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

篇(1)

1 墙壁文化:不容忽视的成长空间

漫步于我们的校园之中,沿教学楼和公寓楼的台阶拾级而上,随处可见先哲的至理名言。“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公寓楼里男子汉们的宣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校园宣传栏里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的心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餐厅的师傅对离家在外孩子们的细细叮咛。 “此时无声胜有声”,墙壁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浸染着学生的心灵。“进了校门,先学做人,”我相信,有了正确精神引领的学生,人生会更自信、更坚强。

2 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

现在的信息社会,媒体十分发达,电视、网络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令人无法抗拒的地步,如果不好好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或网络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他办好帕夫雷什中学,是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的。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所谓差生,就是精神世界不充实,意义世界不丰富,且又不爱阅读的人。要解决差生的问题,需要的不是补课,而是补充阅读,再差的学生也需要精神的家园,也需要精神的归宿。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热爱阅读的先行者,让学生“也傍桑阴学种瓜”。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购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因此教师的精神引领格外重要。“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学生把黄庭坚的读书名言相互抄阅,会心一笑时,我相信,学生已经学会了无痕的自我教育。

3 课堂教学: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学生知识来源之一,因此教育者要利用好这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智慧启示学生悟性,抓住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中介绍李苦禅先生时,我详细讲解了一个细节:李英杰进京求学期间,饥饱无定,常效仿宋范仲淹的办法,每天熬上半锅杂面粥,凉了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餐一份。每逢饥肠辘辘之时,就盼着上炭画课。因为炭画画坏了不是用橡皮擦,而是用馒头粘,凡上炭画课的学生照例都会领到一个热馒头。李英杰作画时总是慎而又慎,生怕画坏一笔,为的是省下馒头当顿饭。就这样他的线条有万无一失的稳准性,成为全班的佼佼者。课后,班里的路伟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日子以来,一直为素描的停滞不前而困惑,李苦禅先生的故事让他有所领悟。一、如果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苦,会成就一番事业,今天的孩子缺乏这种苦;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缺的条件。在课堂教学这一块沃土上,让德育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4 网络教育:重视并正视,让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曾经,最反感的就是网络。目睹太多的青少年因为沉湎于网络而走了下坡路,耳闻太多网瘾孩子的家长痛心疾首的呐喊,因此一度曾到了痛恨网络的地步。我喜欢读书,感谢《教师博览》,领我认识了“教育在线”、“白鹿洞论坛”,朱永新、李镇西……一个个教育名家走进了我的教育世界。是啊,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在,我把这些教育网站也推荐给了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感谢“教育在线”,在我为教育难题迷茫的时候,在我的心情处于低谷的时候,就象春天的一缕阳光,将我心底的郁闷一扫而光;

篇(2)

她本忘了那天是她的生日。快下课时,有几位一直令她头疼的学生,忽然放下手中的作业,带领全班歌唱Happy birthday,歌声整齐而舒缓。与此同时,电子白板上悄然变幻出一幅幅她的照片,其间有文字轻盈如诗,流淌着学生的幡然悔悟和对班主任的深情祝福……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感到爱跟自己过不去的学生突然间懂事了,也感到自己享受着人世间最大的幸福。

一段关于自己的音画故事,让张老师看到了学生觉醒和成长的足迹,也让她看到了数字技术透射的情感光辉。

在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当前流行的班级在线,异彩纷呈,无不将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虚拟网络融为一体,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不但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提供了数字化的经历,还为他们提供了情境化的知识和社会化的应用能力。

在线,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中小学课堂常见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是传统的满堂讲、满堂灌;要么是“导学案”满天飞的僵化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的千呼万唤声中,班级在线和课堂在线,已蔚然成为新课改的“宠儿”。

教育在线,挑战了教师传统上的权威性;成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迎合了学生,也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育在线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比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同时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堂内,请教师来解答。课堂上学生与同伴、老师都能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合作和探究的氛围正是传统课堂上所缺乏的。

于是,“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微班会和微课亦如雨后春笋。作为一名老班,我喜欢利用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媒介打造全新的班级风景。电子白板早已成为我班的特色版块和精神乐园。电子白板上那些因时而变的“漂流辞”,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班每个时段的核心要求,如“阳光”、“快乐”、“坦诚”、“互助”和“透明”等词汇,如同在流动着的粼粼波光里闪耀着的人格教育光芒。

同时,利用电子白板具有的即写即擦即保存和交互性等功能,在我的班级中长期开展着一个名叫“白板微博”的活动。每天下课的时候,电子白板旁都会聚着一群人,有说有笑,有写有画,这就是写白板微博。白板微博就是在电子白板上以微博跟帖评论的方式达到师生沟通。它既能以简单的方式达到班主任与多名学生同时沟通的效果,同时也能带给其他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在落实班主任带班理念方面,会起到形成班级精神和铸就班魂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白板微博和在线班级等表现形式,为学生拓宽了成长的空间,深化了幸福的教育。在线,助推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在线,拓宽家校沟通渠道

为了促进班级的和谐运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一方面要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还需要主动和家长交流与沟通,寻求有效教育的着力点。家访和班级(学校)开放日是家校增进了解和携手合作的传统方法,但是,青少年的成长及其相关教育,是一个持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每学期仅有的一两次家长会或家访,哪能满足得了教育的需要?

探析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但诸如学生心理的波动、兴趣的转向和情感的困惑等问题,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读懂自己或者说得明白,或者轻易和盘托出。这一切对家校的监护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家校的协作途径提出了新的需求。

校讯通,QQ群,班级博客……这一切在线手段,以其方便、迅捷、开放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广大班主任的青睐,成为当前拓宽家校沟通渠道的首选。即时的文字或语音甚至视频交流,有助于消除彼此的误会和分享教育经验。

小龙曾是我班人见人厌的“问题生”,作业不做,打架闹事。他的父母远在深圳打工,虽用长途电话和短信与之联系,但总有一言难尽之感。苍白的家教越发让小龙野性难改。

一次,我在整理班级博客时,突发奇想,何不在保护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将孩子们的在校表现以化名的形式“大白于天下”?这样说不定可以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孩子每个阶段的状况。

于是,我用客观而真诚的班级叙事,拉近了学生家长关注的目光,也赢得了专家的在线指导。更让我高兴的是,小龙开始在意老师对他的观察和思考;小龙的父母也开始希望我能提供视听条件,让他们每周定时和孩子在线沟通几次。小龙也由起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网聊,到现在希望班主任陪在身边的大胆交流,让网线另一端的父母高兴不已。

在线,犹如春风化雨,促进了家校的和谐沟通,达成了学生的正向转化。

在线,让学习成为师生最大的快乐

我积极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在线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砥砺了思想。同时,我先后加入“班主任尖峰论坛”、“全国人格教育群”等民间研训团体,吸收专家的先进理念,感悟同行的教育智慧,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快乐,传递班级在线的正能量。

在线学习,让我结识了彭敦运、梅洪建等教育人士;也让我拥有更多参与撰写班级发展类书籍和教育类刊物投稿的宝贵经验。

篇(3)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偏离老师这一主导,老师成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的论点。青年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我们觉得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在老师成长日记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1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各专业协作组;组织各个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老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的亮相课、一般老师试验课、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利用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教育火花”、网上主题论坛等交流活动,实践新课程、解读新课程。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 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要求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一方面采用导师制,结合集体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3.1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

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提倡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3.2“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

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会有亮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3.3网络交流――分享资源的天地

如果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氛围的话,网络交流则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学校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方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子,写文章。如今,教师的教育故事――“小城故事多”在“教育在线”登陆,点击率一路攀升。学校还在“成长论坛”、“和风论坛”、“读者论坛”上建立了主题贴,另有十多名教师在各大网站建立了个人主题贴。网络,使教师真正走进了教育科研;网络,也帮助青年教师重新点燃了教育的激情,使他们时刻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篇(4)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式

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更多反思的职业,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的出发点。善于反思应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本人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能力与水平。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在博客中开设了网上情缘、引经据典、课堂心得、生活品味等栏目,记载了自己日常教学的心得体会、教案设计、生活随感等,还利用信息技术下载一些课堂实录、教育信息、名师博文等,形成了属于个人的教育成长资源积淀,对自己大脑中那些漂浮不定、甚至有点凌乱的思想进行梳理,找出错误的认识或不妥当的观点,从而达到了自我反思及提高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获得专业化引领搭建了平台和通道

教师要走出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理念,拓展视野,在不断地智慧交流中获得专业的发展,必须有专家的引领,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获得专业化引领搭建了平台和通道。然而,普通教师很难有机会与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想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2009年12月,我参加了在甘肃酒泉中学举办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培训,亲自聆听了中学语文教材主编孙绍振学者的诠释与评析,明白了对教材使用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对教师教研与教学的要求。同时,让我更加密切的与教材主编和全省的教育同仁们有了切磋的机会。

当然,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讲座和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普通教师可以全方位解读名师,体悟名师教学中的精彩,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使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脚步变得踏实而有力。2011年与2012年,我有幸在网络上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训,实现了与教育专家、学者和名师零距离的对话,通过浏览和阅读这些专家、学者的网络日志,并以留言、回复、评论等方式形成互动交流。的确,在博客这一平台上,教师不再是闭门造车,而能更多地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引领。这种交流、碰撞与反思,不断的推动着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进行知识的积累,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搜索和阅读,对自身工作学习有益的信息资源,通过链接收藏,进行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使之汇集成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加油站。

篇(5)

[6]布卢姆,A.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38.

[7]科顿姆,D.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卫鑫,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5.

[8]白壁德,I.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张沛,张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9]加塞特,J.O.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09.

[10]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1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纽曼,J.H.大学的理想[M]. 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布鲁贝克,J.S.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5.

[14]邓联合.自由与仁爱: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内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1):85-90.

[15]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5(6):100-104.

[16]黄福涛.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6(4):19-43.

[17]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at is a 21st Century liberal education? [EB/OL]. AAC&U.(s.d.) [2009-10-20]. http:///leap/what_is_liberal_education.cfm.

[18]Bhabha,H. K. Director’s Lettle[EB/OL]. The Mahindra Humanities Center at Harvard.(s.d.)[2012-03-18]. http://fas.harvard.edu/~humcentr/about/directorsletter.shtml.

[19]汪信砚.什么是哲学? ――从人文学科的视野看[J].哲学研究,2009,( 11) : 23-28.

[20]希尔贝克,G. 人文学科的危机[J].郁振华,译.童世骏,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3) :27-35.

[21]Stewart, S. Thoughts on the Role of the Humanities in Contemporary Life[J]. New Literary History, 36(1): 97-103.

[22]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05(2):34-38.

篇(6)

更可怕的是,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完成了某些教学环节后,象征性问学生有没有想法或问题,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大都埋着头,不敢抬起来,因为他们已经不太会提问题了。

那么,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实现高品质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成就科学课堂的精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应勤练内功

美国福特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拥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保鲜期更是严重缩短了,如果教师始终守着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时代的淘汰品,再加上手机和电脑普及,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非常容易,而且在某些方面,学生已远远走到了教师前面。

如果教师不清楚这一点,固守着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参,满嘴唾沫地讲一些老掉牙的话题,学生会以为你out了,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你,自然不会认真听课,更别说和教师进行有效对话互动了。

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勤练内功。当自己拥有知识的大江大河的时候,才能不断地给学生的心灵上洒上新鲜的水露。

我们可以通过学科培训和专家讲座为自己充电,但学科培训一般由上级教育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不是什么时候你想要接受培训,人家就会给你培训的,专家讲座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总是死死盯着学科培训和专家讲座,那就是守株待兔,太死心眼了。

任何时候,我们可别忘了书籍这位无声的朋友。我们可以征订一些教育刊物,看看那些优秀的教师是如何组织自己的课堂,把握对话的松紧与进退的。还可以阅读一些课堂教学的书籍,比如:《课堂密码》《课堂观察》《化学教学论》《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等。为了使自己和学生的对话更有味道,科学教师还可以捧起文学作品,让自己流淌出的语言更有质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到一些专业的教育论坛的科学板块去向他人学习,新教育在线综合论坛就是一个极好的去处,还可以到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期刊网上去查找有用的信息。

我曾有幸参加过宁波市科学优质课评比,第一次站在这样的平台上,心里很紧张,这种不良情绪也影响到了学生,学生的表现很拘谨。当我点燃一盏酒精灯(他们之前未见过)时,前面的几个小个子男生像见到了怪兽一般躲在了课桌下面,嘴里还嘟囔着:“哇,爆炸,爆炸……”我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他们说:“别害怕,老师会保护你们的!”话音一落,班级里立即响起了轻松而愉悦的笑声,那几个趴在桌字下的几个小男孩也迅速从地面上爬了起来,后面的课堂进展非常流畅。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事后不少老师夸我很机智。我很清楚,我并不是一个机智的人,之所以能表现出所谓的机智,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沉淀。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精彩对话的基础。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智慧,我有一个智慧,咱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要实现精彩的对话,让学生张开嘴巴是第一步。

在我们的身边的课堂里,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试图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可学生就是不理你,要么不敢开口,要么不屑开口,任你从头到尾唱独角戏,不敢开口的学生害怕说错了招致老师的批评,而不屑开口的学生则往往很有个性,也有些小小的才华,管你说的天花乱坠,人家根本不睬你。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生不偏爱,对暂时落后的学生不歧视,让学生在你的课堂里远离恐惧,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能够在科学课堂上敞开心扉,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堂里碰撞出真正的火花。

当然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外做大量的工作,包括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辅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谊,触摸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三、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篇(7)

在理想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以缓慢的速度,鼓励教师从“尝试围绕三类目标设计预习作业”“课首三分钟口头练说”以及“课堂核心目标达成所采取的策略”“预设与生成”“分层练习题的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开始,引领教研组先动起来。新教育提倡“小行政、大课堂”,我们深知课堂这个师生共同生活的栖居地,当真正关起门来老师以国王身份出现的时候,作为管理者的我们纵使有天大的能耐也无法每时每刻对老师跟踪。所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如果不是特别邀请,即便是教导主任也不能随意参与,更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可是作为教学管理者又不能就此放任他们自流。于是 “相约星期二――走进理想课堂”常态教研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每周二上午的第一节课、下午的第一节课是学校雷打不动的公开课,最初各教研组推荐的都是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课,那一时段,我们称之为“榜样带动课”。后来就成了人人都得上的课,我们称之为“周四公开课”。行动要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几年来,正是引领教研组的微观研究、在学校层面搭建综合展示平台,才让老师们一点一点地成长、成熟起来。他们由最初公开课上的紧张到逐渐的舒展,由开始处理问题的拘谨到逐渐的灵活自如。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课程晨诵课的最先尝试,只在两个班级推进,我从公开课有潜力的老师里选中,一个月后,推出了由全校语文老师和两个班学生父母代表参加的“晨诵展示课”活动。在五年级朱老师的晨诵课上,当老师把《我是一只小蝴蝶》作为生日赠诗,送给过生日的小萌同学时,老师把她的爸爸邀请到台前,师生满含深情的吟诵,让这位纯朴的父亲潸然泪下,自己孩子正经历的美好彻底感动了在场的老师、父母们。课间,有老师悄悄地把自己班级的孩子带到会议室里和上课班的孩子一起感受。晨诵课特有的魅力就这样感动了老师,感动了父母。老师们开始在课下和作课老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并开始给我递条子,说这么好的课应该在全校推开,就两个班独享可不行。老师们参与课程的热情就这样被点燃了。于是应大家的需求,我们以同样的办法分别在后面的两个学期里,以榜样引领的方式推开了以中高年级整本书共读和低年级绘本故事课为主的午读课,开发了整本书共读的“导读推介课”“主题探讨课”“成果展示课”几种课型,把师生带进童书的世界。并且以暮省日记为载体,鼓励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用语言相互激励,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以中国传统节日和农历24节气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中高年级的一门特色课程。我们以新教育榜样教师常丽华研发的此门课程为平台,不断地添加新的元素,在每个农历节日、节气到来之际,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确立的主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再根据节日特点、习俗等设计农历游的方案,和父母们一起走进生活。父母们不仅是孩子们农历游的参与者,更是孩子的引导者、“资助”者,他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陪伴着孩子走进年货市场、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亲朋好友家中,和孩子共同感受浓浓的年味,共同观察一草一木的变化,共同交流美好情感。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94―04

引言

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质量的网上交互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网络异步环境中师生间社会互已经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区别于前两代远程教育的新的维度。通过对国内文献的调研,发现国内关于在线论坛的研究中很少关注论坛中知识的构建水平及促进高水平知识建构的组织策略,而且这些较少的研究论文中更少有关心教师之间交互的。教师论坛作为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在线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参与的教师还有机会参加学术讨论和教研活动,获取专家的引领等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借助教师论坛这样的在线交流平台。

同时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影响着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及交互内容和质量,即影响教师学习共同体协作知识构建的水平,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了解教师论坛中教师间的交互,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分析高质量教育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助于教师论坛中根据教师需要组织和改进论坛,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使教师从论坛中能受益,反思教学,收获资源,更好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一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也称协同知识建构。可以用社会建构主义原理加以解释,即知识是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协作、交流而共享成果。协作知识建构所揭示的正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的观念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互的过程[1]。

对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Harasim提出了包括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价、检验论证、相互质疑、通过协商将不同观点综合为几个阶段。Gunawardena提出四个基本阶段: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分析观点之间的矛盾或不一致; 通过协商等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运用新建构的知识。这四个阶段递进性的给出了知识建构的水平,只有达到四个阶段的高层次,才是有效的协作知识构建。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引入共享知识、论证观点、辨识差异、协商分歧、相互激励敦促以促进协作等,建构方式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线论坛就是很好的协作知识构建平台。[2]

除了上述的知识建构过程的分析,针对在线论坛这样开放性的交互平台,美国学者Roschelle认为,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在于“观点收敛”。加拿大学者Harasim认为“观点收敛”可分为三个阶段,(1)提出观点(Divergent Thinking):展示和表达个人的经验、思想和观点;鉴别和讨论彼此的观点;头脑风暴。(2)观点联结(Divergent to Convergent Thinking):对论题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反思;比较和鉴别各种观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修正和强化彼此的立场和论据。(3)智能收敛(Convergent Thinking):将论题的讨论过程序列化和结构化;综合和整理。[3]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协作知识的构建首先要有众多可以分享的观点、经验,这就需要有较多的积极参与者;然后有观点的争论、辨析;之后是观点的收敛和总结;最后协作体中的成员达成共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教师论坛个案中的交互情况的分析,得出交互水平所处的阶段,从而分析出距离有效知识建构的差距,对于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组织策略。

二 国内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相关的研究论文出现于近几年,相关文献及研究比较少,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在对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多是用到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般选取一个或两个典型的教师在线交流平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是经过调研之后得到,拥有较好的教师用户群网站,如:武俊学的硕士论文中选取新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社区(bbs.省略/);3A教育论坛(bbs.省略/);新思考教育在线(bbs.省略/index.asp?boardid=68);中国教育在线(省略/);中国教育网论坛(省略/bbs1/);K12教师频道(省略/teacher);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省略/);中国教师资源网社区-教师论坛(bbs.省略/);教师论坛-中国教师论坛(省略/index.php)等,设计与开发这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核心思想是构建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 教师论坛中协作知识建构现状分析

对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已有的从利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的分析方法有:

(1)Henri[7]的五维分析框架:参与、讨论、认知、元认知、社会。

(2)Gunawardena改进了Henri模型,于1997年提出了一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分享和差异比较。团体成员交流观点、相互提问,描述讨论主题;第二阶段,主要涉及发现、分析观点的差异和分歧。团体成员试图找出观点中的分歧,提问并回答问题,进一步阐述主题; 第三阶段,团体成员协商讨论,或者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整合各种观点,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第四阶段,成员利用个人经验、收集的信息检验和修订新建构的观点;第五阶段,成员达成共识并适当运用新建构的意义和知识 [8] 。

(3)陈丽指出在研究异步交互中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时,首先使用Bales的交互过程分析法,分析鉴别各类学习者的交互内容,比较参与者和观望者在学习任务相关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帖子差异,然后,采用线索解析模型分析学习任务相关的帖子,研究各类学习者在异步讨论组中的教学交互水平。

上述几种方法都是从协作体成员间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分析在线交流的。我们综合上述方法,以教师论坛网(省略/index.php)为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师BBS中的帖子。中国教育论坛开设于2006年3月份,根据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处于教育网站的发展阶段。它是定位于中小学教师学习、网上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教师BBS开设于2006年5月16日,本次研究取样于2009年3月20日。

在研究中采纳了两类方法:一方面,利用记录的量化数据,例如:注册人数、在线人数、帖子的总数、帖子被回复的数量等,研究教师的参与度,并对帖子进行初步分类统计为:教学类和情感交流类;另一方面,对平台中记录的教学类的交互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从而确定交互的水平[9]。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参考Gunawardena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对帖子进行分类,设计类目为:信息的分享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比较信息、协商讨论、产生新的观点或达成共识、运用新建构的意义。

1 参与度分析

统计数据:注册会员:1922人;总 帖 数:3644条; 话 题 数:2431条。

其中教师专区的话题数为235条,总帖数为669条,其中,教学交流类(主题帖:137条,总发帖:375条)、德育工作(主题帖:35条,总发帖:112条)、学校管理(主题帖:26条,总发帖:57条)、 教师论文(主题帖:27条,总发帖:125条);

休闲特区的话题数为244条,总帖子数为555条。其余为论坛事务区的帖子,包括一些广告信息和其他信息。

从这些数据得到的图表(如图1所示)来看,虽然注册人数很多,但是真正参与交互的并不多;首帖回复率不高;教学任务类帖子和情感交流类帖子数量基本持平;不过教师专区内也有不少情感类帖子,总得来说情感、休闲类帖子数高于教学类帖子数量。而从帖子的浏览次数来看人气更是远远高于回复次数,有的帖子已经被浏览好几百次,但是只有几次回复或者没有回复。也就是说很多注册者仅仅是交互中的观望者,不是显性参与者。

究其原因,有两点:

(1)多数成人学习者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习惯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10]。

(2)帖子本身的质量。有可能是浏览者对帖子不感兴趣或觉得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2 交互水平分析

对教师专区的有效帖子按照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及对论坛交互内容的其他分析得出:

(1)处于第一阶段的帖子最多,为413条,占总发帖数669条的59%,特别是提出问题的,帖子数为141条,占第一阶段帖子的34%,这说明帖子过于分散,浏览者在浏览帖子目录时不能很好的明白帖子的主题,这也就造成浏览者无目的的进行浏览。

(2)处于最高阶段的帖子寥寥无几,仅有5条,占总发帖数699的0.7%;多数帖子是在前三阶段,为674条,占总发帖数699条的96.4%,这反映了虽然可供交互的话题很多,但是交互的水平不高,对提出的话题缺乏深层次的交互。

总结上述分析结论,在线交互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1)“观望者”多于“参与者”。

2)帖子主题分类不明确。

3)帖子多处于知识建构水平的较低阶段,缺乏“观点的收敛”。

四 促进协作知识构建的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虽然影响教师论坛的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环境因素、学科因素、课程因素、参与者的个人因素等都对交互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11],而针对上面总结的三个问题,笔者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提出三个对教师论坛进行改进的组织策略:

(1)促进边缘性参与策略,使“观望者”向“参与者”转化。

与《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到实践共同体的模式有关,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一种金字塔的形式,一级一级的传递,新手教师要通过从专家教师的知识、经验及集体智慧和文化的交流、分享和传递中逐渐成长,从“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成员”[12]。从注册论坛的人数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师论坛很感兴趣,期望从中受益,但种种原因,处于边缘参与者的位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从核心参与者的交流中的到交流的经验后会逐渐成为核心参与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更多教师成为积极参与者,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可以分享、讨论的资源,有利于讨论的深层次和多维度发展。所以在组织教育论坛时,要注意促进边缘性参与者的参与,具体措施有:论坛中有对各种交互工具的指导应用;设置讨论专区组织讨论参与论坛讨论的重要性,改变教师观念;选择的问题要有意义,激发讨论者兴趣;一定的激励体制的建立等。

(2)信息属性分类策略,明确帖子主题。

群体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是非结构化的,首先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在信息交互的激发下,观点和态度会随着过程的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另外在任一时间点上的信息状态也比较复杂。这些非结构化信息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层级关系、情感关系以及交互过程的态度所形成的关系,具体信息关系可以是“疑问”、“支持”、“反对”、“否定之否定”等等,也就是说信息是有一定属性的,根据信息的属性对帖子分类,可以方便教师在论坛中对帖子的判断,从而为观点收敛做准备。所以在组织教师论坛时,要设计一定的信息属性分类策略,例如在回复帖子时,设计一定的支架观点,首先引导发帖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阐述观点,可以作为支架的观点是根据信息属性分类的,包括:赞成、创新或提议性、怀疑、反对或质疑、中性(如起支持作用的资料)、综合分析、质询性、直觉或其他。[13]

(3)观点收敛策略,促进知识建构的高水平。

观点收敛策略,就是强调学习者在经过对话后,一定要进行智能收敛,将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观点或看法进行整理,并深入分析和总结,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教师在参与教师论坛时,总希望从大量帖子中提取出较为重要的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意义、关系的分析与综合,得出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的有用信息,要让教师能从论坛中受益,就必须有一定的观点收敛策略,这是知识建构的关键。首先,将观点收敛策略纳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中,使成员具有观点收敛的意识[6];其次,论坛中有专门人员负责观点收敛这项工作,包括“隐形的助学者”和“显性的专家”,在帖子的回复中及时归纳、总结并引导各个回帖,使讨论有序、深入进行,并对观点收敛的帖子给予肯定。

五 结束语

论文中提出的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利于教师在在线交流时提高交互质量和知识建构水平,而究竟建设什么样的教师论坛更能反映教师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更多的了解教师的声音。笔者在后续研究中将关注教师对论坛的需求和教师在线交流平台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魏宁.协作知识建构:教师博客群发展的新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52-54.

[2] ,周明全,黄荣怀.面向协同知识建构的小组共识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1-54.

[3]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29-33.

[4]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5]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徐睿.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7] 陈向东,徐锦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87-90.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12-16.

[9]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7).

[10] 陈丽.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博士学位论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篇(9)

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定义,混合学习是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1]。在国内,何克抗是我国论述混合学习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他在2004年提出:“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二者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2]。十余年过去了,从本次国际会议的整体情况来看,混合学习研究领域不仅继承了原有内涵,即以优势互补为核心思想开展研究,而且在学习环境、学习形态、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等多方面还有所拓展,深化了混合学习的内涵,使其更符合时展。

1. 学习环境的混合

当前混合学习中,除了有十几年前所提及的面授与在线混合学习以外,还出现了面授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混合,混合学习环境更为丰富。

以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为代表的学者在此次研讨会上介绍了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环境的混合。杨宗凯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在支持教学资源共享和混合学习方面的典型模型,他认为教与学的信息化环境需要把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相结合,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他们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使用方面的做法和心得。同是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的舒江波介绍了面授与在线学习相混合的学习策略。他首先分析了混合环境中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再以华中师范大学straC平台为例,构建了在线教学工具模型,并把straC平台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构建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模型,详细划分了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结果发现这种混合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他认为,利用straC平台形成的混合学习模型不仅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并且增加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交流机会的程度以及拓宽学习者涉及面的广度。

以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传统课堂与移动学习环境的结合。她介绍了小学数学课堂与电子书包相混合的学习模型,认为电子书包适于体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能够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观看电子课本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而教师则可以通过电子书包提供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笔者认为,利用电子书包这种移动设备,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随时给予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台湾中正大学的蔡成宇(音)为代表的学者主要介绍了传统课堂与泛在学习相混合的学习环境。该研究探讨了翻转课堂、协作学习与无缝学习的各自特色,利用MOOCs学习平台、无线放映机和多种移动终端设备,构建了高度交互的学习模型。蔡成宇认为,在这种高度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师生可在教室的任何地方展示成果,节省了师生必须走到多媒体展示台的时间,所以该模型能够有效削减复杂学习活动中的过渡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加深翻转课堂中的交互程度。这样高度交互的学习模型使师生在课堂中可以增加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营造了便捷的学习环境。

2. 学习方式的混合

除了学习环境的混合以外,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任务学习等学习方式相结合也是混合学习的内涵之一。例如泰国Kongkiti Phusavat介绍了学术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即利用社会企业大学的概念,实现高中阶段学术课程与社会课程之间的混合。他的报告从泰国国情与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融合学术课程与社会课程、锻炼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的必要性。通过走访曼谷市的9所高中,分析了课程融合与创新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实施这类混合学习的六个关键要素:教学法、室外教学、社会实践、课程计划、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估。

以尚俊杰为代表的学者介绍了传统学习与游戏化学习的结合。他先介绍了James Paul Gee在其著作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中的观点,归纳出了游戏的学习规则,并深入讨论了游戏是如何促进教学的。他同时提出不能过分重视游戏化学习而忽视课堂中深层学习和教学策略的作用。如今,用于教学的游戏软件数量繁多,今后的任务应是重点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合理利用游戏进行学习。

以香港大学Jeanne Lam等人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社交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混合。Lam等人认为在混合学习中,社交软件可以支持学生在协作中进行问题学习和探索学习,并介绍了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混合学习社区调查框架,强调教学、认知和社会存在感是协作建构学习的必要元素。研究发现,将社交媒体(WhatsApp、Skype和Facebook)整合进课堂后,学生可以自主引发协作学习行为,以异步或同步模式分享和建构知识。

3. 学习进程的混合

传统教学多是线性的,先教后学再评,学习过程的记录不完整亦不方便,学习反馈很难及时,学习进程多是单向的。而以加拿大Jayshiro Tashiro为代表的学者在致力于把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过程干预、学习效果优化等多个进程进行混合,而且使学习进程变得可追溯、可干预,评价可以随时开展,反馈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实现,从而完成了学习进程的混合。例如Tashiro认为混合学习的发展必须基于大量的、严格的、量化的教育数据反馈与分析,及时干预学习者与学习过程,以改进学习效果。他设计开发了MISSED系统,在北亚利桑那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中进行了应用。MISSED系统结合了个性化推送、记录学习路径、评估学习情况、更新学生模型等功能,集教学、监测、评价、反馈等多种进程于一体,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误区并修正,起到了预警与干预的作用。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武法提针对学习进程中的干预环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干预模型。他认为,教学干预和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在使用各种终端或平台进行学习后,系统应能够根据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网络和认知水平等多类数据识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化匹配干预方法,智能地提供干预措施,如学习过程可视化、邮件提醒、个性化资源推送等,从而有效干预学生的教学过程,以改善学习效果。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刘清堂则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学生模型的动态构建。他认为,学生模型是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核心,也是个性化学习与学习分析的关键。因此,可以将扩展的蚁群算法应用于系统中,使系统能够跟踪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人特征,动态更新学生模型,为学习资源推送、学习过程可视化等个性化功能提供支持。

4. 学习空间的混合

混合学习还包括了不同地域以及学校联盟之间的学习空间混合。纽约州立大学是由美国纽约州64所大学组成的大学系统。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的Lorrie Clemo介绍了该大学系统在混合学习领域的发展近况及计划。她认为纽约州立大学从个性化学习体验、延伸课堂、情境学习、联通网络四个方面开展混合学习,尊重多样化的人才学习方式,完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构建起高校间的物理网络与社交网络。

为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李丽华等构建了农村与城市学校间同步交互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型。他们从教学环境混合、教师转变课堂组织形式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模型的构建与作用,并在湖北咸宁市咸安区进行了实践。该区拥有49个城市学校和77所农村学校。研究者选择一节美术课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把城市和农村学校进行空间上的同步交互,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以“1个城市学校+2个农村学校”的形式开展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来自清华大学的周倩(音)则利用“清华教育在线”平台构建了跨高校的开放学习空间,以实现多所高校间的联通与资源共享。在平台上,教师可将上传资源划分为私密、校内公开和校外公开三类。学生可利用平台的检索功能查看各校的海量学习资源。研究者使用卡方检验法分析了近两年的系统日志数据,从用户地域、受教育水平及学科种类三个维度深入讨论,为共享开放学习资源和空间提供了建议。

通过以上报告可知,近年来混合学习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发展,仅仅用面授加在线的方式来表现混合学习已经无法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深化与发展成为混合学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二、混合学习的创新实践

混合学习的内涵逐步深化,给混合学习的实践带来创新可能。本届会议的研讨重点之一就是混合学习的实践应用。本次会议主席、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郭琳科教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表示,混合学习国际会议已进行了7年,因此本次大会在邀稿和审稿时,会特别遴选出能体现创新性的实践应用、有实证数据支持的验证性研究、对学习效果有切实改善并有推广价值和可能性的混合学习领域的研究。

1. 新技术的应用

以香港城市大学叶豪盛为代表的学者把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入混合学习者领域。他将虚拟现实学习环境(VRLE)应用于儿童心理康复实验中。他们认为,VRLE能够通过真实学习、协作学习和基于活动的学习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领域进行有机整合。在设计时应考虑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教学流程,以决定VRLE的类型。该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利用虚拟现实设计了帮助受虐儿童恢复心理健康的学习环境,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

来自江苏大学的杨洋(音)则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和行为模式导航图技术来测量序列――综合型学习风格。该研究在舞蹈课里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教师的舞蹈动作,发现运动规则,找到动作间的先决关系,然后输入系统形成行为模式图。学生在系统中浏览动作视频时,系统会根据其学习序列判断出学习风格类型。研究经过实验验证显示,系统评测的学习风格与ILS问卷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即新技术为混合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情境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2. 新模式的运用

以焦建利为代表的学者总结了混合学习的系列新策略。焦建利及其团队就复杂学习任务下协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展开研究。根据前导课成绩将被试分为16个学习小组(8个同质分组,8个异质分组),以计算机课程为例开展了为期5周的协作学习。结果发现,异质分组的小组成员在整体学习效果上要胜于同质分组。前导知识水平也会影响协作学习效果。前导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更适合在异质分组中学习,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同质和异质分组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焦建利提出对于前导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最好采取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在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分解总任务、增加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李克东则以扎根理论为基础开展了混合学习模型的研究。依托“广东省高校混合学习应用模式”研究项目,李克东及其团队成员对广东省多所高校的教师、在线教学案例进行数据收集,并把问卷、学习材料、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访谈、座谈等内容进行分类编码,提炼出4种典型的混合学习应用模式,包括在线案例教学+课堂面授、在线探究学习+课堂面授、在线协作学习+课堂面授和在线任务驱动学习+课堂面授。他认为,不管是以上哪种混合学习模式,都要注重教学设计、在线平台的教学资源利用、基于在线平台的师生实时交流、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以及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

谢幼如研究了面向问题解决的电子书包学习策略。她首先提出利用电子书包开展的教学模式,并以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为切入点,在广东省一所小学开展了为期9周的研究。被试对象来自四年级的两个班级,共84人。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新产品的研发

以日本九州大学Hiroaki Ogata为代表的学者开发了多个新产品来支持混合学习的研究。Ogata及其团队设计研发了泛在学习系统SCROLL。学习者可以使用系统中的泛在学习日志(简称“ULL”)功能随时随地上传多种媒体形式的学习笔记,具有时间和定位属性。在SCROLL系统里,随着使用数据的积累,能够详细记录学习过程,方便学习者查看、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络,笔记与用户间的关系会逐渐可视化,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在时间和空间地图上更直观地查看学习过程,建立社会学习网络,以更好地支持学习效果。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Joseph Fong及其团队设计开发了在安卓移动端使用的可协作批注与版本控制的电子书APP。教师首先使用该APP生成个性化电子书,将多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图片、PPT等)组合生成PDF文档并上传。学生在浏览时,可在书中插入新页,书写笔记,并将新版本重新上传。教师和其他学生均可针对新版本中的笔记进行回答和讨论,并再次更新版本。Joseph Fong认为,学生需要有丰富且易获取的学习资料辅助课程的学习,该APP在提供大量资料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积累师生在使用电子书时的协作笔记和讨论内容,留下宝贵的过程性资料,可为学习提供更为丰富和适宜的帮助。

4. 新环境的适应

以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为代表的学者对于混合学习环境下的评估与调研进行了研究。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中小学智慧教室评估量表(SCEQ)。该量表包含7个维度,分别是空间、陈列、周围环境、使用性、强化、协作和投入度。研究者对量表进行了验证,来自北京两所中学的236名学生参与了实验。结果显示,7个维度的信度保持在0.78~0.93之间,问卷整体信度为0.9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两所学校的智慧教室在各维度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研究者同时提出,在智慧教室的学习环境中,除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之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保障智慧教室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学李艳带领团队面向浙江大学教师群体进行了开放学习资源使用意愿的调查,共向360名教师发放问卷,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教师拥有在线教学经验,但大部分教师愿意在网上分享课程和资源。多数教师认同开放学习资源的优势,但对其复杂性、适用性和可观察性持中立态度。该研究认为教师的在线教学经验能够显著提升其对开放学习资源的认知,因此鼓励更多教师加入在线教学队伍。

黄荣怀及其团队在另一个报告中主要探讨了采用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成人函授教育的可行性。他们分别从教学方法、接受度、多媒体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探讨目前我国成人函授教育的现状与瓶颈,提出将混合学习模式与成人函授教育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构建混合学习模型,并详细论述了模型中的教学过程与运行方式。

北京大学郭则调研了混合学习环境中视频的应用及学生的使用情况。研究者通过问卷采访了学生进行视频学习的感受,以及视频与纸质学习的差异。利用统计学分析及词频分析法,研究者就视频特征、视频与教学整合进行了深入探究与讨论,并提出了一种包含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等级的在线视频有效设计法。郭认为,视频可以展示学生行为的过程及书本等材料无法展示的隐性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丰富度。

三、混合学习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混合学习领域,笔者对2011――2015年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知名期刊中与混合学习相关的论文进行了标题分析。国内以《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4本期刊为样本,国外则以Computers &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ant Learning和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4本期刊为样本,以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和hybrid learning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结果发现,近5年来,国内外期刊中在标题里包括以上关键词的论文数量有较大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对混合学习的关注度更高,且研究数量更为稳定。

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混合学习领域里包括的内容比国外要丰富很多。尤其是近两年来微课、翻转课堂、MOOC等都进入混合学习领域,而这些主题在国外研究中相对较少,结果如图2所示。这说明国内的混合学习领域更为多元,包容性更强,但主题也更为分散。

这个分析结果与本次会议中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是一致的。图3是将本次会议所有发言的标题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后呈现的结果,MOOC、学习资源、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都出现在本次大会中,即国内的混合学习领域主题更为分散,相比较而言,国外混合学习研究主题相对稳定专注,基本是聚焦于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以及移动学习方面的混合。

总之,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会赋予混合学习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形式,会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无论哪种变化,混合学习都不会偏离自己的本质,即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弭,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1加1大于2的叠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因此,希望国内的混合学习能够获得更多学者的关注,保持更为专注的、更有特色的研究内涵。当然,本次会议中的优秀报告在从不同侧面诠释混合学习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为什么新技术的出现让人应接不暇,而有效的技术应用总让人求贤若渴?如何更好地体现出混合学习的优势互补内涵?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等量化分析手段来深化混合学习的应用,从而为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混合学习的研究中,我们不必过分关注有多少人参与,成绩提高了多少,以及学生们的好评和接受度有多高等浅层数据统计,而应多用实证研究来揭示哪种混合学习更适合某个群体或某种学习类型,用实证研究来总结适合不同群体的混合学习策略,多把混合学习长期化、常态化地应用于某个情境下,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这些是混合学习领域继续开展研究所需的动力,也是混合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明年的第九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将移师北京大学,期待能出现更多更精彩的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 Valiathan, P. Blended learning models[EB/OL]. Learning circuits, 2002,http:///readings/Blended-Learning- Models-2002-ASTD.pdf.

[2]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收稿日期:2015-08-27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38-02

1 情商的内涵

情商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又称为情绪智力、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它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于1990年首先提出,目前已经引起各方广泛重视。主要包含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主要方面。

2 情商方面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中国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及教育发展历程,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文化。近年来虽然推广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情商教育的地位及作用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中小学学生中习惯差、学习独立性差、厌学、生活自理能力弱、任性自私的占比较高,“中学后”的学生,还会存在着职业规划及就业后职业发展能力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弱等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高职前的学生生涯本就不成功,进入高职以后个人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易悲观失望;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易茫然孤独;成绩不好,易自卑厌学;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易恐惧。[1]

导致高职学生情商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2]。

应试教育压力下,家长总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但看重的是成绩。就是进行特长的培养,也着重于考级考证,往往只会规定动作,不会自选动作,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基本无望,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的变相表现。

(2)情商培养工作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高职学校在情商教育的组织保障、物质保障、机制保障等方面还不健全。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分工明确,专任教师认为情商教育是学生工作者的事,学生工作者往往认为开开班会课,“老三篇”就哆了。大家没有把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好;工作过程中忽视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指导,更没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做思创能力。

(3)“中学后”阶段忽视“家校共建,齐抓共管”。

①家长方面的缺失。中小学阶段,家长在小孩教育方面与学校老师沟通较多,平时观察及分析较多。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关注度及关注点存在着偏差,总认为小孩已经是大学生,懂事了,只要在物质方面给予支持就够了,在心理及职业规划方面指导太少,问得最多的就是“钱够不够?”,说得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殊不知,如果小孩能全方面发展,他的选择余地会这么窄吗?

②学校方面的缺失。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能坚持多种形式(上门、电话、微信、QQ等)进行家访的人员占比太低,频率太低,甚至在整个培养阶段才开1次家长会。

3 情商培养的必要性

2013年5月,在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视察时,谈到了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他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提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并提出IQ至多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其余80%则归于其他因素”,“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EQ能力,而不是IQ能力”[3]。因此,高职学校加强学生的情商培养非常重要。

3.1 情商培养的质量对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起着主要作用

情商培养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他人,调控情绪,友善沟通,自我激励,自我认可。多种智能设备的普及,无时不刻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前高职学校学生上课的“抬头率”低,很多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课堂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学生不能够主动学习,能通过1:4的时间付出来消化所学知识的学生更少,这与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主学习等能力分不开。加强情商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四自能力”,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

3.2 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对毕业生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只要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再晚也不晚。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能使自身能力充分发挥,以求得职业发展的情商因素。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毕业生质量是指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其工作能力和职业表现的外部评价,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长效检验,是评价一所高校毕业生质量高低的最准确、最合理、最公正和最客观的指标。学生的主动学习,是确保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3 毕业生的质量对高职校的生存起着决定作用

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要参照人才贡献率这个指标。人才贡献率的大小主要是看校友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的大小,这往往要通过其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内所取得事业成就及对社会的回馈度来衡量。

应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理论,高职教育行业也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序的五种力量(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如果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高职院校的生存就会亮“黄灯”,甚至“红灯”。《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4]指出: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连续减少,高校生源危机持续发酵。部分高校因生源锐减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很多地区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而最突出的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现阶段,高校将会变相“倒闭”。

4 情商培养的路径

4.1 健全情商培养工作机制[5]

(1)组织保障方面。成立校级大学生情商培养机构(与学校心理咨询室合署办公),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管理。负责全校情商培养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工作。成立系部级组织机构,由专人负责,主要由系部学生工作者组成。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信息员掌握学生的情商情况,掌握情商理论及情商培养方法,增加工作的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学生成立情商培养协会。

(2)经费保障方面。学校、用人单位、校友共同投入。学校加大基础投入,通过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认可率”,让企事业单位提供平台,甚至资金;进一步引导学生毕业后,作为校友来对学校及社会回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2 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体现情商教育

学校在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情商教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全程开设相关课程。教务处主导、学工处及系部配,进行方案建设,动态调整情商教育课程。将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文化》《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教育》《音乐欣赏》《人际沟通》《知识产权》等作为学校的通识课面向全校进行选修。教材建议采用规划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4.3 将情商教育融入“政行校企”或“政行校地”合作过程

除了课堂教育、学生的校内实践外,校外实习实践也是一条主要路径。在“政行校企”合作或“政行校地”合作中,三方起着不同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发挥着主体作用,它是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找准定位,结合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主动“出击”,在校企深度融合中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文科类专业贡献的体现)、贴近市场、创造效益。行业(企业)发挥着参与作用,加强人才储备,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在合作过程中,联系各方的是学生,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将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得到展示和检验。解决好学生在此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适应时间,从而从尽快地让学生从“准职工”向“职工”转变。

4.4 “全员参与、家校共建”,推进情商教育

学生情商培养过程中,涉及教师、家长、学生、实习(就业)单位。家长作为学生的抚养者,是第一任老师[6],是小孩的最亲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的还智商和情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关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育工作者也、实习单位也应树立起培养情商的意识和责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潜在的、深刻的、广泛的、定向的作用,他们本身的情商决定着学生的情商。大家可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利用案例中的人物进行人际关系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将情商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7],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处理问题的办法, 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做、思、创”能力。

5 结语

学生是所有培养者的培养质量的体现,是最终受益者,他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前提下,如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创新工作,能够承受措折,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体现自我价值,就能作为情商培养甚至是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从而为高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增加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高校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

[2] 童伟中.浅论情商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3).

[3] Goleman,Daniel.EmotionalIntelligenee[M].BantamBooks:NewYork,1995.

[4] 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EB/OL].http:///html/g/report/2013/index.shtml.

篇(11)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74-04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担负起高举旗帜、坚守阵地、筑牢防线的重要使命,这是当前高校的极端重要工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专题为契机,积极探索基础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更佳。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混合式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f作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院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综合教学平台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思政课的教学有幸成为学院首批信息化试点的课程,因此,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颇为丰富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重复教育,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毫无兴趣

笔者曾针对思政课的教学在全学院范围内展开调查。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小学教育依始,中学、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自始至终贯通,思政课程教育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毫无新鲜感,而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如果琐碎而重复,会使得这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失去兴趣。在他们的眼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无非是对他们的说服教育,做人要诚实、要爱国、要有道德等等;而政治课程就更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的政治课无非是历史、党史、革命、改革等词汇的堆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这个层次。

(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水平有限、能力不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有着大概类似的学情: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不太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理论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有些欠缺。学生们对于一些专业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会更有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无法接受思想政治这样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反,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会增加学生的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传统授课形式单一枯燥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呈现形式也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有教学实践课程也停留在“学雷锋活动”、“慈善捐赠”等活动。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加之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日的信息量,资讯量呈爆炸式增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时代在发展,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又活跃在时展的前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应该停留在原地,“教”与“学”本相长,“学”需求变,则“教”随之变。

二、信息化背景下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贴近生活的“九大专题”教学设计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创新,批判性思维强烈。要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他们内在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专题教学式”理论讲授“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教育部制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三大板块七大章节的内容打乱、整理、揉碎、整合成新的九大专题,分别是:“我的大学”“致我们的理想”“祖国,我想对您说……”“我和电影有个约会”“丑陋的中国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团队与个人”“爱工作、爱生活”和“法在我身边”。

专题一“我的大学”,结合大学生刚刚进人大学生活的新状态,调整和适应大学生活为目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大学与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专题二“致我们的理想”,该专题名称取自致青春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本专题旨在理解理想也会终将逝去,但大学的时期却是恰逢理想的最佳时期。专题三“祖国,我想对您说”,结合大学生的爱国现状,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效国之行。专题四“我和电影有个约会”,该专题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因为本专题实则讨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比起教师的说教,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更有说服力。本专题通过大学生喜爱的电影的推荐与介绍,传递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正能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五“丑陋的中国人?”开展一场读书活动,学生阅读台湾作家柏杨颇受争议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以此分析丑陋背后的个人道德原因与社会公德问题的反思。专题六“相信奋斗的力量”,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存在自我放弃和懒惰情绪,介绍俞敏洪、马云等名人的奋斗过程,结合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奋斗案例,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专题七“团队与个人”通过一个团队建设游戏,让大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感悟与学习,是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专题八“爱工作、爱生活”将讨论学生们的职业生活和感情生活,旨在让学生们有一种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及婚姻爱情观。专题九“法在我身边”讲授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二)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的功能。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致力于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等“物化”于网络上。

结合清华教育在线的教学平台,使得前述九大专题的设计有了支撑和依托。结合在线教学平台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师需要付出时间、耐心与智慧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模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单元”,一是“二级栏目设置”。混合学习设计单元主要就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估目标的方法、学习支持、资源准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不是教材规定的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几轮教学之后比较务实的一种规划,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个专题的哪些内容是课程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这样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线上进行,那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设计线上的部分。也有的内容可能学生通过线上就已经解决了,那也没有必要在课上占用时间。评估目标的方法,也要根据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之后,就是学习支持与资源准备。然后就是二级目录的设计,二级目录的设计有的是各个专题都有的内容,也有依据专题的具体情况设计的特殊内容。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一些内容还会微调。

经过一学期的网站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学平台的网站已初具特色。主要的一级栏目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优秀作业”“你说我说”“资源库”“胸怀天下”“问卷调查”等板块。上课主要用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音频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主要在“课程教学”的二级栏目中体现,每一个专题下都有“专题导人”“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拓展资源”“视频分享”“作业提交”“问卷调查”等栏目,根据每个专题的设计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课程颇具特色的是每个专题下设有专门的“你说我说”讨论区,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课程的进展,会有不同的讨论话题,而且讨论室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做区分,既条理有序,又能掌握每个班级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

三、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特点

(一)课程颇具特色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创造个性独特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丰富课程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语言讲授,通过案例、视频、讨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知识的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教学讨论区可以有师生更充分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沟通和讲解,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

(二)教师教案丰富

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备课教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教案和文字上。课堂上的学生,对于聆听式的教学已经厌倦,相对于聆听,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感知和思考,电子教案是提供丰富感知的一个途径。网络教学平台是提供电子教案的完美的载体,它可以承载文字、声音、视频、动画、测试、讨论等多种形式。当一个立体的教案出现必然带来一个立体的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可听、可看、可读、可操作、可感受、可反馈。电子教案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随时更新,相比较于纸质教案更加环保、丰富、持久、方便和立体。

(三)学生参与程度高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照课程设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专题要求并在专题实施过程中进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教学平台还可以吸引和督促学生参与。教学平台上可承载海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电子课件、讲义之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各种相关的视频,其中包括教师的授课录像、相关纪录片、电影、网络视频片段等,这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实施多样的激励措施,课程定期展开评选“在线之星”和“精彩回复”的活动,并占最终考核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督促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课程采用全方位的过程考核;利用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每月定期所有学生的在线学习统计,营造学习竞争的氛围。

(四)碎片式学习方式

知识点的碎片化是混合式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在传统课堂里,老师在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切碎”为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应对一条7~15分钟的独立微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反复观看。你可以选择不看,但你所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希望能够收获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再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个总结,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多元的评价标准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学生也无法实现在考前临时突击来通过考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参与的过程与表现、注重实践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评的比重,具体见表1。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里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既重要,因为这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之一,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是全国意义上重要的思想阵地;但它又难讲难学,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