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46-02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幼儿高等师范毕业生提出了新的目标,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体育课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同时,由于幼儿师范体育课的专业性不突出,与高中体育课区别不大,因而促使幼儿师范体育课改革日益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这些知识技能主要要通过幼儿师范体育课来培养。当前的幼儿师范体育课,考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需要较少,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师范生体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的学习,毕业生不太适应幼儿园的需要。

2.当前幼儿师范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然而,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却较少与幼儿园对师资的要求对接,表现出以下三大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专业性不突出。体育课还是以体育技能技巧训练和锻炼身体为主,与中学体育课区别不大,没有体现幼儿师范的专业要求,较少注重幼师生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设计与指导能力的培养,较少注重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律动和幼儿操的创编与指导。第二,教学设计的儿童性不突出。幼儿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幼儿体育与健康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有儿童的心态和行为,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但幼儿师范体育课设计中的成人化特点突出,儿童性不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导致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成人化。第三,教学模式自主性不突出。幼儿师范的体育课主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少,参与课的设计与实施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二、如何进行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专业性。幼儿师范体育课的专业性应体现在:第一,要掌握幼儿园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中教师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第二,要掌握幼儿园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知识技能。第三,要掌握幼师生自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因此,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体育课中增加幼儿律动、体操、体育游戏、舞蹈、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会做会创编。其次,增加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教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成为幼师生模拟实习的场所。最后,保持传统体育课的特色,让学生学习锻炼身体的技能技巧,如跑跳、球类活动、体育游戏,等等。

十分重视有着特殊才艺的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招聘中优先考虑的重要条件。在幼儿师范体育课中,可以适当增加拉丁舞、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武术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特长。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办学特点,把这些内容从体育这一门大的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必修或选修学科。总之,体育课也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特长。

2.改革教学设计,突出儿童性

幼儿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要能和幼儿融为一体,体验并感受幼儿的快乐,和幼儿一起游戏、学习。这就要求,幼儿师范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儿童性,体育课教学更是如此。幼儿师范体育课如何突出儿童性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学设计体现游戏性。成人性体育锻炼项目如跑、跳、球类等,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或在其中穿插游戏。第二,教学设计要富有趣味性。兴趣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明白“有趣味才有兴趣”的道理。幼师专业的体育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原则,注重由易到难,在技能学习的练习过程设计中,要注重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儿童化,使体育活动具有童趣,这既有利于学生活动情趣的激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童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多种组织形式的练习过程中,了解这种教学形式,从而运用于幼儿教学中。要防止过分注重技能的掌握,枯燥的练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选择一些活泼轻快的韵律操、富于趣味的身体活动游戏,以更加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乐而不疲地参加活动。

3.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自主性

目前幼师专业体育教育中传统而陈旧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整体设计上体现自主学习。现在大多数体育课都是传统的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按照技能学习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把45分钟占得满满的。下课后,也不布置课后作业。以健美操为例,很多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听不懂音乐节奏、不会领操更不会编排。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得真正地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动思考学习。在课堂上,用检查作业的形式,尽量把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来组织。基本部分教学上,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多注意传授领操的口令、手法及编排技巧。课后,一定要布置相应的作业拓展知识。如:用本次课所学的内容只改变上肢动作编一段热身操,下次课教师随机抽取进行领操;新编一段健美操用本次课上教师所教的领操口令和手式进行进行简单步法的领操;以本次课所分出的小组为单位把以学的内容变换队形,等等。作业的布置内容要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单独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学习教学方法,培养教学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开展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任教一整堂课,或者任教一个片段,学生备课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师给予指导。第三,让学生上幼儿园模拟课。一名学生当幼儿园体育教师,其他学生当幼儿,完全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提前几周确定教学人选,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可分小组备课,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设计的机会。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课后要进行师生反思点评。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而且学生会很感兴趣。

总之,幼儿师范体育课存在专业特点不突出、与幼儿园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的思路是: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改革教学设计,突出儿童性;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杨平.江苏省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6.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77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因素分析

(一)学习内容注重技能性,忽视参与性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性,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在技能型思想的影响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上,包括篮球、足球、跳高、跳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才能够真正地参与活动或者一场比赛中,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只是重复式的动作练习。在课堂中,教师的活动组织主要集中在课前的热身活动、新动作的展示和动作的集中练习,活动后由学生自由活动。由于内容的单一性,很多学生便选择回教室做作业或者闲坐聊天等,参与性下降。传统的体育活动更加注重的是力量和灵活性,这对于女生而言并不是擅长的,很多女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接触这些活动,仅仅依靠体育活动时间来学习和练习,技能是学不会的,也就参与不进课堂中。

(二)教学形式单一,学习兴趣下降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的是示范、模仿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示范新内容中的体育要领,借助语言进行讲解。然后学生依次模仿,教师给予基本的动作纠正,再次,学生以小组或者集体的方式进行重复的练习,达到教学要领的习得和巩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重复性的练习,枯燥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生无法参与活动中,就只是单一地机械锻炼。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竞争、合作、游戏等多种参与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下降。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当下的体育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能够在课余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坚持锻炼,增加课余生活的丰富性,保持健康的身体。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活动服务于班级全体学生,这就需要考虑到班级所有学生的需求,不仅要注重体育特长生的技能,而且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目的。作为体育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传统的体育活动内容上融合一些新的活动内容,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在篮球运球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经常打篮球的学生来说,运球就不是新的课程,他们甚至已经完全掌握。在课堂中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篮球比赛,而对于一些没有篮球活动经验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教师要将游戏等形式融合进来。教师设计一个闯关游戏,学生需要运球过栏杆、左右运球、运球上坡等,让其以合作或者接力的方式开展练习,这样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小组竞争和游戏情境中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就会提高。同时,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也能够延伸到课堂外,在课余时间和下午的活动时间中,可以将传统体育活动与新型的娱乐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娱乐中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篇(3)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拓展游戏 设计

体育教学本身具有娱乐性,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拓展游戏的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注重强身健体,还要有良好的品质。通过实践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游戏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拓展游戏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首先需要组织学生做准备活动,这可以使学生迅速投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目的。教师通常会采用报数游戏、反应游戏或集中注意力等游戏,使学生迅速进入准备状态。在球类运动中,教师还会采用“击鼓传花”等游戏,使学生通过传球的方式,增加肢体运动。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传统的慢跑方式相比,拓展游戏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更具娱乐性。

(二)在基本技术技能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为目的,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动作,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以及要领,这也可以保证运动的连贯性。游戏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气氛,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从而主动练习。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拓展游戏的方式可以充分的利用体育器材,而且对场地要求不高。对于不同的基本技术,教师可选择的游戏很多,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创编游戏,最主要的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的热情。在体育基本动作教学中应用游戏法,需要结合学生动作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这样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体育课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这足以看出体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当前社会,学生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还要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保持身体的健康。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一定压力,通过体育活动,也可以很好的缓解压力,在体育游戏中,还能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立定跳比远”“推人出圈”“掷沙包”“平衡角力”等游戏,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上肢力量、灵敏素质等,而且在游戏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在游戏中很自然的达到了增强体质的效果。在身体素质练习中,学生的运动量一般都很大,情绪也比较高,而且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容易出现意外,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避免出现伤害事故,还要采取安全措施,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做好防止事态严重的准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游戏法的教学设计

为了保证拓展游戏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首先,应用变换练习法,针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断的变换动作组合,还要减少重复动作带来的疲劳,增加练习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全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改变负荷节奏,给学生心理上一定刺激,同时也给学生完成目标的信心。在平时课堂的练习中,教师应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具有总结规律的能力。不停的变化练习方法,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在练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其次,应用循环练习法。教师可以将练习手段设置成若干个作业点,并且在每个作业点上都安排一定联系内容,针对内容提出具体的动作要求,这可以很好的调整练习的密度,还能增加各个作业点的联系负荷,从而解决以往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采用设置作业点的方式,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休息,采用积极恢复性休息,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要求,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避免疲劳练习,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保证练习过程中的安全。

最后,应用比赛练习法。在体育课程中,游戏多是以竞技为主,所以应用游戏法,应该采用比练习的方式,学生在了解比赛规则后,应相互配合、协作,为谋求胜利共同努力。在游戏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在比赛练习法下,学生会为了比赛结果进行权衡,会确定团队中的核心,还会制定一些战术,比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比赛练习中,平时不被大家熟知的同学可能一下会变成宠儿,这也有效的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结语

将游戏法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基本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拓展游戏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的创编体育游戏,这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最有效的方法,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篇(4)

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高峰阶段,其骨骼弹性大,容易变形,力量素质弱,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这些都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2.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有趣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青少年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和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游戏法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1.与德育的关系。由于青少年身心承受能力的特点,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而在集体活动中能充分地展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为了集体的胜利顽强地去拼搏,认真地去对待,这样也充分锻炼了学生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探索追求的态度。

2.与智育的关系。游戏教学法,有自身的规则和技巧,在操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有认真的态度外,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感知觉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善于观察、善于模仿,探索活动的规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们的智力。

3.与美育的关系。游戏法通常寄予―定的情景方法中。通常结合美的言行,结合―定的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优雅的环境中,在温馨的大自然中,学生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游戏参与者充分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喜悦,而失败者增加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同时,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与适时的鼓励下又坚定了败不气馁的不服输精神,使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游戏教学法通常与具体的器材等操作方法相联系,这样,活动中使学生们充分掌握了使用和练习的技巧,较好地养成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操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强度和难度,为完成任务,学生们除了努力积极思维以外,还要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支付一定的体力负荷。因此,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三、游戏课遵循的原则

1.寓教于乐。通常有两种情况,―种是单纯的,即无要求无目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的,即实现一定目的的。两种情况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2.循序渐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3.组织有序。“玩”是“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游戏课常采用的教学形式

1.变换练习法。由于青少年注意力不够集中,身心承受能力相对较差,通过变换动作的组合、动作的结构使学生们摆脱重复动作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疲劳。本着全面发展的思路,对练习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变化,这样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各方面的素质,并使之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有针对性地改变负荷的节奏,使同学们既能得到生理上的刺激又能看到完成任务的希望,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此外,练习的内容上采用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方式,并区别对待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在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智能也得到较好的开发。

2.循环练习法。把练习的手段设置成若干个作业点,每个点上都安排一定的练习内容,并针对所进行的练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动作要求。这种做法一方面有效地调整了练习的密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各个作业点的练习负荷,较好的克服了青少年在练习时精神不集中的弱势。另外,学生在各个作业点间的过渡方式采用的是积极恢复性休息,效果要相对的较好。同时,各个作业点间可以安排不同性质的练习,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面发展与区别对待等原则得以贯彻和实施。

3.比赛练习法。比赛练习法是游戏法的主要形式。练习中,教练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比赛的环境、规则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身高相对矮小的同学和平时在游戏中常常处于弱势的女同学,可以规定他们投中篮后可以得四分或五分等,这样平时大家组队时一般被排斥的同学就会变成了大家的宠儿,比赛中他们自然就会变成战术的核心,使得这部分同学充分展示了自己特有的价值。

五、游戏课常采用的手段

篇(5)

如今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对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认真体验师生的情感因素中潜在的美妙作用,从中发现运用师生人际关系所形成的软环境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效果远甚于物理条件所形成的硬环境。正如西方教育家布贝尔所说的那样:“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积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在一定的心境状态下我发命令你执行。“令出必行”、“军令如山”的传授和接受教学内容。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的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师生情感交融会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灵活的思维、敏捷的动作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建立这种氛围首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有情感、有理智,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人。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块绿洲。其次是教师要始终置身于学生之中不分彼此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表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像球星那样,备受学生的欢迎,从而师生之间必将形成友好的平等关系,为达成教与学的共同目标情投意合、驰骋操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帮助和爱,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习惯存在差异,但当教师对学生所抱的期望,而通过态度、表情、体验与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老师,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皮格马利翁告诉我们,学生往往因喜欢那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门课。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看着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的情感交融得以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形成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

体育活动多数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在集体项目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形成合作竞争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教育还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要相互依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和“场上对手”与“场下朋友”的关系。比如,我在教学“能在体育活动中团结合作、平等竞争”这一学习目标时,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合作”、“竞争”、“行为”、“分配 ”等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合作”的含义,以及“合作”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如异程接力、合作跑、传递与搬运等来实现团队合作的成功喜悦。还可以采用球类比赛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去体验一下前锋、后卫等不同职责,赛场上的平等竞争和赛后的成功与失败的心态处理。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能不计较胜负,认真分析失败原因,不埋怨他人,能与他人很好的交换意见等多种健康心理的表现。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浓了,同学间的友谊深了,其它科目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因此,我可以确信无疑地说:情感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三、促进深厚的亲情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体育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新世纪优秀人才。这不是单靠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那种封闭的,仅在校内体育课堂锻炼身体的做法,远远达不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只有靠家庭力量,亲情的帮助才能实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进行情感教育,大胆地做了两件事:

篇(6)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1 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目标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即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从单纯的“知识技术”传授型或“身体素质”发展型向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转变,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师要转变陈旧的体育教育功能观念,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观念,要提高对能力培养的认识,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处理好传授知识、技术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身心、娱乐等多方面的追求和享受,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与未来终身体育相结合的需要。

2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教学设计应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即“高级蓝领”。将来的职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条件、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有较高的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学生的运动素质和技术技能也有着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地质、矿产、石油、野外勘探、旅游等专业,需要学生具有爬山、攀岩、越野跑、野营等方面的技能,并需要具备较好的耐力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身体素质的练习要有侧重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及所需的意志品质。其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定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小脑的技能和身体协调性,为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3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

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常常要产生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体育教师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老师会表扬”的想法,和等待、希望得到赞扬、合理评价的情感性心理需要。此时体育教师若适当给予成绩的肯定,对这名学生将会是巨大的鼓励。对待学生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分析和对待,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例如,学生在本次课中锻炼比以前更加认真,动作学习得更好,体育教师都应该及时肯定他的成绩,或者邀请该学生当场示范,学生的自尊性心理就得到满足,从此更加自觉地练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真训练及进步不重视,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恶体育课的现象;或者是教师只重视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差生产生“教师看不起我”、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等想法,形成了心理障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我会独立完成这个动作”、“我不要别人帮助”等独立性、创造性的心理需要。对于所教的动作,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动作出类拔萃。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有发挥、表现、创造的机会。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心理需要常常是隐蔽的,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才能发现和掌握。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艺术的运用,更要把握好学生心理需要适时施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采取多变的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4.1 多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愿受到太多的约束,他们更愿意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帮助。

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争取课的结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不断变化的上课模式及内容极大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其对体育课的兴趣。

4.2 科学多变的教学手段。是否能有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对体育教师来说是教学技巧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新颖的手段是最能诱发好奇心的内驱力,能有效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要尊重传统,也不被传统束缚,充分利用,选择适合职校生的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每节课做到新颖有效,例如:在100米起跑训练中,我们可采用不同的形式煅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可采取转身跑、俯卧―跑,或利用不同的声、光、触等信号,刺激学生不同感官。

4.3 注意激式语言的运用。体育教师道德应给自己正确定位,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基础,其次注重语言的艺术,少用命令式、批评或讽刺性的口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鼓励。对后进生应先分析原因,再有铿性地启发诱导,关心帮助,有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其学习兴趣。

5 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竞技水平,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因训练疲劳而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不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轻则会影响到训练队的生源,重则影响队员的终身。如何解决呢?首先,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学、训并重的道理,从而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文化课,提高文化成绩。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第三,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才能协调好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呢?体育教师与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又应该怎样配合呢?对此,我采取如下措施:与校领导联系,尽可能的把一个年级的队员放在一个班读书,把作业较多的课尽可能的放在上午前几节,方便训练和学习的安排。我还把班主任、各任课老师、队员家长请来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的补课方案等。我还建议校领导、各班主任聘用该班任课教师时尽可能的聘用能调动队员上课积极性、重视课堂效率的科任老师。另外,我与家长、任课老师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的训练,健康成长。

6 培养学生参与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莫如好之者,好之莫如乐之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和广播,结合国内外赛势以及学校的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厚体育氛围。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学校宣传栏上,及时公布电视转播国内外比赛的消息,引导学生观看电视转播,提高他们兴趣和鉴赏力。最后,经常安排校际、班际的体育单项比赛和体育知识竞赛,在有序而多样的比赛、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潜在的能动性。

篇(7)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19

课改后,重视学生主体性,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重视学生兴趣特长类的开发,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增强学生的运动体质。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选项课、校本课的进一步完善实施。但“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没牢牢树立,“重智轻体”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课堂教学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体育活动里学生生龙活虎,但在体育课上却无精打采,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竞技性太强、趣味性差、练习强度大、组织方法呆板。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就必须达成一个“底线”,对运动能力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放羊”。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态方面。体育课是非高考科目,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普遍认为体育课的时间就是休息时间,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会放松追求,不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放羊课”。然而,富有人格魅力与独到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好,这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一个前提。因此教学理念上多更新。如把“节奏”教学理念引入篮球教学,音乐节奏踩点、往返跑的做法引入到田径教学等等。

还有,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准备活动枯燥,课堂教学模式固定,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体育课教学内容太单调,学生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大多处于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较差,基本上都是被动完成任务,学生没有激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有的项目想上也不敢上,更加造成上课单一,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因素。高中生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体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成功的喜悦之情,但由于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动作做得不好又怕同学嘲笑,就觉得上体育课没兴趣,自己玩最开心,难得一周才2节体育课,如按教师上课的程序,时间只有45分钟不充足,玩得不尽心。同时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练习强度一大,许多学生就会有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就散漫惯了,不喜欢被约束,甚至借故不上体育课。

其次,是教学选项及其场地器材的状况因素。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天生就爱运动,因为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学生喜欢体育是因为学生喜欢自由活动,做他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每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体育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所爱好的,同时,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再努力也白费劲。

还有,学生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就是“玩”,也不管学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及达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升学和作业的压力,不愿受老师上体育课的束缚,老觉得上体育课没必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想象,只能加以引导,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

二、改善对策

其一,针对上述情况,除了在场地器材上要对竞技体育的学校化改造,吸取竞技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及教育性价值。对场地器材、规则技术等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在场地设置及布局上,多花心思,建立“快乐体育园地”以适应各种教学开展,把学生吸引到安全、快乐,又极具身体锻炼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其二,主观上体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单向式教学,体育课变成运动员的训练课或一节节达标课,缺乏多样化,而枯燥乏味的单向教学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课程改革的路径,要使学生明白上好体育课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课堂,多利用教师具有的语言特质,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多利用运动项目所具备的趣味性,尤其是竞争性,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材处理化时,在练习方法的丰富上加强设计,多采用组合练习的设计,尤其是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不同组合。

其三,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上课时多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喜欢竟争的特性,辅以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回归体育教学课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上课技巧,必要时多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上多引导学生。认真备学生、备教案、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和技巧。学生的主动性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喜欢体育,喜欢小群体式的自由自在的体育活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群体式教学,或(圈子教学)。同时必须关注学有困难及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多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形式,逐步培养与诱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多鼓励、理解、包容,少批评、抱怨、责备。并且能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变换练习手段,丰富练习方式,把学生引入体育课堂上来。同时,在制度法规和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寓教于乐致力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最终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四,强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充分灌输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体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提高,真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

篇(8)

关键词 体育课外作业 体育教学 体育素质 终身体育

一般只听说有语文、数学等应试科目的课外作业,没有听说过体育课外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外体育作业是学生应运所学知识,参与实践并锻炼身体的特好途径,它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与提高的一项有力措施。

一、向中学生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的必要性

根据我校每年对新生的体质与体能标准测试结果来看,合格率仅为30%,而体育课每周只有两次(两学时),虽然实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还是远没达到,达标率极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较为困难。因此,布置课外体育作业,督促学生进行体育课外锻炼很重要。

二、体育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根据多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多个方面设定具体目标,体育课外作业布置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一)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让学生真正理解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是他们成才的物质基础。小平同志曾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从以往经验便知,偏偏是知识分子当中,体育素质低者居多。因此,教育学生自觉地去参加体育锻炼,是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要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体育课外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课堂教学应侧重于基本知识与技术技能的传授;布置体育课外作业应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布置体育课外作业时,对基础好的学生,主要以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与运动成绩为主;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巩固已学的技术和学习方法即可。

(三)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要与考试、达标项目相结合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最关心的是体育考试和达标测验成绩。因此,教师要加强辅导与定期测试,测试项目有计划地分配到每周的体育课外作业中去,既可督促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通过测试成绩及时了解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对去年高一年级的短跑不达标者,我们采用分组跟踪引导练习,通过一学期的坚持,在今年的测试中,有近99%达到要求,70%的学生达到良好。

(四)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自学、自练等多种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大任务。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学生总是有所偏爱,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就热情高。把兴趣与爱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成一个锻炼小组,自选组长,订出计划进行锻炼。教师根据各组情况进行辅导,才能更有效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课外作业布置应注意的事项

(一)作业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

体育课外作业布置的作业量要适当,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课外作业难易程度要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来完成。比如,女生俯卧起坐平时只能做22个/分钟,作业布置为24-26个/次,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作业布置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合理布置

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兴趣、体育运动能力等将学生分层布置课外作业,确保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

(三)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适当的布置体育课外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并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进一步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能,还能培养其独立思维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深受多数学生及家长们的赞同。

参考文献:

[1] 高宝国.体育作业期待转正[J].教育艺术.2007(01).

[2] 赵月香.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6).

[3] 邵惠德.中、日、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6(02).

篇(9)

1.家庭体育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到家庭、到社会、到学生个人生活中去,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机会,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2.家庭体育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练习,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使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及时得到复习巩固,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延长,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家庭体育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家庭体育作业是家校协同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健康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6.家庭体育作业已被广大家长接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从单纯的智力型向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观转变,它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健康和欢乐。

7.家庭体育作业要有实效性、可行性、科学性。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内容,附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符合运动规律。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40分钟教学,而且要对学生课余生活进行指导开拓道路,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不断扩大,使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协调、互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二、布置体育课外家庭作业的必要性

1.学生体育成绩下降引起的思考。

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也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和技能,通过考核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是经过一个假期(寒暑假),新学期一开始,原来学会的技术动作非常生疏,个别人甚至全部遗忘,再测试成绩与原测试成绩相比大幅度下降。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假期中只是休息,或是无目的尽兴地玩耍,原已学到的技术动作得不到巩固复习,动力定型逐渐退化,个别动作全部遗忘。这种反弹现象是比较突出的,从而引起我的深思。

2.体育教学必须得到延伸。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对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提高。人们生活不仅需要社会的安定、繁荣、局面的稳定,而且需要健康、愉快、幸福地生活。人类已认识到“自我健身是在履行社会义务。自我健身是对个人、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全民健身的思想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延伸到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教师正确地引导才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实施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作业的选择性。

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性格、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布置体育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把作业分为必练和选练。这样就可以让优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好。

2.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体育课堂时间短、容量小,很难使学生正确掌握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技能,课后应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重点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设计有趣味、有针对性的作业,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因为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运动欲,所以教师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可找到新旧练习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玩”中锻炼。

3.注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项目存在危险性,必须在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来进行。比如体操中的一些技巧项目,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而且一出事就是大事。在布置这些项目作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着重强调: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完成。

4.及时对体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按时检查会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可以发现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真正达到布置作业的目的。体育课外家庭作业是体育课的延伸,便于把教、学、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课堂内外的一体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四、体育课外家庭作业的实效性

1.布置家作,让生活课堂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提倡终生体育的观念。据调查显示,学生喜爱体育课的程度一直居高不下,可见,要实现终身体育的观念并不难,然而,要让生活课堂化,却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平时跑跑步,打打羽毛球,兴趣高的几个知己踢踢足球、打打篮球,把这些达到课堂化了吗?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在课堂上学会的学习方式,养成的好习惯只需在课堂上反映出来就可以了吗?生活课堂化,不就是需要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吗,课堂的育人价值不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加以体现吗?体育课的目标是让培养学生合作健身的意识,家作的布置,让学生课下的10分钟变得充实,在玩中进行学习,并得到锻炼。让学生将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让合作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课堂化,从而让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

2.布置家作,让锻炼家庭化。

自从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以后,在体育馆等运动场所里,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游泳、打球的身影越来越多。一位家长说:“带着孩子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不仅减轻了孩子窝在家里看电视、越长越胖的担忧,对我们大人也是一种健身的督促,而且还是亲子活动很好的形式。”再用一位家长的话说:“自从有了‘体育家庭作业’后,孩子们爱活动了,身体也慢慢地壮起来了。”

总之,我们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使学生掌握了许多简单有效的健身方法和运动常识,使体育教学得到延伸,是指导学生进行自觉锻炼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自觉参与的重要途径;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锻炼,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所、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健康水平,而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编著.学校健康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2004重印).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30-02

实施课外体育作业,让“健康、诚信、博雅”的样态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外体育作业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补充、延伸和拓展,是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课外体育作业的实施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学校有针对性地创新了课外体育作业:每位学生都拥有一本《体质健康成长册》,里面记载学生一学年所需要完成的课外体育作业内容,让孩子能够坚持六年的课外体育作业练习,做到“有作业布置、有练习指导、有记录可查、有奖励机制”。学校实施课外体育作业,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休闲生活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让课外体育作业真正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一、课外体育作业研究的背景

素|教育要求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中阐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时提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课外体育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意见》中提出要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同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健康、诚信、博雅”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把“健康”放在了首位,希望学生能够练就“一身好本事”,“健康”又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希望改变学生以静态的学科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为了能够满足学生课外锻炼需求的多样化,逐步形成合适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外体育作业。

二、课外体育作业的建构

课外体育作业开展是实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符合实验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有效衔接课内与课外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布置课外体育作业与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然后充分考虑到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和作业的内容练习次数与形式,经过精心设计,为每一名学生制作了一本《体质健康成长册》,主要练习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性、体质达标型、亲子合作性,学校又充分考虑到学生文化课作业压力繁重,把课外体育作业量基本控制在20分钟到30分钟之间(表1,表2)。

1.身体素质型

课外体育作业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平时上课的情况反映,我校学生在上下肢力量和耐力素质方面比较薄弱,所以设计了30秒到60秒的平板支撑练习和3分钟耐力跳绳练习作为学生课外体育作业内容。

2.体质达标型

课外体育作业要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校结合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选出了一分钟仰卧起坐和一分钟跳绳作为学生的课外体育作业内容。

3.亲子合作型

课外体育作业要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家长监督引导孩子课外体育作业,配合孩子一起完成,增进亲情,培养感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针对亲子运动设计了篮球、足球、登山、羽毛球、散步等内容供学生选择。

三、课外体育作业实施的内涵

很多教师给学生布置口头课外体育作业,这只是“蜻蜓点水”,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以至于课外体育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否有保证,课外体育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对课外体育作业的效果是否进行跟踪调查,都不得而知。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课外体育作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让学生在练习当中挥洒汗水,彰显青春的活力。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长期坚持课外体育锻炼,就能让学生的体质健康真正得到提升。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勤奋、坚持、克己是有效完成课外体育作业应具备的素养。

1.家校宣传

(1)家长会

班主任的鼎力支持是实施课外体育作业的重要保障。学校与班主任协商实施课外体育作业工作事项,班主任认为这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益的举措,于是班主任纷纷建议利用家长会对课外体育作业进行宣传,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在班级家长会上对课外体育作业进行讲解,让家长明白课外体育作业的目的和意义,具体知道课外体育作业实施的内容和操作方法以及要求,让家长在家里也能够正确指导孩子技术动作,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质量,同时也是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体质健康,监督孩子每天坚持锻炼,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制作视频

课堂的教学与课外体育作业相结合,在课堂中教会孩子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教学中发现技术动作标准的学生进行录制视频,对课外体育作业里面涉及的全部有关技术动作进行视频拍摄,制作成完整的视频。班主任把视频发到各自的家长群里,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技术动作要求,准确有效指导孩子完成课外体育作业。学校也安排在体育课当中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此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外体育作业练习当中。

2.评价方案

(1)家长监督并签字

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是实施课外体育作业的必要条件。低段学生年龄小,一个人完成课外体育作业比较难,家长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外体育作业的完成需要家长的监督指导,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签字。家长在旁边监督,学生会主动认真完成,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业本上每一天所需要完成的项目练习次数和最好成绩都要进行登记,最后再由家长确认并签字。

(2)周检查与星级评定

老师监督检查是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有效方法,也是反馈教育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只有布置学生要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然后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评价,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而体育作业能不能长期有效开展的关键也取决于这一点。对学生课外体育作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积极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在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时候感受到成就感和认同感。刚开始实施阶段,学校在每周二、周四会对学生课外体育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帮助解决,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和家长的签字进行星级评定,基本每天完成,填写规范,家长都有签字的为五星。

(3)月评体育之星

及时有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认真主动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学校设置月评体育之星,规定课外体育作业连续四周评为五星的可以获得体育之星小徽章一个。在体育课上,对获得体育之星的学生进行现场表彰,让学生把体育之星徽章佩戴在胸前,并进行集体合影,让学生体验认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课外体育作业。

(4)学期评“优秀体育作业”“优秀指导师”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课外体育作业进行完整的检查与检测,做到有完整的记录可查,有家长的建议与评价,学生动作规范,身体素质有进步,选择满足这些条件的优秀学生颁发“优秀体育作业”荣誉证书。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同时也要鼓励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学校决定给获得“优秀体育作业”的学生家长颁发“优秀指导师”,让孩子回家亲自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颁奖,让孩子为父母长期的陪伴与鼓励感到高兴。

3.评价反馈

(1)学期举行课外体育作业大展示

学校在学期后段举行年级体育作业大展示的活动,这是反馈学生技术动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根据课外体育作业里面的内容,利用晨练时间,在体育老师组织,班主任的协同配合下,先班级里个人展示,然后全年级学生一起展示课外体育作业的风采,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实施课外体育作业大展示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们每天坚持做课外体育作业,增强学生体质。二是让学生重视课外体育作业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让学生快乐地运动,快乐地学习。这种活动展示充分展现实验学校的学生都是健康、阳光的实验人。

(2)量身定制体质报告单

学年结束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体质报告单。根据课外体育作业和平时上课的内容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数据测试监控,在体质报告单上记录了学生上下两个学期相同项目的成绩,然后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质报告单进行分析对比,对每一个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针对自身的素质弱项进行重点加强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做出应有的奉献。学校体育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为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而努力,学校将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让体育磨炼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我校将秉承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外体育作业。

篇(11)

一、技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首先,我们从体育教育的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技校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后期,身体形态、生理、心理已逐渐趋于成熟,身体素质开始接近成人的水平。男生肌肉增长较快,力量素质增长显著,其他素质大部分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女生则脂肪增长较快,而且由于内分泌腺活动发生变化,使神经过程的稳定性暂时下降,动作的协调性好,速度、灵敏度下降,对学习和掌握动作存在着一定波动性。因此,学校体育课程设计至关重要,针对技校生这些问题和特点,体育课堂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身体问题,很多器械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篮球、排球、足球、单双杠等体育活动能够大幅度的调动学生的四肢运动,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而健美操、田径课、游泳课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基础上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也是有好处的。

其次,技校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技校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在中考这样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大多是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在心理上他们认为比同龄的高中生层次要低,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很多技校生来到学校之后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他们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也没办法在心理上获得平衡,长期下去,有些技校生心理阴暗、浑浑噩噩,不把握最后的学习机会去提升自己,为将来筹划。很多技校生走向社会之后发现就业前景不甚良好,在人际交往和心理上往往受到障碍。针对这样的情况,技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活动的心理塑造能力去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在打篮球、踢足球的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能够被激发,他们也可以体会到拼搏到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像羽毛球和排球这样的体育活动可以男女同学一起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技校生可以体会到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并能够克服自卑阴暗的心理;太极拳和瑜伽是典型的可以修身养性、平心静气的体育活动,这可以让体校生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困难,避免面临困境时暴躁冲动、驻下大错。

二、运用体育教学提高技校生综合素质的策略和实践

1.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体育活动的美是艺术性的美,技校体育教师应该不遗余力的向学生倡导体育之美。很多技校生在平时的学习之中不注重姿态的维持,不注重身体循环的平衡,而学校之中又没有专门的形体训练课程或者养生课堂,所以,体育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形体方面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跑步、伸展运动或者瑜伽等活动来锻炼自己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改变以往学习中弯腰驼背的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篮球、足球、排球以及单双杠等体育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体能,让学生的心肺和四肢都得到足够的锻炼,这样学生也可以避免各种疾病的产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体魄。

2.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毅力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和精神上的阻挠。技校生参加长跑运动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体能,同时也在无形中让他们有了坚持不懈、不惧艰险的品质,学校可以给参加体育课的学生设置同样的服装,给学生在心理上塑造一种庄重、大气、肃穆的感觉,让学生体会体育活动别样的风采,很多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和接力赛跑,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不服输的精神,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3.体育教学活动应该和技校生的专业学习紧密联系

技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以及健康成长的过程。同时技校生学习的专业通常要求技校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随机应变,反应敏捷,完美地处理各种突况。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能够获得之外,在体育课上也能够得到训练和提升。体育课是训练一个学生协调性和灵敏性的最佳场所,机械工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长时间下蹲、半蹲或者站立,这要求他们的手臂、腿部和腰腹要有足够的力量;而烹饪专业的同学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进行作业,这对学生的手部灵活度和腿部的力量产生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安排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曾祥政.结合工种特点搞好技校体育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李军.论体育教育对技校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