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商业模式创新情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

篇(1)

五粮液商业模式开创者是素有白酒行业三个火之称的徐可强。1989年国家紧缩银根,市场疲软,这年上半年该厂总共才卖出200吨五粮液,最惨的一天,全厂仅卖出5瓶酒,厂里半年多没有发一分钱的奖金,五粮液人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五粮液召开了首届用户座谈会,一下子成交了400多万元;从不参加糖酒会的五粮液在这年10月首次参加了成都秋交会;接着又在300多家全国糖酒公司地市州二级站建立了经销渠道、拓宽了市场。1989年,集团实现利税近7000万元,五粮液人第一次在市场中尝到了甜头。从1989年首次走进市场后,五粮液人深深地感到,五粮液要发展,离不开经销商的积极参与。1994年年底,中国白酒界第一个买断品牌——“五粮醇”横空出世,由福建邵武糖酒公司总经销,第二年,五粮醇销量达1670吨,新增税利1000万元,1998年,五粮醇销量高达8580吨,成为白酒市场的新贵。 五粮醇的一炮打响,使心惊眼红的一批有实力的经销商纷纷拿着设计好的方案和现金找上门来,按“品牌总经销”即“买断”的模式与五粮液集团共同开发出了“五粮神”、“五粮春”等一系列的全国性产品,五粮液由市场竞争需要形成的“总经销买断”模式开启了中国白酒多元化商业模式先河。

五粮液是中国白酒行业商业模式集大成者,其活跃的商业模式创新给整个中国白酒带来了前所未有发展动力。

全球总代模式。为适应五粮液全球化需要,公司选择了拥有海外渠道与全球化理念经销商授权全球总代,给五粮液海外市场拓展带来了活力,也为五粮液全球市场导入了新生力量。目前,五粮液全球总代主要有银基商贸,华泽集团等。而来自韩国的乐天集团则是五粮液第一家韩国总代商贸集团。

大区域与省级总代模式。五粮液从上世纪90年度开始就着力培养自己商业生力军,其中大区域与省级总代模式是基础性商业模式,如百川商贸、翠屏酒业、粤强实业、懿丰商贸等都是与五粮液征战市场近20年超级经销商,五粮液在成就自己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白酒市场超级经销商群体;

全国性总代模式。五粮液十分重视商业力量在企业建设中积极作用,通过对经销商结构性分层,构建起庞大面向全国市场总模式经销商。如前述银基商贸与华泽集团,既是全球总代,也是某些五粮液细分品牌全国总代,而五粮液品牌资源也奠定了这些企业构建网络渠道核心动力资产,对推动这些商贸企业自身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以浙江商源、北京市糖、金榜题名等核心商贸企业也获得了五粮液部分产品全国性总代,五粮液品牌资源同样给这些商贸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地级市场模式。随着白酒市场竞争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五粮液开始构建自己地级市场商群体,这些群体对于五粮液未来发展具有更加基础性作用。最近时间里,五粮液经销商群体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安徽天韵商贸,陕西高川商贸等区域性商成为五粮液股份公司新宠,对于推动五粮液渠道扁平将起到重要奠定作用。

针对特通渠道模式。五粮液秉承商者无疆战略思想,针对特通渠道构建起密不透风渠道网路。实际上,五粮液可能是最早意识到团购商业价值一线名酒,为满足团购商等特殊渠道经销商经营需要,公司开发了大量面向特通渠道产品,诸如国办、中办、人大等政府系统专用酒;如部队等专用酒;如中石化、中石油的专用酒,这些特通渠道就好像沙子一样渗透到各个领域,使得五粮液获得了高速成长;

面向终端市场零售商业模式。五粮液是国内最早构建专卖连锁体系一线名酒品牌,其专卖店高峰时期达到上千家这些密布全国专卖店对于树立品牌形象,实现顺价销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五粮液丰富的品牌资源与产品线资源,使得其具备通过专卖店手法构建封闭性零售终端;遍布全国多层次经销商系统助推了五粮液专卖店建设步伐。

五粮液是中国白酒行业培养大商最多名酒企业之一,但五粮液商业模式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其一,五粮液商业模式中缺少股权层面与战略层面合作,导致五粮液与大商之间关系非常脆弱。必须看到,五粮液与大商之间维系的仍然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式关系,其商业关系更多靠客情维护,这导致了五粮液一旦出现经营上震荡必然导致大商出走现象,2013年度五粮液出现少数大商出逃就是明显证明;其二,五粮液商业模式存在很多市场、价格与品牌上叠合,导致大商与大商之间,大商与区域经销商之间,甚至于大商与五粮液企业之间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并不良性,导致五粮液内耗加剧,影响了五粮液深耕市场进程;其三,由于知识产权层面问题,导致一部分大商从五粮液系独立出来进入到生产制造领域,使得五粮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这类客户市场掌控,诸如银基、华泽、浏阳河等均进入到生产制造领域,成为五粮液在某些特定价格带竞争对手。

面对中国白酒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五粮液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需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其一,实现结构分层营销。高端白酒营销模式与中低档白酒营销模式截然不同,对于五粮液来说,需要为核心、高端五粮液系列品牌构建高端体验式营销平台,像日化专业线一样提供消费者卓越消费体验;中低端白酒则更加具备日化百货线营销属性,需要五粮液像日化百货线一样构建流通性、生动化、标准化零售终端,唯如此,五粮液才可能在两条线上实现战略突破;其二,商业资源战略整合对五粮液实现战略转型至关重要。五粮液需要构建基于股权与上游资源整合式平台,对大商资源进行商业引导,创造五粮液与大商合作新模式,稳定商业资源,实现战略双赢。同时,对经销商资源进行盘整,坚决淘汰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经销商,为五粮液从政商团购转型为民间团购做组织上、思想上准备;其三,开启面向消费者营销先河。客观地说,黄金十年是商业疯狂的十年,消费者被动喝酒,社会公众恶化白酒都与白酒企业缺少基于消费者立场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五粮液需要在构建面向消费者商业模式上实现战略突破,摒弃单纯商业开发为导向商业模式。

4、 五粮液:现代开放的组织文化

作为传统产业,白酒行业缺少必要开放度。过去20年里,五粮液以开放眼光与现代意识打造了中国酒业王国,五粮液商业领域成就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企业商业组织建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五粮液组织开发与现代程度属于有限度文化开发,距离真正意义上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现代化还存在着相当程度距离。新一轮白酒行业结构调整将更加深刻影响五粮液组织变化,五粮液需要从“官商思维”走向“价值思维”,实现五粮液市场化转型。

2013年是五粮液实现战略转型元年,其于2012年下半年开启的组织结构调整对于五粮液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五粮液从过去大区域办事处转型为分公司+核心城市办事处模式,这种组织结构变化使得五粮液决策系统更加迁移,对市场反应更加灵敏,五粮液迈开了渠道扁平化关键一步。

2013年是五粮液实现组织文化变革元年,五粮液在观念上实现从官商走向民商,从重视体制内营销向重视民间消费双转移。2013年可能是五粮液公司有史以来领导层深度研究市场最多一个年头,五粮液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从高层员工到基层员工都更加重视市场洞察,满足经销商、零售商与消费者市场需求成为指导五粮液进行战略决策根本原则。尽管从营收规模与利润指标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但五粮液变革举动有目共睹,增加了市场对于五粮液信心。

同时也要看到,五粮液现代开放思维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唯如此,五粮液才能实现真正战略转型,真正屹立市场之巅。

其一,强化对于快消品领域标杆性企业深度研究,跳开酒业看酒业,使得五粮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名酒企业。实际上,江苏洋河获得如此快速成长不得不说与该企业长期研究成功快消品成长规模有很大关系,洋河所构建的深度分销模式,洋河所选择核心价值品牌塑造,洋河所培养的全国市场战略思维都可以看到成功快消品企业影子。对于五粮液来说,我们认为其学习榜样并不是洋河,而是诸如宝洁、联合利华、娃哈哈等成功快速消费品企业,从成功快消品企业中汲取营养,真正改变观念,作为战术上为我所用;

其二,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化步伐,去除地域概念,构建面向全国市场,乃至于全球市场操作队伍,使五粮液成为真正全国性企业。五粮液一直自诩为“中国的五粮液,世界五粮液”,五粮液也以“全球寻找市场,全球配置资源”作为自己核心价值观,对于立志做全球烈性酒领导品牌白酒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全国化乃至于全球化至关重要,核心团队是消费品企业最为重要战略性资源。我们看到,泸州老窖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全国化,并且这项工作从谢明董事长前任袁秀平先生时期就已经展开,袁秀平先生提出,“在泸州老窖总部不允许说四川方言,必须说普通话”,“泸州老窖是全国性公司,不是四川,更不是泸州地方企业”等,这些价值观对于改善泸州老窖人才结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篇(2)

在我国开展数字内容产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能揭示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创新的本质与规律,总结各类数字内容产业领域的共同特点,探寻各类数字内容产业领域背后的共同原理,诠释数字内容产业的运作机理;②有利于科学地认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问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数字内容产业实务中的制度创新;③有利于整合数字内容产业中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协调发展,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内各行业的良性互动;④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信息产业带动工业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为繁荣中国文化、消除数字鸿沟做出积极探索。

篇(3)

互联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并介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许多重大变革,同样也对会计行业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职能拓展方面,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核算模式,实现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的同步集成,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实时反映和有效监控,更好地为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提供决策支持。在核算技术方面,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电子信息在单位之间的快速传递,电子合同、电子银行回单、电子发票等电子凭证将逐步取代纸质凭证,会计工作将逐步实现无纸化。在组织形式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在物理空间上的适度分离,依托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使会计工作从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向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转变。在服务模式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会计服务机构将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有机结合,打破了会计服务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实时记账和实时财务咨询。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会计管理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互动交流等服务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了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观念更新方面,“互联网+”需要会计行业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模式的禁锢,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知识结构、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调整。在标准建设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所出现的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交易工具、业务活动,必然要求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适应发展要求,进一步规范会计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系统集成方面,不同会计核算系统之间、会计核算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之间、行业监管平台之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以利于会计数据的跨平台传递和有效利用。在信息安全方面,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云技术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大量采用,会计信息系统将面临被外部攻击的风险,如何防范会计数据被截取、篡改、损坏、丢失、泄露等风险,是各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都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会计管理部门应当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一,进一步加强标准制度建设,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完善相关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同时,应从政策层面上支持会计服务创新,积极打造“互联网+会计”众创空间,推动会计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第二,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形态、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影响,以推广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标准为抓手,加强部门协调,推动监管部门积极应用;研究制定各类单位会计数据标准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加强会计数据的深度利用;适时出台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规范,指导各单位积极应对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类风险。第三,努力推进会计工作转型升级。加强政策指导,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会计管理转型升级。第四,大力培养会计领军人才。改进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够较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同时,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会计人员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第五,继续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平台,搞好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工作,促进会计管理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增强会计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据《中国会计报》)

篇(4)

一、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早在1939年,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就已经提出:“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供应源、企业和技术之间所具有的商业模式的竞争。这也是商业模式一词最早的来源。

关于商业模式的简单定义,现在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商业模式,其本质就是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方式;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根本在于盈利,因此它是企业获得利润的盈利模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自身的一套完备系统,是企业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

关于商业模式的具体定义,《中国商业评论》曾给出过这样的说法: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企业要达到的财务目标,以及在给定的经营环境中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所需要的所有内部活动和能力。而当前学术界公认的商业模式具体定义是:企业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整合企业内部外部所有要素,形成具有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套高效的商业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输出产品或提供服务,最终实现持续盈利目标的一整套组织设计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模式中,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是商业活动的根本目标,系统、高效、整合是必备元素,核心竞争力是基础,持续盈利是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检验商业模式的唯一标准。

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企业的产品、企业提供的服务及实现方式、企业的收入模型、销售模型、客户模型以及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有一下两点:

(1)商业模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商业模式是有机组合能够创造最高效益的各种要素;而企业发展战略则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愿景的,它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商业模式偏重于企业的实际运营,包含更多的企业运营要素,而企业战略却包含了更多的远景规划,是在企业竞争层面中的优势选择。

(2)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是不同的。盈利模式是指企业的利润获得方式,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成本、收入、利润结构、甚至包括相应的利润指标在内的一种反映。盈利模式是企业维持生存的根本,而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平台。

(二)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基于各位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同,笔者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基本有以下几种:①战略资源、消费者界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Hamel,2000年);②价值创造、目标顾客、参与主体、价值端口、价值目标、价值交换、价值界面(Gordijn等,2001年);③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组合、成本收入定价、核心竞争力、投资模式、市场范围(Morris,2005年);④目标顾客、网络形态、成本管理、价值内容、伙伴关系、隔绝机制、业务定位、收入模式(原磊,2007年);⑤企业价值、定位、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自由现金流结构、盈利模式(魏炜、朱武祥,2009年)。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位学者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细分各有不同,但大多包含了如下几项:产品、服务、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客户关系等。本文将以这些主要构成要素为基准,结合数字出版理论,最终对数字出版产业商业模式做出相应分析。

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以将用户价值实现最大化,整合内外部各运营主体后,形成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效商业系统,并通过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持续获利的一整套运营解决方案。

笔者结合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也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为核心资源、运营模块、盈利模式、战略定位等四个主要构成元素。

(1)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具体指代数字出版企业所具有的各种资源,可通过这种资源进行某些重要的商业活动,这种资源可包括产品或服务。

(2)运营模块。运营模块是指企业为获取盈利所进行的生产及商业活动,其中包括产品的生产流程、重要的客户关系以及核心业务等内容。

(3)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在确定运营模块中各个价值链所有权及分配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各相关方利益分配格局的整合与分析,使企业最终获得盈利的方式,其中包括收入方式、成本结构、利润分配等。

(4)战略定位。战略定位需确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市场上的主要业务、提供的服务及产品、所针对的客户群,以及企业的品牌及形象等。

(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在《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为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等三个。

傅苄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将其分为数字图书馆、在线网络出版、电子书、移动教育、数据库、在线教育、在线工具书、电子杂志订阅、手机书、按需出版、多媒体在线电子书、图书搜索等12种。

在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时,国内外学者分析了很多商业模式,如网上销售电子书的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专业平台互动销售模式、原创模式、手机阅读模式、硬件捆绑销售模式等等。但这些商业模式之间界限模糊,尚不清晰。

按照企业利润来源,尚莹莹将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为基于服务与产品两种。基于产品交易的盈利模式是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企业最常使用的商业模式,是指间接或者直接销售数字产品获利的方式。基于服务的盈利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提供按照客户某些需求定制的服务以实现盈利的模式。

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于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内外部环境及核心资源所归属的领域,并非任何模式都能带来真正的盈利,在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中烧钱的不在少数,但终归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才能给企业带着真正长久稳定与发展。

数字出版的盈利,不能只把着眼点落点眼前的利益上,而更应注重在流程中减少成本及在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增加盈利点的可能。数字出版企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必须要发散思维、大胆设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核心产品的价值链必须在整顿流程、完善机制、健全组织、促进竞争、发现资源的基础上才能转换为稳定的价值流,最终得以实现企业的盈利。忽视了流程中任何一点,数字企业盈利都能成为空中楼阁。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从数字出版发展较早的欧美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谈起,总结他们的经验,提出他们的不足,并最终探讨出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

三、美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197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生哈特把部分版权过期的图书录入为电子文档,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古登堡计划”,为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开端。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制约,数字出版产业一直以来发展得相对迟缓。2000年3月,史蒂芬・金发表在亚马逊网站上的一本定价只有2.5美元的电子图书《骑弹飞行》,最终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至此,传统出版企业便对电子书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兰登书屋成为这方面步伐最快的人,先后成立了电子重印出版社、现代丛书重印出版社,并收购了两大数字出版公司,希伯里斯和“声频”公司的股份,涉足到电子图书市场的商业模式;时代华纳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小说以及少量电子图书为其主营业范围;巴诺书店则采用了可以方便读者采用多终端下载的清晰版式软件图书。

美国传统出版单位随着这股浪潮也都开始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一方面,对数字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重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展开新的数字出版业务,一些大规模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出版项目、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数字化传统出版物并宣传推广延伸至互联网,以探求新的利润空间。

2006年底,据相关资料报道,汤姆森出版集团69.2%、培生教育集团50.4%、爱思唯尔集团70.3%的收入都来源自数字出版,并且美国出版企业80%以上都进行了电子书方面的业务。以约翰・威立为代表的数据库模式及以培生为代表的教育服务模式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

随着科技与内容的日渐融合,技术提供商也开始了内容资源的创造,并且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方面的表现以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最为突出,笔者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论述这一方面的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为典型的三种电子图书商业模式。

从运营模式上看,亚马逊和Apple采用的是“终端+内容资源平台”的模式,而Google采取的是一种为用户提供图书搜索以及付费下载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从内容平台的开放性来看,亚马逊Kindle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通过Kindle或安装Kindle应用的终端下载Kindle格式的数字文档,iBookstore也仅供支持ePub或PDF格式的电子书,苹果用户可以通过iBooks购买电子书,也可以通过出版企业开发的App进行阅读,还可以从互联网浏览器获得文字信息,Google 则未推出自己的阅读器软件,但差不多每种提供互联网浏览的数字设备都可以支持登录谷歌图书;从内容上看,Google电子书的内容资源最多,不过主要是版权过期的公版书,所以在电子书店里是免费的,拥有版权书数量最多的是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而苹果在线书店的内容资源种类是最多的,包含游戏、电影、软件、音乐、图片等等。从盈利模式上看,亚马逊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内容产品和kindle终端,苹果的收入来自于iPad、内容产品以及其他服务产品收入,而Google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于收费的广告服务,其次是内容产品和平台管理费用收入。如果把电子书店看作是一个实体的商店,Google更像是一个购物中心,收纳独立书商和出版商在其中开店经营,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品牌产品,苹果和亚马逊亦可以进入其中成为它的商户。

美国的数字出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并显现出“术业有专攻,联合推动发展”的特点。就电子书产业结构而言,其包括:内容提供商(麦格劳・希尔、培生、汤姆森等出版商)、电子图书销售平台(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英格拉姆电子图书批发商、巴诺Nook电子书店等)、硬件生产商(Nook、Kindle为代表的E-ink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设备)、图书数字化技术提供商(以Adobe等为代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产业链的各个主体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不同定位进行有效分工协作,在商业模式上也各有其不同侧重,呈现多元客户价值而非单一模式,例如谷歌、亚马逊、苹果等企业都具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培生、英格拉姆、麦格劳・希尔、爱思唯尔等企业的商业构建都源自的各自的优势而非一种模式。我国电子图书相对国外而言,产业链结构较不清晰,数字出版产业还持续着“上游冷、下游热”的局面。由于尚未开创出可以颠覆传统业务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大型出版集团对电子商务平台和硬件终端商的合作做了大胆的尝试。

四、美国主要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析――以电子书为例

亚马逊Kindle模式、苹果iPad模式、Google数字图书馆模式在美国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三种模式我们将在下文中逐渐展开。

(一)亚马逊Kindle模式――资源整合平台+Kindle终端

亚马逊作为一个美国最大的资源整合平台,凭借着kindle阅读终端,在走过了漫长的业务拓展与并购重组之后,现已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及数十万数字图书内容。数字图书出版业务在亚马逊公司的推动下走向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凭借着优良的配送及结算系统,亚马逊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在亚马逊公司20年的快速发展史中,它被世人公认为是一家勇于扩展、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拥有执行魄力及清晰思路的公司。

贯穿亚马逊整个运营版块的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贯穿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理念。首先,技术创新以提供更好的购买及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在Kindle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关注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在消费者的使用舒适度方面不断改进,采用电子墨水技术,阅读体验更近于纸质书;内存达到16G,提供支持3G联网和Wifi联网两个版本。

其次,内容多样。目前亚马逊已经与多家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以及独立作者签订了合作协议,积累了大量的内容资源。同时,亚马逊提供很多增值功能服务,如方便读者多种文本格式相互转换的服务、方便阅读未加密格式电子书的服务以及个人上传制作电子书等服务。再次,个性化服务。只要是在亚马逊网站注册并消费的读者都可以终身享有购买的该本图书,就算是更换了阅读设备,只要登录账号就可以继续免费下载阅读该图书。另外亚马逊还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如消费者商品评价、推荐书目、章节部分预览、图书搜索等。

最后,考虑到消费者对于定价的接受程度。尽管Kindle比起Sonyreader功能更加先进,但是其定价也仅仅比Sonyreader高出59美元,从而以物美价不高的商品特质抢占市场。在图书定价上,均低于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使消费者在选用时不会为高定价而纠结。

亚马逊更为重视与代工厂、运营商、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它为内容提供商特意设置了一套数字出版流程,使得传统出版企业能够迅速跨进数字出版产业。它还与Sprint公司(网络技术)和E-ink公司(显示屏技术)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亚马逊还对零部件更新情况非常关注,只是为了提供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及更好更全面地控制硬件的成本。

亚马逊Kindle作为其数字图书唯一的下载通道,使得亚马逊公司对于自己提供的内容具有很好的把控能力。一方面,亚马逊掌控了kindle store的关键流程,使这一商务平台的数字书刊上下架、营销推广、及客户管理等一切尽在掌握。另一方面,kindle store中电子书刊的定价权也由亚马逊公司定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保持读者购买阅读服务的活跃度及对商务平台的忠诚度,亚马逊的定价从来都只是维持低端的水平。

(二)苹果iPad模式――内容+iPad终端

2010年4月3日,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正式发售,仅仅在发售当日便对外销售了30万台,购买用户在当天就下载了25万余本电子图书,根据相关情况,IPAD模式的优点在于:

(1)强大的终端功能。该模式的核心就是平板电脑,该产品的目标群体是让用户体会到不同的阅读体验,是阅读变得更加娱乐化,基于此目的,苹果公司机一部强化了该产品的阅读效果,提升了相关的应用功能。IPAD注重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将图片、食品和文字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给阅读群体。用户可以通过IBOOKS程序将目前市场上最为畅销的图书置于IPAD的暑假之上,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月度,最为贴心的是,IBOOK还允许作者对相关内容加注标示和添加书签,另外,IBOOKS还能兼容PDF格式的电子书。此外,诸如一键开机、重力感应等设计也为IPAD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不同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特殊体验使得客户更加具有偏好,及时IPAD售价将近500美元,客户的购买数量也超过了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尽管亚马逊的阅读器要比苹果IPAD低100美元。

(2)成熟的商业模式。Ipad+ibookstore是以音乐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苹果公司为iPad+iBookstore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品牌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商业模式也渐渐成熟起来,通过iTunes,苹果公司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利润,1.25亿客户成为了潜在的市场,IPAD的发展基础是得天独厚的。iBookstore、iTunes同属半封闭性质的平台,苹果公司给予了出版商在定价方面的主动权,这对于出版商来说是充满有活力的。而在苹果公司之前,亚马逊公司对于电子书定价则采取了独断独行的态度,招致了大量出版商的季度不满。而苹果公司则与出版商定下了三七比例的分账模式。

iPad既不支持USB连接,也不支持数据线上网,因此很难通过直接复制来进行数据传输,数据的传输必须通过APP Store中的相关软件才能建立平板与电脑的联系,如果要享受ipad强大的功能,就要求客户前往苹果商店购买软件,这些软件必然是正版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支付费用。这种设计一方面提高了苹果软件商店的访问量,培养了尊重知识产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正版产品生产方的利益,因此苹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多元的盈利模式。苹果用户购买相关网络产品只能通过APP STORE进行,价格参差不齐,当然苹果也会提供一些免费软件和免费游戏,但是这部分免费软件仅仅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客户通过付费享受相关服务。

苹果公司为了快速抢占付费电子书市场,对于出版商的利益十分关注,也出让了部分利益给出版商,保证了出版商的相关利益。根据苹果公司与相关方关于定价的合同,定为12.99至14.99美元之间,相对于亚马逊公司将电子书定价为9.99美元,虽然价格上具有优势,但是其他的性能使得亚马逊电子书在竞争正处于明显的劣势。苹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间按照三七比例进行分账。近期苹果公司增加了报纸订阅的新服务,服务针对的人群就是电子出版商,苹果公司的收益来自广告收入,大约抽取三成到四成的利润。

未来,苹果IPAD还能实现3G上网的功能,网络费用将会以年化收费的形式存在,这将是苹果未来最重要的收入之一。

(三)谷歌电子书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

2010年12月6日为标志,电子图书市场中出现了谷歌公司的身影,Google eBookstore是技术基础就是云技术,已经向市场推出了超过4000家的网络出版商,超过300万种电子图书与读者见面,如此之多的图书都可以为相关用户进行下载和购买,其中公共版权图书超过280万种,与苹果、亚马逊、巴诺书店分庭抗礼。谷歌公司对于电子书店十分重视,认为该系统能够成为一个温室,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该系统的长远目标是培养电子书的阅读人群,以形成潜在市场,这种模式与美国目前最大的网络阅读平台苹果与AMZON在本质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基于云储存技术的服务。谷歌书店的基础是云技术,电子书不在是通过有形设备进行存储,而是存在无形的网络之中,注册用户自带一个线上图书馆,通过注册GOOGLE账号便能够使用配套的检索装置,快速找到到他们想找的图书,在付费后就可以将相关书籍存储在“在线图书馆”中。阅读的方式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下载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可以实现跨平台阅读,即跨平台的阅读进度存储。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方便性,这是苹果以及亚马逊无法比拟的,后两种阅读方式必须先行下载,之后才可以阅读。云计算技术为读者和创造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海量内容开放。Google电子书店在内容上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受限是上线的超过300万众电子书籍,而在过去的流年时间里,Google公司借助图书馆计划成功完成了1500万册图书的扫描。但由于版权的限制,这部分图书还不能完全进行线上阅读,但是每年Google都将花费超过1个亿的美元来进行知识产权的和解,而相关协议只要通过法院认证,那么Google eBookstore就将出现上百种已经绝版的珍贵书刊。

(3)具有较高的开放性的阅读终端。谷歌并未生产属于自己的阅读终端,因此谷歌书店占有的大量资源可以在多大十余种电子阅读终端上进行阅读。亚马逊的出版商无需考虑客户的需求,只需按照协议来设定专门的格式,不仅如此其还设定了多项旨在触及出版商控制权利的规定,反衬出GOOGLE的强大优势。

(4)销售渠道开放。GOOGLE BOOKSTORE,在市场开发的同时还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做足了功课,出版商可以采用提成的方式赚取利润。通过该项服务,谷歌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其在图书销售方面的经验欠缺。而且另一方面,谷歌还节约了大量的平台维护费用,有效地平衡了产品销售以及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截至目前,GOOGLE已经开展同Powell’s Store、Alibris和美国出版商协会之间的全面合作。消费者能够从谷歌商店直接下载电子书,或者通过谷歌搜索进行图书检索功能,从合作商或者出版网站上直接购买相关图书,这是与亚马逊和苹果明显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谷歌还通过在blog或者门户网站上添置电子图书的快捷按钮简化购买的步骤,这些起到宣传作用的blog和网站能够获得谷歌的利润分成。

此外,谷歌不吝惜出让主导权和利润分配权,出版商在定价方面具有较高的自,而且经营方面也能够自己做主,谷歌按照一定比例同销售商和出版商进行利润分成。这些措施无疑会增加谷歌电子书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我国数字出版商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数字出版商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硬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屡创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值屡创新高。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兴力量,如今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2013年已突破2500亿元。在从2006年至2013年的这八年中,我国的数字出版经历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统型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更进一步加快,首批转型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明显且成效显著,见图3-2。互联网企业在这场科技与内容融合的出版革命中发挥了全产业布局的魅力,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阵地。

据统计,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产值达2540.35亿元,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达到31.25%。其中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38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2.15亿元,数字报纸达11.6亿元。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网络游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而电子书和在线音乐在版权保护未有开创性进展之前也仍保持着小规模的进步。

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这三个与传统出版关系最密切的三个方向中,共实现产值达61.75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收入的2.4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出版转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却仍需深入,需从内容上深挖掘,强化品牌效应,适当地在品牌方面进行设计与开发,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快速通路。据统计,2012年达1935.49亿元,2013年为2540.35亿元,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增长率,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数字出版飞跃发展。

(2)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阅读终端设备不断创新。科技应用与创新是数字出版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近两年来,以移动智能终端、搜索引擎、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创新技术日新月异,跨屏技术、4G、大数据等理论与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使网民的应用体验得以快速提升。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提高的阅读体验促进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从pc端的逐渐转移,同时也为智能手机在数字出版方向悄然孕育了一个具有极大消费潜力的市场。

伴随着移动应用市场的高速发展,基于各种需求的移动互联终端不断出现,现已涵盖了包括阅读、娱乐、购物、导航、社交等等,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对于传统出版行业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其转型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方向,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以及开辟的新媒介,为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广泛交流建立了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扩充内容与体验,提供适合客户们所需要的服务与产品。

(3)跨领域出版不断实现,合作全面开花。产业协作是企业得到真正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数字出版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协作的意识更为深入民心。一方面,其他企业随着媒介的广泛联合,积极地投入到出版领域,数字出版涉及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大;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之间合作共赢趋势不断深入,共建资源平台,共享优质产品,集中力量抓大放小、挑优剔劣,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之,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规划布局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跨行业、跨技术、跨平台、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融合加剧、强强联手局面不断出现。许多传统出版单位与技术公司不断沟通,甚至于直接入股技术公司,达到出版社提供内容,技术公司提供软件支持的最优效果,这种合作模式之下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

(4)营销策略有所突破,新兴媒介助推企业转型。如今,人们获取资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快捷与便利是任何从前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出版企业进入全媒体时代起到了推动机的作用,并且改变着产品的宣传推广渠道、营销传播策略。如天猫的出版社官方网站、微信的订阅平台、微店的销售模式等纷纷登上传统出版企业推广发行必修课名单。传统出版企业利用微信进行推广宣传、树立品牌效应、形成粉丝群体,将这一免费的宣传平台利用得淋漓尽致,并以开设微店的形式直接尝试实现销售的新渠道;许多的自媒体更是凭借微信这一平台推送自己的作品,充分地实现了自由自主地积累有共同需求的信息群,乃至打造专为自身需求的定制行知识信息群,从而最终实现自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更有甚者,是如今众筹出版模式的出现,这更是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的魅力,《社交红利》这本书尚未出版就已在众筹网上销售3000余本,并最终实现了纸质出版,而这仅仅只是靠网络传播、吸引大众资金而实现的。

总而言之,现今的传统出版企业、互联网技术企业,乃至是个人自媒体都对数字出版的推广、销售与营利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并不断地展现出新的亮点,这些都与新媒介的发展不无相关,甚至于可说是齐头并进。

(5)数字出版保障体系逐步升级,支撑着数字出版产业稳步向前。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的版权保护与标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事项如《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等四项电子书新标准正式,正式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三部修订条例,成立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成立首都版权联盟等。

(二)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日益发展,我国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版权合同问题(即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出版社运营管理流程问题、内部分配问题、自身供血能力不足问题等。

(1)版权合同问题。在出版社由纸质书籍转向电子书籍等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涉及了一个版权所有者的问题,在过去的纸质出版物合同中并无对数字出版物版权的详细说明,只是一语代过,这些合同严格来讲是不能够包含数字出版物版权的。正式的数字出版物,应在单本图书交易额巨大的时候,与版权所有者再签订附属合同,而这一方面的问题在目前仅仅是刚刚起步,由于涉及图书量达,跨越年代久远,所以这看似是可行,实则很难实行。这方面的工作涉及面广而布局凌乱,因此电子版权正规化的方案举步维艰。

(2)数字出版物运营管理流程问题。对于出版社而言,大都有比较系统的比较有质量的纸质图书存档管理,但对于纸质图书的电子存档来说,可就是相当混乱且损失严重的,出版物电子存档梳理工作相当烦琐。

(3)内部分配问题。出版社大多未对数字出版物利润有比较系统详细且成熟的分配方案,而对于曾经策划出纸质图书的编辑而言无外乎都是关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的:①出版电子图书是否会影响其纸质图书销售利润;②在出版电子图书之后是否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利润分成。内部分配方案总是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的原因却也关系到多个层面:①数字出版物运营合作平台众多,它们虽大部分如今都已对出版社开放后台,但涉及的图书数量极多,若是以每本书为单位进行销售利润核算,这对于电子图书方面有限的人员配置来说其工作量不可小觑;②数字出版物合作运营平台虽多,但目前都是刚刚起步,其盈利大部分微乎其微,若再详细加以细分,其投入与产出比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4)自身供血能力不足问题。数字出版由于大多涉及内容、技术与平台等几个方面,所以必然会涉及与方方面面的合作,这对于某个产业的有效建设与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如亚马逊等公司正在致力于这件事情,发展出数字出版的全产业链。在下一章中,笔者会就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特点,对于数字出版产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对策以及商业模式的构建。

六、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构建及对策

如前所述,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的业务流程、客户流程、产品和服务、目标客户、服务提供方式、分销渠道、收入模型、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而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中四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则包括核心资源、运营模块、盈利模式、战略定位。结合这些内容,针对前一章提出的数字出版存在问题,笔者在下文中就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构建给出以下几点主要建议。

(一)战略定位――走差异化的竞争之路

战略学专家迈尔・波特在20年前三大竞争致胜战略法宝,包括成本领先、专注化、差异化。究其根本,这三点都可以归结到差异化上来。战略定位的差异化能够让企业迅速立足市场,将企业产品及服务与竞争者区别开来。

(1)内容的差异化。从数字出版的整体环境来看,决定数字出版发展未来的并不是终端或技术渠道,而是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牵引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方向,多层次的受众群体有着多元化的需求。数字出版不是简单地转化几本电子书,建几个数据库,而应是满足消费者阅读需求而生的一个产业,包括所有已知的和潜在的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应当将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并按照各群体的需求特点,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内容产品。

以出版专业出版物为例,专业出版物往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出版门槛高,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②学术性强,读者面窄,编辑校对质量要求较高,印刷成本高,印数少;③专业出版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延续而失去它的价值;④获利是图书销售的根本目标,因此图书经销商会努力追求图书上架的动销率、周转率,而销量不高的书籍将最早下架,这就造成了学术著作深受其害。专业出版自身所携带的特点,使得在传统出版方式中专业出版有着很多不利的条件,但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出版发展为专业出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体现在具体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国际上的出版局势而言,专业出版销售持续而稳定增长,占有全球前十大出版社销售业务的43%,其次是贸易(31%)和教育(26%)。而与此同时,全球出版巨头也已经逐渐探索出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在专业出版业务遥遥领先的前提下,配套的数字出版也已经紧随其后,快马加鞭而来。而在我国,由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具有技术优势,先发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专业出版企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变化发展,尽早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形。专业出版企业所具有的专业性资源越是丰富,也就是在企业主营业务中,专业出版业务比重越大,通过数字化转型后,形成的数字出版业务带来的收入越大。正是基于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国际上专业出版巨头们已经给自己重新定位,淡化了“出版商”的身份,转变成了信息服务提供商。

第二,数字化出版与专业出版的有机结合,即数字出版的专业技术与专业出版的专业性、学术性、不可替代性的出版内容相结合,将专业出版的资源通过数字出版的IT手段封装再现,可以生成新型信息资源,例如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和专业资源互动平台等。在新型信息资源中,将专业化的信息进行分类、索引,所有信息可以实现同类的纵向链接,也可以实现异类的横向贯穿,充分利用IT技术实现前所未有的资源调配,使得原来孤立的出版物可以按不同需求整合在一起,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应用价值,提升了专业出版创造价值的能力。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提供给用户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电子书,而是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可以提供交叉领域内的综合性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数字化了的专业出版企业,其主营业务不仅提供电子书的销售,更能够提供专业性的查询与咨询服务,有着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增值。

第三,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是基于互联网、IT手段来完成的出版活动。由于互联网是虚拟空间,没有物理空间的时空限制;又因将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的产品“放在”互联网中,产品的销售成本和销售效率可以忽略不计,这为“长尾理论”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非主流产品即需求不多、销量偏少的产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了几乎无限制的存储空间与流通渠道,可以进行无限制的销售,这种销售形式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持平甚至超过主流产品所占份额,其带来的收入结果也类似。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的产品多属于非主流产品,但在遍布全球的网络平台上,所获得的收益颇为可观。

(2)阅读终端的差异化。鉴于我国很多出版社是小型出版企业,因此大规模地研发阅读终端对企业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针对某一具体内容或是具体课题的专项性研发还是有必要并且具有可行性的,提供阅读终端是将数字产品盈利扩大化的最直接途径。在具备合理研发条件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阅读终端的差异化建设。

(二)盈利模式――寻找多元化利润空间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的利润获得方式,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成本、收入、利润结构,甚至包括相应的利润指标在内的一种反映。针对出版社的业务模式,笔者觉得还是有很多的利润空间有待挖掘的,例举几种形式如下。

(1)成本的多元化。数字出版企业的成本可定义为:企业在生产数字出版产品和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费资源对应的价值即为成本。例如数字出版产品中的电子书,其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容成本和阅读客户端成本――硬件成本。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灵魂,内容成本包括支付给作者的酬劳及版权保护成本等。从支付给作者的酬劳上看,由于对电子书版权预期收益的不确定以及盗版的存在,国内很多版权拥有者对电子图书版权的出售并不积极。

从支付运营平台的费用来看,主要有一个是电子图书的制作成本,由于目前我国电子书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需要多种不同的图书格式、流式、版式,因此就需要各个运营平台根据自己的要求制作相应格式的电子书,这其中就要收取一定的成本,一般为收入的5%左右;支付运营平台的费用中还有一部分是推广运营以及销售的成本,国内出版企业与运营平台之间分成比例不确定,运营平台大部分占收入的30%~60%之间。

篇(5)

刘永奇担任董秘时间不长,但自2008年公司股改以来,他打过交道的机构投资者不下百家。面对外界种种质疑甚或非难,他却有着自己的理解:“投资者对被投资方永远称不上‘刁难’,投资者与企业是合作关系,投资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你。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的提问方式有所差别而已”。

在这位34岁的董秘兼副总看来,那些提尖锐问题的投资者更值得欣赏,因为他们对企业的把握往往更好,在资本市场、宏观形势、上下游关联上比企业内部人分析得更加到位――他们同时关注很多行业,去面对、思考和解决那些尖锐问题,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锻炼。

创业板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相较其他上市公司可能更难,刘永奇表示,这缘于创业板的特性。一方面,市场对创业板公司成长的期望更高,追求50%、100%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这对绝大多数主板、中小板公司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由于对创业板“三高六新”的要求以及高创新所伴随的高风险,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较主板中小板更为严格,除了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之外,对公司的竞争优势、创新情况、研发投入、前景规划等非财务状况也必须如实详尽地披露。他的原则是谨小慎微,严格按规则办事,坦陈公司实情。

篇(6)

政策“锚”亟待出台。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至今,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双创”二十多项指导性文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对“双创”取得“开门红”的成绩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双创”在已有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需要政策尽快由操作层面提升至战略层面,启动“双创”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铸造一个含金量高的政策“锚”,确保“双创”能行稳致远。

政策弹性亟待提高。我国政策常有“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困境,其本质为同质化、刚性化政策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双创”涉及创业,又涉及创新,市场因素含量异常高,不确定性大,对政策敏感,均超出以往任何领域。政策稍有不慎,将对创新创业的“幼苗”产生毁灭性影响。现有政策在区间和弹性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地区、产业、创新创业者、时间差异化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通过增加政策弹力释放市场活力,才能确保“双创”有充足前进动力。

配套措施亟待完善。“双创”是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改革层面,囊括国企、商事、财税、金融、教育、产权、科研、社保等多领域;要素层面,涉及人才、资金、土地等基础要素,也涉及技术、信息、孵化器、众创空间等高级要素;操作层面,既有物理拼接,也有化学融合。因此,如果局部领域存在短板,“双创”其他政策效果则会大打折扣或付之东流。当前,体制内创新资源低效利用、创业成功率较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和社保不完善的短板效应最为明显。须聚力克之,才能确保“双创”后勤保障完备到位。

战略定力亟待增强。多年考核GDP政绩的模式,导致我国政策评价唯数字倾向明显。数字成为政策的主要抓手,也成了衡量政策成效的主要标准。过分看重用数字指标考核“双创”成效,如有多少人创业、出多少创新项目等,容易导致创新创业环境浮躁,进而违背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双创”成功的真谛,是最终建立适宜创业创新的制度,确保创新创业“一茬接一茬”不断档。反之,依靠政策催生的“”注定不会持久。保持战略耐性,不以一时成绩论英雄,深耕创新性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双创”脚踏实地,取得实质性成功。

二、谋划中长期战略的“三步曲”

近期厚植土壤夯基础。商业化、法制化和创新化政策环境构成的“创新三角”,是国家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要以“双创”为“药引子”,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加速的春风,部署推进“‘厚土壤+播种子’6+1”一揽子改革工程,即“国企改革激活力,商事改革降门槛,财税改革减成本,金融改革输血液,法制改革护产权,科研改革清阻力”的“厚土壤工程”和“教育改革播种子”的“播种子工程”,争取用1到2年时间,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双创”政策体系。当前,要继续完善并贯彻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主的“双创”政策群,紧扣薄弱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争件件能落地,厚植肥沃土壤,促使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期发现问题重完善。抛弃“结果求快”论,树立“过程坚守”观。“双创”各项政策改革举措,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要运用系统化思维,国务院纵览全局,各地区灵活推进,各行业齐头并进,大胆探索,允许试错。建立科学实用的“双创”政策综合性评估机制,找问题,解原因,寻对策,查漏补缺,反馈循环,螺旋向上,做到纵向比较时时提升,横向比较年年进步,力争用2到3年时间,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双创”政策体系。当前要部署推进“固强优,补弱短”综合性工程,纵深推进“五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新三板分层改革、科研经费松绑改革,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质量,施沃肥浇足水,为顺利推动“双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提供有力保障。

长期持之以恒见成效。优胜劣汰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行法则。“双创”也不例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创新创业见效慢,成功率低,取得成效非一日之功。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一千五百多次失败实验,36氪、猪八戒网等知名创投服务商,须经市场三到五年严酷洗礼才能验证是否成功。要发挥“咬住青山不放松”精神,提振信心,绵绵用力,持之以恒,沉着应对,鼓足干劲,遇到困难不退缩,取得成绩不自满,力争用3到5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双创”政策体系。当前,要尽快提升“双创”战略地位,编制并“双创”政策“锚”,即《“双创”中长期愿景展望》,明晰目标,规划路线,引导各种资源相向而行,共同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植入民族创新创业基因,促使创新创业常态化,最终实现“鲤鱼跃龙门,量变到质变”的成功跨越。

三、确立政策制定的“四原则”

因地制宜,确保各地区协调推进。我国区域发展南北不均、东西差异、中部与东南西北各不同。要树立“一盘棋”思维,统筹配置创新创业资源,共性领域守得住,个性领域放得开。深圳、杭州等商业化发达地区,政策要发挥“架桥梁”作用,实现优势科研资源与企业研发机构跨地域对接,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双创”的“先导部队”。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科教资源密集地区,政策要着力突破“放管服”、商I化培育,实现科教资源与市场无缝对接,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双创”的“中梁砥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策要发挥“扶一程、送一马”作用,给予人财物等硬资源重点倾斜,确保“双创”火种能够点得着、火苗能够呵护住,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双创”的“后备支撑”。

因业施策,确保各产业同步进行。经济大转型时期,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并存,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双创”要立足于传统产业的“转”,即转人员,转资源;落实人员技能再培训、落后资源再整合,化包袱为动力,化劣势为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凤凰磐涅。“双创”要立足于新兴产业的“进”,即科技进,竞争力进;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商业模式软创新与科学技术硬创新并重,破除制度束缚障碍,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强化金融资本保障,做好信息资源整合,力争催生一批科技型世界巨头,打造一批创新型世界前沿企业。

因人而宜,确保各主体顺利创业。立足草根创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援草、助科、推商”全方位“双创”服务模式。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等草根创业主体,政策要突出“援”,即增加财政补贴、完善小微贷款援助机制、借助蚂蚁金服和京东等社会资源,确保草根创业焕发勃勃生机。针对科研人员等科技创新主体,政策要突出“助”,即敢于打破常规,完善离岗创业机制,改革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聚焦创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等商业模式创新主体,政策要突出“推”,即破除体制障碍、消除行业壁垒,为推广创新商业模式开辟绿色空间。

因时谋变,确保各阶段稳健前进。时代不同“双创”政策重点不同;项目阶段不同“双创”政策内容也不同。创新引领增长是当前最大的时代背景。我国创新业活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政策要聚焦于源头性制度创新;具体项目领域,政策要聚焦前端,放开后端,即重点发力项目种子期和初创期,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政策要保持足够灵活性,因时谋变,确保调整能跟的上,力争能超前,防止错误时间实行正确政策,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四 、近期重点突破的“四短板”

激活体制内创新资源。最活跃力量游离于体制外,最雄厚资源却沉淀在体制内,这是当前我国“双创”的生动写照。依靠体制外创新资源,“双创”仅能取得局部突破,但却难以撼动全局,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与“万众”。要以“双创”为契机,树立“没有效率的公平是假公平”理念,推进制度顶层设计,着力突破建立集体与个人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释放体制内的沉淀创新资源,裂变体制内的优质创新资源,形成“双创”领域的“大块头”,组建“双创”领域的“主力军”。要打破企业边界,发展共享经济,构建体制内外联通、互惠互利的“双创”新模式。只有成功激活体制内创新资源,“双创”才能从边缘拉到中心,从局部扩展到全局,实现创新创业的实质性大突破。

着力提高创业成功率。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创业不难,难在确保市场主体创业成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是客观存在,但不代表没有提升的空间。目前,我国总体创业成功率大约为6%,但创业辅导之后成功率能提高到30%左右。经政策鼓励,我国创业主体分母正快速增长,下一步应研究制定《创业成功率倍增计划》,包括建立创业前期综合诊断评估机制,查找问题,确保创业者准备更加充分;筹建创业导师资源库,为创业者提供全程科学指导;发展高级形态孵化器、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全天候保障;完善扩充政府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以有效增加创业成功者数量,做大分子,显著提高创业成功率。

篇(7)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95-02

走过令人鼓舞的2010年,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1年。过去的一年,国产电视动画产量超过22万分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伴随着从动画数量大国走向动画质量强国的目标迈进,动漫产业界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展望明天,需要把握昨天。本报告依据期刊论文和著作等文献,描述动漫产业研究2010年度的总体面貌。

一、动画产业现状

孙立军《盘点2009年的中国动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第1期),回顾2009年中国动画的五喜五忧。五喜:数量质量超过历年;政府关注和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国家广电总局设立了20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和8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网络游戏产业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完备动画播映体系,初步形成34个少儿频道和4个动画频道;影视优秀创作人才频频涌现。五忧:在浮躁的环境下无法诞生精品;垄断现象存在;动画电视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一些投资人盲目投资,创作人盲目跟风模仿;资源分配不科学,产业链的不平衡。邵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当代电影》第6期),分析了问题,如动画产业集群的缺乏,动画产业链没有形成,动画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动画企业的创新力有待提高和动画企业的人才瓶颈问题。提出发展策略有:完善政策体系、调整扶持方向、强化市场意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画产业链、扩大动画目标市场、拓展动画企业的融资渠道、引进电影高端人才、启动动画市场。窦利霞《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经贸导刊》第9期),也较好地总结了动画产业现状。

在民营动画产业发展问题,汪振城《论播映渠道对中国民营动画产业发展的限制》(《当代电影》第6期),谈到中国动画播映渠道单一,过分依赖电视媒体,国内电视存在频道资源和内容资源不对等、播出机制不合理、渠道不畅、优质渠道少、制播分离不彻底等问题,限制了不能控制播映渠道的民营公司的发展。

各地动漫产业的发展。王田《贵州动漫产业正破茧化蝶》(《理论与当代》第5期)、岳莹《黑龙江省动漫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大众文艺》第7期)、曾耀农《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湖南为例》(《重庆社会科学》第1期)等介绍了相关情况。李兰芳《营造中国“大动漫”时代――天津神界漫画公司陈维东创业纪实》(《中国高新区》第4期),报道了天津神界漫画公司的创业故事。

何坦夜《解读杭州动漫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该书采用动漫文化理论与城市文化产业个案的视角,诠释了杭州动漫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历史源流、功能特点、运行方式、发展方向和内在要素。

二、动画产业模式策略

郭蔓蔓《中国动画卫星频道运营模式探析》(《现代传播》第6期),对中国动画频道运营模式提出建议: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谨慎面对动画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真正做到差异化经营,创立特有的频道运营模式;动画频道运营应考虑社会责任感。沈玉燕、钱言《浙江动漫产业差异化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商业时代》第8期),通过提炼两家动漫公司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构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浙江动漫产业商业模式。玄机科技商业模式是:立足产品精良的制作;注重产品品牌塑造和形象授权;大力提升动漫衍生产品价值等。辉煌时代商业模式是:善用专业化的营销方式,积极发挥自主知识产权,依托专业B2C运营平台,巩固现有赢利模式。盘剑、方明星《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当代电影》第12期),解析了“杭州模式”,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思路和理论参照。何建平《深港两地动漫产业合作模式探讨》(《当代电影》第10期),肯定了深圳香港动漫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政府、业界、学界和辅市场主体四个方面对具体的动漫产业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饶黎《产业链开发: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路径》(《视听界》第1期),提出的对策有: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品牌建设;形成“产学研”动画教育格局。杨然《动漫衍生产品的创意与开发》(《青年记者》10月中刊),提出动漫衍生产品研发思路是:动漫原型的完善、动漫原型与衍生产品的契合,并注重产品推广和市场反馈。

齐骥《动画行销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从文化产业市场规律和动画创作艺术规律的视角建构动画行销体系,对中国动画市场的现实格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世界动画市场的行销方式进行了应用性解读,对动画产业发展与动画市场建设提出了研究框架。

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为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基金项目。该书在学理上理清动漫产业相关的内在逻辑,借鉴动漫强国的经验来探讨,有助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潘瑞芳主编《泛动漫创意与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是论文合集,立足数字艺术与技术创意人才培养,从艺术、技术融合等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培养理念及营造的环境。

《穿越与跨界――浙江电视艺术高峰论坛、中国动漫产业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27篇论文。该书把动漫研究分为艺术研究和产业研究两大类,艺术研究主要探讨动漫艺术的创作,产业研究主要探讨动漫的生产机制。该次研讨会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动漫艺术研究;中外动漫比较研究;动漫产业发展研究;动漫人才培养、受众和媒介研究。

三、动画品牌形象

胡瑞庭《动漫品牌的塑造与全产业链营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7期),认为品牌塑造决定经营成败与优劣,塑造动画核心品牌需要抓住以下核心要素:上乘的核心价值理念;妙趣横生、充满矛盾冲突、不失细腻情感的故事与情节;显著特征的“品牌人物”塑造;服化道、音舞美、声光电;打造与核心品牌的内外在特质相一致的子品牌或识别系统。朱矛量《浅谈国产动画片之嬗变及动漫产业发展中的品牌塑造》(《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5期),提出动漫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文化品牌,国产动画品牌必须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精神。肖文婷《影视广告中的动画对提升品牌形象的价值体现》(《包装工程》第5期),提出了动画为影视广告注入了活力,使其成为影视广告中品牌形象价值持续提升的基础。

李儒奇、蔡大明《动漫中的“金蛋”》(中国经济出版社),是动漫衍生产品授权/卡通品牌授权的普及性读物。作者的目的是借动漫这个“金蛋”,生出自己的“金鸡”,这样将有助于动漫的市场化和中国的内需型经济的发展。

四、国外动画产业经验

美国动漫产业经验。褚晓文《浅析好莱坞动画产业对中国内地动画产业的影响》(《中国出版》8月上刊),总结了好莱坞动画产业的特点:坐拥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拥有一大批专业而成熟的制作公司;拥有成熟而不断创新发展的技术;好莱坞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大军;好莱坞动画电影拥有较高的票房;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内地动画产业劣势:产业链仍不完善;文化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缺乏较高动画技术支持;缺乏市场推广能力。宋磊《“动态漫画”:美国漫画的新潮流》(《出版参考》5月上刊),谈到动态漫画是在原有漫画图片的基础上的类似动画视频的短片以及动态漫画的优势和劣势、发展前景。

日韩动漫产业经验。魏婷《日韩动漫贸易政策及其借鉴》(《商业研究》第6期),认为中国应实施战略性的动漫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引导鼓励多方合作;培养和引进人才,促进人才对外交流;给国外提供免费午餐。卜彦芳、陈元元《以动养动:日本动漫企业运营模式探析――以虫制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例》(《现代传播》第9期),总结了日本动漫企业“以动养动”运营模式的优点:资金链前置,降低风险,保证动画质量;市场化程度高,有效的筛选机制。

在他山之石的启发下,国产动画进行走出去的思考和行动。李三强《中国动画如何才能“走出去”〈三国演义〉动画版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电视》第1期),阐述了中国动画走出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及在动画人才的选择、竞争策略的使用、挖掘优质资源、凸显自己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向宇《试论国产电视动画的海外营销》(《当代电影》第6期),认为国产电视动画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制作质量、美学风格,具备海外发行的可能性,在海外营销中需要注意在制作前应考虑营销、选择题材和风格、发行渠道的选择和建设、采取样本预售的策略。

五、动漫科研课题

篇(8)

“互联网+”行动计划初次被我们熟知是来自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谓的“互联网+”指的是要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化作用,将互联网充分融合于各个行业、领域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管理会计在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方面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互联网+管理会计”的思路下,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高效的数据传输和计算优势,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和业绩评估,实现战略目标。

1“互联网+”时代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1.1“互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持

进入“互联网+”时代,财务信息实现了无纸化、自动化等特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平台,便于企业借助网络手段方便、实时地收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资料,同时更加规范、快速核算和处理会计信息,营造高效的信息数据库。使财务数据更利于调用和分析,也使得企业业务流程更流畅。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手段支持下的管理会计,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共享和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协作,更便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1.2“互联网+”带来了商业模式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的交流方式已不再是传统模式,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在改变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时,重新对企业固有的供应链和价值链进行整合。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快速收集、整理、传递财务信息的优势,克服了传统模式中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量等方式带来的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同时提高了管理会计在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效率。

1.3“互联网+”促进了财务管理转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商业模式有了新的变化,甚至对于客户的需求、产品设计、材料采购和产品加工,可以打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商业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转变思路,不再基于原有的核算、控制,要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为基础、为导向,更好地利用成本形态分析、平衡积分卡、价值链分析、营运资本管理、财务业绩评价等,优化资源、信息、资金的配置,尽可能的降低管理风险。

1.4“互联网+”强化了管理会计职能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子档案逐渐代替了纸质档案,成为企业最主要的信息保存载体,这样使得信息传递不再受到限制,从而会计数据的共享性和高效性不断增强。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为会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会计人员的工作不再仅偏重于事后的核算、监督,而是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价值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绩效评价等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和事中的管理、控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存在的不足

2.1环境基础薄弱

“互联网+”成为管理会计实施的有效工具,依赖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处理平台,然而我国的部分企业在财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并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也缺乏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造成数据在核算、传递、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和低效,影响管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环境体制较西方国家来说也相对薄弱,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推广上遇到一些阻碍,而影响了其管理职能和决策职能的充分发挥。

2.2财务人员技能、素质偏低

管理会计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大多数财务人员具备的是财务会计的工作经验,未能站在管理的角度去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另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人员还没有树立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意识,计算机学科和会计学科没能很好的相互融合,也带来了“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较多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缺乏”的问题,这也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快速发展。

2.3数据安全性存在风险

随着云计算的提出和应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多的转移到云中,实现了会计信息共享。然而供应商在技术层面出现的漏洞,未能有效的维持云计算系统的稳定运行。另外,在虚拟的环境下,企业数据管理系统也存在缺陷,比如未完善访问者身份认证技术、未设定访问密码和访问权限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2.4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大量的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指导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但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企业已经由产品为导向转换为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学者们并没有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造成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互联网+”时代下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

3.1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要逐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培养自己运用信息化的思维模式。企业应不断向财务管理人员普及大数据思维和提升互联网意识,定期向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尽快掌握会计管理软件操作系统,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同时,企业也应当引进先进的战略思路和尖端的管理人才,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完成商业模式转化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另外,企业也应当结合多种绩效评估手段和股权激励等措施,充分激发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化管理素质的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专业水平。

3.2完善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身处互联网时代,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共享,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是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保障。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要定期进行测试,完善身份认证、权限设置等功能,保证系统平稳运行。其次,企业应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精简设置重复的部门,保证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以及财务数据利用的高效性,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同时,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规范操作流程和运行环境,以法律手段严厉打击窃取商业秘密和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确保“互联网+”时代下数据信息的安全。

3.3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实用性研究

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平台,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已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经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应当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合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针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修正管理会计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建立适合“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然而,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是要运用到实践中的,在实践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总结经验,并以实践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设。总之,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应用潜能。

篇(9)

生产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水泥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单一的产品结构、重复建设的扩张模式、囿于国内市场的经营对水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已日益显现,资源、能源的约束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水泥工业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生产经营创新模式。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增长型;从技术装备落后型转向技术装备先进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投资密集型;从管理粗放型向管理集约型,从资源浪费型转向资源节约型;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转向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型。

水泥行业的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就是突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笔者提出从8个方面考虑水泥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仅供业内人士探讨之:

1、坚持总量控制,抑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从现实和未来市场需求角度,现有水泥产能已满足社会需求,严格控制总量、尤其是控制新增水泥熟料产能是必须的;从资源和能源消耗角度,只有减量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减少低标号水泥生产、增加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转变靠投资建设新生产线来扩大企业规模的发展方式。

2、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彻底改善行业技术结构:对环保不达标、产品质量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低、缺少市场竞争能力的落后企业要加快淘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要靠市场,要动态管理。转变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升级的发展方式。

3、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兼并重组是水泥工业“十二五”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这是做大企业规模、稳定市场供需平衡和提升成本转嫁能力的基础,也是维护和提升行业整体效益的必备条件。只有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才能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布局合理。转变体制和区域的保护观念、靠市场无序竞争的发展方式。

4、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工业在消纳工业废渣、处置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方面比其它行业更有明显优势。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使未来水泥工业在循环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水泥工业也是环保工业。转变水泥生产只是单一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方式。

5、延伸水泥企业的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水泥生产在矿山开采时可以制造骨料,提供给公路、铁路、商混、钢铁、火电行业,水泥产品可以延伸到混凝土、水泥制品等行业。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水泥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减少上下游行业的制约因素。转变水泥产品单一、靠量大取胜的发展方式。

6、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是水泥企业的永恒主题,面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水泥工业的资源利用和环保标准将不断提高,这是水泥工业为建立和谐社会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转变片面重生产过程、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两化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转变仅靠引进消化吸收的传统管理发展方式。

8、鼓励水泥企业国际化,参与国际投资与合作:虽然我国有几家大型水泥企业的规模不小,但基本是在国内的封闭市场。国际水泥工程我们承接了40%的市场份额,但都是别人投资,我们打工。探索以“国际化”带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瞄准国外新兴市场,走出去、国际化是中国水泥工业做强的标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转变只注重国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式。

对我国建材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情况的评估与思考

所谓经营模式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变化了的商业环境或者变化了的企业资源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能够为客户创造或增加新的价值的企业经营方式创新活动。其实质就是进行企业价值创新,通过价值创新颠覆原有市场竞争规则,创造出企业新的市场空间,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模式的改造,即通过分析现有模式在创造价值方面的不足对其进行变革,以提高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二是跳出原有模式的框架,关注市场上是否还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建材工业属传统产业。从总体上看,建材企业商业模式单一,同质化程度很高,商业模式创新乏善可陈。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建材市场,但却不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建材企业,甚至迄今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进入世界500强序列的资格,这与我们建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但改革开放以来,建材行业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称道的经营模式创新型企业。如海螺集团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水泥熟料基地,在有市场的地方建设水泥粉磨站的水泥工业运营模式,成就了它在中国水泥行业的霸主地位;中材国际实行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参与全球水泥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按照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将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题,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由“两高一资”产业向“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第三个转变既是实现前两个转变的动力,也是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推动新阶段建材企业商业经营模式创新,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需要。只有通过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才有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面临资源获取成本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如果再遭遇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在主要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构建良性的市场秩序已经成为我国建材行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商业经营模式创新,走出同质化发展的泥沼,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将成为构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的不二选择。

探寻和发掘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是进行商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基础。企业因为有市场需求而存在,也因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发展,通常市场需求总比企业能够提供的多,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并发掘出来。一般来讲,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包含如下三个层次:1.潜在的、未被竞争对手满足的需求;2.变化的、未被竞争对手关注的需求;3.隐性的、客户自身也未必意识到的深层次需求。

篇(10)

“3R”原则缓解信息不对称

“维诚金融正在努力成为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及信用风险控制服务商,既为资金需求者服务,同时也为资金供给者服务,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困境。”市场部经理沈荣耀表示,“3R”原则是维诚金融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3R”原则即合适的银行(Right Bank)、合适的人员(Right People)和合适的产品(Right Manufacturer)。其中“合

适的人员”是指维诚金融按客户的实际情况匹配合适的人员,通过成功率较高的信贷人员为客户操作,同时也为信贷人员筛选客户,提升双方的成功率和效率。

维诚金融曾接待了一个贸易型企业,该企业主要向各大超市销售电动自行车,是小羚羊、依莱达等知名品牌的超市总之一。虽然企业最初的融资需求仅为在一周内放款10万元以上,但实际申请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在充分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后,维诚金融安排专业融资顾问按“3R“原则为企业从海量的金融产品中选择最优融资组合方案。在融资顾问的指导下,该企业准备齐全申请材料,由维诚金融一次性提交给各金融机构并代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细节,企业既省时省力,最终也如期满足了资金需求。

提高融资效率和成功率

沈荣耀介绍,维诚金融的赢利模式在于向上下游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维诚金融的上游行业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服务外包的形式收取外包服务费用。而下游则是中小企业等资金需求者,通过维诚金融提供的配套融资服务成功获得贷款后,再支付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针对和上下游的合作,沈荣耀分别举了一个例子。某四大银行之一的上海分行中小企业部由于贷款申请人资料非常多,导致很多信息核实渠道不畅通。维诚金融按其审批部门的要求设计《案件流转表》,此外还提供大量资料信息以便工商系统进行核对。通过提供外包服务,提升了该银行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既缩短了审批时间,又提高客户满意度。“该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合作实现了1.6%的融资申请材料纠错率,为银行直接累计避免了1000万元高风险客户交易的发生。”沈荣耀说。

篇(11)

创新型产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之间竞争的本质即是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的竞争。因此,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未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将十分关键,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乃至国家竞争力意义重大。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并不平衡,集群内的知识传导缓慢、集群创新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人才结构和规模不合理是其深层次原因。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破解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按照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高度集聚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带来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定义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程度较高,且知识或技术密集。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组织和技术基础设施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二、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

当前,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企业的合作网络,保证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有效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培养产业集群所需的相关人才,突破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以下人才瓶颈。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由于缺乏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无法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不少企业购置了高精尖设备并引进了高新技术,但有的企业却出现了买得起先进设备而无“先进性”人才操作的局面。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工人不足,各行业在人才引进中不约而同地遭遇到研发人员紧缺、技术工人难找、人才流失严重等人才危机,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使得产业集群无法持续。

3、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由于人才聚集,凸现严重的地区落差布局,呈现条块分割

我国产业集群的布局呈现严重的条块分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和珠三角地区,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落差而导致的经济落差,是因人才聚集而形成的严重的地区差异,它严重阻碍了产业集群在全国遍地开花。

三、推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支撑对策

创新型产业集群应该面向本集群的发展需求,把人才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力量,着眼于最急需、最紧缺的人才以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培养与引进,以完善机制、集聚优势为核心,在产业集群内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中介服务、智力流动、契约用人的新模式,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和服务层面整体推进、相互衔接,重点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问题、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与效能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人才队伍,为实现产业集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人才管理政策

(1)设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特聘专家制度。为千方百计集聚和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智力,应建立产业集群特聘专家制度。根据所在行业的发展需要,特聘专家应该主要从两院院士中产生,同时,国家级学术、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级学术团体中的行业领域著名专家以及本学科领域被同行公认的国家级顶尖人才,也可受聘担任特聘专家。特聘专家主要负责为创新型产业

集群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产业集群高层领导举办专题讲座,对集群尖子人才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

(2)完善集群人才教育培训政策。完善各类行业人才参与培训教育的激励支持政策,探索与考核、评价和使用相联系的培训教育成果使用制度。加强与国(境)外的人才培训合作与交流,依托国(境)外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大力实施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人才到高校进修学习。

(3)出台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制定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用人主体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制度,鼓励学术界、产业界优秀人才到高校从事教学兼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基地和技术中心。制定鼓励本领域“两院”院士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培养人才的支持政策。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

(4)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交流合作政策。建立产业集群各类人才流动导向机制、柔性流动机制、流动激励机制及政策体系,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重点组织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一流、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制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和智力引进“绿色通道”,研究团队成批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措施,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协调运作的海内外人才引进机制。

3、健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人才服务体系

(1)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人才资源的结构调整,实现人才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跨区域开展各种智力服务。

(2)完善人才统计制度和人才信息系统。集群内要编制各地区、部门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科学完整、互相衔接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人才统计制度,完善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年度紧缺人才报告,建立紧缺人才引进联系会议制度,引进紧缺和关键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统一、多层次、分类型的人才资源信息网,扩充服务功能,定期人才的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和培训信息,使其成为全行业人才服务的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