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业革命使社会治理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历史进入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采纳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因而出现了文官制度,使得政府中的公务活动成为正式的职业活动。到了20世纪,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为职业活动被世界各国迅速地接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把行政管理当作专门的职业化的社会治理活动加以看待。然而,在社会治理活动职业化的过程中,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曾经影响行政管理活动主要从属于科学化、技术化的原则,导致这一职业的伦理规定丧失了生长的空间,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要求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运动,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思考是与人类追寻后工业社会治理方式的进程一道启动的。现在,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应当是怎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治理活动都更加依赖伦理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一公共管理活动的职业体系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所以,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
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发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联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1.研究的领域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三部分:供应链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优化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而传统供应链管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
2.获得的效益不同。传统上,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个效益的统一。
3.传递的信息不同。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非常普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增加了环境影响信息和资源保护信息的传递,并且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机的结合,系统的加以集成和优化。
4.管理的过程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经历设计、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整个闭合循环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则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其过程可形象的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5.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只包含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则包括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和R(资源)这六个因子的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任何经济系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20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供应链时代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改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闭合循环论。闭合循环论是指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 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 熵越大, 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循环原理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 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 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应论。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给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后续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一、房建桩基础工程的施工管理
房建桩基础工程施工对于地质水文条件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勘察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
1、房建桩基础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的管理。桩基础施工前的一般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踏勘。在施工前,应对桩基施工的现场进行全面踏勘,以便为编制施工方案提供必要的资料,也为机械选择、成桩工艺的确定及成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2)技术准备。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明确成桩机械、成桩方法、施工顺序、邻近房建物或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等。二是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工程总进度计划确定桩基施工计划,该计划应包括进度计划,劳动力需求计划及材料、设备需求计划。三是进行工艺试桩。为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在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试桩,由此确定工艺参数。
2、房建桩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于预制桩,不论是锤击、静压或是振动打桩法,打桩机械自重均较大,在场地平整时还应考虑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以提高与打桩机械直接接触的地基表面的承载力,防止打桩作业时桩机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影响打桩的垂直度。一般履带式打桩机要术地基承载力为100~130kPa。如铺设碎石仍不能满足要术时,则可采用铺设走道板的方法,以减小对地基土的压力。对于灌注桩应根据不同成孔方法做好场地平整工作。如采用人工挖孔方法,则在场地平整时需考虑挖孔后的运土道路;当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则应考虑泥浆槽及排水沟。近年来,在大城市实行了钻孔灌注桩硬地施工法,即在灌注桩施工区先做混凝土硬地,同时布置好泥浆池、槽及排水沟等,然后在桩位处钻孔成桩。该法使泥浆有序排放,做到了文明施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沉管灌注桩施工时,场地平整的要术与预制打入桩类似,由于其沉管时亦需用锤击或振动法,桩机对地基土的承载力也有较高的要术。
3、施工现场放线定位的管理。桩基础施工现场轴线应经复核确认,施工现场轴线控制点不应受桩基施工影响,以便桩基施工作业时复核桩位。(1)定桩位。定桩位时必须按照施工方格网实地定出控制线,再根据设计的桩位图,将桩逐一编号,依桩号所对应的轴线、尺寸施放桩位,并设置样桩,以供桩机就位定位。定出的桩位必须再经一次复核,以防定位差错。(2)水准点。桩基施工的标高控制,应遵照设计要求进行,每根桩的桩顶、桩端均须做标高记录,为此,施工区附近应设置不受沉桩影响的水准点,一般要求不少于2个。该水准点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予以保护,不使其受损坏。桩基施工中的水准点,可利用房建高程控制网的水准基点,也可另行设置。
二、房建桩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内部放有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桩孔的形成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即为钻孔灌注桩技术,它是一种按方法定义的桩类型。与打入桩方式不同,钻孔灌注桩是先成孔后成桩,通过面向桩体方向移动的土体从而对桩产生动态压力,采取适合的桩距以防止坍孔和缩径。成孔的垂直精度是验证灌注桩的顺利实施的主要指标,可利用扩大桩机的支撑面积使桩机稳固、定期核实钻架和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以保证其精度,成孔后必须及时拆掉钢筋前作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等设备。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超过50 mm,并检查回填土是否严实,以避免漏浆现象的发生。同时为精确把握钻孔深度,可在桩架固定后实时记录底梁和桩具之间的长度,根据钻杆在钻机上的多余长度来确定成孔的实际操作深度。而当钻孔钻至设计预期值时,必须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一定次数的清孔以保证桩基工程的质量,并且清洗操作最好在混凝土灌注前进行。
2、静力压桩施工技术。静力压桩施工技术是利用静力压桩机,以压桩机的自重及桩架上的配重对预制桩作反力,将其压入土中的一种沉桩工艺。由于静压桩是挤土桩,其在压桩的过程中极易破坏土层的结果,产生超空隙水压力。因此,在使用静力压柱施工技术时,不宜中途停顿,应持续进行。该技术不仅具有无振动、工艺简明、无冲击力、质量可靠、造价低廉、无噪音、检测方便等优点,同时还能节约混凝土和钢筋,降低房建工程成本,因此,非常适用于高压缩性粘土层或砂性较轻的软粘土层区房建。
3、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人工挖孔桩技术是灌注桩的一种,其也是灌注桩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桩基础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依靠人完成的,其特点主要有成本低,质量好,并且制作流程简单,并且也不会对周围的施工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应影响,因此在土建工程中常常说人工挖孔桩技术是一种环保健康、经济的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已挖桩底进行扩孔,其扩孔的大小根据水流量进行控制,在透水层应该注意适当进行布置环状钢筋圈,然后进行回填混凝土,在混凝土施工后,应按照设计的直径进行开挖穿过透水层。对于桩孔护壁混凝土应该保证每挖一节就应该立即进行房建混凝土,然后捣实,其中混凝土的强度应该控制在C20,坍塌度应该控制在100mm,以保证其稳定性。
4、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振动沉桩主要是通过电动机的振动而才产生的巨大垂直力作用于地基,使地基土层达到密实状态。由于振动时间较长,且振动效果好,因此对地基土体的作用效果也很理想。在施工中首先要在桩顶安装固定的振动器,通过震动器的振动,在桩自身重力与振动效果的共同作用下,将桩沉入地基土层,从而带动土层受迫振动,产生收缩和位移,这个过程就是利用了振动沉桩施工技术。在采用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时,要注意的是开始打桩时,先采用小距离轻度锤击,再进行连续锤击,直到将桩打入要求的深度。
三、房建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原则
房建桩基础施工技术的选择原则主要体现在:(1)根据土层条件选择。由于房建工程场地的实时地质条件,比如地下水位情况、桩端持力层深度、土壤成分等,会对桩的实际功能产生影响,故可依据各种桩结构的技术指标和参数,选择适合的桩基础类型。(2)根据基础荷载量进行选择。施工前估算房建上层部分给予基础的荷载大小以设计出对应的桩,因为基础荷载量是影响单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3)根据周边环境的进行选择。房建工程的设桩操作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泥浆护壁的钻孔桩的实施,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泥水、沙石的有效处理。(4)根据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进行选择。对施工单位可用的桩基础设备进行评估,如果不能不足现有项目的需要,可就近调用,实在不行那就得考虑选购新机械。
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形式的房建日益增多,房建工程也日趋复杂,使得房建桩基础施工变得日趋重要。因此对房建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利他、利组织的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Den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在1983年首次提出。综合一些学者对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研究,可知组织公民行为具备以下一些特征:一是组织公民行为不是工作说明书上所描述的角色内行为,也不是雇员与组织的雇佣合约具体条款所规定的,是一种外显的角色外行为;二是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的正式报酬没有直接关系,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三是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中正面的利社会、利组织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带来了管理学理论的两大发展:一是角色理论的出现。角色理论将员工绩效分为角色内行为(由工作所决定)和超角色行为(非正式组织和工作所必需的);二是引发了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热烈讨论。由于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来的自愿协助同事、主管、顾客解决与组织有关的助人行为、忍受不公正待遇的运动员精神、自愿参与组织政治生活的公民道德,以及责任意识、组织忠诚、热心支持、敬业守法、公私分明、人际和谐、个人勤奋,学者们形象地称其为“雷锋”精神、“好战士”形象、“主人翁”意识,并提出了一些理论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基础,主要有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理、契约关系和动机等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由 Barnard(1938)提出的,后来March & Simon(1958)对其进行了完善,其主要观点认为,个体用自己的贡献与组织所提供的某种报酬构成交换关系。在此基础上,Blau(1964)把人类的交换行为区分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两种行为。经济交换行为是双方(或通过第三方)建立一个契约,清楚列出所交换物品的数量,在规定的行为和时间下达成的协议;社会交换行为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一种个人的自愿,其动力是为了使个人获取回报。由于社会交换的回报是模糊的义务行为,对方有无回报是不确定的,因此,信任,即相信对方会在适当的时机会有所回报,就成为社会交换的必要条件。社会交换被认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主要动机。早在1983年Bateman & Organ提出“公民行为”概念时,就把社会交换理论和个体的积极情感(postitive affective)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基础。Bateman & Organ(1983)在探讨工作满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时证实,员工的满意感来源于管理者的努力,当这种努力被员工觉察为有益时,员工就会要求自己对这些管理者的努力有所回报。
樊景立等(2006)在考察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后提出,西方社会注重契约,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组织及人际间交换讲求公平性,而中国社会中既定的人际关系和角色定位为行为提供了一定规范,交换公平并非是员工行为的主要出发点。魏江茹(2010)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通过446份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了工作满意在我国高科技企业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我国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可察觉的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工作满意感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存在的一整套不成文的期望。正式的工作合同规定了员工应该完成哪些职责以及从组织中得到哪些报酬,而心理契约则是一种内隐的合同,其中以不成文的方式规定了除正式合同之外的一些内容,包括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员工应该为组织做出的贡献、组织给员工的回报等。任何组织都很难在正式的规章制度、工作手册、岗位说明书等文件中明确、详尽的规定员工应该表现出哪些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更多体现在员工与组织的心理契约中。
Jacqueli & Coyle-Shapi(2002)在一个480名员工的公共部门历时三年的研究中,对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诱因感知的情况下,员工义务感知可以独立解释组织公民行为在帮助行为、倡导性参与和功能性参与等三个因子上的变异;互惠规范在诱因感知和倡导性参与、功能性参与因子之间起调节作用;信任在义务感知和倡导性、功能性因子上起调解作用。
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作用在中国企业中得到证实。于斌、王勃琳(2012)基于过程的视角,运用理论推演的方法,研究了高层次技术人才与企业形成的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相对于交易型和关系型心理契约,理念型心理契约会激发自觉主动的工作动机,能产生更为积极的员工角色内行为和承担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陈学军、章倩、陈刚(2011)通过对16家企业的225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检验了心理契约违背、上级支持感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契约违背对上级支持感存在显著负面影响;上级支持感在关系型契约违背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交易型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不存在影响。
张生太、杨蕊(201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52份关于心理契约破裂、组织承诺和员工绩效之间关系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绩效影响通过组织承诺这一中介变量表现出来的。组织承诺在人际维度破裂、发展维度破裂与员工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规范维度破裂与员工绩效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理理论
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称“理性行动理论”、“慎思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学者Fishbein & 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Ajzen随后又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理理论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社会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个人态度和价值观念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产生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动机最终决定了某种行为最终是否被一个人所采纳。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一个人能够控制和决定是否采纳某种行为。
李志宏(2000)采用理理论,从意向观点,在内地与台湾两地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了个人态度与社会规范对从事组织公民行为意图的影响,并就文化因素中的时间导向,探讨文化因素在两岸间的差异,以及文化构面对个人态度﹑社会规范与行为意图的直接以及调节作用。
契约关系
契约关系(Covenantal Relationship)是一种互动的各方基于开放性承诺、相互信任和共享价值观等特征所建立的一种交换关系。契约关系不同于社会交换,它更多地了取决于公平的一般概念。契约关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政治学家Inkeles(1969)的主动公民现象(active citizenship syndrome)。Van Dyne et al.(1994)对契约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将其引入到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之中。Neuman & Kickul(1998)以一个珠宝批发零售公司的284名销售员为样本,以人格变量为前因变量,以Van Dyne et al.(1994)所下定义的契约关系为中介变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Eran(2004)基于契约理论对公民行为在政治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了整合研究。
动机理论
心理学者普遍认为,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人类的有目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Rioux & Pener(2001)开发了30个项目的组织公民行为动机量表。原量表包含3个因子:关心组织动机、印象营造动机和亲社会价值动机。同时,采用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和上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研究了亲社会价值动机、关心组织动机、印象营造动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发现亲社会价值动机与指向个体的OCB显著相关,关心组织动机与指向组织的OCB显著相关。因此,动机对组织公民行为起着重要作用。Bolino(2006)提出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很有可能是出于印象营造的目的。Robin & Yuk(2007)基于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在20个香港受访者的定性访谈中,要求受访者报告其同事是“好战士”,还是“好演员”。在认定为“好战士”的同事中,受访者将其同事的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归因于亲社会价值或亲组织动机;在“好演员”中,则归因于印象管理动机、最小忍耐的虚假OCB(alleged pseudo-OCB)、反生产行为的虚假OCB;受访者普遍认为理想的OCB是因亲社会价值和亲组织而做出的。Adam & David(2009)认为印象营造动机可以通过鼓励员工表现既“做得好”(do good)和“看起来好”(look good)的公民行为来加强亲社会动机和亲和公民行为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两个研究得出:亲社会动机和印象营造动机对指向个人的和指向组织的亲和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James(2010)认为,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可以有助于完整理解为什么员工从事组织公民行为,并基于文献研究,提出了许多自我导向的、他人导向的功能包括价值表达、与社会、职业相关的动机作为OCB的预测变量。
对中国企业OCB的研究中,动机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郭晓薇验证了中国组织中社会交换不是组织公民行为唯一的动机,员工的印象营造动机会发生显著的预测作用,韩景南(2005)验证了亲社会价值动机、关心组织的动机以及印象营造动机对组织公民行为在忠诚行为、员工参与和尽职行为等3 个因子均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关心组织动机和印象营造动机对忠诚行为作用较大;员工的个人动机越强,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程度也就越高。
参考文献:
1.March James G. & Simon Herbert A.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Wiley, 1958
2.樊景立,钟晨波,D. W. Organ. 中国的组织公民行为[C],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06(3)
3.魏江茹. 高科技企业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 2010(4)
4 Jacqueli Ne A-M. & Coyle-Shapi Ro,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1, 23(8)
5.于斌,王勃琳. 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其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2)
6.陈学军,章倩,陈刚. 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上级支持的中介作用[J],人类工效学,2011(2)
7.张生太,杨蕊. 心理契约破裂、组织承诺与员工绩效[J],科研管理,2011(12)
8.Fishbein M. & I. Ajzen,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J], Boston: Addition-Wesley, MA, 1975
9.李志宏,组织公民行为意图影响因素研究:以两岸资讯从业人员为例[D],台湾国立大学资讯管理学系博士论文,2000
10.徐长江、时勘. 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争议与思考[J],管理评论,2004(3)
11.Van D. L., Graham, J. W. & Dienesch R. M.,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Construct Redefinition [J],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37)
12.Neuman G. A. & Kickul J.R.,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nd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98, 13(2)
二、工程桩项目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第一点:我国高、大型建筑工程基础多属于综合型桩基础工程。第二点: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一般建筑工程桩基础工程施工场地内时常都会遇到地表下的基岩发育有溶洞,且隐伏溶洞(或土洞)分布复杂,规模和形态难以查清,地下水丰富等情况。
1、 土石方工程开挖及边坡支护对桩基础工程的影响
高层基坑开挖土石方工程量通常都较大(如超过十万立方米,边坡垂直高度局部超8米),为典型的具有较大危险性的深基坑。土石方开挖及边坡支护专项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审批合格才能动工。项目部为此一般会多次邀请设计院、地勘院、集团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研究施工方案,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并经审批后交现场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因存在施工工艺把控不严,意外风险评估平足等原因,均会造成后期施工困扰还是存在。例如:土方开挖过程中,对圩泥区域开挖时,重型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等无法通行,必须铺填0.5至1米厚的角石石碴临道才能满足施工,因总包合同中此项措施费未附加注明时(仅按一般情况考虑),施工方会以超出常规为由索取高额工程措施补偿费;边坡支护工程中,位于基坑的四周,因遇雨季施工,会引起多处较大面积的滑坡,直接影响基坑底部已完成面和部份主体桩基工程已完成作业面等情况。项目部必须组织设计、勘察等单位到现场了解情况,研究及编制多套设计施工方案,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坍塌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施工补救措施,才把该基坑的安全稳定性达到施工要求。具体的施工方案如有采用了800冲孔桩加500旋喷桩做连续墙支护,再用锚索加锚钉喷锚加固;或采用锚杆加锚钉喷锚加固等。同时,项目部必须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测量勘察单位定期对整个基坑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观察基坑边坡关键部位的沉降、位移及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以了解边坡支护的稳定性,监测值是否达到预警或报警值,项目部必需及时应对处理,工程边坡支护才能满足后续工程施工具备安全稳定的作业环境。
2、 地质资料对桩基础工程施工的影响
通过地质勘察的普探与超前钻资料,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地形复杂程度。项目部必须召开所有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地勘、工程管理中心、造价管理中心等部门研究工程施工方案,做足施工前准备工作,尽可能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难点都考虑到,编制好施工方案和处理措施,希望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工程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的影响,所以项目部必须做足大量施工前准备工作。例如,组织设计、勘察单位、集团工程管理中心技术总工、总包单位技术总工、监理总工等实地踏勘,开专题会研讨地勘资料,事前编制相关桩基工程施工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前技术交底,收集岩样与地质资料对比复核,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同时对当前市场桩施工机械的适用性、先进性进行分析比较,尽可能先择适合本项目桩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还有对桩基工程的主要材料进行试配,试验,收集工程技术参数,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找出最为合适的施工管理模式,进行施工与管理。使桩基础工程能顺利地完成,为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 临水临电对桩基础工程施工的影响
高层桩基础工程施工的临水临电采用现场外市政水管与高压变压器供电线路时,必须考虑供水量与供电电压是否满足施工需求。尤其是当新项目部接手旧基坑工程后,若发现存在临水临电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工程大面积快速发展需要时。项目部当务之急是解决临水临电问题,经组织机电工程师及相关人员了解当地临水临电报装程序、项目开展所用永久水电的规划方案与临水临电的走向关联等,制定出本项目全区高峰期临水临电所用负荷增容方案,报区域、集团审批,在得到支持后才能按方案实施,于能解决水电难题,满足现场施工需要为目的。因水电问题对桩基础工程施工会造成的困扰是相当大的,尤其对投资成本控制与进度控制最为突出,所以在往后类似的项目施工别要在合同阶段就要事前考虑清楚,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中,可为后续工作提供很大帮助。一般桩基础工程发电机问题也是值得各项目借鉴的案例。因为在完成增容临电变压器之前,为了赶工期现场往往会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作桩机作业临时用电,发电机台班费问题可是一项非常棘手的事项,通常施工方会提出的租用临时发电机的成本相当高,不亚于采用发电机前的桩基施工成本,若不将问题提前处理,将会对施工成本控制造成较大隐患。
4、雨季对桩基础工程的影响
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均非常清楚,建筑行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雨季是桩基础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是影响最大的客观因素。因为雨季对桩基工程的影响,除了在基坑内导致泥泞、淤泥不能运输、工程机械设备不能运作、工人不能操作而阻碍进度外,更有甚的是造成基坑边坡下滑、坍塌,桩基成孔坍塌、浇灌中桩基报废、机械故障及人员伤害等事故。
5、流砂、溶洞对桩基础工程的影响(插入硫砂、溶洞照)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注入了更神秘传统的色彩,严重冲击传统的信息业,尤其是图书馆业。目前图书馆业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面临一些问题。
1.在服务方式方面。目前一些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单一、被动,仅满足进行借借还还、看门守摊、取书归架等事务,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图书馆为中心,提供包括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在内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最明显的缺陷是缺乏主动性,难以满足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2.在技术管理方面。一些管理图书人员用手工记账方式操作,工作量大、繁琐,还会出错。若使用一套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图书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并向顾客提供各种图书信息,对经理人提供各种有关图书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动态的销售情况,则能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每次整理图书,管理员们都要统计大量的图书信息,这些数据的归档、统计工作量大,准确性高,统计结束后往往错误百出。长时间以后,将产生大量文件和资料,给查找、维护带来困难。这样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是社会进程的必然趋势,图书管理只有快、准、精才能发挥其价值。机器代替人力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人工操作必将被计算机代替。使用计算机对图书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管理效率。为了更好地管理图书,根据一些图书店实际情况,开发一套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很有必要。
3.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问题。作为服务主体,一些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不强,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预期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影响到服务质量。
二、改进方法
1.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为读者服务,服务以人为本要以到馆的读者为根本,以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是在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以人为中心配置服务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培育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营造人文环境,以充分调动和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对读者的人性化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要把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考虑,以服务读者和用户为中心,以提高用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为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将传统的基于图书馆的服务,基于文献的服务,转变为基于用户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服务。
某工程地下建筑面积约18.38万㎡,房屋高34层,总高99.4m.属于滇池湖积盆地沉积地貌,整个场地内部的大部分地段经过人工回填,局部经过整平,大部分地段保留原地形地貌。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Q4ml)层杂填土;第四系植物(Q4pd)层耕土;第四系冲洪积(Q4al+pl)层粉质黏土、第四系冲湖积(Q4al+l)层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上第三系茨营组(N2c)泥质粉砂岩等地层构成。
本工程采用静力压桩机进行预应力管桩桩基础施工,工程桩沉桩操作面在基坑支护平台标高处,根据现场查勘,该操作面土质不能承受静压桩机、长螺旋转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重量,为保证施工机械的操作安全,对基坑进行换填1.5米厚砖渣对基坑进行处理。
2 静力压桩施工操作工艺
工程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1定位放线
作好测量控制网、水准基点。按平面放线定位(包括埋桩尖),桩基轴线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单排桩的轴线偏差控制不大于10mm,并在压桩过程中经常复核,避免因土质挤压位移。设置水准点的数量不少于10个,且应设在不受压桩影响的地方。
2.2长螺旋引孔
孔位定好后,按设计要求在孔位中心上插一标定,移动长螺旋钻机到达指定孔位对中,应用钻机塔身的前后左右的垂直标杆检查塔身导杆校正位置,使钻杆垂直对准孔位中心,确保垂直度小于1%桩长。钻孔时应先慢后快,这样既减少钻杆摇晃,又容易检查钻孔的偏差,以便及时纠正。当钻至设计深度时,在动力头底面停留位置相应的钻机塔身做醒目标记,作为施工控制桩长的控制依据。钻头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拔管至施工底面,移至下一孔位。
2.3起吊、运输和堆放
混凝土预制桩采用商品混凝土预制桩,由厂家用平板车运至现场,运到现场后,用25吨吊机卸放于指定位置。混凝土预制桩堆放层数不超过四层,垫木与吊点保持在同一横断平面上,各层桩之间的垫木对齐,确保堆放时桩身不会断裂。
2.4压桩
压桩顺序应由中央向两边或从中心向外施压,不得逆方向进行;压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启动平台支腿油缸,校正平台处于水平状态;启动门架支撑油缸,使门架作微倾15度,以便吊插预制桩;起吊预制桩,先栓好吊装用的钢丝绳及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绑住桩上部约500mm处,启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当桩尖插入桩位,微微启动压桩油缸,当桩入土至500mm时,再次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第一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启动压桩油缸,把桩徐徐压下,控制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m/min;压桩应连续进行,同一根桩的中间间歇不宜超过半小时;当压桩力已达到设计压桩力时,应随即进行稳压。经常观测桩身的垂直度,若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1%时,应找出原因并设法纠正。
2.5、接桩
每一根桩应一次性连续压送到底,接桩、送桩应连续进行,尽量减少中间停歇时间。沉桩过程中,出现贯入度反常、桩身倾斜、位移、桩身或桩顶破损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沉桩,待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采用焊接连接时,焊接前应先确认管桩接头是否合格,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等清理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并清除油污和铁锈。
当管桩需要接长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5-1.0米;下节桩的桩头处设导向箍以方便上节桩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电焊4点-6点,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对称进行。焊缝接头应在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沉桩,冷却时间不宜少于8min。
2.6送桩
送桩工具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方能送桩。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的送桩长度较长,为基坑支护放坡底标高至设计工程桩桩顶标高。
2.7终桩、割桩
以设计为准控制施工,当终桩条件达到设计要求时,即终桩;截桩头宜采用锯桩器割,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截桩或强行扳拉截桩。
3 工程桩的监测
每个栋号选5个以上的桩作为该栋号的观测点。在作为观测点的桩在施工时需将桩顶通过接长桩引至打桩地坪以上100mm。在桩顶上契入一颗钢钉作为该桩的观测点。用全站仪、水准仪对监测桩的水平位移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时时掌握工程桩的位移情况,对超过预警值的监测桩及时处理,工程桩的设置及监测方案具体参照《预应力管桩专项施工方案》。
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1保证项目
预制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格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桩的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和规定;桩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标准。
4.2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桩身断裂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一同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③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2)桩顶掉角预防措施
①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桩顶的加密箍筋要保证位置准确;桩成型后机严格加强养护。②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桩顶面是否垂直于轴线,桩尖是否偏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使用,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③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才能施工。④沉桩时稳桩要垂直,桩顶要有衬垫,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时要更换。
(3)沉桩达不到要求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一同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③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础,需要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情况,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两周左右。
(4)接桩处开裂预防措施
①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水份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②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才能使用。③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焊缝应饱满连续。
5 结语
工程结束后,按比例抽样管桩的抗压桩和抗拔桩进行静载试验,均符合设计要求。并对桩进行高应变动测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桩基工程质量合格。作为建筑基础工程质量关键的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工作人员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及时、积极的发现潜在问题,并预防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中易发生的质量通病,最大程度地消除工程中的隐疾,提高工程质量。同时,我们也要对预应力管桩的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保障整个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同对工程的开展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只有做好了它,我们才可以分清项目的两方在具体的过程中需要担负的事项,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明确自身的责任,将工作做到位。合同的管理贯穿在整个工期之中,所以,它是整个工程开展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只有将合同工作做好了,工程的时间以及品质等才可以得到保障,两方才能有效共处。
一、常见的合同问题以及应对模式
任何一项工程不论规模大小,都需要有各种工序的参与,因而它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就不知不觉地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非常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是非常优秀,这就导致在合同实行的时候,出现很多弊端现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下面的这些弊端。
第一点,合同签立的两方都没有足够的法律思想。虽然一些合同的满足相关的法律,但是很多都缺少法律规范,这就导致项目一方的利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个别人员为了获取一己之利,无视法律,在合同上做文章,更为甚者出现一些非常不合理的条款。个别承包单位为了获取项目,签立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合同,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约束承包单位的,对于甲方却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特别是没有明确如果业主方不遵守约定,将会如何处理等事项。一旦出现问题,乙方要想维护自己的权力就是难上加难事。然而这种不良状况的存在使得业主方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思想更加滋长,而乙方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差。更有甚者个别项目的两方制定合同只是做个表面工作,流于形式,不按照条款开展工作,而是纸上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第二点,仍有一部分单位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工作没有做到位。像是一些单位没有设立专人,任何人都可以代替公司行使权力,甚至是某些没有任何合同知识的人。而且对于合同该有的内容以及条款等都非常的模糊,导致在项目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最后一点,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合同牵涉的领域非常多,而且有非常强的领域性,所以项目管理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内容以及法规等文化的职工。但实际上很多单位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只把合同的管理工作当成是一项日常工作,归为行政人员。通常这些职工大多没有充足的施工管理知识和经验,因此在管理的时候,他们只能将一些非常基础的事项做好,比如归类放置等,对具体的内容和后果却了解不深。
二、加强工程项目中合同管理的措施
随着我国合同法制体系越来越健全,企业也应该按照《合同管理条例》的依据和准则来约束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行为,这就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合同实施先进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2.1健全建筑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
首先,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大型的建筑企业合同管理需要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采取统一归口管理与分类专项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其次,合同承办人员应分别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定合同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制定具体的合同管理制度、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承担直接管理的有关业务工作、审查合同、监督、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以及参与合同纠纷的调解、仲裁或诉讼等。同时,制定合同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主要包括协助合同承办人员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起草与签订、审查合同、检查合同履行情况、负责建立合同档案以及依法参加对合同纠纷的协商、仲裁和诉讼。除此之外,合同承办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是企业在授权范围内签订、变更、解除合同、检查所签订合同的履行情况、依法参加对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再次,健全企业各项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的审查制度、合同的公证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统计报表制度、合同归口档制度以及授权委托书的管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对起草和审查的合同进行归档、培训合同业务人员等等。
2.2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建筑企业应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管理,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同时推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以真正地保证施工合同全面的履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净化建筑市场。制定合同的双方应该认真学习了解我国的《合同管理条例》,通过此法,合同两方认真遵照法则做好本身的工作,可以将纠纷以及矛盾降到最低,就算发生了问题,也能很全面的及时的将问题处理
好,争取到自身的权利。在具体签订的时候,应该认真调研合同的完整性和严谨性等事项,防止合同漏洞。当签订之后,两方应该认真遵照合同明确的自身的权利义务合理开展工作。
2.3推行宣传,加强现代技术管理的应用
通过“重合同、守信用”的宣传,其目的是推动内部合同的规范管理。因此,第一,企业领导要主持制订开展活动的计划,使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第二,“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要求推行合同示范文本,这将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水平而产生的漏洞,有利于合同争议的解决。同时,对于企业自行草拟的文本,应当在审查时注意对照示范文本,防止错漏产生,以提高合同文本的质量。计算机技术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用计算机进行合同管理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成效。因此,建筑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 OA 办公系统管理体系,促进公司合同 OA 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BSS 系统、工程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2.4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建设要求等都在不断的升级。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因此,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作为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加强:第一,选好人员; 第二,组织好在职学习; 第三,选送人员到有关院校深造; 第四,建立岗位责任制等。
2.4建立系统的合同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建筑企业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合同管理,充分发挥合同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合同管理的作用,企业应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系统的合同管理模式。比如,模式可以由合同管理委员会、公司控制部、财务部、法律顾问、批准人等组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为了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建设,我们首先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才能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其工作中的不足予以补充和加强,借此不断提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档案管理中做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前提,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现代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提高现代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现代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一些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无用的档案,通过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将这些档案剔除,将现有的、有效的档案进行重新组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查找的效率以及档案的完整性,档案基础管理工作将档案进行标题分类管理,对档案的页码和信息进行了归类和管理,提高了现代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二)档案检索的准确性 。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进行档案信息的输人和档案的归类,便于今后档案的查找和管理。做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可以方便档案的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管理也逐渐采用信息技术,将档案信息输人信息库,方便档案的检索和使用。要想及时准确地找到档案信息这需要在档案管理中正确将档案分类,准确输人信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难以找到准确找到档案。
(三)档案的利用率。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中会对档案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档案信息优先加工,一些不重要的档案信息可以稍后加工,这样可以挑选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档案,提高档案的使用率。另外在档案信息输人信息库中可以对档案的检索进行完善,比如可以检索关键词或者主题词,这样可以提高检索效率,更快更准地找到所需档案信息。
二、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档案馆以数量繁多、内容庞杂的卷宗为主,这样查阅资料耗费时间长。一直以来档案管理工作仅以保管不丢失为原则,各个时期档案整理规格、要求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档案基础较差、计算机管理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其中存在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未建立明确的档案档号、目录号,经常出现一卷多册的现象。第二,未制定规范的案卷标题,标题基本要素缺乏或不能反映其主题内容,并且很多案卷没有标题的现象也是极为普遍的。第三,由于案卷目录,因此许多未涵盖在案卷标题中的内容难以被检索到,且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第四,案卷中未标示页码的现象也极为普遍,若是使用中发生掉页和缺页也不易被发现。第五,存在较为严重的组卷混乱的现象,有时按照职能部门的管辖权限组卷、有时按照时间或文种等组卷。第六,卷宗厚薄差异较大,有的一两页纸一卷、也有几百页纸一卷的。综合性档案馆的建馆时间越长,档案积累也就越丰富,类似的问题也就越发严重。
三、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这是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步工作。因为一般的综合性档案馆由于多年来未做全面的清查加之移交单位划分保管期限不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份或无查考价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实行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
(二)重新组合案卷实现案卷规范化。将那些组卷过厚内容混杂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卷。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在重组案卷的过程中还应对那些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无案卷标题或标题不清楚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写以保证全部案卷更加规范。重新组卷不仅可以优化馆藏、科学保管而且亦可以提高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后的利用效率。
(三)统一分类号保证检索查全率。计算机检索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满足人们族性检索的需要。为了确保检索的完整性在分类过程中,首先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体细则。另外在分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校审力度以便及时校正分类人员的错误。并且还应经常组织大家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尽量做到前后标引一致同一类文件标引一致从而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四)规范题名保证检索查准率。档案的分类号保证了检索查全率而题名准确才能保证检索的查准率。但仅保证查全率是不行的,还须同时保证查准因此在著录时要统一规范题名。规范题名应掌握的原则与要点是在填写题名项过程中要规范机构简称尽量避免在检索时出现含混不清、文不对题和计算机识别不清的情况发生。结合计算机检索需要在著录过程中将题名中责任者、事由、文种,必要时加上人名、地点和时间等要素都填写完整。如果题名要素不完整。则要补齐如果题名冗长则删除多余的赘词。还要统一文种题名中经常有“请示报告”等含义不清的文种出现很影响检索的准确率。
四、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发展
同志曾提出:“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作为生产建设、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的重要依据,档案文件种类繁多、涉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在现代档案管理中,包括档案的统计、标题制定、分类和编号、文件排序、文件保存在内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基础工作面临时间跨度大、档案种类多、工作量大等问题,要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理清思路,做到“数量充分、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加强档案基础工作是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
国际工程公司一般拥有较为广泛的项目信息来源。包括业主公开招标信息,咨询公司、中介等机构的宣传,各重要纸质、电子媒体的传播等。从事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需要非常敏锐地获知这些项目信息,归纳整理并初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1.2明确重点发展地区、项目和业主,细分市场,了解所有有关背景资料
根据市场现状,商务人员需要结合其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营销方针,对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制订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海外市场的计划,充分了解背景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化、行业发展状况等,明确重点开拓和投标对象。这是与国内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区别最大所在,在整个经营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3与业主和其他中介公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全面收集项目信息与业主及业主所在国的有关信息,培育信息来源和渠道,在日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中加深与业主之间的了解与情感交流。
1.4与本国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国际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运作和竞争参与,需要取得政府的绝对支持,了解国家政策方向,借势而为,趋利避害,为海外市场的扩张保驾护航。海外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经济利益、文化习俗之间的竞争。
1.5投标工作
这是经营基础工作的一大重点。及时、快速地组织人员完成商务组织、技术组织、采购组织、施工组织,分别完成:①招标文件、招标合同要求、风险、责任,结合本公司的各方面条件的分析;②业主需求的全部技术内容;③针对不同供货商进行询价比价工作,并制订购货计划,考虑运输方式和发生的相关费用;④了解当地施工条件,对施工工艺、技术、进度、材料和劳动力等各方面进行构思,确定质量监督原则并制订施工计划。⑤分析、计算投标的各项成本。上报高层后,由公司确定利润及最终投标价格。同时,随时做好与业主和招标机构各项问题确认等沟通协调工作。这也是前期经营基础工作的综合成果。
1.6为配合经营工作进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翻译、涉外商务管理等事务。这些工作繁杂,设定科学的模板是合格的经营人员的必备利器。
2经营基础工作的知识管理
那么,我们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管理,在诸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里找寻逻辑,发现方向,全面提升基础工作的质量,抓住机会完成投标、谈判工作,以实现最终合同签订,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我们将经营基础工作知识作出以下初步分类:
(1)项目技术类知识。
作为国际工程公司,首先是依托专业领域的技术来满足客户需求,并通过不断更新创新技术和开辟创新服务内容在相关行业内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占据一定份额的市场。在不同行业,相近专业、不同的工艺流程都涉及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国际上也有相对稳定的公认标准来衡量企业工艺、专利、设备的先进性,并确认企业在本行业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与外界进行早期沟通时,公司相关展示件是极为重要的敲门砖,包括公司介绍、公司业绩、技术特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等。以业绩为例,经过知识管理的分类和解析,采用不同方式设计业绩的展示模式逐渐成为极其重要又基本的工作之一。在分析业主、咨询机构的需求之后,针对项目背景和特点,提交不同类型的业绩,事半功倍。同行业宜根据自己行业特性和技术更替来进行整理分类,替代对任何业主任何国家任何条件下都只提供一份一模一样的业绩表的做法。以俄罗斯某烧结项目为例,该业主选用的烧结原料特征要求工艺流程利用小球烧结技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沟通时,投标方通过策划设计好的内容安排,调用投标公司知识库中小球烧结的业绩及原有业主产能产量相关数据,在带领业主进行现场考察时,就此项相关内容与业主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交流,将公司的业绩重磅推出,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业主认识了解了他们关注的方面,迅速并突出重点的展示得到业主的肯定。国际工程公司的技术等全方位支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专业信息平台上实现共享与交流。
(2)商务管理类知识。
商务管理类知识是经营基础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包括战略思想、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风险管理、法律等。其中营销思想无疑是经营工作的核心,项目融资也在当前形势下,成为经营基础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越来越多的项目可能采取EPCF(总承包+融资)或者EP+F形式。某些融资可以充分利用属于国家层面的政府专项贷款。这类融资项目合同一旦签订即可开展融资手续。融资取决于政府及国家银行对于项目的审批,且有不同类型的组合,一旦外方政府完成项目审批流程,该项目即可通过相应审批流程完成融资手续。这类涵盖政策和金融相交织的相关知识需要在项目经营进程中,随其发展不断挖掘、了解并确认、分析。
(3)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知识的管理。
走向海外市场,是思维和行动横向的扩展。而纵向路径的思考,让我们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并对现在和未来做出判断。充分利用对特别的“人”的了解,来认识事件背后的意义,分析项目发展的趋势,是经营基础工作中的必修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对认识人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紧密相关。例如在俄罗斯的经营过程中,我们深感“老大哥”的心理优势无处不在。最初我们怀着向其宣传当代先进科技和工艺的心态前往,同时了解其真实的状态和需求。经过对现场踏勘,看到树立起来的“1937”“1967”等丰碑式的纪念标志,对其历史沿革的查找和分析,以及与其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前苏联当年技术强国的气势和实力。换位思考后,调整心态,在技术文本内容上加强了工艺技术创新的介绍,就其现状为业主综合考虑了工艺的改进需求,并对解决设备使用问题做出了建议性意见。谦虚谨慎、与时俱进的中国风范,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在语言的功用上,绝不仅是简单交流和信息获取。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决定我们对其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专业的程度。提高专业术语表述能力,充分理解语言习惯代表的文化含义贯穿在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推进项目进程的过程中。
(4)项目组织运作类知识。
在经营基础工作中,如物流、运输包装、交通咨询、礼品服务、展位设计等,涉及相当专业的项目运作类管理知识。服务外包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是分工细化、运作专业化的体现。这些外包服务的组织、管理,对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甄别和选择外包服务,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为经营主体工作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并纳入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范畴,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未来的趋势。
3创建更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和涉及知识领域的了解,我们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培育知识管理的管理环境来促进经营工作。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应由战略思想、组织管理、资源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理和评价管理等六个方面组成。如图2所示,经营基础工作知识管理与这六大管理的关系都是双向影响的。其中,整个经营基础工作内容的规划、建设、维护无时不刻深受公司战略思想和公司文化的指引,反之也为战略规划提出新的启示和思路,给公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公司组织结构和资源的配备给予知识管理官方或非官方的支持是巨大的,反过来,知识管理也对组织和资源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归纳总结、分享再创造的同时也必须受到安全、成本等风险管理的制约,必然要求责任与自由并举,并接受来自组织的评价和修正。同时,知识管理本身又对风险和评价管理提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的挑战与更新的要求。
1、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有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理论作用主要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作用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也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2、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指出不同层次的价值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及本土化的任务,价值观本土化着重从基本原则,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平台等方面梳理了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整体思路。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