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公共行政学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6 07:58: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行政学课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共行政学课程论文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明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渐趋向应用型转向,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中的文科课程审视教学结构设计,使其教学教育过程达到最优化。为此,公共行政学课程组以公共行政学说史的教学目标为主轴,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教学层次,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共同探讨交流话剧———“会聚行政理论,演绎政府行为”为网络,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产生学习公共行政学说史的兴趣。话剧是由授课班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且全员参与,互动教学在话剧中得到了完美展现,同时也标志着文科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创新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由来

公共行政学说史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个课程群[1]。根据市场对地方高校人才实践能力需求的提高,学校进行了新一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由此,公共行政学课程组成员在讨论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公共行政学课程组成员均知晓学生掌握此门课程内容的必要性,但更深知该门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全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围绕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接受知识更容易,内容掌握更扎实,且能用行政学家的思想与理论解释当下的政府行为,引起了热议。课程组成员有的建议,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课前10分钟留给学生围绕某一行政学家的某一思想展开小议为辅;有的建议,以学生阅读行政学家的著作或论文后,谈著作或论文的核心观点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公共行政学课程组经过5次教学研讨会,最后决定进行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以话剧为载体:通过时空穿梭,与行政学家之间的对话来诠释政府行为[2]。目的是让学生有节奏地动起来,这样可以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公共行政学说史的开课学期是大二秋季学期,所以课程组成员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忧心忡忡,如果前序的课程掌握得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准确度。他们能否把理论与紧密相联,没有辅助的专业课知识点支撑,他们能否深刻地理解理论,能否准确地运用相应的理论和思想去解释现今政府行为[3]。虽然上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课程组成员,但同时,课程组成员又深知:大二秋季学期是学生汲取填充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研读书籍意识和习惯的关键点。所以,课程组决定先确定创新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的教学方法———选用话剧为载体,责成承担课程的教师边论证边尝试调整授课方案,此门课程的教学日历可以在教学进程中调整。开学初,授课教师带着渐进完成教学方法改革任务走上了讲堂。她在讲授第一堂课时,以导出本门课程的内容,接先导课程政治学原理和公共行政学的知识点,有目的性地提出了5个问题,授课班级同学的踊跃回答以及回答内容的开放性令授课教师眼前一亮,更加坚定了改革此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决心。因为,以话剧的形式把公共行政学说史的各位学者的思想与理论串起来,找民生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设计与政府相关的几个维度,通过行政学家的思想和理论来诠释政府行为,这既是实践教学方法上的尝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点。

2创新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

公共行政学说史实践教学方法名称:会聚行政理论演绎政府行为。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展现知识架构,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目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增强架构知识的能力,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将理论学习融入业余生活,体会探求知识的快乐。教学特色:按课班级全员参与,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公共行政学理论,尽显学生才思,提高知识的审美性。教学安排:选书、看书、写体会—筹稿—审稿—审稿总结—编剧本—排练—演出。时间安排:第1—13周读书,写读书心得(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一行政学家的书籍),第14周阅稿,提炼主要观点(由话剧小组成员完成),第15周编剧本及排练(由话剧小组与演员完成),第16周上演整幕话剧。话剧工作小组是由指导老师、总策划、总导演、剧组工作成员组成。第一堂课结束后,授课教师按公共行政学说史教学方法改革的计划书内容下达了研读书籍任务。要求每位同学选择公共行政学说中提及的其中一名行政学家的作品阅读,然后写出读后感,周期为3个月。通过课下与同学的沟通,结合学生自身的优长,以自荐和学生推荐的方式,在第4次课,推出话剧的学生总策划,由学生总策划建议提名组成了话剧工作小组,话剧工作小组共7-9名学生,这些学生的才艺各不相同,有曾经参加学生大学生话剧表演的学生,有文采极佳的学生,有理论功底深厚的学生,有逻辑思维缜密的学生,有擅长灯光控制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全部作为演员参演话剧。创新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话剧,选用时空穿梭的方式,以历史中行政学家的思想来对话今天的政府行为。话剧题裁以近期社会民生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由4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的主线是政府运用了什么理论支撑了其行政行为。通过借用行政学说史中某一行政学大师的思想和观点作为台词来演绎政府行为,阐释政府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政行为的主体和客体由学生扮演,各角色是由学生对行政学家思想把握的程度,竞争获得。幕与幕间加入旁白,推进学生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

3创新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效果

从最初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的构思、话剧策划书的撰写、剧本的出炉到话剧的成功演出,这其中涵盖了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说史这门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公共行政学课程组摸索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的历程。(1)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话剧的特色是授课班级全员参与。由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话剧演排中,因此,从客观上推动学生学习此门课程;鉴于对政府行为蓝本选择是社会热点焦点,从主观上调动学生好奇心理,引导他们欲了解现象本貌的元点———亟需理论知识作支撑。由此,号召所有学生凭借自己对蓝本的兴趣,浏览此门课程教材的目录,自觉主动地去找寻书籍,拓宽书上已有的理论,研读大师的其他著作,以便更好地对大师的思想体系的把握,为自己能深入其理论精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证检验,学生的读书观后感和对话剧中角色的扮演台词的把握,学生研读书籍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授课教师感到学生求取知识的迫切性;话剧演员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剧本剧情的设定而决定。当剧本敲定后,找其与剧本相关的阅读此学者观点的同学时,他们都表现出积极主动,并且能很好地配合话剧小组认真修改自己的话剧台词,修改台词的过程,对原有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钻研。例如,某同学对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2)挖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潜力性。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理论感兴趣,因此,存在部分学生参与热情度不高。如有些同学的想法就是考试低空飞过,不愿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样需要总策划与指导教师沟通,擅于发现这部分学生的特长,把他们的特长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有的学生特长是懂得如何演话剧,那么就由这些同学担任话剧的导演,由他们导演话剧。要想导演好整幕话剧,作为导演,就需要对理论有全面的掌握,客观上迫使他们不得不抓紧时间充电来填充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发现,当他们肩负导演之职后,上课听课的认真程度已是超乎想像,且在期末考试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剧本的初审是由话剧小组中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负责,复审是由课程组教师负责。往往是初审后的剧本仍存在很大问题,如剧本偏离主线,只顾生活化,缺少理论性,理论与生活脱节。出现此类现象,通常是由课程组教师组织召开剧本讨论会,在充分听取剧组创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剧组创作人员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他们能快速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契点,这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潜力是无限的。话剧工作小组成立后,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授课教师把权力授予担任总策划的同学。在整个话剧编排的过程中,担任总策划的同学在剧本的初稿形成、审稿修订、演员选择、排练演出学习环节,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且取得了娇人的成绩。同时,总策划也是接受课程组老师批评最多、成长最快的,最为明显的是挖掘了其驾驭全局的能力。(3)提供了理论知识掌握的便捷方式。选择话剧这一轻松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知识掌握的便捷方式,由同学们自选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和所欲诠释的人物思想,激发了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剧本的编写,提升了学生对行政学理论的认知以及理论与实践契点的把握;话剧实践观感和切身体会强,使同学们从感观上更易领悟到政府与社会、市场、民众间的关系。欲厘清这些关系,需探寻其中指导政府行为的理论是什么,它的理论溯源在哪,由哪个行政学家的理论能纠偏,以避免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话剧从学生扮演角色需求出发,推进他们更为理想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学家的观点,促使他们形成了推理明晰的逻辑方式。(4)探索了学生架构理论知识的潜质。话剧要求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行政学家的一本书籍,写出读后感,话剧工作小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对全班同学的读后感进行审稿。审稿要求:从读后感中提炼出行政学家理论的核心观点,其观点必须与现今政府的行为相关。每一份读后感都经过话剧小组全部成员的审阅。同时,课程组教师分工认真审阅话剧创作小组的审稿建议。首先是立论,找其共同性或其相似性;当立论不成立,遇有歧义的地方,再找回学生读后感的原稿阅读,然后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课程组老师发现话剧创作小组同学已具备架构理论知识的能力,其中个别同学的架构理论知识的潜质表现尤为突出,能较为准确地找到理论与的结点。(5)增强了学生提升团体协作的意识。鉴于话剧的时间和情境的设定,以及同学们选择行政学家书籍有个别的重叠,所以,话剧在设定时,会有角色的竞争和不同角色的承担。同学们都能服从话剧小组安排,准时参加排练,而且在其过程中为彼此提出良好的建议和协助,话剧仅用两次的排练就可以进行正式演出,这期间,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班级的团体凝聚力,协同打造理论剧作[4]。话剧演出后,学生的感语:在最初的最初,我们埋藏了一个信念,以我们的方式去演绎公共行政的理念,用话剧去留存珍贵大学岁月中的最美一段;一段日子过去就过去了,日子里的收获却成了时间上的永恒,留存那段与众不同的日子,直到永远;回首,一幕幕重现,徘徊于众多大师间,都想去谈,深思后,执着于自己的选择,于是,在大师的智慧与自己的混沌中纠结,挣扎着探索,慢慢地,与大师有了交流后的共鸣,才思泉涌地记下那时实实在在的收获,每一句都满载汗水和智慧;一份一份,一句一句,体味那用心写的感受,几个周末是值得的,台灯下的劳累是值得的,用心对用心,你无悔,我也无悔;忘记了有多少次的讨论,忘记了有多少次的修改,忘记了有多少次的争论,也忘记了剧本经历的怎样的命运,思路日渐明晰,剧本在艰难中问世,不敢懈怠,继续慢慢地改进;排练时的一起努力,排练时的最佳凝聚,排练时的全心投入,融洽的氛围,你感动,我也感动;那日的累,那夜的疲惫,那不知不觉就到来的天黑;这话剧带给你的,这话剧带给我的,也许是彻夜的未眠,也许是静默良久的沉思;但走过后,印在心底的,是一次攀升,是一次超越,也是一次成长。这是此门课程教改后的真实写照。

4创新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探讨

针对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组围绕理论———实践———理论升华的过程,提高理论的应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其一,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对于公共行政学说史理论的探讨,离不开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只有做到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才能达到全面地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貌。话剧首先对政府行为实然状态———基本表现作了如实的描述和模拟,通过政府工作人员的会议模拟,从中发现和总结政府行为的现状;然后用规范方法,结合行政学家的观点对政府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解决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对策。其二,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初始阶段,让同学们通读行政学说史书籍,找出自身感兴趣的学者及其观点,然后就感兴趣的学者,阅读大量与他有关的文献,加深对他的了解,达到对他思想的完全把握,以便更好地能运用其思想解释政府的现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梳理与探讨,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探究,究其根源,探讨政府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其三,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结合。把研究对象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去审视,即政府内部与政府外部、政府与其各组成部门间、政府与政府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政府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政府行为进行理论的探讨。话剧的场景布局是由政府组成部门间的协调会议、政府工作人员与公民间的处理事情,政府因受其外部环境影响作出决策,通过对行政学说史中人物思想的把握,借以来阐释政府各要素间的关系,力求通过学生的演绎,能更好地把握政府各因素在政府系统中作用[5]。(2)教学改革方法的创新。其一,方法新颖。对于公共行政学说史这门课采用话剧的方式还属首创,它主要是借用学生对台词的记忆和学者角色的扮演,从而达到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掌握,因为台词的主体来自于某一行政学家的观点。其二,视角独特。对于整部话剧的布局,开场是以旁白陈述中国政府的发展历程,以民生问题为契点,托出指导政府行为的依据是行政学理论,为穿越时空与行政学大师们对话揭开政府神秘面纱作到了承接。其三,对象具体。公共行政学说史所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就是政府,为政府行为寻求理论支撑。话剧是以呈现政府的现状即政府内部成员间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社会间的关系、政府各组织部门间的关系,通过穿越时空以行政学大师的某一理论解释政府现象。其四,全员参与。班级同学全部参与到话剧的创作中,行政学者的角色都是由竞争择优选出,授课班级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演出中。此次演出的效果作为学生这门课的平时考核成绩。(3)教学改革方法的推广。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成果———话剧,给公共行政学课程组的教学思路带来了极大的思考空间。推广至公共政策学课程,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如公共政策学课程可以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阶梯性电价这一公共政策为蓝本,再现政策的流程。授课班级学生共分成4个小组,以几个家庭的用电情况为契点,从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以及政策的评估,把公共政策的4个环节串连起来。使学生们真切掌握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公共政策问题,通过何种渠道政策才可制定出台,政策执行中所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以及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政策的评估。因此,公共行政说史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文科课程已得到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作者:黄晶梅 丛旭文 单位:长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7.

[2]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0.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e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bstract Fu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for example,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one to errors, the system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nd achieved results, based on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recommendation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西方行政学说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相关专业的通识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学分析方法,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增强公共管理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以行政学、管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为主,在详细介绍西方行政学说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西方行政学说自19世纪末形成与创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客观分析西方行政学说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夯实自身的行政学理论基础,丰富学科历史知识,并通过对西方行政学说进行经验借鉴,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更好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①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知识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努力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或问题,创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努力完善课程体系,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

1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容易存在的误区

1.1 作为理论基础课程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不同时期的多位行政学家、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学说,而且每一时期的学说都有着丰富内容和不同特点。课程总体上看知识量大,部分学说较难理解,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介绍清楚课程内容,课堂教授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思路限制在各种行政学说理论上,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实际上,无论哪个时期的理论学说,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对当今时代的公共管理实践极具启发意义。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行政理论的同时结合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分析理解,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2 讲授经典理论而没有与时俱进

由于与西方学术界在研究问题和路径上的差距,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涉及的部分知识略显滞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经典行政理论,而忽视对公共行政学领域最新理论知识的介绍,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适用性将会削弱,与当今时代出现脱节,教学的现实意义将大大降低。在知识发展和科技进步日益迅速的今天,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活动,保持时代敏感性、坚持与时俱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需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采用新方法、新案例诠释传统理论,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现代化教学方法工具使用不当

如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在高校中得到普及,教师上课通常都已采用PPT、影片等来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实质,出现了PPT照搬课本内容、用播放影片替代讲课、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杂等现象,这些极不利于有效的课堂学习。

2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努力完善课程内容

一是及时更新课程理论内容,结合公共管理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完善授课体系。要求授课团队教师做到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关注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在教材选用上,选用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在精选一本经典专著作为指定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一系列配套教材和读物,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关注领域内核心期刊动态,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与学生一同探讨,相互促进。二是不断完善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将经典行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选案例一方面需紧贴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时效性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需紧扣课程理论内容,充分运用西方行政学说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教学团队时刻注意搜集合适的案例材料,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案例库,比如选择“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政府雇员制改革”、“党政机关行政成本过高问题”等作为案例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2.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录像演示法等教学方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讲授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坚持在教学中做到“五个结合”:(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进行精讲,要求学生精读指定教材,吃透每个行政学说的主要思想,同时对书中其他理论学说以及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广泛阅读,以拓宽思路和知识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教材内容学习与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相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多为经典成熟的行政理论学说,同时也意味着相对陈旧,因此在教授的同时需对同领域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思维。(3)课堂讲授、研讨、交流与课后自学相结合。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将近三十位学者的行政理论,其中部分学说内容较为深奥,学生仅靠课堂学习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在课堂听讲、讨论的基础上,课后反复阅读教材,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练习题和案例题,巩固听课效果。(4)理论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研究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增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教学过程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将诸多经典理论根据时期、内容等组合设计为六个专题,安排学生在学习每个理论学说的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每个专题之后综合运用理论做案例分析讨论,做到融会贯通。

2.3 坚持综合考核方式

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采用复合型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倾向于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定成绩的考核,但对于西方行政学说这门研究生课程来说,单纯闭卷考试达不到最佳考核效果。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一般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因而要求他们对各时期的行政学说作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养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学团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笔试+作业与讨论+课堂报告+课程论文+出勤率”的复合型复合型考核方式。(1)笔试。无论考核方式如何变化,对于基础专业课来说笔试都是最基础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各时期各学者的行政学说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论述和分析的能力。(2)作业与讨论。每一个专题的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所学和查找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在下一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作业质量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学生成绩。(3)课堂报告。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在合理分工下进行相关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分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程论文。论文写作是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热点选择和课程理论相关的论文题目,在期末时提交论文,并将论文成绩作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5)出勤率。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将出勤率纳入期末成绩。

2.4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成为了有效的教辅媒介。网络教学平台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基于WEB 等平台把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网络环境,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需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仿真多媒体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供学生体验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知识,在实践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②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资料、多媒体课件、课程作业、学生课程论文展示、课程论坛等模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课程基本情况,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下载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并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提问以及参与论坛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3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3.1 课题体系逐步完善

自开设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以来,教学团队始终致力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将此最为打造精品课程的重要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每学年定期修订教学方案,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1本指定授课教材和10余本配套读物的教材体系,完成较为完善的授课PPT课件40余个,思考题35套,建设起拥有近百个案例的案例库,教学资源大大丰富。对于西方行政学说史上涉及的经典学说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授课过程中详略得当,专题教学体系科学越加明晰,能够较好地传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2 教学方法日益成熟

在教学团队不断的探索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录像演示、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辅助以复合型考核方式以及实习调研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方法日臻成熟,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情景模拟和调研实习相结合,通过情景设置模拟日常公共行政管理中常出现的事件让学生予以解决,并适当组织学生到合作的实践基地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成熟,模块设置科学,学习资料丰富,师生越来越适应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有力的教学辅助平台逐渐形成。

3.3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对课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该课程目前已形成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的5人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近年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年轻教师初到教学团队时博士刚毕业不久,理论基础好但教学经验欠缺,经过了几年的授课锻炼,以及通过听老教师授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方法、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逐渐成长为教学团队的骨干,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在注重教学的同时,教师们还获得多项相关领域的课题项目和教改项目,发表多篇教改文章,科研和教学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

3.4 学生好评成果丰富

随着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出来,学生表示很喜欢老师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归纳总结所学概念,并对其中较为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用专业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得到了较为综合的能力锻炼。近三年来,共产生研究生课程论文90余篇,其中部分优秀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得以发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学术成果。还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组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充分锻炼了学术科研能力。

4 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效基础上,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组将继续补充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团队、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努力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在继续加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改进完善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进修和让其独立承担项目等方式,加强对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国际国内交流,采取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做法,积极加强和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科研交流活动,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本课程的学术水平。(3)完善网络教育,实行网上教学,充实网络资源,为师生教学与科研创造丰富、开放、便捷的资源库,开展网上学术争鸣。

篇(3)

【关键词】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进程,中国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创新和变革,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都在日益得以丰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课程在国内新发展背景之下,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以期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尤其在财经类的学科影响之下,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分析当前其面对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是本专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内容和方向也呈现出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一般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职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权力、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决策、行政伦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等方面,所涉及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学科,可见其领域内容比较多元且交叉,综合性比较强。就我校而言,行政管理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艰巨,一方面,要顺应社会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视野广阔、通晓国情,熟悉现代公共行政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相关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创新发展。然而,在目前本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的质量和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教师队伍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有待提高。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现在拥有的教师数量比较充足,但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专业对口教师不多,教师大多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专业对理论综合性等要求;但行政管理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方法和技能课涵盖多层次的行政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容易出现教师专业研究程度不足等问题,由于缺少专业本身长期关注和系统研究,理论基础的积淀不足,难以适应本科教育特点,实现授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2)现有教材编写和使用也存在问题,很多教材体例流于形式,内容未能和社会现实结合紧密,专业性和应用性也不强,学术含量比较低;另一方面,在选取专业课教材时,教师事先缺少集体商讨和协调,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在内容衔接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课程设计的规范上,在同一专业的课程中有重叠交叉现象,反映了思路不清晰、理念模糊和内容不科学合理等问题。

(3)在近些年来的行政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讲述理论性的内容,课程在教学内容平铺直叙,有时候只是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效果不佳,还影响学生的出勤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单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部分老师授课过程中也会有讨论课等形式,但其所占比例很小,同时这种形式往往在学期中间或是期末时间,让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准备多门课程的讨论内容,学生疲于应付,有时候会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建设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进行课程梯队建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师资要以具有高级职称且科研突出的教师为核心,吸收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授课和科研能力有待锻炼提高的青年教师。同时,应当保证课程和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利用学校里如访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教师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教材选择建设,组织教师每年定期对编写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交流和修订,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同时,选择专业领域内权威的教材,并注意各门课程的衔接与搭配;另外,随着我院学科制度、学术队伍以及课程经验总结等条件的逐步成熟,应鼓励教师团队自行编写出版专业教材及实务案例。

(2)完善专业课程架构设置,保证课程的理论完整,突出专业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扎实的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既了解公共行政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又要熟悉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由于本校是财经类大学,所以诸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都是学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方面有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学等必修课,可以说课程安排比较系统完整,但同时也应在行政管理专业选修方向上更多地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兴趣点和未来职业需求来设置和引导,如当前的国考热、事业单位招考、三支一扶、村官等各种考试,从基础上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占有相对优势的,但在具体的门课方面需要一些学习和引导,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面要尽量结合社会的实际来进行一些调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3)保证课程的理论完整前提下,避免具体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在进行行政管理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不同的门课之间存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现象,如《公共行政学》中的人事行政章节就同《公务员制度》课程的内容重复;《市政学》中的一些内容与《城市社会学》中的某些内容类似,这样授课内容的重复,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综合性所导致的,每门课首先必须要保证逻辑体系上的完整,囊括的东西比较全面,因此与相近门课存在重复,但这样的内容交叉会浪费授课时间,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之间要多进行课程交流与讨论,明晰授课内容,既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也要避免授课内容的交叉重复。

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模式采用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理论丰富,并且很多方向与现实结合紧密,很多内容无法只通过之前的传统黑板书写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教学可将集文字、数据、图形和案例融为一体,使课堂内容更生动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在硬件设备上已经完全可以支持这样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采取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课件可以生动直接地讲解知识点和现实案例,图文并茂加上视频文件等资料,使得教学效果突出。

(2)引入案例分析,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所忽视课堂实践教学,“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形成了课堂只有教师讲,而学生被动听记的局面,以致教学无法实现跟各位灵活和现实的教学效果。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科学,教师应根据其特点改变单向灌输式的讲授教学模式,采取现实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方法教学方式,通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的被动要求变成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专业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设立专业团体,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教学。从学校整体层面上来看,本校为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设计了由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读书活动、就业指导与实践、其它实践教学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这些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硬性规定,缺乏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性活动。因此,学院可以组建院内的相关临时专业兴趣小组或固定形式的协会,通过这些由学生成立的小组和协会举办一些具有跟本专业相关的群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就感兴趣的某些问题进行某项社会实践活动或学术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能锻炼他们语言表达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群体活动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同时,学生可以和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联系并获得其指导,学院教师在指导其活动时,不仅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还要加以正确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专业团体定期举行相关的讨论会、辩论、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现在学校为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校级课题申请时要求老师吸收一名本科生,那么在教师做其它各级课题时,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参加,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

(4)加快实践操作平台建设,丰富专业实践基地。课堂教授学生的是理论知识,而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是学以致用,希望自身所学能够应用于将来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实践基地就成为学生与社会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根据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属性,行政管理的知识点涉及政府职能行使的相关部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因此,学院应与本地区相关的政府行政机构、学术团体或其他公共组织建立较为密切良好的合作模式,可聘请在专业领域内的具有丰富经验或权威的校外专家或部门领导作为兼职教授,建立数量丰富且能长期合作的社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亲临其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和工作人员身上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创建自己的模拟操作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基地。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根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学生去校外的政府部门进行实习,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工作实践,进而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16-02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夯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高校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实践表明,上好名著课绝非易事,也表明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对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进行改革,只有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恰当安排教学时间,进行考试方式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教学内容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就必须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精选教学内容。这首先涉及到开列读书目录的问题,其次涉及到精讲哪些书或者哪本书的问题。笔者在担任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卷帙浩繁的经典宝库中选择重要名篇,给学生开列读书目录。目录包括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巴纳德的《组织与管理》、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如果说开列书目是让学生大体了解本专业的名著,那么精讲哪些书或哪本书则是让学生通过重点学习某本名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笔者选择了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精心讲解的内容。因为,其一,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开创了行政学研究的先河,是行政科学的奠基之作;其二,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这对刚刚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其三,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短,适合逐句逐段地精心讲解,以便学生渐渐学会读名著的方法,使他们懂得读名著不同于学习思想史或学说史。

二、改进教学方式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不同于行政管理原理课、专题课、思想史或学说史课等,因而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

1.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采用导读、领读、自读和对话讨论方式进行。教师应当把精力用于提问、答疑和解惑,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与独白。对名著进行导读时,教师应着力阐述名著的写作背景。在教师和学生交替领读时,遇到较难的问题,由教师释疑。学生自读是学习名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任课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事先自读,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进行教学时,任课教师应适当地把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融入对话讨论之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2.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还应该综合运用学生上讲台、课余学习读书小组、小论文写作、分组讨论与辩论、专业论文翻译等多种方式。其中,让学生上讲台讲述,由学生分组讨论与辩论,教师点评等方式更值得重视。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评,引导讨论沿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表达、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会逐步得以提高。

3.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应该分阶段逐步加深难度,对不同的著作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比如,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所以,就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而言,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当中应当将它作为第一必读篇目。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再让学生先后去读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密尔的《代议制政府》、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并且根据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要求学生精读《行政学研究》,泛读其他著作。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是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此,高等学校,包括其下属的学院要重视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硬件建设。要增加经典著作的馆藏数量。对于非常经典的著作来说,同一本书的数量应尽可能多一些,以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要多购买思想史、学说史之类的书,如《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行政学说史》、《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等,为学生读西方管理学名著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要多订期刊杂志,如《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科学》等,使学生了解学界对名著的精辟解读。要发挥电子图书馆的作用,要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读经典著作(包括外文原版)备齐,摆脱学生无书可读的困扰,满足教学要求。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这种课程设置有其弊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可谓洞彻大学四年级开设名著选读课的弊端。要祛除弊端,笔者以为,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比较费时费力的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有利之处在于:经过两年的“磨合”,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进入了正常学习的轨道;通过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比较稳定,此乃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没有临近毕业前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因素的冲击,学生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名著。学生一旦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具备了读书的能力,萌生了读书的兴趣,就会带着极大热情去奋发苦读。

五、努力改革考核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教学效果的测量仪和教学方法的调节器。因此,要对某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努力改革其考核方式。对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来说,同样需要努力改革考核方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传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因而考试的方式就不能仅仅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考核应该采用上课发言、写论文、开卷考试和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把学生平时的论文、讨论、发言等所得30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期末考核的总分;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其中开卷考试占50%,口试占20%。

参考文献:

[1]陈树林,赵海峰.教育观念转变与人文学科原著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144-145.

篇(6)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应实现三个转变:

1由缺乏特色到金融特色鲜明转变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虽然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无突破性变化,但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注明为“港航行政管理方向”,突出航运特色,旨在培养满足航运企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全永波提出,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开设海洋科技概论、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律、海商法等课程,体现海洋特色[3]。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百惠提出,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出农林公共管理特色,应与农业、林业紧密结合,依托农林学科优势,以农村事务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农林特色的行政管理人才[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与行政体制、比较政治制度、涉外经济法、国际商贸制度、国际政治学等,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4]。金陵科技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设有“行政法”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根据上海金融学院校情,按照错位竞争的要求,应打造金融特色鲜明的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我们已经在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等方面迈出了步伐,今后还需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

2由重理论知识学习到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用非所学”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这一共性问题。目前,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包括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而学习能力贯穿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图1。

3由以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向以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转变

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当从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眼,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囿于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商务秘书和人事行政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从专业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的英文名称叫PublicAdministration,即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原本就具有共同的渊源。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上,而是应用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里;经理人(manager)这个名词……最初也不是应用在企业里,最早被称为经理人的职业是城市经理人。但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之后,因为对企业的敌视和对企业主管的不满,管理与企业管理才开始有所区分。为了不与企业界挂钩,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自称为“公共行政”,主张不同的原则———在大学里自成科系,有自己的用词、自己的升迁方式[5]。随着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由于管理本身具有相通性,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来重塑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把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的项目预算、绩效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人力资源开发等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中去。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强调打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界限,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例如,山东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特色是在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研究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又研究企业的行政管理[6]。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商务运作规则和法律规则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4]。有学者也提出,“我国的财经类大学可以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7]。这样的转型也符合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以及科研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科研密切相关,“专业”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因此,不应当以学科渊源来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公共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不应当以它们的学科体系来架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8]。当然,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也不能囿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岗位。

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为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公共”色彩(或“政治学”色彩)明显,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行政法学等课程都属于专业必修课,而我校把这些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相比而言,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行政”色彩(或“管理学”色彩)突出。目前我校开设了公共管理学(双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项目管理等打通公私界限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并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双语)、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沟通等跨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一般管理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秘书学、行政文书写作、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方法、公关礼仪、档案管理学等实务技能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现金融特色方面,开设了财政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金融法学、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引进企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国外的课程。同时,要紧盯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教学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课内实践和校内实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重点,以公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目前,校内实验室开设有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SPSS和ERP沙盘课程。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到福利院、民工子弟小学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暑期专业实践。进入大四后,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此外,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成立了瞻远行政人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演讲比赛、策论大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大赛、公益创业计划大赛、瞻远论坛和社会调查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其他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缘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好,学历层次比较高(全部为博士),但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这给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今后,一方面可利用各种进修、培训、见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积极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争取多拿课题,多出成果,为职称评定和团队建设打造奠定坚实基础。在做好“内部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外部招募”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也争取引进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化职称结构。

4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渡”给学生的“船”,是教师锻造学生能力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组织形式,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近两年,已经发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LBL—CBL—PBL—RBL四轨模式在管理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与运用》等教改论文,承担了“高峰体验理论在创业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等教改课题。今后仍需对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举行教学研讨,把各种教学方法纯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5抓好教材建设

篇(7)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笔者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它明确写作目标,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如下常见问题。1.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加上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写作水平有限,论述很难深入和结合实际,照搬别人结论太多,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2.容易偏离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的选题范围,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选题混淆。多有学生以企业为例来进行选题,没有与工商管理专业很好区别开。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题目扎堆,写出的论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选题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而“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语病多,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逻辑混乱,很少联系自身实际,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抄袭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抄写论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查询结果就有一千多万个,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一条“捷径”。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抄袭,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迟交或不交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未能按时完成,要么工作忙没时间,要么直接表示不会做,或是临到最后期限担心不能按时毕业才开始动笔。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三维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甚至认为是包袱,于是马虎应付。加上平时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基本功差,工作压力大,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写作。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即要参与教学,又要从事教学管理,有的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严谨耐心地指导学生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不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

(三)从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学风不正,论文抄袭成风,也是电大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和抄袭论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齐下,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态度。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道德行为。再次,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特长、兴趣等,从而进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撰写论文。总之,要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选题,鼓励“小题大做”,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题目。

(二)重视论文指导教师的培养。1.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理论修养、文字修养等。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以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常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及时纠正学生论文中的语病和错误。2.建立一支稳定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电大分校师资力量有限,应发展一支工作稳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反馈进度,研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将论文指导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第三,提前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系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确定选题,搜集素材着手写作。

(四)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论文写作远程指导。将网络手段运用到论文指导环节。可为毕业班学生建立论文指导QQ群,方便师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记录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8)

自从1896年行政学诞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行政学研究始终关注着私人领域的成就,不断地从私营部门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和管理模式中汲取营养。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行政改革运动,仍然沿续着“政府向企业学习”的传统,开创了行政改革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尝试在行政改革的全球性视角和新经济浪潮的时代背景下,运用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分析政府人事管理的治道变革模式,并揭示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特征和政府人事管理的发展趋向。

一、治道变革的动因分析

治道(Govern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新拓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为实现经济发展,在管理一国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运用公共权力的方式”“:它与行政与政治的区别在于:治道只涉及政府权力的应用,它更动态、更具体、更注重方式,而相对较少地卷入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所以,本文关于政府人事管理变革的思考也是定位于工具理性当代政府人事管理的治道变革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归纳起来为两点:其一、全球范围内的行政改革运动不仅提供了一个世界背景的参照框架,而且为治道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二、知识经济浪潮对政府管理的冲击.推动政府管理方式从经验行政向知识行政转变:如果说,西方行政改革运动打破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樊篱,搭起了政府向企业学习的桥梁,那么,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则是政府人事管理治道变革的根本契机。

1、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西方行政改革运动历史进入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遇到了经济滞胀、工人失业等社会危机.公共部门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克服政府困境的现实需要和公众的期望推动了行政改革浪潮的发生并席卷全球正如美国行政学教授帕·英格拉姆所言:“在过去20年中,世界上没有一个这样的国家和地区:那里的国家对公共官僚和文官制度表示满意。东欧、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混乱激发了政治和制度变革的痛切意识工业化民主国家贯穿70年代和80年代的改革努力,说明它们普遍意识到政府和公共机构确实存在重大问题”与此同时,私营部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管理革新,并取得了成功私营部门革新的成就不仅是推动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动力,而且其革新措施也对公共部门的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向。

本次行政改革运动的主导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其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私营部门革新措施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即“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作为行政学中的一个流派,其特点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致力于解决政府面临的困境。公共选择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它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机制,使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公众得到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至高无上的市场权力,可以“用脚投票”,这必然会促使公共机构竭力改善服务以赢得更多“顾客”。此外,公共选择理论对官僚制的人事管理弊端进行了诊断,认为传统公共部门规章制度既严格又死板,缺乏有效的激勋机制,从而在内部形成了逃避风险、不事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普遍心态,使公共机构失去追求效率的内在动力。总之,公共选择理论强调,解决传统政府管理问题的核心措施是“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利用”。

管理主义,是新公共管理学派的理论主张。虽然与公共选择理论一样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但管理主义更加注重“内部理性化”,即主张在政府内部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管理主义的出现,被视为“行政管理范式的转换,是一场革命”,推动了行政学从早期的公共行政范式发展到今天的公共管理范式。公共行政强调“政府万能”,而公共管理则主张“政府有限”,必须以市场解救政府失灵的现象,私营部门的管理策略可以适用于公共部门,以形成一个企业化政府相对于公共选择理论而言,管理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逻辑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管理上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私营部门的管理要比公共部门优越得多,那么必然要求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模式、原则、方法和技术来“重塑政府”,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

2、知识经济的浪潮对政府管理的冲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根据19%年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口I。在这个新的时代,知识取代了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要素,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预示着社会生产、消费领域的一场革命,而且催生了管理理念的革新: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其一,人力资本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知识经济中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而因为现代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天赋自然资源优势已不再成为一种关键的竞争性要素。同时,随着世界性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资本优势也逐渐丧失传统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是,知识和技能正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而凸现出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公共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经验行政向知识行政的转变”成为政府人事管理治道变革的强大内驱力。

其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国与国的竞争也更多地体现为政府能力或政府效能的竞争。台湾地区学者张世贤在《公共政策析论》一书中指出,政府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顺应时代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和合作力,增进国民生产力,提升社会水准的整体能力I。在知识经济时代,新事物的产生日新月异,社会整体进步加快,政府应对外部环境捌战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公共部门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提升政府能力的中心环节。

二、私营部门的启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结

相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对利益追求的永恒性,使得私营部门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部门=从技术的产业化,到管理理念的制度化,私营部门~直充当着开拓者与试验田的角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首先在私营部门的实践中走向成熟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力与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推动各项事业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较,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管理的理念上。其一,把人力作为资本受人本主义和人力资本理论影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最核心的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其它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人是第一资源,是支配和利用其它资源的资源,是唯一可以连续投资、反复开发利用的关键性资源。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其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在《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一书中,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竞争优势的相关性。他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并且列出了16种提高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建立了两砷分析模型去解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竞争优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传统人事管理仅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在功能上无法超越后勤服务的性质,充其量只能发挥辅作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事实和案例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已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具有更长久的战略价值,对组织决策具有更广泛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

2、在管理的技术层面上。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的二重性特征,决定了管理技术层面上的二重性,即软管理和硬管理。首先,软管理是指人性化管理,基于人力资本和自我实现的管理假设,组织的发展取决于组织提供的诱因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或释放员工的潜能,这一过程决定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特征。提高员工生活质量,重新界定上级和下属问的权责界限,充分授权,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企业文化,这些措施成为企业经常的做法。此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具备硬管理的特征。由于软管理带有随意性和不易评价的缺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从其它学科中引进了一些分析工具来弥补软性管理的缺陷:例如: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使人事管理者能够在招聘中发现胜任的因素,在晋升中真正做到功绩取向;规范的工作分析方法,保证组织可以使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此外.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引进,更加强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特征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拉齐尔在《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书中,开创性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大学学历的信号作用、工作中的不努力等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劳动契约的不完全性等,在实证调研和严格的理论推导基础上.得出很多精确的结论。

3、在管理的内容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既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又是一套整体性开发战略: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程序上体现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持征:传统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在纵向上把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录用、培训I、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管理,造成录用与使用、使用与培训、培训与晋升奖励等环节互相脱节。在横向上形成人员的“部门所有制”,把员工视为部门的财产,只重视对人才的拥有而不重视使用,人才闲置、浪费、压制现象普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克服了上述弊端.把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凋动、升降、奖惩和退休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程管理;同时,它的视角跨越了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体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管理:这种动态管理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也使员工产生危机感,促进员工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传统人事管理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重事不重人,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位置,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而是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建设性潜能”的因素,把人视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它注意通过教育、培训、授权、激励等一系列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发掘人的潜能,提升品位,增值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

三、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治道转变

实践经验证明,规范、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相形之下,公共部门却长期困于僵化死板的规章制度,漠视人的能动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对制度的崇拜下.人只是一种被物化的管理成本一这在公共部门中造成了逃避风险、不事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普遍心态,使公共机构失去追求效率的内在动力.最终导致公共部门不能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挑战。我们认为,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的有益观点,引人市场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成功经验,是实现政府人事管理治道变革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本文拟从下述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以期重塑政府人事管理模式,提升政府能力:

1、在管理理念层面上,要进行观念革新,植入新的理念。其一,人力资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人不再成为制度的附属,被当作物化成本而加以控制,人是具有无限增值潜力的一种最重要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激励,释放人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政府人事管理的核心内容:尊重知识,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在公共部门的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政府管理经历着从经验行政到知识行政的转变,人力资本的质和量决定着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成为新经济下公共管理发展的能量源泉与核心。其二,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政府能力的有效途径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促进政府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影响政府效能诸多要素中,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人力资源是其他要素的掌握者和使用者,其本身就是作用于组织生产力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昕具有的高增值性和效益递增性同样是其它要素无法比拟的。

2、在管理的技术层面上,要重点开展职位分类与考核制度的改革。其一,更新职位分类内容和建立我国公务人员的职位分类制度。职位分类如同私营部门的工作分析,一直被认为是公共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传统的职位分类建立在工业经济的社会化大分工基础上,由于工业经济中专业分的细化,导致职位分类相应地细化这在新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就显得过于繁琐和滞钝,人们对官僚制的指责有很多就导源于此,职位分类的革新势在必行:首先,随着计算机智能水平的提高,操作性的例行工作越来越多地被计算机昕取代,传统的职位分类面临调整:其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月异,新行业、新职位不断涌现,并日趋重要,这同样是旧的、过细的职位分类昕无法涵盖的复次,传统职位分类的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与知识经济下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制度取向相背离,所以,传统的职位分类在内容上必须更新,在规范上必须简化职位分类内容的全面更新,有赖于我国公务人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建立我国于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条例(暂行)中明文规定,公务员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然而直到今天,我国尚没有对政府公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职位说明书.这就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录用、考核、升迁、薪金管理等环节失去了基石。那么,我国为何一直未能在政府中进行科学的职位分类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传统工业经济下职位分类的繁文缛节的畏惧和长期以来漠视私营部门职位分类与工作分析上的成就: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位分类趋向简化,成本相对较低,又有私营部门积累的经验可资借鉴,这正是我们迎头奔上,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政府公务人员职位分类制度的良机。

篇(9)

一、英国公务员培训现状

1.英国拥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这与其卓越的干部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英国的公务员培训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英国公务员培训的根本目标机遇是要使受训者接受并参与到体制性的变革中去,通过培训提高公务员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变革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撒切尔夫人开始的“政府现代化”改革,在精简公务员队伍、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英国对公务员基本能力培训的各种课程,都是随着行政改革的步骤与要求设置的。针对行政改革后大量出现的执行机构,强调对执行机构的官员既要进行行政管理知识与行政技术的培训,又要对他们进行政策制定工作的培训。如英国财政部确定的在培训中要解决的5个问题是: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和开发的需求、什么是不正确的管理和领导技能、在人员管理和培训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为什么政策和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如何防止人的思维和工作的僵化。针对公务员队伍的现状,“英国财政部开发项目”包括基本技能和其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基本技能有会计学、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其他技能有公共财政和预算、有效阅读等能力;针对高级职员的开发项目包括领导艺术、走向现代化的政府、全方位信息沟通和反馈、管理技巧等。

3.将政府部门内部培训、专门公务员培训组织、高等学校培训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培训网络。英国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三类机构。一是政府组织内设的培训部门,如英国财政部下设的培训与发展局。它们主要根据组织内部的发展战略、实际工作要求和员工素质,有针对性地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二是专门的公务员培训组织,如英国公务员学院、英国皇家公共行政管理协会等。它们主要根据社会各类组织和人员的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发出不同的培训课题,设计出多种培训项目。三是高等学院提供公共政策、政治与经济专门学院等各类课程,如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伦敦大学经济学与政治科学学院等。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公共服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公共服务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主要是满足中央与地方政府、卫生保健事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人员教育和发展的需要。

4.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采取绩效导向、以提高技能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英国的公务员培训,不论是内设部门组织的培训,还是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都非常重视效果评估。以公务员培训和公共部门的管理培训为主的英国公务员学院,主要采取绩效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1)英国公务员学院于1989年改为自主性的执行机构,于1996年不再接受政府的财政补助,以企业经营方式按市场机制招生,由学员自选课程,付费入学,达到自负盈亏。

(2)英国公务员学院培训的最大特点是在为顾客服务时提供专家的咨询意见,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定制的专门服务。英国文官学院1/3以上的课程专门为客户的特殊需求而设计,有目标地鼓励学习,设计相关的课程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适应性课程设置。学院采用一套标准化的课程描述,帮助客户辨别、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培训课程。英国内部聘请的专家或与学院合作实施项目的部门的专家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以公务员基本能力框架为依据进行公务员能力培训。英国公务员学院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并确定了高级公务员的基本能力框架。高级公务员的基本能力具有九条核心标准:指挥能力(领导能力、战略思考和规划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管理和沟通能力(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个人贡献(个人能力、才智、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公务员培训课程就是以这些核心能力作为标准设计的。

(4)英国公务员学院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以任务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的公务员培训特征。大体上可以把课程目录分为以下8个部分:政府与经济、政府与管理、培训与发展、个人技能、证书考试与论文指导、新技术、法律、欧洲研究。课程目录以科目分类组织,有超过500个课程题目可供选择。

5.采用实践性的培训方法,着眼于提高公务员的实际能力。(1)岗位训练法。岗位培训是在上司传、帮、带下的不离职培训和轮岗培训,英国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公务员在被录用后都要经历一个试用期,都要在各资深官员的指导下,进行岗位培训。

(2)行动学习法。英国公务员培训注重“在干中学”的“行动学习法”,许多活动是在现场进行的。英国的快速晋升人才培养计划很有特色,英国政府为确立高级公务员队伍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和合理的梯形结构,每年都从应届或历届毕业生中精选一部分优秀青年,作为高级公务员的后备人才,放到政府部门边锻炼、边培训,对其中表现突出者予以快速晋升甚至破格提拔。

(3)“菜单式”与“模块式”教学法。如英国公务员学院准备有500门课程,分成不同的模块,供学习者自选。

(4)心理调适学习法。在心理专家主持下,通过心理测评,学习者在小组互动中加深自我认知,据此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追求自我完善。

英国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人从正规学校毕业后,必须通过必要的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才有资格应聘公务员。任何新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至少15天的培训。每个单位都有内部的培训制度规范和激励员工参加各种各类培训。英国政府规定,每个新任职的高级公务员都必须到英国公务员学院的发展中心接受2―3天的测评,以确定将来的培训和发展需求。

6.加强与国际组织及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公务员。如英国文官委员会为英国人竞争欧盟机构职员提供如下项目的帮助:(1)硕士项目――设在华沙的欧学院为青年毕业生提供一年的硕士程度的课程培训。(2)斯塔吉亚计划――为年轻的毕业生提供获取在欧盟工作的亲身经验的机会。这个培训项目包括在欧盟各部门参加日常工作实践、参观和听讲座等。该项目培训面向30岁以下的毕业生,每年招生两次,每次提供650个名额,为期5个月。另外,英国还与欧洲学院合作培训公务员。欧洲学院为英国公务员培训的项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欧洲学院开设以下四个方向的专业:政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学、法律、人力资源;在华沙奈托林分校还有一个“中欧和东欧计划”;“急流开发项目”也是欧洲学院重要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加快受训者晋升的机会。“急流开发项目”通过使受训者在8―12个月中承担一系列的工作,来显示其工作成绩,并在3至5年的时间里可能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务员培训特点

综观世界各国干部管理制度,一般都把培训作为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纳入公务员“法规”、“条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之中,以此给予法律保障,确保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培养高素质公务员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务员培训制度。美国则把培训列为二十一世纪七大产业之一,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务员的培训具有如下特点:

1.推行培训法制化。发达国家把公务员培训看作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有着配套的法律和制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相继为公务员培训立法,使公务员培训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例如法国在“公务员章程”及“继续教育法”中规定了培训的原则、权利和义务,1985年颁布的关于培训的法令规定,允许公务员选择参加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培训期间,不论时间长短,职务晋升、奖金福利都不受影响。日本“国家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内阁总理、大臣、人事院和有关政府首长为发挥和提高职员的工作效率,必须制定并努力实行职员进修培训等计划。日本《国家公务员教育训练规则》中规定,公务员进修培训内容,必须是与现任官职或预计今后所任官职的职务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规章为公务员培训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2.培训机构职业化。英国1970年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学院,学院设有三个培训中心,一个主要是招收走读生,另外两个是实行住宿制,公务员由政府各部门选送,年龄一般在30至45岁之间,常年在校学员500人左右,每年培训各公务员20000多人。政府各部门设立了培训中心,主要培训初级公务员,承担了全国公务员培训总量的77%,中、高级公务员的培训由公务员学院负责。美国1968年就设立了联邦行政学院,全国各地有180所行政管理学院,为政府培训公务员。法国在中央设立了国立行政学院,地方设立区级的行政学院,政府各职能部门也设有对口培训学校。

3.培训方式多样化。在人员培训上,德、英、法等国家对公务员的职业培训从等级上基本上分为三个类型,即高、中、初级培训类型。英国政府各部门因公务员的职务确定了不同的培训时间。除了常规的全国性和地方性培训外,还有其他类型培训,如法国,行政员训练中心专门组织行政人员轮调训练,不断轮调公务员作短期训练。还有一种选择性训练,即公务员可以根据需要提出培训需求,经部门批准参加培训。

4.培训方式灵活化。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形式比较灵活,既有公务员行政学院专门组织的培训,也有通过国内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既有专家、学者指导下的系统培训,也有部门领导及资深同事辅导下的业务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长则三至四年,短则只有几天。

5.培训保障制度化。注重“培训成本”概念,重视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比率。这些国家对公务员培训都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己形成了制度。德国每年公务员培训经费占国家行政管理经费的2%―3%,并纳入国家预算。法国规定,每年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1.1%作为培训费,总理每年还重新预算培训费用。

参考文献:

[1]陈柏生.国外公务员的人才资源开发概述.中国公务员,2003,(12).

[2]张淑贤.试析新世纪公务员培训需求.中国公务员,2001,(7).

[3]陈燕楠.干部培训形式探析.工作研究,2003,(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87-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国内创设于1998年,到2012年全国大约有500所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发展方向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式”的发展并未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度大幅提升,反而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发展面临“建设瓶颈”。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在重新审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本文主要以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状况为例,探讨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一)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

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学生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到2010年后基本保持在50人以上,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在专业开设初期,社会对其了解不够,许多人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社区服务和第三部门管理等,未能正视专业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定位日益清晰。

(二)学科建设凸显应用特色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做大做强一个专业需要多维并举,凝聚学科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探索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的新路径,彰显专业的应用性特色。2006年以来,学院与宜春市政府合作,开展各项资政服务。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研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等政策咨询中,学院都派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并建言献策。

(三)专业建设从无到有,稳步推进

2006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任教师充实教学队伍,学院也加大了对专业的扶持力度,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并探索在偶数学期建立教学实践周制度(时间为该学期17―18周)。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至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与宜春市发改委、人事局、城管局、仙源乡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目前正筹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基地。

总的来说,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随着办学环境变化,和其他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样,专业发展呈现“先扬后抑”态势。同质化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发展缺乏特色,专业发展前景和现状又形成了反差较大的极化现象。因此梳理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探索中国特色专业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

(一)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优化,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教育界仍存在较大的认知分歧。从培养方案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公共部门“逢进必考”的政策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未能契合专业设置的预期,大多数学生无法进入到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更多地流向到了企业。专业发展前景和现状的极化现象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未能体现出专业优势,也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度不是很高。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亟须找准自己的特色,防止在同质化中迷失自我。

(二)支撑专业较少、专业基础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涉及政、经、文、法等领域,需要在多学科融合中找准自己的特色。但是据统计,国内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500多所高校,支撑专业多于两个的不到1/4。以宜春学院为例,200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个方向招生,2004年开始独立招生。十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学科融合优势并未得到体现,至201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宜春学院仍只有一个专业方向,缺乏相关的支撑专业。同时,实践教学偏弱,没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学术交流不足致使专业发展方向的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三)实践环节相对匮乏、学生实践能力急待加强

课程设置理论课偏多,应用性课程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学生学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精”,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万金油”,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但却没有自己的“主轴”。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课程设置偏少;二是虽然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或是输入人数有限,或是联系互动较少,实习基地建设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三是部分同学对实践环节认识偏差,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如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1”模式

结合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前两学年开展专业基础课、通识课教学;在第三学年进行核心专业课学习,并在第6学期9-18周组织学生到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第四学年第7学期1-9周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学习,并进行相应素质拓展训练,10-18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通过“2+1+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了解自身不足及明晰自身职业发展定位,第7学期的针对性学习又能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这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科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的生命力和社会声誉最终取决于专业的社会适应力,只有解决“教育产品”销售问题,专业建设才有活力与生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所以呈“先扬后抑”态势,根源于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一致性较低。因此,必须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建议可以在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将专业发展设置为三个方向:行政管理、社区服务、人事行政。行政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党政机关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政治、经济、管理、财务等课程的教学。社区服务方向主要培养公益部门和基层急需的服务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管理、经济、社区服务等课程的教学。

(三)“内培外引”有机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柔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可以聘请行政、企事业单位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担任课程主讲教师或进行专题教学。这样既可以充实师资队伍,也可以提升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加强培训,从内部挖掘潜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博士研究生。

(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应在课程模块设计、主干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着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主干课程彰显特色。主干课程应包括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实务、组织行为学、社区管理、领导科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用性课程。课程设置应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色,将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有机衔接起来,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二是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在充分调研和探讨基础上,根据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编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妥善处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与特殊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五)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社校合作办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互动式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学中强化互动式教学,如案例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情境设置法等。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增强课程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课程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探索社校合作办学模式。在不断提升教学内涵与办学声誉的基础上,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单位签订合同,根据单位人才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单位工作。社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约用人单位招聘合格人才的成本,也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与声誉度。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创新,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其社会应用性的不足极大制约了专业的长效发展。因此应在深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并探析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与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8-11.

篇(11)

近年来,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逐年增长,并呈现出良性、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如何能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满意、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对当今高校提出的严峻考验。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专业定位与实践脱节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专业政治色彩较重,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随着国家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在选拔公务人员的专业要求上已经不只限定于行政管理专业,这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失去了先天优势。通过近几年对国家招录公务员所需专业情况的观察,不难发现国家机关及各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少。因此,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最终还是要在企业中就业。但是从目前制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并且多偏重于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应用型教学较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我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够成熟。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属于冷门。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校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应用型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培养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改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某些方面仍存在着死角和盲区。总体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上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格,课堂上以政治学等理论教学为主线,这固然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储备水平,但是忽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造成了“知”与“行”的脱节,最终结果将导致学生在步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后,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工作需要不符,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和对工作的信心。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但该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为教研型教师,并没有行政机关的工作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院校而言,这个问题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而言,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在行政机关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本就十分匮乏,无法了解到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情况,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捉襟见肘,社会实践“不及格”的现象频发。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建设途径

1.以就业为前提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建设目标,而衡量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理论上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考公务员为主,但现实情况是只有极少数通过公务员考试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是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又可以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同政府行政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能够充分协调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需突出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打造在于专业教师整体教科研水平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水平较低,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上的交流。因此,应该一方面立足于本学科人才的建设,并大力引进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特别是青年人才;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和科研能力。

3.调整课程結构,重视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一定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目标,把培养实践技能作为主线,以此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作为人才培养的“错题本”,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设置,这是有效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又要对理论类课程的比例适当予以压缩,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有效强化。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要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当前行政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关注行政管理专业行业状况及发展前景,把“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构建起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处理好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关键,所有的专业定位、方向和内容都需要通过师资队伍来实现。长期以来,大多普通高等院校在师资队伍引进方面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以招聘高学历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职称评价的导向也偏重于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导致教师更加偏向理论研究而忽略实践的应用性。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现有的师资理念和结构,既要“走出去”,又得“引进来”,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促进现有的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使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实践应用,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客座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适当的参与政府项目决策,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培养“双师型”教师。如此,既可以服务社会,又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还为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霆.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