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50: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86-01

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及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技能水平的舞台。近几年,国内各级相继举办了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为高职院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找到了载体和切入点,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提供了依据。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高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 以技能竞赛为标杆,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职业竞赛的赛题一般为当前的热点题,能够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对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起着标杆的作用。需要高职院校认真的分析赛题在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挖掘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入到现实的教学中去,从而构建出相应专业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以技能竞赛为标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就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做一名“双师型”的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职业技能竞赛大多数具有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个方面,对学生也提出了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前专业的热点,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教师参与指导职业技能竞赛,必须针对竞赛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和技能强化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吸纳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悉心指导。

1.3 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现在的职业技能竞赛有的开设了职工组竞赛,吸引企业的职工参与;有的则是企业的“招聘会”,来观看竞赛额同时,招聘一些能力突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接是竞赛的赞助商,提供比赛相关的设备、软件、人员等,在配合好竞赛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的企业做好宣传。职业竞赛越来越吸引许多企业的目光,高职院校参加竞赛同时,也是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契机,取得双赢的结果。学校在了解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的同时,企业也在了解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帮助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加强对师资的培养的同时,学校也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双方有利共同获益的目的,才能加强合作、不断发展。

1.4 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

职业竞赛是参赛的各个院校加强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是的参赛的教师和学生看到其他人的优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劣势,有利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 职业技能竞赛浮现出一些问题

职业竞赛本来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现在很多院校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采取突击的方法。透过职业技能竞赛无限风光的背后,也浮现了一些问题。

2.1 收益学生偏少

职业技能竞赛为了使得赛程不至于拖得太长,往往对参赛队伍和人数加以了限制,无形中出现了各级的选拔赛,一层一层上去。作为高职院校要考虑“性价比”,往往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入到少数选的学生身上,当然对于能参加比赛的少数学生来说是幸运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是否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符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

2.2 实训设备浪费

实训设备为了满足当前时代和教学需要,更新换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职业技能竞赛的设备往往是由赛事的赞助商赞助的,每年的赞助商不同,或者每年赞助商会推出一些新产品,使得每年比赛的设备都不一样,想要在比赛过程中取得好的名次,参赛学校就必须购买指定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设备,而等到下一届,可能又需要重新购买。购买这些设备仅仅是为了比赛,所以不可能大量的购买,所以不能用于教学,就只是在比赛前短暂时间进行使用,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荒废。

2.3 影响教学秩序

很多院校为了在比赛获得好名次,在比赛前期会对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1~2个月的停课集训,有的甚至更长。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天天从早到晚接受了高强度的单一训练,对于本来该学习的系统课程完全抛弃,所以学生对停课集训时“又爱又怕”。等到比赛完了之后,回到班上再跟班学习,发现完全跟不上任课教师的教学进程,有的甚至于到了期末考试什么都不会,本来的优等生变成了差生。

2.4 竞赛有失公平性

一般来讲,举办大型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了方便各个参数队伍,往往把竞赛的地点设在省会城市或者国家的大型城市所在的职业院校。年复一年,往往是一些少数院校承办这样的比赛,随着比赛的进行,该校的比赛设备的完整性、赛事的组织经验、参赛环境会越来越好,其他院校将不再有机会获得承办比赛的机会。而作为东道主参赛,肯定从多方面都会有得天独厚的比赛优势。所以不光承办权会被垄断,成绩方面也会被垄断。

3 结语

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一个检验平台,科学分析竞赛背后的有用信息,为高职院校的领导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的舞台,对高职教育教学的促进显而易见。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竞赛与教学还存在一定差别。只有理性地对待竞赛成绩,抓住职业技能竞赛的背后那些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因素,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才能真正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媛媛.对当前高职教学技能竞赛热的“冷”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8-20.

[2] 田正.从技能竞赛谈高职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20):30-31.

[3] 罗胜阳.从数控技能竞赛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9):26-27.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34-01

1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简要综述

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它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的产生,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3)在社会功能上,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2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1998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2003年上升到55%,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并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比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和青海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25%。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首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其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初见成效。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

3 基于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对高职教育现状的分析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1)师资上的困难。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统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

(2)经费上的困难。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虽有很大发展,但办学经费短缺仍然是困扰其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不少学校新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出资十分有限,学校办学压力普遍较大。

3.2 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一是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在水平上要低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二是认为高职只能是短学制的专科层次教育。三是在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也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认识上的困惑。

(2)学校定位上的问题。《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即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高级“蓝领”人才,这类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环节上的问题。一是实验教学目标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二是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四是实验教学条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五是实验教师队伍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六是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不紧,实训环节难以得到保证。

4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4.1 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政府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职业教育的观察与监督。

(2)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

4.2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1)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拿出专项拨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着重建设国家和省支柱产业人才与奇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集中投资、集中使用,在实训基地上不要分散资金、各省市重点建设好几个基地,同时应落实配套的吃住等条件,供高职院校学生集中受训和企业人员培训使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分散重复建设,也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职业教育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给职业院校低息、贴息贷款或无息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应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应有的作用,国家也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支持高职教育,积极向高职院校发放低息、无息、贴息贷款。

(3)高职院校要积极配合国家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及人事部门推行双证制。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技能等级培训中心和考试站,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获取技能等级证和职业资格证;另一方面要尽快将国家推行的双证制落到实处,对未获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的学生不予毕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双师型;概念界定;认证标准

Key words: double-typed teacher;concept definition;certification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311-03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育是当前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和结构优化的产物,在这个调整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早在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指出了“双师型”是高职教育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同样也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进程。

本论题主要讨论的是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这对于当前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解决当前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诸多如“概念混淆、政策匣乏、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一些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研究,基于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概念,推荐教师的专业化、终身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未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向“新颖、实用、普遍性”方向发展,构成独特的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和成因,为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论基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多种调查手段如实践意义、访谈和实地调查到不同的职业院校采取“实际样本”,针对“双师型”教师及其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客观地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发展现状,注重转向以提升质量和结构优化,改变暂时的规模扩张和数量扩张。所以发展“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研究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我国推行了《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通知》旨在指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点,而当时已经具有超过30%的“双师型”教师。在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国家教委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提出了扩大规模的要求,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化教师培训改革,培训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和目标。并丰富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和更加详实的表达。2004教委规定了专业课的双师素质必须达到50%才算合格,达到70%为优秀,对教师结构比例的明确对现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0世纪后,国外学者也加入到对“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其中安娜丽(Vahasantanen、Katja、Etelapelto、Anneli)在2009年写的《高职教师教育的重大改革:教师个人的专业认同方式》(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Faceof a Major Educational Reform:Individual Ways of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ies)针对当前国际范围内高职教师培训建设进行了研究,集中在“职前、入职期、职后”几个时期的培训状况,并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和实施细则,并对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教育方法、培训模式进行了展望。因为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所以作者参照的文献资料教师,并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其中,为推动高职“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上一个新的台阶。

菲利普等人(Grollmann、Philipp)在《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教育机构的作用和意义》(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eachers:Teacher Education,InstitutionalRoles and Professional Reality)一文中,把教师培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对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实的描述。

1.3 国内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

1.3.1 “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至今不过20年,所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发展还过于单一、水平不高,资格证制度的建设缓慢,为建设完善、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数量不多,占不到专业教师的60%,与国家8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4%,所以目前高职教师教育在“知识传授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还很薄弱。很少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渊博理论知识的教师,经调查甘肃省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还是应届本科生,因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师资力量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高职院校从工矿企业引进人才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知识与实践经验难以得到统一也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如何吸引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来对于提高师资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1.3.2 “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我国高职教育最近几年监管发展迅速、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拥有专任教师35.8万人,生师比为19.5: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2万人,仅占32.5%,在这其中民办高职院校比例更低,全国 219所民办院校共有“双师型”教师10340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5%,“双师型”教师的指标远未达到要求,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的教师比率也不高,参加过社会科研工作和下厂实践的老师比例也不高。总地来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企业对“高职”双师型教师认知度不高,导致产教结合不紧密。(本数据来源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究综述》2012年)。

2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

2.1 国内主管部门的认定标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了认定。从对双师型教师认定从调查中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认定本校“双师型”教师时,主要是以证书为准,无论是职称、职业资格证还是双师资格证都有效。但是审核的条件是资格证书发放部门必须是教委制定的,但是纷繁的发放部门得不到有效统一,一般为国家部委,劳动部门还是行业部门,而证书考核目前参差不齐。

2.2 学术界常见的概念认定方法

2.2.1 双证学说 “双证学说”是目前学术见最常见的认定方法之一,学者认为持有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属于“双师型”教师,这种认定方法主要是从形式上认定,强调教师培训中实践的部分。另一部分学者不同意“双证学说”,认为目前的“双证”准入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所以资格证书是否能代表实际能力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当前的证书覆盖范围并不大,所以有可能一些老师无法取得相应的证书。不得不说双证学说目前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的还是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和采纳。

2.2.2 双能学说 “双能学说”主要是注重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既具有教学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的基本素质,强调“双能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层次和务实自身的专业基础。这是在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形势脱颖而出的一种认证手段。强化“双能说有利于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强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实现”解放思想,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学校活力”的目标。来改变目前因为自身条件小足,基础薄弱而影响师资力量发展的弱势。

2.2.3 双职称学说 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职称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职称。“双职称说”第一种界定观点有相似之处,同样强调教师同时具有多种专业素质,这种两栖功能只要是针对建筑土木类工程师和经济师等职业,向行业间相距较小的职业有效,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上述两个认证标准姿势切入点不同,各自之间具有相关联性。

2.2.4 素质学说 有的学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素质说,是上述几种批判标准的集合,强调的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就是具备全面的职业素养,教师既能给满足日常的理论教学也能够从事职业实践教学。,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人师。“三能”和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总体来说,“素质说”较为笼统,但是难度却最大,不过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业界对“双师型”的界定方法多样,难于统一。笔者总结“素质学说”最为全面,几乎涵盖了双证、双职称和双能学说。因为界定全面加大了难度所以适用并未占有主导优势,但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高专教育下的“双师型”的界定会不断趋向于“素质学说”。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因为我国社会的特殊环境,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在短时间内教师培训和引进一度落后。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带给社会的促进作用也进一步增大。那么如何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成果呢?首先需要加大师资投入,推动教师专业实践的成长,包括选票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全国高职院校的研讨会。其次,促进校企合作,选派教师下点学习培训,取得相关的教育资格证书。本文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且以“双师型”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如何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明确地地位成了高职院校进行师资力量建设的关键所在。总地来说,目前业界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者的看法和表述小一,给认定与评价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西方教育界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转变的理念,与我们所公认的“双师型”教师不尽相同,在国内它象征的是一种资格的认定,它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本文对高职院校“双师型”的界定,认识到了现阶段常见的几种“双师型”界定方法,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交织质量发展现状分析,遵循“素质学说”对“双师型”进行界定才是大势所趋,这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协[M].天津:天津人民山版,2002.6.

[2]李利.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J].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30-33.

[3]周山雪.关于“双师型”教帅的若干[J].职业技术教育,1998,17:18-21.

篇(4)

高职教育属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级层次,其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然而,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探讨这个问题,既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级定位,也关系到其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技能人才之界定

从逻辑上讲,高技能人才是相对于一般技能人才而言的,属于技能型人才中层级较高的部分。为了揭示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在此首先探讨一下技能与技能人才的规定性。

(一)技能与技能人才

关于技能的定义通常有三种说法:(1)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随意运动方式,是有意识活动中近乎自动化、完美化的动作系列;(2)技能是指人的心智活动、身体动作、情感表达、社会交往、学习工作等因素综合应用的能力;(3)技能是指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从以上三种不同说法可以看出: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动作近乎自动化、完善化;技能具有复合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技能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只要在一定任务信号刺激作用下,一系列的动作便可以有序地、自动地产生出来,形成动作“无意识”。因此,技能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前者主要指生理解剖素质,如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后者主要指学习、训练和习得。至此,可以对“技能”给出一个描述性定义:技能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习、训练和习得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特定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技能可分为操作性和心智性两种:(1)操作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在动作中形成和实现的。例如演奏、绘画、体操、操纵机器等。操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外在规则和行为模式通过人体内化运动的结果。(2)心智技能主要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方式,以其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本质特征。心智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感知技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思维技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看,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肉操作活动,后者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但是,在现实中二者又密切交融在一起。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操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成分;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也是心智活动的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的,既需要心智技能,也需要操作技能。人们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根据某种活动的主导成分来确定它是属于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

人是技能的能动载体,自然拥有技能的人也就是技能人才。故所谓技能人才,就是通过学习、训练和习得掌握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二者合体),对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物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并对产品或服务能够进行适时提升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特点看,他们主要分布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二)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技能客观存在着高低层级之分。“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之分,熟练即高级技能,无论是初级技能还是高级技能都是对知识的应用”。在心理学视角下,高技能人才的行为特征是一种在对陈述性知识“应知”基础上,能有意识地调节、修正熟练动作的智能性行为,即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地具有经验性技能的熟练操作工,而是同时具备一定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从本质上看,高技能人才之“高”,绝不仅体现在技能熟练程度之“高”,更多地体现在质上构成要素是高素质、高层级的。由于高技能总是在人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职业能力体现出来的,因此,这里借助职业能力等级划分对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作一具体探讨。

在国际上,通常把职业能力区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初级、中级、高级等。这里以英国五级职业标准等级为例作一分析。

一级标准:具有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常规的、可预测的工作活动的能力;相应职务为半熟练工。

二级标准:具有在较大范围和变化条件下从事一些复杂的、非常规的工作活动的能力。负有一定的职责和自主权,并能与工作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合作;相应职务为熟练工。

三级标准:具有在广泛领域从事各种复杂多变的、非常规的工作活动的能力。负有相当的责任和自主权,经常需要对他人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相应职务为技术员、技工、初级管理员。

四级标准:具有在广泛领域从事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条件多变的工作活动的能力。负有很大的个人责任和自主权,通常需要对他人的工作和资源的分配负责;相应职务为工程师、高级技术员、高级技工、中级管理人员。

五级标准:具有在广泛的、通常是不可预见的条件下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复杂技术的能力。负有极大的个人自主权,经常对他人的工作和重要资源分配负有重大责任,并有个人独立分析、决断、设计、规划实施和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相应职务为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中、高级管理人员。

从以上职业能力层级差异变化中可以看出如下规律:层级高低与技能的熟练程度、工作范围、适应岗位、技术复杂性、心智技能的比重以及协调组织能力成正比;与工作的基础性、基层性、操作技能的比重成反比。换句话说,随着职业能力层级的提高,不仅技能的熟练程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工作的预见性和感知范围越来越大,适应不同岗位的迁移能力越来越强,技能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心智技能的依赖性越来越重。如果按照当下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金字塔式来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坐标定位应是:在类别上属于技能型人才,但位居其序列层级的上端,上限接近工程型人才,与其他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具有相当的重叠性。

据此,我们可以把高技能人才界定为: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只是动作反复训练使然,更重要的是心智技能创造活动的结果。其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更多的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整合。根据西方劳动力结构的演变历程,有学者引用“灰领”这一概念,描述和界定这一新的、发展中的高技能群体,认为他们是介于“白领”(决策层)和“蓝领”(操作层)之间的中间层“灰领”。有人称这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还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为“银领”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其人才特征具有应用性、手脑并用、技能强和素养高等特点。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论透视

(一)理论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厚度

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应突出人才的理论素养,这是由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特征决定的。在现实职业活动中,高技能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活动方式更多地倚重心智技能的发挥。现代生产装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手艺”、“绝活”,而更多地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其“行为特征不再是简单的只需经验性技能的熟练操作,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不仅要具备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工艺研发创新能力。”高技能人才属于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宽厚的理论基础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因此,高职课程建设应该对“知识够用为度”原则有正确的、全面的和辩证的理解,切忌狭隘而偏颇。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竟与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毕业生除能立即上岗工作之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实训教学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高度

在实训课程设计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估,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他们直接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战性能力,包含在工作范围和职业环境内,劳动者将自身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转换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的能力,包括组织、计划和创新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包括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与上级、同事、客户之间相处的能力,因而更具有实战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实际意义。为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使高职的实践教学有正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超越中职教育“再造性技能”培养层面,重在发展高职生的“创造性技能”和“智力性技能”“对于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来说,智力技能的价值显然要高于动作技能。对于技能的选择,高职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比重,而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时间,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专业口径应具有一定的幅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具有二律背反性。一方面,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要求从业者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产生和运用,对一线管理者、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宽厚的基础以适应未来岗位变化和提升,具有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口径既不能像中职教育那样窄,也不能像普通本科教育那样宽,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一定专业的产业技术背景出发,设置口径宽窄适度,兼具现实性、针对性、方向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构建起宽厚扎实且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应对技术变化,为进入一个需要继续学习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徐浩.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及课程结构设置与职业指导实务全书[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1079.

[3]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篇(5)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从强调规模的外延扩张发展到强调内涵建设的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这其中以“项目一体化教学”最为引人关注,它不仅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也将目前最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它更将“教、学、做”一体的模块情境教学进行了升华。正因为如此,“项目一体化教学”才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关于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一体化教学,是多数职业院校正在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多数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解决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来看,目前的一体化教学仅仅是局部的,大多数仅限于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一体化,而占有较大比例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没有被纳入一体化教学的范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项目一体化教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法,仅仅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教学手段,而普通常规教学还是采用理论课加实践课的这种模式在进行。如上所述,这些所谓的项目一体化教学显然不是真正的“一体化教学”,这种局部的一体化教学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二、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项目一体化教学改革难在实施上,因此也就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水区的巨礁顽石,成为各方研究的焦点。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项目一体化教学硬件环境的要求;能够承担项目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也不能满足这种教改的需要;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材编制等方面也与项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有就是现有的教学管理、督导、测评体系和制度与项目一体化教学尚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所以很多学校主要是针对较为成熟的专业或部分课程做一些小规模的实施。

有专家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

三、项目一体化教学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项目一体化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这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开展一体化教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能力要求

作为从事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 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理论授课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能力。

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除了对本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讲解外,还要能对这些理论优化组织,编制理实合一的一体化教材。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根据实际技能操作的要求和规律,精选教学内容,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块实施教学。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教学任务要求

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一体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课堂教学任务要承担更多的功能和责任。简单地说,专业课教师应在项目一体化教学中对整个学习(工作)过程担负起发动、帮助、监督和评估等任务。

综上所述,项目一体化教学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概括,而在具体的层面,它又落实在以模块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中。在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体系建构、师资队伍打造、教学场所建设和完善等方面入手,将重点落在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者――专业教师身上。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任务和实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董贵荣.浅谈“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143.

篇(6)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职业教育应该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让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培养一线高端技术型人才的任务能有效实现。在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首先应该要承担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

(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收集、管理、加工以及应用经济类信息。而实现环境则主要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依靠网络来实现的。所以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主要需求特征就是能够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提升信息素养时也能够把经济类的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加工、评价以及创新,同时还需要在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融入各种理论。而且教师还要利用各种信息来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对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创新,最终来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所以投资与理财专业对金融专业的技能比较强调,教师就需要在熟悉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让教学和工作之间的差距能够更小。

(三)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

金融行业是一个创新型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政策、服务、产品、技术的创新,同时也需要人才引入、人才培养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所以投资与理财专业作为一个需要对金融知识进行全面整合的应用型专业,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教师的师资力量来源比较单一。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选择专业教师时都是从各个高校去挑选比较优秀的毕业生。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投资学或者是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熟练,但是在技能方面就比较的欠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使得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投入机制不完善。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角色转换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而且在实际的角色转换中涉及到的部门也比较多,只有当每个部门都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之后,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有效实现,所以就需要对当前的投入机制进行不断完善,才能保证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真正实现。

(三)对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认识还不统一。

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涉及很多部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都愿意参与到教师角色转换中;另外如果没有师的思想,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和明白相应的转换步骤,那么教师角色转换的效率也会很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有效策略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要不断拓展。

对高职院校的投资与理财专业来说,应该要从证券、银行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中不断的引进水平较高的师资力量,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引进,高职院校应该要根据本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另外还需要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交流和学习工作,让现有教师能够发挥出更多的潜能。虽然从金融机构引进的高水平人才能够具有某些岗位的技能,但是他们对教学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所以让现有教师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教师转换的目的,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最终实现会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顶层设计要认真做好。

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就是改变传统教师的工作和定位等,让高职教师能够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让高职教师的职业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但是在实际的角色转换中高职教师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高职教师需要对高职教育理念进行重新的认识,对专业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硬件操作进行学习,对有些教师来说这个工作量可能比较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要认真做好教师角色转换机制的顶层设计,让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改革压力最大程度的减小,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让骨干教师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通过目标的明确,有效的宣传、激励和评价,让高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三)要引入行业参与到教师角色转换中,有效实现开发办学。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高端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也需要行业部门参与其中。当行业部门参与之后就能够很好的为高职教师补充行业部门所提供的重要力量,同时还能够将学校、企业、教师以及行业骨干等力量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收集起来,让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目标更加明确,这样在制定奖惩机制和评价机制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最终才能够让高职教师角色转换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篇(7)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25-02

一、引言

近年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作为一种既专业又实用的学科,在教育界正赢得广泛认可,其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ESP理论有助于教师通过其课程特点帮助学生认知和实现将来的就业,与高职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需求十分吻合。但是,对于ESP与高职英语相结合方面的研究也只是纯理论的探讨。鉴于以上不足,本研究将系统地对ESP如何与我国高职英语课堂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改进高职英语教学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作为高职学生,国家所要求的是通过PET3级,但相关职业院校只是把PETS考试看成低于三级要求的普通英语测试,而没有正确地认识到PET3作为职业情境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在高职英语中的实质重要位置。此外,国家和高职院校都没有明确规定如高职学生通过不了英语PET3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而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评判标准是一致的。许多高职学生在求职面试中,相关单位只认可大学英语三级、四级、六级的证书。由于以上的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受择业大环境的影响,错误地以培养普通本科英语能力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不把PET3作为高职英语能力测试评估手段,而盲目地追求四、六级通过率,偏离了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由于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带有浓厚主观性,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动力

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人文素养欠缺。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新生高考录取总分都不高,再加上又没有英语单科成绩的要求,故而导致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不理想。这些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往往处于一种停滞甚至是退步的状态。在针对我校近200个高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3%左右的学生英语高考分为 30~60 分(总分150分)。这类学生大多来自教学条件较差的乡镇中学,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听力、语音等方面的训练。此外,他们对英语学习也毫无兴趣可言,往往听不懂,说不出,有的甚至连音标都不能识别,英语基础非常薄弱。65%左右的学生高考分为 61~90 分。这类学生英语基础一般,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上听懂,也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但这类学生英语学习目标迷茫,认为英语学习对今后就业用处不大,将英语学习看做是取得毕业文凭的附属品,导致这类同学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低下。还有 12%左右的学生高考分为90~110。这类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他们能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主动改变固有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对英语语音、口语和听力的练习和学习有着强烈的主观愿望。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职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英语教学出现了严重的师资不足的现象,于是高职院校中的非英语专业班级采取了大班制授课。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授课班级学生人数竟然高达60~80人。而针对如此大规模的英语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或者采用个性化教学,实在很艰难。此外,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水平又是参差不齐。在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根据同一教学内容设计课堂互动时,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回答问题,甚至是无法理解问题,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又觉得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不屑进行互动交流。久而久之,教师也就选择以针对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为主,而放弃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故而,课堂教学又回到了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模式。

三、ESP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ESP需求分析理论,笔者认为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首先应该对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遵从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内容,为学生在特定的目标情境中进行顺畅的职业交流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我国的高职英语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基础,了解学生的言语水平和知识技能,弄清学生的爱好和理想,同时还进行市场需要分析,为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有可能遇到的交际情景和岗位环境做好准备。笔者将本文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义为:“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掌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教授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将抽象的条文式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以就业中所需的岗位英语为基本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在涉外相关工作中所需求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技能,让学生借助英语技能更加出色地完成目标岗位工作。”

(二)教师、毕业生和企业共同参与教材编写

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基于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征,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其专业课程的特点,调查和分析社会和职业岗位的关系,积极学习并收集专业技术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编纂适用于本校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和相应的辅材。再次,高职自编教材应综合考虑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和毕业学生的意见,结合职业需求,明确相关专业英语的内容、范围、目标等,删减枯燥而难懂的理论教学,增补实用性更强,同时浅显易懂的补助教材,把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三)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专业英语,提高教学效益

基于学生需求为中心原则,将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互相融合、彼此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专业英语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使用的能力,协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问题、探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将被动地接受单纯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主动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来提高和改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一些英语句式练习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专业术语穿去;或者在阅读课外辅助材料时,尽可能地采用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实用性强的专业性文章;或者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搜集一些专业术语词汇,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图片或道具,培养学生在某些专业情景场合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分析结构复杂而晦涩的专业英语时,也可以借助基础英语的句子分析模式来简化句子结构,使得有复杂专业术语的长句变得浅显易懂。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岗位语言环境

教师可以设计和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拟软件,运用多媒体创造出虚拟工作环境中的职业情景,模拟学生目标岗位的职业情景辅助教学。通过模拟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模拟真实工作情景的职业情景,实现情景英语交流,从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直接的人机交互,真实体验职业情景语境。在职业情景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搜寻丰富和前沿的教学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构建英语平台,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虚拟网络方式进行英语对话和交流,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

四、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职学院要在从中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本着“讲求实用,注重应用”的基本教学理念。基于ESP理论为指导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革新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毕业生和企业共同参与教材编写,注重学生在职业情景中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建构职业情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并基于不同行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依赖性、差异性提出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选择能够满足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包括专业知识、通用技能、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吕良环.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语言与内容相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2001.

[2] 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

篇(8)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但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刚起步,因此,笔者通过对制冷与空调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探索,探讨高职院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高职空调专业的设置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开展的专业都是本着开发学生职业能力这样的目的去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制冷空调专业就是一个跨专业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面很广数控、机械、热力等行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中的能力要素要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相结合,在配合教学实践,形成高职学校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培养还在于学校为其提供选择的范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在本专业的设置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等比例的。必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必修实践课程。更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扩大学习圈和交流圈。

二、高职空调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陪养是以职业和岗位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和培训,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职课程设置体系中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它的特色就是将课堂上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理论部分做过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高职专业课程的发展,但是力度还是不够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还不是很明确,掌握的知识还不够踏实,对理论学习部分还没有充分的兴趣和爱好,所以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因此还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熟悉其工作原理和构造。

三、高职空调专业教学实践性

课堂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对于制冷与空调专业,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能力和制图能力,不仅要读懂各类相关的图纸和资料,还要正确的测绘制冷空调设备的易损件,独立的去完成基本机械的装置设计。

(一)培养熟练地运用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有效的进行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现代对空调的制冷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环保为前提,可高效运作,针对具体的工艺和、设备和系统要科学的维护和管理。

(二)培养掌握制冷与空调工艺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就要求能够使用高精端的热工测试仪器和仪表。对设备及系统的功能充分的掌握,分析故障原因,对主要的工艺参数数据要会分析和判断。

(三)培养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可以掌握制冷空调设备的性能和构造,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可以做相应的维修,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必须要掌握系统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可延长空调制冷设备的有效使用期。

(四)培养掌握制冷空调工程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制冷空调设备的组成和安装是最基本能力,掌握组成原理和安装工艺,以及设备和系统的调试方法。

四、高职院校空调专业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一)在高职院校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想着技能型人才转变。但是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同样不能忽视,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在制冷与空调设备上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结构性能。从而达到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三方面,基本操作能力、单项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综合实践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是将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以及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还没有完全的达到,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上还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来说,制冷与空调专业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转变,目标要明确,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科学新颖,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完成教学的改革。

高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评估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促进实践教学条件改善起到推动的作用,因为它在不断的鉴定与评估,给予相应的监督和决策,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有效的渠道,当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工作还在不断地探索,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具体的评估标准还待于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三大主张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在理解陶行知先生三大主张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课程特点,用发展的观点将“做中学、学中做”理念融入到教材的开发中。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理论依据

高职计算机教材开发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科学构建教材体系,为“做中学、学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教材开发提供了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高职教材建设中,一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要有利于情境创新,三是要便于协作与交流。[1]

2.多元智能理论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教材开发提出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施之以“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中,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材、校本教材以及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更要熟悉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计算机课程教材开发要联系社会发展实际,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将社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融入教材,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教材建设应注重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办公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已成为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和实际工作,加强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训练,使课程教学目标与计算机应用实现零距离对接。

3.教材建设应注重内容的选择和重构

在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解决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企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即过程性知识,而原理和陈述性知识为辅,即理论性知识。计算机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新”。印度软件人才培养中的课程选择经验值得学习,要舍弃过时的、陈旧的知识,把最新的、特别是流行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正如一位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所提到的,“在计算机行业谁掌握了最新的知识,谁在就业方面就占据了领先的优势”。二是“实用”。要针对就业、学生个体需求和教学实际整合教材内容。三是“可发展性”。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关注过程性知识,在过程中培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会”到“会学”。[2]

4.教材建设应注重调研,努力实现主体的多元化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材选题、构思、框架建构、写作体例确定,到项目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材投入使用,无一不依赖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水平、学生学习水平、教学条件和生产管理需要。因此,在教材建设中,一是要广泛开展调研,既要对使用对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又要对岗位职业能力对计算机应用要求有充分的认识;二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既要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要调动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选择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保证做到学以致用。

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内容

1.教材建设要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建设立体化教材

“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中做”。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建立立体化教材除理论教材和实践指导教材外,还应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平台、课程案例平台、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和考试系统等。

(1)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案例,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训学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面向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的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

(3)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导,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检测,实现“学中做”的人才培养。

(4)课程案例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案例,实施“做中学”人才培养目标。

(5)学生作品展示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6)考试系统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用于课程考核验收。

2.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材内容

在教材设计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划分为具体的任务,将每项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组合,达到知识前后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教材设计以章为单位,首先提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其次以节为基本单元介绍知识点,设计贯穿全章知识的完整任务,通过任务实现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掌握操作技能;最后辅以小结,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课后除设计强化知识的理论题外,更多的是设计多个任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3.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为目标设计工作任务

兴趣是学好计算机的最好老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实训教材的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按章节设计工作任务,通过技能训练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在各个工作任务中提出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根据任务的完成过程讲解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最后的设计由学生自主完成同类任务2~3个,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3]

4.工作任务设计涵盖课程知识点,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06-02

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迈上了快车道。如何顺应时展需要,适应国家建设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经济转型时期对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育人功能。

1 经济转型时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振兴和调整升级、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再加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在转型发展中,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对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求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及拼搏奉献精神;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经济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里的“高”不仅是高的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内涵。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职业能力,还应包括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健全体魄等。在综合素质中,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具体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的应该是合格的职业人。合格,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合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职业人,这一重任落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上。

3 构建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认知社会生活,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品质。作为育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实践教学即成为“内化”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既要能贴近现实,充分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同时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规模上进行周密计划。

3.1 立体化的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空间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积极搭建课堂、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创造多层面的活动空间。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利于实施实践活动的场所。课堂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覆盖面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依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再与社、团、学等部门联合,校园实践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将得到更多的支撑。社会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可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把企业、农村、社区、展馆、纪念地等作为实践场所或基地,为学生开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校园、社会等实践教学资源,再辅之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突出的主题、鲜明的特色,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空间,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供新的平台。

3.2 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培养。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入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形式,来实现功能互补,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不同活动平台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堂实践:讨论、演讲、辩论、情景模拟、才艺展示等。

校园实践:军训、与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勤工俭学、专家讲座、观看影视作品、文化沙龙、创新设计、校园微调查、校园访谈等。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参观走访、“三下乡”和进社区活动等。

3.3 模块化的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模块化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内容按照课程特点、人才培养需要类型化、模块化,进一步根据各个课程的教材知识体系、理论侧重设计出若干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小模块,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实践化、体现知识、理论的应用化。[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求其实践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要求,对应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不同主题的实践模块,包括: 以理想情操为主题的实践、以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主题的实践、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的的实践、以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实践、 以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为目的的实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的实践等。

总之,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思想道德品质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有以多样的形式、针对性的实践内容,拓展到校园、社会大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和摔打,才能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篇(11)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