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课堂的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课堂的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课堂的教学

篇(1)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2)

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听着别人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有数据显示:一堂课中旁观率最低为17.2%,最高达37.8%。

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老师尽管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注重并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但还是没有彻底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还带着权威性、指导性,并未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指导者。他还成了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加工厂、转变站,这就使得原汁原味的交流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中等生和学困生与优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许多交流中,优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交流,是交流的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而某些学困生干脆不交流,仅做观众和听众。这是,有的教师就把目光投向优生,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做出积极的反应,帮助他们完善答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也是现今“智慧数学”课堂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课堂中的有效交流。通过交流达到是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让小智慧变成大智慧的目的。

一、丰富交流的“物质”基础,因为需要所以主动

片段一:

师:我们分成两个组来进行拍球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给自己队起个名。

生经过讨论,分别给自己队取名“火箭队”和“湖人队”。

师:怎么比?

生:一分钟计时。

师:选几个代表。

生:选4个代表。

师:尊重大家意见,一组选4个代表,时间为10秒钟。(代表上台排球)火箭队拍了72下,湖人队拍了78下。

师:胜利的是湖人队。

湖人队一阵欢呼。

师:有一个要求,我申请加入火箭队。

老师拍了10秒钟,共拍了20下,火箭队总数一下子变成92下。

师:老师宣布,现在火箭队胜利。

湖人队的学生很着急,有意见,认为对方人数多,自己人数少,人数不等,不公平。

师:怎么能看出谁赢了呢?

生1:人数不相等,让其中一个再拍10秒。

生2:应该求出平均每人拍几下。

……

生3:我们应该求出每个队的平均数,从而引出平均数。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拍皮球比赛,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带着极大的热情去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火箭队5人拍了92下,湖人队4人拍了78下。当老师宣布:火箭队胜利,可湖人队不服气。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无法比较,怎么办?围绕这个主题,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学生的智慧被激发了出来,主动地与别人交流,交流就有了丰富的内容,个人的智慧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旁观的学生少了,学生在智慧数学的课堂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因为平等,所以互动

片段二:电脑显示一幅画面,严重缺水的地区干涸的已经裂开的地面。

字幕显示:严重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老师拿出一袋重3千克的水,让学生揣摩3千克水有多少。

再出示另一幅画面:小明家每季度的用水量。

小明家每季度的用水量

问题1: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A:(16+24+35+21)÷4

B:(16+24+35+21)÷12

C:(16+24+35+21)÷365

问题2:计算小明家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计算后,电脑出示两幅画面的对照图。一幅是裂开的地面,每人每天3千克的用水量;一幅是小明一家,每人每天近90千克的用水量。

师:看了这两幅画面后,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互相交流。

生1:看了他们只能用那么少的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生2:我们要想办法缺水地区进行人工降雨。

生3: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

生4:可不可以把我们的水给他们送去一点,支援他们。

师:为了改善严重缺水地区的缺水情况,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这道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学课的范畴,给学生上了一节环保课,也给我们在数学课中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也是我们智慧数学的另一个体现。在交流中,学生的智慧相撞击,并能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不能随便浪费一滴水的道理。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安全,所以自信

在学习了平均数概念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然后教师也出示了一些信息。其中一例如下:

十一期间扬州双博馆售出门票统计

师:你能估计十一期间扬州双博物馆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吗?

生1:平均每天游客人数大约是1000人。

生2:大约900人。

生3:大约1100人。

生4:大约2000人。

……

这时候我没有做任何评论,而是引导:

师:你们估计得准吗?请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回答平均每天游客人数是1000人。

师:刚才谁估计了2000人?

我让估计2000人的学生去采访估计准确的同学。

学生采访估计准确的同学:你刚才估计了多少人?你为什么能估计得这么准?

正确的学生都很自豪、很高兴地介绍了他们的想法。

学生采访结束后,问生4。

师:通过采访,你发现了什么?

生4:我明白了估计的平均数应该在最大与最小之间。

当这些学生说完后,我表扬了虚心求教的学生:“这位同学虽然错了,但是他能从同伴的学习中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他以后的学习进步会很大的。”

师又问:从统计图中我们看出,5月2日以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少,你作为馆长,有什么好的方法?

篇(3)

一、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而建立高效的“生本智慧大课堂”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导学案的制定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源头。因此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修订好后,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2.导学案的使用

教师须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利用自习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板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特别关住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次备课,确定展示内容。上课前将批阅后的导学案发给学生,上课使用。

3.培训好小组长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要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有激情,在展示、点评的时候像个小老师;要想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的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小组长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念,能管好本小组同学的课堂纪律。(2)要求小组长每节课前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3)上课时要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解决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5)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6)协助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导学案等。

二、课堂的处理

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以解决重点难点为主要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完成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存在普遍异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或精讲的方式处理。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61-01

【作者简介】马岳年,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0)高中英语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在无锡市北塘区名师工作室活动上认识了阙宏伟老师。阙老师通过多年教育实践提出,要让英语学习在“互动”中发生、让英语课堂“生动”地流淌,学生最终才会“灵动”地成长,这“三动”英语课堂教学观,我认为是起到了专家引领、名师示范、由区域带动全体的作用。

阙老师学科素养全面,能契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向,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创造,是一个着迷于英语教学实践的不断研究、感悟、提炼以及再实践的英语教师。他关注的是师生智慧的发展,倡导的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因此,“互动”不仅是学习的需要、课堂的需要,也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关键和方法;“生动”是兴趣的保证,是生命力的彰显;“灵动”则是智慧的生长,能力的拔节。

我曾多次参加“阙宏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透过他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充分展示了互动课堂的魅力。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学素材的选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学生学习的状态、课堂的评价,都流露出一种生机、一种活力。教师语言生动风趣,板书流畅美观,学生思维的火花绽放,因而教学智慧折射着灵动,师生的和谐助推着灵动。

篇(5)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中、差,就可以分出三、六、九等来,学生的个体表现也是这样。学生的这种个体表现,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环境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的影响,当然这三种影响也是交互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其影响的程度又是千差万别的。正因为这样,教育工作者就没有理由不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业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行为方式有差异也是正常的,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和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构好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就意味着学生也是不成熟的人,无论是知识、情感方面,还是行为方式都存在一定或较多的缺陷。在课改进程中,我们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对“问题学生”施以讽刺、挖苦,一定要杜绝歧视“问题学生”的现象发生。我想,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坚持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现代表现。这些也许是旧话重提,但这确实是教师的智慧体现。同时,智慧的教师还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信任同学、互帮互助的优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以保证小组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一点对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精心研究,对课堂充分预设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在杜郎口中学和许市中学考察时,我们发现其教师都不再带备课本进教室了,但教师上课却得心应手,课堂流畅完美的程度让大家赞服。其实,这就是课改成功教师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有形的背后更多的是教师课前对课程标准、文本和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精心研究,对学生认知水平、学情和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学情方面他们都能了然如胸,并能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对预设的问题又再次进行研究,研究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所有这些,对于一般教师是做不到也做不来的,我们课改教师要加强研究和修炼,努力达到这种境界。

3 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教师的一种高度智慧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9-01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实践中去创新。教学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智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是结合语文的特性,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有很多类型,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来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1 课程导入的智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导入课程这个环节十分考验老师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相比其他课堂灵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激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这涉及到教学智慧的情境性。语文是一门感彩很浓的课程,例如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情怀,所以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某种氛围中,感染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观看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时候某些语言过于抽象,老师可以将视频或者模型给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知,有助于学生去记忆所学知识。

2 课程讲授的智慧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计划的,如果老师盲目的讲授,不分轻重,会使课堂失去色彩。影响讲授质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老师语言的幽默性,老师语言的节奏性,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幽默应用到小学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这种气氛下,学生的表现会活跃,大脑运转较快,进而提高了效率。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学生听久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语言不能太累赘,这样学生会记不清楚重点。当然准确性也很重要,小学生跟老师学习的语言很多,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准确,缺乏逻辑,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

3 课堂组织的智慧

课堂组织最能反应老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师讲授课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组织课堂却很乱,连简单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好。这就说明,良好的课堂组织是吸取知识的前提,讲的好但是没有观众,也是徒劳。另一个组织课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领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皱眉头或者想睡觉的状态,那老师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除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下反馈,老师课下一定与学生多交流,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除了课堂上的沟通,老师应该在课下多听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反应这节课有些知识没有学好,老师可以在下节课再着重讲解一下。

4 课堂板书的智慧

板书是老师呈现给学生的笔记,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会记笔记,数学笔记需要记的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及其相关举例,而语文课堂上,笔记的重点往往并不突出,所以很多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会把老师写的和说的通通记下来,这样纯碎的抄写就是去了笔记的意义,所以老师在板书上老师应该着重的写重点,将所讲知识的机构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板书不仅考验老师的写字功底,更考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逻辑性,板书中体现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从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本就是浪漫的,加之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巨大挑战。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多变的课程结构,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一切因素的变化虽然带来的挑战,但是也给老师们更多展示教学智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学成绩优异,彰显了自身的教学智慧,但是教学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单纯的套用经验并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要明白,教学智慧是老师们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具有普遍的借鉴性,但更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理解并探索教学智慧,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M].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

篇(7)

常听同行谈起教学智慧,有些理解已步入误区。

1.教学智慧“无用论”。

虽然“四基”理念已提出多年,但很多教师依然只关注“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学生“作业做不做得出”“考试考不考得好”作为衡量教学效能的唯一准绳,以讲代思、以教定学的课堂现象还普遍存在。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学智慧如“神马”“浮云”,只是公开课上哗众取宠、博取笑声的调味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毫无益处。而事实上,要使“双基”教学落到实处,数学课堂必须解放学生主体,而这势必会使教学过程波澜频生。对此,教师如能运用教学智慧拨一下、拎一把、扶一程、推一步,意义建构的深层境界定能生成。

2.教学智慧“神化论”。

名师在课堂现场举重若轻、运筹帷幄的灵动场景,是众多教师心目中教学智慧的典型写照。在《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智慧的定义描述中,“临场决断、随机应变”是核心要义。所以,教师们常常由衷感叹,教学智慧只属于天资过人的名师,自己素质平常,不具备这种能力。在笔者看来,如果名师的教学智慧无法被一般教师借鉴研习,这样的教学智慧便很难摆脱作秀嫌疑。关键在于,一般教师不能只迷恋于名师课堂的表面风光,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深入探寻背后蕴含的先进思想、朴素原理及个性策略。唯有这样,教学智慧也能为其所拥有。

3.教学智慧“偶发论”。

我们常常以为,教学智慧是由突发事件“逼”出来的、急中生智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似乎无法催生教学智慧。于是,部分教师将教学智慧当作了只能生成、无法预设的“可遇不可求”的课堂元素。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漏洞明显。从狭义角度看,教学智慧确实依赖课堂生成。但显而易见的是,尽管课堂生成可能五花八门,但教师事先预设越充分、越周全,课堂生成便越能掌控。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智慧是能够预设的。另外,从广义角度看,教学智慧遍布整个教学活动,大到目标定位、环节构思,小到对话引领、细节经营,无一不是教学智慧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则更需要预设。所以,教学智慧是“可遇更可求”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曾经写道:“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教学智慧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及理念感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施展以“敞亮学路”为价值追求的课堂行为,及在此基础上积累形成的课堂教学综合素养。

二、现场反问:教学智慧在哪里?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需要探求更为朴素的教学智慧。那么,在习以为常的课堂场景中,教学智慧究竟该落脚于何处呢?

1.无痕,是一种智慧。

案例:“乘法交换律”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以下四道题):尽量口算,有困难的也可笔算。

24×3 50×15 125×8 45×23

师(课件再次出示以下四道题):现在咱们不计算,你能一口气报出得数吗?

3×24 15×50 8×125 23×45

师: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课件演示:形成乘法等式)

……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交换因数位置而积不变”的等式,积累乘法交换律的研究材料。而“不计算,一口气报出得数”这个要求,让整个过程显得有层次、有趣味、有思考。不过,这句简短的教学语言具有极强的指向性,教师在无意间向全班学生暗示了“这里有规律”,从而将自己“急于引出乘法等式”的环节目标暴露无遗。我们知道,乘法交换律“交换因数位置而积不变”的数学事实,应该基于确切计算之上。因此,教师提出“不计算,一口气报出得数”,使教学活动稍显急躁。笔者建议,出示交换因数的四道算式后,教师不应“波澜凸显”,而应不动声色地组织学生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发产生“得数怎么与刚才一样?里面有什么秘密”的数学疑惑。此时,教师可跟进追问“为什么这次算得比刚才快”,使学生的即时困惑得以扩张,探究热情得以激活。由此,等式生成显得水到渠成。

每个环节都蕴含教学意图,但是,这些教学意图只属于教师。如果教师无视学生体验,过早“泄露”意图,只会让教学活动陷入“半生不熟”的尴尬境地。所以,在环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有效体验是关键所在,教师所要做的是在学生体验到位后适当跟进、适时点拨、适度指导。

2.顺应,是一种智慧。

案例:“认识负数”教学片断

(课前调查:你在哪里见到过-1这样的数?随后,教师准备引入新课)

师:像-1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呢?

生(自信地):负一。

师:叫做什么数?

生:减一。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样的数叫做负数(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负数。谁会读一读这个负数?

……

课后反思时,执教教师很懊恼:“在这个环节中,我就想先引出课题,然后教学负数的读写法,哪知道学生一上来就开始读了。”字里行间,教师充满着对预设流程的不舍、对生成场景的抱怨。不妨分析一下,教师设问“像-1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意图指向“类”别,而学生则在关注“个”别。其实,首次接触新的数,一些学生自然不会放过展现才华的机会,所以迫不及待地“喊”出了这个数,完全合理。但如果教师无视生成,生硬地将学生拉回预设轨道,会伤害学生的参与热情,减少教学的主体张力。对此,教师应该秉持“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见风使舵”“顺流而下”。当学生读出“负一”后,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哦,你已经会读这个数了,真棒!来,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读这个数。”在此,穿插读法教学,然后教师再引出话题:“大家知道像-1这样的数,数学上称为什么数吗?”这样便可顺利引出“负数”,揭示课题。这样一来,由于适时调整了“揭示课题”与“读法教学”环节的先后次序,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不会产生断层,更显通畅。

在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中,旁逸斜出是现场活动的必然现象,拘泥预设是教学组织的忌讳举措。在教学目标的宏观导控下,根据真实学情,调整课路通道,能让师生互动更真实,环节进展更自然,思维活动更蓬勃。

3.公允,是一种智慧。

案例:“乘法交换律”教学片断

(板书多个如“3×4=4×3”的等式后)

师:这么多算式,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生1:因数×因数=因数×因数。

生2:学×习=习×学。

生4:a×b=b×a,A×B=B×A。

……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指着文字式)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看得懂吗?

生:看不懂。

师:老师也像刚才那位同学(指生4)一样,喜欢用字母表示。全世界的数学家也喜欢这个式子,掌声送给他。(对生4)你完全有数学家的潜质!

……

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情况,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的经典“桥段”。这个过程,既是引出“定律表达式”的提炼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等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面对学生提出的多种个性化表达式,教师首先以“外国人看不懂”为由,“枪毙”了文字表达式,随后又从“老师喜欢”“全世界的数学家也喜欢”的视角,揭示了字母表达式。同时,教师还给予提出此式的学生“具有数学家潜质”的高度评价。不过,这其中有些细节值得反思。首先,教师提出“外国人看得懂吗”,是为了突出定律表达式的普遍意义。可问题是,外国人真的看不懂吗?外国人就算真不识字,但从“学×习=习×学”中会看不懂“交换因数积不变”的含义吗?就算外国人看不懂,与“我”(指学生)有关系吗?其次,以“老师喜欢”“全世界数学家也喜欢”为由概括结论,显然存在厚此薄彼之嫌,支持了“一个”,打击了“一片”。事实上,学生提出的多种表达式,都真实反映了其头脑中乘法交换律的模型样貌,他们均“具有数学家的潜质”。所以,教师首先应予以充分认可“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清晰表达了‘交换因数积不变’的意思,大家都很棒”,然后进行简洁优化“用字母表示数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为方便交流,我们一般习惯于用a×b=b×a来表示乘法交换律”。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科的知识结论”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有时表现为“多样化与最优化”,有时则表现为“多样化与约定化”。探究无优劣,体验无好坏。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此基础上,自然平和地将“多样化”引向“最优化”“约定化”。

4.敏感,是一种智慧。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新授环节暂告段落后,教师组织学生“创造”一组有规律的图案)

生1:

生2(大声插话):他的图画得不对。把3个竖着的长方形去掉,才有规律。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冷场)老师觉得,这位同学的作品其实是有规律的。

(继续后续教学流程)

……

一开始,听课教师都很纳闷,学生怎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后来,该课的板书(如右)给了笔者些许启发。结合板书内容,回顾全课流程,笔者发现,教师组织学生“找规律”的材料都是“两个一组”的,如两盏灯、两面旗、两朵花、两个人……于是,半节课下来,很多学生便形成了“两个一组,才有规律”的观念定势。于是,当学生遇到“三个一组”的材料时,便会认为“去掉长方形,变为两个一组”,方显规律。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应让学生及时解释“为什么要去掉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自己的教学缺失。于是,有经验的教师便会立即介入、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规律的本质是重复出现”,每组2个可以,每组3个也可以,每组多个也可以。这样的教学补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现场及时走出认识误区,牢固把握数学本质。

面对“意外”,教师不能抱怨学生“莫名其妙”“花头真多”。不可否认,有些“意外”正是教学失误所埋“种子”的现场爆发。为此,教师务必凭借应有的学科敏感,引导学生阐明缘由,适时采取临场手段,确保教学活动达成实效。

限于篇幅,这里无法作更为充分的论述展开。归结以上四个侧面,笔者认为,教学智慧并非虚无缥缈、高深莫测的奇招妙诀,而是贴地而行、真实铺展的平凡细节。课堂现场中,那些以“观照学生主体建构、促进目标有效达成”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学智慧的生动写真。

三、策略追问:教学智慧如何培养?

站在一名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学智慧不仅仅是某次具体的实践表达,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功底。那么,我们如何基于日常的教学工作,积淀自己的教学智慧呢?

1.带着思考听课。

当前,教师们拥有较多的听课机会。每次听课时,很多教师总是热衷于摘抄设计、拷贝课件,以备日后不时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设计、课件常常是执教教师专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不一定适合所有听课教师。所以,与其盲目复制资料,不如有意积蓄智慧。对于执教教师上课过程中的新意之举或缺失之处,我们除了赞叹、惋惜,更要透视、提炼“他这样教的意图是什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深刻咀嚼之后,留在听课教师脑海里的,就不只是形式化的施教招数,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葵花宝典”。而这些,正是教师提升教学智慧的有效基石。例如,在2011年全国小学数学“千课万人”的观摩活动中,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刘松执教“乘法分配律”一课。刘老师非常强调让学生“带着动作读等式”[如等式3×(5+1)=3×5+3×1],且动作幅度越大越好。稍作思考,笔者顿悟,刘老师意图引导学生在一种富有节奏韵律的肢体言语协作体验中,全身心地领会“分配”原理,其深层理念是“用感性的体验方式,支撑理性的模型建构”!

2.依托场景备课。

对于备课,很多理念耳熟能详:要研读教材,要把准目标,要了解学生……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备课时要有场景感。每个流程的环节设计,都要充分想象学生的可能性反应:会萌生什么个性方法?会遭遇什么认知疑难?针对每种可能性反应,教师如何有效施教?这样一来,不管课堂生何异端,由于经过了深思熟虑,教师进行现场应变的底气会更足,灵气会更显。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教师的学情估计能力、临场设计能力会得到有力提升。而这些能力,正是教学智慧稳健生长的核心要素。例如,有位教师执教“统计(以1当2)”时,先组织学生结合情境,在一张最高12格的统计图中尝试表示出19。交流发现,学生们都没想到“以1当2”,而是采取了其他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幸好教师事先对各种可能性方法的应对措施作了充分预设,所以才能顺势跟进、灵动指导,使学生意识到各种方法的局限性,最终感悟“以1当2”的现实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极其看重“开放探究”,但很少考虑“放开”之后的“收拢”问题,这不利于教学智慧的真正提升。

篇(8)

1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重视力度不够在国内一些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小学生计算机教学,导致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另外,一部分小学计算机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1.2教学方式的滞后对小学计算机教学重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要求小学生学习和演练有关知识,并没有应用新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小学生在学习和演练计算机知识中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2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1课前主动预习在上课前,小学计算机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利用智慧课堂系统传输到小学生个人终端中,这样小学生就能在个人终端中了解这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并在课下练习和查找资料中为掌握好这节课程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学习水平。2.2创设情境在实际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小学生通过个人终端了解和预习了有关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以创建出一个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情境,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这节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完整此情境,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防止由于小学生事先知道所要完成的场景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2.3小组交流在任课教师向小学生布置完此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可引导小学生讨论这节课程的任务,将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讨论和研究这节课程,对自身怎样完成这节课程的学习任务做一个总体的规划,并与其他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在互相交流和共享下让小学生可以对完成这节课情境任务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小学生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着详细的计划后,便会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2.4老师引导小学生在初步形成对完成情境任务的想法后,任课教师就能够在自身演示和利用其他教学方式来指导小学生系统、有效地学习,在小学生掌握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步骤后,并要求生生之间总结自身在完成任务思路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用思维导图探索和总结出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具体方法。2.5纠正错误在小学生了解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方法后,有关教师就能够让小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的情境任务,并对小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相对应的指导,确保每位小学生都能够顺利、正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2.6加强训练在小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后,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几个与小学生完成的情境任务相似的任务,小学生可利用个人终端选择某个任务,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演练,完成这一情境任务后,计算机教师还应对小学生在完成任务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刚刚学习的计算机知识。2.7预留作业在小学生完成自选情境任务后,这节课程就要结束了,这时候计算机教室应拓展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任务,并将其作为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小学生在课后温习和巩固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而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2.8课后沟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小学生可借助于个人终端自身的作业成果,计算机教师和其他学生评价其成果,并利用个人终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有网络,小学生就能够请教教师问题,将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电脑知识,而且还需要结合机房状况和教学进度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调动起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唯有做到这样,才能让计算机课堂有趣、丰富,这样小学生才会愿意小学这门课程,并且在完成作业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计算机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要有自身的看法和思想。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对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和丰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让自身成为一名受小学生喜爱和欣赏的教师。想要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手段,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本内容全面理解,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进行这堂课才更加有效果、有价值。计算机教师要确保每一堂课程都能够给小学生一种新鲜感,这样小学生才会始终对计算机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教师可使用教学道具讲解小学生如何提高计算机技能,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堂魅力。如:在课堂中,以现场PPT讲解与个人操作相融合的形式,分解传授这堂课的内容。还可举行打字比赛,以速读与正确率为主要考核标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实践性和操作性有着很强的要求,教师需要给小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时间,在操作中小学生才能验证所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结合小案例和小游戏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既简单又有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也会使其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给小学生多一些操作机会,对于操作正确的小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好计算机知识的信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电脑的巨大魅力,进而更加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篇(9)

乐理,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知识,包括音准、节奏、节拍等,这些知识是学习声乐、器乐、音乐创作必须掌握的,因此,乐理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那么,如何将这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轻松、有趣地传授给低年级的孩子们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点燃音乐教学的课堂,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取并正确运用乐理知识,让乐理知识的学习变得充满乐趣,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

我就在课堂上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动动小手,学会唱谱

识谱视唱是乐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掌握,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视唱曲谱不仅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枯燥无味,不易教学。于是我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运用到了视唱教学中,让孩子们一唱二听三运用。每节课我首先会用3-5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用柯尔文手势唱几遍音阶,唱准音高位置,通过手势明白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的音高位置,再通过琴声聆听辨别来巩固学生心目中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用边模唱边做手势的方法在游戏竞赛中一点点进步。最后,我会在教唱曲谱的过程中找到一些简单的易于演唱的部分,通过师生间、同学间配合唱的方法,鼓励学生做着音阶手势唱准曲谱。这样一来,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总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二、动动身体,学会乐理

《音乐课程标准》在1―2年级学段目标中这样阐述:“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低年段乐理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体态律动,让他们在律动中收获乐理知识,真正地感受“从动中学”的乐趣。

实践证明,在体态律动中学生们会将这些对他们而言略有难度、容易混淆的乐理知识准确地、轻松地掌握。再例如,在教授四分休止符这一音乐符号时,我会先利用多媒体带学生用意境法想象,休止符就像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红灯一样,请同学们在看到“红灯”时,拿起我们的双手并握拳,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很快就认识了这个符号,明白了它的意义。

三、小小游戏,大大智慧

在课堂上,老师若能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所收获,一定是极好的。我就尝试用猜谜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如,在让学生认识小节线和终止线时,我先让学生模仿小火车进行律动,然后再运用多媒体出示小火车的图像,旁边附上一首谜语:音乐火车快快跑,车厢一节连一节,就像谱中线与线。从头到尾来贯穿,每首歌曲都需要。你猜这线名叫啥?那些学过乐器的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小节线!” 其他学生一听,再看车厢之间的线与线,马上对号入座,理解了乐谱中的一条条竖线原来叫做小节线。接着我在多媒体上又出示了一首谜语:姐妹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排在队伍最后面,乐曲结束它出场。这回不需要学过乐器的学生说出来,平时有些音乐常识储备的学生也能说出:“那是终止线!”学生们拿教材中的“终止线”对照着谜语当中描绘的“姐妹”,形象的拟人手法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小节线和终止线这个音乐概念。

当然,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到的音乐游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开启智慧,善于发现和结合,将那些难懂易忘的乐理知识与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相结合,相信他们一定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四、自编新创,轻松学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特为孩子们开设了电子琴课程,在低年段的电子琴课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识谱问题,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五线谱和音符以及节奏等问题上,我自创了许多办法。

篇(10)

环境设计专业的开展,需要学生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和环境的创作。在培养这种高端优秀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先进的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科技感、时代感价值。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程学习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地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涵盖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课程之前

在课前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使用微信群或者直播群,对课程中的教学视频、教学任务、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信息进行上传,并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要求,提供从简单到复杂的电子资料压缩包。比如,在课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针对教材中的制图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为每个模块的学习设置不同的时长和积分,让学生进行累计学习。随着课程的开展,教师再根据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线上模拟学习,并将模拟的内容也分为不同的版块,有室内制图版块和室外制图版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进行实践。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学习时长+学习积分”的方式,进行课前学习模式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线上的学习模式,开展调查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1]

(二)课程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进行教学,只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比如,在学习环境设计透视的主要特点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在课前对透视的特点进行了学习,但是对透视特点与制图设计的联系运用并不熟练,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践运用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一个学习难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形成探讨式的教学环境。又如,在制图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很难,不想学。这时,教师要缓解学生的这种情绪。利用课堂开始之前的5 分钟时间,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一节课只讲一个概念,累计之后,完成对全部数学设计概念的讲解。然后,教师要注意及时开展复习,利用数学中的艺术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艺术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课程之后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还要在课堂结束之后发挥作用。比如,在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后时间中,教师要注意在学习平台上布置作业,利用平台的开放性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定制设计,根据学生在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制图问题、透视理解问题进行不同的题目考察,并及时推送相关资料,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先进的学科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制图的标准、规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专业知识,并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时刻掌握发展动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细分专业的选择。喜欢室内的学生可以专攻室内环境设计,喜欢室外的学生可以进行室外环境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2]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反思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但是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进行反思与改善,以促使其更好地应用。

(一)加强线上监督

首先,对于教师制作的视频学习包,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只能一次性完成一个时长的内容,中途不能回放,不能快进。教师要以这样的技术约束,来要求学生进行足额时长的线上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线上公示、排名,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发挥监督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每个学生的线上学习课时时长计入到学期考评中,体现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时间,来约束学生进行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过程,穿插故事、音乐等形式,更好地展开互动,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上。比如,在进行透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著名的环境设计作品进行引入式教学,让学生分析在一幅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是如何体现渗透运用的,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

(三)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占据着引导位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够将有效的资源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中,并不断研究学生对新事物的喜好,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线上互动,从而不断丰富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人文学习。这样,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延伸了学生环境设计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生动开展。[3]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对课程开展的课前、课间、课后等三个阶段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应用的反思意见,以促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提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时要不断进行实践研究,以更好地形成体系发展,促进其更广泛地使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一直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进而遮蔽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职能被动地与他所面对的知识对象、接受对象联系在一起,当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推演一条复杂的定理时,他的职业角色显示为对这一数学公式推演的复现,而其他学科也概莫例外地重视既成公理、概念、事实的传输。这样一来学生成为没完没了地记忆各种知识细节的机器,对知识的的兴趣丧失殆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对教学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理应放到更高的高度,用教学智慧营造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启发学生智慧。

一、教学智慧概述

所谓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1]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2]可见,教学智慧是以教学为本体的主体实践范畴,教学智慧的媒介因素关涉知识对象、教学设施、学生、教学制度,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在实现教学智慧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营造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师充满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充满智慧地学习,实现智慧人格的建构。由此,教师有无教学智慧,便成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用教学智慧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一)以教学智慧寻求课堂学习活动的新资源。

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教师用智慧才能发觉。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室可以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生日都写下来,并大声说出来,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年有多少个月,若是碰到节假日,例如教室节、国庆节等可以让学生随时说出来,因而可以创设活生生的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教学智慧启发学生智慧,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发展。

(二)让数学教学智慧在“转向”中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般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其一,学生由于前期某一环节的学习不够扎实,有关知识不够巩固,因而预设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接受,导致教学过程不能如期推进;其二,教学过程在推进之中,突然发生跟原来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而这种事件对学生发展却有另一种价值。应该如何应对这两种情况呢?从实效出发,从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出发,在放弃原来计划后可以随即采取新的行动:针对第一个问题是“回头走”,即发现随机事件反映了学生先前学习中比较明显的“软肋”甚至空白时,就回头去补救先前的薄弱环节,巩固前期知识,以便后继的新知学习不致“沙滩造屋”,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到乘法口诀(一)时,如果学生的加法知识不够巩固时,教师应回头看看,把加法口诀进行复习一下;针对第二个问题是“换道走”,即随机事件中蕴涵着对知识拓展和学生发展很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时,就当即以随机事件为生长点,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转向的智慧,这种智慧反映了教者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果断的抉择能力,例如同样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发现前面的教学内容“乘法口诀”,这两个教学内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时就要有转向的智慧,在讲述图形之前,让学生画两个四边形,问学生两个四边形有几条边,这就和乘法口诀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上了。[3]

(三)以少胜多的练习智慧

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人采取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不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阻滞了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样数学教与学投入多,但成绩却不理想。怎样解决这问题?

首先、练习设计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如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认真仔细不马虎,工整,准确规范。教学中习题的精选要有针对性,应该紧扣目标。

其次,采用一题多变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习题的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我们需要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在“活”字上下功夫,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例如: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之后,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填小数)”这一道题,不仅沟通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沟通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方面的知识。

(2)一题多解。同一道题,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张阳在计算平均成绩时,忘记了自己和自己跳的84下,计算结果为平均每人跳了72下。你能算出这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吗?

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72×5=360(下)

360+84=444(下)

444÷6=74(下)

解法二:(72×5+84)÷6=74(下)

解法三:因为张阳自己跳了84下,比平均每人跳的72下多(84-72)下,算上张阳平均每人比原来多跳(84-72)÷6=2(下),因此,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72+2=74(下)。相比之下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但学生受求平均数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容易想起此方法。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用多种方法解题,而是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各自的作法,达到吸收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对教师而言,只有掌握多种解法,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掌握较为理想的解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又对又快地解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解答难题的信心。

(3)一题多变。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应用题解题应从各个知识点去考虑,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进行优化选择。

(四)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思维培养数学智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教学必须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作铺垫。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源自身边熟悉的情景, 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的理解深度, 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 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 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格与小格等知识, 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 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 这样的设计, 忽略了学生已有对钟表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 有些是家长给的, 更多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如儿童看电视节目, 每当整时或半时, 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与挂在墙上的钟表相对照, 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认识,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教学: 出示钟表或模型, 让学生观察钟表或模型上表示的时间;引导学生解释不同的时刻呈现出的位置不同的指针和钟面, 说出不同时刻的理由;寻找不同时刻读法的共性。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 分针指的几格就是几分, 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还要揭示出组成钟表面的更为重要的知识, 即12个大格,60个小格, 一个大格等于5个小格;通过1分钟的感受与时刻的读法。这种设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是一个无法一次言说殆尽的事情。事实上,以教学智慧营造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可能仅仅限于几种教学方式,或者说,限于固定方式的就不是教学的智慧了,教学智慧的精华在于教学行为的随机而动。一个教师的全面素质不仅体现为他是有知识深度的职业创造者,而且也体现为他是立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不断用智慧完善操作的科学的以及艺术的研究家。因此,对教学智慧的探求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勤于探索,精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随时显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