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益项目的商业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企业是一种公益组织,但同纯粹的公益组织相比,经济性的经营行为是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同经济企业相比,经营目标的公益性又成为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社会企业这一种公益组织的新形态具有着突出功能与非凡价值。本文希望通过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探求其可持续发展需要跨越的障碍,此外结合理论与访谈资料对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经验性的建议。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的描述社会企业: “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如果说商业企业纯粹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企业则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为目标,投入市场竞争的大潮,通过经营活动产生利润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社会企业泛指依据企业战略组织,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也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其主要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某些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②
而学者蔡宁(2012)认为社会企业“兼具企业经济性和非营利组织社会性的特征,是一种融合经济与社会两项指标的组织。”③
综合上述说法,社会企业是一种公益组织,但同纯粹的公益组织相比,经济性的经营行为是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同经济企业相比,经营目标的公益性又成为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
二、发展困境
社会企业作为社会性与商业性的综合体,其以肩负意义深重的社会使命与创新式的商业模式解决思维而为人称道。然而,前行之路却不平坦,人才匮乏、组织发展、社会资源逐渐成为制约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1.身份困境
机构注册困境,社会企业合法化路径缺失。对于中国的社会企业,目前还没有明细的相应法规,他们只能遵循现有的法律框架。这给社会企业带来了诸多困难,但同时也为他们在选择法定形态上提供了自由,供选的广泛形式包括商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和社会福利企业(SWE)等等。根据调查中66%的社会企业均注册为公司,20%为NGO,而其余14%则根本没有进行注册。
盈利资质质疑。社会企业除了传统慈善本源,还要将商业模式的架构纳入考虑,社会目标的解决和盈利模式的建立需要同时契合。因而在盈利分红上,社会企业一度被人污名化。行内人纷纷表示,为了一刀切永绝后患,社会企业最好在注册就是企业。④
2.商业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社会企业的产品依旧在慈善圈内打转,产品竞争力不强成为软肋。如何生产出可以经受市场检验、受到广大消费者真正认可的产品变得十分棘手,停留在原始的残疾人手工串珠、编织物制作等显然不行。而在产品营销阶段,暂时也没有可以媲美商业项目的传播推广显现,义卖模式也是目前社会企业的主要销售手段。总的来说,社会企业在市场中仍然处在边缘地位。
自我造血模式尚未建立。社会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依靠政府公益创投资金拨付为主,结合基金会资助、企业社会责任捐助为辅。没有大量资金的流动,不论是项目还是机构都很难迎来大的发展。资源短板导致项目创新不足。和公益领域类似,社会企业中项目的同质化现象仍然严重。资源的开拓与整合也是当下社会企业前行的十足路口,如何实现、什么样的资源可以满足都是需要深思的课题。
3.社会认同
民众对于公益慈善的态度仍旧没有革新。当下的社会公众,仍然处在红会信任危机的后遗症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企业作为带有商业特色的可持续公益模式为大众接受的难度,李亚鹏书院中国项目遭受质疑凸显社会企业的社会认同缺失。
劳动力市场的非主流。社会企业仍在发展期,员工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但好于公益组织平均水平。女性占了社会企业家的42%,社会企业中超过70%的劳动力均为女性,这一数据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严重不匹配。
三、社会企业可持续道路探索
鉴于上述社会企业发展困境,本文收集整理相关组织发展理论、企业管理与访谈记录的经验性总结来探索社会企业的可持续道路。因为社会企业区别于一般公益组织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商业性企业的商业特点,企业管理理论也同样可以为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组织决策、社会资本这三点社会企业可持续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着稀缺性和不可转移性。技术是可能被取代的,而人力资源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⑤
如果社会企业要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积累与发展。
某种人力资源的要能创造持久性竞争优势,必须是因为该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价值,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必须是异质的,而且必须有异质的劳动供给。
例如全球青年实践网络――CAPE利用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或华裔居民建立起了海内外的交流实践网络。组织中的骨干具有多国别、多专业、多年龄层次的特点。异质化的成员构成为组织业务的开拓提供了多样的思路与资源。组织发展后劲十足。
2.组织决策
环境对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种群生态学派,制度学派,权变理论, 演进理论, 生命周期或间断均衡理论都认可在环境与战略关系上, 环境起着主导作用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要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就要求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学学者西蒙提出决策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一个决策系统。在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决策。而战略选择理论认为组织不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组织同时有机会和能力去重新塑造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对组织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社会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战略, 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社会企业要实现自生的独立与可持续,就必须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公益性目标下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3.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迪厄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另外,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
只有积累起社会资本,才能使社会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条件与资源、更为稳健地应对市场风险。将社会企业市场运作与公益结合得更具持续性,就好像小苗成长为大树,生长出复杂庞大的根系,吸收范围更广的营养与水分,才能支撑强健的枝干。
四、建议
1.政策倡导力度加大
目前,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予了很多鼓励与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而地方政府也积极建立起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我国社会组织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类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大多数的社会组织。现阶段的社会组织大多是私人性的,组织规模较小,为了节省成本,组织的财务“人事”日常工作一般由一人专管,实行家庭式管理,而组织内的普通工作人员通常没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组织管理⑦。而社会组织中属于社会企业类型的数量极少。社会企业这个社会组织中的后起之秀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制度学派强调组织受到环境影响。新制度主义特别强调了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迈耶认为组织行为以及组织形式都是由制度环境决定的。
而我国法律制度作为制度环境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还有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法律中一些重要内容的缺失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保证非营利组织能够在一个稳固和有灵活性的组织框架下开展活动,政府有必要在重新审视现行法规政策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其修正和完善,确保政府在法制环境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宏观层面的有效监管。
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概念并未普及。难以使民众参与到这项事业的建议或与之发生联系。政府进行文化建设时加强社会各界对文化的认识,能有力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
2.商业模式升级改造
商业经营人才引进比例加大。社会企业除了传统慈善的本源,还要将商业模式的架构纳入考虑。因而,除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外,主流商界人才在社会企业中的人才结构中需要加大。只有对商业项目足够熟悉,才能对社会企业有一个好的操作。
与成熟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社会企业不再同于以往的公益组织,因而与企业的对接也不再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社会企业与成熟企业的共赢,实现社会企业项目更好的转型。
3.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培训项目的延伸。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为代表的人才建设项目为中国社会企业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英,也为中国的社会企业埋下一颗颗种子。社会企业家的诞生绝非几场培训可以一蹴而就,后续的平台搭建、深度孵化、资源对接都应及时跟进。
提高社会企业领域从业者的待遇。社会企业从业者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但好于公益组织平均水平。对于一个新的领域,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相同水平的工资待遇下,社会企业作为雇主单位的优势将得到大大体现。
引文注释
①赵萌.英国政府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企业战略.
②侯玲.发展的社会契机与机制[J].社会企业.
③蔡宁.社会企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
④胡小武.社会企业家的崛起[J].2013.
⑤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
一、众筹简介
众筹,译自英文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是指募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集合众多个人投资者的小额投资,积少成多,以支持其创业或其他社会事业的新型融资模式。相较传统融资方式,众筹由于门槛较低,更加大众化,其兴起为众多小规模企业、有想法但没有资金的创业者、有梦想但没有实现能力的梦想家提供了融资可能,同时也为小额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众筹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人、募资人和众筹平台三方,这些主体在功能上均不同于传统上主体。如:投资人以小额投资为主,募资人一般为小型企业、初创企业或者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创意项目所有人,众筹平台一般是互联网平台。
二、众筹的起源及发展
众筹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世纪,当时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依靠“订购”完成的。例如,订购者为莫扎特、贝多芬等艺术家提供创作资金,当艺术家完成作品时,订购者会获得回报,如写有他们名字的书,或是协奏曲的乐谱副本,或者成为音乐会的首批听众等。但上述情况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成为商业模式。
众筹作为一种具体的商业模式是起源于美国。2006年8月,美国学者迈克尔?萨利文第一次使用了Crowdfunding一词。当时他正致力于建立一个项目融资平台,项目发起人通过在平台上播放视频进行项目融资。迈克尔?萨利文利用Crowdfunding解释了平台的核心思想,并在维基百科中将Crowdfunding定义为:群体性的合作,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他人或组织发起项目。
全球第一个以众筹为商业模式的网站Kickstarter上线于2008年。
2011年,众筹模式正式落地中国。起初国内众筹是以艺术家为代表的创作类众筹,后逐渐发展为艺术类众筹为主,智能硬件、农业、房地产等多板块众筹为辅的创新商业模式。
2014年,众筹在中国开始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是P2P的寒冬,却是众筹的春天,而2015年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众筹元年。2015年,众筹行业将迎来的不仅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更重要的是众筹的商业模式本身将在优胜劣汰中逐步走向成熟。
三、众筹的分类及商业模式探析
根据投资人获得的回报的类型,众筹可以分为商品众筹、股权众筹、权益众筹和公益众筹四类。
(一)商品众筹
商品众筹即以产品或具体商品作为回报的众筹方式。商品众筹是一种鼓励个人和初创型团队进行创新创业的行为。由于初创型企业风险系数较高、对于资金成本的承受能力较低、且在产品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壁垒,因此很难在传统渠道中融资。而商品众筹正是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存在的。对于在众筹平台上获得的资金,项目发起人不需要承担成本,也不存在归还本金的压力,只需要在项目成功后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作为回报,而这正是解决他们销售问题的出路。因此,对项目发起方来说,商品众筹是一种能够同时解决融资问题和销售问题的新渠道。
同时,众筹平台汇集了一批支持创新、鼓励创意的人群,普遍具备宽容、乐观、慈善精神,其投资兼具商品预购与资助、捐质,旨在帮助普通人实现梦想,显著降低了创业团队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有助于促进其创意和创新,促进整个社会创新氛围的建设。
但是,就目前中国商品众筹的情况而言,大多数众筹平台都没有理解众筹本身的商业逻辑,进而没有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导致众筹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是披着众筹外衣的电商。
(二)股权众筹
股权众筹即以股权作为回报的众筹方式,项目方通过出让股权进行融资。股权众筹主要是针对初创型企业的长期发展的。其与商品众筹最大的区别在于,商品众筹属于短期项目融资,而股权众筹属于长期投资行为,合理利用股权众筹,既能促进初创型企业的发展,帮助解决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题,同时能够为资金持有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让资金持有量不多的投资者同样拥有投资初创型企业、进而分享初创企业的成长收益的权利。目前国内在股权众筹这一板块的监管正逐步加强,为规避非法集资的风险,在设计股权众筹结构时需严格按照监管要求。
(三)权益众筹
权益众筹即以特定权益(除股权外)作为回报的众筹方式。权益的类型包括很多种,除了我们熟悉的股权、债权以外,还包括一些具有附加价值的权益,如投票权、建议权、荣誉权等。权益众筹的投资者一般保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持有资金充裕,对于产品本身没有过多的兴趣,所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投资的回报,如果能够带来具有排他性和荣誉感的权益,或许比投资的收益本身更为重要。因此,权益众筹的重点在于回报结构的设计。
在人们基本需求逐步满足、对更高层次的需求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权益众筹无疑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是众筹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慈善众筹
慈善众筹即不以获取回报为前提的众筹方式,具有公益性和慈善性。慈善众筹是指通过众筹平台,完成募捐等慈善活动。早期的公益基金会是慈善众筹的雏形,和慈善众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投资者对项目或者公司或者个人进行无偿捐助,融资者通过爱心捐赠获得资金,用于特定的用途。
众筹在慈善方面最大的意义在于利用互联网工具和金融化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积少成多,达到慈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现代公益事业日臻成熟,表明商业化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公益组织的主流运作趋势,公益商业化已经是公益组织运作的全新和必然趋势,但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研究零散且不成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因此探讨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运作间题有利于完善公益组织治理的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1.2研究现状评述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彼得德鲁克(1990)主要认为加入商业运行的公益组织能够为公益带来更多的社会下效益。狭斯曼(1989),主要观点是:非营利组织其实是慈善机构与商业组织的混合体,可以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事商业活动、进行投资经营,以寻求组织最佳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财务资金来源,降低组织募集资金的难度,从而解决组织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虽然提出了将管理技术结合商业运用于公益组织,但是忽略了政府能够对公益组织商业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单纯从寻求公益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太过片面性。二者皆肯定了公益组织加入商业化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提出方法论。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薛军(2001)、丁利敏(2011)基于社会信任度尚不健全、非营利组织缺少专业商业人才的现状,对公益与商业的合作持谨慎态度。孙春苗(2011)指出商业化过程中公益组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生命力和公信力极易受损,并不支持公益组织商业化。几人都过于片面的理解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其并不是意味着商业同化,而是力了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为公益组织实现自身的造血。时立荣(2003)、陆道生(2004)、郑功成(2006)等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柬源于市场,可采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主张将市场理念引入慈善组织开展营销策划等活动。范志海(2004)也指出职业化管理、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等是基金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坚持的理念。祝建兵(2007)、曾军(2009)、马长山(2011)、刘忠祥(2011)等认为公益与商业合作是潮流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将公益慈善组织与营利行为完全隔离,开展商业活动是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将公益组织完全商业同化,要适当的、逐步推进商业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方少明,张莉莎,王蓉(2015)在《商业形式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探究》中提到将企业的运营模式如企业化管理应用于公益组织,并且加强监管。而具体运营模式如何运用到公益企业阐述片面零散。包括钟李斌(2014)在《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的商业模式探索》中也提到将商业化应用于公益组织,但理论仍零散不成体系。1.2.3 国内外对比研究述评
山东大学郭晓会硕士提出的《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治理问题研究》中指出西方慈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日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潮流,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既成趋势不可阻挡。指出了我国实现公益组织商业化是一大趋势。
郭晓会硕士、黄春蕾副教授在《慈善商业化:国际经验的考察以及中国的发展路径设计》一文中指出“国外公益组织商业化有着强大的政策环境支持并且自身专业性强,而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商业化,需要加快政社分离,积极引导和促进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文中虽指出了我国公益组织需要加快专业化进程,实现自我运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趋势是确定的,但现有理论零散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化路径。此外,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终归会是时代的潮流,是符合现当代公益组织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对于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问题,重点在于正确把握公益和商业的关系,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通过合作沟通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公益组织商业化治理。解决治理主体作用乏力、缺位的现象,提高公益组织自身的运作能力,从依靠政府行政监管向制度为基础转变。寻求一条贯穿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公益受众群体的链条模式减轻社会、财政负担从而实现公益组织的自我运营。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基本观点2.1研究目标
以江苏省的公益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公益组织的运行状况和运营模式,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公益组织的运行方法和途径,并分析归类,统计出哪些组织利用传统模式运行,那些具有商业化运作的特质,具体分析各个运作方式对其自身造血产生的影响。之后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各个元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商业化模式和互联网平台作为其联系的载体,此外,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出适合所有公益组织进行“自我造血”的链条式模型,结合国内钋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以及论文研究,为公益组织脱离“被救济”的传统模式,实现“自我供血”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2.2研究内容2.2.1新兴商业模式类型的研究
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查阅关于商业模式的论文,分析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应用途径,并接触了解了新兴互联网十的网络运营模式。经过分类总结,选择出了适合公益组织应用的商业模式,把商业化模式和公益组织运营进行创新融合,弥补了传统公益模式的不足,并探讨现存的公益组织中政府、社会民众、企业和受助者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合各自的优劣势分析,为之后的深层研究做好铺垫。2.2.2公益组织运营模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访问、电话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于江苏省的公益组织进行了实践调研,结果显示一部分传统模式的公益组织对政府和民众的捐助依赖性强无法实现自运营,而另一部分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公益组织虽运营能力强,但商业化的创新少且零散,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明确研究方向并且为针对其弱势提出系统的互动链条模式奠定实践基础。2.2.3公益组织的上下游关系的确立及商业化模式链条的研究
对于各个已成功的公益组织商业模式化运营的成功点进行研究,对于影响公益组织的圭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如:政府、社会(包括社会公众和企业)、受助者群体,初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上游,社会(社会民众和企业)为中游,受助者为下游的上中下游关系,并基于这几个主体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挖掘,从公益组织的上游政府出发,建立政府政策上支持公益企业,公益企业解决政府福利负担的良性互动,而在公益组织的中游是社会民众和企业,针对这两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创新载体平台,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公益平台,集合网络上所有资源如时间、金钱、人力来支持公益事业。此外,对于受助者,不仅仅使其担任被救济角色,更要发掘受助者的个人价值,例如深圳残友集团的受助者也是企业价值的再造者,而创造的资金最后回流到公益组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价值互动。而政府、社会(包括社会民众和企业主体)受助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运营链条,保证了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2.2.4商业化链条模式的研究 上游政府端:选择合适的政府工具如税收政策、拨款补助、颁发许可证、合同、种子基金和股权投资、信息技术支持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信息优势对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实施。
中游企业、社会民众端:利用企业的公益倾向,积极开展互利合作:企业通过公益组织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企业文化的扩散,公益组织通过企业商业运作活络资金;对于社会民众群体,公益组织要积极与社会公众关联,如进行人力物力的增值综合来整合社会公益资源等。
下游受助者端:受助者不仅仅为价值的接受者也可以为价值的再造者,公益组织要积极鼓励与调动受助者进行价值再造的能力。3研究思路(如图1)与链条模式构建(如图2)3.1文献研究法
根据公益组织商业化这一主题,通过图书馆书籍、期刊、资源等多种渠道、搜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归类整理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梳理当前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2实证研究法
分别对公益组织传统运营模式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得仅依靠政府、社会募捐的传统公益模式难以稳定持久地帮扶受众,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能够通过自身机制的运作形成受助者和施助者的良性互动,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3.3规范研究法
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之处,把对公益组织产生影响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联系,从而揭示出政府、社会和受助者群体的潜在联系,最终提出以上三个因素互动形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链条理论。为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可循环模式提出实施方案。3.4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综合推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就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模拟。找出对于公益组织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对于公益组织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公益组织商业化模式链条,解狭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难题。4创新之处4.1视角创新
从商业化模式应用于公益组织的新角度出发,结合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商业化模式成功的公益组织的先进经验,创新总结出一条能够促进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应用了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循环链条,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复制性。4.2方法创新
这在壹基金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它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信用卡、互联网一元钱的爱心体现,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有序运作。
其次,商业式创新是顺应国际公益事业新潮流之举。当代国际公益事业涌现了大量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如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社会企业、公益创投,都是带有标志性的新生事物。它们普遍重视寻求公益与商业的整合,强调利用金融工具和新型商业模式,促使公益组织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
国内有些人仍抱有陈旧观念,认为公益就是“资金的二传手”,资金要做到“零风险”,只能存银行。我们要把眼界放宽,把心胸打开,公益资金通过商业方式和投资得到了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业,岂不是更好吗?
最后,商业式创新是公益机构应对竞争、优胜劣汰的需要。2008年以来,中国各类慈善基金会的数量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接近5000家,其中大多数都是带有民间和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2012年以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筹资渠道高速发展,导致筹资进一步扁平化。种种迹象表明,公益机构间的市场化竞争已成为“新常态”。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公益机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我在招商银行担任行长的15年间体会深刻,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生存空间。公益慈善行业形成的竞争格局,使公益机构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依靠创新、依靠差异化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将公益的理念植入商业,把商业的模式引入公益,在国际上已蔚然成风。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另一方面是“经营”观念不断注入公益组织的管理中,促进了现代公益的诞生。
目前,发达国家的公益组织大部分是具有公司化的法人实体,其依据就是公司法,由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决策。在中国,尽管公益慈善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历史较短,但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植入了公益理念,做公益成为企业家广为认同的普世价值观;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的公益组织日益壮大,企业家在积极参加公益事业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如何把经营企业的思维方式,把管理企业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移植到公益组织中去,以达到公益自治的目标。
我个人自2014年初接任壹基金理事长以来,接受并大力推动了“以企业思维管理公益组织”的理念。下面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来谈谈公益机构进行商业式创新的几个重要抓手:
第一,在战略层面着眼于“社会效益最大化”。
商业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公益组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从长期的视角看,二者殊途同归。壹基金经过对战略的梳理,明确对机构业务实施“平台战略”,其核心是以“参与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转化”和“服务”两个平台功能。
所谓“转化”,就是把社会捐赠的资源有效转化为公益发展资源;所谓“服务”,就是在平台的入口和出口,把捐赠人和民间公益组织当作客户来做好服务。这样的战略,使公益机构跳出传统“献爱心”的低层次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第二,在制度层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发机构活力。
比如在绩效管理方面,壹基金探索制定了一套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比较有效地量化员工的绩效,并给予适当的激励。这一点在公益行业是相当不容易的。又如在风险管理方面,壹基金引入普华永道建立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新设了内控职位,对机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改进计划;同时,比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审计制度建设,设立由监事会领导的内审职位,每年开展内部审计,还聘请德勤等四大会计师公司实施外部审计。这使得机构的运行平稳畅顺,不止步于事件性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在文化层面,要注重梳理、提炼组织的文化精髓。
就公益组织的企业化经营而言,制度非常重要,但制度经常落后于实践,只有当文化深入人心时,制度才能自觉地被执行。
近年来,壹基金广泛开展关于机构文化的讨论,梳理、提炼机构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并通过全体员工团队建设、培训、参与机构战略讨论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我们正在加快构建一套内化于员工价值观的文化体系,让员工从内心深处形成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自觉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与此同时,壹基金积极探索和实践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新领域,以新的形式参与公益。通过全方位的商业式创新,壹基金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和利润空间减少,“开源节流”促使企业开始进入传统上不愿涉足的公共产品供给领域,这导致公益组织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事务的增加使得政府财政吃紧,为了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大幅减少对公益组织的投入,使得公益组织的经费来源开始吃紧;[1]政府选择公益组织进行服务外包时,对公益组织提出了严格要求,使得公益组织面临较大压力。于是,公益组织主动或被迫采取来自营利组织的成功管理方式,“商业化”开始成为公益组织拓宽经济来源和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之一。[2]
一、我国公益项目现状及问题
我国大多数公益组织的现有运营模式不清晰,发展模式不完善,在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运营等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创新优化和升级发展。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一些公益组织创新性地引入了商业化运营模式,显示出强有力的优势,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但长期以来,公益项目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内的基金会,实施目的主要是通过项目方式向公众募款,同时解决社会问题。由于现有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公益,项目只进行内部监督与控制,缺乏现代项目运营与资金管理及“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监督体系。
二、以项目“赶碳号”为例,研究商业化模式发展现状及意义
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以创意公益、时尚公益为主旨,积极推动民间公益项目的发展和宣传,并为众多公益组织和企业提供志愿者支持,培训和服务。“赶碳号”项目是将商业模式引入公益事业的一个代表。该组织已成功将公益项目与低碳环保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益智活动宣传低碳,开展公益活动。项目倡导“将低碳理念融入轻松有趣的桌游和网络漫画中,使得受众在看动漫、玩桌游的乐趣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低碳生活理念的影响,进而努力降低生活中的碳排放”的理念,以时下热门的桌游为形式,将公益活动做成可复制的产品,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向公众收取费用。
三、公益组织如何引入商业发展模式
1.运营模式
(1)企业化管理
狄兹(J. Gregory Dees)指出:社会企业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从主要动机、方法和目标以及主要利害关系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企业与传统的公益组织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社会企业光谱中,社会企业是处于纯慈善(公益组织)与纯营利(私人企业)之间的连续体,此种概念也揭示出公益组织商业化或市场化是其转变为社会企业的途径。[4]
社会企业本身是公益组织,是通过运用企业的运营方式实现公益目标和使命。社会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它以社会使命为导向,运用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模式和规则,强调受益群体的有效参与,既解决了受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解决了社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难题:被动地接受输血变为主动地造血。但公益机构要想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完成这个过程转换,就必须提升组织的综合能力,学习企业的运行与管理,创建高效的、专业的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实现组织的公益目标。
(2)低廉的有偿公益服务
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推行公益服务的收费。收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它有利于扩大组织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使受益人感觉自己在“购买”服务,从而有助于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即使在收费很低的情况下,这种心理作用也很明显;再者就是通过收费可以有效杜绝搭便车现象,有效防止受益人产生依赖心理。
(3)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作为购买者,公益组织作为服务提供者,政府通过合同外包的形式,广泛采用招投标机制,公益组织与企业平等参与竞标, 政府根据竞标结果委托任务,中标方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标准,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并不需要指定某类服务非得公益组织才能投标, 营利性公司也可以参与, 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对于公益组织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4)与企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39F234.3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内涵
从概念上讲,管理会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与同是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相比,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单一的、仅仅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而管理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管理层制定计划,进行控制和做出决策。
从职能角度考虑,管理会计可以用于支持组织的战略规划和控制,提供面向外部的和未来的信息,并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比如标杆管理法、目标成本法、全生命周期成本等,这些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外部竞争对手的行为和业绩。再比如净值流法、回收期法、内部报酬率法,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可行性,从而帮助管理层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正确决策。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概念及市场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
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补短板、调结构、去产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转型调整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共同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主要包括:
(一)融资平台未来发展战略方向不明确
融资平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承担着地方政府投融资项目的融资功能。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补短板、调结构、去产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势在必行。然而,脱离了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众多政府投融资平台向何种方向转型?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如何按照商业化的模式明确公司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争力?这些是广大融资平台公司在寻求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商业模式模糊,市场化竞争能力低下
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进行转型,平台公司的数量肯定会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平台公司将作为市场主体,面对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平台公司必需要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盈利体系。
然而,习惯了做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听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安排的融资平台公司,如何能够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众多融资平台公司转型过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三)地方政府政绩观导致融资平台债务负担沉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一直是以GDP为纲,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基本上只考核地方GDP增量,而忽略了其他与民生经济相关的指标。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地方政府的执政模式日趋畸形。他们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据统计,从2005~2013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2005年占比为48.6%,2009年上升到67%。2013年上涨到78.6%(详见图1),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占比。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是20%左右,日本占比为25%左右,基本都在30%以下。中国的这种倚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搞园区的开发建设。
各级政府前期大搞建设的资金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举借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从2006年的3.56万亿元,一路狂飙到2013年6月底的17.89万亿元,债务余额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长债务规模超过60%。过快的债务增长速度应当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稍有不慎极易引起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四)责任主体不明确,未能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
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平台仍存在政企不分的倾向,平台公司高管人员大多是由政府官员担任,无论在人事管理还是在具体业务上大多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从而导致平台公司决策主体不明确,甚至存在不计项目经营效益,单纯追求政绩的倾向,在投融资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的失误。
由于大多数平台公司未能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决策效率低下,一旦发生决策失误,很难追责。大多数平台公司均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
三、管理会计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一)确定发展战略,实现价值增值
管理会计通过规划、控制和决策等过程,可以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企业能够获得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和资本增值。
首先应由各级政府牵头,从战略层面对融资平台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定位,确定公司商业模式,随即对公司主营业务板块进行梳理,确定公司的盈利模式,模拟公司财务状况及现金流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平台公司优质资产打包上市,以此实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及价值增值。
(二)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公司业绩
所谓创新商业模式,就是发现和组织符合企业利益的独特的资源交易,为企业带来正的现金流。管理会计与商业模式的确立和创新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管理会计可以提供面向外部的以及未来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过程控制服务,而企业确立商业模式的过程也就是战略决策的过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要实现市场化转型,首先应该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区域内的平台公司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区分公益性项目及非公益性项目,对于承载自身具有收入来源的非公益性项目的平台公司,应将其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并设立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对平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应按照公司的经营业绩实行市场化考核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决定高管的薪酬水平,而不应像以前那样,按照平台公司所谓的行政级别发放高管的薪酬。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管理层以及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大幅提升公司业绩。
(三)通过“精益财务管理”,化解存量债务
“精益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价值。
“精益财务管理”主要是指从公司财务层面出发,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制度流程设计,降低成本,提升价值,防范风险,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与优化配置、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积极开展成本管理、深度参与投资管理、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加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等,使传统的核算型财务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型的过程。
只有从精益管理的角度出发,以精益财务管理为手段,才能有效控制债务规模,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各级融资平台公司在制定自身的资金使用计划时应该本着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原则,力争自身经营收入能否覆盖当期还本付息支出及经营成本支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降低公司的债务规模。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责任主体
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公司鹇裕提高公司业绩服务,而建立高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公司战略的重要环节。
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投融资平台行政色彩普遍较浓,主要高管不是按照市场化原则选聘,而一般由当地政府任命,由于长期以来政企不分,一旦发生决策失误,无法确认责任主体,也无法对公司高管人员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
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可以应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绩效管理领域,如可以采用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帮助建立融资平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例,EVA是指企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净值。通过建立以EVA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体系,融资平台首先以财务数据为基础,以资金成本为基准,深入公司经营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层级,将EVA的构成要素从财务指标向管理和操作层面逐级分解,绘制出要素全、可计量、易识别的价值树,从而揭示出价值形成的途径以及影响重大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也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建立自己的考核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基于战略管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它包含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组织流程管理层面及学习和成长层面四个维度。平衡计分卡同时涵盖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指标、短期和长期指标,这些指标为考核评价公司的业绩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当前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战略方向不明确,商业模式模糊,债务负担沉重,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和方法,可以使投融资平台公司明确发展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化解存量债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管理会计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对于在投资上取得的不俗业绩,年过五十的何伯权表示,天使投资是自己40~50岁这段时间的事业,这既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又是理财的一种工具。而自己50岁之后的基本方向是做公益,“做天使投资的时候我想培养和帮助一些新的企业,现在则希望去帮助一些新的公益组织,它们跟创业一样,也需要有方向、结构和目标。”
多重经历积淀深厚内功
1960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的何伯权从小受着严格和严谨的教育,在1987年进入企业前一直在政府机关工作,虽然在政府的工作经历多少对以后做企业有些帮助,但是带领中山乐百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品牌成为全国知名的食品饮料品牌,1999年的销售额做到20亿元,恐怕就不仅仅是关系和运气的事情了。
2000年3月乐百氏与法国达能集团合资,2002年何伯权彻底离开乐百氏,何伯权在40岁时实现了财富自由的愿望,而这第一桶金,也成为他开启新事业的资本。“我继续做乐百氏,很难再走上另一个高峰,继续和娃哈哈打又怎样,只是第一、第二的区别。人不可能永远处于最好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经历,要有第二人生,而且越早开始越好,那样你的学习能力会更强,而不是凭经验去做事。”
2003年,在一年多的国外游历后,何伯权返回国内,约了些老同事吃饭。就因为这顿饭,何伯权有了第一次天使投资的经历:创业者是当年他在乐百氏引进的第一拨大学生――顾青,创立了久久丫。“当时他做的这个公司快不行了,要关门了,就来和我聊天。我感觉不用关门,应该还有很好的前景,只需要改变一些做法,所以我就投了。投资久久丫完全是随意的,只是帮忙,但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创业的年轻人很有帮助,毕竟我对做企业很熟悉,对一个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很了解。”
此后,何伯权开始专注于天使投资。2003年9月,他注册成立了广东今日投资有限公司。新公司开张,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九钻网。这个项目是因为何伯权在哈佛时看到美国蓝色尼罗河这家网上销售钻石的公司的成功,觉得这种模式在国内也同样可行。虽然九钻网在2005年又从KPCB等几家VC手中融资1000万美元,但何伯权今天回忆起这个项目,还是坦承这是自己第一个失败的投资案例。
之后,何伯权又投资了OFFICEBOX、爱康国宾、诺亚财富、7天连锁酒店等,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与消费者有关的新兴领域,一般在国外均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则属于尚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市场。随着诺亚财富和7天连锁酒店在2009年相继上市,何伯权在自己的天使投资之路上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尝到了成功退出的滋味。
最喜欢传统项目
从何伯权投资的企业目录中可以看出,多数都是传统项目,是他熟悉的行业。“不熟不投”也是很多成功天使投资人的理念,熟悉的或许是人,或许是行业,或者兼有。但是相比火热的互联网天使投资,何伯权对传统行业项目的投资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些天使投资人广种薄收,而我就是少种但专一,然后慢慢培养它成功;我喜欢投传统行业,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额也会更大,往往启动时就需要比较大的资金;另外,如果我自己觉得某个项目好,往往去找人来做,所以当一个项目只是概念的时候我就投入了,和创业者一起谈创意好不好、怎么去做,参与比较深入,但不影响创业者。”
天使投资人最好少占股份。也许是因为投传统行业的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额也会更大,往往启动时就需要比较大的资金,而创业者很少能拿出那么多钱做第一大股东,所以何伯权投资的很多项目都是他占大股。“我觉得出发点不应该是想控股多少,而是对公司的成功有没有好处,因为公司做不成功就什么都没有,哪怕占100%的股份又有什么用呢?公司做成功了,即便只有20%的股份,回报肯定也不会少。”
我就是一个服务员
谈到天使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合作,何伯权认为自己只是一面镜子,真正决策和负责的还是创业者。“创业者需要的时候我出现,不需要就不出现,他有什么困难找到我,我就去帮助他。我跟所有的创业者都明确讲,不管我是董事长也好,还是占最大的股份也好,平常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你征求我的意见也不需要照做,因为我不直接管理,就是个顾问。”
信任是最基本的要素。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一定要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大家相互承认对方的价值:投资人承认创业者在管理和运营上的溢价贡献,但创业者也要承认投资者在资本和经验等方面的贡献。“假如没有建立起一种信任,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你不如干脆就别投,不然的话干扰会很大。
沟通是为更好的信任。首先投资人要判断管理团队的动力跟能力。假如他将自己的钱全部投进来,动力不需要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能力的问题,做起来也简单得多。然后,天使投资人与管理团队如何分工非常重要。“我一般规定自己只做几件事:一看方向,在走的过程中有没有走偏,一般经营者都是埋头拉车的比较多,抬头看路的比较少,我有时间去帮忙看这个方向;二是帮助他们把握节奏,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
现在很多人鼓励大学生创业,何伯权有自己的一番观点“我觉得大学生先不要创业,因为要创大业就要具备各种条件,包括能够吸引到别人去投资、能不能管理一帮人、市场判断是否准确等等,必须积累了经验和条件再去创业。当然,假如创业者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只想开个小店、做些小生意,那就没有问题。中国现在就业比较困难,很多年轻人太浮躁,大学生创业可以从小业做起,再去寻求大业,千万别一上来就以布斯、盖茨作为目标,那就太痛苦了。”
何氏投资哲学:行业趋势>团队>商业模式
“做一件事情,趋势是最重要的。大势把握准了,哪怕是做错一些具体的事情,都没什么关系,但是假如这个行业整体趋势是往下走的,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觉得做事做人都一样,创业也一样,投资也一样,最好选择的朝阳产业或者顺应经济大趋势的行业,而且必须要有很大的腾挪空间,万一某个方向不行还可以及时调整,机会比较多。”
多莫斯设计学院,是一所专注于培养设计类硕士研究生的意大利名校,同时也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全球著名的设计学院,它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排名第四的设计与时尚院校。该学院在2004年和2011年分别增设商业设计和服务体验设计专业,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和社会的需求。
任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商业设计和服务设计两个专业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模式。传统的课程有明确的知识范畴,但是这两个专业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在不同的情境下经行思考而获得知识。
商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为期四个星期,要求学生使用最基本的工具去创造设计与商业人士的共同语言。在四个星期的课程中,使学生接受品牌的建立、通过设计引导企业改革、研究现有产品的竞争状况以及建立自己的公司的策划方案等四个方面的训练。商业设计的课程核心是通过推广本土的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模式,比如,对品牌的建立的课程设置,旨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创建自己的品牌。
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公共服务项目的商业模式
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的目的是取得商业利润,投资人不是慈善捐赠者或者志愿服务者,行政机关也不得对社会投资违法进行行政征收征用。但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实行利润最大化的普通商业领域,而是政府为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设立的公共服务项目。它为营利性产业提供基础物质条件,例如能源、道路、通讯;为城乡社会及其成员提供共同生活所必需的公共事业服务,例如生活用电、饮用水、生活燃气和垃圾处理等。因此需要设置一个能够反映社会投资商业营利和保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共同需要的法律制度,形成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对象的法定商业模式。
根据已有的各种研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能够满足这种共同需要协调矛盾关系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存在的。它的特征或者条件是:第一,经营者统一承担项目的设计、建造、经营和维护,实行与政府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长期合作,以此减少传统分段式行政经营的高成本和非经济性支出。实用美观的设计可以降低建造的费用,高质量的建造可以减少运营期的维护成本,这种环节关联的费用减少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商业模式中才是可能的。第二,利用商业经营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行政机构直接设立管理的经营机构往往缺乏创新动力,缺乏市场经营商业机制和手段。这主要依靠统一经营中的专业分包机制来实现,由项目公司协议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经营。第三,项目运营的商业风险降至最低,基本不存在普通商业投资中的无限商业风险。这种风险低下的来源是,由于垄断性专营产生的需求,带来比较稳定的价格水平和预算约束的公共财政保障。可能的风险性,则多是来自难于避免的行政决策判断失误,或者行政管理不善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商业投资计划和行政计划,在法律上都不属于合规的PPP项目,虽然这种现象总是存在。例如有的PPP项目投资人,尤其是建设工程企业,总是企图限于参加部分工程并取得利润,然后通过转让股份或者终止合同离开PPP项目,这显然不符合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营利的要求,也打破了项目全过程与政府长期合作的合同预期。这样的企业更适宜作分包项目的合同商,而不能作为主导投资商或者主要股东,尽管该企业可能财力雄厚。公共服务项目不仅需要投资人,更要受到投资回报条件的约束。既然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合作是投资回报的主要机制,那么投资人遵守这种条件就是必要的。商业投资的资本成本必定高于行政机关融资,如果不按照既定商业条件消化高成本的投资,就有极大的可能将高成本转嫁给公众用户或者纳税人。这就将从根本上违背设立PPP制度的宗旨,还可能引发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因此,法律将对具备这种特征的商业营利模式提供严格保护和有效规范,以保障投资人获得合法回报,行政招商方能够理性安排公共服务项目。
保护PPP商业模式的法律制度
具有上述特征的商业模式,揭示了公共服务领域社会投资的商业营利条件,提供了形成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和立法原则。法律对PPP商业模式的保护,主要是在商业组织和合同制度方面。
首先,在商业组织上设立PPP项目公司。投资人经过竞争程序成为政府的合作者以后,应当建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运营机构。政府可以参股,公众用户的代表和公众代表可以进行监督或者参与决策程序。项目公司具有有限责任和特定目的工具的双重属性,因此产生保护投资人和项目公益性的双重功能。项目公司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对项目中的投资风险与投资人其他资产的安全进行隔离,可以产生鼓励投资的作用。项目公司的特定目的载于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公司章程中。它使公司投资和经营活动及其收益用途只能限于既定的PPP项目。由于项目公司特定目的的约束,投资人只能够通过本项目经营取得收益和投资回报,因此政府方面有义务确定投资回报方式和相关风险的分散与克服方式。
一、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也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点,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指的是一种文化企业在明确外部资源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
按照陈少峰教授的分类,此种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属于组合的商业模式。国外学者也常把此种类型定义为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指针对某一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发再销售或者对直接植入文化内涵所得到的产品进行销售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这一定义从根本上赋予了商业地产在商业之外的价值属性,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地产的纯商业模式,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或者文化创意、文化主题,以这些软性文化为核心卖点所开展的地产项目。例如: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园区)这些都是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化地产商业模式,本文将以雪山艺术小镇为例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商业模式
作为丽江本土的文化地产项目――雪山艺术小镇,它和李亚鹏先生在丽江发起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以下简称COART)”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一)雪山艺术小镇的发展和创意
1.雪山艺术小镇简介
雪山艺术小镇,是“国内首例”呈现的,领衔丽江的COART艺术主题生活小镇式商业街区,它是建立在COART已经营造的宣传效应基础上的一个创意社区,也是一处商业地产,并且COART艺术现场的主要场地也会从原有的束河古镇内部慢慢转移到雪山艺术小镇。该项目是基于COART艺术跨界、联合、混搭的国际先锋理念,旨在打造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商业与生活、度假与休闲全面包容的前沿商业模式。
COART艺术现场具有人文关怀,教育公益,环境友爱,传统保育,艺术科学等多元综合主题内容,而各式各样的免费表演更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创意和艺术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其社会价值。
2.雪山艺术小镇的设计
雪山艺术小镇是中书控股旗下中书地产的首发之作,由世界重量级大师隈研吾、华人设计师领军人陈幼坚等巨匠联袂,历经数载精心打造。作为丽江唯一有产权的院落商业,源本重现了纯正的丽江坊式建筑;景观规划为正对雪山的对景轴线,主建筑群为丽江纳西风格,而COART艺术中心、艺术影院、青年艺术酒店T艺术家工作室等建筑则体现国际先锋设计理念,整体呈现了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跨界融合。雪山艺术小镇占地超过27万平方米,集艺术主题的客栈、餐饮、娱乐、零售、休闲等商业业态于一体,为人们带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新鲜体验。
3.雪山艺术小镇面临的问题
(1)目巳巳
通过考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就现有的院落情况来看,像“致青春”客栈、逸家餐厅、雪山合作社还有好机友俱乐部等等商家都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城北高端地区,普通民众进入动机小,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不能达到这一层面。来到丽江旅游的高端游客,更多的可能会选择悦榕庄或者君悦这样的星级酒店,而很少去选择这样的艺术创意社区,毕竟中国如今的高端游客还是以商务人士为主,艺术新贵在游客比例中还是比较少的一部分。
(2)宣传推广
仅仅靠一年两届的COART对雪山艺术小镇的宣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2014年11月12日至12月16日是COART的2014年的秋季活动现场,也是整个COART的第6届活动,我们通过现场走访看见COART艺术现场确实相对于平日的雪山艺术小镇热闹了太多,可是我们不禁思考, 5天的艺术节过了之后,能有多少人了解到雪山艺术小镇呢?又能有多少投资人进驻到雪山艺术小镇呢?所以雪山艺术小镇应该探索更多的宣传渠道。
(3)商业模式
在谈到雪山艺术小镇项目的初衷时,李亚鹏讲到“在艺术家和文化入驻之前,北京有798,纽约有SOHO都是城市的死角。随着文化、艺术家的进驻,798成为北京炙手可热的地方,SOHO成了纽约最贵的地块。但是商业的介入却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家挤出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怪圈,因为文化和艺术的导入造成了这么地块商业价值的提升,而因为商业的提升又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排挤出去。当没有了文化之后,它就只是个商业,而当它只是个商业的时候,它就面临着所有商业体的竞争。”可是从丽江的发展可以看出,雪山艺术小镇想要取代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成为丽江“第三城”,不管是人口密集程度还是产业集中度、商业发达程度来说,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活动的参与机制
雪山艺术小镇如今作为COART的固定场地和地产项目,不仅是一个艺术区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盈利性的地产项目,需要有合理的参与机制来适应它的投入。可是很明显,现如今的活动参与机制除过COART的观众参与和消费之外,便只有商家的入驻和体验。按照良性发展的基础来说,它应该慢慢地将其打造为除过COART主要场地之外的一个固态化、周期性的主题参与区,除过原有的内容之外,增加一些展览、常规放映、戏剧节、创意大赛之类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参与性。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创意之路
1.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
创意社会拥有一个创意阶层,根据“创意阶层”的定义和对雪山艺术小镇的资料搜集可以知道,雪山艺术小镇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营造的是一个以新兴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的产业园。李亚鹏先生自己说过:“我们是想给很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一个平台,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灵感,不管是生活还是经营,都能够共同将雪山艺术小镇推动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那么,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的显而易见了,就是这些民间的或者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
2.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
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先生所说:“创意社区是充满活力和赋予人性化的地方,是推动个人成长的沃土,它能够激发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火花,创造就业机会与财富,并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雪山术小镇是不同于北京“798”这样的文化产业园的,毕竟“798”这样的地方是之前的厂房改造,并且艺术家自发的聚集起来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是在一片荒地上面建立起来的,不管从建筑还是主题商铺来说,它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策划的,而且它和生活离的太紧了。像“798”这样的地方,除了艺术家,普通大众是很难在那里生活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严格符合了上文所谓的“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这样的原则。所以,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雪山艺术小镇这样的一个创意社区都很好的照顾了当今人们的一种较为自我的生活方式。
3.雪山艺术小镇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纵观丽江如今的旅游文化产业,除印象丽江和丽水金沙等演艺类文化产业之外,也就只有丽江千古情和雪山艺术小镇。雪山艺术小镇给我们提供的是“从无到有 ”的一种创意社区的建设理念,不仅仅因为它是丽江唯一的产权式院落,更是在于雪山艺术小镇在结合丽江当地建设风格、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度假式艺术区的一种新的解读。项目承载着每年两次、超过20万人参与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活动,设有常态化的艺术表演、艺术集市、艺术沙龙等,是功能齐备、个性鲜明、全时服务的国际艺术体验区。作为艺术家与时尚追随者的朝圣地,未来必将成为“丽江第三城”。所以从各个角度来说,雪山艺术小镇都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三、雪山艺术小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启发
丽江国际知名的游城市,纵观其文化产业项目,主要的类型还是“民族风情、大型演艺”之类的。这些项目固然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和本土文化情况,可是对市场的细分却不够明确。按照丽江现今的消费水平来说,来丽江旅游和消费的游客大部分都还是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那么这些人需要什么?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除了氛围上的差别,几乎是雷同的两个小镇,丽江的旅游还有没有后续的动力?所以雪山艺术小镇作为一个创意社区,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很好地承接了这样一个尴尬状态的空档。除了在客栈喝茶晒太阳,丽江的慢生活还有什么?雪山艺术小镇提供了一种理念:丽江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地,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这个城市除了旅游还有艺术。
四、结语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只有大企业才该讲社会责任,但实际上,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施耐德电气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拥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比如依靠自身力量开展社会公益、定期对受益人进行回访和后续帮助、与参与各方在一致的目标下实现共同成长等。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是企业单纯地帮助别人,企业自身也会因此受益,团队与文化将变得更加稳定与和谐。 杨丽莉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长期关注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中国CSR产业的发展,以及跨文化管理和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提起社会责任,很多创业者觉得跟自己没关系。我曾经和一位创业者聊天,作为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负责人,我谈起CSR的重要性,但他打断我,说自己是小公司,没必要也没实力讲这个,我没有反驳他。他接着又说起自己的苦恼:公司小,很难留住人才,内部也不够团结。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曾有同样烦恼的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员工一起做义工,发现团队氛围大为改善,于是就在公司内部推行志愿服务文化,公司团队竟渐渐稳定下来。我把这个例子告诉了那位创业者,“你还觉得小公司没必要讲社会责任吗?” 当我们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时,很多关于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而这和企业大小没有关系。
事实上,当我们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时,很多关于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而这和企业大小没有关系。施耐德电气内网曾过一个公司公益项目的视频,员工纷纷在下面留言,“自豪”、“了不起”——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
创业初期,企业能力确实有限,但社会责任却实际融入于企业经营的点点滴滴里,比如守法经营、服务好客户、关爱员工、对股东负责等。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自己闷头搞生产永远是作坊式的生意。现在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要综合地受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影响,而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便是企业融入社会的有益纽带。 Marketing的归Marketing,CSR的归CSR
企业的CSR战略要依据自己的商业模式制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其与顾客沟通的工具便是自己的产品,这时可以将产品与公益结合在一起。很多情况下,这种结合是一种互利,比如快餐企业需要土豆,它可以直接采购,也可以找一片地指导农民种植,然后再回购,两全其美。
B2B企业很难直接与消费者发生关联,但也可以围绕自身业务来做公益。施耐德电气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项目包括Luli项目、碧波计划、紧急救助项目、大学项目等。碧波计划就是利用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来帮助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比如为无电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施、援建电工实验室、对落后地区的青年进行电工培训等。
这也会让外界产生质疑。我们与新浪微博合作微公益,有一条微博评论问:“你们是不是把做市场营销的钱用在这儿了?”我们 捐赠项目结束后,我们连续做了三年的回访,原因很简单,捐助之后不能放手不管,要看看效果和新的需求。
在新疆援助建设无电村项目,也有人说,“你们选择在新疆安装自己的设备,是不是也是为了将来在推销产品的时候把案例摆出来说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的确,我们采用的设备确实是施耐德电气的核心产品,但我们从未在对外宣传、特别是在产品推广中提及。在施耐德电气,Marketing和CSR这两个部门彼此独立,各自有各自的预算,CSR部门的业绩也不会用帮公司打了多少广告来衡量。
如果企业的出发点是公益,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在客观上提升了自身品牌,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正面。但如果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只是通过公益去做秀,至少在施耐德电气我们不提倡这种行为。
玉树地震之后,一家公司邀请施耐德电气一起做一个项目。施工的时候,当地很多房屋还有裂缝,我们认为应该等当地政府把危房都排除完了再施工,项目建在危房上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坚持我们的原则,最终决定退出了这个项目。
现在一些企业家做慈善很高调,这种做法引起很大争议。我认为可能是一些社会问题造成了现在的状况。我们过去习惯于做好事不留名,但现在一些人觉得默默地做好事得不到社会的认知,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引起更多的关注。从根本上说,这些人仍是在做善事,至于方法是不是妥当,是不是符合主流人群的认可,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真正地帮助了别人,有这一点就可以了。 做负责任的社会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