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教育行业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教育行业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教育行业研究

篇(1)

[作者简介]郑学伟(1979- ),男,辽宁抚顺人,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12EB110,课题主持人:郑学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1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高职教育要发展,必须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并健全基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办学机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依靠行业企业来发展高职教育是始终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

一、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1998年我国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各地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各地政府直接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被撤销,高职教育转变为政府主导型,应该说,这一政策在当时有积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出现危机,部分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院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招生教学工作,职业院校的生存出现严重危机。一旦出现大量学校倒闭的局面,学生辍学、教师失业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将各职业院校划归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后,通过政府的统筹管理,教学资产、资源的有效重组,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这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职教育脱离行业参与的弊端逐步显现,以政府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经济部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功能一直严重缺失。行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开设、计划制订、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全没有话语权,这种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的脱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布局上。目前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多体现在口头层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规定,高职教育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职业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两个部门全是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不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导致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指引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行业企业对这些部门没有直接的影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教学实施中没有行业的参与,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行业参与高职教育还采取联办二级学院等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容易干扰整体教育市场的教育公平性。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将最终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很多原有政府的职能会赋予行业来管理,行业协会会成为本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仲裁者。行业协会一旦直接进入教育领域,集制定、执行、仲裁于一身,会对整个教育市场的公平性产生极大的冲击。行业协会作为本行业的代表,天然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这与教育公益性本身是相悖的。不同行业在社会生产中的特点使得他们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同,如机械、信息技术、化工、装备制造、煤矿、电子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较高,而文秘、美术、会计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较差。

二、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与政府职能的缺失

在行政职能上,国家没有赋予行业协会相应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能。行业如何参与高职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模式参与高职教育,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政府一直重视行业协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政策文件都反复强调行业协会的参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为此成立了行业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提出要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制度在具体职能的赋予上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还有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如何建立起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陆续出台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对于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相关规定还只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对行业参与高职教育只是“鼓励”或“倡导”,行业没有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定义务,既无奖励也无惩罚。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行业与院校进行合作的市场平台。目前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基本是单个学校同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之间的点对点合作,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学校对几个行业协会或是几个行业协会对一个学校,整个行业协会同高职教育之间的合作处于离散割裂的状态,特别是缺乏成熟有序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的存在既合理分配了资源与供求方面信息,又为双方提供了法律保障。没有中介机构连接市场的供求双方,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也缺乏有效的保障,难以达成合作。因此,要想让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设立第三方监管服务机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是实现行业协会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有效保障。以德国“双元制”为例,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完成的,整个教学目标的质量监控由行业完成。整个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进行职业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完成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理论完全联系实际,德国的行业企业完全参与进入职业教育过程,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必须通过行业审核。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自发产生的,而是完全在政府的主导下引进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行业协会进入高职教育,就是打破政府垄断高职教育的局面,引入行业管理力量,协同政府把握社会需求,使高职教育更贴近市场的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将会使高职教育由政府垄断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管理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管理指导力量参与高职教育,不仅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

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高职教育本质规律和借鉴国际高职教育格局来看,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人才输送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的承接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和财政拨款体现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作用。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业最清楚。如果高职与行业处于不同的系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只有学校独自承担,又缺乏双方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那么人才培养不可能做到与需求对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讲,需要发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

2.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现实需要。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它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具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管理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美国的一项科研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在与企业的利益和发展相关的社会人群中,排名第一的是消费者,排名第二的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的培养已经成为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任务。员工的培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职员工的培训,另一种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的上岗培训。不管是哪一种培训,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这又是一笔不能省略的投资。如果行业企业同高职院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那么不管哪一种培训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来解决。通过校企合作的开展,使行业企业同高职院校建立起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对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构建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现行的政治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要想建立起长效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必须依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度和法规等方面的引导。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制度与政策,才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政府应以领导的身份出现,积极发挥互动作用,建立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搞好服务,鼓励行业参与高职教育。

1.政策保障。为切实保障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协同其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激励或优惠政策,只有通过政策才能真正调动起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要具体化,具体政策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高职教育进行合作,可以直接量化为对社会教育的投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成效减免或返还其税负中的城市教育附加费,这笔资金可以直接折合成企业的投入用于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设。(2)对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如在年限上给予所得税照顾或在所得税数额上给予企业适当的减免。依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照顾、税收倾斜和相关费用减免。(3)制定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或教师进行顶岗实习或顶岗实践的具体细则。对于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作为社会责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每年提供的岗位数原则上应不低于其当年实际技术岗位数的15%。对此项工作开展好的企业,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4)各级政府要为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各项荣誉颁发机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荣誉表彰和奖励。

2.资金扶持。追逐利润是企业永恒不变的最终目标,要想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与经济刺激。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协调相关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本身也要成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经费的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开展。在这方面,国外有非常成熟的经验。澳大利亚很多行业协会与政府组织之间有合作项目,政府对这些合作项目给予赞助。一些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收入相当可观,占行业协会收入的大部分,如萨瓦纳导游协会57%的收入来自于萨瓦纳培训学校的运作。

3.市场化运作。校企合作既要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要保证行业企业的利益。进行市场化运作是一个双赢的办法。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方式更具稳定性、规范性,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第三方服务机构作为校企合作服务部门,主要负责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与协调,规范工作过程,保证信息通畅。同时,也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平台系统,为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合作项目信息等,从而为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组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五、结语

只有把行业企业的需求与院校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政、校、企相结合的管理运行体系,将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院系(专业)层面的合作组织结构和职责功能有机整合,进行学校专业同社会产业集群的对接,创新合作共建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才能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利益共赢。要成功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某一特定因素所决定的。为了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除采取上述对策外,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98472.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TY3MTdXTTFGckNVUkxtZVp1WnJGeTNuVkx2TVYxMjZIckt4RnRYTHJ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I=,2010-03-01.

[2]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篇(2)

1.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就国外智慧教育的一些研究来看,比较注重智慧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纯粹的学术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各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目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容、方法及实践上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教育的服务只能,构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及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内学者尹恩德总结了智慧教育的技术架构,他认为智慧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智能化的表现,其特点是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葛红认为要根据区域的差异进行智慧教育云构建,尤其是在构建的方法、技术及策略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实现教育管理、学校应用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最终促进教育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与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内容。智慧教育构建主要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评价体系、智慧科研及服盏龋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利用。教育智慧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类环境、三个内容库、四种技术、五类用户、六种业务。如图所示。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包括城市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关、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除了关键支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和应用推进机制。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智慧教育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将教育信息智能化,达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提升教育体系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及实践的高度融合。物联网是借助于互联网形成的连接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类所需信息的网络体系,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借助于物联网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储存。大数据是核心技术是IT技术,包含海量的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及传感数据,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可视。云计算是第三次IT技术改革,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目标。无线通信技术是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协同和融合,将实现跨网络、跨行业、跨应用、异构多技术的融合和协同。

(3)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在进行,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像智慧教育建设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校、社区、家庭及公共区域教育环境的智慧性,实现教育环境的共融和联通。其次,智慧教育产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国家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另外,像智慧教育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学校是教育教学环节实施的重心,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环节的智慧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智慧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步改善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有效地改进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篇(3)

康邦科技国内领先的高端IT解决方案服务商、智慧教育行业领军企业。

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软件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具备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信息安全服务一级、安防工程二级、音视频集成工程一级等专业资质。

康邦科技自主研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教学应用软件、管理应用软件三大软件产品线,已有59项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39项。数字化校园产品、网络监控管理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智慧课堂平台等自主研发软件已在全国上千家学校和政府、医疗、科研等单位建立成功案例。

康邦科技还与IT领域上千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业内首屈一指的服务联盟,为教育和公共事业行业的广大用户提供IT整合解决方案。

康邦科技的创业团队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公司现有员工600余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80%。除北京总部外,公司在天津、郑州、成都、济南、武汉共设有5个分支机构。一直以来,公司以“服务客户、成就员工、贡献社会”为经营宗旨,拥有业界闻名的优秀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为员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舞台。

康邦科技经营业绩稳健增长,近十年来年营业额、纳税额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

2011年,康邦科技在业界率先提出并付诸实施教育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先进理念。康邦科技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本着自顶向下设计、自底向上建设的思路,设计内容涵盖教育机构整体业务架构、系统应用架构、数据与资源架构、技术与基础设施架构、支撑保障与运维架构以及项目建设架构,为各类教育单位设计理念领先、技术先进、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长期信息化全面规划。

截至2015年底,康邦科技已先后帮助100多个教育单位(包括高校、职校、中小学、地市级教委信息中心等)完成顶层设计工作,设计项目金额超过100亿元。康邦科技首创CEIA(Comban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rchitecture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方法论,并在大量顶层设计的实践工作中,逐步确立了引领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方向。

篇(4)

智慧教育的生态体系

每个人对智慧教育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唐斯斯看来,智慧教育应该要实现泛在的、随时、按需的学习,要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要实现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要能实现智能化的管理,要实现智能化的决策等。“也许每个人理想的智慧教育都不一样,但不管是怎么样的,背后一定需要保障系统和很多的技术去支持。”她解释说,这些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教育云平台、教育产品、智慧校园等。

唐斯斯认为,大数据对教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什么样的智慧教育才是理想中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大数据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引领我们去发展。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在理念、发展以及融合创新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同时,就现有的效益层面来讲,大数据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降噪、倍增效益,还具有破除效应,能够破除教育的不均衡,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我理想中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教育自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多元互动的环境体系,包括多元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机制和成熟的教育产业基础,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智慧教育生态体系要以教师、家长、学生、公众和管理者等五大教育主体为基础,搭建一个以大数据为支持的平台体系,同时具备良好的智慧教育环境、完善的智慧教育机制、成熟的智慧教育产业链,以及完备的运行机制,包括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等,从而保障生态体系的良好运行,实现数据到服务,服务到数据的转换模式,最终能够实现一个良性互动。通过这一完善的体系,用其中的大数据去更好更快地修正不佳的教学行为、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等。

唐斯斯说:“目前,我国正在从国家、省级到市级全方位地部署大数据战略,这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我们可以通过对从学习、管理、教育、科研各方面数据的采集来丰富智慧教育的大数据资源,从而丰富教育产品和服务,构建成大的服务体系,最终能服务于教师、家长、学生者、公众和管理者等五大教育主体,实现‘人人可学,覆盖全人群’的大教育的愿景。”

教育大数据解决三大问题

起初的大数据,是为了使各种各样的数据变得可用,消除数据割据、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化现象,从而提升数据的质量、可用性、安全性。发展教育大数据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存的三大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不匹配。唐斯斯说,现阶段,社会上都广泛关注着互联网教育,但是政府推行的“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原题库等教育信息化措施往往是在校内进行,与广受关注的互联网教育相脱节。同时,存在互联网技术人员懂IT不懂教育,教师懂教育不懂IT的现象,使信息资源不能匹配。

二是行业规范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智慧教育行业的统一标准,从而产生数据不兼容、系统不兼容,以及规范欠缺等问题。

三是资源融合不足。既然要立体地评价学生,就不能局限于学习本身,还需要跟其他行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融合等,目前这些领域的融合仍显不足。同时,从国家到省市到县村的总体大数据体系尚未完全打通,也是资源融合不足的原因。

唐斯斯归纳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大数据策略的实施,能够很好地对教育数据做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同时对教育数据做全流程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加强安全管理,从而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教育管理能力以及科学制定教育发展的政策。”

如何发展智慧教育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教育也正进入新常态。教育法律的修订,高考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民众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渗透,使改革、融合、创新成为了教育新常态。目前,智慧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各地的智慧教育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智慧教育正从数字化走向均等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但在经济欠发达、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地区,智慧教育仍停留在数字化阶段。唐斯斯分析说:“在教育新常态下,我们要用新的方式并行发展,从普惠到个性,从数字到智慧同步发展,这既是机遇,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唐斯斯认为,智慧教育发展的重点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利用大数据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点,整合、运营全国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同时,将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融合,使之能够更好地为老师所用,使学生接受。

篇(5)

目前,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518所,在校生57.1万人,旅游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多次受到教育部和各省公布的“黄牌”或“红牌”就业预警,这给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三本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既无普通本科的理论和科研优势,又无高职高专的实践技能优势,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低,很多学生为了学历而读的三本,毕业后几乎很少从事本专业,这就造成旅游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浪费大量学校资源。

一、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自201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已经先后公布了二批次的“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公布了22个“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通过这些试点城市与试点景区的带动作用,“远程导览、景区信息化管理、自助旅游、旅游数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模式及应用已经被广泛接受,我国“智慧旅游”的潮流扑面而来。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智慧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对于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随着旅游新兴业态、旅游方式的散客化、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出现了脱节和滞后,这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利。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适应智慧旅游时代特征,创新培养人才,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

二、三本院校旅游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目前某些三本院校盲目追求招生数量,没有结合自身实力,分别设置本科、专科、专升本等不同层次,受教学经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制约,不同层次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近乎雷同,盲目学习其他院校的“宽基础”,重基础理论,忽略专业课程,缺乏实验室,实践教学开展不到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心态不好,实践能力弱,对旅游行业缺少认同精神,很难坚守在旅游行业岗位上。由于某些三本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出现人才综合素质“杂而不精”、理论知识“学不致用”、专业技能“会而不专”的情况[2],致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完全不吻合,影响学生就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缺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也朝向智慧旅游方向发展,旅游市场需求和供给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三本旅游教育一直延续原来的课程体系,很难赶上“智慧旅游”的发展步伐,课程设置缺乏智慧旅游、旅游前沿动态的课程,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特长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性和基础性知识传授为主,没有针对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来培养,如实践性、技能性,信息技术、新型媒体等。所以某些三本院校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很难培养出适合智慧旅游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某些三本院校一直受资金、资源的限制,在实践教学方面一直很少有作为,实践实验类课程占的比重低,或者在某些三本院校形同虚设,没有作为正式课程开设。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需要很多新兴技术满足教学需求。但是某些三本院校校内实践基地少,设施简单,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外实践基地落实不够,未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进行动态管理,使实践经验及时为日常课堂教学所用,这就不利于智慧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某些三本院校一直延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讲解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法[3],每堂课教师满堂灌,信息量大,不能脱离教材等成为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智慧旅游的兴起及其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情景模拟了解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很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创造性地吸收,使其与“智慧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创造性特征不相吻合,并且导致某些学生没有实操做指导,对理论知识的接受也流于形式,形成眼高手低的局面,面对实际问题时,力不从心,解决不了,其积极性受到打击。

同时某些三本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使教学评价体系教条化。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合理。目前三本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采取传统的理论考试为主,闭卷笔试是主要的考试形式,很少进行实践操作、口试,评价标准不好统一,难以通过学校的审查。这种评价体系没法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性等进行考核,更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从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长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上课不愿思考,期待老师从头讲到尾,如果补充一些视频资料,增加一些讨论,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将不认可。

(四)学生对旅游行业认同度低,师资队伍创新不足。

戴斌教授在2014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上指出:“认同与热爱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三本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不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而是为了拿到文凭,这些学生基本上家庭条件优越,受父母和社会偏见的影响,认为旅游行业是“层次低”的服务行业,尤其旅游行业还要从基层一线工作做起,致使上学期间转专业,毕业后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因此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培养旅游职业兴趣成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同时某些三本院校旅游师资创新不足,大多数教师是本科院校退休返聘或兼职,教师自身是理论专家,参与行业实践少,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在授课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很难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以至于出现教师对行业茫然,学生也茫然的局面。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三本院校旅游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新定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三本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紧随时展步伐,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定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结合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重视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罗兹柏等认为:理论和操作的偏重都将不妥,不适宜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4]。所以三本院校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人才,也不能向高职院校一样培养操作型人才,而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智慧型”旅游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

三本院校要结合“智慧型”旅游人才培养特征,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整公共课、专业课、实践实训课的比例,把专业基础课提前开设,让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培养旅游专业兴趣,在学习公共课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增加一些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微信营销、智能景区管理、智慧景区规划等,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从事本行业的适应力。

重视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尤其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智慧旅游”所需的实训、实习场地,诸如移动电商系统、微信服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网站连锁、景区三维实景导览等。并组织参加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各种大赛活动,如导游大赛、线路设计大赛、智慧景区服务大赛等,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三本院校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需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试卷闭卷考试模式。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并设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指标,如把学生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创造性的见解等都列入考核范围,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导游业务》、《饭店管理》等课程,直接引进企业评价方式。其次,通过各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如微课、旅游教学视频播放、旅游热点新闻、虚拟旅游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

三本院校创新型的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扎实、博学多才、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激励师资队伍的创新,尤其是参与智慧旅游实践的教师。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本院校采用各种聘用形式,如长期或短期聘用的形式,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经理或专家给学生授课,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提高职业自信度。二是鼓励自己学院的老师参与行业实践,如国内外智慧旅游会议、项目设计、智慧旅游规划等,定期派老师到携程网、艺龙等企业任职一段时间,教师自身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提高学生对行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左晓娟.“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37-138.

[2]李宁.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87-89.

篇(6)

一、引言

2012年业界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我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迅速展开,当今互联网创新效果深度影响各个领域。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之风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研究侧重于智慧课堂的硬件技术实现,如智慧教室、移动终端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联网智能教学环境。本文将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总体架构,建立适应高职汽车专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资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将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概念,确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规范,具体包含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相应教学活动程序,使教学过程较为稳定,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宏观上确定教学活动整体规划,而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体现了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教学理论思想,基本构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方面组成,“六方面”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实现学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续发展,并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将智慧课堂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从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个层面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设计。1.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教育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嵌入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需求、教师需求、学生需求、学习情境进行多方位获取,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依托课前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问卷和答题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课堂教学目标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建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完整教学系统,包含师生活动全部行为,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制作预习材料,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设计预习活动内容,资源;要求学生预习汽车相关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然后实施自主预习活动,在线交流,实时反馈,数据呈现学生预习结果,科学应用课前预数据,适当调整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中环节,教师创设情境,项目引领,问题切入,布置任务,导入新课,课堂随测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学生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多屏参与互动,巩固内化,举一反三;课中保持师生立体化互动,持续沟通,合作探究,教与学乐在其中,在寓学于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后环节,要求教师设置差异性学习拓展、比预习题型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提醒学生反思,开展个性辅导;学生学习相应拓展,提出疑问,提交必做的课后作业,提交录制的操作视频;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持续深入学习的能力。4.智慧教学辅助条件(1)硬件条件。智慧教室应具备便捷、实时、可靠的电脑、平板、手机、笔记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动学习终端,话筒、摄像头等移动终端硬件采集设备,多个显示屏幕、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智慧教室布局灵活桌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多设备、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采集相关数据,记录存储教室内各种互动数据与轨迹。提供生产实训环境,智慧课堂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汽车类专业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车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2)软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需要智能诊断、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现实等技术支持,支持智慧学习系统需求;结合生产岗位具体需求,设置虚实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个别实操设备、实践场景等受限问题。5.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生交互”动态评价体系,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操作、学习活动、行为轨迹、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作为评价指标;借助移动工具、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第三方问卷平台、调查问卷和综合考试等开展在线评价、面对面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活动;进而多元评价学生应知应会、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应用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督促学生注重过程学习。6.拓展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喜好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程度,设置有关学习拓展,推介相关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立德树人,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1+X”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课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1.建教材优结构开发可及时更新的新媒体化活页式教材,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首先,紧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基础知识及先进技术融入教材,比如汽车底盘检修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要着重汽车底盘各系统结构原理、检修方法,同时将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教材,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相关原理可以选择性摒弃或设成拓展学习。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动态演示专业设备仪器使用及汽车底盘系统检修方法、技术规范等。2.建课程配资源校企合作培养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讲解视频、实操视频、三维动画、课件、学习评价、测试题等,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优质颗粒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核心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保障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自主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拓展迁移资源,多门同类课程云平台改造整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大数据,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拓展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篇(7)

1 智慧课堂概述

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智慧课堂的解释由两种:一是基于智慧语义,相对于知识课堂与应试课堂而言,以师生智慧共生为价值追求的课堂即为智慧课堂;一是依据知识建构理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应用,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中提及的智慧课堂属于后者,简言之就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课堂它是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教学平台集成了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种资源及应用功能,可实现随时随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钟绍春教授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要用技术手段让学生更主动、更智慧地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努力构建智慧课堂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刘濯源教授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与自主学习社群相结合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学者余建波也指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

目前诸多学者已达成的共识是:“智慧课堂”是基于数据的高效教学课堂,是实现了教与学立体沟通与交流的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及合作探究的课堂,是鼓励创新与开放生成并发展智慧的动态开放的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采取机智性行动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进程的课堂。智慧课堂的创新与应用特色在于:基于智慧教室,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学习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设计;基于动态测评,实现教学机智;基于“微课”随常制作与推送,实现常态化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汇聚,为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决策提供智慧。

2 课堂智能化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网络、台式计算机、投影仪,把教学内容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教师过分注重课件,忽略了板书和师生交流;课件的快节奏切换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没有时间思考并且记笔记速度难以跟上;投影仪的效果和教室里不同位置会影响到课件的观看;课堂学习没有延伸到课外等。而智慧课堂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无线网络、云计算、移动终端、交互式一体机、人工智能等)融入到教学中,创建出人性化、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不限时间地点地进行学习以及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知识掌握情况,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帮助教师做出准确的学业诊断,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学模式智慧化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篇(9)

中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中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大国工匠紧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社会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驱动,召唤创新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比如工时审核员、晒图员等岗位正在消失,而设备维护维修人员、机器人组装人员、数控操作编程人员需求旺盛。应对岗位结构变化对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创建企业劳模和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发展创新设计教育,在工业设计等专业教学中加强创造性、综合性设计能力培养。依据制造业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育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支持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实现“五对接”,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针对性。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制造业工程项目,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利用行业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在高职院校打造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真枪实练”。

建设智慧型课程体系,成就学生的智慧人生

构建智慧型课程资源、搭建智慧型课程学习平台,培养智慧型教师,采取“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进行智慧型课程服务、学习评价、学习活动等。建设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搭建MOOC(慕课)平台、课程学习网站等,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对接国家、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授课程,使学生学得新、学得实、学得通、学得活。

建设“智慧型”、“双师型”的优质师资团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65-03

Preliminary Study on Private Collage’s Architectural Wisdom Education Model//CAO Xiul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firstly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wisdom education pattern, and then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to build wisdom education model for private colleges. Lastly, we take Building Codes for example, apply the building contents and practice of the WEM in private colleg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EM in Building Codes course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which is the future good foundation for private colleges on form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learning.

Key words wisdom education model; private collage; architectural curriculum; building codes

1 智慧教育模式的内涵

早在2006年,美国布朗大学Warren Simmons教授为解决美国城市教育面临的教育不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不能迎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两个重要挑战,提出智慧教育系统的愿景。Simmons从“智慧”“教育”和“系统”三个方面指出智慧教育应该是灵活、高效、自适应的,应该充分重视教育的服务功能,应该更加强调社区、学校、家长等成员的系统参与性[1]。

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2]

此外,一直处于智慧教育研究前沿的韩国政府则出台“智慧教育推进战略”,明确指出智慧教育是一个智能的、自适应的教学系统,它能够满足21世纪知识社会对教学法、课程、评价、教师等新的要求,学习模式是在良好的信息环境下对社会性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的整合。

综上,智慧教育旨在通过智能的技术设备和装备高效整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学习资源,强调社会、学校和家长等的积极参与性,借助教师的智慧教学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因此,本文欲研究的智慧教育模式内涵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无线宽带网络等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社会、学校和家长等相关利益者沉浸式的参与,整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学习资源,借助教师的智慧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习者营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多重智能发展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 民办高校智慧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应该“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B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教育[3]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还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专业特色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民办高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是民办高校塑造学校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否具有特色是决定一个专业教育市场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4]。

综上,对民办高校专业课程的智慧教育模式构建进行研究,既是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教育模式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3 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践应用

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 本文在对民办高校发展需求和建筑专业课程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以智慧学习活动为核心,借助信息化云平台的手段(如微信、学习群、工作群、校园通等),连接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通过微课+电子书包+精品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采用在线评价和反馈的机制,构建民办高校建筑专业的智慧教育模式。本文的智慧教育模式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1)学生的智慧学习。智慧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智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借助学校的智慧学习环境、教师的智慧教学和家长的沉浸式参与,通过在线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协作和项目实践等活动,逐步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研判、善于创意、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型人才。

2)教师的智慧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遵循知识内化基本原理,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基本环节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微课+电子书包+精品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课前知识的传递、课中知识的应用内化和课后知识的巩固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深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学校的智慧学习环境。学校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交流平台及丰富的共享资源,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反馈,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师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程度及其与社会接轨、合作的实践化水平等。

4)家长的智慧参与。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校的管理模式,还可以将自身的社会实践知识及时输入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教师知识层面的扩充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智慧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 本文以建筑法规课程为例,分别从学生的智慧学习、教师的智慧教学、学校的智慧学习环境和家长的智慧参与阐述智慧教育模式的应用。建筑法规课程智慧教育模式实践应用内容见表1。

1)建筑专业学生的智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接受学习任务,采取观看视频、角色扮演、实地参观、课上法规案例演习、聆听讲座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并及时将学习成果反给教师和家长。

2)教师的智慧教学。郑州财经学院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此总体目标指导下,教师结合建筑法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分解,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完成智慧学习。建筑法规课程特点表现为:

①跨学科性、内容多;

②知识本身理论性强,且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

③课程政策性强、课时有限。

3)学校的智慧学习环境。在课程的整个授课过程中,学校提供无线网络、教学平台和图书馆等资源,以辅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

4)家长的智慧参与。根据对近5年建筑专业学生的家庭情况统计分析,建筑专业30%左右的学生家长从事建筑相关行业,这为构建智慧教育模式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学生的智慧学习过程中,家长通过在线分享工程经验、在线答疑、课堂讲座等方式参与其中。家长的智慧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指引了良好的方向。

同时笔者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即:

学生最终考试成绩=平时成绩50%(出勤率+小组表现+

任务完成情况,小组打分、教师核定)+考试成绩50%

智慧教育模式实践应用结果初步分析 笔者在2013―2015年连续3个学年,对同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智慧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其教学结果分析内容见表2。

由表2统计结果可知,智慧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及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和社会责任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4 总结

本文对民办高校建筑类专业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开展了理论研究,以建筑法规课程进行了智慧教育模式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希冀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民办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中,为智慧课程、智慧校园的建设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朱弘扬.国际智慧教育的进展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5(5):54-55.

篇(11)

“智慧的地球”中包含的物联网,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也是对人类生活的革命。如何利用科技信息的手段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全世界各国都在深切关注的课题。如何把握“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对于更好的调整经济结构,使国家经济获得更大的成功,变的非常关键。建设智慧的电网、智慧的铁路、智慧的城市交通等系统,不仅可以拉动钢铁、机械、设备制造和水泥产业,同时能够拉动电子和软件产业的增长,从而增加知识型就业岗位,促进产业升级,增速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  从IBM研究院的角度来看,做下一阶段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城市,需要对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