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房地产商业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房地产商业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房地产商业模式

篇(1)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52-02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在经历过20年左右的市场历练之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作为一个能够集纳多个行业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中国城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解决诸如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公共产品短缺、城市运行效率低下、城市环境污染、城市民生、人口的素质提升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最初的房地产开发还只限于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的话,那么今天的房地产开发无不在沿着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和产业地产的路子在走。而从项目的开发到一个片区乃至新区的城市运营才是房地产开发中的更高的层次,也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的尝试。

一、城市运营的理念和意义

(一)城市运营的理念

城市运营,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通过先进的定位、科学的策划、产业整合,强调产业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效率,实现城市的效能优惠和土地价值提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城市运营是房地产商主动适应当前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形成新的房地产运行模式。房地产开发商由传统房地产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必须自觉围绕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通过发挥企业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城市发展的特殊机遇,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使其开发项目能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城市运营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运营商不是以单个地产项目为基础发展堆积木式的项目管理,也不是通过简单的项目叠加来实现短期盈利;城市运营模式,更像一个价值藤,围绕区域经济藤,逐渐深度植入不同产业,房地产业是主要支藤,在协同发展中,逐渐与其他产业彼此给养,共同造血同生,最终使得价值藤整体成长茁壮。正如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所说:“城市运营模式的出发点是将地产资源与其他的资源整合,把土地开发升华为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把政府给的土地,用来孵化出一些先导产业的实体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水平才是我们真正要搞城市运营的目的。”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实现土地价值提升和企业效益增长也就顺其自然了。

城市运营商可以有效的实现居住价值、产业价值与城市价值三者的统一与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投资向产业运营方面的转化,促进房地产资本转化为实体资本和产业资本,促进房地产开发商提升区域运营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抵御政策的周期性风险。通过对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与产业升级相关的旅游、文化、教育、养生、养老、酒店等产业项目进行整合,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二、城市运营与传统房地产开发的区别

城市运营比单纯的二级房地产开发要复杂、要艰难,前期的论证更系统,后期的运营也要认真筹划,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建造、销售、后期物业管理的过程。它涉及到更多的科学定位、产业支持,资源整合更艰难、规划设计更广泛、营销推广更综合。如果说二级开发的产品是房子,那么城市运营的重点是土地本身即土地上所需要引进的产业,其难易程度、专业化水平、综合统筹能力等要求差别巨大。

(一)项目选择原则不同

一般住宅及商业地产通常选择成熟区域尤其是城市,商业地产讲究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但如果城市运营亦按此原则选点布局,要么土地容量不够,要么成本高,要么缺乏旅游支撑资源,失去整体运营的意义。城市运营对于区域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核心点,通常不会选择城市已经成熟的板块,因为其讲究的是先期低成本控制资源,然后运作资源整合,产业导入提升区域品牌与价值,逐步进行开发,最终获得超值利润;讲究的是资源占有及最终价值,前期小资金占有大资源是综合运营首要考虑的因素,否则就失去了运营的价值。

(二)城市运营行业跨度大

二级地产开发行业链清晰而简单,从论证拿地到开工建设周期很短,涉及的产业基本为设计、建造、销售、物管等单一产业链上的过程,而城市运营属于复合开发的大范畴,但比复合开发更为复杂,不仅要考虑企业运营的部分,还需要考虑社会运营的部分,是以土地为载体,整合多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其涉及的产业几乎涵盖一个城镇建设的全部进程,行业跨度大、运营复杂程度高。产业与产业的复合能够达到协同效应,这样的效应也才是城市运营所追求的。

(三)城市运营运作周期长

篇(2)

地产将与互联网相融合

中国有几个比较大的产业,一个是汽车、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互联网。这几项以前是互不干涉的,汽车属于制造业,房地产属于第三产业,互联网属于虚拟经济。但在去年的年底,互联网和房地产突然撞到了一起,这源自王健林和马云打的一个赌。但是做房地产的这些人对现有新科技接受程度是比较慢的,互联网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行业,像冯仑就非常羡慕雷军,因为雷军可以利用粉丝经济,把小米手机用最简单的营销思维做到了极限,所以互联网的运营思维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房地产业内也开始非常流行互联网与地产相融合的理论,但是互联网和房地产结合以后,房地产市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今年海南省政府和阿里巴巴签署了一个500亿元的开发协议,要打造一个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电子智慧示范园区。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以后房地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我认为以前的房子是给人去住的,未来的房子是要给人去运用的,就像上海的“通讯大厦”,这个智能楼宇可以让业主通过手机利用云计算来安排日常的生活起居。

楼市调控与房价涨跌

2014年房地产市场和2013年相比有很大的变化,2013年对于房地产的传闻是要涨价,而2014年很多主流媒体开始报道房地产可能要崩盘的言论。像许小年就曾表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后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捅破了那中国经济就没有救了。也有专家表示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楼市价格会下降70%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房地产专家周伟表示,今年房地产的拐点一定会到来。他认为,房产税的开始和今年的六月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我个人认为2013年和2014年相比房地产市场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有差别也是单个城市自身的区域特点所致。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这需要大家对此有一个基本判断。我认为房地产的问题在中国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它包含了很多方面。例如:中国的收入差别、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规模差别等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从拿地开始到各类许可证,到上市销售,我们的房地产基本是与国家货币发行M2的数量和GDP的数值高度关联的。

现在中央要把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区分开。在房地产的总量供给上,中央要先把保障房量化的指标定死,所以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在保障房的会议上就下了一个指标,到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定了一个指标,我认为今年政府是想把保障房这一块抓好。然后政府关于房地产的相关调控政策才能逐步取消,最后将中国的房地产推向全面市场化。我觉得中国房地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软着陆,但是这种软着陆是要有条件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实践的。

尤其要注意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将资源要素的配置放到了一个决定性的高度。如果市场将对房地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话,买房子和买苹果在经济学原理上来讲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房产价格早已不是单向的决定,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自台湾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邵逸夫就讲,中国根本不存在土地缺乏的问题,中国农村的土地多的是,不能种菜的都可以去开发房地产,但是去年邵逸夫又讲了,有两样东西不可预测,一个是股票,另一个就是房价。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决定是综合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房价打压不下去的原因,政府认为提高房子的供给量,房价就下去了,但是在经济学当中另外还有一个原理,需求遭到强力制约的情况下光调节供给的作用是很小的。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态势

经过我对第一季度全国楼市数据的分析,我认为2014的房地产会出现四种态势:

第一,以往年的房地产调控会逐渐减弱。因为调控的目的是迎合老百姓希望,让房价降下来,但是今年政府高层的意思是希望房地产涨的不要太离谱。由于房地产开发模式和销售模式的基础都在于金融业,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款项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同样上层也不希望看到房地产大跌,这样会造成很多银行的大规模损失。所以调控的目的无非是让楼市价格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上下浮动。今年的调控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本身能量会逐步加强。今年房地产的调控方式将主要是分类调控,分类调控就是各地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制定出许许多多契合本身实际情况的调控措施。

第二,就房地产价格来讲,今年总的态势会相对平稳,但是各地房产价格的零散度会增加。这就是说在总体情况平稳的情况下,不排除在人口等量不足、产业支撑有限的城市零散度和全国总体态势保持一定的偏差。毕竟城市化推行的速度是循序渐进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和城市化人口移动是没有关系的。从政策方面讲,原有的政策和今年新出的政策是分两步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限购趋势至少在两年内是常态化,但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定下来以后,高端房屋的限购就会放开。

第三,2014年房地产企业会出现差别化,同时各个房企之间的差异也会进一步扩大。中国房地产二十几年来行业前几名从年销售几个亿做到上千亿的规模,这种趋势也会发生变化。我预计2014年房企做到2000个亿的企业会出现四到五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零散度会扩大。而从我们国家的注册数字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有8万家,但是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都是项目公司,所以我国的房企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房企都处于资金短缺的境地。由于小公司的生存之道就是“傍大款”,但是之前你要先“帮大款”,只有你帮助了大款,你才能傍上去。所以今年2014年,大型房地产企业会更上一个台阶,而小型房地产企业则会面临三个问题。首先就是资金紧张,第二个是面临经营能力的缺乏,第三就是销售困境。从这些方面来看,2014年房地产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差别会越来越大。

第四,今年房价的变动是综合因素所致。房子不像种大白菜,今年种少了,明年就多种,中国的房价至少要受到下列9种因素共同制约:1.人口的流动;2.城市化推进的速度;3.不动产的登记制度;4.货币政策;5.土地出让制度;6.房产税的推出;7.政策因素;8.我们国家的信贷规模的大小;9.土地增值税。总结一句话,今年的楼市人为因素会逐步减弱,而市场的力量会逐步增强,市场的力量会逐步的增大,导致政府调控的力量会逐步减弱。

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

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理论性命题而是一个实际性命题,商业模式不是理论研究也不是停留在纸上讲的,商业模式是实战型的是可以用的、选的、创造的,是可以复制的。

现在的关于房地产的商业模式一般都涉及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出现问题怎么办?解决问题不外乎一种是贷款,另一种是社会上的融资,这个融资如果到了年底的话基本上是百分之20到百分之25,还要高,这就等于你要为银行和出资方打工了。另一个方向就是产业转型。

从资金上讲,住宅产业化的模式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很有借鉴意义。所谓的住宅产业化模式就是中国湖南长沙原先有两位兄弟一个叫张悦,一个叫涨耀,他们提出的。这两个人原来是做空调的,现在在做住宅产业化板块模式。他们的模式是这样的,作为中小企业开发商不是缺钱吗?跟他们合作,你就只筹集资金拿地,其他的都不用管,他来帮你做工程建设。由于他是做产业的,银行贷款不受限制,他就用银行的贷款帮你做开发工程,这样你花的利息也相对较少,然后最后大家一起分利润。这就是住宅产业化模式。

从产业转型上来看,有一种叫第三方开发的模式。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模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开发商经营模式都很单一,只要想办法在政府手里拿到土地然后就去找银行贷款,现在都是做组合经营模式。我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开发商要多学学张艺谋,如果把张艺谋导演电影的环节一个一个拆开来看的话,你就会发现张艺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编剧有编剧,投资是王卫平,摄影是摄影师,演员某某某,服装道具等等全部都就位了,好像没有张艺谋这个电影也能拍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张艺谋做导演的话,你的票房价值一定是不高的,张艺谋的本事就是我把我的品牌融入资源,只要有我张艺谋的品牌,你的电影可以在戛纳领奖,你的票房就有了保证。其实房地产也是如此,对于现在房地产中小企业,我是绝对主张拿了这个地以后,如果你这个团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硬要去研究房型,还不如找一个大的开发公司或开发公司合作,大的开发公司对报批的程序和房型的研究程度、对规划的研究程度、对营销品牌的研究程度是相当专业的,其实这个模式很早就有了。但是中国的第三方开发做到现在就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大企业出来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开发成本,懂得施工流程,于是成立一个开发公司和中小企业谈,但是到了最后资金结算阶段就被大企业“招安了”。还有一种就是像绿地、绿城这种本来就有品牌,发展商正好也缺资金,你就可以工程来做。

我认为这两种模式对中小型开发商是非常有用的。值得大家思考,可以作为决策的参考思路。

延伸阅读:

住宅产业化: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住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是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指应该把住宅领域里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住宅产业化,更多的是指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在这方面,日本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设在崎玉县的一座住宅工厂,是用工业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房子,他们把住宅分拆成一个个盒子式的构件,在生产线上制造完成一栋住宅所需要的全部构件,只需要花费四十多分钟,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在一天之内组装完毕。在我国住宅产业化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远大住工、万科、黑龙江宇辉集团都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篇(3)

一、增值策划模式及其优势

增值策划模式是策划模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该模式在商业楼盘开发各环节围绕提高商铺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服务价值,同时使消费者支付较低的购房价格、较低的心理成本、体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使楼盘的顾客让渡价值增值,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策划方式。全程营销策划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房产策划人认同,市场上的全程营销方法也不下数十种。其中,增值策划模式要求开发商必须兼顾公司利润、消费者和商家需求、公众利益几者的关系。因此,它是社会营销观念的产物,特别适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公司的品牌,获得竞争优势。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获得顾客满意由于该模式贯彻以顾客为中心,以研究顾客的需求为起点,根据选定的目标顾客群的需求特点确定楼盘的定位,这样规划出的商铺才是真正合乎顾客心意的,使其形成愉悦的状态,达到顾客满意。

2. 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对顾客来讲,商铺包含的价值并非越大越好,由于投资者或商家为取得商铺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需要付出代价,商业价值高的商铺价格自然就高,投资者购买这样的商铺在收益上固然高一些,但由于所支出成本大,投资风险也大,投资回报不一定最佳。由于增值策划追求的目标是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是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因此投资回报更高。

3. 有利于开发商树立全程营销的观念该模式运用“全程为提高楼盘的顾客让渡价值服务”的思路,强调围绕商业房地产开发、建设、营销、推广等各阶段的顾客让渡价值,整合社会与项目本身的资源优势,开展系统性的提升工作,使楼盘的顾客让渡价值增加,以吸引消费者来购买,商家来租赁。因此,该模式易于推广,利于开发商树立全程营销的观念。

4. 有利于开发商提高创新能力该模式强调通过对楼盘形象的塑造,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通过提高商铺的可察觉的使用价值和顾客的满意程度,来提高楼盘售价,并使商铺的价值为投资者所接受。这就要求开发商资源整合时要有创新的能力,否则其开发出的楼盘将毫无特色,顾客可察觉的价值无法得到提高。

二、增值策划模式的理论核心与实现途径

1. 增值策划模式理论核心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广大的市场,而且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购买者,而房地产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了,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自身,进行市场的细化,通过这种对市场的细化,为市场制定最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营销方案。增值策划模式正是运用的STP理论,首先从市场入手,细化市场需求结构,选定目标市场,依靠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定出项目的定位,这样一系列的措施,都会为了给规划设计和后期的营销做铺垫。

2. 增值策划模式的实现途径增值策划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策划思路是“全程为提高楼盘的顾客让渡价值服务”,策划流程如图1。顾客让渡价值分析及提升是项目开盘前的工作;顾客让渡价值传播、转移实现是项目开盘后的主要工作,体现营销策划的结果。

2.1 顾客让渡价值分析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

总顾客价值就是顾客在某一种商铺或者服务中能够获得的一系列的利益。这些主要包括:①产品价值。这里的产品价值主要是由两方面构成,房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②服务价值。指的开发商为顾客提供的所有服务内容,其中,最关键的的服务是商业经营管理服务,这也是服务价值的核心内容。③形象价值。形象价值主要指的是开发和管理的环境,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④人员价值。在服务的各个阶段,企业人员向消费者进行服务的技能和服务价值。

总顾客成本是在评估、获得和使用商铺或服务而引起的顾客预计费用。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货币价格。就是指的商铺的销售价格和租金,另外还包括所售商品的价格。②心理成本。指的投资者和商家在购买或者使用商铺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上的损失。③体力成本。指的投资者和商家以及消费者在购买或者使用商铺和购物过程中所承受的体力上的损失。④时间成本。指的投资者和商家以及消费者在购买或者使用商铺和购物过程中所承受的时间上的损失。

2.2 顾客让渡价值提升项目能否成功,不仅需要掌握一些对于项目发展有利的资源,更需要借助其他有效的方法,对项目的整体进行提升,顾客让渡价值的提升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顾客让渡价值提升围绕以下工作展开:①设计体现项目核心竞争优势且新颖独特的项目开发理念。②市场定位。通过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确定项目的定位,为规划设计和营销推广指明方向。③各楼层区位功能布局。注意各业态合理分布,有效引导人流。④对项目总体布局、建设规模、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参数等进行规划设计。⑤商环境设计。如人流动线的组织,休闲设施、娱乐、餐饮业态的设置,景观小品的设计等。⑥设施配套布置。包括电梯、扶梯、排风、空调、停车场、卸货场、消防设施、收银等硬件设施设计。⑦项目外立面设计,确定项目名称。⑧商铺间隔建议。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商铺间隔,使商铺面积适当,格局合理,并保持间隔的可变性。⑨智能化设计。包括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安保自动化等。⑩商业管理策略。高度重视商业项目的后期统一商业经营管理,至少应当做到统一招商、统一识别系统、统一划分经营范围、统一宣传推广、统一管理。

2.3 顾客让渡价值传播就是通过各种有效、合理的媒介运用,开展针对性的促销、公关活动等,将项目的核心优势展现于目标客户群的眼前。具体包括:①推广主题、各推广阶段广告策略及系列广告语确定。②建立视觉形象识别系统。③广告表现策略与广告设计。④开盘、公关活动方案。利用公共活动为项目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⑤推广媒介组合及费用安排。运用整合营销理念,对广告媒介进行组合,预算安排推广费用。

2.4 顾客让渡价值转移实现转移顾客让渡价值一方面在现场的包装和设计上要出奇制胜另一方面要严格训练和培养大批专业推盘高手进行现场行销。主要工作有:①租售现场包装及展示系统设计。包括施工场地包装、周边环境包装、售楼部包装等。展示系统包括沙盘、模型、多媒体系统、室内看板等。②现场氛围营造策略制定。现场热销和适宜的洽谈气氛有利于促成交易。③销售流程设计。流程要有利于与看房者有效沟通。④招商策略制定。坚持招商提前介入、有选择地招商、为主力商家量身定做的策略,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政策。⑤促销策略制定与实施。制定项目促销政策和促销活动实施。⑥销售人员培训。包括销售基础知识、项目情况、销售实战演练等培训。⑦销售控制。包括:销售数量、销售价格、销售进程、销售现场气氛等的控制。⑧评估推广效果,调整广告及促销策略。

三、结语

该策划模式在操作上贯彻了全程为提高楼盘的顾客让渡价值服务的策划思想,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模式,易于开发商实施和监控,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8.

[2]姜新国.商铺投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58.

篇(4)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虽然房地产发展的比较早,但是商业地产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很多商业地产不具备长期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外成熟的商业地产管理模式对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少企业成功冲出了管理的围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也是目前我国商业地产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商业房地产运营的主要特点

运营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

房地产的运营管理不像工程建造与产品销售那样具体明确,它是无形的不可触的,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属于服务范畴。制造业运营管理主要是对生产线、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生产进度等进行控制,可以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实施起来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商业房地产的运营管理则具有很大的变动,运营管理主要针对人而言,无法实现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按步骤实施,运营的过程常常会因为投资商、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工作人员的随机性而产生变动,产生不同的运营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将制造领域的那一套运营管理模式照搬照套到商业房地产的运营管理中来。

运营系统的设计方式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制造业中,产品和运营系统往往是分开设计的,因为,在制造业中一种商品可以用不同的生产系统来制造,但是在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中运营管理服务和提供系统必须要同时设计,因为提供系统是服务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营管理与生产消费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发生的。因此,商业地产的产品与运营的设计必须同时进行,不同的运营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产品特点和服务特色。

客户在运营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

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流程是封闭的,产品出厂后才会与客户发生联系,而在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中,客户是直接参与生产的,他们对商业地产的运营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如果客户对于运营管理有着消极作用就会干扰正常的管理工作,如果客户对于运营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就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服务效率,调整客户在运营管理中的角色也是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的重要任务。

员工在运营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与制造业相比,员工在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中更加重要,因为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没有愉快的员工就没有愉快的顾客,也就没有一个高效的运行管理结果,因此,员工的表现对于运行效率、结果的影响极大,是决定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因地制宜,把握当地的人文历史环境

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是运营创新的源泉,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特征、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状况,商业地产尤其是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因此,在设计商业房地产的运营管理模式时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将地区特色融入设计中,做到因地制宜。如上海新天地通过简单地组合将国际化的时尚元素与大上海的石库门的建筑外形相结合,建造出了一种上海特色的国际时尚。又如浙江的西湖天地,将传统的江南水乡浙式民居优美的园林景致融入国际化的时尚设计中,打造出了独特的娱乐休闲商业中心。武汉的楚河汉街将武汉特有的民国文化与欧式风情相融合,加以楚河汉界的概念,将历史、民族与世界融为一体,让商业建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商业地产的审查,控制其资金投入不能超过城市经济能力,整体的商业地产风格要多元化,避免重复建设。

建立商业地产新型资金筹措模式

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商业融资的地产还是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在商业地产融资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开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达到了90%以上,而全国城市建设对银行依赖的平均水平也高达70%,融资渠道的问题不解决,商业地产就很难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展信托、基金成为商业房地产融资的主流渠道。让具有开发意向的房地产开发商与信托公司或者投资银行进行合作,直接在市场上募集资金,并聘请专门的人员对商业地产的资金募集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

推动地产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有效融合

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地产有两种主流开发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将商业与地产进行分开发展,一个搞投资开发另一个搞后续经营,另一种就是以日本为主的亚洲模式,将二者有效融合,这样二者的资本可以互相渗透,形成更大的资本链,遇到风险可以相互扶持,有利于促进二者更好地发展。我们要采取哪种运营模式还有待探索,在近几年的运作中,有很多大型房地产公司成功地将零售行业引入房地产,这是一条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道路。

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的运用

1.统一运营管理模式

统一运营管理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有市场、战略、策略、管理几个方面,任何项目的运营都必须从市场入手,而市场的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市场信息了解的不及时,掌握的不到位必然影响调研分析的结果准确性,造成决策的失误。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市场的调研,为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了解市场信息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确定服务产品的相关设计,要解决“我们要提供给顾客什么”和“怎样提供的问题”。一个房地产项目只有持续不断地向客户提供价值才能生存下去,而项目运营的有效保障就是各项有力的策略。通过策略的指导才能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价值,让客户满意。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很高的聚合力,采用这一类管理模式的大多是一些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开发商,他们拥有很大一部分忠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种良性的效益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引新的商家进入,最典型的统一管理模式就是万达广场。强势的开发商,强势的投资者,强势的经营者,打造出优秀的商业项目,也使得商业项目的效益不断提升。这种运营管理模式需要庞大的资金、科学的管理系统和良好的运营模式,比较适合大型的商场。

与零售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

将零售引入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是中国的独创,主要有零散销售统一经营和零散销售各自运营等几种,各自经营是指商业运营由购买商铺各自进行运营,开发商不得再进行干预。这种运营模式比较适合商业街以及一些规模不大的商业地产,这种模式有利于开发商的资金周转,能够让他们获得比较高的售价收益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资金,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容易出现混乱,各自为政,对于长期的发展以及整体的收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很多店主缺乏一定的知识和长远的眼光,贪图短期的利益,使得整个商业街变成廉价的大排档,拉低商业街的层次,影响长期的发展。

总之,我国目前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既有整体经营的大商场模式,也有零散销售各自为政的小商铺模式,我们要摸清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前的市场趋势,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利用金融市场、零售市场等多方力量,做到因地制宜,促进我国商业地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涵.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及运用分析[J].山东大学.2007(09)

篇(5)

1.引言

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于2006年初构建起了一套包含39项会计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同时鼓励其他形式企业执行。在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由于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因而过去形成的由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可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可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会迅速将其过去采用的成本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样可以对因使用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但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价的准则变动对上市企业的整体影响很小[4, 5] 。针对此现象学者们展开了积极地探讨,主要从客观角度总结了许多影响企业选择公允价 值计价的因素[6, 7] 。

本文认为客观因素制约影响了小部分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选择,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上市企业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了不变更计价模式的选择。后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并对管理层如何进行计价变更决策展开具体分析自利,对为何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很少的现象给出解释。

2.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及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并规定为如下范围: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自用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在新准则中被认为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新会计准则单独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是基于房地产实务对固定资产区分的需要而提出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的披露,提高会计的相关性。旧准则里投资性房地产被当作和其他固定资产一样的资产看待,也采用相应的估计使用年限对其提取折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发现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采用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此类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基于此,业界和学术界认为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不合适。因此,需要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有的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作为单独一类确定会计规范,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由此应运而生。

2.1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1)归入的资产性质变化

在旧的会计准则中,将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内容分散在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三个部分,由于各个部分的资产性质不同,因而会计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作为企业存货,按存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一样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土地使用权或者持有并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范来进行处理。而在新准则中,这些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统一归于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同样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2.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变化

旧准则中,归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价的房地产主要以成本模式计价,归入存货资产的房地产则以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原则计价,在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成本价格要远低于市场价格,由此会计账目价值与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额。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公允价值(fair value)意指“公平合理之价值”。

3.后续计量变化

在旧会计准则中,归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房地产分别按照该类资产的后续计价规定进行计量。

新会计准则下的房地产后续计量则规定:原来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但是一旦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不允许再变更为成本模式计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自利,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2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我国上市企业已普遍设立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在已实施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变更决策为实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极大地提升企业利润,改善企业以往较差的经营业绩,甚至力挽狂澜帮助企业避免被退市。2)改善企业报表中如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会计指标,增强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心,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融资以获得发展。例如ST百花通过计价模式的变更获得了巨大的价值。作为一家以餐饮为主的上市企业,ST百花2004、2005连续两年亏损,而且2006年也了预亏的报告,但最后在年报中公司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实现了净利润,从而避免了被退市的厄运。

虽然具有可观的公允价值计价效应,然而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表1是我国设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上市企业有关计量模式的统计表,说明了上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积极性不高,可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趋势。上市企业仍较普遍地实施成本计价模式,与新会计准则推出前预测上市企业将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大相径庭。

表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计量模式情况表

年 度

2006

2007

2008

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619家

657家

690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10家

18家

23家

3.制约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的客观因素

为何大部分上市企业不愿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因素的制约,限制了部分企业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其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计价;二是管理层主观选择的影响,即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偏好影响了其在计价模式上的选择决策。本文第四部分将讨论管理层如何基于自身考虑做出计价模式选择。

制约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的客观因素有:

1.公允价值计量的严格准则限制。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了严格的准则限制。《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相对来说,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可采用三种方式获得:活跃交易市场的报价;类似资产可观察到的市价;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而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不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这样的选择限制制约了部分企业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相关计量。

2.成本因素制约。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采用将增大企业信息披露成本和支付评估费用的成本。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要求在每个会计期末企业需外聘专业人员对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将增加企业会计核算与审计工作成本,而且相关准则还要求企业应在年报中详细披露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相对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这将使企业花费更多的代价,由此也将抑制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价的积极性。

3.投资性房地产占总资产的价值比重影响。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价值比重较小时,将使得企业变更计价模式的意义不大,也将制约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采用。在上市企业中,虽然房地产企业拥有大量的房地产,但是其拥有的大部分物业资产目的在于出售,而非经营或出租,故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范畴。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影响。该类企业即使为了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利,而将其持有的房屋建筑物改售为租,在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其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的部分也只能调整期初的股东权益,而不会影响当年的利润。

结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认为因受上述因素制约而使得不能实施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很少。原因在于:首先,存在大量上市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市场交易活跃地区,但仍然采用原成本计价模式。例如北京、上海、广东共有240余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虽然这些地方房地产交易活跃,却也仅只有不到4%的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其次,虽然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后,会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但这项支出一般不大,应该在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此可以得出,客观因素的制约不是上市企业投资性房地产没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主要原因。

4.影响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的主观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没有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更多地是源于公司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决策。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属于委托关系。在代表所有者行使公司经营权时,公司管理层常常面临着众多的决策选择,为此作为人的公司管理者的决策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本部分即以管理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心理分析其在计价模式选择中的决策行为。

设企业已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并在资产负债表日可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考虑的决策时点是新准则颁布之后的两年内,公司是否将投资性房地产由原采用的成本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实质是一个采纳与否(是否采纳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决策问题。以此变更决策是否对公司有利和对管理层有利考虑,则选择变更计价模式后公司和管理层的收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是否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决策收益表

决策收益

管理层收益

公司收益

类型1:正,正

类型2:正,无

类型3:正,负

类型4:无,正

类型5:无,无

类型6:无,负

类型7:负,正

类型8:负,无

类型9:负,负

在表2的各收益结果中,当收益为类型1和类型4时,由于收益结果对管理层有利,对公司至少无不利影响,故管理层选择变更计价模式的可能性会很高;当收益为类型6、类型8、类型9时,管理层会放弃变更计价模式,因为变更计价模式不能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正收益;当收益为类型5时,一般管理层也会选择放弃变更计价模式,因为他们可将变更计价模式的选择权留到未来有利的情形执行;当收益为类型3时,虽然收益结果对公司为正,但基于管理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决策动机自利,可能选择不变更计价模式;当收益为类型7时,此时的收益情况正好与类型3相反,管理层可能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当收益为类型2时,管理层可能选择变更计价模式,也可能选择不变更计价模式(以作为延期期权留待对自己最有利时执行)。可见,各上市公司是否变更计价模式取决于变更计价模式的收益结果类型。

变更决策后收益结果的判断思路是:1)对公司来说,若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加上由于变更计价模式获得的变更会计利润,结果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则称为变更决策对公司的收益为正;若变更后对公司为负面影响,则称为变更决策对公司的收益为负;若变更决策后对公司的影响很小,则称为变更决策对公司的收益无。2)对管理层来说,若变更决策对管理层的利益有重大积极影响,则称为有正收益;反之为负收益;若无影响,则称收益无。

虽然已实施变更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出现了积极的公允价值计价效应,但并不是所有企业实施变更都会具有这种效应,也即仅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积极的影响。其中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决策当期公司经营业绩情况。一般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有两种可能:正收益,或负收益。下文分别以此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公司经营业绩为负时变更决策的收益结果

当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价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公司可能的影响有:1)由于近年物业升值迅速,基于会计计量原则,计价变更必将极大地提高公司净资产价值和扭转业绩不佳的局面。2)可改善公司相关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甚至可避免当期会计利润为负,利于后续年度公司实行增配股。3)当企业陷入连续多年亏损境地时,采取此变更措施可一举扭转亏损局面,甚至会因此而保住珍贵的上市资格。从计价变更后对公司的收益影响来看,当公司连续多年亏损面临退市时,此时变更计价模式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保住上市资格);当公司需采用增配股方式继续融资,而实际经营业绩不佳时,计若价模式变更可以改良公司财务指标实现符合增配股相关条件要求,则变更计价模式具有巨大价值;当公司财务指标不符合贷款银行的放贷指标要求时,若变更计价模式可实现改善公司相关财务指标达到贷款银行融资标准,则变更计价模式具有正向收益;当企业既没有后续融资需要,也没有退市风险,计价模式变更则对企业来说实质上无影响或为负影响(由于将失去未来有利时的变更机会)。

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于管理层来说,变更获得的收益与公司是同方向的。上市公司若因业绩糟糕而退市,会给管理层带来声誉损失,这是管理层不乐意看到的,所以若变更计价模式能保留上市资格对于管理层来说此时变更收益巨大。若上市公司因变更计价模式保住业绩指标而实现后续融资,由于融资后会增大管理层所控制的资产数量,因此对管理层来说变更的收益也是正向的、巨大的。同样,当变更计价模式能为企业实现贷款融资时自利,由于增加了管理层的控制资产,对于管理者来说变更计价模式的收益也是正向的。除此之外,变更计价模式对管理层的影响很有限,可以视作无影响。

2.公司经营业绩为正时变更决策的收益结果

此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价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公司可能的影响有:1)可在原来正经营业绩的基础上,更高地提升公司的会计利润。2)可在原相关财务指标不利的情况下,改善公司财务指标,有利于保持公司贷款融资,或保住公司增、配股融资资格。3)由于原经营业绩为正,变更计价模式将进一步增长当期会计利润,导致当期所得税支出增加。4)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之后的各会计年度将失去成本法下折旧对所得税抵扣的好处,则后续年度税负增加,导致企业现金等实际利益的流出。从计价变更后对公司的收益影响来看,当公司需要进行融资而达不到融资条件,通过变更计价模式可以实现顺利融资或通过变更计价模式来实现后续增配股融资,此时的变更计价模式就具有正收益;除此之外,虽然变更计价模式能够提高会计净利润,但它仅是对原本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资源价值的再确认,本质上并没有给企业增加资产,反而会因此而导致资产流出(税负增加),可以认为在公司经营业绩为正的情形下计价模式变更给企业带来的是负收益或者近似无影响(当增加的税负不多时)。

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管理者的积极影响是:1)可能的更高业绩奖励。从我国上市企业的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我国上市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奖励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较弱,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业绩提升并不是经营管理层努力的结果,公司董事会往往不会对这样的业绩提升给予奖励,由此可以认为更高业绩奖励发生的可能性很低。2)由于变更计价模式可实现融资目标,管理层能够掌控更多资产,此时变更计价模式带来的收益为正。对于管理者不利的方面是:1)失去在未来变更计价模式的机会。这是因为准则规定使得计价模式不可逆向转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管理层未来利益不确定,甚至可能因经营业绩不善而遭辞退。若管理层早期实施了变更计价模式则会丧失在未来通过这一筹码来实现关键时期改善业绩的机会。2)计价模式的变更获得的会计利润提升并不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但税收的交纳却将导致企业现金流出,这将削弱经营管理层能够控制和利用的资产数量。显然对于管理层来说,这种结果是不乐意接受的,所以变更计价模式的收益为负或者近似无影响。

3.收益结果类型

综上所述,在经营业绩为负的情形下,变更计价模式能帮助避免因连续多年亏损退市或帮助实现增配股融资和贷款融资时,则变更计价模式能够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正向收益,即属于表2中的收益结果类型1,管理层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除此之外,变更计价模式对公司和管理层的收益无影响或为负影响,属于类型5或类型8自利,此时管理层不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在经营业绩为正的情形下,当变更计价模式能有利于公司增配股融资或贷款融资,则变更计价模式能够给公司和管理层都带来正向收益,属于类型1,此时管理层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除此之外,变更计价模式给公司和管理层带来的收益属于类型6、类型8和类型9,管理层不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

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看,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性房地产而实际经营出现亏损的比例很低,拥有投资性房地产并因业绩不佳面临退市压力的公司数量则更少;在经营没有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因为财务指标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或实际某期业绩不佳需要改善以保留增配股资格的数量也很少,也即符合类型1而变更计价模式的上市公司很少,更多公司符合类型5、类型6、类型8和类型9,即不变更计价模式对其更为有利。由此对我国上市企业很少变更计价模式的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由上述分析还可得出此结论,即客观因素原因仅制约了很少数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不能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更多数量的上市企业主要是由于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考而没有实行变更决策,他们选择的是延期变更计价模式。

5.结论

实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以成本价格计价的房地产已不能有效揭示企业拥有的房地产实际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能够很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能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做出与企业相关的决策判断。

虽然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能为其带来巨大的积极效应,但上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的总体数量仍很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上市企业管理层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偏向于仍采用原成本计价模式。随着新会计准则的继续推行,相信随着企业融资要求的出现(如企业需股权再融资或进行债务融资)或经营情况的变化(如面临退市压力),将会有更多的上市企业陆续将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价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侯立玉.会计公允价值问题探讨[J]. 华东经济管理.2009(10).

[2]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 会计研究. 2009(08).

[3]于金梅.浅议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模式[J]. 生产力研究.2008(10).

[4]王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情形分析[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01).

[5]王瑞,王丽文.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影响[J]. 财会研究. 2008(16).

篇(6)

 

1.引言

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于2006年初构建起了一套包含39项会计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同时鼓励其他形式企业执行。在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由于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因而过去形成的由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可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可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会迅速将其过去采用的成本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样可以对因使用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但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价的准则变动对上市企业的整体影响很小[4, 5] 。针对此现象学者们展开了积极地探讨,主要从客观角度总结了许多影响企业选择公允价 值计价的因素[6, 7] 。

本文认为客观因素制约影响了小部分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选择,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上市企业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了不变更计价模式的选择。后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并对管理层如何进行计价变更决策展开具体分析自利,对为何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很少的现象给出解释。

2.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及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并规定为如下范围: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自用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在新准则中被认为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新会计准则单独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是基于房地产实务对固定资产区分的需要而提出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的披露,提高会计的相关性。旧准则里投资性房地产被当作和其他固定资产一样的资产看待,也采用相应的估计使用年限对其提取折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发现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采用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此类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基于此,业界和学术界认为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不合适。因此,需要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有的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作为单独一类确定会计规范,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由此应运而生。

2.1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1)归入的资产性质变化

在旧的会计准则中,将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内容分散在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三个部分,由于各个部分的资产性质不同,因而会计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作为企业存货,按存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一样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土地使用权或者持有并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范来进行处理。而在新准则中,这些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统一归于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同样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2.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变化

旧准则中,归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价的房地产主要以成本模式计价,归入存货资产的房地产则以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原则计价,在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成本价格要远低于市场价格,由此会计账目价值与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额。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公允价值(fair value)意指“公平合理之价值”。

3.后续计量变化

在旧会计准则中,归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房地产分别按照该类资产的后续计价规定进行计量。

新会计准则下的房地产后续计量则规定:原来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但是一旦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不允许再变更为成本模式计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自利,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2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我国上市企业已普遍设立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在已实施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变更决策为实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极大地提升企业利润,改善企业以往较差的经营业绩,甚至力挽狂澜帮助企业避免被退市。2)改善企业报表中如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会计指标,增强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心,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融资以获得发展。例如ST百花通过计价模式的变更获得了巨大的价值。作为一家以餐饮为主的上市企业,ST百花2004、2005连续两年亏损,而且2006年也了预亏的报告,但最后在年报中公司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实现了净利润,从而避免了被退市的厄运。

虽然具有可观的公允价值计价效应,然而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表1是我国设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上市企业有关计量模式的统计表,说明了上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积极性不高,可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趋势。上市企业仍较普遍地实施成本计价模式,与新会计准则推出前预测上市企业将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大相径庭。

表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计量模式情况表

 

年 度

2006

2007

2008

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619家

657家

690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篇(7)

1  互联网+的含义

什么是互联网+?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把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这就为传统的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渠道。

百年工业史背后隐藏的是同样的产业逻辑:“标准化”、“规模化”和“流水线”。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正在远去。未来经济与社会组织将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阵式”形态,而呈现为互联网社群支持下、个性张扬的“网状”模式。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说企业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踏准时代的节拍。互联网时代,一定会是一次彻底的颠覆,不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意识到这种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有自我革命、自我颠覆的勇气,才能取得涅槃重生的美好结局。

 

2  互联网+房地产

据统计,美国已经有90%房地产商经常利用网络和客户交流,美国供方中,72%的房地产利用网络销售房屋;需方中,有80%购房者在买房之前都在网上进行搜集信息的活动。中国现在房地产网民已经占到了全国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房地产网络产业链初步形成,一年有三千多房地产网商,在网上投入八亿多网络广告费,在全国各行各业中排第四。

就中国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而言,截止2014年之前,大部分房地产商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还是体现在简单的媒体化传播、营销、蓄客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互联网应用链条。到目前主流的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应用,从公司控制力角度,可以分为:互联网公司平台、金融公司平台、房地产商互联网平台,涉及的业务收入主要有:新房业务、二手房业务、租赁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及兴起的社区O2O业务。从发展阶段来看,互联网与房地产的结合应用产生的行业影响,也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当下,互联网正在快速改造相关行业,房地产在未来也有可能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被创新或者被颠覆,互联网思维带给房地产的,不仅仅是某一种模式,或是某一种产品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互联网网络文化、互联网生态、媒体化表现的基本认知,将会是房地产企业对于互联网利用的基本法则,从基本的网络营销开始,未来的房地产应用,应该尝试在建立互联网入口级服务、房地产自身产品精细化改造、物业服务等领域进行改造和创新,一切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目标,

 

3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管理要求

中国房地产的现状目前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住宅、办公楼的建设加销售开发模式为主,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手法作用有限或已遇到瓶颈。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作为房地产商,单纯的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售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谁能最大化的整合资源,谁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信任。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价值。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企业和用户之间是有距离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是中心,企业营销就是对用户我的信息,而广告成了一个最主要的渠道。至于用户,是被动接受企业的信息。而如今,网络化阶段,海尔集团首席张瑞敏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维就是零距离和网络化。零距离指的是企业和用户之间信息流通的无障碍,网络化指的是企业经营无边界,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所以我们更应该坚持创新并敢于挑战自己才能面对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而言,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体现在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以及供研产销的各个价值链条环节中。并且将传统商业的“价值链”,改造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环”即战略制定和商业模式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业务开展也要以用户为中心,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都要以用户为中心。战略层、业务层和组织层都围绕着终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设计。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环”模式。其中,在业务层面,用户端和供应链端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闭环,将不断地实现价值动态地传递,用户将需求反馈至研发生产,研发生产形成产品或服务再传递到销售端,销售端通过接触用户又形成了二次的循环。这种经过互联网思维改造的“价值环”模式,将对传统商业生态和商业理论带来深刻的影响。“价值环”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互联网思维(见图一),持续不断地关注用户需求、聆听用户反馈并且能够实时做出回应,这是未来企业建立商业模式的基础。

 

4  互联网时代下房地产的管理创新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于房地产的改变目前仍旧是局部的。就行业本质而言,房地产商不是 “盖房子的”那么简单,最核心的竞争要素是不动产的管理能力和社区服务水平。也就是说,管理的是物,那就要考虑让“物业”保值增值,服务的是人,那就要考虑让“业主”舒服满意。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管理升级,为了更好的触网,房地产商就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角色的转变,从生意人变为产品人。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是建立在好产品的基础上,而好产品又不必局限在新房子上,好的旧屋改造方案,好的物业管理创新,好的社区服务升级,也都是“产品人”思维的体现。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维度靠挤压成本要利润变为多维度凭服务增值要利润。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消费者主权意识迅速觉醒,以往由商家主导的市场已变为由消费者强势主导,顾客变成真正的上帝。正所谓“粉丝经济”的真谛,并非取决于商家自身有多强,而是取决于商家的姿态有多低。对房地产商而言,也必须积极转换身份,全心全意地为业主服务。

为了实现真正的互联网+,互联网+房地产的运作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传播层面,即社会化营销阶段,要求企业能够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和APP来展示公司的产品和品牌。

第二阶段为渠道层面,即B2C阶段,就是把渠道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

第三阶段为供应链层面,即广义层面的电子商务—消费定制(C2B),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研发环节。

第四阶段为价值链层面,即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架构企业,从传播、营销、供应链到运营管理都能够由互联网来驱动,同时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予以相应调整。

同时在房地产公司运作过程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管理创新。

首先,战略层面

过去,所有企业都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但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必须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未来5-10年内,房地产商将会面临三大主力消费群体带来的商机和挑战。一是九零后为代表的居住消费需求,二是老龄化加快带来的养老地产爆发式增长,三是城市升级带来的公共空间或服务设施的改造需求。

在中国房地产商要做的是决策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策划,基于这个原因,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对于企业战略的定义要予以升华,并不能只是单纯的盖房子卖房子,而是在大的互联网战略下,以地产作为实现产业协同的平台,搭建一个包括家电、家居、物流、金融、地产等全产业链的生态圈,努力成为一个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倡导者或者服务商。

第二、从运营层面上,公司运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财务指标,要重点关注营运能力的提升,营运能力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产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现金周转天数,也就是财务管理中的CCC,其中行业数据分析显示,行业平均周转天数为1200多天,房地产商可以通过信息化途径提高销售去化,降成本、降库存,控制土地获取节奏等方式,采用多渠道融资,加强筹资,投资,用资等各个经营环节的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实现周转天数的缩短,大大的打破资金成本过高的传统局面。

(2)公司运营,作为房地产商要及时通过大数据模式提高公司运营能力,可以考虑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自主研发成本、工程、运营、营销等模块信息化系统,大大提升全国项目的综合管控能力。

第三,产品创新:设计方案要始终把用户需求摆在首位,使用户需求最大化,突出个性化、时尚化、智能化、环保化、平台化。

(1)与用户充分沟通:在前期,可以借助网站、微信、APP等渠道充分与潜在客户进行网络交互,通过互联网,使用户真正参与户型设计,实现“按单定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房地产商应从拿地前锁定地块开始,通过线上和线下各种渠道,有针对性的与潜在用户进行交互,并重点对产品进行户型、立面、价格、景观等进行调研,实现用市场数据说话,营销倒逼设计团队。

(2)设计创新: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方案优化及人性化体验外,增加智能化带给用户“居于家,世界就在眼前;身在外,家就在身边”的智慧生活的家体验。结合国家推崇的绿色、低碳、适老化、智慧化几大方面,通过通讯网、互联网、广电网、电力网等多网融合的网络平台,采用有线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把所有设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相联,从而实现了“家庭小网”、“社区中网”、“世界大网”的互联互通,并通过网络实现3C产品、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系统等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以及数字媒体信息的共享。

(3)商业创新:商业产品线也可以全面触网,同传统商业地产不同,互联网时代融合电商和传统商业的定位是以云服务为线上交互平台(O2O),以街体验为线下运营模式,实现商家、消费者、物管360°交互的智慧型城市生活中心。通过强大的四网融合平台,将入驻商家自动接入“云平台”,获取金融和大数据服务,直接为经营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讲,购物和休闲娱乐都会有云平台服务。

第四,组织创新。

美国企业史学者钱德勒说企业的成长主要是依赖于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决定企业的成长,第一个是战略,第二个是组织,且战略从属于时代,战略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设计,但是组织又根据战略的变化来变化。现在战略改变了,组织也必须要进行改变。

传统的管理理论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管理的主体,第二个是管理的客体,第三个是管理的手段。它是封闭的不开放的。原来的组织是金字塔式,最底层的员工上面有很多领导,很难自主做出决策是被管理者。现在要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生态圈,所以现在的组织从前期到设计、工程、成本、营销,一直到售后全部要直面用户,了解用户需求,使用户需求最大化,这样的产品才会是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第五,机制创新。

战略和组织改变后,能不能可持续优化,取决于薪酬体系和机制层面。传统行业的薪酬体系搭建一般会依据每个员工的职级和岗位等综合测算进行设计,绩效考核体系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KPI、360°考核等,但实际并没有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是碎片化和个性化的,企业需要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同时,用户的需求又是快变的,企业必须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做出改变——由最了解一线需求的员工做决策,之前的管理者则从“下指令者”变为“资源提供者”。把倒三角的科级组织变为网络化的小微自组织,从而让所有流程都能与用户交互,赢得了用户自然可以在互联网时代游刃有余。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从2006年开始推行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指的是员工,“单”指的是市场目标——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广义的用户需求。“人单合一”即让员工与用户融为一体,而“双赢”则指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举个例子,以前,除了案场的销售人员,设计、工程、采购等环节根本无法真正接触置业者,自然也无法得知用户的需求,他们做出来的项目肯定也无法得到置业者的认可。而人单合一,小微化以后,从设计到采购到工程到营销,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与置业者直接交互,反复交互的成果就是热卖户型和热卖项目。各模块的员工也在交互过程中创造了超值,参与了分享,真正实现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5  结束语

篇(8)

从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开始,商品房取代了福利房成为我国住房的最主要来源,形成了以商品房为核心的一元化住房供应结构。2000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将房地产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从逐渐形成到不断壮大到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了近10年波澜壮阔的价值大发掘,尤其在以销售为核心的住宅地产市场,一线城市已经有超过10倍的价格上涨。2007—2008年这一轮宏观调控,使得部分长期从事销售型住宅地产开发商转向持有型商业地产。传统从事商业地产开发的开发商也因为整体经济环境的良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两股力量的同时发力,以持有型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在2008年以后逐渐走到了房地产大潮的前沿。

2010年以来的最近一次房地产宏观调控,竭力挤压销售型房地产资金源头及销售回笼款,所以越来越多的销售型房地产商转向持有型。从根本上来说,销售型房地产过分依赖于政策的呵护,尤其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融资渠道的畅通是决定生与死的关键所在。此轮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控制银行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而对于长期经营的持有型房地产来说,他们的资金状况要好很多。经营性持有型物业可以从两个途径获得资金来源,一是物业租赁或经营所得的现金流,二是从银行获得的经营性物业贷款。

即便如此,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下,主流开发商依然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困境。这意味着目前开发商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改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行业的重要课题。

一、销售型房地产

销售型房地产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进行土地二级开发、建造,最终将开发完成的房地产销售作为目的的开发形式。

1、销售型房地产商业模型

销售型房地产开发过程及模式如下:首先,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准备工作,在报行政机关审批之前,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办理好土地出让手续,委托有资质的勘察设计院对待建项目进行研究并制作报告书,应附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参数和效果图,并落实足够的开发资金。其次,规划总图审查及确定规划设计条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审查;规划报建图审查;施工报建;获得开工许可证。再次,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办理施工报建登记,开发商对工程进行发包,确定施工队伍(招标类工程通过招标确定施工队伍,非招标类工程直接发包),进行施工并不断监督施工进度与质量。最后,获得商品房预售许证,制定商品房预售方案;进入销售阶段,实现销售款回笼。

商业模式是公开的,无论持有型还是销售型,开发过程基本一致。在正常情况下,销售型房地产单个项目开发周期为24—36个月。36个月后基本可以实现销售回笼,小产证办理完成。

2、销售型房地产财务模型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财务模型往往是保密的,不会公开的。一般销售型开发商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并开工之后不久,会从银行获得项目开发贷款,一般项目抵押率为65%以下。根据各地、各个开发商的背景、能力不同而有所不同。

后期的开发资金基本依靠银行资金,一旦建设开发进度达到预售条件后,获得预售权,并开始预售。预售开始后,则开发商后期的资金基本依靠销售回笼款。销售回笼款有两个用途,一部分作为开发商日常开发费用和工程款,另外一部分则需要归还银行贷款。

从成本构成上来看,以一线城市为例,土地使用权获得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市场营销成本5%左右,融资成本10%以内,其余为建安成本和开发间接费等。销售毛利率往往高达50%以上。

3、销售型房地产特征及评价方式

销售型房地产的特征:开发产品商品化类似于产品销售,开发周期短,实现销售后通常无经营周期,以获得短期现金流为主,开发难度较低,对开发商自身开发能力、运营水平要求不高,对短期资金峰值要求高。所有开发成本都纳入存货,达到销售收入确认要求后,转为销售成本。

在分析销售型房地产投资回报与投资价值时,较多使用投资回报率ROI、净现金流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等,使用投资回收期意义不大。根据过去5年的经验统计,销售型房地产投资回报率在35%~50%,房地产最为火爆的时期可以高达80%甚至更高。而IRR即使在如今调控政策之下部分地区也可以达到30%以上。除非是土地使用权获得价格过分高企的地王项目,IRR会在20%上下。

二、持有型房地产

持有型房地产开发是将土地开发完成后长期持有,类似于建设固定资产,获得长期租金收益的经营模式。

1、持有型房地产商业模型

持有型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从获得土地到报批报建、开工、开业基本与销售型房地产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开发前期对持有型房地产的定位、功能选择、动线设计、建筑设计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因为这些所有前期规划设计决定了未来持有型房地产的成败。开发完成后,持续经营期间为了获得更高的租金回报,对开发商或者后期的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展现出相当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通常持有型房地产开发周期控制在30个月以内,尽早开业代表着现金流的早日流入。房产证大都以大产证为主,房型分割仅仅为后期经营分割使用。

篇(9)

一、 引言

养老地产是由地产开发商或其他商业投资机构建设推出的针对老年人养老居住的房地产产品,也是以完善的基础生活及护理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符合生理及心理特点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服务体系以住宅房屋为核心,以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为支撑,负载有居住养老、生活看护、医疗护理、餐饮娱乐、文体休闲等多种职能,并且形式多样,有专业化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普通社区中的养老机构、多社区共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等。

国内养老地产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各投资机构都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商业模式,国内养老地产发展形式单一,各企业都对准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条件一般居民难以达到,限制了市场开拓;融资方式单一,房地产公司、寿险公司、医疗护理机构协作融合性低,以房养老等金融工具未能施行;运营阶段盈利能力低,难于控制成本与风险,投资成本回收期长。从开发形式、融资方式及营运模式三个方面形式一套清晰的商业模式值得深入研究,这一商业模式在开发、融资、营运、市场定位等环节应当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既有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大型企业的,也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

二、 综述

国外的养老地产商业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及香港模式。美国养老地产体系运作顺畅,由投资商、建筑商、运营商形成了完整的融资、建设、运营的市场化体系。日本养老地产有政企合作和企业独立开发两类模式,“介护保险制度”的实行推进了养老市场的放大与成熟,运营由介护服务商提供,融资支持来自于政策补助和银行长期低息贷款,开发模式主要是隔代混居社区。香港地产的开发模式以获得土地资源为前提,以巨额开发资金为保证(通过预售或银行融资),由地产企业独立完成设计、规划、销售、运营或出租物业等一系列流程而获得回报。

我国的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并未真正形成。王忠(2011)认为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包括土地获取方式、房屋销售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及区域选择等。李静(2006)认为我国地产开发模式接近于香港的全能式,但向美国式发展是必然选择。徐文杰(2011)以寿险公司为投资主体分析,养老地产的主要盈利点在于土地及房地产开发、物业增值、物业租金、配套服务、管理收入。郑志华(2012)认为结合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为老人融资是适当的运营模式。我国养老地产目前存在的问题,徐瑜阳(2011)、张冬冬(2012)认为是开发定位不清、政府支持不足、如何开发、如何运营、如何盈利问题。潘素侠(2013)、张雷(2013)认为保险公司与房地产商的优势结合是未来的开发方向。

三、 养老地产商业模式研究

1. 开发模式。开发养老地产比商业地产更为复杂,对建筑设计、物业运营要求高,要找到适合自身市场定位、可利用资源、资金水平、风险控制水平的开发类型,同时这一开发类型又要适合目前国情,适应老年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与思维。

目前不论是房地产商还是寿险公司,目前都只开发了综合高端老年社区,但养老地产至少有15种开发模式,如表1示。

企业选择综合养老社区开发模式,一方面是这一模式在国外比较成熟,投资运营方面容易借鉴;另一方面潜在客户群经济收入水平高,能够较短时间内收回成本。但中小公司需要避开过高的资金要求,避免过长的收益回笼期,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发养老地产。

2. 投资模式。投资是涉入养老地产最重要的环节,决定需要资金量多少、投资回报期长短、投资所得收益高低、投资风险、所需要准备的资源及必须符合的规章监管等。不同资金规模的投资商应当依据自身资金量水平、资金运用风险及资产与负债间的匹配选择最为适宜的投资模式,也可以选择复合式投资模式,分散风险。

(1)全资自筹模式。全资自筹模式主要指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通过自身现有资金或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扩大自有资金后进行养老地产投资开发。采用全资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最具可控性,可以完全按照预先规划的目标制定投资计划并实施,完全将预期想法付诸实践,不必担心与合资方出现决策与管理上的矛盾;二则是可以获得全部投资收益。全资模式也有缺点,最大问题在于投资量过大,风险难于控制。

(2)合作投资模式。合作模式指投资商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如寿险公司、房地产公司、医疗护理机构等。合作方式可以是业务上的合作,如中国人寿与中冶置业的合作协议;也可以是股权方面的合作,如保险公司与地产开发商成立新的养老置业股份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入股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比房地产商更具有融资运作能力,可以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和风险管控、咨询,房地产开发商则可以提供开发经验、养老地产规划与技术管理甚至土地,投资收益由双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医疗护理机构也是优质合作对象。医疗护理机构通过多年经营与发展,对老年客户接触深入,了解其市场期望与需求,市场口碑良好,积累了大量忠诚客户,这些资源形成了有效市场定位,更重要的医疗护理条件是养老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模式也有缺陷,合作双方存在利益博弈,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能为追逐私利而做出有损对方利益实的行为,在决策与管理上也难免沟通不畅。

(3)REITs模式。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也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投资者将资金汇集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处并得到其发行的收益凭证作为证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利用专业投资技能进行经营,投资方向集中于带来稳定租金收入的房地产项目、房地产贷款、购买抵押贷款或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所得收益将按投资比例分配。REITs模式的特点有:收益长期稳定、流动性良好、投资风险低、REITs模式可以享受税收优惠、REITs模式投资简单,运营制度透明。

REITs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资金集合,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资本量不大也可以参与投资。在美国,REITs模式的资产构成及收益来源都简单清晰,公司型或契约型REITs也都有严格的运营规章及法规,作为上市流通的证券产品,其在市场准入、运营章程、高管任职资格、利润分配、监督管理、会计审计、公开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律标准,投资信息获得也十分便利,也适宜对养老地产业并不熟悉的机构投资。

(4)信托投资模式。信托投资模式指一家或多家投资机构集合资金以建立信托的方式交给信托公司,并规定投资方向为养老地产。由于信托公司近年来在我国发展日加成熟,规模也不断扩大,信托投资模式操作性较强。首先,投资商将集合资金交给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根据信托投资方向可以分为证券投资信托、组合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其次,信托公司根据信托合同约定,将投资资金放贷给指定养老地产项目,或以信托资金直接新建或参股一家养老地产公司,或购买养老地产公司发行的债券(证券投资信托),并取得相关利息、股息、资本利得等回报。最后,在一定期限内,信托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将投资回报分配给投资者,或解散信托。

(5)BOT模式。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近年来,BOT及其衍生模式日渐成为流行的投资与建设方式,主要被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7月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实施意见,以采取政府补助、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民间资本可以利用政策支持,凭借养老事业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巨大的市场需求,采用BOT模式进入养老地产及服务领域。建立社会福利性较强的养老院,一方面在政策支持特许经营下能够获得利润,另一方面提高了中低端养老水平,获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及溢出效应。

3. 运营模式。养老地产的运营模式主要指当养老地产建成后,如何进行产品销售、整体管理、日常经营、考核运转等。

(1)运营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在美国,养老地产开发采用的是开发商、投资高与运营商互相分离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开发利润、租金收入、经营管理收益和资产升值收益的分离与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的分拆。开发商通过快速销售地产商品给投资商或运营商迅速收回成本,收益不高但资金回笼快;投资机构通过资产买卖获得高收益,同时也承担相应财务风险;运营商通过少量资产以杠杆方式扩大经营,获得较高现金回报并承担着市场与经营风险。

根据是否参与建设与运营环节,运营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只建设不运营模式,不建设只运营模式及既建设又运营模式。这三种模式及其优劣比较,如表2。

(2)运营模式中的入住方式选择。入住养老地产涉及两个重要权利,房屋使用权及产权,按照养老地产产权的不同归属,老年客户入住方式可以分为销售型、出租型及对接型。

销售型入住模式,又称购买型或不记名式,将养老地产使用权同产权一并让渡给入住老人,老人在入住时需要交纳一笔购买金,类似于购买商业地产。购买产权需要大量资金,对于入住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支出,但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则可以快速收回前期投入成本。在后期运营方面,出让产权并不影响日后投资商收取其他服务费用,但入住老人通过购买产权“买断”了房产,因此养老地产及其它相关增值都由入住客户及其继承者享有,运营公司无法获得时间溢价。转让产权为也家庭带来了继承便利,契合了老人消费观念。产权销售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如70年产权界定、入住老人想更换居住类型等。

出租型,又称会员制或记名式。出租型入住模式不转让产权,入住老人通过支付租金获得养老地产使用权。销售型入住模式通过“买断”一次性将产权及使用权转让,出租型以按月或年的现金支付购买养老地产使用权。出租使用权是专属的,入住老人子女不能继承,但入住老人不想继续居住可随时搬离。出租型入住模式在资金上给了客户一定缓冲,老人可以利用月养老金、原有住房租金等形式供养养老社区;投资商虽然无法快速收回投入成本,但对租金具有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或者通货膨胀调整,获得养老地产溢价收入。老人在更换入住类型时,也更为便利,只需要缴纳不同级别租金即可。

除了目前这几种最基本的入住模式外,寿险公司还推出了与养老保险产品对接的入住形式,对接模式对养老保险产品及地产来说都是一种销售推动。当养老产品到达给付期限时,可以以养老社区入住权这种实际服务形式抵换,这时养老社区入住权与养老保险产品无异。这种抵换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提前锁定养老成本;但对保险公司来说,这种对接方式既扩大了客户群,又带来了精算定价上的挑战。一些寿险公司提高了条件,规定只有购买的保险产品达到了一定金额后投保人才能获得入住权。

四、 结论

养老地产业是目前养老产业中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也是涉及产业链长、相关行业广泛的“中坚行业”,养老地产与以房养老金融服务、证券化投资工具、医疗护理服务、老年用品生产、老年文娱业、旅游业都密切相关,其发展将带动起整个养老产业链的完善与提升。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业各投资机构把市场定位都放在了高端养老社区上,开发形式单一,定位客户单一,盈利模式单一,养老地产多样性特征没有发挥出来。地产企业在房产开发经验及物业运营方面具有优势,寿险企业在资金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及客户营销方面具有优势,医疗护理机构在专业疗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无论是地产企业、寿险企业还是医疗护理机构、民政单位等投资主体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志华.基于养老社区的新型寿险商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12.

2. 傅鸿源,孔利娟.“以房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分析.城市问题,2008,(9):68-72.

3. 周燕珉.养老地产的15种模式.房地产导刊,2013,(Z1):120-121.

4. 欧新煜,赵希男.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保险研究,2013,(1):119-127.

篇(10)

有孵化器倒闭的,也有逆势扩张的。孵化创业的各类创业空间,也正在接受资本更为理性更加审慎的检验。

在上海杨浦区,有一条700米长的大学路,路的一头通往复旦大学,路边鳞次栉比着各种异域风情的餐厅、咖啡馆酒吧,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零售店。这条大学路所在的创智天地,是一个希望能融合“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大社区,创业社区INNOSPACE+就置身其中。

今年秋天,他们和韩国创投领域的合作伙伴联手,举办了一场中韩两国创业项目的路演。韩国CJ集团旗下的文化创造融合中心(CCCC)带来的项目,有为电视剧制作外国字幕和可以共享的开放平台,有通过360°VR展示视频和动画,通过4D技术开发“韩流”内容在VR设备播放的;中国创业团队路演的,有致力于解决VR人机交互问题的,可自由选择视角的3D视频摄像系统等。

集中了视频、动画、VR等诸多热门领域的中韩项目DemoDay,被戏称为“有颜更有料”,也是INNOSPACE+的开业首秀。INNOSPACE+并非草根创业,背靠瑞安地产。传统房地产商涉足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空间的,名气更大、目前来看发展势头更猛的比如潘石屹SOHO中国旗下的3Q空间。不过,用瑞安房地产总经理、INNOSPACE+总监陈成强的话说,瑞安虽然是做传统地产出身,但INNOSPACE+决不是简单的传统地产模式。

重新梳理创业上下游

在加入瑞安集团之前,陈成强曾担任过新加坡经济发展局(SEDB)的区域总监。作为SEDB初创企业发展计划的主要设立者之一,也投资如Gevo Entertainment 和 InCent Pvt Ltd这样的初创企业。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陈成强站在房地产商的角度看待创业社区时,多了一层思考:创业社区必须要跳脱出单纯的“空间的出租”,要探索“除了场地之外还能给创业者带来什么”,要创造真正吸引创业者的附加值。

在瑞安集团内部,INNOSPACE+就是一家创业公司,已经从房地产业务中独立出来,摸索传统房地产商业模式之外的新玩法,陈成强就是这个“知识社区”核心团队的一员。要为社区打造强健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首先要梳理创业这个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

如何打造围绕创业的生态系统,听上去特别务虚的说法,陈成强他们一点点把它做实。比如把原本隔着一条淞沪路的两个有着类似孵化功能的创业空间,2011年8月成立的IPOclub创业咖啡和2012年11月成立的InnoSpace创业孵化器,整合在一起,在新址上推出了更适合创业者“聚集”的升级版INNOSPACE+。

帮助创业者把想法变成可以落地的项目,远不止于提供一个办公场所。陈成强他们在既有的物理空间,以及成立四年的InnoSpace创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像搭积木一样,围绕“创业”,搭建起更多的服务功能模块,比如增加了联合办公(InnoWork)、创客空间(InnoMaker)、创业公寓(InnoApartment)等,比如引入风投,引入导师,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业环境。

如何帮助创业者把产品从“实验室”状态推向“量产”,打通“Demo-产品化”的通路,是INNOSPACE+另一个很重要的尝试。INNOSPACE+的前身InnoSpace于2015年开始与西门子合作,帮助一些工业4.0相关的创业项目进行加速指导等系统化等培训和相关资源支持;现在INNOSPACE+与BMW正在开展有关车联网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优秀的汽车互联、移动出行创业项目。

创业社区的“创业”

INNOSPACE+不是国内最早一批做孵化器、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空间的,也不是目前该领域里处于聚光灯下的玩家,对于陈成强他们来说,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目前孵化器数量众多,他们如何聚焦做出特色,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做多。

INNOSPACE+的免租金似乎很受创业者欢迎,但陈成强强调,这只是他们吸引创业公司的“噱头”,相较于不少孵化器的低进驻门槛,INNOSPACE+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很看中入驻项目的质量,以及项目特质与INNOSPACE+自身资源的匹配性。

陈成强介绍,在筛选项目的时候,他们首先会选择与自己资源匹配的项目入驻,对这些项目前三个月内免租金,之后再决定是否投资和孵化。这样的业务模式与INNOSPACE+的盈利模式相关。目前INNOSPACE+向项目收取工位租金只达到总营收的10%,原因是办公空间的租金本身并不高,每个工位每月1000元左右,服务费和基金管理费才是INNOSPACE+目前两大主要收入来源。

正是这样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入驻项目与INNOSPACE+之间是“紧密的伙伴”关系,而非松散的“二房东与租户”的关系,未来项目的质量、生存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办公空间自身的利益。INNOSPACE+会定期举办国际创业集训营,有机会入选集训营的团队还将获得InnoSpace天使基金10万元~50万元人民币的种子投资。除了融资,平台还提业对接。

这样一来,行业聚集使得所有入驻项目互帮互助,彼此的能力被充分挖掘和创造,创业社区内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上下游公司有机会形成产业链效应。

陈成强介绍,他们已经累计孵化超过150家创业团队,投资超过50家,帮助这些极其早期的项目从种子成长到天使轮。

篇(11)

0.引言

随着制度的变革和产业环境的变化,我国房地产业的商业模式逐渐演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实行更强化这一模式。在转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受社会整体融资结构影响,房地产业的资金也主要由银行体系提供,这在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风险集中。

1.金融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

融资行为从国外经验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自有资金、银行借贷、发行债券、资本市场融资、信托,国外基金等。从我国情况看,在信贷与土地紧缩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股票融资加速发展,债券融资取得突破,利用外资有所回升。

1.1吸引外资和与外商合作

近十年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总体呈现下降之后缓慢回升的态势。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使2006年以来利用外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来源比例有所上升,但2007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利用外资282.29亿元,仅占总投资来1.8%。即使是这些初涉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外资,也面临了越来越高的政策门槛。2006年171号文,2007年的130号文提高了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门槛。

1.2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目前我国REITS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仅有几只REITS在香港上市。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难以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有效融资方式。其一,我国目前尚无国外REITS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二, REITS的资产要求为收益稳定的出租性商业物业(参见广州越秀REITS物业组合),而我国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持有物业比例偏低,REITS资产置换现金的模式对多数企业并无帮助。

1.3银行贷款仍是房地产企业主要融资渠道。

贷款集中度提高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除了开发贷款,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按揭贷款。2007年上半年,国内贷款占房地产资金来源的22%,其他资金来源中的定金和预付款大多来自银行按揭贷款,自筹资金的一部分也间接来自银行,几项合计,房地产投资50% 以上的资金来自于银行。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业整合力度加大,土地与信贷资源越来越向优势企业集中。对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近两年融资情况统计中,在间接融资市场上,以短期借款、中长期借款为指标的集中度在逐步上升,前十大公司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银行信贷资源。

2.面对融资困境的房地产企业的主要应对策略。

尽管受目前整个宏观调控和资本市场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业的融资困难很大,但是对于一位房地产商来说,坚实的资金链才是房地产商最终需要的。因此,从这一目标出发,房地产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应积极应对,制定融资策略,抓住国内房地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本轮房地产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调整和壮大自己。

2.1探索有效的民间融资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间金融资产的逐步扩张,民间借贷逐渐活跃,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截至2011年一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已超过33万亿元,流通中的现金超过4万亿元,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资金寻求不到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往往民间闲置的资金也愿意投入到这个行业。因此,在确保避免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可以按适当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寻求向其它企业、自然人融资。这种形式建立在充分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灵活、简单、方便,对解决个别中小房地产企业临时资金短缺能起到很大作用。

2.2调整心态和思路,制定多元化融资发展战略。

在目前的宏观大背景下,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房地产企业就必须面对困难不退缩,尽快调整心态和思路,理解和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对比融资成本和可能,积极实现多元化融资,解决资金问题,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将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相结合,或者将信托计划及股权融资与银行信贷融资相结合、房地产企业融资与个人融资结合起来的方式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减少企业的融资风险。

2.3建立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基金和互担保制度。

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面向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市场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难题。同时,以各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为平台,建立民间组织性的企业互助发展协会,吸收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入会,会员如果出现资金紧张,会员单位之问可互助、互保、互督,减轻政府负担。在协会内,处于劣势的中小房地产企业通过互担保,在向银行争取贷款时增加了贷款可信度和成功率。而且这种担保形式将银行外部监督转化为互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

2.4寻求合作开发。

一是与建筑企业合作开发,由建筑企业垫资建设,由开发商支付所垫资金利息,在约定时问内付清所垫本金。如支付还有困难,可用开发房屋作抵押,或者由建筑企业出资建设,开发企业出土地,合作开发。二是与大公司合作,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得到大企业部分资金支持,解决暂时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企业的良好声誉吸引购房者。只要合作能成功,对中小企业来讲是条融资捷径。

3.结语

房地产上市公司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项目组合和内部调整,建立符合债券市场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证券发行机构也应在考虑发行成本的基础上, 在融资的数额、期限、结构、利率和对公司监管的参与程度等方面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债券的投资者还要更加关注信息成本和道德风险;监管部门要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行框架,提供有效的监管机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