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教育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十一五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2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重要参数与抓手。2015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思路,出台了系列措施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浙江省作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之一,于2015年12月《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会展强省的建设目标。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促进了浙江省会展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浙江省会展教育基本概况
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自2002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开会展与广告专业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开设会展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占浙江省48所高职院校的18.75%。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金华(义乌)等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其中杭州5所,占55.56%。在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获得省优势专业建设立项,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获得省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截止目前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累计招生9472人,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6512人,当前在校生总量为2960人。2017年浙江省高职会展专业实际招生937人,占浙江省招生总量0.81%,招生总体呈平稳有升态势。2017年浙江省高职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共计1010人,一次性就业率最高为100%,最低为98%,平均就业率达到99.50%,较2016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活动策划(会展、婚庆、节事)、项目营销、现场服务、会展设计等岗位,并在文化创意传播、网络营销以及销售、旅游等方向就业增速明显。为进一步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凝练特色,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实战驱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校内外自办展为载体,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技能方面成效显著。
二、浙江省会展教育发展历程
1、2003-2008年起步阶段。2003-2008年为浙江省会展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会展专业。2、2009-2014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4年是浙江省会展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共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比起步阶段(2003-2008年)新增: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3、2015-2017年稳定发展阶段。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新增会展相关专业,会展教育稳定发展期,总体招生量稳中有升,年均增幅5.6%。
三、浙江省会展教育主体结构分析
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教育主体的数量情况:2017年,浙江省共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其中公办8所,民办1所,招生总人数为937人。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教育主体的对比情况:2017年,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杭州5所,宁波1所,金华2所,绍兴2所,其中杭州5所高校的招生人数为612人,占65.31%。此外,国际合作教育情况:国际合作主体。浙江省共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开展国际合作招生,分别与澳大利亚、台湾等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国际合作层次。浙江省共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开展大专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合作方式。浙江省开展国际合作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主要采取境内外合作办学N+N的方式进行,即双方合作制定整个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授课由合作院校共同承担。其中1-2年在国内进行教学,经过相关考核后学生前往澳大利亚与台湾进行教学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学业者可实现中外合作院校的学分互认,通过考核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合作两校的毕业文凭或者实现中外合作院校学分互认。
四、浙江会展院校(高职)教育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一)专业就业与对口问题有待改善
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跨界”现象日益突出。2017年度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的9所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共计1010人,一次性就业率最高为100%,最低为98%,其中6所院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9所院校平均就业率为99.50%,较2016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据统计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会展策划、婚庆策划、活动策划、项目营销、现场服务、组织管理、会展设计(展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岗位。相较于十二五,会展学生就业方向更为广泛,其中文化创意传播、网络营销、视觉设计以及销售、旅游等方向增速明显,由会展行业跨界到销售、旅游、创意等相关行业成为会展毕业生就业的新方向。对口率较低,有所提高。2017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学生毕业生平均就业对口率为76.8%,其中对口率最高为96%,最低为42.5%,就业对口率较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仍然偏低,通过研究分析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专业对于行业市场预估过于乐观,错误估计行业吸纳量,招生量大、方向特色不突出,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类型与数量的差异性;2.媒体宣传影响力大,学生对于行业预期与薪资期望值过高,实际岗位起点较低薪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导致离职率较高;3.会展行业门槛不高但专业性很强,毕业生未能适应行业实际需求;4.专业定位脱离区域实际,教学特色提炼不足。会展具有明显的产业区域特点,专业办学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的会展资源与产业优势;5.学生和会展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出现企业招不到“科班”出身的会展学生,而会展专业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能力引领、实战驱动”,应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凝练特色,浙江省会展教育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能力引领、实战驱动,以校内自办展为载体,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坚持“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学生策划与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一专多能”创意型高素质会展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校企对接、能力引领、实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引领、课程对接岗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根据典型工作岗位需求,构建“搭平台、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训环节,实施项目化教学。实战驱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专业围绕会展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营销的需要,实施线上线下结合、实战驱动的教改战略。“互联网+会展”,形成三阶段递进式综合实训(自办展)体系。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运营模式融合到校内三大实训环节(校园展销会——下沙高校电商展——校园会展文化节)。从大一的接触市场、了解市场(展销会)入手到大二上的承办实体展会(电商展)最后到大二下的操作包含会、展、节、赛、演的综合会展实训项目(会展文化节),以项目为载体,循序渐进,对接行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行业技能。
五、浙江会展院校(高职)教育未来趋势
(一)师资团队,建设应用服务型教学团队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业态下的综合行业,具有极强的“嫁接”型功能,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因而,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能力是我们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强人先强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会展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以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为主线的两大教学团队,培养“专兼结合、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培训进修管理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内外兼修,打造“素质优良、技能优秀、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服务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基础团队的构建,有针对性的去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团队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二)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幼教专业?合唱指挥?教学现状
合唱指挥以合唱、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以音乐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教学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教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单位的合唱指挥和排练工作。因此,为适应幼儿教学的实用性,幼儿教育专业很有必要开设合唱指挥这门课程,并且必须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合唱指挥的整体水平。
一、幼教专业合唱指挥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对合唱指挥课程不够重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近年来,幼教专业逐年扩招,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比例失调。因此,一些学校对幼教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已经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缺乏等现象。
中职幼教专业教师相对缺乏,普遍存在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教学的问题。
中职幼教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农村,他们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音乐教育,对合唱指挥这门课程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技工学校的幼教专业根本不开设合唱指挥课,致使学生对合唱一无所知。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开设的时间不合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将它融入到其他课程里,并且很少能在教学中结合幼儿、少儿合唱歌曲进行操作实训,学生学到的实际知识很少。
3.教材选用不科学,不符合学生与专业的实际需求
目前,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音乐教材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可供中职学校选取的教材较少,很多关于合唱与指挥的教材都是为音乐专业编写的,这类教材对幼教专业的学生而言,过于笼统、深奥,虽然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但是缺乏基础练习的内容,幼儿歌曲、儿童歌曲很少,针对性比较弱,不符合幼教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就是高师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教材《合唱与指挥》,这从根本上脱离了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
4.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教师先指挥学生合唱,然后学生模仿的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
二、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合唱指挥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1.应该提高对合唱指挥课程的认识,引起重视
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幼教专业的课程,对合唱指挥教学给予重视,没有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应尽快开设;已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校应该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在要求教师高学历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勤于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应该从自身找问题,调整学习心态,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勤于练习,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2.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
合唱指挥这门课,在进行发声训练时,涉及声乐学、音响学、物理学等学科;在排练合唱作品时,涉及乐理、视唱练耳、文学等相关学科;而指挥技能技法,又涉及人体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合唱指挥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课程应该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知识以及声乐技能之后开设,开设的时间最好放在第三学年。
幼教专业学制较短,第三学年还安排了实习,学生在学校时间仅为一个学期左右,因而幼教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每周的课时应该多于其他课程,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领会。
3.科学选用课程所需教材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合唱指挥的教材,但是适用于中职幼教专业学生的教材并不多见。笔者认为比较适合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比较科学的教材除了应该有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每个知识点后配以相应的幼儿歌曲、儿童歌曲作为练习曲目,方便学生课上学习、课下巩固。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应该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适当选取合适的合唱曲目在课堂进行训练,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条件成熟时也教师可以编写校本教材,这样能更好地开展幼教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学。
4.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避免重复、枯燥的练习。
(1)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把优秀的合唱作品引入合唱指挥课堂中,使学生更直观、更方便、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分组自主进行演练,最后评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使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从而提高合唱指挥的整体教学质量。
(3)发达的网络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通过QQ、微信等形式,师生的课后交流更为便捷,学生的疑问都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及时得到解决,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小结
笔者试图通过对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此引起同行对中职幼教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现状的关注,从而推动中职幼教的教学改革,提高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幼儿教育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比强.高职学前教育合唱与指挥教学述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5).
答:临河里小学是一所新办校,通州区教委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购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18个教学班均配备了液晶触摸屏及红外教室扩音系统;添置了全自动高清录课室;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此外,还配备了专业教室、心理咨询室、羽毛球馆等设施。
通州区教育装备部门意识超前、视野开阔、业务精良、服务周到。在我校搬迁过程中,首先,他们有让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意识。其次,他们有开阔的视野,能够纵观全局,了解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设备的配备情况,知道学校最需要哪些设备,哪些装备对教学的作用最大。再次,他们业务精良。装备部门的同志熟悉设备市场的行情,在了解资金状况后就知道学校可以配备哪些设备。最后是服务周到。最值得称道的是设备使用培训,装备部门的相关同志随叫随到,在设备有问题时及时上门帮助解决。
通过近一年的使用,现代化教育装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逐步显露,请您结合学校迁址前后发生的变化,谈谈教育装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我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就目前而言,教育装备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迁址前,学校有六套多媒体设备,均为长焦幕布式。其中有两套无法正常使用。其余的四套设备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对于12个教学班来说,显然不够用。再有,传统的PPT课件交互性差,教师虽然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仍不排除有意外的课堂生成,这时就不好处理。而现在使用HHT课件,交互性好,课堂生成处理方便,能够灵活插播视频,学生也能上前操作,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解放了教师
以前,教师使用PPT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现在使用的软件中有丰富的资源库,大大节约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电子白板强大的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例如: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能够对重点内容进行任意批注;幕布以及聚光灯等功能能够聚焦重点内容,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3.为师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现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大为增多。通过参加活动和训练,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活学活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4.方便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过去开家长会,由于缺少可以容纳全体家长的会议室,只能先在操场上开大会,然后再分班级开会,常常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如期召开。现在学校有了录播系统,家长可以坐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设备开会。自学校开通网络空间以来,总点击量超过8 000次,家长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学校动态,参与学校互动。
5.教师教研更方便
录制的文件可即时生成,省去了烦琐的编辑过程,教师用U盘就可以把文件拷走,方便随时观看。服务器上保存的大量课例成为校本教研的第一手材料。
通过参观,我们看到贵校教师在设备使用上已是得心应手,请问贵校是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师运用先进教育装备技能的?
答:首先,作为一校之长,我对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设备是非常支持的,并在教师中树立了“用好设备、助推课堂”的观念。为了提升教师应用先进教育装备的技能,我们分4个阶段逐渐推进:技术培训—学习用;统一要求—要我用;自我尝试—我能用;活动助推—能用好。我们要求45岁以下教师要学习使用HHT制作课件,学校为此开展了教师课件比赛,不仅要给大家介绍、演示自己的课件,还要向大家说明使用了哪些功能,应用了哪些小工具,比赛的过程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的过程。在学校组织的“临风杯”青年教师评优课中,更是提出了应用新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题。通过逐段推进,教师从被迫使用变成了积极使用,使用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一些年轻教师使用起来已经很娴熟了。
您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保持在通州区最前沿,学校为此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1)与装备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教育装备的发展现状,保持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
(2)积极争取教委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现在教委对学校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资金也不是可以随意浪费的,他们希望把资金用到刀刃上。因此,我们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现有设备,将宝贵的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设备使用率以及教师对设备的使用水平都位居通州区前列,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家长满意,而且在社会上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配备中,您有哪些感悟,对同类学校开展此方面建设有哪些建议?
答:(1)使用现代化教育装备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做起事来更方便了,尤其是录课室,它在学校数字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1.基于词汇表对生词讲解
绝大部分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是基于生词表而对生词的音、形、义等方面进行讲解。缺乏词汇学习策略指导,词汇教学中的去语境化趋向依然存在,词汇学习任务留给学生自行处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 强调词汇量的积累,忽略词汇质的提高。
受传统语言观的影响,学生对词汇认识比较肤浅,孤立地看待词汇而忽略词汇之间的联系。词典+语法书+单词表的词汇学习方式普遍存在,过分强调词汇量的积累,而忽视词汇质的提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词汇的对应中文意思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
3.对词汇教学过程认识不够深刻
认为词汇学习要么学会,要么不会,使词汇关涉的语言知识与百科知识区隔化。在词汇教学问卷调查中,80%的教师认为词汇选择的标准为对于理解课文所需的关键词汇,可见词汇学习资源局限于教科书,旨在应付各种英语考试,缺乏对词汇知识丰富内容的了解,不了解不同词汇知识的划分,没有充分意识到词汇学习要结合自己的己有知识和认知能力,词汇学习费时低效,造成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二、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策略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语境表征为范畴、图式、框架、脚本等认知模式,它们为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供了有效的认知途径,具有一定的心理现实性。认知语境主要由词汇知识!世界知识和逻辑知识构成,落实到词汇学习中,表现为词汇使用中的语言知识、情景知识、文化知识的建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函待改变,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境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主张词汇教学要结合词汇的所指向的认知领域来实施,在词汇理解和运用中关注作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并进行词汇知识建构。
1.关注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
认知语境观不仅明确了人在语境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还对人进行心理的、动态的、个性化的研究,突出了人在意义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应该避免孤立的词汇教学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这己有的语言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引导学习者建构词汇理解和运用的认知语境,揭示词汇背后存在的百科知识。从认知语境观出发,词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词汇知识建构过程,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味着学习者将新的词汇知识嫁接到原有的认知语境中,通过词汇运用,以原有经验为背景去理解新的词汇知识,生成新的词汇意义
2. 建立词汇的认知语境关联
词汇知识建构并不是任意性的,词汇学习也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必须指向其赖以生存的认知语境。刻画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一定认知情景下的建构结果,知识的建构过程存在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互动和认知主体与社会文化情景互动这样同一建构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建构机制,就是知识的建构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对象、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机理"我们趋向于把词汇放进语言认知语境、情景认知语境和文化认知语境中去,在其中理解词汇丰富的意义,在词汇与认知语境的关联中理解、运用词汇。
3.框架表征与英语词汇教学
作为认知语境表征的框架,表现为与重复出现的情景有关的知识结构模式,语言形式上表现为词汇之间、词汇与句法之间的知识结构模式。同一个概念框架在不同文化中的组织方式有时候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框架涉及到对所用语言、情景及文化的认知,以词汇运用为基础。词汇是一个重要语言知识领域,对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与其所指向的百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将词汇融入其存在的框架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词汇学习,提高词汇意识,克服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孤立主义趋向。作为认知语境表征的框架在词汇教学方法中是有效的,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心理现实性。理论上,框架语义学归属于认知语言学,Ungerer和Schmld将其纳入注意观,他认为,框架法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描写认知语境的方法,此语境为认知范畴提供背景并与认知范畴相联系,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与情节、脚本、图式等认知范畴相似"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被理解成所谓客观的结构,而被当作由象征性单位所构成的,这些象征性单位将以某种方式激发我们人的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与现象世界紧密相连,但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它依赖于说话人的立足点或视角。比如,BuY(购买)框架涉及到buyer(买者),seller(卖者),goods(商品)和moncy(钱)等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根据语义场列出同一范畴中大量的意义相似词汇的弊端,框架的优点在于,基于同一个框架把有关的不同范畴的词汇聚集在一起,体现了基于词汇运用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在讲解课文之前,根据课文理出的词汇表逐个讲解词汇,虽说这些词汇与课文也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词汇的呈现方式与其所指向的百科知识没有被揭示出来。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扩大词汇量,框架在词汇教学中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范畴表征与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往往存在一定的范畴之中。对范畴的理解不同,词汇意义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就不同。经典范畴理论主张同一个范畴之中的成员特征是稳定的,范畴中的词汇意义是静态的。当经典范畴理论发展到原型范畴理论时,就揭示范畴中词汇意义的动态性。Lakoff曾经明确指出:“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人类对世界的原初认识就是以范畴划分的方式来进行的,而对世界的范畴化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才能为人类理解,因此对世界万物范畴化的过程本身就能促进对语言的理解。词汇语义理解能够区分细微的意义差别,如在下列四个句子中,clirnb的意义不同:
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那男孩爬上了树”
B.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机车爬上了山坡”
C. 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价格天天网上攀升”
D. 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e dge.“我们沿着悬崖边攀爬”
第一句中的climb的意义最接近CLIMB的原型意义,即人和动物运用四肢从
低处上升到高出;第二句保留了向上移动的特征;第三句中的上升已从纵向
空间的运动扩产到数量域中的变化;第四句中climb已经不再具有上升的含义"由此可见,climb的意义逐渐从重心走向关联,为词汇的理解提供了理据。
5.图式表征与词汇教学
图式最初是由巴特利特在1932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运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存储在人的记忆系统中有组织的知识。后来随着心理学界对图式进行大量的研究,图式被认为是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他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这与认知语境中的百科知识结构就发生关联了。运用在词汇理解中,图式能是传统词汇教学中认为关系不紧密,甚至无关的词汇聚拢在一起,共同建构某一领域的知识网络,比如在描写[办公室] 图式时,要用到桌椅、电灯、开会0等等词汇共同出现在一个图式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图式的激活和修改恰好体现了词汇运用的情景变化。当然同一个图式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在词汇运用方面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进餐〕作为一个图式来对待,其中传统的中国进餐方式和西方是不同的,在图式建构中所运用的词汇也有差异,就餐时间,菜肴的多少,吃菜的顺序等等皆有不同,体现了词汇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我们把图式作为认知语境的表征,同时反映了语境的语言、情景和文化三个维度,对词汇理解与运用有促进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意激活学生已经具有的词汇图式知识,并生成新的图式;或刻意地培养学生有关词汇的图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了词汇学习的理据性,建立起了词汇学习的关联,使学习者付出较少认知努力,而认知效益较高,能提高词汇能力,增强词汇意识,有助于词汇认知语境知识的建构。
三、结语
词汇教学过程中强调词汇理解与认知语境的关联性,体现了词汇教学的联系主义观点,消弧去语境化的词汇教学取向,使学习者在词汇运用中有效建构词汇知识,复归英语词汇理解的鲜活语境,进而扩展学习者词汇语义网络。
【参考文献】
[1]卢植.认知与语言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招生数量、办学规模、政策支持等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安徽省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建设职教大省,促进安徽崛起居于重要地位。但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将面临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陈旧、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师资力量缺乏以及机制创新不足等,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33.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4.9万人;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3.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8万人;预计到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4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达100万人以上。总体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良好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对中职教育的认知、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师资力量较弱以及机制创新不足等。
(二)发展意义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配套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无疑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在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趋利避害积极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适应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一)观念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在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西与安徽省同属内地,人口是安徽的66.6%,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却是安徽的91.2%,相对规模比我们大得多;我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去年招生2.8万人,而江西省是9.7万人。在谈及原因时程厅长指出:思想意识上,传统的人才观念还根深蒂固,重视传统学历教育,轻视甚至鄙薄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具体应做好以下两点:
1.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介广泛宣传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2.加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如完善并落实投资优惠政策,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
(二)经费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安徽职业教育投入多年在全国排名居后。生均经费严重不足,投资模式单一,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表现突出。由于教育经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证,要谋求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充裕的经费予以支持。因此,为应对以上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大生均经费投入力度。生均经费是反应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过程。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东、中、西部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中部,而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位于后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快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依照标准足额拨付经费,保证生均经费稳定增长,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多元筹资模式。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及学生学费收入,社会捐集资收入用于职业教育较少,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学生负担加重。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政府继续承担作为职业教育主要投资方的责任。(2)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融资能力。(3)积极出台一些法令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三)师资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师队伍结构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不协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对此,应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合作机制。一方面,建立职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使中等职业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开展技术攻关,真正做到使中等职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之中。另一方面,引进大量高技能型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同时,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进修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完善学校长期教师轮训计划,进行校企合作,制定个性化实践方案等途径来培养教师能力。
(四)运行机制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等职业教育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多元主体,各自为政,难以寻找到各自利益的契合点,这就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实际上应是利益上的合作,是“利益双赢”的市场行为。那应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官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使多元要素协调发展。
“官校企行”四个字代表了现代高职教育在开放性的运行体系当中的四个相关体。官,即“政府”;校,即“学校”;企,即“企业”;行,即“行业”。所谓“联动机制”,就是“官校企行”四方力量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行动上达成了一致性。同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遵循此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政府和学校之间应建立一种“缓冲机制”,即政府应从宏观角度来指导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行为,使学校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办学和开放办学。(2)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互利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节约研发资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也要积极地增加对学校的资本投入和科研经费,以优化学科建设。(3)行业和学校之间应建立一种“保障机制”。行业协会通过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来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使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可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这四个重要的相关体,在四方联动机制之下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运行网络。
从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关键;增加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积极构建“官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是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活力的源泉。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安徽省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9-02
一、加拿大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的大学和职业学院以公办为主。加拿大国家层面没有教育部,或者说没有国家层面的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加拿大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全部设在省一级政府,省级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本省的大学(University)和职业学院(College),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学院在省政府的管理序列上是平等的,市一级及其以下政府不管理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加拿大各个高校在广义人格上是平等的,全凭各自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实力在社会上赢得地位和尊重,这是此行的第一感触。
另外,在暑假中,乔治亚学院还有1000多名学生在校内学习,很大的图书馆内入座率超过50%,校区内餐厅、办公机构、实验实训机构、体育馆都很正常的开放和运作。校园内的停车场上小轿车也很多,前来注册学习和运动的学生很多,不像国内的高校学生一放假就不参与校方的学习和管理了。
第三个较大的感触是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高。还有好多曾经在University学习过的人也来College学习,学习就业技能和考实用证书。包括加拿大排名前列的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毕业生,也有来学习的。在安大略省的乔治亚学院,在校生的平均年龄在25岁。说明职业学院获得很多社会在职人员的认可。
二、加拿大高职考察的现状汇报与分析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对于高职教育的很多问题在课堂内外与加方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多次交流,对加拿大的高职教育、教学、就业、招生、管理、师资、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基于现状的分析,后来大家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弄清加方的相关教育现状,对于今后的我方借鉴运用相关知识、理念、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了解探究了加方的相关情况后,觉得两国的高等教育或者高职教育的现状差异很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知名研究性大学很多系科的本科生在念了4年或者4年零8个月后按期毕业率不到60%,甚至有的更低至30%左右,导致很多人不愿在知名的一流大学苦熬下去而选择高职院校。还有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是据加方教授讲加拿大全社会的失业率高达17%,连政府也公开表态说特别是年轻人的工作难找,导致应用型高职受社会热捧。
加拿大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政府公办的,全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有95所大学,有131多所职业学院。江苏省目前有8000多万人口,85所高职院校,按人口比例来说,加拿大高校数量比江苏省要多。
加拿大的名牌大学本科教育主要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而高职院校的生源从年龄上看分布较广,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到50多岁都有,高职院校的平均在校生年龄为25岁,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的特征。
加拿大的高职教育历史与本科大学相比要短得多。加拿大的很多名牌大学都有百年历史。但加拿大的重要的人口大省和经济文化大省安大略省在1965年以前没有大专。后来安省有了大专,招收上不了大学的人,再后来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变化,上完大学本科再来上大专的人也很多了。例如安省的乔治亚学院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本科毕业或大学本科生。
加拿大政府对高职也非常重视。加拿大政府把全国的工作岗位分为2万多个工种,并认为其中的70%工种的劳动力需要高等教育,而目前现状是44%。所以尽管我们认为加国人口少学校多,但加国的职业教育从规模上讲还是没有发展过头。
加拿大的公立学院的经济来源有50%是政府拨款,第二是学生学费,第三是自己创收。所以公立学院对政府的依赖很强,政府对学院的支持和协调作用也很好。例如,在学院的招生上,安大略省的28所职业学院相互配合,各自有自己的传统的招生区域和范围,不搞恶性竞争。另外,省政府也对职业院校进行考核,主要从毕业率、学生满意程度、就业率、雇主的满意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考核。所以,我们感觉到学院内部井井有条,校区有规模,建筑宽敞,设施齐备,管理和服务都很有水准,没有一点抠门和局促的感觉。例如,在乔治亚学院,看到学生的运动健身设施非常完备,有很好的室内攀岩设施,室内的两个篮球场暑假还都有学生在正常打球,其他健身器材琳琅满目。
[作者简介]郑学伟(1979- ),男,辽宁抚顺人,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12EB110,课题主持人:郑学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1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高职教育要发展,必须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并健全基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办学机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依靠行业企业来发展高职教育是始终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
一、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1998年我国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各地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各地政府直接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被撤销,高职教育转变为政府主导型,应该说,这一政策在当时有积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出现危机,部分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院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招生教学工作,职业院校的生存出现严重危机。一旦出现大量学校倒闭的局面,学生辍学、教师失业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将各职业院校划归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后,通过政府的统筹管理,教学资产、资源的有效重组,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这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职教育脱离行业参与的弊端逐步显现,以政府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经济部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功能一直严重缺失。行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开设、计划制订、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全没有话语权,这种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的脱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布局上。目前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多体现在口头层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规定,高职教育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职业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两个部门全是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不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导致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指引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行业企业对这些部门没有直接的影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教学实施中没有行业的参与,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行业参与高职教育还采取联办二级学院等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容易干扰整体教育市场的教育公平性。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将最终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很多原有政府的职能会赋予行业来管理,行业协会会成为本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仲裁者。行业协会一旦直接进入教育领域,集制定、执行、仲裁于一身,会对整个教育市场的公平性产生极大的冲击。行业协会作为本行业的代表,天然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这与教育公益性本身是相悖的。不同行业在社会生产中的特点使得他们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同,如机械、信息技术、化工、装备制造、煤矿、电子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较高,而文秘、美术、会计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较差。
二、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与政府职能的缺失
在行政职能上,国家没有赋予行业协会相应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能。行业如何参与高职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模式参与高职教育,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政府一直重视行业协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政策文件都反复强调行业协会的参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为此成立了行业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提出要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制度在具体职能的赋予上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还有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如何建立起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陆续出台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对于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相关规定还只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对行业参与高职教育只是“鼓励”或“倡导”,行业没有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定义务,既无奖励也无惩罚。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行业与院校进行合作的市场平台。目前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基本是单个学校同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之间的点对点合作,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学校对几个行业协会或是几个行业协会对一个学校,整个行业协会同高职教育之间的合作处于离散割裂的状态,特别是缺乏成熟有序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的存在既合理分配了资源与供求方面信息,又为双方提供了法律保障。没有中介机构连接市场的供求双方,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也缺乏有效的保障,难以达成合作。因此,要想让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设立第三方监管服务机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是实现行业协会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有效保障。以德国“双元制”为例,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完成的,整个教学目标的质量监控由行业完成。整个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进行职业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完成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理论完全联系实际,德国的行业企业完全参与进入职业教育过程,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必须通过行业审核。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自发产生的,而是完全在政府的主导下引进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行业协会进入高职教育,就是打破政府垄断高职教育的局面,引入行业管理力量,协同政府把握社会需求,使高职教育更贴近市场的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将会使高职教育由政府垄断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管理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管理指导力量参与高职教育,不仅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
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高职教育本质规律和借鉴国际高职教育格局来看,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人才输送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的承接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和财政拨款体现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作用。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业最清楚。如果高职与行业处于不同的系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只有学校独自承担,又缺乏双方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那么人才培养不可能做到与需求对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讲,需要发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
2.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现实需要。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它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具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管理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美国的一项科研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在与企业的利益和发展相关的社会人群中,排名第一的是消费者,排名第二的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的培养已经成为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任务。员工的培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职员工的培训,另一种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的上岗培训。不管是哪一种培训,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这又是一笔不能省略的投资。如果行业企业同高职院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那么不管哪一种培训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来解决。通过校企合作的开展,使行业企业同高职院校建立起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对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构建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现行的政治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要想建立起长效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必须依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度和法规等方面的引导。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制度与政策,才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政府应以领导的身份出现,积极发挥互动作用,建立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搞好服务,鼓励行业参与高职教育。
1.政策保障。为切实保障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协同其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激励或优惠政策,只有通过政策才能真正调动起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要具体化,具体政策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高职教育进行合作,可以直接量化为对社会教育的投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成效减免或返还其税负中的城市教育附加费,这笔资金可以直接折合成企业的投入用于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设。(2)对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如在年限上给予所得税照顾或在所得税数额上给予企业适当的减免。依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照顾、税收倾斜和相关费用减免。(3)制定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或教师进行顶岗实习或顶岗实践的具体细则。对于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作为社会责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每年提供的岗位数原则上应不低于其当年实际技术岗位数的15%。对此项工作开展好的企业,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4)各级政府要为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各项荣誉颁发机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荣誉表彰和奖励。
2.资金扶持。追逐利润是企业永恒不变的最终目标,要想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与经济刺激。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协调相关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本身也要成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经费的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开展。在这方面,国外有非常成熟的经验。澳大利亚很多行业协会与政府组织之间有合作项目,政府对这些合作项目给予赞助。一些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收入相当可观,占行业协会收入的大部分,如萨瓦纳导游协会57%的收入来自于萨瓦纳培训学校的运作。
3.市场化运作。校企合作既要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要保证行业企业的利益。进行市场化运作是一个双赢的办法。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方式更具稳定性、规范性,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第三方服务机构作为校企合作服务部门,主要负责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与协调,规范工作过程,保证信息通畅。同时,也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平台系统,为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合作项目信息等,从而为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组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五、结语
只有把行业企业的需求与院校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政、校、企相结合的管理运行体系,将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院系(专业)层面的合作组织结构和职责功能有机整合,进行学校专业同社会产业集群的对接,创新合作共建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才能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利益共赢。要成功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某一特定因素所决定的。为了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除采取上述对策外,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98472.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TY3MTdXTTFGckNVUkxtZVp1WnJGeTNuVkx2TVYxMjZIckt4RnRYTHJ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I=,2010-03-01.
[2]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行,后来《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教育部为主,民政部门、残联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会力量做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学生家长,贺州市市内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和特殊教育老师,贺州市爱心人士和贺州市市民为调查对象。共进行家庭访谈五次,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一次,肢体残疾一次,智力残疾两次,情绪障碍一次。
1.2研究工具。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以及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经济研究成果为基础,自行编制学生和家长问卷两份,爱心人士问卷一份。结合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和特殊教育儿童发展为基础,自行编制校长老师问卷各一份。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以特殊儿童父母为轴心,把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分为三个方面。我们把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内部的核心成员,父母、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分为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群体(如特殊儿童父母的亲朋好友、同村村民、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机构中的老师等群体)分为一方面;特殊教育儿童所在的村委会、民政办等机构分一方面。在每一个支持方面,我们将探讨他们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以及特殊儿童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2调查结果
2.1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支持体系现状
2.1.1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据调查,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经济支持。二是技术支持。
2.1.2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特殊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在所得到的经济或技术支持中,给予支持度最高的是特殊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老师,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懂得如何和孩子们沟通,在沟通中进行一定的教育。在与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现在学校最需要的是在边缘农村和偏远农村建立更多的教育点以及需要更多的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担任特殊儿童的教育工程。再而是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村父母一些在城市内的家庭教育和一定的经济物资,但是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不是特别多,因此,农村父母得到的支持率较低。
2.1.3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支持状况。在农村,特殊教育儿童基本没有受到过来自于机构或团体的经济或技术支持。在以上的支持的选项中,支持率的高低依次为:特殊教育机构的老师、志愿者、家庭所在的镇街道办、家庭所在的村委会。
2.2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现状
2.2.1特殊教育儿童主要成员支持。特殊儿童父母在和其家人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一致得到家人们对自己的支持,虽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是家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向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遇到很多情况是,都是给予自己一些言语上的安慰。
2.2.2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支持体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殊儿童父母明显的感受到来自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支持。首先,就是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他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家访,和特殊儿童父母相互交换孩子在校在家的状况,为开展下一步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志愿者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正能量传播给孩子们。
2.2.3有关机构就特殊教育儿童现状分析。在与宏观层面的有关机构的交流中了解到贺州市内的特殊儿童数目过于庞大,在进行登记特殊儿童时都是由街道办进行登记的,在前期关于特殊教育儿童的宣传中,因为城市边缘农村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所以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得到相关的教育。
2.3特殊教育儿童父母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使用现状。在特殊教育儿童父母支持体系利用度上,我们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是否向他人倾述,二是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前者注重于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时的情感状况,后者注重的是父母遇到问题的解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多人都是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很少向他人倾述,不是不愿向他人倾述,据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父母的大多时间都花费在经济问题上。
2.4目前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急需的援助。在谈及当前最需要的帮助,我们发现父母们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帮助,其次就是技术上的帮助,还有就是情感上的帮助。
3分析讨论
什么是责任?人们对责任的理解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社会道德责任;二是工作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大学生作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贯彻,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向。
1社会责任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概述
社会责任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也是人民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行为为目的,最终达到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度责任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当前“95后”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不乏诸如厌逃学、舞弊、沉迷网络、“传销”甚至有其他涉案行为等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现象,这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理论层次与教育质量,现对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占19.82%,大二学生占32.75%,大三学生占28.16%,大四学生占19.27%。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希望对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1)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分析。在回答“上大学主要目标是什么”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调查问卷中54.16%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国家急需重大活动志愿者或支援灾区志愿者;当问到“如果您在街上遇见老人摔倒或有人主动请求帮忙,您会怎么做?”时,53.92%的同学看情况而定,23.39%的同学积极上前帮助,13.48%的同学认为社会险恶,可能是骗子,小心上当,走为上策。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可以看出当代“95后”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但比较盲目;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重大事件关注度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度较高。(2)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分析。在回答大学生应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问题时,76.3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3.19%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太大不应该践行社会责任,10.07%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67.73%的学生表示成才、捍卫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德等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14.76%表示类似“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义务献血、捐款”等行为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3)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认可分析。社会责任教育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及自我全面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6.3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培养成有责任的公民,课堂教育是学生目前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61%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堂教育和一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调查的200名学生对象中,普遍学生认为接受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且对学校、社会组织的相关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也各自持有自己的看法在其他问题方面:有效问卷中显示有128人愿好好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56人愿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说明广大学生非常愿意提高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消极效应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较大。在被调查对象中,28.87%的学生对正能量表示不关注或无所谓。什么是正能量?近两年来,人们将“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亲切地称之为“正能量”。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以优胜劣汰拉大人们的利益差距。在现实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的思想行为变得更具功利性。大学生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至上的非主流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的冲击。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正能量无法及时手递手传递,社会责任教育工作开展也日趋艰难,这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也愈加强烈。第二,学校传统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导致社会责任教育停滞不前。在被调查的200人当中,有97人通过听别人谈论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77人通过看新闻报纸了解,26人通过听课偶尔听到,这说明主动关注了解社会责任教育的情况的学生较少。目前学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附加教育。而国外,很多大学为此开设专门的相关课程(如《美国公民学》)和设置服务机构,已成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相比,我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只有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所涉及,无系统的教材和较好的课外辅导材料,只有文件性资料;学校社团和学生部门组织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相对缺少社会责任专题,社团活动形式缺少创新与吸引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学氛围不够浓厚,而专门开设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或设立服务机构更是举步维艰。第三,不良家庭环境淡化了社会责任教育意识与行动。“环境塑造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单亲家庭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不和谐家庭给学生成长留下阴影、不良家教家风对学生行为的恶劣影响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90%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大部分从小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忽略了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身处残缺家庭和不和谐家庭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细致的关爱和温情,缺乏亲情的呵护。因而总有一种不如别人幸福的自卑感导致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有些单亲学生对家没有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自由”、更“精彩”,整日浪迹网吧、打架斗殴,沾染不良习气,从而产生对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甚至对社会充满敌意,谈何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呢?第四,大学生自身消极因素影响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调查对象中,有43.65%的学生觉得个人自身消极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存在问题与学生自身因素与主观价值参照偏差是密不可分的。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开始疲倦,长期为之艰苦奋斗的核心目标失去意义,学习目标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开始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以“自我”为中心利益评判标准笼罩全身。因而,学生自身消极因素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拦路虎。
3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
(1)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地位,剔除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优化市场经济的氛围。曾说“新常态”下的教育要把培养懂担当、精神独立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必然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部分。高校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讲座或公开课,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在中华传统文化滋润和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提高指日可待。(2)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最亲切、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热点的社会事件,采用开放式、合作式、案例式等方式相结合,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印度非法侵犯我国领土”事件发生时,很多在印华侨回国和国内有关印度的产品销量大大下降。老师可以将此事件的政治和经济的双方面性引入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另如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正确、合法记账等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职业道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3)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优化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又称“互联网+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互联网为平台的教育网络体系,它的最终目的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曾说过:“家庭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可见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体,鼓励辅导员通过创立微信家长群,加强与家长联系;利用微博公众号推送与提高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资料,完美地把家庭、学校以及对学生责任教育所有有利的因素都联合在起来、互通有无,共同优化家庭教育,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搭建好交流平台。(4)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发展方向。大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观看具有重要意义节目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如组织统一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和《开学第一课》等节目。从个人体会上来说,这些政论片和综艺节目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规律,积极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可帮助学生积极摆脱消极因素、产生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把自己塑造成有责任、有担当和敢为人先的优秀青年。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摸索社会发展和建立良好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消除自身消极因素,将含有“真理性”的社会责任理论升华为自我责任意识,进而再促进自觉的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实现学生对社会责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如湖南商学院近年开展的“雷锋月”“爱护老人日”“精准扶贫”、服务社区和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与,同学门共同在享受社会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质量潜移默化地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赵楠.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新探[D].太原:山西大学,2014.
[3]卫中亮.论高等商科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5(11):220-222.
现今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此课程不仅是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之一。从吉林省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该科的通过率一直很低。那么如何提高该科的通过率,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下面笔者就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和探索结果。
一、本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这门课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它综合了法学与经济学、会计学、伦理学四门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课程。其特点是和会计实务联系很密切,但法律条文多,知识点分散,需要背的内容多,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枯燥或有畏难情绪。但是本课对学生又特别重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依据、手段和过程,了解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要求、以及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掌握支付结算法规,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依法处理经济业务,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与会计法规,养成良好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从近期看学习此课是学生取得初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必备的条件,从长远看,此课程将为学生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很多高校在开设本门课程的时候,将本课程设置在大二上学期,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正是考从业资格证的最佳时机。但是此时开课的缺点是,在此之前的一年学习中,他们对会计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会计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从教学上来说没有新颖的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这样教师教起来费力不讨好,学生还没有兴趣学。
二、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谈一下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措施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对于吉林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来说总共分为四章,每一章有其内在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我们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本章的特点是和《会计学原理》联系紧密,但也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学本课程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系统,但多。教学中应以会计工作中常见的事例,问题和有关违法案例为引导,引领学生主动去体会会计法规的精神实质,从而培养学生依法处理会计业务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本章的特点是和实务联系紧密,学生很多都没有见过实务中应用的票据,而且也不太清楚利用票据结算的规定,也搞不懂银行账户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常见的票据实物及支付手段为例,让学生掌握支付结算的概念,以及银行结算账户、票据结算及非票据结算的法律规定。
在教学时我就曾利用学校的资源打印出很多实际的票据,利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填写票据。有的学生扮演银行,有的扮演各个关联公司,让他们之间进行往来业务,用填写的票据进行结算。这样上起课来既不觉得枯燥,学生们爱学,感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设计到的知识点练过之后是不会忘记的。
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本章是此书中最难讲的一章,因为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法律条文多,讲解和解释都是很枯燥的,而且背起来非常的困难。教学中应注意以企业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的案例为主,强化学生记忆税收征管的要求与责任。要求学生掌握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发票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的相关规定;区分不同的税收征收措施与方式;识别违反税法的行为与责任。
第四章,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应注意以财务工作中常见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例为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观察与分析判断哪些行为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掌握和领会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正确识别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并知道如何杜绝和防范,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二)注重前后知识联系
在教学上要注重前后的知识能够窜连起来,学生往往都是学一点,忘一点。学到后面,前面的知识就都忘记了。大部分学生对于某一章的单个问题能回答的,但,一旦让其联系以前的知识来回答,就答不上来了,知识点没有吃透,没有记牢,不会运用是现在学生学习此课程的一个通病。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前面的知识和后面的知识进行联系。其实书后面的支付结算和税收管理制度这两张和前面的知识有很多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温故了前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将书上的知识掌握牢固。
(三)案例分析式教学
之前的各个章节的教学方法探讨中,对于每一章,都有案例分析的授课方式。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此门课程是枯燥的,只有案例分析才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主动学习的态度,所以我认为案例分析是本课程最佳的选择。
但是不是说每节课都要用到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此方法虽然好,但是用多了,一样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学生中会引起“审美疲劳”。
一、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
高职学校与普通的学校相比,有着独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与完善,高职学校的教学现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见,高职学校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不仅面临着新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重任。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几下几方面:
1、教学考核体制过于单一。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考核中,主要采取卷面考核的方式进行考察。由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所以对成本教学的考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卷面出题的考核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不能对学生的考察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不真实性。因此,完善职高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转变成本会计教学考核的单一化,逐步实现成本会计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2、学生缺乏综合性的思维能力。高职学校的学生有着相同的共性,学习的基础较差并且缺乏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高职的学生普遍缺乏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成本会计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在职高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提高职高成本会计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重理论忽实践。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理论的讲解成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转变,教学的重心已从理论逐步转向为实践,尤其是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必须要与实际相符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和完善教学模式的转变。可见,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应逐步转变重理论忽实践的错误观念,应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学体系的完整化、科学化。
4、教学模式单一化、滞后化。在职高成本会计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落后,所以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学质量。可见,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会计成本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所以更应注重教学课堂的趣味化与生动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影响。高职教学中的教学队伍不仅缺乏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而且教学经验也相对不足。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师,在拥有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
6、教学体系有待革新。职高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依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可见,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由于职高成本会计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没有与现实中企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会计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更新。因此,应在逐步改革落后的教育模式的前提下,不断更新与现实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7、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式相辅相成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完善,不仅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更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可见,成本会计教学不仅需要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与成本会计相关的教学实践。
二、加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高职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无疑影响了高职教学的正常运转。可见,加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已成为完善高职教学模式的必要手段。高职教学的发展与完善是在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同时也需要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加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转贴于
1、实现课程考核多元化。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卷面考核不仅过于单一化,而且也不能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可见,原有的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考核方式,从多个侧面对学生做出合理、全面的评价。对于最后的教学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工作评价的有效标准。这样,教师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减少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可见,增加课程考核的多元化,不仅能实现对学生测评的全面化,同时也能促进高职教学模式的完整性、规范性。
2、教师注重教学设计。课堂不仅是沟通教师与学生间的纽带,同时也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课程的设计。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课堂的简单讲解,同时也需要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做出必要的分析。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可见,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完善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成本会计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