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学智能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智能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学智能教育

篇(1)

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体育教师的劳动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艰苦性。体育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的能力素质,是我们教师培养的重要参考内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依据抽样原则分别抽取长治市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共50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扩展知识面和存储量。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并发放问卷共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长治市城区中小学教师人9,初中教师21人,高中教师16人。其中男教师28人,女教师18人。其中本科学历22人,研究生学历24人。

3.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长治市城区体育教师实践工作情况的调查结果数据分析说明体育教师能力需求因素。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长治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智能素质与专业素质需求量比较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62.96%的中小学老师认为体育专业智能素质更重要。37.04%的中小学教师认为专业素质更重要。

(二)长治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因素需求重要性分析

1.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熟练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体育工作。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优秀教师人才时更要侧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组织能力包括四个方面,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从整体出发控制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理开展各项运动,对体育课程教学和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思想教育能力,动作示范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长治市城区体育教师在体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力,动作示范能力需求性也较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恰当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感觉既学到了东西,又锻炼了身体,是体育教师应认真研习的重要能力。

动作示范能力是通过直观教学法清晰直观得向学生展示某项运动技术,提高学生获取正确技术动作的效率,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育训练能力,裁判能力和运动保健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实施体育训练工作,选拔优秀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体育训练能力。教师要科学设计训练计划和内容,多方面?⒖佳?习,为体育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教师的裁判能力与体育课教学情况、运动训练情况和运动竞赛的成绩有着密切联系。教师掌握裁判能力有利于在教学和竞赛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规则,合理开展竞赛活动,提高自身威信。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学校卫生保健的重要参与者和协助者,体育教师有责任进行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安排适宜的活动内容,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

4.业务训练能力,运动选材能力,自身运动技能能力,教学创新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业务训练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要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竞赛成绩。

课余体育竞赛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开展有质量的体育竞赛,选拔优秀体育骨干需要教师的运动选材能力。

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运动技能是向学生上好课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展体育工作的源泉。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科学研究能力,运动场地规划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基层中小学生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关注学生发展,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不多,因此导致体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少,也就不太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篇(2)

关于素质教育,众说纷纭。我们以为,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素质”是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方面的素质,还包括高尚情操、趣味,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重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音乐教育。音乐世界是人心理的情感环境。音乐的力量在于能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和感受。准确的科学和艺术、物理和音乐在培养完整人性的体系的过程中并非对立,而是互相补充。因为在人身上及其任何活动中都表现出必不可少的、彼此关联的方面――理智和情感的。为此,笔者想就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音乐有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形成和发展其它各类素质的基础,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赢得学习、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心理因素。当今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突变式创造能力,和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争的能力,音乐教育蕴涵的养成教育及一系列激趣引导,正是从多角度调治学生的缺点和弱点,克服嫉妒和冲动、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个性的有利时机。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真排练,促进他们具有集体观念、拼搏精神、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同时也磨练了学生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宽容精神。在学校,同学们参加小乐队、小合唱队等,使他们懂得只有协调一致、积极合作,才能演唱或演奏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协作柔韧 宽容 同情 进取等心理品格。

二、音乐教育具有道德感化教化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更是“情感” 的艺术,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是依靠音响对人思想感情激起强烈的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人形成对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而追求美好的目标,必须影响到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不是唤起了无数爱国民众勇敢地奔赴抗日前线为驱逐日寇而浴血奋斗,鼓舞了千百万热血青年从黑暗走向光明了吗?《茉莉花》、《采茶舞曲》等优秀民歌、民间音乐可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形式上看,有合唱、合奏等,为了达到充实、和谐的效果,需要大家有强烈的集体精神和相互合作精神,这种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情感,团结的集体观念,不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精种凝聚力吗?

三、 音乐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开发

现代人认为,衡量人的聪明与否有三大标准:创造力、说服力和反应敏捷。而音乐是培养这三个方面的最佳手段,因为从事音乐活动有利于左右两半脑的协调发展,从而使人更加聪明。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明。音乐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积极作用。我们知道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它包括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用极丰富的想象力的旋律进行、优秀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等手段,使欣赏者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奔放,在这音乐声波的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 敏捷、活跃的,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论是演唱、演奏 还是音乐欣赏,都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练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而且音乐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常可以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具有冶情健身的作用。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寒、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调理神经等作用。实可谓:“一声来入耳,万事离心中。”优美的音乐既可解除疾病,又可保养心性,有益于身体健康。无怪乎我国古代名医朱霞亨曾说:乐者,亦为药也。”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一切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课题。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兴趣、正常的发育、健康的体质和较好的体能。它是其它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情感是生命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优美的音响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过度疲劳……马克思说过:一种良“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可见优美的音乐能促进入的身心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促使人具有健壮的体魄,音乐活动则能唤发人愉快的心情,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尽管两者有着生理运动形成的差异,但促进心身和谐健康发展的意义却是一致的。

五、 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象法制教育是“准”、“不准” ,带强制性;道德教育是“该”、“不该”带理性;而音乐教育是“喜欢”、“不喜欢”,带自觉性。由于审美教育不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说服教育,而用强化感性认识的音乐情境吸引学生,再辅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将会对审美素质的提高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音乐教育不同于一般文化知识学科,它能直接给予学生以审美的知识和美的享受。审美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兴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嫉恶扬善、追求真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音乐以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作用。音乐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的美的形象,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作用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 想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们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实践证明,经常与健康的音乐作伴,不仅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必须补充的是:艺术有助于提高接受能力,培养各种才能、掌握多种活动形式,同时对于学生个 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培养跨世纪开拓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更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据预测,21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随着机器人价格的下降、简易性的提高、其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机器人进入了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日等国家,已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上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下至中小学、幼儿园,都正在积极开展机器人相关的教研活动。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教育部从2003年起把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又将“人工智能初步”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入选修内容。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程序控制,自主完成某类任务的机器系统。教育机器人则是一类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机器人,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教学适应性,符合教学使用的相关需求;其次是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特定的教学用户群决定了其价位不能过高;再次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增、减功能模块,进行自主创新;此外,它还应当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国内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学的开展虽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仍然游离于日常课堂教学之外。究其缘由,其中一主要因素是当前教育机器人产品缺少规范,品牌繁杂,开放性低等教育机器人产品自身的问题。以下,我们将结合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机器人教学的要求,在对此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使用者所需的配件、人机界面等产品功能和结构设计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1.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使用机器人的兴趣。具体到教学要求上,对于硬件部分则要求学生了解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更和工作原理,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如果条件允许,则可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和已有的模块化组装部件,尝试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入到实物机器人;在程序设计方面,学习LOGO等简易语言或图形化操作界面,能够结合使用传感器模块和流程控制模块等编写程序,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初中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使用机器人的兴趣,还要教授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在硬件知识部分,除了在制作和操纵简单的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传感器装置等,能力强的学生可对机器人构件功能进行拓展应用,例如用继电器和声音传感器组装声控灯;在软件部分,了解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强烈。

高中阶段的机器人教育,已经出台了一些课程标准,如新课标“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要求学生知道单片机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能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自动控制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硬件知识部分,学生除了对各部件功能结构的了解外,也会自行改造;在程序设计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图形化编程的掌握外,还要求使用更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如Qbasic、C、Java等,通过代码编辑器直接设计程序来控制机器人运行,在编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育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分析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都各不相同,那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就需要选用不同的教育机器人产品,以便提供合适的功能、配件以及人机界面。那么,目前的教育机器人产品能否满足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呢?市场上不乏有很多好的教育机器人产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近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根据上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机器人教育的要求,我们对四个阶段所用机器人产品在结构与功能、程序设计与传输、机器人本体三部分的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下表1所示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功能及标准要求简表1。

1.应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适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插件应用上,对于机械传动系统可选用积木式或插件式或变形式三种类型。这样的结构设计利于学生在机器人外形上做创新,凭自己的想象任意搭建机器人,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对于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这部分知识要求超过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因此可选用模块功能封装的形式,分别采用一体化控制模块和成品设备;在人机交互上,可以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例如遥控;也可用程序控制,选用简易的可视化图形编程语言,如用LOGO语言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儿童学习LOGO语言,有利于他们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可选用程序传输这种安全简便的方式把程序导入到实体机器人当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应选用结实耐用的、安全的机器人产品。小学教师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外,选用的机器人产品也要方便管理。除此之外,根据学校的条件可选用一些有外形的机器人,例如,AIBO机器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

2.应用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初中阶段使用的机器人在设计上不再以外形为主,需要附加一定的功能,要求学生了解简易传感器原理及其使用,并能体现出机器人在焊接和控制应用方面的知识,其机械传统系统设计时可采用遥控式或单片机式,这样学生对单片机的原理将有初步的了解。同时,采用单片机还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利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推广;控制系统可直接采用控制版,使得单片机的相关知识更为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执行系统,设计成半成品的形式,使之功能封装成模块化,利于学生自行组装;在人机交互上,除了选用遥控式外,弱化益智类玩具的概念,体现出机器人一定的智能化,可选用一些较LEGO语言要复杂些的程序设计语言,如Qbasic,为后续学习VB语言作了铺垫。传输技术还是采用安全系数高、操作简便的数据传输形式。初中教师提出,除了以上几点功能设计要求外,所设计的教育机器人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参加比赛。

3.应用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适用高中阶段的教育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要求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注重产品功能的综合应用,最终达到可在多门课程中通用的要求。因此,机械传动系统除了可选用初中阶段所采用的单片机形式外,还可选用嵌入式。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单片机方面的设计要紧密结合通用技术模块的要求,选择可多次烧录的单片机型号和简单易学的单片机编程语言;在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部分,可采用套装散件。采用单片机和散装化套件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人机交互方面,除了保留简易的图形编程软件平台之外,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今后计算机编程角度考虑,设计相对较抽象的编程语言接口,如Java、NQC、C++、C、汇编语言等。对于程序的传输除了选用数据线和红外线发射传输之外,还可选用烧录技术。

四、结束语

教育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教育的实施平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机器人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制适用于不同阶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的教育机器人,不仅有利于解决教育机器人产品的开发、选用,教学实施等当前机器人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机器人教育资源、实验经验的共享,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教育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规范化的教育机器人产品设计开发需要教育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学校、机器人厂商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2~95.

[2]彭绍东. 论机器人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7.省略/fuwu/jyfg/200703/142790.html

篇(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是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培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一课书读一两篇,大致了解了内容,就读不下去了。这种不良习惯不纠正,就会严重影响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就是要指导学生耐心地一句一句地读书,一边读一边想,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细读《难忘的一课》,就要引导学生发现如下几个主要问题:(1)年轻的台湾教师为什么要教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作者“崇高的敬意”是什么? (3)走进教室后孩子们本来发现了“我”,他们为什么没有感到意外? (4)课题是《难忘的一课》,为什么课文第三段写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呢?

指导学生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要培养仔细读的习惯,要使学生既能坐得住,又能读得进去。要指导学生逐词、逐句地细读,不放过一个疑点;二要指导他们学会仔细想,学习从字、词、句、段、标点等各个要素中发现问题;三要培养对遇到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尝试解决,实在弄不懂再质疑的习惯。坚持在细读中质疑,既能克服学生读书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能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有更准确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控“最近发展区”,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授课时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

质疑的途径很多,课文题目、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反复、过渡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例如,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类型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如以人命题的课文可问:文章写他(他们)什么,为什么写?以中心事件命题的课文,可问:“谁去做什么事,时间地点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又如,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一些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因为语文总是通过语言词句表达思想内容的。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如学习《古井》一文,有的学生提出:“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为什么说它‘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而不像秋雨、冬雨呢?”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多读课文,然后让他们思考文章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提问。如学习《李时珍》这篇课文时,提出:李时珍到各地去采药,怎样不怕苦和累?并告诉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与体会李时珍崇高品质有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样提问的原因。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渐渐学会这种方法,能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只是写个成绩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些问题记录在提问纸上布置在提问栏里,每过一段时间,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当选为“提问大王”。新课之前,我总是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孩子们听,并且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真仔细,真会开动脑筋,被表扬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小朋友通过讲评也慢慢学会了怎样问。

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怎样才算得上有价值的问题呢?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究竟在哪呢?只有通过批改,教师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

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总之,教师在教学上要始终把质疑这环节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乐学善问的学习习惯,养成这一良好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银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0,(03)

篇(5)

一、问题提出

教师的情绪工作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为完成学校赋予的教育教学任务和达到学校对教师的情绪表现要求,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心理调节,并表现出利于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情绪的过程。Kelchtermans(1996)就曾指出:情绪是教育的一部分,个体的情绪并没有独立于他们所处的情景,因而情绪工作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Hargreves(1998)也指出:教学不仅是教授技术或认知的工作,也是情绪实施的工作。对于情绪工作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大都集中于情绪工作的前因变量如个体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移情能力(情绪关注和情绪感染)、情绪特质、情绪智力等;与工作相关的变量,包括情绪表现的训练、客户情感、情绪维系和表现自由度等;后果变量如个体的工作满意度、情绪衰竭、工作倦怠、角色认同、教学效能感等等;以及一些调节变量的研究。Morris等人发现情绪失调会引绪疲劳,导致工作满意感的下降,情绪工作持续时间越长,就越需要角色内化。压抑真实体验到的情绪与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呈负相关[1]。Brotheridge等人发现:深层表现与个人成就呈正相关,与去个性化呈负相关;表面表现与去个性化呈负相关[2]。然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师生互动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关课堂气氛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教师良好的情绪能够创造亲和、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将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国学者刘延玲(2007)研究表明:教师情绪工作和教学效能感部分维度关系密切[3]。教学效能感不但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如:情绪、表情、动作),也影响教师的情绪状态(内心情绪感受),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绩效和学生的学业成就。Chan认为,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来满足他们的社会和情感需要,但是教师在充当咨询者和指导者时缺乏信心,教师的这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与教师的专业训练和情绪智力比较低有关。Chan的研究表明:情绪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对不同子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Chan还认为,情绪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而教师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情绪智力特定组成部分的发展[5]。上述的研究结果说明:教师的情绪工作、情绪智力与其教学效能感之间关系密切,故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选取宁夏石嘴山、银川、中卫、吴中四地中小学教师240人,剔除无效问卷17份,实际统计用数据223份。其中男教师86人,女教师137人,小学教师101人,中学教师122人。

2.工具

研究使用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中学教师情绪智力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由刘衍玲编制。问卷包括三个维度――表面行为、被动深度行为和主动深度行为,共15个题目,采用五级评分(1=从未如此,5=总是如此)。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总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777,三个维度的Cronbach系数在0.681~0.779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856,量表结构效度系数介于0.611~0.819之间,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中学教师情绪智力量表,在Kenneth Wong的编制基础上加以修订。量表包括四个维度――情绪觉知、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共20个题目,采用六级评分(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信度,总问卷和四个分问卷的分半信度均在0.715~0.853之间,它们的Cronbach系数均在0.528~0.892之间。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由俞国良、辛涛、申继亮等人编制。量表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共27个题目,采用六级评分(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教学效能感分量表、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74、0.84、0.77;分半信度依次为0.85、0.86、0.84。

三、结果分析

1.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基本状况

(1)情绪工作基本状况

研究对223名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基本特征进行统计,统计指标为被试在情绪工作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其中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中等临界值3分。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基本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在主动深度行为维度平均分3.3561,高于中等临界值;在被动深度行为维度平均分3.4978,为三个维度中均分最高;表面行为平均分2.5578,低于中等临界值,且为三个维度均分最低的维度。可见中小学教师在情绪工作上的得分:被动深度行为>主动深度行为>表面行为。

(2)情绪智力基本状况

通过对223名中小学教师在情绪智力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的统计,得出中小学教师在情绪智力上的特征。具体结果见表2。

表2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基本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觉知维度平均分为5.1121,接近满分6分;在情绪理解维度平均分为4.957,在情绪表达维度平均分4.3318,在情绪管理维度平均分为4.8623。可见中小学教师在情绪智力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中点分3.5分,得分总体特征为:情绪觉知>情绪理解>情绪管理>情绪表达。

(3)教学效能感基本状况

本研究对被试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3。

表3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基本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在一般教学效能感维度平均分为3.0982,低于中点分3.5分;在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平均分为3.8562,高于中点分。可见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效能感上: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

2.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情绪工作与情绪智力、教学效能感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表面行为与情绪智力的三维度存在负相关,即表面行为越多其情绪智力越低,也说明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工作、情绪智力和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探讨。

3.情绪工作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情绪工作在情绪智力和教学效能感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进行回归分析。第一个回归方程考察情绪智力对教学效能感的预测作用;第二个回归方程考察情绪智力对中介变量情绪工作的预测作用;第三个回归方程考察情绪智力和情绪工作对教学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所建三个回归方程为(1)Y=cX+e1(2)M=aX+e2(3)Y=c'X+bM+e3(其中Y代表因变量教学效能感,X代表自变量情绪智力,M代表中介变量情绪工作)。

情绪工作在情绪智力和教学效能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5,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用小写字母代表相应变量的标准化变量。由于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t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工作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也是显著,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56×0.309/0.509=21.6%。

表5情绪工作在情绪智力和教学效能感之间的

中介效应检验

注:*p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情绪工作为中介的相关路径图(图1)

四、讨论

1.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基本概况

在情绪工作方面,总体上看,教师情绪工作的总平均分(M=3.1253)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说明从总体上看,宁夏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得分最高为被动深度行为(M=3.4978),其次是主动深度行为(M=3.3561),得分最低为表面行为(M=2.5578)。这表明多数中小学教师在情绪工作中多采取被动深度行为策略,即在工作中的情绪体验和学校要求的情绪表现规则是相一致的;采取表面行为策略的中小学教师最少,说明在工作中伪装自己的情绪,表达与自己情绪体验不一致情绪的中小学教师最少。综上这些结果与之前学者所做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即教师在情绪工作策略选择上,被动深度行为多于主动深度行为,选择表面行为策略的最少(刘衍玲,2007)。被动深度行为和主动深度行为策略选择的教师较多,表面行为策略选择较少,使得教师经常去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情绪的体验,这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使得教师这一职业需要极大的感情投入,且容易引起情绪耗竭(Heck&Williams,2004)。

从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方面来看,各维度得分较高,说明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水平较高。其中情绪觉知得分最高(M=5.1121),接近该维度满分6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在感知、认识、辨别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方面能力较高;其次是情绪理解(M=4.957),说明中小学教师可以对自己和学生情绪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再次是情绪管理(M=4.8623),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较强;得分最低为情绪表达(M=4.3318),这说明中小学教师情绪表达能力具有一定水平,但相对于他们对情绪的觉知、理解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仍有差距。中小学教师在情绪智力各维度表现出的特征,有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影响所致,即对情绪情感认知能力较高,但在情绪表达的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在教学效能感方面,中小学教师在一般教学效能感维度平均分(M=3.0982)低于中点分3.5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缺乏自信;中小学教师在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平均分为(M=3.8562),高于中点分3.5分,说明其对自己教学能力较为自信。个人教学效能感得分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得分,这种教学效能感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可能是因为实现教师职业的成功较为困难,从而使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较低。但由于个人教学效能感有助于教师的自我防卫、保持自尊等原因,教师个人效能感水平较高(袁贵勇,2006)。

2.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情绪智力主要是个体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性问题的能力,而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如果个体能够对情绪性事件或情绪信息进行良好的加工,那可以使得个体在心理层面获得较多的积极感受,进而在教学上也会拥有较高自信和教学效能感。从研究数据结果也表明情绪智力对教学效能感的直接影响。然而随着对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情绪工作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考察。本研究中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三个维度(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表面行为)与情绪智力的各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刘衍玲(2007)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与教师情绪智力的大部分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那些在工作中容易感知、认识、辨别自己和学生情绪的中小学教师会主动从学校角度思考,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符合学校要求的情绪;那些在工作中容易感知、认识、辨别自己和学生情绪,并加以控制的中小学教师往往会根据情景改变自己的情绪。表面行为是指伪装自己的情绪,表现虚假的情绪,这与教师真诚对待学生的职业要求相悖,使得极少有教师选择这一情绪工作的策略。上述结果也说明情绪智力是影响情绪工作的重要因素。对于情绪工作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数据结果也表明,情绪工作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一步对三者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情绪工作在情绪智力和教学效能感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显著,且是部分中介作用,即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部分地通过通过情绪工作的高低起作用,其效应占总效应的21.6%。这一结论说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可以从情绪工作角度入手提高其教学效能感,情绪工作是低情绪智力中小学教师提高其教学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觉知、理解、表达和管理一些情绪性事件,那么就会导致其情绪工作处于较低水平,当个体感受到自身真实情感与组织需求情绪表达不一致时,所选择的情绪工作策略不仅取决于组织情绪要求,而且受个体对组织情绪要求的认知判断。个体认知判断必然包含有组织情绪要求所导致的情绪状态。当个体有着较高的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则多数会采用低表面行为策略,减少了个体在情绪上资源的消耗,即使是个体采用高表面行为策略,由于其自身情绪智力水平高,对情绪的认知、处理和运用能力强,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源应对,减少了个体在情绪上资源的消耗,也会体验到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

参考文献

[1] Morris J.A.,&Feldman D.C The dimensions,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

[2] Brotheridge C M,Lee R T.Testing 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model of the dynamics of emotional labor.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2.

[3]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7.

[4] Chan D W.Emotional intelligence: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schools.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2a.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61-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有疑才有获,有疑问、有思考、有探索的课堂才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也是一节真正成功的课堂。而恰恰好问,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领域的 摇篮。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说明他肯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信息能力。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要做到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齐读课题之后老师质疑:“我读了课题有好多疑问,是谁把柳树叫醒的?柳树醒了是什么样的?”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示范疑问下,学生潜移默化就会提问了。其次,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的问”。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教师采用倒序的方法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的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然后抛出问题: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提出了“是谁在争论?是在争论什么?”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到质疑的思绪中,从而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而且能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提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有的教师怕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则怕影响课堂秩序,所以只能接受在接受,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不问了,只留下了教师的声音。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要使这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指出了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平时可以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也要在课上多关注学生,给予一个肯定的手势或点一下头,微笑一下,给学生用于回答问题的信心。总之,教师要利用言语及行为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距离近了,学生的心理也安全了,这就是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了,并且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放心大胆地去问。

篇(7)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有疑才有获,有疑问、有思考、有探索的课堂才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也是一节真正成功的课堂。而恰恰好问,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说明他肯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信息能力。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要做到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齐读课题之后老师质疑:“我读了课题有好多疑问,是谁把柳树叫醒的?柳树醒了是什么样的?”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示范疑问下,学生潜移默化就会提问了。其次,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的问”。

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教师采用倒序的方法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的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然后抛出问题: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提出了“是谁在争论?是在争论什么?”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到质疑的思绪中,从而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而且能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提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有的教师怕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则怕影响课堂秩序,所以只能接受在接受,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不问了,只留下了教师的声音。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要使这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指出了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平时可以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也要在课上多关注学生,给予一个肯定的手势或点一下头,微笑一下,给学生用于回答问题的信心。总之,教师要利用言语及行为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距离近了,学生的心理也安全了,这就是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了,并且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放心大胆地去问。

其次,利用恰当巧妙的评价语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问想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与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另外教师要利用恰当巧妙地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敢问。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语言来实现的。一位优秀的教师评语一定是具有导向性和激励作用的,这让学生敢动、敢说、敢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获得更多实效。因此,只要学生的提问有一点道理,就要给与肯定。台湾师范大学的赵宁博士给我们支了三招,巧妙评价质疑,我用了几次觉得很好。

第一招,有人提问时,他立刻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第二招,笑容满面地面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第三招,清清喉咙说:“由于时间有限,我来总结一下。第一,正如A学生所讲这般这般……第二,正如B学生所讲这般这般……第三嘛,C学生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赵宁博士此举的用意非常清楚,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承认并接纳他们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而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经常问的是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质疑方法。 疑问的方法有:围绕课题,含义深刻的词、句、段去抓住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抓住特殊标点质疑;课文读讲中质疑;预习自学中挑疑。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小朋友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呀?”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争着提问:“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呀?”“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喝水遇到困难了吗?”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质疑能力,也学会了质疑方法。而且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可见,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质疑方法是很重要的。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当然了,质疑方法有很多,教师只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就能在质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

总之,只要教师给与学生问的权利,创设问的氛围,交给问的方法,就能打破“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出现学生积极参加阅读,用于质疑问难的良好局面。

篇(8)

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基本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实训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仪器设备使用能力、故障处理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中职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中职实训课教学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学设计实训课的目标和内容

中职实训课教学要根据专业性质和课程特点,按强化技能、突出创新的总的指导思想,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关系科学、准确地制定出实训教学目标。按照“模块——任务——问题——知识点”的思路实施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全盘考虑,设计具体的实训内容,细化量化课程实训教学的内容。从形式上讲,每个单元实训的教学内容、步骤、时间、地点、材料、实施方式、监控手段与措施、实训成绩的评定、学生能力培养检测的手段、预期的目标等,均应该在实训方案的设计中体现出来,使得课程实训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训的内容符合实训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结合教材,将实训课程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训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确保实训教学的内容具有明确性、针对性、目标性,结合实训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确保实训教学内容适度,真正做到学生听得明,学得会,做得到。

二、科学设计教学计划

首先,深入社会、企业调查研究,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培养体系,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一些宏观背景及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第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等。其次,根据“有效需求”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以便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再次,进行有关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构成。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建构必须要考虑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的编写必须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相关领域的理论课程和通用性技能课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规范实训教学的过程实施

组织好每一次实训课,就必须规范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任务、项目以及实训过程。规范实训教学,既要从形式上规范实训教学,也要从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中规范实训教学。首先。认真写好实训方案,课程实训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要规范,每一次实训课都要设计好步骤,时间安排,材料设备使用,重点和难点、小组分工,出现问题的应急预案,小结;其次,认真组织好实训课教学过程,课程实训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训的内容符合实训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

五、强化操作指导,全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学生在实际操作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极为重要。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讲课形式,与中职学校有根本的区别,中职学校重点突出的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尽量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进入到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的教学形式中去,让他们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时老师一定要巡回指导。由于学生的悟性不同,在实验实训课中采取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个别悟性差的学生要采取于把手地教,达到既培养尖子,又共同提高。

六、实施“双证书”制与教学相挂钩

实行“双证书”制。“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即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实训课教学应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相挂钩,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实训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使实训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沟通,实训教育与劳动就业相衔接,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七、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认真研究和探索,以动态市场为导向,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素质强能力的中等职业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职业;能力;渗透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国务院在文件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比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同时,在国家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已经深入各大院校,可以说目前的素质教育已经迈向了新的台阶。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一味的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以及锻炼,盲目的追求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整个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被忽视,职业能力严重低下,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终身体育的意识也难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将体育教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完美的结合起来。应该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深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以及职业特点进行教学,重视职业体能素质、体育健康常识以及社会化的教学将终身体育的意识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才能弥补当前教育教学的不足,最终实现体育教学和职业教学的双赢。

1 确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这个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这一目标的确立和职业院校的特点密不可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只有实用性的人才才能走向管理工作的一线,才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劳动生产。因此,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可以说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在重视这一点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坚持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这里既是接受教育的地方又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平台和起点,是人生重要的过渡点。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运动素质,并不断强化。同时,培养其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应用性的体育技能培训,加大对体健知识的渗透,让其形成正确的卫生意识和体育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高强度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模式,顺利的完成从学生到一名职业人员的转变,为体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 体育本身的作用

体育课和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课本身具有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体育课不仅能释放学生的情感,更能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娱自乐,和周围人打成一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铭记于心,努力构建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实践性也是体育课的又一特点,因此要训练学生的不同身体部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教学中的运动训练和职业工作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应该培养强壮的体能和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上下功夫,只有强化体能训练才会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提高对工作的承受能力,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3 体育教学是促进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体育教学中永远不能脱离挫折和竞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参与竞争,展示自己的运动素质,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残酷的,因此有胜利者也会有失败者。失败者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竞争无疑是对学生受挫能力最好的锻炼。体育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耐挫折能力和承受能力,这样学生在走向未来的岗位后,才能适应各式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才会有足够的承受力去继续工作,为未来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永远不能忽视,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集体项目。集体项目的最大特色就是对队员间组织协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队友间配合默契,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加强自我的约束。同时,敢于承担责任,不互相推诿,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集体活动的参加会增强个人的优秀品质,决策和反应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3)加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意识。无论什么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要求是体育项目的核心和要求。规矩会约束个人的行为,将自己的行为约束到一定的框架内,如果违背,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提升其道德水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未来残酷的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和获取一席之地。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重视这些问题,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其竞争意识和耐挫折能力,提升道德水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体育教学和职业教学双赢的目标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尹长源.浅析高职体育教学渗透思想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8).

[2]谢银儿.论素质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王玉扩.陈庆舍,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67-03

2011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标〉解读》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参考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内涵分解说明》,即“教师具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或具备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并具有一年以上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或生产经历,或主持本专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有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及规律。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标》解读中提到,“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达50%以上为优秀标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力争到2012年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如何,笔者做了以下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我校“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的对比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目前,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8%,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67.6%,达到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标》“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达50%以上为优秀的标准。此外,基础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5%,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为100%,如表1所示。

“双师型”教师实践年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4.5年,专业课非“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1.2年;基础课“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1.3年,基础课非“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0.8年(有部分教师是从企业调入,实践年限比较长)。这表明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与非“双师型”在实践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

国家级技能鉴定考评员所占比例 通过对比调查发现,“双师型”教师中国家级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双师型”教师。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有54.2%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专业课非“双师型”教师只有21.7%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基础课“双师型”教师有33.3%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基础课非“双师型”教师有12.3%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这表明“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中国家级技能鉴定考评员所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对我校2011年教师技能大赛的统计分析发现,“双师型”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优于非“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获奖比例为69.7%,非“双师型”教师的获奖比例为30.2%,表明专业课“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课非“双师型”教师在操作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教学水平考核 通过对我校200年、2010学年及2011学年(上半期)共5个学期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包括学生评教、督导组打分、作业、教案及现代化教学等方面)的名次统计,结果显示,73.6%的“双师型”初级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为优秀,明显优于非“双师型”初级教师,而“双师型”高级、中级教师在教学水平考核中获优秀的比例分别为55.3%和59.8%,也好于非“双师型”高级、中级教师。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科研能力 对我校200年、2010学年及2011学年(上半期)共5个学期的教师的科研项目统计表明:在“双师型”教师中,获得化学工业部教学改革项目的比例为100%,获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的比例为68.2%。“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学术水平 通过对我校200年、2010学年及2011学年(上半期)共5个学期的专任教师在国内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正式出版的论著及省教育厅的获奖课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学年中“双师型”教师的人均论文论著数分别是0.34、1.04和0.17,而非“双师型”教师分别为0.4、0.55、0.53。三个学年的“双师型”教师人均研发的获奖课件数为0.33,非“双师型”教师人均研发的获奖课件为0.77。统计分析表明,“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学术水平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由于我校采取得力地措施加强了“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了教师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也随之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自2001年至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近三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100%,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获得了社会与学生家长的好评。

思考与建议

第一,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在实践年限、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及教学效果“双量考核”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综合素质,可以明显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在学术水平(论文论著课件)方面,“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差别不大,说明学术水平与教师是否是“双师型”关系不大。

第二,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的专业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可以考取资格证,如专业基础课教师,如何获得“双师”资格,值得商榷。建议人事部门进行协调,使他们能参加企业的相关技术职称的评定或考核,以提高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比例。

第三,研究发现,基础课教师“双师型”比例与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相比明显偏少,如何提高该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比例仍是困扰中职师资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基础课教师也能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以提高实践能力。

第四,中职学校生师比过高的问题,由于涉及事业单位编制,只靠学校内部努力是有一定困难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1)人事部门根据学校的招生规模,按国家中职学校生师比的要求,增加教师的编制计划。(2)调入、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大专业课教师的人数和“双师型”教师比例。(3)聘任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学校学生实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在我校正尝试探索各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与一些实习基地合作办学,聘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以期既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加强,又降低中职学校的“生师比”。如目前我校有50多家固定的见习、实习单位,如果每个单位聘任4个实训指导教师,就意味着专业教师的人数增加了200人,按现在的在校生数计算,“生师比”即可达到16∶1,不用人事部门增加编制,即可达到目前国家规定的重点中职学校生师比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丞明.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0.

[2]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4]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体能程度和体育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体育教学只是单纯地“重理论、轻应用”,甚至有些学校通过单一、片面的成绩考核方式来判定学生体育能力,这些都不能确实地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更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体能需求。只有从实处着手,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体育教学制度的窘境,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面对毕业后形形的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体能训练对学生的影响

1.体育课中体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校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就是个性比较强、思想变化快、大部分同学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出现畸形,对待事物扭曲的想法特别严重,心理比较脆弱,同时玩心也很重。这些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在体育课上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尽量地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日常的体育课上学生的情感也能体现出鲜明强烈、丰富多彩、紧张易变、积极性或消极织等特点。情绪的产生、变化,直接影响到身体各部分能力的发挥,并以运动成绩的形式表现出来。满意感、轻松感能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强烈动机。有信心、情绪高、勇敢、顽强的积极情绪,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变相地鼓励、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能。另外,意志力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克服主客观带来的困难,抑制情感冲动,避免发生不良行动,集中注意力,从而较好地实现目标的复杂过程。意志力的品质表现为沉着果断、顽强持久、坚韧不拔。

2.体能训练对学生个性特征培养有积极作用

个性既有人们心理活动的共同特点,又有各自的心理特征。好的个性风貌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体能训练是通过有技术的训练、运动竞赛来实现的,它对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都把体育训练作为培养个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训练去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个性差异。有目的地安排不同的活动项目,组织不同的体能训练,提出不同的要求,去发展和塑造各阶段学生合乎时代要求的良好个性。

3.体能训练对发展学生智力有特殊意义

体育能力的训练需要方方面面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培养。在训练过程中,对增强神经系统活动机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适应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重要意义。

4.体能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渠道

品德教育需要讲道理,更需要社会实践,使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自觉地运用体能训练方式中累积的毅力及情感态度去让学生进行自我品德教育,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特别是在我国体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2008奥运会等各大世界赛事的成功举办等,都是广大青年所普遍关注的,通过对体育相关比赛的参观,对青年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将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的理想训练与现实训练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逐步提高。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体育能力普遍偏低,要从最基础的体育活动开始逐渐拓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理想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掌握不同学生在现实训练中的异处,以便逐一调动学生的体能训练积极性,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就打击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低了就失去了体能训练的意义及目的。

随着学生接触新事物规律之后的身心发展和教育影响,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逐步成为该项事物中的核心成分难以更改。这些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既能表现出体育教学成果的多水平化,又能表现出体能训练的连续性、阶段性。根据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按理想化的顺序组织课堂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可按循环的方法来处理现实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四、体能训练的定性与定量

在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究竟采用定性的方法还是定量的方式常常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体能训练的定量化评估和定性化评估各有利弊。所谓定量化,就是积累的“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体能训练次数,因而它能比较有效地克服定性训练结果评估中经常出现的“优、良、中、差”这类随意性比较大的评语。量化还能激发学生训练动机的产生,从而促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使得训练氛围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量化”得出的成绩或效果有时会与学生实际的体能状况不太一致,因而就很难发挥它作为评价应有的选择、导向、激励和教育作用。只有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对体能训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体能训练的效果应当是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五、将创新思维带入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尽相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把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相结合,系统地给学生讲授创造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范例和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它还亟待适合教育实际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寓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创新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新思维在教育原则、教法、课堂内容等各个方面体现师生共建宽松适宜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桥梁。

结束语:

中职学校学生个性突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个性的一面,因此要量体裁衣;但每个学生也都有共性的一点,要针对这一点进行有规模、有计划地潜能培养及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不仅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掌握传统保健养生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发挥个性特长和潜能,体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体育能力的训练培养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各项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形成融理论、技能、素质和体能为一体的体育教学、考核体系。提高中职学生的体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能,为就业打好体能基础,更能在思想教育上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好思想铺垫,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职学校体育课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小峰,孟昭强.校园体育活动指导[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4]张云龙,吴志坤,王颖,等.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2007.

[5]王大中.体育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