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案例1】
1.话题
What does he look like?
2.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新单词、短语及句型,学会描述人并能根据描述画出人像。
(2)能力目标:
①学会谈论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
②能积极思维,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及句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灵活运用。
③能和合作伙伴互相交流,充分交换信息。
(3)情感目标:学会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好恶,学会为人善良的美德。
【点评1】教学“目标”描述不清:①教学目标中缺一项重要内容,即“语言知识”,通常称为“语言点”或“教学的重点、难点”。②“认知”能力属“能力目标”范畴。③“目标语言”应归属于“语言点”。④“能力目标”项下的“能积极思维”,意思是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强,属“情感目标”范畴。⑤“能和合作伙伴互相交流,充分交换信息”属“情感目标”范畴。⑥“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及句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灵活运用”应归属于“语言(或外语)运用能力”项下。⑦“学会谈论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属“语言运用能力”。
3.任务设计
在本课时设计3个不同的任务活动形式,紧紧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好动、好自我表现的年龄特点,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猜一猜,学一学。
在本课时的第一步,新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老师的体态语言中复习句型“I have a nose”和“Iam…”,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身高和五官,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与氛围。
【点评2】“任务”描述不清。①应阐明猜什么,学什么;②该任务应与本课讲授的语言点相关;③没有设置情景。设置情景时应设想一下该任务是否在日常生活语言交际中出现。
任务二:谈论好友。
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点后,谈论好友的五官、年龄、爱好、身高。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有话可谈,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点评3】①“任务”描述不具体。结合本课的语言点或教学重点(学会描述人的相貌特征),该任务的名称可以改为“谈论自己好友的相貌特征”。②没有设置情景,应考虑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12-13岁的孩子谈论自己好友的相貌长相。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就违背了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
任务三:说一说。
我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任务:“神六”登月成功,假设一个情景,学生在月球上碰见外星人,说说外星人的长相。此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对本课的主题作了升华。
【点评4】①“任务”描述不清,应讲清楚说什么。②情景设置不真实。“学生在月球上碰见外星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试改为“你看了一场有关外星人的电影,现在你对同学描述一下外星人的相貌。注意教师要准备一些外星人图片发给学生。③该任务的设计是一个人描述外星人的相貌,违背了任务设计的“互动性原则”。
二、案例评析
1.优点
(1)该案例恨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中包括能力和情感目标,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案例的设计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外语使用的实践机会。
(4)设计的教学活动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2,不足
(1)教学目标不具体。本案例仅是一节课中就有几个活动或练习,因此目标制订得不要太多、太大。
(2)对“任务”的描述不清。有3个任务,但没有说明本案例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3)“任务一”不是任务,仅是简单的语言操练。该任务的设计还违反了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该任务可以改为1个游戏:“猜一猜他(她)是谁”,让学生分小组操练。1个人描述班上1个同学的相貌特征,让小组其他成员猜。
(4)“任务二”不具体,应设计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情景,这样学生操练起来就比较自然、“真实”,而不是干巴巴的语言操练。
(5)“任务三”描述不清,评述和修改意见参见点评4。
三、任务型教学案例的总体设计示例
任务型教学案例由六部分组成:任务名称、教学目标、适用级别、活动形式、情境设置和操作步骤。操作步骤指教学步骤,分为3个阶段:任务前阶段,包括布置任务和语言提示两项内容;任务实施阶段,即“小组括动”;任务后阶段,包括汇报演示和语言聚焦2项内容。针对案例1的不足,笔者重新设计了一个案例框架,阐释案例各组成部分的内容、作用和设计原理。
【案例2】去火车站接人,为人教版初三Unit 17设计。
【点评5】案例是针对教材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内容而设计,因此要在案例名称后加一简要说明,如上所示。
1.任务:去火车站接人
【点评6】该任务名称具体、简明。“一项任务”指“一个言语行为”,即在生活中用语言做的一件事情,如”问路”、“约会”等。上述案例1中的任务命名(“猜一猜,学一学”)不具体,可改为“根据相貌描述猜测他(她)是谁”。
2.教学目标
(1)语言点:有关人的相貌特点的英语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用英语描述一个人的相貌特征。
(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点评7】教学案例是针对教材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内容而设计,因此任务目标应与该单元或该课的教学目标一致。一般情况下,1个任务仅是课堂教学中的1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可以在案例中略去。如果设计1个单元的任务型教案,那么就应增设一项“教学目标”。
3.适用级别:5级(相当初中三年级,JEFC Book 3)
【点评8】根据任务的难易度注明适用的教学对象,可参考新课标中制订的英语水平等级(小学1~2级;初中
3-5级;高中6-8级)。
4.活动形式:课上小组活动
【点评9】活动的形式分“课上”、“课外”和“课内外相结合”等。
5.情境设置
你的姑姑从湖南长沙打来电话,说你的堂兄(或堂弟、堂妹)要来北京(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学校所在的城市名),请你去火车站接他。你问询有关细节,如车次、相貌等。总之,你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完成去车站接人的任务。
【点评10】以上情景贴近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此情景中操练口语,学生会感到真实有趣。把握真实性原则的方法是设想一下设置的情景在生活中是否会出现。
6.操作步骤
(1)布置任务(Task 1:Warming up and Brainstorming)【下指令】Your aunt makes a telephone call to youfrom Hunan. She says your cousin Xiao Hua is coming toBeijing by train. She asks you to meet him at the railwaystation. The trouble is that you have never seen him. Nowhere is a question for you to think about carefully anddiscuss in your group: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need tomeet your cousin at the station?
【设计意图】下此指令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要成功地完成此任务,应该得到哪些信息。通过操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认知目标:认知能力的培养。
【示范1】教师叫1组学生(4~5人)起立演示如何讨论此话题。注意该组的大半学生应思想比较活跃,以保证讨论顺利进行。另外,组内应有1~2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便起到示范作用,使全班学生都清楚该怎样做此任务。注意在演示时,教师应控制好:做演示的学生只要说出1~2条必要的信息使大家明白如何讨论即可。
【点评11】学会用语言做事情是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指令是生活中运用语言的真实例子,因此,要用英语,不要用汉语下指令。下指令时,教师应学会使用交际策略,比如借助手势等体态语言、图片、实物等,或用迂回的说法,如同义词、近义词、解释等。教师下指令时,要注意举例示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另外,布置任务时一定要示范,使每个学生都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
(2)语言提示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对如下相关信息应给学生提供英文提示:车次、火车离站和到站时间、日期、约定接站时间地点、站台、出站口、手机电话、相貌衣着打扮等。
【点评12】只给学生英文提示,根据情况增删。教师一边下指令或示范,一边给提示,或提前将提示准备好,用投影仪映出,注意不要给汉译。
(3)小组活动:4~5人一组。1人讲,其他人要做记录,最后组内讨论归纳要点,选1人汇报。
(4)汇报演示:小组活动后,教师抽查几个组汇报讨论情况,为全班演示。
(5)语言聚焦:教师将小组汇报情况归纳为几点,即接站应获取的必要信息。
【说明】以上5个操作步骤构成本案例任务设计的第1阶段,即“任务前阶段”(Pre-task)。该阶段也称作Warming-up(热身或准备活动)或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或开动脑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布置任务(Task 2:Dialogue 0n the phone)
【下指令】Let’s do another xercise,but this time,in pairs,One student is your aunt or uncle,The other is you,Now your aunt is calling you,You go and answer the phone,
【示范2】教师叫1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起演示,使全班学生都清楚该怎样做此练习。
(7)语言提示:就任务实施需的有关英文表达词语,给学生提供英文提示。
(8)小组活动:两人一组,轮流作“aunt”或“uncle”。
【点评13】‘‘小组活动”是任务实施环节。在活动中,教师应在课室内巡视检查指导,并控制好时间,不要拖延,也不要等每个学生都做完。如果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逐渐会适应,按时完成任务。
【说明】第(6)~(8)操作步骤构成本案例任务设计的第2阶段,即“任务实施阶段”。
(9)汇报演示:小组活动后,教师要抽查几个组为全班演示。
【点评14】“汇报演示”教学环节反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及其遇到的问题、困难等,为下一教学环节的有效且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10)语言聚焦:教师对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点进行归纳解释。给出该任务的1个范例,用投影仪映出,对一些语言点进行解释,然后操练。也可以将课前录制的范例录音放给学生听。
能力目标:①能够表达问路、正确指路②能够说出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优势和劣势③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咨询、洽谈和订购
素质目标: ①给迷路的人提供帮助②根据实际路途提供合适的交通出行意见
2.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提及到的美国国家五种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并能以顾问的身份通过对不同乘客的个性需求做出分析,为他们筛选出适合的出行方式。
3.教学难点:
能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让学生基于教师指定的且学生们较为熟悉的地点,运用问路和指路的相关句型找到目的地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能辨析出以上同学中的对话是否出现方向性错误;余下的学生能找出对话中涉及到的关于问路和指路的相关句型。
4.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的讲授与多媒体资源综合运用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后者占70%。
5.教法与学法的指导:
根据本单元模块所具备的灵活、普遍的特点,采用学生切身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导入、小组的合作探究和课堂的及时检测等教学过程,学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基于一个大项目下的多个层次且难易程度各异的小任务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交流、探索并合力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直面困难的精神。通过教师亲自的检测与询问,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各自的活动小组,保证全员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各自的切身体验,感受到主动探求知识的快乐与信心。
6.考核标准
①辨别交通标识
②填写货运单据
③小组对话表演(问路、指路)
④根据实际路途提供合适的交通出行意见
7.教学过程:
①课前预习环节:教师提前组织各行政班英语课代表于教室集合,安排他们仔细研读教材,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并结合自身以往的经验、现状及想象提供课文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预习问题,最后由教师把关,筛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全班同学的预习问题。如:然后由课代表通过班级的qq群或者微信群等公共平台出去,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Transportation》单元的单词及表达法。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提供预习问题,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安排学生有序的进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学习,避免了盲目重复和时间资源的浪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做好铺垫。
②课堂探究环节
1)利用多媒体等互联网资源创设具体情境,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PPT上展示10张有关美国三大长途巴士公司之一-----灰狗巴士公司(greyhound)的图片,导入(transportation)单元的主课文文章《public?transportation?in?the?USA》的主题, 小组成员间合作讨论。
教师提问:
A. 刚刚看到的这些图片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B.你能否提供上述图片的背景信息?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回答起来并不是难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抢答,用时最短的学生小组获胜,组内成员每人赋五分;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课前资料的查阅能力。若某个小组能呈现出来,则每个成员赋十分。最后由教师对各组学生的回答作简单的点评和总结,并引入本单元的主题-交通(运输)
2)小组合作
要求: 基于以下情境,和同伴完成对话的操练。
入住在台湾宾馆的外国游客想要找到去火车站的最佳路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宾馆的接待员和外国游客进行对话的编制,为游客提供至少三种不同的出行方式
A.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熟悉出发点即台湾宾馆和目的地火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了避免对话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去辅助各小组完成既定的任务。如为学生提供一张标有周围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英文地图。如公交线路站点、出租车站点和地铁站。然后让学生基于所给地图完成情景对话。对于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和三叉路口等,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用地道的英语去表达,教师可以在做对话前对照地图指出这些位置所在,引导学生说出中文猜测英文。稍后在为学生揭晓答案。在这些都准备就绪后,则可以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了。
B.个别小组可能会在编制以上对话时因为看不懂地图走不明白,因而就不能给出建设性意见。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疑问,教师此时则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学生亮出之前准备好的参考资料。如为学生提供与完成上述任务相关的不完整的论述(statements),要求同学们对照所给的地图将空缺处补充完整进而完善并丰富自己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引入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制对话,激发兴趣和学习欲望,产生问路指路的初步体验。
3)提供模拟训练,巩固深化体验
任务1:让学生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起点用英语作对话,找到老师规定的某个目的地。作展示的学生所在的小组同学要认真倾听并有专人记录该同学在对话中用到的英文有关问路和指路的话语。最后由老师汇总各小组同学在此任务中用到的问路的表达,然后带领学生共同复习如何用英语去问路及如何作答,为下一步的小组活动做好准备。
任务2:(难度升级)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地点,让学生真正用英语去交流,实现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有效的口语交际。如:李浩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他想去教学楼王老师的办公室,但不知道如何找到该地;你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请帮助他找到目的地,你们的出发点分别是教学楼的南门东门和北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以前的英语知识有所复习,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熟悉校园环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对话表现,了解到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方向准备对话,是否出现跑题的现象,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本人都是一种反馈,以便及时地加以引导。
4)任务的延伸拓展,实践应用体验
现代物流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单纯体现在价格方面,价值优势的竞争即客户对预购买产品的整体价值的认同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能获得长久的生存力则更重要。现代物流活动将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较传统分散的、低效率的和高成本的物流活动而言更加宽泛,包括方方面面的活动。运输作为核心活动之一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如下的任务:
国内某著名购物网站在线鞋店的老板,几日前接到史密斯先生预购200双鞋的订单,买方要求卖方门到门服务并且要在三天内收到货物,你的任务是在处理运输的过程中如何使成本费用降至最低而且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步骤一:为学生解读情境,引发主动思考。
教师:卖方需要考察不同物流公司的资质和背景,以了解行情。那么如何在卖方需要负担运费的前提下,既能满足买方的要求又能将成本压至最低、收益达到最大,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一:价格。
学生二:时间。
学生三:安全。
学生四:服务。
步骤二:为了帮卖方选择出适合的物流公司,要求各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网站,通过网络搜索,以对话的形式完成对能满足买方要求和服务的主要物流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
步骤三:让各小组按照查询的信息完成由物流公司、配送时间和基本价格组成的表格。
步骤四:小组成员间通过比较不同物流公司所提供的服务、送达时间和收费标准等要素,帮助老板预留出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两家物流公司。
步骤五:小组代表将调查结果汇报给老板,待老板做最后的决定。
【设计意图】通过基于生活中常见场景的模拟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全面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课堂检测,产生成功体验
教师就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效果,按照课前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同时邀请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点评,将多元评价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即时检测使学生掌握了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话和英语报告,小组成员间不断的地进行意义协商,同时也得到了教师的反馈和矫正,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体验。
③课后的反思小结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按照课前课件上展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比照自己课堂的表现完成自我反思小结。
1)回顾与交通运输相关的词汇
2)回顾美国五种主要交通出行方式的优缺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光源照射物体的明暗变化,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本课的学习。再通过讲解光、明暗与立体的关系,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及作画步骤,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尝试运用不同工具和表现方法,以独特的观察和思路,完成一张具有明暗立体的作品。教师要求学生的作品要有创意,具有个性,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搜集画册,上网查找学习内容,努力提高艺术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知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创新意识。由于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一定不能上成专业素描课,绝对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作业应努力做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本课内容在课本第16页和第17页,分别用文字与图片说明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的相关知识。课本第16页通过一组石膏几何体照片说明当物体在空间受到光的照射,它的表面会形成明暗色调,明暗色调会加强物体的空间感与立体感;通过静物素描习作、木刻作品、黑白画作品以及立体柱的不同方法图示,说明明暗素描的表现内容、形式、技法和工具的多样性;通过树叶的明暗表现说明现代设计构成在明暗素描中的运用。课本第17页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用不同材料、形式与方法完成了一件件作品,体现中学生的艺术观念与创新精神。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对素描的知识了解甚少,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创新意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黑板+粉笔”的模式,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加上素描学习较为枯燥,不容易掌握,多数学生一定是不感兴趣,从而不学习。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学生展现了风格多样的素描作品,加上实物教学,直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创新精神。在这些学生当中,有少部分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以自我为中心,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学生展示作品这一环节,他们自评、互评作品,这样做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道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2)通过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方法,尝试创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大面、五调子的知识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观察、设计及创新能力。
五、学习材料
教具:课件(包括丰富、典型、多种风格的素描图片)、石膏体、素描画册
学具:习作、图片、画笔、画纸、小物品(树叶、花草、生活用品等)
六、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回答法、练习法。
七、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略)
八、教学步骤
1. 准备:准备范画、课件、石膏体等教具,调试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 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利用光源照射石膏体,以及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光源照射石膏体的明暗变化,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受到光的照射,它的表面就会形成一种明暗的色调,明暗色调会加强这个物体的空间感与立体感,光线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素描知识认识较少,加上素描学习本身枯燥,不容易掌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意识到学习本课的重要性,我带来石膏体,让学生观察石膏受光产生的明暗变化,结合教学课件的展示,这样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讲授新课(15分钟):(1)教师利用板书与课件具体说明光、明暗与立体的关系;(2)教师利用课本、课件、不同技法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从传统的圈子跳出来,可用其它技法来表现;(3)教师通过课件及板书讲授表现步骤,强调作画时的注意事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步骤如下:首先,用线条描绘出物象的轮廓;然后,表现出物象的明暗关系;最后,调整完成。
教学目标:学习素描必须了解三大面、五调子以及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师生要下功夫仔细探讨,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4. 思考与讨论(3-4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且提问学生这些图片是用何种表现技法来体现其明暗与立体感的,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堂实践(15分钟):教师布置实践内容。
教师进行题意分析,不做太多限定,鼓励学生不受现实对象的影响,大胆想象,可以表现不同内容、形式、技法的明暗立体作品。
教师展示一些作品并讲解,以拓宽学生的作画思路。教师进行巡视,在创意、构图、表现技法、材料使用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学目标:理论知识要用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获得进步。这样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55 ― 04
一、案例教学:专业教育的风向标
(一)案例教学的内在逻辑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借助背景材料分析,传播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性思维模式、情境适用判断、学生参与式学习、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特点,与传统讲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并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正在被广泛传播。案例教学到底从何而来?目前存在“西方源起”和“中国源起”两种观点。前者认为案例教学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则是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案例教学被运用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又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推广运用。〔1〕 “中国源起论”则认为案例教学的源头在中国,中国古代的医案、佛学教育的公案、战例、讼案等曾在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价值作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十分成熟, 已经具备了现代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些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然而,案例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并被广泛推崇,则是源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也应为其成功的运用和实施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发展的方向。现在我们看到,案例教学法风靡全球,活跃在公共管理、社会学等管理学专业和社会学科。
如果说我们所推崇的案例教学源自哈佛商学院案例的话,就必须要弄明白美国人提出和运用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逻辑。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教学方向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美国的法系和大陆法系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大陆法系有明确的法条,对各种行为及其情况规定了详细的法条,需要人们去遵守,同时这些法条也是法院判定的依据。而美国施行的是判例法,没有事先的法条,对具体争议行为经过法院判定后的判决成为日后判定同类事件的法律。美国法学院研究的不是法律条款而是各种判例,案例讨论成为训练法律专业人才的最佳方法,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教学方法随之形成和运用。美国哈佛法学专业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逻辑就是通过案例讨论,寻找法理,再将法理作为规范行为的依据。这种分析问题
的逻辑在商业和企业管理领域延伸,案例教学从法学院进入商学院,其案例教学的逻辑就是,商业情境是复杂的,一个管理准则无法适用于所有企业、所有人,必须对依情境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实际分析和决策能力也是哈佛致力培养的。哈佛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就某个现实的政策问题或管理问题提供背景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它不要求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下一个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资料并分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或准则〔3〕。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就是借助一个有焦点行为的故事或一个能引发决策争议的决策情境,推理出理论或准则,进而使学生们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或准则的教学方式。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契合
著名的教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基础,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还体现在与高校专业教育目的的契合。高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播,不仅使学生精通理论或准则,而且理论和事务相结合,随着情境调整理论或准则的应用,具备处理现实事务的应用能力。知识的传播要面对多变的情境,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决策理论或准则的方式显得尤为受用,在学生培养方面显出了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知识获得方式和以行为为导向的务实训练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在中国,案例教学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正在被推广。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教法的创新,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并资助教师参加案例教学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素质,探索案例教学的运用。而管理学作为一门软科学,以社会关系为背景,实际的情境复杂多变,理论和实务脱节的情况经常存在,使这种基于情境差异需要存在的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在管理学专业教育中备受推崇。
二、案例教W的前提:认识的改变
案例教学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情境式思考”。所谓“情境式思考”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故事或决策情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和总结,通过对具体背景的思考达到巩固知识、学习理论和规则的目的。“情境式思考”反映出对教与学本质所持有的新观点:一是体验式学习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思考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进而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案例教学把握住“情境”和“思考”这两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通过这两个途径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其理由就是这种方式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记忆、易于应用。
案例教学较之传统讲课,具有不同的理念基础,所以,教师准确的认识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运用的前提。这就需要把握案例教学和传统讲课的区别:(1)案例教学适用于寻找定义模糊的问题的答案,而传统讲课适用于传达定义清楚的问题答案。(2)案例教学应用灵活,没有固定的范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传统教课有固定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演示(举例)的过程。(3)案例教学情境丰富。案例教学的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 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 因此, 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 力求情境的真实性, 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传统讲课往往侧重理论的阐述和学生对规则的背诵。(4)案例教学是双向交流。教师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积极讨论,扮演分析推动者的角色,双方共同促进走向理论和准则的获取。传统讲课是单向传授,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听讲、笔记和背诵。(5)案例教学的内在逻辑是普通法系,即“真实案例法庭审议通用法理”,理论事先未定义,需要学生寻找答案,通过情景思考推理。传统讲课的内在逻辑是普通法系,即“固定法条法真实案例法庭判决”,理论事先是定义清楚的,答案填鸭给学生,是空洞理论的推演。(6)案例教学适用于软科学,如管理学、社会学。传统讲课适用于硬科学,如工程、物理等。明白传统讲课和案例教学的区分并不是为了用案例教学完全替代传统讲课,而是表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领域特性相融合。
三、案例教学的重要条件:角色定位、素质提高和计划准备
(一)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传统讲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对理论内容的讲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因而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心的重点是“老师如何教”。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组织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关心的重点是“学生如何学”。这就决定了在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传统讲课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大量的时间花在听课和记忆答案。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找到蕴含在案例中的知识点,拟定学生事先要准备的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路线图,引导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讨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角色是通过讨论形成观点,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解读案例,寻找答案,进而归纳总结规律、规则或理论。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行为上要作出调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思索或提供给他寻找答案的方向。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师教育方法,让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4〕,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案例教学以案例为驱动,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案例是多样的,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案例背景和情节。较课本的条框式知识体系,比较随意,没有明显的章法可以参照,所以案例本身无法给教师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需要教师自己提炼。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分析和寻找理论或准则,引导的过程是需要有环环相扣的逻辑链,而这一点是教师在课前就准备好的,要设定分析的起点和重点及其中间的分析环节,并拟定板书计划和课上引导性的问题,以“套出”学生讨论的答案。可见,案例分析是建立在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有清晰的掌握和运用分析能力。〔5〕
(三)案例教学的保障条件:案例的开发和准备教学计划
案例教学的精髓是理论与实务的联系,并且在过程上是先实务后理论。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要教授哪些知识?何种案例(故事)可满足我的教学目标?如何引导讨论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要抓住准备教学计划这个重要环节。老师在课前的准备主要是设计案例分析环节,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见图1)
(1)选择或撰写案例。案例分析中案例是最重要的部分,从各种现实素材或案例库中选择或撰写出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案例材料是第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环,这个过程完全依靠老师的判断和梳理。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一致,这才有利于吸引教师学习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应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撰写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具体工作就是:老师要带着目的找案例,并反复推敲该案例事件蕴含哪些知识点?确定这些知识点可达成什么教学目标?针对书本的那些章节和内容?如何撰写、修改案例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包装案例,有选择性的“讲故事”,形成提供学生课堂讨论的背景资料(案例),还要完成教学手册或教案,形成帮助老师引导课堂讨论的教学纲要。
(2)找出学习目标。案例既可以是平台型案例,也可以是决策型案例。平台型案例就是一个故事或事件,其中包含了“焦点行为”,通过对该行为的分析提炼出相关理论。决策型案例是一个决策情境,有不同方案的分析或前因后果的分析,案例包含了“焦点决策”,通过对决策的分析提炼出相关准则。找出学习目标,就是分析案例的内容,焦点行为或焦点决策,明确要教授的理论或准则是什么。
(3)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明确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逻辑链,课上如同一个剥洋葱的过程,课前老师就需要先把核心内容放在洋葱的最里面,明确分析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学生拨洋葱的每步骤过程。
(4)拟定学习问题。在给学生案例素材的同时附上相关问题,用于学生课前学习,这些问题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引导和暗示。
(5)确定撰写板书计划。板书是进行案例分析的辅助工具,应和案例分析的逻辑链联系在一起。
(6)拟定讨论问题。这个问题指课上引导学生分析、与学生对答的问题。问题的设定也是和设定的逻辑链相吻合。
四、案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和矛盾关系处理
(一)案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
1.不是所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都是案例教学
有些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 也称为“例-规法”,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 经过自主合作, 群体思维撞击, 寻找知识, 形成规律, 发现基本概念, 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 也称为“规-例法”,即给出基本概念, 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实际上,根据前文对于案例教学内在逻辑的分析,第二种不是案例教学,是传统讲课中的举例罢了。案例教学不是信息的分析,也不是经验的分析,更不是简单的举例子。而是“先实务后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的案例,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推理出理论或准则,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案例=知识”,先引入案例并针对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是案例教学的两个重要特质。
2.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答案的教学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是以案例开场,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案例故事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内部进行思维碰撞,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或指向性答案。尽管这种方式具备了先导入案例和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两个特征,但是也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还有第三个特征――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应该放在课堂上甚至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是在课前。课堂上老师要通过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提出层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与学生对答之间,套出问题的答案,对案例进行着层层解剖,达到剖析出知识点的学习目的。所以,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不代表课堂的主导是学生,课堂时间全部用来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的角色不是给出答案来修正学生的认识,而是要引导课堂讨论。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案例教学计划准备,如拟定讨论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路线图,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抛出引导性问题,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实际引发讨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要更深的融入课堂和学生之中,把握案例讨论的节奏和方向,并对学生的每次互动作出反应,对老师的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只有案例分析没有理论归纳的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理论或准则并且具备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专业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知识的传播,案例教学不能改变这一价值导向。案例分析最后都要上升为理论或准则的总结和传授。因此,案例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知识才是灵魂和目的。只有案例分析没有理论归纳,不是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中矛盾关系的处理
1.案例教W费时与书本内容多的矛盾
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方式不是开门见山的灌输抽象的理论,而是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所以案例教学较传统讲课对于相同的知识传授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一般由10个以上的章节构成,所辖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如果全部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计划学时内很难学完所有的专业内容,时间和内容就会产生矛盾。对此,老师必须转变思维,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教材的编写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没有边界的,完整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对该领域的知识完整掌握,与一个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只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内容,不是该领域的所有知识。所以,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学习完整的知识,而是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重要。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教授的理论和准则,而不是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了尽可能多的知识。
2.全面理论构建与具体知识点的矛盾
传统讲课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强调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了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授的理论和准则。因此,传统讲课强调理论广度和全面理论的建构,案例教学强调的则是理论深度和片段的理论运用。如此,就有人提出案例教学与全面理论构建的目标相矛盾。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传统讲课虽然构建了全面理论,传授了尽可能多的概念、知识,但是都是在一个维度上向广度的延伸。所学的内容虽然多,但是不能保证学生有深入分析和灵活判断的能力。案例教学虽然讲授知识点有限,但是强调学生掌握的程度,在案例分析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吴勇军.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案例教学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提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采用的课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是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进行针对性创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是有自己的特定目的,要么是为了抒发感情,要么就是为了表达志向。创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倾向并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触发中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才能正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与中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教学鲁迅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程中,要想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应该先将鲁迅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百草园里的生活状态进行还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进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篇课文里对百草园的描写十分精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这段内容是了解百草园整体环境的关键和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段内容里面用了哪些修饰词语?”光滑、碧绿、高大、紫红、长吟、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蜂、无限趣味、低唱、油岭、小珊瑚珠子、又酸又甜等等词汇,正是对百草园的细节描写,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将这些词汇一个个找出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百草园环境的整体认识,让学生能够跟随这些文字而逐渐走入鲁迅少年时生活的现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对百草园的感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饰词汇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的特点是什么?”“用这些词汇修饰景物,修饰百草园,鲁迅先生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因为这些词充满了绚丽色彩,感情丰富,而且充满童趣、优美动听,这些词正是鲁迅对百草园美好记忆的体现。教师通过一系列针对作者生活环境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点。
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要加强积累词汇,学会遣词用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转变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方式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通过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加强对词汇、字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设计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文本思路的关节点入手、从文本的矛盾点入手、从文本中的含蓄点入手等方面实现多角度提问设计。
比如教师采用文本关节点而设计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正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在都德写的《最后一课》里,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整体构思,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小弗郎士的前后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告诉老师?”通过阅读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在课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当学生找出了课文中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句子之后。教师要把全班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进行整理,并确定哪几句是关系小弗郎士内心变法的句子。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确定的句子继续提问,让学生把句子中直接表现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词句找出来,学生会继续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句子里的相关词汇找出来,教师再进行核对确定,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就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提问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多元理解化的提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12-03
Desig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Case based on PBL Teaching Method//ZHOU P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is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as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given.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SYS
1 引言
机械、土木等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主要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打好基础。该课程内容上主要讲授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及平衡、材料变形、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由于工程力学课程理论性强,抽象知识点多,且传统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易产生厌倦心理,学习效果较差[1]。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中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问题,以案例问题的分析、解决为导向,教、学、做相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以达到改善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案例问题设计及描述
教学案例问题为对如图1所示轴承座进行力学分析,学生通过对轴承座力学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加深对力学知识的掌握。
轴承座力学问题涉及学生学习过的课程门类比较多,学生通过把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传动、工程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软件等知识相结合,把工程力学理论教学转换为以实际工程案例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把传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分析、解决实际力学案例问题的工作过程,有效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内容整合成完整的有机系统。
3 案例问题PBL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
通过案例问题的内容描述,结合PBL教学法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设计[2]。
教学活动设计 对轴承座力学案例问题进行总体分解,设计与各个分解内容相适应的八个教学阶段,教学时间为2~3周,如表1所示。设计的教学活动如表2所示。
实施过程 按4~6人为一小组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轴承座材料类型,查找该材料的许用应力、截面模量等力学参数。
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图1所示轴承座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化后,根据轴承座所在传动系统结构添加约束和荷载,如图2所示。
后处理得到图3所示轴承座应力图,从图中可直观看到轴承座不同位置的应力、应变情况及最大应力的位置,并得出最大应力值。
案例问题评价 问题评价方式的设计如表3所示,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每个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是否满足预定的教学要求。以答辩方式进行考核时,要求每位学生回答2~3个有关该案例的问题,根据完成情况由教师填写评定成绩;小组互评内容在每阶段完成后,根据教师设计的每一阶段内容完成情况,经由小组集体评价后填写成绩,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加深对案例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能力;自评内容是每位学生自己在每次阶段完成后,根据教师设计的每一阶段问题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4 结语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的教学案例问题设计有利于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讲与练结合、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积累中,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平.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4(6):121-122.
[2]谭丽泉.PBL教学法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5):264-265.
“教育技术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旨在引领学生步入教育技术领域,了解本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实践领域,对于学生专业价值理念的树立以及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社会认知度不高,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普遍缺乏认识甚至存在许多误解。因此,如何使学习者迅速而准确地认识该专业并形成一种整体性感知成为“导论”课的重要使命。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有益探索,如提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形式[1],还有从做好“导”与“论”着眼,将课程教学分解为“三导四论”[2]。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教学密切相关,即涉及“如何教”的问题,而学习者普遍缺乏教学经历,很难与教师在课堂上达成共同经验,也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如何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体验式学习理念渗透到“导论”课的学习活动中,实践表明,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也译为“体验式学习”,发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并在哈恩(Kurt Hahn)博士创办的外展训练学校中获得推崇,而对体验学习的开创性贡献则来自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库伯在整合了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架构,它挑战了“教学即传递”这种流行已久的观念,主张学习是一种基于精心设计的体验之上的社会化过程[3]。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一词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不同的学科及研究者对“体验”关注的角度不同,或着重强调情感作用,或注重活动,抑或关注结果等。心理学范畴的“体验”主要指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4]。在教育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5],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转变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因此,概括而言,体验式学习即指学习者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活动,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不断地观察、交流和反思,从而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情境性。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发生总是与各种情境相伴,而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或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并在这种情境与知识学习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达到对事物的更好理解。
2)亲历性。学习者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参与其中的活动,亲身去感受和体悟。这里的亲历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主体在实践的意义上亲身经历某事;二是主体从心理的层面上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体验。前者体现一种外显的活动,后者则为内隐的活动,具有回顾、反思与移情的性质。
3)反思性。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展示了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过程,其中反思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原动力。学习者只有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掌握并获得持久性的发展。
4)自主性。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自主验证周围事件,并对外界信息产生自主意识的过程。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不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优化,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5)个体性。体验式学习以体验为基本方式,而体验又总是与每个具体体验者独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人生经历发生联系[6],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也常常会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体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2 “导论”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亲历、反思、自主和个体性等特点对于大学专业导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的主要目标是要突出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引领地位,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对学科有一个整体性认识,能深刻领悟这门学科的核心实质及无穷魅力,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较系统地建立起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以体验学习理论统领“导论”课程,其基本思想是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者发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反思,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
2.1 亲历专业实验室,初识教育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亲力亲为,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情感。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始于1984年,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社会认知度仍显不足,初次进入专业的学习者普遍存在困惑甚至误解。通过设计开展参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活动,可使学习者从技术的视角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架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光学媒体、音响技术、电视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技术、微格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众多实验室构成,是集媒体教学、平面设计、广告开发、网络技术应用和影视节目制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教学基地。学生通过亲历专业实验室 现场参观,初步消除了与专业间的陌生感,也激发起学习热情。
2.2 创设多种情境,感知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中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并初步确定5个培养方向以及本科生应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导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这些专业的培养取向、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方面使学习者逐步建立起对专业的整体性感知,而多种活动情境创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优秀作品赏析。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实践能力是衡量本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而能力的提升是个渐进过程。通过历年各种技能竞赛(如摄影比赛、平面作品比赛、DV大赛、课件大赛、网站设计大赛等活动)积累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引导低年级学生的示范资源。学习者在对往届学生作品的赏析中,拓宽个人视野,感受教育技术魅力,也增进其对本专业的思考。同时利于其及早了解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的相关比赛,如全国科讯杯DV作品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创作活力。
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感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环境的重大改变,从课堂逐渐发展到信息空间中,形成了信息化教育大环境。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悉多媒体综合教室、校园网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典型教学环境,关注新的技术、新的工具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更要学会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践表明,教师的示范教学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引领意义。例如,教师采用概念图教学,既形象地呈现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梳理了知识结构,又可以使其领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再如针对教学模式的小组学习形式,设计了基于Wiki知识共享与协作交流平台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就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仅达到了对讨论内容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形成一种利用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的理念。
3)职业生涯设计与现实关照。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课程中五大培养方向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调研本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以了解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通过电视台、动画公司、音像出版社、高校网络中心、网络教育学院等单位部门,学生归纳出本专业的社会岗位分布图。统计表明,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培训、教育产品开发、专业研究等方面。学习者直面这些现实数据,明晰专业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及早开展个人职业规划,并从分布广泛的社会岗位中,体会到专业的综合性对学生专业素质、学业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也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2.3 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
反思观察是体验式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上即使跨入大学校门,一部分人的学习仍带有很大盲目性,难以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质量,因此,将专业所研究的问题与学习者个人学习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契合点。为此,针对“学习理论”课程内容,设置“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互动主题,引导学习者总结和反思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个人的学习类型与特点,并与同学分享个人成功的学习体验。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适宜地引入反思式的体验学习,学习主体通过现象、联想、记忆,将个人学习经历中最值得回味的成功、失败、快乐和苦恼的事件进行过滤和反思,有利于对学习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学习中的智慧,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并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4 参与教学实践,实现自我认知
体验学习中的“体验”包括主体在实践意义上亲历某事的“原体验”和主体从心理层面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的体验。因此,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适宜地引导学习者回味个人学习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教师教学行为,引导其以教师的身份换位思考;另一方面要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参与教学实践,亲身授课。学生授课活动内容选择了“教学媒体”部分,它既是“导论”课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教学要素之一。依照常规媒体、投影类、电声类、电视类和计算机类媒体的分类框架分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个人先在组内讲授,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最后由学生互评各组成绩,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实践表明,通过资料查阅与内容组织、ppt课件制作与演播、课堂语言表达与交流互动等授课环节,学生亲身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的教学体验,并在小组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使主体性得到尊重、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获得解放。活动中也会发现个人潜质与不足,使学习者更坚定了专业信念并找到努力方向,是一次完成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
3 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作为国际教育界广泛推崇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5],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事物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表明,基于体验学习理论指导“导论”课程设计,结合学习者特征开展多种体验式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缺失,促使学习者从多个视角体悟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好地实现“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2):23-26.
[2]李子运.“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导”与“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83-86.
[3]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一、案例
镜头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品味春风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先看第一句。
(这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我只好请他发言。)
生: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对泥土的气息、花儿的香味、鸟儿的歌唱、牧童的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和煦,让人觉得很舒服。
师:品味得太好了,非常全面。谁还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大家自己就学懂了,真能干。那么请大家把这一段一齐来美美地品味一次吧!
这是笔者刚接触新课程时上的一堂街道公开课《春》,我在预设教案时准备了许多估计学生品味错误后的点拨,可都没派上用场。原因就是那个学生上课前把《跟我学语文》中的知识点都背下来了,把我本想讲授的知识内容都抢了去。我顿时不知所措,便草草了结了这一段的教学。事后语文教研员在和我交流时指出,当学生说:“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时,老师就可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问:母亲的手抚摸过你吗?感觉怎么样?从而引领孩子们真正领会“轻轻地抚摸”,领会春风的和煦和温柔。体会后再进行朗读效果肯定就不同了。再比如:学生说“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话能删去吗?如果刮的是台风,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明白侧面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和煦,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面对学生的临时生成,教师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一刻,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是最为关键的。
镜头二:
在预设《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直扑重点,将整堂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确定为:“草船借箭”实为“草船‘诈’箭”。但学生可不一定质疑得出来呀!怎么办?对,事先安排一个。在课堂上,当智多星施陈松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计,诸葛亮其实是‘诈’箭,但为什么要用‘借’呢?”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这个学生说:“打战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又一个学生说:“诸葛亮骗了十万支箭,应该算是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他的目的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所以我认为还是‘借’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后来打战的时候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我再适时引出“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的兴趣就十足了。
这是新课程实施四年后的一堂县级公开课,获得了各位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进行了对话;学生的问题是一个个的生成,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是一步步地深入,这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问与学。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的意外生成还是有水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正确引领,如何催化课堂生成?我还是觉得很棘手。
二、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统一
1.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可望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当然,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我们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2.尊重学生,营造生成氛围
真正的生成应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身心的发展,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但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智慧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我们教师给他的只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生成火花时,我们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保持豁达、平和的心境,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便发火,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行。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表现、发展。
3.及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
(1)适时引发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营造生成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中不经意地出现的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也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期“生成”。
(2)恰当处理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多”的字音读成“都”,被学生指了出来。孙老师急忙让学生教他怎么读,最后还称这位学生是“一字之师”。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教师教学涵养的胸襟之内。
(3)及时应变
课堂教学生成带有很大的偶发性和突然性。在一堂《嘱咐》的公开课上,突然闯进来一位妇女,手捧豆浆、油条,来给她的孩子送早餐。这时,有些学生起哄了,教室里乱糟糟的。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因势利导,严肃地说:“同学们,你们从刚才那位妈妈为孩子送早餐的神情,联系课文中的母亲,想到了什么?”这一问,使哄笑的孩子低下了头,全班学生也都严肃地思考起这个问题。来自外界的干扰,巧妙地被教师转化为一种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拓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建议
1.语文课必须要突出语文的特点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着眼于什么目的,其主要目标还是研究语文,一定要突出语文的特点,不能为了追求生成而漠视语文知识的落实。
2.平时要注意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动态生成的课堂对于预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灵变性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加厚自身的底蕴,不断的锤炼、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能力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研究问题中主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思维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通过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3 教材重点、难点
探究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
4 教学手段
CASIO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几何画板.
5 教学过程
5.1第一维度 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3-04
一、课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繁忙以及各种重型车辆的出现,路桥负荷日趋加重。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一方面是国家加大各类路桥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对旧桥、危桥的加固维修以及加强现有路桥的养护。在路桥工程建设方面,安全问题又重于泰山。路桥工程的安全事故对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促进路桥工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旧桥、危桥的加固与维修方面,由于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桥梁的加固费用约为新建桥梁费用的10%~20%;双曲拱桥的加固改造费用约为新建桥梁费用的20%~40%。旧桥的加固与改造方面已经是当前有些交通发达的国家桥梁建设的重点。因此,加速我国旧桥加固或改造技术的教学和研究,不仅能更好地、及时地为现代交通运输服务,而且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迎合以上路桥建设的需要,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安全专业创新性地开设了《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课程。《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是一门整合了材料检测、桥梁检测和旧桥加固的新兴专业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桥梁)、力学、数理统计及信号处理等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这就决定了《路桥安全评定与加固》这门课程是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是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工程力学、材料检测等的后续课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通常在高年级的大专生中开设。我校大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系统的专业课学习和半年的实习工作后,对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官认识,选择此时为他们开设这门课程,针对性更强。然而,路桥安全评定与加固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可供参考的教材不多,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有些知识点没有定论,而是属于探索性的讲授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拟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与理论,定论与探索中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启发学生在该领域中积极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
二、教学目标
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是一门专业课程,有别于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操作规程,掌握路桥结构的检测方法和加固方法,并能过对路桥结构的施工情况给出评价,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路桥安全评定与加固中来。“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课堂讲解、室内实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在桥梁检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
桥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其组成构件较多,这便决定了桥梁安全评定对象较为广泛。针对不同的构件检测的指标不同,需要检测的指标种类多,这决定了采用的检测仪器类型比较多。根据桥梁检测的这两个特点,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需要有选择性的对授课内容进行安排。一般来说,桥梁的检测方法可分为外观调查、无损检测、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四大类。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检测方法和构件的划分,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安排。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建材2学时、路桥1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 概述。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
第二部分 材料检测。①水泥混凝土强度试验及等级评定,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砌体材料检测技术,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钢筋检测技术、钢筋基本技术性能、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
第三部分 上部构造检测。①预应力构件试验检测及张拉力控制,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测、张拉设备校验、张拉台座检验,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静载锚固试验、钢筋松弛试验,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④张拉设备校验、硬度检测,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
第四部分 基础及下部构造检测。①泥浆性能指标检测、水泥浆的膨胀率实验,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建材实践;②地基承载力检测理论知识:1,荷载板试验;2,标准贯入试验,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地基承载力检测实践知识:1,荷载板试验;2,标准贯入试验,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④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检测、泥浆、成孔、清孔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⑤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检测理论、基桩完整性检测技术、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⑥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检测实践操作、反射波法测桩基完整性,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⑦超声脉冲法测桩基完整性,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
第五部分 总体、路桥面系和附属工程检测。①桥梁支座和伸缩缝装置试验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支座检测,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
第六部分 成桥检测。①旧桥加固,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桥梁静载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桥梁动载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④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钻芯法检验混凝土强度理论,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⑤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践操作,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结构实验室实践。
第七部分 复习及考核。4学时,形式: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及期末考试。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则。“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在授课的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本着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并结合多媒体、实验室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学习、实践和指导。一是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倡导,师生互动教学作为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二是课堂教学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并且辅助大量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向学生呈现直观和动态的教学内容。三是充分利用实验环节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和延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四是学生分组实践。实验室拥有的桥梁检测仪器数量有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仪器,在实验课环节采取分组预约制。分组预约制的具体办法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所有的实验课程同时开放,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一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预约某一个实验,预约完成后学生即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五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同一个知识点的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2.教学方法。为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应当侧重启发式互动教学、案例情景分析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彻底改变过去课堂死肯书本的传统方式,部分课程直接选择在实验室上课,或全部选择在实验室上课,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操作容量,提高学生掌握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检测试验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
五、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过程管理与考核、实验实践技能考核、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和过程考核,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参与、知识点掌握和技能考核。实验实践技能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考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知识能力考核。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6-02
在中等教育学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渐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1]。
3中等教育學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數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3]。
4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4]。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