增长也从去年前三季度的9%以上降至四季度的6.8%和今年一季度的6.1%,二季度回升至7.9%。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物价水平迅速回落。工业生产价格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今年6月份降幅高达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今年2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负增长,6月份降幅为1.7%。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地区大批外贸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裁员,造成大批工人特别是农民工丧失就业岗位。随着企业经营困难局面逐渐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扩散,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行业特别是产品主要依靠出口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提高,特别是二季度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显著加快,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初步遏制了去年下半年出现的经济持续下行趋势。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主要靠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制约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状况短缺内难以扭转,外需萎缩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就业压力增大问题依然突出,要形成稳定的经济回升势头还面临较多困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大。从国际上看,国际金

融领域还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仍难言见底,继续深化蔓延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衰退之中,实现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持续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有可能导致我国出口继续下降,并制约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总体看,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会不断显现,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鼓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外贸外资及相关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年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600亿美元左右,经济增长在2003―2007年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30%以上和近年来的60%以上;按支出法计算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左右逐步下降到2007年近36%,同期固定资产形成率则从不足30%上升到近40%;特别是近些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到不足40%,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靠出口增长拉动,从而形成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际上,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种高度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难以持续的。在2003--2007年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明显扩大,拉动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众多行业纷纷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在推动我国经济以1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需求结构特别是内外需求比例严重失衡,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并造成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并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也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济面临巨大的内在调整压力。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而,就在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增速开始稳步回落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之际,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巨大冲击,并通过出口关联行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减速和就业减少又导致产能过剩和居民收入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给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

上述情况表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自身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必须面对巨大的外部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再次说明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保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入国际金融体系带来难得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凭借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优势,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依托制造业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并逐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相对滞后,金融体系相对封闭,长期游离在国际金融体系之外,对国际金融运行规则和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建立安全高效开放的金融体系,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篇(5)

2.离岸金融市场是一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一国在全面开放在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尚未成熟时,可通过开设离岸金融市场来实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本币尚未国际化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来说,它也为之提供了在其境内开展国际性金融业务、发展跨国性外币金融市场的机会。因此,它是一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离岸金融市场的这一特性,既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之前,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能途径;也为非世界货币国家在本币缺乏国际化条件之下,建设国际金融市场甚至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市场业务的基础。

3.离岸金融市场将有效增强一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往往具有超国界特征,甚至超出单个国家或者国际性金融机构所能预测控制的范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对各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提出了挑战。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一块“试验田”,能够增强东道国管理金融、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收支平衡能力。

二、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路径及对我国的借鉴

离岸市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从实践来看,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选择不同类型的离岸市场。从区域选择的视角分析,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可归纳为三种路径。

(一)不划定区域,放宽准入推动形成离岸市场

此路径以美国的IBF(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为代表,与传统的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相比,其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分布广泛。IBF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州或城市,只要符合条件的银行都可以开展。IBF在美国各州都有,但是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一些大的金融中心。二是准入简单。金融机构不需要向美联储理事会提出申请或事先取得认可,只要在规定时间内通知联储理事会,设立专门帐户以区分境外美元和境内美元,均可以加入IBF成为其成员。任何美国的存款机构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三是管理严格。由于地理分布广泛,蕴含风险更大,为避免对国内货币市场造成负面影响,IBF的管理机制审慎。帐户设置要求严格的内外分离;存放款仅限于非居民(包括银行),没有证券买卖。

从美国发展的实践来看,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活动活跃的大城市最终成为IBF的集聚地。例如,近半数的IBF和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纽约。参照这一情况,如果我国采用IBF的运营模式开展离岸金融市场,上海很可能成为我国IBF集中的城市。

(二)设定有形的封闭区域,设立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是采取划定区域、发展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的方式,东京和纳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金融业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构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金融发展极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我国学者在总结金融中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发展极”战略。金融发展极应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金融中心。金融发展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集中和输出,技术创新与扩散,产生规模效益和形成凝聚经济效果。

基于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划定区域,将新批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中外资银行集中于区域之内,建立一个有形市场,有利于扩大影响,逐步积累客户,形成集聚效应。并且,划定区域便于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防控风险,降低新旧金融体制摩擦形成的负面影响。

(三)在特定区域设立避税型离岸金融市场

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是只有记账而没有实质性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 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且成本与费用较低。目前,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多为岛国或小国,地理位置偏离大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开曼群岛和巴林等地皆属此类。我国建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特别需要在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等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这是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借鉴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通过对地理位置、市场供求、路径依赖、政府推动等因素的分析表明,上海基本具备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因素。从全球来看,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交易。从国内看,上海位于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历来是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

2.路径依赖因素。上海是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上海深厚的金融城市历史为现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崛起提供了市场基础、历史声誉、经验与信心。当前,由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集聚效应,也成为企业选址的路径依赖因素。

3.交易主体因素。上海已成为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及监管体系。特别是,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9年6月,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总数的53.1%,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的84.8%。继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后,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暨上海清算所于2009年11月在上海挂牌成立,为金融市场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4.市场规模因素。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OTC衍生品、黄金、产权、再保险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汇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场种类,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

5.经济总量因素。经济实力是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扩大的生产和贸易产生了对资金筹募和资本流通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从而直接导致和促进了金融活动的集中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2010年7月,我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1.68%,大伦敦区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不过与这个份额持平,而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的纽约大都会区,其GDP更是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

6.政府推动因素。建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升级为国家战略,使原来以地方为主推动上升为集国家力量推动,中央、上海市和浦东区三级联动,形成政府推动合力,大大增强了协调建设的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也成为上海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

四、启示与建议――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背景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家既有共同点,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因此,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不需要立即突破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并且为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开放进行尝试和探索。其次,要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三是要有助于加快我国大陆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来先行先试。四是要有助于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区域选择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以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址、投资的方向。避免战略布局不清晰造成的多中心、分散化,削弱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按照内外分离型原则,在上海划定区域开展离岸金融市场试点,逐步建设我国的离岸金融中心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建设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可以考虑两种方案:

(一)依托上海洋山港,开展低税型为主的多元化离岸金融市场

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的优势:一是其市场潜力巨大。洋山港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未来10年至20年间,赤道环球线中心港将成为世界航运体系的核心层。洋山港既与国内市场相联系又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和资金来源。二是政策优势明显。洋山保税港区集目前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于一体: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在洋山港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在放松金融管制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易于实施。三是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便于管理。不会对整体经济金融造成明显的冲击;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实践证明,当金融管制严格且实施有效时,离岸市场操作就难以影响或冲击在岸市场;当管制放松或者不能有效实施时,离岸市场操作就会影响和冲击在岸市场,影响到在岸市场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汇率稳定。

此方案的缺点:一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需要新设,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二是难以集聚国际金融人才。我国不是把洋山港作为避税港而发展,而是要以服务国际贸易、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因而需要大量的国际化金融专业人才。而洋山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商业配套还不完善,交通成本高,成为吸引金融人才的瓶颈。

笔者认为,如果选择在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包括三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业务。具体措施是:大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落户,集聚国际资本;允许国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从而使上海成为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及其衍生工具的全天候交易结算中心,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海运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开展离岸业务的运作平台。研究加大对航运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金融服务,研究组建主要面向航运业的专业性保险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航运产业基金。

(二)依托陆家嘴金融商贸开发区,实施“一区两制”,逐步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离岸金融中心

此方案的优势是:有利于发挥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依托现有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减少沉淀成本。一是陆家嘴金融商贸区金融机构集聚。目前,功能区汇集中外资金融机构515家,占浦东新区的92%。从国际化程度看,拥有19家外资法人银行,5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52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合资保险公司数量全国领先。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环境比较完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集聚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高端建筑,金茂大厦、世界金融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加速金融资源汇聚。同时,功能区加快了交通、商业、餐饮、文化、居住、娱乐等配套环境建设。三是金融人才集聚,将成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新的智力支撑。

此方案的缺点:一是陆家嘴金融商贸区目前的商务成本较高。为了吸引更多外资金融进驻,政府需要在税收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如果给予离岸金融业务以最宽松的管制、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最低要求的信息披露,则势必会对在岸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要把握税收等政策的优惠程度。三是监管难度相对较大,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6)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危机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这次危机来势猛。传播速度快,牵涉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世界所罕见。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整合。大量实体企业或破产或重组,生产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各国财政税收锐减。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各行业遭受重创,复苏难度相当大。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5亿美元。却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主权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制度影响 

1、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通币地位。美国的泡沫损失和挽救危机投入的巨额资金更加剧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趋势是长期的,鼓吹强势美元的战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战美国长期全球性扩张的“双赤字”政策,并引起国际社会不同力量对比变化。 

3、将引起国际货币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不论是超主权货币还是多元化货币,将会诞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 

4、将对任意国际货币主权国的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预算,经济上“扩张与收缩、双赤字或双赢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选择与制定产生影响。 

5、危机后新型经济体作为国际货币参与国,在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与坚挺上。不仅仅是与金融制度的安全与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寡、虚拟经济的发达与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体规模与产出量、外汇储备中真金白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量休戚相关。 

 

二、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技术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随着经济大国的“资本+制造产业”在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贸易高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达60%以上。对外出口直接拉动了原材料、能源、服务业上游产业的发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来支持,且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条件低,人民币对各主要通币比价低。我国总体经济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源于原生矿产资源,相当大比例源于我国。尽管外汇储备相当大,但环境与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许多矿山城市资源枯竭,废渣尾矿堆放成灾,自然环境恶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国必须改变出口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以内需为主和以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出口为重点相结合的模式。

(二)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危机再次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上人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国长期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超前消费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美元的信用风险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已占重要地位。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已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持续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人民币币值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国家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已使用人民币,年初我国已和多个国家进行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有效防范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升国际地位,当然也对我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我国应充分调查研究、推行试点,着手人民币国际化的组织、制度、渠道、结算网点建设。

1、试点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收支结算制度。先进行清算制度、组织机构、渠道网络建设。建立起人民币投放和回笼渠道,除通过口岸结算、货币互换外,还要通过涉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向贸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结算网点等的建设。 

2、加大双边关系中人民币与他国货币兑换业务,既直接推动进出口贸易又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业务的发展。 

3、实行一定范围内国际交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4、健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不动摇。保持财政收支盈余,偶尔可赤字,但长期趋势是盈余。保持贸易的长期顺差,幅度可增减变动。但每一年度不逆差。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 

篇(7)

[摘要]中国现在处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是受国内和国际上和谐稳定的大环境所影响的。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得到了提升和优化的契机。我国近年来,公积金改革的力度空前,公积金管理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面临着转型,这是公积金管理的重要时期,有其特殊的必然性。本文就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的必然性和开展工作的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 ]公积金;走向;应对策略[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79

1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的必然性

首先,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将转变原有的管理体制的不足,使管理体制得到符合时展的提升和优化。在传统的公积金管理中,是由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处理相关数据并对公积金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这种管理体制在制定时充分考虑了民主在公积金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但是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也就不具备承担因决策产生的责任和风险的能力。这种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滥用权力等不利于公积金有效管理的情况出现,更加不利于相关公积金管理决策的制定。并且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机构定性为事业单位,但是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相关工作是属于金融范畴,实际的工作情况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核算等,致使运营成本不实、管理费用虚高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将使监管体系在时展的要求下得到更加全面、优化和完善。原有的公积金监管体系中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司和各省建设厅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处)负责,还有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局)等部门参与监督。但是在监督工作的具体进行中,因为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和相关的专业化资金监管经验,致使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2新时期公积金管理的发展趋势

2.1信息化

新时期的发展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技术的支撑是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数字化与信息化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处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公积金的管理转型时期中的信息化建立与健全,将是在社会各层次的多重发展中抓住发展机遇的最恰当的策略。在公积金管理转型时期中,要做好宏观与微观的信息化建设的把握。制定信息化的公积金管理制度是实现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化公积金管理的重要工作指导理念,并且实现各级公积金管理与信息化的切实结合,进而实现公积金管理的有效进行。

2.2人性化

公积金管理是为广大公职人员服务的,要始终坚持并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减少公积金贷款环节中多种限制条件,合理降低办理门槛。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要进行科学性地优化审核程序,实现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切实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出发,考虑申请程序及证明材料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地让公职人员感受到公积金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和人性化的发展。

2.3规范化

公积金管理在转型时期要注重规范化的建设,减少在原有的公积金管理中各种弊端和不良现象。实现公积金管理的规范化也是提升公积金事业整体形象,恢复原有公益性质的基本构建程序,实现公积金管理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公积金的管理必须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确保公积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并在促进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探索公积金管理转型的路径

3.1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公积金管理规划方案

要实现新时期公积金管理的成功转型,需从管理理念出发,厘清规划在公积金管理转型中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制定能够符合我国公积金管理实际情况的管理规划方案。在制定相关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中,要以国家有关公积金的管理政策为制定公积金管理战略规划的最初出发点和执行准则。要以国际上的公积金管理的经验为制定的参考资料,去粗取精,吸收符合并有利于我国公积金发展的相关数据和模式。在近年来国家对公积金实施改革之后,制定具体的规划中,将本地与异地的公积金管理工作的互融和互通以及简化公积金的申请放在首位。

3.2从公职人员的利益出发,合理化公积金管理

公积金是福利的一种,是为了满足公职人员的需求。公积金管理的提升和优化要以服务对象的标准为执行标准,根据公职人员的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工作程序,根据公职人员需求的转化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要提高公积金的贷款额度,同时降低申请门槛。例如,青海允许子女使用父母的公积金购房,蚌埠允许公积金贷款购买大面积“豪宅”,等等。要降低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如青海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的首付比例下调至20%;苏州、无锡两套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要求从50%下调至30%。也可以采用简化缴纳提取流程、减少收费类别、更灵活提取政策等,在公积金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要想奇招、妙招做好公积金的管理工作。

3.3从信息化角度出发,实现现代化公积金管理

公积金管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信息化、现代化的改进,为实现提高公积金管理的效率形成具有各单位特色的公积金管理系统。实现公积金管理的信息化要注重对软硬件设备的准备。设备的购置、维护与软件的更新,以及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现。要注重对相关公积金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专业背景人才的引进和再培训,人才是实现整个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的最根本因素。要注意到信息化的公积金管理程序的后续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回馈。回馈的数据是实现公积金管理信息化能够更加完善的实际资料,也是未来制定相关公积金信息化管理战略性策略和开展相关探究和研发的最基本的数据。

3.4从公职人员的反馈出发,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体系

公积金管理是为广大公职人员服务的,公职人员的反馈意见是制定实际的工作体系的重要标准。根据相关规定和战略性规划制定公积金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监督体制,实现公积金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性。对公职人员的意见进行有效渠道的采集,切实记录公职人员对公积金管理的相关建议和需求,公职人员的意见是落实符合实际的公积金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过整理和分析进行分类和总结,为制定实际的工作体系服务。

4结论

在公积金管理的提升和优化中,要注意到新时期公积金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时,应着重体现信息化、人性化、规范化,并且要摆正思想,制定长远可持续的战略规划,以人为本,以公职人员的利益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实现与信息化的结合,注重反馈,制定实际的工作体系。新时期的转型必然会使公积金管理得到更大发展的空间,使公职人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8)

大气污染治理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初见成效

1.1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北京市政府设立环境保护督查处,承担对全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督查任务,专项督查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50余次做出批示,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与各市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各级都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1.2 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省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北京已与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城市就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开展协调,在可能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时及时通报预警信息,会商预测结果。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保障了“APEC”蓝。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也即将上线。

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京津冀先后开展了污染源解析工作,并公布解析结果。在PM2.5来源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机动车(31.1%)和燃煤(22.4%)、扬尘(30%)和燃煤(27%)、燃煤(28.5%)和工业生产(25.2%)。这些解析结果为精准发力、有效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形势仍较严峻

2.1 区域联控联防联测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区域排放标准尚未统一,机动车环保监管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自2014年7月起将二氧化硫等4种污染物排污收费平均提高9倍。如果周边区域不实行相应政策,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继续观望,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北京、天津已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而河北2014年年底才开始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

2.2 兼顾治污与发展有一定难度

2014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巩固提高治污成果压力较大。

2.3 煤炭清洁利用政策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应根据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煤、气发电成本,研究制定支持清洁煤发电等煤炭清洁利用的相关政策,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各地供气不足问题。此外,对煤变油、煤变气,鉴于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完善的经验,且煤变气污水成分极其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2.4 分散用煤污染日益严重

分散用煤占比偏高(约占50%),排放量大,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其污染是集中发电的20倍,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各地主要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更换先进炉具及使用洁净型煤替代,但成本高、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保定80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炉具和型煤补贴就需要70多亿元。

3 协同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3.1 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联控联防联测协同机制建设

一是联控方面,建立由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联控机制,定期会商,各地具体负责。同时,继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促进各地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原则,认真修编应急预案,并建立完善综合大气污染决策指挥系统。二是联防方面,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适时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等有关气象学的角度研究风道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保定等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三是联测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联网联控,充分发挥各地联测技术比较先进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任务分解要明确,责任对象要具体。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3.2 大力推广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燃烧技术

立足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的现状,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后达到燃气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和锅炉的煤炭消耗量给予折算核减,纳入区域减煤指标,视同完成改燃任务;对相关燃煤电厂给予上网电价支持,使京津冀大型电厂实现全面清洁排放并在供热方面全部运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3.3 切实推进气、电代煤工程解决散煤燃烧问题

一是在加大天然气供给力度的同时,将更多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用于中小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减少其直接用煤数量。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特别是在张北地区等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更加重视以电代煤。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兼顾城乡,新建与改造并举,提升清洁供暖立体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推广集中式电采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项目投融资环境。

3.4 重视尾气排放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

一是解析尾气中PM2.5组成及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尽早解决断头路问题。三是加大交通堵点治理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效能,加大城市圈地铁密度,使公共交通真正便民、快捷。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要从发展电动汽车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动公务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工具车、港口机械等的电气化、清洁化。鼓励天津等具有汽车工业基础、电池技术领先的地区,在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五是尽快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共同开展区域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

3.5 完善监管法规并提高执法能力

依照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行政执法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和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同时,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着装,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庄重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执法资金投入力度。

3.6 推动形成全民环保共识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形成全社会环保共识。二是切实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篇(9)

京藏高速公路开通以后,**境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夜间停放的车辆不断被盗,在司机朋友中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志深感这些案件的重大,不侦破此案,不足以保护司机朋友的利益,**的良好治安形象也将受到损害。鉴于此,她带领刑警大队第五责任区中队的干警,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在40摄氏度高温的锅炉房内,经过六昼夜的蹲坑与守候,抓获了从**广安市驾车来我辖区作案的罗果。一举告破了2006年四月份以来在京藏高速公路西山咀服务区、巴音花服务区、西小召服务区内连续发生的重大盗窃案件7起。为当地百姓与其它兄弟省市的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l0余万余元。

2006年8月,在侦破"双抢"案件的专项行动中,她带领着第五责任区的干警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在侦破王杰等人系列抢劫案件的过程中,她和战友们并肩作战连续数日夜间巡逻至凌晨。为了破案,她甚至假扮工厂上下夜班的女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l0月下旬的一天深夜,她同战友们将伺机实施抢劫的王杰、杨源等五人一举抓获,破获了2006年元月份以来发生在乌拉山镇镇区的42起系列抢劫案件。杀人是要偿命的,这在每个人心理都是很清楚的,对付成亮而言,也是同样的,在对付成亮的初步审讯中。自恃聪明的付成亮故作镇静,百般狡辩,拒不承认作案事实。在此情况下,**同志首先对付成亮进行政策攻心,在法律的威慑下,犯罪嫌疑人付成亮死顶硬抗的精神防线终于崩溃,并且发现自己的罪

篇(10)

报告同时还警告说,过早地结束财政刺激政策可能不利于这种复苏,因为在许多国家,私人投资仍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指出…新常态’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增速放慢,全球金融状况收紧,对发达国家债务水平的担忧增加,全球贸易环境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东亚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短期审慎地管理好财政刺激措施的撤出,同时重启结构改革议程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报告认为,结构改革重点因国家而异。其中就中国而言,结构改革意味着调整经济重心,包括让服务业与民问消费扮演较重要角色,并渐渐摆脱偏晕投资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同时鼓励环境的可续利用。

篇(11)

随着政策调整,中国经济筑底企稳迹象越来越明显。

1.投资增长开始稳定。2012年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户)同比增长20.1%,1—6月份提高到20.4%,1—8月份略降到20.2%。投资增长企稳态势比较明显。从投资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看,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电力热力、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水利与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等)1—5月份同比增长5.6%,1—8月份同比增长10.8%。随着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对重大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加大,预计这部分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提高。房地产投资止降回升。受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影响,2012年4月份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但1—8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5.6%,较1—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这与5月份以后房地产市场形势明显好转有密切关系。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4%左右,高于投资增幅。尽管8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在23.9%的水平。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活动的推进,预计制造业投资将稳定在这一增长水平。

2.消费增长稳中略升。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好转,与买房活动密切相关的家具、家电和装修材料等的销售情况明显好转,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形成推动。预计未来汽车市场也将逐步恢复,消费增长将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

3.出口增长在波动中下台阶,近期看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原来预期的前高后低的出口增长形势未能出现。2012年7、8两个月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明显下降,由9.2%分别下降到1%和2.7%。近期欧洲推出了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美国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日本也推出了增加10万亿日元资产收购资金额度的举措。这些对经济及金融市场稳定短期看都是利好因素。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年内出现大的衰退的概率比较低。从国内看,2009年以来我国出口企业进行了持续的适应新环境和新的发展条件的调整,整体竞争力逐步增强。预计未来出口增长将在7、8月份的水平上逐步恢复。

4.受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市场需求的影响,预计经济增长回落态势将在三季度基本结束。近期企业订单水平预计将趋手稳定或略有增加,去库存活动将结束,生产活动将趋稳或略有回升。全年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7.5%~8%。

二、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趋紧和要素成本水平提高,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受其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和经济运行特点都已发生深刻变化。与2002—2008年的经济高增长相比,主要是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活动全面展开。

1.市场总体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1)外贸出口市场扩张速率减慢,竞争越来越激烈。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的扩张速率明显减慢了。另一方面,经过持续快速扩张,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2002~2011年,工业企业出货值由19916亿元扩大到101946亿元。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规模持续较快扩大,针对国际市场的生产和供给规模持续扩大,美国近年开始启动“再制造业化”活动。中国产品出口市场供求关系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随着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城市“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2002—2010年,轿车产量年均增长31.2%,20.11年仅增长5.8%。2012年1—8月份同比增长8.4%。受城市交通状况、对汽车保有量承受能力的限制,预计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将放慢。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0年较上年增长10.6%,2011年增长4.9%,2012年1—8月份同比下降4.1%。受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供给潜力限制,预计城镇居民居住水平提高速率也将减慢。这些情况意味着“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减弱。

(3)国内投资增长速度减慢。受城市发展空间、地下设施配套能力、地方政府资金能力的限制,预计以城镇建设为。主的地方投资扩张能力将减弱;随着产能过剩问题的发展,以及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的转差,预计企业和产业投资活动也将趋缓。这些都将导致投资增速下降。

综合以上情况,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增速都出现了阶段性降低,国内外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这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大改变。

2.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02—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这一变化预计是趋势性的,因此是企业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又一个重大变化。

3.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向集约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阶段性下降。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必然使企业订单增速下降;供求关系改变和市场竞争加剧,必然迫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些都会改变企业和整体经济低水平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要素成本的明显提高,必然使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遇到成本方面日益加大的压力,迫使企业越来越注意节约人力和各类物质资源的投入。这意味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重大变化,已经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客观必然趋势,能否成功转型,已成为企业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生死之搏。

三、潜在经济增长率阶段性下降,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从未来的相关条件分析,预计出口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10%左右,国内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18%左右,消费(剔除价格因素)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1%左右。从需求增长角度分析,未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7%~8%。基于这一判断,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应该定在7%~8%。

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和经济转型,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1.传统出口竞争优势不断减弱,新的出口竞争优势有待增强。随着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工资成本提高,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减弱,据商务部测算,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呈持续小幅下降态势。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还有待增强,提高出口竞争力,稳定出口增长面临挑战。

2.住房、汽车市场尚未进入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由于城市空间和承载能力制约,用车环境和住房供给潜力已成为制约汽车和住房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车、房市场需求降温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有效扩大内需面临挑战。

3.企业效益下降,困难增大。2012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企业亏损面达16.2%。随着经济降温时间延长,不仅中小和小微企业感到困难越来越大,国有和大企业的困难也在加大。1-8月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7%。企业对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的承受能力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4.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诸多难题。钢铁、建材和工程机械等重化工行业的过剩产能调整进展缓慢,兼并破产困难重重;逃避财产责任的行为时有发生;价格大战和产业同质竞争活动过度;行政干预导致的产能扩张在一些行业仍有发展;垄断性行业的准入门槛仍然过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对中西部资源、重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冲击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