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50: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区域旅游规划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

篇(1)

旅游业在当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向了繁荣阶段,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上来促进地区旅游业能够动态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内化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发展体系中。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质和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质分析

对于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规划最为主要的就是将区域资源以及区位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要能够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提供试销对路的产品,从而让旅游者来获取最大化的满足。并要能够能对旅游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来增强旅游供给的有效性以及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的旅游市场发生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的演进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区域旅游实施规划最为根本的就是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来促进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对区域旅游客源的市场分析层面,规划者只是简单的遵循旅游客源地衰减规律实施客源的市场定位以此来制定营销的策划,但在对客源的市场开发独特性的视角方面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有就是对区域旅游的资源认知层面一些有着特色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总结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就不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对区域旅游的规划发展也就有着一定的难度。

再者就是对区域旅游规划没有重视全程管理,在管理过程层面有着较严重的缺位现象,国家虽出台了相关的旅游规划通则,但在编制前以及规划文本形成之后的执行管理层面比较缺乏,这些主要是体现在缺少实施监管的机构,在标准的选取上没有达到一致。还有就是在区域旅游的规划过程中遭遇到了执行困境,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不配合以及相关部门的不协作,还有就是相关的企业没有得到配合。

三、区域旅游规划问题的创新思路

第一,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创新发展,要能对其问题的原因得以充分的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实施创新的措施。从实际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来看,其问题的主要成因就是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完善,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当中有着过多的行政干预,并且由于监管者在实际的监管力度上没有得到加强,政府的作用没有全面的得到发挥,从而就造成了区域旅游规划的不合理,将这些问题的成因得到详细分析就能够对创新措施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对区域旅游的规划进行创新重要的是能够对内容体系加强优化,也就是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从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来看主要是能够加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对和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相关部门的规划策略的实施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而对于旅游礼仪相关者进行分析则主要是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化的分析,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对区域旅游规划要能够得以层次化有序化的进行,要能够在土地规划以及交通规划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并要能对不同级别的规划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能够将编制工作开始前进行成立专门的规划领导小组,从而来增强旅游规划权威性。需要重视的是要能将编制得以规范化的进行实施,要依据着人员的构成以及设备的配置等,来针对各个旅游规划机构实施资格等级的相关认证,采取统一化的发证和管理。

第四,要能将动态化的管理得以充分的体现,旅游系统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间有着高度关联,所以要能对各个层面环节都要充分的重视。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就要能够将旅游系统作为是规划的主要对象,树立动态化的观念并进行全程管理监控。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在方法技术上进行加强创新,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构建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然后在多方面的考察调查等基础上,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进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3)强化区域特色旅游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壮大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其助动器,所以要适时制订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扶持激励政策,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共同研究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条例,明确投资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项目招标、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的规定,减少参与人员和农户经营的风险,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4)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特色旅游的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理念,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规划、开发和管理,同时加强科学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为打造星级品牌景点做出必要的努力。还要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如《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的力度,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3)强化区域特色旅游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壮大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其助动器,所以要适时制订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扶持激励政策,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共同研究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条例,明确投资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项目招标、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的规定,减少参与人员和农户经营的风险,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4)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特色旅游的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理念,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规划、开发和管理,同时加强科学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为打造星级品牌景点做出必要的努力。还要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如《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的力度,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识码:B

一、目标管理是对库区进行科学规划、开发的保证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关于三峡库区的城镇定位、规划,我们认为:相关城市、城镇要以旅游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定位,实行目标管理,分层将目标细化,并以各自“圈”为二级目标进行管理。少搞一些科技节、旅游节、柑橘节、茶叶节的应景之作,多想办法,将发展各地经济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圈”的层级管理是从该区域的产业特点以及布局来规划、管理的,在这方面,可以将其视作企业来管理,而传统的行政区划则起社会管理的作用。

该区域城镇的定位,首先要确定的是以重庆还是以宜昌为中心。在这个问题确定以后,才能去探讨库区各城镇的定位以及营销策略。关于三峡库区是否设置省级行政区划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在讨论,许多机构也在调查研究,国家也一度正式筹备组建三峡省。这个问题是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的。在历史上,由于三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至宜昌的沿江的农业、民情民俗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又把这一区域连接了起来。问题是: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属于重庆直辖市,而大坝的坝址却在湖北省的宜昌市。行政区划的不同,把这样一个因三峡大坝修建而相对统一的区域人为地割裂成两大块。根据三峡库区现在特有的地理地貌,目前,从政府到专家、库区民众,大家都在发展库区旅游上达成了共识。然而,在重庆、湖北大力发展三峡旅游、大打“三峡牌”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合理经营,客观上忽略了对库区广大城镇的规划、营销。因此,我们认为,新的形势决定了这一区域必须真正地绑定在一个行政区划,只有这样,库区原有的旅游资源、新形成的库中岛屿、半岛等资源才能得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

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旅游,其旅游的新特色是“湖光山水休闲游”。在国家以及重庆市、湖北省规划这一区域的旅游产业特别是重点扶持重庆、宜昌市区的旅游产业时,尤其不能忽视对库区众多城镇的旅游产业。这是客观、科学、统筹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的一方面。

在对该区域的旅游产业进行规划、营销的时候,首先必须对相关城镇进行定位。城镇定位的基础是其产业发展与景点特色,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紧紧围绕自己的实际来工作。另外,根据近年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坚决杜绝化工、建材加工、有色金属等重工业、污染产业在该区域生根。特别应该提请各级主管部门注意的是,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民众应该享有对相关旅游资源有开发、建设的优先权。

在该区域城镇定位的同时,就要兼顾物流管理。三峡区域山多,人员居住分散,历史上,物资的输入输出相当困难,航空运输几乎空白,铁路运输发展相对迟缓,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公路网比较发达了。然而,目前三峡库区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比较混乱。由于该区域产品单一,流动渠道不太畅通,所以,主要是外地产品的输入。在促销策略上,本地客商、外地企业、经销商各自为阵,缺乏协调。一方面,某种物资缺乏时,大家都去经营,一俟物资到位,极易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于是,各商家竞相降价,最后出现亏损,不得不撤出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大多数商家怕风险大而不去经营所需商品,进而造成该区域某些商品因短缺而涨价,涨价后,顾客的购买力下降,还是造成经销商实质上的亏损,撤出市场又是唯一的出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进出三峡库区的企业、商家很多,但目前还留在这一区域发展的则微乎其微,尤其是许多大企业已经不见了踪影。在对该区域城镇进行定位的时候,就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予以对策,逐步建立合理客观的物流供应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与协调是首当其要的。

二、三峡库区城市、城镇营销中的层级管理

库区岛屿等的开发,物流链的建立与发展,都必须统筹安排,应该由一个部门牵头,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行层级管理。

因此,我们建议:

1.一级城市重庆圈。统筹全局。

重庆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抗战期间,作为陪都,它有了第一次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中,中央又将其升为直辖市,使得它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未来的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中,重庆市必然是龙头老大。如果三峡区域能够成为国家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区域,那么,首府肯定是设立在重庆市区。由重庆来统筹全局,并重点管理非库区辖区和协调奉节至重庆。

重庆统筹全局,除了发展辖区的工业、农业、林副产业等以外,在开发三峡区域旅游资源的问题上,首要的就是要协调好三峡区域尤其是库区各地的利益。前些时,一些知名学者上书国务院,呼吁打破三峡旅游垄断。学者们反映的是三峡大坝违规收费的问题,看似是个案,其实,类似的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比如,葛洲坝从建成至今,就一直在向游客收费;以前,游客游览大宁河小三峡,一般也只是到了双龙镇,相当多的游客并不知道双龙的上游还有个大昌镇,更不清楚到大昌镇只需要花费到双龙的1/5的价钱。当初,三峡工程开工在即,坝址附近村民只要拦一根绳子,就要向游客收取10元、20元的“过路费”。这些现象如果由一个省级的部门来牵头管理,合理安排库区旅游资源,就能尽可能地避免。

由重庆来统筹三峡区域的旅游,还能避免各地在“爱家乡”的心态下盲目发展旅游点,从而科学、节约地使这一区域的旅游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为保证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就要配备合理科学的物流系统。这样,不仅解决了库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也保证了旅游产业渠道的畅通、旅游产业的质量。作为龙头城市重庆,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拟订库区产业的分布规划,积极配合企业做好物流系统的建立,建设库区的公路、水路运输等硬件设施,协调基层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2.二级城市宜昌圈。以水电、库区自然、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景点管理,并发挥副省域城市的作用,重点协调奉节至宜昌。

宜昌的水电资源很丰富,市域内除长江、清江外,还有99条中小河流。计有三峡、葛洲坝、清江隔河岩、清江高坝洲等大型电站,还有300多座中小型水电站。其装机总容量几乎占了全国装机容量的一半。传统的以及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就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多处,计有大老岭、柴埠溪等国家森林公园,三游洞、屈原祠、昭君祠、车溪、关陵以及大量的三国遗存。因为宜昌是个新兴的中等城市,这些旅游景点与重庆等地比起来,在知名度上是相当有差距的,但它们也曾经给宜昌市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这些景点如今仍在发挥着效益,当在保持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使之继续发挥作用。

在宜昌市声誉日益崛起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理智地看到:全国以至世界对宜昌的了解,不是因为宜昌的自身的历史和建设,而是因为葛洲坝、三峡大坝的修建。这些超级水电工程确实宏伟壮观,但却不是每一个来三峡旅游的游客愿意参观的,我们不能把水电旅游强行搭配给游客。旅游,事实上就是一种休闲,既是休闲,就不一定带着政治的、历史责任感的、爱国的情感专门来看这超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如果必要,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免费开放,让游客自由参观。

我们并不反对将水电大都市作为宜昌市的城市定位。但是,葛洲坝、三峡大坝等电站发电的收入基本是国家的,大坝确实是世界顶级的。然而,大坝发电的功用不能等同于旅游的功用;也不能认为大坝是世界级的,进而认为城市也是“国际”的。

宜昌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这种丰富是相对的,至少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短期内,宜昌的市区旅游资源与“国际大都市”距离还远,所以,定位是否可以低调点,一方面,可以把以前老宜昌江边的景点恢复重建,如吊脚楼;另一方面,可以将整个区域的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工业、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放在这里。

3.三级城市万州、涪陵圈。发挥传统的商贸中心的作用,就近解决各城镇的问题。

万州、涪陵搞商贸城市定位显然不妥。因为,即使那里曾经是商业集散地,但那是因为历史上主要的交通是川江。在现代,航空、铁路、公路都很发达,各地都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商业运行通道。大坝的修建,更使人们选择了别的交通渠道而放弃了水路。这两个城市的定位,最好是在附近城镇群中起一个“圈”的作用,负责协调圈内的旅游,配合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仓储基地,开办地区性的工厂,以及管理其它社会事务。

4.县城以及其它城镇以“圈”为中心,结合自身资源、产业情况进行定位。目标明确,操作效率高。

这些细分后的目标,在结合对所属城镇进行科学的定位后,就要去发展自己的小品牌。在品牌发展的初期,为了避免以后资源与资金浪费,要完全依照库区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参照对未来几年内客流量的统计,客观地进行地方城市营销。等待该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相关调整,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求“大而全”,盲目为品牌投资。对外的招商引资重点,是要进行科学论证,把本区域确实需要的产品以及小规模的产品生产引进,协调本区域内的企业与公众的关系,为企业的物流链的建立与完善做好服务工作,以彻底改善公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2009年三峡大坝竣工后,库区蓄水高程175米,“高峡出平湖”的新景象使得三峡区域的旅游特性是“湖光山色休闲游”。由于这一区域山高地少,其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只能是旅游。要发展这一区域的旅游,首先必须对这一区域进行行政上的合并,由重庆市牵头,实行库区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宜昌市作为副省域城市协助重庆管理库区旅游,重点协调奉节至宜昌段。县城及以下城镇的定位,不能大而全,而应该根据本地的产业特色、旅游景点特性进行规划。在该区域行政、旅游营销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的物流供应链,完善物流管理,以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易炜三峡大学公共管理系

谭婧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三峡是否依然美丽.travel.省略/16/74/column210187416.shtml.2003.

篇(5)

陕西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地之一,西安市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山西与陕西仅一河之隔,现有多条公路、铁路相通,交通便利,合作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互补优势

山西和陕西都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积蓄了大量稀世珍贵的凝聚了华夏文明的人文古迹,素有“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之说。山西和陕西的地面类文物古迹都在30000处以上,其中不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尽管这样,晋陕两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还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山西有女蜗陵,陕西有黄帝陵;尧、舜、禹先后在山西建都并留下许多文化遗迹,西安是13朝古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山西发掘了晋国墓,陕西发掘了秦兵俑,等等。这些作为历史载体的文物古迹,在两省间互补明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只有合作开发,这种资源互补优势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资源共享优势

黄河是山西和陕西的界河,黄河穿流晋陕峡谷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其惊涛拍岸,云雾横生,若歌声震耳,若阵雨横泼,气势磅礴,壮观至极。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壶口瀑布,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共同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两省对壶口瀑布及黄河风景资源具有共享权。因此,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规划不能各行其事,应统一规划,合作开发。同样,黄河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亦应合作进行,以便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除了上述优势外,还有交通便利优势、“秦晋之好”优势等。

二、合作模式的选择

山西与陕西合作的地缘优势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陕西号称三秦大地,包括陕北、渭南和陕南三大区域。山西号称三晋大地,包括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陕北与晋北和晋中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较为突出,渭南与晋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更为优越。陕南由于秦岭山脉的屏障,与山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不明显。因此,晋陕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重点是山西与陕北和渭南地区的旅游合作。

山西与陕西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应选择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模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陕西旅游发展的商机要比山西大的多:一是陕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二是陕西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早,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较高;三是陕西的旅游环境相对较好,入境游客较多,古城西安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同时又是我国西部地区一大游客集散地;四是陕西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势头强劲。因此,山西应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主动向东寻求与环渤海地区进行旅游合作,向西寻求与陕西进行旅游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共享、旅游环境改善、旅游设施投资、包价旅游线路联营、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旅游管理等方面。通过合作,把秦晋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突出“黄河母亲”、“华夏祖基”特色,建设“黄河流域华夏祖基文化旅游带”。

三、合作的战略对策

1.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跨区域管理机构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主体间会产生利益冲突,为了更好地协调关系、分配利益,促进秦晋区域旅游合作健康发展,应成立跨区域性的旅游管理和协调机构。具体来讲,可以建立二级旅游管理协调组织。首先是大区级的旅游管理协调组织,具体可由国务院或国家旅游局来操作,在其下设立秦晋地区旅游管理协调办公室,其成员由两省旅游官员和中央政府和部委相关专家组成,不定期召开协调合作会议,具体解决两省旅游发展的战略冲突,组织区域级旅游博览会、旅游规划;其次是企业层次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可由两省的旅游协会代表或主要旅游企业代表组成,定期召开协调会,具体解决企业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2.建立区内无障碍统一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益

建立区域共同旅游市场,规范处理各地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商店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经营秩序,提升旅游整体形象;联合规划和管理旅游线路,消除旅游进入障碍,实现无障碍旅游,逐步实现导游跨地区带团和“同城待遇”,旅行社跨地区组团和地接“无缝衔接”;促进旅游服务标准以及培训的相互接轨,提高旅游黄金期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区域共同旅游基金,调节区域之间资金的余缺,加快资金的周转。

3.制定区内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实现优势旅游产品互补和协调

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篇(7)

其二,研究的起点高,现实意义鲜明。中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破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发展对旅游地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影响、旅游景区经营权与旅游利益分配、旅游企业信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赌博旅游、性旅游等问题日益突出。本书针对当前旅游规划的种种问题,既结合当前旅游规划最新成果和国际旅游研究新趋势,又紧扣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实际,注重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不同部门。显然,把旅游规划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重要的战略产业加以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湘南旅游景区规划的专著,汇集了作者大量扎实的研究成果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因而能够准确地抓关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同时作者还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出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的创新研究。

其三,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湘南旅游景区经营和发展机制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新鲜的见解。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历来是旅游理论工作者和旅游经营实践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决策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中央着眼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湘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机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湘南如何在中部崛起中科学发展旅游产业?是当前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四,使用最新资料和例证,能反映旅游学的最新动态。作者多年从事旅游规划的研究工作,不仅有着丰厚的知识和资料积累,而且十分关注旅游规划的发展的最新趋势,颇有研究心得,因此本书在吸收当前国内外旅游规划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学科理论体系进行设计,强化了旅游规划学的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同时本书融学术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在布局谋篇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既有翔实的背景资料,又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又有对现实的深入追踪。在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洁明快,并注意用比较说明问题,尽量避免空泛的论述。可以说既有学术著作的规范与厚重,又有普及读物的通俗易懂,资料性和可读性均较明显。全书全面研究旅游规划中的种种理论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旅游规划学中都有重要意义。

篇(8)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旅游业,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逐渐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会给目的地区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旅游业的积极作用,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其负面影响,就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规划。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我国当前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旅游规划过程中如何把握价值取向的问题,以期对旅游规划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旅游规划及当前旅游规划的现状

1.旅游规划。对于旅游规划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tourism development plan)”的概念,即“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根据这一界定,旅游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与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并使它们成为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将旅游市场和产品结合起来考虑,通过高质量地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来提高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减少旅游业对目的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我国旅游规划理论发展较晚,国际上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家,最初只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实施做简单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具有较完整的旅游规划形态的则是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中国的现代旅游起步于1979年,随后不仅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始涉及旅游,而且还修编一系列风景旅游规划,1985年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内容作了明确规定,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旅游规划的地位。我国旅游规划目前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旅游规划业已经普遍得到认同与重视。纵向上,从国家级一直到乡镇级,都在开展规划;横向上,从项目规划到旅游区规划,一直到旅游市场规划,各种规划也都在开展。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地市和县一级的政府纷纷聘请专家为本地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沟通描绘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2)旅游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在对旅游景区旅游规划管理方面,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方面做出规定。在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中有明确规定,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2001年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出台了旅游规划的行政性法规、管理办法和管理标准,如《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旅游规划通则》等,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一些关于规划方面的管理条例。

二、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性质不明确,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旅游理论界对于旅游规划的提法较多,常见的有“旅游区规划”、“旅游区发展规划”、“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这些模糊概念的出现使得旅游规划的性质不明、内容不一,旅游规划管理比较混乱,导致评审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往往意见不一,使规划成果的技术评定工作质量无法保证。(2)旅游规划中没能找出自身的优势,新建风景区盲目跟风严重,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档次。在很多旅游规划中,没有找出自身的优势资源或者是一些规划编制单位为了迎合委托单位的需要,鼓起管理者发展旅游的信心,过分夸大旅游资源的价值而不考虑与周边其他景点联系与互动,不懂得在这个区域内形成多元化互补的旅游体系,盲目追求“大而全”,导致最后的结果是你有的我有,我有的你也有,就是没有精品。由于全面的追求,导致财力人力大大分散,丧失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3)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不够。旅游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旅游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但是在实际编制过程中,一些规划编制单位为了迎合地方政府的需要,在规划的编制中对细节问题设计过多,一是使得规划的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规划作得过细限制了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这样的规划既失去了作为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也因过于详细失去市场的应变能力而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规划最终的结局就是“领导说说,墙上挂挂,画饼充饥”。(4)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好,在开发中对历史文化遗迹、遗产的保护不够。历史文化遗迹、遗产非常脆弱,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遗产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不是因为时间对其的侵蚀,更多的则是人为性的破坏,究其原因则是旅游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有些规划者忘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遗迹,甚至还加以拆除、破坏。

三、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价值取向

1.旅游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使用最广泛的定义源自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规划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1)生态可持续性开发原则。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性开发原则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的过程中,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游客规模,处理好收益与环境的关系。(2)公平性原则。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一个旅游规划师的必备素质之一,而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能否真正贯彻是一个旅游地是否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关键。

2.旅游规划应该遵循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价值取向。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而要达到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就需要在区域旅游规划协调方面加强。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风景区盲目跟风,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档次。

3.旅游规划要遵循弱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旅游规划自诞生起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倾向于经济效益。因为效益的获取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原动力所在,否则就失去了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价值。但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无度的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中应该遵循弱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弱经济效益就是要求旅游规划中对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平衡的综合效益,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总之,我国的旅游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期间也走了一些弯路,但在未来的旅游规划中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最大限度的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得以持续延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达到旅游地取长补短的效果;而弱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较好的解决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平衡的和谐境界。

篇(9)

2009年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国家发改委也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开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也为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针对《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大力落实产业政策,依托有利的地缘优势,进行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业以及海洋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步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绿色旅游经济也日益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并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战略,深入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发展调控能力,不断提升规模集聚水平,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势必会给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现代旅游业过程中统筹整合全省资源,以青岛、潍坊、烟台、东营、滨州、日照和威海为发展腹地,依托沿海37个区县“岬湾相间、山海相依”的优美环境,大力发展滨海城市旅游业。作为山东半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旅游业在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2011 年山东省统计手册》为例,区域内旅游业收入已占据了服务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以上。2011年,整个经济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1600亿元,占据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旅游业外汇收入14.7 亿美元,占据了全省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七成左右,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从地域内部的划分看,地区发展相对不平衡,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也更是一枝独秀,在接待国际游客和外汇创收方面大约占据了整个经济区的一半,构成整个经济区境外旅游收入的主体,威海、烟台两大城市紧随其后,其他发展相对缓慢的四大城市也在迎头赶上,迅速发展,以2011年为例,四大城市在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和收入方面分别较上一年增长了69.88%和 93.03%,区域协调发展趋于合理。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分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地区旅游业发展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一定要认清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优势以及威胁、劣势,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规划,才能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2.1 机遇和优势

从发展机遇方面看,政策引导是关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对打造海洋生产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该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海旅游服务业也势必争当旗帜和先锋;在体制改革上,作为国家统筹海陆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促进滨海旅游服务业发展上有所创新,如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为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行业发展上,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必将带动整个旅游产业进入稳步增长期,甚至起飞期,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结构方面调整与变革,也能很好的适应时展需求,为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从发展优势看,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对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省分管旅游市长局长每年都要参加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相互交流借鉴,着力解决好旅游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正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方向。在地缘特征上,山东半岛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缘地貌特征,“碧海蓝天绿树红瓦”是区域的共性特征,海滨风光和丘陵山岳形成了典型的区域特色,加上文化的趋同,也导致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具有同质性,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2.2 威胁和劣势

地缘地貌的相似,文化内涵的趋同,在有助于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同质化竞争问题,因为条块分割或者行政区划的原因,也导致旅游资源的人为分割。以昆嵛山开发为例,作为北宋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号称“海上仙山之祖”,但与道教全真派具有密切联系的旅游资源还有圣水观、三清宫、圣经山、崂山以及栖霞等,在具体开发中因行政区划分问题,致使威海市和烟台市的资源开发问题未能得到统筹协调,导致昆嵛山旅游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再以海洋主题公园开发为例,继青岛海底世界以后,在烟台蓬莱和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又相继开发了极地海洋世界,虽然在产品定位和功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但产品服务趋同,分布过于密集也导致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微妙,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从经济区开发利用来看,存在大量的海洋资源闲置,旅游资源产品单一、整合不足、区域联动开发较少,缺乏“合作共赢”的整体开发意识,规模集聚效应较差,虽然在经济区七个地市中,青岛一枝独秀,但却未能有效辐射带动周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空间资源的布局看,旅游资源过于集中于沿海一带,呈现“南稠北稀”的分布特征,既不利于区域整体接待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这些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束缚了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建议

3.1 战略规划

在战略规划指导思想上应以“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为着力点,深入贯彻海陆统筹发展理念,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合理布局区域功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产业集团兼并,实现规模集聚效应。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着力做好发展转变,即在体制上由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发展,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产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发展,从资源招徕型向品牌化发展,由单一资本液态向多元资本液态发展,由数量增长性向多元复合型转变,构建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本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目标定位上,围绕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旅游产品资源,积极打造极具休闲、观光、康体、文化特色的旅游主题,交叉发展,避免同业竞争。在空间布局方面,紧紧围绕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发展规划,开发海上、滨海、内陆三种旅游产品,打造海岸、近海和内陆旅游观光带,充分发挥青岛在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碧海、蓝天、岛屿、沙滩的资源特色,大力推进青烟威、潍坊日照和东营滨州黄河三大区域旅游集聚区建设,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3.2 发展对策与建议

结合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要求,在推进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3.2.1 抓规划指导,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依托经济区特殊的环境资源优势,在发展旅游资源时,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全面发展。所谓突出重点,即大力推进海洋特色旅游产品,做好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强海岸旅游带规划,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优势项目,集中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充分发挥海洋旅游的带动引领功能。所谓全面发展,即在充分发挥海洋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还应全力推进区域特色旅游,如民俗文化旅游,以萝卜会、风筝节、开海节等为典型代表;宗教古迹旅游,以佛教造像群和全真派系列为主要代表;山水景观旅游,以蓬莱阁、坊子九龙涧以及崂山等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共同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架构体系。

3.2.2 抓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在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推进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推进区域旅游集聚发展,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实现规模化效应。在地域旅游产业规划中,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鼓励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注入旅游产业,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区域发展体制,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限制,协调整合区域内的公共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各行政主体之间的金融、技术、产权合作,促进各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内实现自由流通。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给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技术、资金、经验以及开发模式等领域实现互通有无,通过相互参股、连锁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培育发展一批特征鲜明,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蓝色经济区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3.2.3 抓统筹协调,提升区域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互通互联,构建海陆空一体化运输体系。对此,需要着力做好如下三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半岛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合理布局区域机场,避免同质化竞争,积极构建城市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推进油轮码头和海上运动基地建设,借助奥运会、亚沙会以及城运会带来的资源优势规划推进相关项目尽快落地。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做好配套服务功能,如完善咨询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平台等等,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查询和信息及时共享,在纪念品展销、紧急求援、形象宣传等综合服务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市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引导旅客进行理性消费和依法维权,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营环境。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通过内引外联、内部市场共享等不断扩大经济区的综合影响力。

4 结语

总之,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要素。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分析了其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优势和威胁、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开发规划设想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思路,旨在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广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03).

[2]张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1(11).

篇(10)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旅游产业是从事旅游活动的经济产业,是企业性质的经营行业。旅游业对游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满足游客这些要求的同时,从事诸如饭店、宾馆、商店、车船的旅游行业也获得了盈利。可以认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收入的增量都是由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引起的,为了满足游客的直接消费,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又带动了相当一批其他行业的发展。然而,从旅游产业结构看,旅游直接关联的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发展不平衡。从对GDP的贡献度而言,游、购、娱三个方面的贡献度最大,然而这些方面仍然是扬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城区河道沿岸的生态绿化配置、商业旅游型建筑、广场娱乐设备和休闲疗养设施项目极其匮乏,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影响了整个滨水地带旅游活动的综合产出效应。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